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的句子 越短越好,越多越好
一.外貌描写。
外貌描写的作用不只是在于勾画出这个人物的外部面貌,而是为了以“形”传“神”,即通过人物的某些外部特征来揭示这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如《阿长与<山海经>》,“身材生得很高大”,“睡觉时她又伸开两脚两手”,既表现阿长的外形特点,又刻画了一个坏毛病多,不拘小节的形象。
二.语言描写。
是指抓住能表现人物个性的语言,使读者“闻其声而知其人”。
《背影》一文“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说明父亲担心儿子过分悲痛。
其实,此时最难过的就是父亲,但他怕影响儿子的学业,便把悲痛之情压在心底,表面上显得比较想得开。
这是一个多么善良的父亲啊
“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说明父亲担心茶房照顾不周,还是自己去放心。
“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说明父亲对儿子的关心,担心儿子路上口渴。
“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说明父亲关心儿子是否顺利抵达北京。
“进去吧,里头没人。
”说明父亲担心行李的安全。
这几句语言描写把父子之间深厚的感情表达出来了。
语言朴实,感情真挚。
阅读实例: 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
往常他坐在蹬三轮的座上,或抱着冰伛着身子进我家来,不显得那么高。
也许他平时不那么瘦,也不那么直僵僵的。
他面如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
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象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
我吃惊地说:“啊呀,老王,你好些了吗?” 他“嗯”了一声,直着脚往里走,对我伸出两手。
他一手提着个瓶子,一手提着一包东西。
我忙去接。
瓶子里是香油,包裹里是鸡蛋。
我记不清是十个还是二十个,因为在我记忆里多得数不完。
我也记不起他是怎么说的,反正意思很明白,那是他送我们的。
我强笑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 他只说:“我不吃。
” 我谢了他的好香油,谢了他的大鸡蛋,然后转身进屋去。
他赶忙止住我说:“我不是要钱。
” 我也赶忙解释:“我知道,我知道不过你既然来了,就免得托人捎了。
” 他也许觉得我这话有理,站着等我。
我把他包鸡蛋的一方灰不灰、蓝不蓝的方格子破布叠好还他。
他一手拿着布,一手攥着钱,滞笨地转过身子。
我忙去给他开了门,站在楼梯口,看他直着脚一级一级下楼去,直担心他半楼梯摔倒。
等到听不见脚步声,我回屋才感到抱歉,没请他坐坐喝口茶水。
可是我害怕得糊涂了。
那直僵僵的身体好像不能坐,稍一弯曲就会散成一堆骨头。
我不能想象他是怎么回家的。
1.选段描写老王主要运用了 描写和 描写。
表现了老王 。
2.与第一段中划线的句子相照应的句子是: 3.请从肖像描写的角度,在所学的课文中找出一个类似的人物描写的句子。
答案提示:1.外貌描写 语言描写 表现老王那骨瘦如柴、身体虚弱、病得奄奄一息的样子 2.那直僵僵的身体好像不能坐,稍一弯曲就会散成一堆骨头 3.略 三.动作描写 就是让人物自己来表现自己,因为行动本身最能显示人物的性格特点。
高尔基曾经说过:“为了使艺术作品有教育、说服的力量,必须尽可能地使人物多行动,少说话。
”动作描写不仅要写人物的一系列动作,而且要注意一些细节的描写。
《背影》写“父亲”爬月台时的几个动词是:“攀”、“缩”、“倾”。
为什么用“攀”而不用“抓”
(因为无物可抓,用手按住,然后用力支撑起身体。
)这需要力量,而一个上了年纪的“父亲”,这一攀多么令儿子揪心啊
“缩”说明脚无处可蹬,是悬空的。
这样,全身的力量就全在手上了,如果手支撑不住,那就有摔下去的危险。
这时的儿子,心情该是多么紧张。
“父亲”的身体肥胖,自然不像小伙子那样灵便。
他“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这一个“倾”字写出了“父亲”艰难努力的样子。
三个动词非常普通,但表达的感情异常深沉。
这是一个艰难的背影
是一个感动作者,感动读者的背影
作者看着父亲的背影流下了眼泪。
这是心疼的泪水,也是感激的泪水。
阅读实例: 一袋烟快抽完了,父亲叫我站起来。
他慢慢地蹲下身,用手拍拍大树,把头凑近松树,“海”了一声.使劲抱起松树扛到自己肩上.然后小心翼翼地伸展着腿部,我觉得他佝偻的身躯在夕阳的余辉中一点一点地凝聚着力量,一点一点地高大。
还剩的一口旱烟吐了出来,笼罩在他的头上,悠悠地在空中扩散。
1.文段第主要通过_________描写,细致刻画了父亲的形象。
2.画“——”线的语句表达了“我”怎样的思想感情
选出理解准确的一项( ) A.“我”看到了父亲在夕阳余辉下渐渐高大的身影,心情十分激动,因为“我”过去从未看到过这样动人的情景 B.“我”看到了父亲为“我”承担重任的高大身影,感到了父亲对“我”的挚爱 C.“我”第一次体会到了父亲在生活中不屈不挠的性格,看到父亲充满力量的形象 答案提示:1.动作2.B 四.心理描写。
是对人物在一定环境下产生的想法、感触、联想等心理活动的描写,旨在深刻揭示人物的精神世界和思想品质。
阅读实例: ①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
这是我向来没有和她说过的,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
②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还很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 ③“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④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⑤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
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
⑥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1.联系上下文,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的意思是: 2.当阿长把《山海经》买来给“我”时,我的心理活动是: 3.“她确有伟大的神力”中“神力”指 表现了作者 的思想感情。
4.请到图书馆查阅《山海经》联系自身感受,想想为何童年的鲁迅这么深爱它
答案提示:1.画线句就是“我”的心理活动描写,“霹雳”的比喻和“震悚”的心理,说明了“我”被阿长的热忱深深的打动了。
作者得到绘图《山海经》的欣喜之态宛然可见。
2.由震惊到敬意,虽然多事饶舌,有些令人厌烦的规矩,但她真诚、善良淳朴、关心孩子,尽自己的可能帮助孩子,这样的人,怎能不让鲁迅深深地怀念呢
对阿长说的话有创意即可 3.“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做成功”,表现了作者对阿长的敬佩与爱戴。
4.语句通畅,意思表达清楚即可。
第一自然段中描写作者内心感觉的一句是什么,这句话表达了作者什么昀辷
我给你好多,让你选择吧:1.倾吐心声生活如同春寒料峭的夜晚,当片片被风吹散的乌云以千奇百怪的形状在空中疾驰而过时,突然,在它们的缝隙中间的一块柔和而深邃的碧空上闪现出明亮的星星,预示着明天将是一个阳光灿烂的晴朗日子。
——高尔基《马卡尔生平一事》 我们学生的生活也应该是五彩斑斓的,其中一定有许多的人、事、物、景曾经拨动过你的心弦;你的情感体验也是多种多样的,其中一定有许多喜、怒、哀、乐让你久久不能忘怀。
请撷几朵生活中的浪花,写一篇文章,倾吐你的心声。
【思路点拨】这类作文题,在构思时要开阔,在选材时要开放,在语言表达时要优美。
材料的提示内容很宽泛,可供选择的面就很宽,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写出文质兼美的佳作。
只要我们从材料的提示语里寻找到写作的灵感,就可以让自己的思绪飞扬,写出有特色的优美文章出来。
【精彩范文】蝶舞翩翩 亮点导读:诗意语言 理性感悟 本文的亮点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运用了诗意的语言,二是对景物的理性感悟上。
