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的宗教文化
西藏文人诗歌的一种。
最著名的是米拉日巴的《十万道歌集》。
它是西藏较早的一部作家诗集,有几种木刻本,共收五百首诗歌。
诗歌往往从描绘山林情趣入手,继而对世俗社会发出感慨,最后归结于叫人们皈依佛法,以求正果。
因此,尽管作品也抨击了社会上层的欺侮弱小和某些宗教徒的虚伪作风,但其主旨还是在于宣扬人生苦海、一切皆空、无常、六道轮回等佛教思想,客观上起到了麻痹人民斗志的作用。
米拉日巴之所以在自己的《道歌》中流露出如些的消极情绪,这同他的身世是有密切关系的。
格言诗 藏语里称为“勒谐”,意为“善言”。
其主要是宣扬人的处世哲理。
作者利用这种格言诗的形式,叙述社会生活中的道德标准和求学精神以及待人接物应有的态度,等等。
写法上也是采用了四行一段的民歌体,每行七言(民歌为六言),也是两句为喻,两句指实(民歌比喻在前,格言比喻在后)。
突出的特点是,为了陈述主题,采用了极为丰富的比喻、推理手法,使作品很富有哲理性。
所使用的比喻,均是为人们所熟悉的。
除了鱼虫花草、日月山川等外,还使用了许多民间典故、谚语,因而深受群众的喜爱,不少格言诗广为群众背诵、引用。
西藏最著名的格言诗有:《萨迦格言》、《格丹格言》、《水树格言》等。
《萨迦格言》共九章:1.观感学者品,2.观察上等人品,3.观察愚人品,4.观察贤愚混杂品,5.观察恶行品,6.观察自性品,7.观察不当行为品,8.观察事物品,9.观察教法品。
内容十分丰富。
有对统治阶级凶狠本性的揭露,有对自私、虚伪、贪婪、愚昧行为的讽刺和抨击,有对如何求知识和做学问的劝告等等。
所有对生活是非曲直的看法,自然是根据作者自己对事物的认识和立场,难免带有种种阶级偏见和时代的局限。
《萨迦格言》的作者是萨班·贡嘎江村(一一八二――一二五一)。
他从小跟随父兄受严格的释典、经学教育。
以后漫游西藏和印度各地,拜名流为师,攻读梵文,研究佛经,成为西藏佛教萨迦派的著名大师,号称班智达。
著作除《萨迦格言》外,还有哲学著作《明因藏论》及佛教律部著作《三仪律差别论》,等等。
六十三岁时,应阔端邀请赴凉州(今甘肃武威),商请归附“随土纳贤”,为祖国的统一做出过重大贡献。
七十岁病逝于凉州。
《格丹格言》,全书一百二十五首。
内容均是辨别智愚的论述。
每两首为一组,以对比的手法谈论智者和愚者的差别。
所用标准,与《萨迦格言》相同,都是以佛教教义为立足点的,自然抹杀了阶级的本质。
作者为索朗扎巴(一四七八――一五五四),系安多地区人,从小出家为僧,此后专攻因明学,曾在拉萨哲蚌寺荣获一等格西学位,五十二岁担任甘丹寺的“色赤”(法王),七十六岁去世。
《水树格言》,与《萨迦格言》一样,同是藏族文学史上有着深远影响的作品。
《水树格言》包括两个部分。
一部分是从水引伸出来的,叫《水喻格言》,一百三十九首;另一部分是从树引伸出来的,叫《树喻格言》,一百首。
共二百三十九首。
思想内容上,有对暴君和坏人的揭露和抨击,有对正直纯洁美德的赞扬,以及求学、待人接物的应有态度,等等。
但也有不少内容是直接宣扬宗教迷信的。
写法上与《萨迦格言》相同,也是采取四句七言的形式,艺术上也有不少独到之处。
