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句子网

伤感说说 爱情说说 心情说说 经典说说 个性说说 搞笑说说 励志说说 节日说说 唯美说说 图片说说

如何提高教师素养的名言

如何提高教师的文学素养

具备一定的文学理论文学理论是从事语育教学和研究的基础。

只有具备扎实的文学理论功底,教师才能在对教材深入钻研的基础上,更广泛的学习掌握有关的文学常识知识。

如:文学作品的题材,体裁,中外文学史,文学名著及著名作家等,从而扩大自己的视野,从更高的广度,深度培养自己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感悟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上才能游刃有余,激发学生的兴趣,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疑惑,引导他们思考,从而让学生对你的课堂充满浓浓的兴趣。

二、具备一定的文学创作能力写作能力是语文教师必备的、重要的一项基本功。

写作水平的高低是语文教师才华的外在体现,是检验语文教师文化素养的标准。

法国哲学家淑本华说:“读书是走别人的思想路线,而写作才是自己的思想路线,只有经过自己的思想路线。

把读书得来的知识消融掉,才会变为自己的东西。

”诚然,作为一个语文老师,单会读别人的东西不行,那充其量也只能是矮人看戏。

只有自己会构思,会表达,才能在平时的教学中,结合自己的写作体验,对作品作更深层次的把握,才能创造阅读中的主体意识,才能不需要依靠教参“指点迷津”。

三、养成一定的文学阅读习惯要想教好学生,教师仅靠原有的那点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新《语文课程标准》提倡教师要让学生去感悟、体会。

感悟、体会必须要有个基础,这个基础就来自于语文教师给学生铺的路。

所以,语文教师首先得自己多阅读文学作品,有所感,有所悟,才能让学生有所感,有所悟。

语文教师读书一定要做到三点,一是要树立科学的读书观。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每个人的文化修养是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提高的,语文教师要牢记这条古训,耐住寂寞,静下心来潜心读书、专心读书、能动读书、灵活读书。

二是要博览群书。

常言道:“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必须先有一桶与时俱进的活水”。

在知识的储备和更新上,作为语文教师,一刻也不能停止自己的继续学习和提高,既要读专业书籍,又要读其它优秀文学作品;既要读古典名著,又要读当代优秀文学作品;既要读中国文学,又要读外国优秀文学作品。

三是要注重积累。

古人曰:“劳于读书,逸于作文”“胸有诗书气自华”“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胸中无墨,怎能泼洒成文

可见,日常的积累十分重要。

语文老师既要注重间接知识的积累,又要注重直接知识的积累。

文学的积累不仅是阅读的积累,也是除知识积累之外的人生的积累,“秀才不出门,遍知天下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都是看书积累的经典名言,这道出一个真理,那就是语文教师要有孜孜以求的对文学修养的素质,才可能带动学生产生提升文学修养的渴望。

语文教师对文学作品的阅读,还常常感染学生的阅读欲望,从而引领学生也熟读这些作品,在春风润物细无声的过程中,滋生出灵感,感悟生命和理想,感喟人性和人生,然后产生创作冲动,更使人格和灵魂得到升华和净化。

然而,不读书,不读文学作品是当今教师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毋庸置疑,这既不利于教师素质的提高,也不利教学质量的改进。

语文教师必须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逐步养成良好的文学作品阅读习惯。

要安排好个人的时间,经常到书店逛逛,购买一些好的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藏书架;还要多关心文学作品的信息;在教学中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好的、符合学生阅读的文学作品。

在培养自己的阅读习惯的同时,也能引导学生从小就去关心和阅读文学作品。

四、具备一定的文学鉴赏水平一个好的语文教师,就应当在阅读文学作品时逐渐培养自己研究和鉴赏的意识,以比较专业的眼光去理解文学作品,并根据自己的感想写出评论文章。

长此以往,语文教师在自己的阅读教学中就会得心应手,就会把自己对文学的感悟和阅读文学作品的方法潜移默化的传授给学生,帮助学生培养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思维水平。

在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语文教师必须以更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教学实践的同时,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以适应新世纪语文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顺利完成“教书育人”的教育教学任务。

如何提高教师的科学素养,人文素养

在科学高度发达和迅速普及的今天,中小学科学教育方面表现出的任何问题,对一个国家经济的振兴和国力的增强,都将产生潜在的不利影响。

一、关于教师科学素养随着中小学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科学教育存在的深层问题逐步暴露了出来。

从表面上看,部分问题源于一些教师的科学知识不够扎实,隐藏其后的根源是小学科学教师科学素养不容乐观,教师们科学知识相当缺乏,对科学方法和“科学的性质”没有正确掌握。

比如三年级一次科学探究课上,孩子们对于第3次与前两次不同的实验结果并不产生质疑或好奇,而是不假思索地将前两次相同的结果填进实验记录表。

这说明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没有使他们认识到求真是科学的灵魂,没有掌握科学究竟是什么。

二、关于学生科学素养科学教育的总目标是提高人的科学素养,或者说是培养具有科学素养的人。

课程结构不合理以及教育者科普观念淡薄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造成我国中小学生科学素养普遍偏低。

