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句子网

伤感说说 爱情说说 心情说说 经典说说 个性说说 搞笑说说 励志说说 节日说说 唯美说说 图片说说

冰心小说两个家庭好句子汇聚100条

冰心《两个家庭》赏析

【冰心《两个家庭》原文】

前两个多月,有一位李博士来到我们学校,演讲“家庭与国家关系”。提到家庭的幸福和苦痛,与男子建设事业能力的影响,又引证许多中西古今的故实,说得痛快淋漓。当下我一面听,一面速记在一个本子上,完了会已到下午四点钟,我就回家去了。

路上车上,我还是看那本笔记。忽然听见有一个小姑娘的声音叫我说:“姐姐!来我们家里坐坐。”抬头一看,已经走到舅母家门口,小表妹也正放学回来;往常我每回到舅母家,必定说一两段故事给她听,所以今天她看见我,一定要拉我进去。我想明天是星期日,今晚可以不预备功课,无妨在这里玩一会儿,就下了车,同她进去。

舅母在屋里做活,看见我进来,就放下针线,拉过一张椅子,叫我坐下。一面笑说:“今天难得你有工夫到这里来,家里的人都好么?功课忙不忙?”我也笑着答应一两句,还没有等到说完,就被小表妹拉到后院里葡萄架底下,叫我和她一同坐在椅子上,要我说故事。我一时实在想不起来,就笑说:“古典都说完了。只有今典你听不听?”她正要回答,忽然听见有小孩子啼哭的声音。我要乱她的注意,就问说:“妹妹!你听谁哭呢?”她回头向隔壁一望说:“是陈家的大宝哭呢,我们看一看去。”就拉我走到竹篱旁边,又指给我看说:

“这一个院子就是陈家,那个哭的孩子,就是大宝。”

舅母家和陈家的后院,只隔一个竹篱,本来篱笆上面攀缘着许多扁豆叶子,现在都枯落下来;表妹说是陈家的几个小孩子,把豆根拔去,因此只有几片的黄叶子挂在上面,看过去是清清楚楚的。

陈家的后院,对着篱笆,是一所厨房,里面看不清楚,只觉得墙壁被炊烟熏得很黑。外面门口,堆着许多什物,如破瓷盆之类。院子里晾着几件衣服。廊子上有三个老妈子,廊子底下有三个小男孩。不知道他们弟兄为什么打吵,那个大宝哭的很利害,他的两个弟弟也不理他,只管坐在地下,抓土捏小泥人玩耍。那几个老妈子也咕咕哝哝的不知说些什么。

表妹悄悄地对我说:“他们老妈子真可笑,各人护着各人的少爷,因此也常常打吵。”

这时候陈太太从屋里出来,挽着一把头发,拖着鞋子,睡眼惺忪,容貌倒还美丽,只是带着十分娇情的神气。一出来就问大宝说:“你哭什么?”同时那两个老妈子把那两个小男孩抱走,大宝一面指着他们说:“他们欺负我,不许我玩!”陈太太啐了一声:“这一点事也值得这样哭,李妈也不劝一劝!”

李妈低着头不知道说些什么,陈太太一面坐下,一面摆手说:

“不用说了,横竖你们都是不管事的,我花钱雇你们来作什么,难道是叫你们帮着他们打架么?”说着就从袋里抓出一把铜子给了大宝说:“你拿了去跟李妈上街玩去罢,哭的我心里不耐烦,不许哭了!”大宝接了铜子,擦了眼泪,就跟李妈出去了。

陈太太回头叫王妈,就又有一个老妈子,拿着梳头匣子,从屋里出来,替她梳头。当我注意陈太太的时候,表妹忽然笑了,拉我的衣服,小声说:“姐姐!看大宝一手的泥,都抹到脸上去了!”

过一会子,陈太太梳完了头。正在洗脸的时候,听见前面屋里电话的铃响。王妈去接了,出来说:“太太,高家来催了,打牌的客都来齐了。”陈太太一面擦粉,一面说:“你说我就来。”随后也就进去。

我看得忘了神,还只管站着,表妹说:“他们都走了,我们走罢。”我摇手说:“再等一会儿,你不要忙!”

十分钟以后。陈太太打扮得珠围翠绕的出来,走到厨房门口,右手扶在门框上,对厨房里的老妈说:“高家催得紧,我不吃晚饭了,他们都不在家,老爷回来,你告诉一声儿。”

说完了就转过前面去。

我正要转身,舅母从前面来了,拿着一把扇子,笑着说:

“你们原来在这里,树荫底下比前院凉快。”我答应着,一面一同坐下说些闲话。

忽然听有皮鞋的声音,穿过陈太太屋里,来到后面廊子上。表妹悄声对我说:“这就是陈先生。”只听见陈先生问道:

“刘妈,太太呢?”刘妈从厨房里出来说:“太太刚到高家去了。”

陈先生半天不言语。过一会儿又问道:“少爷们呢?”刘妈说:

“上街玩去了。”陈先生急了,说:“快去叫他们回来。天都黑了还不回家。而且这街市也不是玩的去处。”

刘妈去了半天,不见回来。陈先生在廊子上踱来踱去,微微的叹气,一会子又坐下。点上雪茄,手里拿着报纸,却抬头望天凝神深思。

又过了一会儿,仍不见他们回来,陈先生猛然站起来,扔了雪茄,戴上帽子,拿着手杖径自走了。

表妹笑说:“陈先生又生气走了。昨天陈先生和陈太太拌嘴,说陈太太不像一个当家人,成天里不在家,他们争辩以后,各自走了。他们的李妈说,他们拌嘴不止一次了。”

舅母说:“人家的事情,你管他作什么,小孩子家,不许说人!”表妹笑着说:“谁管他们的事,不过学舌给表姊听听。”

舅母说:“陈先生真也特别,陈太太并没有什么大不好的地方,待人很和气,不过年轻贪玩,家政自然就散漫一点,这也是小事,何必常常动气!”

