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思》古诗中有“无理而妙”的评语,请结合三四句说说
已经怨恨青山的重重阻隔,而青山又被层层的暮云遮掩,可见障碍之多。
这首诗表现出诗人思念家乡的强烈感和迫切感。
思念家乡思念亲人,家乡却可望不可即,因而有些许无奈与惆怅.乡思是人类普遍共有的一种美好情感。
落日黄昏,百鸟归巢,群鸦返林,远在异乡的游子,触景生情,难免生发乡思之愁。
这首诗所表现的,正是游子在落日黄昏时所滋生的浓郁乡思。
这首诗的前两句和后两句,分别采取层层递进的写法表现出诗人思念家乡的强烈感和迫切感。
其诗受韩愈、皮日休等人影响,词句意思具有独特风格。
有《李直讲先生文集》。
“无理而妙”,是指艺术作品的某些内容不合常理反而能达到一种艺术效果。
台湾诗人洛夫也说:有些诗是不
首联和颔联向来被认为有“无理之妙”。
首联是因为其中的“天开”往往和天突然放晴或清晨天亮联系在一起,比如孟浩然在《途中遇晴》中写道”天开斜景遍,山出晚云低。
“,李白在《登峨眉山》中写道”青冥倚天开,彩错疑画出。
“,但是这里李白却把日落的景象写成了天开,所以这句妙在诗人是写的水中倒影,写的是光的直射,而并非日落直接景象。
颔联是因为诗人说水的波动引起了石头的动摇,但是常理来看这是不可能的,不过我们有时看半露在水里的石头时,的确会有石头与水面交接的地方在摇动的错觉,诗人说到底还是在写光的折射现象,所以又不能否认诗人的写实手法,我认为这里的”石动“与”风吹幡动,不离风、不离幡、不离心。
若离风则幡不曾动,若离幡则不见风动,若离心则不知何为动。
“有异曲同工之妙。
原诗:东鲁门泛舟二首其一日落沙明天倒开,波摇石动水萦回。
轻舟泛月寻溪转,疑是山阴雪后来。
翻译:夕阳落了,白沙更亮,天空倒映水中;水波摇,石影动,流水回旋萦绕。
驾起小舟,乘着月光,沿着溪水转,恍如王子猷山阴雪后寻访戴安道。
创作背景:根据裴斐《李白年谱简编》,这组诗当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后数年李白寓居东鲁期间。
李白寓居东鲁时,常与鲁中名士孔巢父等往还,饮酒酣歌,时人称他们为“竹溪六逸”。
在春天一个风清月朗的夜晚,李白泛舟于东鲁门,作此诗记游。
为什么说贾至《春思》后两句无理而妙?
春思 年代:【唐】 作者:【贾至】 体裁:【七绝】 类别:【】 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
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
这首诗题作,诗中也句句就春立意。
在艺术手法的运用上,诗人是以前两句反衬后两句,使所要表达的愁恨显得加倍强烈。
首句“草色青青柳色黄”,已经用嫩绿、鹅黄两色把这幅春草丛生、柳丝飘拂的生机盎然的画面点染得十分明媚;次句“桃花历乱李花香”,更用暗笔为这幅画添上嫣红、洁白两色,并以写气图貌之笔传出了花枝披离、花气氤氲的浓春景象,使画面上的春光更加艳冶,春意更加喧闹。
诗人在这两句里写足了春景,其目的在从反面衬托出与这良辰美景形成强烈对照的无法消除的深愁苦恨。
后两句诗就转而写诗人的愁恨。
这种愁恨深深植根于内心之中,是不可能因外界春光的美好而消除的。
南唐词中“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两句,就是直接写出了这一事实。
而贾至不这样直写,却别出奇思,以出人意表的构思,使诗意的表现更有深度,更为曲折。
诗的第三句“东风不为吹愁去”,不说自己愁重难遣,而怨东风冷漠无情,不为遣愁。
这在诗思上深一层、曲一层,使诗句有避平见奇之妙。
