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求!! 运动会进场解说词 要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味道
一、序幕词男:金秋时节,天高气爽,景色怡人,##单位2009年运动会,又在这美好的日子里召开了!女:我们代表运动会组委会和全体工作人员,再次向与会的领导、来宾表示亲切地问候!向参加比赛的运动员和裁判员表示热烈地祝贺!向参加开幕式的3000多名师生表示热烈地祝贺!男:我们衷心祝愿参赛的运动员能够在这届运动会上创出新的佳绩!能够在运动史上谱写新的篇章!女:来自全校47个班级的47支代表队,1400多名男女运动员将在这里参加为期两天半,35个项目的角逐。
男:每位运动员,必定会在各个项目的角逐中赛出风格,赛出水平。
女:这届运动会,必将给我校总体工作的发展,带来勃勃生机。
合:用健康拥抱二十一世纪,用健康拥抱未来!预祝大会圆满成功!二、入场式解说词1、国旗解说词男:看,鲜艳的五星红旗在前面引路!女:听,激越的《运动员进行曲》在校园回荡!【男:伴着时代的鼓点——五星红旗率领着仪仗队走进了田径场。
女:国旗的红色,象征着革命;五星象征着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
男:一个热爱祖国的炎黄子孙,无论你走到哪里,见到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都会情不自禁地涌起一种庄严、神圣的爱国情感:“我是中国人!”女:五十多年来,中国人民发自内心地热爱我们的国旗,因为它寄托了中华民族的希望,魂系每一个中国人的未来和命运。
】男:为国旗添彩,为国歌壮威,为国旗增辉,为祖国增光。
女:让五星红旗,永远飘扬在我们的心中!三、裁判员队解说词男:现在走过来的是本次运动会裁判员代表队。
这是一支无私奉献的队伍,他们在这次比赛中决心秉承公正、公平的原则,严格评判,让我们展示真正的体育精神——友谊、团结、公平!【女:为使本次运动会成功开展,全体裁判将本着公平、公正、实事求是的态度和稳健、热情、大公无私的工作精神,统一尺度,秉公执法,全心全意为赛事护航。
男:我们期待着本次运动会中,我校体育成绩纪录能够再次突破,我们期待着在裁判员公正的执法中,运动会所有赛事圆满成功。
】四、班级入场解说词初一1班:瞧,一群意气风发,精神抖擞的少年正向我们走来,这就是永远激情飞扬的初一班!整齐的步伐踏着他们坚定,灿烂的微笑写着他们的热情、嘹亮的口号体现着他们的实力。
【他们用拼搏的汗水挥洒赛场,用晶莹的泪水拥抱胜利。
】初一3班:看,这壮观的阵容,闪烁着花儿般的笑容;听,这坚定而有力的脚步声,衬托出我们那坚持不懈的信念。
这就是我们的初一3班,一个有“逆水行舟,不退则进”动力的集体。
相信我们会焕发光彩的,相信初一3班一定能行。
初二1班:我们是由69颗热忱之心,所构筑的团结、友爱的班集体,在这屋檐下我们尽情展现青春与活力。
金秋我们又迎来了这个展示自我的机会,我们将挥动翅膀,努力飞向属于自己的天空。
相信我们吧,我们将再次铸就辉煌。
加油!初二1班!初二3班:初二3班手牵手,肩靠肩,昂首挺胸,共同推进友谊之船!我们“友好合作,多思创新”,我们一步一步脚印,我们永远向往胜利!初二5班:迎面向我们走来的初二年5班,他们昂首阔步,英姿勃发。
瞧,他们个个精神焕发,热情高涨,在这一展示自我的机会里,我们团结奋斗,敢于拼搏,勇创佳绩,为5班增添光彩。
初三2班:现在向我们走来的是初三2班,他们步伐坚定豪迈,脸上写满喜悦,全身焕发光彩,他们健康、快乐,他们充满活力、自信。
在这里,初三2班为我们送上最衷心的祝福。
预祝校运动会取得欣人的成绩,并取得圆满成功!初三4班:别样的风采、高昂的斗志。
迎面走来的是初三4班的运动员代表队,他们迈着整齐的步伐,以军人的风采展初三4班的必胜信心。
他们一直在不懈努力着,因为他们相信付出总会有回报,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更高、更快、更远”是他们的目标,“友谊第一、比赛第二”是他们的主题,“勇往直前”是他们的本色。
】初三6班:现在正迈着雄健的步伐,昂首向主席台走来的初三6班代表队,这是一个团结进取,富有青春活力的班集体。
这是一支敢于梦想,敢于拼搏,不断进取的团队。
【困难遏制不住他们迈向成功的脚步,自信正洋溢在他们青春的笑脸上。
在这次运动会上,初三6班运动员将依托55颗激情的心,创造更加辉煌的成绩。
】
一篇介绍中国文化的解说词、、政治的
以中国传统文化(traditional culture of China)为基础的哲学文化,借用了现代科学上的发现,把宇宙的本质、宇宙的形成、发展变化、成熟、衰老与死亡,宇宙的归宿;人的本质,人的过去与未来,人从那里来,到那里去,人生的目的和意义,应当怎么做人;。
但是我们应当承认,天主教、基督教的大部分教徒的人格还是高尚的,但是从发展的趋势看,基督教和天主教、依斯兰教,都没有发展前途,因为它们都不能为科学思想所接受,最终会被人们所抛弃。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理性的文化,越是科学发达,人们的文化水准提高,认识能力增强的情况下,越是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
在人们没有文化愚昧的情况下,中国传统文化是不易推广与传播的,因为它不具备传播这种文化的软件与硬化。
在中国历史上,无论什么时候,哪一个封建王朝都没有真正彻底的贯彻中国传统文化,所以,中国的传统文化从来都没有象《圣经》文化和《古兰经》文化那样,左右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的命运。
现在最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彻底贯彻,而这种贯彻是民主的、自由的,人们自觉自愿的接受的,不愿接受马上就可以反对,而不是象欧洲中世纪历史上的《圣经》文化,和现在《古兰经》文,是强迫的。
用现代语言把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表达出来,使人们真正的理解中国传统文化,这并不是我有什么能耐,而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本来就包涵的本质。
再者,这也是人类历史发展到今天的必然的产物,因为大家都有文化了,语言也表述能力也加强了;第三、科学已经很发达了,我可以借助科学上的发现和科学语言,对其理论体系进行系统细致地表述,这样就更有说服力与感染力。
以上各点,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势所在。
中国传统文化,还有语言和文字上的优势,这在以前的帖子中都谈到了,在这里就不赘述了。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是贵“和”持“中”。
注重和谐,坚持中庸;是浸透中华民族文化肌体每一个毛孔的精神。
春秋末年齐国的晏婴用“相济”、“相成”的思想丰富了“和”的内涵。
他将其应用在君臣关系上,强调君臣在处理政务时意见“否可相济”的重要性。
通过“济其不及,以泄其过”的综合平衡,使君臣之间保持“政平而不干”的和谐统一关系。
孔子讲: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
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中”,即中庸之道;不偏不倚谓之中庸。
贵“和”持“中”作为中华民族的一项基本精神,使得中国人十分注重和谐局面的实现和保持。
做事不走极端,着力维护集体利益;求大同而存小异,成了人们的普遍思维原则。
当然,由于贵“和”持“中”的观念说到底是一种否认斗争、排斥竞争和简单协同的道德;贵和持中是东方文明的精髓,它对社会秩序的和谐安定,处事中庸,求同存异,维护集体统一等有其良好作用.
