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红军的故事
湘江战役--长征中最惨烈的一仗1934年11月中旬,突围的中军跨越敌军的三道封,进入湘嘉禾、兰山、临武地区。
这时,蒋介石真正搞清了红军战略转移的目的地。
他任命湘军头自何健为“追剿军”总司令,调动湘军和桂军,在零陵至兴安之间近300里的湘江两岸配置重兵,构筑碉堡,设置了第四道封锁线。
蒋介石则亲率国民党中央军周浑元部及部分湘军在后面追击。
此时的蒋介石踌躇满志,得意洋洋,以为定能将红军全歼于湘江、潇水之间了。
11月20日,白崇禧见红军的一支部队占领了湘南的江华,又向广西恭城奔来,白崇禧同粤军和湘军一样,不愿同红军硬打而消耗实力,以防红军进入本省或被蒋介石吞掉,就借口兵力不够及防止红军南进广西,在11月21日忽然从兴安、全州、灌阳撤兵,使湘桂军阀联合防守的湘江防线出现了一个缺口。
何键为求自保,也不尽快派兵南移接防,致使这130里防线无兵防守达7天之久。
顺利通过第四道封锁线的机会到来了。
可惜,红军未能抓住这一良机。
11月25日,中革军委才下达抢渡湘江的命令。
红1军团先头部队于11月27日赶到界首,未经战斗就占领了这一渡口,很快控制了界首以北60华里的湘江两岸。
这时军委纵队也到达了离渡口不到80公里的灌阳以北的桂岩地区。
剩下的问题就是争取时间。
十万火急的命令一道接一道。
遗感的是,中央军委纵队就是加快不了行军的速度。
11月26日,走了8公里;27日,只走了6公里;28日,走了28公里;29日,走了32公里。
足足4天,才走到湘江岸边。
最高三人团是想将中央苏区整个地搬到湘西去。
临突围前,雇了几千名挑夫,绑了三千多副挑子,兵工厂拆迁一空,工厂都卸走机器,凡是能够搬走的值钱的东西都装在骡子和驴子的背上带走,组成了庞大的启方运输队。
需要七、八个人抬的石印机,需要十几个人抬的大炮底盘,也舍不得丢下。
在山间羊肠小道上行走,这样的队伍怎么能加快行军速度呢
11月29日,湘军和桂军蜂拥而来,敌人向正在渡江的红军发起了进攻。
两岸的红军战士,为掩护党中央安全过江,与优势的敌军展开了殊死决战。
红军的阻击阵地上,炮弹和重磅炸弹的爆炸声不绝于耳,许多来不及构筑工事的战士们被震昏了,耳鼻出血。
装备单一的红军要用血肉之躯抵挡敌人飞机和重炮的狂轰滥炸,战斗的残酷可想而知。
但“保卫中央纵队安全渡江”的口号仍响彻在阵地上空。
12月1日,战斗达到了白热化程度,敌人对我发动了全线进攻,企图夺回渡口,歼我于半渡中。
这是生死存亡的一战,是意志的较量。
狭路相逢勇者胜。
红军将士硬是用刺刀、手榴弹打垮了敌军整连、整营的一次次进攻,湘江两岸洒下了无数红军将士的鲜血,渡口始终牢牢地掌握在红军手中。
至当日17时,中央机关和红军大部队终于拼死渡过了湘江。
湘役是中央红军突围以来最壮烈、最关键的一仗,我军与优势之敌苦战,终于撕开了敌重兵设防的封锁线,粉碎了蒋介石围歼红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
红军虽然突破了第四道封锁线,但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5军团和在长征前夕成立的少共国际师损失过半,8军团损失更为惨重,34师被敌人重重包围,全体指战员浴血奋战,直到弹尽粮绝,绝大部分同志壮烈牺牲。
渡过湘江后,中央红军和军委两纵队,已由出发时的8.6万人锐减到3万人。
湘江一战,是红军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惨败。
血的事实,宣告了“左”倾教条主义军事路线的彻底破产,使广大红军指战员对王明路线的怀疑、不满以及积极要求改变领导的情绪,达到了顶点。
强渡乌江: 1935年1月1日,中共中央在猴场作出了《中央政治局关于渡江后新的行动方针的决定》。
决定指出:“建立川黔边新苏区根据地。
首先以遵义为中心的黔北地区,然后向川南发展,是目前最中心的任务”。
红军总政治部下达《关于瓦解贵州白军的指示》。
朱德电示红军各部,“偷渡部队不应小于一个团”。
红一军团第2师进抵乌江南岸,其前卫4团逼近乌江界河渡口,进行火力侦察,准备渡江……详细经过四渡赤水: 中央红军灵活机动地创造战机,运动作战,各个歼敌,以少胜多,从而变被动为主动……详细经过巧渡金沙江金沙江位于长江的上游。
它穿行在川滇边界的深山狭谷间,江面宽阔,水急浪大。
如果红军过不去江,就有被敌人压进深山狭谷,遭致全军覆灭的危险。
当红军大队人马向金沙江挺进时,蒋介石如梦初醒恍然大悟,认定红军的目的既不在贵阳,也不在昆明,而是“必渡金沙江无疑”。
1935年4月28日,他下达命令,控制渡口,毁船封江。
就在红军进抵金沙江前夕,江边的敌人已将所有船只掠到北岸了。
1935年5月3日,军委干部团的同志们接受了抢夺皎平渡的任务。
他们二话未说,翻山越岭日夜兼程180里,当天夜晚就来到了金沙江边。
在渡口,他们幸运地找到了一条船。
原来这条船是送探子来南岸探查情况的,探子不知跑到哪里去了。
后来,他们又在当地农民的协助下,从水里捞出了一条破船,用布把漏洞塞上。
然后,他们乘坐这两条船悄悄地渡到北岸。
敌人的哨兵以为探子回来了,没有在意。
他们来了个突然袭击,一举消灭了一连正规军和一个保安队,控制了皎平渡两岸渡口。
后来,他们又找到了五条船,动员了36名艄公。
与此同时,红一军团赶到了龙街渡口,红三军团赶到了洪门渡,但这两个渡口都没有船只,加上江宽水急无法架桥。
军委命令他们迅速转到皎平渡过江。
从5月3日至9日,在7天7夜的时间里,红军主力就靠这7只小船从容地过了江。
担任后卫的9军团在南渡乌江以后奉军委命令一直在黔西绕圈子,时东时西,忽南忽北,牵制了敌人部分兵力。
5月6日,他们到了云南东川与巧家县之间,并于5月9日在树节渡顺利地渡过了金沙江。
两天以后,敌人的追兵才赶到南岸。
可是红军已经毁船封江,远走高飞,无影无踪了。
强渡大渡河大渡河上的铁索桥1935年5月上旬,中央红军长征从云南省皎平渡巧渡金沙江后,沿会理至西昌大道继续北上,准备渡过大渡河进入川西北。
蒋介石急令第2路军前线总指挥薛岳率主力北渡金沙江向四川省西昌进击;令川军第24军主力在泸定至富林(今汉源)沿大渡河左岸筑堡阻击;以第20军主力及第21军一部向雅安、富林地区推进,加强大渡河以北的防御力量。
