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认识世界真相的名人名言
从心所欲,顺理而行。
——庄周,战国哲学家 庄子 《庄子·养生主》。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清代诗人 沈德潜 《古诗源》 规律名言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南宋爱国词人 辛弃疾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人是按美的规律来造形的。
——德国哲学家 马克思舟循川则游速,人顺路则不迷。
——唐代文人 马总 《意林·唐子》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荀况,战国末期思想家 荀子 《荀子·天论》 乱极则治,暗极则光,天之道也。
——清代太平天国农民运动领袖 洪秀全 《原道醒世训》利用时间是一个极其高级的规律。
——德国哲学家 恩格斯天不言而四时行,地不语而百物生。
——唐代诗人 李白 《上安州裴长史书》物暴长者必夭折,功卒成者必亟坏。
——南朝宋史学家 范晔 《后汉书·朱浮传》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
——老子生活的目标是使生活合乎于自然规律。
——古希腊哲学家 芝诺有规律的生活原是健康与长寿的秘诀。
——法国作家 巴尔扎克秩序就是正确的规律和事物永久的合理性。
——英国小说家 菲尔丁人类法律,事物有规律,这是不容忽视的。
——美国作家 爱默生 规律的名言且不论好坏与否行为习惯,这就是人生的规律。
—— 特赖因古今中外只有一条规律,所有的人都要自作自受。
——台湾交通大学教授、管理大师 曾仕强白发太无情,朝朝镊又生,始困丝一缕,渐至雪千茎。
——唐代词人 韦庄 《镊白》科学就是整理事实,以便从中得出普遍的规律或结论。
——英国生物学家 达尔文龙,传说中的存在,与神并立,凌驾于自然规律之上。
——著名网络作家 辰东 《遮天》 人生如音乐,要用听觉、感情和本能谱成,不能只凭规律。
—— SamuelButlev辩证法是关于外部世界和人类思维运动的一船规律的科学。
——德国哲学家 恩格斯思想(且不论好坏与否)——行为——习惯,这就是人生的规律。
—— 特赖因健全自己身体,保持合理的规律生活,这是自我修养的物质基础。
—— 周恩来 规律的名言这是一种友谊的规律:一旦疑心从前门走进,爱情就会从后门溜走。
——英国作家 毫厄尔在农村里有自己的夜生活规律,没有任何黑夜的秘密不在白天暴露的。
——白俄罗斯作家 沙米亚金价格是价值规律的表现,价值是价格的规律,即价格现象的概括表现。
—— 列宁圆者之转,非能转而转,不得不转也;方者之止,非能止而止,不得不止也。
——战国时代哲学家 尹文 《尹文子》一个正在顺着生活规律挺进的青年,首先应注意自己的才能和愿望与事业相衡。
——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作家,哲学家 培根 规律名言学习要注意到细处,不是粗枝大叶的,这样可以逐步学习、摸索,找到客观规律。
——中国革命家和教育家 徐特立一个作家阐述的真理比别人更少,仅仅因为他讲述了更多的真实,这是永恒的规律。
——英国历史学家,政治家 麦考莱科学研究基于同一法则,即一切事物的产生取决于自然规律,这也适用于人们的行动。
——美籍德国犹太裔,物理学家 爱因斯坦确实有这样一种内在的规律,那就是故事本身的需要――这是这一点引导我寻找到结局。
——日本知名动画导演、动画师及漫画家 宫崎骏 规律的名言简单的事情考虑得很复杂,可以发现新领域,把复杂的现象看得很简单,可以发现新规律。
——英国科学家 牛顿灾祸和幸福,像没有预料到的客人那样来来去去。
它们的规律,轨道和引力的法则,是人们所不能掌握的。
——法国作家 雨果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
——美籍匈牙利数学家 波利亚“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
—— 毛泽东爱情是一条规律,肉欲是一个陷阱,醉和嗜酒成瘾是不同的,醉是要某一个女人,嗜酒成瘾是要所有的女人。
——法国作家 雨果 规律名言自由不在于幻想中摆脱自然规律而独立,而在于认识这些规律,从而能够有计划地使自然规律为一定的目的服务。
——德国哲学家 恩格斯数学对观察自然做出重要的贡献,它解释了规律结构中简单的原始元素,而天体就是用这些原始元素建立起来的。
——德国天体物理学家、数学家、哲学家 开普勒科学规律的本身是客观真理,是不会陈旧的。
人们运用这些规律的方式和作出的相应设计方案,却是日新月异的。
—— 王竹溪作为一个普遍规律,适度的动动脑筋不但不会妨碍医疗,而且正像适度的体力活动一样,反而会间接地促进恢复健康。
—— 达伏斯的大学课程 规律的名言不论做什么事,不懂得那件事的情形,它的性质,它和它以外的事情的关联,就不知道那件事的规律,就不能做好那件事。
—— 毛泽东人们要想得到工作的胜利即得到预想的结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于客观的外界的规律性,如果不合,就会在实践中失败。
—— 毛泽东对世界上的一切学问与知识的掌握也并非难事,只要持之以恒地学习,努力掌握规律,达到熟悉的境地,就能融会贯通,运用自如了。
——生物学家,化学家,著名科普作家 高士其理智像太阳,它的光是恒久的,不变的,持续的;而想象,则像发光的流星,不过是稍瞬即逝的闪耀,其活动无规律,其方向亦不固定。
——英国作家 塞·约翰生老夫老妻越长越像。
有人说因为他们相爱。
但医生说,起因是朝夕相处,饮食结构相同,作息规律同步。
同一棵树上的树叶也是越长越像的。
——中国现代作家 张爱玲 规律名言大自然的全部工作是强者与弱者之间的剧烈斗争——强者统治弱者的永恒胜利。
如果不是这样,整个大自然就只有衰亡。
违背这个基本规律的国家也将衰亡。
——德国元首 纳粹党党魁 希特勒无论在什么样的社会里,一个人的理想,是为了多数人的利益,为了社会的进步,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也就是说,合乎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就是伟大的理想。
