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禹锡的铭,不是陋室铭,就是座右铭一样的东东……
沉舟侧畔千帆进,病树前头万木春。
——刘禹锡,望采纳
《座右铭》刘禹锡中哪一句话与《陋室铭》中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意思相同
你是想问崔子玉《座右铭》中的哪句话与刘禹锡《陋室铭》中“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思想倾向最相近吧
应该是:“在涅贵不缁,暧暧内含光。
”
刘禹锡,《陋室铭》全诗。
陋室铭山不在高仙则名。
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痕上阶绿,草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
”译文:山不在于有多高,有了仙人(居住)就有了名气;水不在于有多深,有龙(居住)就有了灵气。
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因为)我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藓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竹帘。
平时和我交谈的都是博学的人,来来往往的没有无学问的平民。
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古琴,阅读佛经。
没有嘈杂的奏乐声使我的耳朵紊乱,没有官府的公文使我的身体劳累。
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
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写作背景:《陋室铭》选自《全唐文》卷六0八。
作者刘禹锡(772-842),字梦得,世称“刘宾客”。
刘禹锡生于嘉兴(当时属苏州),洛阳(今属河南)人,自言系出中山(今河北定县)。
唐代大诗人、文学家、哲学家。
刘禹锡文名遐迩。
唐贞元年间擢进士第,登博学宏词科,授监察御史。
后经裴度力荐,任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
他和柳宗元交谊颇深,人称“刘柳”;后与白居易唱和甚多,亦并称“刘白”。
据史载,刘禹锡在任监察御史期间,曾参加了王叔文的“永贞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
革新失败后,他被贬朗州司马,迁连州刺史及安徽和州县通判。
按王朝规定,他应住衙门内三间三厅之房。
但是,和州县的策知县是个势利小人,认为刘禹锡是被贬之人,便给他小鞋穿,安排他到城南门外临江的三间小房居住。
对此,他毫无怨言。
刘禹锡是个文人,于是就根据住地景观写了一副“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的对联贴在门上。
做贼心虚的策知县见之,甚为恼火,马上将刘禹锡移居别地,并把住房面积减去一半。
此房位于德胜河边,岸柳婆娑。
刘禹锡见此景色,更是怡然自乐。
于是,他又撰写一联:“杨柳青青江水平;人在历阳心在京。
”策知县闻讯后,下令撵刘禹锡搬到城中一间只能放一床一桌一椅的破旧小房中居住。
半年光景,刘禹锡的“家”被折腾了三次。
他在愤激之中,有话如鲠在喉,倾吐为快,一气呵成,写成了《陋室铭》,并请人(这人就是柳公权)碑刻竖于门外。
(节选自《应用写作》学术月刊1995年第11期《刘禹锡和他的“陋室铭”》)注释:陋室铭(18)山不在高,有仙则名(1)。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2)。
斯是(3)陋室,惟(4)吾德馨(5)。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19)谈笑有鸿儒(6),往来无白丁(7)。
可以调素琴(8),阅金经(9)。
无丝竹(10)之乱耳(11)(16),无案牍(12)之劳形(13)。
南阳(14)诸葛庐,西蜀子云亭(15). 孔子云:“何陋之有
”(17)注释:(1)名:出名(词类活用,名词作动词) (2)灵:灵异(3)斯、是:均为指示代词斯,这。
陋室:陈设简单而狭小的房屋。
(4)惟:只(5)馨:散播得很远的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今义:芳香;吾,我。
(6)鸿儒:这里泛指博学之士。
鸿,大.儒,旧指读书人,这里指知识渊博的人. 有学问的人。
(7)白丁:没有官职的人,平民。
这里借指没有学问之人。
(8)素琴:不加雕绘装饰的琴。
素:不加装饰的(9)金经:这里泛指佛经。
(10)丝竹:丝,琴瑟,竹,管弦乐,这里指的是合奏乐器的声音,解为噪音。
(11)乱耳:乱,使……烦乱。
(12)案牍,官府的公文。
(13)劳形,使身体劳累。
形,形体、身体,今义 样子;劳,使……劳累。
(14)南阳:地名,今湖北省襄阳县西。
诸葛亮在出山之前,曾在南阳庐中隐居躬耕。
(15)子云:汉代的扬子云(也作“杨子云”“扬雄”)(前53—18)的字。
他是西蜀(今四川省成都市)人,其住所称“扬子宅”,据传他在扬子宅中写成《太玄经》,故又称“草玄堂”。