企图凭借大渡河天险南攻北堵,围歼中央红军于大渡河以南地区。
大渡河是岷江的一大支流,河宽300米,水深流急,两岸是险峻的群山,地势险要,大部队通过极其困难。
5月24日晚,中央红军先头部队第1师第1团,经80多公里的急行军赶到大渡河右岸的安顺场。
此地由川军2个连驻守,渡口有川军第24军第5旅第7团1个营筑堡防守。
当晚,红1团由团政治委员黎林率第2营到渡口下游佯攻,团长杨得志率第1营冒雨分三路隐蔽接近安顺场,突然发起攻击,经20多分钟战斗,击溃川军2个连,占领了安顺场,并在渡口附近找到1只木船。
25日晨,刘伯承、聂荣臻亲临前沿阵地指挥。
红1团第1营营长孙继先从第2连挑选17名勇士组成渡河突击队,连长熊尚林任队长,由帅士高等4名当地船工摆渡。
7时强渡开始,岸上轻重武器同时开火,掩护突击队渡河,炮手赵章成两发迫击炮弹命中对岸碉堡。
突击队冒着川军的密集枪弹和炮火,在激流中前进。
快接近对岸时,川军向渡口反冲击,杨得志命令再打两炮,正中川军。
突击队迅速登岸,并在右岸火力的支援下奋勇冲杀,击退川军的反扑,控制了渡口,后续部队及时渡河增援,一举击溃川军1个营,巩固了渡河点。
随后,红1军团第1师和干部团由此渡过了被国民党军视为不可逾越的天险大渡河。
飞夺泸定桥1935年5月25日,中央红军长征先头部队红1军团第1师第1团一部在四川省安顺场强渡大渡河成功后,蒋介石急调川军2个旅增援泸定桥。
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为迅速渡过大渡河,挫败国民党军前后夹击红军的企图,决定红1军团第1师及干部团由安顺场继续渡河,沿大渡河左岸北上,主力由安顺场沿大渡河右岸北上,两路夹河而进,火速夺占泸定桥。
27日晨,右路先头部队红1军团第2师第4团,由团长王开湘、政治委员杨成武率领从安顺场出发,沿途击破川军的阻击,经2昼夜强行160公里,29日晨占领了泸定桥西桥头。
泸定桥扼川康要道,全长100余米,宽2.8米,由13根铁索组成,横跨在汹涌奔腾的大渡河上,两岸是峭壁,东桥头与泸定城相连。
守城川军第4旅第38团(欠1个营)在红军抵达前,已将桥上的木板拆除,只剩悬空的铁索。
是日16时,红4团第2连连长廖大珠等22名突击队员,在全团火力掩护下冒着川军的密集火力,攀踏着铁索,向对岸冲击,当接近桥头时,川军突然施放火障,突击队勇敢地穿过火墙,冲进泸定城,同川军展开巷战。
后续部队及时投入战斗,经激战,红军占领泸定城,川军一部被歼,其余向天全溃逃。
与此同时,红1师和干部团击溃川军的阻击,胜利到达泸定城,策应了红4团的夺桥战斗。
接着,中央红军主力从泸定桥上越过天险大渡河,粉碎了蒋介石歼灭红军于大渡河以南的企图。
包座战役:1935年8月3日,红军总部制定了夏洮战役计划,将红军分成左右两军:在卓克基及其以南的地区的第5、9、31、32、33军为左路军,由朱德、张国焘率领,经阿坝北进;在毛儿盖地区的第1、3、4、30军为右路军,由徐向前、陈昌浩率领,经班佑北上。
中央、中革军委随右路军行动……详细经过激战腊子口1935年9月13日,党中央率陕甘支队(由红1方面军第1、3军和军委纵队改编)由俄界出发,沿白龙江东岸。
爬高山,穿密林,歼灭了一些敌人堵击部队,于17日到达岷山脚下的腊子口。
腊子口是岷山山脉的一个重要隘口,是川西北通向甘南的门户,口宽约30米,周围是崇山峻岭,地势十分险要。
两个悬崖绝壁间夹着一道窄窄的山沟向上延伸,两边绝壁峭立。
山中一道河水急流而下,隘口处的河上架着一座木桥,横跨于两岸陡壁之上,是通过腊子口的唯一通路。
蒋介石在岷县、腊子口地区配置了两个师,妄图凭借天险挡住红军的出路。
鲁大昌两个营的兵力驻守在腊子口,1个营扼守隘口,1个营配置在隘口后边的三角形谷地,师主力配置在隘口以北至岷县一带,可随时增援。
他们在桥头和山崖上构筑了碉堡,形成了交叉的火力网。
毛泽东清楚地知道,腊子口再险,红军也要攻下来,否则就得重回草地去。
乌江、金沙江、大渡河没有挡住红军的前进,雪山草地红军都走过来了。
毛泽东果断地下达了“两天之内拿下腊子口”的命令。
9月17日下午,红1军2师4团向腊子口发动了猛烈的进攻。
可是由于地形不利,兵力无法展开,从下午攻到半夜,连续冲锋十几次都没有成功。
在半夜时分,部队暂停进攻,重新研究作战方案。
根握新侦察到的情况和战士们的建议,他们决定兵分两路、一路由政委杨成武率领第6连从正面进行夜袭,夺取木桥;如果偷袭不成就连续发动进攻,达到疲劳敌人,消耗敌人弹药,造成敌人恐慌的目的。
另一路由团长王开湘率领第1、第2连,悄悄地迂回到腊子口右侧,攀登陡峭的崖壁,摸到敌人后面去。
战斗再次打响了,正当正面战斗激烈进行的时刻,迂回部队已摸到腊子口右侧峭壁下。
一个苗族战士手持带铁钩的长杆,顺着陡壁最先爬了上去,然后将事先接好的绑腿缠在树干上放下来,后来的战士拉着绑腿一个接一个地全部上去。
他们突然出现在敌人的后方,吓得敌人魂飞魄散,扔下枪支仓惶逃命。
党中央率陕甘支队通过腊子口后,9月20日,进占甘南的哈达铺。
至此,党中央和红一方面军主力终于走出了雪山草地的藏民区域,打破了蒋介石妄图利用恶劣的自然条件“困死”红军的阴谋。
酣战直罗镇: 1935年10月19日,中央红军第1、3军团胜利到达陕甘根据地的保安县吴起镇,胜利地结束了长征。
中央红军胜利到达陕北,蒋介石极为不安,其调集东北军5个师的兵力围歼红军毛泽东、彭德怀决定,集中兵力,向南作战,首先在直罗镇一带歼灭沿葫芦河东进之敌一部,尔后转移兵力,各个歼敌……详细经过直罗镇战役1935年10月19日,中央红军第1、3军团胜利到达陕甘根据地的保安县吴起镇,胜利地结束了长征。
11月3日,根据党中央的决定成立了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毛泽东任主席,周恩来、彭德怀任副主席,并将红15军团编入红1方面军,共约1.1万余人,彭德怀任司令员,毛泽东任政治委员。
中央红军胜利到达陕北,蒋介石极为不安,其调集东北军5个师的兵力,以董英斌部4个师为西路,自庆阳、合水出动,经太白镇沿葫芦河东进;以王以哲部1个师为东路,先由洛川前推,然后经羊泉镇沿葫芦河西进,企图东西对进,围歼我军于葫芦河、洛河之间地区。
为粉碎敌人新的进攻,毛泽东、彭德怀决定,集中兵力,向南作战,首先在直罗镇一带歼灭沿葫芦河东进之敌一部,尔后转移兵力,各个歼敌。
