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句子网

伤感说说 爱情说说 心情说说 经典说说 个性说说 搞笑说说 励志说说 节日说说 唯美说说 图片说说

王力关于说话与写作的名言

学生应以学习为主 求一篇作文 急 在线等

审题片面,要把握主旨近年高考作文,大多为提供材料写文。

考生只能在材料的范围选题论述。

但因许多考生草草看题,浅“思”辄止;只重一点,忽视全面,使得所论述的问题与所给的材料的主旨(命题的意图和要求),超过材料的范围或没有涉及到有关材料,就容易犯片面性的错误。

例如1984年高考作文题,题目中的两段对话,实际上是让你介绍当前作文教学中普遍存在而尚未解决的问题。

你应该从学生(你自己)写作和老师教学两个方面来谈如何提高中学生写作水平。

可是,不少考生却不是这样,仅仅谈学生作文的艰苦,这就犯了片面性的毛病。

又如,1996年高考作文《我更喜欢漫画()》,可不少人写成《我喜欢漫画()》,忽略了“更”字,没有对两幅漫画作比较分析,写得再好,也只能得第三档分。

二忌论题贪大,要准确简明新颖。

考试作文,文章的主旨由自己确定,千万不要贪宽求大。

“范围大了,你一定讲得不深入,不透彻”(王力《谈谈写论文》)。

考生一定要根据文章的主旨,选择合适的角度展开论述。

例如1997年高考作文题,有的自拟论题为《有付出才会有收获》;有的考生自拟论题为《雷锋精神永放光芒》。

相比之下,前者恰当可行;后者则大而无当——即使你知识渊博,具有驾驭庞大题材的能力,也无法在考试时间内“言之有理,持之以故”去完成自己的论证,至少写不深刻。

又如,1995年高考作文:有感于《鸟的评说》,自拟标题有:《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人》、《金无足赤》、《正人必先正己》、《牢骚太多防肠断》,按这些观点鲜明、蕴含哲理的标题行文,考生就能写出有真情实感的好文章。

三忌下笔拉扯太远,要小巧俊美。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这话足以说明文章开端的重要。

从文章的本身来说,开篇是文章的“切入口”,是文章的脸面,宜紧扣题意,提出论点,一锤定音;从阅读角度来说,开头是阅读老师首先接触的部分,第一印象非常重要,影响最大。

而许多考生一味贪大求全,人为地长出赘疣(开头前有“笼盖”),此乃考试作文的一大通病。

与此有关的连锁反应是“前面有余,而后面不足”;头重脚轻或有头无尾。

常见议论文开头的方法有;直接提出论点、间接提出论点、迂迥提出论点。

如1998年高考作文《习惯》(议论文)的开头:“一个人,总会形成许多习惯;一个社会,也有其习惯的思想意识和行为方式。

那么,我们该如何对待这些各种各样的习惯呢?我想,我们应该敢于创新,不受习惯的约束。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有所作为。

”这个开头,在一句分析之后,即用设问的修辞手法提出中心论点:“我们应该敢于创新,不必受习惯的约束。

”美如“凤头!四忌立意雷同,要独僻蹊径。

中学生写文章时,常按求同思维(习惯思维)去进行文章的立意,因而囿于陈规俗套,步于人后,很难出新。

要想文章出新,在立意上与众不同,方法之一就是运用逆向思维,对司空见惯的已成定论的事物或观点“反过来想一想”,因思考方向不同,往往会有新颖独到的发现,出奇制胜。

例如1991年高考作文题《近墨者黑/近墨者未必黑》《任选一题)。

大多数考生因为学了一点辨证法不约而同地选择了第二种,写法用例自然有雷同之处,给阅卷教师以味同嚼蜡的感觉,想得高分是很难的。

而假若此时选择第一种,由于所选论题与众不同,已经有了新意;接下分析、说理,由于“熟”而头头是道;最后逆向思维简要分析少数人近墨不黑。

文章就会新意迭出,岂不高一个分值?五忌用例不当,要扩大幅射面。

事例是议论文的重要论据之一,典型而有力的论据具有无法替代的论证效果。

但有些议论文虽然列举了不少事例,可信度仍不强。

原因之一就是选用的例子拘泥于一隅,不具有较大的代表性。

一般说来,用作论据的事例应注意古今结合、中外兼收,文理渗透——所有适合于说理范畴的,都可以作为撷取之例。

这样的论据才具有代表性。

例如,1989年广东高考作文《失败是成功之母——由世界上第一辆火车跑不过马车谈起》的展开段:“其实只要我们回顾一下历史便会发现,真正有成就的人,都是经历了失败和挫折后才取得伟大的成绩的。

清代文学家蒲松龄落第之后,愤而著书,才写出《聊斋志异》;著名化学家欧立希经过六百零五次的失败,才发明了药物六O六。

有“发明大王”之称的爱迪生,一生发现了一千多件新产品。

但每一个新发明的诞生,他都经历过无数次失败。

在一次新发明的试验过程中,他失败了八千多次,但他仍然乐观地说:“失败也是我们所需要的,八千次失败,起码使我知道了有八千个办法行不通。

”由此可见,不经失败,便没有成功的果实,害怕失败是完全没有必要的。

或许今天的失败,正预示着明天的成功呢!”试想,如果作者仅用清一色的“进口”例子,是令人难以信服的。

六忌“油水分离,要深入论证。

相当一部分中学生作文对所举论据不知如何去分析,在举出论据后就圈句号另列其它论据。

当堆砌了大量论据之后,便“由此可见”,从论据直接跳到论点,结果使议论文变为“论点+论据”。

这类文章,观点是观点,例子是例子,油水分离,不能融为一体,怎么能有说服力呢?油水分离,常见的错误有:例而不议、引而不证。

正确的做法是在列举事例之后或引用经典之后,依据论据的性质,向论点的方向进行分析:或揭示事实的要点,或揭示事例本身的因果联系,或挖根追源,或假设推论,或比较分析。

譬如毛泽东同志的《反对自由主义》一文,作者在列举自由主义的十一种表现之后,便对自由主义的危害、来源、实质一一作了剖析,步步深入,层层递进,令人信服。

七忌以叙代议,要叙得简明。

有些考生在运用事例论证时,事例往往是生活的实录或原材料的照抄照搬,甚至在叙述时尽情发挥,结果一篇800来字的文章,叙述却占了大半篇幅,这就是“以叙代议”。

它使一篇议论文面目全非,文体难辨!事实上,议论文引用的事例,不像记叙文那样的要求形象生动、情节曲折。

议论文的叙述力求抓住人物、事件的本质特征或精神实质,进行高度概括与浓缩,做到简明、干练。

例如,1980年高考作文题是供料作文。

试题上给的是一篇短文《画蛋》,要求考生联系自己的实际情况,写一篇读后感,题目是:《读<画蛋>有感》。

某优秀作文的开头是:“人说‘名师出高徒’,这话实是不假。

依我看原因有二:其一,是师之教有方;其二,是徒之学不怠。

离开了这两条,既称不上‘名师’,也出不了‘高徒’。

名画家佛罗基奥手下出了一代宗师达·芬奇,便是很好的一例。

”此文一落笔,就把《画蛋》的要点概括成一句成语“名师出高徒”,何等精当。

八忌说理杂乱无章,要条理分明。

对于复杂的问题,这个问题没有说清楚,就扯那个问题,那个问题没有说清楚,又扯其它问题;有时把几个问题放在一起,扯来扯去,没有一个头绪,没有一个中心,没有逻辑,叫人不知所云,令人莫名其妙。

