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句子网

伤感说说 爱情说说 心情说说 经典说说 个性说说 搞笑说说 励志说说 节日说说 唯美说说 图片说说

外刚内柔的名言

历代名医名言

一、天人合一 1.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

(汉·张机《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 2.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 3.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

() 4. 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

() 5.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

() 二、养生保健 1.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 2.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

() 3.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

() 4.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

() 5.精、气、神,养生家谓之三宝。

(明·绮石) 6.善养性者,先饥而食,先渴而饮,食欲数而少,不欲顿而多。

(唐·孙思邈) 三、防病治未病1.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2.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汉·张机) 3.上工治未病。

() 4.虚邪贼风,避其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 5.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 6.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 四、医德医风 1.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

(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序》) 2.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

(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大医精诚》) 3.大医精诚(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大医精诚》) 4.业医者,活人之心不可无,而自私之心不可有。

(宋·刘昉《幼幼新书·自序》) 5.未医彼病,先医我心。

(宋·刘昉《幼幼新书·自序》) 6.古人医在心,心正药自真。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 7.医,仁术也。

仁人君子,必笃于情。

(清·喻昌《医门法律·问病论》) 五、医术学习 1. 勤求古训,博采众方。

(汉·张机《伤寒杂病论序》) 2. 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

(汉·张机《金匮要略》) 3.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器利而后工乃精,医者舍方书何以为疗病之本。

(元·危亦林《世医得效方·序》) 4. 方不在多,心契则灵;症不在难,意会则明。

(明·陈实功《外科正宗·痈疽治法论第二》) 5. 至重惟人命,最难确是医。

(明·龚信《古今医鉴·謦医箴》) 6. 看方犹看律,用药如用兵,机无轻发,学贵专精。

(清·刘一仁《医学传心录·病因赋》) 7. 生民何辜,不死于病而死于医,是有医不若无医也,学医不精,不若不学医也。

(清·吴塘《温病条辨·自序》) 8. 医贵乎精,学贵乎博,识贵乎卓,心贵乎虚,业贵乎专,言贵乎显,法贵乎活,方贵乎纯,治贵乎巧,效贵乎捷,知乎此,则医之能事矣。

(清·赵濂《医门补要·自序》) 9. 医之良,在工巧神圣;医之功,在望闻问切;医之学,在脉药方症。

(清·陈清淳《蜀中医纂·习医规格》) 10.《素问》,载道之书也,词简而义深。

(元·朱震亨《格致余论》) 11. 不通仲景之书,不足以言医。

(舒诏《伤寒集注》自序) 12. 医不三世,不服其药。

(《礼记》) 13. 脾胃为病,最详东垣(清·叶桂《临证指南医案》) 14. 不为良相,必为良医。

(邵登瀛《四时病机》绍諴序) 15. 医之为书,非《素问》无以立论,非《本草》无以主方。

(元·朱震亨《格至余论》自序) 六、阴阳五行 1.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2. 审其阴阳,以别柔刚,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定其血气,各守其乡。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3. 故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4. 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5.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素问·生气通天论》) 6. 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7. 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8. 阳胜则热,阴胜则寒。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9. 孤阴不长,独阳不成。

(金·刘完素《素问玄机原病式·火集》) 10. 阳常有余,阴常不足。

(元·朱震亨《局方发挥》) 11. 阳生阴长,阳杀阴藏。

阳化气,阴成形。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12. 阴中有阴,阳中有阴。

(《素问·金匮真言论》) 13. 人生有形,不离阴阳。

(《素问·宝命全形论》) 七、藏象学说 1. 脾主升清,胃主降浊。

(清·黄元御《素灵微蕴·原胃解》) 2. 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

(清·叶桂《临证指南医案·脾胃》) 3. 脾胃为水谷之海。

(明·龚信《古今医鉴·泄泻》)。

4. 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

(明·张介宾《景岳全书·喘促》)。

5. 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藏;清阳实四支,浊阴归六府。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6. 头者精明之府,背者胸中之府,腰者肾之府,膝者筋之府,骨者髓之府。

(《素问·脉要精微论》) 7. 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

(《素问·灵兰秘典论》) 8. 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

(《素问·灵兰秘典论》) 9. 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

(《素问·灵兰秘典论》) 10. 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

(《素问·灵兰秘典论》) 11. 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

(《素问·灵兰秘典论》) 12. 脾胃者,仓廪之宫,五味出焉。

(《素问·灵兰秘典论》) 13. 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

(《素问·灵兰秘典论》) 14. 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素问·灵兰秘典论》) 15. 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

(《素问·灵兰秘典论》) 16. 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

(《素问·灵兰秘典论》) 17. 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

(《素问·灵兰秘典论》) 18. 肝受血而能视。

(《素问·五藏生成篇》) 19. 肝体阴而用阳。

(清·唐宗海《血证论·滑氏补肝散》 20. 胃者,五藏六府之海也。

(《灵枢·五味第五十六》) 21. 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地气之所生也,皆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泻,名曰奇恒之府。

(《素问·五藏别论》) 22. 夫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气之所生也,其气象天,故泻而不藏,此受五藏浊气,名曰传化之府,此不能久留输泻者也。

(《素问·五藏别论》) 23. 五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

(《素问·五藏别论》) 24. 六府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

(《素问·五藏别论》) 25. 胃者,水谷之海,六府之大源也。

(《素问·五藏别论》) 26. 心为汗,肺为涕,肝为泪,脾为涎,肾为唾,是谓五液。

(《素问·宜明五气篇》) 27. 心欲苦,肺欲辛,肝欲酸,脾欲甘,肾欲咸,此五味之所合也。

(《素问·五脏生成篇》) 28. 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

(《灵枢·脉度》) 29. 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

(《素问·六节脏象论》) 30. 心者,五脏六腑之主也。

(《灵枢·口问》) 31. 肝气通于目,肝的则目能辨五色矣。

(《灵枢·脉度》) 32. 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

(《素问·六节脏象论》) 33. 脾喜燥恶湿,喜温恶寒。

(张山雷《脏腑药式补正·脾部》) 34. 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者也。

(《素问·厥论》) 35. 肺为水之上源。

(清·汪昂《医方集解·清暑之剂》) 36. 肺为脏腑之华盖。

(清·陈念祖《医学三字经·咳嗽》) 37. 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

(《素问·六节脏象论》) 38. 肾开窍于二阴。

(《素问·金匮真言论》) 39. 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

(《素问·六节脏象论》) 40. 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将惫矣。

(《素问·脉要精微论》) 41. 脑为髓之海。

(《灵枢·海论》) 42. 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

(《灵枢·营卫生会》) 43. 胃乃六腑之本。

(宋·杨士瀛《仁斋直指方论·病机赋》) 44. 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升于头,以成七窍之用,故头为精明之府。

(明·张介宾《类经·疾病类》) 45. 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

(《素问·五脏别论》) 46. 胃之为腑,体阳而用阴。

(清·吴瑭《温病条辨·中焦篇》) 47. 齿为肾之余,龈为胃之络。

(清·叶桂《外感温热篇》) 48. 肺为声音之门,肾为声音之根。

(宋·杨士瀛《仁斋指方论·声音方论》) 49. 肺主出气,肾主纳气,阴阳相交,呼吸乃和。

(清·石寿棠《医原·闻声须察阴阳·论》) 50. 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

(《素问·太阴阳明论》) 八、精神气血 1. 精明五色者,气之华也。

(《素问·脉要精微论》) 2. 得神者昌,失神者亡。

(《素问·移精变气论》) 3. 两精相搏谓之神。

(《灵枢·本神》) 4. 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

(《灵枢·大惑论》) 5. 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

(《灵枢·营卫生会》) 6. 发为血之余,血虚则发落。

(丁甘仁《丁甘仁医案·衄血》) 7. 气属阳而无形,血属阴而有形。

(明·张介宾《类经·经络类》) 8. 气主煦之,血主濡之。

(《难经·二十二难》) 9. 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合者也。

(《灵枢·本脏》) 10. 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泣不能流,温则消而去之。

(《素问·调经论》) 11. 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

(《素问·生气通天论》) 12. 阳随乎阴,血随乎气,故治血必先理气,血脱必先益气。

(明·赵献可《医贯·血证论》) 九、病因学1. 冬伤于寒,春必病温。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2. 风者,百病之始也。