—— 陶铸这一年来,胡温体制对新闻自由也不是漠然视之,他们提出新闻媒体要“三贴近”(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提出过“三性”(体现现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人民日报》总编辑、社长 胡绩伟社会只拿小丑取乐,没有其他的要求,一转眼就把他们忘了;不比看到一个器局伟大的人,一定要他超凡入圣才肯向他下跪。
各有各的规律:历久不磨的钻石不能有一点儿瑕疵,一时流行的出品不妨单薄,古怪,华而不实。
——法国作家 巴尔扎克 规律的名言木头打不成钢,破布铸不成铜钟,老鼠也生不出天鹅。
对一个在某种人家出生的女人,你就不能指望她会有什么天使般的行动。
她的祖辈和父辈都是狼,那么她能违背自然规律,生来是只羔羊吗
她也是狼
从头到脚都是狼
——俄国小说家,戏剧家 契诃夫立志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工作随着志向走,成功随着工作来,这是一定的规律。
立志、工作、成功是人类活动的三大要素。
立志是事业的大门,工作是登堂入室的旅程,这旅程的尽头就有个成功在等待着,来庆祝你的努力结果…… ——法国科学家 巴斯德科学是人的生活在认识占主导优势下的表现,是我们的生命使宇宙生命变成的一种连续不断的昭示。
我们通过科学意识到我们周围个体的存在,同时了解到这些存在都服从某些一般的规律。
最后我们通过科学能够逐渐朝着最崇高的事业努力。
——十九世纪法国哲学家 皮埃尔·勒鲁 《论平等》我打四十岁以后,就寝和起床时间就一直很有规律——这是一件很重要的事。
我还立了一条规则:在没有人陪伴时上床;我还立下了一条规则:在不得不起床时起床。
这样就形成了一条不可动摇的没有规律的规律。
这条规律使我延年益寿,却会伤害他人。
——美国作家 马克·吐温因为气候、智力、精力、趣味和观察力的差别,人和人之间是永远谈不到有什么平等的。
因为不平等才应该把自然法则当作确定不变的规律。
但我们能使不平等变得不易觉察,正像我们把不平等视为雨或狗熊等寻常之物一样。
这里,文化教养是起主要作用的。
——俄国小说家,戏剧家 契诃夫 规律名言数学不是规律的发现者,因为他不是归纳。
数学也不是理论的缔造者,因为他不是假说。
但数学却是规律和理论的裁判和主宰者,因为规律和假说都要向数学表明自己的主张,然后等待数学的裁判。
如果没有数学上的认可,则规律不能起作用,理论也不能解释。
—— Peirce,Benjamin腾讯已经成就了一代霸业,马化腾已经成为这个时代的霸主。
但强大如罗马帝国、强大如大秦王朝,都有衰落的一天,这是自然规律。
长江大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这就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
关键点在腾讯会因为什么原因、会在什么时候衰落,这值得我们大家琢磨
这就是我们创业的机会。
——天使投资人 雷军得出这么一个规律,踩着中国人的脚,不能说对不起,要说sorry,被害者才会原谅你,可见外文比中文值钱。
你说一个sorry可抵上十声对不起,与人民币兑美元英镑的汇率相符,足以证明语言与经济的亲密关系;而踩上外国人的脚大可不必担心,他们的脚趾和他们的财气一样粗壮,断然没有一脚踩伤的后患,说不准自己的脚底还隐隐生痛呢。
——赛车手、作家、时代周刊全球最具影响力100人 韩寒 《三重门》学习数学是为了探索宇宙的奥秘。
如所知,星球与地层、热与电、变异与存在的规律,无不涉及数学真理。
如果说语言反映和揭示了造物主的心声,那么数学就反映和揭示了造物主的智慧,并且反复地重复着事物如何变异为存在地故事。
数学集中并引导我们地精力、自尊和愿望去认识真理,并由此而生活在上帝地大家庭中。
正如文学诱导人们地情感与了解一样,数学则启发人们地想象与推理。
—— Chancellor,W·E· 规律的名言我父亲总是说,一个孩子需要四样东西——充分的爱、富于营养的食物、有规律的睡眠、大量的肥皂和水——这些完了呢,他最需要的是一些明智的放任。
——美国政府官员 普里斯特我给你讲一个真实的事情。
在上个世纪40年代,我们村子里一户人家,儿子被炮打死了,儿媳也因病去世,撇下一个男婴。
姥姥把这个男婴抱去抚养,最后,这个老妇人的乳房竟然又神奇地恢复了分泌乳汁的功能。
山东籍作家冯德英的小说《苦菜花》里有这样的情节,马尔克斯也讲过类似的故事。
本来我在写《丰乳肥臀》时要使用这个情节,因为别人用过了,只好放弃。
可见,这种违反事物发展规律的情形,在现实生活中还是存在的。
所以,我说我的写作还有可能成长,就不完全是在说梦话。
——2022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作家 莫言
电影的名人名言有哪些
自古至今,演戏的目的不过是好像把一面镜子举起来映照人性:使得美德显示她的本相,丑态露出她的原形,时代的形形色色一齐呈现在我们的眼前。
〔英〕莎士比亚:《哈姆雷特》我们可以称戏剧是一种激变的艺术,就像小说是一种渐变的艺术一样。
〔英〕亚却:《剧作法》戏剧应该是一面集中的镜子,它不仅不减弱原来的颜色和光彩,而且把它们集中起来,凝聚起来,把微光化为光明,把光明化为火光。
〔法〕雨果:《〈克伦威尔〉序》戏剧把已经完成的事件当作好像目前正在发生的事件表演在读者或观众面前。
〔俄〕别林斯基:《诗的分类》戏剧把史诗和抒情诗调和起来,既不单独是前者,也不单独是后者,而是一个特别的有机的整体。
〔俄〕别林斯基:《诗的分类》戏剧是由演员在舞台上,以客观的动作,以情感而非理智的力量,当着观众,来表现一段人与人间的意志冲突。
〔美〕汉密尔顿:《艺术特征论》戏剧是一个人或者一个集体的表演,借以激动观众合于作者意图和所需分量的感情反应。
〔美〕贝克:《戏剧技巧》这种有苦有乐的人间的本性,有了形体等表演,就称为戏剧。
〔印度〕婆罗多牟尼:《舞论》近代戏剧是由文学、音乐、绘画、雕塑、建筑、舞蹈综合而成的一种艺术。