这一通病尤其表现在关系型的作文题中。

例如1986年高考作文要求以《树木·森林·气候》为正标题、副标题自定作文,有不少考生就犯了这一毛病。

写作此题宜下笔一两句话就要点清题目中三者的关系:树木与森林之间属于个体与整体的关系;森林与气候之间属于辨证统一的关系。

然后把这三者的关系引申到“个体·群体·风气”上,重点逐层论述三者的关系;一是个人风气和群体风气的关系;二是群体和社会风气的关系;三是社会风气对个体和群体的影响。

最后号召大家都来做一棵调节社会风气的树木。

这样的文章,分层说理,条理清晰,怎么能不赢得阅卷老师的高分?九忌远离生活,要贴近时代。

白居易曾说过:“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鲁迅也说过:“对于有害事物,立即给予反响或抗争。

”我们写议论文一定把握时代的脉搏,选择富有生活气息和时代特点的材料,使文章富有新意。

这就要求我们每天看报纸、读时文、听广播、看电视、注意这个“时代”下的“事”。

然而,事实上,由于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学生闭目塞听,宛如“套中人”。

因此,他们写议论文、论点平稳、论据陈旧。

例如写先进:老是雷峰;谈奋进:外有爱因斯坦,内有陈景润;议反腐,正有方志敏,反有刘青山。

而那鲜活的徐虎、孔繁森、李素丽、王宝森、陈良宇等却被轻易放过了。

这样舍“新”求“老”,又怎么能不使一天要阅上百份试卷的老师生厌呢?再如,1996年高考作文题:《我更喜欢漫画()》。

很多考生由于不贴切时代生活;一味就两幅画揭示的医德医风进行议论,而不能就画的深刻命意去联系相关的世态人情一一领导部门,该管的不管,不该管的管了;青年学生,该学的不学,不该学的学会了;奖懒罚勤等等。

这样的文章,其思想观点与当前的形势不相吻合,文章立意平平,千人一面,怎么能得高分?十忌结尾草率,要发人深思。

结尾的好坏可以影响一篇文章的好坏,一个精彩的结尾,可以使文章灿然增辉;一个低劣的结尾,可以让全文黯然失色。

好的结尾,或归纳总结,深化论点;或呼应开头,严谨慎密;或言简意丰,给人以启迪;或发出号召,催人奋进;或引用格言,重申论点;或正反对照,优劣自现;或笔势雄健,发人深省。

结尾在句式上以短句为主,整散结合,宜多用祈使句、反问句、陈述句和感叹句。

例如1997年高考优秀作文《人字是支撑的结构》一文的结尾:“付出不一定有回报;然而,没有付出,绝没有回报。

伸出援助的手挽起来,是一个天;撑起来,就是高大的‘人’!”再如《该做!该做?》的结尾:“该做!该做!”这样的结尾照应文题,短小精悍,像“豹尾”。

高考作文质量的好坏,受多种因素的制约。

这种因素有知识上的,也有心理上的。

上面谈的十忌都是知识上的,务必请每位考生注意。

花香蜂自来,题好文一半——议论文拟题求新方法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好的标题会使文章生色,而拙劣平淡的标题会冲淡文章的内容。

议论文的题目,或直接点明论点,或交代议论范围,或引起人们注意,或令人深思警醒……许多同学写议论文,拟题没有新意,常见的模式是《小议……》、《……的启示》、《读……有感》、《由……说开去》等。

标题陈旧,似曾相识,则难免有些倒人胃口,甚至产生拒读者于门外的后果。

相反,如果标题新颖,不同凡响,让人一接触标题,就有迫不及待、非读不可的感觉。

“花香蜂自来,题好文一半”,许多满分的议论文,大都会有一个先声夺人的标题。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拟好议论文的题目题呢

总的说来拟题要求简洁、生动、新颖、深刻、醒目。

下面给同学们介绍几种拟题方法:一、引用名言警句、成语典故、电影片名、歌曲名等拟题。

名言警句、成语典故、电影片名具有语句凝练,含义深刻,易懂好记的特点,直接引用以之为题,可以使文题典雅大方,亦庄亦谐,妙趣横生,新颖生动。

如:谈知识重要的文章,可拟题为《知识就是力量》;谈节俭的文章,可拟为《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或《粒粒皆辛苦》;谈环境影响的文章,可拟为《近墨者黑/近墨者未必黑》或《“孟母三迁”另解》;在以“靠”为话题的作文,某生拟题为《靠人靠天靠祖上,不算是好汉》,引用了华罗庚的诗句作题目,观点鲜明,撼人心魄;谈逆境的文章,可拟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谈金钱的文章,可拟为《人生就是一件交易吗?》;谈自信的文章可拟为《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以“素质教育”为话题,可拟为《救救孩子》(语出鲁迅《狂人日记》)。

《不要和陌生人说话》、《莫让浮云遮望眼》、《三更有梦书作枕》、《不拘一格降人才》、《只缘身在此山中》等都是用此法拟写的好标题。

二、仿写、借用、改写成语、格言、俗语、歌词拟题。

巧妙的仿写、借用、改写,可以使题目鲜活别致,新人眼目,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如《怎一个“慢”字了得》批评一味求稳、甘于求慢的传统心理,号召人们大胆创新,大步前进。

该标题巧妙地化用了李清照《声声慢》中的名句,诙谐幽默,新颖别致。

《付出未必有回报》,改写歌词“付出总有回报”;以“改变”为话题的作文,可拟题为《生于改变,死于顽固》,写一篇议论文;谈清正廉明的文章,某生拟题为《入淤泥而不染》,改写《爱莲说》中的诗句“出淤泥而不染”,一字之别,真可谓匠心独具;《诚信所至,金石为开》改写成语“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金钱诚可贵,诚信价更高》化用裴多菲的“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

此外,《若为人生故,诚信不可抛》、《要留奉献满乾坤》、《高高在“下”》、《问世间“名”为何物》、《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给“从谏如流”上把锁》《诚信,爱你没商量》、《诚信风来满眼春》、《爱是怎样炼成的》《没有“异想”,哪来“天开”》《拍卖我们的生涯》、《交友,让我欢喜让我忧》、《罚你没商量》、《岂能因“财”施教》、《缘何前“腐”后继》),《吴良心病历》、《好人一生平安》、《我心依旧》、《怎一个“情”字了得》、《近水楼台“贤”得月》、《既“生”亮,何生“关张”》、《艺不惊人誓不休》《人生自古谁无“挫”》、《诚以养德,信以修身》等标题无一不使人耳目一新。

三、巧用修辞手法拟题。

根据特定的语言环境、文体和内容,灵活巧妙地使用修辞手法,能避免一览无遗,能使文题生动形象、精炼紧凑、含蓄隽永,能使文章锦上添花。

事实上,文章的题目和内容一样,需要形象生动,有文采。

运用修辞手法拟题可达到熠熠生辉的效果。

如《理想的阶梯》、《莫做“墙头草”》、《痛苦是一笔财富》。

某生拟了这样一个题目《想象是创新的条件》,应该说这是非常准确的,但太呆板、没有文采,若改为《想象是创新的翅膀》,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效果就截然不同了。

有的标题,运用对比,是非分明,如《反对自私自利,提倡奉献精神》;有的标题,采用对偶,形式匀称,如《想,要壮志凌云;干,要脚踏实地》;有的标题,采用反问,加强语气,如《祖传的就好么?》;有的标题,运用粘连,音韵和谐,如《“和平曲”里无和平》;有的标题,运用双关,词在此,意在彼,如《救人与救心》;有的标题,运用谐音,俏皮幽默,如《验收?宴收?》;有的标题运用顶真(《我为人人,人人为我》);有的标题运用谐音双关(如《见义勇为与见义勇“围”》);有的标题运用反语(如《教语文要学会“偷懒”》)别出心裁,韵味无穷。

