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上行人欲断魂的断魂是对行人的什么描写
行人,大多都匆赶路之人,而不是游春赏景之人。
匆人在清明时节,大概是思乡怀亲,心过之人。
李白的思乡诗
《静夜思》李白chuǎng qiǎn míng yuè guáng床前明月光,yíshìdì shàngshuáng疑是地上霜。
jǚtóu wàng míng yuè举头望明月,dí tóu sī gù xiāng低头思故乡。
【作者简介】李白(701—762年),生于701年,汉族,身高六尺六,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四川江油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其诗风豪放飘逸,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
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与杜甫并称“大李杜”,是华夏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又称为“诗仙”。
李白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静宁县成纪乡),隋朝末年,迁徙到中亚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马克附近),李白即诞生于此。
五岁时,其家迁入绵州彰明县(今四川江油)。
二十岁时只身出川,开始了广泛漫游,南到洞庭湘江,东至吴、越,寓居在安陆(今湖北省安陆市)。
他到处游历,希望结交朋友,干谒社会名流,从而得到引荐,一举登上高位,去实现政治理想和抱负。
可是,十年漫游,却一事无成。
他又继续北上太原、长安,东到齐、鲁各地,并寓居山东任城(今山东济宁)。
这时他已结交了不少名流,创作了大量优秀诗篇,诗名满天下。
天宝初年,由道士吴人筠推荐,唐玄宗召他进京,命他供奉翰林。
不久,因权贵的谗悔,于天宝三、四年间(公元744或745年),被排挤出京。
此后,他在江、淮一带盘桓,思想极度烦闷。
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冬,安禄山叛乱,他这时正隐居庐山,适逢永王李遴的大军东下,邀李白下山入幕府。
后来李遴反叛肃宗,被消灭,李白受牵连,被判处流放夜郎(今贵州省境内),中途遇赦放还,往来于浔阳(今江西九江)、宣城(今安徽宣城)等地。
代宗宝应元年(公元762年),病死于安徽当涂县。
李白生活在唐代极盛时期,具有“济苍生”、“安黎元”的进步理想,毕生为实现这一理想而奋斗。
他的大量诗篇,既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繁荣气象,也揭露和批判了统治集团的荒淫和腐败,表现出蔑视权贵,反抗传统束缚,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积极精神。
在艺术上,他的诗想象新奇,感情强烈,意境奇伟瑰丽,语言清新明快,形成豪放、超迈的艺术风格,达到了我国古代积极浪漫主义诗歌艺术的高峰。
存诗900余首,有《李太白集》。
其诗想象丰富,构思奇特,气势雄浑瑰丽,风格豪迈潇洒,是盛唐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人物。
编辑本段【史书传记】《新唐书·卷202·李白传》兴圣皇帝九世孙。
其先隋末以罪徙西域,神龙初,遁还,客巴西。
白之生,母梦长庚星,因以命之。
十岁通诗书,既长,隐岷山。
州举有道,不应。
苏颋为益州长史,见白异之,曰:“是子天才英特,少益以学,可比相如。
”然喜纵横术,击剑,为任侠,轻财重施。
更客任城,与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居徂徕山,日沈饮,号“竹溪六逸”。
天宝初,南入会稽,与吴筠善,筠被召,故白亦至长安。
往见贺知章,知章见其文,叹曰:“子,谪仙人也
”言于玄宗,召见金銮殿,论当世事,奏颂一篇。
帝赐食,亲为调羹,有诏供奉翰林。
白犹与饮徒醉于市。
帝坐沈香亭子,意有所感,欲得白为乐章;召入,而白已醉,左右以水靧面,稍解,援笔成文,婉丽精切无留思。
帝爱其才,数宴见。
白尝侍帝,醉,使高力士脱靴。
力士素贵,耻之,擿其诗以激杨贵妃,帝欲官白,妃辄沮止。
白自知不为亲近所容,益骜放不自修,与知章、李适之、汝阳王璡、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为“酒八仙人”。
恳求还山,帝赐金放还。
白浮游四方,尝乘舟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宫锦袍坐舟中,旁若无人。
安禄山反,转侧宿松、匡庐间,永王璘辟为府僚佐。
璘起兵,逃还彭泽,璘败,当诛。
初,白游并州,见郭子仪,奇之。
子仪尝犯法,白为救免。
至是子仪请解官以赎,有诏长流夜郎。
会赦,还寻阳,坐事下狱。
时宋若思将吴兵三千赴河南,道寻阳,释囚辟为参谋,未几辞职。
李阳冰为当涂令,白依之。
代宗立,以左拾遗召,而白已卒,年六十余。
《旧唐书·列传第一百四十·文苑下·李白传》山东人。
少有逸才,志气宏放,飘然有超世之心。
父为任城尉,因家焉。
少与鲁中诸生孔巢父、韩沔、裴政、张叔明、陶沔等隐于徂徕山,酣歌纵酒,时号“竹溪六逸”天宝初,客游会稽,与道士吴筠隐于剡中。
既而玄宗诏筠赴京师,筠荐之于朝,遣使召之,与筠俱待诏翰林。
白既嗜酒,日与饮徒醉于酒肆。
玄宗度曲,欲造乐府新词,亟召白,白已卧于酒肆矣。
召入,以水洒面,即令秉笔,顷之成十余章,帝颇嘉之。
尝沉醉殿上,引足令高力士脱靴,由是斥去。
乃浪迹江湖,终日沉饮。
时侍御史崔宗之谪官金陵,与白诗酒唱和。
尝月夜乘舟,自采石达金陵,白衣宫锦袍,于舟中顾瞻笑傲,傍若无人。
初,贺知章见白,赏之曰:“此天上谪仙人也。
”禄山之乱,玄宗幸蜀,在途以永王璘为江淮兵马都督、扬州节度大使,白在宣州谒见,遂辟为从事。