作者写景的着眼点在于提炼枯叶与蝶的内在精神风貌,挖掘出它们坚强的意志品质,运用诗意的语言,高度概括了它们的内涵,充满理性的色彩,充分显示了作者娴熟的写景抒情的技巧。
羸弱的翅膀,枯叶的身躯却包含无穷的力量。
稚嫩的脸庞,淡然的神采,却敢于展翅翱翔。
——题记枯叶无情似有意秋,近了。
树上生出无数硕大的果实,鸟儿们渐渐飞向远方,草枯了,叶黄了。
枯叶们随风飞舞,带着蝶卵们隐蔽在树下,等待着春的来临。
(拟人手法,语句优美)冬,来了。
蝶卵们被严实地包裹在枯叶之中,慢慢地开始成长。
枯叶们不忘蝶妈妈的拜托,细心呵护着这本与自己无关的生命,却又期待着自己将化为春泥的那一天。
(化用“化作春泥更护花”诗句)时间一天天走过。
春,到了。
经过一个冬季的煎熬,蝶终于冲出卵囊,茧化成起舞之蝶,它想看那位细心呵护自己的枯叶,却只看见湿润的泥土。
蝶哭了,哭得很伤心,但它却未曾看到,枯叶也哭了,哭得如此幸福
从此,有了一种名叫“枯叶蝶”的蝴蝶,它从出生起便一刻不停地飞舞,因为它有枯叶的梦想——飞翔。
(突出主旨)枯叶不是无情物,化作蝴蝶欲飞舞。
(引用,化用,语句整齐)收起羽翼去飞翔当羽的轻柔擦过眼前,当翼的剪影化上额头,当飞翔变得如此勇敢,每个人都会关注世界。
(写景,表达感悟)他们用泪,用思,用想,用画,张开了羽翼,却唯独忘记飞翔的方法。
一切无言。
少了“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情壮志,少了“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的气势磅礴,梦在远方,虽然没有翅膀飞翔,却可以长出美丽的羽翼,当有一天,你敢于收起羽翼,才能够放心飞翔。
请收起羽翼飞翔吧
(祈使句,干脆有力)羸弱的翅膀仍可以让枯叶蝶蝶舞翩翩,美丽地飞翔。
虽然我们没有翅膀,但我们仍可以收起羽翼,像蝶一般翩翩起舞,因为我们心中有一双空灵的“翅膀”。
(以景寓人,拓展寓意)变式创新:本文标题就充满诗情画意,结构上运用了两个小标题,开头还有题记,文章形式优美,语言精炼,感悟深刻,前后连贯。
对于写景抒情、表达感悟类散文的结构形式来说,值得同学们借鉴。
(曾维惠、徐赟荐评)黑暗中的星星重庆市江津区李市中学 焦晓红 亮点导读:童话故事 哲理启示 本文是一篇典型的童话故事。
文章的亮点是成功地刻画了一个瘦小的萤火虫终于成为最亮的星星的故事。
作者善于用对比的手法,来展示那只小萤火虫的形象,表达它的内心感受。
着重写了它自己和别人对它鼓励的语言,激发了它刻苦锻炼的积极性,终于在暴风雨面前,它勇敢地搏击风雨,发出了耀眼的光芒。
最后揭示了故事的寓意,给人们以深刻的启示。
传说地上有多少萤火虫,天上就有多少颗星星。
在萤火虫的家族里,有一只瘦小的萤火虫,它的兄弟姐妹都看不起它,排斥它,它的世界布满那么冷清与孤寂,属于它的那颗星星也同样暗淡无光。
(先抑后扬)这只瘦小的萤火虫也曾经为此而伤心过,但它从未埋怨过上苍。
从它的心底里传出一个声音:“不要悲伤,不要难过,去锻炼吧,只要你坚持锻练,你会变得非常地强壮。
”(信念是精神的支柱)从此后,每当天边刚出现第一缕曙光,人们就会看到有一只萤火虫在天空中来回舞动的身影,直到天边的最后一缕霞光消失。
萤火虫的兄弟姐妹们都嘲笑它,说它是傻子。
它的好朋友树木和花儿们都说:“你并不是傻子,你这样做会使你一天天地强壮起来。
”于是,萤火虫就这样年复一年地坚持锻练。
它感觉它的翅膀就快要折断了,它伤心地哭了起来。
花儿在一旁劝它:“要想强壮起来,就一定要承受痛苦,你看你现在不是比以前强壮多了吗
”就这样,萤火虫更有信心了。
(鼓励是前进的动力)一天晚上,四周一片寂静,一阵阵凉风迎面而来,好像就要下雨了。
别的萤火虫都在找躲雨的地方,只有它在空中无忧无虑地飞来飞去。
突然,大雨倾盆而下,萤火虫们都害怕极了,唯独它不怕,它勇敢地飞翔在空中,与暴风雨拼搏着。
(机遇偏爱有准备的“人”)雨停了,大地上的花儿和树木被吹倒了,萤火虫们也不见了。
忽然,天空中出现了两颗明亮的星星,一颗是萤火虫,而另一颗是属于萤火虫的星星,它们发出的光,照亮了大地。
这只瘦小的萤火虫,成功了。
它成为了世界上最明亮的星星。
(鲜明的对比)在生活中,我们就要像萤火虫那样勇敢、坚持,不要被困难所压倒。
不经历风雨,怎么能见到彩虹
其实,成功就在眼前,只要我们坚持,就一定能到达成功的彼岸。
变式创新:运用童话的体裁,来揭示大自然里的现象所蕴含的哲理,给人们以有益的启示,本文是很成功的。
本文的写法,你可以改变对象,写其他的动植物之间的关系,如写“青蛙”“蝙蝠”等,会创造出更有新意的作品。
(曾维惠、方庆霞荐评)【文题】材料:走进小说天地(暗合人教版9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生活就如同万花筒,有光明,也有阴暗;生活就像一条河,有清澈的小溪,也有混浊的泥沙;生活就像一个大舞台,有正义,也有邪恶……在你的生活积累中,是否认识到这些酸甜苦辣,是否联想到典型的故事情节里的人物形象
请拿起你的笔,运用小说的创作手法,写作一篇作文。
题目自拟。
【思路点拨】本题的材料实际是规定了写作的文体。
小说是在典型的环境里,通过典型的故事情节来刻画典型的人物形象。
小说要充分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活动的描写等来刻画人物性格,可以虚构故事情节,注意故事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揭示一定的时代意义的主题。
【精彩范文】难 题山西省榆社县社城中学 董 丹亮点导读:刻画人物 自我暴露 本文是一篇短小说。
作者刻画了一个受贿而又害怕东窗事发的高局长的典型形象,揭示了官场腐败的一幕。
文章选材具有时代意义,对于当今社会加大反腐力度,本文无疑是敲响了又一道警钟。
本文的亮点是人物动作描写和心理活动描写的生动形象,把高局长的人物性格特征刻画得惟妙惟肖,非常逼真。
结尾点题,也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高局长正翘着二郎腿,叼着一支雪茄烟坐在沙发上看报纸。
这时门铃响了,他赶紧起身去开门。
(动作描写,刻画形象)进来的是他的下属程主任,手里提着条烟, 他们局里正在选拔干部,局长一看便知其来意。
想当初自己也是这么过来的,现在也该享受一下别人的光顾了。
果然,大家寒暄了几句后,便入了正题,谈到了选拔之事,高局长只是随口附和着,眼睛始终不离开那条烟,心想,一条烟就想用动我真是可笑!程主任终于起身告辞,临行特别嘱咐道,高局长,这包烟,您好好的品尝品尝。
(一是心理描写——贪;一是言外有意——贿)打发走程主任,他赶紧回屋关上门,迫不急待地打开那条烟,里边有一叠人民币,数了数,200张,这还差不多,高局长喜形于色。
(动作描写有特色;糖衣裹着的炮弹)安顿好这些,他又拿起报纸,若无其事的看了起来。
忽然,一则消息映入眼帘:某大型国企老总因贪污公款,收受贿赂,被判有期徒刑20年。
他笑了笑,自言自语,笨蛋!不能学得聪明点手段高明点学我!(虽有前车之鉴,却存侥幸心理)嗡嗡嗡,一只长腿蚊子,把正在闭目养神的高局长给弄醒了,手一挥,真烦人! 高局长好象还在梦中,气急败坏的骂了一句,浑蛋!敢跟老子对着干你还不是我说你上,你就上,我说你下,你就得下吗!(自言自语,一语道破天机,一手遮天)那蚊子也受惊向窗口飞去。
那蚊子象是有些盛气凌人,也象是有些嘲笑局长,局长站起来想要弄这个该的虫子。
突然,蚊子被角落里一张又晶莹又柔韧的蛛网网住了。
高局长轻蔑地笑了,转身叨一支雪茄。
不知为什么,他忽然有些心烦意乱起来,脑子里总挥不去蚊子被粘的情形。
不知什么竟想起这样一个词来:法网恢恢,疏而不漏。
(预示悲剧即将重演)他使劲拍了一下自己的脑门,我这是怎么了难道,我也会……可是又一想,我当初是怎么当的这个局长,还不靠送礼现在社会都这样,我不收不是亏了吗风水轮流转嘛。
可万一事发可怎么办,眼下这到手的钱……唉!这可真是一道难题呀!(故事高潮,让人深思,令人回味)变式创新:善于虚构故事,细致刻画人物形象,运用各种描写方式,让人物在舞台是自我亮相,怎样把人物写活,是本文值得借鉴之处。
文章蚊子的象征也很突出,也体现了作者构思的巧妙。
如果写作“反腐败”“警钟”“诱惑”“丧失”之类的题目,本文很有借鉴价值。
(杨海燕、徐 赟 荐评)我家的战争山西省榆社县社城中学 王 旭亮点导读:以古寓今 风趣幽默 本文的亮点很突出:写的内容是平平常常的三口之家的战与和,手法上却采用了三国故事来比拟。
化古为今,活学活用,使本文在同类作文中出类拔萃。
作者以古寓今的构思,风趣幽默的语言,追求民主和谐的主题,均很突出。
是一篇很有特色的作文。
虽然,我对画画一窍不通,但是让我用一画来表示我们家嘛(联想奇特,引人入胜)……行!这用三国鼎立,三分天下的三国时期地图是再恰当不过了。
我先自我介绍一下:我姓王,名王旭,在家乃天下川蜀的刘备也,老妈为东吴孙权,老爸则为魏国的曹操。
(一一对应,以古寓今)话说十六年前,刘备呱呱坠地。
自此家中战火纷纷,销烟滚滚,局面甚为可观,孙刘二人对曹操,挟当家宝座以令诸候的行为极为不满,刘备遂立志反曹贼,兴汉室——争取民主自治
