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句子网

伤感说说 爱情说说 心情说说 经典说说 个性说说 搞笑说说 励志说说 节日说说 唯美说说 图片说说

孔子理想中的社会名言警句

24.班级召开辩论会,辩题是“论语对现代中学生是否具有意义。

”你支持那种观点

请把你的观点及论据

人格是个体在先天生物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

”丰子恺先生曾把人格比作一只鼎,而支撑这只鼎的三足就是思想——真;品德——美;情感——善。

这三者的和谐统一,就是圆满健全的人格。

提升中学生的健康人格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

1.“不降其志,不辱其身”等人生珍言,鼓励中学生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人格包括个人的需要、动机、兴趣、态度、价值观、人际关系等许多方面。

其中,奋发有为的积极态度、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是人格的核心。

丧失了理智、刚健、坚韧人格的支撑,外显的行为将会盲目、被动。

《论语》中许多名言警句重视焕发人的生命活力,提倡阳刚之气,鼓励人们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士不可以不弘重,任重而道远。

”“不降其志,不辱其身。

”提倡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要有坚韧不拔的意志,“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这种刚健自强的奋发进取精神,是中华民族生命力之所在。

在孔子思想熏陶和哺育下,在我国封建社会,出现了一批又一批的志士仁人,他们“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为中华民族的振兴、富强而奋斗不息。

时代发展到今天,这种自立自强的精神境界,依然是我们不怕困难、不畏艰险,朝着理想境界前进的巨大动力。

当代社会,呼唤着竞争、开拓、进取、创新,更要求我们的中学生在前进路上要勇于创造,积极创新。

只有培养中学生奋发有为、自强不息的人格,他们才能在前进路上顺境不骄、逆境不馁,不断的超越和发展自我,做生活的强者。

2.“君子成人之美”等名言警句,有利于提升中学生高尚的人格高尚的道德情操、诚信友爱的人格品德,不仅是中学生为人处事的基本准则,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础。

我们不仅要通过学习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还要注意勇于和善于吸收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以之来潜移默化、陶冶中学生的高尚情操。

在《论语》中,孔子把道德、道义作为人生的基础,他从不同的角度,诠释了志士仁人的崇高人格。

“君子坦荡荡”、“君子成人之美”等名言警句,经过长期的流传,已经成为凝练隽永、富有哲理的通俗成语,这些成语,道出了志士仁人的宽广胸怀;“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人不知,而不愠。

”阐明了志士仁人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的美德;“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小不忍,则乱大谋。

”道出了志士仁人刚柔并济的人格;“言必信,行必果。

”说明志士仁人还应具备诚实信用的品德;“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道出了志士仁人虚怀若谷的情怀;“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阐明了志士仁人的儒雅风度。

在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过程中,志士仁人的理想人格锻炼了中华儿女的民族魂。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我们要勇于和善于借鉴其中的精华、博大精深的文化,使我们的传统文化在继承中延续,在创新中发展。

而志士仁人的高尚人格,对于净化中学生的灵魂,具有不可代替的感召力量。

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人际准则,有利于形成其乐融融的社会氛围和谐社会,应该是社会全体成员之间关系的融洽、协调,无根本利害冲突,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友爱。

《论语》中的许多警句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教导我们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且不可随意把自己的主观意志强加于别人,要尊重别人,爱护别人,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人们之间亲密友爱的关系。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良好环境过程中,要教育我们的中学生大力倡导珍惜友谊、团结互助的社会风尚。

发扬“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博爱精神,广交天下朋友,努力为自身的发展营造一个和谐的环境。

“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真可谓至理名言。

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是人们特别是中学生交友的格言。

人们内心和谐了,人际和谐了,一个其乐融融的和谐社会就会到来。

4.“见利思义”等人生格言,有利于形成中学生淡泊名利的人格在现实生活中,有一些中学生在价值观上出现了重功利、重金钱、讲实惠、讲条件、对物质利益过分追求的倾向,出现了拜金主义价值观、享乐主义价值观。

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就要引导中学生树立正确的利义观和富裕观。

学习《论语》中那些紧扣人们心弦的人生珍言,有助于净化中学生的精神生活。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孔子承认,人人都有追求财富的欲望,但是,如果是用不正当的手段得到它们,就不应该接受,主张“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告诫人们对富贵的追求应该是有条件的,有节制的,君子爱财,取之以道,决不能损害道义、不择手段地去追求。

“贫而无谄,富而无骄。

”人在贫困之中,要保持尊严;人处富贵之中,也要无骄于他人。

肯定精神生活的价值高于物质生活的价值,道德价值高于生命价值。

这些人生格言,有助于净化中学生的精神境界,提升他们淡泊名利的人格。

二、从《论语》人生珍言看提升健康人格的途径1.通过广泛学习,提升健康人格“学习是个体在生活过程中,由经验而获取知识、改变行为以完善人格的历程。

”学习是中学生素质全面、和谐发展的重要手段,是营造和谐关系的桥梁,也是提升中学生健康人格的最佳途径。

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世界文明的先进成果,是培养健康人格的精神食粮,特别是文史哲经典著作,对提升中学生的人格具有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

中华传统文化更强调如何修德和做人,这是提升中学生健康人格非常宝贵的精神财富。

在学习借鉴中,要坚持批判继承的原则,立足现实,古为今用。

应该怎样有效地学习,从中领悟生活的真谛,提升健康的人格?孔子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家,在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上有许多著名论断。

第一,“学而时习之”。

强调学习,时时练习,同时要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践中,学习才能快乐。

第二,“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勤奋好学,温故知新,不断开拓新的思想,天长日久,自然学业有成。