永王谋乱,兵败,白坐长流夜郎。
后遇赦得还,竟以饮酒过度,醉死于宣城。
有文集二十卷,行于时。
《唐才子传·李白》白,字太白,山东人。
母梦长庚星而诞,因以命之。
十岁通五经,自梦笔头生花,后天才赡逸,名闻天下。
喜纵横,击剑为任侠,轻财好施。
更客任城,与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居徂徕山中,日沉饮,号“竹溪六逸”。
天宝初,自蜀至长安,道未振,以所业投贺知章,读至《蜀道难》,叹曰:“子谪仙人也。
”乃解金龟换酒,终日相乐,遂荐于玄宗,召见金銮殿,论时事,因奏颂一篇,帝喜,赐食,亲为调羹,诏供奉翰林。
尝大醉,上前草诏,使高力士脱靴,力士耻之,摘其《清平调》中飞燕事,以激怒贵妃,帝每欲与官,妃辄沮之。
白益傲放,与贺知章、李适之、汝阳王琎、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为“饮酒八仙人”。
恳求还山,赐黄金,诏放归。
白浮游四方,欲登华山,乘醉跨驴经县治,宰不知,怒,引至庭下曰:“汝何人,敢无礼
”白供状不书姓名,曰:“曾令龙巾拭吐,御手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
天子门前,尚容走马;华阴县里,不得骑驴
”宰惊愧,拜谢曰:“不知翰林至此。
”白长笑而去。
尝乘舟,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宫锦袍坐,傍若无人。
禄山反,明皇在蜀,永王璘节度东南,白时卧庐山,辟为僚佐。
璘起兵反,白逃还彭泽。
璘败,累系浔阳狱。
初,白游并州,见郭子仪,奇之,曾救其死罪。
至是,郭子仪请官以赎,诏长流夜郎。
白晚节好黄、老,度牛渚矶,乘酒捉月,遂沉水中。
初,悦谢家青山,今墓在焉。
有文集二十卷,行世。
或云:白,凉武昭王暠九世孙也。
编辑本段【作者小传】李白(701-762),字太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他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揭露社会黑暗和蔑视权贵的诗歌。
他的诗对后人有深远的影响,被称为诗仙。
编辑本段【格律】○平声 ●仄声 ⊙可平可仄 △平韵 ▲仄韵 本作的韵脚是:七阳;可三江七阳通押。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编辑本段【注释】1.静夜思:在静静的夜晚所引起的思念。
2.疑:怀疑,以为。
3.举头:抬头。
编辑本段【译文】坐在井床上看天上明月洒在地上的月光,宛如层层的白霜。
仰首看那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下头来沉思,愈加想念自己的故乡。
【床前明月光中的“床”】指井台参考资料:《新课堂作文》已经有学者撰文考证过。
退休教师重解李白“床前明月光”,中国教育家协会理事程实将考证结果写成论文发表在刊物上,还和好友创作了《<静夜思>诗意图》 。
关于“床”释义的争鸣一解:李白说的床不是睡觉的床,而是一个马扎,古称“胡床”。
唐代的门是非常小的板门,不透光,窗也非常小,月亮是不可能进入室内的,尤其是当窗户糊上了纸以后。
所以这首《静夜思》其实是坐在院子里,而非大家一直认为的室内。
马未都还以李白的《长干行》来证明这个观点,“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意思是小女孩拿了一个小板凳坐在门口,小男孩骑着竹马围着女孩绕圈。
“阿母得闻之,槌床便大怒。
”——汉乐府《孔雀东南飞》等。
所以文中的“床”并不是睡觉的床而是凳子,“屋里有张大床,小男孩围着小女孩很暧昧地转来转去,就不是李白的原意了。
”二解:“床”即“窗”的通假字三解 :这里“床”作井沿、井栏杆讲更合理些。
理由如下:1、我国古代的窗子还未能安装上玻璃,人们为了防风御寒,一般都要给窗户蒙上一层纸。
这在一些武侠片中可以看到,一些江湖侠客在漆黑的夜晚,用手指沾一点唾液,轻轻把窗户纸戳一个洞……请问月亮能穿过窗户纸在床前的地上洒下一片银霜般的月光吗
2、倘若窗户没有蒙窗户纸,但古代的窗户一般有窗格子,月光透过这样的窗格子,在床前的地上只会留下参差斑驳的光斑,不会形成大片的月光,恐怕难以让诗人“疑是地上霜”。
3、倘若诗人住的是一所简陋的房子,窗户没有窗格子,窗子正打开着。
但古时人们一般把床靠房屋北墙安放,诗人躺在床上举头一定望不到明月,看到的只能是屋顶,当然低头的动作也无法做了。
4、倘若床是靠南墙靠窗户安放的。
该诗题目叫《静夜思》,说明此时应是夜深人静,月到中天。
诗人躺在床上无须举头就能望到明月;而且依据月照的角度,月光可能照在床上而不是床前。
5、诗人深夜不眠,是否点灯
若点灯,恐怕月光不会在床前如银霜洁白一片。
6、倘若诗人夜深难寝,并未点灯,也未躺在床上,而是站在窗前,凭窗远眺。
这时诗人如果举头看明月:其一,由于月已中天,诗人看到的恐怕只能是屋檐;其二,诗人站在窗前,身后必定留下身影,床前是否有足够的月光让诗人“疑是地上霜”。
7、井栏杆的周围是供人们蹲着洗衣洗菜的光滑的空地。
诗人夜深难寐,月下在井栏外的空地上独自踱步。
在这样的井栏周围,诗人才能够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抬头、低头,动作自如。
银色的月光洒在这样的开阔地上,自然让他觉得“疑是地上霜”。
更主要的是“井”在古代是家乡的代称。
古时人们为了生活的方便总喜欢围水而居,井的四周总聚集着住户,人们便把八家住户叫做井;通往水井的街道里弄就叫做市井(北京的王府井就因井而得名)。
这从井在古代的写法就能看出来。
在井边干活的小人物被叫做市井之徒。
孩子们喜欢围着水井嬉戏玩水,南京长干里的男孩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则是再自然不过的事了。
