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伯南克(美国联邦储备局主席)的名言,急
在线等
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不会为投资者的投资决策买单
急求艾伦·格林斯潘和本·伯南克的政策主张T-T
格林斯潘曾在克林顿时代创造出“零通货膨胀型”经济奇迹。
美国的一家媒体在1996年美国总统选举时说道:“谁当总统都无所谓,只要让格林斯潘当联准会主席就行。
” 格林斯潘坚持反通货膨胀主义,勇于突破经济理论的束缚。
传统理论认为,失业率高于百分之六将导致经济萎缩,低于百分之五将触发通货膨胀,而当时美国的失业率仅仅百分之四,经济仍在稳定增长。
传统理论的另一个论点是经济过热必将引发通货膨胀,但他注意到大规模的高科技投资在提高生产率的同时降低了生产成本,因此在推动新技术革命方面不遗余力。
他不仅改变了金融政策,也改变了美国的经济和未来,使美国经济得以平安“软着陆”。
也许是意识到自己的影响力太大,为了不至于给市场带来太大的冲击,格林斯潘讲话一直都很含糊,他的名言因此而产生:“如果你们认为确切地理解了我讲话的含义,那么,你们肯定是对我的讲话产生了误解。
” 2007年次级房屋信贷风暴在格林斯潘卸任之后的2007年夏季爆发。
贝尔斯登、Countrywide、Citi、美林、UBS等一连串金融机构大幅度减记资产创纪录。
有些人将原因归咎于格林斯潘。
而格林斯潘在回忆录中表示:总统布殊令美国库房由盈余转为赤字,也是导致次级房屋信贷风暴的主要原因。
2007年9月16日:格林斯潘在其回忆录中称,基于政治理由,他不方便承认众所周知的事,出兵伊拉克是为了石油。
伯南克有一个绰号“印刷报纸的本”,这个绰号起源于他与格林斯潘在通货膨胀问题上的分歧,公众赐予伯南克这个雅号是基于他的一个观点:如果有需要,就可以通过大量印刷钞票的方法来增加流动性。
但是,伯南克认为这个雅号曲解了他的本意,他主张设定一个明确的通胀目标,即要在一定时期内使通胀率保持在某个特定水平。
他认为,这样做既可以引导市场对通货膨胀的预期,也有助于美联储提高其价格稳定目标的可信度。
2002-2003年,在解决美国的通货紧缩问题上,伯南克就已经在业界获得极大的知名度,他当时极力鼓吹降息,结果导致美国联邦基金利率下降到1%(45年来的最低点)。
对于石油价格的上升,伯南克认为,石油和其它常规能源供应吃紧且存在着不确定性因素,而全球经济的快速扩张带来需求的增长,在这种局面下,能源消费者可能在今后几年内感受到沉重的压力。
虽然从长期来讲,能源价格的上涨有可能致使经济增长放缓,但我们认为,已然居高不下的油价不大可能进一步大幅上涨,因此油价对经济的长期影响应该在可控制范围内。
关于美国的“双赤字”问题,伯南克认为,美国外债膨胀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经常项目的实质性转变”,这种转变将这些国家从国际资本市场上的借款者变成净放款者。
穷国的钱对美国经常项目赤字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关于“全球储蓄过剩”与房地产泡沫,伯南克指出,在经历低迷后的世界经济复苏后,企业投资欲望低迷,而大量的金融资产在国际上到处寻找投资目标,美国乃至多国股市的崩盘仍使不少资金持有者心有余悸,于是,住宅房地产便成为最受青睐的投资领域之一。
资金进入美国后,首先抬升股价,从而既鼓励消费者也鼓励投资者。
当股市资金充溢时,这些资金又转向债券市场,导致房价上升,消费更加活跃。
伯南克还有一个理论贡献,就是主张在宏观经济模型中加入更多的经济指标来决定货币政策的取向,以便实现更加有效的经济稳定。
