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大旺火作文600
今年春节,我和爸爸妈妈来到晋北浑源县,看望年迈的太姥,顺便感受一下城市之外的“年味”。
这里的旺火,让我感到既新鲜又有趣,到现在还难以忘怀。
大年三十下午,在太姥家的院子里,我们用大煤块垒成一个宝塔形的炭堆,炭堆的“个头”比爸爸还高,中间是空的,放着小煤核、柴火和木屑,最上面写个大红字条“旺气冲天”,这就是“旺火”了,是祝愿全年兴旺的意思。
晚上十二点,当鞭炮齐鸣的时候,我们全家一起将旺火点燃,火苗从炭堆的中间喷出,既暖和又壮观。
大人小孩、男女老少围在一起烤火,有的做游戏,有的放鞭炮,都想来年红红火火、旺气冲天。
小姑还带我去邻居家中,他们的旺火都没有我们的大,没有我们的旺。
小姑告诉我说,谁家的旺火大、烧的旺,来年这家的人气、运气就旺,我听了心里美滋滋的。
在除夕之夜旺火有什么讲究
该注意哪些…
年一度的春节转眼间就到了,按照春节习俗垒旺火是很多中国人不可缺少的一件事。
尤其是内蒙古和山西等一些地方更是一项重要的的传统春节习俗,家家户户都要垒旺火点旺火,希望明年的日子红红火火、旺气冲天。
一.旺火的起源与演变旺火也叫火塔子,这是根据它的形状来说的。
因其点燃后熊熊燃烧,火势旺盛,预示着人们的运气也会一年旺盛,所以取其意叫旺火。
根据传说,远古时期,“年”和虎狼一样,是凶猛的野兽,常于寒冬新春时,在夜间深入村庄伤害人畜,令人叫苦连天。
有一年腊月三十傍晚,“年”到了一个村庄,恰好有牧童用鞭子,“年”听到后就逃到了另一个村庄,这时看见一个妇人晒出了红衣,就又慌张地跑了。
后来人们就知道这个害人的家伙害怕红色和鞭声,每到除夕之夜人们就在院内点燃篝火,挂起红灯笼,通宵达旦。
其实旺火也并不一定是传说中那样由来的,主要是在除旧迎新的时候,人们图个吉祥如意,喜庆热闹。
在北方地区,气候寒冷,木材匮乏,但地下的煤资源丰富,到了宋朝时期,人们就开始用煤炭代替木材,篝火变成了旺火,关于旺火的寓意,取其六畜兴旺,来年光景红火。
每逢春节除夕晚上,家家户户院落门前都要用大块煤炭垒成一个塔状,名曰旺火,以图吉利,祝贺全年兴旺之意。
里面放柴,上面写个大红字条旺气冲天。
等午夜十二点,鞭炮齐鸣之时,将旺火点燃。
点燃后,火苗从无数小孔中喷出,状若浮图,既御寒,又壮观。
大人孩子们围起一圈,有的做游戏,有的放鞭炮,男女老少都要来烤火,以图旺气冲天。
山西盛产煤炭,号称煤乡。
元宵节,各机关单位都要在门前垒旺火。
一为照明,二为取暖,三为兴旺。
旺火特色,又都各具情趣。
垒旺火所用的材质,也在随时间发生着变化。
煤炭取代了木头没两年,蜂窝煤旺火又悄然兴起,也许再过几年,更为环保的新型旺火就会悄然登场。
以前人们的经济条件不是很宽裕,垒旺火时只能用小块的炭垒个尺把高,既要烧得红火又得考虑节约。
可现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旺火的形式和内容发了很大变化。
而如今,拢旺火的风俗习惯又有了新的发展,有些地方不但在过年时拢旺火,就连平日办婚丧大事或者重大节日时都垒旺火。
二、垒旺火的讲究与特点 阳泉晋中大致分两种。
一种是泥塔火。
条砖铺底,四面留有出灰口。
再上以半砖垒砌,下细上粗,留有火眼,即是塔火的火身。
火身糊以麦秸土泥,趁湿以光滑木棒朝火眼虚处穿通,呈元宝形。
火体全高约1.5米,火口直径0.85米左右,形如一个带蜂窝眼的高脚酒杯。
另一种称绣球塔塔火。
下有方木架做灯,上垒特制的镂空绣球条砖,不用泥糊,层层以铅丝加固。
火体呈方形。
塔塔火炉膛内装干柴块炭。
由于遍体火眼通风极好,一经点燃,火势熊熊,甚为壮观。
塔塔火讲究以塌为好。
俗语有“塔塔火,不塌不算火”的说法,塌了才吉祥。
塔塔火亦称作棒锤火。
