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句子网

伤感说说 爱情说说 心情说说 经典说说 个性说说 搞笑说说 励志说说 节日说说 唯美说说 图片说说

宇宙尽头的餐馆优美句子

《海底两万里》是一部纯虚构的科幻小说,你觉得这部书最吸引你的地方是什么

从自己的感想,例如;作者奇妙的构想吸引了我,的许多虚构如小说中的潜艇在现代都得到了实现,他们眼中的海底,时而景色优美、令人陶醉,时而险象丛生、千钧一发,令人神往之类的以下中写道;描绘的是人们在大海里的种种惊险奇遇。

美妙壮观的海底世界充满了异国情调和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体现了人类渴望上天入地、自由翱翔的梦想。

小说不但能激发人们对科学的兴趣,而且赞扬了像等反抗压迫的战士的形象,体现了他们具有社会正义感和崇高的人道主义精神。

从赞扬作者写也行

村上春树的文字有多好看

村上春树(1949- ),日本小说家。

曾在早稻田大学文学部戏剧科就读。

1979年,他的第一部小说问世后,即被搬上了银幕。

随后,他的优秀作品、、等相继发表。

他的创作不受传统拘束,构思新奇,行文潇洒自在,而又不流于庸俗浅薄。

尤其是在刻画人的孤独无奈方面更有特色,他没有把这种情绪写成负的东西,而是通过内心的心智性操作使之升华为一种优雅的格调,一种乐在其中的境界,以此来为读者,尤其是生活在城市里的人们提供了一种生活模式或生命的体验。

村上春树作品中的四种美 “我的小说想要诉说的,可以在某种程度上简单概括一下。

那就是:任何人一生当中都在寻找一个宝贵的东西,但能够找到的人并不多。

即使幸运地找到了,实际上找到的东西在很多时候也已受到致命的损毁。

尽管如此,我们仍然继续寻找不止。

因为若不这样做,生之意义本身便不复存在。

”——村上春树 村上春树在中国 在中国,村上春树的影响如晨雾或暮霭一样,弥散在都市的大街小巷,飘忽不定,却又似乎无所不在。

著名学者、哈佛大学教授李欧梵先生在他的散文集中提到20世纪对中国影响最大的十部文学译著,排在第十位的便是。

毫无疑问,的被广泛阅读促进了中国人尤其年轻人对日本文学、日本文化以至对日本人、日本民族的理解,很大程度引起了他们的兴趣和好感。

村上春树的代表作(以下简称)1989年由漓江出版社刊行,至2000年连同“村上春树精品集”中的另外四本(、、、中短篇集)至少刊行了50万册,其中30万册。

2001年上海译文出版社接盘,同年2月推出《挪》“全译本”,至今年4月村上新作中译本面世,4年半时间里累计刊行29种,不仅将村上的小说几乎一网打尽,还旁及部分随笔。

《挪》已印行22次,愈百万册,基本每两三个月便增印5万册。

2003年4月出版的《海边的卡夫卡》亦表现不俗,已印行5次,印数26万余册。

近年来,这两本书基本在畅销书前十位之内或前十五位左右。

今年4月出版的《天黑以后》(AfterDark)发行一个月后即加印2万册,达6万册。

如此粗算之下,村上作品近4年多的印数已逾200万册。

加上漓江时代的50万册,15年来村上作品仅有数可查的正版便刊行了280万册左右,此数字大约已超过新时期出版所有日本文学作品的总和。

这在包括外国文学作品在内的图书平均印数不足一万册的中国出版界堪称传奇性印数。

以致村上春树和他的《挪》成了一种文化符号,看不看村上甚至成了“小资”资格证明的一个硬指标。

法国人对村上“不感冒” 在国际上,村上已不动声色地跻身于世界一流作家的行列。

截至去年,他的作品已经被三十多个国家、地区译成或即将译成外文出版,这在日本以至亚洲当代作家中大概独一无二的。

在美国,村上小说已有8种译成英文。

作品奇异的想像力和现代人的疏离感为他赢得了固定的读者群,其声誉甚至不亚于加西亚·马尔克斯。

在德国,自1991年出版《寻羊冒险记》德译本以来,村上作品已行销100多万册这主要归功于他以充满惊奇和意外转折的侦探小说手法对内心世界进行的探寻和营造,同时使他获得了“日本的卡夫卡”之誉。

在英国出版界,虽翻译小说仅占6%左右,但10年来也已出版了10种村上小说。

其字里行间充满的温情、美感和某种迷失感育出了英国的村上迷,有的媒体盛赞村上是“世界文学的原声”。

法国人对村上小说则没有表现出太大的热情,尽管其主要作品都已译出,但读过的仅有两三万人。

其中一个原因,是法国读者对村上没有新鲜感,觉得其手法像极了欧美作家。

不管怎说,真正形成大众性村上阅读热潮的还是东亚。

除了日本,主要是中国内地、港台地区和韩国。

较之西方文学(或对于西方读者),村上作品多了东方式感伤、优雅、委婉的情境和扑迷离阴阳交错的神秘色彩;较之东方文学或对于东亚读者),村上作品多了明显带有西方文学痕迹的行文风格和西化的道具和视角。

同时,其自我异化式“村上流新个人主义”及其温馨微妙的心灵救赎意味也是吸引东亚读者的重要元素。

王小波曾经和他的哥哥谈起过:人一生的追求除了基本的生理需求外,大致分为两类一类追求的是力,也就是对世界的理解和控制,比如那些政客、商贾、科学家;另一类追求的则是美,它是一种细腻的情绪,就像大海抚慰人的心灵。

提起村上春树,大凡读过他的人都可以谈起许许多多。

其中最具魅力的,我觉得不妨根据王小波这段话概括成具有能够给人的心灵以抚慰的细腻的文学之美。

记得前年在东京同上见面时,他曾对我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读者看我的书的过中产生同感或共鸣,那就是拥有和我同样的世界”。

那个世界无疑是以文学之美构成的。

那么具体说来是由哪些美的要素构成的呢

我想是否可以归纳为以下四点,即文字之美、孤独之美、隐喻之美、深刻之美 文字之美 多数人是因为文字之美才喜欢村上作品的。

毕竟,文学是语言的艺术,离开了语言艺术,离开了文字之美,也就无所谓文学。

这里所说的文字之美当然不仅仅指优美、华美、“美辞丽句”等通常意义上的美,而主要指文本的独特性。

文本的独特性是文学最可宝贵的品格。

而文本的独特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字亦即行文(文体)的独特性和不可复制性。

说白了,就是说是“这一个”而不是“那一个”。

大而言之,相对于中文,日文在整体上显然有其是“这一个”而不是“那一个”的独特性。

黏黏糊糊絮絮叨叨啰啰嗦嗦藕断丝连拖泥带水,看中译本也一眼即能看出是从日文而非英文、俄文翻译过来的小说。

正因如此,村上才下决心将贴裹在日语周身的“各种赘物冲洗干净……使其一丝不挂”。

这“一丝不挂”,说起来似乎有点骇人听闻甚至不无色情味道,其实就是黏黏糊糊啰啰嗦嗦的反义词——干净、利落、洗炼、自然、清爽雅淡、玲珑剔透。

一位读者来信说,读村上的作品“仿佛在一片明净的沙滩上散步,看远处一片碧水青天,爽呆了

”。

另一位读者说读他的作品“是一种快乐,将生活的每寸空余填满的快乐”。

更多的读者引用《挪》中主人公“我”阅读菲茨杰拉德《了不起的盖茨比》时的感想,“信手翻开一页,读上一段,一次都没让我失望过,没有一页使人兴味索然。

何等妙不可言的杰作

”可以说,这样的阅读感受惟有文字之美才能给予,只有通过细腻的文字之美才能获得。

那么,为什么中国读者对文字之美如此敏感如此情有独钟呢

我粗略看过日本读者和欧美读者的反响。

日本读者诚然中意其“文体”的美妙,但反响没这么热烈;欧美则主要为作品的“奇异的想像力和现代人的疏离感”及“侦探小说手法”等所吸引,几乎未提及文字之美。

相比之下,中国读者对这点差不多达到了一见倾心的程度。

这是为什么呢

我想这里边至少有两个原因。

一是中国人是诗国子民的遗老遗少,或者说是李白杜甫苏东坡的嫡系或非嫡系后代。

我不是语言学家,没有做过调查,但我总觉得汉语言大概是世界最美的语言之一——尽管理论上任何语种都可以等值交换——至少是最讲究装饰美的语种,如平仄、对仗等应该是只有汉语才具有、才胜任的。