《我要学与要我学》的高明之处在于巧妙地利用语序不同而将两种截然相反的学习态度相提并论,鲜明贴切。

写有关透视中小学生道德观念的文章,可引用鲁迅的话《救救孩子》作题;写某地中小学厕所溢水严重的情况,可用《“水漫金山”留下的问题》作为标题。

用这种方法拟题,通俗明了,妥帖自然,并为大家所喜闻乐见。

以“鼓励”为话题,可巧用借代拟题:《人生需要掌声》借“掌声”代“鼓励”,亮明观点,又不与话题雷同。

《眼前同一水,笔下情各异》、《生命是一朵常开不败的花》、《移植的记忆,创新的杀手》、《好读书、读好书、读好书》《都是作弊惹的祸》、《留住我们的根》、《幸运是汗水的红利》、《老实人总是吃亏吗

》、《填鸭

引燃

》、《感情不是保险箱》、《躺着读书,站着做人》、《大事不干,小事何成》等,均不失为拟题的巧妙构思。

四、运用数字、公式、定理拟题。

运用数字、公式、定理和标点移植入文章中作标题。

一改文题的古板单调,使之变化多样,异彩纷呈,形象直观,往往能吸引读者的注意力,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某生在揭露应试教育的弊端的文章中,拟题为《时间?汗水≠能力》;某生在谈对学生管理的重要性文章中,拟题为《5?2?0》,其意是在学校的五天对学生管理好了,双休日没管理好,也是等于零。

主张加强对学生双休日的管理。

又如有篇文章论述“成功是由艰苦劳动、正确方法、少说空话三者堆起来的坚强堡垒”,标题是《W=X+Y+Z》(即爱因斯坦名言的数学公式W=X+Y+Z:W表示成功,X表示艰苦劳动,Y表示正确的方法,Z表示少说空话),别具一格。

再如一篇谈学习与体育锻炼关系的文章标题是《7+1>8》,7个小时的学习,加上1个小时体育锻炼,比8个小时都用在学习上效果好得多。

还有《从1+1+l=()谈起》、《5+5=7》、《从三到万》、《?和0》、《勤劳×高科技=致富》、《成绩≠素质》、《生活--》(“关注生活”话题,揭示生活充满了新鲜,需要随时关注)、《

+

+

=0》(说明真理越辩越明)、《助人为乐+悄悄走开=

》、《大事=小事+小事+……小事》等好标题,一下能吸引读者的眼睛。

五、逆向思维换个角度拟题。

同学们写文章要善于逆向思维,打破常人的思维模式,做到别出心裁,有个性。

拟题更是如此,换个角度去思考,或许会“柳暗花明”,出奇制胜,吸引读者。

如《感谢你的敌人》,敌人本来令人憎恨。

怎么还要感谢呢?原来,没有天敌的动物往往最先灭绝,有天敌的动物则会逐步繁衍壮大。

人类社会也是如此,真正促使你成功的常常是那些想置你于死地的敌人。

这个题材也不新颖。

但能在《现代女报》上发表,很大因素得力于标题的新颖鲜活。

又如《人生离不开自立》可改成《自立——人生的风帆》,《谈理解》可换成《搭起通向理解的五彩桥》,《走出自卑》可修饰为《天空中也有你的星座——走出自卑》。

《名师未必出高徒》、《旁观者未必清》、《近朱者未必赤》、《有钱就幸福吗

》、《谦虚使人进步吗

》《好酒也怕巷子深》《倒过来试试》《吃一堑未必长一智》、《请珍惜你的痛苦》、《渴望检查》、《不要金子》、《渴望是“穷人”》、《拍卖我们的生涯》等,都是用反常法制作的好标题。

六、贴近时代拟题。

要使标题新颖,还要有浓厚的时代气息,使人一看题目,就觉得春风扑面,清新醉人。

谈连战回大陆的文章,如以《此岸·彼岸·桥梁》为题,分析三者之间的关系,“此岸”是台湾,“彼岸”是大陆,要想从此岸达到彼岸,必须通过连战等人一代又一代艰苦奋斗这一“桥梁”。

又如《8与发》、《雷锋“出国”了》,《变味的掌声》《真情不“下岗”》、《更新我们头脑中的教育“软件”》、《该出手时不出手》、《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工程——知识“拷贝”》、《中国人失去公德心了吗

》、《把“意见”刻录成光盘》、《朋友,请带好你的“护照”》、《健美,健美,不健何美》、《打捞诚信》、《萧洒+俏丽+气派≠中学生》等出奇制胜。

题好文一半,无论是命题作文、材料作文,还是话题作文形式的议论文的拟题,必须根据实际情况,紧扣材料和要求,在准确简洁的前提下,力求生动形象、有创意,富有表现力,拟制出让阅卷者一见倾心的标题来。

(冠华)考前必读:文贵简洁古人云:“意则期多,字则期少。

”我们执笔为之,应力求做到以简练简约的文字,表达丰富深刻的思想。

文章简洁,首先指文章要精炼。

诚如茅盾先生所说:“成篇以后,要努力找出多余的字句来删掉。

用四个字够了的地方,莫用五个字。

”有一段《制鼓诀》:“紧紧蒙张皮,密密钉上钉,天晴和落雨,打起一样声。

”按理说这四句话不算冗长,可有人认为还不够精炼,改为“紧紧蒙,密密钉,晴和雨,一样声。

”但有人不满意,再加删改,压缩为“紧蒙密钉,晴雨同声。

”这样改后,一目了然,言简意丰。

真是“惜墨如金”,叫人喝彩!相反,有的文章则??氯叱ぃ?钊松??相传明朝刑部主事茹太素,他给朱元璋写一份万言书,建议朝廷要办五件事情。

朱元璋叫人诵读,当读了6370字以后,还听不出他究竟写了什么(到7650字才讲建议)。

于是明太祖大发雷霆,当即下旨将茹太索痛打五十大棍。

明太祖说:“如果开门见山来写,这五件事情,只要用500字即可说清,我打他,是因为他???锣碌匦戳?7000字。

”假设,茹太素只陈事实,不做繁文,不就免挨板子了吗?文贵简洁,其次指文风要朴素。

鲁迅在《作文秘诀》中提倡“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的“白描”。

孙犁的《荷花淀》就是这种“白描式”作品的典范。

譬如,文章抒情色彩浓郁,人物心理细腻,细节逼真,按常规很容易流于繁冗和华橱。

可作者却用简洁朴素的对话,展示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例:“今天你怎么回来这么晚?”看似乎平淡的一句话,却有着忧虑、关切、责备和自豪等丰富的内含,何等朴素无华、自然含蓄!与此相反,初学写作者喜爱繁复的铺排、华丽的词藻、不必要的滥发议论、无意地抒发感情。

这就是所谓的“无病呻吟”。

精炼和朴素,是文章简洁的基本内含,也是文体美的主要标志之一,正因如此,古今中外一切优秀的作家,无论是学者,还是政治家,在写作时很注意锤炼词句,使语言简洁有力。

列知几在《史通》中强调行文要“文约而意丰,叙事之工者,以简要为主”;鲁迅特别强调“写完后至少要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

