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书香满园的名人名言
题目:采撷书香.伴我成长 成长的书香 书香满校园 书海拾贝 浓浓书香 与书籍为伍,与智慧同行 开卷有益 名言 为中华掘起而读书。
—— 周恩来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 杜莆 一日不书,百事荒芜。
——李栩 书味在胸中,甘与饮陈酒。
——袁枚 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 2、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4、,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5、三人行,必有我师也。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 6、兴于,立于礼,成于乐——孔子 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 8、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9、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10、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欧阳修 11、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刘彝 12、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13、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于谦 14、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 1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16、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17、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苏轼 18、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李苦禅 19、立志宜思真品格,读书须尽苦功夫——阮元 20、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21、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陈寿 22、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 23、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24、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 25、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苏轼 26、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蒲松龄 27、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28、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29、路漫漫其修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30、奇文共欣赏,疑义相如析——陶渊明 31、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朱熹 32、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 33、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 34、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鲁迅嚼辣椒驱寒 鲁迅先生从小认真学习。
少年时,在江南水师学堂读书,第一学期成绩优异,学校奖一枚金质奖章.他立即拿到南京鼓楼街头卖掉,然后买了几本书,又买了一串红辣椒。
每当晚上寒冷时,夜读难耐,他便摘下一颗辣椒,放在嘴里嚼着,直辣得额头冒汗。
他就用这种办法驱寒坚持读书。
由于苦读书,后来终于成为我国著名的文学家。
◎王亚南苦读成才 王亚南睡三脚床王亚南小时候胸有大志,酷爱读书。
他在读中学时,为了争取更多的时间读书,特意把自己睡的木板床的一条脚锯短半尺,成为三脚床。
每天读到深夜,疲劳时上床去睡一觉后迷糊中一翻身,床向短脚方向倾斜过去,他一下子被惊醒过来,便立刻下床,伏案夜读。
天天如此,从未间断。
结果他年年都取得优异的成绩,被誉为班内的三杰之一。
他由于少年时勤奋刻苦读书,后来,终于成为我国杰出的经济学家。
◎侯宝林抄书 相声语言大师侯宝林只上过三年小学,由于他勤奋好学,使他的艺术水平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成为有名的语言专家。
有一次,他为了买到自己想买的一部明代笑话书,跑遍了北京城所有的旧书摊也未能如愿。
后来,他得知北京图书馆有这部书,就决定把书抄回来。
适值冬日,他顶着狂风,冒着大雪,一连十八天都跑到图书馆里去抄书,一部十多万字的书,终于被他抄录到手。
◎张广厚吃书 数学家张广厚有一次看到了一篇关于亏值的论文,觉得对自己的研究工作有用处,就一遍又一遍地反复阅读。
这篇论文共20多页,他反反复复地念了半年多。
因为经常的反复翻摸,洁白的书页上,留下一条明显的黑印。
他的妻子对他开玩笑说,这哪叫念书啊,简直是吃书。
◎高尔基救书 世界文豪高尔基对书感情独深,爱书如命。
有一次,他的房间失火了,他首先抱起的是书籍,其它的任何东西他都不考虑。
为了抢救书籍,他险些被烧死。
他说:“书籍一面启示着我的智慧和心灵,一面帮助我在一片烂泥塘里站起来,如果不是书籍的话,我就沉没在这片泥塘里,我就要被愚蠢和下流淹死。
” 人朗读,发现差异,立刻查对。
他规定每天这样温课200页,温习不完,决不休息。
00
1《鸟鸣涧》诗人表达的是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写下自己感受。
1 表达了作者对山中春景的喜爱之情或闲适恬静的情致,陶然忘机的心境,摈弃世尘的隐愿。
2 让花香伴随书香,让名家走进心灵。
活动主题:阅读名著,陶冶情操 活动目的:通过阅读名著,陶冶文学素养,提高文化品位。
活动方式:请作家到班里进行举行专题讲座、举行“我爱文学”的主题班会、举办“我爱名著”的手抄报比赛。
3 孔丘 (前551年9月28日<农历八月廿七>~前479年4月11日<农历二月十一>),字仲尼。