虽说现代人忙了浮躁了,没有那份背着酒壶倒骑毛驴吟风弄月的时间和雅兴了,但这样的文化基因毕竟还留在他们身上,使得他们对文字之美词章之美依然格外敏感和心仪。

文学阅读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享受词章之乐。

那的确是惟独汉字这个古老媒体所能传达的妙不可言的乐趣。

可以说,那是上天对操汉语言之人的特殊恩典。

然而如今讲究文字之美词章之美的文章少了——这也是我要说的第二个原因——惟其少,也就格外渴求。

遗憾的是,中国当今文坛上这样的美文这样的作品似乎供不应求。

试想——也许我孤陋寡闻——除了少数几位的文字,还有多少能让我们感受到文字之美、文学之美的名篇佳构呢

更不用说鲁迅、钱钟书笔下那样风格独具的神来之笔了。

举个例子,前些日子我在一家颇有名的散文选刊上,赫然读到“美丽而漂亮的女孩”之句。

惊诧莫名之余,又深感庆幸:还好,总算没说成“美丽而漂亮的男孩”。

不知可否断言,我们得天独厚的宝贝汉语正在低俗化、粗鄙化、猥琐化、打情骂俏化

而具有细腻的文字之美文学之美的村上作品恰恰满足了人们的这种文学审美需求。

孤独之美 孤独,一如爱情与死亡,是文人尤其诗人笔下一个永恒的主题。

村上春树笔下的是怎样一种孤独呢

一位读者在来信中写了她的感觉:“(我)喝着咖啡,拌着夜色,一页页细细品读。

那时还是夏天,凉凉的晚风透过纱窗,舞起窗帘,吹散啡杯上袅袅的雾气……我的感觉好极了。

细腻的笔触,孤独的生活,似乎就像写我自己。

”是的,村上笔下的孤独是每个人都有的孤独,读起来就像写自己,因而是一无所不在的普通人的孤独。

而且给人的“感觉好了”,是一种很优雅的孤独,很美的孤独。

孤独者大多懒洋洋坐在若明若暗的酒吧里半喝不喝地斜举着威士忌酒杯半看不看地看着墙上名画仿制品半听不听地听着老式音箱里流淌的爵士乐,从不怨天尤人从不自暴自弃从不找人倾诉。

一句话,与其说是在忍耐孤独打发孤独,莫如说是在经营孤独、享受孤独、守望孤独、回孤独。

这也是所谓小资们最欣赏的经典场景、经典氛围、经典情调 不过,村上的孤独并不仅仅出自小市民式的廉价的感伤主义,不单单是对个人心境涟漪的反复咀嚼。

更多的是源于对人的本质、生命的本质以及社会体制、自身处境的批判性审视和深层次质疑。

这样的审视和质疑促使不断地追忆、不断地出走、不断地寻找。

正如他在2001年以《远游的房间》为题致中国读者的信中所说的:“任何人一生当中都在寻找一个宝贵的东西,但能够找到的人并不多。

即使幸运地找到了,实际上找到的东西在很多时候也已受到致命的损毁。

尽管如此,我们仍然继续寻找不止。

因为若不这样做,生之意义本身并不存在。

”那么作为村上在找什么呢

我想他是在找生命的真实和尊严,找主体性的完整和纯净,找灵魂的自由和出口。

然而这些东西注定是很难找到的,“一切都将一去杳然,任何人都无法将其捕获”(《且听风吟》),结果不得不久久彷徨于心灵的荒原,于是感到孤独,进而感到悲悯和忧伤。

幽幽的孤独、脉脉的温情和淡淡的忧伤,是村上作品极有特点的调子。

它如黄昏迷蒙的雾霭,如月下遥远的洞箫,如旷野百合的芬芳,低回缠绵,挥之不去。

这里,孤独不仅不需要慰藉,而且孤独本身即是慰藉。

而这无不令中国读者沉醉和神往,无不引起他们的心灵共振。

因为,为数不少的中国年轻人像个掉队的孩子,正处于不断迷失不断寻找的回环途中。

他们寻找风中的旗帜,面对的却是遍地的残片;他们寻找真诚的笑脸,面对的却是伪善的面孔;他们寻找形而上的价值,面对的却是形而下的金钱;他们寻找纯净的蓝天,面对的却是污秽的水沟。

他们感到的是深深的汹涌的巨大的孤独和忧伤。

觉醒者必然是孤独者,自尊者必然是孤独者,正直者必然是孤独者。

虽然这种时候的他们未必次次玩味孤独之美,但村上毕竟提供了一种排遣孤独的出口和升华孤独的范式,亦即提供了自我呵护的技术,使得他们默默保有自成一统的价值观和一贯性,“也能根据情况让自己成为强者”(村上春树)。

隐喻之美以及村上对自己作品的解读 村上的文字固然是“一丝不挂”或者“透明”的,而他的故事却层峦叠障扑朔迷离。

这同村上的创作理念有关。

村上认为“小说这东西说到底就是寓言,就使寓言变得富有现实性”。

在《海边的卡夫卡》中,他更是借大岛之口说得直截了当:“世间万物无一不是隐喻”(原话出自歌德)。

其实寓言性也好隐喻也好大体是同一回事,都是一种比喻手法一种象征。

庄子的《逍遥游》,李商隐的“锦瑟无端五十弦”,钱钟书的《围城》,都是我们熟悉的隐喻名作。

就是说隐喻(metaphor)本身并不人陌生,但像村上这样如此大量使用的实不多见。

他的隐喻可以说像他的幽默一样比皆是,的确堪称“日本的卡夫卡”。

“不存在十全十美的文章,如同不存在彻头彻尾的绝望”,这是村上处女作《且听风吟》劈头第一句,进入尾声时引用尼采的话:“昼之光,岂知夜色之深”,结尾句又是一个比喻:“同宇宙的复杂性相比,我们这个世界不过如麻雀的脑髓而已”。

这向我们发出一个明确的信息:他的小说日后将有无数精妙的比喻包括谜一样的隐喻出现。

其随后陆续推出的作品果然如此。

《一九七三年的弹子球》中的弹子球机和双胞胎女郎,《寻羊冒险记》中的背部带有星形斑纹的羊和羊士和“先生”,《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中的独角兽、夜鬼、“组织”、“工厂”和胃扩张女郎,《挪威的森林》中有气无力的萤火虫和“阿美寮”,《舞

》中的羊男和六具白骨,《国境以南太阳以西》中反复弹奏的钢琴曲灾星下出生的恋人们”(Star Crossed Lovers),《斯普特尼克恋人》中的人造卫星和摩天轮,《奇鸟行状录》的拧发条鸟和深井和无面人,而《海边的卡夫卡》可以说部小说就是由无数隐喻构筑的巨大迷宫,甚至其本身即是巨大的隐喻。

至于短篇小说中的,更可谓举不胜举。

作为手法,大而言之,是以两条线平行推进的:一表一里,一幽一明,一动一静,一实一虚,一阴一阳,一个此侧世界,一个彼侧世界,一个现实世界,一个灵异世界……虚实相生,阴阳交错,生死一如,真假莫辨,山重水复,云遮雾绕。

小而言之,就是不断地让什么莫名其妙地失踪。

以动物为例,猫失踪了,羊失踪了,连大象也失踪了,有一部短篇索性就叫《象的失踪》。

一头大象从象栏里失踪了,而且是一老年大象,“老态龙钟,初次目睹之人往往感到不安,真怕它马上瘫倒在地上断气”。

这还不算,象一条后腿还套着铁环,铁环连着铁链,“铁环和铁链一看就知道牢不可破,大象纵然花一百年时间使出浑身解数也全然奈何不得”。

然而就是这样一头大象突然失踪了。

当局动用了警察、消防队和自卫队外加好几架直升飞机折腾到傍晚也没找到,象就这样莫名其妙地失踪了。

不用说,若是隔壁家的小花猫或自家养的哈巴狗小白兔什么的失踪倒也罢了,而象在现存动物中大约是仅次于鲸鱼的庞然大物,也就是说乃是最不容易也最不应该失踪的动物,然而它失踪了,消失了,干干净净,利利索索。

综合村上在多种场合透露的信息,不难推断象所隐喻的是温馨平和的精神家园,象的失踪隐喻这样的精神家园可能永远消失。

村上1979年在处女作《且听风吟》中曾期待大象“重返平原”(“到那时,大象将会重返平原,而我将用更为美妙的语言描述这个世界”),而1985年在这篇《象的失踪》里则断定“大象和饲养员彻底失踪,再不可能返回这里”。