农村人也喜欢围井而居,男子在井边打水边对话,村妇们在井沿四周空地上边洗衣洗菜边拉扯家常(原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井》也反映了这种情况);夏夜月下人们也喜欢在井沿四周一边纳凉,一边聊天。
水井成了当时人们公共活动场所、信息发布中心。
井也逐渐就成了故乡、乡里的代名词。
否则成语“背井离乡”中“背对着井”就不能表示“离开家乡”的意思了。
诗人举头望着天上的一轮圆月,低头看着这样有着家乡文化内涵的井,说不定已想起家乡老井边热闹的场景,想起自己在井边玩耍的快乐。
我想,富于想象、善于联想的诗人看着能够借代家乡的井当然容易引起对家乡的思念,看着作为卧具的床只怕会让诗人想起梦乡而不是家乡。
四解:驳以上观点床之本义即坐卧的器具,《诗经·小雅·斯干》有“载寐之牀”,《易·剥牀·王犊注》亦有“在下而安者也。
”之说,讲得即是卧具。
至于唐诗中说床者比比皆是,至少有点地位的唐朝人多睡在床上,何来“席地而居”
如脍炙人口的《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布衾多年冷似铁,骄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白居易·小台》诗中的“六尺白藤床”;《白居易·竹窗》“是时三伏天,天气热如汤。
独此竹窗下,朝回解衣裳。
轻纱一幅巾,小簟六尺床。
无客尽日静,有风终夜凉。
”;《李白·杂曲歌辞·长相思三首》“床中绣被卷不寝,至今三载犹闻香。
”;《李峤·床》“传闻有象床,畴昔献君王。
玳瑁千金起,珊瑚七宝妆。
桂筵含柏馥,兰席拂沉香。
愿奉罗帷夜,长乘秋月光。
”《白居易·燕子楼三首》“满窗明月满帘霜,被冷灯残拂卧床。
燕子楼中霜月夜,秋来只为一人长。
”唐诗中还说到各色床,什么象床、牙床、翡翠床、黄金床、玳瑁床等。
明明有被,有帐,有枕,并用于睡觉,何云“当时并没有床这个名词”
再说窗,如《白居易·竹窗》诗云:“今春二月初,卜居在新昌。
未暇作厩库,且先营一堂。
开窗不糊纸,种竹不依行。
意取北檐下,窗与竹相当。
”;《骆宾王·帝京篇》云:“宝盖雕鞍金络马,兰窗绣柱玉盘龙。
绣柱璇题粉壁映,锵金鸣玉王侯盛。
”;《杜甫·绝句四首》亦云“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毛文锡·纱窗恨》有:“后园里、看百花发,香风拂、绣户金扉。
月照纱窗,恨依依。
”唐代的窗户式样有大有小,有高有低,绝非仅仅是“墙上的直棂窗或高处设置的瓮窗”。
其实,李白诗中的“床前明月光”讲的就是月照床前。
唐诗中写“床前月”太多了,其中有哪一条能改成井栏
为什么有些人不把“床”当床,非要说成是井栏
原来他们怀疑唐代的人睡觉不用床。
白居易在新昌盖的房子,其窗几乎和竹子齐高,怎么不能透过窗子“看到庭院的事物”
这真是令人啼笑皆非
唐代有关明月照床的诗句也为数不少。
如:《元稹·春月》春月虽至明,终有霭霭光。
不似秋冬色,逼人寒带霜。
纤粉澹虚壁,轻烟笼半床。
分晖间林影,余照上虹梁。
《元稹·夜闲》感极都无梦,魂销转易惊。
风帘半钩落,秋月满床明。
怅望临阶坐,沉吟绕树行。
孤琴在幽匣,时迸断弦声。
《韦庄·清平乐》梦觉半床斜月,小窗风触鸣琴。
月光既然可以照在床上,躺在床上的人当然可以看到外边的月亮,这有什么好奇怪的
又有人提出这里的床指的是“胡床”,也就是椅子。
按此说法,诗人是坐在院中的椅子上看明月思故乡的。
“胡床”系东汉后期从北方少数民族地区传入中原,故曰“胡”。
隋代改称“交床”,唐代称为“绳床”。
胡床是一种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由八根木棍组成,坐面其上为棕绳联结以为床面,床足斜向相交时可以放稳。
胡床可以折叠,取放方便。
汉以后,有许多关于胡床用于野外郊游、野外作战携用的记载,魏晋以后被广泛使用。
《汉·应劭·风俗通义佚文·服妖》:“灵帝好胡服、胡帐、胡床,京师竞为之。
”《宋·陶谷·清异录·陈设门》:“胡床施转关以交足,穿便绦以容坐,转缩须叟,重不数斤。
相传明皇行幸颇多,从臣或待诏野顿,扈驾登山,不能跋立,欲息则无以寄身,遂创意如此,当时称‘逍遥座’。
”《宋·程大昌·演繁露》卷十四:“今之交床,制本自虏来始名‘胡床’,桓伊下马据胡床取笛三弄是也。
隋以谶有‘胡’,改名‘交床’。
唐穆宗长庆二年十二月,见群臣于紫宸殿,御大绳床,则又名‘绳床’矣。
”《明·高濂·遵生八笺》记载:“滕床,藤制,上有倚圈靠背,后有活动撑脚,便于调节高低。
”《清·阮葵生·茶余客话》:“交木两支,如交椅之称。
胡床,即交椅。
”再细究一下,诗人是坐在椅上的感觉应是“身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才对
而且唐朝诗人所言此物,一般都不单独称“床”,不是说“胡床”,就是言“绳床”。
“床”和“胡床”这两个概念他们分得很清楚。
全唐诗中涉及“床”这个物品的诗近九百首,几乎都是这样。
如 :《白居易·咏兴五首·池上有小舟》池上有小舟,舟中有胡床。
床前有新酒,独酌还独尝。
熏若春日气,皎如秋水光。
《李白·草书歌行》笺麻素绢排数厢,宣州石砚墨色光。
吾师醉后倚绳床,须臾扫尽数千张。
《崔融·从军行》依稀蜀杖迷新竹,仿佛胡床识故桑。
临海旧来闻骠骑,寻河本自有中郎。
《王维·登楼歌》舍人下兮青宫,据胡床兮书空。
执戟疲于下位,老夫好隐兮墙东。
有关知音难觅的诗句有那些
燕台诗四首 ·李商隐春风光冉冉东西陌,几日娇魂寻不得。
蜜房羽客类芳心,冶叶倡条遍相识。
暖蔼辉迟桃树西,高鬟立共桃鬟齐。
雄龙雌凤杳何许
絮乱丝繁天亦迷。
醉起微阳若初曙,映帘梦断闻残语。
愁将铁网罥珊瑚,海阔天宽迷处所。
衣带无情有宽窄,春烟自碧秋霜白。
研丹擘石天不知,愿得天牢锁冤魄。
夹罗委箧单绡起,香肌冷衬琤琤佩。
今日东风自不胜,化作幽光入西海。
夏前阁雨帘愁不卷,后堂芳树阴阴见。
石城景物类黄泉,夜半行郎空柘弹。
绫扇唤风阊阖天,轻帏翠幕波洄旋。
蜀魂寂寞有伴未
几夜瘴花开木棉。
桂宫流影光难取,嫣薰兰破轻轻语。
直教银汉堕怀中,未遣星妃镇来去。
浊水清波何异源,济河水清黄河浑。
安得薄雾起缃裙,手接云輧呼太君。
秋月浪衡天天宇湿,凉蟾落尽疏星入。
云屏不动掩孤嚬,西楼一夜风筝急。
欲织相思花寄远,终日相思却相怨。