近年来,随着我国科学课程的改革向纵深发展,科学教育存在的深层次问题和困难逐步暴露了出来。

从国际经验看,目前的科学教育也空前重视科学性质方面的教学,这无论是普通教育还是教师教育都是如此。

因此,培养小学教师和学生的科学素养是小学科学教育的重中之重。

[理论依据]一、关于教师素养影响小学科学教师科学素养的主要因素有,对科学教育发展规律的认识、教师教育的状况等方面。

对科学教育发展规律的认识不足。

从对科学学科问题的理论基础来看,我们可以将近代科学教育划分为三个阶段。

这三个发展阶段的关系不是一个简单的平行的关系。

事物的发展是具有规律性的,是一个逐渐演化的过程,前一个阶段是后一个阶段的基础,是难以跨越的。

因此,当我们引进先进教材时,要清醒地认识到,它是经过了长达近一个世纪的发展的结果。

教师教育培养中忽视科学研究经历。

我国的教师教育体制刚刚开始转型,且远没有完成。

在中等教育层次,传统师范院校培养的科学教师,往往没有亲自进行科学研究的经历。

科学前沿学科缺乏教材。

我国目前的情况是,科学技术向现代化进军开始不久,如材料科学、微观生命科学和社会科学等前沿学科在学术研究领域里还没有人来认真地为小学生编教材。

有谁能编出好教材

更有谁能上好这样的课

这些都是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

传统文化影响下更看重结果。

许多研究已经证明,文化对社会发展有很大影响,而且它的改造比技术引进要困难得多。

有的教师之所以习惯于公布“标准答案”、习惯于让孩子们比赛,孩子们也习惯于向教师询问标准答案、重视自己的分数排名和教师的表扬,都与我们传统的重结果、轻过程等思维方式和价值观紧密相关。

此外,在学术上,我们又容易在西方诸多学术流派中偏爱那些更接近我们传统思维模式的东西。

二、关于学生素养科学素养的组成因素有:科学知识与技能;科学方法、能力;科学观念、精神、态度;科学行为和习惯。

加强对少年儿童的科学启蒙教育直接关系到我国国民素质的提高。

小学科学课作为对少年儿童进行科学启蒙的基本学科,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教育者的科学教育观念、教学模式、教学反馈机制、教学外部环境及学生在课内外参与的科技活动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研究过程与方法]一、关于教师素养从我们已经进行的科学教师培训的经验看提高科学教师的科学素养,可以分远期目标和近期目标两步走。

从长远看,加快教师教育体制改革是根本,要鼓励和推动师范院校的转制,同时加快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参与教师教育。

从近期看,要对教师进行以经典科学哲学为基础的科学性质认识的培训,并将哲学原理寓于实际课堂教学案例之中。

前者是内容,后者是形式,二者缺一不可。

下面一次科学课的实况充分说明了培训的重要性。

例如,某教师向她的三年级学生提出了一个科学探究的任务:对五种不同品牌的手巾纸(全部是白色)的白度进行排序。

在孩子们对放在桌子上的五种不同品牌的卫生纸各自用普通放大镜看了一遍之后,经过一番争论,迅速得出了排序结果。

而且又很快得出完全相同的重复观察的结果。

尤其发人深省的是,当孩子们在要求下,将五种卫生纸任意交换位置后再观察一次时,面对与先前两次观察完全不同的结果,并不产生质疑或好奇,而是继续揣摩教师的意图,由组长不假思索地将前两次相同的结果填进了实验记录表。

这位组长在代表全组向全班汇报时,对出现不同结果的问题基本没认识。

听了这节课,确实引人深思

通过这节课孩子们学到了什么

学到了科学探究就是填表,科学观察就是异想天开,科学探究的目的就是比其他组更快地得出结论,得到表扬,等等。

这一切和教师的活动设计有关,教师不应该选用放大镜观察颜色差别。

此外,教师要鼓励孩子们讲真话,让他们认识到:“用放大镜也观察不出颜色的差别”,应在表上如实填写两次完全不同的观察结果。

求真是科学的灵魂,而有的教师没有真正理解。

综上所述,我们的教师科学素养培养工作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以科学性质的培训为中心。

对科学性质的理解是对科学的理解的核心,是成功进行科学教育改革的关键。

对于普通公众而言,也许懂得科学知识就够了,而对于教师来讲,如果不懂得科学的性质、科学与其它学科的差别,分不清各种科学哲学流派的确切含义及其对科学教育、尤其是对我国这样一个文化传统国家的贡献、局限甚至危害就不可能真正上好科学课。

这样的教师不仅难以真正做到把科学知识的学习寓于科学探究过程中去,寓于科学史和科学与社会、科学与人文的关系中去,而且可能将伪科学引入课堂。

2.基础科学教育的目标要定位在经典科学认识论的基础上。

那些否认科学知识客观真理性的后现代主义科学观,至少不适合基础教育阶段的学习者的认知能力,包括批判性思维能力,因而可能滋生不理性、不严谨、甚至反科学的态度。

3.处理好以学生为中心与科学理性的关系。

这里要避免两种极端,一是那种忽视学生学习特点的传统做法,如简单追求答案的正确性并限定完成时间,甚至过多使用竞赛的法;另一种是借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而忽视科学的方法意识和规则意识。

科学探究不同于其它探究,它一方面强调“自主”,另一方面同样强调规范的方法。

科学这门学问的积累性、逻辑性和经验性特点,决定了科学学习要比其它学科的学习需要注入的理性思维。

总之,对教师们进行与课程改革实际问题相联系的、以科学性质为中心的培训是当务之急。

与此同时,在教师教育体制改革过程中,要重视理科课程的有关问题,加强师范生科学研究过程的训练和科学哲学的讨论。

只有正确掌握了什么是科学才能把自己的科学知识用活;只有掌握了科学与其它知识的差异,才能教好科学课程;只有掌握了科学的精神,教学中才能得心应手、灵活主动、游刃有余。