排行老二, 汉族人,春秋时期鲁国人。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
编撰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
据有关记载,孔子出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南的南辛镇鲁源村);孔子逝世时,享年73岁,葬于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所在地。
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载于语录体散文集《论语》及先秦和秦汉保存下的《史记·孔子世家》。
四年级语文读书小报内容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
题目:“书香校园”或“书的天堂”或“书林漫步”……内容:“**的读书生涯”“好词好句”写上去,还可以写“好书推荐”,“名人名言”或“谚语”要关于读书的。
名人名言: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2、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4、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5、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6、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8、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9、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10、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欧阳修11、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刘彝12、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颜真卿13、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于谦14、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1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
长歌行》16、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17、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苏轼18、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李苦禅19、立志宜思真品格,读书须尽苦功夫——阮元20、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21、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刘备《三国志》22、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唐诗三百首序》23、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24、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25、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苏轼26、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蒲松龄 谚语: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风声 雨声 读书声 声声入耳 家事 国事 天下事 事事关心 读一书,增一智。
不吃饭则饥,不读书则愚。
图片:画跟书有关的一些图片你也可以去看看别人怎么做的,欣赏一下
语文综合性学习,阅读下列三则材料完成(1)--(5)题(12分)① 目前,我省中小学正掀起“国学经典诵读
关于读书的名言警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苏轼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李苦禅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唐诗三百首序》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毛泽东 读书也像开矿一样“沙里淘金”——赵树理读过一本好书,像交了一个益友——臧克家如果把生活比喻为创作的意境,那么阅读就像阳光——池莉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书籍是人类知识的总统——莎士比亚书籍是屹立在时间的汪洋大海中的灯塔——惠普尔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
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莎士比亚书籍是培植智慧的工具——夸美绍斯一本书像一艘船,带领我们从狭獈的地方,驶向生活的无限广阔的海洋——凯勒 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歌德不读书的人,思想就会停止——狄德罗与其用华丽的外衣装饰自己,不如用知识武装自己——马克思知识就是力量——培根书籍——通过心灵观察世界的窗口。
住宅里没有书,犹如房间没有窗户——威尔逊生活中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生活中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了翅膀。
——莎士比亚
新教育,让我们回归教育的原点
[新教育,让我们回归教育的原点]2022年11月14日新教育,让我们回归教育的原点 结识新教育,是一种缘分;结识新教育,也是一种必然,新教育,让我们回归教育的原点。
不管是阅读朱永新教授的《新教育》一书,还是聆听焦作新教育专家远道而来的讲座,以及远赴焦作的新教育寻梦之旅,都使我无不感受到新教育的不可抗拒的魅力:她用完整的教育理念向我们展示教育的本真;她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该如何培养真正的人;新教育——引领我们回归教育的原点。
从烈日炎炎的暑期到硕果累累的金秋,我读书,我聆听,我观察,我思索,于是有了自己对新教育的几点肤浅认识: 一、新教育的“新”魅力:捍卫教育的终极目的 纵观中外教育史,朱永新教授倡导的“新教育”并非首创。
