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下册表现深厚友谊的诗句
贞元九年(793),刘禹锡与柳宗元同年进士及第,从此相识而成莫逆之交。
安史之乱后,李唐王朝已是一个民不聊生、朝不保夕的颓废朝廷,刘禹锡、柳宗元等为了匡扶大唐社稷,救生民于水火,一起参加了主张革新的王叔文政治集团。
贞元二十一年正月,顺宗即位,王叔文集团当政,于永贞元年(805年)实行了变革运动——“永贞革新”。
当时王叔文、王伾实行改革的时候,因触犯到宦官与藩镇的利益,不但为一批宦官痛恨,还为不少大臣所贬义和反对。
到了唐宪宗即位,大伙纷纷攻击“二王”。
支持王叔文改革的八个官员,也都被看作是王叔文的同党。
仅仅半年,革新便惨遭失败,宪宗下诏书把八个官员一律降职,派到边远地方当司马(官名),历史上把他们和王叔文、王伾合起来称作“二王八司马”。
柳宗元和刘禹锡便是“八司马”之一,刘禹锡被贬为连州刺史,柳宗元被贬为邵州刺史。
屋漏偏逢连夜雨,在被贬的行进途中,又接到朝廷的圣旨,加贬刘禹锡为朗州司马,加贬柳宗元为永州 司马。
随后,还下诏规定:“纵逢恩赦,不在量移之限。
”从此,“刘柳”跌至政治漩涡的深渊,也让两人年轻时“励材能,兴功力,致大康于民,垂不灭之声”的理想一步步走上破灭。
为此,柳宗元曾在《冉溪》一诗中不由自主地感叹道:“少时陈力希公侯,许国不复为身谋。
风波一跌逝万里,壮心瓦解空缧囚。
缧囚终老无余事,愿赴湘西冉溪地。
却学寿张樊敬侯,种漆南园待成器。
”两个人分别在朗州和永州一住就是十年。
元和十年,一个好消息终于从天而降,当年的“八司马”除了韦执谊、凌准已死于任上,其余六人都被一纸诏书召回京城,重新委派工作。
刘禹锡和柳宗元终于又回到了长安。
一次,刘禹锡应友人之邀,在京城里有一座有名的道观叫玄都观赏桃花。
过了十年的贬谪生活,再次回到长安,刘禹锡看到玄都观里新栽的桃花,很有感触,于是便写了一首诗《元和十一年自朗州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诗作很快在长安传唱开来。
刘禹锡的文学才华在群星灿烂的李唐皇朝的文坛上,虽不拔尖,但也有不可动摇的地位。
《升庵诗话》里赞之曰:“元和以后,诗人全集之可观者数家,当以刘禹锡为一。
其诗入选及人所脍炙,不下百首矣。
”《四库全书总目》对他的评价道:“其古文则恣肆博辩,于昌黎、柳州之外自为轨辙。
”由此可见,其诗之影响之大。
其诗作自然也为朝廷的某些官员所关注,此诗被朝廷某些官员认为是讽刺当时新提拔的权贵的,上奏唐宪宗。
刘禹锡再次被派到播州(今贵州遵义 市)去做刺史。
刺史比司马高一级,看似是提升,但是播州地方比朗州更远更偏僻,在当时还是荒凉之地,不适宜人居住。
刘禹锡去也罢了,可他家还有八十老母需要人伺候,若跟刘禹锡一同到播州,如何受得不这苦。
韩愈的《柳子厚墓志铭》中有记载:刘禹锡与柳宗元于元和十年同被召回京城,不但未被起用反而再度遭贬,柳宗元得知自己被贬至柳州,而刘梦得远谪播州时,不禁大哭起来:“播州非人所居,而梦得亲在堂,吾不忍梦得之穷,无辞以白其大人,且万无母子俱往理。
”于是,柳宗元立即“请于朝,将拜疏,愿以柳易播,虽重得罪,死不恨。
遇有以梦得事白上者,梦得于是改刺连州”。
试问有几人的友谊能肝胆相照到如此境界,亲兄弟也未必吧。
因此在柳宗元油尽灯灭,客死柳州任上后,刘禹锡花毕生之力,整理柳宗元的遗作,然后又全力筹资刊印,使其得以问世,并收养了柳宗元一个儿子。
可以说没有刘禹锡,也就没有柳宗元文集的刊行于世。
《江雪》、《渔翁》、《捕蛇者说》、《三戒》、《天对》、《封建论》等经典美文,可能也会如流星一般消逝在远古的天空,不为世人所见,无法被今人所吟咏和传唱。
从两人相互之间的题赠中,也可以得知柳宗元和刘禹锡友谊的深厚,其中他俩在衡阳分别时的情景,最为凄凉和让世人动容。
柳宗元于离别的船上作《重别梦得》,感慨万千:“二十年来万事同,今朝歧路忽西东。
皇恩若许归田去,晚岁当为临舍翁。
”刘禹锡内心亦是同样悲苦,却在酬答对柳宗元只是进行劝解与宽慰:“弱冠同怀长者忧,临歧回想尽悠悠。
耦耕若便遗身世,黄发相看万事休。
”后来刘禹锡获知好友柳宗元的病故,顷刻间便泪如雨下。
真正的友谊是什么?是由衷的信任,是永远的无私,是发自内心的理解和从不撒谎的诚实以及不求回报的奉献,是如刘禹锡与柳宗元这般,至真至挚。
┃┃┃关于刘禹锡生平和((陋室铭))┃┃┃帮帮忙
谢谢!
刘禹锡写「陋室铭」西元825.03.09 的今天■ 刘禹锡刘禹锡(西元772年~842年),中唐文学家,洛阳人。
贞元进士,官监察御史。
因反对宦官势力,被贬为郎州司马。
晚年升为太子宾客。
他和柳宗元友谊很深,与白居易也非常友好。
他的文章、诗都很出色,「西塞山怀古」、「金陵五题」、「陋室铭」都是传世佳作,他的诗句「沈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深寓哲理,脍炙人口,为世代所传诵。
西元825年的今天,53岁的刘禹锡 了个大早,他望著昨晚刚刚写的「陋室铭」,心潮起伏,激动不已。
文章中,他把自己住的陋室、小院、石阶,写得淋漓尽致,正想把几位好友找来,大声读给他们听听,忽然想起了在长安的一件事。
那是他在外过了十年贬谪生活,回到长安的头一个春天。
一位好友约他去玄都观赏桃花,红艳艳的桃花触动了他的灵感,一口气写下了四句诗∶「紫陌红尘扑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这首诗很快传开来了,有些心怀鬼胎的小人到处散布,说诗中最后一句是讽刺皇上胡乱提拔权贵和奸佞的。
当时的皇帝唐宪宗得知,大为不快,一气之下,把刘禹锡派到播州(今贵州遵义)。
当时,刘禹锡家有八十岁老母,怎麼能去那麼远的地方呢
他的好友柳宗元请求把派给他的柳州官职跟刘禹锡对调,让他去贵州。
刘禹锡深受感动。
这时,几位大臣也在皇帝面前帮刘禹锡讲情,皇上才答应改派。
这以后,刘禹锡从没有安定的地方,七调八调,又调到了和州。
这半年,他跑遍和州的山山水水,了解民间疾苦。
在和州,他一直住在陋室里,写出了这篇「触目成趣」的文章。
现在,在这天高皇帝远的地方,他还怕什麼呢
他要把文章中的激情传递给他的朋友,让大家都为陋室自豪。
谁料到,文章中「山不在高,有仙则灵」的句子,却成了千古绝唱。
陋室铭 作者:刘禹锡山不在高,有先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卢,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字梦得。
洛阳(今属河南)人,祖籍中山(今河北定县)。
他是匈奴族后裔,七世祖刘亮随魏孝文帝迁洛阳,始改汉姓。
父刘绪因避安史之乱,举族东迁,寓居嘉兴(今属浙江)。
刘禹锡出生在嘉兴。
生平 第一阶段,德宗贞元六年(790)以前。
刘禹锡自幼好学,熟读儒家经典,浏览诸子百家。
童年时代曾经到吴兴陪侍诗僧皎然、灵澈吟诗,得到他们的指点,并为权德舆所器重。
他后来一直对江南保持着良好的印象,自称江南客。
第二阶段,从贞元七年到顺宗永贞元年 (805)。
刘禹锡19岁左右游学长安。
贞元九年与柳宗元同榜登进士第,接着又登宏词科。
贞元十一年登吏部取士科,授太子校书,开始踏上仕途。
他希望在政治上有一番作为。
入仕以前,自称道未施于人,所蓄者志(《献权舍人书》)。
《华山歌》中明志说:能令万国人,一见换神骨。
高山固无限,如此方为岳。
丈夫无特达,虽贵犹碌碌。
入仕以后,积极参加政治活动。
贞元十六年入杜佑幕掌书记,参与讨伐徐州乱军。
十八年调任渭南县主簿。
次年任监察御史。
贞元二十一年(当年八月改元永贞)一月,德宗死,顺宗即位,任用王叔文等人推行一系列改革弊政的措施。
刘禹锡当时任屯田员外郎、判度支盐铁案,与王叔文、王□、柳宗元同为政治革新的核心人物,称为二王刘柳。
革新只进行了半年,就遭到宦官、藩镇的强烈反对。
顺宗被迫退位,宪宗即位。
九月,革新失败,王叔文被赐死。
刘禹锡初贬为连州(今广东连县)刺史,行至江陵,再贬朗州(今湖南常德)司马。
同时贬为远州司马的共八人,史称八司马。
第三阶段,从宪宗元和元年(806)至敬宗宝历二年(826)。
八司马被贬后,宪宗曾下诏:纵逢恩赦,不在量移之限。
(《旧唐书·宪宗纪》)从这时起,刘禹锡开始走上穷愁著书的道路。
在贬所,他写了不少政治讽刺诗,大胆地揭露宦官与大官僚的丑行,以抒发胸中的愤懑。
元和九年十二月,刘禹锡与柳宗元等人一起奉召回京。
次年三月,刘禹锡写了《元和十一(一字衍)年,自朗州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诗,得罪执政,被外放为连州刺史。
后来又担任过夔州刺史、和州刺史。
所到之处,访问疾苦,关心民瘼,写了不少诗篇。
由于长期遭受斥逐,思想陷于苦闷,早在朗州时期就以佛教作为安慰。
到连州后,与佛教徒往还密切,写了不少酬僧诗,宝历二年冬,从和州奉召回洛阳。
二十二年的贬谪生涯至此结束。
第四阶段,从文宗大和元年 (827)至武宗会昌二年(842)病故于洛阳。
大和元年,刘禹锡任东都尚书省主客郎中。
次年回朝任主客郎中。
他一到长安,就写了《再游玄都观绝句》,表现了屡遭打击而始终不屈的意志。
以后历官苏州、汝州、同州刺史。
从开成元年 (836)开始,改任太子宾客、秘书监分司东都的闲职。
会昌元年(841),加检校礼部尚书衔。
世称刘宾客、刘尚书。
他在地方官任上颇著政绩,但总觉得自己的政治才能没有充分发挥,长抱天与所长不使施(《子刘子自传》)之恨。
晚年寄希望于宰相裴度,想协助裴度刷新政治。
但裴度在牛李党争中受到排挤,无所施为,也未能实现这一愿望。
刘禹锡在黑暗现实下感到没有出路,便借老、庄旷达思想排遣苦闷,而内心不甘沉沦,写下“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酬乐天咏老见示》)一类诗句以自勉,所以明代胡震亨说他晚年“精华不衰”(《唐音癸签》)。
