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空法师感恩语录
去百度呗,现在网络多发达
有没有一些修心养性的佛家语录,可以让人静
1、佛曰:并不等于从未存在切自在来源于选择,是刻意。
不如放放下的越多,越觉得拥有的更多。
2、佛曰:命由己造,相由心生,世间万物皆是化相,心不动,万物皆不动,心不变,万物皆不变。
3、佛曰:坐亦禅,行亦禅,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春来花自青,秋至叶飘零,无穷般若心自在,语默动静体自然。
4、佛曰:笑着面对,不去埋怨。
悠然,随心,随性,随缘。
注定让一生改变的,只在百年后,那一朵花开的时间。
5、佛曰:刹那便是永恒(若人生了悟如佛,无悲无喜无梦无幻,无爱无恨四大皆空,生与死又有何区别。
不能了,不能悟,不能舍,不能弃,参不透,舍不得。
) 6、佛曰:不可说,不可说,一说即是错。
7、佛曰: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
8、佛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麻烦采纳,谢谢!
释迦牟尼说过的一句话:“无论你遇见谁,他都是你生命该出现的人,绝非偶然,他一定会教会你一些什么”。
茗山法师:我现在的佛学水平不及净空法师茗山老法师是四众景仰的一位当代佛门高僧,被赵朴初老居士称为「僧中之宝」。
他是和净空法师最相契的大德之一。
在茗山法师的日记中,记载了大量和净空法师相关的内容,他老人家对净空法师赞叹倍至。
在他的日记中,对当代的法师如此推崇和钦敬找不到第二位。
茗老长净空法师十三岁,却谦虚的向净空法师学习,听净空法师讲经。
茗老听净空法师讲经,一定会认真做笔记。
他评价净空法师讲经「处处从自心体会最深处流出」。
直到茗公圆寂前三个月,仍在听净空法师的讲经录音,并笔录重点,其谦恭好学的态度,光风霁月的胸怀,堪令今天的后辈学人汗颜。
现摘录部分茗老日记中有关净空法师的文字,我们可以通过茗老的谛实语窥见到净空法师的德行和学养,了解茗公上人眼中的净空法师。
《茗山日记》摘录(上海古籍出版社版本)◎ 1994年5月1日午后,冒雨访「华藏佛教图书馆」,净空法师出迎,入内会见馆长韩瑛居士(女)。
当日堂中为超度日本名古屋空难的台湾亡灵,有满堂百数十居士参加三时佛事,闻我到此,都来跪拜送供,而后又请我讲开示。
我略说五戒、十善、六度名义,劝勉精进修行。
净空法师和我都是弘扬净土法门的,志同道合,分外情投意合,他赠我大念佛机和许多经书。
◎ 1994年5月5日上午写字,给净空法师一联:净土法音宣不尽,空间奇景览无穷。
◎ 1995年12月12日因受净空法师的启发,证明法界本来无始无终、无内无外、无有无空、无中无边、无名无相、无人无法、无生无灭、无垢无净、无增无减、无来无去、无短无长、无继无续、无同无异、无蕴处界、无谛缘度、无苦无乐、无凡无圣,所谓「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就路还家,亦复无家可归。
◎ 1995年12月15日下午三时,又去听三位小法师讲经。
净空法师要我提些意见。
◎ 1995年12月18日阅净空法师在新加坡居士林「净宗培训班」讲话的印件:一、弘经目标:(1)启发正知,深感惭愧;(2)深明因果,痛切忏悔;(3)至诚恭敬,劝发菩提;(4)恳切哀告,推崇净土;(5)建立悲愿,慈济众生;(6)永舍三毒,成就善法。
二、七个问题:(1)为什么讲经
(2)为哪些人讲
(3)在什么时候讲
(4)在什么处讲
(5)讲什么
(6)怎样讲