结合以上因素,我们的科学教师几年来分别参加了国家、自治区、市、区各级培训,内容涵盖科学、思想品德、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教育、课程改革等诸多方面。

我们还鼓励科学教师积极参加各级各类比赛,走出去学习别人的先进方法和经验。

同时开展每周一次的教研组活动;外出学习汇报制度;教育文摘制度;教学争鸣和优质课展示活动。

二、关于学生素养加强对少年儿童的科学启蒙教育直接关系到我国国民素质的提高。

为达到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目的,我们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增强教育者的科学教育观念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必须以转变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为前提。

教师是教育、教学工作的主导者。

一个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思想将决定他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采用怎样的方式、运用什么样的教学手段。

一个教师如果认为科学教育的主要内容就是向学生传授科学知识,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科学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仅仅是获得知识的“副产品”。

他就很少会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经历“科学的过程”,那么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就成了一句空话。

教育者自身的科学教育观念增强了,他才会在传授科学知识的同时,让学生经历“科学”的过程,将科学的思维方式、科学的探索精神传授给学生。

只有具备了较强的科学教育观念,教育者才能自觉地挖掘蕴含在知识内部的思想,或者说让学生所学得的科学知识不断升华。

基于此,我们按照“学习——实践——学习”的思路,通过分散自学、集体讨论、外出培训、专家指导、听课观摩等多种形式,开展培训。

二、建立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教学模式小学科学课作为对少年儿童进行科学启蒙的基本学科,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在科学教学中,由于科学学科本身的特性(是对小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它对培养学生的科学志趣和创新精神,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对学生的科学素养的提高和创新能力的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以下就我们在科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问题谈谈自己的探索与实践。

(一)、在科学教学过程中,始终坚持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的科学自然观教育。

在小学《科学》教材中,到处蕴涵着“自然是由物质组成的”、“自然界的物质是运动变化在小学《科学》教材中,到处蕴涵着“自然是由物质组成的”、“自然界的物质是运动变化的”等辩证唯物的科学自然观,这是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科学自然观教育,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极好教材。

在教学实践中,我积极发掘教材,按低、中、高年级三个层次开展这方面的教育。

在低年级段,通过教材提供的各种具体的自然事物和现象,如花草树木、鱼虫鸟兽、水和空气,天气的阴晴雨雪,太阳的东升西落等,进行科学自然观的有机渗透,使学生从感性上认识自然界及其各种自然事物与现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科学、探索大自然的求知欲。

在中年级教学中,重点渗透“自然界的物质是运动变化的”科学自然观。

在这个过程中,注意不简单地把“运动”、“变化”等概念硬“塞”给学生,而是在引导学生学习具体的自然知识、感受自然世界的同时,地认识和关注自然界的变化,丰富感性认识,积累感性经验,促进科学自然观的逐步形成。

到了高年级,则重点向学生进行“自然界的物质是相互联系的”、“物质的运动变化是有规律的”科学自然观教育。

在科学教材中,既有探索自然界物质是相互联系的内容,如绿叶制造养料与水分、阳光的联系,种子的萌发与空气、温度之间的关系等;也有探索自然界物质运动变化规律的内容,如热的传导、月相的变化、生物的进化等等。

通过这些内容的教学和科学自然观的有机渗透,使学生初步掌握一些自然变化规律,并自然而然地明确事物之间的密切联系,明白人类能不断地加深对自然界的认识,并遵循自然界规律去开发和保护自然环境的道理。

这样,学生在小学阶段,通过学习、研究科学知识和科学自然观教育的有机渗透,不仅接触认识了许多具体的自然事物和现象,还润物无声受到了辩证唯物的科学自然观的熏陶,初步领悟科学自然观的一些基本观点,学习用正确的观点去看待周围五彩的自然界和缤纷的自然事物与现象,为学生科学素质的形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学习和掌握一定的基本的科学方法。

实践,是一种手脑并用的操作活动。

物理学家杨振宁曾经指出“不该说,读书努力就是好学生。

应该说,有很强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才是好学生。

”科学课所特有的学科特点为学生的动手实践创造了有利条件。

因为,各种自然观点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大多是学生在进行实验操作的实践活动中发现和认识的。

因此,在科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造一切有利条件,善于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引导学生充分地动眼、动手、动脑、动口,按一定的要求对研究客体,包括实物、标本、模型以及有关的实验情况进行认真、细致的观察,进行实验和操作,使学生获得更直接、更清晰的掌握一定的科学研究方法,为学生以后进一步的学习、工作、研究,乃至创造发明等打好不可缺少的素养基础。

1、从具体的认识活动来说,训练学生观察、思考、实验等三种基本的科学方法。

如在观察方面,训练学生观察各种自然事物、自然现象的观察方法,包括明确观察目的,把握观察重点,有计划、有步骤地按顺序观察、多角度观察,边观察边思考、边观察边研讨、边观察边记录等等。

在思考方面,训练学生比较、分类、概括、归纳、综合等基本的思维方法;训练学生“先思后说”、“先想后做”等良好的思考习惯。

在实验方面,训练学生认识和使用一些简单的一起,学习初步的设计实验的方法,会做一些基本的分组实验,包括训练性实验、验证性实验、探索性实验和测定性实验等,从而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

2、从基本的认识过程来说,教给学生“发现问题——做出假设——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的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以学生的“学”为重心组织教学活动,在学生的“做”字功夫,对学生进行科学认识程序的训练。

如面对某一具体的认识对象,采用什么方法去认识;如果用实验的方法,则应该怎样设计实验,如何在实验中找出有用的事实材料;面对大量的事实材料,如何进行整理,又如何找出事实材料之间的相互关系和规律等等。

