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云、王健林、刘强东等知名企业家分别是什么学历
一个改变 爱因斯坦小时候十分贪玩。
他的母亲常常为此忧心忡忡,再三告诫他应该怎样怎样,然而对他来讲如同耳边风。
这样,一直到16岁的那年秋天,一天上午,父亲将正要去河边钓鱼的爱因斯坦拦住,并给他讲了一个故事,正是这个故事改变了爱因斯坦的一生。
故事是这样的: “昨天,”爱因斯坦父亲说,“我和咱们的邻居大叔清扫南边工厂的一个大烟囱。
那烟囱只有踩着里边的钢筋踏梯才能上去。
你大叔在前面,我在后面。
我们抓着扶手,一阶一阶地终于爬上去了。
下来时,你大叔依旧走在前面,我还是跟在他的后面。
后来,钻出烟囱,我发现一个奇怪的事情:你杰克大叔的后背、脸上全都被烟囱里的烟灰蹭黑了,而我身上竟连一点烟灰也没有。
”爱因斯坦的父亲继续微笑着说:“我看见你杰克大叔的模样,心想我肯定和他一样,脸脏得像个小丑,于是我就到附近的小河里去洗了又洗。
而你杰克大叔呢,他看见我钻出烟囱时干干净净的,就以为他也和我一样干净呢,于是就只草草洗了洗手就大模大样上街了。
结果,街上的人都笑痛了肚子,还以为你杰克大叔是个疯子呢。
” 爱因斯坦听罢,忍不住和父亲一起大笑起来。
父亲笑完了,郑重地对他说,“其实,别人谁也不能做你的镜子,只有自己才是自己的镜子。
拿别人做镜子,白痴或许会把自己照成天才的。
” 爱因斯坦听了,顿时满脸愧色。
爱因斯坦从此离开了那群顽皮的孩子们。
他时时用自己做镜子来审视和映照自己,终于映照出生命中的熠熠光辉。
盲目地与别人相比较,以为自己比身边的人聪明就满足了,或者觉得自己不如别人就沮丧了。
这多么愚蠢啊
每一个人都有其不同的人生目标和生活方式,自己才是自己在这个世界上最可靠的人生向导。
活着的最高境界 其实和你一样——他出身卑微,却身怀远大理想。
多年前,他在1983年版的中扮演那个宋兵乙,为增添一点点戏份,他请求导演安排“”用两掌打死他,结果被告之“只能被一掌打死”。
这个年轻时被称作“死跑龙套的”卑微小人物,第一次当着导演的面谈到演技时,在场的人无一例外都哄堂大笑。
但他依然不断思索、不断向导演“进谏”,直至2002年自己当上导演。
那年,他获得了金像奖“最佳导演奖”。
其实和你一样——上世纪90年代,在一趟开往西部的火车上,梳着分头、戴着的他看上去朝气蓬勃,内心却带有微微的彷徨。
那时的他严肃乏味,常常独坐好几个小时不说话。
后来转行做主持人,1998年他第一次主持的电视节目播出时,他发现自己说的话几乎全被导演剪掉了。
他让身为制片人的妻子准备了一个笔记本,把自己在主持中存在的问题一一记录下来,哪怕是最细微的毛病都不肯放过,然后逐条探讨、改正。
即使今天其身价已过4亿,成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主持人,他仍未放弃面“本”思过。
其实和你一样——10年前,他是大学里的“小混混”,由于经常逃课而被老师责备。
毕业后被分到当地的电信局当小职员,面对冗杂的机关工作,他感到既劳累又苦恼,后来他勇敢而果断地辞了职,然后自创网站,从而走向中国互联网浪潮的浪尖,他在2003年福布斯中国富豪榜中居第一位。
其实和你一样——5年前的他是一个防盗系统,依他的说法,“就是跟水电工差不多的工作”,“有时候装监视系统要先挖洞,一旦想到歌词就赶快写一下
”当年的他就是这么边干活边写词,半年积累了两百多首歌词,他选出一百多首装订成册,寄了100份到各大唱片公司。
“我当时估计,除掉柜台小妹、制作助理、宣传人员的莫名其妙、减半再减半地选择性传递,只有12.5份会被制作人看到吧,结果被联络的几率只有1%。
”其实那1%就是
1997年7月7日凌晨,他正准备去做安装防盗工作,有人打电话给他,那个人叫,同时走运的还有另一个无名小卒——。
从他和合作的歌从没人要,到要曲不要词,慢慢地曲词都要,之后单独邀词,但还会有三四个作者一起写,直到最后指定要他的词。
可能你已经猜到他们是谁了,一个是,一个是李咏,一个是丁磊,一个是方文山。
他们是目前中国最具知名度的人中的一部分。