从我接得的大量读者来信来看,中国读者主要阅读障碍似乎就在这些隐喻上面。

也许来信的大多是高中生尤其女高中生的关系,而我们传统的语文教育——要求他们归纳主题或中心思想的语文教育又习惯性促使他们急于弄个水落石出。

也不仅仅高中生们,大学生们也有读不懂的——于是他们来信问我或在课堂上直接问我,问得我走投无路。

实在走投无路了,只好向始作俑者村上本人求救。

村上倒还配合,以公开信的形式回答说:“我的小说想要诉说的,可以在某种程度上简单概括一下。

那就是:任何人一生当中都在寻找一个宝贵的东西,但能够找到的人并不多。

即使幸运地找到了,实际上找到的东西在很多时候也已受到致命的损毁。

尽管如此,我们仍然继续寻找不止。

因为若不这样做,生之意义本身便不复存在。

”看得出村上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回答而这样回答的。

据我查阅,村上在其他场合几乎从未这样概括其作品的主题——尽管客观上、某种程度上是其主题——相反,他是反对写作时设定主题的,认为那样一来作品就僵化了。

他谈到更多的仍是隐喻。

2002年7月在就当时刚出版的《海边的卡夫卡》接受采访时以“神话”这一表述方式进一步解释说:“故事(物语)越是发挥作为故事本来的功能,越迅速接近神话。

说得更极端些,或许接近精神分裂症世界。

”他紧接着说的一段话对我们恐怕也很有启示性:“在这个意义上,我的小说可能有不大适合解析的地方。

……非我自命不凡,有时忽然有这样一种感觉,觉得写故事时不是就自己身上类似原型的东西一一加以解析,而是像整个吞进石块一样什么也不想地写下去,说到底。

这方面的感觉能在多大程度传达给读者我自是不大清楚。

”(《村上春树编:少年卡夫卡》,新潮社2003年6月出版)这样,势必使用隐喻手法。

可以说,隐喻性、神话性、象征性始终是村上作品的一大亮点。

而中国读者、尤其有一定生活阅历的读者中也还是有不少人对此心领神会,兴致盎然地跟他走进一个个充满隐喻之美的神奇世界。

这里我只引用一位大约是“白领”或“小资”的读者对《奇鸟行状录》中的发条鸟寓义的解读:“它是一只神奇的鸟,是作家在虚幻中对于真实的渴望,是这个世界和生命在岌岌可危中的全部希望所在。

它凝集着人类在此前的时代背景下对于世界和命运的思索,是人类在极度焦虑的状态中对于回归自然回归生命本质状态的渴求。

” 深刻之美 去年是村上春树出道第25年。

或许为了纪念或庆贺这一年,55岁的村上君索性一飞冲,变成了一只、一只夜鸟,从子夜11时56分飘飘然忽悠悠飞到翌日晨6时52分,而且飞得很高,居高临下,正可谓鸟瞰。

鸟瞰的记录,便是村上的最新长篇《天黑以后》。

这只夜鸟看见了什么呢

看见了在餐馆里同一个年轻男子交的会讲中国话的女大学生玛丽,看见了不分昼夜沉睡不醒的美貌女郎爱丽和从电视里定睛注视她的“面”男士,看见了被嫖客白川暴打后赤身裸体地蜷缩在墙角吞声哭泣的中国女孩。

继而通过监控摄像机将目光久久锁定在白川身上:白川,三十五六岁,西装革履,架一副金边小眼镜,文质彬彬,“长相给人以知性印象”,根本看不出是嫖妓之人,更看不出他会因女孩来了月经致使他无法泄欲而大打出手并为防止其报案而将所有衣服剥光带走。

于是,在这部新作中我们看到的不再是大多时候独自在酒吧或套间里面对窗外霏细雨沉浸在西方音乐声中品味孤独的村上君,不再是呆呆凝视瓶底剩的几厘米高的威士忌或者躺在床上看《纯粹理想批判》的村上君,不再是一味在心灵后花里鼓鼓捣捣精耕细作的村上君,而是一个敢于直面“恶”发掘“恶”的村上君。

然,对于恶的发掘或者说恶之化身的出现并不始于《天黑以后》。

例如《寻羊冒险记》(1982)中的“先生”、《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1985)中的“夜鬼”、《奇鸟行状录》(1994、1995)中的渡边升和剥皮鲍里斯,以及《海边的卡夫卡》(2002)中的“父亲”或“琼尼·沃克”。

但这些作品中的恶有一个大体相同的特点,即比较模糊和费解,无论人物象还是行为方式抑或时间地点,都往往笼罩在历史的层迷和亦真亦幻的斑驳光影之中,缺乏细部的现实感和实时感,超乎常识常理,真真假假,虚虚实实,直到两三年前的《海边的卡夫卡》仍大体如此。

但《天黑以后》不同了。

可以说,村上笔下的恶第一次聚敛为“身高、体形和发型都极为普通、在大街上走碰头也几留不下印象”的“普通家伙”,其作恶方式和作恶对象及其后果都是现实而具体的,真真切切,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尤其令人深思是,白川施暴之后马上若无其事地回公司加夜班,作为以“头号高手”自诩的电脑技师继续听着音乐检修出故障的电脑。

当他回家前在办公室里一件件取出被打女孩的衣服时,脸上居然浮现出困惑不解的神色,仿佛说“这样的物件为什么会在这里

”一言以蔽之,白川没有一丝一毫的作恶犯罪意识,更谈不上反省——这点说有多么深刻就有多么深刻。

总之,村上不仅仅是部分中国读者从中读取小资情调的“软”的作家,而且也是敢于把笔锋指向“恶”、“硬”的严肃作家是敢于直面历史和现实的有良知有勇气有责任感和问题意识深刻的作家。

深刻也是一种美,一种如刀刃一样闪着寒光的凌厉的美。

在这个意义上,的确可以认为,如果说《海边的卡夫卡》仍是在蛋壳中孵化的恶,而在《天黑以后》终于破壳而出。

在发掘“恶”的同时,《天黑以后》中也塑造了作为“善”之化身的日本人。

例如个中国女孩所去的情爱旅馆的女经理就对白川暴行大为愤慨,发誓决不饶过这个“暴打无辜女孩的家伙”。

在大学学中文并即将赴北京留学的女主人公玛丽说她看那个中国女孩第一眼“就想和她成为朋友,非常非常想……我觉得那个女孩现在彻底留在了我身上,好像成了我的一部分。

”或许如一位日本评论家所说:“寻找与社会上通行的善恶等基准和范不同的线路,是村上作品重要的motif(主题)”(森达也:《对元论社会的反抗》,《朝日新闻》2004年11月12日)。

当然,他的深刻在叩问人的现代性与主体性、思索人类的生存困境和终极走向等其他方面也有充分而独到的表现,这里就不再饶舌了。

(本版文字根据6月25日作者在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北京事务所所作演讲整理而成)参考资料:

村上春树的文章哪里最吸引你

我强烈推荐阿西莫夫的《基地三部曲》对于这个永恒的传世经典我真的没什么可说的,如果喜欢看科幻而没看过基地系列真的是一个莫大的遗憾,无与伦比的和逻辑,庞大而复杂的背景,基地给我带来的震撼超过其他任何一部科幻小说,不愧为世界科幻三巨头之一的阿西莫夫,其宏伟的想象力让我完全折服简介:《基地》是美国科幻作家阿西莫夫的代表作,和他的机器人小说一起成为科幻小说中的经典。

《基地》是由一系列故事构成的,除了《基地三部曲》外还有基地前奏和基地续集,其中《基地三部曲》分为《基地》(Foundation)、《基地与帝国》(Foundation and Empire)、《第二基地》(Second Foundation)。

在这个系列中阿西莫夫创造了一个未来的银河世界,心理史学家哈里·谢顿预见未来银河人民将会经历长达三万年的黑暗时期,于是找了一批最优秀的科学家来到银河边缘的一个荒凉行星建立“基地”,整个故事即以“基地”的兴衰为线索。

如果有人问我我看过的最好的科幻长篇,我会毫不犹豫地给出“基地系列”这个答案还有就是道格拉斯·亚当斯的《银河系漫游指南》系列,目前科幻世界出了其中的两部,为《银河系漫游指南》和《宇宙尽头的餐馆》,还有三部估计科幻世界会陆续推出,其文笔极其辛辣幽默,看的时候我无数次的笑到喷饭,无数次的佩服亚当斯的风趣幽默,“原因

没什么原因,事实上,原因去吃午餐了”。

这个系列被欧美誉为喜剧科幻的圣经,为了表彰其卓越贡献,一颗小行星的名字也以书中男主角“阿瑟”命名,剧情荒诞到了一定境界,但是正式这种极其的荒诞成就了这一伟大系列安德系列,一共有四本,《安德的游戏》《死者代言人》《屠异》《安德的影子》,系列通过一个孩子的视角来审视人类和虫族的战争,深刻探讨了种族,战争,正义等等等等……一套非常好的书,很值得一看沙丘三部曲,《沙丘》《沙丘之子》《沙丘救世主》,呵呵,对于这个史上第一个包揽雨果、星云双奖的小说,还有什么好说的

好看的动漫

《犬夜叉》《不可思议游戏》《十二国记》《翼•年代记》《灼眼的夏娜》《梦幻妖子》《风之圣痕》《破天荒游戏》《深渊传说》《武器种族传说》《fate/stay night》《龙鸣》《魔法禁书目录》《潘朵拉之心》《通灵王》《鬼眼狂刀》《僵尸借贷》《叛逆的鲁路修》《圣魔之血》《黑猫》《妖精的尾巴 》《恋爱情结》《恶作剧之吻》《吸血鬼骑士》《十字架与吸血鬼》《下一站巨星》(skip beat)《守护甜心》《S.A特优生》《濑户之花嫁》《彼男彼女的故事》《伯爵与妖精》《樱兰高校男公关部》《完美小姐进化论》《龙与虎》