毛泽东更是深恶痛绝繁文,曾经把“空话,龟篇,言之无物”定为党八股的第一大罪状,发动全党共讨之。

马克思高度赞扬“言简意赅的句子,一经了解,就能牢牢记住,变成口号,这冗长的论述所办不到的。

”总之,这些名家伟人们不管他们的文笔风格怎样独特,文学主张怎样不同,所处国家地域怎样迥异,但他们在什么是优美的文体这点上有一个共识:文贵简洁。

然而,有的中学生作文时,行文繁冗、??隆F┤缒成?谖难?缆邸镀佬孪备镜男牧槊馈芬晃牡目?沸吹溃骸岸杂诿溃?煌?娜擞胁煌?目捶āS械娜俗非蟮氖腔?龅囊伦牛??恋耐獗恚欢?械娜俗非蟮氖瞧分实母呱校?牧榈拿篮谩M獗淼拿赖比皇怯Ω媒簿康模???皇敲赖娜?亢?狻H说拿溃?饕?Ω迷谛牧樯稀

闭獠欢际切┯胩馕薰氐幕奥?怎样才能使文章简洁呢?首先,在内容上力求表达准确。

写文章时,一定要把主旨先想清楚,然后用画眼的方法把意思表达出来,千万不要匆忙下笔,说与中心无关的话。

其次,要善于运用文学写作通过个别反映一般的原理,选取典型材料,以一当十。

这样,文章选用的材料不多,文章自然会显得简洁。

第三,语言要凝练。

它要求作者用每一个字,每一个词,每一句话都该准确地表现内容,精炼地体现文意。

这就要求作者在语言上反复锤炼,把可有可无的字和语句删去。

在这方面.我们得认真揣摩和学习名家范文。

批折号的作用是什么

批折号

是破折号吧……有多种意思。

破折号(——),表示话题或语气的转变,声音的延续等的符号。

“行文中解释说明的语句,用破折号标明。

”“话题突然转变,用破折号标明。

”“声音延长,象声词后用破折号。

”“事项列举分承,各项之前用破折号。

”“表示语气的转变、声音的延续、时空的起止,或用为夹注。

”中文破折号源自英文中的 EM DASH;但由于直排时易与丨混淆,故改为占两个字位。

破折号的由来1897年王炳耀在《拼音字谱》自拟的十种标点中有破折号(——),称“接上读下之号”。

鲁迅1909年在《域外小说集·略例》中提出了四种新式标点符号,其中介绍了“直线”(指破折号)的用法:“有直线以表略停顿,或在句之上下,则为用同于括弧。

”陈望道在《标点之革新》(1918年)一文中称这个“西标”为“破折号”。

1919年《请颁行新式标点符号议案》定名为“破折号”。

长横在西文标点历史上有过多种用途,作为破折号在17~18世纪定型和普及。

法语破折号的现代名称tiret首见于1554年,源自动词tiret(画线条)。

英语破折号出现于17世纪下半期。

本称break,原意为“打破、折断”,表示突然停顿或中断,18世纪改称dash。

这个词在中古写作daschen,据信借自丹麦语daske,本意为“掌击、直冲”,1552年开始作“画短横”讲,后来发展成为现代破折号的名称。

德语在17世纪下半期出现破折号。

俄语在18世纪后期开始使用破折号,叫做тире,名称借自法语。

中文破折号的长度占两个字的位置,西文破折号的长度相当于英文字母EM DASH。

破折号的功能破折号用途广泛,首先用来引出解释说明的语句,其次用来表示语意的突然转折等。

不同时期的政府文件关于破折号的定义如下: ·破折号——(甲)表示忽转一个意思。

(乙)表示夹注。

与括号用法同。

(丙)表示总结上文几个小段。

与“:”略同。

(1919年《请颁行新式标点符号议案》) ·破折号用以标明破文法(即所标明之文句,与上下文语气不相贯串;不加此号,则显然不合文法者)或突然转折;有时用以标明夹注之文句,其用等于括号。

(1930年《教育部划一教育机关公文格式办法》) ·破折号(——)在文中表示底下有个注释性部分。

有表示意思的跃进。

(1951年《标点符号用法》) ·破折号标明文中解释说明的语句。

此外,破折号还有其他一些用法:标明话题的突然转变,表示声音的延长,表示事项的列举分承。

(1990年《标点符号用法》) (1)行文中解释说明的语句,用破折号标明。

(2)话题突然转变,用破折号标明。

(3)声音延长,象声词后用破折号。

(4)事项列举分承,各项之前用破折号。

(1995年《标点符号用法》)破折号的作用:1.表示解释说明 2.表示语音的延长 3.表示意思的转换,跳跃或转折 4.表示插说 5.电脑应用 6.加强重点 7.分行举例 8.用在副标题前 9.标明作者 10.补充说明主要用法:一、标明行文中解释说明的语句 在行文中用破折号印出的解释说明的语句有以下几种。

(一)引出对概念内涵的具体解释 破折号后面的话是对破折号前面词语的概念内涵作具体解释,所指范围相同。

例如: (1)一个矮小而结实的日本中年人——内山老板走了过来。

(阿累《一面》) (2)“雷锋精神”永远不会离开他的家乡——中国。

(周阔海《在学习雷锋演讲比赛上的讲话》) (3)文中指出了战前的政治准备——取信于民,叙述了利于转入反攻的阵地——长勺,叙述了利于开始反攻的时机——彼竭我盈之时,叙述了追击开始的时机——辙乱旗靡之时。

(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4)醉心阅读使我得到了报偿——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学写作文起,我便常常跃居全班之冠,而阅读也大大扩展了我的想象力。

(叶文玲《我的“长生果”》) 在行文中用一个破折号印出的解释说明部分,如果其界限不清或者在语法上不能与下文直接衔接,需要再加一个破折号。

例如: (5)你的生日——四月十八日——每年我总记得。

(曹禺《雷雨》) (二)引出总括性的说明 (1)她的坚强,她的意志的纯洁,她的律己之严,她的客观,她的公正不阿的判断——所有这一切都难得地集中在一个人身上。

(爱因斯坦《悼念玛丽·居里》) (2)——凡此种种,都可以说某些歌剧中缺乏革命浪漫主义的具体表现。

(贺敬之《谈歌剧的革命浪漫主义》) 在破折号之后,例(1)用“所有这一切”总括前面的词语,例(2)用“凡此种种”总括上文的几个自然段,然后加以说明。

(三)引出对事情原因的解释 (1)“你买这本吧——这本比那本好。

”(阿累《一面》) (2)鲁大海,你现在没有资格跟我说话——矿上已经把你开除了。

(曹禺《雷雨》) 上面两例破折号前后两部分有因果关系,后一部分是解释原因的。

(四)引出补充说明的话 (1)灯光,不管是哪个人的家的灯光,都可以给行人——甚至像我这样的一个异乡人——指路。

(巴金《灯》) (2)在时钟的冷冰冰的计时声中——您仔细听听罢——有一种无所不知而又对所知的东西感到厌倦的意味。

(高尔基《时钟》) (3)他既不关心他的军队,也不喜欢去看戏,也不喜欢乘着马车去游乐园 ——除非是为了去显耀一下他的新衣服。

(安徒生《皇帝的新装》) (4)我这么一直坚持奋发读书,也想借此唤起弟妹们热爱生活的希望——无论环境多么困难。

(张海迪《我的读书生活》) 表示补充的内容常常采用插叙的办法,语义不连贯时插入成分前后都有破折号,如例(1)(2)。

如果补充说明部分在句末,只在前面加破折号,如例(3)(4)。

有时重复前面的词语,增添修饰成分,用扩展的办法对所讲的内容加以补充说明。

例如: (5)这一切都像是在提醒这位声学家,不能用任何简单的方式对待一个人 ——一个有活力、有思想、有感情的人。

(何为《第二次考试》) (6)三只五只的白鸥轻轻地掠过,翅膀扑着波浪,——一点一点躁怒起来的波浪。

(茅盾《黄昏》) 二、表示突然转变话题或突出语意转折 (1)“画得真好。

——你为什么这样勇敢,不怕他

” “我是好人

”(韩起《荷花》) (2)我偷偷睁眼看了看女医生,见她皱着眉头,脸色很紧张地说:“现在还不能判断,叫她冷静一会儿再说。

大家都去学习去,——提壶开水来。

”(刘真《核桃的秘密》) (3)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里总共不过两分钟,等我们再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永远地睡着了。