临终前撰《子刘子自传》,为他早年参加的永贞革新辩护,为王叔文恢复名誉,表明他至死不渝的志节。
诗歌创作 刘禹锡生前与白居易齐名,世称“刘白”。
白居易则称他为“诗豪”,推崇备至。
他的诗歌,传诵之作极多。
明代杨慎说:“元和以后,诗人全集之可观者数家,当以刘禹锡为第一。
其诗入选及人所脍炙,不下百首矣。
”(《升庵外集》)胡应麟认为,刘禹锡、韩愈、柳宗元、白居易的诗歌各具风格,都是“大家材具”(《诗薮·外编》)。
刘禹锡存诗约 800余首,内容比较丰富。
首先,他认真吸取民歌的营养,创作了一批反映下层社会民众生活和风土人情的好诗。
他在贬谪朗州以后,发现“□谣俚音,可俪风什”(《上淮南李相公启》),于是注意向民歌学习。
《竞渡曲》、《采菱行》之类已经带有民歌风味。
后经长期探索,终于取得很大成就。
《竹枝词》、《浪淘沙词》、《堤上行》、《踏歌词》等篇,有的描写群众劳动场面,有的表现劳动人民的爱情生活,有的展示江南水乡的人情风俗,题材十分广阔。
风格上汲取了巴蜀民歌含思宛转、朴素优美的特色,比起一般文人创作来,另有一番清新自然、健康活泼的韵味,充满着生活情趣。
其中如“杨柳青青江水平”(《竹枝词二首》之一)、“日照澄洲江雾开”(《浪淘沙词九首》之六),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余如《淮阴行》5首,也是写平凡生活,而显得“情调殊丽,语气尤稳切”(黄庭坚《豫章黄先生文集·题跋》)。
其次,刘禹锡的诗歌继承了《诗经》的美刺传统,以鲜明的爱憎感情反映中唐社会生活中的重大问题。
他的政治讽刺诗每每采用寓言托物的手法,抨击镇压永贞革新的权臣、宦官,把他们比作“利嘴迎人著不得”的蚊子(《聚蚊谣》),“瞥下云中争腐鼠”的飞鸢(《飞鸢操》),“笙簧百啭音韵多”的百舌鸟(《百舌吟》,形象逼真,从不同的角度揭露他们的丑恶嘴脸和害人本性。
另一些讽刺诗讽刺对象不限于一小撮上层统治集团,而是涉及较为广泛的社会现象,如《昏镜词》讽刺当时贤愚颠倒的用人之道,《调瑟词》反对过重的剥削,《武夫词》对当时将帅骄宠武夫、姑息养□深致不满,《贾客词》揭露大商人勾结大官僚谋取暴利,加速农民的贫困,用意深刻,针对性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晚年所作,风格转趋含蓄,如《和仆射牛相公春日闲坐见怀》,讽刺牛僧孺而不露痕迹,王夫之评为“深于影刺”(《唐诗评选》)。
宪宗时,由于裴度的积极主张和周密部署,朝廷对淮西、淄青用兵取得胜利,刘禹锡写《平蔡州》三首及《平济行》二首,热烈歌颂。
再其次,刘禹锡所写的寄托身世和咏怀古迹的诗,也历来为人称道。
他在逆境中不肯屈服,经常以诗歌激励自己。
《学阮公体三首》、《萋兮吟》、《咏史二首》、《答杨八敬之绝句》等,都直抒胸臆,表现了守正不阿的品格和对权贵佞幸的愤慨。
他对生活充满激情,无论是在凄清的秋天,还是在衰病的晚年,都写出了昂扬乐观的佳作,如《始闻秋风》中的“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
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至今仍能激励人心。
他能够从自然界的生生不息中得到启发,开拓心胸,写出了诸如“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乐天见示伤微之、敦诗、晦叔三君子,皆有深分,因成是诗以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类富于哲理意味的警句。
他坚持理想,写出了“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浪淘沙词》之八)一类豪言壮语。
咏怀古迹的诗歌如《西塞山怀古》、《金陵怀古》、《金陵五题》、《蜀先主庙》、《观八阵图》等,都是传诵千古的名篇,不仅艺术技巧纯熟,思想内容也达到很高的水平。
《金陵怀古》通过景物描写,显示了“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的道理。
《乌衣巷》以冷隽的语言写晋代显赫一时的王、谢世族没落后的衰败景象,借古讽今,暗示时下的权贵不会有比王、谢更好的命运。
这些诗都写得精警超迈,韵味深长。
《西塞山怀古》一篇,当时誉为骊珠,白居易为之搁笔罢唱(《唐诗纪事》)。
刘禹锡写的应酬诗较多。
与白居易唱和的编为《刘白唱和集》,与令狐楚唱和的编为《彭阳唱和集》。
另外,本集中还编有送僧诗一卷。
这些作品,有不少是流连光景、谈玄论佛之作。
刘禹锡十分注重诗歌艺术的创新。
他的诗既不象韩愈那样奇崛,又不象白居易那样浅显,而具有取境优美、精练含蓄、韵律自然的特色。
张为《诗人主客图》把刘禹锡列为“瑰奇美丽主”的上入室。
他的诗歌取境优美,一是得力于瑰丽的藻思,如《浪淘沙词九首》造语流丽,形象鲜明。
二是得力于比兴手法。
如以“红雨”比落花(《百舌吟》),以“白银盘里一青螺”喻洞庭湖中的君山(《望洞庭》),以“水流无限月明多”暗示倾诉不尽的美好的爱情(《堤上行》),都新颖可喜,形象优美。
刘禹锡诗中的兴句往往与比喻相结合,即景起兴,情景相生,既烘托气氛,又兼有比喻之意,造成绚丽多采的意境。
这在民歌体的诗作中表现得更为突出。
刘禹锡的诗歌不事铺叙而讲究精练,不主浅露而强调含蓄。
他说的“片言可以明百意”、“境生于象外”(《董氏武陵集纪》),深刻地概括了诗歌精练含蓄的特性,道出了他自己的艺术好尚。
酬答诗如《答杨八敬之绝句》、《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再授连州至衡阳,酬柳柳州赠别》、《和牛相公雨后寓怀见示》、《与歌者米嘉荣》等,篇制短小,而含意丰富,或婉曲地写出难言之衷,或深沉地传达出互相关切的友情,或寄寓感慨,或微言托讽,都能得韵外之致。
怀古诗如《君山怀古》、《荆州道怀古》、《经檀道济故垒》等,往往从眼前的景物出发,驰骋丰富的想象。
在对历史现象作深刻艺术概括的基础上,对古今隐微相似的某一端加以点染,因此形象鲜明而又发人深思。
写景诗如《八月十五日夜玩月》、《秋江晚泊》、《途中早发》、《九华山歌》等,多以情景交融见长,在深邃的意境中,包蕴着作者的主观意念和感受。
刘禹锡诗的精练含蓄,为白居易所深赏。
近人陈寅恪说,这是因为“乐天平日之所蕲求改进其作品而未能达到者,梦得则已臻其理想之境界也”(《元白诗笺证稿》附论)。
刘禹锡不满于当时的某些乐府诗“不能足新词以度曲”(《董氏武陵集纪》)的倾向,而比较重视诗歌的音乐美。
他努力掌握民歌曲调,学唱《竹枝词》,使“听者愁绝”(白居易《忆梦得》诗自注)。
他的七言乐府小诗吸取了民歌曲调的优点,音调浏亮,节奏鲜明,“播在乐章”(《刘宾客文集》卷二七自注)。
近人刘师培称之为“七言绝句之变调”(《论文杂记》),为绝句平添一格。
他的律、绝、古诗,大都写得流畅自然,犹如孤桐朗玉,自有天律。
即使像《平蔡州》一类古体,也具有民歌的音乐美。
清翁方纲誉之为“以《竹枝》歌谣之调,而造老杜诗史之地位”(《石洲诗话》)。
其他如六言诗《答乐天临都驿见赠》、《再赠乐天》,新体诗如《潇湘神》、《醉答乐天》、《叹水别白二十二》、《同留守王仆射各赋春中一物从一韵至七》等,句式、节奏、用韵都与律诗不同,逐渐向长短句演变。
后两首是一、二、三、四、五、六、七言诗,显然受到李白三五七言诗的启发而又有所创新。
这些句式长短不齐的新体诗,较之整齐划一的律诗更适合于配乐歌唱。
刘禹锡另有《和乐天春词依〈忆江南〉曲拍为句》两首,说明按照《忆江南》的曲调来填词。
这是中国文学史上依曲填词的最早记录。
明代胡震亨说刘诗“语语可歌”(《唐音癸签》),基本上符合事实。
刘禹锡诗歌的这些特点,与崇尚风骨、讲究音乐美的盛唐诗风比较接近。
前人有从整体上指出这一点的,如宋代蔡□说:“刘梦得诗典则既高,滋味亦厚。
”(《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引《西清诗话》)明代胡应麟说:“梦得骨力豪劲。
”(《诗薮·内编》)明代周履靖则直说刘诗“祖风骚,宗盛唐”(《骚坛秘语》)。
翁方纲是从七言绝句这一体上指出这一点的,他说:“中唐六七十年之间”,“堪与盛唐方驾者,独刘梦得、李君虞两家之七绝。
”(《石洲诗话》)方东树则举出具体篇章,说刘禹锡《石头城》诗“亦堪接武”盛唐(《昭昧詹言》)。
刘禹锡的诗歌在唐代流传极广。
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京口(今江苏镇江)、襄阳、吴兴一带,民间传唱不绝(《旧唐书·刘禹锡传》、温庭筠《秘书刘尚书挽歌词》、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十三)。
后世文人从不同的方面向刘禹锡学习而各有所得。
他的《竹枝词》后世继作者颇多。
苏轼也写过《竹枝词》,但他主要学习刘诗的讽刺艺术,因此他的诗“多怨刺”(《后山诗话》)。
苏辙则喜欢刘禹锡诗的“用意深远,有曲折处”(《宋诗话辑佚·童蒙诗训》)。
王安石“七律似梦得”(《昭昧詹言》),徐渭、袁宏道的七绝“无不以梦得为活谱”(《姜斋诗话》)。
刘禹锡关于诗中用字须有来历的主张,后来为江西诗派所利用。
黄庭坚、陈师道标榜脱胎换骨,往往把刘禹锡的名作佳句“点化”为己诗(《诗人玉屑》和任渊《山谷诗集注》、《后山诗注》等)。
刘禹锡的一部分内容平常而技巧较高的酬答诗,也为江西诗派所取法。
散文创作 刘禹锡是唐代古文运动的积极参加者。
他从事古文写作的时间比较早,贞元十年就鄙弃“沉溺于浮华”的骈体文,明确提出文章应该是“见志之具”(《献权舍人书》)。
后又进一步指出,“文非空言”,“文之细大视道之行止”(《唐故相国李公集纪》),并强调“文章之用”(《唐故相国赠司空令狐公集纪》)。
