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述句大全
我的家乡在山东,山东有着多个地方戏,而吕剧是我的家乡戏。
吕剧是山东省地方戏曲剧种之一,曾名“化装扬琴”、“琴戏”。
系由民间说唱艺术“山东琴书”也称坐腔扬琴发展演变而来。
起源于山东以北黄河三角洲,流行于山东和江苏、安徽部分地区。
最初的吕剧班大都走乡串村,演出于田间地头,影响甚小。
1910年前后搬上舞台。
1953年戏曲改革中由山东省戏改组定名吕剧。
1953年山东省吕剧院成立之后,吕剧成为遍及山东、享誉全国的剧种。
关于吕剧名称的由来,流传着很多的说法,大体上有这样几种: 一、1915年前后,原属广饶县牛庄的时家村(今已划为东营区)老艺人时殿元,也曾以纸糊毛驴,化装演唱《王小赶脚》,受到了群众的欢迎,人们便把它称为驴戏,由于这个称号欠雅,经一些文人的推敲音译成了“吕戏”。
1923年,这种驴戏进了济南府,演出的主要剧目是《吕洞宾打药》,当地群众不明白这个剧种的来源,只听说叫“驴戏”,又由于主要剧目是“吕”字打头,观众就把它称为吕戏。
二、吕剧的“吕”字,原是二十五户为一闾的“闾”字。
意思是街坊邻里戏、家乡戏。
以后在辗转、流传中,把“闾”简化为“吕”。
也有的说,过去说琴书,大多是两口子或一家人搭档,演唱的内容又多系反映男女爱情的。
两口为“吕”,因而就叫吕戏。
三、吕戏原来称为捋戏。
此说有二:一是由于演唱时主要伴奏乐器是坠琴,按奏坠琴的手指是上下捋动,故名为捋戏;又因中国音乐十二律中的阴律有六种,总称“六吕”,因而将“捋戏”改称为“吕戏”。
另一种传说是,当年为这种戏起名时,有的老艺人说,这种戏演唱时顺藤摸瓜,捋着蔓子捋到底,就叫捋戏吧。
捋与吕同音,遂定名为吕戏即现在的吕剧。
吕剧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定名的新剧种,但其表演艺术形式却经历了长期的发展历程。
早在清代中叶,山东南部农村就出现了一种名叫“小曲子”的小曲连唱体曲艺形式。
因其主要伴奏乐器为洋琴(洋琴),故又称“扬琴”、“洋琴”。
历史上扬琴曾广泛流行于古黄河下游地区的河南、江苏、安徽的北部、河北的南部以及东北的个别市县。
在山东最先流传于鲁西南,并逐渐向北(济南及惠民地区)、向东(青岛、烟台)延续扩展,约有二百年历史。
在发展过程中,受到不同地区的语言、风俗的影响,逐渐形成为南路、北路、东路琴书三大流派。
各自叫法也不尽相同,如东路琴书艺人商业兴自称本路琴书为“改良扬琴”;北路琴书创始人邓九如自称“文明扬琴”。
到一九三三年邓九如在天津电台播音时,才定名山东琴书。
光绪初年,广饶县(旧称乐安)北部一带的农民,为躲避灾荒,常随身携带坠琴、节子板等乐器,外出卖艺求生。
开始以唱琴书小段为主,或顺口编些有趣的故事,边耍边唱。
后来,他们不断吸收戏曲唱腔和民间小调来丰富自己的表演内容和形式。
如东寨村的张兰田、张志田兄弟俩,就曾去安徽风阳拜师学艺。
当地流行的凤阳歌对琴书的表演艺术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艺人们在长期的演唱实践中,不断追求新的艺术形式。
一些擅长唱工的艺人,在长期的表演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唱腔特点。
如广饶县西商村的艺人商业兴和妻子关云霞,长期在烟台、青岛一代演唱,逐渐形成自己的演唱形式,成为东路琴书艺术的代表人物;而擅长人物表演的艺人,则致力于创造新的表现形式来吸引观众。
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冬,以东路琴书艺人时殿元为首的同乐班,尝试着将《王小赶脚》改为化妆演出,用竹、纸、布扎成驴形,加以彩绘,一演员身绑彩驴,做骑驴状;一演员执鞭赶驴;另有艺人操坠琴、扬琴、竹板等乐器伴奏,演员在音乐声中载歌载舞。
此种表演形式别开生面、生动活泼,初次演出便获成功。
由于《王小赶脚》首次采用驴形道具,群众又称此类戏为“驴戏”。
此后,时殿元又陆续将一些琴书篇目改为化妆演出,所到之出,表演深受群众喜爱。
在常年的流动演出中,化妆扬琴艺人经常和京剧、五音戏、河北梆子等剧种的班社在同一集镇演出,甚至出现“两合水”、“三合水”(两个或三个不同剧种同台演出)的情况。
