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L什么意思
网络游戏:英雄联盟
名著的主要内容与读后感,字数要少,最好一两句话就能说完的,短篇的美文也行
1 大仲马 《基督山伯爵》主要是复仇的故事 一个年轻海员被人陷害 入狱14年后 偶然获得大宗财宝 越狱后像仇人复仇的故事 “我爱爱我的人 我恨恨我的人 ”是全书主旨 有恩报恩 有仇就要几倍的还回去2 夏洛蒂勃朗特 《简爱》一个相貌平平的小女孩简爱的艰苦成长历程和她的那段和罗切斯特先生刻骨铭心的爱情3.小仲马 《茶花女》主要是巴黎的交际花玛格丽特和青年阿尔芒的爱情故事 玛格丽特是一个妓女 社会认为他不可以有爱情 阿尔芒很大程度上懦弱 最后玛格丽特在病痛和孤单的情况下死去 任何人多该有爱情 也都有可以享受爱情的权利 但是人生活在社会中就要承受那些无奈4.薄伽丘 《十日谈》古时的弗洛伦赛爆发了一场大规模瘟疫 10个男女组队去乡下躲避 在这期间他们每人一天讲一个故事 正好十天是100个故事 这本书主要批评的是宗教 和社会 宗教在很大程度上是愚昧人的 不过是控制人的一种精神措施5.列夫托尔斯泰《复活》青年聂赫留朵夫在一次法庭的听证上偶然遇见年少时期诱奸的少女马斯洛娃 但此时的马斯洛娃已是罪犯 这在他心中产生了强大的影响 并且开始为马斯洛娃奔走 开始了精神复活的历程 人的灵魂在一次冲撞后是可以摆脱原来的麻木的 书中说“人好比河 任何时候都一样 只不过偶尔浑浊 偶尔清澈”6.列夫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上流社会的已婚女人安娜和潇洒的青年弗龙斯基产生了爱情 并和他私奔 她抛弃了孩子 但心里还想念着孩子 她被上流社会抛弃 最终由于弗龙斯基对她的冷淡而我轨自杀 表现了一个女人在孩子 爱情 社会下的无奈 最终只有选择死亡7。
哈代《苔丝》少女苔丝因父母之命去贵族家攀亲 被贵族少爷亚力克奸污 生下一女 后女儿死亡 在农场遇见青年安琪勒克莱尔 并决定结婚 但在安琪知道了苔丝的过去后 离开了苔丝 苔丝由于贫穷无奈下又和亚力克生活在一起 后来安琪回来后找到苔丝并希望和她在一起 苔丝愤怒下杀死了亚力克 于安琪逃亡 后来被捕 被绞刑 造成这个女性悲剧的根本我认为是克莱尔 他不肯原谅一个女孩犯下的根本就不是她过错的 错误 体现的是那个社会下作为女性的无助8.笛福《鲁宾逊漂流记》鲁滨逊由于海难被冲到一个荒无人烟的岛上 经过他的好多年的努力在荒岛上建起了一个农场 体现的是人不屈的性格 正像海明威说的 “一个人你可以消灭他 但是你却不可能打到他”9.茨威格(好像是真忘了这个)《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一个作家一天偶然受到了厚厚的一叠信 这个作家每年在过生日的时候都会收到匿名的鲜花 这封信是个陌生女人写来的 原来这个女人是认识这个男人的 并默默的爱了那么多年 她为了接近他 换过很多身份 男人从来没有认出她 她有了她的孩子 就在她写信的时候他们的孩子已经死了 她也患了重病 最后心中说 “从来没有认识过我的你啊 我是多么的爱你啊”同时男人发现 头一次在他生日的时候他没有收到花 这本书让我感觉悲伤 多少人在默默无闻的爱着一个人 而这个人从来都不知道 这是一种怎样的境界 可是多少人在默默摧毁一个人的一生 甚至从来没有相认过10艾米丽勃朗特《呼啸山庄》这也是关于复仇的 但是我感觉这个复仇和基督山伯爵的复仇不是一种感觉 全是的情调很昏暗 被庄园主收养的弃儿希刺克里夫爱上了庄主的女儿凯瑟琳 无奈庄主的女儿嫁给了画眉山庄的少爷 希刺克里夫外出支付回来报复了所有人 个人不赞成希刺克里夫 认为他本身就是老庄主捡来的 有救命之恩 即使凯瑟琳嫁给了别人 别人对不起他 他也没有理由去残忍的报复老庄主的儿子 最后还剥夺庄主的财产 并且还吞掉了画眉山庄 个人认为他有点过分11.狄更斯《双城记》以伦敦和巴黎两个城市为背景 爱上了露丝的卡顿甘愿为露丝的爱人查尔斯舍弃性命为的只是让自己心爱的人快乐 都说”唯有舍命人家大爱莫过于斯”可是他的这种牺牲是更加“大爱的”为了他爱的人的爱人牺牲 没人做的到12司汤达《红与黑》以于连这个小人物向上爬的经历为主线 于连野心勃勃 他和市长夫人产生了爱情 最后竟然以为是市长夫人出卖了他 开枪打了他 最后市长夫人抱着于连的头也悲伤的死去了 红指的是将军的服装 黑指的是教士的服装 指的是于连辗转在其中 我认为现实中这种人很多的 为了自己什么都不顾 不过这一切不过是社会逼出来的13.德莱赛《嘉莉妹妹》农村姑娘嘉莉来到大城市芝加哥寻找幸福,为摆脱贫困,出卖自己的贞操,先后与推销员和酒店经理同居,后又凭美貌与歌喉成为歌星的故事。
我认为吧 这不是一个让人有积极想法的女孩奋斗史 是一个女孩的堕落过程 人的虚荣心是很可怕的可以让人放弃道德快写不下了饿 我写到聊天界面里吧
古诗.....难呀......