大国崛起第12集的解说词谁有??
【 序 】1945年1月,苏联红军从德国斯的统治下解放了波兰华沙。
人陆续续开始回家。
老城广场,已是一片碎石。
陆续回家的人们来到这里,喂养战争中幸存下来的鸽子战争就要结束,人们相信和平已经来临。
半个月后,苏联的斯大林、美国的罗斯福和英国的丘吉尔,在克里米亚半岛的雅尔塔商议战后事宜。
一个新的世界政治格局出现了。
然而,这幅政治版图不久便被画上了新的标记。
一年后,丘吉尔说了这样一句名言:“一道铁幕已在整个欧洲大陆降下。
”和平鸽无法穿越这道铁幕,世界被划分为东方和西方。
六十年过去了。
世界格局再一次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为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六十周年,俄罗斯举行了盛大的庆典。
与六十年前三个大国在雅尔塔秘密安排世界秩序不同,这一次,莫斯科请来了六十多个国家的元首和政府首脑。
但真正唱主角的,却是乘坐六十年前苏联军用卡车前来的2600名二战老兵。
俄罗斯总统 弗拉基米尔·普京:在整个战争期间,苏联有数千万公民失去了生命。
活跃在世界舞台上的各国首脑和历经沧桑的老兵,一同进入了人们的视线。
这一刻,历史离我们不再遥远,也不再是记忆的负担。
忽视过去的人,在未来行程里只是一个缺乏思想准备的匆匆过客。
忽视过去的国家,面对世界变局将不会有成熟的选择,甚至有迷失方向的风险。
走过六十年,回首五百年,一路巡看交相兴替的大国演变,我们要做的,其实就是一件事——让历史照亮未来的行程。
第十二集 大道行思大 国 之 谜1492年10月12日,这一天,大西洋强劲的信风将哥伦布的船队送上了梦寐以求的新大陆,也就此吹开了隔绝各个大陆的无形屏障。
从这一天起,来自欧洲的航海家们,用新航线连接起一个完整的“世界”。
正是他们,用激情划破了海面幽蓝的平静,满载着贸易货物和火炮利器,在追求财富的雄心鼓荡下,启动了大国的旅程。
从此,大国、强国的兴衰,将不再是封闭舞台上自我演绎的故事。
相互的注视、融合和冲突,影响着所有剧情的走向。
世界性大国出现了。
那些拥有强大凝聚力的国家,最先把机会抢到手里。
中国北京大学历史学系 教授 钱乘旦:葡萄牙和西班牙最早地形成了民族国家,这对于国家发展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因为中世纪的欧洲它是非常分散的。
无论是政治、经济、社会各个方面都是分裂的。
可是民族国家形成之后,就形成了一个统一的力量,在这样一个统一的力量的支持下国家就可以发展,而且很快就会变得强大。
美国耶鲁大学 教授 保罗·肯尼迪:就像你把你的双手放在一起,就会变得更强大,这就是力量,而别的国家没有。
因为他们失去了一些手指。
当海洋注定要成为孕育大国的摇篮时,历史首先记住了葡萄牙的恩里克王子和西班牙的伊莎贝尔女王。
是恩里克王子以国家名义来支持航海家们对未知世界的探索,使葡萄牙的航海大发现不再是个人的孤立冒险,而成为了有计划有组织的国家战略。
当怀揣着航海计划的哥伦布同西班牙王室讨价还价时,伊莎贝尔女王在谈判中接受了这个普通百姓的利益要求。
为了资助哥伦布的远航,女王甚至卖掉了自己王冠上的珠宝。
但是,她由此赢回了更加辉煌的王冠,那是世界霸主的桂冠。
近代世界历史的大幕,就这样从海洋上拉开了。
但是,民族国家和海洋优势,是大国崛起的决定性因素吗
在葡萄牙和西班牙之后,为什么恰恰是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和美国成为了世界性的大国呢
人们能揭开沉淀已久的大国之谜吗
美国耶鲁大学 教授 保罗·肯尼迪:单一的因素一定是错误的,一定是各种因素的综合造成了大国的崛起。
俄罗斯莫斯科国立国际关系学院 阿列克谢·沃斯克列先斯基:必须在世界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很明显,经济脆弱的国家,不可能成为大国。
英国前外相 杰弗里·豪:国家强大必须经济发达,政治稳定,特别是民众与领导者之间要相互信任,互相尊重。
法国高等社会科学研究院 研究员 皮埃尔·罗桑瓦隆:一个强国仅仅物质力量强大还不够,它还应该具有吸引力。
美国耶鲁大学 教授 伊曼纽尔·沃勒斯坦:必须要具有一定的规模,一定的能力,一定的军事实力,一定的内部凝聚力。
英国诺丁汉大学 教授 郑永年:所有的以前的国家,崛起中的大国,都是因为它内部的国家制度的健全。
所谓的一个国家外部的崛起,实际上是它内部力量的一个外延。
在采访中我们发现:直到今天,大国之谜依然是一个难解的题目,各国的学者提供的答案也是众说纷纭。
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上百位接受采访的国内外专家在谈论这个话题时,都十分看重思想文化的影响力,在大国崛起中的作用。
英国首相丘吉尔有这样一句名言:我宁愿失去一个印度,也不肯失去一个莎士比亚。
在成为大国的过程中,戏剧家莎士比亚的作品提升了英国的人文精神,科学家牛顿的力学定律开启了英国工业革命的大门,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为英国提供了一个新的经济秩序。
他们的名字,十分醒目地写在英国走过的大国之路上。
在法兰西思想与精神的圣地先贤祠,正门上铭刻着这样一句话:“献给伟人,祖国感谢他们。
”这里安葬了72位法国历史人物,其中只有11名政治家,其余大多是思想家、作家、艺术家和科学家。
多少年来,法兰西共和国一直以其卓尔不群的文化影响力,向世界发出自己的声音,其根源也许就在于此。
中国外交学院 院长 吴建民:一个国家要崛起,它思想得创新吧,对吧。
如果全是老思想,国家能崛起吗
崛起不了。
思想如果都束缚住了,能创新吗
创新不了。
所以文化的作用在这里出现了。
德国慕尼黑应用政治研究中心 常务副主任 约瑟夫·亚宁:我们可以说文化因素很重要,比如说国民教育水平很好,这非常重要。
法兰西科学院人文及政治学院 院士 玛丽安娜·巴斯蒂:一种文化对世界的影响,取决于产生这种文化的强盛经济。
大国之谜,当然还有另外的答案,那就是体制创新。
17世纪时,面积只相当于两个半北京的荷兰,凭借一系列现代金融和商业制度的创立,缔造了一个称霸全球的商业帝国。