这些观点,与韩愈、柳宗元的古文理论是一致的。
李翱曾说:“翱昔与韩吏部退之为文章盟主,同时伦辈,惟柳仪曹宗元、刘宾客梦得耳。
”刘禹锡把这句话援引入自己文章,表明他同意这一观点。
宋代谢采伯对刘禹锡在古文运动中的历史地位评价比较公允,说:“唐之文风,大振于贞元、元和之时。
韩、柳倡其端,刘、白继其轨。
”(《密斋笔记》)刘禹锡的文章以论说文成就为最大。
一是专题性的论文,论述范围包括哲学、政治、医学、书法、书仪等方面。
哲学论文如《天论》三篇,论述了天的物质性,指出天人“交相胜”、“还相用”的观点,并在当时的科学水平上分析了“天命论”产生的社会根源,在唯物主义思想发展史上有一定的地位。
其他方面的论文如《答饶州元使君书》、《论书》、《答道州薛郎中论方书书》、《答道州薛郎中论书仪书》,都征引丰富,推理缜密,巧丽渊博,雄健晓畅。
二是杂文。
一般因事立题,有感而发,如《因论》七篇;也有的是“读书有所感,辄立评议”,如《华佗论》、《辩迹论》、《明贽论》等。
这些作品,短小精悍,隐微深切。
或借题发挥,针砭现实;或托古讽今,抨击弊政,都具有一定的现实性。
刘禹锡认为自己所长在“论”,韩愈所长在“笔”(《祭韩吏部文》),反映了他对自己的论文的重视。
刘禹锡的散文,与他的诗歌一样,辞藻美丽,题旨隐微。
柳宗元说他“文隽而膏,味无穷而炙愈出”(刘禹锡《犹子蔚适越戒》引),为深中肯綮的评价。
本集和校勘版本 刘禹锡在元和十三年曾自编其著述为“四十通”,又删取四分之一为“集略”。
这是最早的刘禹锡集和选本,今都不传。
元代方回说:“梦得诗句句精绝,其诗曾自删选。
”(《瀛奎律髓》)或曾见到刘禹锡自定的选本。
《新唐书·艺文志》载《刘禹锡集》40卷。
宋初亡佚10卷。
宋敏求搜集遗佚,辑为《外集》10卷,但仍有遗漏。
现存刘禹锡集古本主要有三种:①清代避暑山庄旧藏宋绍兴八年(1138)董□刻本,题为《刘宾客文集》,属小字本,今有徐鸿宝影印本。
又淳熙十三年(1186)陆游据董本重刻,称“浙本”。
明清以来通行的刻本,基本上属于这个系统。
②日本平安福井氏崇兰馆所藏宋刻本,题为《刘梦得文集》,属蜀大字本,今有董康影印本、商务印书馆缩印本。
③北京图书馆所藏宋刻残本《刘梦得文集》一至四卷,建安坊刻本。
明、清两代的毛晋、惠栋、何焯、冯浩、黄丕烈等人曾对刘禹锡集作过初步的校勘工作,但多数是抄本,流传不广。
现通行刘禹锡集版本:《四部丛刊》本《刘梦得文集》,《四部备要》本《刘宾客文集》,《丛书集成》本《刘宾客文集》。
此外,尚有校点本《刘禹锡集》。
刘禹锡的生平事迹,见于新、旧《唐书》本传,唐韦绚编《刘宾客嘉话录》(一称《刘公嘉话录》),记录了刘禹锡晚年有关创作、学问等方面的谈话,颇具资料价值。
今人卞孝萱著有《刘禹锡年谱》,对刘禹锡的生平和各种史料多有考订。
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因参加王叔文的政治改革,触犯了当朝达官显贵的利益。
这些大官僚在道理上辩不过他,背后就在皇帝面前说刘禹锡的坏话。
自古道:“皇帝疼奸臣。
”皇帝听信了他们的谗言,就把刘禹锡贬了官,外放到安徽的和州当通判。
本来,按照当地规定的官员待遇,通判在衙门里可以住三间大房子。
可是,和州的长官策知县是个势利小人。
他见刘禹锡失势贬官,就处处刁难他。
策知县假说衙门里的房子破,不好住,叫他到南门外去住。
刘禹锡知道策知县同朝廷里的保守派穿一条裤子,也巴不得同他分开住。
因此,他什么话也没说,就搬到衙门外去住了。
南门本是个好地方。
刘禹锡的住处正对着一条大江,叫历水,整日船来船往,热闹非常。
刘禹锡这时虽被贬了官,但改革的雄心仍然没有泯灭。
因此,他写了一副对联,贴在他的房门上,以联抒志。
对联是这样写的: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这事很快就传到策知县那里去了。
策知县一听,气得胡须倒竖。
心想:你这个刘禹锡,刚被贬了官,不闭门思过,夹起尾巴做人,反而满心不服气,还想再搞什么改革,那好,我就做一双小鞋拿给你穿穿,看你低不低头
策知县叫来书丞,传命刘禹锡从南门搬到北门去住,住房也由原来的三间减少到一间半。
刘禹锡知道,这是策知县故意拿颜色给他看,也不多说什么,就搬到北门去住了。
北门正好也有一条河,叫德胜河。
刘禹锡住的这一间半房子正好也在河边,河面水平如镜,两岸还有一排排翠绿的杨柳。
刘禹锡很高兴,就又写了一副类似的对联贴在房门上。
对联是这样写的:杨柳青青江水平人在历阳心在京这里的历阳指的也是和州。
这事很快又传到策知县那里。
策知县一听,肺都气炸了,大骂刘禹锡贼心不死。
他又叫来书丞,命他到城中寻一间最小的房子,然后传命刘禹锡立即搬到那里去。
刘禹锡来到和州还不到半年,却连续搬了三次家。
这第三次搬家,搬到一间又旧又小的房子里,里边只能放下一架眠床、一张桌子和一把椅子。
刘禹锡十分气愤,心想:这狗官实在欺人太甚,太可恶了
不过,住房虽小,却无损于我改革的雄心。
于是,他就写了一篇文章,为他住的这间简陋的房子大唱赞歌,题名《陋室铭》。
文章是这样写的: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
”刘禹锡写完,就去请来一个石匠,把文章刻在石板上,耸立在房门前。
这事又报到策知县那里。
策知县不好意思,自己跑去看,就叫人抄下《陋室铭》。
他看了以后,对“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两句话特别生气。
这两句话的意思是说:这虽然是一间简陋的屋子,但由于我刘禹锡道德高尚,住了却使它散发出芳馨。
这不明明是在讥笑策知县这个狗官吗
策知县看完,虽然气得打鸡骂狗,但是想不出别的打击报复办法,只好作罢。
从此,刘禹锡这篇只有八十一字的妙文《陋室铭》就传了下来。
《陋室铭》的原文及作者、朝代
原文:陋室铭 唐•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①,惟吾德馨②。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③,往来无白丁④。
可以调素琴⑤,阅金经⑥。
无丝竹之乱耳⑦,无案牍⑨之劳形。
南阳⑩诸葛庐,西蜀子云〔11〕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
”〔12〕注释:①斯、是:均为指示代词斯,这。
陋室:陈设简单而狭小的房屋。
②惟:同介词“以”,起强调作用。
德馨,意指品行高洁。
馨,能散布到远方的香气。
③鸿儒:这里泛指博学之士。
鸿,大.儒,旧指读书人.④白丁:未得功名的平民。
这里借指没有什么学问之人。
⑤素琴:不加雕绘装饰的琴。
⑥金经:即《金刚经》(《金刚般若经》或《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的略称),唐代《金刚经》流传甚广。
⑦丝竹:弦乐、管乐,这里指的是奏乐的声音。
此处泛指乐器。
乱耳,使听力紊乱。
⑨案牍:官府人员日常处理的文件。
⑩南阳:地名,今湖北省襄阳县西。
诸葛亮在出山之前,曾在南阳庐中隐居躬耕。
〔11〕子云:汉代的扬雄(前53—18)的字。
他是西蜀(今四川省成都市)人,其住所称“扬子宅”,据传他在扬子宅中写成《太玄经》,故又称“草玄堂”。
文中子云亭即指其住所。
川中尚有纪念他的子云山、子云城。
〔12〕何陋之有:之,表宾语提前。
全句意为“有何陋”。
《论语•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
’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意思是:孔子想搬到九夷之地去住。
有人说:“那地方非常简陋,怎么好住
”孔子说:“有君子去住,就不简陋了。
”〔13〕劳形:使身体劳累.形,形体、身体。
译文: 山不一定要高,有了仙人居住就著名了。
水不一定要深,有了龙居住就灵异了。
这虽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的品德美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青苔碧绿,长到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子中。
与我谈笑的是博学的人,往来的没有不懂学问的人。
可以弹奏朴素的古琴,阅读珍贵的佛经。
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公文劳累身心。
它好比南阳诸葛亮的茅庐,西蜀扬子云的玄亭。
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作者简介: 刘禹锡,字梦得,唐代文学家,词人,洛阳人。
毕生从政,曾官至监察御史,后贬官为多处刺史,虽其时其宦途不顺,然这段时间的经历,却为他后来的文字,打下了广博的基础。
唐文宗大和元年(827)刘禹锡返回洛阳,宦途始告平稳。
晚年任太子宾客,分司东都(洛阳),加检校礼部尚书。
有《刘梦得文集》四十卷。
刘禹锡自幼好学,攻读经典之外,于九流百氏,乃至书法、天文、医学,亦广泛涉猎。
其文学创作,以诗歌最著,白居易说他“文之神妙,莫先于诗”(《刘白唱和集解》)。
在古文运动中,他占有重要地位,当时李翱、韩愈主盟文坛,引之以为伦辈。
刘说自己“长在论”,他的论文条分理析,论证周密,文采沛然。
散文则思路清晰,简洁晓畅。
(此节引自于刘禹锡小传)。
刘禹锡生活在唐代中后期,由于安史之乱,唐朝形成了宦官专权、藩镇割据、朋党之争的社会局面。
他对于这样的社会现实颇为不满,曾参与了王叔父领导的改革运动,但遭遇失败,以致仕途坎坷,多次受贬。
