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 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表达了孔子怎样的教育思想
孔子这段话的是:教学生,不到他苦想怎么也弄不明从而着急、郁闷乃苦的时候,不去启示他开导他;告诉他(四方形物体)一个角,他不能触类旁通另外三个角,就不再教他更多更深的知识。
举一反三的成语即由此而来。
人们可以看出孔子关于掌握时机、因势利导、循序渐进的主张和方法,与今之填鸭式以及大呼隆、赶进度的教学有天壤之别
孔子提出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学要求,符合哪条教学原则
A,直观性原则 B,启发性原则
孔子提出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学要求,符合启发性原则。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说的是:学生如果不经过思考并有所体会,想说却说不出来时,就不去开导他;如果不是经过冥思苦想而又想不通时。
就不去启发他。
“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经常用来说明对学生要严格要求,先让学生积极思考,再进行适时启发。
孔子认为,要让学生内心有所萌动,产生求知的欲望(即“愤”“悱”),教师再作适当的启发引导,其教育的效果是最好的。
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贯彻要求①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承认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
②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③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质疑问题和学会思考。
④发扬民主教学。
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创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
不听取他人的意见,用什么名言来教育他
听人以言,乐于钟鼓琴瑟。
意思:要乐于听取别人的善言,包括批评意见《荀子·非相》
教育家陶行知有句名言,为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对吗
捧着一颗心来 不带半根草去是陶行知的一句教育名言,表达了一种无私奉献的高尚精神。
意思是非常高尚,全是付出,不要任何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