谈了一会儿,我一看表,已经七点半,车还在外面等着,就辞了舅母,回家去了。

第二天早起,梳洗完了,母亲对我说:“自从三哥来到北京,你还没有去看看,昨天上午亚茜来了,请你今天去呢。”——三哥是我的叔伯哥哥,亚茜是我的同学,也是我的三嫂。我在中学的时候,她就在大学第四年级,虽只同学一年,感情很厚,所以叫惯了名字,便不改口。我很愿意去看看他们,午饭以后就坐车去了。

他们住的那条街上很是清静,都是书店和学堂。到了门口,我按了铃,一个老妈出来,很干净伶俐的样子,含笑的问我:“姓什么?找谁?”我还没有答应,亚茜已经从里面出来,我们见面,喜欢的了不得,拉着手一同进去。六年不见,亚茜更显得和蔼静穆了,但是那活泼的态度,仍然没有改变。

院子里栽了好些花,很长的一条小径,从青草地上穿到台阶底下。上了廊子,就看见苇帘的后面藤椅上,一个小男孩在那里摆积木玩。漆黑的眼睛,绯红的腮颊,不问而知是闻名未曾见面的侄儿小峻了。

亚茜笑说:“小峻,这位是姑姑。”他笑着鞠了一躬,自己觉得很不自然,便回过头去,仍玩他的积木,口中微微的唱歌。进到中间的屋子,窗外绿荫遮满,几张洋式的椅桌,一座钢琴,几件古玩,几盆花草,几张图画和照片,错错落落的点缀得非常静雅。右边一个门开着,里面几张书橱,垒着满满的中西书籍。三哥坐在书桌旁边正写着字,对面的一张椅子,似乎是亚茜坐的。我走了进去,三哥站起来,笑着说:

“今天礼拜!”我道:“是的,三哥为何这样忙?”三哥说:“何尝是忙,不过我同亚茜翻译了一本书,已经快完了,今天闲着,又拿出来消遣。”我低头一看,桌上对面有两本书,一本是原文,一本是三哥口述亚茜笔记的`,字迹很草率,也有一两处改抹的痕迹。在桌子的那一边,还垒着几本也都是亚茜的字迹,是已经翻译完了的。

亚茜微微笑说,“我那里配翻译书,不过借此多学一点英文就是了。”我说:“正合了梁任公先生的一句诗‘红袖添香对译书’了。”大家一笑。

三哥又唤小峻进来。我拉着他的手,和他说话,觉得他应对很聪明,又知道他是幼稚生,便请他唱歌。他只笑着看着亚茜。亚茜说:“你唱罢,姑姑爱听的。”他便唱了一节,声音很响亮,字句也很清楚,他唱完了,我们一齐拍手。

随后,我又同亚茜去参观他们的家庭,觉得处处都很洁净规则,在我目中,可以算是第一了。

下午两点钟的时候,三哥出门去访朋友,小峻也自去睡午觉。我们便出来,坐在廊子上,微微的风,送着一阵一阵的花香。亚茜一面织着小峻的袜子,一面和我谈话。一会儿三哥回来了,小峻也醒了,我们又在一处游玩。夕阳西下,一抹晚霞,映着那灿烂的花,青绿的草,这院子里,好像一个小乐园。

晚餐的菜肴,是亚茜整治的,很是可口。我们一面用饭,一面望着窗外,小峻已经先吃过了,正在廊下捧着沙土,堆起几座小塔。

门铃响了几声,老妈子进来说:“陈先生来见。”三哥看了名片,便对亚茜说:“我还没有吃完饭,请我们的小招待员去领他进来罢。”亚茜站起来唤道,“小招待员,有客来了!”

小峻抬起头来说:“妈妈,我不去,我正盖塔呢!”亚茜笑着说:“这样,我们往后就不请你当招待员了。”小峻立刻站起来说:“我去,我去。”一面抖去手上的尘土,一面跑了出去。

陈先生和小峻连说带笑的一同进入客室,——原来这位就是住在舅母隔壁的陈先生——这时三哥出去了,小峻便进来。天色渐渐的黑暗,亚茜捻亮了电灯,对我说:“请你替我说几段故事给小峻听。我要去算帐了。”说完了便出去。

我说着“三只熊”的故事,小峻听得很高兴,同时我觉得他有点倦意,一看手表,已经八点了。我说:“小峻,睡觉去罢。”他揉一揉眼睛,站了起来,我拉着他的手,一同进入卧室。

他的卧房实在有趣,一色的小床小家具,小玻璃柜子里排着各种的玩具,墙上挂着各种的图画,和他自己所画的剪的花鸟人物。

他换了睡衣,上了小床,便说:“姑姑,出去罢,明天见。”

我说:“你要灯不要?”他摇一摇头,我把灯捻下去,自己就出来了。

亚茜独坐在台阶上,看见我出来,笑着点一点头。我说:

“小峻真是胆子大,一个人在屋里也不害怕,而且也不怕黑。”

亚茜笑说:“我从来不说那些神怪悲惨的故事,去刺激他的娇嫩的脑筋。就是天黑,他也知道那黑暗的原因,自然不懂得什么叫做害怕了。”

我也坐下,看着对面客室里的灯光很亮,谈话的声音很高。这时亚茜又被老妈子叫去了,我不知不觉的就注意到他们的谈话上面去。

只听得三哥说:“我们在英国留学的时候,觉得你很不是自暴自弃的一个人,为何现在有了这好闲纵酒的习惯?我们的目的是什么,希望是什么,你难道都忘了么?”陈先生的声音很低说:“这个时势,不游玩,不拚酒,还要做什么,难道英雄有用武之地么?”三哥叹了一口气说:“这话自是有理,这个时势,就有满腔的热血,也没处去洒,实在使人灰心。但是大英雄,当以赤手挽时势,不可为时势所挽。你自己先把根基弄坏了,将来就有用武之地,也不能做个大英雄,岂不是自暴自弃?”

这时陈先生似乎是站起来,高大的影子,不住的在窗前摇漾,过了一会说:“也难怪你说这样的话,因为你有快乐,就有希望。不像我没有快乐,所以就觉得前途非常的黑暗了!”

这时陈先生的声音里,满含愤激悲惨。

三哥说:“这又奇怪了,我们一同毕业,一同留学,一同回国。要论职位,你还比我高些,薪俸也比我多些,至于素志不偿,是彼此一样的,为何我就有快乐,你就没有快乐呢?”

