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山心情的句子经典
1. 我抬头看,们已经开始登山了,山不高,不到两千米,有几个,山坡上,虽有高大的树木,却是满是翠绿。
我顺坡而上。
台阶是用木块楔入的,横竖交叉,台阶保持着土质,踩下去喧腾腾,还绵绵的。
人们边登,边闹,全当是玩耍,可是登着登着,声音就静了下来,有的人就蹲在地上,歇息,有的人撑不住,就退了下去。
2. 停下来歇歇脚,拭拭汗,一抬头,啊,湛蓝的天空下,那根直插云霄的电视发射针已近在咫尺加油
3.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4. 猫蹿狗闪,兔滚鹰翻,猴上树,虎登山,蟒翻身,龙探爪。
5. 经过半小时的长途跋涉,终于到达了山顶。
山上风光真美啊
山下的房子成了方糖,岷江河变成了一条飘带,这时我才领略到一览众山的雄伟6. 脚着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7. 会当临绝顶,一峦众山小。
8. 好一幅浓墨重彩疏密有致的山水画
而我此时就身置其中,临风而立,“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便油然而生。
离地才十来米,感觉呼吸不再那么从容,身上已经汗出如浆了,坚持着再行不到五十个台阶,两人已经同时坐在台阶上。
9. 到了半山腰坐着就希望再也不要起来了。
下去的时候真希望能一下子滚到山脚下……就这样疲惫。
10.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1. 白云回望合,青霭人看无。
12.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13. 不久就感觉到了自己体力有些不支,于是我们在攀登的时候总是不断的休息。
一路之上,谈天说地,博古论长,我们边赏美景边感受名山文化。
但见“浮云不共此山齐,山霭苍苍望转迷。
晓月暂飞千树里,秋河隔在数峰西”,更见得“四壁群山居上邱,白云依我欲何求。
瑶池硕果余盘盏,鹫岭玄机遍陇畴”。
如此意境,怎奈得文人诗话多。
山路之上,小伙子们身带饮食之类,姑娘们个个身着运动装,年轻人的朝气初显不服输的劲头,互相加油,虽然汗流浃背,娇喘吁吁。
14. 你可以一辈子不登山,但你心中一定要有座山。
它使你总往高处爬,它使你总有个奋斗的方向,它使你任何一刻抬起头,都能看到自己的希望。
——刘墉《方向》15. 经过两个多小时的努力我们终于爬到了顶峰。
“是真高敞处,别有大乾坤”,“更倚天门看城市,茫茫平地皆云烟”,的确,身居高处,天高云淡自是一番好滋味。
虽居山下,朋友却不怎么爬山,不知是因年龄的的增长还是生活的重担,一旦登上高峰,他更是感慨:高处自有风景在,人生本是多尘埃。
若是万般随它去,何愁风云不变天。
16. 人生就如登山,每个人都在前行的过程中不断地累积东西,这里面有你的名誉、地位、权利、财富、亲情、友情、爱情等等。
很多人只知道一味地往自己的袋子里堆积东西而不知道放下,以至于身心俱疲。
其实,人要有所得必要有所失,只有学会放弃,才有可能获得幸福。
17. 每天像登山一样活着吧,慢慢地、坚持不懈地攀登,还要记得欣赏每一瞬擦身而过的风景。
18. 我们走走停停,谈笑风生,顾不得腰酸腿软,汗流满面,兴致勃勃爬到了山顶。
19. 站在山顶,极目远望,小城的风貌尽收眼底,高楼大厦鳞次栉比,晃动的人影若隐若现。
远处,山峰逶迤,白云缭绕,朦朦胧胧,给人无限的遐想。
田间阡陌纵横,河塘碧水荡漾。
20. 站在山脚下,仰望神童山,群峰巍峨,乱石穿空,树高林深,几片白云游荡在山腰,雨还是淅淅沥沥的打在身上,淡淡的薄雾把神童山上上下下包裹得越发厚重,崔嵬。
21. 我背着一壶水,手里拿着个竹杖,沿着曲曲折折的石阶往上爬,爬山可真是一件苦差事,出发不多久脚掌就磨破了,腿开始打颤,早就精疲力竭了。
我扑哧扑哧的喘着粗气,真是恨不得“胁下生双翼,直飞到山顶”。
22. 带着些许的神秘感我们迎着朝阳出发了,踩着石梯在茂密的丛林中传山而上,心里还真有几分兴奋,现在想来也许是内心深处对山顶的神秘渴望起了作用吧
就这样走走歇歇终于爬上了山顶
23. 沿着用石子铺成的蜿蜒的山道,拾级而上,穿梭在茂盛的树林下,享受着和煦春风的抚摸,耳闻小鸟婉转的和鸣,映入眼帘的是一片明艳的世界。
小草返青,嫩嫩的,绿绿的,朝气蓬勃。
绿树吐芽,在阳光的映衬下绿得发亮,似乎要把自己的生命力全部展示给我们看。
24. 越往上走,风也越大,也越发凛冽,无数只鸟扇着白色的翅膀,鸣叫着在山间盘旋,我知道,是我们惊了它们的梦。
前面的人的脚带起的尘土,迷得我睁不开眼,只好混混沌沌跌跌撞撞地朝上走。
我也是气喘吁吁的,遮阳帽早已湿了,身体也渐渐滞重,额头上的汗水,顺着面颊流淌下来……25. 好一幅浓墨重彩、疏密有致的山水画
而我此时就身置其中,临风而立,“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便油然而生。