并且,他也撰写了大量的论文来说明他设计的一些方法。
美联储历届主席(部分)中文名字
[编辑本段]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任内大事记 1987-1990 1987年8月11日,由美国总统里根任命的艾伦格林斯潘接替保罗沃尔克,开始执掌。
1987年10月19日,华尔街经历“黑色星期一”,道琼斯工业股票平均指数全天跌幅达到创纪录的23%。
美联储迅速发表简短声明,承诺向任何处于困境的金融机构提供贷款帮助。
次日股市反弹。
1990年7月,美国经济进入一次短暂、温和的衰退。
8月2日伊拉克入侵科威特,造成国际油价飙升。
1991-2000 1991年3月,美国经济衰退结束,从此开始了长达10年的 布什在华盛顿与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举行会谈 [1] 、创纪录的经济扩张。
1994年2月4日,美联储首次公开宣布调整其货币政策杠杆——联邦基金利率,即。
1996年9月,格林斯潘说服同僚放弃了升息计划。
他指出,当时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快于政府表面的统计数据,这将使失业率下降,同时不会引发通货膨胀。
1996年12月5日,格林斯潘在公开演讲中提出股市上涨反映了“非理性繁荣”。
华尔街股市应声而跌,但随后回弹。
1998年9月29日,美联储开始连续三次快速降息,成功抵御了和一家大型对冲基金濒临倒闭给美国经济带来的冲击。
2000年1月14日,道琼斯工业股票平均指数创11722.98点历史最高纪录。
随后几个月中,股市陷入低迷,账面价值损失近万亿美元。
2001-2005 2001年1月3日,美联储出人意料地在两次决策会议间隙中,将联邦基金利率调低50个基点。
它表明在经历股市下跌、商业投资下降后,联储开始实施新一轮刺激经济的政策。
2001年1月25日,格林斯潘在国会作证说,当年巨大的财政预算盈余(但最后未能成为现实)为减税提供了空间。
此举使布什政府的1.3万亿美元减税提案在国会获得通过。
2001年3月,美国经济出现衰退。
美国历史上最长的经济扩张期结束。
2001年9月11日,美国遭到恐怖袭击。
格林斯潘在欧洲参加一个会议后回国,途中被迫改变航向。
美联储副主席罗杰弗格森发表声明,宣布美联储准备为处于金融困境的银行提供贷款。
2001年11月,美国经济衰退停止。
但企业为提高竞争力,竞相削减劳动力成本,导致失业率上升。
2003年6月25日,美联储将联邦基金利率降至1%这一45年来最低水平。
联储希望以此刺激经济增长,并抵御潜在的通货紧缩威胁。
2004年6月30日,美联储开始采取每次25个基点的系列升息步骤,逐渐淡化其经济刺激政策。
2005年10月24日,美国总统布什在白宫宣布,他提名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本伯南克接替格林斯潘,出任下任美联储主席。
[编辑本段]格林斯潘的运气掌舵美联储 在格林斯潘为白宫工作的18年里,见证了美国持续时间最长的经济繁荣,所以很多人都认为,美国经济只要由他掌舵就能一直欣欣向荣。
最近,美国的联邦基金利率大幅下调50个基点,这也是联邦 [2] 政府4年来首次减息。
其实面对愈演愈烈的信贷危机,市场早就对伯南克迟迟不肯降息大惑不解,而如今人们只能说他与格林斯潘的行事风格也差不多了。
除了最近迫在眉睫的金融危机能让人们想起前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外,格老退隐两年后写出的新书就像是一枚重磅炸弹,让全世界为之一震。