〔中〕熊佛西:《佛西论剧》戏剧艺术是普遍的或局部的、永恒的或暂时的约定俗成的东西的整体,人靠这些东西的帮助,在舞台上表现人类生活,给观众一种关于真实的幻觉〔法〕萨赛:《戏剧美学初探》话剧,对于作家来说,是语言的艺术〔对于导演来说,却是行动的艺术。
〔中〕焦菊隐:《焦菊隐戏剧论文集》演戏是把生活中发生过的事或可能发生过的事艺术地学给大家看,这就是戏。
〔中〕张赣生:《中国戏曲艺术原理》戏剧艺术的本质正在于不同真的一样。
〔俄〕金:《论人民戏剧和剧本》剧本和演出的速度节奏,并不是一种单独的东西,而是繁复多端,由各种各样速度节奏和谐地结合成的一个巨大的整体。
〔苏〕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演员自我修养》一切戏剧艺术的最重要的本质是它的假定性本质。
〔苏〕梅耶荷德:《戏剧的假定性本质》戏的主题思想的紫外线是看不见的,它们是在观众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透入观众的机体中去的。
〔苏〕梅耶荷德:《梅耶荷德谈话录》戏剧情节,这是一系列情理之中的意外。
〔苏〕梅耶荷德:《梅耶荷德谈话录?其他》戏剧中的味相传有八种:艳情、滑稽、悲悯、暴戾、英勇、恐怖、厌恶、奇异。
〔印度〕婆罗多牟尼:《舞论》话剧是各种艺术形式中自由最少、束缚最多的一种艺术。
〔中〕夏衍:《对改编问题答客问》小说是引起想象的艺术;而戏剧是引起感觉的艺术。
〔中〕焦菊隐:《焦菊隐戏剧论文集》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诗学》情节乃悲剧的基础,有似悲剧的灵魂;“性格”则占第二位。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诗学》悲剧所以能使人惊心动魄,主要靠“突转”与“发现”,此二者是情节的成分。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诗学》悲剧所摹仿的行动,不但要完整,而且,要能引起恐惧与怜悯之情。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诗学》悲剧的目的远比历史的目的更富于哲学性。
〔德〕莱辛:《汉堡剧评》悲剧行动的真正内容,是由存在于人的愿望之中的一些实体性的、自身合理的力量所提供的。
这些力量决定悲剧人物追求的各种目的。
〔德〕黑格尔:《美学》悲剧的实质……是在于冲突。
即在于人心的自然欲望与道德责任或仅仅与不可克服的障碍之间的冲突、斗争。
〔俄〕别林斯基:《诗的分类》悲剧的内容是伟大道德现象的世界,它的主人公是充满着人类精神天性的本体力量的个性。
〔俄〕别林斯基:《诗的分类》喜剧表现了自我保护的生命力节奏,悲剧则表现了自我完结的生命力节奏。
〔美〕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悲剧表现了对生和死的意识,它必须使生命显得有价值、显得丰富而美妙,必须使死亡令人感到敬畏。
〔美〕苏珊?朗格:《悲剧节奏》喜剧总是摹仿比我们今天的人坏的人,悲剧总是摹仿比我们今天的人好的人。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诗学》喜剧是对于比较坏的人的摹仿,然而,“坏”不是指一切恶而言,而是指丑而言,其中一种是滑稽。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诗学》喜剧是要用笑而恰恰不是用嘲笑来改善一切。
〔德〕莱辛:《汉堡剧评》喜剧的真正的普遍功用就是在于笑的本身,在于训练我们的才能去发现滑稽可笑的事物。
〔德〕莱辛:《汉堡剧评》在喜剧里,占上风的是对自己有无限信心的主观性。
〔德〕黑格尔:《美学》喜剧的实质是生活的现象同生活的实质和使命之间的矛盾。
〔俄〕别林斯基:《诗的分类》喜剧的内容是缺乏合理的必然性的偶然事件,是主观幻想的世界或者似乎存在而实际上不存在的现实的世界。
〔俄〕别林斯基:《诗的分类》在各种艺术中,幽默都占有自己的地位;但在喜剧中,它才是真正的主人。
〔美〕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幽默是戏剧的光辉,是生命节奏的突然加强。
〔美〕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幽默并不是喜剧的本质,只是喜剧中最有用、最自然的因素之一。
〔美〕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可笑性不取决于可笑情节碰巧向我们表示的那些内容,而是取决于它在剧中的表现。
〔美〕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中国戏曲,从艺术形式、表现手法讲,它有三个特点;第一,程式化;第二,虚拟化;第三,节奏化。
〔中〕焦菊隐:《焦菊隐戏剧论文集》中国戏曲这种程式化动作还是从生活中来的。
不过后来给它加工、美化、舞蹈化了,并有了节奏。
〔中〕焦菊隐:《焦菊隐戏剧论文集》中国戏曲的表现特点是:它主要是用分场和虚拟的舞台方法,通过唱、做、念、打,作为自己艺术手段的一种特殊的戏剧表现方法。
〔中〕阿甲:《戏曲表演论集》中国戏曲的表演,讲究省略处不嫌其简,着重点不嫌其繁。
〔中〕阿甲:《戏曲表演论集》先把演员基本的身段工架训练好,甚至要把基本的表情形式和语言形式训练好,然后再深入角色的体验……这是中国戏曲表演艺术特殊的体验方法。
〔中〕阿甲:《戏曲表演论集》在戏曲表现当前生活时,传统形式的特点也必然有改变,任何艺术形式的特殊性,它是既决定于特殊的艺术手段更决定于生活的。
〔中〕阿甲:《戏曲表演论集》中国戏曲的态度是坦白承认是在演戏,老老实实承认演戏是对生活的艺术模拟,不是生活本身。
〔中〕张赣生:《中国戏曲艺术原理》程式化是戏曲最理想的艺术形式。
〔中〕张赣生:《中国戏曲艺术原理》戏是生活的虚拟。
〔中〕张赣生:《中国戏曲艺术原理》在普通的戏剧或趣剧中,我们所求于剧本的,是一种意志向一种目标努力的景象,并展示着它所采用的方法。
〔法〕布伦退尔:《戏剧的规律》戏剧要求的是动作,是主人公的主动积极、是强烈的情感、迅速的感受、简洁和鲜明的词句。
〔苏〕高尔基:《给大剧院剧目组》戏剧的基本特征是自觉意志在其中发生作用的社会性冲突。
〔美〕劳逊:《戏剧与电影的剧作理论与技巧》“感情交流”是一切好剧本的公式。