(解释说明,突出主旨)时至刘备九年,爆发三国演义中的经典之战——赤壁之战,且听我细细道来。
一日,曹操醉醺醺的回营,神志不清,在营中突然无故大骂孙权,最后竟发兵卧室,孙权震怒,出兵餐厅,孙自知实力不敌曹,遂求于刘,孙曹之战一触即发。
到头来,还是得我这足智多谋的刘备化解,曹一进屋便倒头大睡,而孙权则在房中历数曹之罪状。
次日清晨,被训得体无完肤的曹操,气得口水飞流直下,曹几欲被淹……终于知错,只得俯首认罪,如此严重“气管炎”,直叫刘备哭笑不得。
(重点叙述家庭“赤壁之战”之事)时光飞逝,日月如梭,现已二十一世纪。
此乃信息时代,川蜀刘备掌管键盘也,乃乐之者深陷其中,不思茶饭,不亦乐乎。
曹刘二人见其如此痴迷于游戏,恐其久之难成大器,便相约联而攻之,只见曹孙之兵势如破竹,层层逼进,刘备知晓厉害,言之不敌,终于靠行动平息战事,忍痛割爱。
虽如此,却悟出自古胜利一条路——学而不厌,用知识为自己加强装备。
曹孙亦疲。
(重点叙述对付“我”沉迷游戏之事)三国间,虽时常免不了磕碰,但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终于民主性越来越强。
(前后照应,结构紧凑)此后战事渐少,日趋和睦。
这就是我们家的三国战争。
变式创新:以古寓今,化实为虚,可以把本来很平常的东西,写得风趣幽默,充满情趣。
这是值得同学们学习的一种写作技巧。
本文很好运用了这种技巧,达到了自然风趣的效果。
你在相关的写作活动中,是否掌握了这种出奇制胜的技巧呢
(杨海燕、徐 赟 荐评)【精彩范文】千载琵琶作胡语山东淄博临淄区实验中学 谭晨亮点导读:精心拟题显风姿 独特材料话昭君本文把一个昭君演绎得如此丰瞻与凄婉,叹服小作者的文笔与知识的储备。
本文的可读点有二:一是文章的标题。
“千载琵琶作胡语”,多么诗意的一笔,多么凄婉的一笔。
这一笔,是昭君一生的写照,也是她一生千古的绝响。
仅是这个题目,也会引领我们,走进那恢弘的历史,走进那曾经的大唐,亲赌她落雁的风姿。
二是选取材料很独特。
把昭君的一生,浓缩在七百余字之间很难,昭君的任何一个事迹,都可以写成一个长篇,但作者却用概述而诗意的语言,淡化了她的生活细节,凸显了她的心灵。
正是对材料的这一处理,文章也就有了文化历史的厚重。
从山明水秀的秭归到灯红酒绿的长安,你微笑着走来;从金碧辉煌的宫廷到广阔无垠的大漠,你坦然面对。
纵使有再多的幽怨与哀思也只能顺着琴弦流淌。
昭君你就像恢弘历史画卷中的一泓清泉,低低地吟唱着唯美的诗篇……(形象新颖的比喻,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江南水乡的清丽妩媚在你身上留下了无法抹去的美丽,婀娜的身姿,美丽白皙的面庞,这是秭归给你的最好馈赠。
无奈家乡的群山万壑留不住你。
小桥流水的诗情画意虽是你所向往的田园生活,怎奈汉元帝的圣旨却要你去长安……你欲哭无泪。
(写山水,其实是写人。
)来了长安,到了掖廷,看见金碧辉煌的宫殿,你心里曾有过说不出的欣喜。
四周如云的美女都去给画师送礼以求得皇帝的宠幸,你摇摇头,不去理会。
天真地认为自己的美丽不会埋没在后宫中,却没料到毛画师用手点在你画像上的瘕疵,成了你的致命残缺,冷清孤寂的生活过了一天又一天。
曾经以为皇宫是温暖的地方,但现在你在里面瑟瑟发抖,以前的幻想成为泡影,你想逃。
但怎么逃
(不流世俗的傲岸,也带出了作者自己的感悟。
)时匈奴单于来朝,你自请远行,皇帝看了你的上书,很随意地答应了,却没想到命运和他开了个天大的玩笑。
你临走那天,丰容靓饰,竦动左右,皇帝见了你,惊为天人,但很快又追悔莫及。
(作者随手一点,有生活的意义。
)随单于到了塞外,你内心的禁锢一下放松了,那里是个新天地。
但很快你又寂寞了。
生活风俗的差异使你无所适从,内心仿佛被抽空了,里面充斥的全是寂寞。
你时常在冰冷的月下,将心灵的悲哀流淌成胡笳十八拍。
那悲怆的琴声连大雁也不忍细听……(穿越千古的胡笳十八拍,成为绝响。
)但你的北行出塞化解了一百多年干戈的重冰。
危难关头你挺身而出,完成了人格的升华,维持了汉匈奴双方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和平。
你舍小家为大家,选择 用柔肩去承受历史的重担,忍受着寂寞与悲凉。
你是我们的骄傲
千载琵琶作胡语,昭君,你是站成在历史中永恒的风景。
(高度评价昭君的出塞,有理性的分析。
)变式创新:本文对昭君的评价极其到位,在对人物的刻画,点到为止。
留下更多的空白,给人以想像。
文学的天空,需要想像的翅膀,正是这一巧妙的留白,读者的思绪才能更好地飞翔。
其次就是借助写景来刻画人物。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
江南的山水,赋予昭君秀美的外在与似水般柔刚的灵魂。
大漠的黄沙冷月,才更能衬托她那孤寂的心……正因如此,也便有了那千载的琵琶化作的胡语。
这种刻画人物的方法我们可以借鉴。
本文写昭君,还可以选取他胡笳十八拍的内容,从内容入手分析她的形象,这个角度也容易出新。
(吕毅然 荐评)【精彩范文】欣赏大自然山东淄博临淄实验中学初三 徐柄棋亮点导读:标题拟定匠心 选材典型精要本文的针对自然的美而抒发的感想,是一首赞美自然的散文诗。
文章的结构很新颖。
用题记的形式简洁导入,也是全文的统领。
课文的主体部分,按照春夏秋冬的时间顺序而写,层次条理清晰。
每一个部分,都有一个小标题,在标题的拟定上,都用一四字偏正短语,用一定语突出各自季节的特征。
在各个部分的组织材料上,也都在扣住季节的前提下,选取最能突出季节特征的材料。
四季是一首诗,是大自然亲手创造的诗。
——题记(总起一笔,一个“诗”字,给文章定下感情的基调。
)灵动的春每一年,第一个向我们报到的,无疑是春了。
每一次,她都来得静静悄悄,一丝微风轻抹,田野也便有了鹅黄的嫩绿,当枝头也荡漾着些许淡绿,春,真的来了。
(春来之早,点出了春来时的情态,有拟人的意味。
)春无疑是灵动的。
(点出春的本质,过渡自然巧妙。
)清晨,少许的阳光懒懒地铺在河面上,给柔和的河面带上了些珍珠般的神秘。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
”河面的垂柳,伴着这一阵风,也舞动着腰身,好似一个动人的少女。
连树上的鸟也情不自禁地唱起歌来。
在这梦幻般的世界里,无人愿意去打扰。
(和谐优美的画面,体现着“灵动”的意韵。
)我不奢望春天会给我带来繁花,只要春风遍布我心中每个角落,我就会充满信心,在黄叶上辍饮芳醇,耕着青春的犁铧。
(不沉浸于事物的表面,而是理性看待事物的本质。
)潇洒的夏仅仅一夜之间,夏便会用她的粗犷,豪迈代替了春的柔情蜜语。
她那么潇洒,以至于春似乎都没留下什么足迹,到处呈现的便是夏的神气。
(潇洒的夏整体呈现在读者面前。
)清晨,纯蓝的天空让人感觉神清气爽,而悠悠悬挂在天空上的云朵也是一块白色的一块金色的,好像被洗染过似的。
空气中也含着几分金黄,渲染着满目的葱绿,使周围的色彩斑斓绚丽。
(从“细节”上写夏,让人沉醉流连,语言充满诗意。
)夏日刚到的暖风,惊醒了蛰伏已久的蝉。
蝉鸣和着蝈蝈的二重唱,在风拂动树林时快时慢,时静时响的,这音乐便被映衬得更婉转了。
(从声音的角度写夏。
)飘逸的秋秋天总是在不知不觉中来临的。
它不像春天那样,让我们为路边的一朵野花而惊喜;也不像冬天那样,让我们陶醉在那一场初雪的浪漫里。
她那么飘逸,以至于都是“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不着秋之彩,但秋之情已露。
)当一片枫林染赤,再加上点潇潇细雨,那林间草地,也便是秋声了。
在一片诗意的秋声中,秋虫的几声鸣叫,也有了几份洒脱的飘逸。
(一个大的背景,听细雨潇潇与秋虫呢喃。
)傍晚,踏着斜阳的余辉,在林荫道上漫步,一片枯黄的叶子在空中转了几个圈后,最终落在地上,回归到母亲的怀抱。
感觉那片树叶的飘逸,内心却涌起一份不明的惆怅。
真可谓是:“一声梧桐一声秋,一枝芭蕉一分愁。
”(有古人悲秋的情怀,使文章有了一顿的厚重感。
)唯美的冬冬,它暮野苍茫,冷静凄清,但终也为自然之诗画上了一个完美又独特的句号。
冬在我的眼中是自然的奇葩,漫天飞舞的雪花,傲霜而立的腊梅,“噼噼啪啪”打在窗台上的粒粒冰霰都在叙说着冬的心事。
它们是如此的宁静、朴实、纯美、圣洁。
冬,寒冷中磨砺着风骨,冰雪中蕴育着新的希望。
它因为这份浪漫,也使冬天变得唯美起来。
(选取角度很新颖,跳出了冬之寒冷而写。
)四季的诗歌,记录着春的灵动,夏的潇洒,秋的飘逸,冬的唯美。
四季像四首歌,各有动人的旋律,又像一曲交响乐,高低错落的四个乐章,和谐地融为一体……四季是诗,四季是画,四季带给我们美好的享受,四季让我们的心灵得到升华,它也记录着我们的生活,我们所经历的365个日日夜夜。
(总结上文,句式整散结合,新颖而有意味。
)变式创新:本文的的对自然的一首赞歌。
面对自然这一大的话题,作者巧妙切块,从春夏秋冬四个方面而写,用小标题的形式框定写作的内容。
春可写点好多,为了避免散乱,用一“灵动”加以“限制”,围绕该点,所选材料就不会散乱。
我们在写大的话题时,不妨借鉴这种方法,给大的话题切块,每一块加一小标题框定写作范围。
这种化大为小的写法,值得尝试。