(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例(1)话题由称赞扇上的荷花画得好突然转到询问荷花姑娘为什么敢于当面揭露小偷。

不加破折号读者会因意思不连贯而发生理解困难。

例(2)话题由学习转到别的不相关的事情。

例(3)“但”字本身带有转折的意思,前面加破折号是转折的语势更强。

三、强调被引出的下文 提起下文主要是冒号功能,用破折号来代替是为了使语气更强烈,或阅读更醒目。

(1)在这一刻满屋子人的心都是相同的,都有一样东西,这就是——对死者的纪念。

(巴金《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 (2)在几千公里的铁路上,在几百公里的公路上,我从车窗望出去,我的眼睛在到处寻觅—— 森林

(泰似《幼林》) (3)他纳闷了—— 究竟是计算的什么方法失误,还是运用不到家

(苏方学《两弹元勋邓稼先传略》) 报纸标题现在常在导语或引题后用破折号引出正题。

例如: (4)去年11月以来,我国出现外贸进口金额大于出口金额的局面,方方面面在议论人民币汇率走势,并提出—— 人民币会贬值吗

(《人民日报》1996.5.16) (5)“面向21世纪国际经济发展和金融风险防范”研讨会认为—— 中国有能力拒金融风险于国门之外 (《光明日报》1988.10.4) (6)这几年,高速公路和民航线路的急剧扩展,蚕食着铁路货运的传统“地盘”。

面对越来越严峻的市场竞争形势—— 明年火车怎么开

(《人民日报》1996.11.21) 四、用于歇后语,引出语底 (1)别看他们闹得这么凶,可是他们是兔子的尾巴——长不了。

(胡丹佛《把眼光放远一点》) (2)赵庄的人们这时都说开了,有的说:“把田村家得罪上来,咱们也没有取上利。

阉猪割耳朵——两头受罪。

”(马烽《我的第一个上级》) 五、表示说话中断或间顿 (1)“可慌哩

比什么也慌,比过新年,娶新——也没有见他这么慌过

”(孙犁《荷花淀》) (2)“可怜的妈妈,”箍桶匠说,“你不知道我多爱你。

——还有你,我的儿

”(巴尔扎克《守财奴》) (3)这时,我忽然记起哪本杂志上的访问记—— “哦

您,您就是——”(阿累《一面》) (4)知道最大的忠孝,是去实现前辈的瞩望,于是,他又去攀登——(苏方学《两弹元勋邓稼先传略》) 例(1)说到“娶新”隐去了“媳妇”,稍停一下接着再说。

例(2)的破折号表示后面的话不是接着前面的话连续说的,是在间顿之后再作补充。

例(3)第一个破折号表示作者想起了鲁迅,中断对访问记者内容的回忆,开始说话;第二个破折号表示作者犹豫不决,说话结巴,没有说出对方是谁,就把话止住了。

例(4)语意未完以破折号结束全文,表示意味深长,让读者去寻味,这里的用法类似省略号。

六、表示声音延长 (1)“卖——扇子啦

”(韩起《荷花》) (2)但接着敲门声,却没有照例的嘹亮而拉长的一声:“信——”(曹靖华《望断南来雁》) (3)“放炮了——”(周梅森《人间正道》) (4)“咪——咿——咿——咿——,吗——啊——啊——啊——”仿佛歌唱家在练声似的。

(何为《第二次考试》) (5)“嘎——”传过来一声水禽被惊动的鸣叫。

(徐光兴《枪口》) 例(1)“卖——”是街上叫卖声,(2)“信——”是邮局投递员送信上门的喊声,(3)“放炮了——”是爆破前引起人们注意的喊声,(4)引号内是连续的练歌声,(5)“嘎——”是水禽的叫声,都用破折号表示声音延长。

破折号出现在句末不加句号,但有时可加问号或叹号以表示语气。

例如: (6)呃——

我以为你听到风声了呢。

(曾心仪《一个十九岁少女的故事》) (7)“真的

哈哈哈……我终于考上大学啦

我终于考上啦——

”金石开简直兴奋得快要晕过去了。

(何建明《落泪是金》) 例(6)在破折号后加问号表示疑问语气。

例(7)在破折号后加叹号表示高兴的语调。

七、用于事项列举分承 (1)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环境物理学分为以下五个分支学科: ——环境声学; ——环境光学; ——环境热学; ——环境电磁学; ——环境空气动力学。

(1995年《标点符号用法》) (2)中国在海洋事业发展中遵循以下基本政策和原则: ——维护国际海洋新秩序和国家海洋权益。

…… ——统筹规划海洋的开发和整治。

…… ——合理利用海洋资源,促进海洋产业协调发展。

…… ——海洋资源开发和海洋环境保护同步规划、同步实施。

…… ——加强海洋科学技术研究与开发。

…… ——建立海洋综合管理制度。

…… ——积极参与海洋领域的国际合作。

认真履行《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规定的义务,积极参与国际海洋事务,推动国际和地区性海洋事务的合作与交流,促进全球海洋事业的繁荣和发展。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海洋事业的发展》白皮书,1998年月,《光明日报》1998.5.29) 破折号用于列举各项之首,例(1)列举的是环境物理学的分支学科,从文字说明可知共有五个。

例(2)列举的各项为大的段落。

文件没有说“基本政策和原则”共有多少项,但据破折号可知,由它领起的段落都属于所讲的“基本政策和原则”的范围,共七项。

八、用于对话的开头 破折号用于分段书写的对话每一话轮的开头以代替引号,这是法、俄等西文标点的习惯用法,我国作者也有这么用的。

例如: 这家伙厉害,高瞻远瞩,真正是身立虾池放眼世界。

他成立信息科,专门收集信息,从村从县从市从省从全国到全世界全搜集,无孔不入。

——这么说你胜利在握

——不行,外贸价格不明朗

——什么时候明朗

——明朗时什么都晚了

——那你收虾的价格怎么定

——这就叫风险

他狡黠地一笑,但脸上没有险情。

(邓刚《混战港养虾》) 九、分隔主语和谓语,加强语气 用分隔号分隔主语和谓语,使两者界限分明,语气更强,朗读时中间有停顿。

例如: (1)路——都市大动脉;立交桥——动脉栓塞通。

(刘宗明《北京立交桥》) (2)大家都认为今年的晚会,歌——好听,舞——优美,小品——逗乐中引人深思。

(《中国电视报》1998.2.29) 十、用于对照比较 (1)常用反义词举例 爱国——卖国 爱好——厌恶 安定——动乱 动荡 安静——吵闹 喧哗(张志公主编《现代汉语》) (2)四音节词往往用简称的办法回缩到双音节的形式,例如: 文化教育——文教 北京大学——北大 基本建设——基建 外交部长——外长(同上) 例(1)同义词用空格分隔,反义词用破折号分隔,形成对比。

例(2)词的全称和简称用破折号分隔以供比较。

十一、标明副标题 (1)飞向太平洋 ——我国运载火箭发射目击记(《人民日报》1980.5.23) (2)伤逝 ——涓生的手记 ——(《鲁迅全集》) 破折号常用来分隔作品篇名、书名的正副题,在副题前加破折号,如例(1)。