科学方法是从事学科探究活动所必须采用的一些方法,学生一旦掌握了这些方法,也就学会了“真刀真枪搞科学”的真实本领,就能在自然探索科学的过程中,获取科学新知、发展科学能力、提高科学素质。

(三)、创造条件,激发学生勇于参与、经历科学探索活动的兴趣。

学生学习科学,不仅仅是获取信息、接受知识,更重要的是能运用一定的科学方法去自行探究科学,探索大自然的奥秘,并让他们在经历科学探索的过程中,更好地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和能力,来解决生产生活中的一些具体问题。

1、激发探究欲望。

学生年龄小,他们好动、好奇,形象思维占主要地位,易于直接或间接地被客观事物或其它自然现象的新奇性所吸引,这就需要教师要了解研究学生,要蹲下来看学生,根据学生的具体特点和学科教学特点,灵活地处理教学内容和组织教学活动,注意形象性和实践性的有机统一,精心设计和组织一些富有情趣的实践活动,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探究的热情和兴趣。

如教学《蜡烛熄灭了》一课,上课时,先要求学生动手划火柴点燃蜡烛,接着让学生“想法把蜡烛熄灭”,而且要求“尽可能使蜡烛慢慢地熄灭”,该怎么

还有什么方法

哪种方法最好

这样,一个个探究性的问题,一次次地激起了学生探究的兴趣和欲望。

2、创设探究氛围。

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也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

在课堂上,民主的学习氛围、和谐的人际环境,都为学生探究活动的进行和深入提供了心理上的安全保证。

因此,在教学过程,教师应根据教学活动的实际需要灵活地转换角色,创设适合于学生自行探究、激励学生勇于探究的学习环境,使学生以最佳的情绪参与到研究活动活动之中。

对学生的探究活动,教师还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多“看一看”,认真“想一想”,互相“说一说”,动手“做一做”,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开发学生的情感潜能、思维潜能、操作潜能,激发学生创新的火花。

3、注入探究活力。

在科学教学中,探究性活动很多。

教师要善于引导和鼓励学生在探究中去思考、去发现、去创造,这种引导和鼓励无疑为学生深入地探究注入了活力。

如对学生在探究的创新火花要及时给予肯定;同时也要尊重学生的不同意见,以保护学生的上进心和探索精神。

另外,还允许学生的在探究活动出现失败。

因为探究是一种探索性活动,走的并不一定是别人走过的路,它往往有一定的风险,对此,教师首先要肯定其探究精神,然后与学生一起找一找失败的原因,再鼓励学生尝试进行新的探索。

(四)、课外延伸,拓宽学生实践和创新的途径。

科学课堂教学的时间和空间是有限的,而小学生对自然科学的探索是无止境的。

在学生已理解了一定的科学概念,掌握了一定的科学研究方法之后,教师要十分重视引导学生灵活地应用已有的知识与技能,去解决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去进行一些新的或较深层次的探索,这是学生从学习知识到灵活应用知识的一个深化过程,一个知识有效迁移的过程,更是思维与能力的重要表现。

由此,科学课外活动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拓宽了学生实践和创新的途径,也大大丰富了学生科学素质的形成和内容。

1、课外活动拓宽了学生的科学知识面。

如指导学生阅读科普读物,利用黑板报、手抄报和校园广播等形式,进行科技知识、科技信息的传播,利用兴趣小组阵地对学生进行科技知识与技能训练等等。

这些课外活动都有效地开阔了学生在科学方面的视野,使学生感受到科技的无穷魅力和科技进步对人类的文明和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2、课外活动为学生提供的动手实践机会。

在课外,学生接触的自然事物和现象更广泛,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按自己拟定的方案去从事各种科学探究活动。

如在家建一个小小生物角,或观察蚂蚁搬家,或测量太阳高度,或自制“太阳能热水器”,或设计一个小发明等等。

有时,还可以按教师的布置,在课外进行长期的观察和实验,作好有关记录,并对记录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探索研究其中的一些规律。

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中,手脑并用,理论联系实际,从而使他们的科学素质得到了更广泛意义上的培养和发展。

总之,小学科学课是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主要阵地,要在科学教学中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探究、实践、创新,还需要不断地进行教育探索,不断地潜移默化地在学生心灵上播撒科学和创新的种子。

三、改革教学反馈机制评价是教育体系中一个基本的反馈机制,它能够激励学生的学习欲望和教师的教学激情,监控教学计划的有效实施,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传统的常识教学评价模式以书面测试为主,内容局限于知识更新考证,重视的是知识的积累,忽视了能力的提高,这样的评价只能是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无助于科学素养的提高。

因而我们认为:评价不仅要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要考查学生的探究能力;评价不仅需要多样的考查方式,还要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

在构建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评价体系方面,以诊断和促进学生科学素养为目标,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学习评价在全面评价的基础上应有所侧重。

我们构建了综合评价体系,即学生的成绩由:基础知识、实验操作、开放性考查三部分组成。

具体操作手段有:1、每学年组织一次综合检测。

2、编主题小报,考查学生收集、整理、归纳知识的能力;3、课外实践操作,检测其选择材料、设计实验、动手的能力及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等科学素养;4、撰写科学研究小论文,考查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和对知识的综合分析能力等。

四、创设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外部环境在教学楼、实验室等公共场所张贴科学家、发明家的画像和名言警句供学生瞻仰;在科技活动室张挂一套科普挂图,挂图内容涵盖了当今科学技术发展的各个方面,在传递科学知识的同时,带给学生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科学与美的震撼力。