但是,他没有屈服于权贵,而是以文明志,表现了他刚直不阿的品格和对达官显贵的蔑视态度。
本文可以说是作者对当时世风的辛辣嘲讽与心态的自明。
出处: 陋室铭选自《全唐文》卷六零八(中华书局1983年版)。
文体: 铭本是古代刻于金属器具和碑文上用以叙述生平事迹的一些赞颂或警戒性的文字,多用于歌功颂德与昭申鉴戒。
后来逐渐发展演变为一种独立的文体。
由于这种文体独特的历史渊源,使这种文体具有篇制短小、文字简约、寓意深刻等特点。
根据古文体的分类, 铭是应用文。
明白了铭的意思,也就明白题意,即对陋室进行歌颂,内接内容,即对陋室内的人的高尚品德进行歌颂。
实际上也就是借陋室之名行歌颂道德品质之实,这才是作者真正的意思。
托物言志,以此阐明作者的生活态度和人生观。
这一点与《爱莲说》颇为相似。
主题: 从主题看,《陋室铭》通过对居室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陋室铭》一文表现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和污,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
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流露出作者消极循世、安贫乐道的隐逸情趣。
立意: 从立意看,《陋室铭》以衬托手法托物言志。
并以反向立意的方式,只字不提陋室之陋,只写陋室不陋的一面,而不陋是因为德馨,从而自然地达到了抒怀的目的。
表达方式和写作手法: 从表达方式看,《陋室铭》聚描写、抒情、议论于一体。
通过具体描写陋室恬静、雅致的环境和主人高雅的风度来表述自己高洁隐逸的情怀。
《陋室铭》的写作技法运用繁杂,在区区八十一字内运用了对比,白描,隐寓,用典等手法,而且压韵,韵律感极强,读来金石掷地又自然流畅,一曲既终,犹余音绕梁,让人回味无穷。
从句式看,《陋室铭》以骈句为主,句式整齐、节奏分明、音韵和谐,给人一种视觉上的齐整之美。
但《陋室铭》中何陋之有又是散句。
所以句式上《陋室铭》是骈散结合,使文章节奏明快、语言错落有致,读来抑扬顿挫,和谐悦耳,在听觉上给人音乐的美感。
同时,文章又重在五言,间以四言、六言,因而句式参差,文章一韵到底。
从线索看,《陋室铭》以惟吾德馨的立意贯穿全文的始终:开头引出惟吾德馨,而后又以居室环境、往来人物和日常生活表述惟吾德馨,最后又以诸葛庐,子云亭的何陋之有映衬惟吾德馨。
这都是作者的主观感受。
文章借助陋室说理,以抒情的笔调表明作者高洁的品格,事中见理,景中显情,诚可谓“情因景而显,景因情而生”。
这样就把作者的闲情逸事,居室美景写得含蓄生动而意韵悠远。
文章巧于用典。
如借“诸葛庐”、“子云亭”以自况,且引孔子之语——“何陋之有?” 说明陋室“不陋”,从而增强了文章说理的可信性和说服力。
总之,作者在文中不是以“君子”自我标榜,而是以君子的敬德修业律已,表现为一种对人生失意与仕途坎坷的超然豁达和乐观开朗的人生态度。
惟其如此,我们与其视其为一篇阐述陋室“不陋”的散文,倒不如说这是一首赞颂陋室以显主人淡泊高雅之生活情趣的抒情诗。
刘禹锡的诗都有哪些
是。
选自刘禹锡的《竹枝词》
刘禹锡在人生的道路上遇到了什么逆境
刘禹锡(西元772年~842年),中唐文学家,洛阳人。
贞元进士,官监察御史。
因反对宦官势力,被贬为郎州司马。
晚年升为太子宾客。
他和柳宗元友谊很深,与白居易也非常友好。
他的文章、诗都很出色,「西塞山怀古」、「金陵五题」、「陋室铭」都是传世佳作,他的诗句「沈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深寓哲理,脍炙人口,为世代所传诵。
刘禹锡出生在嘉兴。
生平 第一阶段,德宗贞元六年(790)以前。
刘禹锡自幼好学,熟读儒家经典,浏览诸子百家。
童年时代曾经到吴兴陪侍诗僧皎然、灵澈吟诗,得到他们的指点,并为权德舆所器重。
他后来一直对江南保持着良好的印象,自称江南客。
第二阶段,从贞元七年到顺宗永贞元年 (805)。
刘禹锡19岁左右游学长安。
贞元九年与柳宗元同榜登进士第,接着又登宏词科。
贞元十一年登吏部取士科,授太子校书,开始踏上仕途。
他希望在政治上有一番作为。
入仕以前,自称道未施于人,所蓄者志(《献权舍人书》)。
《华山歌》中明志说:能令万国人,一见换神骨。
高山固无限,如此方为岳。
丈夫无特达,虽贵犹碌碌。
入仕以后,积极参加政治活动。
贞元十六年入杜佑幕掌书记,参与讨伐徐州乱军。
十八年调任渭南县主簿。
次年任监察御史。
贞元二十一年(当年八月改元永贞)一月,德宗死,顺宗即位,任用王叔文等人推行一系列改革弊政的措施。
刘禹锡当时任屯田员外郎、判度支盐铁案,与王叔文、王□、柳宗元同为政治革新的核心人物,称为二王刘柳。
革新只进行了半年,就遭到宦官、藩镇的强烈反对。
顺宗被迫退位,宪宗即位。
九月,革新失败,王叔文被赐死。
刘禹锡初贬为连州(今广东连县)刺史,行至江陵,再贬朗州(今湖南常德)司马。
同时贬为远州司马的共八人,史称八司马。
第三阶段,从宪宗元和元年(806)至敬宗宝历二年(826)。
八司马被贬后,宪宗曾下诏:纵逢恩赦,不在量移之限。
(《旧唐书·宪宗纪》)从这时起,刘禹锡开始走上穷愁著书的道路。
在贬所,他写了不少政治讽刺诗,大胆地揭露宦官与大官僚的丑行,以抒发胸中的愤懑。
元和九年十二月,刘禹锡与柳宗元等人一起奉召回京。
次年三月,刘禹锡写了《元和十一(一字衍)年,自朗州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诗,得罪执政,被外放为连州刺史。
后来又担任过夔州刺史、和州刺史。
所到之处,访问疾苦,关心民瘼,写了不少诗篇。
由于长期遭受斥逐,思想陷于苦闷,早在朗州时期就以佛教作为安慰。
到连州后,与佛教徒往还密切,写了不少酬僧诗,宝历二年冬,从和州奉召回洛阳。
二十二年的贬谪生涯至此结束。
第四阶段,从文宗大和元年 (827)至武宗会昌二年(842)病故于洛阳。
大和元年,刘禹锡任东都尚书省主客郎中。
次年回朝任主客郎中。
他一到长安,就写了《再游玄都观绝句》,表现了屡遭打击而始终不屈的意志。
以后历官苏州、汝州、同州刺史。
从开成元年 (836)开始,改任太子宾客、秘书监分司东都的闲职。
会昌元年(841),加检校礼部尚书衔。
世称刘宾客、刘尚书。
他在地方官任上颇著政绩,但总觉得自己的政治才能没有充分发挥,长抱天与所长不使施(《子刘子自传》)之恨。
晚年寄希望于宰相裴度,想协助裴度刷新政治。
但裴度在牛李党争中受到排挤,无所施为,也未能实现这一愿望。
刘禹锡在黑暗现实下感到没有出路,便借老、庄旷达思想排遣苦闷,而内心不甘沉沦,写下“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酬乐天咏老见示》)一类诗句以自勉,所以明代胡震亨说他晚年“精华不衰”(《唐音癸签》)。
临终前撰《子刘子自传》,为他早年参加的永贞革新辩护,为王叔文恢复名誉,表明他至死不渝的志节。
诗歌创作 刘禹锡生前与白居易齐名,世称“刘白”。
白居易则称他为“诗豪”,推崇备至。
他的诗歌,传诵之作极多。
明代杨慎说:“元和以后,诗人全集之可观者数家,当以刘禹锡为第一。
其诗入选及人所脍炙,不下百首矣。
”(《升庵外集》)胡应麟认为,刘禹锡、韩愈、柳宗元、白居易的诗歌各具风格,都是“大家材具”(《诗薮·外编》)。
刘禹锡存诗约 800余首,内容比较丰富。
首先,他认真吸取民歌的营养,创作了一批反映下层社会民众生活和风土人情的好诗。
他在贬谪朗州以后,发现“□谣俚音,可俪风什”(《上淮南李相公启》),于是注意向民歌学习。
《竞渡曲》、《采菱行》之类已经带有民歌风味。
后经长期探索,终于取得很大成就。
《竹枝词》、《浪淘沙词》、《堤上行》、《踏歌词》等篇,有的描写群众劳动场面,有的表现劳动人民的爱情生活,有的展示江南水乡的人情风俗,题材十分广阔。
风格上汲取了巴蜀民歌含思宛转、朴素优美的特色,比起一般文人创作来,另有一番清新自然、健康活泼的韵味,充满着生活情趣。
其中如“杨柳青青江水平”(《竹枝词二首》之一)、“日照澄洲江雾开”(《浪淘沙词九首》之六),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余如《淮阴行》5首,也是写平凡生活,而显得“情调殊丽,语气尤稳切”(黄庭坚《豫章黄先生文集·题跋》)。
其次,刘禹锡的诗歌继承了《诗经》的美刺传统,以鲜明的爱憎感情反映中唐社会生活中的重大问题。
他的政治讽刺诗每每采用寓言托物的手法,抨击镇压永贞革新的权臣、宦官,把他们比作“利嘴迎人著不得”的蚊子(《聚蚊谣》),“瞥下云中争腐鼠”的飞鸢(《飞鸢操》),“笙簧百啭音韵多”的百舌鸟(《百舌吟》,形象逼真,从不同的角度揭露他们的丑恶嘴脸和害人本性。
另一些讽刺诗讽刺对象不限于一小撮上层统治集团,而是涉及较为广泛的社会现象,如《昏镜词》讽刺当时贤愚颠倒的用人之道,《调瑟词》反对过重的剥削,《武夫词》对当时将帅骄宠武夫、姑息养□深致不满,《贾客词》揭露大商人勾结大官僚谋取暴利,加速农民的贫困,用意深刻,针对性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晚年所作,风格转趋含蓄,如《和仆射牛相公春日闲坐见怀》,讽刺牛僧孺而不露痕迹,王夫之评为“深于影刺”(《唐诗评选》)。
宪宗时,由于裴度的积极主张和周密部署,朝廷对淮西、淄青用兵取得胜利,刘禹锡写《平蔡州》三首及《平济行》二首,热烈歌颂。
再其次,刘禹锡所写的寄托身世和咏怀古迹的诗,也历来为人称道。
他在逆境中不肯屈服,经常以诗歌激励自己。
《学阮公体三首》、《萋兮吟》、《咏史二首》、《答杨八敬之绝句》等,都直抒胸臆,表现了守正不阿的品格和对权贵佞幸的愤慨。
他对生活充满激情,无论是在凄清的秋天,还是在衰病的晚年,都写出了昂扬乐观的佳作,如《始闻秋风》中的“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