(7)有何效果
三、学经八法:(1)看破,(2)放下,(3)布施,(4)忍辱,(5)莫疑,(6)勿杂,(7)老实,(8)念佛。
四、讲经者应做到「破字、释名、解句、消文、化义」。
还要穿插些议论、因缘、譬喻、分段、小结、总结。
还要「演慈辩」(辩才),「授法眼」(正见),「杜恶趣」(止恶),「开善门」(开示善行)。
说明「无量光」表智慧,「无量寿」表理体,「清净」离妄想,「平等」离分别。
很有见地,皆经验之谈。
◎ 1995年12月24日上午十时半,「茗山长老、李亚居士书画展」在新加坡居士林开幕,会上有李木源、茗山、李亚、净空法师分别讲话,而后与居士林互赠礼品,由净空法师剪彩。
净空法师讲话:「这次书画展不同其他为名为利的书画展,而是弘扬佛法,净化人心,改恶向善,使社会稳定,世界和平的书画展,意义非常深远。
」◎ 1995年12月30日最近两晚听净空法师法要(《金刚经》节要):(1)无我、人、众生、寿者四相,主要是破我执。
不破我执,轮回生死苦海;破了我执,才能想念众生,趋向菩提,离二障,证我法二空。
从起心动念到生活行动看自己是否还有我见,离一切相,方见真性。
(2)《金刚经》总纲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皆无所住。
一切世法和言行不违佛法,故一切法皆是佛法,反之弘扬佛法含名利心,念佛修行为名为利,则佛法亦变成世法。
(3)要看破:看破一切法相无实皆空,是假非真;进一步看破一切法无实无虚,非空非有。
于一切法无住无着,则一切法即是菩提,何须另觅菩提
真佛假佛(是佛是魔)如何识别
就看他有执着无执着
「不生不灭、不断不常、不一不异、不去不来」(因缘所生法故),岂非无上菩提
(4)要断烦恼,要一尘不染,劝大家老实念佛
佛法如家常便饭,要注意咀嚼、消化,要惺惺常觉,要舍,要利人,还要不取于相、如如不动。
舍不得的也要能舍去,放不下的也要放下
念佛时还要有妄想怎么办
要觉照(反省、观照)呀
「不怕念起,只怕觉迟」耳
◎ 1995年12月31日我和净空法师讲话,表示感谢居士林的种种方便成就功德。
又谈净空法师最近与上海复旦大学联合主编《四库全书荟要语录菁华》初稿已成,待审定后即将出版流通,此书出版,将会对社会安定、人类和睦、世界文明、和平有所促进。
◎ 1996年1月5日晚餐后,李木源、张绍松和我往飞机场为净空法师赴澳弘法送行。
净师随身行李仅一小袋、一提包。
我几次邀他到无锡讲经,他应允1996年农历三、四月间来锡,心甚慰
◎1997年12月20日早食后在斋堂,净空法师要我对同学们开示。
◎ 1997年12月26日昨听净空法师演讲,感到他身口意相应,处处从自心体会最深处流出:(编者按:此语为对净空法师最高之赞叹,会听者自然明白。
)「行慈悲,用智慧,还要有善巧方便。
」「学佛,要从孝敬父母开始,从而报四恩。
」「坐水月道场,包括一切寺庙、团体、家庭、环境等。
」「作梦中佛事,包括一切世间人事和万物。
」「净土三福:(1)人天福,孝敬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2)二乘福,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律仪 ;(3)大乘福,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
」「六和,以见和为本,必须放弃我见,依佛见为见。
」「财施得财富,法施得智慧,无畏施得健康长寿。
」「起心动念,都有因果。
」「不仅要礼敬诸佛,即对一切人和众生都应礼敬。
」「学佛要一门深入,长期熏修。
」◎ 1997年12月27日晚在新达城大讲堂,继续听净空法师演讲。
