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代诗歌看古代交通工具”文章 急急急急
《在里旅行》作者:在古代中国,跃的旅客大抵是诗人,像郦道元那种写散文的比较少见。
农民一般被固定在土地上,很少有机会出门,除非服役或迫于天灾人祸。
商人较多旅行,但他们是社会边缘被认为不入流。
旅行产业主要靠政府买单。
由于选拔高度,官员大都是兼职诗人,旅行中不免猛干第二职业。
同时,总有批量诗人出于上进心而踏上旅途。
因此说,最活跃的旅客大抵是诗人。
相当高比例的古诗实际人是游记。
本文想谈谈诗人作为旅客的特点,比较散漫,想到哪儿算哪儿。
诗人骑驴驴是诗人最佳旅行工具,像骑马,“一日看尽长安花”,比较俗。
陆游诗:“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消魂。
此身合是诗人未
细雨骑驴入剑门。
”酷毙
人仗驴势。
贾岛骑驴直撞进韩愈的仪仗队。
那壁厢在喝:找死呢
贾岛说,非也非也,我这儿正“推敲”呢。
韩愈心想,咱文起八代之衰,你这笨鸟算是撞对人了,我看还是“僧敲月下门”比较爽。
驴子曰:瞧,撞出了成语,乖乖。
提速古代旅行,突出一个慢字。
清朝算是效率甚高,八百里加急,一封电报从北京特快违背到广州,也得好几十天,而且驿马倒毙于途不知凡几。
李白相当于铁道部长,说,提速吧,于是“十张杀一人,千里不留行”,“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李白一向看不起杜甫做诗的苦哈哈,但老杜的马拉松也不含糊:“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14个字跑掉一两千里路。
当然,老杜后来跑到一半就掉头南正职,到死也没着洛阳的影儿。
最狠的韩愈。
“一封朝秦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不过提速这事儿不能抬杠,花木兰还“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呢。
俄罗斯方块和期权李贺在路上,想到好诗句,就随手写下来,扔进一个专用口袋,回家取出来再往一块儿拼,有点像在游戏机上玩俄罗斯方块。
打仗的迷信锦囊妙计,写诗的迷信锦囊妙句。
按金融术语,这叫期权,诗人在旅途中仓促难以成篇,就先把期权拿到手再说,买个踏实。
李贺也正因为这个习惯,所以好句子有的是,但好诗相对少得多。
毛主席作诗的时候,特别喜欢向他“借钱”。
你“一唱雄鸡天下白”,像“天若有情天亦老”。
环形跑道顾炎武号召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有那么些年,看来杜牧也没闲着,但总是围着扬州城跑圈儿。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结果路没少跑,读书却多半稀松,“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检讨书上也说自己没干有益国家有益人民的正事儿。
当然也有话可说:朝廷里乱糟糟的,咱才不蹚那浑水。
环形跑道上的诗人,大都苦闷。
杜甫说“北极朝廷终不改”,可那段时间也正是他最苦闷的时候,虽然在围着皇帝转,但顶多是颗冥王星,远了去了。
还有文天祥,转战抗元的岁月,作诗说自己的心就像指南针,永远向着朝廷,真是比黄连还苦。
有潇洒的,有苦旅的王维和岑参差不多是同时代人,当时好多人都想去西域立功。
王维送别这样一位时说:“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岑参则在把朋友往回送:“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有潇洒的,有苦旅的。
盛唐生活的幸福,在于社会的多元化,你可以在辋川别墅吟风弄月,也可以去西域大漠求取功名,没有告诉你必须怎么着,才能怎么着,否则别后悔你将来怎么着,等等。
人小诗不大“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宋之问被贬到广东,后蒙召回,渡汉江时写了这首诗。
宋之问是靠写诗逗武则天开心挣面包的,总之有点“小”。
这首诗情真意切,但还是不免有点“小”。
同是被贬召回,刘禹锡则说:“种桃道士归何处
前度刘郎今又来。
”爽。
人小,诗也大不起来,走得再远也大不起来。
最好的诗是让人发呆最好的诗不是让人立刻有所感悟,而是让人发呆。
《诗经•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我每读一遍,就发一遍呆。
发了半天呆,还是一点想法都没有。
那是深切的感伤,是我所不能体会的,只能发呆。
为了不继续发呆,只好不读。
可忍不住又想读。
如果什么东西可以上瘾的话,发呆应该是一种。
如果我是诗中那位旅人,我怎么受得了。
盲流大军觉得自己成了,但还没有官做,就得出门上游历天下,结交朋友,当然主要是结交做官的朋友,按客气的说法,是为了“实现政治抱负”,是谓壮游。
这种游历在唐朝的时候蔚然成风,简直可以组成一支盲流大军,李、杜都曾亲历其盛,传下诗篇。
一面自标高格,一面又投门上书:“生不用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
”不要因为他是李白就不敢说他矫情。
我最关心的是这支盲流大军的经济来源。
我读大学的时候,经常遇到的外校的盲流诗人以交流诗歌为名蹭吃蹭住。
这样说可能太损了,里边也还有几个真诗人。
糟蹋山水据说诗人里以乾隆皇帝产量最高,大概也是因为他游的地方最多。
诗产量和旅行路线长短基本上呈正比关系。
