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贵州的句子有哪些
吊脚楼是苗族传统建筑,是中国南方特有的古老建筑形式,楼上住人,楼下架空,被现代建筑学家认为是最佳的生态建筑形式。
吊脚楼是苗乡的建筑一绝,它依山傍水,鳞次栉比,层叠而上。
吊脚楼也叫“吊楼”为苗族、壮族、布依族、侗族、水族、土家族等族传统民居,在湘西、鄂西、贵州地区的吊脚楼也很多。
吊脚楼多依山就势而建,呈虎坐形,以“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为最佳屋场,后来讲究朝向,或坐西向东,或坐东向西。
吊脚楼属于干栏式建筑,但与一般所指干栏有所不同。
干栏应该全部都悬空的,所以称吊脚楼为半干栏式建筑。
吊脚楼一般以三间四立帖或三间两偏厦为基础,一般分为三层,底层都用作家畜和家禽的栏圈,以及用来搁置农具杂物等东西。
中层住人,正中间为堂屋,堂屋两侧的立帖要加柱,楼板加厚;因为这是家庭的主要活动空间,也是宴会宾客笙歌舞蹈的场所。
有少数人家在正对大门的板壁上安放有祖宗圣灵的神龛。
神圣的家庭祭祖活动就在堂屋进行,一般情况下,左右侧房作为卧室和客房。
三楼多用半存放粮食和种子,是一家人的仓库;如果人口多,也装隔出住人的卧室。
厨房安置在偏厦里。
建筑的空间分割组合,以祖宗圣灵神龛所在的房间为核心,再向外延伸辐射。
家庭成员在这样的空间组合下生活,无形中便被祖宗圣灵所在的堂屋的空间引力所凝聚,从而为家庭的团结增强了亲和力。
祖先崇拜的苗族传统宗教,在吊脚楼的民居建筑上被充分完美的体现出来了。
写一篇描写苗族的作文要写出风俗习惯 传统节日 服装特色 等等
苗族民风民俗 苗族有自己民族的传统节日,如苗拉鼓节、芦笙节但其中最隆重和内容最 丰富是苗年。
过苗年的时间,各地并不相同。
融水、三江、龙胜一带的苗年一般在农历十一月的 亥日。
苗年隆重热烈,除祭祖、饮宴之外,还举行各种活动。
新年来临,全家守岁。
吃 了“过地餐”(这是苗家人与在阴间的祖先共进的团圆餐),拜过年,人们就开展各种活动。
祭龙潭、祭田神、吹笙伴舞,热闹非凡,是苗年最隆重的场面。
祈神求丰收,是苗年活动的一个大主题。
苗族过年,食品也多种多样,有米饭、糯米粑、肉(酸肉)、鱼(酸鱼)等,还有一种特殊的食品叫“辣椒骨”,它味香而辣,可增进食欲,驱风御寒,防治感冒,是苗家常备的食品,也是待客的佳品。
回答者:茶墨轩主 - 同进士出身 六级 7-26 18:43反映苗族经济生活和生产活动的风俗习惯。
这类风俗如黔东南的吃新节等等。
这些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格的盛大节日,生动地反映了苗族内部以及苗族与各族人民的物资交流、经济联系和农业耕作,富于生活气息,对农、牧、渔业的生产都起着积极作用。
在饮食居住方面,苗族由于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经济生活的不同,也有着不同的风俗习惯,例如,苗族习惯吃糯米,为了帮助消化,又喜欢吃酸品等。
苗族大多聚居在西南山区,由于气候炎热,多雨,潮湿,因而喜欢居住干栏建筑,等等。
苗族喜欢聚族而居,且多数分布在远离城市的偏僻山区,以村办单位聚族而居,与其官民族合村共寨的极少。