我所了解的欧洲国家。

什么也可以。

瑞士简介 瑞士位于欧洲中部,是欧洲各国的文化、科技、金融的枢纽。

在经历过第一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浩劫后,瑞士还是坚持了她独有的特色-----永久奉行中立政策。

美丽富饶的瑞士占地面积4,1000平方公里,人口约700万。

公民中主要以日尔曼人为主,其余为法国人和意大利人。

瑞士的官方语言为德语、法语及意大利语,近几十年来,随着外来人口的增加,英语也渐渐的融入了瑞士人的生活,成为了通用语言。

在瑞士境内,有大约58%的面积是阿尔卑斯山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是全世界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国家之一。

瑞士首都伯尔尼,是全国的行政管理中心。

苏黎世是全国最大的城市,世界金融中心之一,日内瓦和洛桑为重要的国际会议中心。

钟表业在瑞士有500多年的历史,迄今一直保持世界领先地位,被称为“钟表王国”。

首都伯尔尼有1000多家钟表店,整个城市就象一个巨大的钟表展览馆,有“表都”之美誉。

瑞士的政局稳定,经济高度发达,居民平均收入世界第一,人均在国外资产和投资占世界第一,有“金融帝国”之称。

此外,瑞士共有银行600余家,分支机构5080家,真是名副其实的银行之国。

瑞士盛产手工业及传统工业,其中最负盛名的就是瑞士的钟表,经久不衰,驰名海外。

瑞士更被世界各大知名公司看好,纷纷在瑞士建立了总公司,如我们如雷贯耳的雀巢公司和罗氏制药等等。

可想而之,瑞士的治安是绝对无懈可击的,您无须担心在瑞士的一切安全问题。

如果说,人间有天堂的话,那么天堂就在这里。

瑞 士 简 介 进入瑞士您就可以看见有条不紊的农场,美丽洁静的乡村,系着牛钳子铃的乳牛,布谷鸟的木屋,绿油油的溪谷,秀丽的湖水,和白雪盖顶的阿尔郫斯山,这些都吸住了异乡客的心。

瑞士的美,美在它的信手拈来,美在它的浑然一体无论从哪个角度,无论走到哪个角落,随便举起镜头,得到的都一种构思,一幅图画,它是一杯百年陈酿,品来持久香浓,顺畅而惬意。

不论在哪个季节,瑞士都是一个经典的旅游胜地。

英格堡是登铁力士雪山的基地,是个典型的瑞士观光小镇,集古典雅致与旅游商业与一体。

铁力士雪山在艳阳高照下闪闪生辉,夏日田园风光景色美绝,冬日是个理想的滑雪场地,其长达58公里惊险刺激的滑雪道,足以使任何水平的滑雪者大显身手。

从英格堡达乘缆车登上3,020米的铁力士雪山,全程需要45分种。

其间转换3种不同的登山缆车,景观亦随着高度的啬而变化,从碧绿的山谷至白雪皑皑的冰峰,铁力士雪山给人的感觉十分雄伟壮观。

瑞士工艺精湛的手工艺 银行户头都成为世人追求的目标。

瑞士还是人们的购物天堂。

综 合 概 述 人口:667.2万 宗教:天主教 面积:41.285平方公里 首都:伯尔尼 语言:法语、德语、意大利语 货币:瑞士法郎 ***博物馆 位于瑞士德语区的Brienz有一座成立于1835年的私人木雕收藏博物馆Living Museum ,由Eduard Binder所创,目前由其曾孙Eduard Jobin经营,博物馆内收藏有世界上最多的瑞士木雕艺术品以及各式的音乐盒,所展出的作品约有500多件,其中包括一百多年前费时5年所完成的精美橱柜、由一整棵梧桐树干所雕刻的一群圣伯纳狗,连绳子都是由同一棵木材所雕刻出来的,其做工之细腻令人叹为观止。

在博物馆内也可同时参观现场雕刻表演,这些雕刻师可都是在当地雕刻学校受过4年正统的雕刻训练,经过他们的巧手,赋予这些木头生命及个性。

对于想购买相关手工艺品的旅客,也可以在博物馆旁边的Joble商店购买到如瑞士刀、牛颈铃、各式刺绣、音乐盒、咕咕钟等手工艺品,价钱则相当公道。

***伯尔尼 位于海拔540米的伯尔尼,是瑞士的首都。

伯尔尼旧城是保存完好的中世纪城市,建筑物以沙岩为外墙,6英里长的拱廊中有购买女士饰物店、手工艺品店、古玩店和旧书店。

每周二和六上午为市集日,农民和当地商贩集中于此处。

市中心有11个建于1545年前后的古喷泉、13间博物馆,包括瑞士邮政博物馆、伯尔尼历史博物馆、瑞士戏剧收藏博物馆和瑞士阿尔卑斯山博物馆等。

建于1421年的大教堂、监狱塔楼(1256年以前的城门)、横跨阿莱河(River Aare)的11座桥及熊园(熊是该市的象征动物)都是吸引游客的去处。

每年夏天,伯尔尼沿街建筑物的阳台上都摆满盛开的鲜花。

所以,就成了色彩绚丽的花城。

每年11月第4个星期一是著名的洋葱节(Zibelemarit),是洋葱丰收的好日子,传统的洋葱市场摆满各式各样新鲜的蔬菜,吸引游客前来观看。

***圣梅耶城堡 圣梅耶城堡(Chateau St-Maire)建于西元1397到1426年之间,由传教士团体所建。

圣梅耶城堡位于洛桑大教堂以北约200公尺处,过去是传教士的修道院,今日则是沃洲政府所在地。

乍看圣梅耶城堡,仿佛与意大利佛罗伦斯的旧宫颇为相似,后经证实,是来扑克于意大利的工匠之手。

***洛桑大教堂(Cathedrale) 位于旧城区里,旧城区多沿山坡而建,而且道路多为鹅卵石所铺砌,建议你最好穿双舒适的鞋来此,以免走得脚痛扫兴。

建于是1275年的洛桑大教堂,当年是为了奉献给统治罗马帝国的哈布斯家族鲁道夫国王,洛桑大教堂可说是洛桑市区内历史最悠久,同时最为显著的建筑,其高耸的哥德式尖塔耸入云霄,成为洛桑的显著标志,同时也被公认为瑞士最美的早期哥德式建筑。

教堂外观雕刻着许多繁复的人物,据说第个雕刻都诉说着一段圣经里的故事;至于教堂内部,则有着相当炫丽的彩绘玻璃,勃艮地最后一位国王鲁道夫三世(Rudolf III)即在此加冕。

***玫瑰园 1913年由公墓改建而成的玫瑰园(Rosengarten)是俯瞰伯尔尼市全景的最佳位置。

顾名思义,这里所种植的植物以玫瑰为主,约有200多种,几千株,每当春天伯尔尼的玫瑰园会开满各式各样的玫瑰,是造访的最佳时机。

***熊公园 到伯尔尼的游客几乎都会前往熊公园(Barengraben)参观,走到旧城区的尽头,过了尼迪格桥(Nydegg),就到了熊公园。

事实上,熊公园并不是一般想像的动物园,只是以围墙将几只熊围住,任熊自由自在的走动,没有入口,也不收门票,里面可爱的熊,特别是小熊,吸引不少游客驻足参观。

这里最多只能容纳5只熊,每天每只熊约要喂4公斤食物(冬天2公斤),其中包括游客喂食的食物,游客可购买饲料喂食这些熊,费用为SFr3。

***爱因斯坦博物馆 终老于此,而专属于伯尔尼的名人则是曾经任教于伯尔尼大学,赫赫有名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

爱因斯坦在伯尔尼共居住7年(1902-1909),而1903-1905年他在伯尔尼大学任教时,就住在克拉姆街的这间小公寓内,据说,相对论便是当时研究出来的。

博物馆内大致维持当初爱因斯坦所住的格局,展示了他生前各个时期的照片、相对论的学术资料、上课的录音带……等,其中还包括爱因斯坦在报上分类广告刊登的招生启示,爱因斯坦的成绩单,详细而清楚的纪录爱因斯坦生平事迹。

瑞士是个人文荟萃之地,许多名人出生于此。

***钟塔与大教堂 曾经是伯尔尼市西城门的钟塔(Zeitglokenturm),位于克拉姆街(Kramgasse)的城门上,第一层的天文钟建于1218年,至于目前塔钟的规模,则是1771年间完成。

第一层天文时钟钟面的设计相当复杂,除报时之外,还可看出季节、月份、日期、星期、以及月圆、月缺、非常科学。

钟旁的人偶在整点前四分钟即开始表演,经常吸引过往的游客驻足观赏。

***卢塞恩 卢塞恩是瑞士风景最优美的城市之一,是旅游热点。

它位于卢塞恩湖畔,主要的景观包括14世纪查珀尔桥(Chapel Bridge)--欧洲最古老的木桥。

***基督教堂 位于路易斯河畔和市政厅隔河相望的基督教堂(Jesuitenkirche),建于1666年,是瑞士第一座大型的巴洛克式宗教建筑,教堂外醒目及具有代表性的二个拱顶装饰,是18世纪中叶,才改建完成,此外,此一教堂最早的捐赠者为Brother Klaus,逝世后也葬在教堂内。

