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朋友聊到“讨好型人格”和“自卑情结”的时候,他推荐给我这本书。一开始就否定弗洛伊德的精神创伤论带给我极大的震撼:过去的经历是客观存在的,如何诠释才是意义所在。读完全书,我成了忠实的阿德勒的信徒。读完的理解是人是无法脱离人群而独自生活的,如果要让自己有价值感,必须从内心里感受到贡献感,感受到自己是在为他人贡献的,有这个感觉就会觉得自己是有价值的。
1、人生三大课题:工作课题、交友课题、爱的课题。人生课题中最难的是爱的课题。阿德勒说:当人能够感觉到“与这个人在一起可以无拘无束”的时候,才能够体会到爱。既没有自卑感也不必炫耀优越性,能够保持一种平静而自然的状态。真正的爱是这样的。
2、自由就是被别人讨厌。招人讨厌是件痛苦的事情,如果可能的话,我们都想毫不讨人嫌地活着,想着尽力满足自己的认可欲求。但是,八面玲珑地讨好所有人的生活方式是一种极其不自由的生活方式,同时也是不可能实现的事情。如果想要行使自由,那就需要付出代价。而在人际关系中,自由的代价就是被别人讨厌。
3、关于自己的人生,你能够做的就只有“选择自己认为最好的道路”。另一方面,别人如何评价你的选择,那是别人的课题,你根本无法左右。莫把原本是别人课题看成自己的课题,也莫把原本是自己的课题看成别人的课题,学会课题分离,“在意你的脸的只有你自己而已”。
4、我怎么对待其他人,这是我的课题;其他人怎么对待我,这是其他人的课题。
5、决定你的生活方式的不是其他任何人,而是你自己这一事实。
6、人只有在体会到“我对共同体有用”的时候才能感觉到自己有价值,人只有在能够感觉自己有价值的时候才可以获得勇气。
7、认可欲求只会使自己发誓忠诚于别人,做不到的事情也承诺“能做到”,负不起的责任也一起包揽。当这种谎言被拆穿后,就会失去信用使自己的人生更加痛苦。自然,继续撒谎的压力也超出想象。
8、人应该有自己的预期,有自己的评判标准,应该活给自己看,而不是活给别人看。得不到别人认可的自由之路,不是“以自我为中心”,相反,相互干涉才是“以自我为中心”,干涉等同于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别人。
9、良好的人际关系不应该有“回报思想”存在,不能有“因为我为你做了什么,所以你就应该给予相应回报”,我们既不可以寻求回报,也不可以受其束缚。
10、少评价别人,多真诚地使用“谢谢”、“帮了我大忙了”来肯定别人的价值。
11、不在于被给予了什么,而在于如何去使用被给予的东西。
12、我们应该常常回顾与检视自己,自己过去的经历,自己的成功,是否只是以害怕被他人讨厌而换来的。若是如此,那你的人生,你的成功,不幸只代表你活在他人的期待中,你是为他人而活。
13、行为目标:自立、与社会和谐共处。支撑行为的心理目标:我有能力、人人都是我的伙伴。
14、解决人际关系烦恼的阿德勒方式:哪些是自己的课题,那些事别人的课题,要冷静地划清界限。而且,不去干涉别人的课题也不让别人干涉自己的课题,这就是阿德勒心理学给出的具体而且可能彻底改变人际关系烦恼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观点。
15、当一个人开始下定决心结束一段人际关系时,对方无论做什么,都会让人讨厌,这是在收集结束关系的材料。
16、人只有在能够感觉到“我对别人有用”的时候才能体会到自己的价值。但是,这种贡献也可以通过看不见的形式实现。只要有“对别人有用”的主观感觉,即“贡献感”就可以,幸福就是“贡献感”。
17、阿德勒心理学否定寻求他人的认可,我们不是为了满足别人的期待而活着。人究竟为什么要寻求他人的认可呢?其实很多情况下都是因为赏罚教育的影响。
18、自卑都是与别人比较产生的,一切烦恼均来源于人际关系,假使这个世界只存在你一个人,便不会有任何烦恼了,处在群居性的人类社会中,谁都无法置身事外。成长不是成王败寇,不是成功了就万事大吉,不是失败了就一无是处,而是一种与世无争、将世人都视为在同一个平面上、并且努力向前进的过程。
19、真诚地接受不能交换的“这个我”,这就是自我接纳。对他人寄予无条件的信赖即他者信赖。既能接纳自己又能信赖他人,对你来说他人就是伙伴的存在,那你也就能够在所属共同体中找到自己的位置,继而也就能够获得“可以在这里”的归属感。
20、表扬或者批评他人只有“用糖还是用鞭子”的区别,其背后的目的都是操纵,都是“纵向关系”,自卑感与优越感也是“纵向关系”,而阿德勒心理学反对“纵向关系”,提倡“横向关系”,即“虽不同但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