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节日的名言
(唐)李朴皓魄当空宝镜升,云间仙籁寂无声;平分秋色一轮满,长伴云衢千里明;狡兔空从弦外落,妖蟆休向眼前生;灵槎拟约同携手,更待银河彻底清。
(唐)刘禹锡天将今夜月,一遍洗寰瀛。
暑退九霄净,秋澄万景清。
星辰让光彩,风露发晶英。
能变人间世,攸然是玉京。
(宋)苏东坡丙辰中秋,欢饮达旦。
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中秋月(宋)苏轼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宋)辛弃疾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
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
斫去桂婆娑。
人道是清光更多。
台湾民谣: 孤影看分雁,千金念弊貂;故乡秋忆月,异国夜惊潮。
手未攀丹桂,以犹卷缘蕉;登楼悲作赋,西望海天遥。
星稀月冷逸银河,万籁无声自啸歌;何处关山家万里,夜来枨触客愁多。
夜深沉,明月高挂天正中,寂无声;睡眼朦胧,恍若梦中;生卧徘徊以不宁,故国家园萦脑中;苦煎熬,归去成空,如焚王衷。
(隋) 隋炀帝法轮天上转,梵声天上来;灯树千光照,花焰七枝开。
月影疑流水,春风含夜梅;燔动黄金地,钟发琉璃台。
(唐) 苏道味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灯树千光照。
明月逐人来。
游妓皆穠李,行歌尽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唐)崔液玉漏铜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夜开;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
《十五夜观灯》(唐)卢照邻锦里开芳宴,兰红艳早年。
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
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别有千金笑,来映九枝前。
正月十五夜灯(唐)张祜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地京。
三百内人连袖舞 ,一进天上著词声。
诗曰(唐)李商隐 月色灯山满帝都,香车宝盖隘通衢。
身闲不睹中兴盛, 羞逐乡人赛紫姑。
诗曰(宋)姜白石元宵争看采莲船,宝马香车拾坠钿;风雨夜深人散尽,孤灯犹唤卖汤元。
诗曰(宋)姜白石贵客钩帘看御街,市中珍品一时来,帘前花架无行路,不得金钱不肯回。
(注:珍品这里指元宵)《青玉案 元夕》(宋)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萧声动,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火阑珊处。
《生查子 元夕 》(宋)欧阳修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京都元夕》 (元)元好问袨服华妆着处逢 ,六街灯火闹儿童 。
长衫我亦何为者 ,也在游人笑语中 。
折桂令 元宵(元)失名爱元宵三五风光,月色婵娟,灯火辉煌。
月满冰轮,灯烧陆海,人踏春阳。
三美事方堪胜赏,四无情可恨难长。
怕的是灯暗光芒,人静荒凉,角品南楼,月下西厢。
《汴京元夕》 (明)李梦阳中山孺子倚新妆,郑女燕姬独擅场。
齐唱宪王春乐府, 金梁桥外月如霜。
《元 宵》 (明) 唐寅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
春到人间人似玉, 灯烧月下月如银。
满街珠翠游村女,沸地笙歌赛社神。
不展芳尊开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
