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句子网

伤感说说 爱情说说 心情说说 经典说说 个性说说 搞笑说说 励志说说 节日说说 唯美说说 图片说说

表示肯定 赞同的诗句

同意与赞同的区别

律诗的特点律诗发源于南朝齐永明时沈约等讲究声律、对偶的新体诗,至初唐沈佺期、宋之问时正式定型,成熟于盛唐时期。

律诗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首分别为五言、六言、七言句,简称五律、六律、七律,其中六律较少见。

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8句。

如果仅6句,则称为小律或三韵律诗;超过8句 ,即10句以上的 ,则称排律或长律。

通常以8句完篇的律诗,每2句成一联,计四联,习惯上称第一联为破题(首联),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结句(尾联)。

每首的二、三两联(即颔联、颈联)的上下句必须是对偶句。

排律除首尾两联不对外,中间各联必须上下句对偶。

小律对偶要求较宽。

律诗要求全首通押一韵,限平声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律诗每句中用字平仄相间。

上下句中的平仄相对,有“仄起”与“平起”两式。

另外,律诗的格律要求也适用于绝句。

唐代律诗在定型化过程中和定型后,都存在变例,有些律诗不完全按照格式写作,如崔颢的《黄鹤楼》,即前半首为古体格调,后半首才合律。

律诗的这种变化被称为拗体。

[编辑本段]律诗的形式律诗的格律非常严谨,在句数,字数,押韵,平仄,对仗各方面都有严格规定:1,每首限定八句:五律规定每句五字,全首共40字;七律规定每句七字,全首共56字。

2,限定用平声韵,而且一韵到底,中间不得换韵。

五律以首句不入韵为正例,入韵为变例;七律以首句入韵为正例,不入韵为变例。

3,每句的句式和字的平仄都有规定:讲究粘和对。

4,每首中间两联必须用对偶,这是律诗的重要特点。

其他两联用不用对仗悉听尊便。

英语语句中什么样子的词会引起主谓倒装在句子里

第一课时:1.《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也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民间叙事诗。

是汉乐府叙事诗发展的高峰,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现实主义诗歌发展中的重要标志。

它原名《焦仲卿妻》,最早见于徐陵所编的《玉台新咏》,是以真人真事为基础创作的。

全诗357句,1785个字,沈归愚称为“古今第一首长诗”,与《木兰辞》并称“乐府双璧”。

2.汉乐府:“乐府”是汉武帝时设立的一个官署。

它的职责是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祭祀或宴会时演奏之用。

它搜集整理的诗歌,后世就叫“乐府诗”,或简称“乐府”。

它是继《诗经》《楚辞》而起的一种新诗体。

三、教师引导学生在几处重要片段的分角色朗读中深入体验、品味人物个性化语言,鉴赏、剖析人物形象(以刘兰芝为主要探究对象) 第二课时:夫妻誓别”这一情节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明确:有两个作用:首先,它再次强调了这对新婚夫妇感情上的互相理解,互相眷念,他们的分别,非是己愿,而是逼迫,这就为后面写他俩的殉情奠下了基石。

其次,在分别之时,兰芝既表白了对爱情的忠贞,也表露了对前途的忧虑,担心自己那个性情暴烈的兄长“恐不如我意”,这为下文的兄长逼嫁,以死践盟等情节埋下了伏笔。

因此从情节发展来看,这是个必不可少的过渡段落。

探究问题:1.小序为什么称刘兰芝为刘氏

明确:兰芝处在女性地位极其低下的时代,其姓名可以淡化。

但女性如果处在家长的地位上,便可对这个家庭的一切发号施令。

所以兰芝是生活在一个歧视女性的以家长为核心的礼教社会中。

2.序言中有3个“之”,分别由“逼”“闻”“伤”引出,这里的3个“之”个指代什么

3个动词各起什么作用

明确:概括情节:被逼回家—逼她再嫁—以身殉情—得闻自缢—时人哀伤而想出浪漫结局。

“遣”“逼”是悲剧的起因。

“闻”说明仲卿一直抱有幻想,直到悲剧发生才以死抗争。

“伤”点出了悲剧的社会意义。

五、欣赏铺陈、排比、比兴的艺术手法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运用了比兴的手法。

诗的开头,“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

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这是纵的铺陈,按时间顺序,突出刘兰芝多才多艺、有教养的特点。