他们成立了世界上最早的联合股份公司来聚集资本,垄断了当时全球贸易的一半;他们建起了世界上第一个股票交易所,比纽约的证券交易早了三百年,资本市场就此诞生;他们还率先创办现代银行,并发明了我们沿用至今的信用体系。
继荷兰之后,英国通过推行自由贸易,建立起全球市场,并逐步确立起自由市场经济模式;当这种模式的弊端,引发社会危机的时候,美国在20世纪30年代,又加入了政府干预的手段。
从此,“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交相作用,改变了人们对传统的市场经济模式的认识。
有历史学家认为,近五百年来,真正意义上拥有过世界霸权的只有三个国家:荷兰、英国和美国。
这三个国家对市场经济进行了接力棒式的创新和发展。
学者们还认为,英美两国为经济发展提供了相应的制度保障。
中国北京大学历史学系 教授 钱乘旦:英国最早地确立了现代的国家制度。
比如说我们现在熟悉的内阁制、君主立宪制、两党制、政府对议会负责等等这样的一套政治制度,在英国都是最早地确立。
这样的政治制度能够使得这个国家长治久安,长久地保持一种稳定的状态,所以对经济发展是有利的。
中国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院长 王缉思:欧洲移民到了美国以后,等于是在一个新大陆上建立了一个崭新的国家。
这样的一个国家,它有一个至高无上的《宪法》,在《宪法》下面有一套很完整的法制体系,通过这个权力制衡,相对来说呢,就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大国之谜之所以难解,还在于各国的发展模式,从来都无法简单地复制和模仿,而必须寻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
对于后发国家来说,他们成为大国的谜底又在哪里呢
1697年,一批俄国青年来到了荷兰赞丹镇的一家造船厂做学徒,学徒中最出色的是一个身高两米,自称彼得·米哈伊洛夫的人,师傅和工友们都推荐他为“优秀工匠”。
这个人就是俄国沙皇彼得。
彼得大帝的这番举动,拉开了俄罗斯强国的序幕。
这位雄心勃勃的沙皇把首都从莫斯科迁到了圣彼得堡,他要缩短的不仅是与欧洲的空间距离,还有国家实力的差距。
打开视野,向发达国家学习,无疑是后发国家走上强盛之路的开端。
学习的目的是赶超。
在历史上,像俄罗斯一样实施赶超战略的后发国家,还有德国和日本。
他们构建的社会体制,他们所走过的现代化道路,和率先实现工业化的国家,有着明显的区别。
中国北京大学世界现代化进程研究中心 主任 董正华:由国家来推动经济建设,像德国、日本、苏联,还有其它一些20世纪的国家那样,可以说是后起的工业化国家的一个共同特点。
因为这些国家大都是刚刚经历了国家重建,相对于社会力量,国家的力量比较强大。
国际历史学会 会长 于尔根·科卡:德国的现代化在很大程度上是从上而下由国家发起和实现的。
美国和英国却主要是由社会来推动的,动力来自于社会。
中国外交学院 院长 吴建民:现代化的过程,它是一个入流的过程。
所以后发国家要起来,它得要入流,你不入流你就要落后。
那么这个入流的过程当中,它必须要国家来主导。
成为大国的原因,或许是一个无法穷尽的话题。
大国之谜,无疑是一个多解的答案。
在不同的时期,只有那些根据自己的国情和时代的需要做出了正确战略判断的国家,才能获得历史的青睐。
但历史的胸怀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慷慨,它总是让那些在第一时间适合它的规则,并拥有那个时期的核心竞争力的国家,来充当世界的主角。
今天,当我们环视世界,不难发现:二战结束六十年了,战前的大国,依然是当今世界最为活跃的强国。
因为,在绝大多数国家还没有完成现代化的时候,这些国家已率先走过这段历程。
日本早稻田大学 名誉教授 依田熹家:日本实现了现代化,从另一方面证明了现代化不是西欧独有的,而是具有普遍意义的。
俄罗斯政府国民经济科学院 院长 弗拉迪米尔·马乌:要成为一个现代化的强国,必须要走过一条漫长的道路,必须有一个经济与政治现代化的过程。
中国北京大学世界现代化进程研究中心 主任 董正华:一个国家的崛起,就是崛起成为一个现代国家,也就是实现现代化,近五百年的历史已经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尤其是大国。
大 国 之 惑大国崛起以后,将会演绎出什么样的故事呢
1494年,在没有人准确地知道这个世界究竟有多大的时候,当时的两个海上强国葡萄牙和西班牙,就用一纸契约,像切西瓜一样把地球一分两半。
从那以后,与大国崛起相伴随的,总是殖民地的扩张、划分和掠夺。
这个世界有时像黑白照片那样对比鲜明:大自然慷慨地赐予了非洲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丰富的资源,但那里的人们却过着贫困的生活。
早期大国对殖民地的剥夺是惊人的。
虽然,大国也给殖民地带去了一些现代文明,但当地人却付出了极高的代价,他们不仅失去了自己的经济资源,也失去了国家的政治尊严,那就是民族的独立和平等。
大国称霸的故事虽然丰富多彩,却从来都缺少美好和顺利的故事线索。
因为它造成的麻烦总比解决的问题要多得多。
它固然拥有让世界刮目相看的荣耀,同时也面临着如何保持和扩大利益的烦恼。
英国诺丁汉大学 教授 郑永年:怎么维持一个大国的过程,这是相当艰苦的,那么怎么维持这个大国,每个时代都不太一样。
美国耶鲁大学 教授 保罗·肯尼迪:第一强国对其他国家说:这不仅是我们的利益,也是你们的利益。
不摇晃梯子,不掀翻桌子,只要维持现状就好。
美国耶鲁大学 教授 伊曼纽尔·沃勒斯坦:所有的大国都试图建立符合自己利益的世界秩序,所以它们总是为世界秩序出谋划策。
实际上,那些正在崛起的国家想要打破这种秩序,因为他们试图取代以前的大国。
于是,战争,大国之间的战争,似乎成为历史上打破和重建世界格局的必由之路。
但迄今为止,还没有新兴大国直接打败霸权国的先例。
德国的兴衰,就是历史留给所有大国的一个深刻思考。
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欧洲列强在几个世纪中以各种方式阻止德意志统一,令这片欧洲中部的土地饱受分裂的屈辱。