(《素问·生气通天论》) 3. 风者善行而数变。

(《素问·风论》) 4. 暑必挟湿,二者皆伤气分。

(《清代名医医案精华·叶天士医案》) 5. 伤于风者,上先受之;伤于湿者,下先受之。

(《素问·太阴阳明论》) 6. 因于湿,首如裹。

湿热不攘,大筋软短,小筋弛长,软短为拘,弛长为痿。

(《素问·生气通天论》) 7. 暴怒伤阴,暴喜伤阳。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8. 悲则气消。

(《素问·举痛论》) 9. 惊则气乱。

(清·何梦瑶《医碥·气》) 10. 恐则气下。

(《素问·举痛论》) 11. 怒则气上。

(《素问·举痛论》) 12. 思则气结。

(《素问·举痛论》) 13. 喜怒伤气,寒暑伤形。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14. 喜则气缓。

(《素问·举痛论》) 15. 安谷则昌,绝谷则亡。

(金·李杲《脾胃论·仲景引内经所说脾胃》) 16. 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

(《素问·宣明五气篇》) 17. 百病多由痰作祟。

(清·汪昂《汤头歌诀·除痰之剂》) 十、病机学1. 气常有余,血常不足。

(元·朱震亨《脉因证治·杂证》) 2. 阴阳自和者,必自愈。

(汉·张机《伤寒论》) 3.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4. 重寒则热,重热则寒。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5. 风胜则动,热胜则肿,燥胜则干,寒胜则浮,湿胜则濡泻。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6. 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

人有五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7. 喜怒伤气,寒暑伤形。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8. 暴怒伤阴,暴喜伤阳。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9. 喜怒不节,寒暑过度,生乃不固。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10. 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

(《素问·举痛论》) 11. 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

(《素问·痹论》) 12. 百病之生也,皆生于风寒暑湿燥火,以之化之变也。

(《素问·至真要大论》) 13. 诸厥固泄,皆属于下。

(《素问·至真要大论》) 14. 诸痿喘呕,皆属于上。

(《素问·至真要大论》) 15. 诸禁鼓栗,如丧神守,皆属于火。

(《素问·至真要大论》) 16. 诸痉项强,皆属于湿。

(《素问·至真要大论》) 17. 诸逆冲上,皆属于火。

(《素问·至真要大论》) 18. 诸胀腹大,皆属于热。

(《素问·至真要大论》) 19. 诸躁狂越,皆属于火。

(《素问·至真要大论》) 20. 诸暴强直,皆属于风。

(《素问·至真要大论》) 21. 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

(《素问·至真要大论》) 22. 诸病胕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

(《素问·至真要大论》) 23. 诸转反戾,水液浑浊,皆属于热。

(《素问·至真要大论》) 24. 诸病水液,澄彻清冷,皆属于寒。

(《素问·至真要大论》) 25. 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

(《素问·至真要大论》) 26. 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

(《素问·调经论》) 27. 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28. 气有余便是火。

(元·朱震亨《丹溪心法·火》) 29.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30. 寒则气收。

(《素问·举痛论》) 31. 热胜则肿。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十一、经络针灸 1. 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2. 头者,诸阳之会。

(宋·陈言《三因极-病证方论·头痛证论》) 3. 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

(明徐凤《针灸大全·四总穴歌》) 4. 治痿者,独取阳明。

(《素问·痿论》) 十二、四诊方法 1. 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2. 有诸内者,形诸外。

(元·朱震亨《丹溪心法·能合色脉可以万全》) 3. 持脉之要有三,曰举,曰按,曰寻。

(元·滑寿《诊家枢要·诊脉之道》) 4. 春弦夏洪,秋毛冬石。

四季和缓,是谓平脉。

(宋·崔袁彦《脉诀》) 5. 凡阴病见阳脉者生,阳病见阴脉者死。

(汉·张机《伤寒论·辨脉法》) 6. 脉贵有神。

(清·顾松园《顾氏医镜·先哲格言》) 7. 脉有要诀,胃、神、根,三字而已……此乃诊家大法。

(清·程国彭《医学心悟·脉法金针》) 8. 真寒之脉,必迟弱无神;真热之脉,必滑实有力。

(明·张介宾《景岳全书·寒热篇》) 十三、辨证要点 1. 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2. 得神者昌,失神者亡。

(《素问·移精变气论》) 3.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素问·至真要大论》) 4. 诸寒收引,皆属于肾。

(《素问·至真要大论》) 5. 诸气膹郁,皆属于肺。

(《素问·至真要大论》) 6. 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素问·至真要大论》) 7. 诸热瞀瘛,皆属于火。

(《素问·至真要大论》) 8. 诸痛痒疮,皆属于心。

(《素问·至真要大论》) 9. 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

(《素问·通评虚实论》) 10. 有一份恶寒,即有一份表证。

(清·俞根初《重订通俗伤寒论·表里寒热》) 11. 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汉·张机《伤寒论·辨少阳病脉证并治》) 12. 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汉·张机《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13. 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呕,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

(汉·张机《伤寒论·辨太阴病脉证并治》) 14.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汉·张机《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15. 阳明病,外证……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

(汉·张机《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16. 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汉·张机《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17. 脾病身痛体重。

(《素问·标本病传论》) 十四、治则治法 1. 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未乱。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2. 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藏。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3. 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4. 其高者,因而越之。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5. 其下者,引而竭之。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6. 中满者,泻之于内。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7. 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8. 其在皮者,汗而发之。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9. 其慓悍者,按而收之。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10. 其实者,散而泻之。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11. 有余者泻之,不足者补之。

(《素问·疟论》) 12. 寒者热之,热者寒之。

(《素问·至真要大论》) 13. 温者清之,清者温之。

(《素问·至真要大论》) 14. 散者收之,抑者散之。

(《素问·至真要大论》) 15. 燥者润之,急者缓之。

(《素问·至真要大论》) 16. 坚者耎之,脆者坚之。

(《素问·至真要大论》) 17. 衰者补之,强者泻之。

(《素问·至真要大论》) 18. 踈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

(《素问·至真要大论》) 25. 微者逆之,甚者从之。

(《素问·至真要大论》) 26. 坚者削之,客者除之,劳者温之。

(《素问·至真要大论》) 27. 结者散之,留者攻之,燥者滞之。

(《素问·至真要大论》) 28. 急者缓之,散者收之。

(《素问·至真要大论》) 29. 损者温之,逸者行之。

惊者平之。

(《素问·至真要大论》) 30. 热因寒用,寒因热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

(《素问·至真要大论》) 31.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汉·张机《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32. 治病必求其本。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33. 实则泻之,虚则补之。

(《素问·三部九候论》) 34. 盛者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灵枢·经脉》) 35. 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素问·至真要大论》) 36. 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

(明·张介宾《类经·标本类》) 37. 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 38. 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

(明·李中梓《医宗必读·肾为先天本脾为后天本论》) 39. 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

(清·吴瑭《温病条辨·治病法论》) 40. 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

(清·吴瑭《温病条辨·治病法论》) 41. 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

(清·吴瑭《温病条辨·治病法论》) 42. 瘀血不去,新血不生。

(清·唐宗海《血证论·吐血》) 43. 发表不远热,攻里不远寒。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 44. 体若燔炭,汗出而散。

(《素问·生气通天论》) 45. 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46. 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甘寒,以酸收之,以苦发之。

(《素问·至真要大论》) 47. 外感法仲景;内伤法东垣;热病用河间;杂病用丹溪。

(明·龚迁贤《寿世保元·医说》) 十五、药物方剂 1. 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咸味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

(《素问·至真要大论》) 2. 补汤宜用熟,泻药不嫌生。

(明·傅仁宇《审视瑶函·用药生熟各宜论》) 3. 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

(《素问·宣明五气篇》) 4. 半夏有三禁,渴家汗家血家是也。

(明·缪希雍《先醒斋医学广笔·春温夏热病大法》) 5. 附子无姜不热。

(清·黄宫绣《本草求真·干姜》) 6. 石膏非大剂则无效。

(清·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伤寒兼有伏热证》) 7. 一味丹参饮,功同四物汤。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丹参》) 十六、临床疾病 1. 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素问·咳论》) 2. 治咳嗽者,治痰为先;治痰者,下气为上。