“新教育”这个概念最先出现于19世纪末的英国,是当时英国教育家雷迪提出来的。
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期,在欧洲占据了主导地位的便是新教育思想,雷迪被称为“新教育之父”。
中国的新教育的创建标志是20世纪初《新教育》杂志的创刊。
毛泽东、陈独秀、陶行知、蔡元培、黄炎培、晏阳初等都曾为新教育呐喊奔走,做出了各自独特的贡献。
朱永新教授提出的新教育六大行动的内容也并不是他最先实施的,只要我们略加回顾,便会发现这“六大行动”早就不同程度、不同范围地在一些学校、一些教师的课堂上实践着。
既然这样,朱永新教授倡导的“新教育”为什么能显示出非凡的魅力,正在形成燎原之势
这就是因为新教育能以巨大的勇气,坚定地决心,带领我们摆脱羁绊,飞跃迷雾,直抵教育的终极目的。
每一位怀揣理想、积极进取的教师都必然会义无反顾、孜孜不倦地追求教育的终极目的。
那么,何为教育的终极目的呢
“新教育之父” 雷迪认为: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促进儿童个人的自由发展,即身体和心灵的健全发展,而不是用书本知识去压抑儿童的发展。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经着意谈到教育的终极目的,他在文章中写道:“教科书可以给予学生各种知识,但无法给予学生最重要的东西,那就是幸福。
理想的教育是培养真正的人,让每一位从教师手里培养出来的人都能幸福地度过一生。
这就是教育应该追求的恒久性、终极性价值。
” 那些痴迷新教育的教师们不是在痴迷新教育本身,而是新教育实验与他们产生了共鸣——捍卫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作为教育存在的最大意义,是作为一个教育者存在的最大价值。
审视我国目前的教育现状,我们会发现,国家对教育的重视和投入是前所未有的。
但是,似乎全社会对教育的满意程度,并未得到相应的提高。
素质教育叫得响,应试教育抓得牢。
我们的教育似乎有点本末倒置,分数成为衡量教育品质的标准。
针对当前中国的教育弊端,“新教育”带着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再次登上历史舞台,以她激情澎湃的教育理想,系统完整的六大行动,来坚决捍卫的教育的原点。
二、新教育的主打曲:营造充满浓郁阅读氛围的书香校园 世界上最伟大最优秀的民族都是与他们的阅读紧密联系的。
犹太人创造了许多世界奇迹,对于世界的贡献是相当巨大的,如马克思、爱因斯坦、弗洛伊得等等,每年诺贝尔奖获得者很多都是犹太人,世界富豪排行榜上犹太人占了相当大的比重。
这和犹太人把阅读作为一种重要的基础,甚至把阅读作为宗教这样一种情怀有很大的关系。
犹太人每人每年的阅读量是六十五本,美国人是四十五本,而我们中国人只有五本。
一个每年只读五本书的民族怎样去和读几十本书的民族竞争
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
一个仅仅读教科书的学生,就是精神发育不良的孩子,而一个民族的优秀程度与他们的阅读是紧密联系在一块的。
所以书香校园的建设是整个新教育实验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点,也是六大行动的基础。
没有书香的校园,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校,没有书香的校园,教育只是一个训练的场所。
书香校园是新教育实验为学校打下精神底色的一项最重要的活动。
我们如何去营造一个充满浓郁阅读气氛的书香校园呢
我的看法有以下两点: 1、加强校园和班级文化建设,创设阅读氛围。
做任何事情,氛围是很重要的。
在焦作团结街小学的学校院墙上可以看到精心绘制的绘本《猜猜我有多爱你》,兔子妈妈和小兔子在森林互相比划着自己有多么爱对方。
连续的画面,漂亮的色彩,可爱的小动物,这哪里是小动物,这不就是人类世界中小孩子和妈妈相亲相爱的动人场景吗
让人看着看着就产生了要买来这个绘本美美地读一读的欲望。
再看教学楼的外墙上、廊柱上,都相应的悬挂着一些童书介绍的版面,比我们常见的名人名言类悬挂图要大上一倍。
上面推荐的是一本本优秀的童书,一本书一个版面,有大大的书名,有故事梗概,有精美的插图。
在龙源湖学校,我们看到的更为壮观,在他们教学楼内走廊长长的东西山墙上,全部张贴着童书介绍的宣传画,让人仿佛置身于书的海洋,流连忘返。
在老师的带领下,这些学校班级的内外墙壁上打扮得多姿多彩。
张贴的内容都是学生们亲手做出来的,主要有绘画、绘本、手抄报、书法作品等。
绘画作品是低年级学生的创作,搭配的有简单的文字,手抄报3-6年级都有,大多是针对一本书办的,有这本书醒目的名字,有手绘的插图、摘抄的语段和读后感。
一些中高年级学生还会把读过的童书改变成简单的绘本······每个班级对这些内容的造型设计真是各有特色,不会使人感到单调。
针对创设阅读氛围这一方面,我还有两点个人看法:我们如果制作童书介绍的版面还应该补充上“适合某年级阅读”这样的字眼,这样使学生买书时心中有数。
教室内外张贴的学生作品应该是可以方便更换的,而不是固定结实不易更换的,要知道学生的作品是让学生看的,而孩子总是喜新厌旧的,不喜欢固定不变的内容。
2、积极引导,让“晨诵、午读、暮省”成为孩子的内心需要。
“晨诵、午读、暮省”是新教育实验倡导的一种回归朴素的儿童生活方式。
在物质文明飞速发展中,孩子的童年却充满了危机:电视文化、网络游戏、不良读物、应试教育等童年的杀手,潜伏在这个世界的每个角落,随时准备着吞噬孩子们的闲暇、良知和身心健康。
尤其是电视和网络,让我们不得不眼睁睁地看着儿童的天真、好奇渐渐退化,然后扭曲成为伪成人的可悲面目;应试教育更是剥夺了儿童的闲暇、游戏、个性。
对于这一切,批评也好,禁止也罢,似乎都是无济于事的。
除非我们有更好的东西真正走进孩子的生活,走进孩子的心灵。
所以,在设法把电视文化、网络游戏、不良读物、应试教育从童年生活中清除的同时,我们还应该给予他们一种积极的生活方式,培养他们健全的心智,让他们能够从容地应对一切生活的诱惑和压力,平安地度过危机重重的童年。
“晨诵、午读、暮省”就是新教育努力探寻积极的儿童生活方式的成果之一。
下面我就谈一下对“晨诵、午读、暮省”这三种儿童生活方式的认识和实践: (1)、晨诵——用诗歌开启新的一天 新教育实验认为,晨诵的目的不在于记忆未来可能用到的知识,不是为了进行记忆力的强化训练,而在于丰富儿童当下的生命,在于通过晨诵,既养成一种与黎明共舞的生活方式,又能习诵、领略优美的母语,感受诗歌所传达的美好而丰富的情感。
晨诵的愿景是美好的,但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我们语文教师要多下功夫,起码做到以下两点:一是教师本身要先进入诗歌的情境之中,以自己的真情朗读感染学生。
二是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和诗歌所描写的情境尽快地拉近距离,披文入情。
在焦作,所见到的晨诵指导课中,有不错的,也有很平淡的,这就在于教师所下的功夫不一样,读后感《新教育,让我们回归教育的原点》。