在纽约92街的基督教青年协会(YMCA)举行的新书发布会上,格林斯潘说道,“人们总是试图对各种可能的结果作出预测,但结果却总与现实相差甚远。
”而相比之下,格老的预测与分析当然能让全世界为之侧目。
“动荡年代” 如同书名“动荡年代”所描述的那样,世界经济总是处于不停的波动之中。
2006年1月31日是格林斯潘担任美联储主席的最后一天。
当天,他还在主持着2007年第一次货币政策决策会。
在他为白宫服务的18年里,经历了 1987年的黑色星期一,海湾战争以及2000年的互联网泡沫。
去年刚刚去世的获得者曾经在上撰文表示,“人们一直对于各国的央行在理论上是否具备维持价格稳定的能力争论不休,争论的原因其实是因为很多国家的央行做不到这一点。
然而的巨大成就向我们证明,维持价格稳定是可能的。
他为人们树立一个标杆。
” 弗里德曼的这番话说在格林斯潘刚刚卸任的时候,难免有一点歌功颂德的意味,但他的话也并不是没有根据。
最近美国知名的经济学者唐纳德·卢斯金又在上对于格林斯潘做了另一番评价,“他在应对这些危机时的反应相当迟钝,而且他的处理力度不够,时机也太晚。
”虽然,人们普遍都把格老尊奉为一位富有决断力的领导者,只不过是因为他很走运罢了。
这倒是符合了格老曾经对自己的评价,他在接受采访时,提及担任美联储主席的职业生涯,也自我总结道,“我真得很走运。
” 预测与分析 预测是经济学家们的乐趣。
格林斯潘在书中预期欧元可能取代美元,成为全世界最主要的储备货币,因为美元已失去对欧元的大部分领先优势,也将成为一股不可轻视的全球经济力量。
早在上世纪,格林斯潘就观察到技术在一直向前,而生产 率增长速度在1970年左右就开始下降,直到现在也只有复苏的迹象。
对此,格林斯潘经常引用斯坦福大学的两位经济学家保罗·大卫以及耐森·罗森伯格的著作来说明,“商业完全吸收和使用新技术通常需要花费几十年的时间。
”例如,使用蒸汽动力的工厂不能从电力发展中获利,只有当新的以电力驱动机器的工厂建成,他们的生产力才能够增加。
格林斯潘早先就领悟到,科技刺激社会发展,存在着一定的滞后性,而全球化与金融市场的成熟在他看来对于美国经济的发展将起到更大的作用。
对于全球经济中高达十多亿的外来劳动者,格林斯潘感到无比的兴奋,他认为这将抑制发达国家的通货膨胀以及利率的提高,而对于摆在面前的贸易赤字,格林斯潘并不以为然。
他还不忘提醒那些投资者,现在的低利率并不会维持很长时间。
美国经济当前不明朗的前景,加之格林斯潘那句早就脍炙人口的名言“如果我的话你听得清清楚楚,那你一定是没有听明白”,所以假如他的预测没有兑现,肯定是你理解错了。
自传 《纽约时报》在谈到这本书时说道,“它其实是两本书”:一本是对于经济形势的分析及预测;另外一本就是他的人生经历。
正像是原兰登书屋编辑高朵芙所说:“他想写一本能够传世的雅俗共赏的书,把满脑子的奇闻异事一个接一个地娓娓道来,都是不为人所知的事情。
人们由此也将看到一个他们从不曾见过的格林斯潘。
” 高朵芙的话是在格林斯潘下笔之前说的,而当格老意识到要用第一人称来写时,感觉到这确实是一个挑战。
故事从“9·11”讲起,他那时正好在从瑞士回家的路上,而接着笔锋一转,就开始了对于童年的回顾。
这些叙述读起来是一马平川,但并不是很清晰,没有让读者真正走进他的内心世界。
他从来也没有提及自己的理想与抱负,让人感觉到他之所以能够获得今天的声望,完全是他不得不承受的,这倒也正好又印证了运气好的理由。
对于他的第一任妻子琼·米契尔,他只是说到“她真的很美丽”。
中学毕业后想去参军,但是他肺部的一个阴影看起来像是得了肺结核,这让他没能如愿。
于是开始做萨克斯乐手,但他周围全是专业乐师,在这些超级天才面前,他感到很自卑。
当时,格林斯潘在幕间休息时,总是躲在角落里读经济和金融书籍以求消遣。
巡回演出一年以后,他离开了乐队,开始在纽约大学就读商业经济学。
格林斯潘就像是一个书呆子整日沉浸在技术与数字的分析之中,直到他妻子米契尔把他介绍给了艾因·兰德俱乐部。