他们在成名前和你并无多大不同。
不要抱怨贫富不均,生不逢时,社会不公,机会不等,制度僵化,条理繁复,伯乐难求。
要知道,其实每个人都平等地享有出人头地的机会。
明天,或者明年,同样会诞生像他们一样成功的人,就看是不是今天的你。
“牛司令”——少年毛泽东的故事 毛泽东少年时代和同伴放牛时,经常在山坡上玩耍,一玩起来往往就误了放牛,要么是到了时间牛还没有吃饱,要么是牛跑到人家的田里去啃庄稼。
怎样才能既保证放好牛,又让大家玩得痛快
毛泽东和大家商量了一个办法。
他把同伴们组织起来分成三班:一班看牛,不让它们吃了庄稼;一班割草;一班去采野果子。
每天轮班,今天看牛的,明天割草,后天去采野果子。
这样,各人都有自己的工作。
快到晌午的时候,大家都回到了原来聚会的地方。
看牛的孩子们,让牛吃得滚圆滚圆的;割草的孩子们,都装满了一大篓子;采野果子的孩子们,从山里带回来大堆大堆美味的野果……这时候,毛泽东就把草和果子拿来,合理地分给每个人。
有时不够分了,他就少分一点。
而有剩余的草,他就用绳拴起吊在树枝上,谁能跳起来抓着就归谁。
和毛泽东一起,不仅能放好牛,而且玩得痛快,因此,小伙伴都乐意同毛泽东一起放牛,称他为“牛司令”。
给大二学生励志的文章,能激起他们的血性。
科毕业于一所国家重点大学,读的是工商管理,所以找起工作来也是颇费了周折。
其实大家也清楚,一个没有任何实践经验的工商管理本科毕业生在刚进入社会时,肯定不是你去管别人,而是别人来管你。
管理这玩意儿说到底就是一门艺术,不是书本上学得来的。
毕业这么多年来,我先后在股份制银行、私企﹑事业单位工作过,现在在一家大型国企的人力资源部担任要职。
由于工作的性质,我接触到了许多不同职业﹑不同身份的人,在目睹了他们的成功与失败时,我也常进行着自我反思,并考虑着未来的发展道路。
生活让我变得越来越现实,有时回想起过去那些不切实际的想法和行为时,都不免觉得可笑甚至是自责,但这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因为人只有在批判过去的基础上才会去发现未来。
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了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在我从事人力资源工作以来对此有着深刻的体会,以至于很多人都会有这么一个疑惑:知识到底能不能改变命运
对此我的回答是:知识可以改变命运,就如我曾经对一位蚁族朋友所说:“通过读书,你拿到了学位,找到了工作。
也许你过得并不顺心,但至少你可以不用回家种田,不用去工地上做苦力,不用去血汗工厂出卖劳动力。
你之所以认为读书无用是因为你的预期与现实差的太远。
” 但知识仅仅只是能够改变命运而已,它并不能扭转命运。
扭转命运要靠智慧,知识不等同于智慧,因为知识是理,智慧是心;知识关乎自然,智慧关乎人生;知识只能帮你解释许多现象,而智慧能够帮你解决许多问题。
智慧来自于对知识的思考与总结。
比如我们大家都是工厂里的工人,凡人往往只是依照所学的知识以及现有的操作程序来按部就班地干活,而智者想的是如何干才能提高效率,生产中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是否有更好的解决办法,书本上所说的工厂管理方法有哪些是值得吸取的,有哪些是不适用的。
这就是为什么有些人干了一辈子还是个工人,而有些人却可以从工人一直干到厂长。
所以我们要常做有心人,不要被工作的繁忙和生活的烦恼蒙蔽了原本智慧的心灵,以至于失去了思考的能力。
以上仅仅是我的一些个人观点,那么接下来,我想以一个人力资源管理者的身份来阐述对于职业发展的看法。
首先从社会大环境谈起 当我们用一种理性的目光来看待五零后﹑六零后﹑七零后的那些成功人士时,不难发现这么一种现象,就是他们的成功不光是个人努力,更重要的是把握住了时代赐予他们的机遇。
比如像一些五零后的省部级官员,他们一般都是在三十多岁时就已经在某些部门担任要职,或是在地方县市担任主要领导,这种情况若是放在今天是不大可能出现的。