(金·张元素《活法机要·咳嗽证》) 3. 喘病之因,在肺为实,在肾为虚。

(清·叶桂《临证指南医案·喘》) 4. 哮以声响名,喘以气息言。

(明·虞抟《医学正传·哮喘》) 5. 无痰不作眩。

(元·朱震亨《丹溪必法·头眩》) 6. 无虚不能作眩,当以治虚为主。

(明·张介宾《景岳全书·眩晕》) 7. 诸有水肿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

(汉·张机《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 8.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汉·张机《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 9. 稠浊者为痰,清稀者为饮。

(明·李中梓《医宗必读·痰饮》) 10. 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

(明·李中梓《医宗必读·痰饮》) 11. 盗汗为阴虚,自汗为阳虚。

(清·江涵暾《笔花医镜·盗汗自汗》) 12. 胃不和则卧不安。

(《素问·逆调论》) 13. 蛔得酸则静,得辛则伏,得苦则下。

(清·吴谦等《医宗金鉴·乌梅丸集注》)

美人回眸一笑的名言或诗句

长恨歌 ,一朝选在君王侧.,六宫粉黛无颜色.芙蓉如面柳如眉诗经.卫风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洛神赋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髣髴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渌(lù)波.秾纤得衷,修短合度.肩若削成,腰如约素.延颈秀项,皓质呈露,芳泽无加,铅华弗御.云髻峨峨,修眉联娟,丹唇外朗,皓齿内鲜.明眸善睐,靥(yè)辅承权,瑰姿艳逸,仪静体闲.柔情绰态,媚于语言.奇服旷世,骨象应图.披罗衣之璀粲兮,珥瑶碧之华琚.戴金翠之首饰,缀明珠以耀躯.践远游之文履,曳雾绡之轻裾.微幽兰之芳蔼兮,步踟蹰于山隅.于是忽焉纵体,以遨以嬉.左倚采旄(máo),右荫桂旗.攘皓腕于神浒兮,采湍(tuān)濑之玄芝.1.千秋无绝色!悦目是佳人!倾国倾城貌!惊为天下人!2.芙蓉不及美人妆,水殿风来珠翠香3.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4.俏丽若三春之桃,清素若九秋之菊5.眉梢眼角藏秀气,声音笑貌露温柔6.翩若惊鸿,婉若游龙7.美人既醉,朱颜酡些8.冰肌自是生来瘦,那更分飞后9.邀人傅脂粉,不自著罗衣10.秀色掩今古,荷花羞玉颜11.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12.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13.届笑春桃兮,云堆翠髻;唇绽樱颗兮,榴齿含香14.娴静犹如花照水,行动好比风扶柳15.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16.袅娜少女羞,岁月无忧愁17.芳容丽质更妖娆,秋水精神瑞雪标18.珠缨旋转星宿摇,花蔓抖擞龙蛇动19.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20.花心定有何人捻,晕晕如娇靥21.,六宫粉黛无颜色22.脉脉眼中波,盈盈花盛处23.巧笑倩兮,美目盼兮24.,此恨绵绵无绝期25.君还知道相思苦,怎忍抛奴去26.不辞迢递过关山,只恐别郎容易、见郎难27.朱粉不深匀,闲花淡淡香.细看诸处好,人人道,柳腰身28.芸芸众神赞,飘飘仙子舞29.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30.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31.云一涡,玉一梭,淡淡衫儿薄薄罗,轻颦双黛螺32.凤眼半弯藏琥珀,朱唇一颗点樱桃33.柳腰春风过,百鸟随香走34.头上金爵钗,腰佩翠琅玕.明珠交玉体,珊瑚间木难.罗衣何飘飘,轻裾随风远.顾盼遗光彩,长啸气若兰35.笑颜如花绽,玉音婉转流36.皎皎兮似轻云之蔽月,飘飘兮若回风之流雪37.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38.风回小院庭芜绿,柳眼春相续39.温柔几许缘何散,爱恨声声怨40.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41.,一朝选在君王侧42.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43.转眄流精,光润玉颜.含辞未吐,气若幽兰.华容婀娜,令我忘餐44.柔情绰态,媚于语言.奇服旷世,骨像应图.披罗衣之璀粲兮,珥瑶碧之华琚.戴金翠之首饰,缀明珠以耀躯45.丹唇外朗,皓齿内鲜,明眸善睐,靥辅承权46.昨日乱山昏,来时衣上云47.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48.宝髻松松挽就,铅华淡淡妆成49.荣曜秋菊,华茂春松50.烛明香暗画楼深,满鬓清霜残雪思难任51.凭阑半日独无言,依旧竹声新月似当年52.爱彼之貌容兮,香培玉琢53.羡彼之良质兮,冰清玉润54.美彼之态度兮,凤翥龙翔55.慕彼之华服兮,闪灼文章56.其静若何,松生空谷57.其艳若何,霞映澄塘58.其神若何,月射寒江59.纤腰之楚楚兮,回风舞雪;珠翠之辉辉兮,满额鹅黄60.窈窕淑女,君子好逑61.拆桐花烂漫,乍疏雨、洗清明62.柔桡轻曼,妩媚纤弱63.班姬续史之姿,谢庭咏雪之态64.顾盼生辉,撩人心怀65.若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66.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67.俊眉修眼,顾盼神飞,文彩精华,见之忘俗68.有女妖且丽,裴回湘水湄.水湄兰杜芳,采之将寄谁69.媚眼含羞合,丹唇逐笑开.风卷葡萄带,日照石榴裙70.腮凝新荔,鼻腻鹅脂,温柔沉默,观之可亲71.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72.镜中貌,月下影,隔帘形,睡初醒73.翩若轻云出岫,携佳人兮步迟迟腰肢袅娜似弱柳74.委委佗佗美也,皆佳丽美艳之貌75.丹唇列素齿,翠彩发蛾眉76.绣幕芙蓉一笑开,斜偎宝鸭衬香腮,眼波才动被人猜77.借水开花自一奇,水沉为骨玉为肌78.皎若太阳升朝霞,灼若芙渠出鸿波79.秀色空绝世,馨香为谁传?80.质傲清霜色,香含秋露华81.共道幽香闻十里,绝知芳誉亘千乡82.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83.淡眉如秋水,玉肌伴轻风84.有美一人,婉如清扬85.【穆】然回首,【婷婷】玉立86.眉将柳而争绿,面共桃而竞红87.灿如春华,皎如秋月88.渐消酒色朱颜浅,欲语离情翠黛低89.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90.盛服浓妆韶颜雅容91.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92.普天壤其无俪,旷千载而特生93.秀靥艳比花娇,玉颜艳比春“红”94.桃之夭夭,灼灼其华95.隔户杨柳弱袅袅,恰似十五女儿腰96.回眸一笑百魅生,六宫粉黛无颜色97.尝矜绝代色,复恃倾城姿98.螓首蛾眉,巧笑倩兮99.秀色掩今古,荷花羞玉颜100.静若处子,动若脱兔101.冶容多姿鬓,芳香已盈路102.燕赵多佳人,美者颜如玉103.微晕红潮一线,拂向桃腮红,两颊笑涡霞光荡漾104.子之清扬,扬且之颜也,展如之人兮,邦之媛也!105.丽质仙娥生月殿106.经珠不动凝两眉,铅华销尽见天真107.满搦宫腰纤细,年纪方当笄岁.刚被风流沾惹,与合垂杨双髻.初学严妆,如描似削身材,怯雨羞云情意,举措多娇媚108.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109沉鱼落雁鸟惊喧,羞花闭月花惆怅.