该文还可以从某一个景物,如山水、人文景观等的角度切入,由此阐发对自然美景的欣赏。
(吕毅然 荐评)呼唤绿色山东淄博临淄试验中学初三 于龙瑶亮点导读:层层深入巧论述 物象提升主题深本文是一篇有关保护自然环境的文章。
在环保已经成为全球人类的共识的今天,作者没有用大的道理来论述,说环境保护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性,而是通过自己身边绿是消失带给自己的惆怅失望入手,来呼唤绿色的回归。
作者把理想中的自然与现实中的自然加以对比,给人很强烈的视觉冲击。
面对现实,作者的思绪突破时空,内容也便有了厚重。
曾经的绿色丧失殆尽,谁之过
不言而喻,忧患意识更加鲜明。
如果仅仅停留在绿的层面,文章很平,也就没有起伏了。
作者在结尾,由绿引申,把所有美好的东西都归于“绿”下,把“绿”的内涵加以扩大,主题更加深入。
“为何片片白云悄悄落泪,为何阵阵风儿为她诉说。
”(引用歌词导入,有种悲凉的意味。
)每当我情不自禁的哼起这首歌时,对那小女孩的敬意油然而生,同时突然感到一种莫名的悲哀。
我是个在高楼大厦的环境里长大的孩子,从没见过真正茂密的森林,碧绿的山野,至于自由自在的小鸟,潺潺的小溪,对我而言更是遥远的传说了。
对于大自然所有的印象,除了书本和电视,剩下的也只是些道听途说。
在我的脑海里,白天,天空从来都是灰蒙蒙的,夜晚,繁星满天的景象我更是不得而知了,偶尔还有银色的月光,独自在那儿寂寞。
(两个画面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主题。
)闲暇时出去散散步,可是,城市的喧杂声会让我心烦意乱,汽车喷出的尾气让我不敢呼吸,更让我惨不忍睹的是时时会看到一棵粗壮的大树被砍倒,我仿佛听到了它们痛苦的呻吟声。
谁能想象,如今贫瘠的黄土高原,曾经也是郁郁葱葱的森林。
现在只有地下厚厚的煤矿能证明它往日的青葱与生机勃勃,滚滚的黄河,曾经也是清澈见底,而如今连长江都已变成黄河。
无奈返回家中,虽然我养的几株盆花和森林相比是小巫见大巫,对于绿色环保只是杯水车薪。
然而,我终于是见到了绿,看到了生命的色彩和希望。
(思绪灵活,突破时空的局限,有深刻的环保意识。
)在上帝没有创造人类之前,就已创造了自然,而自然是和谐的。
青山环有绿水,蓝天缀有白云,众星必会捧月,花香定和鸟语。
单是山的秀丽,海的辽阔,就足已让自然界的万物生灵感谢上帝赐予我们如此美好的世界。
(令人深思的一笔,文章的力度也就有了。
)绿色,是生命永恒的基色,是和平的使者,焕发着青春的活力。
我爱绿色,任花季喧嚣纷攘,我仍愿默守一抹新绿,任岁月消逝,我心依旧。
我呼唤绿色,呼唤和平,呼唤健康,愿绿的广袤,绿的深遂,绿的清远永驻心田。
我以生命独有的绿色答复对生命的谢意。
(抒发自己呼唤绿色的美好心愿,使主题大而深。
)变式创新:本文是针对“绿”的消失而写的,因为美消失了,才加以“呼唤”,作者呼唤的不仅仅是绿,而是人类生活中消失了的美好的事物以及情感。
作者选取的角度很巧,如果来呼唤所有的美,文章势必很大很空。
作者选取绿的一点而写,点准也便于写深。
最后由该点加以适当引申,涵盖面也就广了,对消失了的所有美好事物的呼唤,也就得到了体现。
在写多个事物时,集中笔墨详细写一点,然后一提其余的手法,我们可以借鉴。
该文还可以全部采用画面组接的形式而写,如鲁迅先生笔下的《故乡》一样,写回忆中的绿、现实中的绿,理想中的绿,把这三部分有机交叉融合,也会写出一篇好文章。
(吕毅然 荐评)
窃读记中的有哪些句子描写作者心理描写的
1、我边走边想:“昨天读到什么地方了
那本书放在哪里
左边第三排,不错……”2、但我又担忧那本书会不会卖光,因为一连几天都看见有人买,昨天好像只剩下一两本了。
3、我跨进店门,暗喜没人注意。
……还有很多,自己慢慢找吧
课文中的叹息说。
中的说 。
可以用来表示他在想什么么。
是心理描写么
课文《穷人》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课文讲的是渔夫和桑娜在邻居西蒙死后,主动收养她的两个孩子的故事,真实地反映了沙皇专治制度统治下的社会现实,表现了桑娜和渔夫勤劳、善良,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课文用朴实准确的语言,恰如其分你地表达了真情实感,读来使人深受感动.学习本文,重点是引导学生从人物的语言行动思想活动中体会穷人的美好品质.教过这课后,产生以下想法:其一,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心理描写、对话描写等体会人物的内心.作者在描写桑娜时,采用了多种形式的心理描写:让人物直接流露自己的心理活动,如桑娜“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些什么呢?……”或者从旁边介绍人物的心理活动,如“她的心跳得很历害,她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此外还用了幻觉描写“仿佛有人进来,桑娜一惊!”景物衬托“古老的钟嘶哑地敲……”等方法来表现人物内心活动,表现了桑娜善良美好的品德.从文中找出写桑娜心理活动的语句,体会桑娜的美好品质对学生并不困难,难的是如何让学生从这些描写中体会出这样写作的妙处.我以为给学生思考的空间,让学生进行艺术再创造应该是可行的.如在学习第九自然段时,“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整个一段都是对桑娜的心理描写,同时用了五处省略号,给我们留下了仔细体味的空白.这时候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进行艺术的再创造,用人物的语言、行动、神态、心理,把这些空白处合理、恰当、具体地填补出不同内容来,揭示这些空白的蕴含,发掘出文章的艺术美和人物的内在美.学生在填补空白的过程中,求异思维得到训练,思想感情得到陶冶,同时也理解了这几个省略号“此时无声胜有声”的作用.在引导学生比较自己的补白和原文的留空后,就能很快发现作者描写这些心理活动时的精妙之处.其二,给课文“松绑”,在教学中学会“删繁就简”.很多认真的教师,出于一片好心,将课本、教参中提到的观点和自已的阅读所得全变成课堂提问,上课时生怕遗漏了哪个“问题”,一篇好端端的文章被这些“问题”弄得支离破碎,面目全非.课堂充斥着没有用处的一问一答,学生根本没有活动的时空.教学《穷人》这一课,完全可以让学生根据课题质疑,“文中的穷人指的是谁?为什么说他们是穷人?他们真的是穷人吗?作者为什么要以《穷人》为题?”等等,然后就自己受感动的地方谈体会,自由选择角色朗读课文,揣摩桑娜的内心活动.这些开放性的“问题”,没有固定的答案,没有条条框框的限制,既有较大的“运动量”,又有较大的“吸引力”,学生怎么不畅所欲言?老师的问题有思考价值,学生就“动”起来了,课堂就不会沉闷,学生也不会无话可说.如教《穷人》一课的12——27自然段时,大段大段是桑娜和丈夫的对话.如何引导学生从这些朴素、简单的对话中体味到人物内心的丰富情感?不能简单地让学生读读了事.桑娜的话语中包含的复杂情绪、激烈的思想斗争都从字里行间表露无遗.怎样抓住那些关键词语是一个重点,从桑娜神色、动作的变化“站起来,不敢抬起眼睛看他——脸色发白——桑娜沉默了——桑娜坐着一动不动”,学生用心读了这些地方,就能很快抓住桑娜此时的内心活动了.再比如对渔夫的描写,课文着墨不多,但几处描写却是画龙点睛之笔.最集中的一段描写在第二十四自然段.“渔夫皱起眉,他的脸变得严肃、忧虑.‘嗯,是个问题!’他搔搔后脑勺说,‘嗯,你看怎么办?得把他们抱来,同死人呆在一起怎么行!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快去,别等他们醒来.’”李老师在教这段时抓住“熬”,让学生体会“从‘熬’字体会到了什么?学生体会到渔夫一家的日子过得苦,以后的生活会更苦,更艰难,但只要坚持下去就能挺过去的.的确一个“熬”非常生动地刻画了渔夫善良、坚强、勇敢和朴实的品质.此时如果还能把握两个“嗯”和一个“哦”再体会体会就更好了.两个“嗯”读音有区别,意思上也有区别,渔夫的两个“嗯”分别是什么意思?“哦”在这里表现了渔夫的什么想法?学生再细细品读一番,悟出的会更多,从而为后面的总结全文打下了基础.其三,如何围绕“穷人”做总结.这篇课文围绕课题,从穷人桑娜和渔夫人穷心灵却很富裕的对比描写中赞扬了广大穷人善良美好的品质.无论是从作者的写作手法上还是从情感的体验上引导学生在课文结束进行一个整体回顾是必要而且必须的.愚以为,用学生开课前的一个提问就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作者为什么要以《穷人》为题?”学生定能从几个方面对课文进行一个很好的总结和回顾,此时老师再设计一个开放性的话题:“渔夫掀开帐子,看见西蒙的两个孩子,又会和桑娜说些什么?他们以后又会发生什么事?请你发挥想象续写这个故事.”学生带着意犹未尽的情绪和开放的问题结束课文学习,又带着新的思考走进新的课堂,不正是我们追求的教学境界吗?