有时,副题前后都加破折号,如例(2)。

有些书在副题前不用破折号,但字号比正题小。

例如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英国作家赫·乔·韦尔斯的著作: (3)世界史纲 生物和人类的简明史 十二、用于引文、注文之后,交代作者、出处或注释者 (1)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初中课本《中国历史》) (2)乐浪海中有倭人,分为百余国。

——《汉书》(同上) (3)末了,附带说一说,许多人写好信后把信笺折成方胜形,我看大可不必。

(方胜,指古代妇女戴的方形首饰,用彩绸等制作,由两个斜方部分叠合而成。

这里指这种形状的东西。

——编者注)这是封建社会的习惯,最初表示爱情。

(王力《和青年同志们谈写信》) (4)②见本卷第252—253页。

——编者注(《列宁全集》中文第2版第34卷第282页) *(5)在这里,我完全同意周煦良同志的见解。

他说: 在通常的情况下,它(指风格——引者)好像只是在无形中使译者受到感染,而且译者也是无形中把这种风格通过他的译文去感染读者的,所以既然是这样的情形,我看,就让风格照顾自己好了,翻译工作者大可不必为它多伤脑筋。

*(6)韩国出版社学会的财政来源,几乎是靠会员们“十匙一饭”的参与和特别赞助储备的(“十匙一饭”是指十个人每人省一匙饭,就可帮助一个人的意思——译者注)。

例(1)破折号后交代名言的作者,例(2)破折号后交代引文出处,被引用的话和作者、出处分行排,是为了更醒目。

例(3)的文中注和例(4)的脚注与注释者是接排的。

注意注文不论长短,末尾都要加句号,表示注文完了,然后加破折号引出注释者。

例(5)(6)注文末尾缺句号,在“——引者”“——译者注”前要补上句号,否则破折号前后两部分会被看成一句话,实际上两部分在句法上是各自独立的。

又例(6)的括注要移到前面紧贴所注释的对象“十匙一饭”之后。

书末注的序号在正文中的位置,常用破折号引出的页码来标明。

例如: (7)130 “套中人”是俄国作家安·巴·契诃夫的同名小说的主人公别利科夫的绰号,是因循守旧、害怕变革的典型。

——285。

(《列宁全集》中文第2版第34卷第565页) (8)258 欧美派文化人之一胡适等为代表的一些人物。

——第395页。

(《毛泽东著作选读》上册第463页) 例(7)(8)句首的“130”“258”是书末注的序号,破折号后的“285”“第395页”是书末注的序号在正文中的页码。

十三、用于索引,以分隔关键词和修饰成分 为检索方便,编索引时有一种做法是把条目的关键词放在前面,修饰成分放在后面,中间用破折号分隔。

例如: (1)国内战争——古罗马的 国内战争——美国的(1861-1865) 国内战争——苏维埃俄国的(《列宁全集索引》) (2)社会民主党——荷兰的 社会民主党——瑞典的 社会民主党——瑞士的(同上)还有一些破折号的误用:*(1)音乐欣赏的具体过程,一般是由官能欣赏——即对乐音的音响感知,进入感情欣赏——即对音乐表现的思想感情、情景的感情体验、想象和联想,最后到达理智欣赏——即对乐趣的思想内涵、意境的理解认识。

*(2)随着大气污染日趋严重,被誉为“人类生命第一卫士”——臭氧层也遭到极大的破坏。

*(3)吉林省炭素厂坐落在风光秀丽的松花江畔——吉林市。

*(4)我们以寥寥数语,“买了齐格瓦,用户不用愁”表示衷心感谢。

破折号和“即”都有引出解释说明语句的作用,不必重复使用。

例(1)的三个破折号后的三个“即”字都可去掉。

例(2)的破折号改为“的”字,或者保留破折号,把“被誉为”删去。

例(3)“吉林市”不是解释松花江畔的,破折号要改为“的”字。

例(4)“齐格瓦”是冰箱牌子,句中第一个逗号要改为破折号,否则意思就不连贯了。

英语作文 关于古现代汉语

在英语写作课中,我们常常发现这样的现象:学生对英语语言的掌握比较充分,但在文章中却仍然错误不断。

如果我们把英语作文中的这些“错误”大体分为语言的和非语言的,那么我们会发现非语言问题会大大超过语言因素。

究其原因,是由于英语和汉语在文化上存在较大的差别,从而影响了人们的思维方式。

不同的思维方式又对中国学生用英语写作文产生了很大的“思维干扰”。

任何民族的语言都包含着丰富、深刻的文化内涵。

要正确地运用英语进行表达,除了语言知识以外,我们得让学生充分地认识到文化因素的重要性,并且在英语学习过程中积极地培养跨文化意识。

“跨文化意识,就是在跨文化交际中,对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冲突所具有的感觉的敏锐性、理解的科学性和处理的自觉性。

”在学生的英文写作中,我们一般会发现词汇、句法、段落结构、粘连与衔接、以及篇章结构几个层次的问题。

一、词汇层次 中国文化与英语文化的不同首先表现在词汇上。

由于历史文化传统和意识形态等因素的不同,同一词汇在英汉两种语言里承载了不同的内涵。

我们可以将词汇分为概念词汇、文化词汇,或者将词汇的内涵分为语义内涵和文化内涵两个层次。

无论怎样划分,有一点我们可以肯定:在两种语言里,词汇除了人们最初赋予的意义以外,还在语言的发展过程中被打上深深的文化烙印。

要进行有效的跨文化交流,或者用英语正确地表述自己的观点、意见,必须了解、掌握英汉两种语言中由于文化的不同而赋予词汇的特殊意义。

中国人擅长形象思维(imagination),英美人偏好抽象思维(abstract)或逻辑思维(logical)。

不同的思维方式影响了我们说话和行文的遣词造句。

中国人重形象思维,而逻辑思维不发达。

反映在文学和日常生活中,象征、形象、类比的手法非常丰富。

比如世间万物:山、水、花、草、飞禽、走兽,无一不是中国文人墨客钟情的对象。

它们不仅有一般意义上的所指,而且被赋予了感情色彩,被人格化,使之具有了人物的品行、特征;并且被大众化,因而具有了更为深层次的文化内涵。

比如当人们提到“松”、“竹”、“梅”、“兰”、“荷”的时候,就不仅仅在谈论植物,而且会联想到它们所“具有”的高贵品质。

但是,这些托物言志、借景生情的词汇被直接译成英语后,则会失去它们所具有的联想意义,或者说文化意义,也就没有了“志”、没有了“情”,就成了纯粹意义上的植物。

因此,在用辞典上对应的英语词汇来表达用汉语想出来的观点时,必须考虑一个结果:信息量可能会打折扣。

其次,中国人喜好使用比喻、或华丽的辞藻,通过浓墨重彩使得文章显得生动鲜明,文采飞扬。

形象的词汇在其中扮演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

如对女子貌美的描写:“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或者让“锄者”、“担者”看得忘了手中的活计。

但具体有多美呢

答案在读者的想象之中。

这里的形象词汇从总体上把握对象,以经验为参照,给读者以充分的想象空间,让人体验出逻辑思维所不能揭示的意境。

但是,对于英美人而言,由于情感基础的不同和阅读习惯的差异,华丽的辞藻不一定能达到同样的效果。

甚至有时只可能减少信息传播的清晰性和效果,甚至被认为是空话、夸张或者宣传。

某投资特区有这样一个广告:“…的美让你流连忘返”,下面有一句对应的英语:The beauty of ... will make you forget back.这样一句英语让不少英语国家的人感到有些莫名其妙。