学生自然而然参与其中,使他们的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兴趣及创造意识得到了很好的培养。

五、开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课内外科技活动1、组织“科技活动兴趣小组”开展丰富多采的课外科技活动,培养学生科学兴趣并进性特长教育。

2、介绍创造发明的原理、方法,小制作的制作技巧和小论文的撰写方法。

请本校在这方面有特长的教师,对学生进行讲解和直观的示范。

3、布置“创意与制作”作业。

指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和各种机遇,运用已学的知识和技能,独立思考,动手动脑。

4、组织学生开展科技知识比赛、小发明、小制作、小论文比赛。

举科普活动周等活动。

5、聘请有经验的专家作科技辅导报告;组织学生参观第二课堂及小发明、小创造、小论文展览。

以上这些活动的开展丰富了学生的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激发了学生们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提高了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结论与成果]结论:教师科学素养与学生科学素养是一个统一体,两者之间相互作用。

教师科学素养高低直接影响学生科学素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高低促进教师科学素养的提高。

成果:经过几年的探索以及方法的不断改进,教师的科学教育观念、教学模式等综合素质已有大幅度提高,教学反馈机制日臻完善。

虽然地处农郊,但学生在科学知识与技能;科学方法、能力;科学观念、精神、态度;科学行为和习惯等方面的综合素质与城区学生相比已相差无几。

[存在的问题]由于我校的前身是农村学校,因此到目前为止在硬条件方面还不能完全满足教师和学生的需求,制约着教师和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

我们认识到教师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肯定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可能只通过掌握科学课的教育就能完全达到目标。

所以,今后我们要加强同其它学科教育的合作,寻找各学科有利于培养教师和学生科学素养的结合点、渗透点。

教师如何提高自身修养

一、学习 学习是一个人进步和提高的不竭源泉。

一个人要想跟上时代或走在时代的前列,就必须不断地学习。

教师职业是一种具有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职业,教师要胜任这种职业,必须具有较高的素质。

终身学习、严谨治学是社会和教育发展对教师的要求,也是提高教师自身素质的基本要求。

教师要树立“学而不厌”、“甘做终身学生”的优良学风,切实掌握所教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并要逐步达到精通的程度,必须具有比较广博的文化素养,要不断更新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

学习有各种具体方式:阅读书籍和报刊、观看音像资料、上网。

⒈阅读书刊。

阅读书刊是人们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通过书刊获取知识,费用比较低廉,可以随身携带、随时翻阅,同时可以反复阅读,加深理解和记忆。

因此它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知识获取途径,至今仍然是大多数人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

教师应养成经常看书读报的习惯。

在看书读报过程中,要广泛阅读各种书籍,扩大知识面,开阔眼界,扩大视野,要勤于思考,善于研究,勤做笔记,勤写心得体会,努力把书本知识变成自己的精神财富。

教师不仅要向书本学习,而且要向周围的同行学习,向优秀教师学习,向英雄模范学习,要博采众家之长丰富自己,“择其善者而从之”。

社会是一部人类生活的百科全书。

教师还应当向社会吸取“营养”。

在社会生活中,教师要甘当小学生,要象海绵一样,从社会生活中吸收一切有益的东西,然后再把它贡献给学生。

对于大学教师而言,科学是源,教学是流,两者是一个整体。

大学教师既承担着教学任务,又承担着较重的科研任务。

科研课题应来自社会实践,为实践服务,为教学服务,使教学和科研结合起来,互相促进,相得益彰。

在科学研究中,教师要有自我批评、自我否定的精神,要不断地探索、创新,并努力通过科研的实践来总结、提高、完善自己。

⒉观看音像资料。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许多音像资料、知识信息借助现代化音像设备得到复制和传播。

今天的学习早已不能简单地等同于看书读报,观看音像资料已经成为一条很重要的学习途径,许多刊物,如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都在发行文字书刊的同时,发行音像资料,如录音带、录像带、光盘等。

通过阅读光盘或其它音像资料,我们可以形象地快捷方便地获取知识和信息。

⒊上网。

今天,在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中,电脑已十分普及,计算机网络正逐步延伸到千家万户。

许多单位和家庭已接通了英特网(internet),有了英特网,知识与信息的传播与获取更加方便快捷,许多学习、工作和生活问题变得更加简单方便。

所以每位教师都应具备基本的计算机及英特网知识,善于运用英特网获取知识。

当然,网络是一个“虚拟空间”,教师上网必须注意网络的特点,善于识别真伪、善恶、美丑,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二、交流 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

信息是学习、工作、生活的重要资源,谁拥有信息,谁就拥有了财富。

但知识信息必须通过交流才能充分发挥它的作用,体现它的价值,否则,它的价值和作用就非常有限。

所以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人必须要积极交流、善于交流,充分利用各种途径获取一切有价值的信息资料。

教师参加信息交流的内容和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从内容来看,主要有学术交流、经验交流、思想交流。

⒈学术交流。

英国课程论专家劳伦斯·斯腾豪斯指出:“教师即研究者。

”在中外教育史上,许多著名的教育家、特级教师等往往不仅是一个优秀教学教育工作者,而且也是一个成功的教育研究工作者。

现代教育早已赋予了教师以教育科研工作者的角色。

因此每位教师不仅要搞好教学教育工作,而且要搞好教育科研,只有全面完成了教学和科研的任务,才是一个全面合格的优秀教师。

教师要搞好科研,就必须积极参加学术交流,虚心向科研成绩优秀的单位和个人学习。

在搞好国内学术交流的基础上,要积极参加国际学术交流,向世界上最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学习,以促进我国教育的发展。