罗列数字,应作为互文看,交叉表述。

横的铺陈如写兰芝离家的打扮,由足至头、至腰、至耳、至指、至口、至步,一连串夸张性的铺陈,旨在描写她的美,更表现她的从容镇定;写太守办喜事豪华排场,显示兰芝不为富贵所动的节操,也形成太守家的喜和兰芝、仲卿的悲之对照,强化了悲剧性。

本诗的铺陈排比有利于塑造人物形象,也为诗歌带来了声律和色彩之美。

可引导学生比较《孔雀东南飞》和《木兰辞》的铺陈排比手法。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

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

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 六、总结、扩展 本诗是叙事诗,不但有人物,作者还以白描手法极其生动地刻画了人物内性格。

从现在的内容看来,这首长诗在它出世以后似乎经过一个时期的传唱,人物的性格正是在传唱中逐渐地丰富起来的,因而每一个人物身上都渗透着劳动人民的感情。

这种感情不仅表现为爱憎分明,而且显示了铢两悉际。

作者否定了一切该否定的东西,也肯定了一切应该肯定的东西,然后无沦是否定或者肯定,都不是遵循一个简单的公式,而是通过复杂和具体的描写,暗示人物的社会地位和个性特点,给予他们以恰如其分的评价。

从作者听把握的生活深度而论,不能不说,这是现实主义艺术创造在我国古典文学中一个杰出的范例。

课后阅读乐府民歌《上邪》、《江南》、《陌上桑》、《木兰辞》,比较体会铺陈排比手法的运用。

孔雀东南飞(并序) 归纳“相”、“自”、偏义复词的用法 (一)“相”的用法: (1)相,副词,表示一方对另一方有所动作之词,偏指一方,有称代作用,可称代“你”“我”“他”“之”等等。

【①“相”是一个会意字,本意是用“目”看“木”,即察看。

引申为“单相”,表示一方对一方有所动作之词,有称代作用,可解释为“你”“我”“他”“她”等。

诗人贺知章《回乡偶诗》中“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的两个“相”字,都是称代“贺知章”的,放在诗句中可解释为第一人称代词“我”。

“相”的这种用法在本文中很多,要求大家切实掌握。

此外,“相”还有互相、交相的意思。

还可作名词、动词,如“相貌”“辅助”(解释为“相貌”“辅助”“辅佐”时,“相”念“Xiàng”)等。

】 如: ①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

(代“你”) ②及时相遣归(代“我”) ③还必相迎取(代“你”) ④好自相扶将(代“她”) ⑤嬉戏莫相忘(代“我”) ⑥誓天不相负(代“你”) ⑦不得便相许(代“你”) ⑧登即相许和(代“他”) ⑨蹑履相逢迎(代“他”) ⑩怅然遥相望(代“他”) ⑾誓不相隔卿(代“你”,与“卿”复指) ⑿久久莫相忘(代“我”) (2)副词,表示互相,彼此。

如: ①相见常日稀 ②六合正相应 ③叶叶相交通 ④枝枝相覆盖 ⑤仰头相向鸣 ⑥黄泉下相见 (3)名词,命相,相貌。

如: 儿已婚薄禄相 (二)偏义复指【“公姥”本意是“公公和婆婆”,这里只是“婆婆”的意思,没有“公公”的意思。

这种由两个意义相关或相反的词连起来当作一个单词使用,实际上只取其中一个词的含义,另一词作陪衬的用法叫“偏义复词”。

这种用法一直沿用至今。

例如口语录中“有个好歹”(偏在“歹”)“吉凶未卜”(偏在“凶”)等。

本诗中这种现象比较多,应结合上下文进行判断。

】 ①昼夜勤作息 ②勤心养公姥 ③我有亲父兄 ④逼迫有弟兄 ⑤其日牛马嘶 ⑥我有亲父母 “作息”(偏指“作”) “公姥”(偏指“姥”) “父兄”(偏指“兄”) “弟兄”(偏指“兄”) “牛马”(偏指“马”) “父母”(偏指“母”) (三)“自”的用法 【“自”的用法复杂难记,有实词也有虚词。