离地才十来米,感觉呼吸不再那么从容,身上已经汗出如浆了,坚持着再行不到五十个台阶,两人已经同时坐在台阶上。
停下来歇歇脚,拭拭汗,一抬头,啊,湛蓝的天空下,那根直插云霄的电视发射针已近在咫尺了,加油
26. 到了山顶,风景突变,一览无余。
连绵的山脊,像群牛的脊背,我们踩在碧绿的毛毡上,可以看到山腰上一丛丛的色彩,有时是暗棕,那是一块杉林;有时是亮黄,那是一组将红的枫树;有时又是翠绿,那是大片的松群。
我们爬的山,群山脚下居然还有一片白晃晃的库水,峰回水转,安静怡然,像明镱,像白屏。
对面的山是最让人震撼的,我想小孩们都可以感受得到它的壮美,因为他们也会停下脚步来,遥望着,感叹着。
27. 这是一座少有人登的山,山路羊肠,埋没在浓荫中,拨草寻路,蜿蜒而去,循着叮叮咚咚的流水声,我来到了神童泉边,泉水自山岩基部流出,无论春夏秋冬,旱涝交替,她总是流淌的悠悠闲闲,自自在在,水流旱天不减,涝天不涨。
28. 善于爬山的人从不怕山有多高,路有多险,向着既定的目标奋勇前进,不犹豫,不气馁、不退缩。
虽知高处不胜寒,却偏要在风寒之中寻伟岸。
心里怀有一个坚定的信念,即使再高再陡的山也阻挡不了他前进的步迈。
而对于那些不善于登山的人来说,他们不知道无限风光在山巅,更不懂得伫立在云端“一览众山小”的壮观。
29. 这山的这路现在变成了石级,比多年前好走了。
我一步一步沿石级而上,没有多大功夫,汗水便开始往外渗出。
而那零零星星、滴滴答答的雨水,从树上跌落下来打在脸上,有一种爽的感觉。
不知道躲在哪里的鸟儿婉转的鸣唱着,更增加了登到山顶的勇气,即使汗流浃背也丝毫没有减退。
30. 泉边少憩,我挥手作别,登顶而去,山势越来越陡,路是几乎没有的了,晴天朗日尚且难行,更何况这湿湿滑滑的雨天,刚刚庆幸终于转过一道山梁,猛然间又有一堵峭壁立于眼前,手揪着树枝,脚踩着石缝,心在打鼓,腿在颤抖,脸上汗水比雨水多,手脚并用,名副其实的爬山,简直是一寸一寸往上挪,迈前脚,拖后脚,终于翻上山崖,顿觉眼前一片开阔,登顶成功,天也放晴了。
一种豪迈,勇毅,征服的快感风起云涌于胸间。
31. 俗话说,上山容易下山难。
要想下山坡缓些,就走回头路转过来,可是我不想走回头路。
我准备下山的地方,坡很陡,没有路,前面有人从这下去的。
似乎就在那一刻,我忽然对自己此行的目的和意义,恍恍惚惚地发生了一丝怀疑和动摇。
32. 我们登山,身轻如燕,健步如飞。
我们登山,气喘似牛,步履沉沉。
不管怎样的走法,我们都在大山的怀抱里,尽情呼吸着清新的空气,感受爽劲的山风,我们在远离红尘喧器的宁静里,以一身疲累,换得了心灵的休整与放松。
33. 举首北望,群山苍茫,起伏连着起伏,连绵压着连绵,整个大地像一块五彩斑斓的绿锦,绿出了生气,绿出了希望,几座村庄就像宝珠镶嵌其上,红砖绿瓦,慈祥宁静,孕育出了农人的朴实和善良,一块块麦田,绿中浮黄,麦浪滚滚,又是一个丰收年,汗水换来希望。
34. 当我步履蹒跚地迈上最后一个台阶时,一股清凉山风迎面扑来,顿时舒畅至极。
放眼眺望,我被眼前的美景深深陶醉了,远处的天空云蒸霞蔚,落日从晚霞的边沿和缝隙射出万道金色光芒,绚丽无比,夕阳笼罩下的小城全景尽收眼底,高楼鳞次栉比,道路纵横交错,绿毯似的田园沟壑和炊烟袅袅的村庄都披上了一层银纱。
35. 实在太累了,就停下来靠着石级旁的护栏歇歇脚,有时也想想事情。
因为这山好像被这座城市忘了,没有人光临,我一个人独享了这份宁静,所以什么事都可以想,也什么事都可以不想。
默头走在这唯一的路上,除了自己粗粗的喘气声,有时候也听得见树木们的呼吸声,甚至感觉它们都在看着自己,那一双双熟悉而又陌生的眼睛,仿佛置身于城市中央,神情各异。
36. 志坚者,功名之柱也。
登山不以艰险而止,则必臻乎峻岭。
37. 的确,爬山可以放松紧张的心情,让劳累的大脑得到解放。
放步石阶之上,浏览山情诗画,放飞心情,感受到是生活的多彩。
珍惜现在,珍惜所有,让心灵放开,把脚步放大,多姿多彩的生活自然会永远同你结伴而行。
心术电视剧经典台词
1、好马配好鞍,好女配奢餐。
像美小护这样的,小龙虾就够了。
2、孝子孝子,原来是孝顺孩子。
3、俺们医院的女医生都当牲口用,男医生,畜生不如啊
马有马厩,猪羊有圈,能在医院给俺们这些拼死拼活的医生留张圈吗
这是我小小的请求。
俺就不争取做人的权利了。
4、人生不能总占便宜,吃亏也是生活的—部分。
5、我觉得我就有一颗慈悲为怀悲天悯人的菩萨心肠,路边走过一只小强我都舍不得用脚踩死,顶多用乙醚闷倒。
6、兄弟之间.可不就是两肋插满了刀,不是你插我—刀,就是我插你—刀吗?7、二师兄很丧气地说:“医生这个行业把我给毁了。
上大学的时候也是个文艺青年,怎么十年医生当下来,觉得自己像个木头一样,已经跟社会完全脱节了。
”8、我可以看出小芹未来的发展方向,要么在这种血腥的叙述中茁壮成长,吃嘛嘛香,变成个大胖子,从此退出演艺圈。
要么就得厌食症了。
9、所以行业里说,医生越开刀胆子越小。
年轻的时候看的都是成功的95%,年纪大了以后看的都是失败的5%。