《元夜踏灯》(清)董舜民百枝火树千金屧,宝马香尘不绝。
飞琼结伴试灯来,忍把檀郎轻别。
一回佯怒,一回微笑,小婢扶行怯。
石桥路滑缃钓蹑,向阿母低低说。
妲娥此夜悔还无
怕入广寒宫阙。
不如归去,难畴畴昔,总是团圆月。
《上元竹枝词》(清)符曾桂花香馅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
见说马家滴粉好,试灯风里卖元宵。
《元夕影永冰灯》 (清)唐顺之正怜火树千春妍,忽见清辉映月阑。
出海鲛珠犹带水,满堂罗袖欲生寒。
烛花不碍空中影,晕气疑从月里看。
为语东风暂相借,来宵还得尽余欢。
《元夕无月》(清)丘逢甲三年此夕无月光,明月多应在故乡。
欲向海天寻月去,五更飞梦渡鲲洋。
《元宵月正圆》闽南歌谣闹元宵,月正圆,闽台同胞心相依,扶老携幼返故里,了却两岸长相思。
热泪盈眶啥滋味
久别重逢分外喜
闹元宵,煮汤圆,骨肉团聚满心喜,男女老幼围桌边,一家同吃上元丸。
摇篮血迹难割离,叶落归根是正理。
”
关于端午节的名人名言。
端中夏,时清人复长——唐 李《端午武成殿宴》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
——唐 李隆基《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官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
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
——唐 杜甫《端午日赐衣》浣江五月平堤流,邑人相将浮彩舟。
灵均何年歌已矣,哀谣振楫从此起。
扬枹击节雷阗阗,乱流齐进声轰然。
蛟龙得雨鬐鬣动,螮蝀饮河形影联。
刺史临流搴翠帏,揭竿命爵分雌雄。
先鸣余勇争鼓舞,未至衔枚颜色沮。
——唐 刘禹锡《竞渡曲》灵均死波后,是节常浴兰。
彩缕碧筠粽,香粳白玉团。
逝者良自苦,今人反为欢。
——唐 元稹《表夏十首》之十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
——唐 殷尧潘《端午日》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唐 文秀《端午》五日长蛟虚问祭,九关雕虎枉招魂。
——宋 宋祁《屈原祠》五色新丝缠角粽,金盘送,生绡画扇盘双凤。
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
——宋 欧阳修《鱼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楚人悲屈原,千载意未歇。
精魂飘何在,父老空哽咽。
至今仓江上,投饭救饥渴。
遗风成竞渡,哀叫楚山裂。
——宋 苏轼《屈原塔》好酒沈醉酬佳节,十分酒,一分歌。
——宋 苏轼《少年游 端午赠黄守徐君猷》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鬣。
佳人相见一千年。
——宋 苏轼《浣溪沙 端午》下阕入袂轻风不破尘,玉簪犀壁醉佳辰。
——宋 苏轼《浣溪沙 端午》小团冰浸砂糖裹,有透明角黍松儿和。
——宋 张耒失调名《端午》词断句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
国亡身殒今何在,只留《离骚》在世间。
——宋 张耒《和端午》粽团桃柳,盈门共饮,把菖蒲、旋刻个人人。
——宋 秦观失调名《端午》词断句舣彩舫,看龙舟两两,波心齐发。
奇绝。
难画处,激起浪花,飞着湖间雪。
画鼓喧雷,红旗闪电,夺罢锦标方彻。
——宋 黄裳《喜迁莺 端午泛湖》朱颜老去,清风好在,未减佳辰欢聚。
趣腊酒深斟,菖蒲细糁,围坐从儿女。
还同子美,江村长夏,闲对燕飞鸥舞。
——宋 晁补之《永遇乐 端午》高咏楚辞酬午日,天涯节序匆匆。
榴花不似舞裙红。
无人知此意。
歌罢满帘风。
万事一身伤老矣,戎葵凝笑墙东。
酒杯深浅去年同。
试浇桥下水。
今夕到湘中。
——宋 陈与义《临江仙》沈湘人去已远,劝君休对酒,感时怀古。
