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笛子的语句
笛音清亮悠远,入耳不由心神一静,洗尽尘俗,曲调如松涛阵阵,万壑风生。
悠悠笛音便缓缓扬起,笛音婉转缥缈,不绝如缕,宛若天籁之音一阵清脆的笛音扬起,音韵悠游柔转,悦耳动听,宛若朱雀般轻鸣
赞美笛子的句子
龙笛吟寒水,天河落晓霜。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红穗疏灯水上楼,笛声纤远指痕留。
胡人吹玉笛,一半是秦声。
月满空山雪满溪,幽人何处吹龙笛。
想要一些优美的笛子曲目!
乱红,渡红尘……
赞美笛子的诗句有哪些
通过近年对河南贾湖舞阳骨笛、河姆渡骨哨的研究,证明笛子在我国至少已经有7000---8000年的历史。
但真正具有现代竹笛形制的,还是在唐宋元以来,伴随着戏剧的发展、竹笛被广泛运用到各个地方剧种中,承担主奏或领奏的角色。
竹笛作为我国最早出现的民族乐器之一,它在我国古代音乐史上记载了光辉的一页,但是,在解放以前,它并没有发展成为一门器乐独奏艺术,竹笛艺术魅力的真正挖掘和展现,还是近50年的事情。
1949年建国至今,竹笛表演艺术的发共经历了三个阶段。
从1971年新生的口笛(又名俞氏笛)到1977年浙江河姆渡出土的 骨哨、骨笛,人们惊奇地发现二者之间竟有如此的相似.而这个相似却走过了七千多年的历程.笛子在这七千多年历程中的沿革和发展不由令世界惊叹:中国竹笛艺术是如此地魂丽多姿.历代文人曾为它写下了无数美妙的诗篇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促杜工部潸然肠断,使喻成龙鬓发成霜。
近年来,随着中国考古的发现:首先是浙江河姆渡出七千年前的骨哨,骨笛;美国华侨收藏的战国时期七个按孔横吹的铜笛;湖北随县出土的战国初(公元前433年)曾候乙墓中的两支横吹的笛;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公元168年)中两支横吹笛;广西贵县罗泊湾一号墓(汉初期)一支用二节竹制成的七个按音孔横吹的笛.这些文物虽是凤毛麟角,但都是中国竹笛鼻祖有力的见证.从而推翻了原史料中记载为西汉张骞出使西域时把笛子传入中国的说法。
中国竹笛的种类及名称极为丰富多彩.如以形制为名:饰龙谓: 龙头笛.乐师在皇帝面前将双手交叉作拱手之意来演奏谓:叉手笛;以尺寸为名的如截竹一尺八寸的洞箫渭:尺八.唐代传入到日本仍谓尺八.我国福建南中常用的洞箫即为尺八;以典故为名如:汉代音乐家蔡邕,拆柯亭第十六根竹制笛,其音色优美,后人赞好笛子谓:柯亭笛.《史记》记载伍子胥曾吹箫乞食于吴市中,后人谓子胥箫。
;以材料为名,如:铜笛、铁笛、玉笛、鹰笛、 猿臂笛等顾名思义,以取材而得名;以地域为名如:四川姜笛的姜笛、广西侗族的侗笛;以剧种为名的如:昆曲的曲笛、梆子戏的梆笛、雅乐中的雅笛、能乐的能笛等等。
由于中国的民族.民间音乐十分丰富,在此不能一一例举。
中国笛子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发音动人、婉回。
古人谓荡涤之声, 故笛子原名为“涤”,日本至今还保留有涤笛,后演变为如今的笛。
在强盛的唐朝也是竹笛的兴旺时期,笛曲丰富,人材辈出,随着唐朝歌舞音乐和大曲的盛行,出现了许多盛名的演奏家,如李暮、孙梦秀、 尤承恩、许云封等一代神笛.汉代和晋代的马融、蔡邕、桓尹、绿株等演奏家. 曲目有《武溪深》、《落梅花》、《梅花三弄》、《紫云回》、《云州曲》等,遗憾的是历代众多的笛曲却没有谱子能留传下来,就现在演奏《梅花三弄》即晋代桓尹的笛曲,也只能从古琴谱的《梅花三弄》中去翻版演奏了。
滔滔江河,滚滚长江.自五十年代以来中国竹笛再次掘起,更放异彩.以北派冯子存、刘管乐,南派赵松庭、陆春龄为代表的南、北二派笛风均以深厚的民间音乐功底谱写及改编了一大批笛曲,为以后几十年的笛曲和笛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在笛子的发展史上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长江后浪推前浪,到了六十年代.七十年代人材辈出无穷。
无论从演奏技法和曲目更是脱颖、创新,使笛子艺术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并逐渐摆脱了南、北之分的概念。
乐曲的内容从强调地方风格到追求意境的刻画, 广泛吸取其它艺术品种及姐妹乐器的技法而融汇贯通,大大丰富了笛子本身的表现力,1991年朱践耳先生为竹笛和22件弦乐器而作的室内交响乐《第四交响曲》荣获瑞士玛丽.何塞皇后国际交响乐大赛奖.国外评赞为具有如此奇妙的音响及不可替代的民族性,可见中国竹笛的可容性及它的广泛性正以它那不可抗拒的能量走向世界。
在演奏技术上,北方以吐、滑、垛、花(舌头)为主;南方以颤、震、叠、打(手指)为主。
当时的演奏。
还没有涉及到很复杂的技巧。
他们所演奏的曲目,大多是民间流传的戏曲曲牌或根据戏曲伴奏移植、改编而成的,具有鲜明的地方风格,浓郁的生活气息,真正创作的笛子独奏曲在这一阶段还没有出现。
从教学方法上看,演奏家们都没经历过音乐学院的专业训练,他们所经历的都是民间“口传心授”的教学方法,以模仿为主。
但丰富的生活阅历都融入到了演奏中,以声带情,富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