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句子网

伤感说说 爱情说说 心情说说 经典说说 个性说说 搞笑说说 励志说说 节日说说 唯美说说 图片说说

中州古籍庭训格言下载

四库全书 御批

找四库全书荟要查找下,祝你找到经部(121种)易类 1 周易经传注疏 2 周易口义 3 横渠易说东坡易传 4 易璇玑紫岩易传 5 汉上易传 6 周易义海撮要 7 周易玩辞复斋易说 8 大易粹言 9 周易本义易小传 10 朱文公易说 11 童溪易传 12 周易辑闻易裨传 13 周易郑注郭氏传家易说 14 易象意言学易记 15 东谷易翼传三易备遗 16 周易传义附录 17 易学启蒙通释易纂言 18 俞氏易集说 19 周易本义通释丙子学易编 20 周易本义附录纂注大易象数钩深图 21 周易启蒙翼传易数钩隐图 22 周易本义集成易象图说 23 大易辑说易图通变 24 周易会通 25 日讲易经解义 26 御纂周易折中 27 御纂周易述义易纬乾坤凿度书类 28 尚书注疏 29 尚书全解 30 东坡书传书纂言 31 尚书详解禹贡指南 32 增修东莱书说 33 尚书说书经集传 34 尚书句解禹贡说断 35 书集传纂疏禹贡山川地理图 36 书传辑录纂注 37 尚书纂传 38 日讲书经解义 39 钦定书经传说彚纂诗类 40 毛诗注疏 41 御纂诗义折中 42 诗缉 43 毛诗本义诗解颐 44 毛诗李黄集解 45 诗补传 46 吕氏家塾读诗记 47 诗经集传诗传遗说 48 毛诗指说诗集传名物钞 49 诗地理考陆氏诗疏广要 50 诗经疑问诗总闻 51 钦定诗经传说彚纂春秋类 52 春秋左氏传注疏 53 春秋左氏传说春秋尊王发微 54 春秋公羊传注疏 55 春秋谷梁传注疏 56 叶氏春秋传春秋辨疑 57 春秋本例春秋权衡 58 春秋集解 59 春秋胡氏传春秋提纲 60 春秋张氏集注陈氏春秋后传 61 春秋通说春秋臣传 62 春秋经筌 63 春秋或问春秋刘氏传 64 春秋详说 65 苏氏春秋集解读春秋编 66 春秋本义 67 春秋集传释义大成 68 春秋诸传会通 69 春秋阙疑 70 春秋属辞 71 赵氏春秋集传春秋王霸列国世纪编 72 日讲春秋解义 73 钦定春秋传说彚纂 74 御纂春秋直解 75 春秋左氏传事类始末春秋春王正月考礼类 76 周礼注疏 77 周礼订义 78 礼经会元考工记解 79 太平经国之书三礼图 80 仪礼注疏 81 仪礼集说 82 经礼补逸仪礼郑注句读 83 礼记注疏 84 礼记集说 85 陈氏礼记集说 86 日讲礼记解义 87 钦定周官义疏 88 钦定仪礼义疏 89 钦定礼记义疏 90 大学衍义 91 大学衍义补孝经类 92 御定孝经注论语集说 93 御纂孝经集注论语注疏 94 孝经注疏论语解 95 御定孝经衍义论语类 孟子类 96 孟子注疏 97 孟子说孟子集疏 98 孟子传四书类 99 四书集注章句四书通证 100 四书集编 101 四书纂疏 102 四书通 103 四书通旨四书辨疑 104 四书纂笺 105 日讲四书解义经解类 106 经典释文 107 五经文字五经蠡测 108 九经字样六经奥论 109 群经音辨六经正误 110 经说十一经问对小学类 111 尔雅注疏释名 112 尔雅翼 113 广雅玉篇 114 埤雅汉隶字源 115 说文解字 116 御定康熙字典 117 御制增订清文鉴 118 广韵钦定同文韵统 119 集韵 120 古今韵会举要 121 御定音韵阐微史部(61种)正史类 1 史记 2 前汉书 3 后汉书 4 三国志 5 晋书 6 宋书 7 南齐书 8 梁书 9 陈书 10 魏书 11 北齐书 12 周书 13 隋书 14 南史 15 北史 16 旧唐书 17 唐书 18 旧五代史 19 五代史 20 宋史 21 辽史 22 金史 23 元史 24 钦定明史编年类 25 前汉纪 26 后汉纪 27 资治通鉴 28 御批通鉴纲目前编 29 御批通鉴纲目 30 御批续资治通鉴纲目 31 御定资治通鉴纲目三编 32 御批历代通鉴辑览时令类 33 御定月令辑要地理类 34 山海经皇清职贡图 35 水经注 36 春明梦余录 37 钦定西域同文志诏令类 38 太祖高皇帝圣训太宗文皇帝圣训世祖章皇帝圣训 39 圣祖仁皇帝圣训圣祖仁皇帝庭训格言 40 圣谕广训世宗宪皇帝圣训 41 朱批谕旨法制类 42 钦定大清会典 43 钦定大清通礼 44 皇朝礼器图式 45 国朝宫史别史类 46 国语元史纪事本末 47 吴越春秋贞观政要 48 十六国春秋 49 十国春秋 50 通鉴纪事本末 51 宋史纪事本末 52 明史纪事本末 53 通志故事类 54 通典 55 文献通考史评类 新册次 书名 56 唐鉴评鉴阐要目录类 57 直斋书录解题 58 经义考 59 钦定天禄琳琅书目器用类 60 西清古鉴 61 钱录帝王经世图谱子部(49种)儒家类 1 家语日知荟说 2 荀子中论 3 春秋繁露孔丛子 4 盐铁论帝范 5 说苑帝学 6 新序扬子法言 7 太玄经御定资政要览 8 白虎通义御定小学集注 9 御纂性理精义傅子 10 中说钦定执中成宪 11 御纂朱子全书 法家类 12 管子韩非子纵横家类 13 虎钤经 战国策兵家类 14 内经素问难经本义扁鹊针灸神应玉龙经 15 御纂医宗金鉴农家类 16 齐民要术农桑辑要 17 御定广群芳谱 18 钦定授时通考数术类 19 京氏易传御制历象考成后编 20 周易参同契通真义周髀算经 21 五经算术御制律吕正义 22 新仪象法要测圆海镜分类释术 23 御制历象考成 24 御制数理精蕴 25 钦定仪象考成 26 御制律吕正义后编墨家类 27 墨子晏子春秋道家类 28 老子道德经列子 29 御定道德经注庄子 30 关尹子抱朴子 31 文子鹖冠子杂家类 32 淮南鸿烈解曲洧旧闻 33 论衡颜氏家训 34 潜夫论博物志小说家类 35 拾遗记唐摭言 36 述异记世说新语 37 酉阳杂俎 38 北梦琐言老学庵笔记考证类 39 新唐书纠谬 40 困学纪闻杂艺类 41 御定书画谱 42 钦定淳化阁帖释文墨法集要武英殿聚珍版程式类书类 43 御定渊鉴类函 44 御定骈字类编 45 御定分类字锦 46 御定子史精华 47 御定佩文韵府 48 御定韵府拾遗 49 钦定叶韵彚辑集部(112种)别集类 1 圣祖仁皇帝御制文集 2 世宗宪皇帝御制文集骆丞集 3 御制乐善堂全集定本 4 御制文初集卢升之集 5 御制诗初集御制诗二集御制诗三集 6 徐孝穆集陈拾遗集 7 庾子山集 8 李义山诗集注李义山文集笺注 9 盈川集毗陵集 10 王右丞诗集伐檀集 11 李太白集分类补注 12 集千家注杜工部诗集 13 次山集后山集 14 权文公集骑省集 15 柳河东集 16 五百家注昌黎文集 17 刘宾客文集 18 元氏长庆集 19 白氏长庆集 20 樊川集圭塘小稿 21 会昌一品集李卫公集别集 22 青山集于湖集 23 王子安集甫里集 24 小畜集 25 武夷新集安阳集 26 范文正集 27 武溪集嘉祐集 28 清献集龙川集 29 文忠集 30 宛陵集 31 端明集 32 元丰类稿 33 传家集 34 临川文集 35 丹渊集竹友集 36 东坡全集 37 施注苏诗 38 栾城集 39 山谷集 40 山谷词山谷年谱曲江集 41 淮海集放翁逸稿 42 鸡肋集 43 景迂生集 44 简斋集陵阳集 45 石湖诗集四明文献集 46 渭南文集 47 剑南诗稿 48 诚斋集 49 盘洲文集 50 梅溪集 51 止斋集 52 滹南集仲弘集 53 滏水集道园遗稿 54 遗山集 55 湛然居士集安雅堂集 56 陵川集 57 秋涧集 58 松雪斋集文安集 59 石田文集金台集 60 道园学古录 61 文献集 62 渊颖集丽则遗音 63 待制集 64 礼部集 65 圭斋文集雁门集 66 玩斋集复古诗集 67 铁崖古乐府铁崖乐府补清閟阁全集 68 诚意伯文集 69 文宪集 70 大全集迪功集谈艺录 71 怀麓堂集 72 家藏集 73 石田诗选苏门集 74 震泽集 75 王文成全书 76 空同集 77 大复集 78 甫田集静修集 79 荆川集 80 遵岩集 81 震川集 82 沧溟集总集类 83 御选古文渊鉴 84 御定历代赋彚 85 御定全唐诗 86 御选宋诗 87 御选金诗 88 御选元诗 89 御选明诗 90 御定咏物诗选 91 御定历代题画诗类 92 御选唐诗 93 御选唐宋文醇 94 御选唐宋诗醇 95 皇清文颖 96 楚辞补注玉台新咏 97 文选 98 汉魏六朝百三家集 99 乐府诗集 100 唐文粹 101 宋文鉴 102 中州集 103 元文类 104 明文衡 105 宋诗钞 106 元诗选 107 明诗综奏议类 108 御览经史讲义 109 翰苑集文心雕龙 诗文评类 歌词类 110 御定词谱 111 御选历代诗余 112 词综