作者是贡唐丹白准美(一七一七――一七八六),他生于安木多地区(今甘南藏族自治州),是拉卜楞寺的大活佛,即贡唐第三世。
是一位才华出众的藏族学者,著作很多,辑有《贡唐丹白准美全集》。
有没有优美诗歌
太阳鸟眼前的树木悠然飘着雪花的影子摇摇晃晃的小树枯叶依旧保持着平静的睡姿阳光象一座摇椅不经意会摇落满枝的琼脂候鸟就在这里栖息这个时候枫叶就守侯在树的脚下任飞鸟啄食落霜的心理没有勇气满足做为鸟飞翔的高度象是羞涩的恐惧有一片美丽的红正努力从苍白地被候鸟一点一点啄出于是生命便活跃起来温柔的笑且平静的哭泣 火狐雪模糊了你的视线却温暖着我的呼吸远远的看见充满尊严的雪地奔裸着一只火狐一直都在赏析那个叫做苍原的圣地有私欲在风雪浪间上飞舞矫健的身姿何以滚落出如火的哭泣许是喝足了猎人的足迹流浪阳光的勇气今生守侯孤独纯洁爱情故事
跪求不负如来不负卿之蓝莲花
藏族诗歌有“道歌体”、“格言体”和“年阿体”,在仓央嘉措的时代,是比较盛行“年阿体”的,这种诗歌的文风,有点类似于我们汉族地区的“文人诗”,写的很优美,而且像猜谜语一样用典故、写隐喻,这种文风肯定是上层人物和知识分子才能享受的,大多数没有文化的普通劳动者根本没有办法使用“年阿体”诗是《诗镜》翻译介绍到西藏后才形成的一个诗歌流派。
这个流派影响深远。
《诗镜》藏文是“年阿买隆”。
“年阿”意为“雅语”或“美文”;“买隆”意义镜子。
内容除少数文艺理论外,主要是讨论文体、讲述修辞和写作知识,包括诗、散文和散韵合体三者。
但以诗为重点,所以汉译为《诗镜》。
《诗镜》的作者檀丁是印度著名的宫廷诗人,约生活在七世纪。
《诗镜》在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总结了古代印度文学创作,特别是诗歌创作的经验,作者在前言里写道:“总结以前的论著,近世的运用,我尽所有的能力,阐述文章的性质。
”该书对后世文学创作,尤其是诗歌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诗镜》最早介绍到西藏的是萨迦·贡噶坚参,他用译述的方式把《诗镜》的大概内容作了介绍,纳入到他撰写的《学者入门》一书中。
1260—1280年间,雄顿·多吉坚参将《许镜》全部译成藏文,名为《修辞论诗镜》。
多吉坚参的弟子邦译师洛追丹巴即首先以此书授徒讲学,渐次传播。
《诗镜》共分三章,包括定义、对定义的解释和诗例,都以诗的形式写出。
第一章叙述文章的体裁,有一百零五首诗;第二章说明修辞方面的“意义修饰”,有三百六十五首诗。
第三章说明修辞方面的“文词修饰”、“隐语修饰”和“写作缺点”,有一百八十六首诗。
共计六百五十六首诗。
《诗镜》传入西藏后,很快引起了广大僧侣学者的注意,学习、研究和应用《诗镜》蔚然成风。
首先,藏族学者纷纷注释《诗镜》,主要的有十五世纪仁蚌巴著的《诗注无畏狮子吼》,十七世纪五世达赖喇嘛罗桑嘉措写的《诗镜释难·妙音欢歌》。
解放后,藏族僧侣学者才旦夏茸、东嘎·洛桑赤烈、赛仓·洛桑白丹撰写了《诗学概论》、《诗学明鉴》、《诗学修辞明鉴》等著作。
总之,《诗镜》逐渐被藏族人吸收和消化,按照藏族的语言特点和写作实际,进行了补充、改造和创新,从而使《诗镜》成为藏族自己的文学修辞著作。
其次,运用《诗镜》的文学理论和修辞手法进行文学创作的人与日俱增,形成了影响巨大的“年阿体”诗歌流派。