书法的名言

▲言,心声也;书,心画也。

声、画形,君子小人见矣。

声画者,君子小人之所以动情乎。

——扬雄《法言》▲把笔深浅,在于去纸远近,远者浮泛虚薄,近则瘟锋体重。

唐.卢携《临池诀》▲凡学书,欲先学用笔,,用笔之法,欲双钩回腕,掌虚指实,以无名指依笔,则有力。

黄庭坚《论书》▲所谓法则,恹压.钩揭.抵拒.导送是也。

五代.李煜《书述》▲右军用笔内恹,正锋居多,故法度森严而入神;子敬用笔外拓,侧锋居半,故精神散朗而入妙。

明.丰坊《书诀》▲执笔在乎便稳,用笔在于轻健:轻则须沉,便则须涩,谓藏锋也。

清.冯武《书法正传》▲字有藏锋出锋之异,粲然盈褚,欲其手尾相应,上下相接为佳。

宋.姜夔《续书谱》▲用笔之势,特须藏锋,锋若不藏,字则有病,病且未去,能何有焉。

唐.徐浩《论书》 ▲乃悟用笔如锥画沙,使其藏锋,画乃沉着,当其用笔,常欲使其透过纸背,此成功之极矣。

唐.韦续《墨薮》▲所谓千古不易者,指笔之肌理言之,非指笔之面目言之也。

清.周星莲《临池管见》▲学有规矩,字有体法;不然则笔意不精,字亦失乎格度矣。

一字之法,贵在结构:一笔之法妙在起止。

结构之道,尤在乎笔法之精妙也。

佚名《永字八法》▲将能此笔正用,侧用,顺用,重用,轻用,虚用,实用,擒得定,纵得出,遒得紧,拓得开,浑身都是解数,全仗笔尖笔毫末锋芒指使,乃为合拍。

清.周星莲《临池管见》▲用笔之法,见于画之两端,而古人雄厚恣肆令人断不可企及者,则在画之中截。

盖两端出入操纵之故,尚有迹象可寻;其中截之所以丰而不怯,实而不空者,非骨势洞达,不能悻致。

清.包世臣《艺舟双辑》▲笔正则锋藏,笔偃则锋出。

宋.姜夔《续书谱》▲发笔处便要提得笔起,不使其自偃,乃是千古不传语。

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古人作纂,分,真,行,草书,用笔无二,必以正锋为主,间用侧锋取妍。

分书以下,正锋居八,侧锋居二,纂则一毫不可测也。

明.丰坊《书诀》▲古人一点一画,皆使锋转笔以成之,非至起至掣曳之处乃用使转;古人一牵一连,皆旋转,正心着纸,无一黍米倒塌处。

清.包世臣《艺舟双辑》▲字划承接处,第一要轻捷,不着笔墨痕迹,如羚羊挂角。

学者工夫精熟,自能心灵手敏。

然便捷须精熟,转折须暗过,方知折钗股之妙。

暗过处,又要留处行,行处留,乃得真快。

清.朱和羹《临池心解》▲数画之转接欲折,一画之自转贵圆;同一转也,若误用之,必有病,分别行之,则合法耳。

清.笪重光《书筏》▲锋既着纸,即宜转换:于画下行者,管转向上;画上行者,管转向下;画左行者,管转向右。

清.包世臣《艺舟双辑》▲要使笔锋行字画中,如入骨既立,虽丰瘠不同,各自成体。

宋.李弥孙《筠溪集》▲书之大要,可一言而尽之。

曰:笔方势圆。

方者,折法也,点画波撇起止处是也,方出指,字之骨也;圆者,用笔盘旋空中,作势是也,圆出臂腕,字之筋也。

清.朱履贞《学书捷要》▲圆以规以象天,方以矩以向地。

方圆互用,犹阴阳互藏。

所以用笔贵圆,字形贵方。

圆乃神圆,不可滞也;方乃通方,不可执也。

明.项穆《书法雅言》▲古人作书,落笔一圆便圆到底,落笔一方便方到底,各成一种章法。

《兰亭》用圆,《圣教》用方,二贴为百代书法楷模,所谓规矩方圆之至也。

▲以转束言之,则内方而外圆;以笔质言之,则骨方而肉圆。

此是一定之理。

清.周星莲《临池管见》▲柔润则肥瘦皆圆,硬燥则长短皆扁。

是故曲直在性情而达于形质,圆扁在形质而本于性情。

清.包世臣《艺舟双辑》▲圆笔使转用提,而以顿挫出之。

方笔使转用顿,而以提契出之。

圆笔用佼,方笔用翻,圆笔不佼则痿,方笔不翻则滞。

近代.康有为《广艺舟双辑》▲用笔尖如落锋势,无一毫如尖锋势,意况生举,爽爽若神,为一字,须数体俱入。

晋.王羲之《论书》▲作书须提得笔起,不可信笔。

盖信笔则其波画皆无力。

提得笔起,则一转一束处皆有主宰。

转,束二字,书家妙诀也。

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起有分合缓急,收有虚实顺逆,对有反正平串,接有远近曲直。

清.刘熙载《艺概》▲用笔要沉着,沉着则笔不浮;又要虚灵,虚灵则笔不板。

解此用笔,自有逐渐改观之效。

笔要巧拙互用,巧则灵度,拙则诨古,合而参之,落笔自无轻挑浑浊之病矣。

清.秦祖永《桐阴画诀》▲书有二法:一曰疾,二曰涩。

疾涩二法,书妙尽矣。

东汉.蔡邕《石室神授笔势》▲笔贵绕左,书尚迟涩,此君臣之道也。

唐.林蕴《拔镫序》▲作书用笔过快,则无顿挫,过迟则不劲利。

清.梁献《学书论》▲用笔者皆习闻涩笔之说,然每不知如何得涩。

惟笔方欲行,如有物以拒之,竭力而与之争,斯不期涩而自涩矣。

清.刘熙载《论用笔》▲下笔而刚决不滞,挥翰墨而厚实深沉。

唐.张彦远《法书要录》▲山舟曰:笔要软,软则遒;笔头要长,长则灵;墨要饱,饱则腴;落笔要快,快则意出。

清.梁同书《频罗奄论书》▲笔法过于刻露,每易伤韵。

运笔锋须要取逆势,不可顺拖也,即无生气,又见稚弱。

清.秦祖永《桐阴画诀》▲人但知笔墨有气韵,不知气韵全在手中。

清.笪重光《画筌》▲尝见有得笔法而不得墨者矣,未有得墨法而不由于用笔者也。

清.包世臣《艺舟双辑》▲墨不旁出,为书家上乘。

清.朱和羹《临池心解》▲用水墨之法,水散而墨在,迹浮而棱敛,有若自然。

唐.卢携《临池诀》▲然而画法字法,本于笔,成于墨,则墨法尤工书艺一大关键矣。

笔实则墨沉,笔飘则墨浮。

清.包世臣《艺舟双辑》▲笔肥墨浓者谓之浑厚,笔瘦墨淡者谓之高逸。

清.王厚祁《雨窗漫笔》▲墨淡即伤神采,绝浓必滞锋毫;肥则为钝,瘦则露骨;勿使伤于软弱,不须怒降为奇。

清.冯武《书法正传》▲用墨须要随浓随淡,可燥可湿,一气成之自然生气远出。

清.秦祖永《桐阴画诀》▲用墨须使有润,不可使其枯燥,尤忌侬肥,肥则大恶道矣。

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横不能平,竖不能直,腕不能展,目不能注,分布终不能工;分布不工,规矩终不能圆备;规矩有亏,难云法书矣。

