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言与言善议论文
我们宣扬不要以言取人,注重看人的内心品质,可谁又长着一双透视眼能直观你的内心世界,又能有几个知音知己,一句“你懂的”就能知晓你的意图?平常人间的沟通理解还是要靠语言交流,也只有通过言谈才可以避开外在,深入到内心。当今社会人才济济,想要鹤立鸡群除了肤浅的炒作,能说上一口漂亮的话语恐怕是终南捷径了。即便是实干的人也先要表达出来才能获得实干的机会。《庄子》中的这句话以狗为喻,善吠的狗不一定是好狗,但不善吠又怎能在夜深人静看家护院?能在主人利益受害时善吠,不正是忠实的表现,保尝不是良犬?
抛开现代如此激烈的竞争不谈,就是在古代善言之人也颇有一番成就。春秋战国时的苏秦、张仪不就凭一张嘴合纵连横;三国时期的诸葛亮不也是一条三寸不烂之舌大战群儒,庄子所在的百家争鸣时代就更是靠着口才游说全国了。能总结出这样一条千古流传的名句,庄子本身不善言吗?善言都善思考善总结,为何不贤?
当然我们也不能否认历史上出现过像李连英、和绅、曹正淳这样阿谀奉承、巧言令色的善言者,可这些人善言的“言”都是一些媚上欺下损害国家利益满足自己私欲的歪言,善言歪言的人怎能算得上真正的善言者。
要想真正善言,只有言善。善言者不是要看词藻是否华丽,而是要看是否言之有理,要占理所说出的每一句话,所表达的每一个观点都要发自最朴实最善良的内心。即便是改变对方的观点,要求对方为自己做事也要保证不侵犯绝大多数人的`利益,不做有损道德的事。
要保证自己的观点言论始终代表着正义就要凭借一身真正的才学了,有真正的本事,再有上一副好口才便是锦上添花了。古往今来的雄辩者哪个是满口空话的?都是在用口才博得信任后用真本事赢得钦佩。要是只用一副漂亮的皮囊口才获得赞美,那之后胸无点墨的失望恐怕比怀才不遇还要痛苦万分。
有一套真才实学并始终言善,才会是一位贤能的善言者。
狗不以善吠为良人不以善言为贤议论文
范文一:贤者善行
孔子云“先行其言而后从之”,此之谓君子。可见,正如鱼儿离不开水,人离开了行动,话说得再漂亮也什么都不是。只有行动才能证明一切。
1861年3月4日,林肯正式就任于美国第16任总统。白宫一位职员替他写了一个简单的通知给当时的国库秘书,要他在每月1日发给林肯月薪。林肯认为从3月5日才能全日办公,所以他把那份通知中的“1日”给成了“5日”。当时美国总统的年薪是2.5万元,就这样,这位一丝不苟的总统用行动替美国人民节省了73美元97美分。--他用行动履行着责任。
“我只知道一件事,那就是我一无所知”。说这句话的人是谁?--欧洲哲学的开山鼻祖,伟大的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当法官告诉他,如果他承认错误,他就会得到赦免,他拒绝了。他的朋友来到牢房告诉他,他们已经买通了所有妨碍他获得自由的人时,他也拒绝了。他淡淡地说:“告诉人们,他们杀死的只是我的肉体。”是的,他的肉体在当时被轻蔑地毁掉了,但是,他的思想,他的智慧,却给人们打开了思想之们,也给他带来了不朽的千古声名。--他践行为求真理。
赵括自幼学习兵法,曾经和他的父亲赵奢谈论兵事,赵奢都难不倒他,但并不称赞他。赵奢说:“如果赵王不让他当将军也就罢了,如果一定要让他当将军,打败赵军的一定是赵括自己。”后来,赵括替了廉颇之后,因没实战经验,最终导致赵军大败,数十万赵军投降了秦国。--不躬者自败。
晏子云:“为者常成,行者常至。常为而不至(“至”应改为“置”,放弃),常行而不休。”可见,上帝在给了你生命的同时,也赋予你行动,而只有在行动中,生命才能焕发出璀璨夺目的色彩!