难得乾隆何时何地几乎从来没有卡壳的时候,就苦了那些山水名胜,好好的衣服招谁惹谁了,硬往上贴补丁。
再加上那笔软骨病般的书法,遂成一浩劫。
其实,走的路越多,写的诗越多,这个说法也不一定对。
顾炎武走的路也相当不少,但写诗少,净忙着记笔记了,此处可屯一营人马,彼处可以埋伏,全是恢复之计。
可见,关键是要有闲。
无所事事,那就写诗吧。
这么写下来,诗当然要完蛋。
乱炖一帮扬州人联句,末了轮到某盐商,必须用“红”字作结。
盐商情急之下随口诌出“柳絮飞来片片红”。
扬州八怪之一金农见他下不了救场,说这位董事长其实与古人暗合,诗应该是这们的:“甘四桥边甘四风,凭栏犹忆旧江东。
夕阳返照桃花岛,柳絮飞来片片红。
”众人都赞好一首怀古绝句。
东北菜里有一道“乱炖”,就是这个味道。
诗人旅行到具有历史意义的景点,总不免要怀怀古,多半带有乱炖的味道,难怪有诗人讽刺说:“来来往往一首诗,鲁班门前弄大斧。
”在一个缺乏历史哲学的国度里,最高明的也就是“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了。
建筑工地上的标语
1.安全施工,幸福一生
2.同创安全工地,共享美好生活
3.出门挣钱不容易,安全千万要注意
4.作业时戴安全帽,流汗总比流血好
5.生产莫违章,安全又保障
6.安全你一人,幸福全家人
中国历史上的几次大蝗灾
由于蝗灾发生然环境条件今基本上差不多,所以的蝗灾并没有因农业现代化发展而消反之,只要是条件合适,蝗灾便会卷土重来。
如2002年入夏以来,我国河北、河南、山东、天津、新疆等13个省区市100多个县不同程度地发生了蝗虫。
截至6月底,农牧区发生蝗虫面积达9000万亩。
蝗灾的历史回顾 先秦古籍如等多称蝗为螽(螽是蝗类的总名,还包括螽斯)或蝝,蝝是蝗的若虫(不完全变态的昆虫幼虫称若虫)。
战国后多称蝗。
蝗和蝝都为害庄稼。
古籍上最早记载蝗灾的是记鲁宣公十五年(公元前594年):初税亩,冬,蝝生。
最早记载蝗虫的是:行春令……则虫蝗为败。
及同书:……得时之麻……如此者,不蝗。
也有虫蝗为灾的记载,不俱引。
约在宋以后,蝝改称蝻,合称蝗蝻,沿用至今。
明朝徐光启的统计了春秋时期(公元前770~476年)蝗灾的次数,指出春秋294年中共发生蝝灾111次,按月分布如下: 月份(农历)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发生次数 2 3 19 20 31 20 12 1 0 0 3 以上的数字分布,非常合乎统计学上的常态分布规律。
表明蝗虫是在4至9月(农历)间最猖獗,徐光启说:最盛于夏秋之间,与百谷长养成熟之时,正相值也,故为害最广。
徐光启的这个统计与1920年江苏省及浙江省昆虫局研究全国各地蝗虫的发生季节非常吻合,就飞蝗而言,各地以5~8月(阳历)为蝗患最紧要时期。
夏蝗以5月中至7月上旬最盛,秋蝗以8月上中旬为最盛。
6、7两月是夏秋蝗灾并发的时期。
笔者对周尧附录历代蝗虫灾害登记表的重新统计结果,从公元前707年(鲁桓公十三年)至公元1907年(清光绪三十三年)止的2614年中,共发生蝗灾508次(该书印刷有误,统计为2618年,538次)。
对于蝗虫的发生与环境气候条件的关系有很科学的见解:闻之老农言,蝗初生如粟米,数日旋大如蝇。
能跳跃群行,是名为蝻。
又数日,即群飞,是名为蝗。
所止之处,喙不停啮……又数日,孕子于地矣。
地下之子,十八日复为蝻,蝻复为蝗,如是传生,祸之所以广也……蝗之所生,必于大泽之涯……必也骤涸之处……故涸泽者,蝗之原本也,欲除蝗,图之此其地矣。
唐宋以后,纸张及印刷条件改善,蝗灾的记载便较详细,下面略举数例,以见一斑: (唐)贞元元年(785年),夏蝗,东自海,西尽河陇,蔽天,旬日不息。
所至草木及畜毛靡有孑遗,饿殍枕道。
秋,关辅大蝗,田稼食尽,百姓饥,捕蝗为食。
(宋)淳化三年(992年),六月甲申,飞蝗自东北来,蔽天,经西南而去。
是夕大雨,蝗尽死。
秋七月,许、汝、衮、单、沧、蔡、齐、贝八州蝗。
有蝗起东北,趋至西南,蔽空如云翳日…… (元)至正十九年(1353年),五月,山东、河东、河南、关中等处,蝗飞蔽天,人马不能行,所落沟堑尽平。
(蝗)食禾稼草木俱尽。
所至蔽日,碍人马不能行。
填坑堑皆盈。
饥民捕蝗以为食,或曝干而积之…… (明)成化二十一年,大旱,飞蝗兼至,人皆相食。
流亡者大半,时饥民啸聚山林。
太平县蝗虫飞,飞蔽天,禾穗树叶食之殆尽,民悉转壑。
是年垣曲民流亡大半,聚啸山林。
三月,平阳蝗。
四月,河南蝗。
七月顺天蝗。
(清)咸丰七年(1857年),春,昌平、唐山、望都、乐亭、平乡蝗,平谷蝻生,春无麦。
青县蝻子生,抚宁、曲阳、元氏、清苑、无极大旱,蝗……武昌飞蝗蔽天。
房县、枝江、松滋旱蝗,宜都有蝗长三寸余。
秋,黄安、蕲水、黄冈、随州蝗;应山蝗,落地厚尺许,钟祥飞蝗蔽天,亘数十里…… 蝗灾的地理分布 上引公元前707年(鲁桓公五年)至公元1907年(清光绪三十三年)止的2614年中,共发生蝗灾508次,按其发生次数的地理分布,为: 黄河流域:436次,占85.82%;长江流域:69次,占13.57%;华南西南:3次,占0.58%。
这个分布情况与陈正祥研究的蝗神庙之分布基本一致。
地理学者陈正祥查阅国内外收藏的中国方志3000余种,找出其中记载有蝗神庙地点的,即在地图上标明,最后制成中国蝗神庙之分布的历史地理图(蝗神是总称,包括叭蜡、虫王、刘猛将军等)。
利用蝗神庙分布绘成的蝗灾分布地图,有一种超过文字记载的优点,因为凡是有蝗神庙的地方,反映当地的蝗灾必有反复发作的历史,故农民不得不立庙祭祀。
陈正祥归纳蝗神庙分布图的特点有四:(1)蝗灾的分布以黄河下游为最多,尤其是河北、山东、河南三省。
(2)华中以南,蝗灾渐少,到了东南沿海,几乎没有。
(3)蝗神庙分布的南限,大致同春季及年平均80%的相对湿度等值线符合。
(4)云南高原中部和太湖流域相似,故蝗灾也较普遍。