11月20日,在飞机的掩护下,敌先头部队第109师兵分三路沿葫芦河谷及南北山地向直罗镇进攻,红军以一部兵力节节抵抗,逐渐将敌诱入直罗镇,进入了红军预设的战场之内。
11月21日子夜,红1方面军主力分别由待机位置向敌展开,并于拂晓时突然向敌发起进攻。
第1军团从正北和西北方向,进攻直罗镇北山,断敌退路;第15军团从西南、正南和东南三个方向,进攻直罗镇南山及东南地区,阻敌东逃。
激战至14时,敌第109师大部被歼,其残部500余人退入直罗镇东南土寨负隅顽抗。
此时,敌东西两路援军已迫近直罗镇。
为继续歼敌,红1方面军以少数兵力围困敌第109师残部和阻击西援之敌第117师,主力则向西迎击东援之敌第106、111师。
该两师遭我阻击后,因害怕被歼,于23日纷纷沿葫芦河西撤。
红1方面军乘胜追击,在张家湾地区歼敌第106师1个团。
被我军包围在直罗镇东南土寨的敌第109师残部待援无望,于23日午夜分路突围,24日上午被我军全歼,击毙敌第109师师长牛元峰。
至此,直罗镇战役胜利结束。
此役共歼敌1个师又1个团,俘敌5千余人,粉碎了敌人对陕甘根据地的第三次“围剿”。
直罗镇战役的胜利,给党中央把全国革命大本营放在西北的任务,举行了一个奠基礼。
东征战役:1935年10月,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结束了战略转移,将中国革命的大本营和民族抗战的出发点放在了大西北。
当时,日本导演的“华北五省自治运动”正在进行,华北五省已名存实亡。
1936年1月15日,签发了“关于红军东进抗日及讨伐卖国贼阎锡山的命令”,各路东征部队进行渡河准备西征战役: 1936年5月5日,红一方面军东征回师陕北后,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发表了《停战议和,一致抗日的通电》。
蒋介石坚持其内战政策,不仅没有接受这一建议,而且还继续调集大批军队,准备对我陕甘根据地进行新的围攻人数统计:红一方面军长征时有8.6万人,1935年到延安的1,3军团和军委纵队约8千人.红四方面军长征时有8万人,1936年到陕北约3万人.红2,6军团长征时有1.7万人1936年到延安的红二方面军约1万余人.红25军长征时有2981人,1935年到延安3400人.红一方面军长征时为1,3,5,8,9,五个军团和军委纵队.一四方面军会师后5,9军团随四方面军行动,5军团与33军合并为5军.9军团改为32军.红四方面军与红2,6军团会师后,32军2,6军团合编为红二方面军红25军到陕南时为2500人,在陕南建立鄂豫陕根据地,部队发展到近5000人,1935年七月,25军主力3700多人由陕南出发,于9月到达陕北.
相声《说地图》有米有
传统相声贯口活的代表段子,与报菜名并称为相声演员的两大贯口基本功段子。
马志明、杨少华演出版本(马——马志明,杨——杨少华)马:您看这相声啊,是曲艺形式之一。
杨:对马:曲艺包括的面很广。
杨:是吗
马:大鼓,单弦,坠子,时调,琴书,快板,相声。
杨:对。
马:每一个曲种都有它的地方色彩。
杨:是吗
马:就拿相声来说吧,相声发源地是哪知道么
杨:北京。
马:对了,您看这个说相声的,大部分都是北京人。
杨:对。
马:唱时调的不一样了。
杨:怎么呢
马:天津人最好。
杨:对,天津时调么。
马:唱坠子的,河南人最多。
杨:对,是的。
马:唱二人转的,杨:哪人多
马:吉林省的人多。
唱弹词的,杨:哪人多
马:苏州府的人多。
唱越剧的,杨:哪人多
马:绍兴人多。
唱沪剧的,杨:哪人多
马:上海人多。
唱花鼓戏的,杨:哪人多
马:凤阳人多。
过去打铁的,杨:哪人多
马:章丘人多。
掬碗的,杨:哪人多
马:吴郡人多。
剃头的,杨:哪人多
马:宝坻县的人多,修脚的,杨:哪人多
马:定兴人多,练把式的,杨:哪人多
马:沧州人多,耍猴的,杨:哪人多
马:吴桥人多,买荞麦皮的,杨:哪人多
马:宜兴府的人多。
卖豆腐丝的,杨:哪人多
马:武清县的人多,卖糕干的,杨:哪人多
马:杨村人多,卖冰棍的,杨:哪人多
马:这哪的人都有了。
杨:这怎么哪的人都有了
马:这个职业不固定,哪都作冰棍,只要做就得当地买。
杨:对。
马:说相声的还是北京人最多。
杨:对。
马:您的相声说的好呀,杨:怎么呢
马:我特别喜欢听。
杨:您这是客气。
马:不,我认为,您最大的特点……杨:我是
马:就是口甜。
杨:啊,我熟透了,我是那西瓜是怎么着
马:谁说你西瓜了
您的口音甜润,好听。
杨:他们都这么说。
马:听您的口音,您大概不是我们此地人。
杨:对。
马:您原籍是
杨:北京。
马:哦,您是北京人哪
杨:对,是的。
马:哎呀,太好了。
杨:北京好。
马:都羡慕你呀。
杨:怎么哪
马:多好,北京好呀,那是我们祖国的首都,过去讲究“里九外七皇城四,九门八点一口钟。
”万寿山,颐和园,故宫博物院,卢沟晓月,银锭关山,有着优美的风景,无数的古景呀。
杨:是呀。
马:北京好,北京有三种宝。
杨:哪三种宝哇
马:文化,风景,语音好。
别搬家,住着好。
杨:是啊,您把北京夸的跟一朵花一样,工作调动,我到天津来了。
马:哦,搬咱们天津来了,好
杨:天津也好
马:天津好哇,水旱码头,九河下梢天津卫,三道浮桥两道关,鲜鱼水菜塞不过天津,天津好。
杨:好。
马:天津的观众最爱听曲艺了,天津也有三种宝。
杨:哪三种宝
马:鼓楼,炮台,铃铛阁(此处读gao,三声), 别搬家,住着好。
杨:我搬哪哪好,我搬关外去了。
马:东北
好
杨:关外也好
马:东北那是祖国的大门,高粱,大豆,年年丰收,东北好,东北有三种宝。
杨:哪三种宝
马:人参,貂皮,芴了草。
马、杨:别搬家,住着好。
杨:我就知道么,我搬保定府去了。
马:保定府好哇,保定府三种宝,铁球,面酱,春不老。
没事弄俩铁球吞着玩玩,可不错。
杨:我狗熊啊,怎么着,没事我吞铁球干吗呀
马:保定府好,就哪住着吧,别动弹了。
杨:我又回北京了,我看你说什么
马:怎么着,又搬回北京来了,啊
打刚才往那一站,一会儿搬这,一会儿搬那,你吃了耗子药了是怎么
杨:你这怎么说话呢
马:有准地方么
杨:我跟你这么说,跟我们职业有关,循环演出,哪不去呀
马:哦,您这个工作么经常的出外
杨:对。
马:哪都去过么
杨:都去过。
马:哪我问问你,北京你常去么
杨:到过,不能说常去,去过。
马:上海去过么
杨:到过。
马:沈阳
杨:到过。
马:齐齐哈尔
杨:到过。
马:南京
杨:到过。
马:西藏
杨:到过。
马:新疆
杨:到过。