慢啭莺喉,轻敲象板,胜读《离骚》章句。
——宋 杨无咎《齐天乐 端午》淡妆浓抹,西湖人面两奇绝。
菖蒲角黍家家节。
水戏鱼龙,十里画帘揭。
凌波无限生尘袜,冰肌莹彻香罗雪。
游船且莫催归楫,遮莫黄昏,天外有新月。
——宋 赵长卿《醉落魄 重午》年年端午风兼雨,似为屈原陈昔冤。
我欲于谁论许事,舍南舍北鹁鸠喧。
——宋 赵蕃,《端午三首》其二红藕丝,白藕丝,艾虎衫裁金缕衣。
钗头双荔枝。
鬓符儿,背符儿,“鬼”在心头符怎知?相思十二时。
——宋 李石《长相思 重午》醉看葵柳怀旧事,馋思樱笋梦吾庐。
向时痴绝今愁绝,自读《离骚》些老夫。
——宋 高箸《重午怀旧》亦有鱼龙戏舞,艳晴川,绮罗歌鼓。
乡情节意;尊前同是,天涯羁旅。
涨绿池塘,翠阴庭院,归期无据。
问明年此夜,一眉新月,照人何处?——宋 卢祖皋《小龙吟 淮西重午》下阕深院榴花吐。
画帘开,束衣纨扇,午风清暑。
儿女纷纷夸结束,新样钗符艾虎。
早已有,游人观渡。
老大逢场慵作戏,任陌头,年少争旗鼓。
溪雨急,浪花舞。
灵均标志高如许,忆生平,既纫兰佩,更怀椒糈。
谁言骚魂千载后,波底垂涎角黍?又说是蛟馋龙怒。
把似而今醒到了,料当年醉死差无苦。
聊一笑,吊千古。
——宋 刘克庄《贺新郎 端午》餐菊饮朝露,平生不啜 。
与龙争角黍,无乃谤湘累。
——宋 刘克庄《乙卯端午》其一莫唱江南古调,怨抑难招,楚江沉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望月怀远》 淡荡秋光客路长,兰桡桂棹泛天香。
月明圆峤人千里,风急轻帆燕一行。
--张煌言《舟次中秋》 人若是太幸运,则不知天高地厚,也不知自己能力究竟有多少;若是太不幸,则终其一生皆默默无名。
作者: 富 勒 人生是一场无休、 无歇、 无情的战斗,凡是要做个够得上称为人的人,都得时时刻刻向无形的敌人作战。
本能中那些致人死命的力量,乱人心意的欲望,暧昧的念头,使你堕落使你自行毁灭的念头,都是这一类的顽敌。
作者: 罗曼·罗兰 不要对一切人都以不信任的眼光看待,但要谨慎而坚定。
作者: 德谟克里特 你要记住,永远要愉快地多给别人,少从别人那里拿取。
作者: 高尔基 工作就是人生的价值,人生的欢乐,也是幸福之所在。
作者: 罗丹 倦怠乃人生之大患,人们常叹人生暂短,其实人生悠长,只是由于不知它的用途。
作者: 维 尼 人对快乐的感受有逊于对痛苦的感受。
作者: 李维 应当在朋友正是困难的时候给予帮助,不可在事情无望之后再说闲话。
作者: 伊索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作者: 荀况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月夜忆舍弟》 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
--孟浩然《秋宵月下有怀》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王建《十五夜望月》 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
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
--晏殊《中秋月》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水调歌头》 明月易低人易散,归来呼酒更重看。
堂前月色愈清好,咽咽寒螀鸣露草。
卷帘推户寂无人,窗下咿哑唯楚老。
南都从事莫羞贫,对月题诗有几人。
--苏轼《中秋见月和子由》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苏轼《中秋月》 目穷淮海满如银,万道虹光育蚌珍。
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西轮。
--米芾《中秋登楼望月》 待月举杯,呼芳樽于绿净。
拜华星之坠几,约明月之浮槎。
--文天祥《回董提举中秋请宴启》
5个灯谜,5句谚语,5个世界之最,5句名人名言,中国5个传统节日介绍.