谢谢你对于我问题的回答,还有几个问题麻烦一下啦

家世背景的造就: 李清照的诗文赋,多引经据典,非常博学。

可见她受过良好的正统教育,研习过经史百家。

这与她生长在贵族书香世家,父母两系都有文学的素养有关。

祖父与父亲在齐鲁一带颇负盛名,俱出于韩琦门下,韩琦在当时名重一时,与范仲淹同是以文人领兵的朝廷重臣,共称「韩范」。

因此当时能出身韩琦门下,是一件荣誉的事。

李清照在上工部尚书胡公诗中云:「嫠家父祖生齐鲁,位下名高谁比数。

当年稷下纵谈时,犹记人挥汗如雨。

」;母系王氏一族在当时也是一门显赫。

李清照的父母与许多文人交结,她随着父母周旋于这些叔伯之间,终日耳濡目染。

可见她那高超的文学成就,一半是受了遗传上禀赋的灵感,一半是受了父母的教育与熏陶。

古人克绍箕裘,有例:大文学家三苏(苏洵、苏轼、苏辙)父子,大书法家二王(王羲之,王献之)父子,大词人南唐二李(李璟、李煜)父子,北宋二晏(晏殊、晏几道)父子,大画家二米(米芾、米友仁)父子等,这都说明了家庭环境影响的重大。

父系: 李清照的父亲是北宋著名文人李格非,字文叔,元佑元年(一○八六年)官太学正,受知苏轼与晁补之、张耒等游,与廖正一、李禧、董荣同具文名,被称为「后四学士」。

官做到礼部员外郎及提点京东刑狱,后因党争籍名。

李格非对经书造诣极深,又长词章,家里藏书甚丰,着有礼记说数十万言、洛阳名园记等。

他主张文不可苟作,如诚不着,则不能工。

他好学、爱竹,在其屋舍南轩种竹,名为有竹堂。

李格非对妇德主张尊夫从夫:「妇人从人者也,从之斯尊之矣。

卑其夫,未有能从夫也。

夫弱于外,妇强于内,下上其心,而莫之制,何所弗及哉。

举天下而渐其风乱矣,王化之存者几何

故妇人于夫家,不可不使之尽礼也。

」李清照有这样一位父亲,不论是先天遗传,后天庭训,把她雕塑成一个庄肃有礼,好学不倦的女子。

李清照刻意学问、好清议、评论国事的性格,酷似李格非。

母系: 李清照的母亲王氏,乃系出名门,「宋史」说她「善属文」。

她的家世有两种说法。

据宋史、李格非传,王氏的祖父是王状元拱辰。

另一说法见宋人庄绰之鸡肋编中载称,王氏的祖父是汉国公王准,父亲是岐国公王珪,王珪曾做过丞相。

王珪的文章,典丽有西汉之风,他与黄庭坚结识。

王珪的父亲准、祖父贽、曾祖父景图,皆曾登进士第,有孙婿九人也都登科,李格非便是其中之一。

李清照的母系属于最高层的士族。

时代背景: 宋朝政策重文轻武: 宋朝自太祖赵匡胤削禁帅方镇之权,并将之委托文人,又有不杀士大夫的垂训,至宋太宗尤为尊崇文士,于是宋朝的政策重文轻武,对教育非常重视。

