365句子网

伤感说说 爱情说说 心情说说 经典说说 个性说说 搞笑说说 励志说说 节日说说 唯美说说 图片说说

朱熹代表性格言

朱熹名言名句大全

朱熹的名言名句1、读而未晓则思,思而未晓则读。

2、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3、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4、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读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

5、三姑六婆,实淫盗之媒。

婢美妾娇,非闺房之福。

奴仆勿用俊美,妻妾切忌艳妆。

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

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

居身务期质朴,教子要有义方。

勿贪意外之财,勿饮 过量之酒。

6、礼即理也。

7、举一而反三,闻一而知十,及学者用功之深,穷理之熟,然后能融会贯通,以至于此。

8、读书譬如饮食,从容咀嚼,其味必长;大嚼大咽,终不知味也。

9、涵养为首,致知次之,力行又次之。

10、读书之法,既先识得他外面一个皮壳了,又须识得他里面骨髓方好。

11、朋友,以义合者。

12、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

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

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

自奉必须俭约,宴客切勿留连。

器具质而洁,瓦缶胜金玉。

饮食约而精,园蔬胜珍馐。

勿营华屋,勿谋良田。

13、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心不在此,则眼看不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久也不能久也。

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14、自修则人不得以非理相加。

15、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16、读书之法无他,惟是笃志虚心,反复详玩,为有功耳。

17、见富贵而生谗容者,最可耻。

遇贫穷而作骄态者,贱莫甚。

居家戒争讼,讼则终凶。

处世戒多言,言多必失。

毋恃势力而凌逼孤寡,勿贪口腹而恣杀生禽。

乖僻自是,悔误必多。

颓惰自甘,家道难成。

狎昵恶少,久必受其累。

屈志老成,急则可相依。

轻听发言,安知非人之谮诉,当忍耐三思。

因事相争,安知非我之不是,须平心遭暗想。

18、渐渐向里寻那精英处。

19、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

朱熹名言。

朱熹.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

1.自古圣贤,皆以心地为本。

2.信犹五行之土,无定位,无成名,而水金木无不待是以生者。

3.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

4.须知三绝韦编者,不是寻行数墨人。

5.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6.活到老,学到老。

7.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8.报不报之恩,岂必进而抚世。

9.读而不晓就思,思而不晓就读。

10.守正直而佩仁义。

南宋朱熹将四书五经合称为

诸子百家中对后人影响最为深远的就属儒家了,董仲舒也曾经提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个思想,可见儒家对世人的影响有多广。

儒家文化中有许多经典文学,那么四书五经指的是什么呢

不妨一起往下看看。

合称为四书,为儒家传道、授业的基本教材。

几百年来,“四书”在我国广泛流传,其中许多语句已成为脍炙人口的格言警句。

“四书”指四部书。

其中,、分别是孔子、孟子及其学生的言论集,、则是中的两篇。

首次把它们编在一起的是南宋着名学者朱熹。

不过,在朱熹之前的程颢、程颐兄弟以己大力提倡这几部书了。

他们认为,《大学》是孔子讲授“初学入德之门”的要籍,经曾子整理成文;《中庸》是“孔门传授心法”之书,是孔子的孙子子思“笔之子书,以授孟子”的。

这两部书与《论语》、《孟子》一起表达了儒学的基本思想体系,是研治儒学最重要的文献。

正是根据这样的观点,朱熹把《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这四部书编在一起。

因为它们分别出于早期儒家的四位代表性人物孔子、曾参、子思、孟子,所以称为“四子书”,简称即为“四书”。

朱熹分别为这四部书作了注释,其中,《大学》、《中庸》的注释称为“章句”,《论语》、《孟子》的注释因为引用他人的说法较多,所以称为“集注”。

值得注意的是,朱熹所编定的次序本来是《大学》、《论语》、《孟子》、《中庸》,是按照由浅入深进修的顺序排列的。

后人因为《大学》、《中庸》的篇幅较短,为了刻写出版的方便,而把《中庸》提到《论语》之前,成了前年通行的《大学》、《中庸》,《论语》、《孟子》顺序。

由于朱熹注释的既融会了前人的学说,又有他自己的独特见解,切于世用;又由于以程颢、程颐兄弟和朱熹为代表的“程朱理学”地位的日益上升,所以,朱熹死后,朝廷便将他所编定注释的审定为官书,从此盛行起来,到元代延佑年间(1314——1320)恢复科举考试,正式把出题范围限制在朱注《四书》之内,明、清沿袭而衍出“八股文”考试制度,题目也都是在朱注《四书》里。

由于这些因素,使《四书》不仅成为了儒学的重要经典,而且也成了每个读书人的必读书,成了直到近代全国统一的标准的小学教科书。

所以,有人把《四书》与西方的《圣经》相比,认为它是东方的“圣经”。

事实上,无论就其流传的广泛,还是就其对于中国人人格心理铸造影响的深刻来看,这种比拟都是一点也不为过的哦。

五经是儒家作为研究基础的古代五本经典书籍的合称,相传它们都经过儒家创始人之一的孔子的编辑或修改。

秦始皇“焚书坑儒”,据说经秦火一炬,从此失传,东汉在此基础上加上《论语》、《孝经》,共七经;唐时加上《周礼》、、《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尔雅》,共十二经;宋时加《孟子》,后有宋刻《十三经注疏》传世。

“十三经”是儒家文化的基本着作,就传统观念而言,《易》、《诗》、《书》、《礼》、谓之“经”,《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属于《春秋经》之“传”,、《孝经》、《论语》、《孟子》均为“记”,《尔雅》则是汉代经师的训诂之作。

后来的五经是指:、、《诗经》、《礼记》、《左传》。

“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五部。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录周代诗歌305篇。