第三、要善于向别人学习。

孔子认为,学习不能仅仅停留在书本上,必须超出书本的范围。

“择其善者而从之”、“见贤思齐焉”等格言,谆谆告诫人们,要善于发现别人身上的长处,虚心向他人学习。

第四,学与思相结合。

孔子重视思考,但他更重视学习,他认为学是思的基础。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阐述了学与思的辩证关系。

孔子倡导的学习态度值得我们的中学生学习、借鉴。

首先,“学而不厌”。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启示我们学习要有热情,要有兴趣,只有孜孜不倦,才能达到目的。

其次,不耻下问。

在学习过程中,要“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虚心向别人学习,不断地提高自己,完善自己。

最后,知之为知之。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格言,教导人们要抛弃虚荣心和浮夸风,要深入扎实地学习,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

学习方法掌握了,自学能力提高了,正确的学习态度树立了,学习成了每一个人自主自觉的生活方式、情感需要和自我发展的动力,那么,通过学习提升人格、通过学习提高修养、通过学习开发智能的社会风尚即将形成。

2.发挥主观能动性,促进健康人格的发展人类发展史表明,人本身的自我实现越充分、人的潜能挖掘得越多,人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得越好,社会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便越丰富,社会便越繁荣、越进步。

如何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孔子也有许多著名的论断。

“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在这里,孔子强调了人们在追求美德时贵在要有自觉性和主动性。

心中不仅要树立起仁德这个目标,还必须有相应的行动,要持之以恒,始终不渝地追求。

对于那些在追求仁德道路上缺乏自觉性、主动性的人,孔子毫不留情地给予严厉地批评:“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

”人格的培养,需要持之以恒的努力,“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

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孔子通过生动的比喻,强调美德的获得,并非一朝一夕的事,要锲而不舍,方能取得成效。

以上名言警句,都是我们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促进中学生健康人格发展的宝贵财富。

3.营造和谐的社会环境,提升高尚的人格安定有序、融洽和谐的社会环境是促进中学生健康人格形成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孔子非常重视环境对人格形成的作用,提出“里仁为美”、“择邻处仁”、“择善而从”等著名格言,说明了环境对人们的影响作用。

我们要不断提高中学生的道德意识,就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敬业奉献、诚实守信的精神,积极倡导和睦相助、友爱向善的良好风尚,努力形成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在全社会营造生动活泼、文明高雅的文化氛围,美化生活环境,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艺术活动,弘扬社会主义的高尚人格;加强舆论引导,把人类在千百年来所形成的传统美德作为提升健康人格的内容传授给中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民风和民俗,从而潜移默化、润物无声、日积月累,自觉加强道德养成,提升高尚的人格。

孔子关于酒的评论

唯酒无量不及乱——中国儒学祖师孔子论酒 --------------------------------------------------------------------------------【打印本稿】 【进入论坛】 【推荐朋友】 【关闭窗口】 2008年01月25日 10:22 来源:中国餐饮运营网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山东曲阜人。

父叔梁纥因战功而成为陬邑(山东曲阜城东南)大夫。

《史记·孔子世家》中载:“纥与颜氏野合而生孔子”。

这里的野合不是现代汉语中的意思,而指没有按当时的礼仪而结婚。

因为叔梁纥在超过六十岁时才结的婚,而颜氏女尚为妙龄,这样已违反了常规的礼仪。

孔子三岁丧父,母亲带他到了鲁国的都城曲阜,在一个富有文化传统的环境中生活。

十七岁时母亲又不幸过早离世。

从此,孔子开始了贫困自强的生活历程。

孔子一生好学,多能鄙事。

孔子以他的渊博学识,周游列国,而未能求得稳久的仕途,但整理文籍,编辑五经,教书育人且获得了辉煌的成就。

使其桃李满天下,终于成为学祖儒师。

袁宏道的《觞政·八之祭》中的一段话强调和突出了孔子在酒文化上的地位。

“凡饮必祭所始,礼也。

今祀先父曰酒圣。

‘夫无量不及乱’,觞之祖也,是为饮宗”。

这里袁宏道仅凭一句话,便把孔子称为“酒圣”、“觞祖”、“饮宗”实有其独到的见解和精紧的概括。

以下是《论语·乡党》中的整段文字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食而馁而肉败,不食。

色恶不食。

臭恶不食。

失饪不食。

不时不食。

割不正不食。

不得其酱不食。

肉虽多,不使胜食气。

惟酒无量,不及乱。

沽酒,市脯不食。

不撤姜食。

不多食。

祭于公,不宿肉。

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

食不语,寝不言。

虽疏食,菜羹瓜祭,必齐如也。

全文主要是针对饮食而言的。

但是,“惟酒无量,不及乱。

沽酒,市脯不食。

”这二句话与“割不正不食”有明显的共同之处。

即须遵循一定的规范。

当人们第一次发明了酒或发现了酒时,最深的印象是这东西竟有如此的神奇,应该用来祭祀祖宗或先人。

也确实我国的酒是为礼而设的。

而礼是孔子一生的追求。

“唯酒无量不及乱”是人们最常提及的孔子言论或语录,孔子以客观的感受和主观的修养,得出唯有酒对于人来说是没有固定的量的。

可以不加限量,只要没有到达“乱”的程度。

实际上,孔子的酒论,都是与他一生为之奔走的观点相一致的。

即都是以“周礼”作为他人生最高的礼治目标。

或可以说,礼治作为他对当时治理社会的一种坚定信念。

所以这里说的“乱”并不局限于醉酒狂乱,而重在于不违反礼法伦常。

因为接下去还连着一句“沽酒,市脯,不食”,人们在提及“唯酒无量不及乱”时,往往忽略这下一句,而对这下一句均解释为:从市上打来的酒,买来的肉不吃。

更有甚者,认为孔子早就懂得食品的卫生要求,市场上不干净的东西是不吃的。

让人找不到北。

其实这下半句的“沽酒、市脯”不食,也是从孔子的礼治说教出发的,他认为酒之饮,只能在祭祀行礼时才可以,才符合礼仪。

而从市场上随意地买酒买肉,在既不敬先人也不祭神明的情况下,随心所欲地不按传统规矩饮酒吃肉,对孔子来说,这种违反礼仪的作法他是不干的,就算是买到了他也不吃,这是作为老师的率先垂范,是《仪礼》、《礼记》编写审定者理所当然应该做到的,并非单是望文生义所能解释得了的。