5个灯谜:成语谜——龙(打一成语)。
充耳不闻一(打一成语)。
接二连三乖(打一成语)。
乘人不备亚(打一成语)。
有口难言主(打一成语)。
一往无前5句谚语:谚语:放长线 钓大鱼不做亏心事,不怕鬼敲门吃一堑 长一智小不忍则乱大谋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5个世界之最:海拔最高的山峰: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43米)最大的岛屿:格陵兰岛(面积达2,166,086平方公里)最长的河流:尼罗河(全长6,695公里)地球上最大的峡谷:雅鲁藏布江大峡谷(亚洲雅鲁藏布江,长达496.3公里)最大的沙漠:撒哈拉沙漠(面积有800多万平方千米)5句名人名言:为人类的幸福而劳动,这是多麽壮丽的事业,这个目的有多麽伟大
—— 圣西门 每一个人可能的最大幸福是在全体人所实现的最大幸福之中。
—— 左拉 真正的幸福只有当你真实地认识到人生的价值时,才能体会到。
—— 穆尼尔•纳素夫 有研究的兴味的人是幸福的
能够通过研究使自己的精神摆脱妄念并使自己摆脱虚荣新的人更加幸福。
—— 拉美特利 把别人的幸福当做自己的幸福,把鲜花奉献给他人,把棘刺留给自己
—— 巴尔德斯 中国5个传统节日介绍一月一日:元旦 (“元旦”一词最早出自南朝梁人萧子云《介雅》诗:“四气新元旦,万寿初今朝”。
元是开始,第一的意思;旦是会意字,上面的“日”表示太阳,下面的“一”表示地平线。
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象征一天的开始。
元旦,就是一年的第一天。
公历1月1日,是当今世界公认的元旦节。
我国历代的元旦,日期并不一致。
如夏代是正月初一;商代在十二月初一;周代在十一月初一,等等。
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会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使用“公元纪年法”,将公历1月1日定为元旦。
) 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 (又称“上元节”,即阴历正月十五日。
是我国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
在古书中,这一天称为“上元”,其夜称“元夜”、“元夕”或“元宵”。
元宵这一名称一直沿用至今。
由于元宵有张灯、看灯的习俗,民间又习称为“灯节”。
此外还有吃元宵、踩高跷、猜灯谜等风俗。
我国古代历法和月相有密切的关系,每月十五,人们迎来了一年之中第一个月满之夜,这一天理所当然地被看作是吉日。
早在汉代,正月十五已被用作祭祀天帝、祈求福佑的日子。
后来古人把正月十五称“上元”,七月十五称“中元”,十月十五称“下元”。
最迟在南北朝早期,三元已是要举行大典的日子。
三元中,上元最受重视。
到后来,中元、下元的庆典逐渐废除,而上元经久不衰。
) 四月五日:清明节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
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
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
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的习俗。
) 五月一日:劳动节 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 (阴历五月初五日为“端午节”。
“端午”本名“端五”,端是初的意思。
“五”与“午”互为谐音而通用。
是我国的一个古老节日。
我国古代最早的爱国诗人屈原 遭谗言被放逐后,目睹楚国政治日益腐败,又不得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无力拯救危亡的祖国,于是自投汩罗江以殉国。
此后,人们为了不使鱼虾吃掉其尸体,纷纷用糯米和面粉捏成各种形状的饼子投入江心,这便成为后来端午节吃粽子、炸糕的来源。
这风俗已传到了国外。
) 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 (阴历八月十五日,这一天正当秋季的正中,故称“中秋”。
到了晚上,月圆桂香,旧俗人们把它看作大团圆的象征,要备上各种瓜果和熟食品,是赏月的佳节。
中秋节还要吃月饼。
据传说,元朝末年,广大人民为了推翻残暴的元朝统治,把发起暴动的日期写在纸条上,放在月饼馅子里,以便互相秘密传递,号召大家在八月十五日起义。