我只给值得我相信的人开。
只给熟人开。
10、把病人交给医生,就好象把钱交给装修公司,把羊交给狼看着,那都是有去无回只有填缝的。
11、我问他:“你叫啥名字
”“我叫赖月金。
”全场笑倒。
12、冷漠是一种传染病。
别人对你冷漠了,你心情不好,就把这种冷漠传播出去,这个社会就越来越冷。
13、报复并不能给人带来真正的快感。
真正的快感来自于,你有报复的能力,而你选择原谅。
14、你对别人要求松—点,就不会总失望:你对自己要求严一点,就不会总沮丧。
15、小蕾是个异类,她一到上大夜班就开始兴奋。
用她的话说,从午夜开始,整层楼,所有的病患、护工、特护、家属、器材、药物,包括桌子板凳,都归她一人管,她最喜欢当领导的感觉。
因为长这么大,从没当过干部。
16、我们治好了95个病人,媒体不来追踪报道,治好是分内事,他们只追求那治不好的有差错的极少数。
给人的印象我们医生就多么无良。
17、记得当年我们宿舍小林有意报考主任研究生的时候,除了考试,还要对着镜子观察自己是否站有站相坐有坐相,我们逗他:“你肯定不行,因为你长一副三角眼。
”最终他真因为那对拿不准的三角眼而放弃报考。
“相由心生。
”主任挑学生,比挑老婆还挑剔。
18、作为—个医生,首先,你要有仁心,其次才是仁术。
19、让我妈妈左一刀右一刀,一点人性都没有,比城市马路扒开得还勤
这哪里是医院,这是屠宰场
20、时间宝贵。
好钢用在刀刃上,好钱使在恋爱上。
21、人们心里都有个强势弱势的自然倾向性。
警察与被捉的百姓之间,警察是强势,老百姓是弱势。
医生与病患之间,医生是强势,病患是弱势。
城管与小贩之间,城管是强势,小贩是弱势。
弱势声讨强势是权利,若强势胆敢辩驳,那叫屎壳郎进厕所,找死。
22、他这一番话让我明白,原来,所有人都认为到医院是去消费,消费就要买到等值产品,而我们无法提供,至少无法保证百分百货物对版。
我要摆正自己的地位,我并不如自己想像的那样高尚,视拯救生命为己任。
我首先要将身段放低再放低,放到与宾馆服务员和足底按摩师一个水平。
23、如果,看病不再是消费,不再是家庭负担,会不会大家就比较容易接受“意外”二字呢
24、一个预备成为医生的人,首先要有一颗仁心,然后才去训练他的仁术。
心术不正的人,是很难成大器的。
作为医生,仁心固然重要,但仁心大于仁术,怕也不会是好医生。
25、一个医生,也许抽烟喝酒好色贪财,但他有着三十年以上的医龄,医术出众,无人能及,治愈率达到99%,另一个品学兼优德才兼备,是未来医坛的后起之秀,但治愈率只有20%,你作为患者会选谁
如果你有勇气选择我,我真的感谢你的八辈祖宗有这样的勇气。
26、别的地方我不知道,但我觉得医院真的快变成暗黑帝国了,每天都上演打砸抢,全武行。
我要告诉我的小学妹们,除了学打针,还要学女子防身术。
27、如果中国能够做到,每部汽车里面含有2000元人民币的医疗开支,每支牙膏里含有两毛钱的医疗投入,每个人的工资里有一部分强制性医疗保险,中国人看病还会这样难和贵吗
28、写病史看起来是最基本最没有技术含量的事情,却往往是医生生涯的终结书。
要想做一名成功的医生,首先要保证自己是一名医生,有行医的资格。
保护自己,这是医生的首要任务。
29、病这个东西不是生出来的而是查出来的。
30、别的地方我不知道,但我觉得医院真的快变成暗黑帝国了,每天都上演打砸抢,全武行。
我要告诉我的小学妹们,除了学打针,还要学女子防身术。
31、要是每个人对治疗稍有不满,都带人过来打砸抢,那我们医生的人身安全怎么保证
什么是和谐,和谐不能以牺牲我们的安全为代价。
他们农民的命是命,我们的命不是命吗
如果每次都以我们的退让告终,以后医院就是一个没有公信力的地方了,每个人都可以随意质疑我们的诊断。
我们的每一步诊断,无论再怎么清晰,再怎么备至,都不能保护我们自己,那这个职业,不做也罢
32、人和人就是这样对立起来的。
我们也知道90%以上的患者都是善良的通情达理的,但我们判断不出谁是会制造事端的10%,为保护自己,防患于未然,所有的人统统被假定为闹事患者。
你拿来的二级医院的片子,我们不承认,你昨天刚量的指标,今天要重新做过,我们只认我们医院的设备测出来的结果。
我如果好心替你省钱,凭直觉判断,而少做一样检查,万一不巧恰恰就是省下的那部分出了麻烦,责任肯定是我的。
我不想再担负任何责任了,我应该担负的和我不应该担负的。
我所有的悲悯之心,就这样被毁掉。
33、医生有三重境界。
第一重叫治病救人,你能够看好病人的疾病。
这只能说明你是一个医务工作者,一个技工,和修鞋匠、卖馒头发糕的师傅没任何区别。
微笑服务那是小CASE,是你作为人应该做的,根本不应该提到评比的标准里去。
第二重叫人文关怀,你不仅看好病人的病,你还有悲天悯人之心,对待病人要像亲人一样,我知道你就在这条路上行走。
但我希望自己能够做到第三重,那就是进入病人的灵魂,成为他们的精神支柱
34、楼有个亿万富翁,正值壮年,癌症晚期,跟主任说,我捐你们医院十亿元,你负责治好我的病。
主任笑着跟他说:“你对我的职业理解错了。
你不给我一分钱,我的责任也是把你治好。
如果钱能买命,你觉得洛克菲勒王永庆会死吗