〔美〕贝克:《戏剧技巧》剧戏之道,出之贵实,而用之贵虚。
〔中〕王骥德:《曲律?杂论》倘演者不真,则观者之精神不动;然作者不真,则演者之精神亦不灵。
〔中〕袁于令:《焚香记序》演新剧如看时文,妙在闻所未闻,见所未见。
〔中〕李渔:《笠翁曲话?变旧成新》论曲妙无他,不过三字尽之,曰“能感人”而已。
〔中〕黄周星:《制曲枝语》制曲之决无他,不过四字尽之,曰“雅俗共赏”而已。
〔中〕黄周星:《制曲枝语》真,所以补风化;趣,所以动观听;而其唯一之宗旨,则尤在于“美”之一字。
〔中〕吴梅:《论剧作法引言》把有限的舞台空间和时间处理成为无限,要看导演的才能。
而在空间和时间的制约下写出完整的人物,写出生活的意义,却是作家的才能。
〔中〕焦菊隐:《焦菊隐戏剧论文集》作家要写出有行动性的台词,导演才可能从这样的台词里挖掘出人物的许许多多舞台行动来。
〔中〕焦菊隐:《焦菊隐戏剧论文集》剧本有两种写法:一种是,从刻画人物出发,达到剧情的描写;另一种是,从构思剧情出发,达到人物的刻画。
〔中〕焦菊隐:《焦菊隐戏剧论文集》导演的工作,也是一种创造工作。
这种创造,在艺术上,称作“二度创造的艺术”。
〔中〕焦菊隐:《焦菊隐戏剧论文集》想做个好导演,必须具有演员的天赋。
〔苏〕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我的艺术生活》我们需要的是导演——心理学家,导演——文学家,导演——演员。
〔苏〕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全集》导演不能造就,只能自然产生。
〔苏〕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全集》在一个优秀的导演身上,具有剧作家的素质。
〔苏〕梅耶荷德:《梅耶荷德谈话录》节奏感的天赋乃是导演的最重要的天赋之一。
〔苏〕梅耶荷德:《梅耶荷德谈话录》如果我能够学会结构绘画、音乐和小说的规律,我就不会在导演艺术中显得无能为力。
〔苏〕梅耶荷德:《梅耶荷德谈话录》演出的艺术性,是导演文艺修养,特别是文学修养的标志。
〔中〕焦菊隐:《焦菊隐戏剧论文集》导演首先应该是一面镜子,在这面镜子里,反映着、存在着演员的一切内心活动。
〔中〕焦菊隐:《焦菊隐戏剧论文集》导演的创造力是一个有组织的集体创造的中心。
〔中〕焦菊隐:《焦菊隐戏剧论文集》
导演课考试题求答案
悬赏100分。
谁答出来直接100分拿走
1、导演定义:在19世纪后期由德国梅宁根剧团提出的。
团长是爵士,叫萨克斯·梅宁根。
含义是 认为需要有一个人来全面负责一部戏的艺术质量。
2、导演的工作手段是什么
(组织舞台行动,分析剧本,形成导演构思,排练,演出,总结)3、一台完整的演出:哪一部分
(风格,样式,题材,体裁的统一)4、规定情境的概念:(分为内部和外部,内部指内心处理,外部指环境)5、艺术门类产生的顺序:1,音乐,2,舞蹈,3,美术,4,建筑,5,雕塑,6,文学,7,戏剧6、导演构思的十条:1,演出的思想立意和现实立意2,演出的形象种子3,演出的整体处理原则4,主要人物形象关系人物的解释和处理5,演出的舞美视觉6,台词,音乐,音响7,形体,舞蹈,舞台调度8,总体节奏气氛的把握9,删改剧本的工作10,重点场次,场面的遇见7、舞台调度:舞台调度,舞台行动的外部造型形式,也叫场面调度。
它通过演员的体态(身段)、演员与演员以及演员与舞台景物之间的组合,通过演员在舞台上活动位置的安排与转换,或通过一组形体动作过程,构成艺术语汇,使舞台生活形体化、视觉化、舞台调度是剧本台词合舞台语言在视觉形象上的体现,它是导演艺术的重要表现手段。
8、桑树坪记事的处理原则:(写实加写意相结合。
花前月下,麦场上欺负福林的场面,打牛的场面)9、舞台节奏:亦称“演出节奏”,是激起观众产生与演出内容相适应的情感和体验的一种表现形式。
节奏是自然现象和生活表现所固有的一种条理性的品质,也是艺术作品所普遍固有的品质。
戏剧是综合性艺术,又是行动性的艺术,所以它的节奏表现形式更较复杂。
事件:舞台事件(stage event),戏剧专有名词,也简称为事件(event)。
舞台事件,是一个即时发生的,可以纠葛人物间矛盾冲突,改变人物关系与人物命运,改变或引发人物间的相互行动,并可能由此引发出新的舞台事件的重要舞台事实。
行动:不是一般化的,平铺直叙的,毫无跌宕的,形体动作要引发事实事件,人物性格关系。
丰富人物规定情景。
在一系列中体现贯穿行动。
导演美学原则的体现。
体验派:戏剧表演艺术学派之一。
代表人物有英国演员H.欧文、意大利演员萨尔维尼、苏联К.С.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等。
19世纪80年代亨利·欧文与法国演员哥格兰有过一场著名的论争,萨尔维尼支持亨利·欧文,主张演员应主动地感受角色的情绪,而不应只冷静地表现。
亨利·欧文反对演员只对别人的感情进行观察,主张把自己的情感化成艺术的一部分。
他认为演员应该把人物的感染力量与艺术手段的运用结合起来,他称此为演员的“双重意识”。
萨尔维尼认为演员的特殊标志是感受的能力,演员要听命于自己的感受。
演员表演时,不仅要一遍两遍地感受到角色的情绪,“而且他必须在每次演这个角色时(不管是演一次或一千次),都或多或少地感受到这种情绪”。
他提出“双重生活”论,也认为“演员必须有百事无动于衷的本领,只是在一定的限度之内,一面勤于感受,一面像骑师驾驭烈马似地引导和控制自己的感受,以使观众也有所感受”。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继承并发展了他们的观点,结合俄罗斯现实主义表演传统创立了自己的体系,自称“体验派”,以与法国哥格兰为代表的“表现派”相区别。
他的“体验艺术”的特征是演员“通过有意识的心理技术达到天性的下意识的创作”。
他要求演员“在舞台上,在角色的生活环境中,和角色完全一样正确地、合乎逻辑地、有顺序地、像活生生的人那样地去思想、希望、企求和动作”。
他称此为体验角色。
表现派:戏剧表演艺术流派之一。
18世纪法国启蒙主义哲学家D.狄德罗在《关于演员的是非谈》一文中,谈到演员表演时,主张刻苦钻研人物性格,创造“理想典范”,在每次公演时,演员应准确地像一面镜子那样把这典范形象真实地重现在舞台上。