但闻北斗声回环,不见长河水清浅。
金鱼锁断红桂春,古时尘满鸳鸯茵。
堪悲小苑作长道,玉树未怜亡国人。
瑶琴愔愔藏楚弄,越罗冷薄金泥重。
帘钩鹦鹉夜惊霜,唤起南云绕云梦。
璫璫丁丁联尺素,内记湘川相识处。
歌唇一世衔雨看,可惜馨香手中故。
冬天东日出天西下,雌凤孤飞女龙寡。
青溪白石不相望,堂上远甚苍梧野。
冻壁霜华交隐起,芳根中断香心死。
浪乘画舸忆蟾蜍,月娥未必婵娟子。
楚管蛮弦愁一概,空城罢舞腰支在。
当时欢向掌中销,桃叶桃根双姊妹。
破鬟倭堕凌朝寒,白玉燕钗黄金蝉。
风车雨马不持去,蜡烛啼红怨天曙。
锦瑟 李商隐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无题 其二 李商隐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
金蟾啮锁烧香入,玉虎牵丝汲井回。
贾氏窥帘韩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
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春雨怅卧新春白夹衣,白门寥落意多违。
红楼隔雨相望冷,珠箔飘灯独自归。
远路应悲春晼晚,残宵犹得梦依稀。
玉珰缄札何由达,万里云罗一雁飞。
无题重帏深下莫愁堂,卧后清宵细细长。
神女生涯原是梦,小姑居处本无郎。
风波不信菱枝弱,月露谁教桂叶香。
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轻狂。
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无题凤尾香罗薄几重,碧文圆顶夜深逢。
扇裁月魄羞难掩,车走雷声语未通。
曾是寂寥香烬暗,断无消息石榴红。
斑骓只系垂杨岸,何处西南待好风?宿骆氏亭寄怀崔雍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残荷听雨声。
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落花高阁客竟去,小园花乱飞。
参差连曲陌,迢递送斜晖。
肠断未忍扫,眼穿仍欲归。
芳心向春尽,所得是沾衣。
说明:这是我复制别人的散文诗句:《幸福与悲伤》 幸福就是喜欢一个人,即使两个人不能在一起,只希望可以离她近点,这样也是幸福悲伤就是一个人,却不能在一起,只能一个人陌陌的离去,只想一个人静静的生活。
。
《谁用微笑假装自己不悲伤》 总有一些人,他们看上去整天都很开心,嘻嘻哈哈的,没有烦恼,像个小孩,他们会说玩是我最大的乐趣,我很喜欢玩,我什么都会玩人多的时候他们脸上总挂着笑容,好多人都会羡慕他们,然而这其实是他们最悲哀的地方,他们不想让别人看到自己难过的一面,更没有能力一个人独处,因为当夜深人静的时候,他不知道一个人会发生什么事,坐在窗前冥想走过的点滴,没有人读的懂他们,想着想着貌似快乐的他们就会黯然流下一脸悲伤逆流成河,编织夺目的暗夜之殇 当悲伤逆流成河有些东西只是过眼云烟《你读不懂的悲伤》(紫藤) 世界、小的可怜、可悲、可恨、更可笑、爱恨、惨的不变、不清、不楚、更不忘、昨天、花谢了、叶落了、秋天已经在盛放它的魅力、今天、水冰了、风寒了、冬天突然一夜匆匆的赶来、明天、演示了过去的伤痛、聚成露珠、清晨洒了满地、在秋千上飞翔,看那悲伤 我们的悲伤,那样的坚强《妆点一丝悲伤》 一段恋情的失败我的心情跌到了谷底转眼间我的世界变得暗淡无光他的离去让我冷彻心扉他留下的只有那冷漠的背影曾经说什么天长地久、海枯石烂到头来只是虚有一场那都只是虚的不过真亦是假,假亦是真谁又真的会去在意这些呢甜蜜的开始苦涩的结局这不堪的局面谁来收拾?分手的那天下着小雨我们在昏暗的路灯下静静地停留了好久寂静的夜晚我们《爱上悲伤》 曾有谁把死亡献给青春;曾有谁把眼泪洒向大海;蔚蓝的天际看不见高飞的雄鹰,海鸥是那般的低沉。
《是谁融化了我的悲伤》一夜思雪催入梦,三春艳阳紫气来。
万籁俱寂,透过窗帘缝隙,洁白的世界印入眼帘,呵
真是万里雪飘遍地白,江山隔夜两重天
你终于来了
于是乎我匆匆下床,以至于穿反衣裳;匆匆洗漱,却忘记梳妆。
久远的记忆在这一刻呈现,我仿佛又回到了那个北国白雪皑皑的家乡,那个久别的山岗。
不是周围传来几声汽《悲伤的季节》 悲伤,落叶,秋天《悲伤的现实》 寻寻觅觅为哪般,梦想无尽终有头。
王侯将相非我愿,长空遨游心乃安。
玲珑塔前泻悲愤,可怜忧愁催白发。
我辈岂是蓬蒿人,力竭宛如池中龙。
不求余生多雄烈,从零开始又何妨。
心中无悔梦自圆,赵氏如今二十三。
永不言弃为未来,利剑在手斩荆棘。
《夜的凄凉,落幕谁的悲伤
》 我轻吟:为寂寞红尘,卑微落幕。
我叹息:为年华似水,一去不返。
我流泪:为青春年少,转眼成灰。
——-题记一一个人穿越这条熟悉的街道,有些忧伤,有些落寞。
站在街角,望向人潮,转身处,霓虹灯下一张张陌生的脸找不到任何温暖的感觉,顿时让我泪如雨下。
面一对情侣走过,十指相扣。
第一次,这般认真地看着。
想起文字里的男子,那么依恋。
并非王子《我的悲伤藏在你看不见的地方》 终究还是自己太肤浅了,于是错过了那些盛开的花季。
;忘了自己到底还在寻找什么,还在等待什么,不知道最后坚持来的是否还有最初的意义。
只知道,活下去,不管是麻木的,还是积极的。
直到我们都老去,死去。
;那个说好要和自己天涯海角、枯石烂的人。
最终。
还是先一步和别人步入了礼堂。
一切都是那么的自然和幸福,而我们有过的一切,却被世人所歧视。
我那曾经最引以为傲的爱情,
形容失望和心凉无人可以诉说的古诗词
昨夜惊鸿撼地醒方知梦境汗湿襟四顾死寂无人诉长夜空枕悬孤星
心有千千结全诗
千 张先 数声鶗鴂,又报芳菲歇。
惜春更选残红雨轻风色暴,青时节。
永丰柳,无人尽日花飞雪。
莫把幺弦拨,怨极弦能说。
天不老,情难绝。
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
夜过也,东窗未白孤灯灭。
[译文] 几声鸟叫告知人们,春天的美景已经过去。
我惋惜逝去的春光,在花丛中流连,选好的一枝来折。
一片细雨,一阵暴风,正是梅子刚熟的时候。
如永丰坊中的那棵柳树,尽管无人观看,也终日飘飞着柳絮,就象下着一场大雪。
不要拨弦弹琴,那种幽怨的曲调更令人愁肠百结。