第四句“春日偏能惹恨长”,不说因愁闷而百无聊奈,产生度日如年之感,却反过来说成是春日惹恨,把恨引长,其立意就更新奇,遣词就更巧妙了。
人们在心烦意乱、无可奈何的时候,往往会迁怒他人或迁怒于物。
可是,诗人把愁恨责怪到与其毫不相干的东风、春日头上,既怪东风不解把愁吹去,又怪春日反而把恨引长,这似乎太没有道理了。
但从诗歌是抒情而不是说理的语言来看,从诗人独特的感受和丰富的联想来说,又自有其理在。
因为:诗人的愁,固然无形无迹,不是东风所能吹去,但东风之来,既能驱去严寒,使草木复苏,诗人就也希望它能把他心中的愁吹去,因未能吹去而失望、而抱怨,这又是合乎人情,可以理解的。
诗人的恨,固然不是春日所能延长或缩短,但春季来临后,白昼一天比一天长,在诗人的感觉上,会感到日子更难打发。
“居欢惜夜促,在戚怨宵长”,诗“事去千年犹恨速,愁来一日即知长”,所写的都是同一心理状态,表达了诗人主观上的时间感。
从这样的心理状态出发,诗人抱怨春日把恨引长,也是在情理之中的。
诗的语言有时不妨突破常理,但又必须可以为读者所理解。
也就是说,一首诗可以容纳联想、奇想、幻想、痴想,却不是荒诞不经的胡思乱想;诗人可以自由地飞翔他的想象之翼,却在感情的表达上要有可以引起读者共感之处。
这首诗,正是如此。
语文修辞有个修辞叫无理而妙,到底该怎么判断它是否是无理而妙
这种手法要求对作品深入理解深入品味后,才能判断出来。
根据“无理而妙”的概念(即表面说出来的是反话、错话,实际表达的却是深层意义的正话、对话,从而在说的方式与说的意义两者之间构成了让读者回味不尽的奥妙,是一种艺术辩证法在诗歌手法上的具体表现),再结合作品深层意思,应该很容易判断出来。
参考地址:
苏轼 诗以奇趣为宗,反常合道为趣 是什么意思
优秀的诗歌常常被人称为“妙不可言”,于是人们便寻找各种方法来阐说那“不可言”的诗之奥妙。
人们不仅从诗歌的意境、情韵等方面深究诗的深层的秘奥的意义,而且还从诗的表现手法、形式要素等方面解析成功诗作的创作技巧。
本文主要谈谈古典诗歌中“无理而妙”的表现方法是如何从技巧上去形成诗之奥妙的。
首先看两个小例子。
胡小石《杜甫小笺》对《北征》“我行已水滨,我仆犹木末”二句作注解时说:“人非猿猱,何得行于树杪
盖诗人写景,往往只取片时之感觉,纳入文字,不俟说明,骤见似无理,而奇句却由此而生。
……所谓诗要通,又要不通,要不通之通。
”这里的“不通”,是指在“人非猿猱,何得行于树杪”这个事理上的“无理”;这里的“通”是指诗人急于“苍茫问家室”的情理上的通,以事理上的无理来艺术地表现情理上的有理,这就是苏轼所讲的“无理而妙”。
宋祁《玉楼春》上片末句是“红杏枝头春意闹”,李渔《窥词管见》认为:“‘闹’字极粗极俗,且听不入耳,非但不可加于此句,并不当见之诗词”。
理由是“此语殊难著解。
争斗之声之谓‘闹’;桃李‘争春’则有之,红杏‘闹春’,余实未之见也。
‘闹’字可用,则‘吵’字、‘斗’字、‘打’字皆可用矣。
”但方中通在《与张维四》(见《续陪》卷四)一文中反驳了李渔的观点,认为《玉楼春》词“非一‘闹’字,不能形容其杏之红耳。
诗词中有理外之理,岂同时文之理、讲书之理乎”
到了王国维,更是称赞《玉楼春》“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见《人间词话》)。
其实,李渔所讲的“殊难著解”,是在按事物的物理之理解诗;而方中通所讲的“理外之理”,则是按物理之理以外的艺术之理解诗。
这种“理外之理”,就包含了“无理而妙”的艺术表现方法。
李渔的方法,解不出以事实上的无理来表达艺术上的有理的诗歌的精妙情韵,所以他才感到“殊难著解”。
除了个别句子运用“无理而妙”的手法外,还有通篇运用“无理而妙”手法的。
汉乐府《上邪》拟女子口吻,描写忠贞不渝、誓死不二的爱情。
诗云:“上邪