这图的不足之处是未能反映蝗灾偶然发作的地点,因为蝗灾偶发地区,往往没有建立蝗神庙,便无法在地图上反映出来。
历史上的蝗虫是没有分类的,郭郛等研究现代中国蝗虫的生物学分类,指出有三大类,即东亚飞蝗、亚洲飞蝗和西藏飞蝗。
郭郛等也将中国蝗灾的分布绘制成中国飞蝗三亚种的分布图。
从图中可以看出,黄河和长江流域的蝗虫主要都是东亚飞蝗,亚洲飞蝗主要分布在西北及内蒙古一带,西藏飞蝗主要分布在西藏青海一带。
其中东亚飞蝗的分布情况,同陈正祥的蝗神庙之分布图非常一致,并且弥补了蝗神庙之分布中因不是多发性地区故没有蝗神庙的缺点,以及西北内蒙古和西藏地区因缺乏方志记载故蝗神庙极为稀少的缺点。
将两图合起来看,可以对中国蝗灾的历史发展和现状分布有一个较为完整的概念和理解。
天人感应面临蝗灾的尴尬 子思、孟子等倡言天人合一的思想,主张天道与人道合一,自然与人为合一。
汉代董仲舒更进一步发展为天人感应说,认为天是万神之君,天子是受天命而有天下。
这种君权神授的思想神化了皇权,但另一方面,天人感应也有限制皇权的一面,使得人君不能为所欲为。
所谓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责之。
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
尚不知度,而伤败乃至。
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
在天人感应说的倡导下,产生了变复论,所谓变复乃指一切的灾祸都是天意,只有通过祭祀祈祷,才可以转变灾异而恢复正常。
在蝗灾猖獗,眼看禾稼被蝗虫啮食无收,百姓饥饿死亡,人君这时再深自谴责,下诏罪己,又何补于抗灾
所以东汉的王充便坚决反对,在中反诘说:天地广大,用一点点祭祀的食品,天地安能饱
但天人感应的思想仍深入人心,当政者和老百姓面临蝗灾猖獗时,都陷于十分尴尬的境地。
如记载贞观二年(628年)六月,京畿旱蝗时,唐太宗在皇苑中掇蝗祝之曰:人以谷为命,百姓有过,在予一人。
尔其有灵,但当蚀我心,无害百姓遂吞之,是岁蝗不为灾。
白居易在其《新乐府》之捕蝗中,一方面对蝗灾及捕蝗有客观生动的描述,但最终仍陷于天人感应的困惑中:捕蝗捕蝗竟何利
徒使饥人重劳费。
一虫治死百虫来,岂将人力竞天灾。
他还是认为吾闻古之良吏有善政,以政驱蝗蝗出境。
又闻贞观之初道欲昌,文皇仰天吞一蝗,一人有庆万民赖,是岁虽蝗不为伤。
他相信唐太宗吞蝗后,蝗灾就消灭了。
但是,也有部分官员不相信天人感应,主张蝗来即要捕蝗灭蝗,不能听其猖獗。
如唐玄宗开元四年(716年)山东大蝗,官民只知道祭拜,坐视蝗虫食苗,不敢捕杀。
玄宗则自责修德不够,致遭天谴。
他询问臣下们的意见,宰相姚崇力主利用蝗虫的趋光习性,于夜中设火,火边掘坑,且焚且瘗,除之可尽。
他派遣御史,分道杀蝗。
汴州刺史倪若水却说:蝗是天灾,自宜修德……拒绝御史执行任务,姚崇大怒,牒报若水,如若听任蝗虫食苗,导致百姓饥饿,要对后果负责。
若水这才被动投入捕蝗,获蝗一十四万石,投汴渠流下者,不可胜纪。
天人感应说到宋代,被程朱理学所张扬,仍然很有威力。
宋代的朱熹奉旨去浙东一带视察旱灾和蝗灾的情况,随时报奏皇上,其中提到他在会稽县广孝乡亲自主持捕蝗、收买、焚埋蝗虫,大蝗一斗,给钱一百文,小蝗每升给钱五十文。
但同时朱熹又举行祈祷,专门写了一本《乞修德政以弭天灾状》,开头报告沿途所见灾情之严重,接着说臣窃不胜大惧,以为此实安危治乱之机,非寻常小小灾伤之比也。
为今之计,独有断自圣心,沛然发号,深以侧身悔过之诚……然后君臣相戒,痛自省改……庶几精神感通,转祸为福…… 在蝗灾猖獗面前,民间对蝗灾的态度也处于非常矛盾尴尬的境地。
周代腊月祭祀称八蜡(蜡音zhà),指八种要祭祀的神,即先啬(神农)、司啬(后稷)、农(作物神)、邮表□(田神)、猫虎(益虫神)、坊(河堤神)、水庸及昆虫。
先啬和司啬是丰收之神。
祭猫可除田鼠,祭虎可除野猪,故猫虎成为祭神。
昆虫专指为害庄稼的害虫。
坊、水庸和邮表□都是农业生产得以顺利进行的保护神。
到后世,八蜡的内容起了变化,先啬和司啬转为神农和后稷以后,从八蜡中分离出去,单独祭祀;猫虎因其捕食对象减少也慢慢淡出了。
八蜡神在民间浓缩演变为驱除害虫之神,特别是为害最厉害的蝗虫,被提到了首位,称之为虫王。
所以八蜡庙或虫王庙,在华北农村实际上都是祭祀蝗神的庙。
刘猛将军庙(简称猛将庙)发生于南宋的太湖地区,当地民间认为刘猛将军的驱蝗威力远超过八蜡庙和虫王庙。
清初的袁枚竟然把八蜡神降级为受刘猛将军的支使:虫鱼皆八蜡神所管,只需向刘猛将军处烧香求祷,便可无恙。
刘猛将军即南宋抗金名将刘锜(1098~1162年),他和岳飞(1103~1142年)同是南宋抗金名将。
因受张俊、秦桧排挤,被剥夺军权,改任地方官,受到人民爱戴。
刘锜曾于宋高宗绍光六年至三十一年间(1136~1161年)先后驻军或转战于镇江、扬州、金陵、平江、巢湖、合肥一带,其战功显赫,深得这一带民间人心。
而这一带正是蝗虫的滋生多发区,所以刘猛将军庙独起源于太湖地区,为纪念刘猛将军举行的庙会(猛将会)也特别多。
刘锜更被封为灭蝗之神:宋景定四年封刘錡为扬威侯天曹猛将,有敕书云:‘飞蝗入境,渐食嘉禾,赖尔神灵,剪灭无余。
‘ 刘猛将军庙的威名还逐渐传入黄河流域,与北方的八蜡庙或虫王庙并存,河北徐水、武安县还有八蜡庙、虫王庙、刘猛将军三庙并存的现象。
《山东·威海卫志》说:八蜡庙,俗名虫王庙,在东北门外,康熙末年建。
后改为刘猛将军庙,刘能驱蝗,有求必应,江、浙多祀之,雍正六年奉文捐建之。
蝗神庙的历史演变表明,自古以来,人们对蔽天遮日而来的蝗虫,缺乏有效的防治方法,先是祭祀八蜡神,以后发觉不灵验了,直接改祀虫王庙,虫王庙也不见得灵验了,听说江浙一带的刘猛将军有求必应,外来的和尚好念经,乃又转而建立刘猛将军庙。
