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句子网

伤感说说 爱情说说 心情说说 经典说说 个性说说 搞笑说说 励志说说 节日说说 唯美说说 图片说说

关于形而上的名言

关于记录的名言警句

《周易 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

《乾》 2、乎世,不成乎名;遁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乐则行之,忧则违之,确乎其不可拔。

《乾·文言》 3、庸言之信,庸行之谨,闲邪存其诚,善世而不伐,德博而化。

《乾·文言》 4、居上位而不骄,在下位而不忧。

故乾乾因其时而惕,虽危而无咎矣。

《乾·文言》 5、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乾·文言》 6、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

《乾·文言》 7、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坤·相》 8、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坤·文言》 9、君子敬以直内,义以方外,敬义立而德不孤。

《坤·文言》 10、括囊无咎无誉,盖言慎也。

《坤·文言》 11、蒙以正养,圣功也。

《蒙·彖》 12、君子以果行育德。

《蒙·象》 13、君子以俭德辟难,不可荣以禄。

《否·象》 14、天道下济而光明,地道卑而上行。

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

谦,尊而光,卑而不可逾,君子之终也。

《谦·彖》 15、谦谦君子,卑以自牧也。

《谦·象》 16、君子以向晦入宴息。

《随·象》 17、不事王侯,高尚其事《蛊·上九》 18、刚健笃实辉光,日新其德。

《大畜·彖》 19、君子以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

《大畜·象》 20、君子以慎言语,节饮食。

《颐·象》 21、君子以独立不惧,遁世无闷。

《大过·象》 22、君子以虚受人。

《咸·象》 23、天地之道,恒久而不已也。

《恒·彖》 24、君子以立不易方。

《恒·象》 25、君子以非礼弗履。

《大壮·象》 26、君子以自昭明德。

《晋·象》 27、女正位乎内,男正位乎外,男女正,天地之大义也。

家人有严君焉,父母之谓也。

《家人·象》 28、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恒。

《家人·象》 29、君子以同而异。

《睽·象》 30、君子以反身修德。

《蹇·象》 31、见险而能止,智矣哉。

《蹇·彖》 32、君子以惩忿窒欲。

《损·象》 33、君子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

《益·象》 34、君子以顺德,积小以高大。

《升·象》 35、困而不失其所亨,其唯君子乎

《困·彖》 36、君子以致命遂志。

《困·象》 37、君子以正位凝命。

《鼎·象》 38、君子以恐惧修省。

《震·象》 39、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

《艮·彖》 40、君子以思不出其位。

《艮·象》 41、日中则昃,月盈则食,天地盈虚,与时消息,而况于人乎

况于鬼神乎

《丰·彖》 42、君子以朋友讲习。

《兑·象》 43、君子以行过乎恭,丧过乎哀,用过乎俭。

《小过·象》 44、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

《既济·象》 45、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

《系辞上》 46、乐天知名,故不忧。

《系辞上》 47、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系辞上》 48、君子之道,或出或处,或默或语。

《系辞上》 49、劳尔不伐,有功而不德,厚之至也

《系辞上》 50、谦也者,致恭以存其位者也。

《系辞上》 51、慢藏诲盗,冶容诲淫。

《系辞上》 52、几事不密则害成。

《系辞上》 53、备物致用,立成器以为天下利,莫大乎圣人。

《系辞上》 54、探赜索隐,钩深致远。

《系辞上》 55、书不尽言,言不尽意。

《系辞上》 56、形而上者谓之道。

形而下者谓之器。

《系辞上》 57、神而明之,存乎其人;默而成之,不言而信,存乎德行。

《系辞上》 58、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龙蛇之蛰,以存身也。

《系辞下》 59、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

《系辞下》 60、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

小人以小善为无益而弗为,以恶小为无伤而弗去也,故恶积而不可掩,最大而不可解。

《系辞下》 61、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谋大,力小而任重,鲜不及矣。

《系辞下》 62、君子上交不谄,下交不渎。

《系辞下》 63、君子知微知彰,知柔知刚,万夫之望。

《系辞下》 64、物不可穷也,故受之以《未济》终焉。

《序卦》 《毛诗》 65、我心匪石,不可转也。

我心匪席,不可卷也。

威仪棣棣,不可选也。

《邶风·柏舟》 66、百尔君子,不知德行

不忮不求,何用不臧

《邶风·雄雉》 67、善戏谑兮,不为虐兮。

《卫风·淇奥》 68、如日之恒,如日之升。

《小雅·天保》 69、他山之石,可以为错。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小雅·鹤鸣》 70、赫赫师尹,民具尔瞻《小雅·节南山》 71、具曰予圣,谁知乌之雌雄