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至今仍能激励人心。
他能够从自然界的生生不息中得到启发,开拓心胸,写出了诸如“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乐天见示伤微之、敦诗、晦叔三君子,皆有深分,因成是诗以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类富于哲理意味的警句。
他坚持理想,写出了“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浪淘沙词》之八)一类豪言壮语。
咏怀古迹的诗歌如《西塞山怀古》、《金陵怀古》、《金陵五题》、《蜀先主庙》、《观八阵图》等,都是传诵千古的名篇,不仅艺术技巧纯熟,思想内容也达到很高的水平。
《金陵怀古》通过景物描写,显示了“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的道理。
《乌衣巷》以冷隽的语言写晋代显赫一时的王、谢世族没落后的衰败景象,借古讽今,暗示时下的权贵不会有比王、谢更好的命运。
这些诗都写得精警超迈,韵味深长。
《西塞山怀古》一篇,当时誉为骊珠,白居易为之搁笔罢唱(《唐诗纪事》)。
刘禹锡写的应酬诗较多。
与白居易唱和的编为《刘白唱和集》,与令狐楚唱和的编为《彭阳唱和集》。
另外,本集中还编有送僧诗一卷。
这些作品,有不少是流连光景、谈玄论佛之作。
刘禹锡十分注重诗歌艺术的创新。
他的诗既不象韩愈那样奇崛,又不象白居易那样浅显,而具有取境优美、精练含蓄、韵律自然的特色。
张为《诗人主客图》把刘禹锡列为“瑰奇美丽主”的上入室。
他的诗歌取境优美,一是得力于瑰丽的藻思,如《浪淘沙词九首》造语流丽,形象鲜明。
二是得力于比兴手法。
如以“红雨”比落花(《百舌吟》),以“白银盘里一青螺”喻洞庭湖中的君山(《望洞庭》),以“水流无限月明多”暗示倾诉不尽的美好的爱情(《堤上行》),都新颖可喜,形象优美。
刘禹锡诗中的兴句往往与比喻相结合,即景起兴,情景相生,既烘托气氛,又兼有比喻之意,造成绚丽多采的意境。
这在民歌体的诗作中表现得更为突出。
刘禹锡的诗歌不事铺叙而讲究精练,不主浅露而强调含蓄。
他说的“片言可以明百意”、“境生于象外”(《董氏武陵集纪》),深刻地概括了诗歌精练含蓄的特性,道出了他自己的艺术好尚。
酬答诗如《答杨八敬之绝句》、《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再授连州至衡阳,酬柳柳州赠别》、《和牛相公雨后寓怀见示》、《与歌者米嘉荣》等,篇制短小,而含意丰富,或婉曲地写出难言之衷,或深沉地传达出互相关切的友情,或寄寓感慨,或微言托讽,都能得韵外之致。
怀古诗如《君山怀古》、《荆州道怀古》、《经檀道济故垒》等,往往从眼前的景物出发,驰骋丰富的想象。
在对历史现象作深刻艺术概括的基础上,对古今隐微相似的某一端加以点染,因此形象鲜明而又发人深思。
写景诗如《八月十五日夜玩月》、《秋江晚泊》、《途中早发》、《九华山歌》等,多以情景交融见长,在深邃的意境中,包蕴着作者的主观意念和感受。
刘禹锡诗的精练含蓄,为白居易所深赏。
近人陈寅恪说,这是因为“乐天平日之所蕲求改进其作品而未能达到者,梦得则已臻其理想之境界也”(《元白诗笺证稿》附论)。
刘禹锡不满于当时的某些乐府诗“不能足新词以度曲”(《董氏武陵集纪》)的倾向,而比较重视诗歌的音乐美。
他努力掌握民歌曲调,学唱《竹枝词》,使“听者愁绝”(白居易《忆梦得》诗自注)。
他的七言乐府小诗吸取了民歌曲调的优点,音调浏亮,节奏鲜明,“播在乐章”(《刘宾客文集》卷二七自注)。
近人刘师培称之为“七言绝句之变调”(《论文杂记》),为绝句平添一格。
他的律、绝、古诗,大都写得流畅自然,犹如孤桐朗玉,自有天律。
即使像《平蔡州》一类古体,也具有民歌的音乐美。
清翁方纲誉之为“以《竹枝》歌谣之调,而造老杜诗史之地位”(《石洲诗话》)。
其他如六言诗《答乐天临都驿见赠》、《再赠乐天》,新体诗如《潇湘神》、《醉答乐天》、《叹水别白二十二》、《同留守王仆射各赋春中一物从一韵至七》等,句式、节奏、用韵都与律诗不同,逐渐向长短句演变。
后两首是一、二、三、四、五、六、七言诗,显然受到李白三五七言诗的启发而又有所创新。
这些句式长短不齐的新体诗,较之整齐划一的律诗更适合于配乐歌唱。
刘禹锡另有《和乐天春词依〈忆江南〉曲拍为句》两首,说明按照《忆江南》的曲调来填词。
这是中国文学史上依曲填词的最早记录。
明代胡震亨说刘诗“语语可歌”(《唐音癸签》),基本上符合事实。
刘禹锡诗歌的这些特点,与崇尚风骨、讲究音乐美的盛唐诗风比较接近。
前人有从整体上指出这一点的,如宋代蔡□说:“刘梦得诗典则既高,滋味亦厚。
”(《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引《西清诗话》)明代胡应麟说:“梦得骨力豪劲。
”(《诗薮·内编》)明代周履靖则直说刘诗“祖风骚,宗盛唐”(《骚坛秘语》)。
翁方纲是从七言绝句这一体上指出这一点的,他说:“中唐六七十年之间”,“堪与盛唐方驾者,独刘梦得、李君虞两家之七绝。
”(《石洲诗话》)方东树则举出具体篇章,说刘禹锡《石头城》诗“亦堪接武”盛唐(《昭昧詹言》)。
刘禹锡的诗歌在唐代流传极广。
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京口(今江苏镇江)、襄阳、吴兴一带,民间传唱不绝(《旧唐书·刘禹锡传》、温庭筠《秘书刘尚书挽歌词》、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十三)。
后世文人从不同的方面向刘禹锡学习而各有所得。
他的《竹枝词》后世继作者颇多。
苏轼也写过《竹枝词》,但他主要学习刘诗的讽刺艺术,因此他的诗“多怨刺”(《后山诗话》)。
苏辙则喜欢刘禹锡诗的“用意深远,有曲折处”(《宋诗话辑佚·童蒙诗训》)。
王安石“七律似梦得”(《昭昧詹言》),徐渭、袁宏道的七绝“无不以梦得为活谱”(《姜斋诗话》)。
刘禹锡关于诗中用字须有来历的主张,后来为江西诗派所利用。
黄庭坚、陈师道标榜脱胎换骨,往往把刘禹锡的名作佳句“点化”为己诗(《诗人玉屑》和任渊《山谷诗集注》、《后山诗注》等)。
刘禹锡的一部分内容平常而技巧较高的酬答诗,也为江西诗派所取法。
散文创作 刘禹锡是唐代古文运动的积极参加者。
他从事古文写作的时间比较早,贞元十年就鄙弃“沉溺于浮华”的骈体文,明确提出文章应该是“见志之具”(《献权舍人书》)。
后又进一步指出,“文非空言”,“文之细大视道之行止”(《唐故相国李公集纪》),并强调“文章之用”(《唐故相国赠司空令狐公集纪》)。
这些观点,与韩愈、柳宗元的古文理论是一致的。
李翱曾说:“翱昔与韩吏部退之为文章盟主,同时伦辈,惟柳仪曹宗元、刘宾客梦得耳。
”刘禹锡把这句话援引入自己文章,表明他同意这一观点。
宋代谢采伯对刘禹锡在古文运动中的历史地位评价比较公允,说:“唐之文风,大振于贞元、元和之时。
韩、柳倡其端,刘、白继其轨。
”(《密斋笔记》) 刘禹锡的文章以论说文成就为最大。
一是专题性的论文,论述范围包括哲学、政治、医学、书法、书仪等方面。
哲学论文如《天论》三篇,论述了天的物质性,指出天人“交相胜”、“还相用”的观点,并在当时的科学水平上分析了“天命论”产生的社会根源,在唯物主义思想发展史上有一定的地位。
其他方面的论文如《答饶州元使君书》、《论书》、《答道州薛郎中论方书书》、《答道州薛郎中论书仪书》,都征引丰富,推理缜密,巧丽渊博,雄健晓畅。
二是杂文。
一般因事立题,有感而发,如《因论》七篇;也有的是“读书有所感,辄立评议”,如《华佗论》、《辩迹论》、《明贽论》等。
这些作品,短小精悍,隐微深切。
或借题发挥,针砭现实;或托古讽今,抨击弊政,都具有一定的现实性。
刘禹锡认为自己所长在“论”,韩愈所长在“笔”(《祭韩吏部文》),反映了他对自己的论文的重视。
刘禹锡的散文,与他的诗歌一样,辞藻美丽,题旨隐微。
柳宗元说他“文隽而膏,味无穷而炙愈出”(刘禹锡《犹子蔚适越戒》引),为深中肯綮的评价。
本集和校勘版本 刘禹锡在元和十三年曾自编其著述为“四十通”,又删取四分之一为“集略”。
这是最早的刘禹锡集和选本,今都不传。
元代方回说:“梦得诗句句精绝,其诗曾自删选。
”(《瀛奎律髓》)或曾见到刘禹锡自定的选本。
《新唐书·艺文志》载《刘禹锡集》40卷。
宋初亡佚10卷。
宋敏求搜集遗佚,辑为《外集》10卷,但仍有遗漏。
现存刘禹锡集古本主要有三种:①清代避暑山庄旧藏宋绍兴八年(1138)董□刻本,题为《刘宾客文集》,属小字本,今有徐鸿宝影印本。
又淳熙十三年(1186)陆游据董本重刻,称“浙本”。
明清以来通行的刻本,基本上属于这个系统。
②日本平安福井氏崇兰馆所藏宋刻本,题为《刘梦得文集》,属蜀大字本,今有董康影印本、商务印书馆缩印本。
③北京图书馆所藏宋刻残本《刘梦得文集》一至四卷,建安坊刻本。
明、清两代的毛晋、惠栋、何焯、冯浩、黄丕烈等人曾对刘禹锡集作过初步的校勘工作,但多数是抄本,流传不广。
现通行刘禹锡集版本:《四部丛刊》本《刘梦得文集》,《四部备要》本《刘宾客文集》,《丛书集成》本《刘宾客文集》。
此外,尚有校点本《刘禹锡集》。
刘禹锡的生平事迹,见于新、旧《唐书》本传,唐韦绚编《刘宾客嘉话录》(一称《刘公嘉话录》),记录了刘禹锡晚年有关创作、学问等方面的谈话,颇具资料价值。
今人卞孝萱著有《刘禹锡年谱》,对刘禹锡的生平和各种史料多有考订。
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因参加王叔文的政治改革,触犯了当朝达官显贵的利益。
这些大官僚在道理上辩不过他,背后就在皇帝面前说刘禹锡的坏话。