这种演出方式对促进化妆扬琴在剧目、表演、唱腔、舞台装扮、音乐等方面与其他剧种的借鉴融合和创新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使其逐渐从简单的化装演出发展成为比较完整的戏曲形式。
演出的剧目也从“对子戏”、“三小戏”扩大到本戏和连台本戏;演出的场所也由盘凳子到进入茶园、剧场。
1917年(民国六年),由广饶县化妆扬琴艺人张凤辉等人组成的车里班首先进入济南市演出。
此后,不少剧班也纷纷进入济南城表演。
有的班社还经常到烟台、青岛甚至东北的大连、长春、哈尔滨等城市演出,进一步扩大了该戏的影响。
当时较有影响的班子有黄家班、父子班、同乐班、庆和班、共和班等。
抗日战争爆发后,该剧种陷入困境。
原在济南城演出的剧团也因演出每况愈下,导致班社萎缩,艺人生活难以为继。
多数艺人返回家乡,剩下的艺人凑成一个“义和班”维持演出,勉强度日。
抗战胜利后,演出状况并未好转,反而愈加萧条。
“义和班”也于1946年末解散,艺人被迫改行,另寻出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化妆扬琴剧种获得了新生。
从1950年起,山东省文联地方戏曲研究室组织对本省地方戏曲艺术进行了发掘、整理、试验、推广,并以化妆扬琴作为改革的重点,选择《小姑贤》为实验剧目。
此后,艺人们向山东梆子学习,演出了《蓝桥会》。
在学习传统剧目的基础上,又将现代题材的小说《李二嫂改嫁》改编演出。
这期间,由义和班改组成的济南化妆扬琴剧团也编演了《张大有被骗》、《王秀鸾》等戏,打开了吕剧现代戏的大门。
这些改编剧目的上演使化妆扬琴的影响日益扩大,并涌现出郎咸芬、林建华、王俊英等一批著名演员。
1953年山东省吕剧团成立后,继续进行剧目的改革创新工作,先后整理加工了《姊妹易嫁》(《逼婚记》)等传统剧目,编演了《光明大道》等现代戏。
1954年,在华东区戏剧观摩会演上,《李二嫂改嫁》、《光明大道》、《王定保借当》、《小姑贤》分别获奖。
《李二嫂改嫁》和《借年》于1957年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成黑白影片;《两垅地》于1965年由上海海燕电影制片厂摄制成黑白影片。
“文化大革命”期间,吕剧被禁演。
1976年以后,吕剧复兴。
《半边天》于1976年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摄制成彩色影片;《逼婚记》于1979年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摄制成彩色影片;《张王李赵》于1982年获全国剧本奖。
1979年,广饶县吕剧团、垦利县吕剧团开始上演传统剧目。
1982年,广饶县吕剧团为配合计划生育宣传赶排新剧《合家欢》,在县内外巡回演出。
1987年,利津县京剧团更名为利津县吕剧团。
1984年,东营市文化局组织部分文艺工作者,专门开展吕剧研究,深入农村走访老艺人,搜集史料。
1985年冬,召开“吕剧史料座谈会”,邀请20多名吕剧老艺人参加。
1986年春,又邀请14名老艺人进行仿演录像。
在此基础上,于1987年编纂完成《东营市吕剧音乐集成》书稿,于1988年底编纂完成《吕剧起源与发展东营市史料汇编》。
这两部书稿是吕剧研究方面的重要成果。
在编纂过程中,得到山东省文化厅有关领导、 山东省吕剧界许多专家和名演员 (如李渔、郎咸芬) 的热情指导与帮助。
1991年3月5~8日,举办“东营市首届吕剧汇演”,全市有8个代表队、240人参加,分专业和业余两个组进行汇演,演出新创剧目12个。
1994年,以广饶县吕剧团为基础,成立“东营市吕剧团”。
至1995年底,全市先后有15名吕剧演员获省优秀演员称号[2]。
[编辑本段]艺术特点[1]吕剧音乐是在从民间俗曲演变而来的“坐腔洋琴”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而成。
其最为突出的特点是:既是“戏曲”又是“曲艺” 。
其唱腔以板腔体为主,兼唱曲牌。
曲调简单朴实、优美动听、灵活顺口、易学易唱。
基本板式有“四平”、“二板”(包括“垛子板”和“流水”)、“娃娃”三种。
吕剧的伴奏乐器分文场和武场。
文场主要乐器是坠琴、扬琴,其次为二胡、三弦、琵琶、笛子、唢呐等,可视剧情酌情增减。
新中国成立后又增加了一些西洋管弦乐器。
伴奏多采用“学舌”(对位)形式。