清.笪重光《书筏》▲学书未有不从规矩而入,亦未有不从规矩而出。

所谓因筌得鱼,得鱼忘筌。

清.朱履贞《学书捷要》▲书若人然,须备筋骨血肉,血浓骨老,筋藏肉莹,加之姿态奇逸,可谓美矣。

近代.康有为《广艺舟双楫》▲作字如人,然筋骨血肉,精神气脉,八者备而后可为人,阕其一行尸耳。

清.王淑《论书滕语》▲书必有神,气,骨,血,肉,五者阕一,不成为书也。

北宋.苏轼《论书》▲初学之际,宜先筋骨,筋骨不立,肉何所附。

唐.徐浩《论书》▲风神者,骨中带肉也。

老劲者,肉中带骨也。

有志临池者,当以慧眼区别之。

清.朱和羹《临池心解》▲先仪骨体,复尽精神,有肤有血,有力有筋......。

丝来线去,脉络分明。

《书学详说》▲骨即存矣,而遒润加之。

唐.孙过庭《书谱》▲以筋骨立形,以神情润色。

唐张怀灌《文字论》▲字之骨,大指下节骨是也;字之筋,笔锋是也;字之肉,笔毫是也。

字生于墨,墨生于水,水者,字之血也。

元.陈绎曾《翰林要诀》▲人之于书,得心应手,千形万状,不过曰中和,曰肥,曰瘦而已。

若而书也,修短合度,轻重协衡,阴阳得宜,刚柔互济。

明.项穆《书法雅言》▲肥字须要有骨,瘦字须要有肉......。

北宋.黄庭坚▲骨体筋而植立,筋附骨而萦旋,骨有修短,筋有肥细,二者未始相离,作用因而分属。

筋骨不生于笔,而笔能损之益之;血肉不生于墨,而墨能增之减之。

肉托毫颖而腴,筋籍墨沉而润。

腴则多媚,润则多姿。

清.笪重光《书筏》▲夫马筋多肉少为上,肉多筋少为下,书亦如之。

唐.张怀灌《评书药石论》▲柔和则绰约呈姿,刚节则鉴艳执操......。

唐.张怀灌《评书药石论》▲拘则乏势,放又少则,纯骨无媚,纯肉无力,少墨浮涩,多墨笨钝。

梁武帝《又答论》▲盖有骨必有肉,有实必有虚。

否则峥嵘而近于险恶,无缥缈空灵之势矣。

清.盛大士《溪山卧浮录》▲书法趋骨力刚健,最忌野。

清.梁献《学书论》▲笔格遒劲,亦是浑厚有力,非出筋露骨,令人见面刺目。

清.华琳《南宗诀秘》▲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

晋.卫烁《笔阵图》▲使尽气力,至于沉尽入骨,笔乃能和。

和则不刚不柔,变化斯出。

故知和者,沉劲之至,非纵逸之谓。

清.王淑《论书滕语》▲瘦而露骨,肥而露肉,不以为佳;瘦不露骨,肥不露肉,乃为上也。

明.项穆《书法雅言》▲画促则字势横,画疏则字形慢;拘则乏势,放又少则;纯骨无媚,纯肉无力,少墨浮涩,多墨笨饨,比并皆然。

萧衍《答陶隐居论书》▲世人但以怒张为筋骨,不知不怒张自有筋骨焉。

北宋.米芾《海岳明言》▲书之要,统于“骨气”二字。

骨气而曰洞达者,中透为洞,边透为达。

洞达则自之疏密肥瘦皆善,否则皆病。

▲字有果敢之力,骨也;有含忍之力,筋也。

用骨得骨,故取指实;用筋得筋,故取腕悬。

清.刘熙载《艺概》▲人知直画之力尽,而不知游丝之力更坚利多锋。

清.笪重光《书筏》▲字有骨肉筋血,以气充之。

书之六局,以气为主。

清.包世臣《安吴论书》▲大要以笔老为贵,少有失误,亦可辉映。

所贵乎浓纤间出,血脉相连,筋骨老健,风神洒落,姿态备具,真有真之态度,行有行之态度,草有草之态度,必须博习,可以兼通。

宋.姜夔《续书谱》▲夫运者,先运其心,次运其身,运一身之力,尽归臂腕,坚如屈铁,注全力于指尖。

清.朱履贞《学书捷要》 ▲书要兼备阴阳二气。

大凡沉着屈郁,阴也;奇拔豪达,阳也。

清.刘熙载《艺概》▲刚劲忌野,清劲忌薄。

清.梁献《评书贴》老乃书之筋力,少则书之资颜。

明.项穆《书法雅言》▲徘徊俯仰,容与风流。

刚则铁画,媚若银钩,丽则倚糜而清遒。

唐.欧阳询《用笔论》▲盖用笔之难,难在遒劲。

而遒劲非是怒笔木强之谓,乃大力人通身是力,倒辄能起。

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左氏叙事,纷者整之,孤者辅之,板者活之,直者婉之,俗者雅之,枯者腴之;剪裁运化之方,斯为大备。

清.刘熙载《艺概》 六.结体章法 辩正安排▲结字疏密须彼此互相乘除,故疏不嫌疏,密不嫌密也。

字体有整齐,有参差。

整齐,取正应也;参差,取反应也。

清.刘熙载《艺概》▲书以疏为风神,密为老气。

当疏不疏,反成寒乞;当密不密,必至调疏。

宋.姜夔《续书谱》▲一点一画,一字一行,排次顶接而成。

古贴字体大小颇有相颈庭者,如老翁携幼孙行,长短参差,而情意真挚,痛痒相关。

清.包世臣《艺舟双楫》▲一字之行,理有数等,有上盖大者,有下画长者,有左边高者,有右边高者,非在一途而取轨,全资众道以相承。

明.李淳《大字结构八十四法》▲真书用笔,自有八法。

一字之间,长短相补,斜正相拄,肥瘦相混,求妍媚于成体之后。

宋.姜夔《续书谱》▲欲学书先定间架,然后纵横跌宕,惟变所适也。

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字为城池,大不虚,小不孤故也。

虞世南《笔髓论》▲用笔在使尽笔势,然须收纵有度;结字在得其真态,然须映带习美。

清.冯班《钝吟书要》▲晋,唐人结字,须一一录出,时常参取,此最关要。

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若平直相似,状如算子,上下方整,前后齐平,便不是书,但得其点画耳。

东晋.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后》

名言名句大全_人生哲理名言?越多越好

●人,只要有一种信念,有所追求,什么艰苦都能忍受,什么环境也都能适应。

——丁玲●我们以人们的目的来判断人的活动。

目的伟大,活动才可以说是伟大的。

——契诃夫●贫不足羞,可羞是贫而无志。

——吕坤●毫无理想而又优柔寡断是一种可悲的心理。

——培根●生活的理想,就是为了理想的生活。

——张闻天●一个能思想的人,才真是一个力量无边的人。

——巴尔扎克●理想的人物不仅要在物质需要的满足上,还要在精神旨趣的满足上得到表现。

——黑格尔●一个没有受到献身的热情所鼓舞的人,永远不会做出什么伟大的事情来。

——车尔尼雪夫斯基●我们爱我们的民族,这是我们自信心的源泉。

──周恩来●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

——陆游●总有一天,真理会取胜。

即使真理在他一生中未能得到胜利,为了坚持真理也会使他变得更好,更加聪明。

——赫胥黎●拳头打不倒真理。

——高尔基●人的天职在于勇于探索真理。

——哥白尼●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离骚》●我们是国家的主人,应该处处为国家着想。

——雷锋●怀疑并不是缺点。

总是疑,而并不下断语,这才是缺点。

——《鲁迅全集》●我从来不把安逸和快乐看作是生活目的本身——-这种伦理基础,我叫它猪栏的理想。

—爱因斯坦●发现者,尤其是一个初出茅庐的年轻发现者,需要勇气才能无视他人的冷漠和怀疑,才能坚信自己发现的意义,并把研究继续下去。

——贝弗里奇●遭冤狱,受迫害,无损于一个人的名望,你不能使真理和正直受到任何损伤。

要给别人脸上抹黑不是件好玩的勾当,一不小心,害人者自己弄得满身肮脏。

——《枷刑颂》●在我所讲的一切中,我只是探求真理,这并不是仅仅为了博得说出真理的荣誉,而是因为真理于人有益。

——爱尔维修:《十八世纪法国哲学》●人生最高之理想,在求达于真理。

——李大钊●一个人只要肯深入到事物表面以下去探索,哪怕他自己也许看得不对,却为旁人扫清了道路,甚至能使他的错误也终于为真理的事业服务。

——博克:《西方美学史》●许多伟大的真理开始的时候都被认为是亵渎行为。

——萧伯纳●认识真理的主要障碍不是谬误,而是似是而非的真理。

——列夫·托尔斯泰●若是一个人不知真理,只在人们的意见上捕风捉影,他所做出来的文章就显得可笑,而且不成艺术了。

——柏拉图:《文艺对话集》●真理是在漫长地发展着的认识过程在被掌握的,在这一过程在,每一步的直接继续。

——黑格尔●真理常常藏在事物的深底。

——席勒●真理的旅行,是不用入境证的。

——约里奥·居里●即使通过自己的努力而知道一半真理,也比人云亦云地知道全部真理还要好些。

——罗曼·罗兰●珍珠是不会浮到水面上的,要寻找它,必须冒着生命危险潜到水里。

——弗洛列斯坦●我不知道世上的人对我怎么评价。

我却这们认为:我好象是在海滨上玩耍,时而发现了一块光滑的石子儿,时而发现了一个美丽的贝壳而为之高兴崐的孩子。

尽管这样,那真理的海洋还神秘的展现在我们面前。

——牛顿●青年呵

你们临开始活动以前,应该定定方向。

比如航海远行的人,必先定个目的地,中途的指针,总是指着这个方向走,才能达到那一个目的地的一天,若是方向不定,随风飘转,恐怕永无达到的日子。

——《李大钊选集》●只要你追求真理,真理就会在你胸中燃烧。

——河原崎长十郎 经典语录2022●人的价值并不取决于是否掌握真理或者自认为真理在握,决定人的价值的是追求真理的孜孜不倦的精神。

——莱辛●和个训练有素的思想家的主要特点在于,他不在佐证不是的情况下轻易做出结论。

——贝弗里奇●共同的事业,共同的斗争,可以使人们产生忍受一切的力量。

——奥斯特洛夫斯基1. 未必钱多乐便多,财多累己招烦恼。

清贫乐道真自在,无牵无挂乐逍遥。

2. 一个人的快乐,不是因为他拥有的多,而是因为他计较的少。

3. 心量狭小,则多烦恼,心量广大,智慧丰饶。

4. 择善人而交, 择善书而读, 择善言而听, 择善行而从。

5. 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能受苦乃为志士,肯吃亏不是痴人,敬君子方显有德,怕小人不算无能,退一步天高地阔,让三分心平气和,欲进步需思退步,若着手先虑放手,如得意不宜重往,凡做事应有余步。