“自”的本意是“鼻子”,引申为自己、从、本,借用为即、其、且等等,要求大家记住这几个比较常用的用法。

“我自不驱卿”中的“自”解释为“本”。

】 “自”作“自己”解释外,还可作副词、介词、连词、助词等。

诗中的“自”字解释如下: ①我自不驱卿(本) ②本自无教训(本是) ③自可断来信(即) ④葳蕤自生光(且,还是) ⑤自名秦罗敷(其) ⑥自名为鸳鸯(其) ⑦好自相扶将(亲自) ⑧物物各自异(助词,无义) (四)同义复词:古诗中为了字数的整齐和音节的和谐,常用意义相同或相近的字连起来当作一个单词用,实际意思相当于其中的单个字的意义。

如“偏斜”(相当于“偏”或“斜”)“从许”(相当于“从”或“许”)“归还”(相当于“归”或“还”),“驱遣”(相当于“驱”或“遣”) (五)通假字 槌床便大怒 通“捶” 敲打 箱帘六七十 通“奁” 盛物之器 终老不复取 通“娶” 娶 蒲苇纫如丝 通“韧” 坚韧 合葬华山傍 通“旁“ 旁边 虽与府吏要 通”邀“ 约 府吏见丁宁 通“叮咛” 嘱咐 摧藏马悲哀 通“脏” 脏腑 (六)归纳部分古今异义词的用法 例: 古义 今义 叶叶相交通 连接 各种运输往来,邮递通讯工作 可怜体无比 可爱 值得怜悯 槌床便大怒 古代一种坐具 供人睡觉用的家具 举手长劳劳 告别时的动作 表赞同或要求发言时的动作 守节情不移 遵守府里的规矩 妇女不改变节操 本自无教训 教养 从错误失败中取得的知识 妾不堪驱使 使唤 强迫别人按照自己的意志行动 感君区区怀 真情挚意 很小或很少 处分适兄意 处理安排 对犯罪或犯错误的人按情节轻重作出处罚决定 蹑履相逢迎 迎接 奉承、拍马屁 勿复重纷纭 麻烦 多而杂乱 多谢后世人 多多劝告 多多感谢 共事二三年 在一起生活 在一起工作 便利此月内 吉利 方便 自可断来信 使者,在文中指媒人 书信 汝岂得自由 自作主张 不受约束,不受限制 鸡鸣外欲曙 十二时辰之一 鸡鸣叫 (相当于早1时至3时)