其原因是在八十年代中央提出了干部知识化﹑年轻化的政策,只要你拥有大学学历就会被快速提拔起来,那时每隔两三年就升一级的官员大有人在。
说完了八十年代,再来看九十年代。
那时发生了一件大事,就是邓小平南巡讲话,之后便有许多人下海创业。
我所接触到的一些老板们都说,那个时候赚钱比现在容易得多,因为在私营经济刚起步时,相关的规章制度还不健全,再加上国家也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所以便成就了许多的创业奇迹。
接下来到了本世纪初,也就是十年前的时候,当时也存在着一个巨大的商业机会,就是互联网,它孕育了一批财富新贵,比如陈天桥﹑丁磊﹑马化腾(想想也真够郁闷的,毕竟他们比咱们这些八零后也大不了多少)他们都是最早一批在互联网领域创业的人,而在他们之后从事互联网的基本都已失败告终,就如一句商场名言所说:先进场的永远都会有肉吃,后进场的连汤都没得喝。
那么着眼于当前,是否也存在着某种机会呢
我认为很难出现,因为整个市场已经趋于饱和了。
不知大家是否有这么一种体会,现在各行各业的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了,利润也越来越薄了,门槛也越来越高了,换句话说就是,无论什么行业,都越发的不好做了。
我有个亲戚是卖IT数码产品的,他说在七八年前,当时卖一部数码相机有两三百甚至更多的利润,而现在卖一部数码相机顶多也就赚四五十块钱。
许多人都说我们八零后是幸运的一代,因为我们享受到了改革开放的成果,享受到了比前辈们优越得多的成长环境,但我想说的是,我们八零后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不幸的一代,因为当我们走入社会后就会发觉到,机遇已经不再像过去那么多了,而竞争倒是越来越残酷了。
对于那些一心想着创业的年轻人来说,如果你没有什么特殊的背景与渠道,那么我还是劝你把这个念头搁一搁,因为时代不同了。
如果你想着去效仿一些企业家的成功案例的话,那么你十有八九会失败,因为市场是在不断变化着的,正如那句股市名言所说:何时买卖股票比买卖何种股票更重要。
可能有些人会不甘心﹑不服气,觉得人就应该胸怀大志,只要奋力拼搏就能够取得成功。
那么我可以很明确的告诉你:那些成功的企业家们在创业之初,绝不是像某些书中描述的那样雄心勃勃立志成就一番大事,而是认认真真的从小事做起,等自己的事业有了一定的规模时,正好社会又需要它,于是便一发不可收拾。
他们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在于自己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即古人所说的顺势而为。
好了,说完了社会大环境,接下来我就要从个人自身谈起。
其实我觉得人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身的认知水平,为什么有很多聪明绝顶,能力超群的人在经历了辉煌后又迅速的跌入谷底
其根本原因是认知上的偏差。
想法支配着行为,如果想法是错误的,那么所做的一切都将不会有意义。
所以无论是对人对事,养成一种冷静并富于理性的观察力至关重要。
有很多人觉得关系非常重要,把自己混得不好归结为没有家庭背景。
但我想说的是,你们大可不必为自己的出身而烦恼,因为关系这东西,可以让你受益一时,但绝不会让你受益终身。
关系的核心是什么
是人。
而人往往是最靠不住的,今天都还是朋友,没准明天就成了敌人,这样的例子太多了。
当然了,父母是可靠的,但父母也有老去的一天吧,到时候你靠谁去
人只能靠自己,因为人的本性是自私的,你指望从别人的身上得到好处,可你有没有想过,别人还指望从你的身上得到更多的好处呢。
只要看看那些杰出的政治家,优秀的企业家的简历时,不难发现他们几乎都是平民出身,可能有人会说:“他们当中还不是有官二代与富二代”。
没错,是有。
但你们是否注意到,他们在年轻时也都是经受了许多磨难的。