持黄金为珍贵,知安乐方值千金,事临头三思为妙,怒上心忍让最高。

切勿贪意外之财,知足者人心常乐。

若能以此去处事,一生安乐任逍遥。

6. 处事不必求功,无过便是功。

为人不必感德,无怨便是德。

7. 平安是幸,知足是福,清心是禄,寡欲是寿。

8. 人之心胸,多欲则窄,寡欲则宽。

9. 宁可清贫自乐,不可浊富多忧。

10.受思深处宜先退,得意浓时便可休。

11.势不可使尽,福不可享尽,便宜不可占尽,聪明不可用尽。

12.滴水穿石,不是力量大,而是功夫深。

13.平生不做皱眉事,世上应无切齿人。

14.须交有道之人,莫结无义之友。

饮清静之茶,莫贪花色*之酒。

开方便之门,闲是非之口。

15.多门之室生风,多言之人生祸。

16.世事忙忙如水流,休将名利挂心头。

粗茶淡饭随缘过,富贵荣华莫强求。

17.“我欲”是贫穷的标志。

事能常足,心常惬,人到无求品自高。

18.人生至恶是善谈人过;人生至愚恶闻己过。

19.诸恶莫做,众善奉行,莫以善小而不为,莫以恶小而为之。

20.莫妒他长,妒长,则己终是短。

莫护己短,护短,则己终不长。

21.做事不必与俗同,亦不宜与俗异。

做事不必令人喜,亦不可令人憎。

22.世上有两件事不能等:一、孝顺。

二、行善。

23.存平等心,行方便事,则天下无事。

怀慈悲心,做慈悲事,则心中太平。

24.生气,就是拿别人的过错来惩罚自己。

原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

25.平生无一事可瞒人,此是大快。

26.“恶”,恐人知,便是大恶。

“善”,欲人知,不是真善。

27.扶危周急固为美事。

能不自夸,则其德厚矣

28.遇顺境,处之淡然,遇逆境,处之泰然。

29.是非天天有,不听自然无。

30.五官刺激,不是真正的享受。

内在安祥,才是下手之处。

31.人为善,福虽未至,祸已远离;人为恶,祸虽未至,福已远离。

32.不妄求,则心安,不妄做,则身安。

33.不自重者,取辱。

不自长者,取祸。

不自满者,受益。

不自足者,博闻。

34.积金遗于子孙,子孙未必能守;积书于子孙,子孙未必能读。

不如积-阴-德于冥冥之中,此乃万世传家之宝训也。

35.积德为产业,强胜于美宅良田。

36.能付出爱心就是福,能消除烦恼就是慧。

37.身安不如心安,屋宽不如心宽。

38.罗马人凯撒大帝,威震欧亚非三大陆,临终告诉侍者说:“请把我的双手放在棺材外面,让世人看看,伟大如我凯撒者,死后也是两手空空。

39.梦中冥冥有乐趣,觉后空空无大千40.儿孙自有儿孙福,莫为儿孙做远忧。

41.情生智隔。

42.征服世界,并不伟大,一个人能征服自己,才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人。

43.把自己的欲望降到最低点,把自己的理性*升华到最高点,就是圣人。

44.嫉妒别人,仇视异己,就等于把生命交给别人。

45.一个人如果不被恶习所染,幸福近矣。

46.诽谤别人,就象含血喷人,先污染了自己的嘴巴。

47.恨别人,痛苦的却是自己。

48.人之所以平凡,在于无法超越自己。

49.大肚能容,断却许多烦恼障,笑容可掬,结成无量欢喜缘。

50.改变自己,是自救,影响别人,是救人。

51.谎言像一朵盛开的鲜花,外表美丽,生命短暂。

52.唯其尊重自己的人,才更勇于缩小自己。

53.人不求福,斯无祸。

人不求利,斯无害。

54.智者顺时而谋,愚者逆时而动。

55.常常责备自己的人,往往能得到他人的谅解。

56.见己不是,万善之门。

见人不是,诸恶之根。

57.学一分退让,讨一分便宜。

增一分享受,减一分福泽。

58.念头端正,福星临,念头不正,灾星照。

59.善人行善,从乐入乐,从明入明。

恶人行恶,从苦入苦,从冥入冥。

60.心慈者,寿必长。

心刻者,寿必促。

61.骨宜刚,气宜柔,志宜大,胆宜小,心宜虚,言宜实,慧宜增,福宜惜,虑不远,忧亦近。

62.苦口的是良药,逆耳必是忠言。

改过必生智慧。

护短心内非贤。

63.你目前拥有的,都将随着你的死亡而成为他人的。

那为何不现在就布施给真正需要的人呢

64.人之所以痛苦,在于追求错误的东西。

65.人生最大的敌人是自己。

人生最大的失败是自大。

人生最大的愚蠢是欺骗。

人生最可怜的是嫉妒。

人生最大的错误是自卑。

人生最大的痛苦是痴迷。

人生最大的羞辱是献媚。

人生最危险的境地是贪婪。

人生最烦恼的是争名利。

人生最大的罪过是自欺欺人。

人生最可怜的性*情是自卑。

人生最大的破产是绝望。

人生最大的债务是人情债。

人生最大的罪过是杀生。

人生最可恶的是淫*乱。

人生最善良的行为是奉献。

人生最大的幸福是放得下。

人生最大的欣慰是布施。

人生最大的礼物是宽恕。

人生最可佩服的是精进。

人生最大的财富是健康。

人生最高的享受是学佛。

人生最大的快乐是念佛。

66.心好命也好,富贵直到老。

命好心不好,福转为祸兆。

心好命不好,祸转为福报。

心命具不好,遭殃且贫夭。

心可挽乎命,最要存人道。

命实造于心,祸福为人招,信命不修心,-阴-阳恐虚矫。

修心亦听命,天地自相保。

67.寡言养气,寡事养神,寡思养精,寡念养性*。

68.改变别人,不如先改变自己。

69.感激伤害你的人,因为他磨练了你的心志。

感激欺骗你的人,因为他增进了你的见识。

感激鞭打你的人,因为他消除了你的业障。

感激遗弃你的人,因为他教导了你应自立。

感激绊倒你的人,因为他强化了你的能力。

感激斥责你的人,因为他助长了你的定慧。

感激所有使你坚定成就的人。

70.凡夫迷失于当下,后悔于过去.圣人觉悟于当下,解脱于未来。

71.节欲戒怒,是保身法,收敛安静,是治家法,随便自然,是省事法,行善修心是出世法。

守此四法,结局通达。

72.人生就象一场戏,因为有缘才相聚。

相扶到老不容易,是否更该去珍惜。

为了小事发脾气,回头想想又何必。

别人生气我不气,气出病来无人替。

我若气死谁如意

况 且伤神又费力。

邻居亲不要比,儿孙琐事由他去,吃苦享乐在一起,神仙羡慕好伴侣。

73.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

名:“大雄”。

故名:“大雄宝殿”。

即佛也。

74.忍耐好,忍耐是奇宝。

一朝之念不能忍,斗胜争强祸不小。

忍气不下心病生,终生将你苦缠绕,让人一步有何妨,量大福大无烦恼。

75.寒山问拾得:世人有人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jian我,我当如何处之

拾得曰:只要忍他、避他、由他、耐他、不要理他,再过几年,你且看他。

76.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77.恶是犁头,善是泥,善人常被恶人欺,铁打犁头年年坏,未见田中换烂泥。