《小雅·正月》 72、谓天盖高,不敢不局;谓地盖厚,不敢不蹐。

《小雅·正月》 73、黾勉从事,不敢告劳。

《小雅·十月之交》 74、凡百君子,各敬尔身《小雅·雨无正》 75、维迩言是听,维迩言是争,如彼筑室于道谋,是用不溃于成。

《小雅·小旻》 76、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小雅·小旻》 77、夙兴夜寐。

无忝尔所生。

《小雅·小宛》 78、温温恭人,如集于木;惴惴小心,如临于谷;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小雅·小宛》 79、君子无易由言,耳属于垣。

《小雅·小弁》 80、先民有言,询于刍荛《大雅·板》 81、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大雅·荡》 82、慎尔出话,敬尔威仪。

无不柔嘉。

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

《大雅·抑》 83、相在尔室,尚不愧于屋漏。

《大雅·抑》 84、既明且哲,以保其身。

《大雅·烝民》 85、日就月将,学有缉熙于光明。

《周颂·敬之》 《尚书》 86、慎厥身,修思永。

《皋陶谟》 87、宽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乱而敬,扰而毅,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塞,强而义。

《皋陶谟》 88、无起秽以自臭。

《盘庚中》 89、凡厥庶民,有猷、有为、有守。

《洪范》 90、沈潜刚克,高明柔克。

《洪范》 91、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

《洪范》 92、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

《酒诰》 93、节性,惟日其迈。

《召诰》 94、君子所其无逸,先知稼穑之艰难,乃逸,则知小人之依。

《无逸》 95、如有一介臣,断断猗无它技;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彦圣,其心好之,不啻如自其口出,是能容之,以保我子孙黎民,亦职有利哉。