***卡贝尔桥 虽然卡贝尔桥(Kapelbvcke)的高度不高,但其有顶的特殊造型,却是卢塞恩极为显著的地标之一。

除了显著之外,建于1333年的卡贝尔桥,也是欧洲最古老的有顶木桥,桥顶内壁还设置了100多幅古画,沿途可欣赏这些描述当年黑死流行景象的画作。

这座横跨路易斯河,长达200公尺的木桥,有两个转折点,桥身近中央的地方有一个八角型的塔楼(Water Tower),曾经是作战时安放战利口及珠宝的地方。

1993年8月卡贝尔桥曾遭祝融肆虐,所幸并没有完全烧毁,损毁的桥身及画作,都已经重新修补完整,但新旧痕迹仍可清晰辨认。

***铁力士山 极受台湾观光客喜爱的铁力士山(Mt.Titlis),位于卢塞恩不远的英格堡(Engelberg)区,从英格堡山麓搭车上山大约要45分钟左右,沿途总共更换三种不同的缆车,相当有趣,由于为国际观光重镇,铁力士山的缆车站也是相当国际化的,一走进车站,就可看见屋顶上悬挂各国国旗,宛若一小型联合国。

由于海拔越来越高,在史坦德站下后,已经可以明显感受到气温的逐降。

从史坦德搭第三段也是最后一段缆车,这段缆车为世界首创的360度旋转缆车(Rotiar),共可承载80位乘客,乘客不需更换位子,便可以欣赏车外360度的全景,在这里你将可欣赏白雪皑皑的群山,还有千年不化的冰河景观,看来壮观无比,接着即抵达海拔3020公尺的铁力士山。

抵达铁力士山峰以后,一般滑雪者都会直接奔向当地滑雪场,展开精彩刺激的滑雪之旅,至于东方如台湾观光客,由于不谙雪性,且装备不足,多只是到此一游参观而已,一般参观路线会先到当地著名的蓝洞(Glacier Grotto),蓝洞系由冰河所挖掘出来的洞穴,这里有许多冰河雕作品,深蓝色的冷光照射在冰壁上,使得气氛更加诡异。

接着不妨到露天观景台上,观赏阿尔卑斯群山的面貌,欣赏滑雪者的英姿。

即使不能亲身滑雪,也可以玩玩丢雪球的游戏,或者在雪地上翻滚,也相当有趣。

在这里如果运气好的话,说不定还会看到阿尔卑斯山的救生员圣伯纳狗,当地圣伯纳狗用来救援在阿尔卑斯山的山难者,它们凭着敏锐的嗅觉,可以轻易找出山难者,而它们顶上挂的小木桶内,则装有蓝姆酒,用来给山难者暖身子用的。

***洛桑 洛桑(Lausanne)面向日瓦内湖、背靠阿尔郫斯山,四周遍布绿色的葡萄园。

该城市具有丰厚的文化和历史遗产,设有许许多多私立学校和教育机构。

***面包博物馆 洛桑除了旧城区与乌契附近的景点外,邻近的小镇也有许多有趣的景点值得造访,Echallens的面包博物馆(Bread and Wheat House)就是其中一处。

位于洛桑东北方约30分钟车程的Echallens 是一个可爱的小镇,往Echallens的沿途则有瑞 士面积最大的麦田,而大片美丽的熏衣草、向 日葵,使沿途的景色更为动人。

1988年成立的 面包博物馆就坐落在镇上的镇议会厅旁,一踏 上议会厅广场,就可以闻到刚出炉面包的香气。

面包博物馆的一楼其实为贩售面包与咖啡的小小 店面,而二三楼就是面包博物馆。

说是面包博物 馆,其实这里展览的是一切与麦有关的相关事物 ,包括各种年代与地区不同的种麦、割麦、打麦 的过程与工具,有些收割麦子的工具甚至可追溯 至公元前2400年,可见人类食用麦子的历史相当 悠久。

这里也收集了世界各国月笞游?及傅那?矣胗势保?邢腹劭矗?狗?现一枚来自台湾,以农村妇女手捧稻麦为图案的邮票呢

这里也有以幻灯 片制成多媒体,主要讲述麦子对世界各国不同人种的重要性。

还有一些以 小模型塑造的做面包过程也相当生动有趣。

当然如果想亲眼见证面包师傅 的手艺,楼下的面包店后方就有一处开放的空间,你可以看见面包师傅亲 手制作面包的过程,而这里所有香喷喷的面包也都来自这些师傅的巧手。

可以在参观楼上的博物馆之后,在一楼点杯香醇的咖啡与可口的面包,顺 便欣赏入口的面包如何成型的过程。

如果想尝试制作的过程,也可以向店 家要求,他们会让你参与制作「辫子面包」,大的辫子面包付费6.5瑞士法 朗,小的则付费3.5瑞士法朗。

这种外形像麻花辫的面包,是此地区人们周 末早餐最常食用的面包,师傅们会搓成几条长长的面团,再教你如何编出 形状,你编好后,会插上你的名字,送进烤炉,没一下子你就可以品尝亲 手制作的面包了

***奥林匹克博物馆 自从奥运创办人Pierre de Coubertin,于1915年将国际奥委 会总部由巴黎迁至洛桑之后,洛 桑就名符其实的成为了奥林匹克 之都。

而1993年洛桑成立了世界 第一座奥林匹克博物馆(Olympics Museum),更使洛桑的奥林匹克 之都的封号具体而现。

洛桑的奥林匹克博物馆位于乌契区的日内瓦湖畔,占地宽广,博物馆 广场前有奥林匹克之火终年点燃,还有许多不同运动造型的塑像点缀,表 现出运动竞赛中的力与美。

奥林匹克博物馆是以许多比赛纪录片及计算机多 媒体等,展示奥林匹克运动的沿革与历史,优秀选手的介绍,如拳王阿里 、卡尔路易士等,以及各国的吉祥物、历届奖牌的设计、传递的圣火火炬 展示等等,这里提供随身携带的语音说明系统,有包括中文等各种语言的 解说,在观看展览的同时,可以藉由语音的说明,更加了解这些展览品许 多有趣的历史缘由。

例如在各届圣火火炬展览中,加拿大蒙特娄的奥运火 炬是由卫星传送,在传送的过程因下雨而曾一度熄灭,幸好有人急中生智 ,点燃打火机成为临时的圣火,才使圣火不至于中断。

除了许多的展示物外,馆内大厅有一面墙是以一块块的大理石所砌成 的,这些大理石上都刻有不同的名字,如Toyota等企业名称,你可以发现 上面有一块中文的名称,写着「永远怀念蒋经国先生」,写明由李登辉总 统所捐赠,不过要在这些石块上留名可不简单,因为得花上一百万美金才 行

博物馆中尚有图书馆与视听室等,让参观者能够对奥林匹克这个神圣 无比的运动竞赛有更深一层的认识。

对于参观者来说,藉由许多纪录竞赛 当时的影片与多媒体,重现了每届奥运的风采,运动员的欢喜与悲哀,成 功与失败,还有无数观众的喝采,都让参观者彷佛身历其境,看来让人热 血澎湃,感动不已。

***悠闲自在的乌契Ouchy 原本为日内瓦湖畔小渔村的乌契,因为有着日内瓦湖明媚的景色环绕 ,现今不仅已成为洛桑地区最主要的休闲旅馆集中地,这里也是洛桑的居 民与游客最喜欢的休闲之处。

日内瓦湖畔有许多绿意盎然的公园与广场, 设置有大人与小孩都适合的游乐设施,沿湖不仅有完善的慢跑步道,湖上 也有许多丰富的活动,因此在天气晴朗的时候,环绕日内瓦湖畔的乌契地 区充满了无限的生气,慢跑的、溜直排轮的、骑脚踏车的、爸爸和儿子玩 跳棋的,荡秋千的小朋友、坐在湖边或露天餐馆椅子上享受日光浴的,喂 着湖边天鹅的人,不论你走到哪,总能感受这里悠闲自在的气息,让人体 会洛桑愉悦明亮的色彩。

日内瓦湖畔有许多游湖的行程值得一游。

由 CGN船运公司所经营的船队,每天有多趟的船只 往来日内瓦湖畔的各个城市,例如日内瓦、蒙投 (Montreux),甚至是法国的城市Thonon与Evian 。

使用瑞士周游券可以免费搭乘此种游轮,在游 轮上可以悠哉的欣赏日内瓦湖畔各个城市的美景 ,澄绿的日内瓦湖和碧蓝的天空相映照,舒服的 微风不时拂过脸庞,掠过的飞鸟与点点的白色帆 船,日内瓦湖的美丽都在游湖的过程中尽收眼帘 。