有时我们的晚会节目主持人会充满激情地抒发一通、感慨一番。

如果将这时的汉语用英语表达出来以后,味道也会大变,信息就会给扭曲。

另外,中国古人重形象,实际上强调了思维中的表象作用,汉语通过比喻、类比、借喻等修辞手段来规范一些词的意义,但未较好地发展到概念。

如老子的《道德经》中的“道”是什么

《论语》中有105处讲到儒家思想的一个主要概念“仁”,但“仁”到底是什么

孔子没有明确指出。

这些都使得后来的学者们不得不辛勤劳动以说清其真正的含义。

但结果仍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相比,英语里的概念则有比较严格的逻辑定义。

学者们对新的概念总是给以准确、严格的限定。

汉语中还有不少的词汇,如难得糊涂、卧薪尝胆、世外桃源、比翼鸟、秋波、汗青等,反映了中国人的伦理道德、价值观念。

一般说来,汉语词汇所含的文化因素要多于英语词汇。

所以,用英语来表达汉语词汇的意义,文章可能不再生动活泼、奥妙无穷,而显得平淡无奇;文章的信息可能增加或减少,甚至可能引起误解。

在用英语进行表达时,要特别注意词汇的选择,要做到直接、准确。

二、句法层次 语法是人类思维长期抽象化的结果,“语法规则反映着人类思维的逻辑规律”。

在四大文化体系中,唯独汉语语法出现较晚。

对汉语语法进行系统的研究,是中国学者在学习了西语语法之后受到启发而发展起来的。

马建忠写《马氏文通》(1898年)距今刚好一百年。

黎锦熙先生的《国语文法》写于本世纪二十年代。

在这以后影响最大的就要算四十年代王力先生的《现代汉语语法》和吕淑湘的《中国文法要略》。

解放后,汉语语法的研究又取得了较大的发展。

但是,真正走出对西方语法框架硬套的路子,还是最近几十年的事。

即使这样,也还不能说汉语语法的规律已经全部挖掘出来。

而英语语法是建立在严密的逻辑体系之上的。

所以,英语国家人们的思维方式体现了这些逻辑原则。

英汉语言差异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句法修辞的差异。

汉英语法之间的差异可分为两大类:一是词序的差异。

两种语言之间所表达的意思相同,而句子的组成部分有先后之别。

如,名词与修饰语的关系。

在汉语中,被修饰的名词必须在修饰语之后。

英语较简单的修饰语一般位于名词之前,较复杂的修饰语(包括所有的定语从句)均在名词之后,并以关系代词连接。

否定词的位置也表现出不同:汉语中否定词位于动词之前,英语中它位于助动词之后,或偶尔在动词之后,如think一词在句中的用法。

此外,还有介词、表示方位结构和时间的词语也都有较大的区别。

不过,一般情况下,学生对这种差别掌握较好,用起来也是庖丁解牛,游刃有余。

反应在学生的作文中,问题多出现于第二种情况:结构的差异。

中国人擅长意象思维,反映在汉语中,句法习惯于意合,根据意义逻辑来排列词序,不刻意追求形式上的完整一致,没有严格的语法变化形态。

所以,有时可以省略主语(下雨了

)、有时可以省略谓语(杭州山清水秀)、有时动词可以连用,语态主要从上下文意义来判断。

而西方人长于形式逻辑思维,在句法中注重形合,句子的主谓语之间、动词的时态和语态、名词的单复数形式、形容词的比较级和最高级、从句间关系连接形式都必须明确,前后讲求相互呼应、一致、搭配。

这一语法现象的差别经常在学生的作文中表现出来。

有不少学生的句子中同时出现有几个谓语动词;汉语中经常出现的主语、谓语省略的情况常给读者以更多的审美自由度。

但在英语里这种现象就不是“自由审美度”,而是错误。

另外,有些语法范畴英语有而汉语没有。

如汉语通过词汇手段“昨天”、“明天”、“刚才”、“过一会儿”来说明事情发生在过去或将来。

但是,英语句子还必须通过动词的变化来实现。

再者,当句子比较长时,英语一般是首先点题,次要意思再一一展开陈述,即重点在前面;而汉语是先讲旁枝末节,最后才点题,重点在后面。

其次,英语中还有不少特殊的句型结构和表达方式,对它们的熟悉程度直接影响到学生能否写出地地道道的英语和丰富的句型。

两种语言之间同样的意思用不同的方式来进行表达这类语法差异较前者更深一层。

我们的学生对语法掌握娴熟,但同时又在阅读量上明显存在的不足,这使他们对一板一眼的句法结构产生了依赖心理和对句型的多样化缺乏信心。

写出来的句子多显得机械呆板,象批量生产出来的。

三、段落结构 对作者而言,事实、道理、观点、意见等早已是胸中的成竹。

关键是寻求哪种方式来阐述问题,即确定什么样的修辞结构。

思维方式是影响人们修辞技巧的原因之一。

西方修辞学的基本原理来自亚里士多德的逻辑。

他说,“逻辑作为修辞学的基础,是一种文化的产物,并不是人类普遍的,那么修辞学也不是人类普遍的,在不同的文化中修辞是多种多样的,甚至在一种文化中由于时代的不同而不同。

”美国语言学学者Robert Kaplan对在美国的使用不同母语的留学生用英语写的段落进行了系列分析,指出在不同文化之间在修辞方面的差别,从中可以看出其思维上的差异。

他在分析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们用英语撰写的论文时发现,这些文章的结构和布局有着明显的不同。

尽管从这些学生的文章中单独抽出句子,都似乎是“优秀的句子”。

然而,这些只掌握了英语句法的外国学生们常会写出很糟糕的段落,或很糟糕的文章,原因在于他们还没有完全掌握英美人的思维逻辑。

英美人的思维模式特征是呈线性顺序进行演绎推理。

所以,英语文章的修辞模式一般也按照直线顺序对主题进行展开,并为后面段落中意思层层递进作好准备。

每一段阐述一个相对独立的问题。

由于英语文章层层递进、层次分明等特点,在每一段段首或段末用主题句点题是人们常期待的一种规范的交流方式。

段落发展或按时空顺序,也可以由次要到重要或由重要到次要,由一般到具体或由具体到一般。

段落中句子之间也通过信号词相互连贯,逻辑性强。

以英语为母语的人们期待一种直线式展开的思维过程,而汉语文体是园周式的,通常围绕一个中心来展开,对同一主题进行往返式的阐述、说明。

中国人偏重于直观、直觉、意象思维。

文章修辞往往以比喻、联想、类比、象征、夸张为主,并对同一主题进行多次重复归纳,创造一种意境和语境,让读者去联想细节与主题的关系。

情感型的中国人写出来的汉语文章往往还有一个特色,那就是以情动人,可能产生的一个结果就是缺乏一定的逻辑性,或对逻辑的忽视。

所以,由于受到思维模式和修辞模式的影响,中国的英语学习者在写英语文章时,往往不能按照英语的修辞模式安排段落、篇章结构。

因此,必须让学生作心理上的准备和思维上的调整。

在写作过程中,经常还会发生这样的情况:学生的文章在句子层次上讲可能没有多大的问题,但给人的印象只是一堆句子。

在这里,学生对语言知识的掌握可以说是足够的。

那么问题在什么地方

重点不突出、欠粘着性

所以,在对段落作恰当安排的同时,必须考虑另一个问题:句子之间的粘连与衔接。

建立句与句之间的联系、有效地组织段落可以通过关联词(references)的运用。

它主要包括代词、名词词组或同义词的重复等词汇手段。

这些词汇本身并没有确定的意义,它可以指前面的一个词组、一个句子、或由几个句子构成的一个观点,也可以指前面整个一段文字。

但上下文赋予它的特殊、具体的意义使句子连贯流畅。

另一种方式则是通过信号词(signal words)或过渡词(transitional words)的使用。

这些词可以更明确地表明作者的观点,可以帮助作者一步一步把问题推向深入,也就使句子与句子更能骨肉一体。

所以,对这些词的敏感程度直接影响到能否更准确有效地表达自己的思路、走出单句堆砌的局限、让文章似行云、如流水,而不至于给人几多崎岖、几多坎坷的感觉。

所以,对信号词和关联词的敏感和准确使用在英语作文中是必不可少的。

四、篇章结构 思维方式影响人们说话写文章的谋篇布局,影响人们说服人的方法、讲话和写文章的结构形式。

van Dijk提出的“文体语法”(text grammar)和后来Rumelhart提出的“故事语法”(story grammar)这两个概念都表明,写文章、讲故事要求象句子一样,得遵循一定的“语法”规矩:文法或章法。