人之有技,冒疾以恶之;人之彦圣,而违之俾不达,是不能容,以不能保我子孙黎民,亦曰殆哉。

”《秦誓》 96、邦之杌陧,曰由一人;邦之荣怀,亦尚一人之庆。

《秦誓》 《伪古文尚书》 97、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

《大禹谟》 98、作善,降之百祥;做不善,降之百殃《伊训》 99、欲败度,纵败礼,以速戾于厥躬。

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逭。

《太甲中》 100、非知之艰,行之惟艰。

《说命中》 101、学于古训乃有获。

《说命中》 102、帷敩学半。

《说明下》 103、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

《泰誓上》 104、同力度德,同德度义。

《泰誓上》 105、吉人为善,惟日不足;凶人为不善,亦惟日不足。

《泰誓中》 106、树德务滋,除恶务本。

《泰誓下》 107、玩人丧德,玩物丧志。

《旅獒》 108、不矜细行,终累大德;为山九仞,功亏一篑。

《旅獒》 109、作德,心逸日休;作伪,心劳日拙。

《周官》 110、必有忍,其乃有济;有容,德乃大。

《君陈》 111、世禄之家,鲜克由礼。

《毕命》 《逸周书》 112、于安思危,于始思终,于迩思备,于远思近,于老思行。

《程典》 113、若农之服田,务耕而不耨,维草其宅之;既秋而不获,维禽其飨之。

人而获饥,云谁哀之

《大开武》 114、天道尚左,日月西移地道尚右,水道东流;人道尚中,耳目役心。

《武顺》 115、无转其信,虽危不动。

贞信以昭,其乃得人。

上危而转,下乃不亲。

《大戒》 116、谥者,行之迹也;号者功之表也;车服者位之章也。

是以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

行生于己,名生于人。

《谥法解》 117、惟祸发于人之攸。

《芮良夫》 118、以言取人,人饰其言;以行取人,人竭其行。

饰言无庸,竭行有成。

《芮良夫》 119、敬思以德,备乃祸难。

难至为悔,悔将安及

《芮良夫》 120、文之美也,而以身剥;自谓智也者,故不足。

《周祝》 121、肥豕必烹,甘泉必竭,直木必伐。

《周祝》 《春秋左传》 122、大义灭亲。

《隐公四年传》 123、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

《庄公二十四年传》 124、男女之别,国之大节也。

《庄公二十四年传》 125、公家之利,知无不为,忠也。

《僖公九年传》 126、量力而动,其过鲜矣。

善败由己,而由乎人乎哉

《僖公二十年传》 127、言,身之文也。

身将隐,焉用文之

《僖公二十四年》 128、《诗》《书》,义之府也;《礼》《乐》,德之则也。

德义,利之本也。

《僖公二十七年传》 129、敬,德之聚也。

能敬必有德。

《僖公三十三年传》 130、忠,德之正也;信,德之固也;卑让,德之基也。

《文公元年传》 131、孝,礼之始也。

《文公二年传》 132、华而不实,怨之所聚也;犯而聚怨,不可以定身。

《文公五年传》 133、以私害公,非忠也《文公六年传》 134、君子之不虐幼贱,畏于天也《文公十五年传》 135、礼,身之干也;敬,身之基也。

《成公十三年传》 136、民受天地之中以生,所谓命也。

是以有礼义动作威仪之则,以定命也。

能者养以之福,不能者败以取祸,是故君子勤礼,小人尽力。

勤礼莫如致敬,尽力莫如敦笃。

敬在养神,笃在守业。

《成公十三年传》 137、福祸无门,唯人所召。

《襄公二十三年传》 138、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

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襄公二十四年传》

有关人生价值的名言

人生的和意义 峰 人生的价值是求道成仙奔赴天国,人生的意义展自性取悦上帝。

人生只是生人间的一次短暂旅行,可各人旅行的终点站大相径庭,有人的终点站是天国,有人的终点站是地狱,有人的终点站是动物界,有人的终点站是返回人间等等,由此看出,人生的最大价值在于利用一切机会和条件与道合一成就仙人品质奔赴天国去生活。

人生有18个自我管理不了的地方,同样,人生有18个完全自我管理的地方,人生是一次投资,投资方向的不同最终会导致人生结果的巨大差异,投资于芝麻,就得芝麻,投资于西瓜,就得西瓜,同样是一天24小时,由于投资方向的不同,一个人在一天内所获的人生价值就完全不同。

我列出以下8项投资方向,我们看看哪一项最终的价值最大。

1、牧羊,赚钱,娶媳妇,生孩子,孩子再牧羊,再赚钱,再娶媳妇,生孙子,孙子再牧羊,如此循环。

2、上学、再上学,找工作,赚钱买房子、结婚、成家、生孩子、培养孩子上学、再上学、然后找工作,赚钱买房子,结婚成家,抱孙子。

3、开办公司,赚钱,全世界到处购置房产豪华别墅,包二奶三奶四奶,生养一大堆孩子来继承遗产,该玩的玩了,该看的看了,然后寿终正寝。

4、当官,一门心思向上爬,从科员、科长、处长、局长、部长、省长、总理一路攀爬,一路惊险曲折又不时柳暗花明,三亲六故得益,光了宗,耀了祖,辉煌。

5、出名,“雁过留声,人过留名,”名声也是财富,不论是从演艺界,还是从电视界,不论是从政界,还是从文化界,不论是从宗教界,还是从修炼界,目的只有一个——出名,最后名遂心愿。

6、建功立业,为了政党,或宗教组织,或国家,无私奉献自己的一切包括生命,最后成了民族英雄,国家功臣,宗教领袖。

7、隐修,什么也不要,什么也不做,与世无争,节欲节好,“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

” 8、让人生过得开心、快乐、自由、幸福,先赚足人生,不留悔恨和遗憾,同时通过无相布施做功,明白自己在宇宙中的坐标系和坐标点,知道自己的终点站在哪里。

以上8个投资方向是随便例举的,佛法有八万四千,人生的道路也有八万四千,不管投资于那道门,最关键的是要最大限度地获取最大收益,这就是人生的价值。

仔细算算账,我们不难算出,投资于第8项所获得的价值比前八项高。

人生的意义是尽展自性取悦上帝,人是上帝造的,既然是上帝造的,所造物的目的就是取悦造物主,无法取悦造物主的人,人生必然是一场悲剧。

上帝造太阳,是要太阳放光芒的,上帝造果树,是要它们结果子的,上帝造花卉,是要它们万紫千红各展妖娆的,上帝造人,是要人按照人性来自然绽放的,该有的,上帝已经给了,不该有的,上帝没有给我们配置,额外的欲望欲求是与上帝的意愿相悖的,是无法取悦上帝的。

人生的价值是求道成仙奔赴天国,人生的意义是尽展自性取悦上帝。

信不信由你。

2009/12/3来自生命禅院大学网

关于‘仁’的语录和名言

仁 rén 中国古代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

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

孔子把”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德标准和道德境界。

他第一个把整体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它包括孝、弟(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等内容。

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础,是仁学思想体系的基本支柱之一。

他提出要为“仁”的实现而献身,即“杀身以成仁”的观点,对后世产生很大的影响。

《论语.颜渊》:“樊迟问仁。

子曰:‘爱人’。

”又“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又《卫灵公》:“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庄子.在宥》:“亲而不可不广者,仁也。