陈先生就问道:“你的家庭什么样子?我的家庭什么样子?”三哥便不言语。陈先生冷笑说:“大概你也明白……我回国以前的目的和希望,都受了大打击,已经灰了一半的心,并且在公事房终日闲坐,已经十分不耐烦。好容易回到家里,又看见那凌乱无章的家政,儿啼女哭的声音,真是加上我百倍的不痛快。我内人是个宦家小姐,一切的家庭管理法都不知道,天天只出去应酬宴会,孩子们也没有教育,下人们更是无所不至。我屡次的劝她,她总是不听,并且说我‘不尊重女权’、‘不平等’、‘不放任’种种误会的话。我也曾决意不去难为她,只自己独力的整理改良。无奈我连米盐的价钱都不知道,并且也不能终日坐在家里,只得听其自然。因此经济上一天比一天困难,儿女也一天比一天放纵,更逼得我不得不出去了!既出去了,又不得不寻那剧场酒馆热闹喧嚣的地方,想以猛烈的刺激,来冲散心中的烦恼。这样一天一天的过去,不知不觉的就成了习惯。每回到酒馆的灯灭了,剧场的人散了;更深夜静,踽踽归来的时候,何尝不觉得这些事不是我陈华民所应当做的?然而……咳!峻哥呵!你要救救我才好!”这时已经听见陈先生呜咽的声音。三哥站起来走到他面前。

门铃又响了,老妈进来说我的车子来接我了,便进去告辞了亚茜,坐车回家。

两个月的暑假又过去了,头一天上学从舅母家经过的时候,忽然看见陈宅门口贴着“吉屋招租”的招贴。

放学回来刚到门口,三哥也来了,衣襟上缀着一朵白纸花,脸上满含着凄惶的颜色,我很觉得惊讶,也不敢问,彼此招呼着一同进去。

母亲不住的问三哥:“亚茜和小峻都好吗?为什么不来玩玩?”这时三哥脸上才转了笑容,一面把那朵白纸花摘下来,扔在字纸篮里。

母亲说:“亚茜太过于精明强干了,大事小事,都要自己亲手去做,我看她实在太忙。但我却从来没有看见过她有一毫勉强慌急的态度,匆忙忧倦的神色,总是喜喜欢欢从从容容的。这个孩子,实在可爱!”三哥说:“现在用了一个老妈,有了帮手了,本来亚茜的意思还不要用。我想一切的粗活,和小峻上学放学路上的照应,亚茜一个人是决然做不到的。并且我们中国人的生活程度还低,雇用一个下人,于经济上没有什么出入,因此就雇了这个老妈,不过在粗活上,受亚茜的指挥,并且亚茜每天晚上还教她念字片和《百家姓》,现在名片上的姓名和帐上的字,也差不多认得一多半了。”

我想起了一件事,便说:“是了,那一天陈先生来见,给她名片,她就知道是姓陈。我很觉得奇怪,却不知是亚茜的学生。”

三哥忽然叹了一口气说:“陈华民死了,今天开吊,我刚从那里回来。”——我才晓得那朵白纸花的来历,和三哥脸色不好的缘故——母亲说:“是不是留学的那个陈华民?”三哥说:“是。”母亲说:“真是奇怪,象他那么一个英俊的青年,也会死了,莫非是时症?”三哥说:“哪里是时症,不过因为他这个人,太聪明了,他的目的希望,也太过于远大。在英国留学的时候养精蓄锐的,满想着一回国,立刻要把中国旋转过来。谁知回国以后,政府只给他一名差遣员的缺,受了一月二百块钱无功的俸禄,他已经灰了一大半的心了。他的家庭又不能使他快乐,他就天天的拚酒,那一天他到我家里去,吓了我一大跳。从前那种可敬可爱的精神态度,都不知丢在哪里去了,头也垂了,眼光也散了,身体也虚弱了,我十分的伤心,就恐怕不大好,因此劝他常常到我家里来谈谈解闷,不要再拚酒了,他也不听。并且说:‘感谢你的盛意,不过我一到你家,看见你的儿女和你的家庭生活,相形之下,更使我心中难过,不如……’以下也没说什么,只有哭泣,我也陪了许多眼泪。以后我觉得他的身子,一天一天的软弱下去,便勉强他一同去到一个德国大夫那里去察验身体。大夫说他已得了第三期肺病,恐怕不容易治好。我更是担心,勉强他在医院住下,慢慢的治疗,我也天天去看望他。谁知上礼拜一晚上,我去看他就是末一次了。……”说到这里,三哥的声音颤动得很厉害,就不再往下说。

母亲叹了一口气说:“可惜可惜!听说他的才干和学问,连英国的学生都很妒羡的。”三哥点一点头,也没有说什么。

这时我想起陈太太来了,我问:“陈先生的家眷呢?”三哥说:

“要回到南边去了。听说她的经济很拮据,债务也不能清理,孩子又小,将来不知怎么过活!”母亲说:“总是她没有受过学校的教育,否则也可以自立。不过她的娘家很有钱,她总不至于十分吃苦。”三哥微笑说:“靠弟兄总不如靠自己!”

三哥坐一会儿,便回去了,我送他到门口,自己回来,心中很有感慨。随手拿起一本书来看看,却是上学期的笔记,末页便是李博士的演说,内中的话就是论到家庭的幸福和苦痛,与男子建设事业能力的影响。

收入小说集《去国》,北新书局1933年10月初版。

【冰心《两个家庭》赏析】

《两个家庭》是冰心创作的一篇颇为吸引人的短篇小说。这篇作品写就于1919年风雨如磐的旧中国,通过对高家、陈家两个知识分子家庭的描写,否定了封建官僚家庭培育出来的女子,她们游手好闲,不事家政,影响丈夫的事业,摧残丈夫的身心;肯定了受过资产阶级教育的治家教子有方的亚茜。这是镀上了一层薄薄的西方文明金液的中国传统式的贤妻良母,或者叫新贤妻良母主义。

正如作者所说的那样:“……看到或听到‘打倒贤妻良母’的口号时,我总觉得有点逆耳刺眼”。作品的内涵虽有其局限性,但它提出了改造旧家庭、建立新生活的必要性。

小说是从李博士来学校演讲“家庭与国家的关系”开始的,作者点题是要解析一下家庭的幸福与痛苦,对男子建设事业能力的影响。作者为我们再现的她最熟悉的两个知识分子家庭,在当时的社会里是有代表性的。

陈华民是英国的留学生,他的太太是一位富家小姐,平时很散漫。常常打扮得珠围翠绕的,只知吃喝玩乐,整天出门打牌行乐,不管家里的事。只交给三个雇的老妈子管。客厅寝室的陈设没有章法,院子的东西放得杂乱,厨房的墙壁被烟熏得很黑。他们生下的三个孩子,父母不对她们教育,一味由佣人照管,经常吵嘴打架,哭哭啼啼,闹得一家不得安宁。原来三个老妈子,各人都护着各人的小少爷,因此打吵不休。陈先生也曾劝太太管管家,毫无效果,反说他“不平等,不尊重女权。”