范文二:狗以善吠为良,人以善言为贤
“狗不以善吠为良,人不以善言为贤。” 意思是说:狗,不因为它善叫就认为是好狗;人,不因为他能说会道就是贤人。庄子借这句话警示我们,不能把是否“善言”当作评判是否贤能的标准。
当全家人在沉睡的时候,有小偷光临,此时需要有一条善吠的狗;当主人遇到危险时,需要有一条善吠的狗.人在搭构人际关系的时候需要有一张会说话的嘴,当有时处于尴尬场面的时候需要一张灵巧的嘴……我认为“狗以善吠为良,人以善言为贤”,但是其前提必是一个“善”字方可如此而言。(注:善:指的是其言真且诚,不为一己之私而言。)
战国时期,邹忌形态昳丽,问其妻妾及客说:“我与城北徐公相比,谁美?”他们都回答:“你比城北徐公美的多。”一日,徐公来访,邹忌自认为不如徐公美。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邹忌由己及人,入宫朝见齐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邹忌巧言进谏,不失为一个善言之人。他善言,令齐王广开言路,战胜于朝廷,利国利民,可称为贤人。
“晏子使楚。楚人以晏子短,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晏子不入,曰:‘使狗国者,从狗门入。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傧者更道,从大门入。见楚王。王曰:‘齐无人耶,使子为使?’晏子对曰:‘齐之临淄三百闾,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王曰:‘然则何为使子?’晏子对曰:‘齐命使,各有所主。其贤者使使贤主,不肖者使使不肖主。婴最不肖,故宜使楚矣!’这个寓言故事,表现了晏子的机智敏捷、能言善辩的才干,表现了他热爱祖国、维护祖国尊严的可贵品质。如果晏子不是善言之人,如何维护祖国尊严?
倘若邹忌、晏子不是善言之人,即便有赤胆忠心,也不能使齐国战胜于朝廷、保全齐国的尊严。
不过,庄子所言亦不无道理。观古今历史有多少巧舌如簧的奸诈小人。自古以来,奸诈小人多是善言者,其善言,但言非良语。善言者而非贤者,不在少数。历朝历代,奸臣当道之时,小人弄权,小人伶牙俐齿,混说黑白是非,祸国殃民,如何称的上是贤人呢?
我并无反对庄子之言,我所讲的“狗以善吠为良,人以善言为贤”是以“善”字为先。一个人所讲的是良善之言,其人定是良善之人,又善于言辞,当称为“贤”。
范文三:大言若讷
有的人巧舌如簧,有的人却不善言辞,更多的人也许会认为自己介于两者之间,我自认为属于最后一种。
很多人都会很羡慕巧舌如簧的人,羡慕他们从来不打结的舌头,羡慕他们擦满润滑油的双唇,也很羡慕他们比光还快的思维。在世人眼里,他们有才~~这犹如墨守的陈规,犹如永恒的真理。
庄子不服。《庄子·徐无鬼》云:“狗不以善吠为良,人不以善言为贤。”这对千言万语却说不出口的大家伙来说可是莫大的`鼓励呵。就是!巧舌如簧的人并不是都值得羡慕的啊~~
