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句子网

伤感说说 爱情说说 心情说说 经典说说 个性说说 搞笑说说 励志说说 节日说说 唯美说说 图片说说

佛经名言出自哪一本

佛经经典名句,有哪些

1、一切皆为虚幻。

2、不可说。

3、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4、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人妄动,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

5、一花一世界,一佛一如来。

6、前生500次的回眸才换得今生的一次擦肩而过。

7、大悲无泪,大悟无言,大笑无声。

8、苦海无边,回头是岸。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9、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10、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11、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12、苦海无涯,回头是岸。

13、前世五百年的回眸才换得今世的擦肩而过14、为何不必

15、一切皆为虚幻16、不可说,不可说17、菩提并无树,明镜亦无台,世本无一物,何处染尘埃

18、放下屠刀,立地成佛19、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20、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

21、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长久,求不得,放不下。

22、命由己造,相由心生,世间万物皆是化相,心不动,万物皆不动,心不变,万物皆不变。

23、笑着面对,不去埋怨。

悠然,随心,随性,随缘。

注定让一生改变的,只在百年后,那一朵花开的时间。

24、刹那便是永恒。

25、种如是因,收如是果,一切唯心造。

26、爱别离,怨憎会,撒手西归,全无是类。

不过是满眼空花,一片虚幻。

27、由爱故生忧,由爱故生怖,若离于爱者,无忧亦无怖28、以物物物,则物可物;以物物非物,则物非物。

物不得名之功,名不得物之实,名物不实,是以物无物也。

29、人无善恶,善恶存乎尔心。

30、声在闻中,自有生灭。

非为汝闻声生声灭,令汝闻性为有为无。

31、华严奥藏,法华秘髓,一切诸佛之心要,菩萨万行之指南,皆不出于此也。

欲广叹述,穷劫莫尽,智者自当知之。

32、佛言:人系于妻子舍宅,甚于牢狱。

牢狱有散释之期,妻子无远离之念。

情爱于色,岂惮驱驰。

虽有虎口之患,心存甘伏。

投泥自溺,故曰凡夫。

透得此门,出尘罗汉。

33、迦叶佛偈 一切众生性清净,从本无生无可灭。

即此身心是幻生,幻化之中无罪福。

34、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35、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

36、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

若见世间过,即非真修者。

37、个个恋色贪财,尽是失人身之捷径;日日耽酒食肉,无非种地狱之深根。

38、真为生死,发菩提心。

以深信愿,持佛名号。

39、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疑物,何处染尘埃。

40、觉了一切法,犹如梦幻响。

41、缘起法身偈 诸法因缘生,我说是因缘。

因缘尽故灭,我作如是说。

42、诸余罪中,杀业最重;诸功德中,放生第一43、溪声便是广长舌,山色岂非清净身

44、见色起淫心,报之在妻女。

45、报君今日是十六,念佛须当戒淫欲。

淫欲断时生死断,便是如来亲眷属。

46、佛言:沙门行道,无如磨牛,身虽行道,心道不行。

心道若行,何用行道。

47、拘那含牟尼佛偈 佛不见身知是佛,若实有知别无佛。

智者能知罪性空,坦然不惧于生死。

48、毗婆尸佛偈 身从无相中受生,犹如幻出诸形像。

幻人心识本来无,罪福皆空无所住。

49、七佛通诫偈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50、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

五蕴悉从生,无法而不造。

51、罗衣偏罩脓血囊,锦被悉遮屎尿桶。

52、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

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53、过去心不可得 现在心不可得 未来心不可得。

54、若信愿坚固,临终一念十念,亦决得生。

若无信愿,纵将名号持之风吹不入,雨打不湿,如铜墙铁壁相似,亦无得生之理。

55、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

56、佛菩萨虽修六度万行,广作佛事,但视同梦幻,心无住著,远离诸相;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无修而修,修即无修,终日度生,终日无度。

”57、故一声阿弥陀佛,即释迦本师于五浊恶世,所得之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

今以此果觉全体授与浊恶众生,乃诸佛所行境界,唯佛与佛方能究尽,非九界自力所能信解也。

58、皱者为变,不皱非变;变者受灭,彼不变者,原无生灭,云何于中受汝生死

59、佛言:夫为道者,如被干草,火来须避。

道人见欲,必当远之。

60、爱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净土。

61、佛言,爱欲莫甚于色。

色之为欲,其大无外,赖有一矣,若使二同,普天之人,无能为道者矣。

62、若人知心行,普造诸世间。

是人则见佛,了佛真实性。

63、此身已在含元殿,更向何处问长安。

64、三界轮回淫为本,六道往返爱为基。

65、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66、佛言。

睹人施道。

助之欢善。

得福甚大。

沙门问曰。

此福尽乎。

佛言。

譬如一炬之火数百千人。

各以炬来分取。

熟食除冥。

此炬如故。

福亦如之。

67、若欲放下即放下,欲待了期无了期。

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68、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

69、且破心头一点痴 ,十方何处不加持,圆明佛眼常相照,只是当人不自知。

70、佛言:慎勿视女色,亦莫共言语。

若与语者,正心思念:我为沙门,处于浊世,当如莲华,不为泥污。

想其老者如母,长者如姊,少者如妹,稚者如子。

生度脱心,息灭恶念。

71、二八佳人体似酥,腰间仗剑斩愚夫。

虽然不见头落地,暗里摧君骨髓枯。

72、厌离未切终难去,欣爱非深岂易生。

铁围山外莲花国,掣断情缰始放行。

73、佛言:夫为道者,如牛负重,行深泥中,疲极不敢左右顾视。

出离淤泥,乃可苏息。

沙门当观情欲,甚于淤泥。

直心念道,可免苦矣。

74、施主一粒米,重如须弥山,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还。

75、我自无心于万物,何妨万物常围绕。

76、是日已过,命亦随减。

如少水鱼,斯有何乐。

77、一迷为心,决定惑为色身之内,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虚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譬如澄清百千大海,弃之,唯认一浮沤体,目为全潮,穷尽瀛渤,汝等即是迷中倍人。

78、知见立知,即无明本。

79、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林中,心不动则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人妄动,则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

80、归元性无二,方便有多门。

81、拘留孙佛偈 见身无实是佛见,了心如幻是佛了。

了得身心本性空,斯人与佛何殊别。

82、若诸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淫,则不随其生死相续。

汝修三昧,本出尘劳。

淫心不除,尘不可出。

纵有多智禅定现前,若不断淫,必落魔道。

83、佛言:当念身中四大,各自有名,都无我者,我既都无。

其如幻耳。

84、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

85、芙蓉白面,须知带肉骷髅;美貌红妆,不过蒙衣漏厕。

86、我观是南阎浮提众生,举心动念无不是罪。

87、空生大觉中,如海一沤发。

有漏微尘国,皆依空所生。

沤灭空本无,况复诸三有。

88、自恐多情损梵行,入山又怕别倾城,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

89、弥陀好念,勿虚彼国之金台;阎老无情,莫惹他家之铁棒。

90、人在爱欲之中独生独死,独去独来。

苦乐自当,无有代者。

91、智人除心不除境,愚人除境不除心。

心既除矣,境岂实有。

92、一切法门,明心为要;一切行门,净心为要。

明心之要,无如念佛。

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不假方便,自得心开。

净心之要,无如念佛。

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佛号投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