如二板伴奏模仿唱腔一句,四平伴奏模仿唱腔的下半句或尾腔。
武场伴奏乐器主要有皮鼓、板、大锣、小锣、大铙钹、堂鼓、打鼓等。
锣鼓经均自京剧等剧种吸收。
吕剧的演唱方法,男女腔均用真声为主,个别高音之处则采用真假声结合的方法处理,听起来自然流畅。
吕剧的唱腔讲究以字设腔,以情带声,吐字清晰、口语自然。
润腔时常用写滑音、颤音、装饰音,与主要伴奏乐器坠琴的柔音、颤音、打音、泛音相结合,以及上下倒把所自然带出的过渡音、装饰音浑然一体,使整个唱腔优美顺畅。
吕剧使用的语言属北方语系的济南官话。
其重字规律和读音咬字方法都与普通话多有近似之处。
吕剧传统剧目的舞台道白,是以济南官话为标准的基础上偏重于上韵;而现代戏的道白则直接使用济南官话,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在表演中,吕剧善于运用通俗易懂、形象生动的群众语言作为剧词,并以此来塑造人物形象。
巴金《鸟的天堂》资料
.“鸟的天堂”是广东省的一个闻名中外的旅游风景区。
在距广州市100公里外的新会县天门河的河心沙洲上,有一株500多年历史的奇特的大榕树。
这棵树的树枝垂到地上,扎入土中,成为新的树干。
这样,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棵大榕树竟独木成林。
林中栖息着成千上万只白鹤、麻鹤、灰鹤和其它鸟雀。
白鹤、麻鹤朝出晚归,灰鹤则夜作昼息,它们相互更替,井然有序,构成了一个蔚为壮观的“鸟的世界”。
1924年,著名作家巴金来到这里游览后,有感而发,写出了脍炙人口的散文——《鸟的天堂》。
如今,“鸟的天堂”已成为一个著名的风景点,吸引了千千万万的游客。
B.小鸟天堂,原名“鸟墩”,位于广东新会市南部七公里的天马村天马河。
在天马河的沙洲上,长有一棵500多年树龄的古榕树,婆娑的榕叶笼罩着15亩的河面,树高约15米,榕树枝干上长着美髯般的气温根,着地后木质化,抽枝发叶,长成新枝干。
新干上又长成新气温根,生生不已,变成一片根枝错综、扑朔迷离的榕树丛。
在这树丛上,栖息着十多种小鸟,最引人注目的是白鹤和灰麻鹤(即夜鹭,俗称诊游鸟)。
白鹤朝出晚归,灰鹤暮出晨归,一早一晚,鹤群一出一归,盘旋飞舞,掩映长空,嘎嘎而鸣,蔚为奇观。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熟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刚刚参观了城市远景规划展览的代表和委员们,在座谈会上高
[记《学会感恩》主题队会作文700字]今天上午,我们六一班举行了一次家长座谈会,题目是《学会感恩》,慢慢的家长们一个个到齐了,记《学会感恩》主题队会作文700字。
9点时,辅导员斯老师走上了台,面带微笑的说:“我十分荣幸参加六一班的主题队会,并预祝队会圆满成功
”立刻家长们的掌声就响了起来。
主题队会开始了,杨飘和苗正杰两位主持人上了台,宣布第一部分《金色童年》正式开始。
我是《金色童年》的最后一个朗诵的,看见同学们一个个的上了台,我的心也一步步的往上提。
紧张和激动填满了我那平缓的心,快到我了,兴奋和害怕一个劲的在我心里蹦来跳去,心都快提到嗓子眼了。
只见台上同学有的朗诵的十分深情,有的朗诵的哭了,还有的朗诵的连话都说不出了,大家一个比一个说的好,这也更加加重了我的心里负担。
眼看到我了,我使劲压住心中的激动,装着十分从容的样子上了台。
我一边压抑心中的激动,一边深情地说着台词,忽然快说完的时候忘了台词,我便急中生智的将一篇文章中地一个好句子说了出来“你们的爱比花香更浓,比大海还深,在此我向里们说一声谢谢
”我话音刚落,只听雷鸣般的掌声响了起来,我快步走向座位,可心里比吃了蜜还甜
后面我们有看了二,三,四,五部分的优美的舞蹈,动听的歌唱,深情的朗读和真诚的祝福,小学六年级作文《记《学会感恩》主题队会作文700字》。
家长们有的听的泪流满面,有的听的露出了欣慰的微笑,还有的激动的说不出话来孩子一下台便紧紧的抱住了他。
第六部分开始了,题目是朗诵《妈妈的爱》,我和另外六个同学是领读的。
我们七个上了台,按领读的顺序站好,开始领读了。
我心想:前面两位都领诵的不论多们好,我也不可以输给他们。
到我了,我见到同学家长们的企盼目光,一下子全身的紧张都不见了,我润润嗓子,用最大的努力领诵完了我要领诵的地方。
终于得到了热烈的掌声。