藏族学者注释《诗镜》的论著非常多,他们在书中举的例子不仅有原文翻译的,而且有自己创作的。
如东嘎活佛著的《诗学明鉴》中解释介绍《诗镜》中的各类修辞手法时往往举出三种诗例,第一种是原文翻译的,第二种是历代藏族学者创作的,第三种是出自自己手的诗作。
象这样用来举例而创作的诗歌数量相当多。
此外,用这种辞藻华丽的格律诗形式进行创作的诗人层出不穷,许多僧侣学者也非常喜爱这种“年阿体”创作手法。
著名的佛学大师宗喀巴·洛桑扎巴是运用《诗镜》理论创作诗歌较早的一位诗人,他喜爱“年阿体”,主张修辞;“分析理论的研究,依照教言的实行,雅善修饰的辞藻,乃是世间三种宝”。
宗喀巴用“年阿体”创作的诗作很多,早期和中期的诗作在他六十岁时汇集刊印成《诗文散集》,共收有一百三十篇诗文,其中有一百二十首诗。
这些诗包括赞颂、祝愿、劝化等内容,其中以赞颂诗最多,也最有特色。
赞颂诗代表著作有“宗喀巴四大赞歌”之称的《缘起赞》、《弥勒赞》、《文殊赞》、《尊胜佛母赞》。
著名的佛学大师珀东·乔来朗杰也精通《诗镜》中的各类修辞手法和写作技巧,史书上说他善于词章之学,是一位诗人,曾作有《佛陀十二宏化赞》、《文殊百颂》、《妙音天女赞》等诗作;他在卫藏各地游学时,常在途中即兴作诗,歌颂名胜古迹和山水风光,并撰有《诗学论·心意之事》。
第三,藏族文人不仅创作出许多辞藻华丽、雕绘篆刻的诗歌作品,而且把这种唯美主义的文风带进了学术著作和其它文学作品的写作中。
蔡巴·贡噶多著《红史》时,一开头就写了一首“年阿体”诗,以后著书人,都习惯用“年阿体”诗写开场白和一个章节、一大段落的起始文。
此外,五世达赖喇嘛的历史文学名著《西藏王臣记》,次仁旺杰撰写的长篇小说《循努达美》和传记文学名著《颇罗鼐传》、《噶伦传》等,都是采用“年阿体”散韵结合的著作。
这样作的结果有两种:一种是用韵文撰写学术著作和佛学论著,讲究文章的修辞、韵律和节奏,将深奥的哲理、玄妙的教义,化作充满诗意的、明白晓畅的文学,而不是枯燥无味,令人生厌的说教;一种是如果读者没有掌握《诗镜》的修辞手法和写作技巧,在阅读这类采用“年阿体”散韵结合的著作时造成障碍,难以领会书中的意思。
《许镜》传入西藏后,上层文人写作多追求典雅,反对俚俗,喜用藻饰堆砌,趋向华丽、繁褥。
此时,来自于“谐体”民歌形式的“四六体”形式受到一部分学者的青睐,运用“四六体”创作的诗歌应运而出,形成了一个流派,其代表作应推《仓央嘉措情歌》。
仓央嘉措和米拉日巴的诗歌在藏语里都叫“古鲁”,没有爱情的意思。
但是,一般认为米拉日巴的诗歌主要宣传了“出世主义”的“成佛之道”,因此译成道歌,而仓央嘉措的诗歌主要宣扬了“入世主义”的“男女之情”,所以译成情歌。
从字面上看,仓央嘉措的诗歌确实是表达真挚纯洁的爱情,如:“常想喇嘛尊容,从不显现心中;未想姑娘之面,心头时现时隐。
”但是也有学者认为理解仓央嘉措的诗不能停留在字面上,认为仓央嘉措诗歌是政治抒情诗,是宗教诗。
《仓央嘉措情歌》的作者是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也有人认为,情歌不一定完全是仓央嘉措的作品,有些可能是仓央嘉措所写,有些可能是采录的民歌。
集录成册的《情歌》有好几种版本,收录的诗歌数量也不一样,一般认为七十首左右较为可信。