他反对演员只凭天赋和敏感,主张冷静和判断力,依靠对四周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的现象进行勤勉的观察,并用心模仿自然。
19世纪法国演员哥格兰继承并发展了狄德罗的观点,在《演员的双重人格》一文中提出了“两个自我”论,认为第一自我的演员始终冷静地随心所欲地控制着自己的创造物第二自我,不论角色应如何激动,演员“在竭尽全力、异常逼真地表现情感的同时,应当始终保持冷静, 不为所动”,不能让角色“拐跑”。
他认为第一自我是扮演者,是灵魂;第二自我是工具,是声音和肉体。
因此他主张演员要把工具锻炼得像雕塑家手里的一堆柔软的粘土,可以让扮演者随心所欲地捏成各种形状。
他非常强调演员创造人物性格,要求演员钻研剧本,理解角色,不仅外形相似,还要像角色那样“走路、谈话、倾听”,用属于角色的“那种脑筋来思想”。
他的名言是“艺术不是‘合一’,而是‘表现’
”因而被称为表现派。
主观境头:表示片中角色观点的镜头。
当角色扫视一场面,或在一场面中走动时,摄影机代表角色的双眼,显示角色所看到的景象。
从镜头给观众的印象而言,又有客观镜头和主观镜头两种。
从导演(也是观众)的视角出发来叙述的镜头叫客观镜头。
从剧中人物的视点 出发来叙述的镜头叫主观镜头。
主观镜头把摄影机的镜头当作剧中人的眼睛,直接“目击”生活其他人、事、物的情景。
它因代表了剧中人物对人或物的主观印象,带有明显的主观色彩,可能使我们观众产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的效果,进而使观众和人物进行情绪交流,获得共同的感受。
客观境头:镜头视点不带有明显的导演主观色彩,也不采用剧中角色的视点,而是采用普通人观看事物的视点,这种镜头一般称之为“客观镜头”。
它将事物尽量客观的展现给观众。
在一般影片中,大部分镜头都是客观镜头。
即镜头对于被拍摄对象的展示完全是以一种旁观者的角度,其语言功能在于交代和客观叙述。
考编导让写影评时,在分析影片时,是不是需要写一些专业术语
比如导演的拍摄手法
都有哪些拍摄手法呢
电影评论电影评论,简称影评,是对一部电影的导演、演员、镜头语言、拍摄技术、剧情、线索、环境、色彩、光线等进行分析和批评,又称电影批评。
评论目的电影评论的目的在于分析、鉴定和评价蕴含在银幕中的审美价值、认识价值、社会意义、镜头语言等方面,达到拍摄影片的目的,解释影片中所体现出的道理,既能通过分析影片的成败得失,帮助导演开阔视野,提高创作水平,以促进电影艺术的繁荣和发展;还能通过分析和评价,影响观众对影片的理解和鉴赏,提高观众的欣赏水平,从而间接促进电影艺术的发展。
评论内容景别运用特写:拍摄人像的面部、被摄对象的一个局部的镜头。
它可使表现对象从周围环境中突现出来,造成清晰的视觉形象,得到强调的效果。
特写镜头能表现人物细微的情绪变化,揭示人物心灵瞬间的动向,使观众在视觉和心理上受到强烈的感染。
近景:摄取人物胸部以上的电影画面。
它能使观众看清人物的面部表情,或某种形体动作,有利于对人物的容貌、神态、衣着、仪表作细致的刻画。
中景:摄取人物膝盖以上部分的电影画面。
它有利于显示人物的形体动作,有利于交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可以加深画面的纵深感,表现出一定的环境、气氛,而且通过镜头的组接,还能把某一冲突的经过叙述得有条不紊,常用以叙述剧情。
全景:摄取人物全身或场景全貌的电影画面。
它可以充分展示人物的整个动作和人物的相互关系。
在全景中,人物与环境常常融为一体,能创造出有人有景的生动画面。
远景:是指表现广阔空间或者开阔场面的画面的景别,是所有景别中视距最远、表现空间范围最大的一种景别。
在电视节目中常用于表现地理环境、自然风貌和开阔的场景和场面。
大远景:通常是从高角度拍摄的画面,用来做为定场镜头或提示宽广开阔的空间。
声画应用声音:包括人声、背景音乐、音响人声:交代说明、推进剧情、推动人物性格背景音乐:烘托气氛、渲染氛围、深化主题、善于抒情音响:增加真实感、烘托环境气氛、抒情言志画面:包括人物、景物、道具人物:视觉的中心,意念的载体景物:抒情言志、推动情节发展、深化主题道具:刻画人物性格、串联故事情节、抒情言志声画结合:包括声画对应、声画分离、声画对比声画对应:有什么画面,就有什么声音声画分离:声音与画面分别叙述,两者不具备明显冲突声画对比:声音和画面在意义和情绪上形成强烈反差色彩:塑造人物形象、营造环境氛围、构成创造思想色调:分为冷色调和暖色调冷色调:色环中蓝、绿一边的色相称为冷色,它能给人以阴凉、宁静、后退、深远的感觉。
暖色调:色环中红、橙一边的色相称为暖色,它能给人以温馨、亢奋、前进、和谐的感觉。
光线:造型作用、表意作用、外画人物形象镜头运用长镜头:一段持续时间内连续摄取的、占用胶片较长的镜头,一般时长超过30秒。
长镜头可以保持整体效果,保持剧情空间、时间的完整性和统一性;可以如实、完整地再现现实影像,增加影片的可信性、说服力和感染力;还可以渲染气氛、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
空镜头:又称“景物镜头”。
指影片中作自然景物或场面描写而不出现人物(主要指与剧情有关的人物)的镜头。
常用以介绍环境背景、交代时间空间、抒发人物情绪、推进故事情节、表达作者态度,具有说明、暗示、象征、隐喻等功能,在影片中能够产生借物喻情、见景生情、情景交融、渲染意境、烘托气氛、引起联想等艺术效果,在银幕的时空转换和调节影片节奏方面也有独特作用。
蒙太奇蒙太奇原为建筑学术语,意为构成、装配。
现在是影视专业术语,是一种剪辑技巧,一般包括画面剪辑和画面合成两方面。
运用蒙太奇能丰富电影艺术的表现力,使表现内容主次分明,达到高度的概括和集中;还能够规范和引导观众的情绪和心理,启迪观众思考;还可以实现对时空的再造,形成独特的影视时评论方法总述电影评论的可评之处,可以就其导演的独特构思、声音画面、蕴含的深刻道理、影片的时代意义、影视音乐、电影内容、电影灯光照明、电影的拍摄技巧、电影中的角色等都可以进行评论,评论过程通过结合影片具体内容和影片在构思、结构、技术、任务等方面最为闪亮之处摆出自己的观点,从而近一步论证。
要点要写好一片影评 用两个字总结“新”“奇”。
步骤题目题目是任何写作中的第一闪光点,影评也不例外。
一个好的影评题目,关键在于他能否用于传递作者想要在影评中表达的信息。