⒉经验交流。

教育不仅是一门科学,而且是一门艺术。

成功的教育是以科学性为基础,艺术性为旋律的交响乐章。

教师的教育艺术水平是影响教育质量和效果的重要因素。

教师的教育艺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就是教育经验的积累和升华。

没有教育经验,绝不会产生教育艺术。

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教育艺术水平,必须不断地积累教育经验,虚心向他人学习先进的教育经验,要积极主动地参加各种教育经验交流活动。

教育经验交流的内容和形式是丰富的。

如教学经验交流、德育工作经验交流、班主任工作经验交流、科研工作经验交流、家校合作经验交流、公开课、教师教学技能比赛等。

无论哪种形式的经验交流或竞赛活动,教师都应积极参与,广泛交流,力争从这些活动中有所收获。

⒊思想交流。

一个人活着就一刻也不能停止思想。

思想是一个人活着的价值所在,一个人没有思想无异于死亡。

教师在工作和生活中必须善于思考,用思考的成果来提高和完善自己。

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教师还必须积极参加各种思想交流活动,如谈心、联欢、旅游、竞赛等。

通过参加丰富多彩的活动,同事之间、朋友之间可以加深相互了解、相互信任,达到交流感情、沟通思想、陶冶情操的目的。

有人曾形象地分析了思想交流的意义,如果你有一只苹果,我有一只苹果,我们彼此交换以后,各自仍然只有一只苹果。

但是,如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我们相互交换以后,各自就都拥有了两个思想。

这个形象的比喻,充分说明了思想交流的意义。

要成功地进行思想交流,就要求我们每位教师要有开放的思想、宽广的胸怀,具有一定的交际能力。

那种思想保守,心胸狭窄,不善交际的人,是很难顺利地进行思想交流的。

从交流的形式来看,可以是个人之间的交流,集体之间的交流,也可以是个人与集体之间的交流;可以是学校内部的交流,也可以是学校内部与外部的交流;可以是国内的交流,也可以是国际的交流;可以是面对面的交流,也可以通过书信、电话、英特网进行交流。

通过交流,教师之间可以互相学习,取长补短。

在交流过程中,每个教师都应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虚心向先进教师学习。

教师之间应互相尊重,不能文人相轻,互相诋毁。

要用放大镜去观察别人的长处,自己的短处,把别人的长处铭记在心,努力学到手;对自己的短处要警钟长鸣,时时提醒自己注意,并坚决改正和弥补。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交到真朋友,学到真本事。

当然,我们也应看到自己的优点和别人的缺点,正确地把握自己在社会生活中的位置,只有对自己和别人的优缺点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我们才能充满信心,积极地参与交流活动。

三、实践 实践是人类有目的地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

社会实践、生产实践、科学实践和精神生产是人类的三大基本实践活动。

教师作为知识分子的一部分,主要从事精神生产活动,是为人类生产和再生产科学文化知识的劳动者。

教学教育实践是教师的主要实践活动,其次教师还要参加其它社会实践活动。

实践是认识的源泉,也是提高教师自我修养的重要途径。

实践有助于教师认识自我,了解社会,丰富自己的生活经验,使自己对工作和生活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也只有在实践中,我们才能积累知识,增长才干,陶冶情操。

教师的实践形式主要有:学习实践、教学教育实践、科研实践、交往实践。

⒈学习实践。

教师的一生必须不断学习,这是由教师的职业特点所决定的。

人们常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该有一桶水。

”教师掌握的科学文化知识只有比他在课堂上要讲的知识多10倍、20倍,才能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全面理解教学内容。

当今社会“知识爆炸”,随着知识的激剧膨胀,知识的老化也越来越严重。

国外有两位学者曾以工科大学开设课程为调查对象,发现1965年的工科知识,5年后老化40%,10年后老化68%,15年后老化80%,20年后老化85%,25年后老化90%。

知识老化速度如此之快,如果教师不经常吸收、更新知识,教育质量是很难保证的。

在人们已经进入21世纪的今天,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发展呈现一体化趋势,各门学科之间交叉渗透,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携手并进,边缘学科、交叉学科、综合学科不断涌现。

因此,教师不仅要精通专业知识,不断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而且要博览群书,有广博的知识面,才能适应当今的教学教育改革需要。

⒉教学教育实践。

教学教育工作是教师的本职工作,教学教育实践是教师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形式。

教师不仅要努力学习提高理论水平,而且要积极参加教学教育实践,将自己所学理论知识应用于教学教育实践活动中去,变革现实,使教学教育工作得到改进。

教学教育实践活动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培养人、塑造灵魂的实践活动,需要教师付出艰苦的劳动和心血。

教师既要具有相应的知识、能力,还必须具有高尚的思想品德修养。

通过教学教育实践,既可以检验我们知识水平的高低、专业能力的强弱、思想品德修养的优劣,又可以帮助我们自己发现自身修养的缺点与不足,以便有针对性地改进和提高。

⒊科研实践。

教育科研实践是推动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动力,也是提高教师自我修养水平的重要途径。

在科研实践中,教师要去观察教育现象,研究教育问题,并努力寻找解决教育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为了高质量地完成教育科研任务,教师还必须广泛地搜集和查阅科研资料,进行理论构思,制定科研计划,实施具体研究,撰写研究报告,进行科研评价。

通过参加这一系列的科研实践,有助于扩大教师的知识面,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增强教师对教育工作和科研工作的感情,更新教师的教育观。