78.气是无明火,忍是敌灾星,但留方寸地,把于子孙耕。

79.你能把“忍”功夫做到多大,你将来的事业就能成就多大。

80.屈己者,能处众,好胜者,必遇敌。

81.事不三思总有败,人能百忍自无忧。

82.是非以不辩为解脱,烦恼以忍辱为智慧,办事以尽力为有功。

83.万事得成于忍,与其能辩,不如能忍。

84.伤人之语,如水覆地,难以挽回。

85.时时好心,就是时时好日。

86.话多不如话少,话少不如话好。

87.得理要饶人,理直气要和。

88.不怕事多,只怕多事。

89.真正的布施,是把烦恼、忧虑、分别、执着、通通放下。

90.一念放下,万般自在。

91.学佛就是学做人。

佛法,就是完成生命觉醒的方法,修行,就是修正自己的行为、思想、见解。

92.圣人求心,不求佛;愚人求佛不求心。

93.凡夫转境不转心。

圣人转心不转境。

94.知“因果”即知进退。

知佛法,即得开心果。

95.欲知过去世,今生受者是。

欲知来世果,今生做者是。

96.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

97.智者知幻即离,愚者以幻为真。

98.世间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99.学佛的孩子不变坏,学佛的老人不痴呆,学佛的少年永不败。

人生格言精选(最合适的,才是真正最好的) 我们为什么而活着-为快乐,什么样的人最美——自信的人;所以我们不但快乐,而且自信。

心能知,有情能爱,有缘能聚,有梦能圆。

当一个人看清自己的航行路线是多么迂回曲折的,他最好依靠自己的良心作为领航员。

而知道在适当的时候自动管束自己的人,人才能获得真正的心态平衡,也才可能拥有幸福的家。

互相宽容的朋友一定百年同舟; 互相宽容的夫妻一定百年共枕; 互相宽容的世界一定和平美丽。

年轻的情怀,喜欢一个人,爱一朵花,其实并没有错,在我们长大过程中;只要爱过,喜欢过就是美丽的。

人生的聚会是一种缘分,有时分离也是一种爱的祝福。

你笑,全世界都跟你笑;你哭全世界只有你一个人哭钱可以兴德,也可以败德。

如果我们都以一颗善良的心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那我们就会发现 世界上存在许多比金钱高尚得多,也珍贵得多的东西。

已经失去的不妨让它失去,至少不再耽于等待。

生命是属于你的,你应该根据自己的愿望去生活。

( 人生哲理名言 )你在一生中,可以有所作为的时候只有一次。

那就是现在,然而,许多人却在悔恨过去和担忧未来之中浪费了大好时光。

一个人要知道自己的位置,就像一个人知道自己的脸面一样,这是最为清醒的自觉。

洗尽铅华总是比随意的涂脂抹粉来得美。

所以做能做的事,把它做的最好,这才是做人的重要。

你最痛苦的时候,窗外有小鸟在快乐地歌唱; 每一个人都期待着一份至死不渝的感情。

但要明白,感情如房子,建造时偷工减料就会成危楼;年久失修莫名其妙就会长出壁癌,有时因原来施工不良就会漏水;有时一场一大台风会吹破玻璃;有时也可能遇上地震来摧残。

如果没有放火逃生设备也不小以应变。

还有所有的房子都一样,即使是监狱,也有一扇可以进出的门。

人生没有十全十美,如果你发现错了。

重新再来,别人不原谅你,你可以自己原谅自己。

千万不要用一个错误去掩盖另一个错误。

人生里面总是有所缺少,你得到什么,也就失去什么,重要的是你应该知道自己到底要什么。

追两只兔子的人,难免会一无所获。

河流之所以能够到达目的地,是因为它懂得怎样避开障碍。

你最快乐的时候,有人正受着病魔的折磨,和死亡搏斗,挣扎。

世界总是一样的,只是我们的心情和遭遇不一样而已。

财富是一种寄存,钱再多,你也不能带到棺材里去; 情爱是一种寄存,人之亡之,情之焉附

权位是一种寄存,无论你怎样叱咤风云,却不能逃出最终的交替; 即使是生命本身,也不过是寄存于这个星球上的匆匆过客。

而这个星球,本身充其量也就是造物主为人类建造的一间小驿站。

( 励志名言 )最好的,不一定是最合适的;最合适的,才是真正最好的。

人活着的意义应当是在过程,而不是结论。

所以一个人不应该以自己的经验和观点去影响另一个人,何况他不是你,你也不是他。

每一个人成长的过程都不一样,人生的酸甜苦辣应当自己尝一尝,尝试才是人生。

摩菲定理:任何事情只要能往坏的方向发展,就一定往那个方向发展。

尔能提定律:有些事情,只要一提起。

如果是件好事,肯定错过; 如果是件坏事,必然发生。

期望的非互逆定律:不希望发生的事结果便不发生, 希望发生的事情其实现不了。

形容外表强大内心柔弱的成语有哪些

外刚内柔、色厉内荏 、色厉胆薄、虚有其表、羊质虎皮 一、外刚内柔 [ wài gāng nèi róu ] 【解释】:外表刚强而内在柔弱。

【出自】:宋·吴曾《能改斋漫录·议论》:“边蕃远郡,得以骄矜,外刚内柔”【译文】:战场在边藩远郡,才能得以骄傲,外表刚强而内在柔弱二、色厉内荏 [ sè lì nèi rěn ] 【解释】:色:神色,样子;厉:凶猛;荏:软弱。

外表强硬,内心虚弱。

【出自】:战国 孔子《论语·阳货》:“色厉而内荏,譬诸小人。

”【译文】:外表严厉而内心虚弱,比如一些人。

三、色厉胆薄 [ sè lì dǎn bó ] 【解释】:色:神色。

厉:严厉、凶猛。

薄:脆弱。

外表强硬而内心怯懦。

【出自】: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二十一回:“袁绍色厉胆薄,好谋无断;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非英雄也。

”【译文】:袁绍色厉胆薄,好阴谋没有决断;干大事而却又惜命,见小利又忘记生命:不是英雄。

四、虚有其表 [ xū yǒu qí biǎo ] 【解释】:虚:空;表:表面,外貌。

空有好看的外表,实际上不行。

指有名无实。

【出自】:唐·郑处诲《明皇杂录》:“嵩既成,上掷其草于地,曰:‘虚有其表耳。

’”【译文】:我已经完成,在地上把草扔掉,说:空有其表而已。

五、羊质虎皮 [ yáng zhì hǔ pí ] 【解释】:质:本性。

羊虽然披上虎皮,还是见到草就喜欢,碰到豺狼就怕得发抖,它的本性没有变。

比喻外表装作强大而实际上很胆小。

【出自】:汉·扬雄《法言·吾子》:“羊质而虎皮,见草而悦,见豺而战,忘其皮之虎矣。

”【译文】:羊虽然披上虎皮,还是见到草就喜欢,碰到豺狼就怕得发抖,忘记身上披着老虎的皮了。

关于记录的名言警句

《周易 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

《乾》 2、乎世,不成乎名;遁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乐则行之,忧则违之,确乎其不可拔。

《乾·文言》 3、庸言之信,庸行之谨,闲邪存其诚,善世而不伐,德博而化。

《乾·文言》 4、居上位而不骄,在下位而不忧。

故乾乾因其时而惕,虽危而无咎矣。

《乾·文言》 5、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乾·文言》 6、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

《乾·文言》 7、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坤·相》 8、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坤·文言》 9、君子敬以直内,义以方外,敬义立而德不孤。