阳泉平定、晋东南地区盛产无烟煤。
旺火往往垒砌成老虎、狮子、天龙等兽形。
下面留有通风口。
兽嘴就是喷火口,点燃后,各种野兽造型口中喷吐火光,十分壮观。
全省大部分地区旺火呈宝塔形。
晋北地区特别讲究旺火高大,表现出一种粗犷、豪迈的气势。
偏关县的大旺火,高约两丈,全部是精选块炭。
制作时,要专门选拔匠人施工。
用汽车从煤窑上拉炭。
点燃后,既要保证三天三夜旺气冲天,还要保证旺火不塌不倒,堪称一项精湛的特殊传统工艺。
而怀仁县的大旺火。
耗炭竟达近百吨,比偏关旺火更高、更大。
第一道工序是将方“正”的木炭块用刀顺纹理劈成二寸来厚的片块,再将大片敲小些;第二道工序是垒,先找三块砖头,按东、西、北三个方向摆好(南面是风口),然后将炭往砖头上面一层层“垒”,每垒上一层时,必须压往下一层的缝,以求牢固。
底座是圆的,一层一层逐渐缩小,最后到了顶部,用一小块炭盖顶。
中间空的部分填满大小长短适中的劈柴,风口上塞豆秸之类作为引火柴。
点火时,先点引火柴,然后人力扇风,使里面的劈柴着火,由劈柴再点燃炭块,这时候整个塔子就熊熊烧起来了。
旺火寓意一年的光景又旺又火,所以垒起来的旺火非常忌讳倒塌。
要点:一是打好基础,放上一把豆秸或胡麻柴,第一圈要用块大平实而厚重的炭,越往上垒炭块越小。
门的过梁要选整块长条形的,且要结实没有裂纹。
二是炭不靠柴,垒上两三圈炭后,放上捆好的旺火柴,这时再往上垒炭时,就要注意炭块切不可靠住木柴,木柴一点燃就要掉落,很容易带动靠它支撑的炭块随之掉落,整个旺火就塌下来了。
三是相互咬合,这和砌砖墙一个道理,炭块之间相互咬合后形成一个整体,燃烧后更结成一块,甚是牢固。
四是收顶要缓,垒到平视看不到旺火柴时,就要开始收顶,用较小的炭块逐渐往回收缩,待只有巴掌大小的圆孔时,找一块同样巴掌大小的薄炭片盖上,洒些碎炭沫,栽一个竖的小炭块,贴上“旺气通天”,旺火即告垒成。
垒旺火当以山西一带为最,有四大特点。
其一,选煤精良。
在元宵节前预选优质的煤,经工匠精心切割成整齐方块。
其二,造型美观。
聘请高明师傅将旺火垒成底小、肚大、顶尖、内空的宝瓶形状,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燃烧净尽而旺火不塌。
其三,逐年增高。
为了达到一年胜似一年之寓意,要求垒砌旺火时,每年都比前一年高一些,具体增高的尺寸大小,则由主人心中的期望而定。
其四,规模庞大。
在一些县城的街道都要垒砌五六十座巨大旺火,其中最大的用约80吨煤垒成,高达十几米。
三,点旺火与年俗文化 每家每户,除夕之前,都要准备好柴火。
在除夕白天,将对联贴好,院子扫净,接着就是垒旺火了。
先在选中的院中空地上摆放几块砖头(类似野餐时搭的灶),摆放整齐,接着把锯得长短整齐的木头横横竖竖错落有致地码放起来,越往上周长越小,形成小小的圆塔状,再往塔心装入柴草,最后在塔尖放上写有“旺火冲天”的木块,就大功告成。
大年三十晚上,年夜饭要等到点燃旺火接回各路神仙以后才吃。
而每年接神的时间是不一样的,这就给每户人家增添了等待的渴盼。
点旺火成为除夕夜最最重要的事。
接神时间一到,各家各户的男主人就会全体出动,到院里点旺火。
点旺火学问很大,掌握不好是很难点燃起来的,即使点着,也有可能熄灭。
因而,你看,把引火的柴草点着后,每人手里拿着一把笤帚,朝着风口使劲扇,要等到木头或炭块或蜂窝煤着了燃成熊熊大火之后,才能停下来,歇口气,放大马炮、小鞭、花炮……谁家的旺火烧得好,就预示着谁家来年好运道。
放炮的同时,女人们则虔诚地在神仙的牌位、祖宗的牌位前焚香烧纸银子,求神保佑全家人的福禄安康。
如果是本命年或是逢九年,会将红衣服拿近旺火去烤,求得来年身体康健。
而时至今日人们更注重的是熊熊燃烧的旺火给家人带来的节日喜庆氛围与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盼。