而词的进化到了宋代盛极一时,虽是从前以为不应当以学问为正业的女子,这时候也许有机会去学习。

新旧党争与靖康之难: 宋神宗时起用王安石变法,新旧党争大为炽烈。

李清照的父亲为旧党,夫翁为新党。

宋徽宗任用群小,迷信方士,又眷恋名妓李师师,完全不以国家为念,与蔡京之祸国,成靖康之耻。

一个作家写作的意识,总不出他的时代背景。

像杜甫说:「恋阙丹心破,沾衣皓首唬。

」道出时代的心声,作品慷慨激昂;像李后主的「多少恨昨夜梦魂中」。

写出伤怀故国,寄望中兴之作,以发泄心头的悲愤和理想。

当金人册立张邦昌于汴京时,李清照大为憎恶作诗云:「两汉本继绍,新室如赘疣,所以嵇中散,至死薄殷周。

」诗中托古讽今。

李清照不满宋室君臣偷安南避,愤气填膺作诗云「南来犹怯吴江冷,北狩应知易水寒。

」「南渡衣冠少王导,北来消息欠刘琨。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她上工部尚书胡公诗云「欲将血泪寄山河,去洒东山一壤土。

」是何等的高亢悲凉。

李清照的血泪之作,和那个离乱时代是不能分隔的。

李清照南渡后的词和前期相比也迥然不同。

国破家亡后政治上的风险和个人生活的种种悲惨遭遇,使她的精神很痛苦,因而她的词作一变早年的清丽、明快,而充满了凄凉、低沉之音,主要是抒发伤时念旧和怀乡悼亡的情感。

在流离生活中她常常思念中原故乡,如〔菩萨蛮〕写的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蝶恋花〕写的空梦长安,认取长安道,都流露出她对失陷了的北方的深切怀恋。

她更留恋已往的生活,如著名的慢词〔永遇乐〕,回忆中州盛日的京洛旧事;〔转调满庭芳〕芳草池塘回忆当年的胜赏,都将过去的美好生活和今日的凄凉憔悴作对比,寄托了故国之思。

吴棹仙是如何成为一名针灸大师的

在山西省闻喜县东镇有一村落,叫裴村。

裴村在中国历史上非常有名,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顾炎武还专门写了一篇《裴村记》赞之。

《辞海》中注曰:“古地名,今山西闻喜东。

”《闻喜县志》记有:“裴村,古为裴城,裴氏祖受封之地。

”而欧阳修根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写道:“非子之支孙封裴乡,因以为氏,今闻喜裴城是也。

”由此看来,裴村已经存在了2500多年。

裴村的闻名是因为裴氏,裴氏在中国历史上曾先后出过59位宰相。

在裴氏家族耀眼的光环下,人们常常遗忘了裴村的另一个望族——宁氏家族。

裴氏家族自宋以后逐渐衰落,而宁氏家族自元以来逐渐兴起。

据《宁氏家谱》记载,从明正统到清康熙年间,宁氏家族就出了进士11人、文举人21人、武举人5人、明经14人、例贡28人、武科2人,无怪乎康熙年闻喜知县沈光瑀感叹道:“宁氏不数传而文物蔚起,习弦诵者若而人,服先畴者若而人,子姓之繁衍,且耕且读,几偏裴村间,昔以名裴村者,今竟俨然为宁村

”宁氏家族何时居于裴村

众说纷纭。

顺治年间的中州学使者李震成认为,“宁之先世为稷山人,唐时徙闻喜八裴村,盖晋公故里也。

”清初,根据在裴村汤庙灌底景云宫出土的元代碑记记述来看,元时宁氏已族殷人繁。

《宁氏家谱•源流考》记述,“余祖则自(稷山)钟楼巷徙闻喜之西裴村,占藉甘泉里三甲,亦以顺为户名。

”宁氏自始祖宁景先居裴村,至清末,传二十世,其间人文蔚起,俊杰不绝,烂勋名于当代,流声施于奕礼,声名渐近裴氏。

在闻喜县档案馆里保存着一套雍正六年(1728年)的《宁氏家谱》,家谱共四集,十卷,一集曰孝,二集曰弟,三集曰忠,四集曰信。

“孝弟忠信”也正是宁氏的治家之本,也是宁氏成功的秘诀。

宁氏家族有庭训十八条,如:身不可不修也,尊卑不可不辨也,孝思不可不永也,教子不可不严也,出仕不可不清也,邻里不可不睦也,输粮不可不先也,等等,不正是宁氏家族对“孝弟忠信”的最详实的注解吗

