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茂森讲的,朱子治家格言,光盘哪里有结缘的?
朱子治家格、人生格言大丈夫成家容易 ;士君子立志不难 ,退一步自然幽雅; 让三分何等清闲 ,忍几句无忧自在; 耐一时快乐神仙 ,吃菜根淡中有味 ;守王法梦裏无惊 ,有人问我尘世事 ;摆手摇头说不知 ,宁可采深山之茶 ;莫去饮花街之酒, 须就近有道之士; 早谢却无情之友 ,贫莫愁兮富莫夸 ;那见贫长富久家 。
钟茂森的言论真实吗
不管相信与否,做好人是最重要,不会错的,我以前也不知道啥叫因果,后来就生病花了几万块,一分析是自己的错误行为所导致的,总之这辈子把父母孝顺好,把事业经营好,把朋友照顾好,做好自己就好了,至于钟博士的言论,你不必执着于信或不信啊,只不过是劝人向善而已。
还有人看见一两个好人因为救人逝去了就说好人没好报,这也太偏颇,其实坏人恶报比好人要多很多的。
曾国藩的后代还有哪些
朋友,答案当然是肯定的。
子:曾(又名桢第,早子:曾纪泽(1839—1890,字吉力刚,号梦瞻清著名政治家、外交家),妻贺氏(1840—1857,婚后一年难产死,贺长龄女);继刘氏(1841—1903,继配,刘蓉之女。
生子女各3人)子:曾纪鸿(1848—1881,字栗诚,数学家),妻郭氏(1847—1935,名筠,字诵芬,《艺芳馆诗钞》作者,郭沛霖之女)长女:曾纪静(1841—
,字孟衡),适袁秉桢(乃同乡好友袁芳瑛之子,性傲慢,不甚长进)次女:曾纪耀(1843—1881,字仲坤),适陈松年(字远济,茶陵人,好友陈源兖之子,曾随纪泽出使欧洲,幼育于曾国藩家,有隐疾)三女:曾纪琛(1844—1912,字凤如),适罗允吉(1846—1888,字兆升,湘乡人,罗泽南子)四女:曾纪纯(1846—1881),适郭依永(1845—1869,字刚基,一名立篪,湘阴人,郭嵩焘子)五女:曾纪芬(1852—1935,晚号崇德老人),适聂缉槼(1855—1911,字仲芳,衡山人,聂亦峰子)侄子:曾纪梁(魏氏)侄子:曾纪渠(朱氏)侄子:曾纪瑞(江氏)侄子:曾纪官(欧阳氏,刘氏)侄子:曾纪湘(易氏)侄子:曾纪寿(李氏,李氏,劳氏)延伸: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汉族,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宗圣曾子七十世孙。
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
与胡林翼并称曾胡,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四大名臣”。
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曰文正。
曾国藩出生于晚清一个地主家庭,自幼勤奋好学,6岁入塾读书。
8岁能读四书、诵五经,14岁能读《周礼》《史记》文选。
道光十八年(1838)中进士,入翰林院,为军机大臣穆彰阿门生。
累迁内阁学士,礼部侍郎,署兵、工、刑、吏部侍郎。
与大学士倭仁、徽宁道何桂珍等为密友,以“实学”相砥砺。
太平天国运动时,曾国藩组建湘军,力挽狂澜,经过多年鏖战后攻灭太平天国。
曾国藩一生奉行为政以耐烦为第一要义,主张凡事要勤俭廉劳,不可为官自傲。
他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礼治为先,以忠谋政,在官场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曾国藩的崛起,对清王朝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曾国藩的倡议下,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学堂,印刷翻译了第一批西方书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学生。
可以说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化建设的开拓者。
孙氏家规小故事
乐善好施 胶州东关孙氏家族,在当时占据了大半个东关。
在城里也是四大家族之首的名门望族,官宦人家,家大业大,但从不仗势欺人,反而与四邻和睦相处。
记得在翻阅孙彝政的悼亡诗稿中,无意中发现了一张便笺,上面工整地写下了两行字:“诗书门第春长在,忠厚人家乐有余”。
落款是芦洲。
这大概是他留给后人的两句处世箴言吧。
十世祖孙铎之妻高氏,监生高景业之女,丈夫去世后,独立操持家务,十分注意家教,抚养四个儿子全都成了名人,长子孙友昆,授布政司理事;次子孙友玮,武举出身,候选备守;三子孙友于,举人,任兵部员外郎;四子孙友尚,任副指挥。