天因无情天不老,人缘有情情难绝。
我的心似双丝结成的网,其中有无数的结,天色渐亮时才把那盏如豆的孤灯吹灭,又是一个孤独难熬的长夜。
李白《月下独酌》明明是自己喝酒,为什么能“对影成三人”
李白写这首诗的时候正是这种心情,但是他有酒无亲,一肚子话没处可说,只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邀请明月和自己的身影来作伴了。
这两句是从陶渊明的《杂诗》中化出来的,陶诗说:“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
”不过那只是“两人”,李白多邀了一个明月,所以是“对影成三人”了。
顺便为你介绍一下这首诗吧: 李白《月下独酌》赏析月下独酌 ·李白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赏析一】李白的五言古诗创作的题材非常广泛,风格也是多姿多彩的,前面我们介绍了两首他学习乐府民歌写的《长相思》和《长干行》,而这首《月下独酌》则完全是李白飘逸风神和浪漫诗风以及个人精神世界的充分展示。
全诗一共十四句,前八句平声韵,后六句仄声韵。
就五言古诗这一体裁来说,《月下独酌》的篇幅并不算长,但其中却饱含了一颗孤独、寂寞心灵的追求与向往。
这首诗通篇的出场人物只有李白自己一个人,却通过独白的方式,在心灵的深处掀起了一层又一层的感情波澜,既跌宕起伏又率性天然,历来被认为是李白诗歌的激情代表之作。
酒与月,是李白一生须臾不曾离开的最忠实的伴侣,无论他走到哪里,身处何方,总会留下有关美酒与明月的兴会淋漓之作。
如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客中作》);如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陪族叔刑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游洞庭五首》);如青天有月来几时
我今停杯一问之、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把酒问月》);如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将进酒》)。
通过这些脍炙人口的诗句,李白营造出一种独特的既不乏浪漫又带有些许悲凉的境界,而把这种酒月情结发挥到极致的,就是这首《月下独酌》了。
在诗的一开始,我们的诗人是处在花间月下、一个非常宜人的环境之中,花间一壶酒,花丛之中,一壶美酒,开怀畅饮,一醉方休。
可是出乎意料的是,这花丛,这美酒,却反而使得李白心情不畅,原因何在
是因为独酌无相亲
李白有一句名言,可以作为此诗的注脚,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 (《山中与幽人对酌》)。
有了志同道合的幽人相伴,方可在花间同赴醉乡,尽情分享饮酒的无穷乐趣。
可是眼下却无人作伴,要独自一人喝了。
但他灵机一动,又为自己创造出一个全新的境界: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从落落寡合的无相亲到谈笑风生的成三人,李白是在一举手、一投足间完成的,你看他,一举杯,明月成伴,一低头,身影相陪。
何其潇洒,何其自在,活脱脱一付天下难寻的谪仙面目,岂是他人可以效法、摹仿得来的
天上的月亮是李白在精神世界中永远的知己,也是李白诗歌中频繁光顾的常客。
他曾经回忆自己儿时对月亮的最初认识: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古朗月行》);出门在外,月光勾起他游子的乡情: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秋月里,他曾倾述过不尽的相思: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玉阶怨》);月光下,他能和古人结为知己:月下沉吟久不归,古来相接眼中稀(《金陵城西楼月下吟》)。
所以在读到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时,我们一点也不会惊讶与不解,反而认定这才是真正的李白,是那个生活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的纯粹的、浪漫的、不食人间烟火的诗仙李白
只有他才做得出这样匪夷所思的举动,也只有他才写得出如此飘逸风神的诗行。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李白虽然请出了月亮与身影作伴,可惜,月亮却远在天边,它只能挂在高高的苍穹,不能和李白同酌共饮;影子虽然近在咫尺,但也只会默默地跟随,无法进行真正的交流。
此时此刻,此情此景,诗人内心仍然是孤独寂寞的,也许大凡天才都与常人在思想境界上有相当的差距,他们的追求与探索也常常会被人误解。
比如李白为了建功立业的理想不能实现,不肯做一个御用文人,为唐明皇、杨贵妃的醉生梦死、歌舞升平涂脂抹粉,所以放着京城好好的荣华富贵不享,锦衣美食不要,待诏翰林不干,非要浪迹江湖,还要说自己什么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行路难》),这不是自讨苦吃、自讨没趣吗
也许正是这种被世人看来的不识实务,才使他最终落得个长流夜郎的下场。
与李白有一面之交的大诗人杜甫曾经多次写诗表达他对李白的钦佩与担忧: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梦李白二首》)。
不过,李白即便落到了斯人独憔悴的地步也是绝不会后悔、绝不向世俗低头的,他有一首《独坐敬亭山》诗这样写到: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不管是有生命的鸟,还是无生命的云,只要是能动弹的,都义无反顾地远离李白而去,剩下的只有那一座纹丝不动的大山了,即使这样,李白还是能够心安理得地安坐山中,修身养性,自得其趣,不肯与世俗同流合污。