金陵酒肆留别 李白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清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今译】: 春风吹过,满屋子柳絮花香,侍女捧出新压榨出来的美酒,劝君品尝。
年轻的金陵朋友赶来相送,主客举杯共诉衷肠。
请你问问东流入海的长江啊,我将告别金陵,这离别的情意,在我们二者之间,究竟谁短谁长
【赏析】: 杨花飘絮的时节,江南水村山郭的一家小酒店里,即将离开金陵的诗人,满怀别绪,独坐小酌。
骀荡的春风,卷起了垂垂欲下的杨花,轻飞乱舞,扑满店中;当垆的姑娘,捧出新压榨出来的美酒,劝客品尝。
这里,柳絮蒙蒙,酒香郁郁,扑鼻而来,也不知是酒香,还是柳花香。
这么一幅令人陶醉的春光春色的画面,该用多少笔墨来表现
只“风吹柳花满店香”七字,就将风光的骀荡,柳絮的精神,以及酒客沉醉东风的情调,生动自然地浮现在纸面之上;而且又极洒脱超逸,不费半分气力,脱口而出,纯任直观,于此,不能不佩服李白的才华。
“风吹柳花满店香”时,店中简直就是柳花的世界。
柳花本来无所谓香,这里何以用一个“香”字呢
一则“心清闻妙香”,任何草木都有它微妙的香味;二则这个“香”字代表了春之气息,同时又暗暗勾出下文的酒香。
这里的“店”,初看不知何店,凭仗下句始明了是指酒店。
实在也唯有酒店中的柳花才会香,不然即使是最雅致的古玩书肆,在情景的协调上,恐怕也还当不起“风吹柳花满店香”这七个字。
所以这个“香”字初看似觉突兀,细味却又感到是那么的妥贴。
首句是阒无一人的境界,第二句“吴姬压酒劝客尝”,当垆红粉遇到了酒客,场面上就出现人了,等到“金陵子弟”这批少年一涌而至时,酒店中就更热闹了。
别离之际,本来未必有心饮酒,而吴姬一劝,何等有情,加上“金陵子弟”的前来,更觉情长,谁能舍此而去呢
可是偏偏要去,“来相送”三字一折,直是在上面热闹场面上泼了一盆冷水,点出了从来热闹繁华就是冷寂寥落的前奏。
李白要离开金陵了。
但是,如此热辣辣的诀舍,总不能跨开大步就走吧
于是又转为“欲行不行各尽觞”,欲行的诗人固陶然欲醉,而不行的相送者也各尽觞,情意如此之长,于是落出了“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的结句,以含蓄的笔法,悠然无尽地结束了这一首抒情的短歌。
沈德潜说此诗“语不必深,写情已足”(《唐诗别裁》)。
因为诗人留别的不是一两个知己,而是一群青年朋友,所以诗中把惜别之情写得饱满酣畅,悠扬跌宕,唱叹而不哀伤,表现了诗人青壮年时代丰采华茂、风流潇洒的情怀。
乌夜啼(李煜)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
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留人醉,几时重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暮春残景 林花凋谢 伤春惜花【注释】 ①此调原为唐教坊曲,又名《相见欢》、《秋夜月》、《上西楼》。
三十六字,上片平韵,下片两仄韵两平韵。
②谢:凋谢。
③胭脂泪:指女子的眼泪。
女子脸上搽有胭脂泪水流经脸颊时沾上胭脂的红色,故云。
④几时重:何时再度相会。
【简析】 此词将人生失意的无限怅恨寄寓在对暮春残景的描绘中,是即景抒情的典范之作。
起句“ 林花谢了春红 ”,即托出作者的伤春惜花之情;而续以“太匆匆”,则使这种伤春惜花之情得以强化。
狼藉残红,春去匆匆;而作者的生命之春也早已匆匆而去,只留下伤残的春心和破碎的春梦。
因此,“太匆匆”的感慨,固然是为林花凋谢之速而发,但其中不也糅合了人生苦短、来日无多的喟叹,包蕴了作者对生命流程的理性思考
“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一句点出林花匆匆谢去的原因是风雨侵龚,而作者生命之春的早逝不也是因为过多地栉风沐雨
所以,此句同样既是叹花,亦是自叹。
“无奈”云云,充满不甘听凭外力摧残而又自恨无力改变生态环境的感怆。
换头“胭脂泪”三句,转以拟人化的笔墨,表现作者与林花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这里,一边是生逢末世,运交华盖的失意人,一边是盛时不再、红消香断的解语花,二者恍然相对,不胜缱绻。
“胭脂泪”,遥按上片“林花谢了春红”句,是从杜甫《曲江对雨》诗“林花著雨胭脂湿”变化而来。
林花为风侵欺,红^叟鲛肖(左应加鱼旁),状如胭脂。