在孔子的理想中,社会必须有严格的等级制度,所有人都要遵守礼制规定,贵贱有等,上下有序。

而要实现礼治,则需有仁。

“仁”是孔子追求和提倡的人生最高境界。

对“仁”的阐述很多,从“仁者爱人”到“仁远乎哉

欲找仁,仁斯至矣”。

认为个人的道德修养是达到“仁”的境界的首要条件。

道德修养的主要内容和办法便是“克己复礼”,“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复礼便是恢复周礼,又是对周礼的继承和发展。

周礼是“礼不下庶人”,孔子则发展为“齐之以礼”。

主张对一切人都应有礼。

《论语·颜渊》中有“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认为礼是治国之本“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在《礼记·哀问》中有:“丘闻之,民之所由生,礼为大,非礼,无以节事天地之神也;非礼,无以辩君臣上下之信也;非礼,无以别男女父子、兄弟之亲,婚姻疏数之交也。

”在《论语、季氏》中有“不学礼·无以立”对超越礼仪的“及乱”行为,孔子认为是“是可忍也,孰不可忍”。

他希望社会、希望生活在当时社会中的人都能对礼自觉遵循。

孔子的语录集《论语》中多处记载与酒有关的言辞语录,尤其是酒为礼设,循规蹈矩的说教贯穿全书。

《礼记·礼运》中孔子谈到酒和酒器的放置摆设时有:“玄酒在室,醴在户,粢醍在望,澄酒在下。

陈其牺牲,备其鼎俎,列其琴瑟管磬钟鼓,修其祝嘏,以降上神与其先祖。

”祭祀中的礼乐,酒品、器物的列放都应符合礼制的规范,有一种庄严和神秘的氛围,似乎有点酒神精神雏形的体现。

《礼记·礼运》中还记有孔子的话:“……盏及尸君,非礼也,是谓僭君”。

孔子认为夏盏和殷都是先王用的酒器,只有周天子与鲁国公,祭天时才能用的酒器,后来诸侯也使用了,这都是不合礼法的,“僭君”行为。

《论语·雍也》中也有记述,孔子看到不符合周时的酒器“觚”,便发出了“觚不觚,觚哉

觚哉

”的叹息,意思是说现在的觚不像周时的觚,这是觚吗

是觚吗

的感叹疑问。

也可理解为现在的礼已不像周礼了,你们还能标榜为礼吗

在等级制度中孔子的酒论也列入其中,如《论语·为政第二》载“有酒食,先生巽,曾是以为孝乎

”说白了就是有酒肉应先敬年长的。

为什么一定会有先生可以敬呢

因为酒为礼而设,而举行这种仪式时,根据规定由长者主持,既然有长者则敬长者是礼仪的一部分,饮酒时当然须先敬长辈,这其中也不排斥在家中以礼待人时的举止。

如果我们通观《礼记·仪礼》不难发现酒是与礼联系在一起的,是为礼而设的,只有在遵循礼仪,礼节时人们才可享用,只要不违反礼制,礼仪能喝多少就喝多少,那种没有祭祀,没有礼仪时的随意饮酒是不合礼的,作为一代师长,则是不为的。

所以他才说:“沽酒、市脯、不食”。

这并不是从市场上买来的酒和食物,孔子是不吃的,而是不符合礼法不通过祭祀礼仪等形式,而直接从市上买来的酒食不吃。

其对学生和后人的教育,一以贯之是为了实现孔子理想中的“礼治”社会。

在《礼仪·乡饮酒礼》中详细地记录了当时对礼严格而谨慎的行为,从酒礼出发,通过酒食的摆设到如何按规定入座,如何举杯、举爵,如何敬祖、如何答礼到如何离席都作了明确的说明和要求。

《乡射礼》前半部分也作了同样的要求。

可见当时对执觥饮酒的繁琐礼节达到何种程度。

一个作为师长的孔子,当然要热衷于仪礼了,而礼上的酒是没有限量的,只要合乎礼仪,不乱设,便是有礼,便是有度了。

而这一“不及乱”也是孔子“中庸之道”的一种表现。

“中庸”这个概念在《论语》中只出现过一次,“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甚乎

民鲜久矣”。

这就要求人们用“中”这一方法,使人们能“允执其中”。

子贡曾问孔子,师和商两个人谁好一点,孔子说:“师也过,商也不及。

”子贡又问:师比商是否好一点,孔子说:“过犹不及。

”孔子对他的学生总是设法裁过和补不及。

在个人修养方面孔子说过:“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意思是说朴实多于文采,便显得粗俗;如果文采胜过朴实,便显得浮夸,只有将二者恰到好处地结合起来,达到中庸的目的,才是一个真正的君子。