1871年,奋发图强半个多世纪的德国终于统一。
当这个新兴的大国遵循欧洲大国均势原则的时候,它在和平的环境中获得了快速的发展,成为欧洲第一经济强国;但是,当它试图为自己争取阳光下的地盘而发动战车后,则一败涂地。
历史的教训是:一意逞雄的国家,等于是放弃了从容崛起的主动,最后的结果并不美好。
历史的教训还在于:所有企图靠战争来征服、压迫和掠夺其他国家的大国,其结局总是和他们的愿望相反。
美国耶鲁大学 教授 伊曼纽尔·沃勒斯坦:西班牙试过,但是失败了;法国试过,拿破仑试图创立世界帝国,也失败了。
德国试过,特别是希特勒试过了,却输给了美国。
德国柏林洪堡大学 教授 奥古斯特·温克勒:或许这也是一个结论。
也就是说,今天任何一个大国都不应该再试图建立殖民统治。
学者们喜欢用这样的语言来形容德国:这是一个奇妙的国家,它要么考问世界,要么拷打世界。
当它用思想来考问世界时,它是伟大的;当它用战争来拷打世界时,便有了上个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
1970年的一天,德国人开始考问世界了。
这是人们已经熟悉的镜头。
时任联邦德国总理的勃兰特向二战中被纳粹德国屠杀的犹太人谢罪。
世界舆论评价说,跪下去的是勃兰特的双腿,站起来的是整个德意志民族的精神。
在这一跪一站之间,人们走到了真理的门槛前,开始做出新的选择。
历史一再证明:没有永远的霸权国家。
大国的兴衰交替,是不可避免的历史法则。
历史也同样告诉我们:从大国崛起到持续强大,然后转入衰退,是一出需要耐着性子观看的历史长剧。
英国首相丘吉尔在回忆录里这样描述自己参加雅尔塔会议时的心情:“我的一边坐着巨大的俄国熊,另一边坐着巨大的北美野牛。
中间坐着的是一头可怜的英国小毛驴。
”英国前外相 杰弗里·豪:认清我们在世界上的地位是重要的。
我想,只要做这样的改变,我们就在做出正确的调整来适应旧帝国的消失。
你可以完全不对旧帝国加以赞扬。
20世纪见证了英帝国全球霸权的衰落,日不落帝国的昔日风光已经不再。
但是,英国作为大国的历史并没有落幕,今天,人们依然能看到它在世界舞台上绝非是可有可无的演出。
五百年争霸的历史一去不返了,无论是曾经的帝国,还是今天渴望强大的新兴力量,都必须更加理智地在21世纪寻找新的大国之路。
大 国 之 路1955年,一位名叫盛田昭夫的日本商人来到美国拓展市场。
美国一家大公司决定向他订购10万台小型收音机,条件是必须换上美国公司的商标出售。
10万台的订单对于刚刚起步的商人来说是个极大的诱惑。
但盛田昭夫却坚持使用自己的商标,放弃了这宗生意。
因为他看重的不是一笔买卖,而是公司的品牌。
盛田昭夫所坚持的品牌就是今天的“索尼”。
没有人知道,如果不是盛田昭夫的坚持,索尼的命运会怎样;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日本在战后崛起为一个仅次于美国的经济大国,正是靠了一批像索尼这样的跨国公司。
如果说,六十年前的大国多以军事力量作为崛起的杠杆,那么,今天则是以综合国力作为崛起的标志。
如果说,六十年前的霸权国家想要的是帝国,那么,今天的大国所要的则是市场。
而占领市场的秘诀就是拥有这个时代最核心的竞争力,那就是科技创新的能力。
德国慕尼黑应用政治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 约瑟夫·亚宁:从长远来看,一个只能够提供廉价产品的国家不能成为强国。
只有这个国家内部具有强大的创新能力,能够自主研发新产品,也就是说,它具有强大的人力资源,只有这样,它的发展才是可持续的。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 约瑟夫·奈:在20世纪80年代,许多人认为美国要衰落了。
他们看到美国钢铁工业和重工业的衰落,说美国要完蛋了。
但是他们没有看到美国在新兴的信息技术企业中的激烈竞争。
所以美国实质上在第三次工业革命,也就是信息革命是处于领导地位的。
1945年9月6日,在二战刚刚结束、日本正式投降后的第四天,当时的美国总统杜鲁门就提出了“21点战后复兴计划”,明确指出:“没有一个国家可以在当今世界上维持领袖地位,除非它充分开发了它的科学技术资源。
”五个月后,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诞生。
这台重达30吨、占地160平方米的计算机,实际功能还不如今天的一些袖珍计算器,但它的诞生,却象征着第三次工业革命即将来临,美国率先占领了信息时代的制高点。
这是美国在20世纪后期成为全球唯一一个超级大国的重要原因。
今天,它在科研和开发上的投入仍居世界首位,相当于其他最富裕的西方七国的总和。
使美国保持创新活力的,还有它的四千多所大学和70%的高等教育入学率。
正如一位学者所说:“凡不曾培养出真正受到良好教育公民的国家不能称其为泱泱大国”,美国所拥有的全世界最庞大的高等教育系统,使它获得了信息时代的核心竞争力。
而当今的世界,经过二战后六十年的发展,以信息化为特征的新时代正在全面到来。
美国前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 兹比格涅夫·布热津斯基:简而言之,我们面对的是一个比一百年前更相互牵连、相互依赖的世界。
马来西亚前总理 穆罕默德·马哈蒂尔:世界变得越来越小,因为通讯和交通越来越方便。
没有国家可以孤立存在。
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 所长 莱斯特·布朗:在一个紧密相连的经济环境和社会中,国家利益和全球利益之间差别不大。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 约瑟夫·奈:这包括全球气候变化,传染病的传播,非典,艾滋病,或跨国恐怖主义。
法国前总统 吉斯卡尔·德斯坦:我们应当了解,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上,我们每一个人应该考虑到其他人的存在。
这样的舞台,使各国的命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任何国家都不可能成为世界经济海洋中的孤岛。