才华并不需要舌头来展现她的美丽,舌头也无法展现才华全部的美丽。巧舌如簧,不过是嘴皮子上的功夫,不知哪位大侠曾经用嘴皮子坐上了武林盟主的宝座啊?!金庸的江湖好像没有,古龙的江湖好像也没有。武侠小说里的大侠,功夫盖世吧?嘴皮子的功夫怎么样?不咋的吧?!武侠小说太虚幻,回到现实,也没有什么大的出入。贾平凹,在公众场合,他显现出他的“弱项”:不善言辞,说话对他是一种负担。他,没才吗?谁敢说他没有才华?你听说过哪个无才之人能像他这样,写出几十本散文、小说?据说他年轻时,有一年竟创下了每周发表一篇作品的奇迹。这不但与“无才”丝毫联系不起来,而且简直可算得上天才了。用汪曾祺的说法,贾平凹是个“鬼才”。鬼才啊~~~世间有几等人可算鬼才?屈指可数。
巧舌如簧,不一定有才;不善言辞,可能内涵深厚。当然,巧舌也有才气横生的非等闲之辈。
《三国演义》读过吧?没读过?诸葛亮总听说过吧?没听说过?今天就说给你听:)舌战群儒哪儿来的?诸葛孔明那儿来的,人家可了不得。《三国演义》第四十三回:诸葛亮只身随鲁肃过江、游说东吴群臣。时值刘备新败,退守夏口,曹操大军压境,东吴上下主降之风日盛。在此情势下,诸葛亮以其超人的胆识同东吴群儒展开舌战,并以其滔滔辩才使对手一个个皆成“口”下败将,并最终说服了孙权,使吴蜀联盟共抗曹操的局面得以形成。诸葛亮在东吴诸儒的诘问中从容做对,侃侃而谈,纵横捭阖,游刃有余,终使“张昭并无一言回答”,“虞翻不能对”, “步骘默然无语”,“薛综满面羞惭,不能对答”,“陆绩语塞”,“严 低头丧气不能对”,“程德枢不能对”,以至众人“尽皆失色”。真可谓三寸之舌能抵百万之兵。这可不是单纯的嘴皮子功夫啊!肚子里的武功秘籍那可是用堆计算的啊,那可是等闲的巧舌所有的?
佩服诸葛亮,佩服得五体投地了吧?羡慕,就要羡慕这样的!
说实话,我偏爱贾平凹那样的。没什么可说的幕布后面,是满腹经典的宏伟场景。
不要总是羡慕巧舌如簧的人嘛~~看看“鬼才”贾平凹,如果你真的很固执,就是要羡慕他们,我也不拦着,但请羡慕比诸葛亮有才的。
善擒者亦善纵的议论文
阅读过绿林大学书籍的英雄好汉们,信奉只进不出的道理。而孟子不然,他不愿去捕捉正在成长中的小鱼,是因为他知道一擒一纵,才能长续持久地有所收获。
鼠目寸光的大英雄们,口称拿来之主义,孰知拿来主义并非统统拿来而又照单全收,真正的智者不会使没有退路的情况出现,要学会舍弃一部分,而心知肚明,那飞走的终究会被擒回。
善擒善纵者,非诸葛孔明莫属。对于孟获的七擒七纵,成为了传世佳话,而大摆空城之计,也是变相的'欲擒故纵。聪明人都晓得,该擒的当毫不手软;不该擒的当放任自流;擒到了不该擒的要学会放手,只有暂时的放手才能成全最终的收获。
丹麦人一向以机智著称。以小小的国土,少少的人口,寥寥的资源,何以跨入大国的行列?因为他们在小事中也懂得擒与纵的关联。丹麦人在钓鱼过程中会放走已经到手了的小鱼,因为他们明白小鱼未尝美味,不如放会水中养大再来。况且今日倘若将大小鱼类全部钓走,那么明天呢,岂不是自掘坟墓,自断后路。
许多自诩不会把手中的机会放走的聪明孩子,两手满满持握着尚未成熟的机会,满意幸福地欢笑,欣然地不愿放手,以为自己终于掌握了命运。而忽视了成熟的机会飞一般地与他们擦肩而过了。机会这种东西,来时悄无声息,去时损失惨重,更可悲的是受损失者仍一无所知地趴在准机会或伪机会的门口不愿起来。老人扶起那些饮鸩止渴的好孩子,告诉他们应当善擒善纵,而不是钻进了好看的死胡同。