饮酒也一样,酒为礼而设,如不用酒则显得比较粗俗,对不起先人和客人;如酒多到乱了礼仪法度则又失去了礼。

唯有用酒而又不失礼仪,才是应该追求的。

而饮酒当然更不能狂醉而乱了心智。

只有文质彬彬便无限止了,便是君子。

我们在提及酒文化时,还往往会从酒量上引用“尧舜千钟,孔子百觚”的说法。

这里主要有二个出处,一是《孔丛子》一书中有“平原君与子高饮,强子高酒曰:‘有谚云:尧舜千钟,孔子百觚,子路嗑嗑,尚饮百,古之圣贤无不能饮,子何辞焉

’子高曰:以予所闻,圣贤以道德兼人,未闻饮酒。

”孔融的《难曹操禁酒书》中有“尧不千钟,无以建太平;孔不百觚,无以堪上圣”。

第一个出处是双方互相对豪饮的理解和举尊者的例子。

意思互为相反。

第二个出处是孔融为了反对曹操禁酒而举出圣贤的例子来镇唬曹操,似可信孰不可信。

为何

孔子的孙子子思应该比较了解其祖父的,而子思曾经说过:“夫子一饮,不能一升”,可见饮酒量不大的,再观各大史籍,也无孔子饮酒的记载。

可见孔子绝非好酒之徒,这更说明了孔子“唯酒无量不及乱”是不独针对饮酒而言的。

“沽酒不食”,“非礼勿动”才是孔子真正的酒论。

我们该向孔子学什么

---读于丹《论语心得》有感

自从开展“经典诵读”以来,校园上空时而回荡着“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不学礼,无以立”、“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这些孔子的名言警句。

听着学生的诵读,我的脑海中不禁画了一个问号:孔子——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距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不同的社会制度、教育体制下,作为二十一世纪的教师,我们能向孔子学习借鉴什么

带着这个问题,我以于丹《论语心得》为导游,感受《论语》精华——因为我读《论语》,是云里雾里,一窍不通。

只有文化底蕴深厚的人,才能接近孔子的行为和心灵,乃至感染其美。

于丹教授对《论语》的解读让我受益匪浅。

其《论语心得》,以白话诠释经典,以经典诠释智慧,把两千多年前的论语用一个现代人对社会,对生活,对人生的感悟演绎出来,灰色的孔子一旦链接了这个多彩的世界,催生而出的是一种纯粹的积极的态度,是道德品性、情感智慧的升华。

我从中明确了我们应该从孔子身上所学的东西: 一、治学 孔子只是坐在家里学习,没打招生广告,却有很多学生不远万里来到他的身边。

是什么力量所感召

他的学问、人品及人生阅历得到了人们的认同。

孔子从此不再孤单,有那么多的弟子和他一起学,其中不乏可视为朋友、知己者,一起切磋学问,教学相长,所谓“独学而无友,则孤陋寡闻”。

孔子以好学著称,对于各种知识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他多才多艺、知识渊博,在当时是出了名的。

孔子学无常师,谁有知识,他就拜谁为师,因此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孔子即便是学富五车,依然觉得自己不够学问,尤其是教了那么多学生之后,在颠沛流离中卖力求学,近50岁攻克天书《易》。

所谓“教,然后知困”。

学生不仅明白什么叫谦虚,而且立志与老师一样好学上进。

纵观孔子的一生,他对他的学生的影响,一部分是通过言传,通过学习古代文献、传授各种技艺,而更多的、更为深刻的则是身教。

他的勤奋好学,他对真理、对理想、对完美人格的追求,他的正直、善良、谦虚、有礼,他对国家的忠诚与对老百姓的关心,都深深地感染着他的学生与后人。

“学”是教师的第一命根,没有渊博的学识,交给学生什么

如果教师拥有丰富的学养,哪怕没有孔子及弟子的“从游之乐”,也能存天地于心中,讲出学生喜欢、爱上的课来,让学生养成近乎天地的浩然之气。

二、教学 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教学中倡导“有教无类”、“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启发诱导,循序渐进 ”的教学原则。

孔子爱教育、爱学生,平等对待学生,循循善诱,诲人不倦。

正确地认识学生,因材施教。

孔子将毕生精力贡献于后一代的教育工作, 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重视道德修养,是具有高尚师德的一代宗师,被后世尊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1、诲人不倦:其本质内涵是教学双方的“心意”——诚意和正心。

孔子认为对于颜渊式“听话”肯学悟性高的学生,应以最大的耐性去教,这样的师生互动,才能体验到教学的幸福。

而于原壤式的“朽木”则不用雕琢,对他们的教育只要做到问心无愧就可以了。

由此可见,教师要把有限地教学精力,投放到有收益回报的学生身上,而别一味的付出。

2、因材施教:孔子对自己的学生很了解,他能够说出学生的性格特点和智力水平,并且针对不同的特点,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教育,把学生培养成各种不同的人才。

子路和冉有向孔子请教的是同一个问题,孔子却对不同的人作出不同的回答。

冉有遇事畏缩,所以要鼓励他;子路遇事轻率,所以加以抑制。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不同事物的不同特点,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矛盾。

教师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使教学的深度、广度、进度适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同时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个性差异,使每个人的才能品行都得到发展。

3、教学之恋:孔子对教学一往情深,“孔子式的爱情”是指对教学的无限爱恋,他痴恋着教学,教学也没有辜负他的痴恋。

孔子所以成为圣人,是他终身对于教学的坚持,是一种信念的支撑。

倘若有幸成为孔子式的教师,便可以体会到饱含人间至情的教学之恋,那是至高境界,做教师的终极命运。

虽不能及,我心向往之。

三、精神园地 身为教师,必须具有成熟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拥有一片属于自己的“精神园地”,但不一定著书立传。

孔子崇尚“述而不著”,《论语》是由弟子编纂而成,“半部论语治天下”,足已体现孔子辉煌的思想成就,值得后人不断研读。

“人虽渺小,人生虽然短促,但是人能学,人能修身,人能自我完善。

”借杨绛先生的话激励自己,执一柄铲,挖一条沟,引《论语》圣水,灌溉贫瘠的心灵之土,但愿我们的园子能长出一片绿茵.....

