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一句美言赞扬闻一多先生的品质和精神
闻一多先生是一位精于学术,有钻研精神的学者;也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者,言行一致的志士仁人。
为闻一多先生写两句赞扬他的话
身为学者,你俯首甘为孺子牛。
身为战士,你横眉冷对千夫指。
赞美闻一多的话
他,是口的巨人。
他,是行的高标。
一多先生为人正直、学识渊博、敢于斗争.他,是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
写几句话赞美闻一多
忆菊(重阳节前一日作)插在长颈的虾青瓷的瓶里,六方的水晶瓶里的菊花,钻在紫藤仙姑篮里的菊花;守着酒壶的菊花,陪着螯盏的菊花;未放,将放,半放,盛放的菊花。
镶着金边的绛色的鸡爪菊;粉红色的碎瓣的绣球菊
懒慵慵的江西腊哟;倒挂着一饼蜂窠似的黄心,仿佛是朵紫的向日葵呢。
长瓣抱心,密瓣平顶的菊花;柔艳的尖瓣钻蕊的白菊如同美人底拳着的手爪,拳心里攫着一撮儿金粟。
檐前,阶下,篱畔,圃心底菊花:霭霭的淡烟笼着的菊花,丝丝的疏雨洗着的菊花,——金底黄,玉底白,春酿底绿,秋山底紫 ,……剪秋萝似的小红菊花儿;从鹅绒到古铜色的黄菊;带紫茎的微绿色的“真菊”是些小小的玉管儿缀成的,为的是好让小花神儿夜里偷去当了笙儿吹着。
大似牡丹的菊王到底奢豪些,他的枣红色的瓣儿,铠甲似的,张张都装上银白的里子了;星星似的小菊花蕾儿还拥着褐色的萼被睡着觉呢。
啊
自然美底总收成啊
我们祖国之秋底杰作啊
啊
东方底花,骚人逸士底花呀
那东方底诗魂陶元亮不是你的灵魂底化身罢
那祖国底登高饮酒的重九不又是你诞生底吉辰吗
你不象这里的热欲的蔷薇,那微贱的紫萝兰更比不上你。
你是有历史,有风俗的花。
啊
四千年的化胄底名花呀
你有高超的历史,你有逸雅的风俗
啊
诗人底花呀
我想起你,我的心也开成顷刻之花灿烂的如同你的一样;我想起你同我的家乡,我们的庄严灿烂的祖国,我的希望之花又开得同你一样。
习习的秋风啊
吹着,吹着
我要赞美我祖国底花
我要赞美我如花的祖国
请将我的字吹成一簇鲜花,金底黄,玉底白,春酿底绿,秋山底紫,……然后又统统吹散,吹得落英缤纷,弥漫了高天,铺遍了大地
秋风啊
习习的秋风啊
我要赞美我祖国底花
我要赞美我如花的祖国
说和做记叙作为革命家方面的闻一多的哪几件事?赞扬了闻一多的什么精神?急急急
革命家方面:起草政治宣传单,演说,站在游行示威队伍的前面。
精神:言出必行,英勇无畏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语句赏析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课文研讨 一、把握 1.这一篇文章不是人物传叙了闻一多先生的主要事略,表现了他的崇高品格,高度赞扬了他的革命精神。
毛泽东同志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指出:“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国帝国主义者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
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
”高度赞扬闻一多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具有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这是闻一多先生精神品格的最主要方面,这在这篇文章中充分表现出来了。
文章的后半部分,着力写闻一多先生是“大勇的革命烈士”。
然而,闻一多先生一生中主要身份是学者、诗人。
因此,这篇文章前半部分写闻一多先生前期怎样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潜心学术,不畏艰辛,废寝忘食,十数年如一日,终于在学术上取得累累硕果。
着力表现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
闻一多先生前期潜心于学术,后期投身于民主运动,这反映了他对社会认识的变化。
但作为一名卓越的学者,一名伟大的爱国者,一位言行一致的志士仁人,他是始终如一的。
2.这篇文章写得十分精粹,全文只有一千多字,就突出地表现了闻一多先生思想品格的最本质特征。
精选的典型事例,精致严谨的结构,精练的诗一般的语言,精当的抒情性议论,使这篇文章充满了感人的力量。
(1)结构严谨。