教师选好一首诗,至少在指导晨诵的前一天,你要先自己练练,独立揣摩诗意诗情,努力投入进去,接下来要查阅诗歌的翻译和赏析资料,进一步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再此基础上你再投入进去练一练,吟诗的感觉就来了,这时你已不再是你自己,你就是诗人,诗人就是你。
在这样的情况下,你才有自信走进课堂,你引导学生初读诗歌,体会诗意诗情,相机补充诗人的写作背景,你通过声情并茂地讲述去拉近学生和诗人的距离,通过入情入境地范读去感染学生的情绪,学生的想象被激发起来了,学生情绪被调动起来了,师生的情感和思绪共同穿越时空,去和诗人同喜同乐,同悲同忧,抑或大家都是诗人,面对着某情某景抒发着自己的所感所想。
我们的晨诵课如果能达到这样的境界,我们便能自豪地说,我们丰富了孩子们当下的生命,培养了他们丰富的想象力,使他们的精神生活不再感到单调乏味,现实生活在他们的眼中也会变得多姿多彩起来,他们更会体会到生活的乐趣,生活的美好,孕育出一颗热爱生活的心。
(2)、午读——用美丽的童书滋润童年 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他的精神发育史。
一个民族的阅读水平决定着这个民族的精神境界。
我们每一代人都要重新开始阅读,因为上一代人的精神是没有办法被我们这一代人复制的。
人类的智慧保留在阅读的经典当中,只有通过阅读才能唤醒它们。
我们在孩子们成长的每一个时刻,都应为他们寻找到这一刻最适合的童书。
这些精心挑选的书籍,将在娓娓动听的故事中,告诉他们和平、尊重、感恩、爱心、宽容、乐观、责任、合作、谦虚、诚实、朴素、自由、团结、专注、想象、热忱······它们将编制出一张美丽的网,呵护孩子在漫长的旅途中保持着纯真、快乐和勇气。
师生共读的书一定要是经典的、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
最好是教师能在午读时间朗读给学生听,因为师生共读的书是精挑细选的,应该细嚼慢咽,多加品味,而不能走马观花、囫囵吞枣。
达到这个目的的有效办法便是教师有滋有味地读给学生听,在读书给学生听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随时提一些问题,可以随时和学生交流。
学生在聆听中,思考中,交流中,想象得到放飞,智慧得到启迪,情感得到熏陶,精神得到滋养。
师生共读的书不在多,而在精,不在快,而在实。
除师生共读外,学生更多的是自由读。
相对于学生的自由读而言,师生共读就相当于催化剂、风向标。
学生自由读的书一定要是健康的、他所感兴趣的。
让孩子自己去选择,自己去做主,让孩子“爱我所爱,无怨无悔。
”老师要经常留心孩子们平时所看的书,看到孩子不错的书要及时肯定,有意识地提醒学生阅读要全面,不能只盯着文学类,还可以看一看其它类的书籍。
经常和学生交流读书感受,定期或不定期举行班级读书交流会。
班级图书角非常实用,一定要建立起来。
每人带来一本书,再加上学校图书馆借来的书,每人就可以免费看到几十本书,“书非借不能读也”,借来的书要比自己买来的书看着带劲儿。
隔上一学期,还可以和别的班级交换读,来个“图书漂流”活动。
学生的读书是吸收,还应该倾吐,不然时间一长便会消化不良的。
写读后感便是一种可以经常性的倾吐。
学生的读后感不能限制字数,要引导学生学会品评,善于联系实际生活,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
学生的读后感可以以日记的形式出现,也可以以手抄报的形式展示。
其实这也是“暮省”的一种方式。
(3)、暮省——学会反思的生活 暮省,指的是学生每天在完成学业以后,能够思考与反省自己一天的生活,并用随笔或日记形式记录下来,同时师生之间也可以通过日记、书信、批注等手段,相互编织有意义的生活。
引导孩子及早地学会对自己的生活进行反思,这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人类正是在一天天、一年年、一代代的反思中成熟起来的。
同学生的读后感一样,学生的反思文字不要去规定字数,让学生有感而发,“行乎当行,止乎当止”。
低年级的孩子由于书写程度低,可以与父母联合,采取绘画与文字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这就是新教育所提倡的“读写绘”。
如孩子可以把他们看到想到的东西,通过绘画的方式表现出来,想写的话可以由父母帮助完成。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小学生的心智不够健全,他们的一些反思可能带有一定的片面性,甚至发生偏差。
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及时巧妙地进行引导矫正,培养其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
“晨诵、午读、暮省”,将教育回归到一个朴素的整体,它既是对学科课程的补充,同时也是对过早精细化的学科课程的一种矫正,更是使学生能够真正过上幸福完整的学习生活的一种努力。
三、新教育的急先锋:教师的专业发展 新教育实验最重要的逻辑起点,就是教师的发展,或者说是教师的专业成长。
应该把教师的发展看作是学校发展的起点,学校管理最具灵魂最具核心的东西就是用教师的专业发展带动学校的发展,影响学生的成长。
如果没有教师的成长,则永远不会有学生的成长,如果没有教师的快乐,那就永远不会有学生的快乐。
如果教师不能充满激情地去拥抱他的教育生活,如果教师不能每天用心去发现他的教育世界,那么教育始终是一种缺陷。
教育成败得失的关键在于教师的专业素养。
如何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四方面去努力: 1、教师的备课 课堂是教师的主阵地,要想取得辉煌的战果,就应该在备课上下功夫。
如果不在备课上下功夫,教上十年、二十年也不会有什么进步,何谈什么高效课堂呢
我们精彩在课堂,我们的魅力在课堂,作为一名一线教师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去认真备课呢
2、教师的阅读 师生阅读的关键人物是教师。
因为没有教师对于阅读的热爱,就很难点燃学生的阅读热情,没有教师与学生的共同阅读,就很难形成师生共同的精神家园。
书香校园的建设,如果没有教师的参与是永远无法实现的。
同时,如果没有教师的阅读,就没有教师真正意义上的成长和发展。
教师的教育智慧从哪里来
就从教育的经典著作中来。
阅读经典,与过去的教育家对话,如孔子、陶行知、叶圣陶、苏霍姆林斯基、马卡连柯、杜威等等。
这是教师成长的基本条件,也是教师教育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基础。
人类教育过程虽然不断变迁和发展,但是教育的本质不会变化,教育培养人的功能不会变化,教育过程的内在规律不会变化。
现代的许多教育新思想,其实只不过是用我们这个时代的语言和案例与过去的大师对话而已。
教师除了阅读专业书籍外,还应该去阅读经典的童书,优秀的人文类书籍,社科类书籍等,合理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有效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
