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童《答钟弱翁》诗意及赏析
《答钟弱翁》这首诗载于南宋诗人刘克庄编的《千家诗》,署名“牧童”。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牧童《答钟弱翁》诗意及赏析,欢迎阅读。
《答钟弱翁》原文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①。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②。
《答钟弱翁》诗意
【注释】
①弄:相合。
②蓑衣:草编的外衣,用来遮风挡雨。
【译文】
六七里方圆的原野铺满了青青的野草,三四声悠扬的笛声和着微微的晚风传来。牧牛回来已到黄昏,晚饭吃得饱饱的,无忧无虑,还没脱下蓑衣就躺在院子里,悠然自得地看那渐渐升起的明月。
《答钟弱翁》赏析
这首诗载于南宋诗人刘克庄编的《千家诗》,署名“牧童”。钟弱翁,名叫钟傅,弱翁是他的字,钟傅是宋朝人,以此可推断这位“牧童”是宋代人。钟弱翁曾因人推荐而做了官,但多次被降职。这首诗是在安慰他,也是在劝勉他,不必争功名利禄那些虚名,与其和人勾心斗角不如全身而退,去过一种闲逸舒适的生活。
诗的全景是一片广阔的.田野,人烟稀少,描写主体里只有牧童和他放的牛。但是这里所有的是宁静和悠闲,并没有太多孤独冷漠等等,至少诗里没有写出来那些田野里孤独的人或事,着重于山野之趣,以及一种无拘无束的快乐。
诗是工整的,像六七里对三四声等,但又脱离了对对联的嫌疑。后一句更是把七言诗这种体裁的优点发挥了出来,写得极尽意味。饱饭后牧童可以休息了,他选择穿着蓑衣躺在草地上看月亮来放松自己。一个人赏月,是有种与世无争的态度,还是躺在厚厚的草地上。牧童的心情是很轻松的,他也很惬意。虽说这样的生活没有奢侈和喧闹,但这也正是如此生活的长处,可以使人的心静下来,得到真正的休憩。纵情于野外,即使是现代,还是许多人心里向往的田园生活。政局混乱,朋党间相互倾扎,使钟傅屡遭贬职。诗人写这首诗,是想劝说他与其苦苦挣扎,不如退而求其次,既然不能达则兼济天下,不如独善其身。既然混乱改变不了,那就离它远些,省得白费力气,出力不讨好。
诗里说牧童是穿着蓑衣的,这可以和前一句有个映衬。之所以晚风中只有三四声的笛声,是因为有雨声。即使是在广阔的田野上,开阔的草地上,雨声还是遮住了笛子的声音。断断续续的音乐,有点愁绪。牧童是这样面对这愁苦的:穿着蓑衣躺在月光里,风雨过后,欣赏着明月,早把那不快扔到了九霄之外。诗人的意图是劝钟傅不妨学学牧童的人生观,间接表露了他对仕途坎坷的钟傅的同情。诗人是善意的,对文字的运用也很细心。
《答钟弱翁》作者简介
牧童
据说,钟弱翁和一位道士闲游,看见一个牧童牵着一头大黄牛来到院子里。钟弱翁于是指着牧童对道士说:“您能对此情景赋诗吗?”道士笑着说:“这孩子也能作诗,哪里用得着我呢?”他们就让牧童作诗。牧童拿起笔来一口气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小诗。牧童,也可能只是一个化名,到底是谁,很难考证。
牧童的改写
导语:哦,原来是一个晚归的牧童,吃完饭已经是黄昏之后了,牧童连蓑衣都不脱,就揣着竹笛躺在露天的草地上,望着皎洁的月亮,休息了。接下来小编整理了牧童的改写,文章希望大家喜欢!
牧童的改写
走在绿茵茵的草地上,晚风如一双温暖的手,轻轻抚摸着我的脸颊,太阳洒下的余晖映照在小草上,更添了几分生机。抬头一望,啊,已是黄昏!太阳慢慢落下,在远处的小丘上只露出了害羞的脸蛋,朦朦胧胧的,好像一个金黄的大橘子,几只贪吃的大鸟也拍着自己矫健的翅膀朝那个方向飞去。脚下只有沙沙的青草声,静寂的草地上空无一人,这声音,好像在演奏一场凄凉的合奏。
忽然,远处传来一阵悠扬的笛声,打破了傍晚的宁静。谁会吹奏如此美妙的笛子呢?