所以,李白劝月亮饮酒未果、与身影交流不成的时候,转念一想,能够在花间月下,饮酒作诗,而远离世俗的杂念干扰,不正是当初醉卧长安时求之不得的赏心乐事吗,那么就在这美好的春夜里,和天上的明月与地下的身影一道,及时行乐,不醉不休吧。
但是一个暂,说明李白也清醒地知道,这种解脱不过是暂时的,不过,大概也许正是因为其短暂,所以更显得珍贵,不能轻易放过。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以下诗歌就由平声韵转入了仄声韵,情绪也显得更加激昂了。
此时的李白,已经酒至半酣,渐至佳境了,只见他亦歌亦舞,憨态可掬,他醉眼向上望去,空中的月亮好像在随着他歌唱的节奏徘徊起舞,他醉眼向下看来,地上的身影更是随着他的手舞足蹈而摇曳不定。
这一切似乎都显出一种莫名的凄凉与寂寞,而他觉得能够有它们来陪伴已属不易了,交欢一词,显示出诗人对此的知足,的确,美酒使李白忘却人间的烦恼,明月给李白带来心灵的安慰。
在这种无人相伴的交欢中,诗人终于沉醉了,而在沉醉之前的最后时刻,李白还意识到,只要他一醉倒,什么月亮、什么身影也都将回复到它们原先的形态,这个以他为中心的临时组合将不复存在了。
不过,他并没有丝毫的灰心丧气,因为他与月亮和身影这种关系是长期稳定的。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这并不是李白第一次的月下独酌,更不会是最后一次,因为李白所选定的人生道路,在当时的情况下,是注定要以寂寞与潦倒为伴的,所以除了自己,他是没有人可以依靠的。
这也是他之所以在一生中最崇拜的就是义不帝秦的鲁仲连这种独往独来的英雄的原因所在吧。
因此他要说月下沉吟久不归,古来相接眼中稀,所以他只能引天上的月亮和地上的身影这些无情之物,为一生的知己,这可真是此时无情胜有情了。
与无情之物交欢,自然而然地显示出当时的世态炎凉与人情冷暖,可以想象李白当初在长安待诏翰林任上,有的是人迎奉吹嘘,可是离开京城、身陷囹圄之际,却饱尝了世态炎凉。
但是,透过这番在花间月下的独酌与独白,人们可以清楚地感到,李白仍然是历尽挫折,初衷不改。
李白作为盛唐诗人的代表,所以为后人推崇备至,正是因为他诗歌中表现出来的那种与生俱来的旷达与出神入化的浪漫。
乾隆皇帝也是从这一角度对《月下独酌》加以肯定的,千古奇趣,从眼前得之。
尔时情景虽复潦倒,终不胜其旷达。
《月下独酌》是以感情跌宕起伏和率性纯真而著称的,通观全诗其感情波澜可以明显分为几层起伏,第一句起首是扬,花间一壶酒,而第二句紧接着抑,独酌无相亲。
但是接下来的两句: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一扫这种无相亲的冷落,孤单。
在诗歌的第一部分的结尾所出现的这种局面,是一种经过起伏、努力后获得的由冷清到热闹的场面。
这第一起情感的起伏可以看作是序幕的拉开,是月下场景的布置与人物(包括虚拟的月亮和身影)的出场。
虽然出现了一点困扰,但还是比较圆满地顺着诗人自己设想的轨迹进行的。
诗歌的第二部分也是四句,诗人同样又经历了一次由悲凉到喜悦的情感的轮回。
从感叹月亮与身影这两个招呼来的酒伴的不尽人意,到全然不顾、自得其乐的忘我境界。
诗歌的第二波起伏是情节的正式展开,是独酌的实施,在这一阶段,诗人靠着自己虽然热烈但却是孤独的心境,在执着地追求一种如果不可能完美,因为在孤独寂寞的境遇下,只有不解饮的月亮和徒随身影子,已经不可能完美,但至少也是理想的境界,尽管暂伴月将影一句的暂伴多多少少透露了作者心中那一丝无可奈何的惋惜,但是行乐须及春却说明了诗人已经调整了自己的心态,从而实现了这一次不再需要借助任何外界因素的自我满足的独酌。
诗歌的第三波起伏是独酌的高潮与升华,在这一阶段,诗人已完全被自己创造出来的这个月下独酌的境界所陶醉,零乱的舞步,徘徊的月光,似醉似醒,物我一体,诗人在尽欢之后,马上就要在花间月下的美酒之乡沉沉睡去了,但就在他的神志清醒的最后一刻,他没有忘记再次与那两位与他一起成就独酌的月亮与身影做出长久的约定。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这种不离不散的执着情怀,我们只有对李白的身世和追求有了初步的了解之后,才有可能真正体会。
这首诗歌第二个成功之处是全诗的率性纯真,毫无做作。
对此,沈德潜是这样评价的:脱口而出,纯乎天籁。
此种诗,人不易学(《唐诗别裁》)。
的确,李白成名之后,多少文人墨客都想步其后尘,不过到头来却总是半途而废。
所以,千百年来,人们只能对李白这种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艺术境界发出由衷的赞叹了。
(田南池)【赏析二】李白太伟大了,伟大得让人忽视了他的孤独,《月下独酌》写于李白卿相梦幻破灭之时,让我们从这儿走进他的诗歌,走近他孤寂而高傲的心灵吧,其实他是一个“伟大的孤独者”。
一、李白因心灵自由而伟大,但这种自由其实也是有限的。
李白要自由,但又想走仕途“济世”;外显旷达,其实内心孤寂。
李白(701——762),早年就有济世的抱负,但不屑于经由科举登上仕途,而希望由布衣一跃而为卿相。
因此他漫游全国各地,结交名流,以此广造声誉。
开元十三年(725),出蜀漫游,游历江陵、岳阳、长沙、零陵、庐山、金陵、维扬、姑苏、又回头至江夏(武昌),复至安陆,居于小寿山,被前朝宰相许圉师家招为孙女婿。
此后数年即以安陆为中心,四处漫游,广交朋友。
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李白的朋友道士吴筠向玄宗推荐李白,玄宗于是召他到长安来。
李白对这次长安之行抱有很大的希望,在给妻子的留别诗《别内赴征》中写道:“归时倘佩黄金印,莫见苏秦不下机。
”李白奉召来到京城长安。
他本想此行能够施展才能,有所作为,然而很不如意;玄宗把他看作词臣,并不重用他,又受到权贵的排挤。
他在长安不到两年就被赐金放还,让 “提前退休”了。
普通人或许觉得荣幸,我们还巴不得呢,可对傲岸的李白来说,这不仅是由布衣而卿相的梦幻从此完全破灭,更是很件丢脸面的事情。
不好求人或许也没人能帮忙,更是没处能倾诉了,他唯有对“酒”与“月”去诉说他心中的块垒,在这时他的“举杯邀明月”成了必然。