班队会结束了,我从心底里感受到父母为我的付出我应改用最好的成绩报答。
这真是一次难忘的班队会
记《学会感恩》主题队会作文700字小学生作文(/)
周立波著《山乡巨变》的内容梗概与读后感
《山乡巨变》是《暴风骤雨》的读篇。
它由正、续篇组成,完整地描写了湖南省一个叫清溪乡的农业生产合作社从初级社到高级社的发展过程,艺术地展现了合作化运动前后,中国农民走上集体化道路时的精神风貌和新农村的社会面貌,剖析了农民在历史巨变中的思想感情、心理状态和理想追求,从而说明农业合作化是中国农村的第二次暴风骤雨。
如同《暴风骤雨》一样,《山乡巨变》同样具有鲜明的时代感。
《山乡巨变》的可贵之处,在于它为中国当代文学的人物画廊,又增添了邓秀妹、刘雨生、李月辉、“亭面糊”、王菊生、张桂秋等一批个性鲜明、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特别是“亭面糊”这位老农,简直就是《暴风骤雨》中那个逗人发笑的老孙头的亲兄弟,显得十分丰满并富有立体感。
在人物形象塑造上,《山乡巨变》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每一章集中刻画一个人物,描写一件事情。
作者善于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通过富有个性的行动,突现人物性格。
学习古典小说刻画人物的技法明显可见。
《山乡巨变》具有浓郁的南国的地方特色,湖南山村清秀俊美的乡风水色和当地特有的风情民俗,赋予小说一种特殊的文化蕴涵,并创造出令读者心驰神往的优美意境。
周立波是驾驭语言的巨匠,《山乡巨变》中语言洗练流畅,清丽自然;人物对话幽默风趣,含蓄传神。
特别是对湖南方言土语的运用,更见语言大家的功力。
作品赏析:“周立波的长篇小说《山乡巨变》6,虽然不是最早用艺术来描写合作化运动的作品,也不是最具有理论深度的长篇小说,但它有非常鲜明的艺术个性,即从自然、明净、朴素的民间日常生活中,开拓出一个与严峻急切的政治空间完全不同的艺术审美空间。
周立波参加过30年代左翼文艺运动、并有着很好的中外文学修养,他翻译的萧洛霍夫的长篇小说《被开垦的处女地》和基希的报告文学集《秘密的中国》,都是名重一时的文学作品。
延安文艺座谈会召开以后,他自觉地放弃原来的文学修养和创作道路,在参加实际的政治斗争生活的同时,努力深入农村生活,学习来自民间的语言艺术。
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暴风骤雨》以土地改革运动为题材,曾与丁玲的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同获斯大林文学奖二等奖(1951年),但这部小说在学习民间方面并不成功,只是停留在表面层次的地方色彩和方言土话上,与作品的整体风格是脱节的。
1955年,他举家迁移湖南家乡落户,深入了解与研究合作化运动中的农民的精神状态,也许是写自己家乡的缘故,《山乡巨变》成功地显现了作家独特的艺术语言和创作个性,在同类题材中是相当引人瞩目的。
在对合作化运动的态度上,周立波毫无疑问是站在时代共名的立场上,鼓励农民走合作化道路的。
小说的基本构思和人物关系,包括对农村阶级斗争的设计,都保持了与主流意识形态的一致性。
这一点与柳青的《创业史》有某种相似性,但不同的是,《创业史》的作者对农村阶级关系及其冲突更加具备了高屋建瓴的理性把握,因而也就更加具备了思想的“深刻性”和人物矛盾冲突的“尖锐性”。
但应该说明的是,这种深刻与尖锐都是从当时的主流意识形态的立场而言的,《山乡巨变》所缺乏的正是这两点,作家是把一场政治运动放在民间生活舞台上演出,回避了思想的深刻性,却换得了人情的自然、醇美与和谐;回避了人物矛盾冲突的尖锐表达,却散淡地写出几个活灵活现的农民性格。
“民间文化形态”表现在文学创作上是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孤立地使用“民族形式”和“民间语言”说明不了小说的真正艺术成就。
形容欢迎的句子
有很多如:喜迎八方来客!扫榻以迎:把床打扫干净以迎接客人.对客人表示欢迎的意思.接风洗尘:指设宴款待远来的客人,以示慰问和欢迎.夹道欢呼:众人排列在道路两旁呼喊,表示对来宾的欢迎.都中纸贵:形容别人的着作受人欢迎,广为流传.倒屣而迎:屣:鞋.古人家居脱鞋席地而坐,争于迎客,将鞋穿倒.形容热情欢迎宾客.