苗族有很多节日,但各地区叫法和过法不尽相同。
一跋都过春节(亦即客家年),有的苗族过年时要用糯米饭喂牛,并将红纸贴于牛角上,赶到水井边给牛“照镜子”。
此外,还过清明节、端午节、七月半、赶秋节(立秋)、八月十五、吃新节(稻谷、玉米成熟时)等节日。
篙明等地部分苗族七月立秋和八月十五要举行热闹的斗牛。
每年正月的“踩花山”,是全省苗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
“青苗”称“踩花山”为“奥道”,“红苗”称为“厚道”,意即“睬坡”。
节日活动由两三户人家联合主办;主办人称为“尤厚道”,通常由无子嗣而为祈求子嗣者充当。
举行节日之前,主办人家负责栽插一棵高约两三文的五彩花杆(多用大龙竹)于选定的乎缓坝坡上,并陈设好酒于花山场内。
届时,远近各村男女皆来参加。
节日期间内容极其丰富,小伙子和小姑娘对唱山歌选择情侣是花山节的主要内容。
此外,青年小伙子要跳芦篷舞,还有斗牛、跳狮子等活动,持续数日,热闹异常。
苗族还有很多传统购宗教节日。
部分苗族正月初二、四、六三天要杀猪祭门,谓之“祭门主”,或称为祭“火龙猪”,丽江有的苗族称“杀中柱猪”,祭时杀小猪一日,门外悬挂斗整一个,外人和女子不得参加,汉族不得偷看,这部分苗族习损认为,祭了门主才能得到祖先保佑。
河口一带有的苗族二月初二要举行全寨性的“祭龙”。
祭时各家派一男子参加,严禁女子参加,以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文山“偏苗”六月二十四要祭土地神;正月或二三月全寨要在寨旁山坡上祭火星(火神)。
祭时由魔公主持,并由魔公牵一只羊或一条狗念咒,念毕,众人以石击杀羊或狗,煮而食之,以此仪式祈求寨内不发生火灾。
苗族对人真诚,讲究信义,爽直,好客,年节间盛行“盘根古”——串亲戚,每有远客到来,必以好酒招待,若是亲戚,来时要送礼物,定时主人照样要以礼答谢。
回答者:№孤云出岫┉ - 魔法学徒 一级 7-29 18:55苗族是一个古老而又多姿多彩的民族,自称“木”、 “蒙”、“达木”、“达吉”。
他称有几种情况,一是以服饰颜色而称“红苗”、“花苗”、“白苗”、“黑苗”等;二是以住地或种植的作物而称“高地苗”、“八寨苗”、“栽姜苗”等;三是旧时代统治者对他们的侮称,如“生苗”、“熟苗”、“麻布苗”等。
新中国成立后统称“苗族”。
广西的苗族占全国苗族人口5.5%,占广西人口1%,在广西各族人口中排在汉、壮、瑶族之后位居第四。
全国苗族的主要分布地在贵州和湖南,广西的苗族主要居住在与湖南、贵州、云南接界的广西北部、西北部和西部的山区。
苗族最大的特点是盛产各种木材和土特产,保持灿烂古朴的民族传统文化。
苗族有自族的传统节日,如苗年、拉鼓节、芦笙节等,但其中最隆重和内容最 丰富的就是苗年。
过苗年的时间,各地并不相同。
融水、三江、龙胜一带的苗年一般在农历十一月的亥日。
苗年隆重热烈,除祭祖、饮宴之外,还举行各种活动。
新年来临,全家守岁。
吃了“过地餐”(这是苗家人与在阴间的祖先共进的团圆餐),拜过年,人们就开展各种活动。
祭龙潭、祭田神、吹笙伴舞,热闹非凡,是苗年最隆重的场面。
祈神求丰收,是苗年活动的一个大主题。