3、教师的专业写作 教师的写作并不高深,它是我们教师教育教学反思的一种方式,它最开始的源头是称作记录。
我们的教育生活是由无数的碎片组成的,这些碎片往往会形成破碎的未经省察的经验,这些经验很多时候是漂浮的,在大脑的宇宙里漂浮,过半天,它不知飘到“宇宙”的哪个角落里去了,再也找不着了。
而文字能将漂浮的思想捉住,固定下来,这就是最原始的记录。
这原始的记录是“随意”的,不求构思,不求成篇,只记真实的做法和想法。
记录是研究的第一步。
没有记录就没有真正的研究。
对记录的材料进行分析,发现一些规律,得出一点结论,这就能指导你以后的工作,改变你以后的工作,这时候你想写完整的教育论文自然也就水到渠成了。
如果你能坚持记录,你就能成为教育的行家。
教育写作,是我们牵挂教育的最好方式。
4、教师的专业共同体 孔子早就讲过“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教师个人反思有限,应该组成教师的专业共同体。
我们学校的一个教研组就是一个专业共同体,在焦作塔南路小学,我聆听了一节校本教研活动,主要是针对我们刚听过的一节课来展开的,是以观课议课为主的一次校本教研活动。
同一教研组的七位教师有理有据,侃侃而谈,从她们身上体现出了深厚的专业素养,开展的真实而又扎实,非常成功。
如果我们都能认真地对待校本教研,教师的成长会更有利。
新教育其实就是教育的本真,是应该被还原的教育梦想。
我们都应该成为新教育的追梦人,让新教育带领我们回归教育的原点,使师生过上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新教育,让我们回归教育的原点〕随文赠言:【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农夫不会剥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长成种粒;单身汉不会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会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
就“语文与人生”的话题,谈谈自己的体会。
2、学生的阅读情况怎么样
我们能为他们做些什么呢
提笔写下这个题目时,脑海里满是过去上语文课的情景。
至今还记得在课间琅琅而读的那句“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当时只是听见语文老师说,此句极妙,应该记住。
但究竟妙在何处
老师也支吾不清,“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泱泱中华,屹立于世界之林,拥有五千年的文明历史;唐诗宋词,明清小说,像颗颗璀璨的明珠,永远闪烁在东方的天际。
人生这个词,说小就小,说大就太大,论及文学与人生的微妙关联,近代著名的国学大师王国维如是说,“古之谓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西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人与诗、词与人,如果我们能静静的思考一番,其中肯定蕴含着非同寻常的大千世界。
在唐诗的国度里来回穿梭,寻觅曾经失去的点点滴滴。
或许因为自己是陕西后生,因此对长安有种特别的情感。
长安,十三朝古都,历代王室贵族的栖身之处,历经五千年而风雨未变的建筑群落,见证了五千年华夏文明的演变历程;在沧海桑田的季节轮回中,依然不改昔日盛世之颜容。
长安,现代与古韵极其细腻的糅合,诗人们笔端下的完美造型;那些曾镌刻山河,雕镂人心的诗文,将永不漫漶,世世代代都会以此骄傲,并俯首拜读。
灞桥折柳,那是一段唐韵中久传不衰的佳话,就在这漫无边沿的塘边,诗人们折柳互赠,吟诗作对;塘堤的柳树,伫立得像遥远边疆孤守城堡的将士,柳丝倒垂于地,微风轻袭,轻舞飘扬。
诗仙李太白曾寒夜来到唐都长安,见到的是一片朦胧的月色,听到的却是万户蓁蓁的捣衣声。
我还能想到当时盛气逼人的诗人,衣袂翩翩,青丝鬓发。
于此时此景,诗人表达了“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归”的渴望。
寂寞、苍凉,和一点点呼之欲出的恐惧,都是些极暧昧且疼痛的东西,无意中灼伤了诗人那颗且弱且坚的灵魂,呼喊似乎已经无可奈何,遥遥无期,刹那间一切变得寂静无声;虚幻与现实之间,依然难觅那份执著的等待;“无那金闺万里愁”,但每次的苦苦守望之后,还是“独倚栏杆,良人犹未还”的悲凉。
诗人那份焦灼与忧虑从中显现的淋漓尽致,豪迈奔放的诗仙在这种情景之下,也难免会感伤。
从语文的独特角度来解读人生,只能通过那些优秀的文学作品,从中挖掘隐藏在每个人物背后的真实故事。
诗、词、曲中,我们所能领略到得只是当时作者在何种情境下写的,所要表达的相关情感也是根据其内容或景物的串联来推断,故应有一点偏差。
在现当代的小说、诗歌中,可能是由于在时间上不太久远,对它的理解也就多了些准确性。
像鲁迅先生的小说《阿Q正传》,从情节上看,主人公像一个喜剧演员一样,时不时的来点幽默,耍些滑头,但到后来他刺痛了读者的的心,一个以“精神胜利法”活了一辈子的小人物,到死也不知自己究竟该姓什么。
他的人生似乎就悲的可怜。
人生,我们每一天都在努力地使它充实起来。
其实,读懂一本书、一篇作品、一段精辟的言论;对我们来说,我们的人生每一步路也就在不知不觉中充实。
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外延,从这个角度看,“语文”与“人生”确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一、语文教师的人格魅力是学生人生路上的可依楷模。
从教育的人文角度看,任何学科的教师都有责任和义务在传授学科知识的同时,水乳交融的渗透高尚情感的教育,这就是所谓“管导”与“管教”的关系。
但从语文学科强烈的工具性的特征来看,它体现的人文关怀表现得更为突出,对教师的要求也更高:教师的身教甚于言传,它像一本无字的教科书,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会潜移默化的受其影响,形成习惯。
无数事实证明:语文教师对作业批改认真,学生的作业也随之质量更高、人数更齐;语文教师注重人格修养,学生的气质行为也更高尚。
作为语文教师,必须在行为上以身作则,彰显自身的人格魅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铺平道路。
二、语文教材的精巧设计是学生人生路上的行动指南。
人教版语文全套教材的重新编写,更重视了文本的人文情结和审美关怀。
就以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为例,这种教材的编排和设计意识表现的尤为突出:第9课《谈生命》,冰心用优美的语言、比喻的手法,生动形象的诠释了生命的深刻本质,那“一江东去的春水”和“经过四时的小树”让生命的质感顿现;第10课《那树》,除了礼赞老树顽强的生命力之外,还通过老树的生长与现代文明的冲突,让学生对生存与发展产生理性的思考;第11课《地下森林断想》,用黑黝黝的环境烘托出了地下森林顽强的生命力,让学生对“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阳光总在风雨后”的理解更为深刻;第12课《人生》,精彩的细节描写突现“硬汉精神”,让学生对人生路上必然遇到的困难作好了充分的准备。