93、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

94、诸行无常,一切皆苦。

诸法无我,寂灭为乐。

95、生死炽然,苦恼无量;发大乘心,普济一切,愿代众生,受无量苦,令诸众生,毕竟大乐。

96、释迦牟尼佛偈 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

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

97、尸弃佛偈 起诸善法本是幻,造诸恶业亦是幻。

身如聚沫心如风,幻出无根无实性。

98、毗舍浮佛偈 假借四大以为身,心本无生因境有。

前境若无心亦无,罪福如幻起亦灭。

99、大可笑,大可笑

好汉多迷屎尿窍

100、冻死不攀缘,饿死不化缘,穷死不求缘。

佛经经典名句

佛家经典的醒世禅语佛曰:由爱故生忧,由爱故生怖,若离于爱者,无忧亦无怖。

伽叶:如何能为离于爱者

佛曰: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即为离于爱者。

伽叶:释尊,人生八苦,生、老、病、死、行、爱别离、求不得、怨憎会。

如何无我无相,无欲无求

佛曰:爱别离,怨憎会,撒手西归,全无是类。

不过是满眼空花,一片虚幻。

伽叶:释尊,世人业力无为,何易

佛曰:种如是因,收如是果,一切唯心造。

伽叶:世人心里如何能及

佛曰:坐亦禅,行亦禅,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春来花自青,秋至叶飘零,无穷般若心自在,语默动静体自然。

伽叶:有业必有相,相乱人心,如何

佛曰:命由己造,相由心生,世间万物皆是化相,心不动,万物皆不动,心不变,万物皆不变。

佛语有云:宁静而致远。

佛语有云:心动则物动,心静则物静。

佛语有云:随心、随缘、随性。

佛语有云:万法唯心。

佛语有云:风亦不动,树亦不动,乃汝心动也。

佛语有云: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

佛语有云: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佛语有云:善恶一念之间。

佛语有云: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

佛语有云:人非草木,孰能无情。

佛语有云:厚德载物,有容乃大。

佛语有云:君子能忍,必成大器。

佛语有云:九九归一、终成正果。

佛语有云:祸往者福来。

佛语有云:无色无相,无嗔无狂。

佛语有云:以物物物,则物可物;以物物非物,则物非物。

物不得名之功,名不得物之实,名物不实,是以物无佛语有云:生不带来,死不带去。

佛语有云:众生皆平等。

佛语有云:有其因,必有其果。

佛语有云:即种因,则得果,一切命中注定。

佛语有云:凡事太尽,缘分势必早尽。

佛语有云: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长久,求不得,五阴盛。

佛语有云:一刹便是永恒。

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心亡罪灭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

诸法因缘生, 我说是因缘;因缘尽故灭,我作如是说。

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

一切行无常,生者必有尽,不生则不死,此灭最为乐。

一切皆为虚幻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若以音求我 ,若以色见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不可说。

(有些话是不能说出来的。

一旦失口,往往一丝脆弱的牵伴都会断掉,纵然痛惜也)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人妄动,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

一花一世界,一佛一如来。

前生500次的回眸才换得今生的一次擦肩而过。

大悲无泪,大悟无言,大笑无声。

苦海无边,回头是岸。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必惹尘埃 佛前有花,名优昙华,一千年出芽,一千年生苞,一千年开花,弹指即谢,刹那芳华寒山问拾得:世间有人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骗我,如何处治乎

拾得曰:只要忍他、让他、由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过几年你且看他。

前世今生,命运轮回,因果报应,这句话出自哪本佛经。

多念“地藏王菩萨本愿经”。

1.您很诚恳至心读诵是感应的条件,每天坚持定会有感应(地藏王菩萨邦您解决问题);但不应求感应神通以防偏邪,妨求大道菩提。

2.如中断一品中可重读或略想已读内容,目的是思维义理接住。

中途可以喝水,思维义理接住连续。

3.每一品的名称要读,是经品的中心要点。

4.念完后要回向正确的回向顺序:从小到大,由自向他;1先回向自己、在世亲人、同修;2历代六亲眷属;3回向给冤亲债主(那些自己曾经伤害过的人,为他们祈福,求得他们原谅);4回向法界。

记载回向是佛教的特有名词,亦是重要的修行法门。

大乘义章》卷九云:言回向者,回己善法有所趣向,故名回向。

即希望施自己之善根功德与予他者,并以己之功德而期他者皆成佛果,回向于佛道。

通俗地说就是以自己所修之善根功德,回转给众生,并使自己趋入菩提涅盘。

或以自己所修之善根,为亡者追悼,以期亡者安稳。

就如手拿一根蜡炬去引燃其它的蜡烛,不但原来的蜡烛本身的光亮未曾减弱,反而和其它蜡烛的光光相照,而室内更为光明、更为明亮。

所以,回向愈多,不但自身的功德未曾减少,而且能利益更多的人,功德也就更为殊胜。

可以按如下回向偈回向:愿消三障诸烦恼,愿得智慧真明了;普愿灾障悉消除,世世常行菩萨道。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也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回向:愿以某某之功德回向给一切家亲眷属,冤亲债主,一切有缘众生和法界一切众生,愿大家都能业障消除,福慧增长,离苦得乐,早证佛果

5随心。

读经过程注意随文入观,解经义理。

念前按经文提示,念香赞、开经偈、本师圣号等。

念时观想地藏王菩萨在你座上方,观想你和家人还有过世的怨亲债主在菩萨坐下念地藏王菩萨经,一节念完,才可以休息一下继续念下节,不能中间停止,这样直到念完整部经,再用两只手举过《地藏王本愿菩萨经》头顶礼,说:念经所得到的功德回向给,您和你家人的宿世怨亲债主,愿他们早日听到佛法,去转生、超脱。