还有六个月,你现在要做的最主要的事情,不是治病,而是安排十亿怎么分配,千万别落得像王永庆那样的结局就好。
35、全国涌来看他的病人坐船坐飞机坐火车长途跋涉,在医院门外自带铺盖卷,买黄牛号也好,网上挂号也好,彻夜排队也好,费时费力好不容易轮上。
一进屋,朱老就伸手拿片,无论你怎么主诉症状他是不听的,只在片子上扫一眼,蹦出“开刀”二字或者“不开刀”三字。
患者再问什么时候住院,就回一个字:“等。
”再问等多久,没话了,下一个病人已经进门。
我要是被他看,也会被活活气死。
为见活菩萨一面费尽周章,见了以后就这样热脸贴冷屁股,谁都受不了。
36、如果,看病不再是消费,不再是家庭负担,会不会大家就比较容易接受“意外”二字呢
<心术>里面有哪些经典台词
《心术》自开播以来,观众和网友或褒或贬,爱者爱它仗义执言,恨者恨它不够尖锐泼辣。
但无论哪派都对剧中的台词赞誉有加,编剧六六也自喻为“精彩到亮瞎”。
这些来自真枪实弹的生活智慧,或辛辣或自嘲或幽默,不少网友还将剧中精彩台词编纂成生活对话指南,并“放言”若能将剧中台词活用于生活中各场景,必将修炼成神功——“噎死人不偿命”。
每一部成功的喜剧,总有一对笑喷人的活宝;每一部发光的爱情喜剧,必然要有一双嘴皮子利索的欢喜冤家。
公子哥儿霍思邈与资深剩女美小护是如何在斗嘴的时光里一步步走上爱情的康庄大道的?在这些埋藏了各种情愫的台词中,又是否有一两句值得你拥有
暧昧法:我们俩这叫没有奸情,胜似有奸情。
(美小护与霍思邈打趣)告白法:你看,咱俩一医生,一护士,一孤男,一寡女,绝配
二婚头怎么了,我有房无贷,离异无孩,再加上我快要到手的副教授头衔。
(谷超华向美小护表白)求爱法:“再提32我就嫁你信不信
” “你要再敢提嫁我就娶你信不信
”(美小护与霍思邈斗嘴)用钱法:好钢用在刀刃上,好钱用在恋爱上。
(郑艾平探讨)拒绝法:“您的理想很美满,掌管的钱包却很骨感。
”“理想与现实的距离就是我与你之间的距离。
”(霍思邈和美小护斗嘴)现代人的生活压力越来越大,在家要面对物价飞涨的柴米油盐,在外还要时刻注意办公室的人际交流。
看看畅销书架上那些“白领生存法”、“办公室人际关系手册”就知道,在工作中搞好人际关系至关重要。
也许《心术》中这些台词可以一语惊醒梦中人。
谦逊法:“您就是霍思邈
久闻大名,我们一进医院领导都推荐您。
”“噢
那是我上层路线走得好
”(霍思邈回答VIP病人的称赞)下属法:事实证明,给领导干一百件好事,不如跟他干一件坏事。
(杜医生自我总结)时机法:现在打屁股得讲究三规,在规定的时间,规定的地点,干规定的事。
(郑艾平告诫他人)升迁法:我充其量只是普通小蜜,我们这种普通小蜜只会说“早上好老板”,要真的是第一小蜜和最好小蜜,那得说“已经早上了老板”。
(美小护总结)吃亏法:对别人要求松一点,不会总是失望,对自己要求严一点,不会总是沮丧。
(刘晨曦感叹)当我们看不破的时候,都以为这个世界只有自己在经历。
在钻牛角尖的时候,也许一句引起共鸣的话就能让你豁然开朗。
生活中,我们既需要一支竹板来鞭策自己,也需要一碗心灵的鸡汤来温暖心房。
看看这些台词,是否撼动了你呢
希望法:我生活在恐怖小说里,但是我可以听听童话故事。
(美小护自励)互爱法:爱的基础是个友,首先要成为朋友,才会相爱。
爱还要用心,所以友上面是个心字。
不过现在的人呢,都不太敢把心交给别人,都把心藏起来了,所以现在的爱,就不用心了。
(刘晨曦劝慰女儿)宽容法:报复不能给人带来快感,真正的快感是当你有了报复的能力时,你选择了宽容。
(刘晨曦感叹)容忍法:我所有人类学解决不了的问题,都交给神学。
我常年修行的就是放下和接受,就像恋爱接受苦追,婚姻就要接受越轨,人生就要接受生病,生病以后就要接受死亡一样。
(主任自白)在《心术》这部超长版相声剧里,总是有些台词令我们拍腿一惊,忍不住击节叫好,心里却很是有几分不是滋味。
与上面的婚恋、职场、修养诸道比较而言,这一道其实更为实用。
但适合在什么地方用,适合什么时候用,也许身为普通老百姓的你,比其他任何人都更明了。
对戗法:你是来看病的呀还是来看态度的呀
(孤美人冷对病人)自嘲法:一个急诊挂号费两元,门卫收停车费十元,我赔八元,现在当医生就跟奶牛差不多,我吃的是草挤的是奶,你就不怕全院大夫挤出个乳腺炎
(霍思邈哭诉医生之苦);谷超华出医疗事故,同行说:“哪个名医不背几条人命
”当头棒喝法:你们就是拿执照的杀人犯
(医闹痛斥手术医生)残酷定论法:就是因为他没收红包,所以让我妈妈左一刀右一刀,一点人性都没有,比城市马路扒开得还勤
这哪里是医院,这是屠宰场
(闹事患者大骂霍思邈)看透世事法:社会进步靠精英推动,但社会稳定还得靠咱们老百姓维护。
(老百姓自勉)
句子出处
余秋雨 流放者的土地流放者的土地东北终究是东北,现在已是盛夏的尾梢,江南的西瓜早就收藤了,而这里似乎还刚刚开旺,大路边高高低低地延绵着一堵用西瓜砌成的墙,瓜农们还在从绿油油的瓜地里一个个捧出来往上面堆。
买了好几个搬到车上,先切开一个在路边啃起来。
一口下去又是一惊,竟是我平生很少领略过的清爽和甘甜