八蜡庙和虫王庙的祭祀是贿赂性的,乞求虫王手下留情;刘猛将军庙则是打击性的,不吃软的就请刘将军把你消灭掉。
软硬兼施,蝗灾依然如故。
三庙林立,是历史上农业生产和农民饱受蝗灾苦难的印证。
历史上治蝗的生态观萌芽 尽管天人感应的思想深入人心,但在治蝗问题上陷于困境时,实际上不论政府官员和老百姓在祭祀虫神的同时,也投入积极的捕蝗灭蝗中去,并且摸索创造出许多灭蝗的经验。
徐光启在《除蝗疏》中归纳历代的除蝗方法,无非是治标和治本两大方面。
治标包括北宋淳熙年间敕令,命官民及时上报蝗虫情报,违者受杖责处分;对因穿掘、扑打捕蝗损伤苗稼的,给予免税和赔偿;实行以蝗易粟,鼓励民众捕捉蝗虫;提倡食蝗等。
治本方面,在低洼积水和有水草生长的地方,发动农民割草,晒干后既可作燃料,又清除了蝗虫产卵的场所;春夏间发动捕捉蝗卵,捕卵一石,可减少蝗虫百石;干卵一石,等于减蝗千石(笔者按:一斤卵块约有蝗卵4至8万粒,故一石卵绝不止百石蝗)。
对捕卵后残存的初生蝻子,预掘长沟,每隔一定距离掘沟一条,发动农民敲锣,驱赶,蝗蝻受惊,跳入沟内,即以泥土填入掩埋。
对漏网的成虫飞蝗,用绳兜兜取,布袋盛贮,拿去换粟。
最后,在蝗灾过后,还要检查冬月有蝗虫产卵处。
再得除子,冬闲除子一石,可敌治虫千石。
又鉴于蝗虫不食芋、桑、菱芡、豌豆、绿豆、大麻、芝麻等,可以多种这类作物,有利于减轻蝗灾危害。
以上的方法可以说已经相当周详,只因蝗灾之来,非常迅猛猖獗,所以收效也受到限制。
受到明朝徐光启《除蝗疏》和董
以爱国感想为题,写一篇500字左右作文
揭密普洱茶炒作内幕:3招让5千元茶叶叫价2万 揭密普洱茶炒茶内幕 庄家三招致5千元普洱竟叫价达2万 “存钱不如存普洱,买店就买茶叶店
”2007年,已持续升温一段时间的“普洱热”到了几近疯狂的地步。
一边是普洱传说中的诸多神奇功效吸引了老百姓的热捧,一边是普洱不断飙升的身价引发了投资人的兴趣。
据统计,目前已有上千万人在炒普洱。
普洱市场是否炒得过热,这种热度还能持续多久
它是否真有收藏价值和神奇健身益体功效
本报今日起推出系列报道,透析普洱神话。
透析普洱神话之疯狂普洱 存钱不如存普洱 千万大军疯炒普洱 茶价飙升 一天一价半个月涨两千 广东茶叶出口连续3年滑坡,但普洱茶却一枝独秀。
据中国茶叶流通协会顾问、华南农业大学教授丁俊之提供的相关统计显示,广东茶叶出口在2003年达到2.4万吨,但2004年~2006年连续3年出现大幅下降的局面,2006年茶叶出口仅为1.1万吨,与2003年比,下降超过一半。
但是,另一方面,2006年全年,广东出口普洱茶量价齐升,出口量达到3479吨,比2005年增长24.3%,出口均价高达4750美元1吨,比2005年大幅上涨48.3%。
丁俊之称:“近年普洱茶市场火爆异常,这股风潮已由广东刮向海外。
” 近年来,普洱价格疯狂飙升,已经到了“一天一个价”的程度。
走在芳村茶叶市场,时常可以听到一些“圈内人”这样的对话:“今天那只××有没有货,卖几多钱
”“又升了100元,但已经没货啦
”行内人告诉记者,现在不仅是大厂茶价飙升,就连小品牌也一致看涨。
从记者4月份在茶叶市场搜查到的一线情报来看,今年的普洱行情确实很火爆:“下关甲级便沱”农历春节后仅为100多元/公斤,4月初已经升至300余元/公斤,4月中则叫价高达380元/公斤;“黎明7540生茶(501批次)”农历春节后入货价为5000余元/件(84片/件),4月中旬被追捧至8000~9000元/件;“勐海7572熟茶(502批次)”去年11月底出货价为6000元/件(84片/件),现在已经飙升至2万多元/件;“中茶8991”3月中旬炒单价为2400元/件(42片/件),3月下旬市场见货时已经升至4500元/件,4月上旬叫价再度飙升至4800元/件。
全民热炒 普洱茶市日日人流如鲫 近年来,普洱茶不仅被茶商当成“发财之源”,就连根本不懂茶的人也“跟风”大量买进普洱茶收藏。
丁俊之如是说:“一些人眼里,普洱茶已经不再是一种茶品那么简单,很多人把它当成越放越值钱的‘古董’,认为收藏普洱好过存钱入银行收利息,甚至好过炒股。
据了解,在广东珠三角地区有数十万吨普洱茶被收藏。
” 而记者在一份《广州市荔湾区普洱茶文化协会会员名册》上看到,协会会员有不少是政府办、人事局、建设局等单位的公务员。
据行内人保守估计,现在热炒普洱茶的人多达千万,遍布各行各业,上至高官富人,下至平民老百姓。
最近,记者多次在芳村茶叶市场蹲点观察,发现从上午8时半开市始一直到晚上8时闭市,全天门庭若市人流如鲫,而且日日如是,其中很多人都是做普洱茶交易的。
因工作关系,许多“炒茶人”都是在下午4~5时到达芳村茶叶市场,每天的这个时候,市场里可谓车满为患,想找一个停车位都很难。
一些“熟门熟路”的炒茶人每次都会将车开到茶具销售区旁边的一条小巷里停泊。
令记者大开眼界的是,停车场里名车多不胜数,奔驰,宝马,别克数量都不少。
而车牌号更是五花八门,粤B、粤E、粤F、粤H、粤S、粤T、粤X、粤Y的都有。
甚至还有车牌号是赣字头、渝字头的。
记者还在现场看到有公检法专用车。
哄抢原料 茶商麻袋装现金树下等新茶 面对疯涨的普洱茶,茶商们的抢“新”行动也更为疯狂:收茶的人是用麻袋装着现金,睡在茶农家里,等待着树上的春芽。
茶菁疯涨3倍仍抢崩头 4月,正是收春茶的季节,全国各地的茶商蜂拥到云南抢货,而云南本地各大茶厂也派人到茶山争抢茶菁(做茶的原料)。
一大早,五六个采茶人同时爬上一棵茶树采摘,收茶人在树下或坐或站,焦急地等待春芽被摘下来。
在这个“疯狂”的抢菁季节里,买茶的人甚至比卖的人多,进山的土路从早到晚都是烟尘滚滚的。
茶艺乐园(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国璋刚从云南回来,对此深有感触。
他告诉记者:“收茶的人是用麻袋装着现金,睡在茶农家里,抢收春芽的。