陈先生在英国留学的时候,曾经有一番雄心大志,想使中国“旋转起来”,回国以后只在官府谋得一个差缺,整日价坐在公事房间里,不能施展他的才能,于是自暴自弃起来,养成了好闲纵酒的习惯,他说:“这个时势,不游玩,不拚酒,还要做什么,难道英雄有用武之地么?”他灰心了,失望了,常常和太太吵架,到剧场酒馆热闹喧嚣的地方,想以猛烈的刺激,来冲散心中的烦恼,这自然解救不了他。他的身子一天天衰弱下去,得了三期肺病,在痛苦中了结了他的一生。

与陈家相对照是高先生一家。高先生与陈先生同在英国留学,一起毕业回国,论职位还没陈先生高,薪俸也比他少一些。至于素志不偿,彼此也是一样的。为什么高先生过得很快乐呢?用陈先生的话说:“你的家庭什么样子?我的家庭什么样子?”高先生的太太亚茜,是个十分贤惠,精明强干的女人,大事小事,都要亲自去做,虽然相当繁忙,也没见过她有“一毫勉强慌张的态度”。她深深地爱着自己的丈夫,对老人照顾得体贴入微,把儿子小峻哺育得既明事,又活泼可爱,连雇来的老妈子,也教会她念《百家姓》,名片和帐上的字,也能识一半。这样,就能使高先生毫无后顾之忧地去做事,还能帮着高先生翻译英国著作,合了梁任公的一句诗“红袖添香对译书”了。

这篇作品是冰心的“问题小说”之一。她目睹有的知识分子颓唐、沉沦、家庭破裂,有意使他们找到一种出路。作者虽指出了国家政治的腐败,但更多的是从“爱的哲学”来破题的。陈先生对黑暗的政治失望,他的消沉、败落是糟乱的家庭造成的。高先生在陈先生同样的政治条件下,由于有一个贤内助与温馨的家,仍然有所作为,生活幸福。在“五四”运动之后,阶级斗争趋于深化和激化,部分资产阶级和上层小资产阶级知识青年茫然无措,他们既不满现实,却不敢与反动统治者作斗争,又急于从这种痛苦的处境中解脱出来,找到一个容身之处,他们迫切要求一种廉价的止痛片。《两个家庭》以深切的同情心,委婉而恳切地向他们诉说,你们去承受家庭的甘霖吧,这无非是在“爱的哲学”的避风港里,让人们去自我陶醉、自我安慰。冰心1954年在《冰心小说散文选集》自序中说:

“我开始写作是在‘五四’运动时期,那正是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一个新的阶段。当时的中国社会,是无比黑暗的。因此我写的头几篇小说,描写了也暴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方面,但是我只暴露黑暗,并没有找到光明,原因是我没有去找光明的勇气!结果我就退缩逃避到狭窄的家庭圈子里,去描写歌颂那些在阶级社会里不可能实行的‘人类之爱’。同时我的对象我的兴趣,主要是放在少数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方面,我没有‘到工农群众中去,到火热的斗争中去,到唯一的最广大最丰富的源泉中去’。脱离群众,生活空虚,因此我写出来的东西,就越来越贫乏,越空洞,越勉强,终至于写不下去!”

冰心的这篇自我解剖的序言,是概括得很恰当、很深刻的。

尽管冰心的早期的短篇小说存在着缺陷,但也不能抹杀它的积极的一面。作为一个有爱国心和民主思想的青年,冰心在“五四”运动的推动之下,曾参与过某些爱国反帝的社会活动,她的早期作品反对封建主义和军阀混战,揭露旧中国政治的一些腐败现象,这对促进知识青年的觉醒是有好处的。由于她所处的阶级地位、所受的教育和家庭环境,她的作品又未能强烈地反帝反封建统治,未能完全与这压迫和束缚它的势力断绝联系,从而缺乏勇往直前的革命锐气。

《两个家庭》在创作艺术上,有不少可取之处。作者对陈、高两个家庭太熟悉了,在介绍这两个家庭时,都是从日常生活琐事说起的,“我”进舅母家,讲了高家的情况,舅母家的后院、隔着一个竹篱笆,就是陈华民的家,听到了陈家孩子大宝的哭闹,进而描这一家矛盾纠葛,可以说是顺序而叙,自然成章。小说的标题是两个家庭,其实重点写了陈家。如写陈先生从怀有抱负走向消沉、颓废,他与高先生的裸露心态的对话,都使人觉得写得真实可信,没有掺假做作的痕迹。作者对陈先生看来并无夸张的描绘,由于铺垫得坚实,烘托得有力,陈先生这个夸张的消沉的人物,又真实地活脱脱地站在我们面前。不是夸张,胜似夸张,正是作者的功底与高明之处。

重新解读冰心的《两个家庭》和《最后的安息》

本文重新解读冰心的《两个家庭》和《最后的安息》,认为冰心在创作具有传统与西化的两面性,她一方面追随先进理念,另一方面又有着时时准备退回到自己的小家之中的妥协性。冰心在意识形态上与其他人的创作相比,有很大的不同。这种不同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观察问题的方式,二是解决问题的思路。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作家冰心,历来以文字清新,情感细腻闻名于世。这与她的家庭环境大有关联。一方面,冰心的父母姐弟关系很好,家庭氛围和谐民主,这让她从小就善良而温柔、文雅;另一方面,她也因父亲的工作认识了不少海军士兵,培养出坚强的性格。在文化教育上,她在家里阅读了古今中外的许多书籍,后来又进了教会学校念中学,同时受到中西两方面文化的影响。在教会学校中所接受的灌输,更让她形成了“爱的哲学”。

根据夏志清先生在《中国现代小说史》里的说法,“即使文学革命没有发生,她仍然会成为一个颇为重要的诗人和散文作家。”甚而还会“更有成就,更为多产”。他还认为,如果冰心从小只读中国诗词就更好了,但是“她对西方文化的研究只徒然地鼓励了她说教的倾向,破坏了她的感性”。笔者认为这段评价尽管并不客气,但确实指出了冰心在创作方面传统与西化的两面性,以及她一方面追随先进理念,另一方面又时时有着准备退回到自己的小家之中的妥协性。

冰心早年刨作的小说多是问题小说,这些小说集结为自选集《去国》。在这个集子的12篇小说均用平实的白话文写就,结构简明,风格清新,富含寓意,并没有过去一般女性作品矫揉造作的弊病。从小说主题来看,也并不单一,一部作品往往展现了多个“问题”,例如《两个家庭》兼有社会弊端与家庭痛苦两方面的展示。冰心所创作的问题小说,在意识形态上与其他人的创作相比,有很大的不同。这种不同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观察问题的方式,二是解决问题的思路。