这样就功德无量了。

持诵经文注意事项:1、持诵时必须发出声音,但无须大声朗诵,重以诚心诚意的恭敬心和忏悔心护念之。

(注一)2、持诵时,或跪、或立、或坐皆可。

3、24小时皆可持诵,但每部持诵过程以90分钟为最适当,速度宜不急不徐,切莫过快,否则诵经之功德力将会减少。

若以速度取功德则是以贪执心修法,非正法;诵经重点贵于以虔诚恭敬之心相应之。

(注二)4、关于诵经立香案:家中若有佛堂者,需奉三柱香,口念:“恭请南无大慈大悲地藏王菩萨慈悲护持”(三称)。

持诵经文之中,若间隔一小时以上需要重新恭请。

(注三)5、持诵的过程可能会有一些现象,例如:头晕目眩、流眼泪、字体模糊、身体酸软不适、心生疑惑、杂念纷至等,尤以刚开始持诵的第一个月内最为严重。

遇此情况者,种种现象乃累生累世的冤亲债主作祟所致,应以最忏悔的心,祈求冤亲债主原谅,更要以最勇敢负责的心来圆满现前之因缘果报。

****原理:人的修行以消除业障、偿还因果债、忏悔恶业为始,之后方能无碍的修法。

冤亲债主纠缠是阴阳皆苦的果报;运势不好、事业不顺、夫妻不和、子女乖违、甚至于修行的诸多障碍,几乎全部因为冤亲债主得不到超拨而欲索债所引起。

“万法皆因缘所生”、“如是因、如是果”(过去世所造的诸恶业为因,今生冤亲讨债为果),若无法超拨冤亲债主,菩提道上必是难上加难,所以每个人应以至少持诵200部以上《地藏经》的功德力,回向因果,超拨个人累生累世的冤亲债主,得令往生净土,究竟解脱。

(注四)****重在回向:诵经有不可思议功德,而功德回向是很重要的。

通常经书上回向十方一切众生的回向偈并非不好,但欲先消除自己的业障,忏悔宿业,还是应先回向给与自己关系密切的累生累世的冤亲债主,这些众生与你最有缘,最易障碍你、纠缠你。

故应首先超拨他们。

解决他们的问题之后,自己的业障消除了,修行道上畅通了,你再发心将功德普皆回向十方众生、求生净土。

回向文如下地藏经回向文(每次念经后回向):(合掌)弟子×××愿以此所诵《地藏经》×部(或念佛菩萨圣号)之功德,回向给弟子×××累生累世的冤亲债主。

祈请南无大慈大悲地藏王菩萨慈悲做主,超拨他们,令业障消除,离苦得乐,往生净土。

弟子×××真心求忏悔。

(念三遍)此回向文是专门指定回向给自己或亲友累生累世的冤亲债主,不用于做其它的回向。

注一:持诵《地藏经》时最易召感冤亲债主前来听经,这也正是《地藏经》的灵验和殊胜之处,持经发声,正起到为他们开示的作用。

注二:《地藏经》24小时都可以读诵,而净空法师更主张晚上读经,能为更多前来听经的冤亲债主开示,反而功德会更大。

(提示:若以功德之心来修法亦非正法,功德不应贪著。

)另外,如果读经感应过于强烈,而自己又胆怯,只白天读经亦无不可。

读经感应强烈,正暗示着冤亲债主希望被超拔的强烈愿望,也是自己业障深重的表现,我们更应该勇敢精进。

很多人因此而不再读《地藏经》,这是完全错误的。

注三:如果家里没有佛堂或其它原因,不燃香亦可。

“恭请南无大慈大悲地藏王菩萨慈悲护持”(三称)仍然要念。

注四:如果发愿至少念诵200部《地藏经》来超拔自己累生累世的冤亲债主时(累世的父母也在其中,并且首先受益),最好规定出诵经期限,以尽孝道的心、忏悔的心、虔诚恭敬之心而勇猛精进,容易得到地藏菩萨的感应并种种加持。

如果自己工作繁忙、时间不便,可联合家人一起诵经,然后回向给自己的冤亲债主。

最忌发愿后不精进,迟迟不能完成,如果你是冤亲,也会怀疑诵经者的诚意了。

所以,以尽孝道的勇猛心最易得到诵经的感应。

地藏法门的殊胜之处并非局限于此,如何培福修福、如何避祸、如何不堕三恶道、如何超度祖先、如何使生儿育女平安获福、如何外出平安事事如意……等等方面,地藏经中都有详细说明请您网上看五台山参梦老和尚“大乘大集十轮经”、“地藏王菩萨本愿经”、“占察善恶业报经”。

看宣化上人“地藏王菩萨本愿经浅释”。

六祖寺大愿法师“地藏王菩萨本愿经学记”。

等祖师大德讲解。

印光大师开示如下至于读经,当先阅经文,次看注疏。

若欲随分亲得实益,必须至诚恳切,清净三业。

或先端坐少顷,凝定身心,然后拜佛朗诵,或止默读。

或拜佛后端坐少顷,然后开经。

必须端身正坐,如对圣容,亲聆圆音,不敢萌一念懈怠,不敢起一念分别,从首至尾,一直阅去,无论若文若义,一概不加理会。

如是读经,利根之人,便能悟二空理,证实相法。

即根机钝劣,亦可以消除业障,增长福慧。

六祖谓但看金刚经,既能明心见性,即指如此看耳。

参考资料:【印光大师】读经须知 修地藏菩萨法门 1.是一切法门的基石。

和 一切法门相通;同时也是独立法门:以地藏三经自成体系,理相修证具足。

请您网上看五台山参梦老和尚“大乘大集十轮经”、“地藏王菩萨本愿经”、“占察善恶业报经”;他老人家是地藏王的老修行、大修行。

我看过很真实。

各种修法都有祥尽解说。

2. 理由如下: 一、佛世尊将我们人、天六道全部托付于地藏王菩萨,地藏王菩萨是佛的总代理;是邦助六道众生解决根本生死问题,是超度一切众生的、给众生好的去处按排如升天转生。

二、地藏菩萨是现在世界人、天鬼神大总管。

是现代世界,宇宙、人生的主宰威神力 。

三、地藏菩萨是“金地藏”:能生成一切宝物、财产;乃至法财、法宝。

我们念想、礼敬、称号,他老人家的如意宝珠能满你一切正愿。

给你一切大财宝 。

四、现在我们每个人所受的一切苦、所有不幸苦恼、乃至大小挫折不顺都是自己的“业力”造成。

念地藏经,称其名号;能消我们“业障”使我们一切顺利;全家都快乐。

五、地藏菩萨专门救拔人天一切苦;乃至畜生、鬼道、地狱,故也能超度一切亡灵亲友。

这是他老人家大愿力所致。

观音菩萨大力向我们推荐、流布;文殊大菩萨也给我们众生启请;虚空藏菩萨也作证明。

六、地藏菩萨能送学佛人,去十方任何佛净土。

大集十轮经所开示。

阿弥陀经讲极乐世界“黄金为地”就是金地藏;他是一切净土的依止。

七、地藏经是一切经典的基础;是天地万物的根本。

因为他揭示了宇宙、人生的根本规则:业因果报。

求几句“佛曰”开头的佛经,五句以上,谢谢。

和比较有人生哲理的,经典一些,不是名人名言哦~

佛曰:万发缘生,皆系缘分 佛曰:千灯万盏,不如心灯一盏 佛曰: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而已子。