都说苦难是人生最好的大学,这话一点都不假,因为人只有在苦难中才会对一些人生道理有更深刻的体会,才能更加清醒的认识自己﹑了解社会。
如果一个人的成长总是顺风顺水,没有经受历练的话,即便是他仗着家庭背景一时风光着,但最终他是无法取得成功的。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关系也不例外。
就拿我的一位朋友来说吧,他九十年代初大学毕业时班里的许多同学都出国留学了,以他的条件其实也可以出去的,但他没有,他通过他爸的关系进了一家效益非常好的事业单位。
后来由于他爸退休了,靠山没了,工作了几年专业也荒废掉了,自己又不会搞关系,所以到现在还只是个普通的办事员。
今年年初见到他时,只见他一副愁眉苦脸的样子,头发也白了不少。
他唉声叹气的对我说:“当时真不该靠家里的关系,应该走适合自己的道路,应该出国留学去。
我那几个出国留学的同学现在都过得非常好。
” 不通过努力而通过关系得来的是没有价值的,因为人从来不会珍惜来得容易的东西,这是人性的弱点。
注意,我说的是弱点而不是缺点,弱点是无法克服的。
就像在股市中,尽管有无数的先例都证明了一定要见好就收,但还是有很多股民将原本轻易赚来的钱又重新投入以至于亏损累累。
所以当你看到某个人靠关系进了好单位时,你不要去羡慕他嫉妒他,相反你还真要替他担心,因为他不会珍惜这份工作,所以也就不会干得好。
这样的例子我见得太多了。
说完了社会关系,下面再来谈谈学历。
我敢说现在绝大多数读研的人不是为了学到更多的知识,而是为了将来能找到一份好工作。
可问题是当他们毕业时,却发现好工作依然难找。
那些看似收入高的工作都是以高付出为代价的,实在称不上是好工作。
目前在一些城市,高学历白领过劳死的案例层出不穷,以至于很多人都觉得学历与幸福感似乎越来越搭不上边了。
究竟是什么导致了这一切的发生
可能很多人给出的答案是:社会竞争激烈了,求职的人太多了。
但这一切都是很肤浅的解释,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在于我们每个从业者自身。
我们可以回顾一下从小学到大学甚至到研究生,几乎都是在被动的接受着知识,而很少去主动的思考,学来学去都是为了应付考试,为了符合那些所谓的标准答案,只要考得好就是学得好。
所以当不少人走入社会后,他们只能做着低微的事,干着辛苦的活,说得不好听点,就是受别人的剥削,因为他们没有思想﹑没有主见﹑缺乏创造性,面对复杂的问题他们不知所措。
他们只会按部就班的干活,正如过去按部就班的解题一样。
我所认识的几个企业家学历都不高,而给他们打工的却尽是些名牌大学的本科生﹑研究生。
所以那些老板也觉得奇怪,这些人读了这么多年的书,可为什么考虑起某些问题来却会如此的单纯幼稚
你们不要小看那些学历低的老板,他们所掌握的知识都是有价值的,因为那都是经过自身的实践与思考得来的。
正如我前面所说,扭转命运要靠智慧,而智慧来自于对知识的思考与总结。
如果你觉得加班很累,工作很辛苦,那么你就应该问问自己:你所做的工作技术含量高不高,如果不高的话,那么你辛苦是很正常的。
因为有太多的求职者可以胜任你的工作,你只能通过拼命的干活来保住饭碗。
何谓技术含量
它不是仿造别人的东西,不是对着一堆表格去统计各种各样的数据,不是去写一些没多少人愿意看的分析报告,也不是成天对着电脑编一些简单的代码。
它是创新,是专业化。
比如你提出的方案很新颖,也很可行,而且大多数人都想不到,那这就是高技术含量。
再比如你对某些问题的理解比别人更深刻,更全面,这也是高技术含量。
我经常发现一种很有意思的现象,就是本科学历的人常常后悔当初应该去读个研究生,因为有了这个头衔才会有升职的空间﹑加薪的可能以及跳槽的资本。
而研究生学历的人常常后悔不该读研,因为他们觉得在花费了时间与精力拿到了硕士学位后,就业情况却并没有他们预想的那么美好。
我觉得他们都是把学历与职业发展划上了等号。
就像对待读研,如果你抱着一个混学历的态度,那么最终吃亏的一定是你自己。
如果你认为通过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可以增长自己的智慧,可以学到更多有价值的东西,那么你就去读,将来你一定会胜任许多技术含量高的工作。