自古道:“皇帝疼奸臣。
”皇帝听信了他们的谗言,就把刘禹锡贬了官,外放到安徽的和州当通判。
本来,按照当地规定的官员待遇,通判在衙门里可以住三间大房子。
可是,和州的长官策知县是个势利小人。
他见刘禹锡失势贬官,就处处刁难他。
策知县假说衙门里的房子破,不好住,叫他到南门外去住。
刘禹锡知道策知县同朝廷里的保守派穿一条裤子,也巴不得同他分开住。
因此,他什么话也没说,就搬到衙门外去住了。
南门本是个好地方。
刘禹锡的住处正对着一条大江,叫历水,整日船来船往,热闹非常。
刘禹锡这时虽被贬了官,但改革的雄心仍然没有泯灭。
因此,他写了一副对联,贴在他的房门上,以联抒志。
对联是这样写的: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 这事很快就传到策知县那里去了。
策知县一听,气得胡须倒竖。
心想:你这个刘禹锡,刚被贬了官,不闭门思过,夹起尾巴做人,反而满心不服气,还想再搞什么改革,那好,我就做一双小鞋拿给你穿穿,看你低不低头
策知县叫来书丞,传命刘禹锡从南门搬到北门去住,住房也由原来的三间减少到一间半。
刘禹锡知道,这是策知县故意拿颜色给他看,也不多说什么,就搬到北门去住了。
北门正好也有一条河,叫德胜河。
刘禹锡住的这一间半房子正好也在河边,河面水平如镜,两岸还有一排排翠绿的杨柳。
刘禹锡很高兴,就又写了一副类似的对联贴在房门上。
对联是这样写的:杨柳青青江水平人在历阳心在京这里的历阳指的也是和州。
这事很快又传到策知县那里。
策知县一听,肺都气炸了,大骂刘禹锡贼心不死。
他又叫来书丞,命他到城中寻一间最小的房子,然后传命刘禹锡立即搬到那里去。
刘禹锡来到和州还不到半年,却连续搬了三次家。
这第三次搬家,搬到一间又旧又小的房子里,里边只能放下一架眠床、一张桌子和一把椅子。
刘禹锡十分气愤,心想:这狗官实在欺人太甚,太可恶了
不过,住房虽小,却无损于我改革的雄心。
于是,他就写了一篇文章,为他住的这间简陋的房子大唱赞歌,题名《陋室铭》。
文章是这样写的: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
” 刘禹锡写完,就去请来一个石匠,把文章刻在石板上,耸立在房门前。
这事又报到策知县那里。
策知县不好意思,自己跑去看,就叫人抄下《陋室铭》。
他看了以后,对“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两句话特别生气。
这两句话的意思是说:这虽然是一间简陋的屋子,但由于我刘禹锡道德高尚,住了却使它散发出芳馨。
这不明明是在讥笑策知县这个狗官吗
策知县看完,虽然气得打鸡骂狗,但是想不出别的打击报复办法,只好作罢。
从此,刘禹锡这篇只有八十一字的妙文《陋室铭》就传了下来。
《陋室铭》的作者 ,字 , 朝著名
刘禹锡 刘禹锡(西元772年~842年),中唐文学家,洛阳人。
贞元进士,官监察御史。
因反对宦官势力,被贬为郎州司马。
晚年升为太子宾客。
他和柳宗元友谊很深,与白居易也非常友好。
他的文章、诗都很出色,「西塞山怀古」、「金陵五题」、「陋室铭」都是传世佳作,他的诗句「沈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深寓哲理,脍炙人口,为世代所传诵。
西元825年的今天,53岁的刘禹锡 了个大早,他望著昨晚刚刚写的「陋室铭」,心潮起伏,激动不已。
文章中,他把自己住的陋室、小院、石阶,写得淋漓尽致,正想把几位好友找来,大声读给他们听听,忽然想起了在长安的一件事。
那是他在外过了十年贬谪生活,回到长安的头一个春天。
一位好友约他去玄都观赏桃花,红艳艳的桃花触动了他的灵感,一口气写下了四句诗∶「紫陌红尘扑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这首诗很快传开来了,有些心怀鬼胎的小人到处散布,说诗中最后一句是讽刺皇上胡乱提拔权贵和奸佞的。
当时的皇帝唐宪宗得知,大为不快,一气之下,把刘禹锡派到播州(今贵州遵义)。
当时,刘禹锡家有八十岁老母,怎麼能去那麼远的地方呢
他的好友柳宗元请求把派给他的柳州官职跟刘禹锡对调,让他去贵州。
刘禹锡深受感动。
这时,几位大臣也在皇帝面前帮刘禹锡讲情,皇上才答应改派。
这以后,刘禹锡从没有安定的地方,七调八调,又调到了和州。
这半年,他跑遍和州的山山水水,了解民间疾苦。
在和州,他一直住在陋室里,写出了这篇「触目成趣」的文章。
现在,在这天高皇帝远的地方,他还怕什麼呢
他要把文章中的激情传递给他的朋友,让大家都为陋室自豪。
谁料到,文章中「山不在高,有仙则灵」的句子,却成了千古绝唱。
陋室铭 作者: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先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卢,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字梦得。
洛阳(今属河南)人,祖籍中山(今河北定县)。
他是匈奴族后裔,七世祖刘亮随魏孝文帝迁洛阳,始改汉姓。
父刘绪因避安史之乱,举族东迁,寓居嘉兴(今属浙江)。
刘禹锡出生在嘉兴。
生平 第一阶段,德宗贞元六年(790)以前。
刘禹锡自幼好学,熟读儒家经典,浏览诸子百家。
童年时代曾经到吴兴陪侍诗僧皎然、灵澈吟诗,得到他们的指点,并为权德舆所器重。
他后来一直对江南保持着良好的印象,自称江南客。
第二阶段,从贞元七年到顺宗永贞元年 (805)。
刘禹锡19岁左右游学长安。
贞元九年与柳宗元同榜登进士第,接着又登宏词科。
贞元十一年登吏部取士科,授太子校书,开始踏上仕途。
他希望在政治上有一番作为。
入仕以前,自称道未施于人,所蓄者志(《献权舍人书》)。
《华山歌》中明志说:能令万国人,一见换神骨。
高山固无限,如此方为岳。
丈夫无特达,虽贵犹碌碌。
入仕以后,积极参加政治活动。
贞元十六年入杜佑幕掌书记,参与讨伐徐州乱军。
十八年调任渭南县主簿。
次年任监察御史。
贞元二十一年(当年八月改元永贞)一月,德宗死,顺宗即位,任用王叔文等人推行一系列改革弊政的措施。
刘禹锡当时任屯田员外郎、判度支盐铁案,与王叔文、王□、柳宗元同为政治革新的核心人物,称为二王刘柳。
革新只进行了半年,就遭到宦官、藩镇的强烈反对。
顺宗被迫退位,宪宗即位。
九月,革新失败,王叔文被赐死。
刘禹锡初贬为连州(今广东连县)刺史,行至江陵,再贬朗州(今湖南常德)司马。
同时贬为远州司马的共八人,史称八司马。
第三阶段,从宪宗元和元年(806)至敬宗宝历二年(826)。
八司马被贬后,宪宗曾下诏:纵逢恩赦,不在量移之限。
(《旧唐书·宪宗纪》)从这时起,刘禹锡开始走上穷愁著书的道路。
在贬所,他写了不少政治讽刺诗,大胆地揭露宦官与大官僚的丑行,以抒发胸中的愤懑。
元和九年十二月,刘禹锡与柳宗元等人一起奉召回京。
次年三月,刘禹锡写了《元和十一(一字衍)年,自朗州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诗,得罪执政,被外放为连州刺史。
后来又担任过夔州刺史、和州刺史。
所到之处,访问疾苦,关心民瘼,写了不少诗篇。
由于长期遭受斥逐,思想陷于苦闷,早在朗州时期就以佛教作为安慰。
到连州后,与佛教徒往还密切,写了不少酬僧诗,宝历二年冬,从和州奉召回洛阳。
二十二年的贬谪生涯至此结束。
第四阶段,从文宗大和元年 (827)至武宗会昌二年(842)病故于洛阳。
大和元年,刘禹锡任东都尚书省主客郎中。
次年回朝任主客郎中。
他一到长安,就写了《再游玄都观绝句》,表现了屡遭打击而始终不屈的意志。
以后历官苏州、汝州、同州刺史。
从开成元年 (836)开始,改任太子宾客、秘书监分司东都的闲职。
会昌元年(841),加检校礼部尚书衔。
世称刘宾客、刘尚书。
他在地方官任上颇著政绩,但总觉得自己的政治才能没有充分发挥,长抱天与所长不使施(《子刘子自传》)之恨。
晚年寄希望于宰相裴度,想协助裴度刷新政治。
但裴度在牛李党争中受到排挤,无所施为,也未能实现这一愿望。
刘禹锡在黑暗现实下感到没有出路,便借老、庄旷达思想排遣苦闷,而内心不甘沉沦,写下“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酬乐天咏老见示》)一类诗句以自勉,所以明代胡震亨说他晚年“精华不衰”(《唐音癸签》)。
临终前撰《子刘子自传》,为他早年参加的永贞革新辩护,为王叔文恢复名誉,表明他至死不渝的志节。
诗歌创作 刘禹锡生前与白居易齐名,世称“刘白”。
白居易则称他为“诗豪”,推崇备至。
他的诗歌,传诵之作极多。
明代杨慎说:“元和以后,诗人全集之可观者数家,当以刘禹锡为第一。
其诗入选及人所脍炙,不下百首矣。
”(《升庵外集》)胡应麟认为,刘禹锡、韩愈、柳宗元、白居易的诗歌各具风格,都是“大家材具”(《诗薮·外编》)。
刘禹锡存诗约 800余首,内容比较丰富。
首先,他认真吸取民歌的营养,创作了一批反映下层社会民众生活和风土人情的好诗。
他在贬谪朗州以后,发现“□谣俚音,可俪风什”(《上淮南李相公启》),于是注意向民歌学习。
《竞渡曲》、《采菱行》之类已经带有民歌风味。
后经长期探索,终于取得很大成就。
《竹枝词》、《浪淘沙词》、《堤上行》、《踏歌词》等篇,有的描写群众劳动场面,有的表现劳动人民的爱情生活,有的展示江南水乡的人情风俗,题材十分广阔。
风格上汲取了巴蜀民歌含思宛转、朴素优美的特色,比起一般文人创作来,另有一番清新自然、健康活泼的韵味,充满着生活情趣。
其中如“杨柳青青江水平”(《竹枝词二首》之一)、“日照澄洲江雾开”(《浪淘沙词九首》之六),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余如《淮阴行》5首,也是写平凡生活,而显得“情调殊丽,语气尤稳切”(黄庭坚《豫章黄先生文集·题跋》)。