”清谭嗣同《仁学.界说》:“仁为天地万物之源,故虚心,故虚识。

” 1.同情友爱:仁心,仁义至尽 2.果核的最近部分:杏仁儿. 不仁:(1)不仁慈,无仁德如不仁不义 (2)手足痿痹,为能运动:麻木不仁,四体不仁. 3.人、仁 “最初只有人字,后以二人相爱,人旁加二为仁,故仁由人而来。

仁固可作‘仁义’解,也可作人解。

我认为‘克己复礼为仁’的仁字,宜作‘人’解。

以孔子之话作本论,《论语》中如‘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欤’、‘观过斯知仁矣’、‘井有仁焉’,这些仁字,都应作“人”解。

而一般学者以其字之为仁,多曲为之解,求其说,而不得要领。

故上例我以‘仁’字应作“人”解。

否则,‘井有仁焉’,作仁义之‘仁’解,难以解通。

又以其他著作为旁证,可知人、仁同义。

例如《礼记表记》说,人也谓施以人以忠恩也。

人与仁同义……《论语》所谓‘人者仁也’、‘仁者爱人’,即本此义。

皆由于人、仁同出于一源,且关系密切。

把仁字均解为‘仁义’,难以自圆其说、令人信服”(引自黄现璠著《古书解读初探——黄现璠学术论文选》第464-465页,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7月) 4. 仁,就是二个人字,从这个字的形我们看到了这个意思。

那为什么这样写这个字呢,古人的意思是什么呢

我认为这是对“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我害人人,人人必将害我。

”的简写。

这句话中两次使用二人组合。

所以就是仁的意思了。

仁是道的一种。

[编辑本段]儒家学派核心——“仁” 仁: 中国儒家学派道德规范的最高原则,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

“仁”的最初含义是指人与人的一种亲善关系。

孔子把“仁”定义为“爱人”,并解释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在回答子张问仁时还说,“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五者为恭、宽、信、敏、惠。

孟子发挥了孔子的思想,把仁同义联系起来 ,把仁义看作道德行为的最高准则。

其“仁”,指人心,即人皆有之的“恻隐之心”,仁爱之心;其“义”,指正路,“义,人之正路也”。

孔子的中心思想是个仁 人的表现是 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如以仁为本体 表现在具体的行为上 对父母为孝对兄弟为悌 对朋友为信对国家为忠 对人则有爱心 “仁”是儒家学说的核心,对中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仁”字始见于儒家经典《尚书·金滕》:“予仁若考。

”仁指好的道德。

孔子首先把仁作为儒家最高道德规范,提出以仁为核心的一套学说。

仁的内容包涵甚广,核心是爱人。

仁字从人从二,也就是人们互存、互助、互爱的意思,故其基本涵义是指对他人的尊重和友爱。

儒家把仁的学说施之于政治,形成仁政说,这在中国政治思想发展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

孟子在孔子仁说的基础上,提出著名的仁政说,要求把仁的学说落实到具体的政治治理中,实行王道,反对霸道政治,使政治清平,人民安居乐业。

孟子提出一些切于实际的主张,重点在改善民生,加强教化。

其首要之点是“制民之产”,要求实行“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把仁政说与王道政治联系起来。

认为人皆有仁爱之同情心,即不忍人之心,主张“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行仁政,天下可得到治理;不行仁政,则天下难以治理。

孟子认为,即使是百里小国,只要行仁政,天下百姓也会归之而王。

他对梁惠王说:“地方百里而可以王。

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

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行仁政须落实到“省刑罚,薄税敛”,发展农业生产等要事上来,只有这样,才能巩固国家经济政治生活的基础,在此基础上,修德行教,使仁爱之心推而广之,即使是坚甲利兵也能战而胜之。

强调以仁政统一天下,进而治理天下,提倡以德服人的“王道”政治,反对以力服人的“霸道”政治,批评暴力,反对战争。

这是儒家仁政理论的基本出发点。

与仁政学说及重视人权,满足人的基本物质生活需求的理论相联系,从政治治理的实践和人的生存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儒家重视民生,主张满足人们求生存的基本物质欲求,并倡富民思想,强调先富后教,使民从善,然后政权得以稳固。

孟子说:“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

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

苟无恒心。

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乃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

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

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

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儒家认为,民生是治国之本,民以食为天,衣食足,有恒产才有恒心,满足了百姓的衣食需求,国家才能稳固而得到治理。