名言警句及赏析

诸子百家是对春秋战国时期各种学术派别的总称,诸子百家之流传中最为广泛的是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杂家、农家、小说家、纵横家。

有相关图书《图说天下国学书院系列之诸子百家》,动画《秦时明月之诸子百家》系列第三部也名为《诸子百家》,另外《诸子百家》还是由东莞神狼林动漫科技有限公司开发的大型3D网络游戏。

流派谱系诸子百家谱系: 【先秦】 文武道{顺天应人}微 周公王道{礼法}小、姜子牙{霸道}兵法}大 【春秋】 管子 老子、孔子、晏子、孙子、范蠡 【战国】 扁鹊 尹文、列子、庄子、田骈黄老、杨子 邓析、公孙龙子、惠子、 鬼谷子、张仪、苏秦、孙膑、庞涓 孟子、墨子、告子 {商鞅、申不害、慎子} 许行、 邹衍 荀子、韩非子、 吕不韦、 【汉】 司马迁、淮南子、董仲舒。

王充百家简介一、儒家: 孔子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

作品:《论语》、《孟子》、《荀子》 儒家是战国时期重要的学派之一,它以春秋时孔子为师,以六艺为法,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张“德治”和“仁政”,重视道德伦理教育和人的自身修养的一个学术派别。

儒家强调教育的功能,认为重教化、轻刑罚是国家安定、人民富裕幸福的必由之路。

主张“有教无类”,对统治者和被统治者都应该进行教育,使全国上下都成为道德高尚的人。

在政治上,还主张以礼治国,以德服人,呼吁恢复“周礼”,并认为“周礼”是实现理想政治的理想大道。

至战国时,儒家分有八派,重要的有孟子和荀子两派。

孟子的思想主要是“民贵君轻”,提倡统治者实行“仁政”,在对人性的论述上,他认为人性本善,提出“性善论 ”,与荀子的“性恶论”截然不同,荀子之所以提出人性本恶,也是战国时期社会矛盾更加尖锐的表现。

二、道家: 代表人物:老子、庄子、列子。

作品:《道德经》、《庄子》、《列子》 道家道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又称“道德家”。

这一学派以春秋末年老子关于“道”的学说作为理论基础,以“道”说明宇宙万物的本质、本源、构成和变化。

认为天道无为,万物自然化生,否认上帝鬼神主宰一切,主张道法自然,顺其自然,提倡清静无为,守雌守柔,以柔克刚。

政治理想是“小国寡民”、“无为而治”。

老子以后,道家内部分化为不同派别,著名的有四大派:庄子学派、杨朱学派、宋尹学派和黄老学派。

三、墨家: 代表人物:墨子。

作品:《墨子》 墨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创始人为墨翟。

这一学派以“兼相爱,交相利”作为学说的基础:兼,视人如己;兼爱,即爱人如己。

“天下兼相爱”,就可达到“交相利”的目的。

政治上主张尚贤、尚同和非攻;经济上主张强本节用;思想上提出尊天事鬼。

同时,又提出“非命”的主张,强调靠自身的强力从事。

墨家有严密的组织,成员多来自社会下层,相传皆能赴火蹈刀,以自苦励志。

其徒属从事谈辩者,称“墨辩”;从事武侠者,称“墨侠”;领袖称“巨(钜)子”。

其纪律严明,相传“墨者之法,杀人者死,伤人者刑”(《吕氏春秋·去私》)。

墨翟死后,分裂为三派。

至战国后期,汇合成二支:一支注重认识论、逻辑学、数学、光学、力学等学科的研究,是谓“墨家后学”(亦称“后期墨家”),另一支则转化为秦汉社会的游侠。

四、法家: 代表人物:韩非、李斯、商鞅。

作品:《韩非子》 法家是战国时期的重要学派之一,因主张以法治国,“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故称之为法家。

春秋时期,管仲、子产即是法家的先驱。

战国初期,李悝、商鞅、申不害、慎到等开创了法家学派。

至战国末期,韩非综合商鞅的“法”、慎到的“势”和申不害的“术”,以及法家思想学说之大成。

这一学派,经济上主张废井田,重农抑商、奖励耕战;政治上主张废分封,设郡县,君主专制,仗势用术,以严刑峻法进行统治;思想和教育方面,则主张禁断诸子百家学说,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其学说为君主专制的大一统王朝的建立,提供了理论根据和行动方略。

《汉书·艺文志》著录法家著作有二百十七篇,今存近半,其中最重要的是《商君书》和《韩非子》。

五、名家: 代表人物:邓析、惠施、公孙龙和桓团。

作品:《公孙龙子》 名家是战国时期的重要学派之一,因从事论辩名(名称、概念)实(事实、实在)为主要学术活动而被后人称为名家。

当时人则称为“辩者”、“察士”或“刑(形)名家”。

代表人物为惠施和公孙龙。

六、阴阳家: 代表人物:邹衍 阴阳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因提倡阴阳五行学说,并用它解释社会人事而得名。

这一学派,当源于上古执掌天文历数的统治阶层,代表人物为战国时齐人邹衍。

阴阳学说认为阴阳是事物本身具有的正反两种对立和转化的力量,可用以说明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

五行学说认为万物皆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原素组成,其间有相生和相胜(葜)两大定律,可用以说明宇宙万物的起源和变化。

邹衍综合二者,根据五行相生相胜说,把五行的属性释为“五德”,创“五德终始说”,并以之作为历代王朝兴废的规律,为新兴的大一统王朝的建立提供理论根据。

《汉书·艺文志》著录此派著作二十一种,已全部散佚。

成于战国后期的《礼记·月令》,有人说是阴阳家的作品。

《管子》中有些篇亦属阴阳家之作,《吕氏春秋·应同》、《淮南子·齐俗训》、《史记·秦始皇本纪》中保留一些阴阳家的材料。

七、纵横家:代表人物:苏秦、张仪。

创始人:鬼谷子。

主要言论传于《战国策》 纵横家是中国战国时以纵横捭阖之策游说诸侯,从事政治、外交活动的谋士。

列为诸子百家之一。

主要代表人物是苏秦、张仪等。

战国时南与北合为纵,西与东连为横,苏秦力主燕、赵、韩、魏、齐、楚合纵以拒秦,张仪则力破合纵,连横六国分别事秦,纵横家由此得名。

他们的活动对于战国时政治、军事格局的变化有重要的影响。

《战国策》对其活动有大量记载。

据《汉书·艺文志》记载,纵横家曾有著作“十六家百七篇”。

八、杂家: 代表人物:吕不韦 杂家是战国末期的综合学派。

因“兼儒墨、合名法”,“于百家之道无不贯综”(《汉书.艺文志》及颜师古注)而得名。

秦相吕不韦聚集门客编著的《吕氏春秋》,是一部典型的杂家著作九、农家: 农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