这里的天蓝得特别深,因此把白云衬托得银亮而富有立体感。
蓝天白云下面全是植物,有庄稼,也有自生自灭的花草。
与大西北相比,这里一点也不荒瘠;但与江南相比,这里又缺少了那些温馨而精致的曲曲弯弯,透着点儿苍凉和浩茫。
这片土地,竟然会蕴藏着这么多的甘甜吗
我提这个问题的时候心头不禁一颤,因为我正站在从牡丹江到镜泊湖去的半道上,脚下是黑龙江省宁安县,清代称之为“宁古塔”的所在。
只要对清史稍有涉猎的读者都能理解我的心情。
在漫长的数百年间,不知有多少“犯人”的判决书上写着:“流放宁古塔。
”有那么多的朝廷大案以它作为句点,因此“宁古塔”这三个字成了全国官员心底最不吉利的符咒。
任何人都有可能一夜之间与这里产生终身性的联结,就像堕入一个漆黑的深渊,不大可能再泅得出来。
金銮殿离这里很远又很近,因此这三个字常常悄悄地潜入高枕锦衾间的噩梦,把那么多的人吓出一身身冷汗。
清代统治者特别喜欢流放江南人,因此这块土地与我的出生地和谋生地也有着很深的缘分。
几百年前的江浙口音和现在一定会有不少差别了吧,但是,云还是这样的云,天还是这样的天。
地可不是这样的地。
有一本叫做《研堂见闻杂记》的书上写道,当时的宁古塔几乎不是人间的世界,流放者去了,往往半道上被虎狼恶兽吃掉,甚至被饿昏了的当地人分而食之,能活下来的不多。
当时另有一个著名的流放地叫尚阳堡,也是一个让人毛骨悚然的地方,但与宁古塔一比,尚阳堡还有房子可住,还能活得下来,简直好到天上去了。
也许有人会想,有塔的地方总该有点文明的遗留吧
这就搞错了。
宁古塔没有塔,这三个字完全是满语的音译,意为“六个”(“宁古”为“六”,“塔”为“个”),据说很早的时候曾有兄弟六人在这里住过,而这六个人可能还与后来的清室攀得上远亲。
由宁古塔又联想到东北其他几个著名的流放地,例如,今天的沈阳(当时称盛京)、辽宁开原市(当时的尚阳堡)、齐齐哈尔(当时称卜魁)等处。
我,又想来触摸中国历史身上某些让人不大舒服的部位了。
中国古代历朝对犯人的惩罚,条例繁杂,但粗粗说来无外乎打、杀、流放三种。
打是轻刑,杀是极刑,流放“不轻不重”,嵌在中间。
打的名堂就很多,打的工具(如鞭、杖之类)、方式和数量都不一样。
民间罪犯姑且不论,即便在朝堂之上,也时时刻刻晃动着被打的可能。
再道貌岸然的高官,再斯文儒雅的学者,从小接受“非礼勿视”的教育,举手投足蕴藉有度,刚才站到殿堂中央来讲话时还细声慢气地调动一连串深奥典故,用来替代一切世俗词汇,突然不知是哪句话讲错了,立即被一群宫廷侍卫按倒在地,在众目睽睽之下被一五一十地打将起来。
苍白的肌肉,殷红的鲜血,不敢大声发出的哀号,乱作一团的白发,强烈地提醒着端立在一旁的其他文武官员:你们说到底只是一种生理性的存在;用思想来辩驳思想,以理性来面对理性,从来没有那回事儿。
杀的花样就更多了。
我早年在一本旧书中读到嘉庆朝廷如何杀戮一个行刺者的具体记述,好几天都吃不下饭。
后来我终于对其他杀人花样也有所了解了,真希望我们下一代不要再有人去知道这些事情。
他们的花样,是把死这件事情变成一个可供细细品味、慢慢咀嚼的漫长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组成人的一切器官和肌肤全部成了痛苦的由头,因此受刑者只能怨恨自己竟然是个人。
我相信中国的宫廷官府所实施的杀人办法,是人类成为人类以来百十万年间最为残酷的自戕游戏,即便是豺狼虎豹在旁看了也会瞠目结舌。
残忍,对统治者来说,首先是一种恐吓,其次是一种快感。
越到后来,恐吓的成分越来越少,而快感的成分则越来越多。
这就变成了一种心理毒素,扫荡着人类的基本尊严。
统治者以为这样便于统治,却从根本上摧残了中华文明的人性、人道基础。
这个后果非常严重,直到已经废止酷刑的今天,还没有恢复过来。
现在可以说说流放了。
与杀相比,流放是一种长时间的折磨。
死了倒也罢了,可怕的是人还活着,种种残忍都要用心灵去一点点消受,这就比死都繁难了。
就以当时流放东北的江南人和中原人来说,最让人受不了的是流放的株连规模。
有时不仅全家流放,而且祸及九族,所有远远近近的亲戚,甚至包括邻里,全都成了流放者,往往是几十人、百余人的队伍,浩浩荡荡。
别以为这样热热闹闹一起远行并不差,须知道这些几天前还是锦衣玉食的家都已被查抄,家产财物荡然无存,而且到流放地之后做什么也早已定下,如“赏给出力兵丁为奴”、“给披甲人为奴”,等等,连身边的孩子也都已经是奴隶。
一路上怕他们逃走,便枷锁千里。
我在史料中见到这样一条记载:明宣德八年,一次有一百七十名犯人流放到东北,死在路上的就有三分之二,到东北只剩下五十人。
好不容易到了流放地,这些奴隶分配给了主人,主人见美貌的女性就随意糟蹋,怕其丈夫碍手碍脚就先把其丈夫杀了。
流放人员那么多用不了,选出一些女的卖给娼寮,选出一些男的去换马。
最好的待遇是在所谓“官庄”里做苦力,当然也完全没有自由。
照清代被流放的学者吴兆骞记述,“官庄人皆骨瘦如柴”、“一年到头,不是种田,即是打围、烧石灰、烧炭,并无半刻空闲日子”。
在一本叫《绝域纪略》的书中描写了流放在那里的江南女子汲水的镜头:“舂馀即汲,霜雪井溜如山,赤脚单衣悲号于肩担者,不可纪,皆中华富贵家裔也。