儒家从重视民生出发,倡富民思想。

儒家经典《周礼》提出“保息养民”的六项措施,即“一曰慈幼,二曰养老,三曰振穷,四曰恤贫,五曰宽疾,六曰安富。

”富而安之,体现了儒家早期的富民思想。

孔子提出富而教之的思想,“子适卫,冉有仆。

子曰:‘庶矣哉

’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

’曰:‘富之。

’曰:‘既富矣,又何加焉

’曰:‘教之。

’”使众多的人民生活得到满足而富裕,然后施之以教,使人民有道德。

把富民作为施教的前提和基础,可见对富民的重视。

孔子还把富民与利民、满足人民的物质生活利益联系起来。

他说:“因民之所利而利之。

”强调利民、富民、保民、爱民,体察和顺应民心的向背,这是儒家富民思想的特征。

孟子还设想,物质财富得到很大的丰富和满足,百姓还有不仁的吗

他说:“圣人治天下,使有菽粟如水火。

菽粟如水火,而民焉有不仁者乎

”满足了百姓的生活需求,使之富足,就会使民众达到仁的境界而国安。

而民穷则争,争则起暴乱,国难以治。

可见民富才能国安,使老百姓安居乐业,民富而国富,是儒家政治思想的基本点。

孔子的最高境界是仁,但这不是个人处世的匹夫之仁或小恩小惠妇人之仁,而是治理有方为民 造福的大仁大义;“克己复礼,仁在其中”,好象仁这个境界很容易达到,但孔子说的不是一 人个人的仁,而是有权势在手的统治者的仁,要这些人克服自己的私心欲望,遵守秩序,有步骤 地管理国家,这决不容易,自古极少数大权在手的人能做到;连孔子自己也不好意思说能做到, 只敢说自己好学,常自我反省,希望能接近仁。

孔子与“仁”的学说 孔子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之一,是中国思想文化的创立者和奠基者。

孔子思想包罗万象,博大精深,中国文化发展的所有丰富性特征都可以从孔子那里找到根源。

孔子思想的主要特征之一便是他提出了著名的“仁”的思想,以至后来有人把孔子的思想概括为“仁学”。

那么,孔子关于“仁”的思想具有一些什么特征呢

在《论语》一书中,“仁”字出现达109次之多,说明“仁”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

那么,孔子所谓的“仁”究竟是指什么

不同场合,不同时间,针对不同主体对象,孔子所阐述的“仁”的含义是不完全一样的,这样一来,就给不同的价值主体在施行“仁”的过程中造成了理解上的自由空间,任何一种学说都可以从孔子的论述中找到其需要的理论根据。

具体说来,我们应从以下四个方面来把握孔子的“仁”: 一、对待“仁”的态度。

孔子主张任何人都应该有一种为“仁”的愿望,应该诚心诚意去求“仁”,如果这样做了,那么就会得到“仁”。

达到“仁”的境界的根源在于自己如何去做,而不是由他人来推动,只有主体自己的主动追求,才有可能达到“仁”的理想境界。

表明孔子认为“为仁”是某种自觉的内在情感行为,任何人是无法替代的,只要自己态度端正,就可以实现“仁”的要求。

孔子强调在内心的价值观念上首先要明确对“仁” 的态度,孔子这种在内心深处对“仁”的价值追求的思想,被后来的孟子引伸为“四端说”理论。

孔子对“仁”的思想的重视,表明“仁”的思想和学说是孔子整个思想体系的价值核心。

二、“仁”的价值内涵。

从《论语》中孔子论“仁”来看,其价值内涵主要指“仁”的情感性、自得性而言。

孔子的思想是一门如何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之间关系的学问,是一门关注人的自身发展的学问。

孔子所提倡的是人在实际生活中如何达到理想人格的问题, “仁”精神价值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已立立人,已达达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认为“仁”就是“爱人”。

从理论源头上考察,孔子的“爱人”观点来自周初的“保民”、“敬民”思想。

“爱人”作为“仁”的重要精神内涵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在孔子“仁”的价值内涵中,由“爱人”所推导出的一系列内容都深刻体现出孔子对一般社会民众的关注,对整个人类社会发展中实现人际之间共同和谐发展的关切,这一切都奠定了孔子作为中国乃至世界最伟大思想家的地位。

不仅如此,在几千年后的今天,孔子所提出的一系列思想仍具有普遍适用性和永恒价值。

三、“仁”的表现方式。

以博大宽厚的胸怀来爱护民众是“仁”的一种表现方式,即“泛爱众而亲仁。

”这首先是自我认知上的一种升华,是自我精神状况的内在反映。

“仁”作为价值主体内在精神状态的反映,是实现理想人格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东西。