发生在1997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就是一个至今提起来还心有余悸的例证。
这场金融危机不仅损害了一些发展中国家,使有的国家在一夜之间经济倒退十年,同时也波及了日本、韩国等发达国家,最后,连被人们视为罪魁祸首的美国索罗斯基金也不能置身事外,它很快由赢家变成了输家,一度损失了20多亿美元。
在20世纪就要结束的时候,世界舞台的规则就是这样的奇妙。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还闪耀着另外一个智慧的选择——这就是区域一体化的合作。
这种选择,既有经济利益的驱动,也有政治、安全和战略因素的考量。
马来西亚前总理 穆罕默德·马哈蒂尔:我们发现很多国家聚在一起,建立地区组织,一旦一个地区组织建立,别的地区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也必须建立自己的地区组织。
俄罗斯莫斯科国立国际关系学院 阿列克谢·沃斯克列先斯基:地区化与全球化一样,应该是一个积极的进程,因为它给相对较弱的国家提供了在地区组织范围内弥补全球化带来的不足。
战后欧洲的合作与发展,是一个让人心动的选项。
合作是从法国和德国这两个欧洲中西部面积最大的国家开始的。
这是两个宿怨深厚的邻居,在二战以前的1100多年中,他们一共打了200多场战争,平均5年就开战一次。
为防止德国进攻,法国从1930年开始修建马奇诺防线,边境上的这座炮楼距离德国只有10公里。
历史给这两个持续对抗了几个世纪的国家两败俱伤的惨痛教训,也启迪了它们相逢一笑泯恩仇的政治智慧。
德国柏林洪堡大学 教授 奥古斯特·温克勒:1945年之后,德法两国都毫无疑问地认识到:两国之间的对抗,不仅仅削弱了自己,而且还削弱了欧洲。
法国前总统 吉斯卡尔·德斯坦: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两国就逐步开始和解了,70到80年代两国关系逐步改善。
二战后,联邦德国首任总理阿登纳和法兰西第五共和国首任总统戴高乐,成功化解了两个国家几百年来的仇恨,共同开启了欧洲历史崭新的一页。
由法国和德国作为发动机带动起来的“欧盟”组织,由于形成了统一的市场、统一的货币,组建了共同的议会乃至军事力量,一个超强的地区联合体便横空出世了。
人们意识到,“欧盟式”的和平发展,为新兴力量的大国之路提供了生动的历史注脚。
德国慕尼黑应用政治研究中心 常务副主任 约瑟夫·亚宁:欧盟现在试图通过走与以往传统的强国不同的发展道路,成为国际政治中的一名活跃分子,即把多个国家组合在一起。
也就是说,世界政治将会认识到这种互相依赖的模式。
美国前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 兹比格涅夫·布热津斯基:也许通过学习过去一个世纪里得出的经验,欧洲正在共识、默许和接受的基础上,率先创立一个超越国家的机构。
我认为从长远的方向来看,有可能世界也会这样组织起来。
大 国 之 思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千年。
当全球市场把世界紧紧联结在一起,大国之间的互动、合作和依存关系开始增强,具有历史眼光和战略智慧的国家开始做出理性的判断:无论是崛起为大国还是维持大国地位,已不可能再走那种依靠战争打破原有国际体系,依靠集团对抗来争夺霸权的老路。
如果沿用传统大国的思维方式来构造今天的世界,如果以不切实际的征服幻想来鲁莽从事,都将是一种时代的错位。
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的基本主题。
沿着这条新路,人们开始表达新的愿望,寻求新的答案:当今世界,究竟什么样的国家,才称得上是大国
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大国
法国戴高乐基金会 主席 伊夫·盖纳:一个国家的体制应该适合那个国家和人民的情况。
英国人的民主和法国人的民主是不同的,法国人和意大利人的民主也是不同的。
俄罗斯政府国民经济科学院 院长 弗拉迪米尔·马乌:强国还应该是那些能为自己的公民提供更好的发展条件的国家。
美国耶鲁大学 教授 保罗·肯尼迪:我们只可以解释部分的原因,但是不能完全做到。
最终可能是文化。
正如一位历史学家形容的,人类历史的前进方式,开始的时候,好像是在地上爬,然后是站起来走。
到近代的五百年,就好像是在跑。
而这最后的一百年,无疑是在飞。
在这样一个急剧变革的时代里,大国应该以什么样的方式来维护自己的利益
对我们共存的这个世界,大国担负着怎样的责任
人们心目中理想的大国,到底是什么样
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 所长 莱斯特·布朗:那意味着承担领导责任,在气候不稳定时要稳定气候。
那意味着,处理贫困问题。
英国前外相 杰弗里·豪:要乐于和其它国家分享其决策,通过说服而不是强迫来执行。
法国前总统 吉斯卡尔·德斯坦:一个具有伟大文化传统和智慧的文明大国的崛起,对我们全球是有好处的。
中国外交学院 院长 吴建民:我认为一个大国必须具备两方面,就是物质的和精神的。
美国哈佛大学 教授 约瑟夫·奈:一个理想的世界大国应该在更广的角度追求自己的国家利益,要成功地做到这一点,应该将其有吸引力的软实力和硬实力相结合。
或许,关于理想的大国,永远不会有一个固定和统一的答案。
可以说这些是人们的愿望,却反映了当今世界的实际。
也可以说这是人们的思考,却已越来越接近真理。
正是这些思考,成为人类在20世纪取得的具有关键意义的成就。
这些成就发出的光芒,无疑将照亮新老大国未来的行程
五百年前,因为海洋,人类搭建起真正的世界舞台,大小强弱的国家都在这个舞台上表演了自己的角色。
五百年后,因为天空,人类进一步拓展了这个舞台的空间。
当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同步知晓天下事的时候,世界变小了。
世界也变大了。
1961年,一个叫加加林的苏联人离开了地球,第一次在太空中飘荡行走。
一个月以后,美国的阿连·小谢泼德也上了太空。