《木兰诗》中描写持久激烈紧张的诗句是什么
从侧面描写木兰战功显赫的诗句又是什么
中描写持久激烈紧张的诗句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从木兰战功显赫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附赠赏析北方民歌和六朝乐府民歌一样体制大都短小,但这首却是长篇叙事诗。
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它有着重要的地位。
诗歌描述了女英雄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刻画了木兰这一巾帼英雄的生动形象和高贵品质。
全诗风格明朗生动,质朴刚健,堪称北方民歌中的杰出作品。
《木兰诗》采用的是顺叙手法。
作品大致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出征前。
第二部分是从军生活。
第三部分是立功归来。
作者在这三个部分中没有平均使用力量,而是有详有略,重点在第一和第三部分。
诗一开始即写木兰在织布,但“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这就使读者产生了疑问,不知木兰为何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作者自己发问,然后答曰“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诗既是用顺叙手法,开始的几句该是交代木兰从军的原因,但作者却没有平铺直叙,而是以木兰没有心思织布起头显示出她内心的不平静。
接下来本该说明为什么内心不平静,但作者不立刻写出,而是用了两个意思相同的问句,随后又是两个意思相同的答句,可还是没有从正面解答问题。
但这四句并非多余,除了具有民歌的风味外,这四句诗对后面说出的原因起到了突出强调的作用。
这样一问一答,作者才折入正题,“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军帖是征兵的文书,可汗是民族对君主的称呼,十二卷言卷数之多,“卷卷有爷名”显属夸张。
至此读者才明白,木兰没有心思织布是因为可汗大征兵,木兰的父亲也在被征之列。
父亲显然年老无法应征,但“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这就不能不使木兰犯愁了。
诗一开始就把木兰放在这样一个矛盾面前来表现。
面对困难,木兰打算怎么办呢?“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木兰到底是个不平凡的女子,她下了决心要替父从军。
这一段写木兰从军的原因,没有平铺直叙地述说,而是从木兰的心理活动入手写,在叙事的同时注重人物的性格刻画,使读者看到了一个敢于挑重担、富有责任感的果断勇敢的妇女形象。
接下来写木兰准备出征,用了四个重复的句式,内容无非是买战马及乘马用具。
骏马、鞍鞯(马鞍下的垫子)、辔头(驾驭马的嚼子、笼头、缰绳)和长鞭要分别从东市、西市、南市、北市几个地方买齐,看似不合情理,但却渲染了战争气氛和离家出征前准备工作的紧张,同时这四句诗和上面“问女何所思”以下四句一样正是民歌的特点。
正如明代谢榛所说:“此乃信口道出,似不经意者。
其古朴自然,繁而不乱,若一言了问答,一市买鞍马,则简而无味,殆非乐府家数。
”诗歌第二部分写木兰踏上了征途。
“旦辞爷娘去”以下八句是写木兰离别了父母奔赴战场。
这里用了重复句式,将木兰从军的征途分作两段来写,句式虽同,但其中地名却在变换,显出战事紧迫、木兰马不停蹄地赶去参战。
但作者并没有忘记他所着力刻画的英雄人物是个女扮男装、初次远离父母的女子,“不闻爷娘唤女声”正符合木兰当时的处境和她的身份。
明代评论这句说:“尤妙在语带香奁,无男子征戍气。
”“无男子征戍气”也正是作者的高明之处,也只有这样,才能使木兰的形象更鲜明,更富有个性。
木兰能毅然替父从军,去经受严酷战争的考验,说明她不同于一般的女子,但她毕竟还是个女子,对家乡、对父母毕竟是有依恋之情的。
这样突出她的女子身份,非但没有削弱她的英雄形象,相反使她的从军举动更富有传奇性,更引人入胜。
随后写木兰在军中的征战生活,但这部分内容写得极概括,从南征北战一直到立功归来,仅用了“关山度若飞”以下六句,可谓简而又简。
这里“戎机”指战争,“朔气”是北方的寒气,“金柝”是军中用来做饭和打更的铜器。
这几句诗句用律工整。
因此后人常常据此怀疑此诗是唐人所作,也有的研究者推测此诗可能在流传过程中经过唐人的加工修改。
但这些说法并无足够的证据。
南北朝时期有不少作品在体制声律方面已接近唐人的近体诗,当时有些诗已经有了很严整的律句。
可见这首诗中出现几句声调谐和、对偶工致的律句并不能证明它们出自唐人之手。
陈胤倩就说:“‘朔气传金柝’数语固类唐人,然齐梁人每为唐语,惟唐人必不能为汉魏语。
以此知其真古词也。
”这一段写木兰的从军作战生活,本来是可以有许多东西写的,但作者寥寥数语就将这段经历概括了出来,可见作者的兴趣不在于表现战争,而在于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这一戏剧性事件上。
第三部分是写木兰立功归来后的情景。
作者又用了不小的篇幅来竭力铺写。
先写木兰立功回来后见天子,天子坐在厅堂上接见了她。
策勋是记功劳,转是勋位的等级,十二转也是说多,并非实指。
这里的十二转和的一致也是偶然巧合。
并不能证明此诗出于唐人之手或经过唐人修改。
“百千强”即百千有余,是形容赏赐得多。
可是木兰并不在乎官位和赏赐,她只是想尽快回到故乡和亲人团聚。
明驼指能行千里的骆驼。
木兰不要做官,不要巨额赏赐,只要借一匹能行千里的骆驼赶回家去,可见其归心似箭,同时也显示了这位平民出身的女英雄不爱功名富贵的优良品德。
经过长期艰苦的战争,木兰终于回到了故乡。
诗歌细致刻画了木兰全家闻讯后的喜悦。
这里依旧用了重复排比的句式,不厌其详地写了爷娘、阿姊和小弟的举动,这种重复排比的句式烘托了欢快喜庆的气氛。
随后写了木兰到家后的举动,同样也是不厌其详地描写具体的细节,开东阁门,坐西阁床,充分表现出回家之后的喜悦心情,换装、打扮后恢复了女子的本来面目,然后出门看伙伴,伙伴大吃一惊,“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这一情节颇富喜剧意味。
用伙伴的吃惊反衬出木兰的无比自豪与得意,整个故事的情节也就在充满喜剧色彩的高潮中结束了,但作者似乎意犹未尽,结尾又写了四句:“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比喻奇特,作为全诗的结尾,显得别具一格,豪迈有力,语气中充满了对木兰这位女英雄的赞美和歌颂。
谢榛说:“此结最着题,又出奇语,若缺此四句,使六朝诸公补之,未必能道此。
”确实如此。
此诗艺术形式上值得注意的有这么几个方面,首先是叙述情节详略得当,如写军中的征战生活就很简括,而写出征前及立功归来则很繁复。
这是由作者写这首诗的用意所决定的。
作者感兴趣的只是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这一罕见的事情本身。
第一部分写她的焦灼不安与思虑无非是为了说明她是个女子,因为男子出征理所当然,不足为怪,女子出征则了。
第二部分提到“不闻爷娘唤女声”也同样是为了突出她的女子身份。
第三部分写她不想做官、急于回家和回家以后的种种举动,更是强调了她是个女子。
整首诗的详略安排都是围绕这一用意的。
其次是作者重视的刻画,并善于在矛盾的产生与解决过程中表现人物,因而使人物具有鲜明的个性色彩。
第三是全诗用了不少重复排比的句式,既渲染了气氛,强调了所叙述的情节,又使语言流畅富有韵味,体现了民歌中常用的手法,最后是全诗的风格明朗刚健,质朴生动,正如明人所说:“此歌中,古质有逼汉魏处。
”总之,《木兰诗》是北方民歌的杰作,也是中国诗歌史上的一朵奇葩。
它对后人产生过不小的影响。
展开其他相似回答 (1) 隐藏其他相似回答 (1) 举报 61.51.90.* 2008-12-17 下午07:30:40 家中房中0 0木兰诗》赏析北方民歌和六朝乐府民歌一样体制大都短小,但这首《木兰诗》却是长篇叙事诗。
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它有着重要的地位。
诗歌描述了女英雄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刻画了木兰这一巾帼英雄的生动形象和高贵品质。
全诗风格明朗生动,质朴刚健,堪称北方民歌中的杰出作品。
《木兰诗》采用的是顺叙手法。
作品大致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出征前。
第二部分是从军生活。
第三部分是立功归来。
作者在这三个部分中没有平均使用力量,而是有详有略,重点在第一和第三部分。
诗一开始即写木兰在织布,但“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这就使读者产生了疑问,不知木兰为何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作者自己发问,然后答曰“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诗既是用顺叙手法,开始的几句该是交代木兰从军的原因,但作者却没有平铺直叙,而是以木兰没有心思织布起头显示出她内心的不平静。
接下来本该说明为什么内心不平静,但作者不立刻写出,而是用了两个意思相同的问句,随后又是两个意思相同的答句,可还是没有从正面解答问题。
但这四句并非多余,除了具有民歌的风味外,这四句诗对后面说出的原因起到了突出强调的作用。