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
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一个女子在束缚极严的社会环境下,能够写出这么率直大胆、炽热粗豪的爱情诗,的确是令人惊奇。
因为社会伦理道德束缚了青年男女之间的自由纯真的爱情的表达;人们对爱恋的渴求,在环境的压抑下,转化成了沉淀到思想深处的潜意识。
当这种受压抑的潜意识由于偶然契机被撩发上来突然发泄时,便表现出许多不合常理常情的状态。
与表现这种不合常理常情状态的内容相符合,在艺术手法上,诗中所倾诉的“与君相知”的心曲,便不是采用《诗经》中常用的赋、比、兴的手法去表现,而是以“无理”、“不通”的描写来凸现和渲染人物心灵深处强烈而复杂的感情活动。
这如同小说《红楼梦》第一回所写的:说起来“虽近荒唐,细按则有趣味”,“荒唐”就是“无理”,“有趣味”就是艺术上的美妙之处。
所谓“无理”,是指诗中写了五种不能实现的自然变异:“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有了这五件事,“乃敢与君绝”。
五件事纯属荒唐,根本无法实现,这就是这首诗在艺术描写上违背客观事物常理的荒谬性;所谓“有趣味”的美妙之处,是指这五件事虽悖于物理,却符合人物的真实心理。
诗中的女主人公,把在客观现实中永远无法实现的事情,放在自己的心理上去建构,任意想象出来的五件事情所组合成的艺术意象,就成了那心中如熔岩奔涌的情感,失去了事物常理的真实,却取得了人物心理的真实。
这种真实表现在它超越了自然的时空序列而具有心理的时空观念,成为意识中的幻象。
从自然事物的常理上看,它是荒谬的,从人的意识活动上看却是符合心理特征的自由联想。
因为人的心理想象活动带有随意性、跳跃性、无逻辑形式,能够从这一种意象瞬间转变为另一种意象。
运用这种“不通之通”的艺术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感情,就使得这首诗在艺术表现上获得了广阔的背景和丰富的内涵。
它不仅内容奇特,而且其“无理而妙”的艺术手法也令人惊奇叹服。
敦煌曲子词中有一首《菩萨蛮》,词云:“枕前发尽千般愿,要休且待青山烂。
水上秤锤浮,直待黄河彻底枯。
白日参辰现,北斗回南面。
休即未能休,且待三更见日头。
”词中叠用六种自然界绝不可能出现的事情作为盟誓,表达海枯石烂永不变心的真挚爱情。
与《上邪》相比较,虽然将一意贯底的直说翻成了两层意义的叠加,然而同样是以不通之事写人之常情,于事理虚假,于情感真切。
读者从作品中感受到的是诗人所抒写的激荡在心灵中的强烈情感,却不会去指责诗人在作品中瞎编乱造那些违背客观事理的事情。
语言上无理,艺术上精妙,这样描写不但没有妨碍诗意的表达,反而在诗境上曲折而更深一层;这就是“无理而妙”的艺术手法使作品具有的自然天成的美感特征所产生的审美效应。
用脂砚斋评点《石头记》的批语来说,这种作品是“至情至理之妙文”。
应该说,“无理而妙”是一种相反相成的艺术辩证法在诗歌手法上的具体表现。
梁代王籍诗“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若耶溪》),是以动景写静景,是艺术上的相反相成。
“无理而妙’的表现手法也与此同理:表面说出来的是“反话”、“错话”,实际表达的却是深层意义的“正话”、“对话”,从而在说的方式与说的意义两者之间构成了让读者回味不尽的奥妙。
这种情景也就是古人所说的“诗以奇趣为宗,反常合道为趣”(惠洪《冷斋夜语》)
无理而妙什么意思
无理而妙:表面说出来的是反话、错话,实际表达的却是深层意义的正话、对话,从而在说的方式与说的意义两者之间构成了让读者回味不尽的奥妙.是一种相反相成的艺术辩证法在诗歌手法上的具体表现.