”在这些可怜的汲水女里面,肯定有着不少崔莺莺和林黛玉,昨日的娇贵矜持根本不敢再回想,连那点哀怨悱恻的恋爱悲剧,也全都成了奢侈。
康熙时期的诗人丁介曾写过这样两句诗:南国佳人多塞北,中原名士半辽阳。
这里该包含着多少让人不敢细想的真正大悲剧啊
诗句或许会有些夸张,但当时中原各省在东北流放地到了“无省无人”的地步是确实的。
据李兴盛先生统计,单单清代东北流人(其概念比流放犯略大),总数在一百五十万以上。
普通平民百姓很少会被流放,因而其间“名士”和“佳人”的比例确实不低。
如前所说,这么多人中,很大一部分是株连者,这个冤屈就实在太大了。
那些远亲,可能根本没见过当事人,他们的亲族关系要通过老一辈曲曲折折的比画才能勉强理清,现在却一股脑儿都被赶到了这儿。
在统治者看来,中国人都不是个人,只是长在家族大树上的叶子,一片叶子看不顺眼了,证明从根上就不好,于是一棵大树连根儿拔掉。
我看“株连”这两个字的原始含义就是这样来的。
树上叶子那么多,不知哪一片会出事而祸及自己,更不知自己的一举一动什么时候会危害到整棵大树,于是只能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如此这般,中国怎么还会有独立的个体意识呢
我们也见过很多心底明白而行动窝囊的人物:有的事,他们如果按心底所想的再坚持一下,就坚持出人格来了;但皱眉一想妻儿老小、亲戚朋友,也就立即改变了主意。
既然大树上没有一片叶子敢于面对风的吹拂、露的浸润、霜的飘洒,那么,整个树林也便成了没有风声鸟声的死林。
我常常设想,那些当事人在东北流放地遇见了以前从来没有听见过、这次却因自己而罹难的远房亲戚,该会说什么话,有何种表情
而那些远房亲戚又会作什么反应
当事人极其内疚是毫无疑问的,但光内疚够吗
而且内疚什么呢
他或许会解释一下案情,但他真能搞得清自己的案情吗
能说清自己案情的是流放者中那一部分真正的反清斗士。
还有一部分属于宫廷内部钩心斗角的失败者,他们大体也说得清自己流放的原因。
最说不清楚的是那些文人,不小心沾上了文字狱、科场案,一夜之间成了犯人,与一大群受株连者一起跌跌撞撞地发配到东北来了,他们大半搞不清自己的案情。
文字狱的无法说清已有很多人写过,不想再说什么了。
科场案是针对科举考试中的作弊嫌疑而言的,牵涉面更大。
明代以降,特别是清代,壅塞着接二连三的所谓科场案,好像鲁迅的祖父后来也挨到了这类案子——幸好没有全家流放,否则我们就没有《阿Q正传》好读了。
依我看,科场中真作弊的有,但是很大一部分是被恣意夸大甚至无中生有的。
例如,一六五七年发生过两个著名的科场案,被杀、被流放的人很多。
我们不妨选其中较严重的一个即所谓“南闱科场案”稍稍多看几眼。
一场考试过去,发榜了,没考上的士子们满腹牢骚,议论很多。
被说得最多的是考上举人的安徽青年方章钺,可能与主考大人是远亲,即所谓“联宗”吧,理应回避,不回避就有可能作弊。
落第考生的这些道听途说被一位官员听到了,就到顺治皇帝那里奏了一本。
顺治皇帝闻奏后立即下旨,正副主考一并革职,把那位考生方章钺捉来严审。
这位安徽考生的父亲叫方拱乾,也在朝中做着官,上奏说我们家从来没有与主考大人联过宗,联宗之说是误传,因此用不着回避,以前几届也考过,朝廷可以调查。
本来这是一件很容易调查清楚的事情,但麻烦的是,皇帝已经表了态,而且已把两个主考革职了,如果真的没有联过宗,皇帝的脸往哪儿搁
因此朝廷上下一口咬定,你们两家一定联过宗,不可能不联宗,没理由不联宗,为什么不联宗
不联宗才怪呢
既然肯定联过宗,那就应该在子弟考试时回避,不回避就是犯罪。
刑部花了不少时间琢磨这个案子,再琢磨皇帝的心思,最后心一横,拟了个处理方案上报,大致意思无非是,正副主考已经激起圣怒,被皇帝亲自革了职,那就干脆处死算了,把事情做到底别人也就没话说了;至于考生方章钺,朝廷不承认他是举人,作废。
这个处理方案送到了顺治皇帝那里。
大家原先以为皇帝也许会比刑部宽大一点,做点姿态,没想到皇帝的回旨极其可怕:正副主考斩首,没什么客气的;还有他们统领的其他所有考官到哪里去了
一共十八名,全部绞刑,家产没收,他们的妻子儿女一概罚做奴隶。
听说已经死了一个姓卢的考官了
算他幸运,但他的家产也要没收,他的妻子儿女也要去做奴隶。
还有,就让那个安徽考生不做举人算啦
不行,把八个考取的考生全都收拾一下,他们的家产也应全部没收,每人狠狠打上四十大板。
更重要的是,他们这群考生的父母、兄弟、妻子,要与这几个人一起,全部流放到宁古塔
(参见《清世祖实录》卷一百二十一)这就是典型的中国古代判决,处罚之重,到了完全离谱的程度。
不就是仅仅一位考生与主考官有点沾亲带故的嫌疑吗
他父亲出面已经把嫌疑排除了,但结果还是如此惨烈,而且牵涉的面又如此之大。
这二十个考官应该是当时中国第一流的学者,居然不明不白地全部杀掉,他们的家属随之遭殃。
这种暴行,今天想来还令人发指。
这中间,唯一能把嫌疑的来龙去脉说得稍稍清楚一点的只有安徽考生一家——方家,其他被杀、被打、被流放的人可能连基本缘由也一无所知。