下面我要谈论的话题是考证热。
现在职场上的竞争是越来越激烈了,以至于很多人都利用业余时间去参加各种各样的培训,考各种各样的证书。
我有个在银行工作的朋友去年报名参加了一个理财方面的资格认证考试,在考前很长一段时间里,他都在认认真真的复习着。
有天我无意中翻了下他的那些复习资料,看到里面讲的都是些很复杂的数学模型与数学公式,比如像什么期权定价模型﹑投资最优化模型等等。
于是我便问他:“你平时帮别人理财,用得着这么高深的概念吗
” 他回答:“肯定用不着了。
” 是啊,既然用不着干嘛还要学呢
因为那是考试的内容。
所以他学这些东西完全是为了应付考试,等考试一结束便会忘得干干净净。
所以我觉得这完全是在做无用功,是对时间与精力的一种浪费。
也许有人会反驳:“虽然学这些东西没什么用,但至少可以通过考试拿到职业资格认证。
” 好了,那我就得问问你,除了收获到一个证书外你还收获到了什么,或许你会回答:“我多少还是学到了一些东西”。
那我得遗憾的告诉你:考试资料上的那些东西大多不适用于我们目前的金融市场,那都是国外人提出的理论。
他们的金融市场是以规则为主导的,而我们的金融市场是以人为主导的。
人能够用数学模型和数学公式来分析吗
所以我的观点是:与其辛辛苦苦的学习那些考试资料,还不如轻轻松松的看些财经评论﹑财经新闻,保证收获更大。
咱们就是喜欢自己折腾自己,都以为学习就得是头悬梁锥刺股,看电视那就是玩,就是不务正业,一大批书呆子便在这种错误的认知下孕育而生。
随着时间的流逝你就会慢慢发现,证书只是一个外在的东西,想要获得成功必须依靠自身内在的东西,说得明白点,就是自身的智慧。
我在前面曾说过:知识不等同于智慧,因为知识是理,智慧是心。
可能很多人都不太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在此我可以用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解释。
比如有一个外形不规则的玻璃容器,需要测量它的容积。
张三会用高等数学,立体几何等各方面的知识来对它进行测算;而李四则会用很简单的办法:先把容器里倒满水,再将这些水倒入量筒中,水面上显示的刻度即是它的容积。
张三是靠知识解决问题,李四是靠智慧解决问题。
显然,靠智慧解决问题更有效率。
可以毫不客气的说:张三根本就没有用心,他缺乏智慧。
当然这仅仅只是一个例子而已,相信绝大多数人都会采取李四的办法。
但我想说的是,我见过太多的像张三那样的人,只知道一味的苦学加蛮干,而从不用心思考。
所以即便是他有一大堆的资格证书别人也不会重用他,因为他干不好事。
其实我并不反对考证,正如一位朋友所说,现在中国的社会,还是很讲究证书、学历、职称的。
我只是想说明一个问题,就是通过考证你是否学到了很多真正有用的东西并增长了自己的智慧。
我觉得从长远来看,这比获取一个证书更重要。
就像现在的高中生都想将来能上重点大学,但他们读大学恐怕不只是为了收获一个毕业证与学位证吧,他们主要还是想通过四年的大学生活学到很多使自己终身受益的东西。
我始终认为过程比结果重要,我见过不少重点大学的学生自从上了大学后便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成天都在玩,觉得只要能顺利毕业就行。
所以他们在进入社会后便显得很平庸,还比不上某些普通大学毕业的学生。
当然还是有很多人既拿到了证书也学到了不少有用的知识,那我觉得这就很好,他们的未来一定是充满希望的。
我觉得学习不能仅仅限于书本,报纸媒体网络都是学习手段,因为学习任何知识都需要理性认识与感性认识的相互支撑。
现在的社会很复杂,有许多职场人士在面对一个新的工作环境,新的人际关系,或是在接受了一个新的工作任务时,总会有一种无所适从的感觉,往往不知下一步该怎么办才好,常会觉得迷茫甚至沮丧。
我认为这是由于他对周围的人和事缺乏足够的了解。
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你只有在充分了解对手的前提下,才有可能去驾驭他,征服他。
