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读唐人封建论,莫从子厚返文王。
”是什么意思
文革”期间,全国九亿人民经一场空前的浩劫。
我最到这场风暴的冲击,失去自由7年失工作岗位12年,望着时间在我眼前白白流逝。
在这12年不平常的岁月里,我经常怀念领导我工作过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陈毅同志他们,怀念曾经生死与共的战友,怀念文学界的良师益友郭沫若和茅盾他们。
我非常希望知道他们的遭遇和处境,他们一定也关怀我的遭遇和处境。
我处在逆境,虽然想知道他们的情况,却又怕见到他们,这种表面似乎矛盾实际可以理解的心情,甚至在我被解放了,恢复了党组织生活,也怀有这种心情,因为反革命四人帮强加在我头上几顶帽子,在全国中文报刊和一些外文报刊上批判我所写的长篇小说长达十年之久,钦定为刘少奇复辟资本主义鸣锣开道的大毒草--评《上海的早晨》。
我虽然恢复了党组织生活,可是四人帮及其党羽没有轻易把我放过,他们明里暗里监视我的言行,妄图捞到一根稻草,好重新给我定罪,达到他们千方百计想置我于死地的卑鄙目的。
有些人不敢接近我。
我也不愿意主动接近一些人,那些在四人帮法西斯专政时期红得发紫的人,当然不去理睬,即使我希望接近的人,照顾到对方的处境,我也不想和他们往来。
在良师益友当中,我最怀念的是郭老(沫若)和沈老(雁冰),和他们认识30多年了,受益良多。
现在他们的情况怎么样?健康状况怎么样?是否在进行写作?……1977年4月,杜宣同志从上海到了北京,他告诉我见到郭老情况。
我非常高兴。
原来听说郭老身体不适,常住医院,不想打搅郭老,让他好好休养,等出院再去拜访。
杜宣告诉我郭老已经出院了。
因为住宅修整,就住在北京饭店新楼。
早在30年代,杜宣在东京就认识郭老,关系比较深。
我托杜宣代我转达向郭老致意,希望郭老约一个时间,好去拜访。
过了没两天,郭老的秘书王廷芳打电话来,约我第二天下午去他家里。
我和杜宣,还有严文井同志按时到了前海西街18号郭老住处。
我们走进那间宽敞的客厅,西面墙壁上依旧挂着傅抱石的巨幅国画,向东的沙发,依旧摆成马蹄形,沙发套依旧是淡黄色棉布做的,屋顶上依旧挂着白色玻璃穗子挂灯,一切陈设依然和过去一模一样,一切都很熟悉,可是我已经有13年没有到这间客厅里来了,也有13年之久没有见到郭老了。
物是人非,这13年中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我们在沙发上刚坐下,王廷芳陪着郭老从书房里走了出来,郭老微微驼背,缓缓走着,看上去身材比过去矮了一点,但他脸上仍然像从前那样,显出坚毅而又慈祥的神情。
劫后重逢,百感交集,不知从何说起。
大家站了起来。
我紧紧握着郭老的手,只讲了一句郭老,你好!我再也说不下去了。
一股暖流从心里升起,我努力噙着将要夺眶而出的热泪。
郭老让我们坐下,他也很激动,缓慢地说:看到你们,我很高兴。
这一句话很短,却含意深长,内容十分丰富,在林彪和四人帮横行时期,生命朝不保夕,谁也料不到什么时候会发生什么事,生命有如一根游丝,徘徊在死亡与生存之间,谁也没有把握说今生今世能够活着见面。
现在居然能够见面,悲喜交加,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
我关怀郭老的健康,问他最近出院以后,感觉怎么样?他说只是有点感冒咳嗽,能吃能睡,身体倒不错,只是腿有点使唤不灵,走路要人扶持,我听到郭老健康的消息,非常高兴,一代文豪的健康,是中国人民的幸福,可以用有生之年,加倍工作,把四人帮耽误的光阴补偿过来。
他问我这些年的情况。
我把自己在浩劫中的遭遇简单扼要地告诉郭老,他知道了,非常愤怒,对我表示同情,给予亲切的安慰:这是中国人民空前的灾难。
但你比我年轻,身体比我健康,继续拿起笔来,进行战斗!肃清'四人帮'的余毒和影响,看来还要花很大的力气哩!郭老接着谈到他自己,感慨万端,激动地说,如果不是毛主席和周恩来保护,四人帮也要向他下毒手哩!我想起1966年郭老在人大常委会上一次发言,否定他过去所写的一切著作,声言要把它烧毁。
我感到不祥的征兆,仿佛看到一团团浩劫的烈火向他烧了过来。
没有多久,文革的烈火铺天盖地烧遍了中国大地。