“胭脂泪”者,此之谓也。
但花本无泪,实际上是惯于“以我观物”的作者移情于彼,使之人格化 —— 作者身历世变,泣血无泪,不亦色若胭脂
“相留醉”,一作“留人醉”,花固怜人,人亦惜花;泪眼相向之际,究竟是人留花抑或花留人,已惝恍难分。
着一“醉”字,写出彼此如醉如痴、眷变难舍的情态,极为传神,而“几时重”则吁出了人与花共同的希冀和自知希冀无法实现的怅惘与迷茫。
结句“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一气呵成益见悲慨。
“人生长恨”似乎不仅仅是抒写一已的失意情怀,而涵盖了整个人类所共有的生命的缺憾,是一种融汇和浓缩了无数痛苦的人生体验的浩叹.卜算子 咏梅 【宋】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意思: 驿亭之外,靠近断桥的旁边,孤单寂寞地绽开了花,却无人作主。
每当日色西沉的时候,总要在内心泛起孤独的烦愁,特别是刮风下雨。
不想费尽心思去争芳斗春,一意听凭百花去嫉妒。
零落凋残变成泥又碾为灰尘,只有芳香依然如故。
鉴赏: 这是陆游一首咏梅的词,其实也是陆游自己的咏怀之作。
上片写梅花的遭遇:它植根的地方,是荒凉的驿亭外面,断桥旁边。
驿亭是古代传递公文的人和行旅中途歇息的处所。
加上黄昏时候的风风雨雨,这环境被渲染得多么冷落凄凉
写梅花的遭遇,也是作者自写被排挤的政治遭遇。
下片写梅花的品格:一任百花嫉妒,我却无意与它们争春斗艳。
即使凋零飘落,成泥成尘,我依旧保持着清香。
末两句即是《离骚》“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的精神。
比王安石咏杏:“纵被东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之句用意更深沉。
陆游一生的政治生涯:早年参加考试被荐送第一,为秦桧所嫉;孝宗时又为龙大渊、曾觌一群小人所排挤;在四川王炎幕府时要经略中原,又见扼于统治集团,不得遂其志;晚年赞成韩侂胄北伐,韩侂胄失败后被诬陷。
我们读他这首词,联系他的政治遭遇,可以看出它是他的身世的缩影。
词中所写的梅花是他高洁的品格的化身。
唐宋文人尊重梅花的品格,与六朝文人不同。
但是象林和靖所写的“暗香、疏影”等名句,都只是高人、隐士的情怀;虽然也有一些作家借梅花自写品格的,但也只能说:“原没春风情性,如何共,海棠说。
”(南宋肃泰来《霜天晓角·咏梅》)这只是陆游词“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的一面。
陆游的友人陈亮有四句梅花诗说:“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
欲传春信息,不怕雪埋藏。
”写出他自己对政治有先见,不怕打击,坚持正义的精神,是陈亮自己整个人格的体现。
陆游这首词则是写失意的英雄志士的兀傲形象。
我认为在宋代,这是写梅花诗词中最突出的两首好作品。
赏析: 这首《卜算子》,作者自注“咏梅”,可是它意在言外,象“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濂溪先生(周敦颐)以莲花自喻一样,作者正是以梅花自喻的。
陆游曾经称赞梅花“雪虐风饕愈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落梅》)。
梅花如此清幽绝俗,出于众花之上,可是如今竟开在郊野的驿站外面,紧临着破败不堪的“断桥”,自然是人迹绝少、寂寥荒寒、倍受冷落了。
从这一句可知它既不是官府中的梅,也不是名园中的梅,而是一株生长在荒僻郊外的“野梅”。
它既得不到应有得护理,也无人来欣赏,随着四季代谢,它默默地开了,又默默地凋落了。
它孓然一身,四望茫然,——有谁肯一顾呢,它是无主的梅呵。
“寂寞开无主”这一句,诗人将自己的感情倾注在客观景物中,首句是景语,这句已是情语了。
日落黄昏,暮色朦胧,这孓然一身、无人过问的梅花,何以承受这凄凉呢
它只有“愁”——而且是“独自愁”,这几个字与上句的“寂寞”相互呼应。
而且,偏偏在这个时候,又刮起了风,下起了雨。
“更著”这两个字力重千均,写出了梅花的艰困处境,然而尽管环境是如此冷峻,它还是“开”了
它,“万树寒无色,南枝独有花”(道源);它,“完花敢向雪中出,一树独先天下春”(杨维桢)。
总之,从上面四句看,这对梅花的压力,天上地下,四面八方,无所不至,但是这一切终究被它冲破了,因为它还是开了
谁是胜利者
应该说,是梅花
上阕集中写了梅花的困难处境,它也的确还有“愁”。