因注重农业生产而得名。

此派出自上古管理农业生产的官吏。

他们认为农业是衣食之本,应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

《孟子.滕文公上》记有许行其人,“为神农之言”,提出贤者应“与民并耕而食,饔飨而治”,表现了农家的社会政治理想。

此派对农业生产技术和经验也注意记录和总结。

《吕氏春秋》中的〈上农〉、〈任地〉、〈辩土〉、〈审时〉等篇,被认为是研究先秦农家的重要资料。

十、小说家: 小说家,先秦九流十家之一,乃采集民间传说议论,借以考察民情风俗。

《汉书·艺文志》云:“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

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

” 诸子百家简述诸子百家中,儒家创始人孔子因继承三代中原文化正统,在诸子百家中脱颖而出。

以致儒家学说不仅在诸子百家中地位显著,而且还成为传统文化的主流、核心内容,对中民民族精神形成产生了无与伦比的影响。

事实上,我们可以说,儒家并非通常意义上的学术或学派,儒家学说是华夏民族的文化精华,也是华夏固有价值系统的一种表现。

它已渗透传统文化的每一根毛细血管之中,极大地影响着中国文化的每一个领域。

凡是从中国土壤里产生的学说思想、宗教派别,甚至是外来文化、外来宗教,都不能避免带上儒家文化的痕迹。

于今而言,犹不止此。

儒家思想亦对世界文化还产生了永久的影响(我们知道,日本和“四小龙”推崇儒学也是在它们已实现或者基本现代化后,为解决现代化所带来的信仰危机、道德滑坡问题而采取的补偏救弊措施。

所谓“东南亚文化圈”,基本上就是以儒学为主体的文化构成模式。

它有力地推动了东南亚的社会文明与进步。

随着历史的发展,儒家伦理正在进入西方国家)。

关于对诸子百家的派别归类,司马谈列举了六家,“乃论六家之要指曰:易大传:‘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

“夫阴阳、儒、墨、名、法、道德,此务为治者也”(《史记·太史公自序》)。

《汉书·艺文志》中的刘歆《七略》的诸子略分为十家: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

除去小说家不谈,所以称“九流十家”。

诸子所以说是政治学派的总称,是因为其各家的基本宗旨大都是为国君提供政治方略。

儒家主张以德化民;道家主张无为而治;法家主张信赏必罚;墨家主张兼爱尚同;名家主张去尊偃兵。

汉代以后,墨家和名家成为绝学,农家独立成一门技术性学科,阴阳家演化为神秘的方术。

因此对后来大一统王朝政治产生影响的只有儒、道、法。

诸子百家的许多思想给后代留下了深刻的启示。

如儒家的“仁政”、“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恕道”;孟子的古代民主思想;道家的辩证法;墨家的科学思想;法家的唯物思想;兵家的军事思想等,在今天依然闪烁光芒。

便是那“诡辩”的名家,也开创了中国哲学史上的逻辑学领域。

我们可以、也应该鉴借儒家的刚健有为精神,来激励自己发愤图强;鉴借儒家的公忠为国精神,来培育自己的爱国情怀;鉴借儒家的“以义制利”精神,来启示自己正确对待物质利益,鉴借儒家的仁爱精神,来培育自己热爱人民的高尚情操;鉴借儒家的气节观念,来培育自己的自尊、自强的独立人格;也鉴借墨家的“兼爱”、“尚贤”、“节用”;道家的“少私寡欲”、“道法自然”;法家的“废私立公”等等思想。

十一、兵家。

兵家重点在于指导战争,在不得不运用武力达到目的时,怎么样去使用武力。

创始人是孙武,兵家又分为兵权谋家、兵形势家、兵阴阳家和兵技巧家四类。

兵家主要代表人物,春秋末有孙武、司马穣苴;战国有孙膑、吴起、尉缭、魏无忌、白起等。

今存兵家著作有《黄帝阴符经》、《六韬》、《三略》、《孙子兵法》、《司马法》、《孙膑兵法》、《吴子》、《尉缭子等。

各家学说虽有异同,然其中包含丰富的朴素唯物论与辩证法因素。

兵家的实践活动与理论,影响当时及后世甚大,为我国古代宝贵的军事思想遗产。

【出自】西汉·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

文帝召以为博士。

《心存敬畏》主要内容

“敬畏”,这是一个的两面,敬对,畏对外部;但这个畏不是“怕”一种清知后的震惊、尊重和自持的心理状态,是和敬融合在一起的“惊-敬-信”一体的东西;而“敬畏”里的敬也是面向人类内心那种万象森严,持有的一样的心理状态。

近代西方哲学史上划时代的哲学家康德有一句名言:“有两样东西,我们愈经常愈持久地加以思索,它们就愈使心灵充满日新月异、有加无已的景仰和敬畏:在我之上的星空和居我心中的道德法则。