终于在这一天烘发了全国规模的农民大起义,推翻了腐朽透顶的元朝统治。
此后,中秋吃月饼的风俗就更加广泛地流传开来。
) 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 (阴历九月初九。
我国古代以九为阳,九月九日正是阴月阳日,故名“重阳”。
相传东汉时汝南人桓影,听到费长房对他说,九月九日汝南将有大灾难,赶快叫家里人缝制小代,内装茱萸,缚在臂上,登上高山,饮菊花酒,借以避难。
桓景这一天全家登山,晚上回家,果然家里的鸡、狗、羊全部死掉。
从此,民间就有在重阳节做茱萸代、饮菊花酒、举行庙会、登高等风俗。
因“高”与“糕”音同,所以重阳节又有吃“重阳糕”的习俗。
唐代诗人王维有《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记载了当时的风俗习惯。
由于该诗感情真挚,至今脍炙人口。
) 农历十一月二十二:冬至 (在我国古代对冬至很重视,冬至被当作一个较大节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而且有庆贺冬至的习俗。
《汉书》中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
”人们认为:过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回升,是一个节气循环的开始,也是一个吉日,应该庆贺。
《晋书》上记载有“魏晋冬至日受万国及百僚称贺……其仪亚于正旦。
”说明古代对冬至日的重视。
现在,一些地方还把冬至作为一个节日来过。
北方地区有冬至宰羊,吃饺子、吃馄饨的习俗,南方地区在这一天则有吃冬至米团、冬至长线面的习惯。
各个地区在冬至这一天还有祭天祭祖的习俗。
) 农历腊月初八:腊八节 (古代十二月祭祀“众神”叫腊,因此农历十二月叫腊月。
腊月初八这一天,旧俗要喝腊八粥。
传说释迦牟尼在这一天得道成佛,因此寺院每逢这一天煮粥供佛,以后民间相沿成俗,直至今日。
) 农历十二月大年三十:除夕 (大年三十晚上叫除夕。
“除”,本义是“去”,引申为“易”[交替];“夕”字的本义原是“日暮”,引申为“夜晚”。
故而除夕之夜,便含有“旧岁到此而除,明日另换新岁”的意思。
“除”乃除旧布新之意。
除夕最早源于先秦时期的“逐除”。
据《吕氏春秋•季冬记》记载,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击鼓的方法来驱除“疫疠之鬼”,来年才会无病无灾。
这就是“除夕”节的由来。
“除夕”在古时还有许多别称,如除夜、逐除、岁除、大除、大尽等等。
称呼虽多,但总不外乎送旧迎新、祛病消灾的意思。
) 农历正月初一:春节 (是农历的一岁之首,俗称“大年”。
春节的来历,在我国大约有四千多年的历史了。
它是我国民间最热闹、最隆重的一个传统节日。
古代的春节,是指农历二十四个节气中的“立春”时节,南北朝以后才将春节改在一年岁末,并泛指整个春季,这时大地回春,万象更新,人们便把它作为新的一年的开始。
到了辛亥革命后的民国初年,改农历为公历[阳历]后,便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
直到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才正式把正月初一的新年定为“春节”,因而至今仍有许多人将过春节叫过年。
) 年: (人人常把过春节说成“过年”,而“年”的最初含义与今天根本不同。
据说,在很古的时候,世界上有一种最凶恶的野兽叫“年”。
它生长得比骆驼还大。
跑起来比风还快,吼起来比雷还响。
它一出来,见人吃人,见畜伤畜,人们的生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
天神为了惩罚“年”,把它锁进深山,只许它一年出山一次。
人们在长期的实践中,发现了“年”有“三怕”——怕红颜色、怕响声、怕火光。
于是,有一年腊月三十晚,大伙在门口贴上红纸,不断地敲锣打鼓、放鞭炮,晚上屋子里彻夜点上灯。
“年”晚上来了一看,家家灯光通明;一听,处处放炮声,吓得它不敢进村。
白天它又偷偷下山来,见还是户户门上红,遍地咚咚响,吓得它胆颤心惊,调头又跑回去了。
从此后,“年”一直没敢再来,据说饿死在深山老林里了。
后来,人们才把防“年”、“驱年”,变成安安稳稳地过年了。
“年”没有了,但是过年的习俗仍保持着。
鲜红的春联,辉煌的灯火,清脆的爆竹,响亮的锣鼓,年年如此。
)
中国的什么被称为世界第七大奇迹;我国的传统节日有什么,西方的节日有什么;古代的名人名言有什么......