进入新世纪,各地政府为了贯彻党中央科学发展观要求,避免不必要的煤炭资源浪费,减少环境和空气污染,先后颁布地方性法规禁止春节元宵节垒旺火点旺火,当地老百姓有抵触想不通,效果不是很理想。
看来如何看待民俗习惯,继承和保护民俗文化,与节约能源,保护环境,建设美好家园这一矛盾会长期存在下去,让我们共同努力吧
关于山西的春节的作文,大概450字就行了,六年级的,尽量快点,会采纳,谢谢
我是山西的孩子,从小就在山西长大,对山西过春节的习俗还算了解,因地域而异,现在我就我所居住的区域的过年习俗而作一下简单的介绍。
我的家乡在山西的北部,接近内蒙古的地方。
进入农历十一月,人们即开始准备过年了,年轻的姑娘、媳妇们开始他们的针线活—纳鞋底,鞋底的原材料是一些旧的衣服,用浆糊粘在一起,上面再粘一层新的黄色、白色或者红色的洋布,在上面画上各式各样的花鸟图案,或者是字样,然后用各种颜色的线绣好。
之后,人们就会买新衣、新鞋、新袜,寓意着新的一年新的开始,人们也应以全新的面貌开始全新的生活。
山西人在腊八节过后,就忙着准备过年了,气氛一日浓似一日。
二十三日祭灶王,二十四日为大扫除之日,俗称“胡打扫日”。
从这天以后,年事准备工作达到高潮。
过去太原有一段民谣:“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赶做活,二十七去赶集,二十八糊贴扎,二十九去打酒,三十日包饺子。
”腊月二十三是小年夜这天传说是灶王爷升天回宫的日子,这天在北方地区的传统做法是糊两个褡裢似的纸袋,一个里面装的是毛驴的草料和豆子,一个里面装的是灶王爷的盘缠和干粮,在灶王爷像前烧掉,同时还用那种棍棍糖(一般用球状的,原料和棍棍糖一样),在火炉炉口糊一圈,听说是为了糊住灶王爷的嘴,让灶王爷在天上不要乱说,只说好听的,一般灶王爷像前的对联这样写: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
随着时间的流逝和社会的变革,人们省去了许多的繁文缛节,在小年夜这天吃麻糖,和家人一起吃饭。
腊月二十四扫尘,民谚称“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举行过祭灶后,便正式地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
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南方叫“掸尘”。
在春节前扫尘,是我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
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
大江南北,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气氛。
据典籍记载,上古就有年终扫除的习惯。
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
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 统统扫出门。
《清嘉录》卷十二记载:“腊将残,择宪书宜扫舍宇日,去庭户尘秽。
或有在二十三日、二十四日及二十七日者,俗呼‘打尘埃’”。
腊月二十四“扫房”,对庭院内外进行彻底的大清理。
可见,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也是中华民族在漫长历史中积累的在冬季讲究卫生,预防疾病的传统美德。
在我的家乡,人们要有白土或者大白刷屋顶。