”云南物产进出口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吴建辉补充道:“很多时候是那边进账,这边立马刷卡的——买茶的人甚至比卖的人多,晚来了一步,即使一个月前交了订金也会被人抢走原料。
我在老班璋茶区就亲眼看到有人为此大打出手。
” 据了解,今春茶菁价格是比去年涨了200%~300%。
“去年卖100元/公斤的毛茶今年4月中就卖到300元/公斤。
老班璋(滋味最好的古树茶)甚至卖到1800元/公斤,而景迈、易武的古树茶也同样涨到450元/公斤”。
勐库乔木茶卖200元/公斤,无量山乔木茶卖到250~260元/公斤。
吴建辉向记者一一列举今年茶价飙的情况。
据了解,售价最便宜的台地茶也从去年的10多元/公斤上升到现在的50~60元/公斤。
迫于无奈旧料制新茶 “太贵了,拿不下手”,老茶商杨老板抱怨,他这季并没有入大厂的新货,而自己做的品牌茶因茶菁价高收得少而产量小。
马来西亚茶商李先生原本想做几十吨货的(自己挑选茶菁,找茶厂贴牌制茶),结果因为一是茶菁太贵,二是好茶菁早被别人高价抢完的原因,所以只做了3吨货。
陈国璋的做法似乎更无奈:“我今天新制的‘茶艺乐园’茶用的全部都是去年的料,今年的茶菁一分钱也没有收”,他更自嘲道:“有人想方设法造假骗年份,而我们竟然将去年的料压制成今年的茶,没办法,今年的茶菁实在太贵了。
” 云南物产进出口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吴建辉向记者吐苦水:“原料价以每年20%~30%的幅度增长是正常的,但高于2~3倍就不正常了。
茶菁价涨,对茶农来说是好事,但却苦了茶商人。
苦的不仅是成本高,更重要的是不知如何为新制的普洱茶定价。
” 大财团入市冲击市场 普洱茶炒热了,茶商高兴了,但原料价涨幅大,出乎许多茶商意料。
吴建辉分析说:“今年雨水不足,不仅春茶上市时间比去年晚了约20天,且产量减少了。
”而《国际名茶专刊》总经理冯子民认为,过度采摘也是造成减产的原因。
此外,广东茶叶进出口有限公司总经理张燕平也表示:“做烟草、药材、房地产等高消费品的行外人,去年起纷纷涉足普洱茶行业,这些都是大财团,他们的进入对普洱造成了冲击和影响。
还有些政府部门,他们喜欢玩茶,口袋有钱,拿起茶菁根本不与茶农讲价,甚至叫高价。
如茶农开价75元/公斤,他们就以80元/公斤全收。
这样一来,茶农也变得聪明了,根本不会给收茶人议价的空间,这样对我们这些真正做茶的人来说哪里吃得消
” 广州茶市普洱占了三成多 2006年,茶业经营密度(含买进卖出)为67亿元,其中普洱约占1/3;就在六七年前,广州地区的茶叶经营密度为10多亿元,而当时普洱茶所占比例很少。
广州不是产茶地,但是全国主要的经营茶叶和消费茶叶地。
广东的茶叶经营地区为广州,近两年,逐渐加入了潮州、梅州等地,但仍以广州为主。
2003年至今,芳村茶叶市场每年经营茶叶店铺递增率为10%~15%;营业额每年递增约20%左右。
而关于普洱茶的收藏与饮用比例:若将2003年至今的时间划分为3份,则前1/3时间为“饮大于藏”;中间1/3时间为“藏大于饮”;后1/3时间为“既藏又饮”。
(数据提供:广东茶文化促进会、南方茶叶市场有限公司负责人) 普洱暴利“泡”出千万富翁 “普洱茶成了神话,普洱茶成了钞票印刷机
”云南省茶业协会会长邹家驹在博客里面的这句话,道出现在茶叶市场排山倒海的“普洱热”。
广州,作为全国规模最广、汇聚商家最多、交易量最大的茶叶集散地,普洱更是炒得热翻天,芳村一带茶叶市场99%的商户转而经营普洱茶,造就出不少百万、千万富翁。
超九成茶商铺转营普洱 广州芳村大道西一带先后建成南方茶叶市场、广东芳村茶叶城、山村茶叶城、承鸿茶世界等近10个茶叶、茶具以及茶工艺品销售市场,经营户近4000家,年交易额超30亿元,成为全国乃至全球规模最大、辐射面最广、商户最集中的大型茶叶集散基地。
“一段时间没来茶叶市场,普洱茶的牌子这么多
”看着五花八门的品牌名,记者充满疑问。
“现在的普洱茶牌子成千上万,加上品系型号、批次等更是多得无法计算。
”与记者相熟的朋友感叹说,“炒茶人”一般是有余钱的人群,很大部分是政府部门的工作人员,对“外人”比较警惕,既是保护身份,又是防范同质化竞争。
据了解,由于普洱茶日益受欢迎,茶叶市场众多经营者转做普洱茶生意,连专营乌龙茶的茶店也兼营,普洱茶店(茶行)如雨后春笋般地冒出。
据统计,芳村茶叶市场99%的商户已转而经营普洱茶。
“2002年,普洱茶只占芳村茶叶市场15%,而现在几乎是‘无店不普洱’”,中国茶叶流通协会顾问、华南农业大学教授丁俊之说。
“千万富翁”比比皆是 现在,芳村茶叶市场已经成为广州“富人区”,其中“普洱热”贡献最大。
“在芳村茶叶市场卖茶叶的,3年前几乎全部骑自行车,现在一辆辆宝马车停在档口。
”丁俊之说:“这些可作茶商致富的印证。
” 丁俊之告诉记者,。
10年前,一个普洱茶饼只要6元,现在100元都买不到,“从产区云南,到销区香港、台湾、珠三角等地,经营普洱茶致富的数不胜数,昔日廉价茶品普洱茶,如今一跃成为茶商和收藏者眼里的摇钱树。
” 丁俊之举例说:“5年前,芳村茶叶市场卖茶的郑姓档主一家5口,还是挤在10多平方米的小房子,2003年普洱茶市旺起来后,他就发了,2005年买下市区170多平方米的房子,一次性付款140多万元。
” “在这里做了10年以上的老商户,90%以上是百万富翁,预计千万富翁也有50%。
”一位茶界老行尊如此形容。
月租不贵顶手费却走高 而且,“普洱热”让荔湾石围塘、山村等地的茶铺,成为茶界的“香饽饽”。
南方茶叶市场一铺难求,周边茶叶市场铺位价普遍看涨。
虽然茶叶市场铺面租金不算昂贵,但求租“转手费”高得惊人,尤其是“老字号场馆”。
例如:南方茶叶市场、广东芳村茶叶城。
记者调查发现,与广东茶叶城相邻的锦桂茶市场,一个面积为18平方米的商铺,月租金只是2000余元,但顶手费高达7.5万元。