宁三翰,明万历丁未(1607年)科进士,初仕河南武安县知县,有异政,调陕西泾阳县知县,京兆有“青天”之颂。

后以直言忤上官,遂挂冠而去。

临行前,两地士民拥马前,号泣之声响彻天地。

任山东布政使兵备霸州时,一年秋天,霸州发生蝗灾,蝗虫遮天蔽日。

三翰公率领大家扑杀蝗虫,并规定,凡得蝗一斗者,予粟同蝗。

很快,蝗虫灭净。

皇帝嘉其能,赐之诰命,进阶通议大夫,赠其祖、父同其官,祖母、母、妻为淑人。

宁七翰,明万历丙午(1606年)科乡试见进士。

崇祯七年(1634年)至十四年(1641年),天下荒歉异常,人食人肉。

七翰公闻而痛其心,捐粟数十车赈灾。

看到邻里朋友家不举火,人人面似菜色,他就在门前架起锅,熬粥以果其腹。

日就食者四十有九人,期间至者不计其数。

大家送其牌匾旌奖之,曰“公之为人,富而能恭俭”。

宁光野,清顺治戊戌(1658年)科进士。

辛卯(1651年)冬,父文正公遇疾,光野侍汤药,数月有余,目不交睫。

父殁,痛不欲生。

葬父后,与弟宪野矢志力学,苦不少懈,先后中进士。

凡此中人,数不胜数。

宁氏就是靠着“孝弟忠信”四字经来平身齐家治天下的。

宁氏家族的功绩也得到了历朝最高统治者的肯定,从明朝的泰昌帝光宗到清朝的雍正帝世宗的一百年间,六位皇帝给宁氏家族下的诰(敕)命就有26道。

宁氏家族十分重视教育。

清初,宁氏家族的书斋书院有“淇园”、“我园”、“暇园”、“谁楼”、“品斋”等。

明末清初著名学者卫蒿在《淇园记》中写道:“淇园也者,宁耀野先生读书训子之所居也。

”宁氏的“品斋”更是广丈二有余,中堂左檐匾曰“修德”,右檐匾曰“讲学”,东廊檐匾曰“尊师”,西廊檐匾曰“亲友”,三屋对峙,形似“品”字,意为重“品”。

宁氏族人多建书斋,以居内专心读书,辄晓大义。

宁元胄在“淇园”里读诗书,每诵必百遍乃止,夜诵非三鼓不休。

宁宪野在“暇园”里夜研经史,昼论天下。

有一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闻喜廪生董象贤、张齐尹、杨莪呈山西学政的折牒,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明崇祯十二年(1639年),儒士张国宠年仅十五岁的长女张氏嫁入宁家,做了四十二岁的宁奇翰的继妻。

清顺治七年(1650年)十一月初一,宁奇翰病故,二十六岁的张氏强忍悲痛,把年仅六岁的儿子世珩送外延师受业。

每每世珩回家,张氏必询以所为何事,所读何书。

每晚织纺伴攻,稍懈,即切责之,以为负先君之遗命。

由于张氏的严厉督教,世珩终中康熙丙子(1696年)科进士。

县、府、道感其行,批示予以表扬。

山西督学道刘梅的旌匾曰“柏舟永矢”,平阳府知府梁继祖的旌匾曰“操同水筠”,闻喜县知县王士美的旌匾曰“彤管芳徽”,闻喜县儒学教谕田茂、训导阎文炳的旌匾曰“苦节凌霜”。

正是宁氏子弟的勤勉自强和宁氏长者的严格要求,才使的宁氏家族人才辈出,科甲蝉联,为祖上增添荣耀,替家族声播万世。

从宁光野身上就可以看出宁氏是官宦之家、书香门第:光野的曾祖锦川为通奉大夫、山东右布政使,祖父为增生、遥授贡士冠带,父二翰为进士、刑部云南司主事,祖上三代皆从仕;光野兄希野为文林郎、河南开封府祀县知县,弟宪野为进士、内阁撰文中书候补府同知,而光野本人为进士、刑部浙江司员外郎,兄弟三人都为官。

为官就要治学。

光野任汾州府教授时,创建汾州府儒学;宪野任河南遂平县知县时,重修河南遂平儒学;其从兄凤翔为三晋书院文衡。

光野有《文稿》、《义经近编》,宪野有《文稿》、《联捷真稿》,凤翔有《缄庵文集》。

正是宁氏子弟的过人才学,才使抚院赞其“风雅渊博,人文蔚起”,监院赞其“才学兼优,西河再观”。

求文档: 裸析方六岳诗歌《月夜忆家》,不少于1000字。

清末民初无城(今无为县城无城镇)人方澍,字六岳。

清末民期在安徽颇具影响的诗方六岳生于无为县福路口铁匠岗张村。

(亦有传后成长于无城南园)少有才名。

自记事后,目睹清廷腐败、列强入侵。

方六岳怀着一腔爱国之情,发愤读书,力志报国。

光绪二十年(一八九四年)举人,名震乡里。

曾任李鸿章幕僚,兼东馆塾师。

后外放浙江盐政大使。

仅一年即辞职,后从教,在紫蓬山(今属肥西县)坐塾。

民国后任中学教员。

善能文,尤工诗。

攀着直插天耸的银屏万级石阶,迎着青色的天空,面对远处无为城西南隅的芝山,北对万里无垠的巢湖。

由龙兴寺地藏殿想到青阳九华山之金地(西方,我国五行之说中,西方属金)藏,进而感到此佛教之地生来赋有的智慧和业缘,应为礼种“优昙”(梵语,无花果树一种,意为瑞应或瑞花。

见《南史·竟陵文宣王子良传》),修慧业之地。

于是兴然撰联:“万磴耸空青,面芝阜,背巢湖,天插银瓶横北斗;九华浮远翠,礼优厚,修慧业,佛居金地比南山。

又由此而感故国已去,国体变更,尘寰沧桑、六道轮回,复撰联:问故国、几经沧桑,扰扰尘寰,尽消受、一龛灯火;叹众生、无边苦恼,纷纷来去,最分明、六道轮回。

”途经白湖时,晚清后桐城派诗人方六岳有《白湖即兴》诗云:“长湖逐浪白鹭鸣,渔翁撒网网清明;岸上农妇镰金谷,一湖春秋一耕耘。

”寄托了诗人对清平世界百姓安居乐业的美好向往。

方澎归居故里“绣溪草堂”,后被推为劝学所长,服务桑梓,直至谢世。

其诗文现存有《濡须诗选》、《岭南吟稿》、《紫蓬山志》、《巢湖志》等。

刻苦砒砺,博览群书。

除了学习传统文化外,他还刻苦研究西洋学术文化,探讨富国强兵之策,推崇学以致用。

且喜读西欧文学作品,以了解异国风土人情,历史掌故。

在读万卷书的同时,方六岳还遍历名山大川,广交南北贤达。

与《三字经》注家李丹叔、两湖名家《书目答问》著者张之洞、陆兰孙以及《廿四史演义》和《幼学琼林》等书作者蔡东藩等,交往甚契,时常把酒论国是,鸿雁递家常。

晚年积极接受新思想的影响,始终与进步人士保持接触。

1913年3月中旬,客寓安庆期间,曾与陈独秀、方伦叔、徐铁华等,时集“饮酒阁”长歌赋酬,纵论国计民生。

当时无为县有方六岳、卢乐山、程幼伊、卢秋浦和李从龙等,号“芝山五子”,经常聚首唱和,切磋诗艺,增进学识与友谊,声名传于省内外。

方六岳曾在清末本城塾师汤左廷门下受业。

在老芝城景福寺中有汤左廷所撰楹联:“结成香国因缘,几世从修,还本来面目;参破禅林法界,一尘不染,现真个头陀”。

(注:香国乃佛国名。

据《维摩诘经》载,有国名众香,佛号香积,其界一切以香作楼阁,经行香地,苑园皆香。

其食香气,周流十方无量世界。

)方家世代书香,方后高谨遵祖训,有儒雅之风,又宅心仁厚,即使身处逆境,依然不改初衷,在右派难友中广受尊敬。

方后高 (1933年生于无为县)谈及曾祖方六岳,为清末孝廉,名诗人。

当时清朝名将聂士成在山海关下修一茅亭,欲求一副能与山海关匹配的楹联,方六岳得知后,即撰“题山海关聂军门士城新筑茅亭联”:“乘三军讲武余闲,莳杂花数本,种寒菜满畦,天末唱刀环,九塞澄清靖桴鼓;是万里长城尽处,坐辽海高峰,问秦时明月,樽前语羌笛,一亭春好占榆关。