他在太空飞行时不断说的一句话是:地球外面的世界真美好。
从地球仰望天空,是那样的遥远清澄,偶尔飘过的云彩,会遮住人们的视线。
云彩的上面,将会是什么呢
是人类和平与发展的温床,还是未来大国竞争的疆场
或许,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已经放弃陈旧的思维模式和全球对峙时代的种种偏见;或许,在未来的五百年,乃至更长的时间里,世界的发展仍将经受各种考验。
我们不知道21世纪的变化将把大国带向何方,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建立永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将是人类共同努力的方向。
急需要”球赛解说”的台词
重温意大利VS澳大利亚黄健翔的解说词爽,真爽,他果然做到了他书中写的“象男人一样去战斗”。
[黄健翔解说格罗索被放倒,意大利获得点球] 托蒂,布冯,过他,进入了,亚昆塔,点球
点球
点球
格罗索立功了,格罗索立功了
不给澳大利亚队任何的机会。
他们可以提早回家了
伟大的意大利的左后卫
他继承了意大利的光荣的传统。
法切蒂、卡布里尼、马尔蒂尼在这一刻灵魂附体,格罗索一个人他代表了意大利足球悠久的历史和传统,在这一刻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他不是一个人
[黄健翔解说托蒂罚进点球]黄健翔高喊:点球进了,澳大利亚队可以回家了,意大利没有再输给澳大利亚队。
伟大的意大利的左后卫
马尔蒂尼今天生日快乐
意大利万岁
伟大的意大利,意大利人的期望,这个点球是一个绝对理论上的输死了。
绝对的死角,意大利队进入了八强
这个胜利属于意大利,属于卡纳瓦罗,属于布冯,属于马尔蒂尼,属于所有热爱意大利足球的人
澳大利亚队也许会后悔的,澳大利亚队该回家了,也许他们不用回遥远的澳大利亚,他们不用回家,因为他们大多数人都在欧洲生活,再见
[在这时,电视里传来“你们滚蛋吧”的声音,由于央视一般一场比赛只有一个人在解说席,因此很可能声音来自黄健翔]附黄健翔的解说原音: 亚昆塔,点球
点球
点球
格罗索立功了
不要给澳大利亚队任何的机会。
伟大的意大利左后位
格罗索继承了意大利的光荣传统。
法切蒂、卡布里尼、马尔蒂尼在这一刻灵魂附体。
格罗索一个人代表了意大利足球悠久的历史和传统。
在这一刻,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他不是一个人
托蒂面对这个点球。
他面对的是全世界意大利球迷的目光和期待
施瓦泽曾经在世界杯预选赛的附加赛中扑出过两个点球,托蒂应该深知这一点,他还能够微笑着面对他面前的这个人吗
10秒钟以后他会是怎样的表情
球进啦
比赛结束了
意大利队获得了胜利
他们淘汰了澳大利亚队。
他们没有再一次倒在希丁克的球队面前
伟大的意大利
伟大的意大利左后卫
马尔蒂尼生日快乐,意大利万岁
这个点球是一个绝对理论上的绝杀,绝对的死角
意大利队进入了八强
胜利属于意大利,属于格罗索,属于瓦纳瓦罗,属于赞不罗塔,属于布冯,属于马尔蒂尼,属于所有热爱意大利足球的人
澳大利亚队也许会后悔的,希丁克他在下半时多一人的情况下打得太保守、太沉稳了,他失去了勇气,他终于自食其果。
他们该回家了。
他们不用回遥远的澳大利亚,他们不用回家,他们大多数人都在欧洲生活,再见
顶碗少年表演杂技的解说词(顶碗表演的过程)200字以上 谢谢,个位大侠,明天要交的作业 拜托了
刘仰:央视《公司的力量》,堆砌的庸见 我的儿子正在上大学,前几天问我,中央电视台正在播出电视系列片《公司的力量》,知道吗
我说在网上看到了大力宣传。
儿子问我有什么看法,我说我只知道那是几年前拍《大国崛起》的同一班底制作的,我还没看过,谈不上什么看法。
我儿子已经看过几集,我问他有何感想,他说不出什么意见,或者说,只有说不清的感觉。
这让我决定要关注一下这个片子,于是,从网上看了前面6集。
因为全片还没有播完,网上也看不到完整的,只能就已经看到的内容说点看法。
估计后面几集也不会有太大的变化。
《大国崛起》前几年很轰动,议论很多,我因为不同意它的主要观点,开始写一系列评论文章,后来成为本人《中国没有榜样》一书的主干。
《公司的力量》把关注的焦点从“大国”转到了大国的“公司”。
基于《大国崛起》的基调,以及《公司的力量》主创人员多次重复的一句话:“公司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因此,我们大致可以对《公司的力量》的主要观点有一个概括:公司是一个了不起的发明,公司是西方人的发明,西方的强大离不开公司的强大,中国要强大也要向西方学习,从公司学起。
而且,按照当前主流经济学的观点,公司的基本原则就是私有化、市场经济等。
虽然在我看到的前六集中,也有一些对西方公司负面影响的评价,但《公司的力量》总的基调是讴歌公司,讴歌市场经济,讴歌企业家。
该片主创人员说,该片同时也是想给中国的年轻人起到一个励志的作用,这已经定下了该片弘扬向西方学习的基调。
我不反对向西方学习,但我希望在向西方学习的时候,能够搞清楚一些基本的事实,否则,在一堆自相矛盾的庸见和偏见中,所谓向西方学习,只能学到皮毛,而离真相越来越远。
比方说,著名经济学家张维迎在片中说:世界上找不到一个公司不发达,经济却可以发达的国家(大意)。
对此我先不做判断,先说事实。
现在连西方人也承认,鸦片战争之前,中国经济的总量和人均长期都是世界第一。
在这样一个事实的基础上,再来看张维迎斩钉截铁的判断,第一,如果张维迎的论断是对的,那么,必然的结论是,鸦片战争之前,中国的公司比西方更发达。
第二,如果中国古代公司并不发达,那么,张维迎的论断就是错的。
我不知道编导是否发现这种自相矛盾。
说起公司的发达,自然要说到市场经济,自从亚当-斯密发表了《国富论》,市场经济“看不见的手”,就成为它的标签,也成为西方人观念领先的标志之一。
我再说一个事实。
了解一点历史的都知道,西方从古希腊、古罗马开始,就一直以黄金等贵金属为货币,金币在西方社会长期都是财富的象征,哥伦布到达美洲最大的愿望也是发现黄金。
但是,中国自秦始皇统一之后,主要就是以贱金属为货币,例如铜或铁。
我不知道著名的经济学家们有没有考虑过:贵金属货币与贱金属货币,对于社会经济有什么影响