从艺术手法说,写愁时,作者没有用诗人、词人们那套惯用的比喻手法,把愁写得象这象那,而是用环境、时光和自然现象来烘托。
况周颐说:“词有淡远取神,只描取景物,而神致自在言外,此为高手。
”(〈蕙风词话〉)就是说,词人描写这么多“景物”,是为了获得梅花的“神致”;“深于言情者,正在善于写景”(田同之《西圃词说》)。
上片四句可说是“情景双绘”。
下阕,托梅寄志。
梅花,它开得最早。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齐己);“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张谓)。
是它迎来了春天。
但它却“无意苦争春”。
春天,百花怒放,争丽斗妍,而梅花却不去“苦争春”,凌寒先发,只是一点迎春报春的赤诚。
“苦”者,抵死、拼命、尽力也。
从侧面讽刺了群芳。
梅花并非有意争春,“群芳”如果有“妒心”,那是它们自己的事情,就“一任”它们去妒忌吧。
这里把写物与写人,完全交织在一起了。
花木无情,花开花落,是自然现象,说“争春”,是暗喻。
“妒”,则非草木能所有。
这两句表现出陆游标格独高,决不与争宠邀媚、阿谀奉承之徒为伍的品格和不畏谗毁、坚贞自守的傲骨。
最后几句。
把梅花的“独标高格”,再推进一层:“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前句承上句的寂寞无主、黄昏日落、风雨交侵等凄惨境遇。
这句七个字四次顿挫:“零落”,不堪雨骤风狂的摧残,梅花纷纷凋落了,这是一层。
落花委地,与泥水混杂,不辨何这者是花,何者是泥了,这是第二层。
从“碾”字,显示出摧残者的无情,被摧残者承受的压力之大,这是第三层。
结果呢,梅花被摧残被践踏而化作灰尘了。
这是第四层。
看,梅花的命运有多么悲惨,简直令人不忍卒读。
但作者的目的决不是单为写梅花的悲惨遭遇引起人们的同情;从写作手法说,仍是铺垫,是蓄势,是为了把下句的词意腿上最高峰。
虽说梅花凋落了,被践踏成泥土了,被碾成尘灰了,请看,“只有香如故”,它那“别有韵”的香味,却永远如故,一丝一毫也改变不了呵。
末句具有扛鼎之力,它振起全篇,把前面梅花的不幸处境,风雨侵凌,凋残零落,成泥作尘的凄凉、衰飒、悲戚,一股脑儿抛到九霄云外去了。
正是“末句想见尽节”(卓人月〈词统〉)。
而这“尽节”的得以“想见”,正是由于此词运用比兴手法,十分成功,托物言志,给我们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成为一首咏梅的杰作。
卜算子 咏梅的意思
(一)卜算子·咏梅(作者:毛泽东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毛泽东词 译文读陆游咏梅词,借用他的原题,立意却有所不同。
暮春的风雨刚刚把春天送回来,转眼之间,冬末漫天飞舞的雪花又在迎接春天回来。
已经是冰封雪冻最刺骨的时刻,悬崖边上还盛开着俏丽的梅花。
梅花虽然美丽,但并不炫耀自己,只是为了向人们报告春天到来的消息。
等到百花盛开时,她在花丛中欣慰地笑了。
(二)梅【宋】陆游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②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③零落成泥碾作尘,④只有香如故。
解释: ①《陆游词律》以为调名取义于“卖卜算命之人”。
《词谱》以苏轼词为正体。
又名《百尺楼》、《眉峰碧》、《缺月挂疏桐》等。
双调,四十四字,仄韵。
②著:值,遇。
③一任:完全听凭。
④碾:轧啐。
陆游词译文驿亭之外的断桥边,梅花自开自落,无人理睬。
暮色降临,梅花无依无靠,已经够愁苦了,却又遭到了风雨的摧残。
梅花并不想费尽心思去争艳斗宠,对百花的妒忌与排斥毫不在乎。
即使凋零了,被碾作泥土,又化作尘土了,梅花依然和往常一样散发出缕缕清香。
写作文的技巧
说实话,从你以上的描述,感觉她并不怎么喜欢你呢
可能是想给你留个面子,才没有说破
这样自己也累
还不如直接发个短信问她你有没有机会,若是有,就请她回短信,哪怕是空的也好;如果没有就不必回短信了。
。
。
早知道结果也不用那么纠结了
要几篇写人优秀例文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 ——陶行知 虽然我没有听过陶行知爷爷的声音,但他的那句名言在我心中无声胜有声,让我受益良多。
作文难写,考场作文更是难写。
为了找到应考作文的“捷径”。