其实“酒”与“月”始终是李白诗歌的最普遍意象,也可见其一贯的内心孤寂。
“及时行乐”的想法,是常人喝酒时都容易产生的。
《李诗直解》:“此对月独饮,放怀达观以自乐也。
”此诗记的就是“自乐”,自我排遣孤寂,“行乐须及春”,孤傲的李白总能表现出他的不屑。
可在后来李白那儿,“及时行乐”越来越成为他的处世的态度了,“安能催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能开心颜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这些豪言壮语虽然更多情况下是对友人说的,但我们已经可以比较明确地感觉到这几乎就是他的性格了,所以我们说他的心灵是自由的,他也因此而伟大而可爱而值得传诵千古。
我们喜欢李白就是因为他的这种心灵自由。
二、李白诗歌因妙手天成而精彩,他运用了最适合表达自己心灵自由的艺术形式。
李白是我国古代诗人中浪漫主义流派的杰出代表。
这首诗,在构思和表现手法方面,就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本诗描写了月下独酌情景。
月下独酌,本是寂寞的,但诗人却运用丰富的想像,把月亮和自己的身影凑合成了所谓的“三人”。
又从“花”字想到“春”字,从“酌”到“歌”、“舞”,把寂寞的环境渲染得十分热闹,不仅笔墨传神,更重要的是表达了诗人善自排遣寂寞的旷达不羁的个性和情感。
傅庚生《中国文学欣赏举隅》:“花间有酒,独酌无亲;虽则无亲,邀月与影,乃如三人;虽如三人,月不解饮,影徒随身;虽不解饮,聊可为伴,虽徒随身,亦得相将。
及时行乐,春光几何
月徘徊,如听歌;影零乱,如伴舞。
醒时虽同欢,醉后各分散;聚时似无情,情深得永结;云汉邈相期,相亲慰独酌。
此诗一步一转,愈转愈奇,虽奇而不离其宗。
青莲奇才,故能尔尔,恐未必苦修能接耳。
” 真的,如此奇妙自然的意境只有妙手天成,绝非常人精雕细刻所能为。
另外,“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我把这句翻译成“让我们结一份永恒、自然的情谊吧,来日可相聚在浩邈的云天”。
这“无情”怎么成了“永恒、自然”了呢
《庄子·德充符》:“惠子谓庄子曰:‘人故无情乎
’庄子曰:‘然。
’惠子曰:‘人而无情何以谓之人
’庄子曰:‘道与之貌,天与之形,恶得不谓之人
’惠子曰:‘既谓之人,恶得无情
’庄子曰:‘是非吾所谓情也。
吾所谓无情者,言人之不以好恶内伤其身,常因自然而不益生也。
’”朱谏注:“无情者,月与我虽曰三人,然月与影本无情也。
”他们都是自然永恒的物象,人可以寄予情,但此情其实是“人情”而非“物之情”。
庄子反对世俗好恶之情,倡导自然真性,所以这“无情”反倒是一种真挚的永恒的感情了。
当然,这末句也是李白对自己日后处境的一种担忧,他担心他会永远的孤寂。
离开长安以后,其实李白还是常常有友人相伴左右的,据史料考证,他《梦游天姥吟留别》时告别的就有杜甫和高适等人,只不过他的个性决定了他心灵自由与内心孤寂的矛盾,总是难以协调的。
【赏析三】这首诗突出写一个“独”字。
李白有抱负,有才能,想做一番事业,但是既得不到统治者的赏识和支持,也找不到多少知音和朋友。
所以他常常陷入孤独的包围之中,感到苦闷、旁徨。
从他的诗里,我们可以听到一个孤独的灵魂的呼喊,这喊声里有对那个不合理的社会的抗议,也有对自由与解放的渴望,那股不可遏制的力量真是足以“惊风雨”而“泣鬼神”的。
开头两句“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已点出“独”字。
爱喝酒的人一般是不喜欢独自一个人喝闷酒的,他们愿意有一二知己边聊边饮,把心里积郁已久的话倾诉出来。
尤其是当美景良辰,月下花间,更希望有亲近的伴侣和自己一起分享风景的优美和酒味的醇香。
李白写这首诗的时候正是这种心情,但是他有酒无亲,一肚子话没处可说,只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邀请明月和自己的身影来作伴了。
这两句是从陶渊明的《杂诗》中化出来的,陶诗说:“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
”不过那只是“两人”,李白多邀了一个明月,所以是“对影成三人”了。
然而,明月是不会喝酒的,影子也只会默默地跟随着自己而已。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结果还只能是自己一个人独酌。
但是有这样两个伴侣究竟是好的,“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暂且在月和影的伴随下,及时地行乐吧
下面接着写歌舞行乐的情形:“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月徘徊”,是说月被我的歌声感动了,总在我身边徘徊着不肯离去。
“影零乱”,是说影也在随着自己的身体做出各种不很规矩的舞姿。
这时,诗人和他们已达到感情交融的地步了。
所以接下来说:“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趁醒着的时候三人结交成好朋友,醉后不免要各自分散了。
但李白是不舍得和他们分散的,最后两句说:“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无情”是不沾染世情的意思,“无情游”是超出于一般世俗关系的交游。
李白认为这种摆脱了利害关系的交往,才是最纯洁的最真诚的。
他在人间找不到这种友谊,便只好和月亮和影子相约,希望同他们永远结下无情之游,并在高高的天上相会。
“云汉”,就是银河,这里泛指远离尘世的天界。
这两句诗虽然表现了出世思想,但李白的这种思想并不完全是消极的,就其对社会上人与人之间庸俗关系的厌恶与否定而言,应当说是含有深刻的积极意义的。
这首诗虽然说“对影成三人”,主要还是寄情于明月。
李白从小就喜欢明月,《古朗月行》说:“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 在幼小的李白的心灵里,明月已经是光明皎洁的象征了。