马:外国
杨:这没到过。
马:完了,完了,这点你就不如我。
杨:您
马:我是经常的出口……出国。
杨:嗯
你吓我一跳。
马:我经常出国。
杨:出国
马:对,因为我呀,是一位旅行家呀。
杨:哦,您是旅行家。
马:世界各地全去。
杨:经常出国
马:经常出国。
杨:出国您都到过哪呀
马:到过哪呀,你出国过没有
杨:没有。
马:那就好办了。
杨:好办了
马:这个英国你知道么
杨:建交了,知道呀。
马:英国,英国我到过。
法国我也去过。
杨:法国去过。
马:我又要走啊。
杨:那您怎么没走哇
马:我要做一次长途旅行,缺一个助手。
沿途上给我做些记录,找点资料什么的,缺这么个人,找不着。
杨:同志,您看我行么,我这叫毛遂自荐。
马:你
你有点文化么
杨:我大学差俩钟头没毕业。
马:这路文化,你去不了哇。
杨:怎么
马:道太远。
杨:远没关系,咱们坐车呀。
马:坐车怕你晕车。
杨:那咱们坐船。
马:怕你晕船。
杨:那咱坐飞机。
马:更不行了,你晕高。
杨:我得什么晕什么。
马:你去不了,你不知道我的计划。
杨:您的计划是
马:走着去
杨:拿腿走
马:啊
杨:您的意思我明白了,游山玩景,记点材料,是不是这意思
马:就这意思。
杨:您要能走,我就能走。
马:这么远的道,你走的了
杨:多新鲜,您要能走,我就能走。
马:那这么着,我带你去了,咱们就打这走。
杨:打这走。
马:出了门,咱们奔东南角,杨:东南角。
马:东门官银号,北海楼,龟甲胡同,万寿宫,北大关,河北大街,大红桥儿,西于庄子,丁字沽,南仓,北仓,走蒲口、汉沟,桃花口,杨村,蔡村,河西务,安平,码头,张家湾,走通县,过八里桥,进北京齐化门,东四牌楼,北新桥,交道口,出德胜门,走清河,沙河,昌平县,南口,青龙桥,康庄子,怀来县,沙城,保安,下花园,辛庄子,宣化,沙岭子,宁远,张家口,柴沟,西湾,天镇,阳高县,聚乐堡,周氏庄,大同,孤山,丰镇,集宁,平地泉,三岔口,十八台,卓资山,三道营,旗下营,陶卜齐,,萨拉齐,西包头,过乌拉素海,石嘴山,,银川市,过中宁,走甘肃兰州,西宁,凉州,永昌,临泽,九泉,玉门,猩猩峡,新疆,哈密,巴里昆木,,达阪城,库来氏,马齐库车,温宿,泽堡,昆仑山,杨:还怎么走
马:进西藏。
聂拉木,扎什,伦布,多拉本,天泉,柴达木,齐木,沙尔到拉萨,墨竹工卡,拉里,柴多木,是巴塘、理塘、雅砻江,大渡河过泸定桥,四川成都市,走简阳,资阳,荣昌,永川,到重庆,贵州省遵义贵阳市,,文山,燕山到广西,南宁,柳州,阳朔,桂林市,湖南省,衡阳,株洲到长沙。
湖北省,沙市,汉阳,汉口,武胜关,河南孝感,信阳,驻马店,郾城,许昌,郑州,开封,洛阳,三门峡,陕西,灵宝,潼关,华阴县,西安,咸阳,岳县到延安。
杨:都到了延安了。
马:由龙门过黄河,山西省榆次县,太原市,寿阳,平定州,阳泉,井陉,河北石家庄,新乐,望都,保定市,深,武,饶,安,河间,沧州,南皮,东光,德州,平原,禹城,山东济南市,党家庄,张夏,万德,界首,泰安,东北坡,大汶口,吴村,曲阜,兖州,固镇,新马桥,曹老集,是蚌埠,门台子。
杨:还怎么走
马:由白关,小溪河,石门山,张八岭,担子街,花旗营,浦口过江南京市。
龙潭,下蜀,镇江,昆山,陆家滨,无锡,苏州到上海。
杨:到了上海了。
马:走松江,浙江,嘉兴,绍兴,杭州,金华到江西,永丰瑞金到福建。
走青州,连城,三元南平,福州,泉州,金门,厦门,奔山口、广东省,广州雷洲,海南岛,过了九龙,香港到越南河内,杨:都出了国了。
马:老挝万象,泰国曼谷,缅甸仰光,孟加拉印度,加尔哥达,孟买新德里,过,阿富汗。
伊朗伊拉克。
叙利亚,黎巴嫩,土耳其,安卡拉,过黑海,到苏联,乌克兰,,列宁格勒,莫斯科,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波罗地海到芬兰。
瑞典斯德哥尔摩,挪威,丹麦,德国柏林,波兰华沙,,匈牙利布达佩斯。
罗马尼亚,保加利亚,索非亚,希腊,,南斯拉夫,意大利,瑞士,瑞马,法国巴黎,马赛,地中海,直布罗陀,葡萄牙,西班牙,马德里,过英吉利海峡到伦敦。
英格兰,苏格兰,爱尔兰,冰岛过了大西洋到美洲。
走加拿大魁北克,纽芬兰,波士顿,纽约,华盛顿,芝加哥,旧金山,墨西哥,中亚美利加,危地马拉,尼加拉瓜,厄瓜多尔,哥伦比亚,玻利维亚,维多利亚,圭亚那,巴西,秘鲁,乌拉圭,阿根廷,,智利,圣地亚哥,麦哲伦。
澳大利亚摩尔本,过大洋州,走突尼斯,摩洛哥,阿尔及利亚。
利比亚,埃及,苏丹,埃塞俄比亚,莫桑比给,马达加斯加,到南洋群岛,苏门达腊爪洼,西里安,马来西亚,菲律宾,马尼拉,过吕宋到日本九州,门次,下关,长崎,广岛,东京大阪,名古屋,北海千岛,库页岛,勘察加半岛,过日本海到朝鲜。
釜山,大邱,汉城,平壤新义洲。
过鸭绿江,回到丹东,杨:又回来了。
马:走通化梅河口,吉林省长春市,延吉,双河镇,宁安,牡丹江,林口,佳木斯,木兰巴页,哈尔滨,齐齐哈尔,内蒙古,巴克图,海拉尔,满洲里,呼伦贝尔,阿里山,乌兰浩特,开源铁岭,乱石山,走新城子,文官屯,沈阳,皇姑屯,新民县,柳河沟,白旗堡,大虎山,高山子,青堆子,赵家屯,沟帮子,大凌河,双羊店,锦州,女儿河,高桥,塔山,韩家沟,兴城,白庙,沙后所,前所,山海关。
走秦皇岛,北戴河,昌黎县,到栾州,古冶,开平到唐山。
芦台,汉沽,塘沽,新河五十街坊,东新庄,军粮城,新河,张贵庄,辗庄子,第二文化宫,钱庄,大家沽,无轨车厂大王庄。
过了解放桥,滨江道,和平路,南市,这才到长城影剧院。
马:咱可走着走。
杨:走着走太累呀。
马:累不要紧呀。
杨:怎么办呀
马:你背着我。
杨:我呀
关于藏戏的资料,不要太多字,50字就够了。
藏戏是藏族戏剧的泛称。
藏戏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剧种系统,由于青藏高原各地自然条件、生活习俗、文化传统、方言语音的不同,它拥有众多的艺术品种和流派。
藏戏大约起源于距今600多年以前,比被誉为国粹的京剧还早400多年,被誉为藏文化的“活化石”。
西藏藏戏是藏戏艺术的母体,它通过来卫藏宗寺深造的僧侣和朝圣的群众远播青海、甘肃、四川、云南四省的藏语地区,形成青海的黄南藏戏、甘肃的甘南藏戏、四川的色达藏戏等分支。
印度、不丹等国的藏族聚居地也有藏戏流传。
藏戏种类繁多,但主流的是蓝面具藏戏。
藏戏种类繁多,但主流的是蓝面具藏戏。
我要学傣话,有没有人教我啊,教一些常用的一些傣语,注;要用汉字翻译.