在我看来,两者的影响是巨大的。
例如,要到武大郎的摊子上买一只烧饼,贵金属货币就很难,贱金属货币就很容易。
所以,西方社会长期都以贵金属为货币,造成的必然结果是,小商品经济不发达,只有海外贸易之类大宗商品经济才能进行。
反过来说,中国从2000多年前就大量使用贱金属货币,恰恰说明中国平民百姓之间的小商品经济极为发达。
从这个角度说,认为中国古代没有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完全是无知的偏见。
亚当-斯密的《国富论》提出“看不见得手”,迄今为止,最符合这一理论模型的社会经济状态,只有中国古代社会。
亚当-斯密毫无疑问是站在古代中国这一市场经济巨人的肩膀上,才有他的学术成果。
直到今天,西方经济中极为明显的垄断传统,依然在时刻挑战亚当-斯密的理论。
而在中国古代,抑制私人垄断的结果使得市场经济的自由竞争极为充分。
到今天,中国温州地区的商人们,依然能非常适应充分竞争条件下的“微利”经济,而西方经济更多是垄断下的暴利经济。
《公司的力量》的主创人员说,世界上还没有一个“公司史”,他们的这个系列片也算是一个尝试。
有这样的心愿应该说不错。
但我觉得,既然要做这件事,是否应该首先搞清“公司”这个概念是怎么出现的
在英文中,公司叫做“Company”,查一下字典你会发现,它与中国文字中的“公司”,几乎找不到关联。
当今著名经济学家都以推崇公司的私营性为正确方向,但是,“公司”这个中文译名,为何一点也看不出“私营经济”的特征
本文不对这个问题做考据研究,只简单说一点。
翻译肯定是一个原因,但是,当初中国人为何要用“公司”作为中文翻译
事实上,当时英国、荷兰、法国的公司大都是官办机构、国营机构,才是导致这一翻译的原因。
那么,如今我们跳过东印度公司、西印度公司那种国营公司的历史阶段,只强调私营公司,把公司的罪过,例如对殖民地的奴役,都推到“国有公司”的头上,我们是否可以想象:如果没有东印度公司这样的国营机构,英国有没有可能强大,有没有可能积累那么多财富
《公司的力量》还强调西方的公司给世界经济带来的一个巨大成就,那就是管理。
它以美国通用汽车为例,强调管理的意义。
这没错。
片中也提到了注重管理的结果,当一个几十万人的巨大企业推行严格的管理,当这种公司化的管理推行到政府,它的必然结果就是对整个国家的经济管理。
在这里,《公司的力量》只是没有提到一个呼之欲出的词汇,那就是计划经济。
换句话说,如果我们推崇管理,就应该接受计划经济是它必然的结局。
事实上,现代很多西方大公司内部机构重叠、人浮于事等等弊病,同计划经济没什么两样。
那么,一方面推崇公司的管理,或者管理学,另一方面又反对计划经济,提倡市场经济,我不想说两者是矛盾的,我只想说,主创人员是否应该将两者之间的关系搞得光滑一点
但我认为,他们在一些庸见的影响下,难以真正面对这个问题。
《公司的力量》一片还讲到西方公司的另一大贡献,即上市公司和职业经理人。
我不得不指出他们对于历史知识的严重欠缺。
职业经理人在中国很早就出现了,比片中所举美国的例子早几百年应该没有问题。
查一查明清时期的晋商、徽商,职业经理人的事迹很多。
如果说它是荣耀,这个荣耀完全应该在中国人头上,而轮不到美国人。
美国职业经理人的出现,也像是亚当-斯密一样,是站在中国古代经济这个巨人的肩膀上才会有的结果。
从更深远的角度说,中国古代经济领域中职业经理人的出现,源自于中国古代政治。
西方历史上长期都是等级社会的贵族政治,用经济术语来说,等级制度的贵族政治就是所有权和经营权不分。
而中国很早就是一个财产相对平均分配的平民社会,除了皇帝家族之外,没有永久世袭的贵族,中国古代社会的管理者,是大批来自平民社会的知识分子。
用经济术语来说,中国古代政治就是国家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
此后,人类历史上的所有权、经营权分离的所有形态,都源自中国古人的创造。
中国后来为何落后了
只有一个原因,中国的“公司”都是用和平手段,都是公平交易。
西方的“公司”正像片中所说那样,是像东印度公司那样借助武力,或像现在一样,借助垄断。
西方的后来居上,是野蛮战胜了文明。
《公司的力量》一片,显然是欧洲中心论的产物,他们只以欧洲人的结论为绝对正确的结论,片中充斥大量来自西方社会自以为是的庸俗见解。
有如此众多中国著名经济学家轮番出镜的这部片子,在一些基本事实和基本理论问题上照搬照抄西方,对于历史真实和历史事实,要么是视而不见,要么是无知地不了解,因而,很多地方都自相矛盾,难以自圆其说。
例如,片子第一集说到公司的一个伟大作用是“创造需求”。
然而,看看当今世界,环境、生态的一系列问题,难道不正是这种肆无忌惮“创造需求”的必然结果
对于“公司”的确应该好好地研究和认识,但是,在当今西方世界,有良心的学者已经指出“公司帝国”已经造成政府权力私人化的结果,已经成为对社会民主的巨大威胁与伤害。
我在《中国没有榜样》一书中也已指出,大型跨国公司就是新的殖民地方式。
而我们在《公司的力量》一片中,还在津津乐道于某一个企业,某一个企业家的个人财富超过多少国家的总和,还在讴歌伟大的企业家对人类的巨大贡献,眼界是否狭隘了一些
黄健翔的解说词
亚昆塔,点球
点球
点球
格罗索立功了,格罗索立功了
不要给澳大利亚队任何的机会。
伟大的意大利的左后卫
他继承了意大利的光荣的传统。
法切蒂、卡布里尼、马尔蒂尼在这一刻灵魂附体
格罗索一个人他代表了意大利足球悠久的历史和传统,在这一刻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他不是一个人
托蒂,面对这个点球。
他面对的全世界意大利球迷的目光和期待。
施瓦泽曾经在世界杯预选赛的附加赛中扑出过两个点球,托蒂应该深知这一点,他还能够微笑着面对他面前的这个人吗
10秒钟以后他会是怎样的表情
球进啦
比赛结束了
意大利队获得了胜利,淘汰了澳大利亚队。
他们没有再一次倒在希丁克的球队面前,伟大的意大利
伟大的意大利的左后卫
马尔蒂尼今天生日快乐
意大利万岁
这个点球是一个绝对理论上的决杀。
绝对的死角,意大利队进入了八强
胜利属于意大利,属于格罗索,属于卡纳瓦罗,属于赞布罗塔,属于布冯,属于马尔蒂尼,属于所有热爱意大利足球的人
澳大利亚队也许会后悔的,希丁克,他在下半时多一人的情况下打得太保守、太沉稳了,他失去了自己的勇气,面对意大利悠久的历史,他没有再拿出他在小组赛中那种猛扑猛打的作风,他终于自食其果。