佛曰: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佛曰:苦海无涯,回头是岸。

佛曰:前世五百年的回眸才换得今世的擦肩而过 佛曰:为何不必? 佛曰:一切皆为虚幻 佛曰:不可说,不可说 佛曰:菩提并无树,明镜亦无台,世本无一物,何处染尘埃! 佛曰: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佛曰: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 佛曰: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

问曰:“为何人有善恶之分

” 佛曰:“人无善恶,善恶存乎尔心” 问曰:“如何能静

如何能常

” 佛曰:“寻找自我。

” 问曰:“世间为何多苦恼

” 佛曰:“只因不识自我。

” 问曰:“人为何而活

” 佛曰:“寻根。

” 问曰:“何谓之根

” 佛曰:“不可说。

” 佛曰:不可说,不可说,一说即是错 佛曰: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长久,求不得,放不下。

佛曰:命由己造,相由心生,世间万物皆是化相,心不动,万物皆不动,心不变,万物皆不变。

佛曰:笑着面对,不去埋怨。

悠然,随心,随性,随缘。

注定让一生改变的,只在百年后,那一朵花开的时间。

佛曰:刹那便是永恒。

佛曰:种如是因,收如是果,一切唯心造。

佛曰:爱别离,怨憎会,撒手西归,全无是类。

不过是满眼空花,一片虚幻。

佛曰:由爱故生忧,由爱故生怖,若离于爱者,无忧亦无怖 佛曰:以物物物,则物可物;以物物非物,则物非物。

物不得名之功,名不得物之实,名物不实,是以物无物也。

佛经起源于出处

你这个问题提到好,我也是这样看待的,如果没有中国五千年灿烂的文化,佛经的翻译绝对没有这么精炼而意蕴深远。

我们可以来看一下佛经的中国翻译的历程。

根据汉文佛经翻译的历程,我们可以将其分为四个阶段:一、东汉,初创翻译时期:东汉明帝年间,朝廷派遣使者从西域请来了摄摩腾和竺法兰两位僧人,这两位僧人不仅从西域带来了佛像,还带来了佛经。

由于这些佛经是从印度传人的梵文经书,为了便于传教,摄摩腾和竺法兰将佛经翻译成了汉文。

自此以后,中印两国的僧人来往不断,更多的佛经传入中国,经过200多位译师10个世纪的辛勤努力,由梵文翻译过来的汉文三藏达到了1690余部、6420余卷,佛教的声闻乘、性、相、显、密各部学说都系统地介绍到中国,从而形成了中国佛教的巨大宝藏。

我国最早的汉译佛经是《四十二章经》,相传为摄摩腾和竺法兰所译,这是我国翻译梵文佛经的开始。

感谢金庸先生通过《鹿鼎记》的电影普及了这一部经书。

东汉时期,大多数译经僧来自西域,其中以来自安息的安世高王子和来自西域大月氏的支娄迦谶最为著名。

这个时期,我国的佛经翻译事业还处于初创时期,还不能进行有计划有系统的翻译,所译的经书很少是全译本,翻译的经书也有很多问题,这时所译的经书大小乘并行,佛教在中国思想界已占据了一席之地。

二、东晋、隋代,官方翻译时期:从东晋至隋代,梵文佛经大量传入中国。

这一时期,佛教得到了统治者的信奉,佛教翻译也得到了官方的支持,由私人翻译佛经转为官方翻译佛经。

前秦初年,开始了官方组织的集体翻译工作,由僧人道安主持译场翻译佛经,据说这是中国最早的大型佛经翻译场。

20多年后,西域人鸠摩罗什在长安组织了官方译场,集中了800名高僧共同翻译佛经。

继鸠摩罗什之后,外国译师来者相继,主要经论不断被翻译出来,形成了中国佛教的第一个译经高潮。

三、唐代,全盛翻译时期:在唐代,梵文佛经得以全面系统地翻译,由官方组织的译经场规模更加宏大,组织更为完备。

这更要感谢唐僧这一位的取经的高僧大德的贡献了。

因为取经所造成的巨大轰动,使得唐僧能够说服李世民动用了官方的力量来组织翻译,这里面集合了中国水平最高的学术家、高僧大德和语言家参与(而且,唐朝是中华民族文明进化到最巅峰的朝代,不像现在,科技文化始终在进化,但人类道德文明却在堕落,这一点姑且不展开,我们只需要想想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就是了,现在我们哪一样能相提并论:微博

短信息

黄段子

现代诗

微信

),所以唐僧系统的翻译规模、严谨的翻译作风和丰富的翻译成果,在中国翻译史上都留下了光辉的典范。

自此,中国佛教形成八大宗派,标志着中国佛教理论的成熟,不但各大宗派都有自己的经典和著述,而且还产生中国唯一一部被称为“经”的佛典,即禅宗的《坛经》,汉文佛经的数量日益增加。

四、宋代以后,刻本翻译时期:北宋太平兴国七年(公元982年),宋太宗重新组织译场,恢复了自唐元和六年(公元811年)中断了100余年的佛经翻译事业。

自宋以后,佛经翻译逐渐减少,但由于雕版印刷技术的广泛应用,佛经的印刷和流通速度得以加快。

北宋开宝年间,宋朝官方主持完成了《开宝藏》,这是中国第一部刻本佛教大藏经。

——所以,综上所述,佛经能够有今天的规模,中华文明的这一块肥沃的土壤功不可没,没有了中华文明,或许佛教就只存在于少量的国家里了,所以当年达摩的师父就看出来东土大唐有大气象,要弟子一定要过去传法,这是十分有远见的决定啊