在看完电影后写影评时,首先要找一个好的切入点,当然,这个切入点就要从题目开始入手了。
影评的题目注重创新、新颖,起到让别人一看见题目就像读下去的作用。
此外,影评题目越短越好,6-7个字为宜。
开端阅高考语文作文的老师们都有一个习惯阅卷方法,即题目-开头-(中间)-结尾,如果一位考生的中间部分写的再好,但开头却弄得很差劲,这样阅卷老师对这位考生的中间内容最多就会大体浏览一遍,有的甚至连看都不看,因此,开端无疑是很重要的一个部分。
在影评的开头,可以开门见山地一上来就介绍你所要写的影片最为亮点之处,或直接写影片的高潮结局,从而引起读者的兴趣 ;也可以先插入一电影名家的名言,例如巴赞、等,这样能为你的影评锦上添花。
中间这一部分是影评的核心内容。
其实写影评就是写一篇议论文,因此我们在写影评时应注意多分析、少叙述,以你想要表达的内容为中心,摆出论据,层层推演,但要注意不要跑题,也就是说,你在影评中分析的内容,都必须要围绕你的中心。
结尾我们完成了影评的最主要内容之后不能就此结束,还应当有一个响亮的结尾。
在结尾我们首先应该先对影评的主要内容进行一下总结,然后可以抒发自己的感想,表达一下自己对整个影片的理解;还可以引用名言、托物言志,让影评有一个好的收尾。
存在问题跑题、讲故事、面面俱到、没有观点、写成“豆腐块”、本末倒置、常识问题、没有细节。
影评现状在中国,电影评论通常考虑如下几个方面:①影片的倾向性和真实性是否统一;②人物的个性化和典型性如何;③影片从内容到形式对时代的反映是否有创新精神;④影片是不是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创作个性;⑤影片在电影观念和电影语言的运用上进行了哪些有价值的探索;⑥影片的观赏性及其社会效果如何。
电影表现手法电影是集体创作的综合艺术,所有的创作成员都是银幕造型的创作者。
相对而言,每个部门只能对银幕造型的某个方面起到作用,通过各部门创作的有机结合才能构成完整的银幕造型。
这种集团创作归根到底仍是以导演的总体构思为依据的,因此,导演对银幕造型的质量负有主要责任。
电影导演工作的主要成果也表现在银幕造型上。
【节奏】是电影艺术至关重要的方面之一。
电影节奏是电影艺术中所有要素的综合构成并作用于观众生理心理所产生的效果。
节奏在电影中既表现在时间的流程中,也表现在空间的运动形态上,以及时空综合中。
影片节奏不单纯是艺术技巧的表现,而是根据剧情需要,人物塑造需要,对影片总体把握、对电影手段综合运用的结果,是节奏的局部构成与整体构成的辩证统一体。
电影的节奏总体存在于剧作中、存在于导演的总体构思和分镜头本中,渗透在表演、造型、声音、摄影、美工、剪辑等艺术创造中,形成情节节奏、造型节奏等节奏方面。
而导演作为影片总设计师和指挥者,对影片节奏面貌的体现和创造影片的节奏风格起着决定作用。
节奏在根本上是艺术情感的显现。
节奏的物理形态是运动,其心理根源是艺术家通过电影的特殊表现手段在作品中传递出一定强度的情绪情感的脉律,并引发观众情绪情感上的震荡或共鸣。
人们常将速度作为节奏的唯一表达形式,以快、慢来衡量节奏,但速度并不等于节奏。
速度节奏只是节奏的一种。
节奏的衡量,也不单是镜头的长短,还有音响、线条、色彩、形体等艺术造型因素有规律的运动变化(高、低、强、弱、紧张、松弛、疏缓等等方面),以及它们引起欣赏者的生理感受状况。
节奏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心理和生理的统一。
电影表现内涵的无限丰富性、电影表现手段的无限可能性和观众接受心理的复杂性,决定影片节奏形式和节奏变化的无穷多样性【内部节奏】缘于情节发展的内在矛盾冲突、人物的情感波澜等内容要素而形成的节奏。
在电影中,内部节奏显现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与场面调度和蒙太奇技巧等密切融合的演员的表演、演员饰演的角色情感的内在张力。
【外部节奏】由画面上一切主体的运动,各种长度镜头组接和镜头的各种转换方式,以及速度和光影、色彩、各种画面形式的变换而产生的节奏。
外部节奏表现有时和内部节奏相一致,有时不一致,甚至可以做完全相反的表现。
服从于统一的艺术构思。
【】苏联电影导演列夫.库里肖夫为了弄清蒙太奇的并列作用,做了一项有名的镜头剪接实验。
他给俄国名演员莫兹尤辛拍了一个毫无表情的特写镜头,分别接在一盆汤、一个作游戏的孩子和一具老妇人的尸体镜头前面,出乎意外的是,他发现观众看到了演员的“表演”,即:看到汤时表现出饥饿感,看到孩子时表现出喜悦,看到老妇人尸体时表现出悲伤。
而实际上这都是由于镜头的组接使观众产生了联想。
从这个试验中,库里肖夫得出结论:造成电影情绪反应的,不是单个镜头的内容,而是几个画面之间的并列,是镜头组接和剪辑的作用。
这就是所谓。
【主观镜头】将电影摄影机的镜头,当做电影中某一角色的眼睛,去观看(摄制)其他人物、事物活动的情景,即为主观镜头摄制。
这种代表影片中某一人物视线的镜头,叫做主观镜头(狭义的主观镜头)。
主观镜头还包括明显表示出导演主观评论观点和主观情感与情绪的镜头(广义的具有强烈主观表现色彩的镜头)。
没有纯粹的客观镜头,也不会有纯粹的主观镜头,主观镜头总是在客观镜头表现中产生的。
例如这样一种典型的式的主观镜头表现:人物头部受伤,鲜血流下,逐渐遮盖了视线,鲜血覆盖了画面,是主观表现,但它不能离开人物受伤这个客观过程。
主观镜头表现比客观镜头表现更为复杂,有着变化多样的运用模式。
如反应式主观镜头、想象式主观镜头、多视角式主观镜头、多层次式主观镜头、近似式主观镜头等。
【客观镜头】一般指摄影机采用大多数人在拍摄现场所共有的视点拍摄的镜头。
这种镜头在银幕直观效果上可使观众产生共同临场感,达到客观表现的目的。
客观镜头客观性包括两个含义层:首先是指反映对象自身的客观实在性,即艺术所再现的生活内容的真实性。
这通常是导演在运用传统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时所要求和恪守的。
如等影片中所表现的许多事件、环境、人物等生活画面,都要求对生活真实性的再现,也就是艺术所反映生活的能见性;二是指对对象的客观描述性。
这种客观描述性无论在现实生活片还是在童话片、神话片、荒诞片中都有其不可避免性。
如影片中种种事件过程的表现,都是客观镜头的用武之地。
客观镜头运用的目的是为了引导观众观赏无论哪一层含义的画面表现,都具有规定情境的客观实在性,使影片达到叙述和描写的目的。