或许有人会说:“我当然也想去了解许多情况,但这很困难。
因为有些事情别人不会告诉你,而且还有不少人会对你防范有加。
” 对此我只能说:持这种想法的人缺乏足够的智慧。
其实人所能感知到的东西是非常有限的,我们必须承认这一点。
就好比走在大街上,你所能看到的只是你视野范围内的东西,大多数东西你是看不到的。
但你可以从某些现象与细节中推断出一些事实来,比如你看到路边的一位车主手里拿着一张单子正在和交警商量着什么时,那你基本可以断定在那块地段是不让停车的。
你不了解真实情况,但你可以依据自己所看到的﹑感受到的人和事来推断出一些真实情况来。
当然了,有很多事情都非常复杂,使得你不容易察觉到其中的真相,这就需要你用心体会﹑用心思考,不要被外界环境与他人的闲言碎语所干扰。
做到这一点往往是很不容易的,它需要足够的智慧。
有句话说: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里。
但有很多人不认同这种说法,他们反驳道:“那牛顿力学﹑浮力定律,还有几何学的那些定理,大多数人都清楚,难道它们就不是真理
” 我觉得这是对真理的一种误解。
真理的最终目的是什么
是解决现实中的问题。
比如计算一艘前进中的船所受的水的阻力,要是放在牛顿那个年代,即便是人们知道力学三大定律也无法将其算出。
于是在后来,便有许多天才将牛顿的力学定律加以运用,加以深化,提出了流体力学的概念,从而轻易算出了水的阻力。
道理其实大家都明白,但往往做起来就不是那么回事了。
道理是知识,真理是智慧。
正如我前面所提到的:智慧来自于对知识的思考与总结。
为什么说真理只掌握在少数人手里
就拿牛顿力学定律来说,大多数人只能用它去解释一些现象,只有少数人才能用它去解决现实中的一些问题。
同样的,大多数人只能靠道理明白一些事情,只有少数人真正领悟着道理,并使自己在现实中受益。
高考复读后名人成功的例子
玄轻时并未显露慧根,甚至还因为受激烈竞争而萌生转寺之念次寺中的僧试,他都失望而归是他最终从暂时的不得志中清醒了过来,明白自己抱怨寺中竞争激烈无异于自寻弯路。
从此他每日三课,潜心修行,终成正果。
而像晋朝的周处,少时为害乡里,没少走弯路。
但他明白自己的过失后,以之为鉴,不但为乡邻除害,更使自己成了一个品行高尚的人。
李白幼时贪玩,遇老妇磨针方悟;乐羊子不思学业,因妻断织顿醒。
而现任美国总统布什,年轻时嗜酒成性,不思进取,甚至吸毒,堪称豪门浪子,而如今浪子回头,执掌一国,其从弯路返回正道的经历,竟为他赢得不少的选票。
【罗斯福的故事】一个小男孩几乎认为自己是世界上最不幸的孩子,因为患脊髓灰质炎而留下了瘸腿和参差不齐且突出的牙齿。
他很少与同学们游戏或玩耍,老师叫他回答问题时,他也总是低着头一言不发。
在一个平常的春天,小男孩的父亲从邻居家讨了一些树苗,他想把它们栽在房前。
他叫他的孩子们每人栽一棵。
父亲对孩子们说,谁栽的树苗长得最好,就给谁买一件最喜欢的礼物。
小男孩也想得到父亲的礼物。
但看到兄妹们蹦蹦跳跳提水浇树的身影,不知怎么地,萌生出一种阴冷的想法:希望自己栽的那棵树早点死去。
因此浇过一两次水后,再也没去搭理它。
几天后,小男孩再去看他种的那棵树时,惊奇地发现它不仅没有枯萎,而且还长出了几片新叶子,与兄妹们种的树相比,显得更嫩绿、更有生气。
父亲兑现了他的诺言,为小男孩买了一件他最喜欢的礼物,并对他说,从他栽的树来看,他长大后一定能成为一名出色的植物学家。
从那以后,小男孩慢慢变得乐观向上起来。
一天晚上,小男孩躺在床上睡不着,看着窗外那明亮皎洁的月光,忽然想起生物老师曾说过的话:植物一般都在晚上生长,何不去看看自己种的那颗小树。
当他轻手轻脚来到院子里时,却看见父亲用勺子在向自己栽种的那棵树下泼洒着什么。
顿时,一切他都明白了,原来父亲一直在偷偷地为自己栽种的那颗小树施肥
他返回房间,任凭泪水肆意地奔流......几十年过去了,那瘸腿的小男孩虽然没有成为一名植物学家,但他却成为了美国总统,他的名字叫富兰克林·罗斯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