随着艾因·兰德的客观主义哲学逐渐在全美扩展,他才开始渐渐形成了对于世界经济宏观上的认识。
格林斯潘在书中这样描述艾因·兰德,“看起来很平常,但是他却是我生命中一股坚定的力量。
” 工作方法 《华尔街日报》曾经这样概括他的工作方法,“分析和本能的特殊结合。
”《纽约时报》说,“格林斯潘讨厌教条。
”在老布什执政期间,他坚持推行高利率政策来控制通货膨胀。
老布什在1992年总统大选落败后,公开批评同为共和党人的格林斯潘是他连任失败的罪魁祸首,但格林斯潘不顾政治压力维护美联储的独立性,也得到了市场的认可。
从 1969年以来,除吉姆·卡特以外,格林斯潘与每位总统都合 艾伦·格林斯潘作过。
所谓的“一朝天子一朝臣”,格老也算得上是好几朝的元老了。
对于每个总统的是非功过也算是有些发言权。
对于福特总统,格老的好话说得最多,说他是一个优雅的政治家,非常清楚什么是自己知道的,什么是自己不知道的。
而对于其他的人当然是好的坏的都说了,却偏偏只有现任总统布什,他是毫不留情地奚落,而且还甩出一句众人都心知肚明就是不敢拿上台面来讲的话,“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主要是为了石油”。
最近,布什身边的拉姆斯菲尔德、驻联合国代表博尔顿、白宫办公厅副主任卡尔·罗夫也相继离职,真可谓是“众叛亲离”。
面对来自共和党阵营内部的公开质疑,布什也只有通过福克斯电视台说,“怀着尊敬的态度,我对格林斯潘的评价持不同意见。
” 据说培生公司(Pearson PLC)旗下的企鹅出版公司就预先支付过格林斯潘850万美元的稿酬。
都说“人走茶凉”,格林斯潘的茶倒没有凉得那么快,而且好多人都愿意再细细地品品。
只有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约瑟夫·斯蒂格利茨这样评价他,“斯人已去,遗害犹存。
” 事实上,格林斯潘卸任后也为美国留下了堆积如山的债务,而在他为白宫工作的18年里,见证了美国持续时间最长的经济繁荣,所以很多人都认为美国经济只要由他掌舵就能一直欣欣向荣。
这么说来,格林斯潘真够走运的。
美联储主席比奥巴马的权利大吗
廉价的中国工人最可爱一切似乎都没有悬念,2005年中国592万辆的汽车销量,让我们在销售数字上狠狠地过了把瘾。
中国人的汽车消费终于超越了日本,仅位列美国之后。
与此同时,日本丰田在大洋彼岸与美国通用打得不可开交,力图抢夺通用世界第一的宝座,而中国这个在汽车销量上勇夺世界第二的大市场,却没有一个本土企业能够参与国际竞争。
我们只看到全球从一流到三流的企业陆陆续续都来这里安家,个个生龙活虎,霸气十足。
多少在“老家”经营不善、赤字连连的企业,到了中国却是张灯结彩满堂红。
那些跨国企业,尽管赚得盆满钵满,却总是慨叹对中国市场的“油水”含量估计不足,并为此懊悔不已。
不知道有多少中国人为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汽车市场而“壮烈牺牲”
在全球化浪潮中,中国的劳动者们作为世界上少有的廉价劳动力,为发达国家提供劳动产品,也让发达国家的企业充分获取了剩余价值。
他们严重的体力透支,换来的是贷款利率高得吓人的房子和价格不菲的汽车。
但为了提前享受到有房有车的“小康生活”,他们却心甘情愿受苦。
据了解,美国的工资总额占GDP比重将近50%,我国却一直维持在12%~14%,GDP的高速增长与全民收入的增长并不成正比。
而不法煤矿主、转轨富豪及某些特权阶层的普遍存在,也让人们对这个世界第二大汽车消费市场信心不足。
尽管市场上的车琳琅满目,但第一次买车的中国老百姓却谨小慎微,考虑到维修费用和耐用性,很多人还是选择了那些过时的产品。
造型新颖的小车为什么落选,是中国人没有审美观吗