周总理预感到灾难将要降临到民主党派民主人士和著名人士身上,他拟一份在文革中保护对象的名单,郭沫若是其中之一,并且经过毛主席批准。
但反革命四人帮不会轻易放过德高望重的郭老。
江青知道毛泽东同志曾找王洪文、张春桥谈话,曾提到郭沫若同志对历史分期,奴隶制以春秋战国之间为界,他是赞成郭老这样分期的,但不能骂秦始皇,说郭老尊儒反法。
这以后,江青又知道毛泽东同志写了一首七律,批评郭沫若同志,原诗是:读《封建论》--呈郭老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业要商量。
祖龙虽死秦犹在,孔学名高实糠。
百代都行秦法政,十批不是好文章。
熟读唐人《封建论》,莫从子厚返文王。
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字子厚,曾参加永贞革新,即永贞元年王叔文、王为加强中央集权领导抑制宦官专权的革新运动。
运动失败后,柳宗元被贬到永州,在此地写了《封建论》,谈到秦汉政治生活得失。
江青和张春桥窥测动向,寻找借口,批判郭沫若同志。
早在1973年,叛徒江青秘密组织写作班子,妄想公开点名批评郭沫若。
北京大学组织批孔一文中,原稿点名郭沫若《十批判书》,毛泽东同志看到原稿后,明确指出发表时要把《十批判书》的话删去,要保护郭老。
这年8月前后,江青知道毛泽东同志这首七律后,认为机不可失。
1974年春天,在一次万人大会上,江青当着周总理的面,公开点名批判郭沫若,胡说郭沫若对待秦始皇和孔子的态度和林彪一模一样。
大家知道,四人帮名为批林批孔,实际的矛头是指向周公。
周公,指周恩来总理。
当时人们都知道,批林批孔是假,批周公是真。
在这次大会以后,江青伙同特务张春桥闯到郭老家中再次批判郭老,诬蔑郭老在抗战期间写的剧作和论著是王明路线的产物,威逼郭老写一篇批判吕不韦的文章。
大家知道,吕不韦是秦国阳翟大商人,在赵国做生意。
这时庄襄王作为人质留在赵国,用吕不韦的计策,回到秦国嗣位,任吕不韦为宰相,封为文信侯。
吕不韦和邯郸美女有关系,身怀六甲,他便把美女献给庄襄王,生了个儿子,叫政,即秦始皇。
秦始皇尊吕不韦为仲父。
吕不韦还著书立说《吕氏春秋》,悬于国门,凡能增加或减一字的,他予以千金。
江青要郭老批判吕不韦,实际上是影射周总理,达到她不可告人的批周公的罪恶阴谋。
郭老听了他们的无耻滥言,听出弦外之音,洞悉他们的阴谋诡计,痛加批驳,毅然拒绝。
叛徒和特务无理纠缠整整三个小时之久,不得不悻悻而退。
对于江青和张春桥的罪恶阴谋和无理纠缠,郭老可以严肃顶住,但毛泽东同志的七律:《读〈封建论〉--呈郭老》,不能置之不理,他考虑再三,反复斟酌,不得不写出一首七律,回答毛泽东同志:读书卅载探龙穴,云海茫茫未得珠。
知有仙方医俗骨,难排蛊毒出穷隅。
岂甘樗栋悲绳墨,愿竭驽骀效策驱。
犹幸春雷惊大地,寸心初觉视归趋。
小人一般会用什么卑鄙手段背后败坏害人
(1 )先发制人一般而言,那些散布流言蜚语告“黑状”的人,为了使自己编造的“小报告”发挥陷害人的功效,总是要研究人们的心理。
他们这些人在陷害人的实践中,也逐渐“摸索”到这样一个规律,即:从总体来说,人们往往对第一印象来得深刻,一经形成,常常会积淀为一种思维上的定式。
比如说,某人对张三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印象,既没有好感,也没有恶感。
如果在这时,有人对他说张三其人是如何品行不轨、道德败坏等等,那么,他即使是对于该人的话并不言听计从,可是,在内心深处却着实地对张三的人品如何打了个大大的问,心理上也对其呈现出恶感的苗头。
及至张三自己或者另外的人再为之辩白,说那些攻击张三品行的话语纯系无中生有,颠倒黑白,这时,已经大大落后了。
因为,这些观点同前面形成的第一印象发生了冲突,所以,很难入脑。
除非这个后来的印象特别强烈,或是不断地进行多次重复,才有可能改变或是冲淡先前的第一印象。
这就好比是一张白纸,第一笔画上去总是清清楚楚,若要在画过的纸上另画一幅,那么,所耗的力气则不知要大多少倍,而且原先纸上已形成的影像也很难完全彻底地消除。
那些善于“小报告”的人正是抓住人们的思维和心理上的这一特点,想方设法地做到捷足先登,先发制人。
而被暗箭伤害的人往往由于疏于防范,棋输后手,所以,大多处于辩诬的不利地位,有些人甚至连辩诬的机会都不可得,白白地被人坑了一下。