要点:「修行,必须长期熏修。
因为宿习太深,非短期消尽。
」「沙弥律仪是出家人持戒基础,必须坚持五年学戒。
」「学修,必须断烦恼,断所知,断习气
」「以根本智破我执,以后得智破法执。
」「学僧找高明的老师难,老师找听话的学生更难。
」「建道场宜本地化,因地制宜。
」「我主张学修先约后博。
」◎ 1998年12月26日回忆起昨晚净空法师和我谈话内容,有一件新闻。
他说:「现在我讲经,声音和相貌全世界都能听到看到。
如果有现代化最新的电器,还可以与各国听众对话问答和商讨,就和我们面谈一样。
」◎ 1999年1月3日晚讲经。
此三天净空法师天天来听经,并在佛前顶礼。
可见此人无慢心,敬老尊贤(他说尊师重道)。
他已在全世界讲了卅多年经,内容包括《楞严》、《法华》、《华严》、《金刚》、《地藏》、《圆觉》以及《无量寿经》等净土经。
他的讲经方法熟练,人缘、福慧等水平已很高了,尚能如此谦恭,实是难得
值得学习
◎ 1999年1月6日昨晚讲经后回寮,曙智向我竖大拇指说:「师公讲得很好,有水平
假使几十年没有时代变化、事务干扰,专心研读佛经,著作笔记,今日一定超过净空法师。
」我说:「因为各有各的宿业、往因,过去培植的福慧种种不同,所以我不怨天,不尤人。
我现在的佛学水平和福慧不及净空法师,你要好好向他学习。
」◎ 1999年1月7日晚讲经后,阅净空法师着的《内典讲座之研究》,觉得很好,记其要点如下:(1)古德先解行而后讲;(2)譬喻、故事必须合乎经义;(3)忌武断;(4)要引发人的兴趣,观察听众心情;(5)要数据丰富,方法善巧(要除惑、解惑);(6)要有利他、报恩及救苦的慈悲心;(7)防止听众印象不佳,掉头想走;(8)要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9)事先要勤学勤修,弄懂弄通弄深透;(10)忌恃才粗心,临时偷懒,敷衍应酬;(11)上契佛理,否则为魔说;下契群机,否则为闲话;(12)注疏以古为主,以今为辅;(13)讲时要备字典、辞典和佛学辞典;(14)事先博览诸家批注,临讲以一家为主(意在参考,要有主见,忌杂、忌夸、忌慢、忌曲解,要有正确见解);(15)文义深,宜浅说;文义浅,宜深说;(16)要突出经中主旨,要顺序讲解,首尾相应。
讲经九要:(1)身端正、目普视,威仪齐整,动止安详,身口意集中一致,忌轻率或愁眉苦脸;(2)音声先低后高,高低快慢,意到音随,配合文意,语言繁简皆须适度,切忌太急太低,离经太远,杂乱难收;(3)讲经前言,观因缘、说法利(听讲利益),宜简要;(4)日讲若干先须准备,段落分明,字句清楚,前后衔接,一气呵成;(5)说明大纲,不标繁琐小节,随机应变(详略深浅,随时变通),一切为听众获法益,得法喜;(6)善读经文,读出字句含意。
每节程序:读文句,破生字,解名词,释句文,而后合讲本节大义;(7)比喻,故事必须合法,不可离文太远;开示、劝修、证明是重点,要有根据,有事有理;(8)要守时,上台下台勿延迟,如时尽文余或文尽时剩当穿插开示或小结。
尤其最后三天当善为展、缩;(9)讲毕当启发庆喜心、修道心。
表祝愿,表谦语,共勉精进,圆满法喜。
◎ 1999年1月13日净空法师讲记中说,戒盗包括一切偷渡、偷税、骗人财物、损人利己等事。
他说世间讨便宜的、吃亏的,都有前因后果,所以深信因果者,不怕吃亏,也不想讨人便宜。
◎ 1999年1月17日晚听净空法师讲《华严经》,兹记其重要语言:(1)迷人颠倒,善事当恶事,恶事当善事。
(2)化灾难要加紧念佛,先化恶人恶心,并化他人诽谤,再化大家磨难。
(3)非想非非想天享福不过八万劫,三途受苦是无数劫。
可见天地悬殊,乐短苦长。
(4)妄想、分别、执着、颠倒,都是愚痴。
根源在自私自利的我执。