在4S店销售的新车为什么卖不过路边就能换零件的老车,是中国人无法接受专业服务吗
很多人的回答往往是无奈的。
因为不精打细算,这车就养不起。
有的家庭买了车,车就成了生活的全部,一家人为一辆车忙活,不知道这是幸福还是负担。
当美国工人成为全球工人阶级艳羡的对象时,人们也惊诧于美国政府对陷入泥沼的企业没有丝毫怜惜。
政府冷酷、工人绝情,资本家痛哭流涕,受困的企业反而成为众矢之的。
在美国,人们对一个历史悠久的伟大企业的“陨落”是不留情面的。
而在中国,多少经营不善的企业是依靠政府的救济苟活
一个濒临破产的企业由政府组织重组,拨巨款为其填补财政赤字,一些无能的企业就这样重生、垮台、再重生,消耗着国家的财政资金,吞噬着纳税人的钱。
当通用首席执行官里克·瓦格纳主动将其220万美元年薪削减一半的时候,他的善举并没有得到工人们的同情,因为在他自我救赎的同时,虽然没敢动工人工资一个子儿,却减少了退休工人的福利。
这在企业危机重重、却仍要求加薪的工人们看来,是大逆不道的。
无独有偶,为了让被裁减的员工离开企业,福特不仅为所有员工推出一项免费接受大学教育的待遇,离开企业的员工还可一次性领取10万美元的离职金,但应者寥寥。
由于美国工会的强势,即使员工被企业解雇,他们仍享有全额工资和退休福利。
10万美元充其量就是工人们一年的薪水,而免费上大学显然也没有高福利有诱惑力。
有人认为,美国政府最大的顾虑可能不是一两家大公司的破产,而是成千上万工人的破产。
即便这些公司有多么伟大,都比不上那些小经济群体的利益,因为他们是社会稳定的基础,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力。
最早认识到这一点的是福特公司的创始人亨利·福特,他对美国最大的贡献就是让T型车进入了千家万户。
其重点不仅仅在于T型车有多么廉价,还在于工人们是否能够消费得起。
1914年,老福特首次向工人支付每日5美元的工资,让工厂的每一位工人都有钱购买自己生产的汽车,从而培养出大批美国中产阶级。
“降低工资是最容易也是最粗劣的解决方法,它其实是把管理者的糟糕管理全推到工人身上的一种做法。
”老福特100多年前的名言至今仍是汽车工会与资本家抗争的理论依据。
他们认为,庞大的福利体系使得更大规模的汽车消费成为可能,这其实是帮了资本家的忙。
但今时不如往日,在当前日韩企业大举进攻美国市场,汽车消费又趋向饱和的情况下,高福利早已成为美国本土企业的负担。
当然,那些在欧美市场穷困潦倒的汽车企业在亚洲还有一线生机,而中国市场无疑是他们最容易抓到的救命稻草。
这根稻草到底有何魔力呢
欧美企业热爱中国市场,因为这里的工人是“世界上最可爱的人”,他们不仅充满了敬业精神,而且任劳任怨。
在这里创办合资企业也是一本万利的买卖,只要你定的薪水比国企稍高,就会有一大批优秀人才奔过来。
美国汽车工会会员平均工资约为每小时62美元,而中国工人约为每小时1.5美元。
尽管与外国同行相比有近41倍的差距,但中国工人还是以进入外资或合资企业为荣,毕竟这里的待遇要比国企的“铁饭碗”强很多。
“还我养老金,还我医疗保险,还我一切应该属于我的东西。
”当欧美企业忐忑不安地进入中国的时候,那些不安分的欧美工人的叫骂声还萦绕在老总们耳际。
他们最担心的就是劳资冲突,最害怕的就是中国工人的强势。
但令他们感到意外的是,中国各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资时,通常会以工资最低、工人最安分、管理最严格等条件来吸引外资,只要能搭上合资这班车就行了。
通过这么多年没有技术含量的合资,我们的收获甚微。
整车企业50∶50的股比限制,让我们得到了一部分利润,却磨灭了自主的意志。
而在本国市场陷入困境的跨国企业,却在靠中国市场为其输血。