只有内心以“仁”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用“仁”的境界来考察自己的思想,是达到真善美崇高境界的前提条件。

孔子“仁”的表现方式还体现在时时处处以人为主,以人为研究和关注的对象,一切围绕“人”的思想行为的发展状况为主要内容。

在孔子看来,一个本质上有问题、思想上有邪念的人是不可能达到“仁”的境界的。

四、“仁”的实践价值。

孔子关于“仁”的思想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特征,他把关注的焦点投向社会,投向现实,时刻关注现实生活中如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问题。

孔子关于“仁”的学说不是纯粹思辨性的形而上的理论体系,更多的是结合具体行为方式告诉人们应该怎么做,这不是哲学意义上的实践理性的体现,而是对一般民众人格升华 、人性解放的终极关怀。

孔子还认为,“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为了崇高的“仁”的境界,绝不做违背最高道德准则的事 ,必要的时候要不惜牺牲自己来成就这一事业。

以至于“杀身成仁”成为后世一些知识分子报国捐躯的行为准则,多少“仁人志士”在此原则的指引下奋不顾身地为国家、为民族事业而奋斗终生。

孔子思想体系中“仁”这一重要概念的内涵是极为丰富的,有内在的如何达到“仁”的境界,有外在的如何实现“仁”的方式方法;小到个人理 想人格的培养,大到治理国家的理想社会行为,是一个具有深刻内涵,包括个体及群体生活在内的思想和行为各方面的理想人格修养体系。

孔子关于“仁”的思想在今天仍然具有其一定的合理性及适用性,这也是孔子思想的强大生命力之所在。

孔子思想为后来的孟子和荀子所提倡的“内圣外王”之道提供了理论参考,其中的某些行为甚至完全被后人所吸取,成为儒家人学思想中永恒的“不灭之火”。

“周易”里面的名句

越多越好

《周易》名句 1、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乾· 象》2、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坤·象》 3、 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乾·彖》 4、 君子学以聚之,问以辩之,宽以居之,仁以行之《乾·文言》 5、 积善之家,必有馀庆:积不善之家,必有馀殃。

《坤·文言》 6、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贲·象》 7、 天地感而万物生,圣人感而天下知平。

观其所感,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

《咸·》 8、 君子见善则迁,有过则改。

《益·象》 9、 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

《革·彖》 10、日中则昃,月盈则食,天地盈虚,与时信息,而况于人乎

《丰·彖》 11、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

《既济·象》 12、一阴一阳之谓道。

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

《系辞上》 13、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

《系辞上》 14、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大盛,生生之谓易。

《系辞上》14、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大盛,生生之谓易。

《系辞上》 15、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则千里 之外而应之,况其迩者乎。

出其不善,千里之外而为之,况其迩者乎。

《系辞上》 16. 君子之道,或出或处,或默或语,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如臭如兰。

《系辞上》 17. 形而上者之谓道,形而下者之谓器、化而载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举而措之天下之谓之事业《系辞上》 18.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系辞下》 19. 天地(绕丝)因(绕丝)温,万物化醇。

男女构精,万物化生。

《系辞下》 20. 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于灭身。

《系辞下》 21. 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

《系辞下》 22. 君子安其身而后动。

易其心而后语,定其交而后求。

《系辞下》 23. 天地设位,圣人成能,人谋鬼谋,百姓与能。

《说卦》 24. 和顺于道理而理于义,穷理尽性以至于命。

《说卦》 25. 神也者,妙万物而为言者也。

《说卦》 26. 一些八卦不会读的读音:屯卦、小畜卦、否(pi)卦、噬嗑(shi he)、贲卦、,巽卦、彖卦(tuan)“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乾卦)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坤卦) “随风巽,君子以申命行事”(巽卦) “渐雷震,君子以恐惧修省”(震卦) “善如水,君子以作事谋始”(坎卦) “火同人,君子以类族辨物”(离卦) “步泽履,君子以辨民安志”(兑卦) “艮山谦,君子以裒多益寡”(艮卦)

求一些安慰孤独的人的话(名言)

【原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立,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所欲,不逾矩。

”(论语 为政篇)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修学,三十岁能遵循礼法而有所立,四十岁就不再受外境迷惑,五十岁澈悟宇宙人生的真相,六十岁能平等地对待大家的意见,七十岁时,自己可以随心所欲而又能不逾越道德的合礼范畴。