如何写会议新闻稿
会议类新闻通稿在各类通稿中结构最严谨,语言逻辑要求最高的一类。
这种新闻稿要求作者要将会议精 神融入到稿件中。
这一类新闻稿的结构一般是:第一段,写好导语,点明与会人员、主持人;第二段,提炼领导讲话、嘉宾发言的主要内容;第三段,理清会议的程序;第四段,介绍会议举办的背景或者举办该会议的意义。
写这类新闻稿时,必须注意一下几点: 1、标题要恰当,符合会议的规格 不同的会议,写的通讯稿不同,首先就体现在标题上,会议的标题要尽量符合会议的规格。
2、导语中要体现会议的名称、举办的地点等要素的全称。
导语是全文中最直接、最集中体现会议情况的话语,导语写得好,通讯稿要表达的内容就可以很好地把握了。
所以,写导语的时候不能过于省略,而必须正式一点,要把会议全称、举办地点等要素写清楚。
比如“2008 年北京奥运会志愿者座谈会”,这是会议的全称,漏掉一个字都不行。
会场横幅上的会议名称是如此,新闻中就应该这样体现,这是客观性的一个体现。
而举办的地点则要写清楚明白,这要写明、写全。
3、写清出席的领导姓名、职称,注意领导的排序问题。
会议一般都有领导参加,而且领导是会议的重点内容,因此在新闻稿中对出席的领导进行简要的介绍是必不可少的。
介绍出席的领导的时候,要特别注意写清楚领导的职位,而且职位要在姓名之前。
如果有多个领导出席,新闻中还存在介绍领导的先后问题,奉行的原则就是“来宾位于最前,综合级别、资历来排序。
”但有时候,领导的排序不仅要按照级别,也要考虑到领导的资历问题。
例如,同样是副区长,为什么有的副区长一定要放在前面,而有的放在后面,这是因为各位副区长的资历不同,有的副区长职称较高,有的副区长任期较久,甚至有的副区长比较年长,这些都是领导排序需要注意的问题。
4、领导讲话内容的提炼。
在会议类新闻稿中,领导的讲话内容最重要的。
但又不能将领导讲话的所有内容抄进新闻稿中。
所以,要对这些讲话内容进行提炼。
提炼领导的讲话内容要注意措辞,用词简练,要体现出层次感,一些理论方面的提法要准确,要提高理论的高度。
领导讲话都是很有逻辑性的,将各层次的内容用一两句话提炼出来,再按顺序组合,就能把领导的讲话的精髓囊括了。
比如领导的致辞,一般分为三大部分的内容,首先是领导对出席会议的嘉宾、师生代表的欢迎;其次是简要介绍会议的背景;最后是对与会的人员提出一些希望。
再比如领导的重要讲话,一般分为四个部分,首先是肯定之前取得的成绩;其次是概括召开本次会议的意义,再次是本次会议的主要内容的介绍,最后是对与会人员提出几点关于认真贯彻会议精神的要求。
5、介绍会议的程序要有主次。
领导讲话结束后,要介绍整个会议的流程,会议上进行的活动可能有很多,这就要求作者要注意分清主次,跟会议主题联系紧密的重点介绍,而一些琐碎的程序则少介绍或不介绍,如会议的讨论环节、收看重要的视频资料、表彰环节等都是比较重要的程序,而像分发、收取材料等环节则可略去。
6、描绘会场气氛。
会场的气氛能够让读者了解与会人员对召开此次会议的态度,了解会议的反响,奠定会议的基调,是宣传会议的一个重要部分。
一般情况下,会场气氛往往是热烈的,主要从与会人员的反应中获得信息,如 “xxx 的讲话引起了与会人员的激烈讨论”、“全场掌声不断”等。
7、简要概括举办会议的意义。
新闻通讯稿的最后一段往往要简短评论会议的意义,意义同样要注意层次感。
一般分成三个部分来写会议的意义,首先是对全区的意义,其次是对职能部门自身建设的意义或者是对某项制度建设的意义,最后则是对个人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