伴随着那忽高忽低的笛声,我急切地寻找着声音找吹笛人。果然,在一个草堆里竟发现了一个天真的小男孩,晚风里,他穿着蓑衣,躺在舒服的草地上,玩意十足的摆弄着手里的一根笛子,时而顽皮地吹奏几声,时而把笛子随手放在一边,抬头看看月亮,哦,原来是小牧童在吹奏啊!应该是刚吃过晚饭吧,小男孩的嘴边竟还沾着一粒米饭,太可爱了!
当皎洁的月光如同一张银色的大网洒下来时,我才知道,黑夜已经不知不觉的来了。男孩似乎已经睡着了,微微的鼾声响了起来。看着他那红扑扑的小脸蛋,我真不忍心去吵醒她。
草地上,更静了,只有一些不知名的昆虫在“唱歌”,黑色的夜晚更增添了几分情趣。踏步在绿油油的草地上,仰望着头顶上明亮的大圆盘,一首清新欢快的《牧童》在我脑海诞生了: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牧童的改写
夏日的傍晚,火红的晚霞映照了半边天。
从远处的林荫道上,缓缓走来一头强壮的黄牛,牛儿一边走,一边甩着长长的尾巴,驱赶可恶蚊虫的叮咬。牛脖子下那大铜铃铛,随着牛儿的步伐,“叮铛叮铛”,发出悦耳的响声。牛背上坐着一个七八岁的小牧童,他头戴斗笠,身穿一件短袖衫,光着脚丫。
他那红色的小脸面带微笑,聪慧的大眼睛一眨一眨的,小巧玲珑的鼻子下有一张樱桃小口。也许是他遇到什么开心事儿了吧!心情特别舒畅。这不,他摇着脑袋,引吭高歌,一路行一路唱:“我是一个小牧童,每天放牛忙,牛儿肥,牛儿壮,心中喜洋洋......”那歌声嘹亮动听,既婉转又美妙,在林中久久地回荡。歌声招来许许多多的小动物。小鸟不知不觉地跟着唱了起来,蝴蝶在花丛中翩翩飞舞,松鼠在树上跳来跳去。树林一下子变成了一个大舞台,小动物们献上了各自的绝活。
突然,牧童的歌声戛然而止,眼前一亮,原来他在树上发现了一只正在唱歌的超大的知了。他抬头端详,知了身着一件黑色的燕尾服,扑闪着透明的'大翅膀。牧童心想:拿着这只知了和隔壁家的二黑比谁大,冠军肯定非我莫属了。牧童拍了拍黄牛的背,亲切地对它说:“宝贝,老黄牛,你不要走了,停下来吧,乖乖听我的话。
”说完,他慢慢地站在牛背上,挺直脊背,紧闭嘴巴,屏住呼吸,两眼凝望,密切地关注知了的一举一动。知了没有发现危险正在向它逼近,还是扯开嗓门,自鸣得意地唱着。牧童小心翼翼地踮着脚尖,猛地一跳,捉住了知了。知了拼命挣扎,但还是无法脱险。牧童露出了得意地微笑。
牧童骑在牛背上,又唱起了清脆悦耳的歌……
牧童的改写
草铺横野六七里,
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
不脱蓑衣卧月明。
在一片一望无际的草原上,有一个村子,十岁的桑桑就住在这里。
一个夏日的清晨,桑桑迎着灿烂的阳光,伴着小鸟的歌声,带着自己爱不释手的牧笛,赶着自己家的牛群,兴高采烈的放牧去了。
桑桑跳到打头的那只牛背上,后面跟着浩浩荡荡的牛群,向远处的小山走去。桑桑在牛背上吹着暖暖的微风,呼吸着新鲜的空气,惬意极了。他又拿起心爱的笛子,悠然自得的吹奏捉。田里的蟋蟀听到笛声,活蹦乱跳起来;树上的鸟儿听到笛声,也一展自己的歌喉;种田的人们听到笛声,放下手中的活,静静地聆听悠扬的音乐,脸上浮现出会心的微笑。吹奏牧笛的时候,桑桑是多么愉悦,把他所有的烦恼都抛在了脑后。远方吹来的风使他感到心旷神怡。抬头望去,湛蓝的天空上几朵白云悠闲自在地飘来飘去。几只鸟从空中飞过,遨游在蓝天的怀抱中。桑桑都看呆了,他回过神来,又开始吹奏起一支又一支乡间小调来。