最终,它们都免不了渗透着编、导、摄的思想情感。
【空镜头】即没有人物出现的景物镜头。
是导演阐述思想内容、叙述故事情节、抒发情感意境、转换银幕时空、调节节奏的重要手段。
有主观空镜头和客观空镜头两大类。
主观空镜头是人物眼中的、心理的和被刻意渲染的景物和感觉,客观空镜头是客观表现的环境景物以及过场性景物等,它要求景物表现的真实实在性。
【时空转换技巧】影片中用以表现一定时间、空间镜头或段落的变换,以造成各种艺术效果的手段。
常见的时空转换技巧有:利用渐隐、渐显、化、划等传统光学技法,在两个镜头或段落之间插入能够表现时间、季节、地点变换的景物镜头;利用字幕和绘画说明时间、地点的变换;无技巧剪辑,即完全利用画面内容本身的直接转换、而不用附加的光学技巧来表明时空的转换、划分时空段落。
【渐显、渐隐】亦称“淡入、淡出”、“渐明、渐暗”。
传统剪辑技巧手法之一。
电影艺术表现时空间隔的传统手段。
其常规表现形式是:前一场景的画面逐渐暗谈直至完全消失(渐隐),后一场景的画面逐渐显露直到十分清晰明亮(渐显)。
这种手法表现某一个情节(段落)的终了和另一个情节(段落)的开端,留有一定间隔,使观众在段落感中得到短暂的间歇,从容领会进展中的剧情。
并可表现一定的情绪和节奏。
【切】 “切换”,即“切出、切入”的简称。
属于无技巧剪辑手法。
渐已成为电影最基本的镜头转换方式之一。
指不用任何光学技巧如化、划、淡化之类作为过渡,而是直接由一个镜头转换成另一个镜头或由一场戏转换成另一场戏为保证镜头切换流畅,符合艺术逻辑性并适应一般观赏心理,在剪辑创作中,必须把握影片节奏和准确地掌握镜头恰切的剪接点。
【化】亦称“化出、化入”、“溶出、溶入”。
传统剪辑技巧之一。
电影艺术表现时空转换的传统手段。
其常规表现形式是;前一画面渐渐隐去(化入、溶出)之前,后一画面即开始渐渐显露(化出、溶入),两个画面同时重叠隐现,直到后一画面完全清晰。
“化”的作用很多,如:起到时空过渡作用;可简捷地表现大幅度时空转换;常常用来表现人物的想象、梦幻、回忆等,直接传递情绪;在时空距离较近情况下,连续使用“化”过渡镜头,可产生抒情、缓慢柔和的效果;在神话片中用来达到“变形”的特殊观赏效果等等。
【叠印】电影语言中特有的一种形式。
电影剪辑技巧手法之一。
将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时空、不同景物或人物的画面重叠起来,复印在一条胶片上,即叠印。
同时,叠印的各个画面的内容之间必须保持内在联系,以形成叠印画面的各种意义。
有的影片片头字幕或唱词字幕也采用叠印方法与画面合成。
【划】亦称“划出、划入”、“划过、划变”。
传统电影剪辑技巧手法之一。
为实现画面衔接所采用的一种技巧。
表现形式是后一镜头从前一镜头画面上做左右划、右左划、上下划、斜向划、棱形划等。
当代电影中,这种手法比较少用,但为了加强某种视觉效果或制造其他各种艺术效果,这种手法有时仍然使用,并且注意具有新颖性。
【跳切】 “切”的一种。
属于无技巧剪辑手法。
它打破常规状态镜头切换时所遵循的时空和动作连续性要求,以较大幅度的跳跃式镜头组接,突出某些必要内容,省略时空过程。
跳切既以情节内容的内在逻辑联系为依据,也以观众欣赏心理的能动性和连贯性为依据,排斥缺乏逻辑性的随意组接。
【闪回】通常指在一定的场景结构中插入另一场景或片断。
闪回可以是电影的一种片断叙述手法,也可以形成全片结构形态,即闪回结构影片。
从内容上看,闪回的内容一般为闪回前面镜头中某个人物的思维或回忆。
它可以是情绪性的,也可以是叙事性的;可以是较长篇幅的,也可以是瞬间意识表现,目的是使观众更清晰地感受人物的思维、情绪和了解事情原委。
【工作样片】每个摄制工作日都要将拍好的底片印出一条正片,即为工作样片。
供摄制组创作人员和厂负责人审查用。
在工作样片尚未经审查通过或需要重拍前,一切布景和拍摄现场的各项设置不得拆除。
在中,工作样片供导演和剪辑修剪、组接镜头用,也供配音、混合录音用,还供最终审查影片用,最后作为完成片套底用的依据。
工作样片属珍贵资料,要求精心保管。
【双片】即“完成双片”、“混录双片”。
由经剪辑完成的工作样片和混合录音后的磁性声带片两部分组成。
双片的用途是为听取审查意见后便于修改。
与正式拷贝不同,它必须通过声画同步放映机放映才能达到声画合成的效果。
审查通过和修改后,经过画面套底,将混录磁带转成光学声带,就可印制正式拷贝。
1.3 影视镜头表现手法镜头是影视创作的基本单位,一个完整的影视作品,是由一个一个的镜头完成的,离开独立的镜头,也就没有了影视作品。
通过多个镜头的组合和设计的表现,完成整个影视作品镜头的制作,所以说,镜头的应用技巧也直接影响影视作品的最终效果。
那么在影视拍摄中,常用镜头是如何表现的呢,下面来详细讲解常用镜头的使用技巧。
一、推镜头推镜头是拍摄中比较常用的一种拍摄手法,它主要利用摄像机前移或变焦来完成,逐渐靠近要表现的主题对象,使人感觉一步一步走近要观察的事物,近距离观看某个事物,它可以表现同一个对象从远到近变化,也可以表现一个对象到另一个对象的变化。
这种镜头的运用,主要突出要拍摄的对象的某个部位,从而更清楚地看到细节的变化。
比如观察一个古董,从整体通过变焦看到细部特征,也是应用推镜头。
二、移镜头移镜头也叫移动拍摄,它是将摄像机固定在移动的物体上作各个方向地移动来拍摄不动的物体,使不动的物体产生运动效果,摄像时将拍摄画面逐步呈现,形成巡视或展示的视觉感受,它将一些对象连贯起来加以表现,形成动态效果而组成影视动画展现出来,可以表现出逐渐认识的效果,并能使主题逐渐明了,比如我们坐在奔驰的车上,看窗外的景物,景物本来是不动的,但却感觉是景物在动,这是同一个道理,这种拍摄手法多用于表现静物动态时的拍摄。
三、跟镜头跟镜头也称为跟拍,在拍摄过程中找到兴趣点,然后跟随目标进行拍摄。
比如在一个酒店,开始拍摄的只是整个酒店中的大场面,然后跟随一个服务员从一个位置跟随拍摄,在桌子间走来走去的镜头。
跟镜头一般要表现的对象在画面中的位置保持不变,只是跟随它所走过的画面而有所变化,就如一个人跟着另一个人穿过大街小巷一样,周围的事物在变化,而本身的跟随式没有变化的,跟镜头也是影视拍摄中比较常见的一种方法,它可以很好地突出主体,表现主体的运动速度、方向及体态等信息,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四、摇镜头摇镜头也称为摇拍,在拍摄时相机不动,只摇动镜头作左右、上下、移动或旋转等运动,使人感觉从对象的一个部位到另一个部位逐渐观看,比如一个人站立不动转动脖子来观看事物,我们常说的环视四周,其实就是这个道理。