”同乡重臣李鸿章曾来山海关,嘱随从幕僚,各拟一联以进,均不惬意。

忽见方六岳联,喜甚,尤为赏识,乃赠以三百金。

李鸿章听说作者是无为人,更有同乡之感,于是一回京即派专人礼聘方六岳至其府邸担任其长子李伯行的塾师。

六岳后人每津津乐道其事,知不虚妄也。

此联一出,即传遍天下读书人。

被名报人严独鹤先生誉为天下第一名联。

儒生方六岳被李鸿章誉为“皖城狂生”。

......方六岳在李府教书几年,因看不惯京中恶习,坚辞教职;又因李鸿章爱才心切,荐官浙江盐务史,亦不习惯官场迎来送往,终负笈归里,择地无城绣溪西畔,建寓所兼塾馆名“绣溪草堂”,自号“绣溪遗叟”。

“浮翠山房”过去就在县城西南隅,绣溪公园南侧,是方澍的故居和塾馆。

原建筑今部分犹存,但已成民宅。

有花厅、学屋、屋室,皆有方澍自写楹联。

花厅联“浮云苍狗,譬时局以翻澜,泡影幻乾坤,我自忘机羡鱼鸟;翠黛妆螺,衔远山兮半角,绣溪好风月,天开美景赛蓬瀛。

”意说,白云苍狗时局乱,翻滚波澜虚幻机,泡影无情俗浮尘,自鸣忘扰赏虫鱼。

忘却计较巧诈心,自甘恬淡无争与。

青绿翠黛芝山影,螺形山峦蓬瀛徐。

因为花厅住室走廊微小,有狭长而低的坐卧用具。

花厅一壶酒,高歌引长啸,方澍不免花厅自鸣联“半榻隐城闉,每从杯酒余闲,数世界名流,我辈是如何人物;一庭好花月,且喜尘氛不到,尽草庐歌啸,此间有无限风光。

”花厅的侧边就是方澍教授学生之处,即塾馆,楹联“三峡江声流笔底,六朝帆影倒樽前。

”长江上游,从四川奉节县至湖北宜昌市一线,重岩叠嶂,无地非峡,就其中最险者三处,称为“三峡”。

三峡所指,历来说法不一,历代说法不一,今以矍塘峡、巫峡、西陵峡为三峡。

方澍性情好癖,闲云野鹤,特立独行,吟诗作对之孤鸿世外人。

遂自联云“此地独少佳趣,但山间明月,江上清风,便是天然诗料;先生果何许人,有世外孤鸿,云中野鹤,也能状以癖情。

”方澍的居室有他自写楹联“学仲蔚、小隐蓬蒿,任他蛮触纷争,好将蠹简作田,管城作耒;缅陶潜、高居栗里,听彼风尘扰攘,只得裁花为服,剪叶为冠。

”明代俞允文,字仲蔚,年十五,作《马鞍山赋》,长老异之。

嘉靖中为诸生,年未四十,即弃举子业,专力于诗文书法,著有《仲蔚集》。

晋代大诗人陶潜,字渊明曾居住在今江西九江市的南陶村西之“栗里”。

《庄子·则阳》中有“蛮触纷争”典,指由于细小之事而引起争端。

“管城”是笔的别称,亦作“管城子”,曲出韩愈《毛颖传》。

“耒”为原始的翻土工具,形如木叉。

风埃昏暗世污浊,归野陶潜避纷尘。

不为细小引争端,隐学仲蔚诗书宁。

后来,在浮翠山房的厅堂里,悬挂有清末无为才子丁菊痴挽山房主人方澍联“忆公跌宕少年扬,长揖傲王侯,豪气博、台海榆关以外;惟我独深文字感,骚坛失诗伯,吟魂恋、芝山绣水之间。

”(《挽方公六岳联》)方澍曾在台岛及渝关一带做过官。

榆关一在河南中牟县南,一指山海关。

行为跌宕无检束,诗坛诗伯领骚坛。

后王鹤天也有联“一代诗名侪五岳,十分春色到双溪。

”塾馆开学后,本县、邻县青少年慕名投其名下的络绎不绝。

方六岳治学严谨,注重学术、品德与气节的教育,对学生要求十分严格,故深受学生喜爱。

学生中尤以后被胡适称为创办中国白话报的“开山老祖”的李辛白天资最为聪颖,勤奋好学,因而特别受到方六岳的钟爱。

一日,方六岳将自己的旧作《绣溪歌》抄给学生阅读:“澄波起夕阳,一碧风波荡;毂纹细细生,水禽没浅浪。

划然双镜平,小桥通溪涨;挥手送斜阳,坐邀明月上。

月光倒水长,玉蟾才一丈;溪边老圊家,开门对溪望。

”李辛白拜读之余,深受感染和启发,遂作《呈六岳师》一首:“轻烟漠漠雨疏疏,如此湖山画不如。

添取草船环翠阁,人间哪必有西湖。

”方六岳看后十分欣赏,定为范诗,叫学生传诵。

戴扶青(1908年生于无为)少年时得宗祠资助,曾在县城晚清举人方六岳门下读书,学成后在当地办乡学。

原“清代无为州衙”(民国元年,即一九一二年始改县。

原址在二府地,即原大江电影防火墙和老城中心菜市场一带。

清代咸丰年间毁于兵燹,旋即在十字街东重建。

抗日战争中被毁,现在的无为饭店东部即为原址。

)曾有方澍撰赠新任知州章维藩之联:“地重米襄阳,至今绣水清泠,如见冰心映秋月;家邻包孝肃,共此巢湖灌注,须教铁面带春风。

”米芾是襄阳(湖北襄樊市)人,故世称“米襄阳”。

米公祠现国中只有两座,另一座在米芾故乡湖北襄樊市樊城西南隅。

宋代米公祠及宝晋斋中所藏,早已俱毁。

现存建筑是清代在原址六亩田畔重修的。

民国十三年(一九二四年)在祠内建成图书馆,由县劝学所(相当于教育局)所长方澍兼任馆长。

一九四九年后图书馆有扩大,后米公祠即在图书馆大院内。

近年米公祠又加修缮扩建。

一九八一年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23年,乡人公推方六岳因为桑梓文化教育效劳之力,就任劝学所所长,不久组织参观团往江浙观摩,次年在无为首设图书馆为民众服务。