这样一问一答,作者才折入正题,“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军帖是征兵的文书,可汗是民族对君主的称呼,十二卷言卷数之多,“卷卷有爷名”显属夸张。
至此读者才明白,木兰没有心思织布是因为可汗大征兵,木兰的父亲也在被征之列。
父亲显然年老无法应征,但“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这就不能不使木兰犯愁了。
诗一开始就把木兰放在这样一个矛盾面前来表现。
面对困难,木兰打算怎么办呢?“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木兰到底是个不平凡的女子,她下了决心要替父从军。
这一段写木兰从军的原因,没有平铺直叙地述说,而是从木兰的心理活动入手写,在叙事的同时注重人物的性格刻画,使读者看到了一个敢于挑重担、富有责任感的果断勇敢的妇女形象。
接下来写木兰准备出征,用了四个重复的句式,内容无非是买战马及乘马用具。
骏马、鞍鞯(马鞍下的垫子)、辔头(驾驭马的嚼子、笼头、缰绳)和长鞭要分别从东市、西市、南市、北市几个地方买齐,看似不合情理,但却渲染了战争气氛和离家出征前准备工作的紧张,同时这四句诗和上面“问女何所思”以下四句一样正是民歌的特点。
正如明代谢榛所说:“此乃信口道出,似不经意者。
其古朴自然,繁而不乱,若一言了问答,一市买鞍马,则简而无味,殆非乐府家数。
”诗歌第二部分写木兰踏上了征途。
“旦辞爷娘去”以下八句是写木兰离别了父母奔赴战场。
这里用了重复句式,将木兰从军的征途分作两段来写,句式虽同,但其中地名却在变换,显出战事紧迫、木兰马不停蹄地赶去参战。
但作者并没有忘记他所着力刻画的英雄人物是个女扮男装、初次远离父母的女子,“不闻爷娘唤女声”正符合木兰当时的处境和她的身份。
明代评论这句说:“尤妙在语带香奁,无男子征戍气。
”“无男子征戍气”也正是作者的高明之处,也只有这样,才能使木兰的形象更鲜明,更富有个性。
木兰能毅然替父从军,去经受严酷战争的考验,说明她不同于一般的女子,但她毕竟还是个女子,对家乡、对父母毕竟是有依恋之情的。
这样突出她的女子身份,非但没有削弱她的英雄形象,相反使她的从军举动更富有传奇性,更引人入胜。
随后写木兰在军中的征战生活,但这部分内容写得极概括,从南征北战一直到立功归来,仅用了“关山度若飞”以下六句,可谓简而又简。
这里“戎机”指战争,“朔气”是北方的寒气,“金柝”是军中用来做饭和打更的铜器。
这几句诗句用律工整。
因此后人常常据此怀疑此诗是唐人所作,也有的研究者推测此诗可能在流传过程中经过唐人的加工修改。
但这些说法并无足够的证据。
南北朝时期有不少作品在体制声律方面已接近唐人的近体诗,当时有些诗已经有了很严整的律句。
可见这首诗中出现几句声调谐和、对偶工致的律句并不能证明它们出自唐人之手。
陈胤倩就说:“‘朔气传金柝’数语固类唐人,然齐梁人每为唐语,惟唐人必不能为汉魏语。
以此知其真古词也。
”这一段写木兰的从军作战生活,本来是可以有许多东西写的,但作者寥寥数语就将这段经历概括了出来,可见作者的兴趣不在于表现战争,而在于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这一戏剧性事件上。
第三部分是写木兰立功归来后的情景。
作者又用了不小的篇幅来竭力铺写。
先写木兰立功回来后见天子,天子坐在厅堂上接见了她。
策勋是记功劳,转是勋位的等级,十二转也是说多,并非实指。
这里的十二转和的一致也是偶然巧合。
并不能证明此诗出于唐人之手或经过唐人修改。
“百千强”即百千有余,是形容赏赐得多。
可是木兰并不在乎官位和赏赐,她只是想尽快回到故乡和亲人团聚。
明驼指能行千里的骆驼。
木兰不要做官,不要巨额赏赐,只要借一匹能行千里的骆驼赶回家去,可见其归心似箭,同时也显示了这位平民出身的女英雄不爱功名富贵的优良品德。
经过长期艰苦的战争,木兰终于回到了故乡。
诗歌细致刻画了木兰全家闻讯后的喜悦。
这里依旧用了重复排比的句式,不厌其详地写了爷娘、阿姊和小弟的举动,这种重复排比的句式烘托了欢快喜庆的气氛。
随后写了木兰到家后的举动,同样也是不厌其详地描写具体的细节,开东阁门,坐西阁床,充分表现出回家之后的喜悦心情,换装、打扮后恢复了女子的本来面目,然后出门看伙伴,伙伴大吃一惊,“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这一情节颇富喜剧意味。
用伙伴的吃惊反衬出木兰的无比自豪与得意,整个故事的情节也就在充满喜剧色彩的高潮中结束了,但作者似乎意犹未尽,结尾又写了四句:“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比喻奇特,作为全诗的结尾,显得别具一格,豪迈有力,语气中充满了对木兰这位女英雄的赞美和歌颂。
谢榛说:“此结最着题,又出奇语,若缺此四句,使六朝诸公补之,未必能道此。
”确实如此。
此诗艺术形式上值得注意的有这么几个方面,首先是叙述情节详略得当,如写军中的征战生活就很简括,而写出征前及立功归来则很繁复。
这是由作者写这首诗的用意所决定的。
作者感兴趣的只是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这一罕见的事情本身。
第一部分写她的焦灼不安与思虑无非是为了说明她是个女子,因为男子出征理所当然,不足为怪,女子出征则了。
第二部分提到“不闻爷娘唤女声”也同样是为了突出她的女子身份。
第三部分写她不想做官、急于回家和回家以后的种种举动,更是强调了她是个女子。
整首诗的详略安排都是围绕这一用意的。
其次是作者重视的刻画,并善于在矛盾的产生与解决过程中表现人物,因而使人物具有鲜明的个性色彩。
第三是全诗用了不少重复排比的句式,既渲染了气氛,强调了所叙述的情节,又使语言流畅富有韵味,体现了民歌中常用的手法,最后是全诗的风格明朗刚健,质朴生动,正如明人所说:“此歌中,古质有逼汉魏处。
”总之,《木兰诗》是北方民歌的杰作,也是中国诗歌史上的一朵奇葩。
它对后人产生过不小的影响举报 124.237.236.* 2008-12-17 下午07:31:24 24baoding0 0-- [转帖]《木兰诗》赏析木兰诗/北朝民歌阅读提示《木兰诗》是北朝乐府民歌,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乐观勇敢的爱国精神,以及对和平劳动生活的向往。
千百年来,木兰成了家喻户晓的巾帼英雄的形象。
这首叙事诗充满传奇色彩。
故事情节曲折,富有戏剧性。
叙述详略得当,如木兰沙场征战,思念亲人,细腻传神;而关山飞度,百战建功,却只用寥寥几句诗来概括。
这样写,使得木兰的形象真实感人,全诗显得简洁紧凑。
这首民歌刚健清新,表现了古代北方人民英武豪迈的气概。
它还成功的运用了对偶和排比等修辞手法,使得全诗气势雄浑,又易记易诵。
习诵时,要注意体会它的民歌特色。
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机杼 可汗 鞍鞯 辔头 燕山 胡骑 戎机 朔气· ·· · · · · · ·金柝 红妆 著我旧时裳 傍地走· · ·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木兰诗》选自宋朝(qiàn)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民歌。
〔唧唧〕虫叫声。
一说叹息声。
〔当户织〕对着门织布。
〔机杼(zhù)〕指织布机。
杼,织布梭子。
〔惟〕只。
〔何所思〕想的是什么。
〔忆〕思念。
〔军帖〕军中的文告。
〔可汗(kè hán)大点兵〕皇上大规模的征兵。
可汗,古代我国某些少数民族君主的称号。
〔军书十二卷〕征兵的名册很多卷。
军书,征兵的名册。
十二,表示多数,非确指。
下文的“十年”“十二转”“十二年”,情形相同。
〔爷〕和下文的“阿爷”同,都指父亲。
〔愿为市鞍马〕愿意为此去买鞍马。
为,为此(指替父出征)。
市,买。
鞍马,泛指马和马具。
〔鞯(jiān)〕马鞍下的垫子。
〔辔(pèi)头〕驾驭牲口用的嚼子和缰绳。
〔旦〕早晨。
〔溅溅(jiān jiān)〕水流声。
〔黑山〕和下文的燕(yān)山,都是当时北方的山名。
〔胡骑(jì)〕胡人的战马。
胡,古代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称呼。
〔啾啾(jiū jiū)〕马叫的声音。
〔万里赴戎机〕不远万里,奔赴战场。
戎机,军机、军事。
〔关山度若飞〕像飞一样的跨过一道道的关,越过一座座的山。
度,过。
〔朔(shuò)气传金柝(tuò)〕北方的寒气传送着打更的声音。
朔,北方。
金柝,古时军中守夜打更用的器具。
〔铁衣〕铠(kǎi)甲,古代军人穿的护身服装。
〔天子〕指上文的“可汗”。
〔明堂〕古代帝王举行大典的朝堂。
〔策勋十二转〕记功很多次。
策勋,记功。
转,次的意思。
〔赏赐百千强〕赏赐很多很多的财物。
强,有余。
〔问所欲〕问(木兰)要求什么。
〔不用〕不愿作。
〔尚书郎〕尚书省的官。
尚书省是当时管理国家政事的机关。
〔愿驰千里足〕希望骑上千里马。
〔郭〕外城。
〔扶将〕扶持。
〔红妆(zhuāng)〕古代称女子的装饰为红妆。
〔霍霍〕磨刀的声音。
〔著(zhuó)〕穿。
〔云鬓(bìn)〕像云那样的鬓发,形容好看的头发。
〔帖花黄〕帖,同“贴”。
花黄,当时妇女脸上的一种装饰。
〔火伴〕同伍的士兵。
当时规定若干士兵用一个灶吃饭,所以称“火伴”。
火,同“伙”。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据传说,兔子静卧时,雄兔两只前脚时时爬搔,雌兔两只眼睛时常眯着,所以容易辨认。
扑朔,爬搔。
迷离,眯着眼。
〔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雄雌两兔一起贴着地面跑,怎能辨别哪个是雄兔,哪个是雌兔呢