以上
藏传佛教四大派系:红教 花教 黄教 白教。
为何只有黄教领袖达-赖和班禅最有名
其他三派领袖被祭拜吗
大派系也可以,说五大派系也对,不是说只有达赖和班有名,而是他们最接近政治,从唐朝时期就已经和政府联系了,一直到今天还是一样的,所以了解和知道黄教也就是格鲁派的人相对的就多些,就好像很有名了。
传承最古老最本质的是宁玛,也叫红教,只是修行,不参政,所以很干净很纯,四川和青海宁玛寺庙多,汉地也很多修行的;萨迦也叫花教,元朝时期曾经很辉煌,因为国师基本都是萨迦的,现在在国外比较兴盛,国内的话四川和青海多些;噶举也叫白教,现在国内西藏和四川有几个寺庙;噶当的话因为比较特殊,他们不是主要修密的,而是修显宗的,后来很多都并入格鲁了,几乎消失了。
另外还有苯教,也叫黑教,在西藏地区还有信奉的,影响不大。
综上,每个教派各有自己的传承,不仅自己教派的领袖会被祭拜,其他的教派的领袖一样被尊重的,毕竟万法归宗,都是佛教的体系,大家的目标是一样的。
介绍一下中国的历史文化名城---日喀则
西藏日喀则,位于祖国西南边陲,青藏高原西南部,西衔阿里、北靠那曲、东邻拉萨与山南,外与尼泊尔、不丹、锡金等国接壤,国境线长1753公里。
全地区国土面积18.2平方公里,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
辖17个县(其中边境县9个)、1个县级市和1个县级口岸办事处。
共有203个乡(区、街道办事处),1748个村(居)委员会。
现有耕地125万亩,草场可利用面积1.14亿亩,森林覆盖面积146.2万亩。
现有人口63万。
除藏族外还有汉、回、蒙、土、满、苗、壮等十几个民族。
药材资源丰富,常用药品种有虫草、贝母、天麻、雪莲花、红景天、大黄等300多种,矿产资源开发前景较为乐观,太阳能资源丰富,旅游产业潜力巨大,珠穆朗玛峰、扎什伦布寺、萨迦寺等驰名中外。
行署驻地日喀则市位于雅鲁藏布江和年楚河汇合处的宽阔河谷地带,海拔3850米,建城至今600多年的历史,是全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信息的中心,也是西藏第二大城市,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自然环境日喀则市地处西藏南部,位于雅鲁藏布江和年楚河的交汇处,与尼泊尔、不丹、锡金等国家接壤。
日喀则一带日光充足,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6.3℃。
这里的天气和旅游设施都比较好,所以任何时候都可以到这里欣赏美丽的风光,只不过冬天比夏天少了一份绿色和生机。
但是如果你要去珠穆朗玛峰探险游,要知道十月到次年的四月间由于天气严寒,不适合旅游;另外七、八月份为雨季,烟雨蒙蒙中也无法看见珠穆朗玛峰。
总面积18.2万平方公里。
资源概况日喀则距今已有500年历史,是当年后藏的政教中心,也是历代班禅的驻锡之地。
日喀则一带、日照充足,地处河谷地带、农业发达,是“西藏的粮仓”之一。