傣族的语言文字 傣语属藏语系壮侗壮傣语支。
分西双版纳方言、方言和金平方言族的拼音文字来源于梵文字母,各地不尽相同。
1954年进行了文字改革,分傣哪文(德宏)、傣泐文(西双版纳)、傣绷文(瑞丽、耿马、澜沧等地)和金平傣文。
现通行西双版纳和德宏两种傣文。
傣族的天文历法 傣族有自己的传统历法。
傣语称“祖腊萨哈”,意即“小历”。
其起源可上溯至周秦之际,现行傣历则始于明代以前。
是一种阴阳合历。
傣历的年是阳历年,即绕太阳公转一周的时间;傣历的月是阴历月,即以月亮的一个圆缺为周期。
一年分12月,单月是30天,双月是29天。
以六月为岁首,它的正月相当于夏历十月。
平年是350或355天,闰年为384天。
傣历始于公元638年。
四、傣族的医药卫生 傣医药作为一门知识,是傣族科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几千年来,傣族人民在和疾病的斗争中,不断总结经验,汇积了丰富的民间药方,收集了上千种草药。
其中《档哈雅》(医药书),是傣族一部重要的医学文献。
据文献记载:傣族迁到景永时,许多村寨因疫病死亡了很多人,唯独有一个村子,在景永坝头,不但没有人病死,而且个个身强力壮。
他们开出了许多田地,生产发展得很快。
一天,有个名叫波的牙老人上山摘野果,路过这个村子,看到村里的人个个都很健康觉得很奇怪,就问村子里的人:“你们吃些什么东西,为什么人人都身强力壮的?”村子里的人告诉他:“没有吃别的什么,只不过刚来的时候大家天天上山采摘野果野菜吃,可能是这当中有什么原因吧。
” 波的牙回去后把这一情形告诉了别的村寨的人,并劝大家不妨试试看,上山去采摘野菜吃。
大家都想把病冶好,便纷纷照波的牙说的去做了。
经过一段时间,果真见效,疫病明显减少。
波的牙注意从大家每采摘回来的野果、野菜中挑出样品保存起来。
以后只要村子里有人生病,他就依样找这些果、菜给病人吃,有的吃了病就好了,也有的效果不太明显,而换了别样的一吃就有效。
就这样他慢慢地总结、积累经验,凡遇有人生病(当时主要是疟疾),就按不同类型的病分别给予治疗。
逐步地疾病减少了,人们健康了,傣族群众就把波的牙称为“摩雅”,意思是会治病的人。
从此就有了傣医。
有了文字以后,才记载下来成为今天较完整的傣族医书。
《传统傣医学手稿》:傣族古典医学著作。
记载了传统傣医关于医药、方剂、制剂方面的理论和治疗方法。
至今保存下来的有在贝叶上书写的“贝叶本”和用构树皮支撑的纸张转抄的“棉纸本”多种。
这是中国医药遗产中的珍品,目前已根据这些手稿资料整理编写出版了傣汉文对照的《德宏傣药验方集》及《西双版纳傣药志》。
五、傣族的宗教信仰 傣族是一个信仰南传佛教的民族,傣语称为“布塔沙散那”。
它对傣族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都有极深刻的影响。
大约在公元6—8世纪传入傣族地区。
在此之前,傣族先民信仰的是多神崇拜,亦即原始宗教。
由于佛教的广泛传布,傣族地区佛寺十分普遍。
送子入寺为僧似乎是天经地义之事,尤其是在西双版纳地区,男孩到了8—10岁几乎都要入寺去过僧侣生活。
他们在那里学经识字,一般在1~5年还俗回家。
傣文的大藏经号称八万四千部,大部分刻写在贝叶上,称贝叶经。
其中有些是傣族僧俗根据佛教义加以发挥和补充的著述。
六、傣族的文学 民族文学:傣族人民有着蕴藏丰富的民间文艺作品,包括叙事长诗、寓言、神话、传说、童话等。
许多著名的叙事长诗,如《召树屯与嫡木诺娜》、《娥并与桑洛》、《阿銮的故事》 等中外闻名。
史诗:《巴塔麻嘎捧尚罗》又名《南师巴塔麻嘎帕萨傣》。
傣族创世史诗。
内容包括开天辟地、人类形成,傣族先民的兴起、迁徙、定居的过程。
其中有许多傣族的神话故事和历史人物传说,是一部研究傣族古代神话及社会的古籍文献。
史书:《泐史》原名《囊丝本勐泐》)(《西双版纳历代编年史》)。
该书采取编年体记录了傣族从1180年(傣历542年)傣族首领叭真入主西双版纳建立景金殿国始,止于1950年西双版纳解放的主要史实。
该书有1947年云南大学刊印的、李拂一的译本,译名为《泐史》,翻译的是从1180年~ 1864年部分。
1958年由张公瑾补译1844~1950年部分,名为《续泐史--西双版纳近百年大事记》。
该书还有其他详简不同的译本。
《泐史》为后人提供了了解傣族社会历史的许多珍贵资料,是傣族重要的史书类文献。
七、傣族的戏剧 西双版纳境内有泰缅化的歌舞剧,腾龙沿边一带有汉化的傣族戏。
歌舞剧都在较大的宗教集会中演出,例如车里宣慰街每年冬间的赕佛大会,一连三天晚上都有歌舞演出,剧情有历史故事,宗教神话,爱情传奇,而行头化装则千奇百怪,用纸扎成龙、孔雀、龟、鹤、鹿、蚌等,彩画鲜丽。
化装为美女的演员,把纸扎的孔雀分前后两段缠在身上,以两手捉翼而飞。
化装为青年的演员,把纸鹿缠身上做鹿舞。
大龟则用一个人伏在龟腹内、手脚即龟之四足,龟颈内有一机关;能使龟头倏而伸长数尺,倏又缩回腹内,引得观众大笑。
傣戏:傣戏大约有二百年的历史。
较早的剧目有《十二马》、《公孙犁田》、《昌少对唱》等。
到本世纪初,盈江土司成立了第一个傣戏剧团,在上演原剧目的基础上,吸收、改编了不少京剧、滇剧剧目,同时吸收了它们服饰、道具、乐器等方面的成分,丰富了傣戏。
傣戏一般人物不多,主要是反映劳动人民的生产劳动和生活习俗等方面的内容,表演形式灵活多样、生动活泼,内容短小精悍,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民族特色,深受广大傣族群众的喜爱和欢迎。
傣剧:傣族戏曲剧种。
流行于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盈江、潞西、梁河、陇川、瑞丽等县和保山地区的保山、腾冲、龙陵等县傣族聚居区。
傣剧是在“冒少对唱”(男女对歌)、“耍白马”(逢年过节到各家祝福的一种歌舞)、“银海”(赶着牛表演的歌舞)等傣族民间歌舞的基础上,经过向云南花灯学习,发展为带有一定情节、人物的“十二马”、“布屯腊”(犁田的老汉)等歌舞和歌舞小戏,吸收 滇剧的剧目、表演、打击乐,逐渐形成的比较完整的戏曲形式。
傣剧的表演是在提炼本民族各种舞蹈的基础上,吸收了汉族戏曲的表演技巧而发展丰富起来的,具有较鲜明的民族特色。