故,本人愚见只擒不纵必有两处拙缺。一,擒了不该擒的而没有纵,那么以后该擒的也被之前先擒走了。未来便成了真空,不免不可再擒。二,胡乱盲目地去擒,难免误差,而两年已满,复以何擒,不知纵手,也将失去再擒的资格。未获成功者又不愿推倒重来的,永远不懂不破不去的乐趣,也永远享受不到成功的乐趣了。
唯独善擒善纵者,选择性地擒走一些,而放任其余,这或许也是休养生息,而休养够了,再去擒获一些,自然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而这个道理,恐怕只懂得拿来的豪杰们,短期内是无法胜任的。
心存善念的议论文
1心存善念
老子云:“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不喧不闹,不骄不躁,不争不执,此乃大善之境也。然而,人毕竟不是水,无法进入大善之境。于是,几十年前的爱琴海岸,潘多拉打开了魔盒带给人间嫉妒与仇恨。
仇恨是世界上最可怕的情感,它可以摧毁世界。几千年的人类文明,少不了仇恨的产生,却又为何能源远流和呢?这就是心存善念带给我们的更大宝藏。
当管仲把剑射向公子小白,他就不曾预料以后的生活。后来公子小白做了齐桓公,忠臣鲍叔牙向他举荐了一位能人——管仲。如果是普通人,面对着一个曾试图杀死自己的人,心中的仇恨怎会平息,而齐桓公做到了,他放弃了仇恨,摒弃前嫌重用管仲为相,改革经济、政治、军事,终于奠定了在中原的霸主地位。在我们看来,原谅并重用仇人是一件多么不可能的事,但是齐桓公可以做到,因为他的心中有我们所不能及的大义。如果我们都可以在明大义之时心存善念,放下个人的仇恨,高中作文又如何会害人害己呢?
有些仇恨来源于嫉妒,所以会有庞涓、孙膑之争和周瑜“既生瑜,何生亮”的仰天长叹。嫉妒是很正常的,但是当嫉妒上升为仇恨,事情的性质也在悄悄地发生变化。在处理这一问题上,蔺相如可以做为一个典范了。他用他的宽容无争感化了廉颇,最终以“负荆请罪”化解了地珍仇恨,结为“刎颈之交”。如果蔺相如没有宽广的胸怀,二人相争必会危害到国家的安全,产生不堪设想的后果。由此可见,仇恨终究敌不过一颗宽容的心。而拥有宽广胸怀的人,也一定不会再去伤害别人。
如果觉得生活不顺而产生仇恨,那就拥有一颗感恩的心吧。将别人的轻视当作是对自己的磨砺,将自己的不幸当作是一次挫折教育,将生活的痛苦当作是人生的激励……怀着一颗虔诚的感恩之心,就不会看到生命中的仇恨。
学会感恩,心存善念,我们才不会去伤害别人,为难自己。微笑面对每一天的朝阳,我们可以做大善之人。
2善念
世界上存在绝对的事物,绝对的坏事物却是不存在的。一名美国逃犯驾车路过起火楼房,两次冲进火海救出四名孩子,是什么让他心中的怨恨和不满转瞬消除,作出英雄的举动,是他心中始终不泯的善念。
善念是沙漠中的一泓泉水,使濒临绝境的人看到生活的希望;善念是冬日里的一股阳光,使孤苦无依的人感到心灵的慰藉;善念是忧伤日子里的一股春风,为人轻轻抚去心中的愁云;善念就是紫罗兰,即使被人踩扁,却把清香留在别人的脚底下。
善念需要有好的社会规则。在兴风作浪、局势动荡的社会中,人们的善念往往是邪恶的俘虏。邪恶成为主导,善念就会认为是邪恶。在人吃人的社会中,一个人的善念注定被人打败成为别人的俘虏;而在一个歌舞升平,其乐融融,人民安居乐业的'社会中,良好的社会规则使人们沐浴着安乐的清风,分享安乐的雨露,人们的善念便会得到最大发挥,善成为恶的主人,人们的善念永续,人类的繁衍永续。