以冰心19岁时发表的小说处女作《两个家庭》为例,此作虽是冰心第一次公开发表小说,但已经有相当的文学水准。这篇小说的主旨显然是要借陈先生的经历,写留洋归国学子的失意,与对祖国现状的不平。但她却没有直写不平之事,而是先以一则“家庭与国家关系”的相关演讲作开头提点,接着由妯娌间谈话,引出几个人物渐次出场,交待背景,铺垫气氛,众人谈到陈先生的家庭,不由嗟叹。到了陈先生亲自为他的处境作答时,故事已至高潮。原来陈先生的悲剧并非只是一家的悲剧,而是当时青年普遍性的悲剧:留学归国后本想为国家贡献力量,但现实黑暗,报国无门,满腔的热诚落到空处,只有“寻那剧场酒馆热闹喧嚣的地方,想以猛烈的刺激,来冲散心中的烦恼”。妻子不理解他,反误会他,子女缺乏教育,放纵无端。陈先生从一个志满意得的青年,落到如此空虚颓废,岂不正让当时许多忧心国家的青年感同身受。在知悉了他的家庭状况,生活境遇之后,读者怀着疑问,再看他历数时局之弊,生活之苦痛,人生之颓唐与无奈,便格外能激发同情与愤慨。

最后,陈先生一家的结局,也并未直称,而是在对谈中展现。作品的收尾,则复归至开头的李博士所作演说,“家庭的幸福和苦痛,与男子的建设事业能力的影响”上来。首尾和环,结构精巧,虽然叙述有些松散,仍不失为佳作。

然而,这篇“问题小说”还有更多值得我们分析的地方。其实只要通读过当时其他人的问题小说,将之横向比较,就会发现冰心的这篇作品中,第一人称叙述者与主人公是分离的,叙述者是文中的“我”,而主人公则是“我”的邻居陈先生。这两个人物之间,不仅因为隔邻而存在着物理意义上的墙,更存在着心灵上的巨大隔阂。这就是该小说起名为《两个家庭》的原因,冰心本就有将两者刻意作比较之意。

在《两个家庭》中,叙述者是这样叙述她所看到的陈先生家庭的:

“原本长了扁豆的篱笆,被陈家的小孩拔掉根,整个枯黄了。”

“墙壁被炊烟熏得很黑。外面门口,堆着许多什物,如破瓷盆之类。”

“那个大宝哭的很利害,他的两个弟弟也不理他,只管坐在地下,抓土捏小泥人玩耍。”

“表妹悄悄地对我说:‘他们老妈子真可笑,各人护着各人的少爷,因此也常常打吵。”’

“陈太太……说着就从袋里抓出一把铜子给了大宝说:‘你拿了去跟李妈上街玩去罢,哭的我心里不耐烦,不许哭了!”’

“陈先生又生气走了。……他们拌嘴不止一次了。”

这里所写的,不仅仅是一个不幸的家庭,而更显得像一个无文化的、庸俗的家庭。可这一家之主甚至还是个留学生。可以说,叙述者在这里隐含了中国传统小说常常表现的一种态度:家主无能,持家无方。才会导致现在的这种糟糕状况。

而作为对照,叙述者自身所处的家庭,就是天差地别了。《两个家庭》中也有很多篇幅,用于体现“另一个家庭”——“三哥”的家庭的和睦。这一点尤为表现在兄弟姊妹之间的亲爱友善,子侄辈的聪明可爱上。在这个家庭中,有闲来翻译外文作品的三哥夫妇,既显才能,又文雅风流,“红袖添香对译书”;有聪明的侄儿,唱歌清亮,引发大家一齐拍手。再看那“微微的风,送着一阵一阵的花香”,“我们又在一处游玩。夕阳西下,一抹晚霞,映着那灿烂的花,青绿的草,这院子里,好像一个小乐园”。如此明媚风景,闲雅之趣,与那位陈先生深陷泥沼的家庭仿佛是两个世界。似乎本该是作品主题的——黑暗的中国、壮志难酬的青年——在叙述者的家庭构成中完全体现不出来。如果说经济决定境遇,那么照文中所言,陈先生的职位比三哥高,工资比三哥多,本该比三哥过得更好,可实情却是陈先生家充满了不幸,三哥家则幸福洋溢。对此,三哥问陈先生:“至于素志不偿,是彼此一样的,为何我就有快乐,你就没有快乐呢?”而陈先生的回答说,这其实也并非全然他的个人原因,而是整个社会令他灰心失望,家庭中又有种种的烦心事,让他不得安宁。这里的回答,是符合当时的惯常思路的,但如果简单地认为,冰心写的只是普通的社会家庭问题小说。只是普通的揭露黑暗,就无法理解她为何要写如此阳光的另一个家庭了。很明显,陈先生的悲剧,不是个别的家庭的错,而是同时代人的共同痛苦。冰心写此家庭问题,也是为了激发青年们感同身受之情。然而,既然问题如此普遍,《两个家庭》中的另一“三哥”的家庭,为何全然不受影响呢?难道不也是生活于同一时代,难道不也是归国青年?有妻有子,境遇何等相似?那么,冰心的真实用意究竟为何呢?

在作品后面,三哥谈到陈先生死因时,或许可以看到一点解答:“不过因为他这个人,太聪明了,他的目的希望,也太过于远大。”所以才会希望越大,失望越大,终致不振。至于“三哥”的家庭,则是从一开始就安了妥协之心,并没有强烈的报国之愿,一心只想管好“小家”即可。同是留学归国,陈先生愤懑于社会不公,三哥却安于小职位。同是娶了新式教育的妻子,陈太太便总用“女权”作武器,攻击丈夫。而亚茜却能文雅风趣,红袖添香。同是生了孩子,陈太太不教,孩子便没教育,整天闹腾。三哥家的小峻却聪明安静,好学有才。陈家每况愈下,最后落得死的死,散的散。三哥家却如此和谐,简直可作模范家庭。