其次,刘禹锡的诗歌继承了《诗经》的美刺传统,以鲜明的爱憎感情反映中唐社会生活中的重大问题。
他的政治讽刺诗每每采用寓言托物的手法,抨击镇压永贞革新的权臣、宦官,把他们比作“利嘴迎人著不得”的蚊子(《聚蚊谣》),“瞥下云中争腐鼠”的飞鸢(《飞鸢操》),“笙簧百啭音韵多”的百舌鸟(《百舌吟》,形象逼真,从不同的角度揭露他们的丑恶嘴脸和害人本性。
另一些讽刺诗讽刺对象不限于一小撮上层统治集团,而是涉及较为广泛的社会现象,如《昏镜词》讽刺当时贤愚颠倒的用人之道,《调瑟词》反对过重的剥削,《武夫词》对当时将帅骄宠武夫、姑息养□深致不满,《贾客词》揭露大商人勾结大官僚谋取暴利,加速农民的贫困,用意深刻,针对性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晚年所作,风格转趋含蓄,如《和仆射牛相公春日闲坐见怀》,讽刺牛僧孺而不露痕迹,王夫之评为“深于影刺”(《唐诗评选》)。
宪宗时,由于裴度的积极主张和周密部署,朝廷对淮西、淄青用兵取得胜利,刘禹锡写《平蔡州》三首及《平济行》二首,热烈歌颂。
再其次,刘禹锡所写的寄托身世和咏怀古迹的诗,也历来为人称道。
他在逆境中不肯屈服,经常以诗歌激励自己。
《学阮公体三首》、《萋兮吟》、《咏史二首》、《答杨八敬之绝句》等,都直抒胸臆,表现了守正不阿的品格和对权贵佞幸的愤慨。
他对生活充满激情,无论是在凄清的秋天,还是在衰病的晚年,都写出了昂扬乐观的佳作,如《始闻秋风》中的“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
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至今仍能激励人心。
他能够从自然界的生生不息中得到启发,开拓心胸,写出了诸如“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乐天见示伤微之、敦诗、晦叔三君子,皆有深分,因成是诗以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类富于哲理意味的警句。
他坚持理想,写出了“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浪淘沙词》之八)一类豪言壮语。
咏怀古迹的诗歌如《西塞山怀古》、《金陵怀古》、《金陵五题》、《蜀先主庙》、《观八阵图》等,都是传诵千古的名篇,不仅艺术技巧纯熟,思想内容也达到很高的水平。
《金陵怀古》通过景物描写,显示了“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的道理。
《乌衣巷》以冷隽的语言写晋代显赫一时的王、谢世族没落后的衰败景象,借古讽今,暗示时下的权贵不会有比王、谢更好的命运。
这些诗都写得精警超迈,韵味深长。
《西塞山怀古》一篇,当时誉为骊珠,白居易为之搁笔罢唱(《唐诗纪事》)。
刘禹锡写的应酬诗较多。
与白居易唱和的编为《刘白唱和集》,与令狐楚唱和的编为《彭阳唱和集》。
另外,本集中还编有送僧诗一卷。
这些作品,有不少是流连光景、谈玄论佛之作。
刘禹锡十分注重诗歌艺术的创新。
他的诗既不象韩愈那样奇崛,又不象白居易那样浅显,而具有取境优美、精练含蓄、韵律自然的特色。
张为《诗人主客图》把刘禹锡列为“瑰奇美丽主”的上入室。
他的诗歌取境优美,一是得力于瑰丽的藻思,如《浪淘沙词九首》造语流丽,形象鲜明。
二是得力于比兴手法。
如以“红雨”比落花(《百舌吟》),以“白银盘里一青螺”喻洞庭湖中的君山(《望洞庭》),以“水流无限月明多”暗示倾诉不尽的美好的爱情(《堤上行》),都新颖可喜,形象优美。
刘禹锡诗中的兴句往往与比喻相结合,即景起兴,情景相生,既烘托气氛,又兼有比喻之意,造成绚丽多采的意境。
这在民歌体的诗作中表现得更为突出。
刘禹锡的诗歌不事铺叙而讲究精练,不主浅露而强调含蓄。
他说的“片言可以明百意”、“境生于象外”(《董氏武陵集纪》),深刻地概括了诗歌精练含蓄的特性,道出了他自己的艺术好尚。
酬答诗如《答杨八敬之绝句》、《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再授连州至衡阳,酬柳柳州赠别》、《和牛相公雨后寓怀见示》、《与歌者米嘉荣》等,篇制短小,而含意丰富,或婉曲地写出难言之衷,或深沉地传达出互相关切的友情,或寄寓感慨,或微言托讽,都能得韵外之致。
怀古诗如《君山怀古》、《荆州道怀古》、《经檀道济故垒》等,往往从眼前的景物出发,驰骋丰富的想象。
在对历史现象作深刻艺术概括的基础上,对古今隐微相似的某一端加以点染,因此形象鲜明而又发人深思。
写景诗如《八月十五日夜玩月》、《秋江晚泊》、《途中早发》、《九华山歌》等,多以情景交融见长,在深邃的意境中,包蕴着作者的主观意念和感受。
刘禹锡诗的精练含蓄,为白居易所深赏。
近人陈寅恪说,这是因为“乐天平日之所蕲求改进其作品而未能达到者,梦得则已臻其理想之境界也”(《元白诗笺证稿》附论)。
刘禹锡不满于当时的某些乐府诗“不能足新词以度曲”(《董氏武陵集纪》)的倾向,而比较重视诗歌的音乐美。
他努力掌握民歌曲调,学唱《竹枝词》,使“听者愁绝”(白居易《忆梦得》诗自注)。
他的七言乐府小诗吸取了民歌曲调的优点,音调浏亮,节奏鲜明,“播在乐章”(《刘宾客文集》卷二七自注)。
近人刘师培称之为“七言绝句之变调”(《论文杂记》),为绝句平添一格。
他的律、绝、古诗,大都写得流畅自然,犹如孤桐朗玉,自有天律。
即使像《平蔡州》一类古体,也具有民歌的音乐美。
清翁方纲誉之为“以《竹枝》歌谣之调,而造老杜诗史之地位”(《石洲诗话》)。
其他如六言诗《答乐天临都驿见赠》、《再赠乐天》,新体诗如《潇湘神》、《醉答乐天》、《叹水别白二十二》、《同留守王仆射各赋春中一物从一韵至七》等,句式、节奏、用韵都与律诗不同,逐渐向长短句演变。
后两首是一、二、三、四、五、六、七言诗,显然受到李白三五七言诗的启发而又有所创新。
这些句式长短不齐的新体诗,较之整齐划一的律诗更适合于配乐歌唱。
刘禹锡另有《和乐天春词依〈忆江南〉曲拍为句》两首,说明按照《忆江南》的曲调来填词。
这是中国文学史上依曲填词的最早记录。
明代胡震亨说刘诗“语语可歌”(《唐音癸签》),基本上符合事实。
刘禹锡诗歌的这些特点,与崇尚风骨、讲究音乐美的盛唐诗风比较接近。
前人有从整体上指出这一点的,如宋代蔡□说:“刘梦得诗典则既高,滋味亦厚。
”(《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引《西清诗话》)明代胡应麟说:“梦得骨力豪劲。
”(《诗薮·内编》)明代周履靖则直说刘诗“祖风骚,宗盛唐”(《骚坛秘语》)。
翁方纲是从七言绝句这一体上指出这一点的,他说:“中唐六七十年之间”,“堪与盛唐方驾者,独刘梦得、李君虞两家之七绝。
”(《石洲诗话》)方东树则举出具体篇章,说刘禹锡《石头城》诗“亦堪接武”盛唐(《昭昧詹言》)。
刘禹锡的诗歌在唐代流传极广。
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京口(今江苏镇江)、襄阳、吴兴一带,民间传唱不绝(《旧唐书·刘禹锡传》、温庭筠《秘书刘尚书挽歌词》、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十三)。
后世文人从不同的方面向刘禹锡学习而各有所得。
他的《竹枝词》后世继作者颇多。
苏轼也写过《竹枝词》,但他主要学习刘诗的讽刺艺术,因此他的诗“多怨刺”(《后山诗话》)。
苏辙则喜欢刘禹锡诗的“用意深远,有曲折处”(《宋诗话辑佚·童蒙诗训》)。
王安石“七律似梦得”(《昭昧詹言》),徐渭、袁宏道的七绝“无不以梦得为活谱”(《姜斋诗话》)。
刘禹锡关于诗中用字须有来历的主张,后来为江西诗派所利用。
黄庭坚、陈师道标榜脱胎换骨,往往把刘禹锡的名作佳句“点化”为己诗(《诗人玉屑》和任渊《山谷诗集注》、《后山诗注》等)。
刘禹锡的一部分内容平常而技巧较高的酬答诗,也为江西诗派所取法。
散文创作 刘禹锡是唐代古文运动的积极参加者。
他从事古文写作的时间比较早,贞元十年就鄙弃“沉溺于浮华”的骈体文,明确提出文章应该是“见志之具”(《献权舍人书》)。
后又进一步指出,“文非空言”,“文之细大视道之行止”(《唐故相国李公集纪》),并强调“文章之用”(《唐故相国赠司空令狐公集纪》)。
这些观点,与韩愈、柳宗元的古文理论是一致的。
李翱曾说:“翱昔与韩吏部退之为文章盟主,同时伦辈,惟柳仪曹宗元、刘宾客梦得耳。
”刘禹锡把这句话援引入自己文章,表明他同意这一观点。
宋代谢采伯对刘禹锡在古文运动中的历史地位评价比较公允,说:“唐之文风,大振于贞元、元和之时。
韩、柳倡其端,刘、白继其轨。
”(《密斋笔记》) 刘禹锡的文章以论说文成就为最大。
一是专题性的论文,论述范围包括哲学、政治、医学、书法、书仪等方面。
哲学论文如《天论》三篇,论述了天的物质性,指出天人“交相胜”、“还相用”的观点,并在当时的科学水平上分析了“天命论”产生的社会根源,在唯物主义思想发展史上有一定的地位。
其他方面的论文如《答饶州元使君书》、《论书》、《答道州薛郎中论方书书》、《答道州薛郎中论书仪书》,都征引丰富,推理缜密,巧丽渊博,雄健晓畅。
二是杂文。
一般因事立题,有感而发,如《因论》七篇;也有的是“读书有所感,辄立评议”,如《华佗论》、《辩迹论》、《明贽论》等。
这些作品,短小精悍,隐微深切。
或借题发挥,针砭现实;或托古讽今,抨击弊政,都具有一定的现实性。
刘禹锡认为自己所长在“论”,韩愈所长在“笔”(《祭韩吏部文》),反映了他对自己的论文的重视。
刘禹锡的散文,与他的诗歌一样,辞藻美丽,题旨隐微。
柳宗元说他“文隽而膏,味无穷而炙愈出”(刘禹锡《犹子蔚适越戒》引),为深中肯綮的评价。
本集和校勘版本 刘禹锡在元和十三年曾自编其著述为“四十通”,又删取四分之一为“集略”。