如果时间足够,你还可以在游轮上用餐,这里 著名的湖鱼鲈鱼(perch)相当的美味可口,大力 的推荐你尝试。

再游轮上一边用餐,一边欣赏美 景,这可也是人生一大乐事。

***圣母大教堂与旧主教宅 位于旧城区的圣母大教堂建于1150年,共耗费82年的时间,于1232完 成。

这栋被称为瑞士最美丽的教堂有着哥德式的建筑外观,教堂大门,这 些13世纪时以圣经中的圣徒为主要雕刻主题的雕像,虽然许多颜色已经斑 驳,但精致的程度仍叫人喟叹。

教堂内部非常的庄严肃穆,许多石柱上都 留有13世纪的彩绘,各种图案与故事所构成的彩绘玻璃,在阳光照耀下倒 映在教堂的地上,形成另一种庄严之美。

这里最有名的彩绘玻璃当推玫瑰 窗(Rose Window),于1240年所建,上面的图案以不同季节与月份所形 成的宇宙意象为主题,经过两年的整治,于1999年才又重新开放。

大教堂北方的钟塔相当高耸, 参观的人可以从此地俯瞰优美的洛 桑市。

虽然名为钟塔,但是大教堂 的钟塔却不以时钟来告知时间,因 为这里保留了守更者报时的传统, 从每天晚上的10点至凌晨2点,每 个整点这位守更者会站在四方形的 钟塔上,以法语向四方大喊「现在 几点了」,这种特殊的报时方式, 在夜半听来,尤其让人对中古时代 充满怀想。

大教堂右侧附近的旧主教宅建于11-15世纪之间,现今则为洛桑历史 博物馆的一部份,这里展示着许多圣像,并且陈列着记载洛桑历史的古文 书,还有17世纪的洛桑市模型。

***旧城区 洛桑在市中心附近有非常良好的购物街道,搭地铁在总站的福隆站下 车,出地铁站经过可以俯瞰整个洛桑旧城区的格兰桥(Grand Pont),抵达 圣法兰索广场(St. Froncois),这里林立着许多精品商店,不仅是非常迷人 的购物街道,也是旧城区徒步之旅的开始。

行人徒步区以圣法兰索广场(St. Froncois) 旁的圣法兰索教堂为地标,沿着柏格路(Rue de Bourg)及法兰索路(Rue St. Froncois)这两条分 叉出去的斜坡商店街,到处可见设计独具的橱窗 与精品商店,Catier、Bally、Rolex、Divarese等, 服饰、皮鞋、饰品等皆有,不怕没有你想要的品 牌,只怕你的荷包不够麦克。

由于精品店多,这 里的价格并不便宜,但是对于名牌的崇尚者来说 ,那可真是来对地方了 。

这里因为靠近旧城区, 商店街的建筑也很古典,19世纪的建筑比比皆是 ,有些甚至有400年以上的历史。

这里的景观相当特殊,许多路面仍以石块所砌成,加上洛桑山丘 城市的特性,所以附近许多街道有着长长的斜坡,逛街时的感觉犹如 爬上爬下一个个小小的山坡,让人像置身旧金山,所以洛桑也有「瑞 士的旧金山」之称。

经过连接购物区与旧城区的Pontch-Bessieres桥,就正式进入旧城区。

旧城区有许多值得观看的地方,帕吕广场(Place de la Palud)附近也是着 名的购物区,还有许多餐厅林立,这里每周三与周六上午有半日的市集, 常常人声鼎沸。

广场自14世纪即已存在,1673-1675年所建的市政厅也位 于广场之上,矗立正义女神的喷泉后方有一音乐报时钟,每整点会发出音 乐,并且有小人偶出来绕行,同时播出洛桑历史的解说,相当有意思。

洛 桑的旧城区值得前往的景点还包括圣母大教堂(Cathedrale Notre-Dame) 与旧主教宅(Ancien-Eveche)等。

***苏黎世 苏黎世是瑞士最大的城市,但不是首都。

这座地处苏黎世湖畔的城市是瑞士最大的商业金融中心,其银行业在国际上久负盛 名。

在瑞士 ,国际化程度最高的城市当属日内瓦,位于法语地区的日内瓦湖畔。

日内瓦是全世界交汇之点,它是联合国欧洲总部的所在地,也是许多其它国际组织的总部所在地。

格罗斯大教堂 ***格罗斯大教堂(Grossmunster Cathedral) 被认为是瑞士境内建造于11-12世纪的罗马式教堂中,规模最大者。

事实上,其双塔式的建筑,外观相当雄伟壮丽,其独特的造型也成为苏黎世的像征。

教堂内最古老的墓窖建于11世纪末和12世纪初,其余部份为罗马人十字军东征时期所建,16世纪宗教改革者兹里文(Huldrych Zwingli)即是在此发表相关演讲,倡导工作不忘祷告(Pray and Work)的言论 ***苏黎士联邦工学院/苏黎士大学 苏黎士联邦工学院(ETH)和苏黎士大学(Zurich University)比临而建,是新城区较为特殊的建物,也是一般游客的旅游参观动线。

苏黎士联邦工学院1864年根据建筑系教授高特弗雷德任佩的设计而建,1916-1919年由古斯塔夫古尔重新设计。

至于苏黎世大学,1914年根据卡尔莫泽尔的设计而建,目前约有33000名学生在引就读。

***市立美术馆 位于旧城区的市立美术馆(Kundthaus Zurech),就在格罗斯大教堂东方不远处。

在门口有一个罗丹著名的雕塑作品〔地狱之门〕,馆内收藏许多瑞士画家的绘画、雕塑以及版画,大多数为19世纪和20世纪的作品。

***苏黎世火车站 是1871年由建筑师Wanner,仿古罗马拱形建筑所设计,内有一室内广场,每周三固定有市集,此外,还会不定期在此举办音乐会,不知是为吸引每日来往于火车站2000多个班次的人潮,或者是因应人潮的需求,而有这个室内市集的存在。

尽管只是个当地居民贩售蔬果及日常用品之处,但却是苏黎世租金高得吓人的黄金地段,据了解,一日的租金高达5万瑞士法郎,但大多数都是大企业所承担,到于每周三的市集,则是由当地知名的保险公司固定承担,再以较便宜的价格回馈给其保户在此设置摊位。

市集内的小贩大都是来自乡村的农人,其所贩售的物品多半是自己制造的乳制品或栽种的植物。

在此可买到道地的瑞士起司、熏肉、点心…等,亲切的老板还会免费请你试吃呢

荷兰简介 荷兰王国位于欧洲西部,面积4 1 5 4 8 平方千米( 包括内陆海) ,海岸线总长1 0 7 5 千米。

居民中 荷兰人占9 5 % 。

居民多信天主教和基督教。

荷兰语为官方语言。

荷兰是“低地之国”,绝大部分为平原。

属海洋性温带阔叶林气候。

天然气、煤、石油蕴藏较丰富。

工业发达,造船、电子、化工、水利工程、钢铁、石油提炼、采煤、食品等工业部门先进,金融保险业发达。

农业以畜牧和园艺为重要,并以高集约化、高产著称。

航运业和渔业发达。

外贸在经济中占重要地位。

主要贸易伙伴是欧洲共同体国家。

首都阿姆斯特丹,荷兰经济、文化中心和重要海港,有造船、飞机制造、化学、电机等工业。

政府所在地是海牙。

鹿特丹是重要的商业和金融中心,世界大港之一。

欧洲哪个国家的风景和风俗最吸引人??

说到欧洲哪个国家,其实真有不少.我个人推荐几个。

(1)苏格兰(英国):只要一提到苏格兰,我总会想到苏格兰风笛.淡淡的,又带着一丝的忧伤,弥漫在苏格兰的一角一落,苏格兰人的生活中。

伴随着苏格兰人的民族精神,总能给我宁静的感动.我时常想哪一天我定居到苏格兰,穿着苏格兰特有的花布裙、听着悠扬的风笛,与性格粗犷的苏格兰朋友一块品味着它特有的威士忌,感受那一份和谐的风情。

(2)西西里岛(意大利):其实意大利远不止这一块宝地.但西西里岛有它独特之处.特别是小镇陶尔迷(Taormina),这里一面是悬崖,一面临大海,城市建筑在层层山石之上,形成它那上接青天,下临大海,岿然耸立的气势。

夜晚,远远望去,它的点点灯火和天上的繁星完全连成一片,使人分不清哪是天上,哪是人间。

同时,这里也有醇厚的民俗和灿烂的文化,人们都很重视家庭.所以在这里总会感觉到那样的和气,伴着盛开的柠檬和橘树林香气,给人以心灵的慰藉,深深感受到它与意大利深厚文化交相辉映的气息。

(3)普罗旺斯(法国):提到法国,大多数人都会想到浪漫。

没错,在普罗旺斯,这种感受会更明显,但更多的,是自然的浪漫。

整个普罗旺斯地区因极富变化而拥有不同寻常的魅力——天气阴晴不定,暖风和煦,冷风狂野;地势跌宕起伏,平原广阔,峰岭险峻;寂寞的峡谷、苍凉的古堡,蜿蜒的山脉和活泼的都会……试想,只身站在薰衣草花海,或是徜徉于小河边上的小镇,那种感觉是何等清新和畅怀。