善念需要有良好的社会规则。楚大夫屈原心存善念,却被人污蔑,因为没有良好的社会规则。于是,屈原的善念变成了留在汨罗江畔的一串串沉痛的叩问,“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屈原的善念终和涛涛的汨罗江水融为一体,奔涌而去。
善念需要良好的社会规则来维护。李密脍炙人口的《陈情表》给我们描绘了一个在稳定的社会中,“沐浴清化”“伏惟朝以孝治天下,凡在古老,犹蒙衿育”,所以才能“以供养无主,辞不赋命”,“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良好的社会规则是发挥善念的社会条件。“只有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才会变成美好人间”,善的存在,又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只有在良好的社会规则下,人才能发挥自己的善念,“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的大同世界才会出现。
心存善念,共创良好的社会规则,我们的民族才会强盛不衰,我们的世界才会和平美丽。
3心存善念是大爱
“在一切道德品质中,善良的本性是世界上最需要的。”这是英国哲学家罗素所说。善良是人性的光辉,是最让人感到温暖,感动的行为这是谁都明白的道理,可是当今社会,善良反被诬陷。
20XX年6月15日,四川达州城区正南花园附近,65岁的蒋婆婆出门散步,突然,脚一滑,失足摔倒在地,造成了大腿根部粉碎性骨折,当时蒋婆婆坐在地上,看见楼下有几个玩耍的孩子,便拼命朝那几个孩子喊道:“小娃儿,过来帮我扶起来一下嘛!”几个玩耍的孩子听到呼喊声后,慌忙赶来想扶起老奶奶,没想到,一个小朋友刚扶着她胳膊时,蒋婆婆一下子把这个9岁的孩子死死抓住不放,说是这个孩子,推自己摔倒的。事后,人们把蒋婆婆送到医院,经过治疗后,蒋婆婆的总共花去医疗费、护理费等2万余元。蒋婆婆及家人坚持称是被三个孩子撞到的的,并坚决要小朋友家长赔医疗费。几个家长觉得很委屈,老婆婆的家人竟背着她找到其中一位家长江先生家。将老人丢下就走,扬言不赔医药费老人就不离开,一直住在他家。直到后来,江先生和其他几位家长举牌寻找目击证人,几个目击者愿意做证后,这事才告一段落。
老婆婆摔倒到底要不要扶?难道孩子尊老爱幼有错吗?为此,人们发表了五花八门的意见,有的说:“最好有证人,不然不扶。”有的说:“要扶,这是中华人民的美德。”有的说:“我们扶得起老人,担扶不起责任。”
我说,不管怎么说,我们都是要扶的,即使被敲诈勒索,也要扶。做善良的人,就要拥有一颗善意和宽容的心,严于律己,宽于待人,才会拥有洒脱和淡然的情怀;才会在阴雨绵绵的时节拥有一方灿烂晴空。只有心存善念,世界才美好,人们才能愉快的生活,相处。
我是多么热切地期望,我所处的世界充满爱,充满阳光和鲜花。我要向全世界呼吁:心存善念是大爱!