我们知道,先发制人的厉害,在于告黑状的人抢了先手。
但是,如果是有可能被诬陷的人事先采取措施,积极进行自我保护,或者是一闻风吹草动,就积极行动起来,自己抢夺了先手,局势岂不完全改观了吗
所以,对于防范和反击“小报告”的每个人来说,要做到克敌至胜,就不能总是“棋行后手”,也应该积极地行动起来,在那些打“小报告”的恶人告“黑状”之前,抢夺先机,从而击败流言蜚语对自己的造谣和诬蔑。
(2 )针锋相对采取“针锋相对”的对策防范和反击“小报告”最为关键之处是选准目标,并且针对滋事生非的奸人的逆行,采取公开论战的方法,对其所散播的流言蜚语进行大胆揭露和坚决批驳,贬斥其所做的这种卑劣行为。
这就要求:首先主动出击,把所发生的事情的原委详细客观地公布给大家,使人们对此都有一定知晓、其次,与打“小报告”的奸人进行公然论战,把客观事实与那些偷偷摸摸上报的“黑材料”以及背后的各种不实之辞等都摆到桌面上来;再次,帮助和引导人们把正确的客观事实与“黑材料”相互对比、推敲,进行参照。
这样一来,那些所谓某些人所提供的“材料”、“报告”、“证明”和“肺腑之言”等等的真假虚实也就昭然若揭了。
(3 )利用第三者利用第三者来对付小报告,可以给人们一种真实可靠的印象。
如果没有比较超脱的旁观者勇敢地介人,江充的谗言是很难被拆穿的。
(4 )不给小人以把柄奸佞之人打“小报告”、“告黑状”诬陷他人,总是想方设法抓住被侵害者身上的一点把柄,然后无限夸大,使劲攻击,这不仅是那些喜好挑拔离间、搬弄是非之辈的做法,一切坑人害命的奸邪小人都如此。
然而,俗话说:身正不怕影子歪。
如果为人办事都做到实事求是,口说老实话,身行老实事,襟怀坦荡,正直无私,做一个值得信赖、值得重用的人,那么,奸邪之人就不敢有非分之心,谗佞之徒也难以抓住打“小报告”诬陷害人的把柄,因而,也就远离了一切罪恶之源,避免了祸患的发生。
形容十分不值得的成语
参考:生活中有太可奈何的选择。
社会就湖,总是让不由己,言不由衷。
阿猫阿狗旧时人用的小名。
引申为任何轻贱的,不值得重视的人或著作。
卑不足道指卑微藐小,不值得一谈。
鄙于不屑鄙:粗俗卑鄙。
不屑:认为不值得(做或看)。
粗俗卑鄙到不值得一顾的程度。
指既丑陋又下贱,叫人看不上眼。
不屑毁誉不屑:不值得,表示轻视态度;毁誉:毁谤和赞誉。
指不值得理睬别人的毁谤或赞誉。
不屑教诲认为不值得教训。
不屑一顾不屑:不值得,不愿意;顾:看。
认为不值得一看。
形容极端轻视。
不在话下指事物轻微,或者理所当然,不值得一提。
不值一驳不值得批驳。
不值一顾顾:看。
不值得一看。
形容瞧不起某事物。
不值一哂哂:微笑。
不值得一笑。
比喻毫无价值。
也表示对某种事物或行为的轻蔑和讥笑。
不值一笑不值得一笑。
比喻毫无价值。
也表示对某种事物或行为的轻蔑和讥笑。
同“不值一哂”。
辩论赛:金钱是不是万能的
我是正方:金钱不是万能的 望各位提供正反两方的资料
正方意见:金钱当然不是万能的。
很多东西是金钱买不来的,比如健康,光阴,感情。
也许金钱可以左右,但却不能决定。
反方:金钱是万能的.即使都是死,没钱怎么死,身裹草席就这样埋了~有钱的连死都是风光的~~要是有钱就可以让自己的生命延续~正方:金钱不是万能的。
但是没有钱是不行的,没有人说不喜欢钱,没人愿意衣不蔽体,食不果腹。
当你万金在手的时候,可能会风光无限,但是想过没有,呼朋唤友,有几个是真心,美女成群,有几个是真情。
反方代表:正方,问你们..你们生病.吃饭.娱乐,所有的消费需要的是什么?如果你没有钱,你生病了怎么办.你拿什么去消费,那么你工作是为了什么??还是为了钱, 没有了钱你也就没有了种种快乐,,也就没有了健康,就是因为你没有钱,,生病了,没有钱去医治,那样你会快乐吗?没有钱去消费,去买家庭必备品,家里面整天为这样的小事争吵,你会快乐吗?做为正方,你试过没有钱的经历吗?没有吧,那是因为你有钱去消费.去娱乐等等.所以你才会觉得快乐. 有钱人会死,没钱的人就不会死吗??没有钱的人生活的就会快乐吗? 我觉得正方那些全都是一些缪论,都是一些不现实的言语,没钱你也不可能会让时间给你静止,没钱你也不一定会健康,没钱你也不一定会有所谓的感情,其实,这里面哪一样都是离不开钱的!所以.我说.钱就是万能的..永远不可替代的!你生病了,去医院看病不得花钱么
现在有多少人因为看病背负一辈子的债还不清