当外方在合资企业中掌握充分的话语权后,企业的命运也被铐上了镣铐。
一旦跨国企业在其他市场出现问题,就会进一步榨取合资企业,中国工人的处境可想而知。
有人说,为什么不让汽车业先行,培养一批能买得起车的中国蓝领呢
中国工人素质的低水平、低层次,是不是因为其劳动力成本过于廉价而造成的
那些为合资企业打工的中国工人,也许并没有意识到,他们的剩余价值有一部分已经变成了美国同行的养老金。
最近一期的《时代》周刊评出了2009年度人物。
让人眼前一亮的是,除了像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和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这样的“权势人物”之外,平民味儿十足的“中国工人”作为唯一上榜的群体人物位居亚军。
曾几何时中国工人阶级作为领导阶级,风光无限。
中国工人阶级在一穷二白的旧中国废墟上,挑起了建设中国大梁;在作为现代工业基础的“三线建设”中背井离乡;在国企改革风云中,舍小家顾大家顾全大局;在市场大潮中千千万万的农民工,盖起了高楼大厦,修起了铁路煤矿,更是让世纪的中国挺起了脊梁
中国工人获得了《时代》的认可,却并没有得到中国社会普遍的尊重和认同,有调查显示,中国仅有1%的人愿意做工人。
想当年国内各个行业开办的技术工人技校,招生时和大学一样火热,如今却是关停并转门可罗雀。
我们的高考制度以及被誉为“国考”的公务员考试,从制度上鼓励了社会精英投身于脑力劳动,不屑于体力劳动,客观上造成了只有被社会遗弃的落榜者和青年农民,不得已投入工人的行列。
虽然我们年年都过“五一劳动节”,体现了对劳动者的尊重,可是现代意义上的劳动者概念的内涵,被无限扩大到社会成员的各个层面,已经体现不出对体力劳动者,尤其是没有任何生产资料的工人的敬意。
要知道真正直接创造社会财富的第一生产力,除了工人也就是农民,他们的工作最辛苦收益却最少。
他们是人类生存发展这场持久战中,最前沿的战士,死伤最多,军功最大,在分配制度上处在金字塔的最底层。
这有历史的原因,也有人类社会制度设计上的缺陷,更多的是隐含于社会文化中恒久的偏见。
我们的传统文化虽然有其优秀的一面,但是儒家思想中的“劳心者制人,劳力者制于人”的观念,可以说是世世代代阴魂不散。
以至于五四文化运动喊出了“打倒孔家店
”的口号,可谓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良莠一锅端,后来又经过更为彻底的文化大革命的“破四旧”,但是也仅仅伤了其一点皮毛。
我们讲科学社会主义,科学是一砖一瓦、一个螺丝、一个焊点搭建起来的。
我们讲公平正义,我们应该由衷地尊敬那些辛辛苦苦、任劳任怨,为我们创造真实财富的工人和农民。
至于其它的各个行业的人们,尤其是领军的成功人士,社会已给予了丰厚的物质回报,就把这一点精神的慰藉奖励给我们的工人吧
《时代》评价说:中国经济“保八”,在世界重要经济体中保持最快的发展速度,并带领世界走向经济复苏,这些功劳首先要归功于中国千千万万勤劳坚韧的普通工人。
我们扪心自问,我们在酒足饭饱,尔虞我诈之余,愿意为中国工人做些什么呢
如果我们一味地把发展和建设寄托在空穴来风的股市、楼市、车市上,把我们的后代都培养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少爷、小姐,把我们的优秀青年都培养成白领的社会精英。
我们就不会有足够的、优秀的、忠于职守的工人,我们的社会建立在一个底部残缺的基础之上,要想得到持续的发展也是不可能的。
让我们在这场不见硝烟的经济建设战斗中,重新审视,擦亮双眼,把最高的荣誉授予,当代最可爱的人-----中国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