传统剧目有根据傣族民间传说和民间叙事诗改编的《帕罕》、《千瓣莲花》、《红莲宝》、《阿暖海东》、《郎金布》、《七姐妹》、《思南王》等;有根据汉族戏曲和小说演义改编的《三圣归天》、《王莽篡位》、《三下河东》、《穆柯寨》、《花果山》、《大闹蟠桃会》等;有按历史故事、传说编演的《沐英第一次征南》、《张四姐》等;有新创作的现代戏《波岩三回头》、《波过石的婚礼》、《金湖缘》、《国境线上》、《三丑会》等。
较有影响的剧目有《布屯腊》、《陶和生》、 《娥并与桑洛》、《岩佐弄》等。
傣族文学作品大都带有浓厚的神话色彩。
关于开天辟地的最古老神话,在傣族群众中流传最广的是《布桑该与牙桑该》。
至今,傣族人民仍然把布桑该与牙桑该称为“我们的祖宗”。
关于开辟西双版纳、勐遮、易武,建立村寨,砍柴、修房等,都有一段段神奇的传说。
在傣族地区,还广泛流传着 召玛贺、艾苏和艾西等聪明人的故事。
这些理想化的人物,具有万能的本领和超人的智慧。
傣族诗歌,包括歌谣和叙事长诗两大类,傣族中有职业歌手或半职业歌手,傣 语叫做“赞哈”。
赞哈:傣族曲种。
“赞哈”在傣语中就是民间歌手的意思,赞哈演唱是傣族民间喜闻乐见的传统文艺形式,形式灵活简便,一人一笛,随时随地可以演唱,被誉为傣族人民生活中的盐巴。
传统曲目多为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也有艺人即兴编唱的猎歌、酒歌,如《召树屯》、《四棵缅桂花》、《贺新房》、《哈路教》等;新编曲目为《流沙河之歌》、《彩虹》等。
赞哈对傣族民间文学的继承和发展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他们的演唱优美生动,塑造人物细腻委婉,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他们有即兴创作的才能,深受广大群众的爱戴和欢迎。
古歌谣,是傣族文学的萌芽,至今还以口头和手抄本形式流传民间。
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云南)出版的《傣族古歌谣》中的许多短篇作品反映了傣族先民原始 时代的生活、劳动、思想和感情,例如《蜈蚣歌》描述人类通过实践逐渐认识了 客观世界;《打水歌》描述人类逐步改变自己的居住条件;《摘果歌》和《拾菌歌》等描述的则是人类的劳动生活。
这些诗歌形式简单,节奏明快。
叙事长诗,是傣族文学宝库中光彩夺目的明珠。
基本上可分三类:神话叙事诗,阿銮的颂歌,爱情悲剧叙事诗。
神话叙事诗与神话传说的内容基本相似。
关于阿銮的颂歌,数量极多。
“阿銮”一词,据说来自梵文,指有本领的匠人。
在傣语中 是指出身贫寒、意志坚强、本领高超、正直善良的英雄,或者是有福气、有本领的善良人。
佛教徒则把这些故事说成是描述释迦牟尼转世的故事。
阿銮故事中,有宣传佛教教义的成分,但整个内容远远超出了佛教思想范围,堪称傣族民间故事的总汇,内容涉及当时的社会结构、政治制度、阶级关系、伦理道德、婚姻恋爱等。
随着佛教传入傣族地区,印度文化对傣族文学产生了巨大影响。
《吾沙麻里》,是由印度的一个小故事发展演变而成,《兰嘎西贺》的情节与印度史诗《罗摩衍那》相似,但主题思想、人物和故事结构均有变化。
长诗加强了召朗玛对十头魔王的战争,成为反映社会生活、政治斗争与宗教斗争的巨幅画卷。
傣族佛教保存的经典甚为丰富,所译三藏佛典包括经、律、论中相当多的经典,还有不少藏外典籍。
这些经典中有一部分是用傣文字母音译的巴利语写本,保存了小乘佛典比较早期的面貌,还有一部分是傣族僧人根据佛教教义加以阐发的著作,其中记录了许多关于傣族地区的历史、地理、语言、文学材料。
西双版纳及孟连、耿马等地的经典大多刻写在贝叶上,称为“贝叶经”,其他地区多写在当地制作的构皮棉纸上。
八、傣族的音乐 傣族音乐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包括民间歌曲、歌舞音乐、说唱音乐、戏曲音乐4类。
民间歌曲:傣族民间歌曲有山歌、叙事歌、悲歌、宗教歌等。
山歌:多由青年在田野、山林独唱或男女对唱。
有的表达爱情、赞美家乡、歌颂幸福生活,有的为即兴编唱。
德宏地区山歌主要有“喊嘛”与“喊同卯” 两种。
金平地区的山歌傣语称“珲卯骚”,由男女青年在夜间对唱,用玎琴伴奏,曲调多为宫调式,但在徵音上结束。
另外,元江、景谷等地有风格不同的山歌。
叙事歌:包括“喊秀”(鹦鹉歌)、“喊吴哦”(叙事歌)、“喊暖轰”(流水歌 )、“桑烘”(凤凰情诗调)、“拽”、“索”、“森”等。
喊秀为绿色的歌,是用以咏唱情诗或叙事诗的民歌,流行于德宏的瑞丽、芒市等地。
曲调富吟诵性,与跟鼓调旋律相近,常由中、老年人在家中演唱。
喊吴哦与喊暖轰流行于德宏瑞丽地区。
前者富吟诵性,后者歌唱性较强,常用含有变徵音的羽调式。
桑烘流行于西双版纳的古老诗歌形式,也是表达青年人真挚爱情的长篇抒情诗,有唱本流传。
唱腔类似赞哈调,依字行腔,旋律较自由,可用玎、筚等伴奏,亦可清唱 。
拽与索、森流行于孟连县边境孟阿地区。
拽的音乐较抒情,速度稍自由,多采用羽调式,演唱时常用弓弦乐器多洛伴奏。
索的音乐较活跃,速度稍快,多采用商调式。
森的旋律性强,多为羽调式。
演唱索与森时皆用弹拨乐器玎列伴奏。
悲歌:傣语称“喊细喊海”,包括“喊海”、“喊海赛篾”、“喊玎”、” 喊蹩“等,流传于德宏各地。
喊海,傣语意为哭调,办丧事时由妇女边哭边唱。
喊海赛篾,是在姑娘出嫁时母女相对哭泣而唱,歌词表现了母女恋恋不舍之情。
二者曲调基本相同,音域不宽,旋律似宫音三和弦的分解,句尾的长音常用较强烈 的下滑音。
喊玎,意为玎琴歌;喊蹩,意为口弦歌。
演唱时不用乐器伴奏,多在忧伤时吟唱。
宗教歌:德宏地区有拜佛调、念经调、倒水祝福调等;西双版纳地区有拜佛调 、升和尚调、念经快调、念经慢调等。
此外各地还有反映原始崇拜的祭神调,以及巫婆演唱的师娘调、跳柳神调和巫师演唱的卜卦调等。
其共同特点是音调近于朗诵。
此外,还有催眠歌、儿歌等。
歌舞音乐:歌舞音乐包括孔雀歌、打鼓调、十二马调、依拉恢、喊扎等。
在年节、赶摆、喜庆时演唱,多用象脚鼓等打击乐器伴奏。