” 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孔子的修学报告: 十有五而志于学。

孔子出生于一个曾经辉煌而走入没落的贵族家庭,到他父亲叔梁纥(hé)的时候,境况并不理想。

父亲死后,孔子与母亲受“大奶”排挤,一起迁居到另一地生活,用度拮据。

孔子年轻时不为当时的权贵所接受,在一次参加季氏举行的宴会时,被阳货无情地拒之门外。

但是孔子并没有自暴自弃,从小就有志于学。

学的内容一般认为是古代典籍,是对于宇宙人生真相的探究,因为若为糊口,乃生活所逼,不必“志”于学。

三十而立。

现在说的“而立之年”指三十岁,乃成家立业之年。

但在《论语》中“立”的含义是“立于礼”的意思。

即在社会道德、礼制允许的范围内有所建树。

我们看孔子年谱就知道,他三十岁时便成立私学,开始面向社会招生,报名费是腊肉十条。

表明三十岁的孔子,已经是个学识渊博而且知礼达人的人。

我们还应该看到,孔子十五有志于学,与三十而立在逻辑上应该是一个转承,指他在道德、学问上有所成就,学有所得而且能学以致用。

四十不惑。

不惑是不为外境所惑,形成了自己独立的主张和人生价值观。

这一点已经很少有人能做到了。

我常听朋友说“人到中年万事休”,那意思是“三十即惑”啊。

人立身善道,在遇到逆境、诱惑时,往往会内心动摇。

孔子则不然,四十岁已能真正守死善道,绝对信得过了。

五十知天命。

这是一个关键。

各注解对天命的理解有所不同。

《周易·系辞传》中说:“一阴一阳谓之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

”说明道为阴阳之和变,道自性生。

《中庸》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

”说明天命指的是人的体性,即天赋之命、形而上的命体。

《说文解字》说天从“一大”,这么说天命就是“一大命”,知天命即是知“大我”了。

在佛家看来,知天命就是“明心见性”,彻悟宇宙人生的真相。

孔子在没有心性修行先师指导的情况下,能“五十而知天命”,是相当不容易的,可见孔子的确是天生的圣人。

知天命以后的孔子,周游列国十四年,却没有真正出仕,非常耐人寻味。

那么天命与生命不是一回事情吗

人难道有两条命

这个“我是谁”的问题,是一切宗教、哲学的重点所在,我们且多花些笔墨,稍加探讨。

儒家讲:“率性之谓道,道也者,须臾不可离也,可离非道也。

”可见性与道是一。

而孔子有言:“吾道一以贯之。

”这个道是能通天、地、人的生命的本体。

佛家认为我们这个身体是四大:地(有形物质属性)、火(温度)、水(湿度)、风(运动属性)的假合,不是真我。

那个真我,就是能发起听、看、嗅、尝、触、思各种作用的功能,他大而无外,小而无内,与三世诸佛不一不异。

器世间的万事万物,好比以金作器,而器器皆金,究其缘起都是这个性空之佛性,此外无物无心。

道家《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

有名万物之母。

”“道生一。

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万物。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

”《庄子》说“天地与我共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可见道家的“道”也指人形而上的本体。

实际上基督教里的“上帝”,也是佛、道的意思。

《圣经》说上帝创造了人类和宇宙万物,就如道家的“天地与我共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如佛家的心物不二,万法唯心生。

《圣经》记载,有人问耶稣:您是上帝的儿子,能否让上帝现身给我们见一见。

耶稣说:你们怎么到现在还不肯相信呢

我便是与上帝一体的啊(心外无佛,佛外无心)。

所以上帝的称谓与佛、道一样,是勉强给人形而上的功能一个称呼而已。

世上颇有愚人,非要去考证“上帝”的存在,那怕是要等到驴年才有消息吧。

中国盘古开天辟地的古老传说,也如同上帝创造世界的故事一样:在遥远的太古时代,宇宙漆黑一片,象一个鸡蛋。

这时,伟大的英雄盘古辟开天地:阳气上升为天空,阴气下降成大地。

盘古担心天地会重新合在一起,于是顶天立地,变化身体,天高一尺,他的身体高一尺,地深一丈,他的身体也长一丈(恰如佛家说的:大而无外,小而无内,周遍世界)。

这时,盘古已耗尽全身力气,慢慢地躺在地上。

盘古的左眼变成太阳,右眼变成月亮。

……骨骼变成树木花草,牙齿变成石头和金属。

精髓变成珍珠玉石,汗水变成雨露。

呼出的空气变成风云(恰如道家说的:天地与我共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中国中医理论和道家思想中的“气”,有时也是道的概念,又作“炁”。