在南方茶叶市场做了10年生意的丰哥,也证实铺面租金不贵,1995年月租金30多元/平方米,现在70~80元/平方米。
但是,记者听到“场外人”明仔抱怨说,“南方茶叶市场的铺位难求,上个月与人谈好一个60平方米的铺位顶手费60万元,谁知他悄悄以80万元转给别人。
如果他跟我商量,也许我愿意出100万元。
” 假拍:卖家付费买家举牌抬价 “拍卖、评选‘茶王’,是普洱茶能够迅速增值的一种有效方式。
跑拍卖市场多年,记者亲身看到普洱茶在不断创造“价格神话”:2004年2月,由鲁迅及其夫人许广平共同珍藏的“百年清宫普洱茶砖”在广州拍卖,3克普洱茶拍出1.2万元;2005年10月,张国立捐赠给云南希望工程的一筒普洱茶拍得160万元;2006年11月,在“2006 中国(广州)国际茶业博览会”上,进行慈善义拍的编号为888的“长征英雄纪念茶”拍出了120万元高价;2007年4月10日,在第八届中国普洱茶节拍卖会上,有百位名人亲笔签名的纪念茶“百星捧茗”以28万元高价拍出…… “所谓拍卖,有‘真拍’和‘假拍’两种方式。
‘假拍’不存在真的买卖。
只要卖家和拍卖行谈好交易条件即可,通常是卖家付给拍卖行一定手续费,‘买家’应和举牌应价,而无需真的付钱——普洱茶市场刚刚在内地兴起的时候,一些厂家用这种操作赚得了名声”,东江茶香居酒楼负责人宋鑫林向记者讲述了他了解的情况。
“真拍也有玄妙。
手里有货的是实力雄厚的大厂家,货品供不应求,对经销商有相当的控制力。
厂家卖普洱茶,靠的是走量,一般来说利润并不高,到了经销商手中,价格成倍攀升,所以经销商都求着大厂家。
厂家要举办拍卖会,事先跟经销商通风,让大家都来捧场,分别以高价购得拍卖的好茶”,宋鑫林如是说,“这样经销商出让了一部分利益,厂家赚得个面子,大家都得利
” 炒作:古道开光“圣茶”身价倍增 去年10月,由70余名专家、学者、媒体记者组成的“2006茶马古道国际文化之旅”踏上征程。
历时40余天的茶马古道国际文化之旅从景洪出发,途经中国的昆明、大理、香格里拉、盐井、芒康、八宿、林芝、拉萨、日喀,到达尼泊尔,再回到中国的那曲、西宁、四川、昭通,然后回到昆明,行程12000多公里。
旅程中,在蓝毗尼的“中华寺”,当地高僧还为随行的普洱茶举行了开光仪式。
据悉,开光圣茶还在香港进行慈善拍卖,拍卖所得捐赠给慈善机构。
近年来,普洱茶价格飙升,还要“归功”于这样的公关炒作,正是这种炒作一步一步把普洱茶的价格推向高峰。
广东公正拍卖有限公司总经理谭练认为,适当炒作能让广大群众对普洱茶有更多的认识。
福建省茶叶学会会长冯廷佺称:“适当的宣传炒作、操作是一种市场推广行为,属于正常的经济规律,能促进茶产业发展”。
冯廷佺向记者举例:“上世纪80年代红极一时的福建铁观音、乌龙也是供不应求,天价频现。
在1984年到1985年期间,铁观音就曾在日本拍出了25万元/500克的高价。
现在,好的铁观音也要卖到5000元~10000元/500克。
所以,普洱茶出现的热捧现象、价格飙升现象是正常的经济规律。
” 而广东省文化学会茶文化研究专业委员会秘书长黄建璋赞同适当“炒作”的同时,也提出价格与品质相适应的要求:“适当的宣传炒作可以让大众对普洱茶有更多认识,但同时应该注意的是茶的价值不能与茶的品质相背离。
” 小股民入市凶多吉少 团体玩货:茶商作中介内部互买卖 聪明的小市民“炒”茶也有自己的一套,就是结成小团体合作入货,共担风险。
记者所结识的两个“圈内人”良哥和强记就是这样一种合作伙伴。
他们还特意在广州市郊租了一个通爽的仓库来存放普洱茶。
良哥和强记这样合作伙伴关系属于“小团体”式,有些“小团式”人数多达10多人。
再扩大一点,还有“大团体”。
就是像会员制这样的机构,小的有20~30人,大的有数百人甚至上千人,这些人多数玩的是同一牌子的货,可以相互交流分析市场走势,也可以内部转让货品。
但是,据记者一月来的暗访,了解到更多的炒茶“大团体”是隐性的,众人互不见面,实质操作权在茶商手中。
出货入货由茶商作中介联系、协调,这样茶商除了可以先挣第一重利润外,还可以再挣货物“中转费”。
明知茶商吃了“中转费”,为何炒茶人仍乐于被吃
这是因为炒茶人都知道,货物只有流通才能营利,他们看中的是“营销链”。
“营销链”越大,货品越容易流通,炒作、运转起来更加得心应手。
“我们都只是为了挣点快钱,‘营销链’大,出手快,省心”,炒茶人源哥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
散户跟风:买错坏茶一年亏了两万 目前的普洱茶品牌有成千上万个,加上品系型号、批次等更多得无法计算。
“行外人”想入市不太容易,但就算入得了市想赚大钱就更不容易了,往往会“陪了夫人又折兵”。
华仔的经历就是一个例子。
2005年初,在朋友的介绍怂恿下入资茶市。
由于华仔对茶叶一窍不通,所以听从了朋友的推荐,入了一种叫“××青”的普洱茶。
华仔说:“当时,我看到朋友及其一帮朋友都说这种茶好,而且说这种茶有强健的‘营销链’,可随时以市价进行回收”。
于是华仔满怀信心掷4万余元入了10件货(84片/件,约为40多元一片茶)。
然而,事实上,华仔入的是一种坏茶,味苦气霉,是典型的温仓茶,实际价值为4~5元/片。
据华仔介绍,2006年底,茶市经过一轮低潮后全面复苏。
大市有好价钱,而华仔入的这批“××青”普洱茶的叫价也上升到80余元/片。
于是华仔想出手这批茶,挪出资金来入其他品牌茶。
但当华仔欲通过原经销商出货时,经销商却不兑现承诺,不回收茶叶。
逼于无奈,华仔找其他茶行帮忙出货,这时候他才知道这批茶是坏茶。
最终华仔是连欺带骗其他不懂行的人,终以20元/片的价钱转手了这批茶——但华仔最终还是亏了2万多元。
与华仔同时期入市的芬姐同样因误信熟人言,入了坏茶。
更为可怜的是,芬姐入的坏茶压仓3年,至今仍未出手。
据了解,芬姐入的是一种叫“××砖”的普洱茶,2005年初,她以4万多元入了18件货,入货价为18元/片(144片/件)。