如果你有钱,你可以更好的条件去学习,然后工作之后会得心应手,自然会节省很多时间。
至于感情,看看现在,有多少感情是建立在金钱上的。
有钱的人从来不肯错过一个表现俗气的机会。
—— 巴尔扎克大凡不亲手挣钱的人,往往不贪财;亲手赚钱的人才有一文想两文。
—— 柏拉图为什么一个人要富有
为什么他一定要有马匹,精致的衣服,漂亮的住宅,到公共场所与娱乐场所去的权利
因为缺少思想。
你给他的心灵一个新的形象,他就会逃遁到一个寂寞的花园或是阁楼上去享受它,这梦想使他们那样富有,即使给他一州作为采邑,也还抵不过它。
但是我们最终是因为没有思想,所以才发现我们没有钱。
我们最初是因为耽溺于肉欲,所以才觉得一定要有钱。
—— 爱默生金钱能做很多事,但它不能做一切事。
我们应该知道它的领域。
并把它限制在那里;当它想进一步发展时,甚至要把它们踢回去。
—— 卡莱尔一个人要在年轻的时候,感到世界上一切都生气勃勃、趣味无穷,那才需要钱财啊。
老天爷为什么不把通常的过程颠倒一下,让多数为首先获得财富,慢慢把它花掉,然后让他们在不需要再有钱的时候,变成一个穷光蛋死去呢
—— 马克吐温人从生到死的生活每一步都应是一种隔着柜台的现钱买卖关系,如果我们不是这样登天堂的话,那么天堂也就不是为政治经济学所支配的地方,那儿也就没有我们的事了。
—— 狄更新金钱是能让我们去除了天堂以外的任何地区性方面军的一份护照;同时,它也能向我们提供除了幸福以外的任何东西。
—— 查尔斯·兰姆一个非常喜爱钱财的人,是很难在任何时候也同样非常喜爱他的儿女的。
这二者就仿佛上帝和财神一样,形同冰炭。
—— 塞缪尔·巴特勒金钱
金钱是人类所有发明中是近似恶魔的一种发明。
再没有其它东西比在金钱上有更多的卑鄙和欺骗,因而也没有其它方面能为培植伪善提供这么丰脾的土地。
—— 马卡连柯一切对财富的过于仔细的关心都散发着贪婪的气味,甚至以一种过于有意的不自然的慷慨去处理钱财,也是不得去费心指挥和关心的。
—— 蒙田如果你把金钱当成上帝,它便会像魔鬼一样折磨你-----菲尔丁如果您失去了金钱,失之甚少;如果您失去了朋友,失之甚多; 如果您失去了勇气,失去一切。
(德)哥德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有了金钱就能在这个世界上做很多事,唯有青春却无法用金钱来购买。
——莱曼特金钱和享受的贪求不是幸福. ——《伊索寓言》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李白俗语:时间就是金钱,有钱能使鬼推磨。
钱不是万能的,但没钱是万万不能的.君子爱财,取知有到金钱能让你买到一条最好的狗,但是只有爱才能让它摇尾巴.金钱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衡量、标志、代表所有利益。
从这个意义上讲, 金钱是万能的。
金钱是相当多的利益的一般等价物,也由此表现出了它的“万能性”。
金钱在目前这个世界上几乎可以转化为所有的利益,成为人类社会相当多利益的一般等价物,而不仅是明显的商品的等价物。
金钱几乎成了所有利益的一般等价物。
从这个意义上讲,“金钱万能”这句话有一定的道理。
金钱可以买来健康吗
不能说绝对可以,可是在一定意义上能买来。
金钱可以让人生活的条件好一点,得到比较合理的生活安排, 在空气比较新鲜的地方旅游,生病以后得到很好的调理和治疗。
这些对健康有好处,对寿命也会有影响。
这即是金钱在一定意义上可以买来健康。
金钱还可以买来尊严。
他是个老总,你们是文化人。
他今天说给你们赞助一千万,马上就能买来尊严。
文化人会给他唱颂歌。
有时候不用一千万,十万、 一百万就差不多。
所以,尊严也可以买来。
记住,这是一个很特别的世界,很多东西,很多利益——广义的利益, 在一定意义上都可以由金钱转化而来。
看清这个没有坏处。
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不虚伪,不遮掩。
什么成语表示不值得看
嗤之以鼻、不足挂齿、不屑一顾、置之不顾、鄙夷不屑。
一、嗤之以鼻白话释义:从鼻子里发出冷笑的声音。
表示讥笑和蔑视。
朝代:清作者:颐琐出处:《黄绣球》:“其初在乡自立一学校,说于市,市人非之,请于巨绅贵族,更嗤之以鼻。