那就爱自己的爱 这还是不是信仰,出自哪段佛经

没有这样的经典,是他人杜撰的作品。

佛陀看透了爱情是无常的本质,不会教人执着于爱情的。

佛经里说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什么意思

佛教作种曾经几乎成为我国全民宗教的文化,传播时间两千多个春夏,范围遍及大河上下、长城内外,对我国的语言词汇必然会产生不可低估的作用。

我们现在所经常使用的很多词,如“献身”、“习气”、“方便”、“障碍”、“一刹那”……本来就都是佛教名词。

成语是经过千锤百炼而形成的语言精华,是我国词汇宝库中的明珠。

在璀璨夺目的成语之中,竟有200多条是与佛教有关的

【味同嚼腊】《楞严经》卷八:“我无欲心,应汝行事。

于横陈时,味同嚼腊。

”谓修行人清心寡欲,淡于世味。

后世以此比喻寡淡无味,了无情趣。

如《儒林外史》:“但世人一见了功名,便舍着性命去求他,及到手之后,味同嚼蜡。

”【单位】指禅林僧堂中,僧人坐禅的座位。

在座位上方贴有各人名字,故称单位。

如《敕修百丈清规·日用轨范》谓:“昏钟鸣须先归单位坐禅。

”此词以后用于计算事物数量的标准。

如“米”为计量长度的单位,“时”为计算时间的单位,“克”为计算重量的单位,等。

机关、团体或其所属的某一部门称为工作单位。

【空中楼阁】出于《百喻经三重楼喻》:谓昔有富翁,欲造三重楼。

木匠依吩咐,开始在地面上砌砖。

富翁惊问何故

木匠答道:“作三重楼呀

”富翁急忙说:“我不要下面二重,只要最上一层

”木匠不胜惊异,说明不造下二重就不能造最上一层的道理。

但是,富翁还是执迷不悟,引来了众人的嘲笑。

佛教用这个比喻说明修行者应筑好根基,循序渐进的道理。

今多用以比喻虚幻的东西或空想。

【现身说法】佛菩萨均有法身、报身和化身。

化身是法身的妙用,能够自在变现,度化众生。

化身能够根据众生的机缘,随时随地应现于世,所谓“千百亿化身”。

佛菩萨出于大悲心,不住于涅槃寂静中,出生入死,方便宣教,普渡众生,称为“现身说法”。

释迦佛昔在兜率天为菩萨时,“于十方界,现身说法”(见《五灯会元》卷一)。

观世音菩萨自称:“我与彼(众生)前,皆现其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楞严经》卷六)所现之身,包括人、天、龙、鬼乃至禽、鸟,花、树;所说之法,多至“八万四千法门”。

后来,人们用自已的亲身经历和行为去劝说别人,也叫做“现身说法”。

【皆大欢喜】原为佛经结束语中的习惯用语。

如《维摩诘经· 嘱累品》:“一切大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又如《法华经· 普贤菩萨发品》:“一切大会,皆大欢喜,受持佛语,作礼而云。

”谓参加法会的大众听佛讲经说法后,都感到身心愉悦,无比欣喜。

后泛指大家都很高兴。

【挂羊头卖狗肉】《晏子春秋·内篇杂下》曾说到:“君使服之于内,而禁之于外,犹悬牛头于门而卖马肉于内(市)也。

”但形成现代流行的这则(挂羊头,卖狗肉)谚语,则是佛教禅宗。

《五灯会元· 卫州元丰院清满禅师》说:“有般名利之徒为人天师,悬羊头,卖狗肉,坏后进初机,灭先圣洪范。

你等诸人,闻恁么事,岂不寒心

”后来用“挂羊头,卖狗肉”比喻用好的名义做招牌来兜售低劣的货色。

【顺水推舟】顺着水流的方向推船,比喻顺应某种形势而说话、办事。

原为禅语,见《续灯录》卷七:“到这里唤著顺水放船。

”又如金·万松老人《从容录》:“本要以毒攻毒,长庆只解顺水推船。

”“顺水推舟”在禅宗那里比喻随顺众生的机缘,开示说法。

【看风使帆】原为禅语,意为随缘,对机。

语本《五灯会元》卷十六:“看风使帆,正是随波逐浪。

截断众流,未免依前渗漏。

”这是法云法秀禅师上堂开示的法语。

法秀属禅宗云门宗门下。

该宗祖师文偃有“云门三句”,名噪丛林,即“函盖乾坤句,截断众流句,随波逐浪句”。

“看风使帆”是解释“随波逐浪句”的。

后变为“随风倒舵”、“看风转舵”、“见风转舵”等,比喻顺着势头行事,多含贬义。

【前因后果】因是能生,果为所生;有因则必有果,有果则必有因。

这就是佛教讲的因果关系。

同时,佛教又说因果必通于过去、现在和未来这“三世”。

如《因果经》说: “欲知过去因者,见其现在果;欲知未来果者,见其现在因。

”《涅槃经·陈如品》说:“善恶之报,如影取形,三世因果,循环不失,此生空过,后悔无追。

”这就是说善因必有善果,恶因必有恶报,有原因必有结果。

后来以“前因后果”指事情的整个过程。

【借花献佛】佛说法时,诸天散花。

佛国净土也有昼夜雨花的祥瑞。

释迦佛涅槃时,大众持香花、宝幢等供养。

以献花、焚香礼敬佛等三宝,称为“香花供养”,是佛门习见的仪规。

“借花献佛”典出《过去现在因果经》卷一。

释迦佛过去世为善慧仙人,闻普光佛出世,欲觅名花供养。

遇一位青衣,密持七支莲花而过,莲花感善慧之诚,踊出瓶外,青衣大惊。

善慧“为欲成就一切种智,度脱无量众生”,愿以五百钱购取五支莲花。

青衣见其诚心,即以五花相赠,愿结生死之缘,又“请寄二花以献佛前,使我生死不失此愿”。

善慧旋至普光佛所,“即散五茎,皆住空中,化成台;后散二茎,亦止空中,夹佛两边”。

普光佛悬记善慧当来作佛,号释迦牟尼。

后因以“借花献佛”比喻借别人之物去做人情。

【家贼难防】本为禅语,见《五灯会元·梁山缘观禅师》:“问:家贼难防时如何

师曰:识得不为冤。

”按佛教以色、声、香等“六尘”为“外六贼”,以眼、耳、鼻等“六根”为“内六贼”。

家贼即指内六贼而言,谓六根的贪欲。

如《杂阿含经》卷四三谓:“内有六贼,随逐伺汝,得便当杀,汝当防护…… 六内贼者,譬六爱欲。

”六根以其内在的贪欲,追逐声色等尘染,劫掠人本性中的善法,故称“家贼难防”。

后因以指家庭内部的小偷或内奸最难防范。

【森罗万象】即纷然罗列在眼前的一切事物,指天地万物。

如鲁迅《华盖集续编马上日记》:“在宇宙的森罗万象中,我的胃痛当然不过是小事,或者简直不算事。

”森罗万象一词出于三国时译出的《法句经》:“森罗及万象,一法之所印。

” 这两句经偈怎么理解呢

原来,森罗万象是“色”,即一切物质现象,而物质现象是刹那生灭、虚幻不实的。

马祖道一禅师指出:“森罗万象,一法之所印。

凡所见色,皆是见心;心不自心,因色故有。

”(《五灯会元》卷三)所谓“一法”,即指能现森罗万象的“一心”而言。

佛教主张“三界唯心”,反对“心外取法”。

“森罗万象”也作“万象森罗”。

【聚沙成塔】把细沙聚成宝塔,也作“积沙成塔”。

语出佛典。

《妙法莲华经·方便品》:“乃至童子戏,聚沙为佛塔。

如是诸人等,皆已成佛道。

”这段偈子的意思是:甚至于小孩子做游戏,也能聚沙为佛塔。

象这样的各种与佛结下善缘的人都已注定将成就佛果。

后比喻积少成多,常与“积腋成裘”合用。

例:要懂得聚沙成塔、积腋成裘的道理,注意节约一滴水、一度电、一滴油。

【醒醐灌顶】“醒醐”是从牛乳中反复提炼而得到的甘美食品。

印度人不但视为“世间第一上味”,而且认为它有较高的药用价值。

佛教常用“醒醐”比喻“无上法味”(最高教义)、“大涅Pan”、“佛性”等。

至于“灌顶”,原来是古印度新王登基时的仪式:取四海之水装在宝瓶中,流注新王之顶,象征新王已享有“四海”的统治权力。

密宗沿用此法,在僧人升任阿She黎(规范师)时,“以甘露水而灌佛子之顶,令佛种永不断故。

”(见《大日经疏》卷十五)后来,诗文中多以“醒醐灌顶”比喻灌输智慧、佛性,除却疑虑,从而心地清凉。

如唐.白居易《嗟落发》诗:“有如醒醐灌,坐受清凉乐。

”又如《西游记》第三十一回:“那沙僧一闻孙悟空三个字,便好似醒醐灌顶,甘露滋心。

”【镜花水月】亦作“水月镜花”。

《大日经》等佛经载有十喻:幻、阳炎、梦、影(谓镜中之形像)、乾达婆城(海市蜃楼)、响、水月(水中所现之月影)、浮浪、虚空花(病眼昏花,于空中所见的种种花状幻象)、旋火轮。