当芬姐知道该批茶为坏茶(只值3元/片),想转手的时候,却始终没有“水鱼”接手。
结果这批茶一直压仓至今。
讲起这段经历,芬姐还不忘告诫我这个“后辈”:“千万别相信所谓‘熟人’言,一定要自己懂行、觉得好才进货。
” 普洱词典 投资存茶要点 一是原料中不能拼入烘青、炒青茶和其他工艺加工的绿茶和红茶。
干燥过程中出现高温,改变了茶叶中多酚类化合物的特性,结束了茶叶在某种意义上的生命,越存放越苦。
二是关注原料中的农残含量。
要考虑到几十年后茶叶市场准入标准可能提高,普洱老茶虽然市值高,但一旦农残含量过高,存了也白存。
如果您是普洱爱好者,有过收藏普洱的特殊经历;或者是“炒茶人”,知道很多普洱市场运作中不为人知的故事,欢迎您拨通我们的热线电话或发电子邮件给我们报料。
普洱茶被认为是“能喝的古董”,越存越值钱,可老茶毕竟只是少数,但市面上为什么有那么多高价陈茶呢
时报记者采访了业内专家,揭开不法商人做旧普洱的内幕,并教给市民分辨、识别真假普洱茶的知识,请继续关注。
吧里有人给我科普一下二战美军442团吗
【】尾生始于《庄子•盗跖》篇:“尾生与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来,水至不去,抱梁柱而死。
”这是一个古老得不能再古老的爱情故事,后人誉为守情有义的典范。
【曾子烹猪】曾参的妻子带孩子去市场买菜,一路上孩子哭闹不停,曾参的妻子就对儿子说: 你回去吧,等我回去杀猪给你吃。
儿子果然乖乖地回家了。
等她回到家里,就看见曾参正准备杀猪,就急忙阻止说:我不过是想安抚儿子罢了,和孩子不用这么计较。
但是曾参不同意:怎么能和孩子开这样的玩笑呢?孩子现在还小,你这样说话不算数,他一定有样学样。
你现在欺骗他,就是教他不守信用,而你不遵守约定,就会让孩子对你这个母亲失去信任,教育孩子可不能这样做。
说完之后,曾参就把猪杀了。
【菊花之约】很久以前有一个书生叫范聚亲,上京赶考不想忽染重病,躺在客栈里动弹不得,店中主人怕他瘟疫过人,对他不闻不问,幸好客店里住了另一个赶考的书生,名叫张元伯说:“生死有命,安有病能过人之理。
”他亲自为他精心调理医治,不久范生痊愈了,却耽误了二人的考期,范生对此甚表内疚,二人就此结为兄弟 。
后来范聚亲辞别张元伯返回故里,当时黄花红叶装点秋光,正是重阳佳节,便定下菊花之约,约定来年今日再相聚,把酒赏菊。
转眼一年过去了,又到九月九,一大早起来,张元伯便打扫草堂、遍插菊花、宰鸡备酒,家人说不必着急,路途遥遥必不定期而至,来了再杀鸡也不迟。
张元伯不听,从早上等到中午,从中午等到下午,太阳落山了还不见范聚亲的影子。
家里人都以为范聚亲不会来了,劝他吃了早点歇息。
张元伯仍是不信,独自等到半夜。
不久范生真的来了,二人相聚甚是欢悦,只是面对酒菜范生不食不语。
张元伯问其缘由,范聚亲说,兄弟我其实是鬼。
去年回到故乡,考试未成便做起生意,日日繁忙竟忘了约会之事,到了九月九想起菊花之约,已经迟了,听古人说,人不能日行千里而鬼可以,便拔剑抹了脖子,乘阴风前来赴约。
【旱殊的诚信】旱殊因家贫,无法出去游玩宴乐。
只能跟弟兄们在家温书。
旱殊的爸爸叫旱殊来到书房,跟旱殊说你以后如果当上了大官,不能自豪,不能天天出去游玩宴乐。
旱殊承诺到我以后如果当上了大官肯定天天温书。
后来文宗王封旱殊为泰王。
所有的大臣们惊讶无比,文宗王说你们出去游玩宴乐那时,只有旱殊在家温书。
所有的大臣们听了文宗王的话后,没有人再出去游玩宴乐。
人人都在家温书。
旱殊被封了泰王后,还是天天在温书。
有的时候还废寝忘食。
旱殊的弟兄们听到了旱殊被文宗王封成了泰王这个消息,非常高兴。
来到泰王府,他们看见旱殊还在温书。
就对他说:“旱殊,你不是以前不是说,你有钱了就要出去游玩吗
”旱殊说:“但是一诺千金,我答应过爸爸,以后当上了大官,不自豪,不出去游玩宴乐的。
弟兄们听了旱殊这一番话,都很惭愧。
弟兄们对旱殊承诺以后肯定天天温书。
他们都回家去温书。
弟兄们和旱殊都一起在温书。
一年后,旱殊非常想以前跟他一起读书的弟兄们。
一年了,都没有来看他。
旱殊以为出了什么事情。
旱殊马上坐上四匹马拉的车,前去以前和弟兄们一起温书的地方。
到了那个地方,旱殊看见弟兄们一个不露的在那儿温书。
旱殊吓的一身冷汗。
弟兄们对旱殊说,边说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边指旱殊坐来的四匹马拉的车。
旱殊扑哧一声笑了。
拿起一本书来读了。
所以说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千金市骨】燕昭王即位时,燕国正被被齐国打得大败,国家濒临灭亡。
昭王下决心不惜一切代价招纳贤才,帮助他治理国家,使燕国尽快强大起来,报仇雪恨。
他亲自拜访老臣郭隗,向他请教寻求贤才的方法。
郭隗并未急于告诉昭王怎样求贤,却向他讲了一个寻找千里马的故事:从前有位国君,不惜用千金求购千里马,三年过去了,还是没有买到。
有位侍臣对国君说:“请让我去寻找千里马吧
”国君就派他去了。
过了三个月,侍臣打听到某地有匹千里马,但可当他急忙赶到时,千里马已经死了。
侍臣便用五百金买下千里马的骨头,带回来见国君。
国君大怒,厉声斥责道:“我要的是活的千里马,谁让你花五百金买来了马骨
”侍臣回答说:“大王请息怒。
我用五百金买回马骨的消息传扬出去,天下的人都知道大王真爱千里马,难道还怕没有人送上门来吗
活的千里马很快就要到了。
”果然,此后不到周年,就得到了三匹千里马。
郭隗讲完故事后对昭王说:“大王果真要招纳贤才,就先从我开始吧!”于是昭王给郭隗建了豪华的住宅,像对老师那样恭敬地伺候他。
消息传出之后,魏国的乐毅、齐国的邹衍、赵国的剧辛等,纷纷来到燕国,在他们的帮助下,燕国很快富强起来,终于打败齐国,报了前仇。
【一诺千金】西汉初年有一个叫季布的人,他为人正直,乐于助人,特别是非常讲信义。