苗族过年,食品也多种多样,有米饭、糯米粑、肉(酸肉)、鱼(酸鱼)等,还有一种特殊的食品叫“辣椒骨”,它味香而辣,可增进食欲,驱风御寒,防治感冒,是苗家必备的食品,也是待客的佳品。
贵州等地的苗家人住的是( ),它通常依山而建。
一般最上层很矮,只放(
苗族是一个古老而又多姿多彩的民族,自称“木”“蒙”、“达木”、“达吉”。
他称有几种情况,一是以服饰颜色而称“红苗”、“花苗”、“白苗”、“黑苗”等;二是以住地或种植的作物而称“高地苗”、“八寨苗”、“栽姜苗”等;三是旧时代统治者对他们的侮称,如“生苗”、“熟苗”、“麻布苗”等。
新中国成立后统称“苗族”。
广西的苗族占全国苗族人口5.5%,占广西人口1%,在广西各族人口中排在汉、壮、瑶族之后位居第四。
全国苗族的主要分布地在贵州和湖南,广西的苗族主要居住在与湖南、贵州、云南接界的广西北部、西北部和西部的山区。
苗族最大的特点是盛产各种木材和土特产,保持灿烂古朴的民族传统文化。
湘西苗族多居山区,山高林密,就地取材建造民居及为普遍。
木屋房、青石墙、黄土墙、黑瓦房和古色古香的吊脚楼是湘西苗族民居的主要风格;这里的苗族一些上层人物和富裕人家也修筑砖石木结构的风火墙壁的四合院落,舒适、宽敞而幽深;也有苗族一些贫寒人家建起简陋的石板屋和树皮或茅草盖顶的茅屋。
湘西苗族住房方位有一定的习俗规定。
跨门进堂屋,正中埋有“龙宝”,后边用木板装为房间,为主人房间,其它为客房或收藏东西。
中间叫“dab nzhongb”。
即堂屋。
堂屋的左右,有一间多铺以地板,称为“hangdghaot”,即祖先的方位,是房屋中最神圣的部位,是主人家祖先神灵的集中地。
因此,这个方向是长辈和老人的座位,年青人不允许坐这个地方。
苗家的堂屋与火塘屋,是苗家住宅室内的中心空间,它充分显示了苗家的民族意念和虔诚的信仰。
苗家对于火塘有着特殊的感情。
据《风凰厅志》记载:“当时苗民被迫,迁徒深山老林,无房居住,只好栖身岩穴,或者搭棚为屋,避风躲雨,因为穷的没有铺盖。
所以借助火塘烧火御寒”。
因此,各地苗居不论那种样式的住宅,都设有火塘,而且是不分昼夜、季节、长年不熄。
以象征苗家兴旺不熄,它培育了苗家亲切、温爱、安全的特殊感情和群体精神空间的共识心理特征。
火塘上悬有坑杆,挂满了薰黑的腊肉、野味。
火塘中间立有生铁铸的三角架。
供劳作归来的苗家人围着火塘煮饭炒菜。
如有亲朋好友来访,大家围在火塘边饮酒放歌,唱一曲曲古歌,情动远古;唱一曲曲生活,情趣无限。
火塘内放的三角铁架象征祖先,故不能踏脚;一家人围坐在它的周围。
在祖先的庇护下,充分体现出家的温暖。
实际上苗家人对三脚架的崇拜,应看成是一种原始的图腾,即对“天地人”象形模式的崇拜。
上面圆形的铁圈象征着天,下边的方形火坑象征着地,有“天圆地方”之意。
三只着地的铁架象征地柱,三根连接铁圈支撑锅鼎的铁柱象征天柱。
“天”之下,“地”之上,两侧分布着世俗凡人;三脚架里蕴含着丰富的苗族原始哲学。
对于火塘的设置很讲究。
通常用条石镶成之后,又用椿木在周围围成正方,然后在火塘周围用硬木铺成离地面约一尺左右的“地楼”。
苗家称之为“bandzongx”。
有的还用桐油将火塘、地楼上油,平时擦碍明光闪亮。
火塘的安置要与中柱屋脊相对为标准,偏前偏后俱非相宜,极边一排中柱下方,是安家神的位置;苗家人称之为“hangd ghaot”。
平常供祭时。