无城西门内有个“刘园”联:“垂柳碧胡鬖鬖,庭院日长消宿酒;曲桥红艳艳,园林春去惜余花。

”(鬖鬖下垂貌,行吟扶手杖。

杯酒醉心绿,隔夜犹酒意。

)为方澍所撰,是刘体乾的公馆和花园,通称“刘家花园”。

刘体乾,是清末四川总督刘秉璋之侄,曾任海关道,雄于资财,当时称“西刘”,与其叔“东刘”,并称无城“二刘”。

园于抗日战争中废毁,原址今为县汽车运输公司所在地。

...... 1926年,北伐军团长陆学文来无为拜方澍为师,住西门留园,后得上峰密令,将前清四川总督刘秉璋在无为刘公馆家藏《古今图书集成》四千余册,命士兵用大布袋捆装,劫往上海。

消息付出,无为地方人士一致要求方澍出面打电报追还原物。

不久陆学文复电,允许作为私人礼物归还。

方澍遂派高子钦去上海领回,陈列于县图书馆之内。

1926年3月,方澍七十寿辰,由王鹤天、李辛白领头发起为方公祝寿。

李辛白此时任北京大学出版总主任,特地从景德镇定购寿碗一千只作为寿礼。

该碗底部打一“寿”字,外面印有李辛白书的“古稀大庆”四字,下署“民国乙丑年年小阳日蟺绣溪夫子七十千秋赠品——受业李辛白敬献。

”寿诞那天,本县、邻县及远道而来的祝寿学生四十多人,宴罢都赠给寿碗作纪念。

方澍寿诞前夕,方府根据民风土俗办了五桌“暖寿”酒。

开席前,方澍端坐上方,诸学生行了叩拜托。

礼毕,李辛白临时提议王鹤天(1879—1943,早年名活天,后名鹤天,字汝通。

祖居无为城里,父鼎臣,执教塾馆,为人刚毅正直,素为邻里称颂。

王鹤天幼时随父破蒙,颖悟过人。

青少年时代立雪于古文学大师方六岳门下,受到方公道德学问的良好熏陶,奠定了学识和品格上的优良基础)献寿联。

王鹤天略一沉吟,即脱口而出一联《祝六岳七十大寿联》:“一代诗名齐五岳,十分春色到双溪。

”顿时赢得满堂喝彩。

1930年1月,方六岳不慎感受风寒,病生逝世,终年74岁。

此后,李辛白经常前往草堂看望老师遗属。

李辛白曾作《过先师绣溪草堂》诗:“绣溪溪畔柳丝丝,人去堂空燕子知。

一路斜阳半城水,白头谁与话儿时

”无为米公祠“拜石亭”即为晚清浙江盐运使,甲科举人方六岳手书,尔今亭虽不存而亭匾尚在。

(注:米芾知无为军期间(900多年前),为官清廉,勤政爱民,勤于书法,酷爱赏石。

米芾离任去世后,后人为纪念米公,于米公军邸的米芾的书房“宝晋斋”故处建造“米公祠”,将“石丈”立于“墨池”南侧。

徽宗南渡,“米公祠”毁于兵燹,“石丈”没于土中。

时至清朝嘉庆年间,朱君麟将“石丈”移至公廨(官署),并建“拜石亭”一座。

三字。

)清代庐江刘声木《苌楚斋随笔》中《李太白酒楼联语》:昔登太白酒楼,见一联云:“我辈此中惟饮酒,先生在上莫吟诗。

”叹其运化之妙,云云。

语见嘉兴吴澹川明经文溥《南野堂笔记》中。

声木谨案:此联不特语妙,实亦阅历有得之言。

无为常曙东茂才师必森告予云:“光绪某年,同邑方六岳孝廉澍,偕友人七八人,应江南乡试,阻风采石。

燕子矶上有一寺,中有一楼,专供奉唐李太白神位。

孝廉偕友人登山入寺,放言高论,又平日自负诗篇书法皆佳,自携笔砚往题。

适寺中有新垩之壁,题诗其上,墨渖淋漓,字大如拳。

诗后复有记,谓千载后必有知音者。

寺僧心虽甚恶之,然无如之何也。

不意正笔飞墨舞之际,忽一老僧自后出,睥其诗字,笑谓之曰:‘方先生自谓诗佳,无人能识,我想太白先生在上,必能识得先生诗也。

’孝廉闻之怫然。

同人皆谓无故受僧人揶揄,共为不平,终亦无如之何也。

”云云。

乃知太白酒楼一联,真不为无见,诚唤醒痴人之妙谛也。

在无为季氏宗谱《先大父云亭公行略二十世》涉及“邑中孝廉方君六岳”: 大父云亭公,讳光义,即焕。

柳塘公次子也。

幼勤学,不荒于嬉,乡先辈无不以大器目之。

成童后,丁母艰兼遭兵燹,遂弃举子业,佐曾祖治家务,先意承志,族党以孝称。

公昆仲三人,伯大父早世,与季大父同居,友于甚笃。

析爨时,房产器具悉听自择。

有卜式风。

公自有恨书未成,严庭训。

虽避乱他方,寄身檐下,犹携吾先考口授之,先考始获早年入泮。

同治初,我族续修家乘,众推曾祖为总理,公代其劳三年蒇厥事。

曾祖去世,公克继前徽,凡修祠宇、挑祖茔、厘祭产、散学费诸端,非止任劳任怨,且解私囊,至今口碑载道。

其于整家规和邻里排解纷难,犹其浅焉者也。

公性朴实,喜勤俭,不爱繁华。

先居州城之东隅,后恐家人染市井习,移居故里,村名“课芸荘”。

基五亩许。

周围土墙竹园,树木业杂,开塘养鱼,耕田治食。

草屋数十间,名其左曰:“小月当书屋”,右曰“耕读草堂”,邑中孝廉方君六岳屡过其庐,额之曰:“修然尘壒”。

公暇时,好植名花修竹。

每当盛开时,集名流赏花醉月,博奕行吟,极一时风雅之盛,而与齐瀛仙、翟梅溪、沈冶台、汤左廷诸前辈往来最蜜。

皆题公之怡景园,玉照图诗。

甚伙客去后,课诸孙读。