中国律诗产生发展定型的历史简况

声律中国古代对诗和骈文在声调、音韵、格律等方面的要求。

根据汉字单音节的特点,三国时李登作《声类》,以宫、商、角、徵、羽分韵,首以五声配字音。

西晋陆机在《文赋》中说:“暨音声之迭代,若五色之相宣。

”也提出了字音的调配问题。

南朝宋范晔《狱中与诸甥侄书》中有“性别宫商,识清浊”的话,说明已经注意调配,能够识别五声。

南齐周□作《四声切韵》,已开始分别字的平上去入四声。

到梁代沈约进一步用五声来调配诗的音节,他在《宋书·谢灵运传论》中指出:“欲使宫羽相变,低昂互节,若前有浮声,则后须切响。

”即要把宫声和羽声的字、浮声和切响的字互相调配。

他又提出“八病”说,即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旁纽、正纽。

前四病为浮声切响(即后来的平仄)的调配不当;后四病指双声迭韵的调配不当。

后来更进一步用五声来配四声,但对五声与平、上、去、入关系的解释,却存在分歧。

沈约所说的低昂或浮切,以及刘勰在《文心雕龙·声律》中所说的“声有飞沉”,都是两分法。

四声怎样分为两种,在六朝时没有完全解决。

“八病”说过于繁琐,沈约自己也不能遵守。

到了唐朝,以上去入为仄,平仄相配,符合于低昂、浮切、飞沉的两分法,便逐渐形成了平仄协调的格律。

这种格律运用到五言诗七言诗,就成为律诗;运用到四六文,就成为格律文。

它的特点是把句子分为音步,有双音步和单音步,如五言律诗的仄仄平平仄,就是两个双音步和一个单音步,平仄互相交错;七言律诗即在五言律诗上加一个平仄相错的音步。

一联中的两句平仄相错,联和联之间的平仄相承。

再加上双句用韵,首句可用可不用,中间两联对偶,这就构成律诗的格律。

四六文是以两个双音步平仄交错为四字句,三个双音步平仄相承又互相交错为六字句,构成上联,再与同样字句的下联平仄交错相对,构成格律文。

声律对唐代近体诗的形成起了很大的作用。

熟练地掌握声律,有助于创作出音调和谐、悦耳动听、富有音乐美的作品来。

(周振甫)南北朝诗风的变迁~永明体及齐梁宫体 “永明”是南朝齐武帝萧赜(ze阳平音)的年号,从公元483~493年,共11年;“永明体”就是南朝齐武帝永明时期形成的新诗体。

“永明体”这个称谓源出于《南史。

陆厥传》:“永明时盛为文章,吴兴沈约,陈郡谢朓,琅琊王融,以气类相推毂(gu上音);汝南周顒(yong阳平音),善识声韵。

约等文皆用宫商,将平上去入四声,以此制韵,有平头、上尾、蜂腰、鹤膝,五字之中,音韵悉异;两句之间,角徵不同,不可增减,世呼为永明体。

” “永明体”主要指五言诗,要求格律对偶,运用时应该避免犯“平头、上尾、蜂腰、鹤膝”等声病,它利用汉字的平上去入四声,将四声音调不同的文字按一定的规则排列组织起来,使文章产生抑扬顿挫的声韵美,这种方法和理论被称作“永明声律论”。

永明声律论的主要倡导者是沈约。

他历仕宋、齐、梁三朝,是名公巨卿兼文坛领袖,又著有《四声谱》,倡导声律理论。

他认为历代文学,文体上虽有发展进步,声律上却未睹其秘;名篇佳作,多为自然天成,虽与音律暗合,实不知其所以然。

沈约提出了具体的声律理论、写作法则及其原理,也就是四声法则。

还有必须要避免八病,即: 平头(五言诗首句和次句的第一或第二字同声) 上尾(首句与次句的末一字同声) 蜂腰(一句中第二字与第五字同声) 鹤膝(第一句和第三句末字同声) 大韵(同一联中用了和所押的韵同韵部的字) 小韵(同一联中有同韵部的两个字) 旁纽(一联有两字叠韵) 正纽(一联有两字双声) 作为对五言诗的写作要求,遵循“四声”,避免“八病”,这就是以沈约为代表的永明声律论的主要内容和核心所在。

永明声律论的产生,既受佛学东渐,印度梵文佛经的影响,同时又受我国声韵学发展的影响,同时也是魏晋南北朝以来文学独立,文章骈俪化,诗歌进入自觉创作阶段的时代需要和必然产物。

因为“永明体”是第一次将四声原则运用到了诗歌领域,形成了五言新体诗,不仅与参差错落、句式长短不一的古诗不同,并且与汉魏时平整的五言古诗也不尽相同,故又称“新体诗”。

永明新体诗是由汉魏古诗发展到唐代近体诗的过渡形式,对唐代近体律诗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永明声律论和永明新体诗从产生到现在,文学界对他褒贬不一,南朝的两个文学评论大家对它的态度也不一致。