到了草原上,牛儿如获至宝,激动地撒开腿,无休止地跑来跑去,还差点把桑桑摔下去呢!牛儿囫囵吞枣地吃着青草,桑桑却陶醉在悦耳的笛声中。小牛不想吃草,便躲到妈妈身下吸允着新鲜的乳汁。远处,两头公牛为了一件小事争斗起来,桑桑赶忙过去调解,这些牛好调皮啊!可不能让他们伤着了。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间夕阳西下,草地都被落日的余晖蒙上了一层红色。桑桑又吹起了笛子,这是号召牛群回家的命令。牛群听到笛声,乖乖地往主人身边靠拢,桑桑又骑到头牛上,往回走了。一会儿,就隐隐约约看到了几座草房子,那就是他的家。
吃完晚饭,天空完全黑了下来。桑桑仍穿着白天放牧时穿的蓑衣,走到草房子外面,躺到地上,欣赏夏夜田园风光。夜晚的乡村,多多么恬静。白天放牧的劳累一下子散到九霄云外。皎洁的月光下,伴随着此起彼伏的蛙声,桑桑进入了甜美的梦乡……
改写牧童
在宽阔的草原上,到处铺满了青青的野草。
牧童正在放牧,看着小牛吃着鲜嫩的草,看着可爱的小鸟在枝头唱着美妙的歌曲,看着蝴蝶在天空中翩翩起舞,牧童心里愉快极了。
劳累了一天,放牧归来已经是黄昏时分,牧童吃饱了饭,穿着蓑衣,悠闲的'躺在了草地上,吹起了他的笛子,在晚风中隐约可以听见三四声牧童悠扬的笛声。他把大地当成了自己的床,把天空中的云和星星当成了自己的被子,把明月当成了一盏无忧无虑的台灯陪伴着自己进入梦乡。他饥饿的时候就可以吃饭,困的时候就可以睡觉,牧童从来都是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行走在草原上。
在牧童睡着的时候,他仿佛听见蟋蟀在歌唱,好像听见了小草和小花在聊天,好像听见微风在窃窃私语,好像听见天空中的星星在欢快的嬉戏,好像听见明月在呼唤他……
牧童的草原是多么宽阔,是多么欢快,是多么的无忧无虑,令人羡慕。
关于牧童改写
导语:《牧童》是唐朝诗人吕岩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展示了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反映了牧童生活的恬静与闲适。表达了诗人内心世界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向往。接下来小编整理了关于牧童改写,文章希望大家喜欢!
【范文1:牧童改写】
夜晚,微风轻轻吹拂着,月光洒落在大地上,宁静又安详。草地在微风的吹拂下如同泛起了绿色的波浪,月光也给草地镀上了一层淡黄色的金边,看起来美丽极了!
静静地侧耳倾听,好像有一阵笛声传来,它在风中飞舞,旋转,时断时续,飘逸又悠扬。渐渐的,那笛声亮了起来,远方出现了一个小小的身影。近了,原来是个小牧童,身穿蓑衣,头戴斗笠,手中握着一支短短的牧笛。他悠闲地漫步在草地上,吹着牧笛,还不时地弯下身子,轻轻地抚摸地上翠绿而又鲜嫩的小草。
牧童在一处小坡边停了下来,翻身躺下。那小牧童还不时地拿出牧笛,轻轻地吹几声,悠扬的笛声便响了起来。那声音像水环绕青山,像太阳缓缓升起,像百花争相开放,像鸟儿快乐歌唱,像小鱼顽皮嬉水,像微风轻抚脸庞。可爱的小牧童以地为床,以天为帐,饥来即食,困来即眠,无牵无挂,自由自在。
这里没有家人聚集的情景,没有伙伴嬉戏的场面,有的只是清新的空气,皎洁的明月,宁静的草原,轻柔的晚风与悠扬的笛声。那刚刚吃饱了饭的牧童,连蓑衣都没有脱下,便躺在草地上。他是累了,想躺在青草铺成的绿毯上好好地舒展一下身子?是喜爱宁静安详的月夜,想要静静地欣赏一下?仰望这明亮如水的月儿,这个小牧童的心中又会充满怎样的想法呢?是加入“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乡村生活?还是自己白天有牛与牧笛为友,晚上有清风和明月相伴,犹如世外桃源的享受?还是什么都没想,就渐渐进入了梦乡?望着躺在草地上的牧童,让我们不禁浮想联翩。