文中子云亭即指其住所。
川中尚有纪念他的子云山、子云城。
(和前一句引用典故表明:“陋室不陋”)(16)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丝竹,琴瑟萧笛等管弦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今义,丝绸和竹子;之,助词。
用于主谓之间,不译,取消句子独立性,也有表舒缓语气的作用。
(17)何陋之有:之,表宾语提前。
全句意为“有何陋语见《论语·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
’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孔子认为,九夷虽然简陋,但是有君子住在那里,就不简陋了。
此处引用孔子的话证“陋室”说明“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
”与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遥相呼应。
把个陋字彻底翻了过来,达到不陋的最完美的境界,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
突出表明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18)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诫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发展成一种文体。
(19)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苔藓碧绿,长到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中。
(20)何陋之有:宾语前置。
[座右铭]和[陋室铭]的作者都是道德高尚的人,他们各是怎样规范自己的思想
刘的《陋室铭》是一篇脍炙的佳作,这一名篇的艺术性倍受中学语文教师的青睐和推崇。
但其思想性却被定为“安贫乐道、自命清高、孤芳自赏”,教学时往往要学生“批判的接收”。
可是,如果了解了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就会发现,我们对文章主题的理解是不够正确的,我们误把他“清政廉洁”的主题思想理解成了“自命清高”,并抹杀了它强烈的政治色彩和斗争锋芒,贬低了它的实际价值。
据资料记载:刘禹锡因革新,得罪了当朝权贵宠臣,被贬为安徽省和州通判。
按当时的规定,他应住衙门里三间三厦的屋子;可是和州的策知县是个趋炎附势的小人,他见刘禹锡被贬而来,便多方刁难他,给他小鞋穿。
策知县先叫刘禹锡在城南面江而居。
刘禹锡不但不埋怨,反而高兴的撰写了一联贴于房门:“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争思辩”。
他的这一举动气坏了策知县,他 又令衙门的书丞将刘禹锡的房子由城南门调至城北门,住房由三间缩小到一间半,而这一间半位于得胜河边,附近有一排排的杨柳。
刘禹锡见了此景,又作了一联:“杨柳青青江水平,人在历阳心在京”。
他仍在此处读书作文。
策知县气得肺都要炸了,又和书丞商量,为刘禹锡在城中寻了一间只能容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
仅半年,连搬三次家。
刘禹锡想此狗官欺人太甚了,便愤然提笔写下《陋室铭》并请人刻于石上,立在门前,气得策知县一筹莫展,哑口无言。
由此可见《陋室铭》并非是自命清高、孤芳自赏之作,而是愤世疾俗之作。
所谓清高是“不问政治,与世无争,安贫乐道,洁身自好”。
刘禹锡写《陋室铭》本身就是与恶势力进行不屈的抗争,为官而不计较居室的大小、陋与不陋,恰是他为政清廉的真实写照。
我们之所以酷爱《陋室铭》,首先是因为它所表现的思想境界的高超,其次才是表现这种高超思想境界的艺术形式的高超。
刘禹锡若没有迸发的思想火花,焉能有含蓄警策的语句
如果我们说《陋室铭》是一首气壮山河的正气歌的话,那么清正廉洁就是它的主旋律。
刘禹锡引经据典,旁征博引,极力强调他的陋室不陋。
全文分四层意思: 第一层:陋室不陋,唯吾德馨。
既然“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那么居室的陋与不陋就不取决于它是否富丽堂皇,而取决于它的主人之德。
“唯吾德馨”,所以陋室不陋。
即使“斯是陋室”,可我的品德高尚,不追名,不逐利;虽身在陋室,却胸怀天下,志在报国,根本不觉其陋。
对于德,不同的阶级、不同社会层次的人有不同的解释。
刘禹锡“唯吾德馨”的德是什么内容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句做了形象化具体化的解释,他所指的德就是诸葛亮、扬子云清正廉洁、为官不贪的美德。
第二层:陋室不陋,唯吾情调高雅。
刘禹锡从陋室铭周围的景色、往来人物、生活内容等三个方面强调陋室不陋:苔痕上了石阶,苍翠碧绿,草色映入竹帘,郁郁青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弹弹素琴,读读诗经……娓娓动听,引人入胜。