今日的日喀则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公路交通四通八达,从日喀则继续南行,就可到达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北往则直达那曲,东行至拉萨、山南,西进则可直抵阿里。
一年一度的扎什伦布寺展佛节、跳神节、夏鲁寺的西姆钦波节和藏戏演出,均以其独特的风格享誉于世。
日喀则以其古老的文化、雄伟的寺庙建筑、壮丽的自然景观、优越的地理位置,成为西藏地区最有吸引力的旅游胜地之一。
日喀则市地处西藏南部,位于雅鲁藏布江和年楚河的交汇处,这座昔日的后藏首府海拔高达3800米,是目前西藏的第二大城市,是当年后藏的政教中心,也是历代班禅的驻锡之地。
美丽旖旎的自然风光,独具特色的后藏生活,这里被誉为“最如意美好的庄园”。
从日喀则继续南行,就可到达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以北则直达那曲,往东至拉萨、山南,西进则可直抵阿里。
日喀则自然风光秀丽,人文景观丰富:以珠穆朗玛峰为首的冰峰雪山,风景秀丽的原始森林带,交相辉映的神山、圣湖、草原,充满神秘、传奇色彩的名寺古刹,独具特色的后藏人文风习……让旅游者从中解读西藏社会发展的历史痕迹。
从拉萨沿雅鲁藏布江溯流而上,沿途有西藏三大圣湖之一的羊卓雍湖,镶嵌于群山之中;而扎什伦布寺则是日喀则的象征,寺院依山而筑,壮观雄伟,可与布达拉宫比美,是历代班禅的驻锡地;江孜的白居寺拥有众多佛塔,被誉为“西藏塔王”,寺内的壁画总观结构连贯,局部看自成一体,十分和谐,白居寺和西藏的文化宝库萨迦寺都是西藏的宗教中心,是爱好旅游的你必去的地方。
在这里还有为人们所敬仰的宗山抗英遗址。
从日喀则继续往南走,将到达美丽的冰川世界及“世界第一高峰”—— 珠穆朗玛峰。
交通日喀则是西藏交通中心,境内公路四通八达,318国道、日(喀则)亚(东)公路、拉(萨)普(兰)公路、中尼公路贯通东西南北。
由新路前往日喀则距离250公里。
拉萨每天07:00-12:00,在公路纪念碑旁的长途汽车站有长途汽车(私营小巴)开往日喀则,客满即开,票价38元,行车约需8小时。
拉萨汽车站也有大巴前往,但行车时间较长,车票也较贵。
航空:日喀则没有机场,一切依靠拉萨贡嘎机场,距离日喀则市约400公里左右,并需乘长途汽车到曲水转车前往。
详情可参阅拉萨航空交通。
陆路:由日喀则开往各地的公营长途汽车比拉萨所发车辆少,只开往拉萨及萨迦的有定期班次前往,亚东每日或隔日上午均有长途汽车前往,班次及时间视乘客人数而定。
包车是大多数旅客首选的交通方式,参考价格为:普通型进口越野车3.00-3.50元/每公里;豪华型进口越野车3.50-4.50元/每公里;可供20人乘坐的微型汽车5.50-6.50元/每公里;可供40人乘坐的长途汽车7.00-8.00元/每公里。
私营长途汽车行走日喀则至江孜及日喀则至拉孜、拉萨等地。
前往江孜或拉孜的旅客注意,每日清晨至15:00,汽车站外均有私营中型长途汽车开往两地。
要前往拉萨,在贡觉林路的工商局对面候车,或直接在街头等候即可,因为小客车会在街上兜客。
前往拉孜的乘客可在清晨06:00-21:00在扎什伦布寺外的广场西侧等候。
所有车辆均要坐满客才开出,所以客车有可能因旅客人数不足而临时取消行程。
日喀则不大,在市内步行就很方便。
三轮车每人2-3元,可议价。