(5)「清净道」是佛道、菩萨道,如天清净、云清净、月清净。
相反,环境染污、身染污、口染污(妄语)、心染污(妄想),攀缘而不随缘,是人染污。
佛的生活是清净道,吃饭、穿衣、起居、休息等日常生活,点点滴滴与清净心相应,故为「清净道」。
即所谓「平常心是道」。
(6)阿弥陀佛名义,是无量光、无量寿,即是自性。
诸佛皆同此性,可以说,皆同名阿弥陀佛。
(7)十法界唯心所造,心有贪嗔痴较重者,堕三途。
◎ 1999年1月18日净空法师曾说:「阿弥陀佛圣号,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的通名,因无量光,无量寿即是佛性故。
」我们如果能用本来清净、不生不灭的自性来念佛,即是念自性弥陀,久而久之,我们的自性和弥陀的自性就可打成一片。
◎ 2000年3月22日我被接到居士林后,净空法师让出房间给我住,非常清净。
◎ 2000年3月29日出房看天气,经过餐厅,听到电视台(电视——编者)正在放净空法师讲经录像,我驻足听。
他说:「现在不分男女老少,都没有安全感
因为现时代不像古代社会那样稳定,各方面安居乐业,君贤臣忠,父慈子孝。
佛教导我们,慈悲为本,方便为门。
慈悲方便,就能使社会稳定,消除灾难。
我在美国讲经,有些居士问我:儿女不听父母话,学生不听老师话,怎么办
我说:你们错了
现时代没有父子、师生关系和伦理,都是朋友关系。
佛教导我们讲经说法要契机契理。
契机,就是要适合时代环境的实际情况。
现代的青年都没有受过伦理教育,他们不知道什么叫孝顺或忤逆,要平等看待,客客气气,才能和平相共处。
佛陀教育我们恭敬供养,是要我们除慢心、除贪心。
我们恭敬人,我们不要求也不希望人恭敬我。
」这些,值得深思和参考
◎ 2001年3月22日晚听净空法师讲《无量寿经》的几句经文录音,重点是「一心正念」。
他说:正念就是一心,「一心正念」才能让心清净。
不仅修净土宗念佛要一心,一心就是要念佛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其他各宗、各种法门,学修都应一心正念。
他又讲:(1)学佛就要三业清净,「清净三业」是过去十方诸佛皆如此说。
(2)自私自利是凡夫,利人利众是菩萨。
(3)四摄六度以布施为首:财施果得富裕;法施果得智慧;无畏施、慈心不杀,果得健康长寿。
◎ 2001年3月23日下午听净空法师讲佛法的要领录音:(1)心地一月比一月清净,逐步减少妄想、烦恼、牵挂、忧虑,这就是进步。
(2)修学要能真正看破、放下。
(3)学习佛法宜专不宜杂,如古代的师传徒(如初祖传二祖慧可一人),一个老师,一个学生,学一部经。
心境不复杂,能专诚,烦恼少,智慧增。
一部经要读几十遍,讲几十遍,熟则生巧,巧则易通,一通百通。
希望青年学法者,选择一位善知识为老师,专诚跟他学,态度恭敬,认真,精进
方法是要钻一部经,勿复杂。
如古代师徒,口传背熟,易成就清净。
(4)学习态度要恭敬、慎重、从容、谦虚、忍让、温良。
自己计划进度,要先认识一部经的纲领、科目、总别、呼应、层次、结构,看批注只作参考,依法不依人,自己拿出正确主张。
(5)古代注疏,在开头先说五重玄义、十玄门,或其他,皆是古德的心得体会。
经文中每个科目都有五玄、十玄等宗用——精华和重点,其中名相、术语要查批注、查辞典,亲自查明白。
古德问:「会么
」这个「会」字不是懂义、知义,而是融会贯通,大彻大悟义。
(6)佛学院毕业者回来,自高自大,态度傲慢,不受人欢迎;要谦敬,平等,人人各有第一,不可说「我第一」,要真彻悟后才知「平等」。
(7)初讲经要请人批评,即使批错也要接受,今后才有人肯帮助。
唐太宗以帝王之尊,虚心接受错误的批评。
有人要他驳斥,他说:「我如反驳,他人不敢进言。