密宗以此十喻观想此世界虚幻不实,而离贪染执著。

故此中“镜”乃指镜像,“花”指虚空花。

《景德传灯录》卷十四:“三界六道,唯自心现,水月镜像,岂有生灭

”后来人们多解作镜中花,水中月,用来比喻诗文中空灵的境界。

宋.严羽《沧浪诗话.诗辨》:“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像,言有尽而意无穷。

【鹦鹉学舌】《景德传灯录.药山惟俨和尚》:“有行者问:‘有人问佛答佛,问法答法,唤作一字法门,不知是否

’师曰:‘如鹦鹉学人语话,自语不得,由无智慧故。

’”禅宗强调直指人心的“顿悟”,反对在语言文字上拾人余唾。

“鹦鹉学舌”,即使学得维妙维肖,也无补于事。

后因以“鹦鹉学舌”比喻人云亦云,没有自已的见解。

【一日不作,一日不食】 亦农亦禅、农禅结合是佛门僧侣的一个优良传统。

僧侣们在礼佛、坐禅之余,不但参加耕种、收割、植树等农林劳动,还要从事砍柴、 挑水等日常劳作。

六祖慧能就曾在碓房内干过杂活。

正式创立农禅制度的是唐代百丈怀海 (720-814) 禅师。

怀海,福州长乐人,出家后师从马祖道一,在江西弘扬禅宗二十多年。

他制了禅寺中的集体劳动制度,称为“普请”法。

怀海以身作则,带领僧众参加劳动。

执事僧见他年老,心中不忍,暗中藏了他的农具,请他歇息。

怀海一时找不到他的农具,竟然不肯吃饭。

“故有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之语,流播寰宇矣。

”事见《五灯会元》卷三。

怀海之后,农禅之风盛行禅林,禅宗认为,穿衣吃饭、日常劳动,都是佛法。

实行农禅,可使得心境溶为一体,佛法、世法打成一片。

也有利于寺院经济的自给自足,增强僧侣的勤劳习惯。

此外,劳动能够活动筋骨,益寿延年。

怀海本人活到九十五岁的高龄,便是明证。

【一报还一报】中国古代原有“报应”之说,谓上天能够降福罚祸。

如《荀子·宥坐》说:“为善者天报之以福,为不善者天报之以祸。

”这种观点本于“天人感应”的理论。

道教亦有“受天报施”(《太平经》)之说。

然而,“报应”之说盛行民间,当在汉末佛教传入以后。

佛教把“报应”建立在“三世因果”的基础上,与中国传统的 “报应”说不同。

佛教认为:各人所受的报应都是自因自果、自作自受的,既非天降,亦非神罚。

种善因得善果,种恶因得恶果。

这种因果报应贯通过去、现在和未来“三世”。

民间根据佛教的说法,而有“一报还一报”之说,如《古今小说·月明和尚度柳翠》:“只因柳翠宣教不行阴骘,折了女儿,此乃一报还一报。

”意为做了怎样的事,就有怎样的报应。

【一刹那】时间极短暂,谓之“一刹那”“刹那”,梵语ksana,“时极短者,谓刹那也”(唐·玄奘《大唐西域记·印度总述》)。

“一刹那”短到什么程度呢

据《仁王护国经》卷上的说法是:“九十刹那为一念,一念中一刹那,经九百生灭。

”佛家用“刹那”这一概念表达世间一切事物生灭变化的连续性和迅速性,谓之 “刹那无常”。

如《景德传灯录·僧那禅师》:“无一尘许间隔,末尝有一刹那顷断续之相。

”【十恶不赦】“十恶”是十种当招致地狱、饿鬼和畜生这“三恶道”苦报的恶业,故又称“十恶业道”。

“十恶”的具体内容,如《未曾有经》说:“起罪之由,起身、口、意。

身业不善:杀、盗、邪淫;口业不善:妄言、两舌、恶口、绮语;意业不善:嫉妒、嗔恚、憍慢、邪见。

是为十恶,受恶罪报。

”行“十恶”而程度严重的,据说要受大苦报。

如《南史·高逸传论》指出:“今则十恶,坠及五无间地狱,刀树剑山,焦汤猛火。

”与“十恶”相反的,称为“十善”,是修行人努力的目标,所谓“行十恶者,受于恶报;行十善者,受于善报”(南朝·梁武帝《断酒肉文》)。

我国古代刑法中出现“十恶”的名称,始见于《隋书·刑法志》,晚于佛教。

刑法“十恶”包括谋反、谋大逆、谋叛、谋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等十条重罪,不在论赦之列,如《明史·刑法志》:“十恶及故犯者不赦。

”因此,俗有“十恶不赦”之说,谓罪大恶极,不可原宥。

【三头六臂】佛经上所说的天神和阿修罗(意译非天,貌丑好斗,有福无德)往往有种种异相。

如大自在天神,其形像是“八臂三目骑白牛”(见《大智度论》卷二)。

天神那吒,其形像是“三头六臂擎天地”(《景德传灯录》卷十三)。

阿修罗的形象是:“体貌粗鄙,每怀嗔毒,稄层可畏,拥耸惊人,并出三头,重安八臂,跨山蹋海,把日擎云”(《法苑珠林》卷九)。

后来,人们就用“三头六臂”来形容神通广大,本领非凡。

【习气】犹言习惯,系长期养成的难以改变的行为、语言和意向。

如宋·苏轼《再和潜师》诗:“东坡习气除未尽,时复长篇书小草。

”陆游《抄书诗》:“书生习气重,见书喜欲狂。

”“习气”多含贬义。

如谓“官僚习气”、“流氓习气”等。

“习气”一词出于梵语Vasana, 谓现行的烦恼历久而形成的种种积习,包括“名言习气”、“我执习气”等。

正如唐·窥基《成唯识论述记》卷二所说:“言习气者,心现行气分重习所成。

”习气相续到成熟时,能招生死果报。

法相宗认为:断除了烦恼的“种子”,伏除了烦恼的“现行”之后,还存在烦恼的“习气”。

“习气”在烦恼中程度较轻微,但是难以断除。

隋·智顗《四教仪》卷八谓:“十佛地者,大功德力资智慧,一念相应慧观真谛,习气究竟尽也。

”这就是说,二乘罗汉还有“习气”,只有佛才能完全断除“习气”。

【不即不离】“不即不离”指物体若分若合或人际关系即不亲热也不疏远。

出于《圆觉经》卷上:“圆觉普照,寂灭无二不即不离,无缚无脱,始知众生本来成佛。

”“不即不离”犹言不一不异,“即”谓融合,“离”谓分别。

“圆觉”是真性,“众生”是妄相,当然是有分别的,所谓“不即”;然而归根结蒂,妄相亦是真性的显现,二者是融合的,所谓“不离”。

犹如波不就是水,但也离不了水。

佛家好用否定式的表达方式,除此之外,还可举出“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去不来”等。