原称“诗”或“诗三百”,汉代儒生始称《诗经》。

现存的《诗经》是汉朝毛亨所传下来的,所以又叫“毛诗”。

据说《诗经》中的诗,当时都是能演唱的歌词。

按所配乐曲的性质,可分成风、雅、颂类。

“风”包括周南、召南、邶风、鄘风、卫风、王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组成,称为十五国风,大部分是黄河流域的民歌,小部分是贵族加工的作品,共160篇。

“雅”包括小雅和大雅,共105篇。

“雅”基本上是贵族的作品,只有小雅的一部分来自民间。

“颂”包括周颂、鲁颂和商颂,共40篇。

颂是宫廷用于祭祀的歌词。

一般来说,来自民间的歌谣,生动活泼,而宫廷贵族的诗作,相形见绌,诗味不多。

《诗经》是中国韵文的源头,是中国诗史的光辉起点。

它形式多样:史诗、讽刺诗、叙事诗、恋歌、战歌、颂歌、节令歌以及劳动歌谣样样都有一它内容丰富,对周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各个方面都有所反映。

可以说,《诗经》是周代社会的一面镜子。

而《诗经》的语言是研究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汉语概貌的最重要的资料

如何理解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

天理朱熹认为:“天有春夏秋冬,地有金木水火,人有仁义礼智,皆以四者相为用也。

”“理者有条理,仁义礼智皆有之。

”“大而天地万物,小而起居食息,皆太极阴阳之理也。

”“至于一草一木昆虫之微,亦各各有理。

”“天地之间,有理有气,理者也,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

”“天下万物当然之则便是理。

” “世间之物,无不有理,皆须格过。

”“天下之理,终而复始,所以恒而不穷。

恒,非一定之谓也,一定则不能恒矣。

惟随时变异,乃常道也。

天地常久之道,天下常久之理。

非知道者孰能识之

”“有此理,便有此天地;若无此理,便亦无天地,无人无物,都无该载了

有理,便有气流行,发育万物。

”“天理”在朱熹的哲学思想中包含道理、规律、秩序、准则、规定性,“天理”既是天之大理,又是物之小理,还是人之道理。

天理是自然之理,是万物之常理,物本来的规律,是社会之秩序,是人的道理、情理。

“天地之心,天地之理。

理是道理……心固是主宰底意,然所谓主宰者,即是理也,不是心外别有个理,理外别有个心……窃谓天地无心,仁便是天地之心。

”“仁者,天下之公,善之本也。

仁者,天下之正理,失正理则无序而不和。

” 可见朱熹希望留存的是人的仁爱之心。

灭人欲孟子说:“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 朱熹也中说:“鱼与熊掌皆美味,而熊掌尤美也。

” 鱼,我所欲是合道理的人欲,熊掌,我所欲也是合道理的人欲,舍鱼而取熊掌者还是合道理的人欲,这些都属于天理。

“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

” “所欲不必沉溺,只有所向便是欲。

” 合理的饮食欲望是天理,过分的要求美味就是朱熹要灭的“人欲”。

“天理”与 “人欲”是相对的,正常的合理的“人欲”就是“天理”,过分的多于的甚至是罪恶的“人欲”就是朱熹要灭的“人欲”。

人之所以为人就是因为有人性,人性就是仁爱之心,但人也是动物,所以人也有动物性,就是说人有时候也有兽性。

这兽性就是邪恶之心。

这也是朱熹要灭的“人欲”。

存天理,灭人欲孟子认为:“人之初性本善。

” 荀子认为:“人之初性本恶。

” 朱熹认为:“人生气禀,理有善恶。

” 朱熹说的“存天理” 存的是孟子说人之初性本善的善,是人性中善的部分。

朱熹说的“灭人欲”要灭的荀子说人之初性本恶的恶,是人性中恶的部分。

二程认为,气聚合为人,天理就形成了人的本性。

由于气质之性阻碍了天理的正常发挥,以致出现了恶,这就是人欲。

与人欲相对,天理是纯粹的善。

他们认为,人的行为,不是遵照天理,就是随顺了人欲,没有第三种情况。

天理与人欲是绝对对立的,放纵人欲,就必然掩盖天理;要保存天理,就必须去掉人欲。

他们要求,一个儒者,应该彻底地去掉人欲,使心中全是天理,达到圣人的水平。

这就是所谓存天理、灭人欲。

“存天理,灭人欲”属于心性修炼“天理”是公,是大善,是人的仁爱之心。

“人欲” 是私,是小恶,是人的自私之情。

“存天理”就是存善,追寻天理,循道而行。

“灭人欲”就是去恶,克己省身,修身养性。

简单的说,“存天理”就是向善,“灭人欲” 就是去恶。

通俗的理解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就是要防范个人欲望的过度膨胀,追寻维护社会、道德、政风和民风的和谐与美好。

综上,“存天理,灭人欲”,实际上是有其一定的积极意义,不容全盘否定。

至于如何实现“存理灭欲”,朱熹的思想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存理灭欲”首先要“认取那个是天理,那个是人欲”。

朱熹说:“天理人欲,其间甚微。

于其发处,仔细认取那个是天理,那个是人欲。

知其为天理,便知其为人欲。

既知其为人欲,则人欲便不行。

”“自一念之微,以至事事物物,若静若动,凡居处饮食言语,无不是事,无不各有个天理人欲,须是逐一验过。

虽在静处坐,亦须验个敬、肆。

敬便是天理,肆便是人欲。

”在朱熹看来,要“存理灭欲”,首先要“认取那个是天理,那个是人欲”,“天理人欲,须是逐一验过”。

只有通过明理,才能灭去私欲,所以,朱熹更多地讲“明天理、灭人欲”。

朱熹代表性格言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