」正与邪之分,要看他说的符不符合佛说,合不合佛性
(8)经中文句要背熟,而后讲经时引经据典就不难了。
(9)修行方法是戒定慧,儒家说:「知止(戒)而后有定。
」文别而意同,「知止」很重要,止妄想,止于至善,即「正念、一心」。
◎ 2001年3月24日晚听净空法师讲经录音:(1)修其他法门,要经三阿僧祇劫——初住、二住至七地、八地乃至十地。
修净土宗念到一心,一生往净土。
(2)往生要具「信」——信自信他,信因信果、信事信理,「愿」——发愿求生,「行」——一心念佛。
(3)平常要日日看自己的进步——自心烦恼轻、智慧长。
(4)回头是岸——从内心贪嗔痴慢至外五欲六尘中回头;要谦虚、除傲慢、成见,要诚敬,除名闻利养。
享受易堕落,应多种福田免来生债。
编者按:此时至茗山法师往生(6月1日)时间已不足三月,已在病中住院治疗,尚如此认真做笔记学习净空法师的言教。
◎ 2001年5月6日下午,净空法师胞弟徐业华夫妇来视疾,并代净空法师向我问好。
下午又挂一瓶水。
编者按:这是茗山法师一生中最后一篇日记中的最后两句话,仍然提及净空法师。
茗山法师简介茗山法师(1914—2001),当代高僧,江苏盐城人,俗名钱延龄,曾任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江苏省佛教协会会长、江苏镇江焦山定慧寺方丈、无锡灵山寺方丈。
自幼随父攻读古诗文,研习书法;随母诵经礼佛,悟性早启。
十九岁于建湖罗汉寺依宏台法师出家,法名传薪。
二十岁于焦山定慧寺受具足戒,并入焦山佛学院学习。
二十三岁蒙太虚大师推荐入武昌佛学院高级研究院深造。
抗日战争时期在湖南任寺院住持,创办佛学院,并协助太虚大师出版《海潮音》杂志。
一九四六年参加了太虚大师举办的中国佛教会会务人员训练班,后留任焦山佛学院主持院务。
定慧寺智光老和尚命东初、雪烦二法师传授曹洞、临济二宗法卷。
一九五一年,师荣膺定慧寺方丈。
十年浩劫中,师被逐出山门,仍然护持净戒,日诵《法华》诸经自修。
文革后,师重返焦山主持寺务。
一九八一年元旦,佛教恢复后首次传授三坛大戒,中佛协礼请师为尊证阿阇黎。
一九八四年受聘中国佛学院栖霞分院第一副院长。
师深研教理,解行并重,持戒精严,待人慈悲,一生以弘法利生,续佛慧命为己任。
二十余年中不辞辛苦,奔波于国内外讲经、传戒,度生无量。
国内各大丛林的法事和传戒活动,以能礼请到法师为幸事。
师之法子、戒子、学生、剃度弟子、皈依弟子遍布海内外,国内有十余所名山巨刹之方丈,皆师之法子,台湾佛光山星云大师,亦师早年学生。
茗山法师是太虚大师的学生和法孙,并曾亲近虚云、印光、仁山、守培诸大善知识,学淹三藏,宗说俱彻,所著论文,讲义为佛教界及学术界所推崇。
师行持上禅净双修,打坐可以入定,晚年专宗净土。
2001年6月1日,师化缘已尽,面带红光,安详示寂,荼毗时现种种之瑞相,并有诸多舍利存世。
法师留有遗偈:秋水鱼踪,长空鸟迹;若问何往,往生净域。
觉而不迷,生必有灭;乘愿再来,何须悲泣。
师圆寂后,有皈依弟子写追忆文章,透露师生前之异迹,如幼童见其书法上有莲花放光旋绕等事,知师本地难测,观师一生弘化功德,恐非菩萨再来不能为也。
茗山法师日记中谈其青年时亲近过的大德◎ 2000年7月16日我在建国前,曾遇到过太虚、印光、虚云、仁山、守培诸老,并获得一些法益。
首先遇到我最仰慕的太虚大师。
从1935年到1946年,听到他老在镇江太平寺的讲经和到焦山佛学院的演讲;又在江西庐山大林寺听他讲经。
我在他身边当过记录和侍者,又曾在湖南衡阳亲近过多次,所得的法益很多。
1936年初秋,我往武昌佛学院求学之前,专程与焦山僧值福严从镇江往苏州报国寺关房,参访印光老法师。
虚云老和尚,我曾会过二、三次。