但不管,刑场上早已头颅滚滚、血迹斑斑,去东北的路上也已经排成长队。
这些考生的家属在长途跋涉中想到前些天身首异处的那二十来个大学者,心也就平下来了——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何况人家那么著名的人物临死前也没吭声,要我冒出来喊冤干啥
这是中国人面临最大的冤屈和灾难时的惯常心理逻辑。
一切理由都没什么好问的,就算是遇到了一场自然灾害。
我亦飘零久。
十年来,深恩负尽,死生师友。
宿昔齐名非忝窃,试看杜陵消瘦。
曾不减,夜郎僝僽。
薄命长辞知己别,问人生到此凄凉否
千万恨,从君剖。
兄生辛未吾丁丑,共些时,冰霜摧折,早衰蒲柳。
词赋从今须少作,留取心魂相守。
但愿得,河清人寿。
归日急翻行戍稿,把空名料理传身后。
言不尽,观顿首。
不知读者诸君读了这两首词作何感想,反正纳兰容若当时刚一读完就声泪俱下,对顾贞观说:“给我十年时间吧,我当做自己的事来办,今后你完全不用再叮嘱我了。
”顾贞观一听急了:“十年
他还有几年好活
五年为期,好吗
”纳兰容若擦着眼泪点了点头。
经过很多人的努力,吴兆骞终于被赎了回来。
我常常想,今天东北人的豪爽、好客、重友情、讲义气,一定与流放者们的精神遗留有某种关联。
流放,创造了一个味道浓厚的精神世界,使我们得惠至今。
在享受友情之外,流放者还想干一点自己想干的事情。
由于气候和管理方面的原因,流放者也有不少空余时间。
有的地方,甚至处于一种放任自流的状态。
这就给了文化人一些微小的自我选择的机会。
我,总要做一点别人不能替代的事情吧
总要有一些高于捡野菜、拾马粪、烧石灰、烧炭的行为吧
想来想去,这种事情和行为,都与文化有关。
因此,这也是一种回归,不是地理意义上的而是文化意义上的回归。
比较常见的是教书,例如,洪皓曾在晒干的桦叶上默写出《四书》,教村人子弟;张邵甚至在流放地开讲《大易》,“听者毕集”;函可作为一位佛学家利用一切机会传授佛法。
其次是教耕作和商贾,例如,杨越就曾花不少力气在流放地传播南方的农耕技术,教当地人用“破木为屋”来代替原来的“掘地为屋”,又让流放者用随身带的物品与当地土著交换渔牧产品,培养了初步的市场意识,同时又进行文化教育,几乎是全方位地推动了这块土地上文明的进步。
文化素养更高一点的流放者则把东北作为自己进行文化考察的对象,并把考察结果留诸文字,至今仍为地域文化研究者所钟爱。
例如,方拱乾所著《宁古塔志》,吴桭臣所著《宁古塔纪略》,张缙彦所著《宁古塔山水记》,杨宾所著《柳边纪略》,英和所著《龙沙物产咏》,等等,这些著作具有很高的历史学、地理学、风俗学、物产学等多方面的学术价值。
我们知道,中国古代的学术研究除了李时珍、徐霞客等少数例外,多数习惯于从书本来到书本去,缺少野外考察精神,致使我们的学术传统至今还常缺乏实证意识。
这些流放者却在艰难困苦之中克服了这种弊端,写下了中国学术史上让人惊喜的一页。
他们脚下的这块土地给了他们那么多无告的陌生,那么多绝望的辛酸,但他们却无意怨恨它,而用温热的手掌抚摸着它,让它感受文明的热量,使它进入文化的史册。
在这方面,有几个代代流放的南方家族所起的作用特别大。
例如,清代浙江的吕留良家族,安徽的方拱乾、方孝标家族,浙江的杨越、杨宾父子等。
近代国学大师章太炎先生在民国初年曾说到因遭文字狱而世代流放东北的吕留良(吕用晦)家族的贡献:“后裔多以塾师、医药、商贩为业。
土人称之曰老吕家,虽为台隶,求师者必于吕氏,诸犯官遣戍者,必履其庭,故土人不敢轻,其后裔亦未尝自屈也。
”“齐齐哈尔人知书,由吕用晦后裔谪戍者开之。
”说到方家,章太炎说:“初,开原、铁岭以外皆胡地也,无读书识字者。
宁古塔人知书,由孝标后裔谪戍者开之。
”(《太炎文录续编》)当代历史学家认为,太炎先生的这种说法,史实可能有所误,评价可能略嫌高,但肯定两个家族在东北地区文教上的启蒙之功,是完全不错的。
且看历来流离失所的灾民,有几个问清过台风形成的原因和山洪暴发的理由
算啦,低头干活吧,能这样就不错啦。
灾难,对于常人而言也就是灾难而已,但对文人而言就不一样了。
在灾难降临之初,他们会比一般人更紧张、更痛苦,但在渡过这一关口之后,他们中一部分人的文化意识有可能觉醒,开始面对灾难寻找生命的底蕴。
以前的价值系统也可能被解构,甚至解构得比较彻底。
有些文人,刚流放时还端着一副孤忠之相,等着哪一天圣主来平反昭雪。
有的则希望自己死后有一位历史学家来说两句公道话。
但是,茫茫的塞外荒原否定了他们,浩浩的北国寒风嘲笑着他们。
流放者都会记得宋金战争期间,南宋的使臣洪皓和张邵被金人流放到黑龙江的事迹。
洪皓和张邵算得上为大宋朝廷争气的了,在捡野菜充饥、拾马粪取暖的情况下还凛然不屈。
出人意料的是,这两人在东北为宋廷受苦受难十余年,好不容易回来后却立即遭受贬谪。
倒是金人非常尊敬这两位与他们作对的使者,每次宋廷有人来总要打听他们的消息,甚至对他们的子女也倍加怜惜。
这种事例,使后来的流放者们陷入深思:既然朝廷对自己的使者都是这副模样,那它真值得大家为它守节效忠吗
我们过去头脑中认为至高无上的一切,真是那样有价值吗