4心存善念,在感恩中成长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东汉末年,汉室衰弱,黄巾起义,各路英雄趁剿黄之机发展势力,在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之后,诸葛亮受到刘备邀请出山,从此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诸葛亮在《三国演义》中被刻画成了智慧的化身,为了报刘备的赏识之恩,甘愿为蜀国奉献了大部分的生命,他竭尽忠诚为其效力,辅佐后主忠心不二。
刘备求贤心切,三次亲到卧龙岗,敦请诸葛亮出山相助,诸葛亮本不愿闻名于诸侯,系因战火频繁,生灵涂炭,答应助刘备平定天下。
在天下三分时,刘备逝世,在临终前曾说过:“如果阿斗不能,则由你来代理国家。”但由于诸葛亮心存感恩之念,一直扮演着忠心不二的形象。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感恩之情自出山了后一直都是贯穿全书的,诸葛亮的智慧,感恩贯穿在我的暑假之中。从《三国演义》中,我认识到“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所以我们应该认识到在生活中,亲人对我们的恩情。
在现代社会,大多数的子女与父母之间存在代购,所以我认为我们应该多读读《三国演义》,品味诸葛亮的忠心,我们应该思考,诸葛亮因为刘备的赏识而奉献一生,那我们应不应该对父母存有感恩之心?诸葛亮为了蜀国,曾经舌战群儒,为蜀国赢了一份大好河山,为老百姓创造了安居乐业的环境在被司马懿用计谋散发了一份降书时,以至于被阿斗视为谋反之时,他没有坐上皇位,仍是那样忠心耿耿地辅佐阿斗,所以他度过了那一劫,因为他的感恩,他又博得了后主的信任,他的执着,他的感恩,让他最终没有回到南阳,而将生命的终点定在了五丈原,虽然如此,但他的英名流传千古,他的出师表成了历代王朝统治者所奉承的文章,他因为感恩,所以成功。
让我们在感恩中成长,感谢我们的亲人,让我们意识到诸葛亮视被刘备赏识为大恩,而父母为了我们奉献后半生,那么我们就应该心存善念。
不要再生活在尔虞我诈的环境,让我们心存善念,在感恩中成长,那我们一定能成为栋梁之材。
5心存善念
近日,轰动一时的“复旦投毒案”在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依法公开一审宣判,被告人林森浩犯故意杀人罪被判死刑,剥夺了政治权利终身。从媒体公开的被告人一段采访来看,身为高知青年的林某连最基本的人权意识都不懂得维护,一句“不计后果伤害别人不是我的底线”引得舆论一片哗然。为什么一名受过高等教育、前途一片美好的青年会以这种扼杀他人自由生存权利的方式走向毁灭?这值得我们深思。
20XX年发生的“马加爵事件”还未褪色,十年时间过去了,类似的悲剧还在上演,我们不禁发问:到底是什么让他们丧失了做人的原则和底线,非得要在生与死的抉择中才能体会到原来最脆弱的莫过于生命,最美好的也莫过于生命。不得不说这不仅是马加爵、林森浩们个人和家庭的悲剧,更是长久以来结果式教育的悲剧。我们都在“结果化”的比拼中被教育:像打怪兽完成任务一样,不断在学习成绩的比拼中竞争,不断在寻求工作岗位的机会中竞争。其实竞争本身并没有错,错在人们往往看重竞争的最终结果,却忘了竞争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取得这个结果的原因。这种唯目的论所带来的后果就是不计一切后果来达到想要的结果,丧失底线和最基本的道德准则也就不足为奇了。
恶魔从来不是天生的,林森浩们普遍的性格缺陷是:自卑但以自我为中心,外表好强内心却极其脆弱。倘若在他们的偏狭性格形成前,教育功能(无论来自学校的教育,还是来自家庭的教育)能够及时发挥作用,适时疏导,今天的悲剧也许便不会发生。“人不学,不知道”,面对着愈加复杂化的社会,对心智尚未健全,人生观、道德观尚未成形的学生的教育,尤其是人文关怀方面的教育显得至关重要。通过学校和家庭对孩子的双重教育引导,最终使他们形成自信、自强的健全人格,养成理解、关心和尊重他人的良好美德。
永远心存善念,永远对周围的人心怀感恩,对生命充满敬畏,恶念便无处生根,美德便日渐昭彰。倘若一个民族不懂得反思,那么这个民族将注定一事无成。在社会矛盾日趋复杂和尖锐的今天,当我们行走在人生路途中,无论你是谁,无论你身处哪个阶段,请驻足想想是否做到了心存善念,尊重他人,为了我们脚下的土地,也为了我们深爱的人。否则,悲剧永远不会有剧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