星期天一大早,妈妈就钻进了书店,中午抱回一大堆作文书。
我目瞪口呆地望着小山似的书,诧异道:“老妈,现在只剩下两个星期要中考了,您该不会让我看完它们吧
”“考场作文仅靠现场构思,能得高分吗
这些都是我精心挑选的,你只要巧妙地汲取其中的营养,作文就不成问题了。
” 我无可奈何地抱着“小山”准备回房,妈妈摆摆手,“乖孩子,别苦着脸,这么多书你看不完,要巧干。
”我惊讶地望着妈妈额头上滚动的汗珠,刚准备说话,妈又说到:“你只要头脑中准备几篇范文,到时就能以不变应万变了。
我已经把每本书中的精品剪辑装订成‘浓缩的精品’,你只管背就行了。
”我接过妈妈手中的“书”,沉甸甸的。
我的心,也沉甸甸的…… 妈妈的苦心果然没有白费。
中考作文“声音”刚好与我背过的关于环保的范文吻合,我刚准备下笔“嫁接”完成一篇“佳作”,耳边突然响起老师的声音:“考场作文一定要有真情实感,不能有假,更不能抄袭。
”虽然妈妈教过我怎样灵活变通,不露出马脚。
但我从心里赞成老师的话--写作文要有真情实感。
可现在是中考啊
谁不想拿高分
我左右为难……耳畔突然想起陶行知爷你爷的声音“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我咬咬牙,毅然做出有可能改变我人生的决定:“我手写我心。
”鱼和熊掌不能兼得,我只能舍利取义,去伪存真了。
我辜负了妈妈的一片苦心,但我知道妈一定会原谅我的,因为妈和我一样崇拜陶行知爷爷,而且我写出了自己的真情实感,写也了我心中最好的中考作文。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陶行知爷爷的声音为我敲响了警钟,它回荡在我的耳畔,教会了我如何做人,更激励我努力前进。
[点评] 这是一篇构思非常巧妙写心抒意的考场佳作,文章紧扣“声音”这一话题行文,立意深刻,条理清晰,语言生动流畅,充分展现了作者复杂的心理变化。
文章把母亲为小考生中考作文材料这一事情作为切入口,描写了妈妈煞费苦心为自己准备中考作文材料而自己最后在考场上却毅然做出有可能改变自己人生的决定——放弃抄袭嫁接、写出真情实感的过程
文章描写细致真实,心理变化过程写得极其自然。
陶行知的名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贯穿全文,浑然圆合,给人深刻的警示。
1、风吹柳花满店香(李白)2、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李煜)3、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陆游)
金陵酒肆留别作者:李白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风吹柳絮满店都是香味,吴地的女子压好了酒请客人品尝。
金陵的年轻朋友们多来为我送行,送与被送的人都频频举杯尽觞。
请你们问问这东流的水,离情别意与它相比究竟谁短谁长
这是李白离金陵东游扬州时留赠友人的一首话别诗,是古体诗。
全诗热情洋溢,反映了李白与金陵友人的深厚友谊及其豪放性格。
全诗流畅明快,自然天成。
语虽明浅,却清新俊逸,情韵悠长。
尤其结尾两句,兼用拟人、比喻、对比、设问等手法,构思新颖奇特,借滔滔不绝的大江流水来倾吐自己的真挚感情,亲切而且深情,有强烈的感染力。
李白《赠汪伦》诗有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句可参读。
《四溟诗话》:太白《金陵留别》……妙在结语。
……谢宣城《夜发新林》诗:'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
'阴常侍《晓发金陵》诗:'大江一浩荡,悲离足几重。
'二语突然而起,造语雄深,六朝亦不多见。
太白能变化为法,令人叵测,奇哉
……刘禹锡'欲问江深浅,应如远别情',不如太白'请君……谁短长'。
这是一首惜别的诗,虽然短,却情意深长。
全诗语言如同白话,但很有特色,洋溢着乡土气息。
诗人写情饱满酣畅,起伏跌宕,清新自然。
诗人描绘出了一幅令人陶醉的春光春色图。
春风暖人,柳絮飘扬,诗人即将离开金陵,独自坐在江南水村的一家小酒店里饮酒为别。
飞扬的柳絮飘满小店,香气醉人。
诗人依依惜别之情,不觉涌上心头。
金陵子弟来送别,使诗人离别场面变得热闹起来,但是,越热闹,越会体现出离别后的寂寥。
但诗人并没有沉溺于离别之伤,而是情绪饱满,哀叹而并不悲伤,表现了诗人风华正茂、风流潇洒的特点。