【见怪不怪其怪自败】谓见到似乎是怪异的现象,不大惊小怪,安然不动,自然无事。

本见于禅宗典籍。

如《五灯会元. 泐潭英禅师法嗣》:“见怪不怪,其怪自坏。

”后俗语中多用作“见怪不怪,其怪自败”。

【牛鬼蛇神】牛鬼,传说为地狱中的牛头鬼卒,又称阿傍。

或连称为牛头阿傍。

《楞严经》卷八谓:“亡者神识见大铁城,火蛇火狗,虎狼狮子,牛头狱卒,马头罗刹。

”又《五句辛经》谓:“狱卒名阿傍,牛头人手,两脚牛蹄,力壮排山。

”蛇神,即佛教所说“天龙八部”之一的大蟒神摩睺罗迦,相传它是人身蛇首的乐神,护卫佛法。

后在俗语中衍为“牛鬼蛇神”一词,最早见于唐代杜牡对同时代诗人李贺的评价:“鲸吸鳌掷,牛鬼蛇神,不足为其虚荒诞幻也。

”(《李长吉歌诗序》)比喻诗文、作品的虚幻怪诞。

又如清. 刘献廷《广阳杂记》卷四:“牛鬼蛇神,纷然满纸,不复可以寓目矣。

”也比喻歪门邪道、阴暗丑恶的东西。

如《儿女英雄传》第四十回:“至于外省那班作幕的,真真叫牛鬼蛇神,无般不有,这都是我领教过的。

【火中生莲】比喻虽身处烦恼中而能得到解脱,达到清凉境界。

源出佛教《维摩诘经. 佛道品》:“火中生莲华,是可谓稀有,在俗而行禅,稀有亦如是。

”谓火中生莲是难得的,在有俗的世间行禅亦是难得的。

俗语中常比喻稀有难得的事物。

唐. 罗虬《比红儿》诗之三五:“常笑世人语虚诞,今朝自见火中莲。

”宋. 苏轼《陆莲庵》诗:“陆地生花安足怪,而今更有火中莲。

”【心花怒放】佛教以清净的本心譬为莲花,故名“心花”。

《圆觉经》:“若善男子,于彼善友,不起恶念,即能成就正觉,心花发明,照十方刹。

”唐译《华严经》卷六六:“又如满月出现虚空,令可化者心花开敷。

”南朝梁简文帝《又请御讲启》:“俾兹含生,凡厥率土,心花成树,共转六尘。

”后来多用“心花怒放”比喻心情开朗愉快。

【正宗】佛教禅宗称初祖达摩所传的嫡系学派为正宗。

宗,指禅宗。

禅宗自称“宗门”、“宗下”,称其他佛教流派为“教”。

《云峰悦禅师语录序》:“不受然灯记莂。

自提三印正宗。

”宋陈师道《清岩化禅师疏》:“绍云门之正宗,入慧林之半座。

”后泛指学业技术的嫡传正派。

【功德无量】佛家泛称念佛、诵经、布施、持戒、了生死、度众生等一切善事为功德。

惰慧远《大乘义章十功德义三门分别》解释:“功谓功能,能破生死,能得涅磐,能度众生,名之为功。

此功是其善行家德,故云功德。

”如请僧人做佛事,称为“做功德”;护法神吉祥天女,称为“功德天”;礼敬佛、法、僧“三宝”,称为“种功德田”等。

一桩善事圆满结束,称为“功德圆满”。

【本来面目】指不加饰伪的真相。

“本来面目”原是禅家语,源于《坛经行由品》,谓六祖惠能接受衣钵后,南行到大庾岭,被惠明和尚追上。

惠明声明“我为法来,不为衣来”。

惠能先让他“屏息诸缘,勿生一念”。

然后,惠能说:“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

”惠明当下大悟。

“本来面目”在禅门中指真心、本性;见到“本来面目”也就是“明心见性”。

从《坛经》的故事中可知,不思是非善恶,一念不生,即所谓“本来面目”。

【因果】佛教用以说明一切事物联系、影响和生灭变化的基本理论之一。

释迦牟尼曾驳斥了古印度“外道”所持的邪因邪果、无因有果、有因无果、无因无果等说法。

宋知礼《妙宗钞》谓:“了达因果皆是实相,名为深信。

”深信因果是佛教徒的基本信念。

佛教认为,一切事物均从因缘而生,有因必有果。

隋智Kal《摩诃止观》卷五之下谓:“招果为因,克获为果。

”因又称因缘,果又称果报。

因和果辗转相生,谓之因果报应。

佛教的因果说通于过去、现在和未来,谓之“三世因果”。

“已作不失,未作不得”(《瑜伽师地论》卷三八)是因果说的主要特点。

随着佛教的弘传,因果报应之说深入民间。

今广泛运用因果一词,泛指原因和结果及其内在联系。

如毛泽东《反对本本主义》:“因为他们有丰富的经验,不但懂得现状,而且明白因果。

”【导师】最早见于佛经,其本义是引路人。

如《百喻经杀商主祀天喻》:“入大海之法,要须导师,然后可去。

”佛为让众生迷途知归,指示通向“彼岸”的正道,故称“大导师”。

正如《佛报恩经对治品》所说:“夫大导师者,导以正路,示涅磐经,使得无为,常得安乐。

”菩萨亦可称“大导师”。

如《华严经》谓:“一切菩萨为大导师,引诸众生,入佛法门。

”今通常指在学校中负责指导学生学习和教育的老师。

【劫后余生】佛教认为世界经历一次“成住坏空”的循环,为一大劫。

在“坏劫”之末,世界将发生大火灾。

此时,地狱、人间等下界众生均修习“无觉无观”而躲避到色界三禅天──光音天。

于是,大海枯竭,世界空旷,七日并出,劫火从地狱一直烧到色界二禅天。

待世界进入新的一轮循环又重新生成时,光音天的部分众生陆续进入下界,地狱、人间等重又充满了各类众生。

这就是佛经所描绘的“劫后余生”的。

图景。

【别具只眼】另有一番独特的眼力与高超的见解,与众不同,俗谓之“别具只眼”。

如宋·杨万里《送彭元忠》诗:“近来别具一只眼,要踏唐人最上关。

”“别具只眼”顾名思义,就是比常人多了一只眼。

在佛书上,指的“色究竟天”,天主摩醯首罗(Mahes-vara)竖生在额头上的那只“顶门眼”。

《在智度论》卷二描绘道:“摩醯首罗天,秦(汉)言大自在,八臂三目骑白牛。

”神话小说中“灌口二朗神”的三只眼的形象,当源于此。

那只“顶门眼”不是肉眼而是“天眼”,“天眼所见,自地及下地六道中众生诸物,若近若远,若粗若细,诸色莫不能照”(《大智度论》卷五)。

意即超尘脱俗、非同一般的。

【忍辱】梵语Ksanti,音译“羼提”,意即“忍辱”。

是大乘菩萨所修“六度”之一。

所谓“六度”(又名六波罗密),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和智慧。

这在佛经中是屡见不鲜的。