草地上响起了悠扬的笛声,在这个宁静的月夜,碧绿的草地,安详的牧童仿佛形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让人感觉无限的惬意和安宁……
【范文2:牧童改写】
放眼望去,原野上草色葱笼,无边无际。
一个小孩正躺在那厚厚的、软软的草地上,边歇息边放牛,牛的那一次次叫声就像金色的音符一样传到我们的耳边。牛走在哪里都像是给无边的草原种上了一颗颗的'黑豆。风一吹,草儿弯腰了,就像伸懒腰似的,舒展着她那细嫩的身躯。
轻轻的风吹来了笛子的声音,这声音传到了村里,传到了田野上,传向了远方,就像一只小鸟在天空中自由的飞翔。这美妙的声音仿佛连那些吃草的牛儿也听懂了,似乎正在为牧童表示高兴呢!笛子的声音是那么悠扬,侧耳倾听,给人无限回味余地。
太阳已经偏西了,到了黄昏时分,牧童也要放牧回家了。吃过饭后,太阳已经落山了,天渐渐地黑了。牧童躺在草原上也不肯脱衣服,望着那蓝蓝的天空,不禁回想起了放牛时的景像和那些美丽的大山、小草,那山高得马上就要插入云层了;那绿草把整个大地都笼罩了;那树枝弯的像在人们面前跳舞似的。想着,想着,牧童伴着明月睡着了,周围有许多迷人的小花和小草围着他,好像在为牧童一天的劳累表示同情呢!
【范文3:牧童改写】
草铺横野六七里,
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
不脱蓑衣卧月明。
在一片一望无际的草原上,有一个村子,十岁的桑桑就住在这里。
一个夏日的清晨,桑桑迎着灿烂的阳光,伴着小鸟的歌声,带着自己爱不释手的牧笛,赶着自己家的牛群,兴高采烈的放牧去了。
桑桑跳到打头的那只牛背上,后面跟着浩浩荡荡的牛群,向远处的小山走去。桑桑在牛背上吹着暖暖的微风,呼吸着新鲜的空气,惬意极了。他又拿起心爱的笛子,悠然自得的吹奏捉。田里的蟋蟀听到笛声,活蹦乱跳起来;树上的鸟儿听到笛声,也一展自己的歌喉;种田的人们听到笛声,放下手中的活,静静地聆听悠扬的音乐,脸上浮现出会心的微笑。吹奏牧笛的时候,桑桑是多么愉悦,把他所有的烦恼都抛在了脑后。远方吹来的风使他感到心旷神怡。抬头望去,湛蓝的天空上几朵白云悠闲自在地飘来飘去。几只鸟从空中飞过,遨游在蓝天的怀抱中。桑桑都看呆了,他回过神来,又开始吹奏起一支又一支乡间小调来。
到了草原上,牛儿如获至宝,激动地撒开腿,无休止地跑来跑去,还差点把桑桑摔下去呢!牛儿囫囵吞枣地吃着青草,桑桑却陶醉在悦耳的笛声中。小牛不想吃草,便躲到妈妈身下吸允着新鲜的乳汁。远处,两头公牛为了一件小事争斗起来,桑桑赶忙过去调解,这些牛好调皮啊!可不能让他们伤着了。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间夕阳西下,草地都被落日的余晖蒙上了一层红色。桑桑又吹起了笛子,这是号召牛群回家的命令。牛群听到笛声,乖乖地往主人身边靠拢,桑桑又骑到头牛上,往回走了。一会儿,就隐隐约约看到了几座草房子,那就是他的家。
吃完晚饭,天空完全黑了下来。桑桑仍穿着白天放牧时穿的蓑衣,走到草房子外面,躺到地上,欣赏夏夜田园风光。夜晚的乡村,多多么恬静。白天放牧的劳累一下子散到九霄云外。皎洁的月光下,伴随着此起彼伏的蛙声,桑桑进入了甜美的梦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