《文心雕龙》的作者刘勰表示赞许,而写《诗品》的钟嵘则表示反对。

赞同者重在肯定声律论在我国文学史、诗歌史中的历史意义,反对者着眼于声律论对诗歌的束缚和因重格律所产生的形式主义的流弊,双方各执一词。

在这个问题上,见仁见智,总的来说,永明体对后来唐朝近体诗的繁荣还是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齐梁宫体,是指我国南朝齐梁时代在宫廷中形成的一股颓靡的诗风。

《梁书。

简文帝本纪》中记载:“(简文帝)... 雅好赋诗,其自序云:七岁有诗癖,长而不倦。

然帝文伤于轻靡,时号‘宫体’。

” 齐梁宫体诗的形成和发展,是与当时社会和时代风尚紧密相关的。

齐梁时代,虽然整个社会动荡不安,但南朝偏安江左,比北朝的社会环境要安定,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带动了人口稠密的商业都市。

在物质生活相对富足的基础上,南朝帝君荒诞腐朽,沉湎于酒色。

帝君荒淫放荡的生活为宫体诗的出现提供了土壤。

与此同时,声律论和文笔说的产生,使文学和诗歌的形式趋于独立,文学和诗歌创作进入到了一个更为自觉和解放的时期,诗人和诗歌作品大量产生。

诗歌到底是什么

是要言志还是要缘情

是否要讲究声律

这些新老问题一起摆在了诗人们的面前,诗歌面临着方向上抉择。

终于,在帝王宫掖和其周围狭小的圈子里,传统诗歌及汉魏风骨不敌摇曳的情思与新被发现的声律的诱惑,使诗歌创作走上了一条宣扬色情、表现庸俗情调的道路。

为满足统治者沉迷声色的需要,一些齐梁诗人以声律对偶装饰诗句,表现出绮丽浮艳的内容,形成了一种时代风气,这种风气还同当时的某种理论和帝王的宣扬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梁简文帝就曾大力提倡宫体诗的写作,并告诫自己的儿子:“立身之道,与文章异;立身先须谨慎,文章且须放荡。

” 在这种理论指导下,一时“宫体所传,且变朝野”。

甚至连当时著名的文人徐陵,还有庾信早年,以及因善于写景炼字,具有一定的独创性,而被杜甫所称道的何逊、阴铿也曾受到宫体诗的影响。

宫体诗发展到了陈后主同江总时代,日益轻薄浮艳,其中象陈后主的《玉树后庭花》更成为亡国之音的象征。

后来唐代杜牧和李商隐都在自己的诗中对此表达了讽刺。

13、绝句、律诗的成型 绝句可分为古绝句和近体律绝。

古绝句除了一首四句这一明显特征外,不讲究平仄、音韵、粘对的法则;就诗歌分类而言,古绝句实际上属于形式自由的古体诗;古绝句原称“短句”,也叫做“断句”、“截句”。

绝句这一名称最早出现于六朝,据明胡震亨《唐音癸签。

体凡》中所讲:绝句即六朝人所名断句也。

五言绝始汉人小诗,而盛于齐梁;七言绝起自齐梁间,至唐初四杰后始成调。

至于入唐以后的绝句概念,则指的是近体格律诗的一种形式,五言、七言均四句,有一定的平仄粘对规则,一般双数句押平声韵(也有少数押仄声韵),故又称“律绝”。

但绝句并不是“截律诗之半”。

绝句由古绝句向近体律绝的演变,是从南北朝之间开始的,“永明体”的声律规则,经过梁陈后百年间的实践,基本构成了定型的诗律格式,是唐代近体诗的先驱;但那个阶段只解决了一联两句之间的声韵调配问题,而两个或两个以上律联间的声韵如何组合排列,却仍不明确。

直到初唐,又经过沈佺期、宋之问、杜审言等人的总结和实践,在此基础上去粗寸精,顺势定式,才以两个律联之间粘对规则的确立而获得圆满解决:一联内平仄相对,两联间平仄相粘,时而交叉,时而平行;音韵优美,节奏分明,形式整齐,回环不绝;至此,最终发展并定型为近体格律诗,律绝便是其中之一。