而高氏自己更是以勤俭持家闻名于世,嘉庆十七年,鲁东大饥荒,高氏令四个儿子出米赈灾,又拿出自己的积蓄十万缗钱无偿捐赠给当地官衙,以济难民。
享寿九十余岁,无疾而终。
胶州人十分感念她,说是以德获寿。
到孙大同这一代,更是谨遵祖训,惠泽四乡,谁家有个三灾八难,多以温恤济之。
凭我的记忆和父辈的传说,每逢饥馑之年,便在街头用苇席扎起帐棚,架口大锅,熬小米粥周济四乡饥民,并备有一些零钱救济一些穷困之士。
就连远在他乡的灾民也拖老带小前来图个肚子饱。
记得我小时候东关有个王姓贫民,人称“王大个子”,此人体格魁梧,浓眉环眼,络腮胡子,饭量很大,常食不果腹,便经常到孙家各户串门,顺便要点吃的,吃饱后还怀揣两个小米面饼子而去。
以前还有一帮子类似乞丐,俗叫“唱门子”的,也叫“磕牛骨头”的,串门讨饭,口中念念有词:“掌柜的,大发财,你不发财我不来。
天下大雨不用愁,孙家街上喝粘粥,就着香喷喷的辣菜头”。
可见孙氏义粥是颇得民心的。
金沟崖通往姜行街的一座石桥,就是孙大同出资,选用能工巧匠修建起来的一座漂亮的两孔石桥。
旧时经常流行一种病,俗称“发脾寒”,也叫“打摆子”。
孙大同便常备一些中草药,供患者随意抓取,分文不收,赢得了人们的爱戴。
忠厚传家 孙家的大宅门上,每年都贴相同的春联:诗书继世,忠厚传家。
在我小时候念的启蒙读物中,“朱子治家格言”是必读之书,“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一丝一缕,恒念物力维艰,”这些迄今都熟记于胸,幼时起就知道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孙氏庞大的家族体系当中,据我所知,到现在为止,还没有一个因刑事犯罪而受过法律处分的,这与从小受家庭良好的教育,有着极大的关系。
在社会上提起东关孙家,都说是厚道人家。
我的女儿嫁人后,与公婆和睦相处,关系非常融洽。
她婆婆逢人便说,娶了个大家人家的闺女,知书达礼。
我听后心里也觉得很自豪。
还要说的是一种家规,就是对孩子从小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对人要有礼貌,说话不要大声喧哗。
站有站像,坐有坐像。
吃饭不能吧咂嘴,不准掉饭馇,不可反用筷子,不得剩饭,养成节俭风气。
还有一个规矩,就是要敬惜字纸,带字的纸不可随意沾染,更不能用脚踏。
要捡起来,放在专设的字纸篓里,以后烧掉,这在今天看来是不合时宜的。
诗书继世 孙氏家族,据我个人所知,上溯至十三世的孙汶,是嘉庆进士,授刑部郎中,迁陕西道监察御史、湖南储粮道台等职;孙友于是举人出身,援例授兵部员外郎;孙彝政,同治十三年进士,授户部主事;孙彝恪清末书画家;孙述棠,字菊槎,是三十年代的一位非常有造诣的书画家。
进入当代,名士更多,我的父亲孙竹溪,是四七年参加工作的,干了一辈子的老教师;孙大有的后人孙虔若,是胶州有名望的老师,桃李满天下,他的小楷在胶城是很有名的。
他的儿子孙陔、孙阳都是教师出身。
孙大有的直系重孙,孙陟,是四十年代老牌大学生,在济南市化工系统任总工程师,其姊孙娴毕生从教,其妹孙伟(原名孙默)由小学教师考入南京工学院(今改为东南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现为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东南大学纤维凝土技术研究所所长、同济大学先进土木工程材料教育学术委员会主任,曾到过六个国家讲学,研究各类水土工程新型材料,三峡大坝和长江大桥用的新型水泥就是她的研究成果,其夫是原南京军区副司令员张福亭将军。
曾出任过陕西凤翔知府的孙彝训,他的直系后人孙光敏、孙光熹姐弟,都一生从事教育工作;本文作者孙举是孙大庆的直系重孙,工艺美术师、书画家、诗人、获“中华名人一级作家”称号,有“雪庐吟”诗集问世。
孙璞之子孙宝霖,居台湾,学土木工程获博士学位;绣钟堂的谪系后代孙健,是莱西工行行长,孙强,同济大学毕业,曾为青岛海湾隧道副总指挥,现任青岛东西快速路三期工程指挥部总工程师。
我粗略的匡算了一下,就我所知道的孙氏家族中,当教师的就有十几人之多。
真所谓诗书继世了。
古有进士,今有院士,传为佳话。
愿孙氏后人在祖国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发挥更大的积极作用。
钟茂森目前出了哪些书,将会出哪些书
已经出了《十善业道经》研习报告、《太上感应篇》研习报告、《弟子规》研习报告、母慈子孝、朱子治家格言-研习报告、找寻中国的精神、《孝经》研习报告等,其它的书收如《大学》研习报告、《论语》研习报告、《了凡四训》研习报告等将会在后面陆续出版…… QQ:3516169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