他常常借明月寄托自己的理想,热切地追求她。
《把酒问月》一开头就说:“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在《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这首诗里也说:“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他想攀明月,又想揽明月,都表现了他对于光明的向往。
正因为他厌恶社会的黑暗与污浊,追求光明与纯洁,所以才对明月寄托了那么深厚的感情,以致连他的死也有传说,说他是醉后入水中捉月而死的。
明月又常常使李白回忆起他的故乡。
青年时代他在四川时曾游历过峨眉山,峨眉山月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
他写过一首《峨眉山月歌》,其中说“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很为人所传诵。
他晚年在武昌又写过一首《峨眉山月歌》,是为一位四川和尚到长安去而写了送行的。
诗里说他在三峡时看到明月就想起峨眉,峨眉山月万里相随,陪伴他来到黄鹤楼;如今又遇到你这峨眉来的客人,那轮峨眉山月一定会送你到长安的;最后他希望这位蜀僧“一振高名满帝都,归时还弄峨眉月”。
明月是如此地引起李白的乡情,所以在那首著名的《静夜思》中,才会说“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一看到明月就想起峨眉,想起家乡四川来了。
明月,对于李白又是一个亲密的朋友。
《梦游天姥吟留别》里说:“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在另一首题目叫《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的诗里,他又说:“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
”简直是以儿童的天真在看月的。
更有意思的是,当他听到王昌龄左迁龙标的消息后,写了一首诗寄给王昌龄,诗里说:“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在李白的想象里,明月可以带着他的愁心,跟随王昌龄一直走到边远的地方。
当我们知道了明月对李白有这样多的意义,也就容易理解为什么在《月下独酌》这首诗里李白对明月寄予那样深厚的情谊。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李白从小就与之结为伴侣的,象征着光明、纯洁的,常常使李白思念起故乡的月亮,是值得李白对她一往情深的。
孤高、桀傲而又天真的伟大诗人李白,也完全配得上做明月的朋友。
【赏析四】这是一个精心剪裁出来的场面,写来却是那么自然。
李白月下独酌,面对明月与影子,似乎在幻觉中形成了三人共饮的画面。
在这温暖的春夜,李白边饮边歌舞,月与影也紧随他那感情的起伏而起伏,仿佛也在分享他饮酒的欢乐与忧愁。
从逻辑上讲,物与人的内心世界并无多少关系。
但从诗意的角度上看,二者却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这也正是中国诗歌中的“兴”之起源。
它从《诗经》开始就一直赋予大自然以拟人的动作、思想与情感,如“月出皎兮,佼人僚兮”,“愁月”“悲风”等等。
李白此诗正应了这“兴”之写法,赋明月与影子以情感。
正如林语堂所说:“它是一种诗意的与自然合调的信仰,这使生命随着人类情感的波动而波动。
”但在诗之末尾,李白又流露出一种独而不独,不独又独的复杂情思,他知道了月与影本是无情物,只是自己多情而已。
面对这个无情物,李白依然要永结无情游,意思是月下独酌时,还是要将这月与影邀来相伴歌舞,哪怕是“相期邈云汉”,也在所不辞。
可见太白之孤独之有情已到了何等地步
斯蒂芬·欧文曾说:“诗歌是一种工具,诗人通过诗歌而让人了解和叹赏他的独特性。
”李白正是有了这首“对影成三人”的《月下独酌》,才让我们了解和叹赏他的独特性的。
今天,无论男女老少,任何一个中国人,只要他举杯浅酌,都会吟咏“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以表他对所谓风雅与独饮的玩味。
而这首诗的独特性,早已化入我们民族的集体无意识之中了。
(柏 桦)【赏析五】咏月抒情是古今文学的显赫主题之一。
咏月意识是构成中国文人心理结构的一个重要层面,咏月意识的核心是生命现象与月亮自然运行的双向同构感应在人心中引起的深刻的顿悟,具体表现为人对自身生命的忧恐、悲叹、把握和思考。
我们读李白的这首《月下独酌》就有这样的体会。
诗的开头两句着一“独”字,点出了诗人有酒无亲,一肚子话没处可说。
怎么办呢
只好举杯邀请明月和自己的身影来作伴了。
李白、明月,加上“对影” 自然“成三人”了。
然而,明月是不会喝酒的,影子也只会默默地跟随着自己而已。
结果还只能是自己一个人独酌。
此时诗人的心情还是好的。
诗人认为有这样两个伴侣究竟是好的,不如暂且在月和影的伴随下,及时地行乐吧
接着诗人笔锋一转,写歌舞行乐的情形。
“月徘徊”,是说月被我的歌声感动了,总在我身边徘徊着不肯离去。
“影零乱”,是说影也在随着自己的身体做出各种不很规矩的舞姿。
这时,诗人和他们已达到感情交融的地步了。
所以趁醒时三人结交成好朋友,醉后不免要各自分散了。
但李白是不舍得和他们分散的。
最后只能作“无情游”。
“无情游”是超出于一般世俗关系的交游。
李白认为这种摆脱了利害关系的交往,才是最纯洁的最真诚的。
他在人间找不到这种友谊,便只好和月亮和影子相约,希望同他们永远结下无情之游,并在高高的天上相会。
这首诗的题目叫“月下独酌”,表面上看起来,诗人是在自得其乐,实际是诗人却是有着无限的凄凉。
这说明古代文人惟恐生命之将尽,而导致的对生命的悲叹,也导致了对生命的把握和执着。
从这一意义上说,诗人对生命的探索是积极进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