于鳌及长,兄承尤殷,黎明呼而起,卽授读。

亦自手不释卷,至夜静无倦色。

鳌辈偶惰,率领游戏园中,以舒其志。

并谈古典,使之乐闻。

其教法之善有如此。

公性好施与,岳父于公彬故后,祧孙敬谦。

贫不能娶,公赠币焉。

岳母郑年老无依,公迎养之,及殁葬于宅之东阜。

长姊适谢,老而贫,公给薪米,具棺木养生送死,至老弗哀,其高谊又如此。

公有知人之鉴好善恶,恶虽未形于色。

而里中子弟每因公之喜怒,勉为良善。

公之懿行,鳌诚难道其万一。

谨卽所知述之简末。

孙男嗣熬谨述方六岳氏还拜撰并书《无为季氏三房分之大房分家谱序》与《渭清先生行述二十四世》:《季氏谱序》:惟孝格天,感鬼神,开金石,召风雷,其大者。

史传所纪,亘古为昭。

其次,和雍翔洽于一家,厚德蒸被于一乡一邑。

嘉祥懿美远贻予子孙,以无疆之休而可以保世滋大,况幽光爵而愈久其发扬,众愈奇发而为金章紫绶。

八驺凄戟昡赫,庸俗人之耳,目一时而已。

所以报仁孝者犹浅,必有文章才隽。

魁垒之士,问世之英,拔出一时,或台或丘,或先或后,传令名光宗族文苑艺林,觥觥不朽以彼易,此孰得孰失

与吾濡季氏系出鲁季友,姬姓之後。

旧谱所云:始出齐鲁,宦游中州,历汉唐迄宋,有图南公者为宋刺史,随高宗南渡,过金陵,止全椒,过濡须。

刘氏欲起义,旅规复汴京,招致刺史合谋进取,既至刘氏败,遂留。

吾濡须土,田广袤而腴沃,风气质良,人民朴厚,有终老之志。

故以图南公为濡须始始迁祖,自是厥后,亦叶代兴,枝条畅茂。

数传而后有元礼、子成、庭椿三孝子相继而出,又数传而尾孙、叔房二诗人接踵而生。

至前清而大正、岩山诸公,众以三孝子名世,或称三孝子、二才子,先后六孝子纪之志,垂祀之郡、县、乡,贤言者啧啧欢羡,以于议吁盛矣,伟矣。

自图南至于今,阅七八百年,其中云礽代嬗,瓜衍椒联,推吾濡巨族。

盖族大则人众,人众则居散,居散则情离,而欲疏者亲之,离者合之,此欧、苏诸君子所为,兢兢究心于谱学也。

古者氏族,掌于官天府版,籍稽民数而已,生卒年月不繁焉。

宋以后谱学始大发明,贤人君子得以伸区区敬之心者,重赖有此季氏谱,盈篇累箧,几于等身。

其先世厘为三分,力易施工。

亦易蒇三分告成,汇为全牒。

分者以别支,全者以合脉,法至善也。

夫世风凉薄,兄弟阋墙,操戈同室矣。

且抑闻季氏八世同居,其和睦祥善之气,温蔼敦厚之谊,流风余韵,延及子孙。

所以孝子才人一门,竞垂文章,润色辉映。

千秋信乎,“明德之后,必有达人。

”吾知始迁之图南公阴德,酝酿非偶然者,故卿相可以代兴,孝子才人不可以世及。

观于季氏,为之欢美不置矣。

顷渐东老友携旧谱末征序于余,余系其族人士踊跃,激劝勤始勤终,因述其概略如此。

前清光绪甲午科举人浙江盐大使方澍六岳氏拜撰并书 民国丁已年十月吉日《渭清先生行述二十四世》:人生末季,其上者以机智干谋致通显,次亦勤奋能事博名誉。

阜室家乡党称之,官司信任之,远近无间言,是即庸中佼佼者矣。

下焉者,德薄能鲜,疲恭自败,而不能令不受命。

悠悠忽忽,既无志以求自立,复无片长末技以瞻其身。

呜呼

是天下之敝人而已矣。

季子藻元,幼从巡警教练所毕业。

前清宣统元年,任本县警务公所廵长,三年升充本所稽查兼全县灾民户口调查员。

是年十一月,递升本县一区巡官。

民国元年,改充城区区员,二年升充一区区长。

嗣于五年一月,经李巡按使依新官制,改委县警佐咨部注册,兼办城区分驻所事务。

而民国元年,于一区廵官差内,曾办本县沿江永成堤等处抢险工程。

事竣,派驻黄雒河防缉帮匪,获要匪有功。

四年一月,于城区区长差内,经本县各公团以办事得力胪列成绩陈县,转详内务部,核给二等三级警察奖章。

是年,县委查屠宰税得力,又由县详前廵按使,核给三等奖章。

查办事竣,即充屠宰税征收委员,今仍兼斯差。

五年四月,本县组织警备队,委充队长。

八月撤消,仍供原差。

七年一月一日,县委兼代警备队长。

以上历有成劳,遇事敢为无少退,葸乡父老称其勤。

能上下和辑,远近无怨谤。

况生际乱世,人情万变,处置相安,桑梓平悦。

亦难矣。

时正年力富强,力兴未艾,立名誉,长室家,吾未易测其所至也,今其族谱将蒇事,余为赘言,因胪序其事。

赞曰:繄造物之造万物兮,以人为最灵。

人有巧拙灵蠢兮,斯富贵贫贱之分形。

渭清生而机警兮,能同座而无忤。

短小而精悍兮,乡党悦其善处。

金跃冶而称良兮,锥处囊而脱出。

纯钩之剑,不可以苴履;跅驰之马,无衔勒之善术。

惟中材自绳以就范兮,斯无施而不可。

御军士而无谶哗兮,足以克敝而致果。

藩虎兕而阱蛟螭兮,纵横进退之权其在我。

卜他年拥牙璋而专闻兮,壮军容如荼火。

父老希望有成兮,谓掺券其如左。

前清甲午科举人浙江盐大使方树六岳氏撰濡须,今安徽巢湖市无为县之区域也。

经数次多方寻根问祖,于当地宗亲处寻刘氏光裕堂露字号族谱一份,此谱于民国十年六修,全卷分24册。