”这句话横跨东西屏障,穿越时间长河,至今仍然是人们精神生活的座右铭。

在这句话中,我们需要把握一个关键词:敬畏。

“敬畏”是什么

就是“既敬重又畏惧”。

这是人对待事物的情感态度,它囊括了“敬”与“畏”的双重情感内涵:“敬”是指恭敬、敬重、彬彬有礼,“畏”是指惧怕、畏怯、战战兢兢。

在这里,“敬”,体现的是一种人生态度、一种价值追求,是对事物人格化的一种尊重;“畏”,是一种行为的警示界限,是一种对自身言行的自律,是一种对萌生不规行为的自我约束。

敬畏是一种态度、一种观念、一种品德、一种境界、一种自省、一种约束,也是一种忧患、一种睿智、一种敏锐、一种原则、一种觉悟。

一句话,是内在精神境界和价值追求的自然外化。

翻开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人们就会明白,敬畏是中华伦理道德的精髓,是做人之基、成事之道、从政之德、治国之本。

在我国,古人对“敬畏”早有精辟论述:有“君子以恐慌修省”之良言;有“善怕者,必身有所正,言有所规,行有所止,偶有逾矩,亦不出大格”的名言;有“有所畏者,其家必齐;无所畏者,必怠其睽”的警告;有“畏法度者最快乐”之达观;有“君子观洊雷威震之象,以恐惧自修饬循省也。

君子畏天之威,则修正其身,思省其过,咎而改之”之告诫;有“畏则不敢肆而德以成,无畏则从其所欲而及于祸”的劝解;有“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的操守;有“君子大心则敬天而道,小心则畏义而节”,“小人则不然,大心则慢而暴,小心则淫而倾”的界限;有“君子之心,常存敬畏”之习惯......中国语境中的“敬畏”常和“道德典范”联系在一起。

孔子曾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天命”对人而言是神圣而不可轻易达致的东西;“大人”是“天命”的承载者,是社会政治秩序的代表;“圣人”是“天命”的阐释者,是人心秩序话语的表述者。

由对“天”的敬畏在现实中转变为对“大人”、“圣人”之敬畏,中国人的敬畏对象是指向道德典范的,是现实的、具体的,人们相信只要表达了对大人、圣人之敬畏必然就表达了对天之敬畏,因为大人、圣人是其现实中的代言人。

这里的“畏”具有主动性,“畏”由“敬”生。

在“敬”和“畏”之间,“敬”是因,“畏”是果。

“畏”在这里不单纯是指一种害怕、顺从,而是指一种为了实现人生理想、信念而对自己行为的主动限制、反省,是一种道德自律,表达的是一种有所不为的精神。

而在西方语境中,“敬畏”往往从“敬畏上帝”开始。

英文钦定版《圣经·箴言》中说,“敬畏耶和华是智慧的开端”;《圣经·希伯来书》中则说,“所以我们既得了不能震动的国、就当感恩、照神所喜悦的、用虔诚敬畏的心事奉神”。

神、上帝、耶和华,那是隐秘的,这就使敬畏没有了具体可观的意向对象。

由于意向对象是不可观的,因而其不可能成为敬畏者的价值取向,对上帝敬畏并不是希望自己成为上帝,而是因为惧怕上帝的惩罚而按照上帝的要求去约束自己的言行。

当然,这种怕是与敬相联系的怕,如果不与敬相联系,那么这种怕和动物本能的恐惧也就没有二致了。

在西方语境中,“敬”和“畏”之间,“畏”是因,“敬”是果,顺序不可逆转。

然而,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人类自步入工业社会以来,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科学技术作为一种极具创造力的生产力要素,将人们的生活送上了现代化的道路。

与此同时,受科学技术进步的影响,人们的精神世界也发生了一些根本性的变化,表现得比较明显的就是“唯科技至上”、“唯自我至上”的观念逐步占据人们的心灵,人们盲目地将征服自然,改造社会作为自身唯一的价值追求。

在这种价值观念的引导下,人们变得狭隘和自私,工具性的思维方式横行,他们开始只关注自我、只关注自身所能控制、掌握的内容,却忽视了对内心的审视,对情感价值的追寻,以及对自我以外的他者的倾听和关注,人们开始显得“肆无忌惮”,无法坚守内心的价值秩序。

这给个体心理成长、道德情感发展造成的冲击突出地表现为敬畏意识淡薄,敬畏感缺失。

从前有句老话,常人都知道,说的是:“举头三尺有青天。

”还有:“头顶三尺有神明,不畏人知畏己知。

”进一步,话更重,道是“人可欺,天不可欺”,或者说“人在做,天在看”。

这么多警句,就一个意思,指的是做人做事要有敬畏。

我们可以不相信天地神灵,但我们必须相信道德规律。

我们要敬畏生命。

生命是宇宙间最伟大的奇迹。

世界上最大的罪过,就是将生命无辜地剥夺。

我们要敬畏自然。

人是自然之子,在总体上只能顺应自然,不能征服和支配自然,无论人类创造出怎样伟大的文明,自然永远比人类伟大。

我们要敬畏律令规则。

律令规则是人类社会发展基本保障。

没有它们,我们的社会就像没有约束的泛滥洪水,将会淹没一切。

我们要敬畏社会公德。

社会公德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者一个群体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所积淀下来的道德准则、文化观念和思想传统的集中体现,其对人们行为的约束力的下降,会导致社会基础秩序的混乱。

我们要敬畏传统文化。

世界各国、各地之间的区别除了自然环境和人种的区别之外,主要就是传统和文化的区别。

我们应当敬畏我们的传统和文化,因为它们构成了我们作为中国人的特质。

我们要敬畏历史。

历史是指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整体发展的过程,也指某种事物的发展和个人的经历。

换言之,历史就是过去的事实。

敬畏历史,就是敬畏当下。

敬畏历史,就会对当下负责。

你对历史负责,历史就会对你负责。

我们要敬畏民意。

民意就是民众的愿望,民众的需求,民众的评判,民众的心声,民众的舆论,民众的信任。

民意不是官员手中揉捏的玩物,民意不是水,随着盛它的容器变化而相应变化,它是不可塑造、不可欺诈的。

我们要敬畏信仰。

信仰就是对某种主张、主义、宗教或某人极度相信和尊敬,拿来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南或榜样。