由于在平仄粘对这一形式上的相似之处,后人有不明其发展变化历史的,便误以为绝句是“截律诗之半”。

其实绝句的成型要早于律诗,其中五言又要早于七言。

绝句发展至唐代极其兴盛;体制多样,内容丰富,形神兼备,格律整齐,为历代之冠。

清王士禛《唐人万首绝句选序》中写道:“唐三百年以绝句擅场,即唐三百年之乐府也。

”随着诗作思想内容与艺术手法的不断丰富,绝句这一形式还由四句单篇,发展到了组诗,分之为诗,合而成篇,如被誉为“七绝圣手” 的王昌龄,便是这一形式的最早尝试者。

律诗是在五言和七言古诗的基础上演化而来的。

声律学的兴起,对中国韵文的发展起到了推动的作用;除了声律外,南北朝时骈文及对偶风的盛行,对诗歌的对仗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自永明以后,诗人多从事于新体诗的创作,作者日多,作品日丰,这种新形式逐渐成为一种主要诗体。

齐梁间五律已趋完备,七律则发生较迟,不过到了隋朝时也初步告成。

但是律诗的最后成型,却是在初唐。

唐初的上官仪,诗品不高,但对律诗形式的完成却有所贡献。

他诗文工整,绮丽婉媚,风行一时,人称“上官体”。

据《诗苑类格》中记载:他总结诗有“六对”同“八对”之说,六对即: 1、正名对。

2、同类对。

3、连珠对。

4、双声对。

5、叠韵对。

6、双拟对。

所谓八对即: 1、的名对。

2、异类对。

3、叠韵对。

4、双声对。

5、联绵对。

6、双拟对。

7、回文对。

8、隔句对。

这些对法,六朝诗人已多应用,由上官仪归纳总结之后,定为格律,对律诗的发展影响颇大。

而稍后的“初唐四杰”,写了很多律诗,在促进律诗的成长和发展上起了重要作用。

还有与四杰差不多同时的杜审言,对律诗的形成与发展亦很有贡献。

不过律诗的完全成熟,却是成于人品不高的沈佺期及宋之问之手。

沈、宋的诗,讲究音韵对仗,力求形式工致,格律相当完整。

沈、宋从前人和当时的人应用律诗形式格律写作的实践中,把成熟的形式肯定下来,使后来的诗人有明确的格律可以遵循。

至此,律诗已完全成熟,遂宣告成功。

千余年来,许许多多的诗人用这种形式写下了无数的诗篇。

关于律诗与古诗的区别,总的来说,不合格律的诗都可以称作古诗或古风,它包括律诗形成以前的作品和后世诗人模拟的作品,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以及杂言诸体,它与律诗主要有几个方面不同: 一、五律和七律对字数、句数都有规定,古诗每句字数可长可短,每首句数可奇可偶。

二、律诗一般押平声韵,韵押只押在偶句,(有些首句可入韵)。

古诗则既可押平韵,也能押仄韵,每句均可入韵。

三、律诗不能换韵,且不能重韵,亦不能押邻韵。

古诗可以换韵,并允许重韵,也可以押邻韵。

四、律诗有严格的平仄规则,失粘、失对都是律诗大忌。

而古诗不拘平仄,亦不讲究粘对。

五、律诗要求对仗,五律、七律的中间两联,排律除首尾联外,一律要求对仗。

古诗便无此要求。

当然这只是大致上的不同,古人在作律诗的时候还远不止这些规则和约束,不过其中也 包括一些变格和特例。

而自律诗产生之后,有些诗人写的古体诗,也受到了律诗的影响,有 些古体诗中亦有用律句的情况。

文学小白求解。

梨花体和乌青体的诗到底有什么意义。

个人感觉纯粹是炒作赚钱,钻市场空白,毫无价值的诗作

基本上,诗歌之所以为艺术,是它能表现出文字、意境或韵律的美,或者它的意念是美的,综观古今大家,纵使形式不同,或者新诗有时读者不一定能明白作者的用意,但靠音律和文字也能觉得诗的美妙,可这两人的作品让人感受不到美感,就是连为赋新词强说愁也不算,感觉弄个一两句出来唬唬人。