”二、不足挂齿白话释义:不值得一提。
挂齿:挂在嘴上。
朝代:明作者:施耐庵出处:《水浒传》第八十七回:“无能小将,不足挂齿。
”三、不屑一顾白话释义:不屑:不值得,不愿意;顾:看。
认为不值得一看。
形容极端轻视。
朝代:清作者:曾朴出处:《孽海花》第二十八回:“我的眼光是一直线,只看前面的,两旁和后方,都悍然不屑一顾了。
”四、置之不顾白话释义:置:放着;之:代词;顾:照管。
放在那儿不管。
朝代:清作者:曹雪芹出处:《红楼梦》第80回:“那薛蟠得了宝蟾,如获珍宝,一概都置之不顾。
”五、鄙夷不屑白话释义:指轻视;看不起。
朝代:近代作者:叶圣陶出处:《倪焕之》九:“难得笑的平板的脸上却浮着鄙夷不屑的笑意。
”
为什么这么多人骂北岛
你太幼稚了,挨骂不重要,重要的是为什么,你该思考的是他值得批驳的地方,而不是他被批驳这一事件本身,谁都有被骂的机会,何况这也不算太坏的一件事,北岛作为一个去国者,我对他更多的是同情。
请问写关于贩卖黑奴的书《根》的作者是谁啊
--------------------------------------------------------------------------------1976年秋,美国出版了黑人作家亚历克斯·哈利所写的一部家史小说。
作者自称他经过十二年的考证研究,追溯到他的六代以上的祖先昆塔·肯特,一个从非洲西海岸被白人奴贩子掳到北美当奴隶的黑人,描述了他在非洲的自由人生活,他和他的子孙在美国奴隶制下的苦难历程,以及这个家族获得自由后的经历。
这书一出版,就成为烩炙人口的畅销书。
同时,它也引起了截然相反的评价,成为激烈争论的焦点。
因此,关于的问题,是一个带有高度社会意义和学术性质的事件,值得研究和探讨。
三本畅销书,一个老问题《根》的主题,美国的黑人奴隶制问题,是上持续最久、争论最烈的一个论题。
从十七世纪初第一艘载着掳自非洲的黑人的运奴船驶抵北美洲海岸以来,迄今三百多年,黑人奴隶制和黑人受压迫的现象就一直是美国社会的严重问题。
早在独立革命前,美国南部的种植园黑人奴隶制就是美国资本主义社会内部一个逆世界历史潮流的社会经济制度。
到十九世纪中期,这种制度已成为美国政治和社会发展的最大障碍。
维护奴隶制的反动势力和反对奴隶制的进步势力进行了旷日持久的反复较量,无穷的舌战和笔战所未能解决的,最后由真刀真枪的流血战争解决了。
1861—1865年一场空前酷烈的国内战争,结束了这种“有史以来最卑鄙、最无耻的奴役人类的形式”①。
然而,奴隶制的阴魂却象一团不祥的乌云,从来没有从美国大陆的上空消散。
有形的枷锁不存在了,无形的枷锁——对黑人的压迫和歧视——仍然沉重地压在的头上,成为“的一个耻辱”②。
奴隶制是美国老大难的种族关系问题的历史根源。
因此,虽然奴隶制已被废除一百多年之久,今天它仍具有现实意义,是人们所极为关注和不断探索的一个题目。
三百多年间,围绕着黑人奴隶制的争论而产生的政论和文学作品不可胜数。
在美国文学史上,以奴隶制为题材的作品形成了一个专门的类别。
它们的观点和色彩尽管千差万别,但总的可以分为揭露、谴责奴隶制的和歌颂、辩护奴隶制的两大类。
其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可以举出三本代表作:一本是十九世纪五十年代的,一本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第三本就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这本《根》。
这三本书,就其对各自时代的冲击来说,都是奇迹式的,它们不仅风糜了美国,而且引起了全世界的注意。
虽然这三本书有着共同的题材,但它们的态度和观点却大相径庭。
出现在美国内战前十年,它从基督教博爱思想和人道主义出发批判了奴隶制。
虽然它的主旨并非倡导以革命方式消灭奴隶制,而是规劝奴隶主放下鞭子,但它以生动的艺术形象和强烈的爱憎剖露了奴隶制的野蛮残暴,对于北部的废奴运动起到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
无怪林肯开玩笑地恭维它的作者斯托夫人是“写了一本书、酿成了一场大战的小妇人”。
奴隶制废除七十年后,出现了。