摇镜头也是影视拍摄中经常用到的,比如电影中出现一个洞穴,然后上下、左右或环周拍摄应用的就是摇镜头。
摇镜头主要用来表现事物的逐渐呈现,一个又一个的画面从渐入镜头到渐出镜头来完整整个事物发展。
五、旋转镜头旋转镜头是指被拍摄对象呈旋转效果的画面,镜头沿镜头光轴或接近镜头光轴的角度旋转拍摄,摄像机快速做超过360度的旋转拍摄,这种拍摄手法多表现人物的眩晕感觉,是影视拍摄中常用的一种拍摄手法。
六、拉镜头拉镜头与推镜头正好相反,它汉族要是利用摄像机后移或变焦来完成,逐渐远离要表现的主体对象,使人感觉正一步一步远离要观察的事物,远距离观看某个事物的整体效果,它可以表现同一个对象从近到远的变化,也可以表现一个对象到另一个对象的变化,这种镜头的应用,主要突出要拍摄对象与整体的效果,把握全局,比如常见影视中的峡谷内部拍摄到整个外部拍摄,应用的就是拉镜头。
七、甩镜头甩镜头是快速地将镜头摇动,极快地转移到另一个景物,从而将画面切换到另一个内容,而中间的过程则产生模糊一片的效果,这种拍摄可以表现一种内容的突然过渡。
八、晃镜头晃镜头的应用相对于前面的几种方式应用要少一些,它主要应用在特定的环境中,让画面产生上下、左右或前后等的摇摆效果,主要用于表现精神恍惚、头晕目眩、乘车船等摇晃效果,比如表现一个喝醉酒的人物场景时,就要用到晃镜头,再比如坐车在不平道路上所产生的颠簸效果。
谈起电影的表现手法一定要提的就是蒙太奇手法。
早在十九世纪末期的时候,们就开始使用蒙太奇——这个使电影产生了飞跃的手法。
蒙太奇在电影创作中呈现了惊人的艺术效果并创造了感人的艺术力,在流动的画面结构里面,蒙太奇成了最有效的创作方法。
蒙太奇方法,就是把两个或者多个元素合成一个具有全新内容的方法。
著名的蒙太奇大师,苏联的电影理论家兼导演艾森斯坦曾经在其著作中提到:汉字中的“口”和“犬”组成“吠”,要知道,这就是蒙太奇——“口”和“犬”都是名词,各自有独立的含义,但是,当把它们组合到一起的时候便发生了质的变化,成了动词。
它们展现在银幕上,“口”和“犬”的特写镜头剪辑在一起,自然使观众悟到那是一只叫着的狗,或是那有一只狗在叫,并且如闻其声。
这种蒙太奇方法成了电影独特的语言形式。
电影中蒙太奇指的是镜头的分切与组合,或者是剪辑。
下面是一个典型的蒙太奇创作试验的著名例子,同样是三个镜头,采取不同的剪辑方法,就会产生不同的效果:1、一个人在笑。
2、手枪直指。
3、惊恐的脸。
如此的顺序组接的镜头,给观众的是人物的怯懦和惶恐。
1、惊恐的脸。
2、手枪直指。
3、一个人在笑。
如此组合的镜头,则表现人物的勇敢。
艾森斯坦对这个试验曾经加以概括,他说:“通过剪辑把两个不相干的问题并列起来,不是等于一个镜头加上另一个镜头——它导致了一种创造,而不是各个部分的合并。
因为这种并列的结果和分开地看各个组成部分是有着质的不同。
”()蒙太奇思维是以人的视知觉和听知觉形式为基础的。
电影蒙太奇所建立起来的镜头之间分割与组合的关系,即不同元素之间分离与交叉的关系,最终所以能够通过分析与综合的知觉作用,必须依赖联想的心理作用才能够得以实现。
联想可以同时引起对过去的回忆和对未来的想象,这一重要的心理现象,正是架设在蒙太奇结构中前后镜头画面之间,沟通画面联系的心理桥梁。
下面分别介绍这三种联想方式。
一、类比联想。
由于在镜头或镜头组之间采用相似的手法或者表现相似的内容,观众会产生类似情景的联想。
二、对比联想。
其镜头或片断之间在形式或者内容上呈对立状态,从相反的角度表现同一主题,并且使主题给人留下更加深的印象。
三、接近联想。
是通过同一、同时或相继成立的条件反射将空间、时间相接近的镜头连贯起来,从而引人联想并思忖其内涵。
卓别林自己评论说:那部电影是从一个抽象的概念——批评我们的机械化生活方式——发展而来的。
蒙太奇手法的应用,给电影注进生气和活力,使平常的画面组合成无穷的内涵,给观众留下无尽的想象空间。
可以说电影中蒙太奇手法的应用,是电影历史上的一场重大革命。
蒙太奇,法语montage的音译,原是建筑学上的术语,有构成、组装的含义。
借用到电影、电视理论中来,有剪辑、组合、连接的意思。
夏衍说:“所谓蒙太奇,就是依照着情节的发展和观众注意力和关心的程序,把一个个镜头合乎逻辑地、有节奏地连接起来,使观众得到一个明确、生动的印象或感觉,从而使他们正确地了解一件事情的发展的一种技巧。
”影视制作家只有根据蒙太奇法则来选择、安排、组织材料,才能获得成功。
构思影视作品时,常常要用到下列五种蒙太奇手法:(一) 复现蒙太奇亦称反复蒙太奇、重复蒙太奇。
让一些重要的物件、场面,反复多次在影视文学剧本中出现,一方面起强调的作用,引起读者对他们的注意、重视;另一方面,在作品结构上起理清脉络、划分层次的作用。
如苏联中瓦尔瓦拉.瓦西里耶夫娜用的教具--地球仪,她任教之地小丘上的三棵松树,就是反复多次出现的物件,场景。
(二) 对比蒙太奇又称对照蒙太奇。
运用这种手法组接的镜头之间,存在相互衬托、比较的逻辑联系。
这种蒙太奇不仅可以用在普通镜头的场景、人物表情之间,也可以用来组接长镜头。
(三) 平行蒙太奇把同一时间不同地点发生的有关事件、场面连接起来,让它们有条不紊地呈现在观众面前,使剧情得以平行发展,强化观众的悬念心态。
格里菲斯在《党同伐异》里,成功地运用了这种组接方法:一个无辜的工人被误判了死刑,当绞索套在他脖子上时,他的妻子带着州长的赦免令赶到,这就是著名的“最后一分钟营救”。
我国影片《铁道游击队》里,刘洪飞马营救芳林嫂,也是运用蒙太奇的范例。
(四) 隐喻蒙太奇也称比喻蒙太奇、象征蒙太奇、相似蒙太奇、联想蒙太奇。
它要求所连接的镜头,场面之间,存在某种微妙的类比联系,通过“相似点”、“具象点”和“寓意点”,突出事物之间的有关特征,促使观众领会其中内在的、深层的含义。
(五) 杂耍蒙太奇这是一种综合性的蒙太奇,既有画面的分解,又有画面的集中;既有全景,又有特写;节奏快,有紧张感。
爱森斯坦在其代表作《战舰波将金号》里,在举世闻名的“敖德萨阶梯”那个段落里,成功地运用了杂耍蒙太奇,突出了沙皇军警屠杀包括老弱妇孺在内的和平居民的血腥暴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