有时候新诗诗人确实会创新诗的体裁,但私以为这两种文体也不是什麼特殊的形式。

以下是一些学者的见解,基本上我是赞同他们的说法,你有兴趣可以全文看,另外重点帮你节录在下面。

喜欢的话,还忘采纳

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生导师徐有富教授表示:“尽管目前网络上对赵丽华诗歌褒贬不一,但是这至少说明了一点,就是大家还是非常关心中国新诗的命运与前途

”他认为赵丽华的诗歌之所以在网上引起如此强烈反应的一个原因,就是“明显的口语化写作”,“而这一问题历来争论不断”。

他举例说诗人艾青在1939年的时候写过一篇文章《诗的散文美》,其中提到有位工人在墙上写了一个通知:“安明,你记着那车子

”艾青认为“这是美的,而写这个通知的也该是天才的诗人。

”可是艾青到了1980年出版《诗论》的时候,“把这句话改为‘这是美的,而写这通知的应是有着诗人的秉赋’

”徐教授分析说:“前后形容词的变化,也说明了艾青先生对口语化写作的态度的转化。

大诗人况且如此,何况一般网民呢

如果正常评价的话,还是对诗歌的前进有推动作用。

但是,如果像有个叫陈修元的说什么‘她是不甘寂寞故意哗众取宠,这和在大街上撒尿以引起别人的关注是一个道理’,就不太合适了

”他进一步指出:“尽管唐代诗歌中也有‘床前明月光’,‘飞流直下三千尺’之类的大白话诗句,但是这真的就是大白话吗

孤立地看这几句诗是大白话,将它们放在整首诗歌来看,就不是大白话。

哪有一个大白话非得七个字一句或五个字一句,押韵、平仄都搭配呢

许多诗句表面看来是大白话,实际上都是经过加工的,而经过加工的具有鲜明节奏的非自然语言,才是诗歌语言区别于其他如小说等文学作品的最大特点,由此角度看,即使晋代傅玄的三言‘雷隐隐,感妾心。

倾耳听,非车音。

’也不能说是大白话

”【重点】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生王卓华对徐教授的观点表示充分肯定:“口语写作的初衷是为了让诗句入俗,但是入俗也并非全部口语化,并且口语化也还是不能脱离一定的格律。

”王卓华表示,“很少关注新诗,因为感觉新诗已经走火入魔了。

王卓华所理解的诗歌的特征至少有两个,“一个是音乐性,也就是诗歌在形式上的节奏美和韵律美。

二是真性情,也就是思想上的真实性和个体性,脱离了这两个特征的诗歌,只能沦为断行式的无病呻吟

”南京大学中文系傅元峰博士平素也写诗歌,并且他对诗歌的发展一直比较关注。

他进行采访时,他直言:“这已经不再是一个诗歌现象了,而是一个网络现象,一个文化现象。

”他认为“所谓的‘梨花体’只是赵丽华很少一部分的作品,而真正代表赵丽华水平的并不是这些所谓的‘梨花体’,并且赵丽华也不能代表中国当下的诗歌创作水平。

挽回爱情伤感句子

你好同学,首先你能认识到这个问题很好,你很幸运遇到了我们。

全国最正能量最专业的情感咨询机构。

可以利用天气降温这个时机对想要挽回的对象说“最近降温了,一不留神就容易感冒,就算自己穿的多的周围感冒的人多了,也容易交叉感染。

一发生什么事情,我还是习惯性的想到你,你又经常神经大条,不那么在意,我也知道不能在你现在心情还乱的时候,总联系你我知道。

但我怕没有人提醒你,你真感冒了怎么办

所以我就说这么一两句话,提醒你注意,每天看看墨迹天气,衣服随时添加,工作起来别扎进去一整天,站起来倒杯热水出去,溜达一下,透透气。

好了,不打扰你了,保重自己就好,随时挂念。

”每一个感性都是藏在理性的理性的掩护下面,那么前面先说理性的话,然后藏了一点点感性的。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加油

表示肯定 赞同的诗句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