作者用闻一多先“说和做”总领全文,上半部分写闻一多先生“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表现闻先生“学者的方面”;后半部分写闻一多先生“说”了就“做”,言行完全一致,表现闻先生“革命家的方面”。
在上半部分与下半部分之间,用了总承上文和总起下文的句子,使衔接紧密,过渡自然。
(2)选材精当。
作者所选材料,讲究典型性,能以少胜多。
对作为“学者的方面”,作者只选取了写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三本书的情况加以表现;对作为“革命家的方面”,则选取起稿政治传单、群众大会演说、参加游行示威这三件事作为例证。
闻先生一生经历复杂,著作等身,可以记述的事很多很多。
作者只从大量材料中选取了这六件事,就已经把闻一多先生的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著的爱国热情、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都表现出来了。
(3)精于剪裁。
对材料的使用,作者根据表现中心的需要,有取有舍,有繁有简。
比如,闻先生的研究唐诗,作者并没有写他研读了哪些书籍,发掘了哪些新意等等,而是着重写他研究的目的和态度:“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史”,“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突出了闻先生的研究学问,目的是在于救国;“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头发零乱”“睡得很少”这些细节,表现了闻先生的刻苦精神;“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则表现出闻一多先生一丝不苟的严谨态度。
这样的剪裁,能有力地突出中心。
从详略上说,研究唐诗,写得详细;而写作《楚辞校补》和《古典新义》两事,只用了一小段,不足一百字,强调“做”了“也没有说”的意思,表达的侧重点与前面又有不同。
闻先生的“最后一次演讲”及其被害经过,是人们熟知的,作者就不再对事实经过作过多的记述,而只是反复强调“凶多吉少”的紧急形势,撷取“演讲”中最“慷慨淋漓”的“你们站出来”这一句话,描绘“昂首挺胸,长须飘飘”的从容姿态,从而突出了闻一多先生的大无畏革命精神。
所有这些,都说明了作者在材料剪裁上的深厚功力。
3.语言生动形象,精练含蓄,富于感情和音乐美。
(1)生动形象。
不仅描写的语言是形象的,叙述和议论的语言也是形象的。
例如“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一句,本来是叙述语言,无非是讲闻一多正在研究古代典籍,但作者不用“研究”一词,而精心地选用了“钻探”,这就包含了比喻,既形象,含义也更丰富了。
并且句式也变成“向……钻探”,叙述由静态变成动态,给人的印象不再是客观的介绍,而且是热情的称赞了。
此外,如“吃尽”“消化尽”“炯炯目光……远射……”,“赫然而出”“向……迈进了”“起先,小声说”“向……呼喊”“警报迭起”,等等,都是明显的例子,叙述语言和议论语言的形象化,使文章生动,富于感染力。
(2)精练含蓄。
比如一个“说”字,很普通,作者却赋予多种含义。
开头引用的闻一多自述中的“说”,是向人家宣告自己要干什么或告白自己干了什么的意思;与第5段“他并没有‘说’,但他‘做’了”中的“说”和第6段中的“说”,则有吹嘘、自诩的意思,这里的“没有‘说’”,主要是赞扬闻一多先生的实干精神和谦虚美德;“作为革命家”,闻一多的“说”,是对于革命的宣传和动员,是对反动派的揭露和斥责,实际上也就不但是“言”,也是“行”了。
一个“说”字,竟然表达这么多的意思
这种结合一定语言环境灵活地赋予同一个词以不同含义的表现手法,是耐人寻味的。
(3)富于感情。
这篇文章的叙述、描写抒情化,令人无法分清哪些是记叙,哪些是抒情。
例如,“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说它是记叙未尝不可,但洋溢着赞美之情。
又如,“昂首挺胸,长须飘飘”,显然是描写,但颂扬、景仰之情也呼之欲出。
又如,“饭,几乎忘了吃”,本来是极平常的一句赞语,但紧接着跟上一句“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形成了对比,意蕴就丰富多了。
同样,“夜间睡得很少”,“惜寸阴”,这种句子原也并不怎么精妙,但跟着一个情犹未尽的“分阴”,给人的感觉就不一般了。
由于作者带着强烈的感情,能把平常的语句变得不平常了。
(4)富于音乐美。
①作者善于使用成语或仿成语结构,如“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潜心贯注,心会神凝”,“迥乎不同”,“一反既往”,“警报迭起,形势紧张”,等等。