五篇课文,如同五幅气势恢弘的人生长轴,给学生以引导和启迪。
三、语文教法的丰富多彩是学生人生路上的可靠保证。
“自主、合作、探究”的全新教学模式让学生真正成为了语文课堂的主体,他们的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加上教师适时的引导,必将升华他们的思想情操。
新型语文教法尤其强调“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共存”,注重学生的独特体验,鼓励学生的创意看法,“你最欣赏的一句(段)话”,“谈谈你对某句(段)话的理解”成为了语文课堂的主旋律。
精彩纷呈的语文课堂,让学生畅想人生,大有裨益。
四、语文阅读的博大精深是学生人生路上的有力补充。
教科书后的数十部“名著导读”,让学生的视野更为广阔:读神魔小说《西游记》,学生会领略孙悟空的机智、勇敢与反抗精神;读章回体小说《水浒》,学生会赏析108将的独特个性和精神魅力;读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学生会理解人生的逆流与坚强;读罗曼·罗兰的《名人传》,学生会徜徉于名人的精神世界里,收获人生的真谛;读培根的《随想》,学生会随着作者的笔触对人生产生理性的思考……五、语文实践的广辟路径是学生人生路上的有益尝试。
“综合性学习”是语文新教材的可贵亮点,它不仅涵盖了传统意义上的作文教学,还将语文课堂的触角延伸到了课外,囊括了口语交际和社会实践。
在活动中,学生学会了占有资料的方法,学会了调查分析的路径,学会了得出结论的思维……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初试人生,获益匪浅。
总之,语文以其独特的个性,滋养着学生的人生之路,为学生开启人生之路导航。
学生的阅读情况怎么样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
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
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
”可见语文教学很重要的一个任务就是要努力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而课外阅读是中学生获取知识、开拓视野、积累材料的重要渠道,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有效途径,对课内语文教学具有独特的促进作用。
在经济日益发展的今天,信息传播的多样化,致使价值观的多元化,中学生阅读正日益成为一个大问题。
特别是农村初中生的课外阅读现状更不容乐观。
一、农村初中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分析目前,农村初中学生课堂上学到的知识与现实生活丰富的语言材料相脱节、课外阅读少,将学生思想囿于一片狭小的天地,导致了学生视野狭小、知识贫乏,语言表达与概括能力差,缺少创造力和想象力。
学生花了不少功夫,语文能力却没有得到多少提高,课外阅读的状况堪忧。
a.与课业负担偏重有关受长期以来应试教育根深蒂固的影响,现在的学生学习压力过大,课业负担偏重,往往整天埋头于课本、题海而无暇他顾,根本无心也无力进行课外阅读。
阅读是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的,没有时间的保障,那么阅读只是一句空话而已。
以初三学生为例,他们的时间早已被考试科目排得满满的,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极少,围绕考试的教辅书籍还大行其道,又哪有时间去翻阅厚厚的名著
而且,对于少数喜欢阅读的学生,家长、老师还不时出来反对,禁止他们读“闲书”,这使得他们的读书热情遭到了扼杀。
b.与阅读兴趣缺乏有关。
造成学生课外阅读量少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学生自身对课外阅读的兴趣低。
所以,即使是在较为空闲的寒暑假期间,他们用于阅读的时间也仍旧很少。
也会把它花在上网、看电视、玩手机等,这比起看枯燥、乏味的课外书更能引起他们声觉或视觉上的享受。
这些以视听刺激为主的信息接受方式使我们的学生语言感受能力退化,从而削弱了他们对文学阅读的兴趣,并形成恶性循环。
其实,这些信息源好比一次性消费的“文化快餐”,缺少文学阅读时的感受、想象、审美和创造,因而是无法替代文学阅读的。
这些社会现象凭个人的努力或许一下子无法改变,但作为一线的教育工作者,我们应做的是引导学生走一条正确的阅读之路。
c.与家庭、学校的环境有关。
部分农村学生的家长文化素质较低,大都从事体力劳动。
大部分家长基本不读书,不看报,对子女的学习也不甚关心。
他们的家中很少有藏书。
农村初中教学设施简陋、不足,教学设备不齐。
学校图书室的利用率低,更重要的是农村中学教育经费不足,学校对图书的投入很少,学校虽有部分图书,也时隔久远,内容陈旧。
另一方面,教师只看重分数,着眼于眼前的成绩,无暇知道课外阅读。
这样,没有环境的熏陶,缺少外界的引导,学生除了看看语文教科书之外,根本没兴趣、没条件读书。
学生阅读太少,视野狭窄,知识量不足,词汇贫乏,也就不足为奇了。
d.与阅读倾向的偏差有关。
我们发现初中生阅读兴趣丰富多彩,大多喜欢科幻、卡通漫画、童话等。
可是,也有部分初中生只把心思放在武侠、言情小说中。
部分学习成绩一般和较差的学生甚至把不良信息读物摆上了选择的行列。
真正接触过中外名著的学生并不多。
e.与缺少必要的阅读方法的指导有关。
在教学中,老师用分析语文课文的办法指导学生读书。
经常按着应试教育的思路,把文学作品一篇篇“肢解”成字、词、句、段、中心思想……大量时间和精力都花费于对基础知识的机械重复、死记硬背上,而对课外阅读的方法指导偏少。
有时,对学生课外阅读作出指导的也只是为了应付某种竞赛而进行。
二 、采用多种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面对这样一些不容乐观的现象,我们不能一味地大叹苦经,而应该积极寻找解决的办法,从理论到实践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平时要尽可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发掘出学生的阅读潜力,从而把学生变得会阅读、爱阅读、乐阅读。
那么针对农村的教学实际情况,如何提高农村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激发兴趣,让学生喜爱阅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们从事任何活动的动力。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也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可见,学生有了阅读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要。