然则,把这个模范家庭摆在这篇本来用意为揭露社会与家庭痛苦的作品中,实在太不合时宜了。或者,我们可以换一种说法来表彰这个家庭:作为一家之主的三哥,是安贫乐道,对于社会和工作,没有半点怨言。作为妻的亚茜,是贞静贤淑,既不要求“女权”,也不四处玩乐,而是安静地待在家里,以陪同丈夫的兴趣和教养儿子为业。作为儿的小峻,又安定得简直不像那个年龄的孩子,对大人的话毫不反抗,而总是完全配合的。这就是冰心所欣赏的家庭,也恰恰是一种旧式的家庭。虽然有一些新的因素,例如,留学的丈夫、会英文的妻子、新式教育下的孩子,但家庭的本质却仍是旧式的。从这篇冰心的处女作中,我们或许可以窥见她日后创作思路的某些端倪。她生活在家庭民主的环境中,也接受了新式教育,思想开阔,但是,正是因为家庭的幸福和谐,长辈的关怀,使得她不能抛下自身地位的影响,而安于旧式的美德,无法彻底投奔向新思想。

冰心对于自身以及自身所处的环境,是相当满足的。因此,她便经常以俯视的视角,怜悯的眼光,来看待挣扎于俗世痛苦中的芸芸众生。与此同时也自然而然地感觉到环境的美好和谐,自身的平和优越。

这其中的又一个更为典型的例子,就是《最后的安息》。

在这篇小说中,十二岁的城里的少女惠姑,来到乡下的自家别墅度假,她认识了一个差不多年纪的乡下姑娘翠儿。两人的境遇全然不同,一个是有文化又活泼大方善良的城市少女,一个是可怜老实贫穷的农村少女,但出于同龄孩子的感情,两人成为了朋友,惠姑帮她做事,告诉她城里的.事,还教她识字。两人过得非常快活。可终归,惠姑劝翠儿寻求自由的话被她婆婆听见了,翠儿遭到了毒打,终致死亡。

翠儿的死,惠姑是要负责任的,这本是一个深刻的,关于生存与自由的问题。然而,冰心只以她的启蒙者的态度,来看待这个事件。在她的笔下,这个沉痛的故事成为了文明世界的启蒙者,对蒙昧世界的被启蒙者施予教育,然而最终失败的经历。

我们可以看出,冰心是着力想表现悲剧氛围的,她写女孩子们的纯真友谊,写翠儿的聪明和对自由的向往。她描绘了一个美好的少女,然后让封建的家庭把她活活折磨致死。

然而,我们依然不能简单地将这部作品看作是对非人性的封建家庭的控诉。因为,《最后的安息》并不具有血淋淋的残酷性,翠儿的死,只是最后的结局,而全文中的大部分篇幅,始终都在展现一个温情的世界。冰心的文字并不偏激,而是充满了理想的色彩。她写两个女孩子在一起玩耍时,外面的世界贫富悬殊,这里却连成一片,“造成了一个和爱神妙的世界”。纵然翠儿最后死了,她也让阳光从窗间照进来,接她去到极乐世界,得到“最后的安息”。她为世间的残酷,笼罩上了一层带有宗教色彩的面纱。

启蒙者与被启蒙者的故事,在当时的中国相当普遍地出现。然而,这个故事的内涵,被冰心想得太简单了。无论是冰心,或是故事的主人公惠姑,都不认为惠姑要替翠儿的死负责,而只是对她施予同情,以及死者终究享受不到的宗教关怀。但实际上,惠姑是确然要对翠儿的死负责的。她唤醒了翠儿对自由的向往,然而翠儿既没有她那样的经济条件,甚至人身也是不自由的,她不过是个童养媳罢了。惠姑一厢情愿地把自己的观念灌输给她,最后导致这样的结果,理所当然。冰心揭露了封建家庭的罪恶,女性的不自由,却忽略了整个事件中主人公自己的错误。其实这也并不奇怪,在整篇文章中,她着力写纯真的童心可以忽略贫富与阶级的差距,但实际上,惠姑这个主人公,一直是以施予者的态度来对待翠儿的。在经济上,惠姑家有房有产,出门有仆人陪同;翠儿生活贫苦,每天都要干粗活。感情上,家里的人都关心她照顾她;翠儿却“生在世上十四年了,从来没有人用着怜悯的心肠,温柔的言语,来对待她”。生活上,惠姑来乡下只为度假,有着无数的自由闲暇;翠儿却常常不能出门,就算出门也只是劳作。文化上,翠儿更是远远不能与惠姑相比。所以,惠姑尽可以对翠儿施予帮助,施予爱和同情,进行文化教育。所谓纯真的儿童交往,其实是充满优越感的一方,对于感恩者的赐予罢了。再来回头看看她俩建立友谊的那一段故事,惠姑虽然年龄比翠儿小,却能用一番话,造就冲破她心中黑暗的光明,让翠儿感动落泪。然后又抚摸安慰她,让那“同情,和感恩的心”,造就一个和爱神妙的世界。事实上,若真是普通的孩子们的交往,又怎会出现“同情和感恩”这种感情呢?显然这种感情的方式是:惠姑—同情→翠儿,翠儿—感恩→惠姑。这种模式难道不让我们联想起什么吗?这不正是中国传统小说中“小民遇贵人”,再加上圣经故事中的先知与信徒的组合吗?冰心受到传统文化与基督教文化影响甚深,这恐怕也是其中之一表现。

然而这个做出启蒙者,施予者姿态的贵人,终于也在现实面前退缩了。当翠儿的婆婆对她又打又骂,揪她回家时,惠姑还欲阻拦,但那婆婆对她一狠,她便也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朋友被带走。回家之后,又只偷着哭,不敢告诉父母,“恐怕要说她和村妇拌嘴,失了体统”。最后,惠姑也没有把此事告诉父母,可见体统也比朋友的命重要。这篇作品在这里暗藏着令人震颤的真实性:自得的启蒙者终于龟缩于体制与面子之后,而之前多么友爱的好友,实际上已被她下意识地放弃。自诩为文明的启蒙者的主人公,与象征着落后封建势力的翠儿的婆婆,在对待农村少女的态度上其实是同样残酷的。然而,这种真实,或许已是《最后的安息》中最后的真实了,冰心终于从现实逃了开去,在结尾处,她用善良纯真的小朋友的单纯的心,带给这一本该凄惨恐怖的死亡,以温暖的宗教之光。“灿烂的朝阳,穿进黑暗的窗棂,正照在她的脸上,好像接她去到极乐世界。”就这样,冰心也只好逃往宗教的极乐世界了。