的士在市内一律收费10元。
住宿日喀则是西藏的交通中心,外地人停留较多,因此各种档次的酒店、宾馆不少,还有许多私人开的小旅馆,住宿价格从25元到200元不等。
需要注意的是,大多数宾馆的热水供应都有时间限制,并且由于各种原因还经常误时,游客洗澡可得抓紧时间。
餐饮日喀则的餐饮与西藏其他地方相同,各种档次的餐馆不少,无论是高档的还是简陋的装潢设计大都注意体现民族特色。
狗蹄”木桌、铁皮火炉、“八瑞”瓷碗、藏式蒲团、吉祥图与壁画等,都体现了藏民的精神追求。
菜肴多为一些有特色的藏餐,如各类灌肠、青稞酒和酥油茶、牛羊手抓肉、凉拌牦牛舌、包子、糌耙、各种糕点、以及甜茶、奶茶、酸奶、烤肠、风干肉、夏普青(肉浆)等。
汽车站附近的夜市,菜式多样,气氛热闹,值得一尝。
解放北路和珠穆朗玛路一带是川菜馆和藏菜馆的集中地。
提示:在日喀则市内,随处可以看到四川餐馆,费用不贵,十几二十元即可吃饱,在那里人们不大吃藏式风味的东西,而真正要吃藏味的,一般在较偏远的藏民聚居区。
娱乐日喀则农村的农民,一年要过四次年:公历的元旦、农历的春节、西藏的藏历年和后藏的藏历年。
生活在年楚河谷的农民,最看重的还是后藏的藏历年,过得最为隆重热闹。
后藏地区素有歌舞之乡的美誉,民间舞蹈以热烈欢快的堆谐最为常见,还有场面宏大的果谐,各地都有极具特色的民间舞蹈。
民歌有情歌、牧歌、酒歌、祝福歌等多种形式,在劳动和生活中男女老少随编随唱,自娱自乐。
后藏也被看作藏戏的发源地,藏戏创始人汤东杰布(1365-1455年)就出生在昂仁县,南木林县香曲河上的铁索桥,传说就是汤东杰布通过表演藏戏募集资金所建的。
优秀藏戏节目《文成公主》、《朗萨姑娘》、《诺桑王子》等不仅在西藏长演不衰,在国内外也深受欢迎。
在藏族文学史上,米拉日巴的《十万道歌》、萨迦班智达的《萨迦格言》产生了深远影响。
布顿大师的《佛教史大宝藏论》、觉囊·多罗那它的《印度佛教史》、索南坚赞的《西藏王统记》等是藏族史学上的代表性著作。
桑吉坚赞的《玛尔巴传》、《米拉日巴传》、《日迥巴传》是著名的传记文学作品。
民间故事和传说源远流长,用以活跃生活,教诫后人。
日喀则现有专业文艺表演团体1个,业余文艺宣传队2个,各县乡还有不少群众自发组成的藏戏队。
有地区群艺馆和县文化馆4座,新华书店16座。
全地区有电影院2座,录像、VCD放映厅、卡拉OK等新的娱乐文化设施在城镇不断增多。
友情提示在日喀则地区旅行,如果计划去到墨脱、樟木、亚东、定日(珠峰)、阿里地区的狮泉河、普兰等边境地区,需要办理边境证。
樟木和珠峰在一条线上,写“聂拉木县”就可以;亚东需要另写上“亚东”。
最好在你的出发地就办好边境证,应尽量避免在拉萨或者日喀则办理,因为在那里办会比较麻烦,价钱也会贵一些。
手机在拉萨、拉孜、日喀则都有信号,定日县个别地方也有信号,其他地方就不一定了。
此外,绒布寺和珠峰大本营都没有电,去之前最好带好手机和数码设备的备用电池。
少数民族的节日风俗
侗族:侗族是个讲究文明礼貌的的民族,而且非常注重教育。
“一株好苗众人栽,一朵好花众人爱”,这是侗族人民的一句格言。
在侗 乡哪个寨子多出几个读书人,就是那个寨子的娇傲。
寨子里不 管谁家的孩子出门上学,全寨就象过节一样,带着各种礼物到这 家表示祝贺。