这个世界上,总有一种信仰让我们充满力量,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奋进前行。

总而言之,时代需要我们心存敬畏。

《道德八书:心存敬畏》定位为大众通俗读物,同时具备一定的理论深度。

每册均采用8~10个专题的形式,突出主题的迫切性;然后援引基本理论分析原因;重点在于实践部分,讲明怎么看待、怎么做、怎么修养;总体体现“问题——解释——原理——实践”的逻辑结构。

《道德八书:心存敬畏》主要内容包括:我们这个缺乏敬畏的时代;敬畏生命:生命只有一次;敬畏自然:在自然中诗意地栖居;敬畏律令规则:画一条红色警戒线等。

作者简介袁卫星,男,1970年生,江苏省张家港市人。

曾任中学语文教师,获全国语文教师教学业务大赛“四项全能”称号;现任中学语文教研员、21世纪教育发展研究院出版事业部部长。

爱好旅游,一般选择自驾游;痴迷音乐,常常为一两支曲子流泪;曾经有很大的野心:做一个特立而不独行的学者型语文教师,记住每—个学生,并让每一学生乃至学生家长记住。

25岁开始写书,有《美丽的过程》、《中学语文教与学》、《细数阳光》、《情感:像雾像雨又像风》、《生命课——个父亲的谆谆教诲》、《生命课——一位教师教育手记》、《生命课——名学生的必修课程》等书出版。

现致力于唤醒教育和生命教育的研究。

檀传宝,1962年生,安徽省怀宁县人。

先后就读于安徽师范大学(1979—1983)、北京师范大学(1991—1993)、南京师范大学(1993—1996)。

1996年在南京师范大学获得教育学博士学位,1996—1998年在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后站工作,1998年5月出站,留校工作。

曾经访学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校区)(2002—2003)。

现为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除德育原理外,主要研究领域为:教育基本理论、美育理论、教师伦理学、教师教育等。

截至2005年,已发表学术论文、学术评论等100余篇,出版个人专著《德育美学观》(山西教育出版社,1996)、《信仰教育与道德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学校道德教育原理》(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教师伦理学专题——教育伦理范畴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美善相谐的教育》(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3)等5部,以及诗文自选集《作为—棵风中的树》(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3)。

《信仰教育与道德教育》、《德育美学观》获得过全国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等奖、国家图书奖提名奖等。

诚实守信的作文400字2015

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在日常生活中,不讲诚信的人,见利忘义的行为却仍有存在。

有的人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惜一切代价,哪怕是付出自己的尊严,别人的生命。

他们为了钱,连自己做人的尊严都可以舍弃,这样的人良心何在

就如前些年发生的“地沟油”事件,自从媒体曝光后,地沟油流入餐桌已不再是秘密。

一些无良老板,把地沟油经过化学处理后装入成品油桶,最后流入人们的餐桌。

这些地沟油大量流入餐桌严重威胁到我国人民的生命健康,对社会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

这些缺乏诚信的事件非但没有减少的迹象,反倒是频频发生:从三鹿奶粉的“三聚氰胺”事件到双汇的“瘦肉精”事件再到“地沟油”事件。

这些食品安全事故的背后有着鲜为人知的秘密:不少知名企业,都有着数以万计的青睐者,而这些企业正是利用庞大的消费群体,欺骗顾客的感情,把用低廉价格做成的劣质产品卖给顾客,却从不考虑后果。

而促使这些企业老板做出如此荒唐,缺乏道德的事情的元凶是低成本,高输出的巨额盈利。

等待这些不对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负责的人,将会是法律的严惩。

以生命安全为代价来换取企业发展和经济增长,令人与人之间的诚信降到了最低点。

这犹如一场道德的大地震,把诚信弄得支离破碎,使国人的生命健康受到极大的威胁,破坏了社会秩序,影响了社会的和谐稳定。

中国是礼仪之邦,文明古国,这些让每个中华儿女都倍感自豪的美誉,是与祖先的勤劳、智慧、美好人格、高尚品德和诚实守信的行为所息息相关的。

祖先们用自己的美好的人格和行为为一个诚信的中国增添光彩,现在我们又有什么理由给祖国抹黑呢

诚实守信是为人之本,诚实守信自古以来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古代有着名的《曾子杀猪》的典故,现代有宋庆龄奶奶践守诺言:冒雨看望小学生的真实事例。

而古代成语、名言警句中也有“一诺千金”,“君子一言,驷马难追”等也体现了中华民族诚实守信的传统美德。

难道祖先辛辛苦苦继承下来的传统美德要毁在我们这一代上吗

那些一心想发横财的老板们,请你们从拥有无数财富的幻想中醒来吧

即使你们通过不正当的方法拥有再多的财富,你们的良心会过意得去吗

你们忍心看着一个个活泼泼的生命因为你们而从此黯淡吗

你们的日子会过得好吗

为了那点利益却要付出如此高昂的代价,真是得不偿失啊

就正如歌词里所唱的:“当我尝尽人生冷暖;当你决定为了你的理想燃烧;生活的压力与生命的尊严那一个重要

”请你们脚踏实地工作,诚实地生活,诚恳地待人,为了你自己的尊严,也为了全社会的和谐稳定。

哪怕你的财富不多,但是你的生活会变得很充实,很美好,而这已经足够了。

不得不承认,中国受西方的影响太大了,多少中国人对中国的传统节日、习俗知道的少之甚少,而对西方的传统节日,比如圣诞节、愚人节之类的节日却十分在乎。

人们在生活中迷失了自己,图一时之快,置后生于不顾,拼命透支自

孔子理想中的社会名言警句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