(4)最后,我还想介绍的就是雅典(希腊)。

作为充满文化气息的雅典,古代遗址随处可见,诸多的文学哲学家诞生于此,其文化底蕴可见一斑.每次想到雅典,总会给我一种神秘又好奇.真想亲身去体会那与众不同的千年文化.或独步于橄榄园中,体味那流传的和平的信仰。

如何从文学叙事学的角度分析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

从文学叙事学的角度我想是否可以归纳为以下四点,即文字之美、孤独之美、隐喻之美、深刻之美 文字之美 多数人是因为文字之美才喜欢村上作品的。

毕竟,文学是语言的艺术,离开了语言艺术,离开了文字之美,也就无所谓文学。

这里所说的文字之美当然不仅仅指优美、华美、“美辞丽句”等通常意义上的美,而主要指文本的独特性。

文本的独特性是文学最可宝贵的品格。

而文本的独特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字亦即行文(文体)的独特性和不可复制性。

说白了,就是说是“这一个”而不是“那一个”。

大而言之,相对于中文,日文在整体上显然有其是“这一个”而不是“那一个”的独特性。

黏黏糊糊絮絮叨叨啰啰嗦嗦藕断丝连拖泥带水,看中译本也一眼即能看出是从日文而非英文、俄文翻译过来的小说。

正因如此,村上才下决心将贴裹在日语周身的“各种赘物冲洗干净……使其一丝不挂”。

这“一丝不挂”,说起来似乎有点骇人听闻甚至不无色情味道,其实就是黏黏糊糊啰啰嗦嗦的反义词——干净、利落、洗炼、自然、清爽雅淡、玲珑剔透。

一位读者来信说,读村上的作品“仿佛在一片明净的沙滩上散步,看远处一片碧水青天,爽呆了

”。

另一位读者说读他的作品“是一种快乐,将生活的每寸空余填满的快乐”。

更多的读者引用中主人公“我”阅读菲茨杰拉德时的感想,“信手翻开一页,读上一段,一次都没让我失望过,没有一页使人兴味索然。

何等妙不可言的杰作

”可以说,这样的阅读感受惟有文字之美才能给予,只有通过细腻的文字之美才能获得。

那么,为什么中国读者对文字之美如此敏感如此情有独钟呢

我粗略看过日本读者和欧美读者的反响。

日本读者诚然中意其“文体”的美妙,但反响没这么热烈;欧美则主要为作品的“奇异的想像力和现代人的疏离感”及“侦探小说手法”等所吸引,几乎未提及文字之美。

相比之下,中国读者对这点差不多达到了一见倾心的程度。

这是为什么呢

我想这里边至少有两个原因。

一是中国人是诗国子民的遗老遗少,或者说是李白杜甫苏东坡的嫡系或非嫡系后代。

我不是语言学家,没有做过调查,但我总觉得汉语言大概是世界最美的语言之一——尽管理论上任何语种都可以等值交换——至少是最讲究装饰美的语种,如平仄、对仗等应该是只有汉语才具有、才胜任的。

虽说现代人忙了浮躁了,没有那份背着酒壶倒骑毛驴吟风弄月的时间和雅兴了,但这样的文化基因毕竟还留在他们身上,使得他们对文字之美词章之美依然格外敏感和心仪。

文学阅读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享受词章之乐。

那的确是惟独汉字这个古老媒体所能传达的妙不可言的乐趣。

可以说,那是上天对操汉语言之人的特殊恩典。

然而如今讲究文字之美词章之美的文章少了——这也是我要说的第二个原因——惟其少,也就格外渴求。

遗憾的是,中国当今文坛上这样的美文这样的作品似乎供不应求。

试想——也许我孤陋寡闻——除了少数几位的文字,还有多少能让我们感受到文字之美、文学之美的名篇佳构呢

更不用说鲁迅、钱钟书笔下那样风格独具的神来之笔了。

举个例子,前些日子我在一家颇有名的散文选刊上,赫然读到“美丽而漂亮的女孩”之句。

惊诧莫名之余,又深感庆幸:还好,总算没说成“美丽而漂亮的男孩”。

不知可否断言,我们得天独厚的宝贝汉语正在低俗化、粗鄙化、猥琐化、打情骂俏化

而具有细腻的文字之美文学之美的村上作品恰恰满足了人们的这种文学审美需求。

孤独之美 孤独,一如爱情与死亡,是文人尤其诗人笔下一个永恒的主题。

村上春树笔下的是怎样一种孤独呢

一位读者在来信中写了她的感觉:“(我)喝着咖啡,拌着夜色,一页页细细品读。

那时还是夏天,凉凉的晚风透过纱窗,舞起窗帘,吹散啡杯上袅袅的雾气……我的感觉好极了。

细腻的笔触,孤独的生活,似乎就像写我自己。

”是的,村上笔下的孤独是每个人都有的孤独,读起来就像写自己,因而是一无所不在的普通人的孤独。

而且给人的“感觉好了”,是一种很优雅的孤独,很美的孤独。

孤独者大多懒洋洋坐在若明若暗的酒吧里半喝不喝地斜举着威士忌酒杯半看不看地看着墙上名画仿制品半听不听地听着老式音箱里流淌的爵士乐,从不怨天尤人从不自暴自弃从不找人倾诉。

一句话,与其说是在忍耐孤独打发孤独,莫如说是在经营孤独、享受孤独、守望孤独、回孤独。

这也是所谓小资们最欣赏的经典场景、经典氛围、经典情调 不过,村上的孤独并不仅仅出自小市民式的廉价的感伤主义,不单单是对个人心境涟漪的反复咀嚼。

更多的是源于对人的本质、生命的本质以及社会体制、自身处境的批判性审视和深层次质疑。

这样的审视和质疑促使不断地追忆、不断地出走、不断地寻找。

正如他在2001年以为题致中国读者的信中所说的:“任何人一生当中都在寻找一个宝贵的东西,但能够找到的人并不多。

即使幸运地找到了,实际上找到的东西在很多时候也已受到致命的损毁。

尽管如此,我们仍然继续寻找不止。

因为若不这样做,生之意义本身并不存在。

”那么作为村上在找什么呢

我想他是在找生命的真实和尊严,找主体性的完整和纯净,找灵魂的自由和出口。

然而这些东西注定是很难找到的,“一切都将一去杳然,任何人都无法将其捕获”(),结果不得不久久彷徨于心灵的荒原,于是感到孤独,进而感到悲悯和忧伤。

幽幽的孤独、脉脉的温情和淡淡的忧伤,是村上作品极有特点的调子。

它如黄昏迷蒙的雾霭,如月下遥远的洞箫,如旷野百合的芬芳,低回缠绵,挥之不去。

这里,孤独不仅不需要慰藉,而且孤独本身即是慰藉。

而这无不令中国读者沉醉和神往,无不引起他们的心灵共振。

因为,为数不少的中国年轻人像个掉队的孩子,正处于不断迷失不断寻找的回环途中。

他们寻找风中的旗帜,面对的却是遍地的残片;他们寻找真诚的笑脸,面对的却是伪善的面孔;他们寻找形而上的价值,面对的却是形而下的金钱;他们寻找纯净的蓝天,面对的却是污秽的水沟。

他们感到的是深深的汹涌的巨大的孤独和忧伤。

觉醒者必然是孤独者,自尊者必然是孤独者,正直者必然是孤独者。

虽然这种时候的他们未必次次玩味孤独之美,但村上毕竟提供了一种排遣孤独的出口和升华孤独的范式,亦即提供了自我呵护的技术,使得他们默默保有自成一统的价值观和一贯性,“也能根据情况让自己成为强者”(村上春树)。

隐喻之美以及村上对自己作品的解读 村上的文字固然是“一丝不挂”或者“透明”的,而他的故事却层峦叠障扑朔迷离。

这同村上的创作理念有关。

村上认为“小说这东西说到底就是寓言,就使寓言变得富有现实性”。

在中,他更是借大岛之口说得直截了当:“世间万物无一不是隐喻”(原话出自歌德)。

其实寓言性也好隐喻也好大体是同一回事,都是一种比喻手法一种象征。

庄子的,李商隐的“锦瑟无端五十弦”,钱钟书的,都是我们熟悉的隐喻名作。

就是说隐喻(metaphor)本身并不人陌生,但像村上这样如此大量使用的实不多见。

他的隐喻可以说像他的幽默一样比皆是,的确堪称“日本的卡夫卡”。

“不存在十全十美的文章,如同不存在彻头彻尾的绝望”,这是村上处女作劈头第一句,进入尾声时引用尼采的话:“昼之光,岂知夜色之深”,结尾句又是一个比喻:“同宇宙的复杂性相比,我们这个世界不过如麻雀的脑髓而已”。

这向我们发出一个明确的信息:他的小说日后将有无数精妙的比喻包括谜一样的隐喻出现。

其随后陆续推出的作品果然如此。

中的弹子球机和双胞胎女郎,中的背部带有星形斑纹的羊和羊士和“先生”,中的独角兽、夜鬼、“组织”、“工厂”和胃扩张女郎,《挪威的森林》中有气无力的萤火虫和“阿美寮”,《舞