仁山老法师到处讲经说法,很受欢迎,他老住在镇江金山寺观音阁,曾于1935年到焦山佛学院讲开示,题目是「福慧双修」。
守培老法师是镇江超岸寺佛学院退居的住持和院长,焦山寺也在镇江,经常有往来,我曾亲近多次。
编者按:茗山法师是当代不可多得的高僧、法门龙象。
他青年时亲近的上述高僧都是近代佛门中第一流的大德,如果稍具一点近代佛教史常识,就可以知道上述几位长老在佛门中的声誉和地位。
以茗老的参学经历,于晚年仍特重净空法师,圆寂前不到三个月,还在认真学习净空法师讲经录音,茗老这种示现不能不令人深思:如果细读茗公日记,我们会发现他老一生所接触的海内外大德不计其数,而令茗老如此心折赞叹,难以找到第二人。
这样讲决定是实事求是的。
翻阅《茗山日记》,便可证明编者所言不谬。
我们后学从中既感受到茗公上人这样的前辈大德之谦德可风,又增长了对净空法师的信心——茗公老人家亲近过那么多高僧大德,尚且如此啊
【附录】 《鱼踪鸟迹实宝山》(节录)——怀念恩师茗山老法师作者:觉平秋水鱼踪,长空鸟迹,若问何往,往生净域。
觉而不迷,生必有灭,乘愿再来,何须悲泣。
这是茗山法师示寂前写下的一首「告慰诸弟子」的遗偈。
一代高僧,撒手西归,十方信众,哀痛欲绝。
作为他老人家的弟子,更不免也如恩师当年「痛哭老人」一样——「我心酸了,流泪了,痛哭了」。
有缘随侍恩师达三年之久,是我今生最大的幸运。
其间,在协助老人做些文字工作的同时,亲聆教诲,耳濡目染,所获足以终生受益矣。
老人一生行持,威德如山,所言「鱼踪鸟迹」,当曰法身慧命,长住人间
翻开老人的回忆录,在那「史无前例」的岁月,茗山法师一度被打成「反动和尚」,屡遭严酷批斗后被关进小黑屋。
处于那种念一句佛号则被斥为「放毒」而揪出来游街示众的险恶环境,许多僧人都纷纷归俗,而茗老对佛教的真理的信仰毫无动摇,泰然自若,坚持心里念佛拜佛,并暗地里手抄《楞严经》,撰写注疏。
其手抄经本幸被保存下来,被人们视为珍品而收藏着。
茗老一生克遵「以戒为师」的信条,持戒之严,足为后学之典范。
1998年底,茗老应邀赴新加坡讲经,返回时先抵广州,下榻于大佛寺。
彼时深圳有皈依弟子周忠正、胡剑英居士夫妇驱车至大佛寺,恳请老人到他们家小住几日。
盛情难却,师乃允之。
剑英居士殷勤款待备至,胜似亲女。
晚上待老人洗浴后,居士欲为老人修剪趾甲,孰料竟遭老人「戒律不许」之坚辞。
性格文静的剑英居士,手持剪刀默默而退,显得有些尴尬,就连侍立一旁的我,也觉得老人太拘泥固执,贸然求师随和,亦遭严厉训斥。
师博览群经,精研教理,通晓三藏,论著颇丰。
近二十年来,应邀于世界各地讲经、传戒,受到海内外佛教界高度评价。
1999 年1 月1 日,斯里兰卡佛教会领袖维普拉撒拉长老将该国佛教最尊贵的礼物——兰卡传统圆扇一柄,特派专人赠送给茗山法师,维普拉撒拉长老并在所附信件中称茗老为「三藏法师」(此物现珍藏于焦山藏经楼)。
可见茗老享誉海外,声望之高。
——中国佛教协会会刊《法音》2001 年第七期【附录】 茗山老法师二三事作者:净根因老法师的常随侍者有事他往, 故我有缘做他老人家的临时侍者,侍奉左右。
在朝夕相随的日子里,我发觉:他老人家的一举一动都体现了佛法的精神,他是将佛法溶进了日常生活的一举一动之中,这种无言的教化时常令我感动。
在此我仅列举二三小事,以飨各位同参道友。
待己节俭利他慷慨老法师精通三藏,海内外信众请他讲经说戒的很多,因此供养也不少。
在一般的人,一有了钱首先得考虑改善自己的衣食住行,把钱用于个人的生活享受。
可他老人家却不然,仍然保持原先的生活习惯,衣食住行极其节俭、惜福。
有一次,我陪他吃面条,我为他倒醋时不慎滴了两小滴醋在餐桌上。
这在我是不屑一顾,而他出乎我意料之外地将沾在桌面上的醋用舌舔尽。