“天涯旧恨,独自凄凉人不问”这诗句的意思是什么
减字木兰花年代:【宋】 :【秦观】涯旧恨,独自凄凉人不问。
欲见回肠,断尽金炉小篆香。
黛蛾长敛,任是春风吹不展。
困依危楼,过尽飞鸿字字愁。
注释这是写一个独处女子,在困人的春天思念远方情人的离愁别恨至深的词。
词的上片“天涯”二句,首句“天涯”就距离写游子之远、彼此分离天各一方,“旧恨”就时间写分手之后,别愁离恨之长。
词篇本事,就此揭示了出来。
次句,“人不问”,写无人对语,独居高楼,本够凄凉,有谁关心慰问,即连同情的人都没有,故“独自凄凉”,即分外感觉到凄凉难堪了。
这里“人不问”之人,当指为其朝思暮想远在“天涯”之人。
其人“不问”,可知音信不通,相思难寄,这就必然加重了她对远方情人的思念更加迫切,相见的欲望更加强烈。
“欲见”两句,写女子在百无聊赖愁苦之极,只好用燃香数刻来耗费时间。
“欲见”写怀情人之切,“回肠”写内心之痛,用形状回环如篆的盘香,形容恰如人的回肠百转。
“断尽”,指炷一根根断尽。
这里用以突出女子柔肠寸断,即“一寸相思一寸灰”的强烈感受。
香断烟消,也是形容时间流逝、愁闷未散,女子的愿望终于烟雾一样虚幻。
总之,这两句极写其相思怀人的愁苦。
过片从一年四季写愁。
“黛蛾”两句写这位女子从冬到春愁眉难展的情状。
由于别恨难消,故存于心头而现于眉梢,以致常是愁眉紧锁,尽管春天来临,“东风”劲吹,具有神奇伟大的东风,吹绿了大地江岸,吹开了百花吐艳。
但无论怎样吹拂,也吹不展她的一双愁眉,这就深刻地揭示出在“长敛”、“不展”背后其愁恨的深重。
此句构思特妙,它和辛词《鹧鸪天》“春风不染白发须”同一机杼,都可说是文艺美学上无理而妙的写法。
即通过这种似乎无理的描写,却更深刻地表达了人的情思,给人以无穷的韵味。
歇拍“困倚”二句,写她从夏到秋守傍高楼,默默无语地目视一群群大雁消失在遥远的天边,渴望着有远人锦书的到来,但她凭着自己有多少次失望的经验,明知那毕竟是缥缈无凭的幻想,即使倚遍危楼,也依然是天涯离恨。
因此在她眼里,那远去飞鸿组成的“人”字飞翔,实际上都可说是一个个巨大的“愁”字而已。
这就是俗话说的“情人眼里出西施”。
因为她思念情人,见雁字倍增愁思,“人”字也就变成了“愁”字。
因为人在激情强烈情况下,客观景物在人的眼里会改变情调色彩的。
所以,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我皆著我之色彩。
”这话是言之有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