这种规矩在英汉两种语言中存在很大的差别。

中国人有整体思维的偏向,习惯于写得有头有尾,来龙去脉交待得清清楚楚,转承起合不可颠倒,注重结构的完整性。

Kaplan认为,中国人的写作和思维方式是曲线型的(indirection)。

作者围绕主题绕圈子,从不切主题的观点来说明主题,而不是直截了当地谈及主题。

有人把中国人这种“曲径通幽”的写作方式比作苏州的林园。

也有人说汉语文章在很大程度上象中国古典水墨写意画,突出意境。

而以英语为母语的人,其思维方式是直线型的(linear)。

这已被逻辑学、语言学、文化人类学等领域的绝大多数学者们所认同。

因此,有人把这种行文方式比作西方几何直线式的花园;也有人说英语文章就象西洋画,强调严谨、线条清晰、层次分明。

在汉语作文的说理过程中,我们常用具体的事物来表达抽象、深奥的道理,使其显得生动、直观,让人从中“领悟”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意蕴。

其文生动活泼,通俗易懂。

如“感慨生情法”、“画龙点睛法”、“先喻后正法”、“托物寓意法”等都是典型的汉语文章的写法。

但是,这种文体也显现出一个较大的毛病:有一定的模糊性。

因此不同的人读起来就会产生不同的理解。

这便出现了人们经常对诸如“道”、“仁”这样的词的争论。

英语作文则必须遵循一条规则:冷静的逻辑思维,即用朴实的语言、冷静的逻辑论证来阐明观点、解决问题。

这种文章结构层次分明,逻辑清楚。

汉语文章的另一特点是旁征博引,以先贤、权威的话或经典名言来作证据。

英语文化里,人们则更多注重个性和创造性,往往对先贤、权威的话或经典名言显示出一种淡漠,而多用自己的话、借助于逻辑来阐明问题。

因此,关世杰作了一个比方:“在西方,议论文的作者似乎是一个追寻真理的战士;在东方,议论文的作者则是真理的宣传员。

” 最近几年在美国出现了一套新的有关学习第二语言的学说:“过渡语”。

这个概念的意思是,人们在学习第二语言过程中,会出现一种本族语和外语的混合。

这种混合会在语言学习者的努力过程中逐渐减少本族语的成分,增加外语的成分,进而慢慢过渡到对外语的熟练掌握。

这种过渡语的形成显然与本族语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因此,我们有必要在教学过程中尽快地让学生走出这个“过渡语”期,从词汇、句法、段落、篇章结构等方面认识到两种语言的差异,写出地道的英语作文。

思维方式的差异属于文化深层次差异,与语言组织表达方式密切相关。

东西方人因思维方式和习惯不同而在表达方式上存在较大差别。

在跨语言交际过程中,信息接受者必然要在两种因不同文化带来的截然不同的思维模式中来回转换。

中国人特有的思维方式必然影响英语的表达。

因此,在英语写作教学中,让学生掌握汉英两种语言在各方面的差异是非常关键的;同时,必须让学生写作时在思维方式和心理上作相应的调整。

在跨文化交际中,要使信息接收者对接收的信息感到满意,不仅关系到信息发出者所使用的内容与材料,而且关系到用对方易于接受的思维方式,以真正达到交际的目的。

这也是我们写作课的一个重要任务。

看到有的同学不爱读书的时候我会用名言什么来劝他

1、读过好书,像交了一个益友。

臧克家 2、读书破万卷,下有神。

——杜甫3、不读书的人,思想就止。

——狄德罗4、凡读无益之书,皆是玩物丧志。

——(清)王豫5、读书对于智慧,就象体操对于身体一样。

——(英国)谚语6、读书不知味,不如束高阁;蠢鱼尔何如,终日食糟粕。

——(清)袁牧7、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

——李苦禅8、没有比读书更好的娱乐更持久的满足了。

——(英国)谚语9、进学致和,行方思远。

——字严10、学,就像一只钻头,去开掘知识的深井。

问,就像一把钥匙,去启开疑团的大门。

11、壮士腰间三尺剑;男儿腹中五车书。

——《对联集锦》12、学问对人们要求最大的紧张和最大的热情。

——巴甫洛夫13、学习并不等于就是摹仿某些东西,而是掌握技巧和方法。

——高尔基14、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孔子15、学生如果把先生当作一个范本,而不是一个敌手,他就永远不能青出于蓝。

——别林斯基16、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

——毛泽东17、书籍是屹立在时间的汪洋大海中的灯塔。

——惠普尔18、书是世界宝贵财富,是国家和历史的优秀遗产。

——梭罗19、书籍使人们成为宇宙的主人。

——巴甫连柯20、书籍是人类思想的宝库。

——乌申斯基21、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孔子22、没有书籍的屋子,就像没有灵魂的躯体。

——西塞罗23、好读书,不求甚解。

——陶渊明24、书籍犹如朋友,必须慎重选择。

——黑德斯25、书籍是人类知识的总统。

——莎士比亚26、读书是在别人思想的帮助下,建立起自己的思想。

——鲁巴金27、学风四戒:戒满,满则无求;戒骄,骄则无知;戒惰,惰则无进;戒浮,浮则无深。

——报摘28、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

——《论语》29、经常不断地学习,你就什么都知道。

你知道得越多,你就越有力量。

——高尔基30、不动笔墨不读书。

——徐特立31、不下决心培养思考的人,便失去了生活中的最大乐趣。

——爱迪生32、学习这件事不在乎有没有人教你,最重要的是在于你自己有没有觉悟和恒心。

——法布尔33、学者有自立之志,当拔出流俗,不可泛泛与世浮沉。

——(清)唐斌34、书籍是造就灵魂的工具。

——雨果35、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

——(宋)朱熹36、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论语》37、贫寒更须读书,富贵不忘稼穑。

——(清)王永彬38、我们知道的东西是有限的,我们不知道的东西则是无穷的。

——拉普拉斯39、凿壁偷光,聚萤作囊;忍贫读书,车胤匡衡。

——(元)许名奎40、要掌握书,莫被书掌握;要为生而读,莫为读而生。

——布尔沃41、夫读书将以何为哉

辨其大义,以修己治人之体也,察其微言,以善精义入神之用也。

——王夫之42、学如才识,不日进,则日退。

——(清)左宗棠43、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顾宪成44、抓住自己最有兴趣的东西,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学。

——华罗庚45、读不在三更五鼓,功只怕一曝十寒。

——郭沫若46、读书即未成名,究竟人高品雅。

修德不期获报,自然梦稳心安。

——《对联集锦》47、在读书上,数量并不列于首要,重要的是书的品质与所引起的思索的程度。

——富兰克林48、足行万里路,胜读万卷书。

49、藜羹麦饭冷不尝,要足平生五车书。

——(宋)陆游50、读书之于精神,恰如运动之于身体。

——爱迪生

王力关于说话与写作的名言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