冰心的才学很丰富,文学的感性也极佳,但她,从内心里,却只把知识当作知识,把文学当作作品创作而已,至于知识所带来的科学精神与思维方式,文学带来的灵魂关怀与救赎,她却未曾领悟到。她在早期的问题小说中,依靠自己敏感的感觉发现并提出了许多问题,然而她始终都没能以“自省”的态度来反思问题,因此也拿不出解答,就像茅盾在论冰心的作品时所说:“但这,显然没有在作者的估计之中。她只用疑问的眼光看她那个‘问题’。”(《冰心论》)当然,茅盾其实说的也不全面。冰心并没有只提问题,不解决问题,她也在尝试着在创作的过程中去发现问题的成因。在《两个家庭》中,她发现的成因就是“不够平和,不够努力”。在《最后的安息》中,她也只觉得是落后地区女性命运的悲惨。她其实是把本已看见的严重的社会与家庭问题,以她的方式简单化了。

冰心一辈子到过很多地方,开阔了视野,丰富了经验,但这些,对于她骨子里的对于既成传统的信赖,并未有所改变。这其实是从大流,情于思考的表现。在她还在大家庭中的时候,她遵从着封建传统。在进入教会学校后,她又顺应了宗教传统。建国之后,她又开始以童稚的口吻歌颂新时代建设。她从小就能捐钱支持革命,也曾撰文为底层的民众呼吁,但这不过是她的善良所致,而并没有多少信仰和理念的成分。既新且旧的家庭,让她能够在一定的限制内,最大限度地接触外来的营养。因此,她也就获得了一种改良主义的态度,认为传统体制并没有错,只要好好改良,就能旧瓶装新酒,成为新时代的楷模。用常见的话来说,就是“只要一个普通人一辈子辛勤劳动,总有一天能够出人头地”。在她看来,一个接受了她所认为的“正规的西方现代教育”,再回归到传统的平和稳定的家庭,方才是一个好的家庭。站在这个立场上,她再居高临下地去看其他的家庭,便只剩下叹息与同情了。那些失败者,虽然也有社会的原因,但在她的亲身经历与所见来看,不外乎是太过偏激,或是不努力、运气不好等等所致。若他们都能如“三哥之家”一般“折中,公允,调和”,则好的家庭并不遥远。而实际上,哪怕是陈家那样的,她所认为的可怜的家庭,也是颇有钱的,陈先生说着“经济上一天比一天困难”,实际上他们不但请的起佣人,还有闲钱吃喝玩乐,陈太太也颇时尚的。愤懑发泄的方式,也是去外面看戏喝酒乱花钱。真叫劳苦大众看了,只怕要说他们“身在福中不知福”了。这就是她所能够接触到的,所能理解的痛苦与悲哀,实质上只是上层社会的人顾影自怜式的悲哀罢了。

《雨后》冰心赏析

导语:冰心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是我国著名作家。选作教材的《雨后》是一首描写孩子们雨后水中嬉戏情景的优美诗歌,读来顿觉童趣满纸,“乐”在其中,对孩子们的玩水取乐禁不住心神向往,羡赏之情油然而生了。

【原文】

雨后

嫩绿的树梢闪着金光,

广场上成了一片海洋!

水里一群赤脚的孩子,

快乐得好像神仙一样。

-

小哥哥使劲地踩着水,

把水花儿溅起多高。

他喊:“妹,小心,滑!”

说着自己就滑了一跤!

-

他拍拍水淋淋的泥裤子,

嘴里说:“糟糕──糟糕!”

而他通红欢喜的脸上

却发射出兴奋和骄傲。

-

小妹妹撅着两条短粗的小辫,

紧紧跟在这泥裤子后面,

她咬着唇儿

提着裙儿

轻轻地小心地跑,

心里却希望自己

也摔这么痛快的一跤!

【二】诗歌怎样表现孩子们雨后玩水、乐在其中的呢?

(一) 展现玩水场面,渲染群体之乐

诗人紧扣题意,先写雨后广场的情景:大雨过后,云开日出,广场上经过雨水冲洗的绿树更加青翠欲滴,一抹树梢沐浴在阳光里闪射着灿灿金光,而场上积水未收,形成了一片“海洋”,这正是孩子玩乐的好所在啊!

雨后玩水,这是孩子们的天性喜好。你看,一群孩子来了,他们赤着双脚,高挽裤管,争先恐后地在广场上水的“海洋”里,踩水啊,呼唤啊,欢笑啊,“快乐得好像神仙一样”——这是一个形象生动的比喻,渲染了孩子们无忧无虑、不受拘束、尽情玩水的热闹场景,造成了无比欢乐的氛围,群体之乐流溢纸端了。

(二) 突出踩水摔跤,传达懊恼有乐

如果说,诗人开篇以精练的笔墨渲染了孩子们尽情玩水的群体之乐,那么,接下来就突出了小哥哥踩水摔跤的`典型描写——你看,他使劲地踩着水,溅起了好高好高的水花儿!“使劲”二字暗传了小哥哥踩水时不甘人后,竭尽全力,所以水花儿溅得很高,也许力气用得太大,身体不稳,在招呼妹妹“小心”的同时,自己就滑了一跤,多么幽默,多么有趣啊!

小哥哥滑了一跤,裤子湿了,沾上泥巴,水淋淋、粘乎乎,他在连连拍打的同时,又连连喊着“糟糕”,是担心妈妈责怪,还是顾忌小伙伴们的笑话?尽管如此,但他的脸上“欢喜”之态不仅没有丝毫减退,反而放射出“兴奋和骄傲”的光彩:他为踩水尽情而兴奋,他为溅起的水花高过游伴而骄傲吧?摔上一跤有什么要紧,何况摔出了开心,摔出了骄傲呢!这真是懊恼有乐,童心闪亮……

(三) 描写小妹情态,暗示渴求一乐

雨后玩水只是男孩子们的事吗?不是。女孩子同样有着喜爱玩水的天性。你瞧,踩水玩乐的小哥哥后面,紧紧跟着的就是撅有两条短粗小辫儿的小妹妹。大概是小哥哥踩水摔跤的前车之鉴吧,小妹妹可就小心翼翼了——她“咬着唇儿”,不像男孩子们那样大呼小叫;她“提着裙儿”,不让雨水沾湿衣裳;她“轻轻地小心地跑”,防止水中地滑,再像小哥哥那样摔上一跤。这样的描写,把小妹妹雨后玩水的情态表现得细致入微,惟妙惟肖,较之小哥哥的使劲踩水,溅起老高的水花,显示了另一特色,给人一种摇曳多姿、富于变化的感受。

然而,这样一来,哪能体现孩子们的玩水之乐呢?妙就妙在诗人在收篇时紧承小妹妹的情态描写,补上了小妹妹心理活动的一笔:“心里却希望自己/也摔这么痛快的一跤!”小哥哥使劲踩水,水花飞溅,尽管摔了一跤,但摔出了“兴奋”,摔出了“骄傲”,摔得多么“痛快”!相比较而言,小妹妹雨后玩水,无声无息,异常小心,该是何等别扭!干脆摔上一跤,像小哥哥那样,又是何等痛快!这“痛快”二字,不仅再现了小哥哥的水中摔跤的感受,而且暗示了小妹妹希望摆脱玩水中的拘束,直步小哥哥的后尘,摔上一跤,玩得尽兴,渴求一乐啊!