七路时全寨老老少少都出来穿街走巷一直送到黎 外、侗族人热情好客,如果你去侗寨作客,一进屋全家老少都会 起来让座,欢迎你的到来,老人给你递烟,大娘给你端油茶, 并用侗家最讲究的“酸宴苦酒”来款待你。
苦酒是用糯米酿制 的,酸宴是腌制多年的鱼、肉、菜等,一般不再下锅。
如果客人 吃不。
惯,主人便把酸鱼、酸肉放在锅里爆炒或油煎一下。
在侗乡的 路上即使素不相识,也互相打招呼,并谦让请对方先走。
更有趣 的是两个姑娘出嫁,在路上相遇,双方各自从身上解下一根花带 或头帕赠给对方,以示尊敬和互祝幸福、侗族对公益事业、助人 为乐非常重视。
冬天有人在鼓楼的火塘里生起火供人取暖;夏天 有人把泉水、凉水送到凉亭、鼓楼供行人饮用。
有的人在自己过 生日或逢年过节时,总喜欢到风雨桥、鼓楼上打扫卫生或修桥补 路,他们既不图名,也不图利。
所以人们都说,到了侗乡,上山 必有路,逢水必有桥,山腰、山顶有凉亭歇息,十字路口有路 碑指道。
维吾尔族:维吾尔族待客和作客都有讲究。
如果来客,要请客人坐在上席,摆上馕、各种糕点、冰糖等,夏天还要摆上一些瓜果,先给客人倒茶水或奶茶。
待饭做好后再端上来,如果用抓饭待客,饭前要提一壶水,请客人洗手。
吃完饭后,由长者领作“都瓦”,待主人收拾食具完,客人才能离席。
吃饭时,客人不可随便拨弄盘中食物,不可随便到锅灶前去,一般不把食物剩在碗中,同时注意不让饭屑落地,如不慎落地,要拾起来放在自己跟前的“饭单”上。
共盘吃抓饭时,不将已抓起的饭粒再放进盘中。
饭毕,如有长者领作“都瓦”,客人不能东张西望或立起。
吃饭时长者坐在上席,全家共席而坐,饭前饭后必须洗手,洗后只能用手帕或布擦干,忌讳顺手甩水,认为那样不礼貌。
男女青年要结婚时,由阿訇或伊玛目(均为宗教职业者)诵经,将两块干馕沾上盐水,让新郎、新娘当场吃下,表示从此就像馕和盐水一样,同甘共苦,白头到老。
婚宴要在地毯上铺上洁白的饭单,最先摆上馕、喜糖、葡萄干、枣、糕点、油炸馓子等,然后再上手抓羊肉、抓饭。
日食三餐,早饭吃馕和各种瓜果酱、甜酱,喝奶茶、油茶等,午饭是各类主食,晚饭多是馕、茶或汤面等。
以面食为主,喜食牛、羊肉。
主食的种类有数十种。
最常吃的有馕、羊肉抓饭、包子、面条等。
维吾尔族喜欢饮茯茶、奶茶。
夏季多伴食瓜果。
典型食品:维吾尔族最爱吃馕、抓饭、烤包子、拌面等食品,有很多著名的风味菜肴和小吃,如烤全羊、手抓羊肉、帕尔木丁、薄皮包子、烤羊肉串等,此外还有:油馓子、银丝擀面(维吾尔语称“玉古勒”)、哈勒瓦、羊杂碎、曲连、烤南瓜、黄萝卜(胡萝卜)酱等。
藏族:藏族信仰佛教。
公元七世纪佛教从印度传入西藏,至今已有1 3 0 0 多年的历史。
公元1 3 至1 6 世纪中叶,佛教日益盛行,佛事活动频繁,佛教寺庙遍及西藏各地。
著名的寺庙有甘丹寺、哲蚌寺、色拉寺、扎什伦布寺和布达拉宫。
藏传佛教(俗称喇嘛教)主要教派:公元10世纪后,随着藏传佛教“后弘期”的开始,陆续出现了许多教派,早期的有宁瑞派(俗称“红教”),萨迦派(俗称“花教”),噶当派,噶举派(俗称“白教”)等。
15世纪初,宗喀巴实施宗教改革,创建格鲁派(俗称“黄教”).此外藏传佛教还有一些独立的教派:息学派,希解派,觉宇派,觉囊派,廓扎派,夏鲁派等。
【饮食习惯】以青稞等制作的糌粑和酥油、青稞酒是农牧民的主要食品。
糌粑是由青稞或碗豆炒熟后磨制而成的炒面,把糌粑用酥油茶或青稞酒拌和,用手捏成小团就可以吃了。