傍地走,贴着地面跑。
描写老师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的句子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杜甫) 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
(朱熹)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刘彝)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 书是逆境中的慰藉。
书房是文人精神的巢穴,生命的禅堂。
世界上最壮丽的宫殿是藏书最多的图书馆。
年轻时读书就像迎着朝阳走路。
最淡的墨水也胜过最强的记忆。
精神能补物质的不足。
在学习中取得知识,在战斗中取得勇敢。
勤动笔墨勤看书。
知识好像砂石下的泉水,掘得越深,泉水越清。
如果知识不是每天在增加,就会不断地减少。
语言是心灵和文化教养的反映。
高尚的语言包含着真诚的动机。
勤学和知识是一对最美的情人。
学到很多东西的决窍,就是一下子不要学很多的东西。
一个人的度量是一种精神力量,是一股强大的文明力量。
书都读得来的人,还怕有什么做不来的。
成功的科学家往往是兴趣广泛的人,他们的独创精神来自他们的博学。
作者不一定能写到老,但是他一定应该学到老。
再高深的学问也是从字母学起的。
写十卷书要比实际行动打下基础容易得多。
读书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养心。
知识上的富有可以享受心灵上的满足。
不断认识自己的无知是人类获得智慧的表现。
学习不但意味着接受新知识,同时还要修正错误乃至对错误的认识。
不信书不能提高境界,光信书不如无书。
掉进知识情网中的人,时时品尝着知识的甜蜜。
穿着饮食可以因陋就简,而搞学问是不能因陋就简的。
努力耕耘,少问收获。
●读过一本好书,像交了一个益友。
臧克家 ●能够摄取必要营养的人要比吃得很多的人更健康,同样地,真正的学者往往不是读了很多书的人,而是读了有用的书的人。
亚里斯提卜 ●仅次于选择益友,就是选择好书。
考尔德 ●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阅读还要坏。
我们必须会这样一种本领,选择最有价值、最适合自己所需要的读物。
●不好的书也像不好的朋友一样,可能会把你戕害。
菲尔丁 ●一个爱书的人,他必定不致缺少一个忠实的朋友,一个良好的老师,一个可爱的伴侣,一个优婉的安慰者。
--伊萨克·巴罗 ●书籍鼓舞了我的智慧和心灵,它帮助我从腐臭的泥潭中脱身出来,如果没有它们,我就会溺死在那里面,会被愚笨和鄙陋的东西呛住。
-- ●三更灯火五更鸡,。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性痴,则其志凝:故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
--世之落拓而无成者,皆自谓不痴者也。
--蒲松龄: ●攀登科学文化的高峰,就要冲破不利条件限制,利用生活所提供的有利条件,并去创造新的条件。
高士其 ●青年同志们必须记住,想要连跑带跳地把过去的一切文化遗产得着,那是办不到的。
这需要有坚定的顽强性和艰苦的劳动。
要知道,在这条路上克服困难,这件事本身就是非常好的兴奋剂。
-- ●勤勉而顽强地钻研,永远可以使你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 ●学问对人们要求最大的紧张和最大的热情。
巴甫洛夫 ●……科学是到处为家的,枣不过任何不播种的地方,它是不会使其丰收的。
--赫尔岑: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五柳先生传》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杜甫:《杜工部集》 ●我们自动的读书,即嗜好的读书,请教别人是大抵无用,只好先行泛览,然后决择而入于自己所爱的较专的一门或几门;但专读书也有弊病,所以必须和现实社会接触,使所读的书活起来。
--鲁迅:《读书杂谈》 ●爱看书的青年,大可以看看本分以外的书,即课外书……譬如学理科的,偏看看文学书,学文学的,偏看看科学书,看看别人在那里研究的,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这样子,对于别人,别事,可以更深的了解。
--《鲁迅全集》 ●只看一个人的著作,结果是不大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优点。
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
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
--鲁迅:《致颜黎民》 ●我有八位好朋友,肯把万事指导我。
你若想问真名姓,名字不同都姓何:何事、何故、何人、何时、何地、何去、何如,好象弟弟与哥哥。
还有一个西洋派,姓名颠倒叫几何。
若向八贤常请教,虽是笨人不会错。
--陶行知:《八位顾问》 ●积累知识,也应该有农民积肥的劲头,捡的范围要宽,不要限制太多,……牛粪、人粪、羊粪都一概捡回来,让它们统统变成有用的肥料,滋养作物的生长。
邓拓 ●有些书可供一尝,有些书可以吞下,有不多的几部书则应当咀嚼消化;这就是说,有些书只要读读他们的一部分就够了,有些书可以全读,但是不必过于细心地读;还有不多的几部书则应当全读,勤读,而且用心地读。
。
。
。
描写方法是什么意思
人物描写1.肖像描写:分为外貌描写和神态描写。
外貌描写:通过对容貌、神情、姿态、服饰、音调的描写,来揭示人物性格的一种描写方法. 神态描写:是与外貌描写有区别的,神态描写是对人的面部表情进行刻画,可以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 2.动作描写:是通过对人物个性化的行动、动作的描写,来揭示人物性格的一种描写方法。
3.语言描写:是通过人物的个性化的独白(自言自语)或对话(与别人交谈)来表现刻画人物性格的一种描写方法. 4.心理描写:是通过剖析人物的心理活动(如内心感受、意向、愿望、思索、思想斗争等),挖掘人物的思想感情,以刻画人物形象内在性格特征的一种描写方法.编辑本段环境描写1.自然环境描写 是对人物活动的地点、季节、气候、时间,以及场景的描写。
它有烘托人物心情、渲染当时怎样的气氛、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点明和突出中心的作用 ,写出了人内心的喜怒哀乐和对人们美好,温馨生活的向往。
2.社会环境描写 一般指对社会背景、时代气氛、地域风貌的描写。
写出当时社会的不同背景,为下文人物性格描写铺下铺垫。
也可分为风景描写、静态物与动态物体的描写。
编辑本段按叙述人的表现手法分类可以将描写(包括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分为正面描写、侧面描写、场面描写和细节描写。
1.正面描写(直接描写),是对人或环境的直接描述 2.侧面描写(间接描写),通过对其他人或环境的描写,从侧面烘托所写人物、所写之景从而收到“烘云托月”的效果 3.场面描写,是对许多人参加的大型的社会活动或生活、战斗、劳动、娱乐的场景的描写,反映出社会的面貌和生活的各种侧面,反映出宏观的自然现象。
可分为动景、静景描写。
4.细节描写,是指对表现人物和情节发展有特殊作用,包括动作、神情、物件、环境等内在或外在的一些细小环节的细致描写。
编辑本段按特征分类白描所谓“白描”是指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并以简洁的语言勾画出事物形象的一种写法,鲁迅先生非常善于使用白描手法,如《藤野先生》中关于藤野先生的一段介绍:“那时进来的是 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
一将书放在讲台上,便用了 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向学生介绍自己道:‘我就是叫作藤野严九郎……’语言简洁,印象深刻。
细描细描是指对事物的一笔一画的精雕细刻,相对于白描,细描也可以称为工笔,如阿累的《一 面》写鲁迅就比鲁迅写藤野又细一些:“他的面孔黄黑带白,瘦得教人担心,好像大病新愈 的人,但是精神很好,没有一点颓唐的样子。
头发约莫一寸长,显然好久没剪了,却一根一 根精神抖擞地直竖着。
胡须很打眼,好像浓墨写的隶体‘一字’。
” 新凤霞的《傻二哥》则写得更细腻,把一个卖药糖的劳动者“傻灵傻灵”的特征刻画得淋漓 尽致,从他穿的衣服、使用的用具、吆喝前的准备、吆喝的声调、吆喝的内容到他对顾客和 邻里穷哥们儿的态度都细细写来,写出了一个活生生的善良、勤快、乐观,穷而有志的年轻 人的性格和形象。
衬托衬托是指在写人记事的过程中,为了突出主要对象用另外的人或物来陪衬或烘托的手法。
人 们 常说:“红花虽好,还需绿叶扶持”就是这个意思。
衬托可以从正面衬托,也可以从反面衬 托,可以以景物来衬托人,也可以人衬托人,还可以物来衬托人,但这些都要根据表达内容 的需要来使用。
鲁迅是很擅长衬托笔法的文学大家,他的《在酒楼上》正衬、反衬都写得极 好,同学们可以反复阅读。
这里摘出两段,请大家欣赏: “窗外只有渍痕班驳的墙壁,贴着枯死的莓苔;上面是铅色天,白皑皑的绝无精彩,而且 微雪又飞舞起来了。
”用景物从正面衬托了吕韦甫懒散怀旧的心情。