冰心热爱小朋友,了解小朋友,对小朋友的生活、爱好、情趣,体察入微,所以写得情意交融,逼真如画。让我们诵读《雨后》,再一次体验儿童的玩水乐趣吧!

冰心的青年小诗赏析

冰心《繁星》、《春水》中的诗歌大多小巧玲珑,构思新颖奇特,充满诗情画意,语言明丽清新,富含生活哲理。诗集中,以青年为话题的诗共有 8首,《繁星》3首,《春水》5首。读这些诗,你会为它的新颖构思所叹服,你会为它的深刻哲理所感动。

《繁星》之16

青年人呵!

为着未来的回忆,

小心着意的描你现在图画。

[赏析]

这首诗很通俗,一读就懂。诗人劝诫我们要把握好现在,勤奋努力地学习,脚踏实地地工作。只有小心着意的描你现在的图画,将来的事业才辉煌,人生之路才宽广。在你回忆往事的时候才能够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你才能够自豪地说:我的这一生是过得丰盈充实的,是有意义的。一个小心,用词精妙、无限关爱、叮咛之情力透纸背。

《繁星》之98

青年人!

相信自己罢!

只有你自己是真实的,

也只有你能创造自己。

[赏析]

这首诗重在劝诫青年人要树立自信心。要相信自己,战胜自己,超越自己,不怕人生路上的艰难坎坷,不畏生活中的风霜雨雪。不要遇到一点困难就鸣金收兵,不要受到一点挫折就灰心丧气,不要经受一点委屈就意志消沉,不要遭到一点打击就萎靡不振。还是《国际歌》唱得好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全靠我们自己。朋友,相信自己罢,只有你能创造自己,只有你自己才能在世人面前亮出自己亮丽的风采,展现一个全新的自我。

《繁星》之110

青年人啊!

你要和老年人比起来,

就知道你的烦闷,

是温柔的。

[赏析]

这是劝勉青年人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处世观的哲理诗。青年人要正确对待困难和挫折,也就是要正确地去对待生活中的烦闷。人生在世,要生活,要学习,要工作,就必定要与人相处。在与人相处中,就一定会遭遇困难和挫折,因此,就一定会产生烦闷。我们不能回避,也无法回避。只有从容豁达地去面对,勇敢乐观地去迎接。古人就曾说过: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就是讲的这个道理。只有在困难和挫折中你才能增长智慧,增长才干。有圣人说:困难是人生的一笔财富。真是精辟精彩。青年人不像老年人那样饱经沧桑,饱经忧患,有时一回想往事,就难免心有余悸,痛苦不堪。青年人面对的每一天都是崭新的。青年人没有生活负担,没有家庭拖累,没有太多的杂事羁绊,一般来说,不会有太大的生存危机。因此,即使有一点烦闷,比起老年人来,也是温柔的。

《春水》之3

青年人!

你不能像风般飞扬,

便应当像山般静止,

浮云似的

无力的生涯,

只做了诗人的资料呵!

[赏析]

这是一首非常精彩的哲理诗。诗人以风儿飞扬、云儿飘浮和高山静止巧妙设喻,对比比照,告诉我们立身养性的真谛。诸葛亮曾在《诚子书》中谆谆告诫其子诸葛瞻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可见神静气定,戒除浮躁,对于我们修身养性是多么重要啊!

《春水》之34

青年人!

从白茫茫的地上

找出同情来罢。

[赏析]

这是一首告诫青年人如何待人处事的'抒情诗。言简意赅,情深意长。诗人要青年人从白茫茫的地上找出同情来,就是要青年人对别人充满关爱,对社会充满爱心。罗曼·罗兰说:爱是生命的火焰,没有它,一切将变成黑暗。说得多么好啊!可见同情和关爱对别人、对社会是多么重要。正如那首歌所唱的那样: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春水》之87

青年人!

只是回顾么?

这世界是不住的前进呵。

[赏析]

什么是诗?艾青说:诗是一个心灵的活的雕塑,什么是好诗?艾青说:它不仅使人从那里感触了它所包含的,同时还可以由它而想起一些更深更远的东西。冰心的这首小诗就是这样的一首好诗。她将自己心灵的活的雕塑栩栩如生地展现在青年人面前,她不但让我们从诗中感触了它所包含的,而且还让我们由它而想起一些更深更远的东西。诗歌告诫青年人不要取得了一点成绩,有了一点进步就沾沾自喜,妄自尊大,停步不前,不要老是沉浸在幸福的回顾中,要戒骄戒躁,不断创新,不断前进,因为这世界是不住的前进呵。诗歌真具有催人奋进的力量!

《春水》之131

青年人!

觉悟后的悲哀

只深深的将自己葬了。

原也是微小的人类呵!

[赏析]

这首诗和《繁星》之110一样,也是告诫青年人要正确对待错误和挫折的抒情诗。这首诗写得稍微难于理解些。但只要我们懂得了读诗要注意其跳跃和省略的特点,那么这首诗就容易理解了。这里,我们只要稍稍将诗人的思路作一个梳理,它就成了:

青年人!

要正确对待错误和挫折

觉悟后还悲哀

就只会深深地将自己葬了。

这原本是微小的人类的致命弱点呵!

诗歌精短而警策,如醍醐灌顶,足以使那些昏聩的头颅猛醒。

《春水》之174

青年人!

珍重的描写罢,

时间正翻着书页,

请你着笔!

[赏析]

这是一首极富哲理的劝勉诗。诗歌开篇用呼告手法,采用倒装句式,劝勉青年人勤奋努力地学习,去珍重的描写自己的人生诗篇。不要懈怠,不要蹉跎。然后,用一拟人兼比喻的修辞手法点明原因,催人上进;因为时间正翻着书页, /请你着笔啊!诗歌与岳飞的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读到此,我们耳畔会油然响起古代那位哲人震聋发聩的警语: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从而扬鞭催马自奋蹄,勤勉地去抒写辉煌的人生。

冰心小说两个家庭好句子汇聚100条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