《坤·文言》 10、括囊无咎无誉,盖言慎也。

《坤·文言》 11、蒙以正养,圣功也。

《蒙·彖》 12、君子以果行育德。

《蒙·象》 13、君子以俭德辟难,不可荣以禄。

《否·象》 14、天道下济而光明,地道卑而上行。

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

谦,尊而光,卑而不可逾,君子之终也。

《谦·彖》 15、谦谦君子,卑以自牧也。

《谦·象》 16、君子以向晦入宴息。

《随·象》 17、不事王侯,高尚其事《蛊·上九》 18、刚健笃实辉光,日新其德。

《大畜·彖》 19、君子以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

《大畜·象》 20、君子以慎言语,节饮食。

《颐·象》 21、君子以独立不惧,遁世无闷。

《大过·象》 22、君子以虚受人。

《咸·象》 23、天地之道,恒久而不已也。

《恒·彖》 24、君子以立不易方。

《恒·象》 25、君子以非礼弗履。

《大壮·象》 26、君子以自昭明德。

《晋·象》 27、女正位乎内,男正位乎外,男女正,天地之大义也。

家人有严君焉,父母之谓也。

《家人·象》 28、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恒。

《家人·象》 29、君子以同而异。

《睽·象》 30、君子以反身修德。

《蹇·象》 31、见险而能止,智矣哉。

《蹇·彖》 32、君子以惩忿窒欲。

《损·象》 33、君子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

《益·象》 34、君子以顺德,积小以高大。

《升·象》 35、困而不失其所亨,其唯君子乎

《困·彖》 36、君子以致命遂志。

《困·象》 37、君子以正位凝命。

《鼎·象》 38、君子以恐惧修省。

《震·象》 39、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

《艮·彖》 40、君子以思不出其位。

《艮·象》 41、日中则昃,月盈则食,天地盈虚,与时消息,而况于人乎

况于鬼神乎

《丰·彖》 42、君子以朋友讲习。

《兑·象》 43、君子以行过乎恭,丧过乎哀,用过乎俭。

《小过·象》 44、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

《既济·象》 45、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

《系辞上》 46、乐天知名,故不忧。

《系辞上》 47、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系辞上》 48、君子之道,或出或处,或默或语。

《系辞上》 49、劳尔不伐,有功而不德,厚之至也

《系辞上》 50、谦也者,致恭以存其位者也。

《系辞上》 51、慢藏诲盗,冶容诲淫。

《系辞上》 52、几事不密则害成。

《系辞上》 53、备物致用,立成器以为天下利,莫大乎圣人。

《系辞上》 54、探赜索隐,钩深致远。

《系辞上》 55、书不尽言,言不尽意。

《系辞上》 56、形而上者谓之道。

形而下者谓之器。

《系辞上》 57、神而明之,存乎其人;默而成之,不言而信,存乎德行。

《系辞上》 58、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龙蛇之蛰,以存身也。

《系辞下》 59、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

《系辞下》 60、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

小人以小善为无益而弗为,以恶小为无伤而弗去也,故恶积而不可掩,最大而不可解。

《系辞下》 61、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谋大,力小而任重,鲜不及矣。

《系辞下》 62、君子上交不谄,下交不渎。

《系辞下》 63、君子知微知彰,知柔知刚,万夫之望。

《系辞下》 64、物不可穷也,故受之以《未济》终焉。

《序卦》 《毛诗》 65、我心匪石,不可转也。

我心匪席,不可卷也。

威仪棣棣,不可选也。

《邶风·柏舟》 66、百尔君子,不知德行

不忮不求,何用不臧

《邶风·雄雉》 67、善戏谑兮,不为虐兮。

《卫风·淇奥》 68、如日之恒,如日之升。

《小雅·天保》 69、他山之石,可以为错。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小雅·鹤鸣》 70、赫赫师尹,民具尔瞻《小雅·节南山》 71、具曰予圣,谁知乌之雌雄

《小雅·正月》 72、谓天盖高,不敢不局;谓地盖厚,不敢不蹐。

《小雅·正月》 73、黾勉从事,不敢告劳。

《小雅·十月之交》 74、凡百君子,各敬尔身《小雅·雨无正》 75、维迩言是听,维迩言是争,如彼筑室于道谋,是用不溃于成。

《小雅·小旻》 76、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小雅·小旻》 77、夙兴夜寐。

无忝尔所生。

《小雅·小宛》 78、温温恭人,如集于木;惴惴小心,如临于谷;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小雅·小宛》 79、君子无易由言,耳属于垣。

《小雅·小弁》 80、先民有言,询于刍荛《大雅·板》 81、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大雅·荡》 82、慎尔出话,敬尔威仪。

无不柔嘉。

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

《大雅·抑》 83、相在尔室,尚不愧于屋漏。

《大雅·抑》 84、既明且哲,以保其身。

《大雅·烝民》 85、日就月将,学有缉熙于光明。

《周颂·敬之》 《尚书》 86、慎厥身,修思永。

《皋陶谟》 87、宽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乱而敬,扰而毅,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塞,强而义。

《皋陶谟》 88、无起秽以自臭。

《盘庚中》 89、凡厥庶民,有猷、有为、有守。

《洪范》 90、沈潜刚克,高明柔克。

《洪范》 91、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

《洪范》 92、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

《酒诰》 93、节性,惟日其迈。

《召诰》 94、君子所其无逸,先知稼穑之艰难,乃逸,则知小人之依。

《无逸》 95、如有一介臣,断断猗无它技;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彦圣,其心好之,不啻如自其口出,是能容之,以保我子孙黎民,亦职有利哉。

人之有技,冒疾以恶之;人之彦圣,而违之俾不达,是不能容,以不能保我子孙黎民,亦曰殆哉。

”《秦誓》 96、邦之杌陧,曰由一人;邦之荣怀,亦尚一人之庆。

《秦誓》 《伪古文尚书》 97、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

《大禹谟》 98、作善,降之百祥;做不善,降之百殃《伊训》 99、欲败度,纵败礼,以速戾于厥躬。

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逭。

《太甲中》 100、非知之艰,行之惟艰。

《说命中》 101、学于古训乃有获。

《说命中》 102、帷敩学半。

《说明下》 103、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

《泰誓上》 104、同力度德,同德度义。

《泰誓上》 105、吉人为善,惟日不足;凶人为不善,亦惟日不足。

《泰誓中》 106、树德务滋,除恶务本。

《泰誓下》 107、玩人丧德,玩物丧志。

《旅獒》 108、不矜细行,终累大德;为山九仞,功亏一篑。

《旅獒》 109、作德,心逸日休;作伪,心劳日拙。

《周官》 110、必有忍,其乃有济;有容,德乃大。

《君陈》 111、世禄之家,鲜克由礼。

《毕命》 《逸周书》 112、于安思危,于始思终,于迩思备,于远思近,于老思行。

《程典》 113、若农之服田,务耕而不耨,维草其宅之;既秋而不获,维禽其飨之。

人而获饥,云谁哀之

《大开武》 114、天道尚左,日月西移地道尚右,水道东流;人道尚中,耳目役心。

《武顺》 115、无转其信,虽危不动。

贞信以昭,其乃得人。

上危而转,下乃不亲。

《大戒》 116、谥者,行之迹也;号者功之表也;车服者位之章也。

是以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

行生于己,名生于人。

《谥法解》 117、惟祸发于人之攸。

《芮良夫》 118、以言取人,人饰其言;以行取人,人竭其行。

饰言无庸,竭行有成。

《芮良夫》 119、敬思以德,备乃祸难。

难至为悔,悔将安及

《芮良夫》 120、文之美也,而以身剥;自谓智也者,故不足。

《周祝》 121、肥豕必烹,甘泉必竭,直木必伐。

《周祝》 《春秋左传》 122、大义灭亲。

《隐公四年传》 123、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

《庄公二十四年传》 124、男女之别,国之大节也。

《庄公二十四年传》 125、公家之利,知无不为,忠也。

《僖公九年传》 126、量力而动,其过鲜矣。

善败由己,而由乎人乎哉

《僖公二十年传》 127、言,身之文也。

身将隐,焉用文之

《僖公二十四年》 128、《诗》《书》,义之府也;《礼》《乐》,德之则也。

德义,利之本也。

《僖公二十七年传》 129、敬,德之聚也。

能敬必有德。

《僖公三十三年传》 130、忠,德之正也;信,德之固也;卑让,德之基也。

《文公元年传》 131、孝,礼之始也。

《文公二年传》 132、华而不实,怨之所聚也;犯而聚怨,不可以定身。

《文公五年传》 133、以私害公,非忠也《文公六年传》 134、君子之不虐幼贱,畏于天也《文公十五年传》 135、礼,身之干也;敬,身之基也。

《成公十三年传》 136、民受天地之中以生,所谓命也。

是以有礼义动作威仪之则,以定命也。

能者养以之福,不能者败以取祸,是故君子勤礼,小人尽力。

勤礼莫如致敬,尽力莫如敦笃。

敬在养神,笃在守业。

《成公十三年传》 137、福祸无门,唯人所召。

《襄公二十三年传》 138、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

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襄公二十四年传》

外刚内柔的名言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