因此,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让他们愉悦地进行课外阅读,快乐地接受自己想要学习的语文知识。
1.营造阅读氛围,激发阅读兴趣。
首先,在教室墙壁上悬挂一些名人读书成长的挂图、诗词、名言等,如”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等,让孩子蕴育在浓浓的书香中。
其次,发动学生向班级征集图书,还定期向学校图书馆借阅一定量的图书,把班级的一个角落设置成图书角,教室墙壁上也挂上各种课外书、报刊,让学生在任一适当时刻,都能找到自己喜欢的书来阅读。
2.利用榜样的力量,激发博览群书的兴趣。
教师要经常向学生介绍历史人物、科学家及身边成才之人的成才之道,以榜样的力量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因为古往今来,凡对人类有作为的人,无不是博览群书、勤奋学习的结果。
学生的个性不同,也就各有喜好,教师要引导好学生阅览各类书籍。
鲁迅曾说过,读书正如蜜蜂采蜜,倘若只叮在一处,所得就有限。
因此,教师要利用各种机会,尽所能激起学生阅读多种书籍的兴趣。
3.拓宽阅读空间,激发阅读兴趣。
教完书上的一些课文外,教师可介绍学生阅读相应的课外书。
如:学完古诗词后,推荐学生选读《唐诗三百首》和宋词等,并引导学生对其进行鉴赏,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教师还可以帮助学生随课文选择一些文学性和趣味性强的课外诗歌、故事、优秀作文等,鼓励学生阅读”四大名著”,读报刊杂志,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扩大知识面。
4.智创趣味活动,激发阅读兴趣。
班级里经常确保开展20分钟阅读活动——”快乐阅读活动20分钟”。
每次轮流由一名学生主持,做到人人参加,内容、形式根据主持人的兴趣特长确定,有”课外知识知多少”知识竞赛,组织学生讲阅读读物后的收获和体会……同时有计划有目的地搜集一些关于读书成才的故事,进行讲故事比赛,从而激起学生对读书人的崇拜,对书的渴望,形成与书本交朋友的强烈意向。
这样学生就会在课余时间主动地进行广泛的阅读尝试。
(二)“授之以渔”,让学生学会阅读。
光有兴趣是远远不够的,如:有的学生凭着兴趣,凡有生动情节的内容就走马观花地读读;有的则读了好文章,也不懂得积累知识,吸取技巧,用到写作上。
显然这样的读书方法是收效甚微的。
因此,我们要进一步引导他们不仅爱读,而且会读,要读得更好更有收效。
作为读书的指导者,我们应该向学生介绍一些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
⒈选读法。
这种方法的运用一般是根据学生在课内学习上的某种需要,有选择地阅读有关书报的有关篇章或有关部分,以便学以致用。
教师可切实联系教材,从教学任务的阶段性出发,针对性的选择一些跟课文相关的材料让学生在课外去阅读,作为对课堂教学的一个延伸。
这样既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以提升课外阅读的含金量,避免了学生的盲目性。
如学习了《智取生辰纲》一课,为了让学生更全面、更深刻的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教师可推荐学生阅读《水浒传》一书。
⒉精读法。
所谓精读法,就是对书报上的某些重点文章,集中精力,逐字逐句由表及里精思熟读的阅读方法。
它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
有的文章语言隽永,引经据典,情节生动。
教师可以利用这些作品为依据,指导学生精读,要求学生全身心投入,调动多种感官,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边读、边想、边批注,逐渐养成认真读书的好习惯。
⒊摘抄评价法。
此阅读法就是在阅读过程中根据自己的需要将有关的词、句、段摘抄下来,或对阅读的重点、难点部分划记号,作注释,写评语。
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
”文章中富有教育意义的警句格言、精彩生动的词句、段落,可以摘录下来,积存进自己设立的“词库”中,为以后的作文准备了丰富的语言积累。
同时还可以对自己订阅的报刊杂志,将其中的好文章剪裁下来,粘贴到自己的读书笔记中。
⒋写心得体会法。
教师要鼓励学生经常写读后感。
也就是要求学生阅读课外书籍后,用读后感的形式对文章的内容发表自己的见解、想法,并在课外阅读活动课上进行交流。
读写听说紧密结合,学生的阅读能力能很快得到提高。
(三)创造条件,让学生快乐阅读。
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造课外阅读的条件,让学生在自由的空间,良好的环境中轻轻松松的进行课外阅读。
⒈开发图书馆。
图书馆是学生读物的主要来源,信息时代要求我们的学校要提高学生利用图书馆找到所需信息和知识的能力。
有了图书馆,可以组织学生上课外阅读指导课,这样让学生感受到图书馆是一个学习的乐园,是遨游知识的的好场所。
每个农村学校要逐步完善教学设施,着力建立图书馆或图书室。
⒉建立班级图书库。
为了弥补学生书源的不足,教师可动员学生把个人的图书暂时存放在班里,组织学生自己管理借阅。
图书角设在教室一角,课间课余随时借还,十分方便。
也可采用“流动图书箱”的办法,由各班干部轮流负责图书的保管、借阅工作。
为了介绍图书,也可以组织学生举办图书展览,把被介绍的图书陈列出来,同时展出学生整理编写的宣传图书的资料。
资料可包括图书内容提要,作者简介,时代背景等,这样就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阅读条件。
⒊给学生创造足够的阅读时间。
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及时推荐合适的读物或文章,实现课内外的沟通。
同时减少书面练习,增加阅读作业,为学生课外阅读提供空间和时间。
除了允许学生在“早读”或“自习”时,既可朗读所教的课文,也可翻阅课外的书报,还可每周划出一、二节课时,保证有计划地开展课外阅读及指导。
4.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阅读材料。
目前,因可供学生阅读物十分广泛,如果不加选择而由其任意阅读,学生就会沉浸在书海中不能自拔,因此,教师必须帮助学生选择读物。
如帮助他们选择教育性、知识性较强的读物——文学名著、文学作品、科普作品与一些历史文化等读物,以此来丰富学生的知识积累,使其感受到阅读的快乐,从而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四)积极评价,让学生坚持阅读。
学校要积极完善阅读能力的评价机制,建立有效的阅读评价体系,让学生的阅读活动一直处于积极快乐的状态。
如让学生在阅读方面时时感受到老师的表扬,并且要积极引导,适时激励,把学生的阅读积极性调动起来。