孔雀歌:傣语称”喊罗永“,流行于德宏地区,歌唱与孔雀舞表演穿插进行。
音乐轻快活跃,多为徵调式。
打鼓调:傣语称”喊海光“,流行于德宏芒市、遮放一带,分跟鼓调(喊本光)及 跟鼓说唱调(喊盏光)两种,二者音乐近似,前者用宫调式,后者用徵调式;歌唱与舞 蹈穿插进行。
十二马调:傣语称”喊马细双“,流行于盈江、梁河等地。
由12个男女青年腰间套上竹扎的彩色纸马边歌边舞,表现青年们在赶摆路上相遇对歌的情形,及每年12个月中的生产活动。
曲调抒情,多为商调式。
依拉恢:是一种群众性歌舞,流行于西双版纳各地。
每年泼水节赛龙船放爆竹时,人们载歌载舞,气氛热烈。
唱词基本是3字句,音乐质朴,多由羽调式的三音列或四音列构成。
说唱音乐:主要流行在西双版纳及孟连等地。
傣族人民在逢年过节、 建造新房、婚嫁生育、赕佛仪式等活动时,都邀请民间歌手到场演唱助兴。
这种半职业性艺人在西双版纳称”赞哈“,在孟连称”窝甘“。
各地流传的曲调有” 赞哈调“、”窝甘调“、”孟连调“等。
由一人演唱,一人伴奏,伴奏乐器分别用筚、西玎,曲调与语言结合紧密,节奏较平稳,音乐结构基本是乐段的变化反复,唱词多押腰韵。
由于唱词的结构较自由,故乐句数量及长短也不固定;乐器伴奏常与唱腔声部形成支声复调的关系。
戏曲音乐:傣剧是在傣族民间歌曲和歌舞音乐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并借鉴了汉族戏曲艺术的表现手段,流传于德宏、保山、临沧等傣族聚居区。
傣剧包括多种男女唱腔,男腔多用羽调式,女腔多用徵调式。
20世纪50年代以来,傣剧吸收了多种傣族民歌和舞曲,丰富了唱腔,增强了音乐的表现力。
傣剧唱腔基本是上下句组成的乐段及其变化反复。
由于唱词字数可多可少,因此唱腔乐句长短不一。
过去,傣剧只用小堂鼓、锣、镲等伴奏,后逐步采用了多种民族乐器及西洋 管弦乐器,组成新型的傣剧乐队。
民族乐器:傣族的民族乐器有属于吹奏乐器的有筚、葫芦箫 、竖笛、木叶等;弹拨乐器有玎琴、口弦等;弓弦乐器有西玎、牛角玎等;打击乐器有象脚鼓、光隆、光边、光邦、镲等。
芒锣:傣、佤、壮、景颇、德昂等族的打击乐器。
流行于云南、广西等民族地区。
芒锣形体圆厚,用响铜铸成。
锣面低,中心有乳头凸起。
锣边有穿皮条的孔两个。
演奏时,左手提锣,右手执槌击奏。
也有将大小不同的录组成编芒,挂在木架上击奏的。
多用于歌舞伴奏和器乐合奏。
九、傣族的舞蹈 象脚鼓舞:流传于云南傣族、景颇族、阿昌族、德昂族、佤族和布朗族等少数民族中的民间舞。
是一种男子自娱性舞蹈,因舞者身挎象脚鼓而得名。
象脚鼓用芒果树或木棉树干挖空,蒙上牛皮制成,形如象脚。
鼓有长短之分,长者1.7米左右,中长者1米左右,短者0.7米左右。
长象脚鼓舞端庄潇洒,舞步缓慢,击鼓方法多变,鼓点节奏丰富;中象脚鼓舞稳重扎实,刚健有力,动作幅度较大,有甩鼓、转鼓、掖腿等技巧动作,短象脚鼓以灵活腾跃著称,有斗鼓、赛鼓等竞技内容。
象脚鼓舞是云南省代表性舞蹈,凡盛大节日,舞蹈行列皆以象脚鼓领舞。
孔雀舞:傣语叫“戛洛涌”、“烦洛涌”或“戛楠洛”。
是傣族人民最为喜闻乐见的舞蹈 ,流传于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和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境内。
西双版纳被称为孔雀的故乡,在傣家人的心目中,孔雀又是吉祥、幸福、美丽、善良的象征。
因此,孔雀就成了傣族人民最喜受的民间舞蹈。
在欢度泼水节期间,跳孔雀舞是必不可少的活动,届时,傣家人聚集在一起,敲起芒锣,打起象脚鼓,跳起优美的孔雀舞,欢度节日。
孔雀舞最早是一种化装舞蹈,演员头戴菩萨金冠,脸覆金刚面具,腰间绑着用彩纸或花布扎成的孔雀,两手用线牵住孔雀的翅膀的尾巴,随着锣鼓的节奏做出各种优美的孔雀动作。
后来,不用道具而舞,以象脚鼓、芒锣等伴奏。
跳孔雀舞在西双版纳傣族地区非常普及,几乎每个村寨都有跳得较出色的。
花环舞:傣语叫“戛洞”,是青年人的集体舞蹈。
主要流行在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和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一些地区。
如今只在盛大的节日时才跳,已变成一种有组织的舞蹈表演。
花环舞中的花环在长二米左右的竹篦上扎上鲜艳的花朵做成,舞时双手握住花环的两端,在移动步伐的同时,着重于花环的变化。
并组成具有民族特色的图案。
花环舞跳到极乐时,由一人指挥,舞者一起由慢板转入快板,有踮步、“顿错步小跳”等动作。
大鹏鸟舞:大鹏鸟舞,傣语叫“戛伦”。
是傣族人民在盛大的节日里跳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舞。
主要流行于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瑞丽县一带。
大鹏鸟舞矫健、粗犷,动作大而有力。
舞蹈主要表现大鹏鸟与雨神搏斗的动作和不畏强暴的气质。
动作变换快速有力,造型时间较长“三道弯”舞姿棱角突出。
如:出场动作一般是大跳接一个大的舞姿造型,表现大鹏鸟从空中迅猛疾下的气魄。
多用爪式手型(手指张开成扇形)和掌式手型,这些手式加强了动作的力度。
大鹏鸟舞的表演者只有一至二人。
过去舞蹈时带大鹏鸟型道具和面具,现多已弃之不用,使舞蹈动作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鼓点异常丰富,鼓声深厚有力。
十、傣族的美术 傣锦:傣族生产和使用的一种具有民族风格的纺织品。
傣锦是以苎麻为原料的色织物,纹样为几何图案,用挑花方法织制。
傣锦利用腰机织成。
织幅不宽,长度也有限,以较细的苎麻线织成平纹作地组织,以较粗的苎麻纱经染色作彩纬织入。
在平纹部分不起花纹,而在使用色纬时纬浮显色于织物表面。
傣锦常使用小方块组成的菱形回纹。
在大菱花纹转向时则往往又换用另一色的彩纬,因而在织物表面上常随菱形花纹的斜向转换而调换色调。
色调要求和谐,以棕色和黑傣锦纹样色调配。
傣锦用挑花方法起纹,织物表面出现大量的浮纹起花。