酥油茶是把砖茶的茶叶倒入1米长的木质长筒内,加上盐巴和酥油,用长轴上下冲击,使其各种成分均匀融合而成。
藏族同胞宁可三月无肉,不可一天无酥油茶。
青稞酒是用当地出产的青稞酿制而成的一种低度酒,男女老少皆喜欢,食物多用肉食和奶制品,不少人爱吃风干的牛羊肉。
【婚丧习俗】西藏人死后有五种葬法,最隆重的是塔葬,然而只有圆寂的达赖喇嘛死后,在布达拉宫里把他的遗体修放在一座塔里,装饰这座塔就用去1 4 万两黄金。
其次,活佛和一些领主死后,即享受火葬。
小孩死了,或因其它病疾死亡的人,则把尸体丢进河里喂鱼,这叫水葬。
生前作过坏事的人,即用土葬。
藏族认为,被埋的人是永远不会转世的。
天葬寄托一种升上“天堂”的幻想。
天葬仪式一般都是在清晨举行的。
死者家属在天亮前,要把尸体送到拉萨北郊的天葬台,太阳徐徐升起,天葬仪式开始。
不经允许一般是不欢迎人们去观看的。
彝族:爬花房--彝族男女的婚恋:爬花房是楚据彝族特有的风俗。
姑娘年满16岁,父母就为她另盖一间小草楼,让其单独在其中过夜,而年满20岁的男青年,可以在夜晚爬上心爱姑娘的草楼谈情说爱。
他们在一起吹响蔑,对调子,互诉爱恋之情。
即使同时有几对青年男女也是如此,大家并无拘束。
一旦爱情成熟,男女双方只要征得父母同意就可以结婚,双方父母一般不会干涉儿女们的选择。
云南小凉山彝族的婚礼相当别致。
结婚时,男方要备马,携带酒、布、肉、养面等礼物去迎新娘。
女方村里的姑娘,可使出浑身本事向迎亲的客人泼水,捉住拼命戏乐。
送亲的人全要男子,新娘至男方门前,要到太阳落山方可进门。
进门前,由一人托着装有羊肉、养把把和酒的木碗,在新娘头上绕一圈,以示婚后生活富裕。
然后,新娘由表兄弟背进屋去。
跳菜--彝族的歌舞伴餐:跳菜,即舞蹈着上菜。
它是云南无量山、哀牢山彝族民间一种独特的上菜形式和宴宾时的最高礼仪,是舞蹈、音乐与杂技完美结合的历史悠久的传统饮食文化。
宴宾时,通常用方桌沿两则一溜摆开,宾客围坐三方,中间留出一条跳菜通道。
三声大锣 拉开跳菜序幕:大锣、芦笙、三弦、闷笛、树叶等民乐齐奏;在姑娘小伙呜哇哩--噻噻的吆喝声中,只见顶着托盘的彝家男子双手拱揖,脚步忽高忽低,忽急忽缓,另一个人头顶和双臂各撑一菜盘(共24碗)紧随其后入场。
他们合着古朴纯厚的民乐协奏曲,脸上作着滑稽州怪相,跳着歪来复去而又轻松、优美、流畅、连贯的舞步,一前一后登场。
两位手舞毛巾的搭档,则怪态百出,形如彩蝶戏花般忽前、忽后、忽左、忽右地为其保驾护航。
一对托菜手要上菜四桌,搭档把32碗菜摆成回宫八卦阵,每碗菜都像一粒棋子。
自有定位,全按古已有之的规矩逐一落桌,丝毫不乱。
各地彝族盛行父系小家庭制,幼子往往和父母住在一起。
妇女地位较低。
遗产由诸子平分,绝业一般归近亲所有。
彝族历史上盛行父子连名,此俗在凉山彝族居民中一直继续到建国前。
一夫一妻是彝族婚姻的基本制度,娶媳需付较高的聘金,交错从表婚比较流行,夫死实行转房。
建国前云南部分彝族地区还保持着公房制度,凉山彝族保持着严格的等级内婚。
历史上彝族多实行火葬,建国前,凉山及云南沿金沙江一带居民仍行此葬俗。
其他地区自明、清以来逐渐改为上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