当然,除了要搞好教育科研外,教师还应搞好学科专业科研和其它相关科研。

科研实践是一个非常艰苦的脑力劳动过程。

要完成科研任务,提高科研的质量,教师必须要有强烈的事业心,要有顽强的毅力,要有克服困难、战胜挫折的信心和勇气。

因此,科研实践是对教师的知识、能力和品德修养的一个考验。

通过科研实践的锻炼,有助于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和修养水平。

⒋交往实践。

人是社会性的动物,人的本质就是其社会性。

一个人要健康地生活,顺利完成工作和学习任务,就必须参与社会生活,参加社会交往。

通过交往,获取信息,联络感情,增强友谊,密切合作。

交往是人的知识、能力、思想修养发展的重要源泉,是工作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

教师工作一刻也离不开交往。

教师要制定教学教育工作计划、备课,离不开交往,它要求教师深入学生和教师之中去调查、了解、研究学生,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和特点,以便制定符合学生实际、切实可行的计划,编写合理的教学教育工作方案。

教师要顺利完成教学教育任务需要交往。

通过交往,可以加深师生之间、教师之间、教师与学校领导之间、教师与学生家长之间的相互理解相互信任,加强彼此的协作和配合,以促进教学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

四、反思 学贵有思,有思则有进。

学贵有疑,有疑则有进。

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教师自我修养的过程,从本质上讲,是一个自我学习、自我教育的过程。

而自我学习和自我教育就必须要善于怀疑和思考。

因此怀疑和思考是教师进行自我修养必不可少的构成要素,特别是进行自我反思、自我反省,总结自己修养进程中的经验教训是非常必要的。

通过反思,可以发现自己的长处与不足,明确进一步努力的方向,从而不断提高修养质量。

反思的形式主要有:自问、总结、自我批评、自我激励。

⒈自问。

自问是指教师在修养过程中面对各种困难和问题,扪心自问,分析和研究自己的修养水平、修养问题和解决办法的过程。

孔子的学生曾参就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论语·学而》)。

陶行知也主张“每天四问”,如“自己的道德有没有进步

”“有,进步了多少

”[③]就是其中一问。

通过自问,可以及时发现自己修养中的缺点和问题,及时加以弥补和解决。

所以教师要事事问,天天问,经常检查自己的修养状况。

⒉总结。

总结是自我反思的一条重要途径,是教师在进行自我修养的过程中,通过回忆自己修养的过程,分析自己修养的成绩、经验、问题和教训,探讨自我修养的规律的过程。

一个教师要提高自己的修养水平,必须善于总结,勤于总结。

通过总结,及时发现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帮助自己增强信心和战胜困难的勇气,尽快改正缺点,推动自我修养的不断进步。

⒊自我批评。

自我批评是教师在进行自我修养的过程中,善于发现自己的缺点和错误,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大胆检讨自己的错误,并坚决改正自己的错误,以促进自我修养进步的修养方法。

批评与自我批评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这一优良传统和作风,使它为我们的现代教育教学工作服务。

进行自我批评,首先要有正视自己缺点和错误的勇气,正确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

面对自己的缺点和错误,不忌讳、不遮掩、不逃避,要勇于承认,坦诚地面对。

其次,要勇敢地进行自我批评。

对自己的缺点和错误,要深刻地分析其实质和原因。

再次,要坚决地改正自己的缺点和错误。

承认错误,自我批评是基础,而改正错误才是关键。

教师对自己的缺点和错误,必须用实际行动坚决予以改正。

最后,要勇敢地接受群众的监督,虚心地接受群众的批评。

为了帮助自己改正错误,教师要自觉地接受群众的监督,欢迎群众对自己进行批评和教育。

因为自我修养作为一个积极主动的、自觉的自我教育过程,终究要受到社会的影响和制约,终究必须接受集体生活的检验。

所以我们必须把自我批评、自我教育与批评和教育结合起来,以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

⒋自我激励。

自我激励是提高自我修养的一条重要途径。

所谓自我激励是指教师在进行自我修养过程中,面对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成绩和错误,进行自我激发、自我鼓励,以增强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提高自我修养能力和质量的修养方法。

人是要有点精神的。

那么这种精神从哪里来呢

我们认为,只有从学习中来,从实践中来。

只有学习才能使人快速有效地增长知识、更新思想观念,只有实践才能促使人思考、探索,才能帮助我们认识自我,了解自我,只有学习和实践才能增强我们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力量。

在我们的学习和工作中,在进行自我修养的过程中,我们不可能一帆风顺,必然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挫折。

当我们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是勇往直前,战胜困难和挫折,还是畏缩退却,被困难和挫折所吓倒和征服。

这是衡量我们修养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

一个有修养的人,一个善于进行自我修养的人,应该能够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我们教师,作为培养人才的专门教育工作者,面对困难和挫折,应该是勇往直前,顽强地克服困难,战胜挫折。

那么怎样才能战胜困难呢

除了要有正确的理想和信念外,正确的工作方法和自我激励方法是战胜困难和挫折的保证。

自我激励常用的方法有格言警句法、自我暗示法、自定目标法、逐步逼近法等。

格言警句法就是用一些名言警句来增强自己的勇气和战胜困难的信心;自我暗示法就是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用明确的目标和任务提醒自己,用正确的自我观念暗示自己(如“我能行”,“我有能力成功”。