只要是他答应过的事,无论有多么困难,他一定要想方设法办到,所以在当时名声很好。
季布曾经是项羽的部将,他很会打仗,几次把刘邦打败,弄得刘邦很狼狈。
后来项被围自杀,刘邦夺取天下,当上了皇帝。
刘邦每想起败在季布手下的事,就十分生气。
怒愤之下,刘邦下令辑拿季布。
幸好有个姓周的人得到了这个消息,秘密地将季布送到鲁地一户姓朱的人家。
朱家是关东一霸,素以“任侠”闻名。
此人很欣赏季布的侠义行为,尽力将季布保护起来。
不仅如此,还专程到洛阳去找汝阴侯夏侯婴,请他解救季布。
夏侯婴从小与刘邦很亲近,后来跟刘邦起兵,转战各地,为刘邦建立汉王朝立下了汉马功劳。
他很同情季布的不幸处境,在刘邦面前为季布说情,终于使刘邦赦免了季布,还封他为郎中。
不久又任命他为河东太守。
当时,楚地有个名叫曹丘生的人,能言善辩,专爱结交权贵。
季布和这个人是同乡,很瞧不起他,并在一些朋友面前表示过厌恶之意,偏偏曹丘生听说季布又做了大官,一心想巴结他,特地请求皇亲国戚窦长君写一封信给季布,介绍自己给季布认识。
窦长君早就知道季布对他印象不好,劝他不要去见季布,免得惹出是非来,但曹丘生坚持要窦长君介绍。
窦长君无奈,只好勉强写了一封推荐信,派人送到季布那里。
季布读了信后,很不高兴,准备等曹丘生来时,当面教训教训他。
过了几天,曹丘生果然登门拜访。
季布一见曹丘生,就历露厌恶之情。
曹丘生对此毫不在乎,先恭恭敬敬地向季布施礼,然后慢条斯理地说:“我们楚地有句俗语,叫做‘得黄金百两,不如得季布一诺’。
您是怎样得到这么高的声誉的呢
您和我都是楚人,如今我在各处宣扬您的好名声,这难道不好吗
您又何必不愿见我呢
”季布觉得曹丘生说得很有道理,顿时不再讨厌他,并热情款待他,留他在府里住了几个月。
曹丘生临走时,还送他许多礼物。
曹丘生确实也照自己说过的那样去做,每到一地,就宣扬季布如何礼贤下士,如何仗义疏财。
这样,季布的名声越来越大。
后人用“一诺千金”亚形容一个人很讲信用,说话算数。
以上故事,都是有关承诺的,你选一个就可以了。
请问顺丰快递的准备发往下一站是什么意思呀
简短的四字一组:.积德 聚福泽后 2母恩泽 永萦儿心 3.父恩如山 母爱似海 4.音容宛 恩泽永存 5.养育之恩 世代铭记 6.一身傲骨 两袖清风7.严教如山 慈恩似海 整篇的祭文祭文、墓志铭 拭泪执笔,拂涕铭文,勒石慰痛,记吾慈亲
五四年秋,九月二四,庄浪柳族,吾母临世。
生不逢时,野菜为稀,五岁失恃,飘蓬无依。
及至成年,地贫灾荒,饥人背井,弱女离乡。
移徙彬县,识吾尊父,从此以沫,冷暖相濡。
寒舍不富,国运不昌,上孝公婆,食菜省粮。
饿腹操劳,缝织缀补,爱我家姊,如同己出。
七九年后,伊始包田,瘠土创业,蜚誉区县,经纬有方,刻苦勤勉,三八红旗,屡授模范。
祸福旦夕,慈母罹恙,坚强抗病,三载疴床。
弥留之际,犹思远方,为儿不孝,累母牵肠。
回天乏术,零五永别,音容杳杳,人天相隔。
怨苍天兮,不待皓首,怨隆地兮,呜咽之秋
五旬遗德,百年流芳,劬劳修身,贤孝名扬。
养育千恩,海阔天长。
铭记于斯,喻嗣不忘
铭文拭泪执笔,拂涕铭文,慰我以悲,记我挚友。
零八年初,时日已忘,烟雨楼阁,吾友题名喜好诗词,结交文友,半壶陈酿,谈笑鸿儒及至四月,退离烟雨,问及始因,地熟人生。
内阁小筑,顿发感慨,遂立博客,共书情分。
时过境迁,烟雨不复,上念旧友,嘘寒问暖。
一日拜别,化名十天,皈依养心,潜心修缮。
数日已过,众人邀之,盛情难却,重返江湖。
来之安之,日渐熟矣,下携新友,略指一二。
旦夕祸兮,罹难于心,郁郁心结,苦熬数月。
弥留之际,犹思吾众,为友伤情,欲救乏术。
乏术回天,七月十四,吾友永别,人天相隔。
怨苍天兮,吾友寡命,哀大地兮,呜咽之秋。
不过而立,英年早逝,勤耕笔耘,才情远播。
挚友情分,勿失勿忘,铭记于斯,惦念不忘!友洛水涕泪撰文二零零八年七月十五日阳历鬼节先父为人,平和温雅,不见锋芒,志守端直,临事敢决。
养育子女三人,学其德、继之风,幸之。
为扶子成人,母亲日夜操劳,牺牲宝贵青春,当时家贫人多;母亲心地善良,乐于助人,后半生家境转好,子孙绕膝生活幸福,长寿而终。
父母一生,坎坷不断,含辛茹苦,霜雪几十年,掖扶儿女成人,恩同海山;思父唤母,音容依稀,无可奈何天地隔,泪涟涟,立此碑,享日月,福星高照,撰此文,寄哀思,天地永存。
歌颂爱情少小相随,老死相伴,相濡以沫,如漆似胶,坟墓是我们生命的终结点,但并不是我们爱情的终结点。
余之心痛,君可有感?方寸之间,阴阳两断!此情此景,抱恨离天!二十年后,再续前缘。
先父母家境清寒,性笃纯朴,早年投身革命,志为民族解放。
戎马征程,经历磨难。
转战南北,屡建功勋。
胸怀磊落,从不畏苦;克己奉公,无计得失,为党尽忠,藐视逆途。
品德高洁,深受爱戴,言传身教,堪为楷模。
晚节自重,鞠躬尽瘁。
后代思齐,永世铭记。
相濡以沫金婚度,结发如胶风雨同;事业有成功名淡,数剧佳作留园亭;育人教书呕心血,无私奉献桃李松;浪花归海时光逝,精神不朽天地中。
鸡卧凤巢,牛生四月,风流倜傥千般好。
耆逢盛世,窀穸有地,鸟语花香艳阳天。
嘉谷生野平陆渊注某地某公某某讳素 敦仁其德天姿纯笃履性刚俭纯孝不忽 幼承庭训退是德沐奥学内溢名术攸务 生为家昌去博家福用行思忠舍藏思故 德音无绝宛在胸夙义方之训如川流注 既逾甲子孰阖享馥梁木圮颓鸿仪摧蹙 超浮云翱乃隔越楚爰勒斯铭亿载永祜 祷曰: 逍遥道山九福俱 云御灵台仙诀成。
珠潭委逝玉树收光某地某公嘉锡某昂 海岳孕灵器识弘广志性端贞德备珪璋 天符上善克享遐算烈望守道流谦凝煌 业优儒肆无愧父望悬壶济世利惠乡邦 坦腹姑射岂为樽觞海运不停鹏图其敞 夫人某某郡姓曰昂进学某某才艺兼两 青眼烛炬比翼期翔妇德母仪遽而山藏 瑟余弦断卅载其殇永为秦晋萃英腾芳 陵谷崩圮宏厦颓梁痛慕罔极泣血摧肠 安神卜兆是托玄房敬镌沉础永著幽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