乌 夜 啼作者:李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南唐后主的这种词,都是短幅的小令,况且明白如话。
他所“依靠”的,不是粉饰装做,扭捏以为态,雕琢磨以为工,这些在他都无意为之;所凭的只是一片强烈直爽的情性。
其笔亦天然流丽,如不用力,只是随手抒写。
但如以为他这“随手”就是任意“胡来”,文学创作都是以此为“擅场”,那自然也是一个笑话。
即如首句,先出林花,全不晓毕竟何林何花;继而说是“谢了春红”,乃知是春林之红花----而此春林红花事,已经凋谢
可见这所谓“随手”“直写”,而不啻书家之“一波三过折”,全任“天然”,“不加修饰”,就能成“文”吗
诚梦呓之言也。
且说以春红二字代花,即是修饰,即是艺术,天巧人工。
此春红者,无待多言,乃是极美好极可爱之名花无疑,可惜竟已凋谢
凋零倘是时序推迁,自然衰谢,虽然可惜,毕竟理所当然,尚可开解;如今却是朝雨暮风,不断摧断之所致。
名花之凋零,如美人之夭逝,其为可怜可痛,何止倍蓰
以此可知,“太匆匆”一句,叹息中着一“太”字;“风雨”一句,愤慨中着一“无奈”字,皆非普通字眼,又匪特一笔三过折也。
过片三字三叠句,前二句换暗韵仄韵,后一句归原韵,别有风致。
但“胭脂泪字,异样哀艳,尤宜着眼。
于是我想到老杜的名名“林花著雨胭脂湿”,难道不是南唐后主也熟读杜诗之证吗
后主分明从杜少陵的“林花”而来,而且因朝来寒“雨”竟使“胭脂”尽“湿”,其思路十分清楚,但是假若后主在过片竟也写下“胭脂湿”三个大字,便成了老大一个笨伯,鹦鹉学舌,有何意味
他毕竟是艺苑才人,他将杜句加以消化,提炼,只运化了三字而换了一个“泪”字来代“湿”,于是便青出于蓝,而大胜于蓝,便觉全幅因此一字而生色无限。
“泪”字已是神奇,但“醉”也非趁韵谐音的妄下之字。
此醉,非陶醉俗义,盖悲伤凄惜之甚,心如迷醉也。
末句略如上片歇拍长句,也是运用叠字衔联法:“朝来”“晚来”,“长恨”“长东”,前后呼应晚增其异曲同工之妙,即加倍具有强烈的感染力量。
学文者于此,宜自寻味,美意不留,芳华难驻,此恨无穷,而无情东逝之水,不舍昼夜,“淘尽”之悲,东坡亦云,只是表现之风格手法不同,非真有异也。
卜算子·咏梅作者:陆游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这是陆游一首咏梅的词,其实也是陆游自己的咏怀之作。
上片写梅花的遭遇:它植根的地方,是荒凉的驿亭外面,断桥旁边。
驿亭是古代传递公文的人和行旅中途歇息的处所。
加上黄昏时候的风风雨雨,这环境被渲染得多么冷落凄凉
写梅花的遭遇,也是作者自写被排挤的政治遭遇。
下片写梅花的品格:一任百花嫉妒,我却无意与它们争春斗艳。
即使凋零飘落,成泥成尘,我依旧保持着清香。
末两句即是《离骚》“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的精神。
比王安石咏杏:“纵被东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之句用意更深沉。
陆游一生的政治生涯:早年参加考试被荐送第一,为秦桧所嫉;孝宗时又为龙大渊、曾觌一群小人所排挤;在四川王炎幕府时要经略中原,又见扼于统治集团,不得遂其志;晚年赞成韩侂胄北伐,韩侂胄失败后被诬陷。
我们读他这首词,联系他的政治遭遇,可以看出它是他的身世的缩影。
词中所写的梅花是他高洁的品格的化身。
唐宋文人尊重梅花的品格,与六朝文人不同。
但是象林和靖所写的“暗香、疏影”等名句,都只是高人、隐士的情怀;虽然也有一些作家借梅花自写品格的,但也只能说:“原没春风情性,如何共,海棠说。
”(南宋肃泰来《霜天晓角·咏梅》)这只是陆游词“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的一面。
最早什么时候就有简化字
简化字来源于草书,早在南北朝隋唐时期民间就开始流传,为有别于正体字而被称为「俗体字」,只是为了书写方便而已,在正规场合人们还是用正规字,所以当时的人们能同时认识一个字的两种或多种写法。
这就好比我们在家干活时,为了方便,喜欢穿随便的粗布衣物,可外出会客时依然会换成正规得体的真丝衣服一个道理。
这样的情形持续了几千年,可到了后,x就只许人们永远穿粗布衣服而要烧掉真丝衣服了。
1956年1月底,中国大陆公布了,1964年5月出版了,如果再用繁体字就算错字别字了。
简化字总表共有三表:第一表是352个不作偏旁用的简化字,第二表是132个可作偏旁用的简化字和14个简化偏旁,第三表是经过偏旁类推而成的1754个简化字;也就是说,完全新造出了2238个新字。
那麽这个造字比例有多大呢