向该处烧香纸,以酒敬之,所以在围火塘烤火时,主宾有别,坐规有序,立规以循;即以中柱一边为上方长者座位,下方坐主家晚辈,其它两方不论。
火塘旁的祖先灵位处是神圣的地方。
因此不准生人随便上去。
吊脚楼为湘西苗族建筑的主要形式,有“吊脚楼”和吊脚半边楼之分。
建在斜坡之上,把地基削成一个“厂”字形的土台,土台之下用长木柱支撑,按土台高度装上穿枋和横梁,与土台取平,横梁上垫上楼板,作为房屋的前厅,下为猪牛圈,或存放杂物。
台上主房又分两层:第一层住人,上层装杂物。
屋顶盖瓦或盖杉树皮,屋壁用木板或砖石装修。
这类房屋台上台下浑然一体,非常美观,称为“吊脚楼”。
另一类是建在空阔、向阳、宽敞之地基上。
多建在坡度较大的斜坡上,就坡面开成上下两级屋基,上级屋基竖较短柱,使前面半间的楼板与后半间的地基平行,形成半边楼;因最外一柱悬齐上层屋基处,故有吊脚半边楼之称。
这两种形式建筑都是竖装板壁,堂屋正面面壁都往后退一柱装封,形成吞口,“吞口”正中设大门,两边均留窗户,普遍装木质窗椽。
在中国历史书上有“北人穴居,南人巢居”之说。
中国建筑分为南北两大系。
南方从巢居发展为干栏式建筑,已发现的最早遗存是距今7000年前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
湘西苗寨吊脚楼正是其先民传承下来的古老建筑工艺在适应山区新环境下经过逐步完善的重要体现。
苗家吊脚楼飞檐翘角,三面为走廊,悬出木质栏杆。
栏杆上雕有各式各样的花纹图型。
如万字格、亚字格、喜字格等象征吉祥如意的图案。
吊脚楼一般为分两层,上下铺楼板,壁板油漆发光。
楼上向阳开窗,鸟语花香。
窗形千姿百态,有双凤朝阳,喜鹊闹梅、狮子滚球等。
吊脚楼的悬柱有八棱形、四方形,下垂底端,常雕绣球、金瓜等造形。
吊脚楼的下层多作贮藏粮食的谷仓或摆放家具农具。
楼上则为主人居屋或客房。
楼外长廊为妇女们绣花挑纱、打花带、晾纱、晾衣的场所。
湘西苗族吊脚楼是湘西苗族先民从长江中下游流域辗转迁徙所带来的古老干栏建筑工艺在适应山区新环境下逐步完善的,是苗族建筑文化的载体。
在我国民居建筑中,吊脚木楼有着悠久历史和独特地位,它是苗族等少数民族安身立命、繁衍后代、延续民族历史的根基。
湘西地区,过去,有些地主还修有大型的四合院,屋外四周有砌砖墙围护。
屋内大厅的门上、柱上,镶着镀金匾联,金碧交辉,很有气派。
房屋材料各地不同,黔东南苗族地区木材较多,经济条件较好,所以木房、瓦房较多,草房土墙房较少。
大多数为木板房、瓦房和草房、土墙房兼有,大体上草房、土墙房最多。
苗族建筑艺术,积淀有很多纯粹的苗族文化成分。
平时的生活、生产劳动、亲朋聚会、宗教话动,如纺织、刺绣、婚宴、祭祀等都在这里进行。
这些文化成分直接呈现在建筑形式的表层。
或隐含在建筑形式之内部。
一个民族的民居建筑是其经济、文化、艺术、家庭、社会和宗教观念等历史积淀的集中表现。
它以传承的物质形态方式表达其文化内涵。
我国著名的建筑学家梁思成说过:“建筑是人类一切造型创造中最庞大、最复杂的。
所以它代表的民族思想和艺术更显著、更强烈,也更重要。
”湘西苗寨吊脚楼是深入研究苗族和南方兄弟民族民居建筑历史与文化的“活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