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关于珍惜粮食的诗句
观刈麦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lǒng)黄。
妇姑荷(hè)箪(dān)食(shí),童稚携壶浆,相随饷(xiǎng)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zhuó)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bǐng)遗穗(suì),左臂悬敝(bì) 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shuì)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zēng)不事农桑。
吏(lì)禄三百石(dàn),岁晏(yān)有余(yú)粮,念此私自愧(kuì),尽日不能忘。
唐代李坤的爱惜粮食的诗句
《悯农》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李绅。
其全文古诗如下:第一首: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前言】唐代诗人李绅所写。
《悯农二首》,题一作《古风二首》,是中唐诗人李绅年轻时所作的五言古诗。
是写劳动的艰辛,劳动果实来之不易,流传甚广。
【注释】1.悯:怜悯。
2.锄禾:用锄头松禾苗周围土。
3.谁知盘中餐:在台湾,香港等地写为谁知盘中飧(sūn), 国内采用简化字后,飧字用的很少,後才改为餐了。
餐飧:昼饭为餐,晚饭为飧。
【翻译】农民在中午的时候在田地里除草,一滴滴的汗掉在了土地里。
又有谁能知道这饭菜的来历,每一粒都是那么的辛苦。
【赏析】这首诗是写劳动的艰辛,劳动果实来之不易。
第一、二句“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描绘出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仍然在田里劳动,这两句诗选择特定的场景,形象生动地写出劳动的艰辛。
有了这两句具体的描写,就使得第三、四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感叹和告诫免于空洞抽象的说教,而成为有血有肉、意蕴深远的格言。
这首诗没有从具体人、事落笔,它所反映的不是个别人的遭遇,而是整个农民的生活和命运。
诗人选择比较典型的生活细节和人们熟知的事实,深刻揭露了不合理的社会制度。
告诉人们应该节约食物,不浪费第二首: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注释】1悯:怜悯、同情。
2粟:(sù)谷子,脱壳以后北方叫小米。
3犹:仍然。
4四海:泛指全国各地5闲田:无用,不耕种的田。
【翻译】春天,农民把一粒粒谷子种下,秋天就可以收到很多粮食。
虽然全国各地的土地都被农民耕种,但农民还是因为粮食全被佞官夺去而饿死。
【赏析】诗的第一首一开头,就以「一粒粟」化为「万颗子」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丰收,用「种」和「收」赞美了农民的劳动。
第三句再推而广之,展现出四海之内,荒地变良田,这和前两句联起来,便构成了到处硕果累累,遍地「黄金」的生动景象。
「引满」是为了更有力的「发」,这三句诗人用层层递进的笔法,表现出劳动人民的巨大贡献和无穷的创造力,这就使下文的反结变得更为凝重,更为沉痛。
「尽道丰年瑞,丰年事若何
」(罗隐《雪》)是的,丰收了又怎样呢
「农夫犹饿死」,它不仅使前后的内容连贯起来了,也把问题突出出来了。
勤劳的农民以他们的双手获得了丰收,而他们自己呢,还是两手空空,惨遭饿死。
诗迫使人们不得不带着沉重的心情去思索:是谁制造了这人间的悲剧
答案是很清楚的。
诗人把这一切放在幕后,让读者去寻找,去思索。
要把这两方综合起来,那就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劳动替富者生产了惊人作品(奇迹),然而,劳动替劳动者生产了赤贫。
劳动生产了宫殿,但是替劳动者生产了洞窟。
劳动生产了美,但是给劳动者生产了畸形。
」
与“粮食”有关的诗句有哪些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当我们浪费粮食时,老爷爷常常用唐代诗人——的诗句“——————”,“————————”来教导我们。
1.当我们浪费粮食时,老爷爷常常用唐代诗人——的诗句“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来教导我们。
2.当我们在外地过节时,常引用——朝诗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来表示对家人的思念。
3.有时候,有些人对自己所处的环境、正在做的事,反而不急旁人清楚,这就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宋代诗人苏轼的《题西林壁》中的诗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就说明了这个问题。
4.当我们回忆起母爱,要报答母亲的深思时,我们会很自然地吟咏起唐朝诗人孟郊飞、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最后用了一个双关句,写出了儿子对母亲的申请。
5.许多大人常常用《汉乐府·长歌行》中的“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一诗句告诫我们,要趁年纪还轻,好好努力,不要到老一事无成,只留下悲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