《黄帝内经》指出,气是宇宙万物成长成形的动力。

《周易·系辞传》说:“乾知太始,坤作成物。

”韩康伯疏曰:“乾知太始者,以乾是天阳之气,万物皆始于气,故云知其太始也。

”女娲造人以后,要对着泥人吹一口“气”,泥人才有生命力。

所以,气也是指人和宇宙之所以发起各种功能的本体。

《庄子》、《管子》曾专门谈到过气,指出气用以表达形而上道的内容。

但气也可以是具体的,南怀瑾先生曾将“精气神”比作“能热光”,非常形象。

气聚为精,精散为气,这个“气”则是相对精、神而表达的较为具体的心性特征。

我们要了解气,便可从人的精神状态、气色和各个生理机能去观察。

所以真正的气功,也是要参究生死和人的本来面目的。

其他代表道的名词还有很多,比如性、心、天等。

我们懂得这个道理,也能创造出个新名词来。

朱熹弄了个“理”学,我们可以叫“狗不理”学,又香又好吃,一定更受欢迎。

综上我们就知道:平常所认为的“我”,是“小我”,或说“假我”,那个真正的我,是周遍一切世界,融通天地万物的。

他清净无为,没有对立,只有感通。

打个比方,我们不同的人就象不同的灯泡,灯泡发出各色的光,不是灯泡的作用,而是灯泡后那无形的电流所起的作用。

孔子知天命,就相当于明白了灯泡发光是由于“电流”的作用,这下子一通百通,与万物一体无碍了。

天命是人的本来面目,可它又无形无相,叫人怎么印证

佛、道、儒三家都有一套自己的修行方法,引导我们去认识、体验它。

如静坐、念佛、念咒、观想等,有兴趣的读者可自行研究。

孔子之所以能悟天命,与他四十不惑,能真正彻信人事因果规律,克己复礼,守死善道关系非常大。

六十而耳顺。

耳顺不是说耳朵没毛病,而是说能平等听取顺逆之言,平等心发起了。

孔子五十岁通达天命是个分水岭,之后孔子“我”的执着的习气渐渐就减损,而能平等对待他人的顺逆之言。

“耳顺”的其他解释非常多,有说是“听他人之言,而知他人之心”等。

我这里取平等心、平等听闻,是由整章记录孔子心性修行的报告而言的,强调的不是一般的能力智慧,而是孔子的心路历程。

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

表明孔子的修为已经相当纯熟,达到“思无邪”的境界,连坏的念头都没有了。

以上是我对于孔子修学报告的看法,至于而立、不惑、知天命、耳顺等的解释,古今注释不一,是非难论。

本篇以“为政”为题,孔子提出自己的修学报告,其实想是借他本人的修学经验,来表达与为政以德相关的几层含义: 其一,人人皆可成圣贤。

通过学习,每个人都可以通达天命,而建立完善的人格。

事实上人们遵守社会礼法,能更好地通达天命,彻悟道体,成就道德学问。

其二,借以表明以德导民的效果,并不会限制人的自由。

孔子三十而立——能融于社会礼法作一番事业,可见德政非但不影响人们建功立业,而且能帮助人们成就。

到七十岁更是可以从心所欲而不逾矩,表明德治的极致效果正是人性的自由与解放。

其三,“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为政以德仍需要时间来完成,人心工程不是一蹴而就的。

孔子的修学报告,是以德为政观点的小结,更具体地阐述了德治的各种优势。

就这么多字了

你自己再加工加工吧

祝心想事成

老子的哪句名言与帮助别人反到成了伤害

“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老子认识到事物都是对立面的统一,相互依存,不是孤立存在的,但他对立面的转化看成是无条件、绝对的,脱离了条件讲转化,主张“无为”来避免转化带来的危害。

说明他的思想充满矛盾,没能够为找到解决方案。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

其出弥远,其知弥少。

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不出门就能知天下事理;不望窗外就可认识日月星辰运行的自然规律。

向外奔逐得越远,所知道的道理就越少。

所以,有“道”的圣人不出行却能够知事理,没见闻而能明了天道,不作为(也可理解为不妄为、不乱为)而可以有所成就。

这个不用多解释了吧。

总结:1、老子的名言对别人造成误导的其实还有不少,作为中国哲学的先行者,受当时的农业社会环境、地缘人文的制约,其伟大和局限是成正比的,要求百姓不争同时要求统治者无为而治......老子的思想既辩证又形而上,所以他的名言中此类矛盾之处还有不少,对后世众人的思想行为具有消极的意义2、但是,作为我们,要有思想的自觉,真正能够伤害自己的还是自己,所以,您的问题“老子的哪句名言与帮助别人反到成了伤害”不如改为“老子的哪句名言从现在容易对人产生消极影响”


关于形而上的名言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