目前大陆规定常用字为2500字,次常用字是1000字,合为3500字,加上各行各业使用的专业词汇,中共有7000字,也就是说掌握了7000字就能阅读所有专业的普通书籍。
七千的两千,当然有些字不在这七千以内,但我们可以大致描述性地说明这个造字比例是很大的,难怪没学过简化字的人很难认识现在大陆的汉字。
为什麽把简化字比做粗布衣服而把繁体字比做精美的真丝朝服呢
因为汉字在简化了笔画的同时却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由于简化了笔画,使很多字外形相近,识别率大为降低,于是阅读速度反而变慢。
由于人一生中看字的时间是写字时间的无数倍,哪怕作家也一样,所以整体来说却是适得其反。
同时,由于简化字增加了很多,从而加重了学生学习的负担。
这些新造的部首和字,在书法家的眼里就比繁体字粗俗难看得多。
另外,由于把很多音相同但意义不同的字合并成一个简化字,经常导致语意的混乱,并使汉字本身内在的词源关系丧失,使整个汉字系统出现结构紊乱。
用过电脑的都知道,繁体字和简化字的输入速度差不多少,但由于新加一套简化字体系,人为地增加了一套检索系统,从而使麻烦多了一倍。
如果不搞简化字,沿用历史上几千年的惯例,手写时可用俗体,印刷还是用正体,那不挺好吗
何必没事找事多此一举呢
用老百姓的话说,真是豆腐变成了肉价钱。
简化字的理论根据是,综观过程,从甲骨文,金文到篆书,隶书、楷书以及行书,草书,其总趋势就是从繁到简。
但认真研究汉字的演变,我们不难发现,汉字的发展同时遵循著从简趋繁和从繁趋简的双项规律。
由于人们生活和思维的日趋复杂,要表达的内容增多,于是需要创造新字,汉字也就从简趋繁,增加笔划后才能造大量新生字;反之,听任笔划过多,不予简化,就会日益繁复累赘,于是人们便寻求简捷的书写方式。
但研究表明,整体看来,从甲骨文到现代的文字,从简趋繁的字多于从繁改简的字。
推行简化字的另一理由是为了消除文盲,让劳苦大众也能识文认字。
事实上大陆简化字推行了四十多年,可至今文盲仍一亿多,半文盲更不计其数,相反,在台湾,依然是繁杂的正体字,可由于政府注重教育,扶助平民子弟入学,到七十年代就扫除了文盲。
由台湾与大陆这组比较实验我们可以看出,普及教育的关键不在文字笔画的多少,而在政府用心的多少。
赞成简化字的人认为,汉字不就是个代号吗
代号不是越简单越好吗
与其花那麽多时间来学认字,不如多花时间来学习真正的文化。
其实这是种误解。
汉字每个字本身就是一部浓缩了的文化,一个固化的资讯模块,在学认字写字的同时就是在学习中国的文化。
比如奋的简化字把中间的\隹\字简化掉了,隹是什麽
它是种候鸟,下面的田代表鸟的栖息地,这个字说明候鸟只有奋力展翅,才能完成南北迁徙,去掉隹就丢掉了奋的最本质的资讯。
六十年代的简化方案使汉字由平均16笔画降到了10.3画,到1977年x又想推行第二套简化方案,欲将笔画降到十以下,后因民众反对强烈而停止。
这让我想起一个笑话,英文中有很多字也很长很难记,我们能不能把它也简化了呢
难道文字最重要的就是它书写的繁简程度吗
为了简单,废除文字,不写字不更好吗
这当然是笑话,但也说明一个问题,在全球能对祖先的文字大动干戈,横砍竖切的,恐怕只有x了。
中国老百姓有句俗话:三代出一个贵族。
意思是说,一个人文化气质的培养是个漫长而艰巨的任务,要经历三代人的努力才能培养出一个气质高贵的人,事实果真如此。
无论一个人还是一个民族,文化的传承沈积都要求有个继承过程,只有继承了前人的,站在了前面巨人的肩上,我们才能看得更远,才能有所发展。
所以我们说,简化字最大的弊端就是割裂了文化,使延续了几千年的文化命脉被简化字割断了。
由于那麽多新字出现,废除了那麽多正体字,六十年代后出生的人,哪怕是大学生,也很难阅读40年前的报刊,更别说在那以前的古籍了,中华文化被拦腰砍断了。
一个最生动的例子就是全国最高学府,,在百年校庆时发行了一百张限额的「百年书签」,印刷精美,成为海内外校友争购的珍藏品。
谁知里面错字连篇。
如「桃李芬芳」错成「桃李纷芳」;「直挂云帆济沧海」错成「直挂云帆济苍海」;「坐拥书城,富甲一方」错成「座拥书城,富甲一方」。
北大文人都闹这样的笑话,可见中华文化后继无人也。
在中华历史上,出了的焚书坑儒,断送了先秦以前的先皇教导和的百家争鸣外,对文化的巨大损伤就数这次的简化字了。
活生生地把后来的炎黄子孙隔在了祖先文化长河的外面,让新中国出生的人成了「文化无根人」,成了文化荒漠里的人。
有人说新文化运动不是倡导学习西方文化,搞拿来主义吗
可学来学去,事实又如何呢
很多时候都是邯郸学步,没学到别人的,反而把自己以前的好东西也丢了。