⒈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多样的读书活动,如以学校或班级为单位,开展“古诗朗诵会”、“课本外的故事比赛”、“读书讨论会”、“名人的读书格言接力赛”、“我的读书方法”及出墙报、展览读书笔记等课外阅读扩展活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教给阅读方法,总结读书成果,交流读书心得和经验。
⒉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使其坚持读书。
广大教师和家长应互相配合,加强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指导,使学生善读书,增强课外阅读积累。
在教学中要努力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让他们做到:一是定书。
要阅读的书一旦选定,就一定要读完,千万不可半途而废。
二是定时。
针对学生自己的学习生活情况,选择读书的时间,切忌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三是要定量。
根据自己的阅读能力,制定出一个读书计划,并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课外阅读关键在于坚持,教师及家长要经常了解学生课外阅读的执行情况,督促学生完成阅读任务。
总之,在提高学生课外阅读能力时,我们要处处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当学生在获得成功后,会更坚持大量的广泛的阅读,良好的读书习惯也就随之形成,学生的阅读能力也会随之提高。
学生的阅读情况怎么样
我们能为他们做些什么呢
(一) 提到学生的阅读情况,真是一言难尽,农村学生的阅读状况几乎就是盲点。
至少我们这里是这样
阅读量的匮乏,实在堪忧
小学时期的阅读几乎为零,中学阶段也是老师拎耳硬灌,就像本次培训教授们所说的一样,功利性太强。
老师沿着中考的指挥棒,将经典切割,知识性更浓,目的性更强。
学生的阅读兴趣被考试的命题剥夺,消耗殆尽,阅读习惯,无从谈起……家长的文化素质不高,经济是一方面,更主要的是他们思想上很难接受,认为是闲书,正经的知识都没学会,看什么看
今年我和师姐回来教初一,我们俩信心十足的商议,制订了培养阅读的策略。
因为去年她初三,我初二的时候,我们经常探讨这个话题,苦于没有时间,我们就说到从初一抓起,一个月看完一本,之后用几节课读书汇报,再用试题强化,会很有效果。
更有意义的是成长和成熟孩子的思想,一辈子受用
比我们一直沿用的,做题背题的效果一定要好。
所以放假之前,我们要求买一本《三国演义》,利用暑假读完,读的时候要求做笔记,回来时交流。
还未实施就遭到家长的强烈反对,说什么孩子看不懂,以至于找到校长讨说法,校长也要找我们谈话。
该不会以为我们谋利了吧
哀哉
我和师姐除了苦笑,都有哭的心了
……当时,学生要求我们给买,我们极力反对,不然大人甚至个别孩子,会以为我们从中谋取利益呢
污浊
幸亏我们有先见之明……很无奈,这个现实又功利的社会,这个落后又愚昧的空间。
给予点精神食粮竟是这样的困难重重,农村的现状,我们这里的现状……哎不但家长如此,同行不同科的老师也排斥,也认未是闲书,在思想上分解着孩子们少得可怜的一点阅读兴趣
甚至语文的阅读资源被扣押,大加抱怨语文耗时太多,以至于一提到课业负担,语文就是罪魁祸首
必须声讨的对象
着实削减着我们的热情
为什么不思考一下,我们流失的现状,我们学生的思想,我们是不是应该关心一下
教育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校园学习知识有尽头,做人是一辈子
校长,老师,家长,学生,语文老师悲哀啊
我们找谁诉苦
我们语文成绩好一点,好像是一大罪过
我们付出多少啊
学生的阅读状况,与学生自身的情况,与阅读资源的贫乏,也有一定的关联,但是我觉得这方面应该好克服,当然需要我们的坚持和引导
经济的不认同,思想的不认同。
孩子们的阅读兴趣会被扼杀,阅读习惯会夭折在萌芽中,或者根本没有芽儿。
常此以往,会怎样
学生阅读,就在我们几个语文老师的力挺之下,在那么一方狭小空间里苟延残喘,举步维艰
(二)以前很茫然,不知道我们的做法是对是错,甚至裹足不前了。
这次培训教授的讲解,就像一剂强心剂,我们拨开迷雾见太阳,坚定着我们的方向,坚守
不禁思索,我们要为他们做些什么呢
首先,在小学就应该设置阅读课,规定必读的篇目,毕竟小学的课程相对中学少很多。
篇目不必多有影响力,只要孩子感兴趣就好,目的培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有兴趣了,坚持了,就有一个好的习惯了。
好习惯的养成与家庭有很大关系,这就需要给家长,开个座谈会。
讲明阅读的意义,在家的时候,需要家长的督促。
不必强求家长做什么,只要能听听孩子今天读的文章就好,家长懂不懂没关系。
给孩子一点鼓励就好,我们的工作就好做多了
知识性的总结和交流,交给老师就好
到了中学,小学养成的阅读兴趣和习惯,我们会在这个基础上,接下这个接力棒的。
因为刚接触初中的课型,孩子们有个适应的过程,我们选定篇章预热两周,培养记笔记习惯,可以是摘抄,但不能全是摘抄。
可以就一个词语,写点自己心情。
培养写随笔能力,这需要学生思考,学会体验、观察生活
不要求多,只要真实的感触
正确使用标点,恰当运用修辞,有顺序的表达。
切忌:一定要有真情实感
可以是几句话,目的是要学生有话说,而不是逼学生当成负担,这个过程需要足够的耐心,检查批阅细致,点评以交流为目的,鼓励为主。
每天课前叫五个学生读一读自己的随笔,引导其他学生倾听,学习提高。
一周一总结,将学生分组,争取每个人都能发言,弥补课内不能全部发言的不足,照顾每个孩子的点滴进步
抓住闪光点,培养情趣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读著作,从拍成电视剧的经典名著切入,因为生活中曾有一点直观印象。
先引导学生读感兴趣的章节,然后找语文素质相对较好的同学,复述情节,大家讨论发言,这个过程也要求记笔记或随笔。
前面的章节比较枯燥,可由教师讲解,调动情绪。
然后逐章阅读,随时记笔记,教师每天检查笔记。
及时和学生交流,一个月读完,月末利用几节课,进行读书汇报课。
经典都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引导学生思索一个时代,深刻学生的认知。
这只是一个框架,具体教学中具体策略。
另外,所引导阅读的内容尽量做到:与课内接轨,像《傅雷家书》,泰戈尔《飞鸟集》……与生活接轨,像《繁星春水》,像《巴黎圣母院》,像《爱的教育》……与时代接轨,像《羊脂球》,像《骆驼祥子》……这只是我的个人见解,还很不成熟。
但我坚信,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我会努力让语文伴随孩子快乐成长,让孩子思想丰盈起来。
个人力量很绵薄,只要不放弃,一定会有收获的
我相信
我们能做的就是尽自己的力量,去扶持每颗心灵的成长
让他们的灵魂不再苍白
默默助驻守那片芳草地
才不愧为中国文人的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