吃完饭之后,他总是习惯要倒一点开水在碗内,将沾在碗上的残液洗一洗,然后喝下去。
有时没到开饭时间,可肚子饿了,他就吃一点花生充饥。
偶有花生粒失落于地,在我看来落地的食物很脏,吃下肚不卫生,更何况一粒花生,算得了什么。
可他却弯下腰去四处寻找,找到了,放在手心吹一吹,放进嘴里有滋有味地嚼起来。
在吃的方面他从不讲究,从没在这方面用过心,用他自己的话说:「有什么吃什么,一切随缘。
」吃上如此,穿上亦复如是。
一天早上起床了,我无意中发现他的内衣上有好几个小破洞,接着穿绒线衣,他却反着穿。
我提醒道:「法师的绒线衣穿反了。
」他不快不慢地说:「正的穿穿,再反过来穿穿,两边磨损,可以延长绒线衣的使用寿命。
」在穿着上他对自己是吝惜的,然而他却把弟子们供养他的许多好衣服,自己一次还没穿过,却送给了缺衣的僧人。
老法师对待自己是那么节俭、惜福,每月的开支极少,只有几十元钱,然而利益他人时却是那么的慷慨。
他常对寺院里人说的一句话:「有困难吗
没钱问我拿。
」我亲眼看见他给别人的钱,有时几百元,有时几千元,有时好几万元,根据困难的大小决定给钱的多少。
前不久,他去新加坡弘法,信众们供养他几十万元。
按理,既是供养他本人的,当然就可据为己有。
然而他明白,庙里正在建造藏经楼,马上还要在山顶建宝塔,急需钱用,所以他人未回国,钱先寄回了寺里。
用他自己的话说:「从十方来的钱,还用于十方。
」做事认真修持不怠老法师今年已83 岁高龄,年老体衰,精力不比平常人。
可他做事不因精力有限而马马虎虎,做每一件事都特别认真,一丝不苟。
他有每天写日记的习惯,几十年如一日地坚持,毫不间断。
有时因事情太忙,他宁可晚上不洗脸不洗脚,也把这个时间挤出来写今天的日记;有时因太劳累实在没精力写了,可第二天一大早起床首先把昨天欠下的日记补上,然后才开始新的一天的生活。
我时常被他这种做事认真的精神感动。
老法师名扬四海,给他写信的人特别多,他对每封来信,都是认真地对待,从不对来信人敷衍了事。
有时信太多忙不过来,就叫我代笔,但我写好回信后,他总要亲自过目,认为没什么问题了,才肯将信封好寄出。
老法师的会议和应酬很多,经常离寺外出,到了外面早晚的功课也毫不放松,他规定自己在早上起床之前和晚上入睡之前做功课。
他念经念佛时默默无声,用自己的心念。
我有时起床解手之后睡意尤深,想再睡一会,一看他老人家趺坐一旁,默默用功,就不好意思再睡了,也跟着盘起双腿念起经来。
不摆大架平等待人老法师是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江苏省佛教协会会长、江苏省政协常务委员,兼任好几座寺院的方丈,名望、地位很高,但他把这些都看成是「梦幻泡影」,从不摆什么大架子。
不管大人物,小人物,只要他有时间,他都会接待。
他的书法一字千金,求他墨宝的社会各阶层的人都有,他从没拒绝。
我想:无有高下的平等待人,这是他老人家受到广大佛教徒敬重的一个重要原因。
记得有一次,一个小沙弥在狭窄的楼梯口和他老人家相遇,他反而让在一旁叫小沙弥先走,小沙弥坚决要他先走,他还是站在一旁叫小沙弥先走,小沙弥只好恭敬不如从命。
这件事感动得这位小沙弥多少年后还津津乐道,铭记不忘。
我在他身边,有时他把写好的稿件给我看,叫我提意见。
其实,凭我的水平哪里敢提什么意见呢
学习学习倒是可以。
写到这里,我突然联想到很多古德先贤的公案:滴水禅师对一滴水的珍惜;常不轻菩萨对一切众生的恭敬礼拜;弘一大师和印光大师对一条破毛巾、一件坏棉衣的爱护等等。
他老人家的言行与古德先贤们是何等地一致。
老法师的馨香四溢的德行很多很多,我所写出的只是大海一滴。
——《法音》1996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