这本名噪一时的小说从赤裸裸的反动奴隶主立场讴歌内战前南部生活,对被打倒的奴隶主寄以无限同情,成为美化奴隶制的所谓“木兰花与班卓琴流派”的顶峰与楷模,因而受到反动势力的喝采。
四十年来,尽管有人不遗余力地加以哄抬,使之成为“一切时代的畅销小说”,但没有人否认,它是透过奴隶主的眼光来看奴隶制的,因而是地地道道的反动翻案文学的代表作。
又过了四十年,《根》把翻过的案重新翻了过来,再次对奴隶制进行揭露控诉。
这三本书所走过的“之”字形的道路,约略地勾划出了历史潮流的趋向。
但历史不是简单的重复或循环。
《根》的时代背景,比起前两本书来,是一个更为复杂的现象。
它纵贯着几百年关于奴隶制的是非的争议,横联着黑人解放运动近期的发展和前景。
因而,有关《根》的讨论,超出了一本书的范围,牵涉到许多社会、学术问题,是一个有待深入研究和实践检验的课题。
下面仅从一个读者的角度谈一点粗浅的认识。
《根》是一本什么性质的书
在讨论《根》时,首先需要明确的一个前提是:《根》是一本什么性质的书
是历史,还是小说
是一个单独的黑人家族的故事,还是美国奴隶制度史
这个问题本来是十分清楚的。
但由于《根》的出版者和宣传者们不知出于什么考虑,把这本分明是文学创作的书算作非小说的历史书籍,并且把它的意义抬高到代表全体的经历,这就造成了概念上的混乱。
现有的一些对《根》的批评,实际上是针对一本严谨的科学著作提出的。
但《根》并非科学著作,它虽然部分地反映了黑人奴隶的苦难,却并不能概括二千多万几百年经历的全貌和实质。
如果从实际出发,承认《根》是小说,那就允许虚构和想象,而不必深究材料是否完全准确和立论是否绝对科学。
如果承认《根》仅仅是一个单独的黑人家族的故事,那就允许有特殊性,而不必要求它具有代表全体美国黑人的典型性和普遍意义。
《根》作为一本历史题材的小说,从一个黑人家族的遭遇和感受来反映奴隶制,站在被压迫者的立场上谴责和控诉压迫者和人压迫人的制度,把白人种族主义的历史观颠倒了过来。
它不是通过抽象的概念,而是通过活生生的人的故事表现了被奴役者的痛苦和求解放的强烈愿望,批驳了那种广泛流传的把奴隶制描绘成田园牧歌的乐土,把奴隶表现为乐天知命、俯首帖耳的奴才的反动谰言,是有它的积极意义的。
从这一点上说,《根》继承了的废奴文学传统,并有所创新,在美国文学史上应占一定的地位。
但是,如果把这本书的意义拔高为全体美国黑人民族的历史,夸大哈利所探索的“根”的普遍意义,并且把它看成是解决美国黑人现实问题的正确出路,那就言过其实,反而起到相反的影响。
“根”在哪里
贯穿着《根》全书的一个主题思想是: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知道自己是什么人,是从哪儿来的,而奴隶制最大的罪恶,是不让黑人知道这一点。
哈利说,“我们因缺乏归属感而觉得身为黑人是可耻的”,因此,黑人要获得真正的解放,就必须找到自己的“根”。
哈利经过十二年的苦心探索,终于找到了自己的“根”——十八世纪非洲的村落和祖先昆塔·肯特。
显然,他是把十八世纪非洲的生活理想化、浪漫化了。
作为文学作品,这是无可厚非的,因为哈利的意图是要打破那种把非洲人诬蔑为半人半兽低等动物的“”式的捏造,而还其人的尊严和价值,他的出发点和大方向是正确的。
作者热情地歌颂了他的祖先——非洲劳动人民,抒写了他们如何英勇顽强地同大自然搏斗,团结一致,爱护集体,尊重传统,珍惜自由,严格地教育训练年青一代等优良品质。
他以丰富的想象力塑造了少年昆塔这个朴实而饱满的人物形象,刻画了他充满青春活力的个性,他对生活和自由的热爱和憧憬,给人以深刻印象。
这是全书精华所在,堪称美国文学中独具一格的珍贵篇章。
但问题还要回到“根”这个主题思想上来。
非洲是否就是美国黑人所梦寐以求的“根”
找到了这个“根”,美国黑人求解放的问题是否就迎刃而解
固然,美国黑人和非洲有着渊远流长的血缘和传统的联系,他们无疑应该知道并且尊重自己的非洲起源。
但非洲只是美国黑人人种学上的“根”,而不是社会学上的“根”。
几个世纪在异国土地上受异族统治的历史,在美国社会的特定环境中共同的命运和斗争,已把美国黑人组合为一个新的民族,面对着不同于非洲环境下的新的问题。
欧美有些研究者认为,黑人的处境之所以比一些欧、亚少数民族后裔更差,就是因为他们失去了民族传统和文化渊源,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但是,美国印第安人并没有失去自己的民族传统,他们却从北美大陆的主人沦为频临绝种的民族,遭遇尤为悲惨。