他们该回家了,他们不用回遥远的澳大利亚,他们不用回家,他们大多数人都在欧洲生活,再见
中国传统文化解说
真真实的文化其实是普通人生活的缩影,包含方方面面。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弟子规的解说词
《弟子规》解说词 中华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孕育了底蕴丰厚的民族文化,源远流长的经典古诗文,是文化艺苑中经久不衰的瑰宝,他如夏日繁星闪烁着夺目的光彩,他如春风的百花,散发着馥郁的芳香。
五联办中心小学经典诵读工程开展经以来以诵读为基础,以育人为目标,发挥教育主渠道、主阵地的作用,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
经典诵读以其丰厚的内蕴和独特的魅力由学校走进家庭,步入社会。
更可喜的是诵读工程以由初始的“诵读”实现了向“育人”的转化,在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素质教育,荣辱教育等方面发挥了日益明显的作用。
《弟子规》为我校校本课程,约1000字,是一套系统的“儿童行为守则”。
《弟子规》教育小朋友从小懂礼貌、讲信用、孝顺父母、尊敬师长、友爱兄弟姐妹,和别人平等相处等,而这些正是一个人与社会接轨的通行证,奠定孩子人生成功幸福的基础。
《弟子规》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编撰而成,具体列举出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等应有的礼仪与规范,指导儿童日常学习和生活,大到读书修身,小到洗漱,事无巨细,要求严格、具体、详明。
帮助儿童建立明确的价值观念,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培养敦厚善良的心性,从而保护儿童的自尊心,增强自信心。
请听六年级学生诵读蒙学经典《弟子规》的前半部分。
〈入则孝〉原文: 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 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 冬则温 夏则凊 晨则省 昏则定 出必告 反必面 居有常 业无变 事虽小 勿擅为 苟擅为 子道亏 物虽小 勿私藏 苟私藏 亲心伤 亲所好 力为具 亲所恶 谨为去 身有伤 贻亲忧 德有伤 贻亲羞 亲爱我 孝何难 亲憎我 孝方贤 亲有过 谏使更 怡吾色 柔吾声 谏不入 悦复谏 号泣随 挞无怨 亲有疾 药先尝 昼夜侍 不离床 丧三年 常悲咽 居处变 酒肉绝 丧尽礼 祭尽诚 事死者 如事生 解说: 孝悌是中国文化的基础,古人云:“百善孝为先”。
一个人能够孝顺,他就有一颗善良 仁慈的心,有了这份仁心,就可以利益许许多多的人。
在家中,父母叫唤我们时,应该一听到就立刻回答,不要慢吞吞的答应。
父母有事要我们去做,要赶快行动,不要借故拖延,或者懒得去做。
父母要我们学好而教导我们时 ,必须恭敬而不可随便,要将话听到心里。
我们犯错了,父母责备我们,应当顺从并且承担过失,不可忤逆他们,让他们伤心。
为人子女,冬天要留意父母亲穿的是否温暖,居处是否暖和。
夏天,要考虑父母是否感到凉爽。
每早起床,一定要看望父母亲,请问身体是否安好;傍晚回来了,也一定要向父母亲问安 。
外出时,先告诉父母要到哪里去,回家以后,一定面见父母亲,让他们感到心安。
日常生活起居作息有一定的秩序,而且对于所从事的事情,不随便改变 。
事情虽然很小,不要擅自做主而不禀告父母,假如任意而为,就有损于为人子女的本分,东西虽然很小,也不要背着父母,偷偷的私藏起来,被父母知道了,父母心里一定十分难过 。
父母亲所喜爱的东西,当子女的都应尽力准备 齐全,父母所厌恶的,都该小心排除。
万一我们的身体受到伤害,一定会给父母亲带来忧愁,我们的品格有了缺失,会让父母亲感到羞辱、没有面子。
父母亲爱护子女,子女能孝顺父母亲,那是极其天然的事,这样的孝顺又有什么困难呢
如果父母亲讨厌我们,却还能够用心尽孝,那才算得是难能可贵。
一般人 总认为,父母要对子女有所付出后,子女才要有行孝的义务,这和菜市场的讨价还价有什么两样呢
父母亲有了过失,当子女的一定要劝谏改正,而劝谏的时候,绝对不可板着面孔, 声色俱厉,脸色要温和愉悦,话语要柔顺平和。
假如父母亲不接受我们的劝谏,那要等到父母高兴的时候再劝谏。
若父母亲仍固执不听,有孝心的人不忍父母亲 陷于不义,甚至放声哭泣,来恳求父母改过,即使招父母亲责打也毫无怨言、 当父母亲有了疾病,熬好的汤药,做子女的一定要先尝尝,是否太凉或太热 。
不分白天或夜晚,都有应该侍奉在父母身边,不可随意离开父母太远,在父母重病时,最需要有人照顾,尤其是自己的子女能在身边陪伴,照顾起居,是父母心中最感温暖与满足的。
在父母临终病重之际,为人子女的我们, 岂能因为事业忙,或没有时间,而放弃这种机会呢
当父母不幸去世,必定要守丧三年,守丧期间,因为思念父母就常常悲伤哭泣起来,自己住的地方也改为简朴,并戒除喝酒、吃肉的生活享受。
办理父母的丧事要依照礼仪,不可草率马虎,祭祀时要尽到诚意 。
对待已经去逝的父母亲,要像对待父母生前一样的恭敬。
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孔子说:“孩子生下来三年之久,才离开父母的怀抱,能够自己走自己吃,让父母稍稍松一口气,当子女的 ,我们在父母去逝后,为什么就不能在三年的丧期中时时刻刻想念父母,爱念父母呢
”人生在世父母与我们最亲,给我们的恩情也最重,努力学习侍奉父母的礼节, 把孝道当成一项大事业,用心经营,才能立足于天地之间。
父慈子孝,不一定让我们的家富裕有钱,不一定有花园别墅可以住,但是,孝行却可以建立天然和谐的 秩序,让我们活在安和乐逸的环境中。
家,如果是一个人的堡垒,孝,就是堡垒下的基石。
多一份孝心,家就多一份保障,让我们用孝行把家固若 金汤堡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