其情调高雅,潇潇洒洒,乐趣无穷。
这里没有贪欲,没有物质享受;只有凛凛清风,浩燃正气。
这段是对陋室的热情赞美,也是对清廉的由衷歌颂。
第三层:陋室更显英雄本色,英雄所见略同。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刘禹锡列举了两位古代名贤居陋室的例子证明陋室不陋,同时照应上文“有仙则名,有龙则灵”。
南阳诸葛亮的草庐、四川扬子云的亭子不都那么简陋吗
可有谁能说它是陋室呢
人们往往把他们并非富丽堂皇的居室和他们清正廉洁的美德一起称颂。
陋室更显英雄本色,我刘禹锡对陋室的态度与名贤们不谋而合,有引以为荣、引以自豪的意思。
俗话说“人以铜为镜以正衣冠,人以人为镜以正品德”,刘禹锡把“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写入铭文,刻于石上,立在门前,显然是以诸葛亮、扬子云作为座右铭,当作效法学习的榜样,而没有把自己和诸葛亮、扬子云相提并论,以名贤自居自傲或以名贤来抬高自己的意思。
第四层:君子之居,何陋之有
作者借用孔子“君子之居,何陋之有”这句话的后半句作为全文的总结,同时作为证据,证明陋室不陋。
孔圣人都说君子的居室没什么陋的,这就把“陋室”之“陋”彻底的翻了过来。
《陋室铭》以陋室为题材,以清正廉洁为主题思想,以铭文为武器,给恶势力以沉重的打击。
刘禹锡托物抒怀言志,通过对陋室的礼赞,达到对陋室主人那种不追名不逐利的清正廉洁的高尚品德的礼赞;通过对陋室的礼赞,去实现对当时的世俗观念的严正声讨和批判。
它对势力小人是无情的蔑视和讽刺,它熔思想性和艺术性为一炉,真不愧为一首愤世疾俗的清廉诗,气壮山河的正气歌,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仍有其深刻的现实意义。
再从文学史来看,刘禹锡本身也就不属于“安贫乐道”之人,他推崇儒家思想,积极入世、百折不挠。
这从他的《游玄都观》、《再游玄都观》都可以得到证实。
由此我想到,我们在教古文时,首先应该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作者的思想特色以及他当时的写作风格。
只有知道了这些,才能对其文章有全面而深刻的认识,对它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才能有正确的理解。
刘禹锡的《陋室铭》中虚实结合的句子是哪些句子
请坐分析
1) 虚实是我国古典美学中重要的审美概念,也是艺术辩证法的总纲。
《陋室铭》是虚实结合的佳作。
全文81个字,虚实相生,变化有致,耐人寻味。
开篇以形象的议论起笔:山不在高,……有龙则灵。
推出全文题旨: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以虚代实,出笔不凡。
德馨,一语统摄全篇,突出道德的作用。
第二层进入对陋室的描写。
先写清幽景物 苔痕上阶草色入帘,渲染恬静气氛,反映出主人的淡泊心志。
此为实景描写。
次写陋室往来人物: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前句为实写,后句为虚写,虚实相配,尽写陋室儒雅之风。
最后写陋室中生活之事。
调素琴,阅金经为实写,表现主人高雅的生活情操。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犊之劳形为虚写,反映主人对世俗、官场生活的厌恶。
这一层没有出现德字,但处处扣紧惟吾德馨这一题旨。
在对陋室的景人事三方面的实写之中,巧妙地穿插了三无的虚写,加上 引入题旨的二有虚笔,真是虚实相间,烘托有术。
最后的结尾,又用诸葛庐子云 亭孔子云三个历史掌故,类比、引证,以虚映实,反映了作者闲适的心境和淡泊的志趣。
寥寥81字,虚写占一半有余,如果我们把文中虚写部分去掉,不仅内容会显得单薄、无味, 题旨难以酣畅表达,文章的形式也将变得局促、呆板,绝无此文之多彩风姿。
(2) 若把《陋室铭》作议论文分析,则明显地具有论点、论证、结论,符合议论文的结构特点。
论点: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由二有类比推出。
再看论证。
① 物证。
绿苔上阶草色入帘可谓陋矣。
但作者却以拟人手法,用了上入二字,把苔藓急上阶头,青草欲进住室写得栩栩如生,原因是什么呢
是它们羡慕主人的才德,作者虽未直说,但含蓄地表现出来。
② 事证。
先说往来的是鸿儒,又说室内的活动调素琴,阅金经,再说室内无丝竹无案牍。
静以养身,俭以养德。
作者强调德之难得,而陋室皆有。
③ 人证。
列举诸葛亮,扬雄居陋室的事例,证明德馨可使陋室不陋。
④ 言证。
引孔子之语,使人加深对 德馨的认识,启发大家遥忆颜回为人,理解德与陋的关系。
四个论据层层递进,而结论就在言证当中,论证推到言证结论已出: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5·题目有陋室,文中也说斯是陋室,而结尾却说,何陋之有
到底这屋子是陋 还是不陋呢? 从建筑和屋内布置看并不豪华,甚至是简陋的,但由于屋主人是个品德高尚,有着高洁生活情趣的人,所以这座小屋就变得别有韵味而不显得简陋了。
这正应了孔子说的那 句话:君子居之,何陋之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