顺着这一思想脉络,东北流放地出现了一个奇迹:不少被流放的清朝官员与反清义士结成了好朋友,甚至到了生死莫逆的地步。
原先各自的政治立场都消解了,消解在对人生价值的重新确认里。
当官衔、身份、家产一一被剥除时,剩下的就是生命对生命的直接呼唤。
著名的反清义士函可,在东北流放时最要好的那些朋友李裀、魏琯、季开生、李呈祥、郝浴、陈掖臣等人,几乎都是被贬的清朝官吏。
但他却以这些人为骨干,成立了一个“冰天诗社”。
函可的那些朋友,在个人人品上都很值得敬重。
例如,李裀获罪是因为上谏朝廷,指陈当时的“逃人法”立法过重,株连太多;魏琯因上疏主张一个犯人的妻子“应免流徙”而自己反被流徙;季开生是谏阻皇帝到民间选美女;郝浴是弹劾吴三桂骄横不法……总之都是一些善良而正直的人。
现在他们的发言权被剥夺了,但善良和正直却剥夺不了。
函可与他们结社是在顺治七年,那个时候,江南很多知识分子还在以仕清为耻,因此是看不起仕清反被清害的汉族官员的。
但函可却完全不理这一套,以毫无障碍的心态发现了他们的善良与正直,把他们作为一个个有独立人品的个人来尊重。
政敌不见了,对立松懈了,只剩下一群赤诚相见的朋友。
有了朋友,再大的灾害也会消去大半;有了朋友,再糟的环境也会风光顿生。
我敢断言,在漫长的中国古代社会中,最珍贵、最感人的友谊必定产生在朔北和南荒的流放地,产生在那些蓬头垢面的文士们中间。
其他那些著名的友谊佳话,外部雕饰太多了。
除了流放者之间的友谊外,外人与流放者的友谊也有一种特殊的重量。
在株连之风极盛的时代,与流放者保持友谊是一件十分危险的事。
何况地处遥远,在当时的交通和通信条件下要维系友谊又非常艰难。
因此,流放者们完全可以凭借往昔友谊的维持程度,来重新评验自己原先置身的世界。
元朝时,浙江人骆长官被流放到东北,他的朋友孙子耕竟从杭州一路相伴到东北。
清康熙年间,兵部尚书蔡毓荣获罪流放黑龙江,他的朋友上海人何世澄不仅一路护送,而且陪着蔡毓荣在黑龙江住了两年多才返回江南。
让我特别倾心的是,康熙年间顾贞观把自己的老友吴兆骞从东北流放地救出来的那番苦功夫。
顾贞观知道老友在边荒时间已经很长,吃足了各种苦头,很想晚年能赎他回来让他过几天安定日子,为此他愿意叩拜座座朱门来集资。
但这事不能光靠钱,还要让当朝最有权威的人点头。
他好不容易结识了当朝太傅明珠的儿子纳兰容若。
纳兰容若是一个人品和文品都不错的人,也乐于帮助朋友,但对顾贞观提出的这个要求却觉得事关重大,难以点头。
顾贞观没有办法,只得拿出他因思念吴兆骞而写的词作《金缕曲》两首给纳兰容若看。
两首词的全文是这样的:季子平安否
便归来,平生万事,那堪回首
行路悠悠谁慰藉
母老家贫子幼。
记不起,从前杯酒。
魑魅搏人应见惯,总输他覆雨翻云手。
冰与雪,周旋久。
泪痕莫滴牛衣透,数天涯,依然骨肉,几家能够
比似红颜多命薄,更不如?还有。
只绝塞,苦寒难受,廿载包胥承一诺,盼乌头马角终相救。
置此札,君怀袖。
一个家族世世代代流放下去,对这个家族来说是莫大的悲哀,但他们对东北的开发事业却进行了一代接一代的连续性攻坚。
他们是流放者,但他们实际上又成了老资格的“土著”。
那么他们的故乡究竟在何处呢
面对这个问题,我在同情和惆怅中又包含着对胜利者的敬意,因为在文化意义上,他们是英勇的占领者。
我希望上面这些叙述不至于构成这样一种误解,以为流放这件事从微观来说造成了许多痛苦,而从宏观来说却并不太坏。
不。
从宏观来说,流放无论如何也是对文明的一种摧残。
部分流放者从伤痕累累的苦痛中挣扎出来,手忙脚乱地创造出了那些文明,并不能给流放本身增色添彩。
且不说多数流放者不再有什么文化创造,即便是我们在上文中评价最高的那几位,也无法成为我国文化史上的第一流人才。
第一流人才可以受尽磨难,却不能让磨难超越基本的生理限度和物质限度。
尽管屈原、司马迁、曹雪芹也受了不少苦,但宁古塔那样的流放方式却永远也出不了《离骚》、《史记》和《红楼梦》。
文明可能产生于野蛮,却绝不喜欢野蛮。
我们能熬过苦难,却绝不赞美苦难。
我们不害怕迫害,却绝不肯定迫害。
部分文人之所以能在流放的苦难中显现人性、创建文明,本源于他们内心的高贵。
他们的外部身份可以一变再变,甚至终身陷于囹圄,但内心的高贵却未曾全然销蚀。
这正像有的人,不管如何追赶潮流或身居高位,却总也掩盖不住内心的卑贱一样。
毫无疑问,最让人动心的是苦难中的高贵,最让人看出高贵之所以高贵的,也是这种高贵。
凭着这种高贵,人们可以在生死存亡线的边缘上吟诗作赋,可以用自己的一点温暖去化开别人心头的冰雪,继而可以用屈辱之身去点燃文明的火种。
他们为了文化和文明,可以不顾物欲利益,不顾功利得失,义无反顾,一代又一代。
我站在这块古代称为宁古塔的土地上,长时间地举头四顾又终究低下头来,我向一些远年的灵魂祭奠——为他们大多来自浙江、上海、江苏、安徽那些我很熟悉的地方,更为他们在苦难中的高贵。
好词好句
我靠我们代言的话,只能说明你想玩玩而已,哲学就是如果爱,就自己去捍卫,而不是在百度上找代笔,这是要润笔费的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