之后的几天,人们会蒸花馍、炸麻花、炸麻叶,煮买回来的牛羊肉,为即将到来的春节做准备。
期间,人们也会贴上窗花、年画、喜字、福字,窗花和喜字都是人们自己用剪刀剪出来的。
在当地还有一个风俗,叫“请王”,就是供奉自己的已逝去的祖先。
在三十这天,人们会在家里空出一个位子,用白纸在上面写上祖先的名字,在每一个名字下摆一双筷子,然后放上一些祭祀的食品,在每天吃饭的时候夹出一点食物用来祭祀,一直到正月十六下午由家里的男子送走。
年三十这天对对大人们来说应该是比较忙的一天,妇女们在家准备年夜饭,男子们要贴春联、门神,门神大都是“大门门神”,一般都为猛将秦琼、尉迟敬德二人像,还有画关羽、张飞像为门神的。
由于我所在地区的煤炭资源比较丰富,所以在这天,家里的大人们还会垒一个塔状,名曰旺火,以图吉利,祝贺全年兴旺之意。
里面放柴,上面写个大红字条“旺气冲天”。
等午夜十二点,鞭炮齐鸣之时,将旺火点燃。
点燃后,火苗从无数小孔中喷出,状若浮图,既御寒,又壮观。
大人孩子们围起一圈,转三圈,以图来年平安健康,万事如意。
此时也是接神的时间。
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俗名“熬年”。
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
根据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有吃年夜饭的习俗。
守岁的习俗,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正月初一的时候,在一些农村人的家里“要忌荤”,这一天,主要是为了家里的牲口,以祈求来年家里的牲畜健康,没有疾病或死亡。
但是,现在大部分家里都不在遵循这一禁忌。
在正月初二祭财神,这天无论是商贸店铺,还是普通家庭,都要举行祭财神活动。
每年都会有专门的人分析财神的方向和位置,人们会在这个地方放炮竹。
若是没有去的人,会由去的人带件衣服,说明自己也祭过了财神。
正月初三是迎喜神,方法和祭财神一样。
正月初五俗称破五。
民俗一说破五前诸多禁忌过此日皆可破。
按照旧的习惯要吃“水饺子”五日,北方叫“煮饽饽”。
如今有的人家只吃三、二天,有的隔一天一吃,然而没有不吃的。
从王公大宅到街巷小户都如是,就连待客也如此。
妇女们也不再忌门,开始互相走访拜年、道贺。
新嫁女子在这一天归宁。
一说破五这一天不宜做事,否则本年内遇事破败。
破五习俗除了以上禁忌外,主要是送穷,迎财神,开市贸易。
正月初八俗称谷日,传说初八是谷子的生日。
这天天气晴朗,则主这一天稻谷丰收,天阴则年歉。
在这天,人们会吃五谷杂粮做的食物。
正月十五俗称元宵节。
元宵节是我国主要的传统节日,也叫元夕、元夜,又称上元节,因为这是新年第一个月圆夜。
因历代这一节日有观灯习俗,故又称灯节。
在北方一些地方,正月十五还要几个村子聚集在一起演社火。
社火里包括踩高跷、跳钟馗、花车等等。
在县城里还会垒一个大的旺火在县城中央,人们会围着旺火转圈,祈求来年健康平安。
然后会有各个村子里的秧歌进行比赛,最后评出冠军。
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如何过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
随着时间的流逝,关于春节里的很多风俗都发生了变化,但一些最基本的东西还是被保存了下来。
烤鸡怎么用烤箱加热
由于是二次加热,只要加热就好。
所以,一般烤箱温度超过100度,比如110-120左右就好。
烤6-10分钟左右,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