》中的羊男和六具白骨,《国境以南太阳以西》中反复弹奏的钢琴曲灾星下出生的恋人们”(Star Crossed Lovers),《斯普特尼克恋人》中的人造卫星和摩天轮,《奇鸟行状录》的拧发条鸟和深井和无面人,而《海边的卡夫卡》可以说部小说就是由无数隐喻构筑的巨大迷宫,甚至其本身即是巨大的隐喻。

至于短篇小说中的,更可谓举不胜举。

作为手法,大而言之,是以两条线平行推进的:一表一里,一幽一明,一动一静,一实一虚,一阴一阳,一个此侧世界,一个彼侧世界,一个现实世界,一个灵异世界……虚实相生,阴阳交错,生死一如,真假莫辨,山重水复,云遮雾绕。

小而言之,就是不断地让什么莫名其妙地失踪。

以动物为例,猫失踪了,羊失踪了,连大象也失踪了,有一部短篇索性就叫《象的失踪》。

一头大象从象栏里失踪了,而且是一老年大象,“老态龙钟,初次目睹之人往往感到不安,真怕它马上瘫倒在地上断气”。

这还不算,象一条后腿还套着铁环,铁环连着铁链,“铁环和铁链一看就知道牢不可破,大象纵然花一百年时间使出浑身解数也全然奈何不得”。

然而就是这样一头大象突然失踪了。

当局动用了警察、消防队和自卫队外加好几架直升飞机折腾到傍晚也没找到,象就这样莫名其妙地失踪了。

不用说,若是隔壁家的小花猫或自家养的哈巴狗小白兔什么的失踪倒也罢了,而象在现存动物中大约是仅次于鲸鱼的庞然大物,也就是说乃是最不容易也最不应该失踪的动物,然而它失踪了,消失了,干干净净,利利索索。

综合村上在多种场合透露的信息,不难推断象所隐喻的是温馨平和的精神家园,象的失踪隐喻这样的精神家园可能永远消失。

村上1979年在处女作《且听风吟》中曾期待大象“重返平原”(“到那时,大象将会重返平原,而我将用更为美妙的语言描述这个世界”),而1985年在这篇《象的失踪》里则断定“大象和饲养员彻底失踪,再不可能返回这里”。

从我接得的大量读者来信来看,中国读者主要阅读障碍似乎就在这些隐喻上面。

也许来信的大多是高中生尤其女高中生的关系,而我们传统的语文教育——要求他们归纳主题或中心思想的语文教育又习惯性促使他们急于弄个水落石出。

也不仅仅高中生们,大学生们也有读不懂的——于是他们来信问我或在课堂上直接问我,问得我走投无路。

实在走投无路了,只好向始作俑者村上本人求救。

村上倒还配合,以公开信的形式回答说:“我的小说想要诉说的,可以在某种程度上简单概括一下。

那就是:任何人一生当中都在寻找一个宝贵的东西,但能够找到的人并不多。

即使幸运地找到了,实际上找到的东西在很多时候也已受到致命的损毁。

尽管如此,我们仍然继续寻找不止。

因为若不这样做,生之意义本身便不复存在。

”看得出村上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回答而这样回答的。

据我查阅,村上在其他场合几乎从未这样概括其作品的主题——尽管客观上、某种程度上是其主题——相反,他是反对写作时设定主题的,认为那样一来作品就僵化了。

他谈到更多的仍是隐喻。

2002年7月在就当时刚出版的《海边的卡夫卡》接受采访时以“神话”这一表述方式进一步解释说:“故事(物语)越是发挥作为故事本来的功能,越迅速接近神话。

说得更极端些,或许接近精神分裂症世界。

”他紧接着说的一段话对我们恐怕也很有启示性:“在这个意义上,我的小说可能有不大适合解析的地方。

……非我自命不凡,有时忽然有这样一种感觉,觉得写故事时不是就自己身上类似原型的东西一一加以解析,而是像整个吞进石块一样什么也不想地写下去,说到底。

这方面的感觉能在多大程度传达给读者我自是不大清楚。

”(《村上春树编:少年卡夫卡》,新潮社2003年6月出版)这样,势必使用隐喻手法。

可以说,隐喻性、神话性、象征性始终是村上作品的一大亮点。

而中国读者、尤其有一定生活阅历的读者中也还是有不少人对此心领神会,兴致盎然地跟他走进一个个充满隐喻之美的神奇世界。

这里我只引用一位大约是“白领”或“小资”的读者对《奇鸟行状录》中的发条鸟寓义的解读:“它是一只神奇的鸟,是作家在虚幻中对于真实的渴望,是这个世界和生命在岌岌可危中的全部希望所在。

它凝集着人类在此前的时代背景下对于世界和命运的思索,是人类在极度焦虑的状态中对于回归自然回归生命本质状态的渴求。

” 深刻之美 去年是村上春树出道第25年。

或许为了纪念或庆贺这一年,55岁的村上君索性一飞冲,变成了一只、一只夜鸟,从子夜11时56分飘飘然忽悠悠飞到翌日晨6时52分,而且飞得很高,居高临下,正可谓鸟瞰。

鸟瞰的记录,便是村上的最新长篇《天黑以后》。

这只夜鸟看见了什么呢

看见了在餐馆里同一个年轻男子交的会讲中国话的女大学生玛丽,看见了不分昼夜沉睡不醒的美貌女郎爱丽和从电视里定睛注视她的“面”男士,看见了被嫖客白川暴打后赤身裸体地蜷缩在墙角吞声哭泣的中国女孩。

继而通过监控摄像机将目光久久锁定在白川身上:白川,三十五六岁,西装革履,架一副金边小眼镜,文质彬彬,“长相给人以知性印象”,根本看不出是嫖妓之人,更看不出他会因女孩来了月经致使他无法泄欲而大打出手并为防止其报案而将所有衣服剥光带走。

于是,在这部新作中我们看到的不再是大多时候独自在酒吧或套间里面对窗外霏细雨沉浸在西方音乐声中品味孤独的村上君,不再是呆呆凝视瓶底剩的几厘米高的威士忌或者躺在床上看《纯粹理想批判》的村上君,不再是一味在心灵后花里鼓鼓捣捣精耕细作的村上君,而是一个敢于直面“恶”发掘“恶”的村上君。

然,对于恶的发掘或者说恶之化身的出现并不始于《天黑以后》。

例如《寻羊冒险记》(1982)中的“先生”、《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1985)中的“夜鬼”、《奇鸟行状录》(1994、1995)中的渡边升和剥皮鲍里斯,以及《海边的卡夫卡》(2002)中的“父亲”或“琼尼·沃克”。

但这些作品中的恶有一个大体相同的特点,即比较模糊和费解,无论人物象还是行为方式抑或时间地点,都往往笼罩在历史的层迷和亦真亦幻的斑驳光影之中,缺乏细部的现实感和实时感,超乎常识常理,真真假假,虚虚实实,直到两三年前的《海边的卡夫卡》仍大体如此。

但《天黑以后》不同了。

可以说,村上笔下的恶第一次聚敛为“身高、体形和发型都极为普通、在大街上走碰头也几留不下印象”的“普通家伙”,其作恶方式和作恶对象及其后果都是现实而具体的,真真切切,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尤其令人深思是,白川施暴之后马上若无其事地回公司加夜班,作为以“头号高手”自诩的电脑技师继续听着音乐检修出故障的电脑。

当他回家前在办公室里一件件取出被打女孩的衣服时,脸上居然浮现出困惑不解的神色,仿佛说“这样的物件为什么会在这里

”一言以蔽之,白川没有一丝一毫的作恶犯罪意识,更谈不上反省——这点说有多么深刻就有多么深刻。

总之,村上不仅仅是部分中国读者从中读取小资情调的“软”的作家,而且也是敢于把笔锋指向“恶”、“硬”的严肃作家是敢于直面历史和现实的有良知有勇气有责任感和问题意识深刻的作家。

深刻也是一种美,一种如刀刃一样闪着寒光的凌厉的美。

在这个意义上,的确可以认为,如果说《海边的卡夫卡》仍是在蛋壳中孵化的恶,而在《天黑以后》终于破壳而出。

在发掘“恶”的同时,《天黑以后》中也塑造了作为“善”之化身的日本人。

例如个中国女孩所去的情爱旅馆的女经理就对白川暴行大为愤慨,发誓决不饶过这个“暴打无辜女孩的家伙”。

在大学学中文并即将赴北京留学的女主人公玛丽说她看那个中国女孩第一眼“就想和她成为朋友,非常非常想……我觉得那个女孩现在彻底留在了我身上,好像成了我的一部分。

”或许如一位日本评论家所说:“寻找与社会上通行的善恶等基准和范不同的线路,是村上作品重要的motif(主题)”(森达也:《对元论社会的反抗》,《朝日新闻》2004年11月12日)。

当然,他的深刻在叩问人的现代性与主体性、思索人类的生存困境和终极走向等其他方面也有充分而独到的表现,这里就不再饶舌了。

宇宙尽头的餐馆优美句子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