可见,割断民族传统,并不是统治阶级奴役被压迫民族的唯一的或主要的方式。
美国黑人之横遭凌虐,不应归因于他们对自己的非洲起源缺乏知识和自豪感,而是由于美国奴隶制及其恶果——种族压迫和歧视,以及资本主义制度下的阶级压迫这个双重负担。
片面地强调非洲的心理上的“根”,会使人忽视美国的现实的“根”。
是积极反抗,还是消极反抗
如果说昆塔在非洲的自由生活是《根》的序幕,那么他和后代在美国被奴役的经历就是戏的中心和主体。
关于这个关键部分的关键性争论,是围绕着《根》是否真实地反映了奴隶制的反动本质和奴隶的反抗精神。
每个奴隶的后代回顾往昔,都有一部斑斑血泪的家史。
《根》既是从一个家族的遭遇和感受来反映一个历史时代,自有它真实的方面。
书中体贴入微地刻画了被夺去自由和人权、受人鱼肉宰割的人们的痛苦和愤怒,特别是奴隶制强行拆散黑人家庭造成骨肉分离的惨剧,是动人心魄的。
昆塔和他的子孙从来不甘于被奴役的命运,渴望自由,这也表达了所有奴隶的情绪。
但是,如果把哈利家族的故事看成整个奴隶制的缩影,那么这面镜子却不够全面,也不够真实。
因为,它没有表现出美国种植园奴隶制最本质的方面——作为的手段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组成部分的野蛮的剥削制度,只消七年就耗尽一个奴隶脂膏的极度残酷的血汗榨取。
哈利的祖先不属于南部种植园中直接从事生产劳动的奴隶的主体——大田奴隶。
他们是奴隶中地位较为特殊的人——园丁、车夫、厨娘、家仆、驯鸡手、铁匠等。
由于他们脱离奴隶生产大军而从事非生产性个体劳动,以及同奴隶主朝夕相处的密切关系,他们往往享有某些优惠待遇,比起大田奴隶来受压迫的程度较浅,因而反抗性也较差,算不上是奴隶制这种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昆塔说:“白人干的最恶的事是不让黑人知道自己是什么人,不让他成为完全的人。
”既然这是奴隶制的主要罪孽,那么自然也就是奴隶反抗的主要目的和形式了。
于是在书中,主要的反抗表现为:每一代人把家族的非洲起源的知识传给下一代,让他们不要忘本。
然而这只能说是反抗的一种思想准备,还不是反抗的行动。
事实上,一部奴隶制度史,满载着奴隶的无数次反抗,从最高形式的有组织的密谋起义(共二百多次),到逃亡、怠工、破坏工具财物等等。
正是这些反抗,动摇了奴隶制的根基。
《根》没有直接反映这些积极的反抗。
书中虽然间接地提到海地奴隶起义以及震撼南部的几次大起义,但哈利的家族对待这些起义的态度或是消极的旁观,或是不以为然,唯恐起义引起的主奴关系的紧张化会给他们带来灾难。
历史上的奴隶逃亡,无论是通过“地下铁路”的有组织的逃亡或个别的逃亡,都是卓有成效的大宗的反抗形式。
但哈利的六代祖先中,除来自非洲的昆塔试图逃跑而失败外,以后几代根本没有动过念头。
第二代的吉西对抗主人的凌辱的唯一行动,只是告诫儿子不要对白人父亲抱幻想。
第三代鸡公乔治则进而同主人兼父亲亲密合作。
书中用了大量篇幅描写斗鸡的情节,虽然文笔生动而引人入胜,但观点上却带有浓厚的阶级调和论色彩。
它抹杀了主奴之间的阶级矛盾和种族矛盾,把读者的兴趣吸引到斗鸡场上的胜负上面,那里,乔治和李老爷利害相关休戚与共,而乔治一家自由的命运则仿佛系于一只鸡身上。
第四代铁匠汤姆来到了内战年代。
这在历史上是南部黑人空前活跃的时期。
奴隶们大批逃离种植园(共计五十万人),跑到联邦军中参加战斗,或在南部同盟军后方打游击搞破坏,有效地配合了联邦军的作战,为联邦的胜利和自身的解放作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
这些事实在《根》里也没有得到反映。
当广大黑奴在进行如火如荼的斗争时,汤姆却在附首帖耳地替同盟军钉马掌,全家一心一意为赎买自由而拚命攒钱,直到林肯的一纸命令解放了他们。
《根》所宣扬的这种以“沉默的尊严”对抗压迫的精神,只能算是消极的反抗。
写内战后经历的结尾部分,比起前面来,更有江河日下之势。
内战结束后至今一百多年来,美国黑人广大群众饱受残害和欺压的苦况和他们不屈不挠的斗争,是举世皆知的事实,他们的积忿,爆发为六十年代震动世界的黑人抗暴运动。