如《维摩诘经·佛国品》说:“忍辱是菩萨净土。

”《法华经·序品》说:“见佛子住忍辱力,增上慢人恶骂捶打,皆悉能忍,以求佛道。

”这就是说,修忍辱的人,能够忍受外来的一切侮辱和恼害而不生嗔恚之心,真正能做到象《大集经》中所说的“忍辱如大地”,能承受一切。

俗话说:“逆来顺受”(语见《永乐大典戏文三种·张协状元》十二),也就是这个意思。

对出家修行者来说,不论是大乘还是小乘,修“忍辱”是极其重要的。

因为大小乘修持者的目的是了生死、成佛果。

要达到此目的,就必须断烦恼。

如果修行者对于外来逆境不能忍受,就必然产生烦恼。

这就没有了生死、成佛果的希望。

所以忍辱,关系到他一生修持的成败。

今引申为有事业心的人,若遇到意外挫折、打击和困难而不能忍受,则将一事无成。

孔子曾曰:“小不忍则乱大谋”(见《论语·卫灵公》)。

忍辱一词在《三国志·吴志·陆逊传》中引申为“忍辱负重”,形容一个人忍受屈辱并承担重任。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佛教语,谓停止作恶,立成正果。

后成为一句劝人改恶从善的俗谚。

如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夫佛法广大,容人忏悔,一切恶业,应念皆消。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汝不闻之乎”原来,在宋代的禅宗“灯录”中,已经广泛引用这句俗谚了。

最初,《景德传灯录》卷二五谓“抛下操刀,便证阿罗汉果。

”到了《续传灯录》和《五灯会元》中,改成了“飏下屠刀,立地成佛。

”意义升格了。

其实,“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北凉译出的《涅槃经梵行品》:“波罗倷国有屠儿名曰广额,于日日中杀无量羊。

见舍利弗,即受八戒,经一日一夜。

以是因缘,命终得为北方天王毗沙门之子。

”“八戒”中的第一戒为“不杀生”。

佛教认为杀生属于应受地狱报应的最大恶业之一。

放下屠刀就是不杀生,亦泛指不造一切恶业。

不造一切恶业,就能得到种种福报,进而摆脱轮回,直至成佛。

禅宗好谈立地成佛,同慧能所传顿悟之法有关。

“立地”是唐宋时的口语,犹言立刻,当下。

【单刀直入】禅宗高僧启发学者须直截痛快,斩尽“葛藤”(分别杂念),故以单刀直入为喻。

《景德传灯录》:“灵佑曰:‘单刀直入,则凡圣尽露真谛。

’旻德曰:‘若是作家战将,便须单刀直入,更莫如何如何。

’”以后常用来比喻说话、办事直接了当,不兜圈子。

【净土】“土”即国土、世界。

佛教认为,“土”是由“心”而现的,心秽则现“秽土”,心净则现“净土”。

一类业报相类似的众生共同感现一个国土,称为“依报”。

众生的心识和业报千差万别,因此,国土、世界也是形形色色,无穷无尽。

净土相对于秽土而言,其间没有生死烦恼、污浊痛苦。

也称为佛土、清净世界。

经上说到的净土很多,如西方净土、弥勒净土、灵山净土、密严净土、琉璃净土等。

影响最大的是西方净土,也就是西方极乐世界。

一般所说的净土,即特指阿弥陀佛依其 “四十八愿”所建立的西方净土.《阿弥陀经》说:“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

”经中还描绘了西方净土的胜妙景像。

唐白居易《画西方帧记》也说:“有世界号极乐,以无八苦四恶道故也;其国号净土,以无三毒五浊业故也。

”净土思想从汉末即传入中国。

东晋慧远在庐山创建莲社,弘扬净土法门。

后形成净土宗,专以念佛求得往生西方净土,是流行最广的宗派。

俗语中或把未受到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的美好之地称为净土。

【现在】《俱舍论》卷二十指出:“有作用时,名为现在。

”意谓事物正在发生作用的刹那间,谓之“现在”。

《维摩诘经· 弟子品》谓:“若现在生,现在生无住。

”又《金刚经》谓:“现在心不可得。

”无住、不可得,均指出“现在”的特点是刹那变迁,不可滞留。

佛教还有“三世”之说,即过去世、现在世和未来世。

如《百喻经· 煮黑石蜜浆喻》:“受苦现在,殃流来劫。

”今常用“现在”一词,泛指目前、此刻。

【现身说法】佛菩萨均有法身、报身和化身。

化身是法身的妙用,能够自在变现,度化众生。

化身能够根据众生的机缘,随时随地应现于世,所谓“千百亿化身”。

佛菩萨出于大悲心,不住于涅槃寂静中,出生入死,方便宣教,普渡众生,称为“现身说法”。

释迦佛昔在兜率天为菩萨时,“于十方界,现身说法”(见《五灯会元》卷一)。

观世音菩萨自称:“我与彼(众生)前,皆现其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楞严经》卷六)所现之身,包括人、天、龙、鬼乃至禽、鸟,花、树;所说之法,多至“八万四千法门”。

后来,人们用自已的亲身经历和行为去劝说别人,也叫做“现身说法”。

【苦海无边回头是岸】释迦牟尼说法之初,便讲“苦谛”。

佛教认为,众生在“生死轮回”中,遭受着种种“苦报”;生死之苦茫茫无边,称为苦海。

《法华经· 寿量品》谓:“我见诸众生,没在于苦海。

”佛教为了救渡众生出于苦海,指出了一个超越生死的“彼岸”作为修行的归宿。

苦海是由无数恶业造成的。

那么,要出离苦海,到达彼岸,就要回头修一切善事,所谓“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民谚“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正是劝人去恶向善的话。

佛经名言出自哪一本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