这是最早的刘禹锡集和选本,今都不传。
元代方回说:“梦得诗句句精绝,其诗曾自删选。
”(《瀛奎律髓》)或曾见到刘禹锡自定的选本。
《新唐书·艺文志》载《刘禹锡集》40卷。
宋初亡佚10卷。
宋敏求搜集遗佚,辑为《外集》10卷,但仍有遗漏。
现存刘禹锡集古本主要有三种:①清代避暑山庄旧藏宋绍兴八年(1138)董□刻本,题为《刘宾客文集》,属小字本,今有徐鸿宝影印本。
又淳熙十三年(1186)陆游据董本重刻,称“浙本”。
明清以来通行的刻本,基本上属于这个系统。
②日本平安福井氏崇兰馆所藏宋刻本,题为《刘梦得文集》,属蜀大字本,今有董康影印本、商务印书馆缩印本。
③北京图书馆所藏宋刻残本《刘梦得文集》一至四卷,建安坊刻本。
明、清两代的毛晋、惠栋、何焯、冯浩、黄丕烈等人曾对刘禹锡集作过初步的校勘工作,但多数是抄本,流传不广。
现通行刘禹锡集版本:《四部丛刊》本《刘梦得文集》,《四部备要》本《刘宾客文集》,《丛书集成》本《刘宾客文集》。
此外,尚有校点本《刘禹锡集》。
刘禹锡的生平事迹,见于新、旧《唐书》本传,唐韦绚编《刘宾客嘉话录》(一称《刘公嘉话录》),记录了刘禹锡晚年有关创作、学问等方面的谈话,颇具资料价值。
今人卞孝萱著有《刘禹锡年谱》,对刘禹锡的生平和各种史料多有考订。
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因参加王叔文的政治改革,触犯了当朝达官显贵的利益。
这些大官僚在道理上辩不过他,背后就在皇帝面前说刘禹锡的坏话。
自古道:“皇帝疼奸臣。
”皇帝听信了他们的谗言,就把刘禹锡贬了官,外放到安徽的和州当通判。
本来,按照当地规定的官员待遇,通判在衙门里可以住三间大房子。
可是,和州的长官策知县是个势利小人。
他见刘禹锡失势贬官,就处处刁难他。
策知县假说衙门里的房子破,不好住,叫他到南门外去住。
刘禹锡知道策知县同朝廷里的保守派穿一条裤子,也巴不得同他分开住。
因此,他什么话也没说,就搬到衙门外去住了。
南门本是个好地方。
刘禹锡的住处正对着一条大江,叫历水,整日船来船往,热闹非常。
刘禹锡这时虽被贬了官,但改革的雄心仍然没有泯灭。
因此,他写了一副对联,贴在他的房门上,以联抒志。
对联是这样写的: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 这事很快就传到策知县那里去了。
策知县一听,气得胡须倒竖。
心想:你这个刘禹锡,刚被贬了官,不闭门思过,夹起尾巴做人,反而满心不服气,还想再搞什么改革,那好,我就做一双小鞋拿给你穿穿,看你低不低头
策知县叫来书丞,传命刘禹锡从南门搬到北门去住,住房也由原来的三间减少到一间半。
刘禹锡知道,这是策知县故意拿颜色给他看,也不多说什么,就搬到北门去住了。
北门正好也有一条河,叫德胜河。
刘禹锡住的这一间半房子正好也在河边,河面水平如镜,两岸还有一排排翠绿的杨柳。
刘禹锡很高兴,就又写了一副类似的对联贴在房门上。
对联是这样写的:杨柳青青江水平人在历阳心在京这里的历阳指的也是和州。
这事很快又传到策知县那里。
策知县一听,肺都气炸了,大骂刘禹锡贼心不死。
他又叫来书丞,命他到城中寻一间最小的房子,然后传命刘禹锡立即搬到那里去。
刘禹锡来到和州还不到半年,却连续搬了三次家。
这第三次搬家,搬到一间又旧又小的房子里,里边只能放下一架眠床、一张桌子和一把椅子。
刘禹锡十分气愤,心想:这狗官实在欺人太甚,太可恶了
不过,住房虽小,却无损于我改革的雄心。
于是,他就写了一篇文章,为他住的这间简陋的房子大唱赞歌,题名《陋室铭》。
文章是这样写的: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
” 刘禹锡写完,就去请来一个石匠,把文章刻在石板上,耸立在房门前。
这事又报到策知县那里。
策知县不好意思,自己跑去看,就叫人抄下《陋室铭》。
他看了以后,对“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两句话特别生气。
这两句话的意思是说:这虽然是一间简陋的屋子,但由于我刘禹锡道德高尚,住了却使它散发出芳馨。
这不明明是在讥笑策知县这个狗官吗
策知县看完,虽然气得打鸡骂狗,但是想不出别的打击报复办法,只好作罢。
从此,刘禹锡这篇只有八十一字的妙文《陋室铭》就传了下来。
七年级寒假生活指导答案,山东教育出版社
不够 错了,别赖我语文:从P8。
5.开始 5.应当用“而”的地方却不用“而”,不应该用“而”的地方而(却)而(用)“而”,而(像)现在这样用法,日后也而(这样),你的水平也就不果而已(如此)已而(而已)了。
6.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王维《关猎》)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 7.(1)秦 此 石榴 石榴 (2)许 古 谢 岳 帅 鲁 秋 (3)一天,苏东坡访友回来,行……带回。
你能猜出……东西吗
茶。
生物:我认为是由于水生生物将污水中的某些成分当成了营养所致,才进行了大量繁殖。
增加阳光照射时间,控制湿度,让环境干燥,降低水份,加入石灰增加土壤的生命值。
要充分利用浒苔。
让大棚内的温度常年不变。
采集黄瓜花的花粉。
让黄瓜长得快。
表明ab是对照实验。
30度。
6毫克。
应用各种栽培技术。
作出假设。
错误。
乙。
喝酒,吸烟,吸毒,吃变质食品。
生物无能为力了。
政治:从情况分析开始正确。
发扬优点、改正缺点。
正确的评价自己、认识自己。
正确。
如果一个人不去行动,得不到什么成绩,这个人的生命也就没有什么意义、价值。
错误。
因为这是首次举办活动,班级又信任他,不能因为学习而推迟活动,所以应该去参加活动。
正确。
因为我们面对灾难,不能逃避,要勇敢的面对灾难,所以我们只能选择对待灾难的态度。
正确。
因为青少年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不应该干一些闲杂的事情。
正确。
因为自己有自信成为第一,不准别人超过,有永远保持第一的自信心,所以任务自己永远是第一。
对,要有信心活下去,保护自己。
对,要有勇气面对现实,不要退缩。
我会像这个女孩一样做,不放弃对生活的信心,有勇气的面对困难。
探究实践(略)充分张开自己,让自己生活在负有创造的世界里,尽显生命的魅力,虽然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同时也是短暂的,但是没有一个人白白的在这个世界上,就因为自己心中有着“我最重要”“世界需要我”的这两个信念,终究会成为一只“美丽的蝴蝶”。
政治也无能为力了。
温和委婉的话叫__婉___言 有关牛的谚语:九牛一毫莫自夸,骄傲自满必翻车。
有关牛的名言警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鲁迅 根据例句将句子补充完整 事业说:人生就是建筑历史的第一块砖石 友谊说:人生就是帮助别人攀登的阶梯 奋斗说:人生就是与风浪搏斗的那双撸; 勤劳说:人生就是耕耘大自然的那头牛; 困难说:人生就是那条坎坷曲折的山路; 挫折说:人生就是那在暗礁中行进的船; 西游记的作者是_吴承恩________ 一个老师批改作文学生作文滥用“而”,老师批改说:“当而而不而,不当而而而,而今而后,已而已而 这句话的意思是:应当用“而”的地方而(却)不用“而”,不应该用“而”的地方而(却)而(用)“而”,而(像)现在这样用法,日后也而(这样),你的水平也就不过已而(如此)已而(而已)了。
关于雪的诗句: 王维《观猎》草枯鹰眼疾,___雪尽马蹄轻 卢纶《塞下曲》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王安石《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柳宗元:《江雪》: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_: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猜谜语 1.二画大,二画小(打一字)_秦______ 2.短一些,再短一些(打一字)__此_____ 3.劈岩移山,修田值柳(两个字的果实名):石榴 4.约十二时(打一姓氏):许 5.舌头没有了(打一姓氏):古 6.后弈介绍拿手功夫(打一姓氏) :谢 7.上面小山,下面才是山(打一姓氏) :岳 8.多一画教书,少一画带兵(打一姓氏):师 帅 9.头在水里游,为在天上发光(打一姓氏) :鲁 10.左边绿,右边红;右边怕水,左边怕风(打一姓氏) :秋 写出论语中的五句话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巧言令色,鲜亦仁! 3.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胡? 4.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5.道不同,不相为谋。
数学:P14一开始: 判断:错错对错错对 选择:DCAABDBCCDA 填空:a的2次方-b的2次方,经过两点又且只有一条直线,65度,-3,4厘米,3.6元,6个三角形。
四(只答案):-2,-2,19a-17b,-2m+13、19 27.(只答案):负三分之五,四分之三。
数学也无能为力了。
历史 1 皇帝 太尉 丞相 御史大夫 郡 县2.圆形方孔币,利于全国经济文化交流与发展。
地理 南极洲是纬度最高,跨经度最广的大洲,这里终年 寒冷干燥,无植被,无人居住。
我自己做的,应该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