谱序由清光绪恩科举人、浙江盐大使、姻亲方澍(方六岳)所书。

在邢容钦遗著《无为旧闻琐话》有《秋浦文章六岳诗》:清末孝谦方六岳、卢秋浦,名士也。

六岳讽咏诗什,喷玉唾珠;秋浦洒翰陈叙,奋藻摛英,俱称于时。

故有“秋浦文章六岳诗”之誉。

......六岳诗集未梓行,而民间传抄甚多。

据方时生君云,县图书馆藏有抄本。

方时生君,六岳之孙也。

陡沟小学许谋成校长有家藏抄本之说,惜未亲睹。

余亦曾有手抄残本,字迹粗劣,不知何人所抄,已毁于“文革”中。

....《无为古今对联》有方六岳《挽儿媳双亡联》:“孀媳昔无依,三载孤灯怜只影;亡儿今有泮,一轮明月照双魂。

”《题陈氏书房联》:“东井星常聚;南洲榻尚悬。

”清末民初的无为著名诗人方六岳(名澍)就著有《濡湏诗选》(二卷)和《岭南吟稿》(四卷)。

《友声吟集》十六期发表了他《濡湏诗选》中的两首诗:“东风吹雨复吹晴,一路梅花马上迎。

向晚波光吞远树,隔江山色压孤城。

高楼见月思儿女,异地逢人亦弟兄。

一片归心流水急,乍闻乡语便关情。

”(《钢城道中》)“故人家在水云乡,风景萧然天一方。

远近山悬浓淡碧,早迟稻吐浅深黄。

农夫荷笠歌秋雨,牧子垂鞭唱夕阳。

向晚独行村落外,凉烟淡月助诗狂。

”(《过故人庄》)。

在《岭南吟稿》中有《啖荔枝》:“增城挂绿世所奇,禀精受气维震离(2)。

时方落实置监守,达官乃为口腹私(3)。

一颗价值千铜钱(4),同心之合五色丝。

我正客粤况难得,过此以往谁复知(5)。

居湖五月荔枝熟,捆载而来西山陲(6)。

牟尼光摇露沆瀣,琼瑶弹缀风离披(7)。

红云吞吐齿激激,赪虬大小珠垒垒(8)。

单裹玉肤薄罗滑,香凝冰骨星球垂。

初似贫人望属餍,粗粝一饱甘如饴(9)。

郡中佳植细品次,获此便足他何为(10)。

扶荔宫中长荆棘(11),百株迁地同枯萎。

守吏坐株且数十,视人如草良可嗤。

厥后纷纷传驿堠(12),红尘飞骑争走驰。

杨家妃子一展笑,道旁暍死悲枕尸。

不详之木此为最(14),贾害何异倾城姿(15)。

即今铁艘驶江海,一日千里贡玉墀(16)。

犹言远物不足宝,嗜好淡泊真忘饥。

东坡愿作岭南人,我亦北望归迟迟。

【注释】(1)方澍:清末人,著有《岭南吟稿》。

(2)震离:均八卦名,震象雷,离象火。

两句意思:增城挂绿是世间珍稀品,因为它禀受南方炎热气候之故。

(3)两句说,当果实可以摘采时,便有人监守着,这是达官贵人为自己的口福私利。

(4)千铜钱:一千枚铜钱,当时相当一两银子的价值。

(5)两句说:当时我正在广东作客,难以得到挂绿,错过了这个时机,以后谁知能否再有机会得到呢

(6)两句说:在潮州五月间正好荔枝成熟,在西山那边载有许多荔枝。

(7)牟尼光、琼瑶弹:俱荔枝名。

琼瑶弹小如弹丸而无核,有梅花香,出程乡(今梅县)山中。

露沆瀣:《楚辞.屈原.远游》:“含六气而饮沆瀣兮,漱正阳而含朝霞。

”注引《陵阳子》:“冬饮沆瀣者,北方夜半气也。

”(8)红云:指荔枝。

吞吐齿激激,描写人们吃荔枝的情景。

赪虬:赤色的龙。

指荔枝。

(9)餍:满足,粗粝:粗米。

两句意思:好似贫穷的人,有粗米饭吃便满足了。

(10)郡中:一郡之中。

这两句的意思:品尝潮州佳品已满足了,何必追求其他。

(11)扶荔宫:评注见岭南荔枝词(三)(12)厥后:以后。

全句:以后各朝代纷纷使用驿站,斥堠,驰马飞奔运送荔枝。

(13)这两句的意思:杨贵妃一笑,不知多少人暴死于路旁。

(14)不祥之木:这里指荔枝。

作者未能认识上述悲剧系统治阶级贪婪所引起的,反而怪责荔枝,是倒果为因的说法。

(15)贾害:自招灾祸。

这句的意思同上句一样,认为倾城姿是自招灾祸。

(16)铁艘:指现代轮船。

玉墀:玉石台阶。

这里指皇帝宫殿。

(17)北望归迟迟:向北遥望家乡,迟迟不愿归、暗示对荔枝的留恋。

附《岭南荔枝词(三)》(谭莹)(1):扶荔宫中扶荔生(2),武皇移种自多情(3)。

奇花异果原难得,扶竹扶桑枉并名(4)。

【注释】(2)《三辅黄图》:“汉武帝破南越,建扶荔宫,自交趾移植百株于庭,偶一株稍茂,然终无果实”。

(3)武皇:汉武帝。

(4)《丹铅总录》:“此荔生日,扶荔者亦若扶竹扶桑云。

”荔枝的珍奇美味,引起汉代帝皇的喜爱,汉武帝浩费大量人力物力移植于长安,终无结果。

这首诗对此加以讽刺。

房遗爱谋反为什么要牵扯到吴王李恪

因为长孙无忌想架空高宗,独断朝纲,就杀掉威望高的李恪:恪又有文武才,太宗常称其类己。

既名望素高,甚为物情所向。

长孙无忌既辅立高宗,深所忌嫉。

永徽中,会房遗爱谋反,遂因事诛恪,以绝众望,海内冤之。

中州古籍庭训格言下载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