“几株老梅竞斗雪开着满树的繁花,仿佛不以深冬为意;……山楂树,从暗绿的密叶里显出 十几朵红花来,赫赫的在雪中明得如火,愤怒而且傲慢,如蔑视游人的某心于远行。
”用“ 梅”与“花”反衬吕韦甫的懒散心情。
情景交融情景交融指文艺作品中环境的描写、气氛的渲染跟人物思想感情的抒发结合得很紧密。
情景交融包括寓情于景和借景抒情。
文学理论上的情景交融是意境创造的表现特征。
王国维说:“文学中有二元质焉:曰景,曰情。
”意境创造就是把二者结合起来的艺术。
无论是景中含情,或是情中含景,都是诗歌的基本表达方式,这也就揭示了情景交融的三种表达方式,即景中藏情式,情中见景式,和情景并茂式。
景中藏情式 景中藏情最重要则在于“点情”, 集中笔墨全力写景,不刻意去追求用文字表达何种情感,只刻画出鲜活的生活图景,却在描绘景物的文字之外于合适之处用带浓郁感情色彩的字、词、句轻轻点出。
诗人藏情于景,一切都通过逼真的画面来表达,虽不言情,但情藏景中,往往更显得情深意浓。
比如《长亭送别端正好》一曲:“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 由天、地、风等大自然景观写到雁,描写一幅“碧云密布、黄花遍地、西风凄紧,北雁南飞”的清秋景色。
作者如椽之笔,抓住秋天中最突出之景,“天”“花”“地”“风”“雁”的最突出特点——“清萧瑟”,由天到地,从风到雁,一一写来,绘出“送别”的背景。
从字面看,这几句话句句写景,哪里写情
细看来却发现情在末尾两句,它用设问点出:“晓来谁染霜林醉
总是离人泪。
”一“泪”字点其情,使全篇闪耀着离人的泪光,所写的“天、花、地、风、雁”都成了饱含离情之物,而景中人正在流出“离人泪”,这恰好给前面所写之景蒙上了离情别绪的浓郁情感,使全文成了看似“句句写景”实则“字字言情”的情景交融的佳作。
情中见景式情中见景的目的是营造“情景交融”意境,让读者在浓郁的“情”中体悟到清晰的景,体悟到最真挚最浓郁的情,从而得到美的享受。
“情中见景秉笔书”说的就是写景中适时用几句或几段文字直接抒发自己的感慨,直接写出自己的感情、想法,不隐瞒、不隐讳。
看似并未写景,却神奇的让读者在浓郁的“情”中体悟到清晰的景。
例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创然而涕下…… 全诗未见景物之描写,但是当你了解了诗人当时险恶的处境和痛苦的心情之后,在你的脑海中便会出现一副闪耀着血泪的图画:一幅浩渺无际的天宇,一座兀然耸立的楼台,一位独立苍茫的诗人。
在诗人的悲怆中,你会体味到诗人报国无门的悲愤和天才末路的痛苦。
这些历史与现实,宇宙和人生,都会随着诗人情感的喷发变成感人的色彩和旋律,也为读者开创了一个情中见景的审美空间。
三情景并茂式 这一类是以上两种方式的综合,抒情与写景在此达到了浑然一体,自然天成的程度。
如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用明喻,令人想像出一幅生动的画面:词人此刻梦回故都,站在城上望着浩荡东流的长江,觉得自己的愁情简直跟这江水一样,无时不刻不在翻波、涌浪流向大海。
这句词抓住词人的愁和滚滚东流的春水的共同点进行了形象的描绘:多——越来越多,久——永无尽期,长——没有尽头,深——深不可测,永——无时不在,绵绵不断……词人的愁情与东逝的流水交相呼应,情态必现,形成一种情景并茂的境界。
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诠释“用典”,说是“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
即是用来以古比今,以古证今,借古抒怀。
用典既要师其意,尚须能于故中求新,更须能令如己出,而不露痕迹,所谓“水中着盐,饮水乃知盐味”,方为佳作。
用典用典亦称用事,凡诗文中引用过去之有关人、地、事、物之史实,或语言文字,以为比喻,而增加词句之含蓄与典雅者,即称“用典” 用典之功用有四,略述于下: 使立论有根据 引前人之言或事,以验证作者之理论。
即【文心雕龙】所谓“援古证今”也。
如李商隐之【有感】诗: 中路因循我所长,古来才命两相妨; 劝君莫强安蛇足,一盏芳醪不得尝。
其中“蛇足”一词,即引自【战国策】:“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之’。
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
未成,一人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
李诗即以此作为引证,使为立论之根据。
(以喻勿另生枝节也) 方便于比况和寄意 诗中有不便直述者,可借典故之暗示,婉转道出作者之心声,即所谓“据事以类义”也。
如前“命意”章中苏东坡之【仇池石】一诗,即借蔺相如“完璧归赵”之典故,委婉表达出作者之心意,而不致令受者有太大之难堪。
另如【唐诗纪事】卷十六引“宁王李宪见卖饼者之妻明艳动人,而强娶为妾,且十分宠爱。
翌年,宁王问‘犹忆饼师否
’其妻颔首。
宁王召饼师进府,其妻面对故夫,泪流满颊,凄婉欲绝。
时有十余文士在座,意皆感动,宁王命做诗以记其事。
王维诗云: 莫以今时宠,而忘旧日恩; 看花满眼泪,不共楚王言。
借春秋息夫人之典故,以显出女人之坚贞,使宁王深受感动,而让其与故夫团聚。
(按:典出【左传】,庄公十四年,楚子灭息,以息妫归,生堵敖及成王焉,未言。
楚子问之,对曰:吾一妇人,而事二夫,纵弗能死,其又奚言) 减少语辞之繁累 诗句之组成,应力求经济,尤其近体诗有其一定之字数限制,用典可减少语辞之繁累。
如: 览古 李商隐 莫恃金汤忽太平,草间霜露古今情; 空糊赬壤真何益,欲举黄旗竟未成; 长乐瓦飞随水逝,景阳钟堕失天明; 回头一吊箕山客,始信逃尧不为名。
诗中“长乐”一词乃指汉之长乐宫。
【汉书】平帝纪:“大风吹长安城,东门屋瓦飞旦尽”;“景阳钟”之典出自【南史】:“齐武帝数游幸,载宫人于后车,宫内深隐,不闻鼓漏,置钟于景阳楼上,应五鼓及三鼓。
宫人闻声早起妆饰”。
“箕山客”一词乃指尧之许由也,【庄子】:“尧让天下于许由。
许由曰:‘天下既已治也,而我犹代子,吾将为名乎’
”又齧缺遇许由曰:‘子将何之
’曰:‘将逃尧’。
又史记:“余登箕山,其上盖有许由冢”。
如此利用有限之文字,即将所欲表达之意念,呈现在读者眼前,故可减少语辞之繁累。
四:充实内容、美化词句--用典可使文辞妍丽,声调和谐,对仗工整,结构谨严,而增加外形之美,与丰富之内涵。
整散句是什么意思。
有例子吗
作文中整散句结合怎么写
1、先散后整:A、论点(散句)+整句阐释:如“凡是有生命的东西,和时间较量的结果都是失败.有的败得辉煌,有的败得悲壮,有的败得美丽,有的虽败犹胜,有的败得合理,有的败得凄惨,有的败得龌龊.”作者先点出自己的观点,然后用整句强化自己的观点.这样写的好处是:突出论点,扩充文章的气势.B、设问(散句)+整句:如“谁至聪至慧地说过音乐是‘上帝’的语言呢?音乐,岂止是‘上帝’的语言,简直是‘上帝’的抚爱!她顷刻间抚平了人心灵上的皱折,顷刻间让一个人心灵的泉水流入另一颗心灵.音乐,让人善良,让人豁达,让人慈祥,让人高尚,让一个浪迹在外的穷小子有了安身的雀巢了!”作者先作一个设问,引起读者的兴趣,然后用整句回答问题,这样写的好处是:加强抒情性,突出抒情点.2、先整后散A、比喻(整句)+议论(散句):如“有青翠高大的松柏,有玲珑芬艳的野花,高与低、绿与红,点染完美的画卷;有如云朵飘飘的风帆,有如赤鳞翔浪的木船,枝与本,动与静,成就远航的轻骑.灿烂的阳光下,有‘万类霜天竞自由’,也正是鱼与鸟、人与兽、雷与电、风与雨,补起乾坤中万象争荣的丽景.让参差咬合,长短互补,在竞争的天地间,让前进的齿轮运转!”作者先用琅琅上口的整句营造一种美丽的抒情氛围,然后借散句引出自己的观点,这样写的好处在于:在生动形象的描述中,吸引读者的眼球,让论点的产生变得水到渠成.B、比喻(整句)+观点(散句):如:“有青松翠柏的高大挺拔,才有无名花草的别有馨香;有如云飞飘的风帆,于是更显似赤鳞翔浪的轻舟;喜翼可蔽空的大鹏,更爱檐头私语的麻雀;慕步行万里的风,更羡潇洒的雨.长短咬合,有一轮推进文明的齿轮!”作者用整句列出多种互补性的现象,然后用一句散句表明全文的观点,这样写的好处在于:让观点更加鲜明突出,让文章充满诗情画意.3、散-整-散A、叙述(散句)+整句+分论点(散句):如“时钟一下一下走过,每一步都有齿轮的转动,每一步都写下长与短的补合.爱因斯坦这科学之坛的巨匠,在太长的生命路途中,写下波尔的名字.也许是面红耳赤的唇枪舌战,也许是互不相让的据理力争.竞争中,两位科学家的长长短短补出了伟大的友谊,补出了人类世界的科学,补出了永远闪烁明光的智慧.双赢是合作的双手种下的果实,这果实属于双方,这果实又岂限于双方?”作者为了突出自己的观点,先用比喻性散句叙述时钟的补合,然后举例证明人类社会补合的重要,在举例中,他用整句突出爱因斯坦和波尔两位科学家之间补合的情态和作用,接着用一句反问句强化自己的观点,这样写的好处在于:节奏感明显,能使作者的观点更加鲜明,更能使读者留下难忘的印象.B、分论点(散句)+整句+评析(散句):如“竞争中的双赢是和谐的表征.春花与秋月共同诠释的是古典文化的馨香;诗词与歌赋共同点缀了华夏青铜般的沧桑艺韵.鼓角与丝竹,各自有着不同音韵,然而各异的声响,不只为着其自身存在的价值,还应有合奏凤鸣凰吟般悠远乐曲的意义.竞争中的双赢,为着造一片共同的蓝天和一盘有力的齿轮.”作者先表达自己的观点,然后用富有诗意的比喻性整句对观点进行阐述,接着再用散句进行评析,这样写的好处在于:除了语言上抑扬顿挫的美感效果外,还起到深化文章观点的作用.总之,在文章中,学会使用整散结合句,从语言效果上看,可以起到增强气势,调节音律的作用;从表达观点的角度看,可以起到使观点更加鲜明突出、更加具有说服力的作用;而从读者的阅读心理看,可以起到增强阅读兴趣,提高阅读效率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