)从而增强自己的信念、信心和勇气,以战胜困难,实现预定的工作和学习目标,提高自我修养水平;自定目标法就是在自己工作和学习之前,先给自己确定一个有一定难度,又必须经过努力才能实现的目标,并用这个目标来时时提醒自己努力完成任务;逐步逼近法是指在自我修养过程中,既要提出远大的奋斗目标,又要提出一个个短期的小目标,以便通过一个个近期的难度较小的目标的实现,增强自己的修养信心,使自己一步一步地逼近远大的目标,最终全面提高自己的修养水平。

除了以上几种方式以外,在具体的修养过程中,教师还可以通过写日记、写心得体会、记笔记等方式来进行自我反思。

此处不再赘述。

教师自我修养的途径和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教师在学习和工作实践中,要善于摸索和总结,不断探索新的途径和方法,以不断提高自我修养的质量和效率。

关于素质教育的名人名言

1.“师也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

”——《礼记》2.“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

”——陶行知3.“在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陶行知4.“因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

根本一坏,纵然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

”——陶行知5.“教师的职务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的职务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陶行知6.“智仁勇三者是中国重要的精神遗产,过去它被认为‘天下之达德’,今天依然不失为个人完满发展之重要指标。

” ——陶行知 7.“教育工作中的百分之一的废品,就会使国家遭受严重的损失。

” ——马卡连柯 8.“我确实相信:在我们的教育中,往往只是为着实用和实际的目的,过分强调单纯智育的态度,已经直接导致对伦理教育的损害。

” ——爱因斯坦 9.“学校的目标始终应当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

” ——爱因斯坦 10.“学校的目标应当是培养有独立行动和独立思考的个人,不过他们要把为社会服务看作是自己人生的最高目标。

” ——爱因斯坦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语文教师专业素养

.力求文本知识社会化、职业化 爱因斯坦曾援引过劳厄的一段名言:当一个学生毕业离开学校时,如果他把几年来学到的知识全忘光了(当然,这是不可能的),那么,这时他所剩下的,才是学校教育的真正成果。

我认为所谓的“真正成果”就是一个人的素养(包括语文素养)。

所以,要培养社会有用人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就要把语文教学活动与时代、学生将来可能从事的职业联系起来,使他们感受到课本知识处处不在,又无处不在,让语文素养像血液一样流入学生的生命中。

总之,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过程。

在新课改下,教师要用科学发展的观点,不断采取多种形式的语文教学活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他们审美、探究的能力以及他们适应未来学习、生活和工作的能力。

二.、树立“大语文”的概念 古人说:“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

语文教师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不但要走出书本、课堂,还要注重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浸润以及必要的社会实践。

学生对此也很感兴趣,因为这样可以激发学生自主地进行灵活多样的语文活动,从而使他们获得全方位的收获。

反过来,文本诸多因素的潜移默化造就的理性思维又会自觉地指导学生对文本知识的学习,起到相得益彰的效果。

三.践行文本知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立足文本,培养学生对字词、常识、经典文段及其他语法现象的认识和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探究能力等,逐步提高学生的思想、文化素质,从而使他们继承民族精神,弘扬优秀文化,向善向美,并能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我,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教师如何提高创新能力

一、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观念,不断新知识 。

教握的知识越丰富,知识结构越合理,能观察和发现新问题,越能适应教育创新的需要。

教育创新要求教师要有多方面的知识:不仅需要广博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精深的专业知识,而且要有多学科的专业知识。

同时要及时掌握现代化教育教学技术和手段,并把它们运用到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为教育创新服务。

因此,教师本身要学会学习,不断地吸收新知识,扩展教育视野,以满足教育创新的要求。

二、教师要创新教学方法,从课堂教学上提高教育创新能力 。

教育创新要求改变教学方法,使教学达到“不教而教”的目的。

传统的教学方法一般采用启发式、情景式等,目的也只是为了方便教师传授知识,让学生学会知识。

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缺乏创新能力,不能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终身学习的需要。

教育创新要求教师不仅要教学生“学会”知识,还要教学生“会学”知识,要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

要指导学生学会如何获取知识、巩固知识,如何创造性地将已 有的知识应用到具体问题中去。

三、教师要创新问题情境,从而提高教育创新能力 。

良好的问题情境设计,可以使学生产生一种心理上的期待感,形成对问题探究的强烈热情,这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活动的重要条件。

为此,教师先要营造宽松、民主、自由的教育氛围。

形成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环境。

要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创新问题情境。

这种问题情境要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必须通过努力才能完成,整个思考的过程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

教师要善于创设难度适中的问题情境,来调动学生思维活动的主动性和创新性。

这样,通过创新问题情境,也提高了教师的教育教学创新能力。

四、教师要创建新型师生关系,提高教育创新能力在传统的师生关系中,教师成了课堂的中心,主宰了整个课堂。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消失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创新精神被扼杀了。

课堂教学中,学生不能产生出创新的激情,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得不到发展。

小学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怎样提高分

文学素养我完全不会。

作文不会。

写作题,不管给定什么题目,你都尽可能的用三观去评价分析题目的正确性三观是教师观、学生观、教育观。

综合素质说的最重要的就是这三观,没有什么别的东西不要直接评判题干案例人物的对和错。

就说他的某种行为是否符合三观中的某一条,这是核心答法其次,准备一些万能开头和结尾的句子,再准备一些排比、教育学大师的名言,神级观念,往文章里一穿插就行了没啥可复习的吧,就是背背三观,再准备些万能句当材料就行了。

我上半年一次两科全过了。

综合素质我就是翻来覆去,不管是材料题还是作文题,全是这三观。

就行了

如何提高教师素养的名言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