整经后的经纱均绕于木辊上,然后穿入分经辊、线综,而纬纱卷于小纡管上。
织布时可以将卷有经纱的木辊挂在架上,展开经纱,在经纱上已绘有花型,织锦时只需在提综时一梭按平纹织入,另一梭则在织入前先用挑花木片按花型挑起经纱,而后用双纬色纱一次织入双根有色纬纱。
打纬则用打纬刀压紧纬纱。
用这种方法不适于生产过宽过细密的织物,花型也不能过于复杂。
傣锦质地坚牢硬挺,花型美观,多作被面或装饰用。
由于傣锦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作为工艺美术装饰用品,也受到其他各族人民的喜爱。
十一、傣族的建筑 建筑艺术别具一格,尤以寺塔和飞架于江河上的竹桥最为有名。
傣族的佛寺建筑精致、堂皇。
寺庙中的雕塑和壁画既有南亚艺术风格,又显现出中原文化的影响,是傣族造型艺术的精品。
佛塔的样式更是多种多样,有金刚宝座式、密檐式、亭阁式、金钟式等,塔也分单塔、双塔、群塔。
群塔大都是中间为一大塔,周围是若干小塔,如盈江的曼勐町塔就有小塔四十多座,宛如众星捧月,直上云霄,巍巍壮观。
傣家竹楼:竹楼是傣族人因地制宜创造出的一种特殊形式的民居。
傣族竹楼是一种全用竹子建造的二层楼房。
上层住人,下层拴放牲畜。
柱、梁和屋架结构用粗竹,围墙用竹片编织,剖开的竹子压平做楼板,门、窗也用竹子制作,屋顶盖茅草或葵叶编的草排。
底层有的架空,用来饲养耕牛、舂米或堆放杂物,有的用竹墙围作粮仓或厨房。
二层设堂屋和卧室供人居住,并在一侧或两侧设有外廊和晒台。
屋顶坡度较陡,屋脊两端设通风孔。
屋檐很低而且出挑深远,起遮阳避雨作用。
廊下安装楼梯供人上下。
傣家竹楼通风、凉快、清洁、明亮,又可以防备野兽的袭击,十分安全。
十二、傣族的娱乐 丢包:丢包不仅是傣族青年男女喜爱的一种传统娱乐活动,也是它们选择对象、寻觅情侣的一种方式。
每当傣历新年来临之际,姑娘们就精心地用花布条拼制成一种多菱形的布包,包内装满绵籽,四角缀有花穗子,正中有一根60厘米左右的提绳,包上还绣有各色花纹。
这就是姑娘们的爱情信物——花包。
丢包时,男女各若干人分立在广场的两边,用包互相扔掷。
凡接不到而使包落地者受罚,男的接不到,把袋里的钱输给女方,女的接不到,把身上饰物输给男方,男的取到了胜利品,排到家里陈列着,但并不就据为已有,第二天仍原件送还给女方。
每年新春有一次宴请宾客丢包盛会。
这一天,附近村寨的少女,都花枝招展极尽妍丽的装饰了来到广场上,总得有五六十人。
每人提着一个棉籽包,由一个年长的做领队,提了一蓝鲜花,外客带着许多铜币到广场上应战,两阵对立,中间间隔不到五丈地。
傣族姑娘们不等你阵脚扎稳,五六十个棉籽包便纷纷地投过来,当然大半数是落在地上,于是输了,一群女将争上来领赏,每人发给铜元三枚。
再对阵,客方照样把棉包丢过去,她们接不到,每人送上一朵鲜花。
这样,待铜元都输光了,鲜花也散完了,方始满足地放你会赴席。
泼水:傣族的浴佛节约当汉地的清明前后,又称为泼水节是一个富有青春意味的男女狂欢日。
泼水节这天,村寨中的青年男女,一清早便群往山中摘取野花树枝,携到佛寺中供佛。
中午,把一尊佛像放置院里,担清水来浴佛。
浴毕,以水灌花。
男女互以水溅泼为戏,等到遍体淋漓,然后相偕担水游行街中,遇到人便以水溅之,被溅的不论是土司头人或汉宫,都只报之以笑脸。
在这一天被泼水在身上是一种吉利,所以人们都特意走到街上去让青年们戏泼,如疯似狂的嬉戏,直到街中水流成渠,始淋漓尽兴而归。
赛龙舟:每年端阳这一天,傣族都举行龙舟竞渡,比赛时,用平时航行江中的小木船,扎以花彩,每船由青年男子多人驾驶,在江而上作速度竞赛,数百里内的男女都收拾打扮在两岸围观,锣鼓喧天,热闹非凡。
优胜者会得到奖品。
火灯:火灯傣语叫“贡菲”。
泼水节的夜晚,人们可以看见傣家人把巨大的火灯放入天空。
放火灯是泼水节期间的一项传统活动,传说佛教传入西双版纳时,与原始宗教争夺传教权,佛教用火灯与原始宗教放高升比赛谁升得更高。
比赛结果,火灯比高升升得更高,佛教取得了胜利,火灯便流传开来。
后来,放火灯却变成傣家人的一种精神寄托,人们把钱和其他物品拴在火灯底部,让火灯把这些东西带到天上,同时把人们死后的灵魂也带到天上去。
今天,傣家人又赋予放火灯新的内容,它是带着傣家美好的理想和愿望飞向天空。
火灯是用棉纸糊成的,一盏火灯要几百张棉纸才能做成。
火灯的底部不糊,用几十斤重的棉线绕起来做灯芯,灯芯用植物油浸泡透。
放火灯时,先用竹竿把未充气的火灯撑开,然后点燃灯芯。
灯芯点燃后,热的气流就把干瘪的纸袋式的火灯涨得鼓鼓的,成了一个椭圆形的气球,这时,只要抓住火灯底部的手一放开,它就像氢气球那样徐徐上升上。
质量好的火灯,可以连续在空中运行几天几夜,从地面仰望,就如同天上的星星。
十三、傣族的服饰 傣族妇女讲究衣着,追求轻盈、秀丽、淡雅的装束,协调的服装色彩,极为出色。
青年妇女盘于头顶,是傣族服饰的一个显著的特点。
女装用色彩鲜
稿子文案之类的怎么登记版权
呼麦 “呼麦”的蒙古语原意是“喉”,所以“呼麦”也可称作一种喉音演唱艺术,人的声带发出的是低沉的基音,而口腔发出的是高亮的泛音,加上气息的调控,口腔共鸣点的变化就可在高音部形成旋律,高音部的高音与口型有直接关系,口型扁音就高,口型圆音就低。
低音声部与高音声部之间的距离有时可以达到六个八度音程,高音声部的旋律有时类似口哨声,或金属声。
演唱时的方法是首先把声带放松,发出基础低音,然后用一股气息冲击发出高泛音。
技术高超的“呼麦”演唱大师可以用二声部来演唱徐缓的长调,急速的快板和世界的名曲。
一般来说,“呼麦”的低声部是一个持续的低音,但有时也可变化音高,高声部是一条波浪起伏的旋律线,它有时有词,但常常是无词的。
蒙古音乐家将“呼麦”分为抒情性的和硬性的二类,其中抒情性的“乌音格音呼麦”又可分为鼻腔呼麦、硬腭呼麦、嗓音呼麦、咽喉呼麦、胸腔呼麦五种。
俄国音乐家阿克斯诺夫则将图瓦自治共和国的“呼麦”分为卡哥拉(意为喘息的)保班纳地(意为滚动式的)西歇特(意为如口哨的)伊泽哥勒(意为马镫式的)呼鸣五种。
蒙古国呼麦协会主席策登伊希认为,呼麦的演唱方法有10余种,目前,内蒙古自治区的呼麦艺术家只能使用其中几种方法进行演唱,呼麦的传承与发展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