这些词语的结构整齐,有节奏感。
②作者惯于使用对句的形式,如一开头的“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就是对句,又如“仰之弥高……钻之弥坚……”,“不动不响,无声无闻”,“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还有末段的“他,是口的巨人。
他,是行的高标”。
这些成对的句子,有些具有对比的性质,有些则是并列的性质,有的是更为整齐的对偶句。
这些句子读起来,琅琅上口,铿锵有力,富于音乐美。
4.夹叙夹议的写法。
本文表达上的一大特点是夹叙夹议。
作者实际上是以议论来结构文章的。
第一、二段是第一部分的叙述的纲领,第七段是第一部分的总结,这两处都是议论。
第八、九两段是第二部分的纲,最后一段则是第二部分,也是全文的总结,这两处也都是议论。
这篇文章多次用到照应,有首尾照应,有行文前后的多次照应,有行文与题目的照应。
多种方式的照应,使文章的结构严谨,而且形成了一种旋律,一种气势,加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而所有这些照应,又几乎全是议论。
由此可见议论在本文中的重要作用。
二、问题研究 1.这篇文章为什么取标题“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这篇文章的原标题为“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断”,经作者臧克家先生同意,改成现在这个标题。
现标题与原标题没有本质不同。
问题是,说话和行动,人人都有,天天都有,太一般化了,放在标题上不是太不醒目、新颖了吗
如果写一般人,确是如此。
然而,闻一多先生与众不同。
请问:谁发表过“最后一次演讲”
这样的演讲惊天地、泣鬼神,岂是平常的什么说话所能相提并论的
再请问:“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做出这样行动的人全国有几个
这样的行动震惊了国内外亿万民众,岂是一般的什么行为所能比拟的
由此而见,这个标题用来写闻一多先生是适当的,是不一般的。
2.有的同志认为,这篇文章的语言大呼小叫,用大词、文言词,不朴实。
到底应该怎样看
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诗人,应该看到,他是用诗化的语言写的。
精练、生动、形象,有跳跃性,有气势,这是文章的语言风格。
我们不能强求一律,说朴实的风格就好,诗化的风格就不好。
应该说各有特点,各有妙处。
用文言词,适当用一点,用得好,能使文章精练,增加语言的味道,是好的。
要吸取文言中有生命力的成分,这是大家都赞同的。
至于文章气势盛,好像大呼小叫,这用来写闻一多先生正合适。
闻先生是一个刚性人物,富于阳刚之美。
练习说明 一、细读全文,画出精辟的语句,然后复述课文大意,并说出闻一多前期和后期思想品格上的主要特点,前后期有什么变化,又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设题意图是,让学生把握课文大意和闻一多先生的思想品格的主要特点,并提高把握关键语句的能力、复述的能力和概括的能力。
参考答案: 闻先生前期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潜心学术,不畏艰辛,废寝忘食,十数年如一日,终于在学术上取得累累硕果。
后期则投身于民主运动,敢于为人民讲话,面对凶残的敌人无所畏惧,视死如归,体现出民主战士的大勇,成为中国革命知识分子的楷模。
闻先生在前期和后期所走的道路不同,反映了他对社会认识的变化。
但作为一名卓越的学者,一名伟大的爱国者,一名言行一致的志士仁人,他却是始终如一的。
二、说说下列句子的含义,注意其中加线部分的意思。
1.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
2.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3.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
4.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
5.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设题意图是,引导学生确切理解句中词语,从而进一步理解句子以至文章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