我们知道,历史是从来不宽恕那些破坏文化的人,因为他们的罪过远远超过杀人放火。
yeungliq 2006-2-4 13:59 巴金日中文化交流协会的佐藤女士转来“活跃在纯文学领域中的”日本作家丸谷才一先生的信,信上有这样的话:“一九八一年夏天……在上海见过先生,我们在一起度过了一个十分愉快的夜晚;特别是,先生对敝人提出的有关文字改革的问题予以恳切的回答,并且允许我在敝人的书里介绍那一次的谈话……”他那本“批判日本国语改革的书”出版了,寄了一本给我,表示感谢我同意他引用我的意见。
我翻读了丸谷先生寄赠的原著,书中引用了我们的“一问一答”,简单,明确,又是我的原话。
关于文字改革,我说“稍微搞一点汉字简化是必要的,不过得慢慢地、慎重地搞”。
他又问起是否想过废掉汉字。
我笑答道:“这样我们连李白、杜甫也要丢掉了。
”他表示要在他的新作中引用我的意见,我一口答应了。
关于日本国语改革我并无研究,不能发表议论。
但说到汉字改革,我是中国人,它同我有切身的关系,我有想法,也曾多次考虑。
我对丸谷先生讲的是真心话。
我认为汉字是废不掉的,我单单举出一个理由:我们有那么多优秀的文化遗产,谁也无权把它们抛在垃圾箱里。
我年轻时候思想偏激,曾经主张烧毁所有的线装书。
今天回想起来实在可笑。
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要是丢掉它过去长期积累起来的光辉灿烂的文化珍宝,靠简单化、拼音化来创造新的文明是不会有什么成果的。
我记起了某一个国家的领导人的名言,三十年前他接见我的时候说过:“单是会拼音,单是会认字,也还是文盲。
”他的话值得我们深思。
有人以为废除汉字,改用拼音,只要大家花几天功夫学会字母就能看书写信,可以解决一切。
其实他不过同祖宗划清了界限,成为一个没有文化的文盲而已。
我还有一个理由。
我们是个多民族、多方言、十亿人口的大国,把我们大家紧密团结起来的就是汉字。
我至今还保留着一个深的印象。
一九二七年我去法国,在西贡一堤岸的小火车上遇见一位华侨教师,我们用汉字笔谈交了朋友,船在西贡停了三天,他陪我上岸玩了二天。
今天回想起来,要是没有汉字,我们两个中国人就无法互相了解。
我还要讲一件事。
《真话集》在香港三联书店出版,我接到样书,就拿了一册送给小外孙女端端,因为里面有关于她的文章。
没有想到这书是用繁体字排印的,好些字端端不认识,拿着书读不下去。
这使我想起一个问题,香港同胞使用的汉字大陆上的孩子看不懂,简化字用得越多,我们同港澳同胞、同台湾同胞在文字上的差距越大。
因此搞汉字简化必须慎重。
无论如何,我们不能忘记汉字是团结全国人民的重要工具。
各人有各人的看法,我讲的只是我个人的意见。
但是我跟汉字打了七十几年的交道,我也有发言权。
我从小背诵唐诗、宋词、元曲等等不下数百篇,至今还记得大半。
深印在脑子里、为人们喜爱的东西是任何命令所废不掉的。
我不会再说烧掉线装书的蠢话了。
我倒想起三年前自己讲过的话:语言文字只要是属于活的民族,它总是要不断发展,变为复杂,变为丰富,目的是为了更准确、更优美地表达人们的复杂思想,绝不会越来越简化,只是为了使它变为简单易学。
我们有的是吃“大锅饭”的人,有的是打“扑克”和开无轨电车的时间。
根据我个人的经验,学汉语汉字并不比学欧美语言文字困难。
西方人学习汉语汉字的一天天多起来,许多人想通过现代文学的渠道了解我们国家。
我们的文学受到尊重,我们的文字受到重视。
它们是属于人类的,谁也毁不了它,不管是你,不管是我,不管是任何别的人。
以上的话,可以作为我给丸谷先生的回信的补充。
(一九八三年)七月九日******** ……从国际世界语大会的会场,回到上海西郊的书斋,静夜里摊开那本厚厚的世界语大字典,我有很多的感想。
想到我们的文字改革的工作,我不能不发生一些疑问:难道我们真要废除汉字用汉语拼音来代替吗?难道真要把我们光辉的、丰富的文化遗产封闭起来不让年轻人接触吗?我并不完全反对文字的简化,该淘汰的就淘汰吧!但是文字的发展总是为了更准确地表达人们的复杂思想,绝不只是为了使它变为更简单易学。
在瑞典、在欧洲、在日本……人们每星期休息两天,难道我们中国人就永远忙得连学习的功夫也没有!忙得连多认一两个字的时间也没有!忙得连复杂的思想也不会有!?我们目前需要的究竟是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还是使我们的文字简单再简单,一定要斗斗不分、面面相同?我不明白。
在九亿人口的国家里,文字改革是大家的事情,慎重一点,听听大家的意见,总没有害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