象哈利的家族那样买地发家、上升为中产阶级白领阶层的人,只是少数例外的幸运者。
他们所走过的道路不能代表广大黑人走过的道路,更不足以指明黑人解放的出路和方向。
《根》的时代意义《根》动笔于六十年代,完成于七十年代。
六十年代是美国黑人解放运动惊雷乍起的十年,黑人长期受迫害受歧视的苦况,通过他们自己的斗争,引起了全世界的重视和义愤。
同志在1963年和1968年两次发表支持美国黑人反对的正义斗争的声明,表达了中国人民声援的强烈呼声。
黑人的抗暴斗争和其他斗争,取得了不可忽视的成果,但并没有获得完全的平等和解放。
他们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各个领域仍然处于受压制受排挤的不平等地位。
在意识形态领域,反动种族主义势力仍不甘退场,千方百计为奴隶制翻案,为继续欺压黑人制造理论根据。
1975—1976年,为纪念《飘》出版四十周年重印了该书的豪华版,同时重映同名影片,大作宣传,无异是对黑人运动的示威。
1975年,出版了一本名叫《时光与十字架》的伪科学著作。
该书企图利用电子计算机的运算来证明奴隶制是一个“高度合理和有效”的制度,说它使南部经济高度发展并使全体南部人(白人和黑人)都享有很高生活水平,公然颠倒黑白,为奴隶制叫好。
相形之下,《根》揭露和谴责奴隶制,给予这些反动叫嚣一个反击,在一些不明真相的群众中是能够起到一定积极作用的。
但是,如果象有些人所宣扬的那样,认为《根》把黑人解放运动引向了一个更高的水平,那么这种估计却未必恰当。
考虑到六十年代黑人运动已经达到的水平,考虑到黑人在有组织的抗暴斗争中所表现的阶级觉悟和民族觉醒的程度,《根》所宣扬的非暴力主义和以家族为核心的个人奋斗道路,与时代的前进潮流相比,不能不说是一个后退。
哈利从写马尔科姆·艾克斯的传记,到写《根》,也似乎是一个后退。
《根》引起如此巨大的轰动,原因何在
这似乎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
在六十年代急风暴雨的黑人解放运动期间,黑人问题一度成为美国国内政治生活的中心。
此后,黑人的政治和社会地位有所上升。
近年来,黑人更多地参与政治和文化生活,研究黑人,写黑人,表现黑人,成为一种时尚。
黑人的历史也成为重新估价的对象。
广大黑人关心自己的过去,要求把反动派颠倒了的历史再颠倒过来,还黑人历史的本来面目,其他民族人民也要求获得这方面的更真实的知识。
象《根》这样一本以黑人为主人公的历史小说,对奴隶制的反动性有所揭露,并具有一定的艺术特色和感染力,自然会引起广泛的重视。
然而,《根》作为一部历史小说虽有一定的价值,但和围绕着它所造成的宣传上的效果相比,则是不相符的。
在这种明显的不相称的现象后面,必定存在着某种深一层的社会原因。
据分析,由于黑人要求平等解放已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赤裸裸的白人种族主义越来越不行时,意识形态领域的某些不希望运动走向革命化道路的当权者,也不得不顺应潮流,力图把黑人问题引向带有资产阶级自由主义或改良主义色彩的轨道。
这种分析不无道理。
1978年2月话剧《保罗·罗伯逊》的上演就是一个例子。
享有世界声誉的黑人歌唱家保罗·罗伯逊,在五十年代时由于他的共产主义信仰而遭到美国反动派的严酷迫害,流亡国外。
然而在他逝世以后,美国资产阶级戏剧中心百老汇却演出了歌颂他的一生的话剧。
该剧抽掉了罗伯逊的革命者的灵魂,宣扬他作为足球明星、法学家、歌唱家、演员而功成名就的道路,避而不谈罗伯逊自己不断强调的一点:他首先是一个革命家,然后才是艺术家,他把自己的一切成就服务于黑人同胞的解放事业。
这种给黑人问题涂上一层温和色彩的倾向,近年来蔚然成风。
《根》之所以受到如此的重视和大规模的宣传,是否也是这种潮流的一个表现
这表明,和穷凶极恶地迫害黑人的年代相比,风向是在转,但转向何方,仍然值得研究。
无论如何,这种现象本身也说明黑人通过自己的斗争获得了重要的进展,社会前进的潮流是不可阻挡的。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5卷第344页。
②《列宁全集》第19卷第12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