中国的长城被称为世界第七大奇迹 传统节日有春节,端午节,中秋节,清明节 西方节日有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
外国的关于节日或习俗的谚语、名人名言,要有中英文对照,麻烦各位大侠了。
usually with false contradictory things are extremely important and valuable. -- Golgi凡是与虚伪相的东西都是极其重且有价值的。
—尔基life can not lie out in the bright flowers. -- Henie生命不可能从谎言中开出灿烂的鲜——海涅false can never grow in power and become real. -- Tagore虚伪永远不能凭借它生长在权利中而变成真实。
——泰戈尔true modesty is the only product of vanity was thinking. -- Bergson真正的谦虚只能是对虚荣心进行了深思以后的产物。
——柏格森
有关假日的诗文、谚语、名人名言……
水调歌头 端午暮色掩行迹,怀石自沉江。
大夫吟唱何处,残月冷穹苍。
浊浪滔滔东去,云梦沉浮辗转,楚地亦神伤。
羁客赋骚体,忧患著文章。
击鼍鼓,投米粽,整行装。
飞舟遏浪,挥桨揎臂吼声狂。
颠沛流离往昔,日丽风和此际,三闾应安详。
岁月如梭逝,风义永流芳。
中秋思乡漂泊离乡数十载今夜辗转最难眠未知村旁青柳池是否有月寄相思除夕寄我思古时花灯今已无唯有元宵依旧甜除去昨日相思泪喜得湾儿梦里回子于何地开天问斯世几回离国门云梦如留马行处鱼梁必赋玉招魂圣朝无事多来往佳旅相情少去存漫道龙舟达故意同闻山水悼王孙静夜思 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塞下曲 卢纶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竹里馆 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枫桥夜泊 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鱼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清平调 李白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民歌月儿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
几家夫妻同罗帐,几家飘散在他州。
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孟浩然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
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
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
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
旅夜书怀 杜甫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
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
天地一沙鸥。
锦瑟 李商隐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无题 李商隐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乾。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水调歌头 苏轼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时常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诗词--励志古风 李绅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飧,粒粒皆辛苦。
金缕衣 杜秋娘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
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长歌行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叶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图伤悲
杂诗 陶渊明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
分散逐风转,此已非常身。
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
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诗词--离别送别 王维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渭城曲 王维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庭中有奇树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中秋之夜,月色皎洁。
圆月被视为团圆的象征,也是文人墨客情感之所系。
下面是从历代诗词中节选出的与明月、中秋有关的名句。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李白《月下独酌》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李白《关山月》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静夜思》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张九龄《望月怀远》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月夜忆舍弟》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
惊鹊栖未定,飞萤卷帘入。
--孟浩然《秋宵月下有怀》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王建《十五夜望月》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
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
--晏殊《中秋月》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易低人易散,归来呼酒更重看。
堂前月色愈清好,咽咽寒螀鸣露草。
卷帘推户寂无人,窗下咿哑唯楚老。
南都从事莫羞贫,对月题诗有几人。
--苏轼《中秋见月和子由》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苏轼《中秋月》目穷淮海满如银,万道虹光育蚌珍。
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西轮。
--米芾《中秋登楼望月》快上西楼,怕天放、浮云遮月。
但唤取、玉纤横笛,一声吹裂……若得长圆如此夜,人情未必看承别。
--辛弃疾《满江红》待月举杯,呼芳樽于绿净。
拜华星之坠几,约明月之浮槎。
--文天祥《回董提举中秋请宴启》城西日暮泊行船,起向长桥见月圆。
渐上远烟浮草际,忽依高阁堕檐前。
--徐渭《十五夜抵建宁》淡荡秋光客路长,兰桡桂棹泛天香。
月明圆峤人千里,风急轻帆燕一行。
--张煌言《舟次中秋》*诗词--节日元日 王安石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清明 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秋夕 杜牧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嫦娥 李商隐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沈。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寒食 韩翃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鸟 白居易谁道群生性命微
一般骨肉一般皮。
劝君莫打枝头鸟,子在巢中望母归。
游子吟 孟郊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生查子 欧阳修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稍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过故人庄 孟浩然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诗词--月静夜思 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塞下曲 卢纶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竹里馆 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枫桥夜泊 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鱼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清平调 李白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民歌月儿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
几家夫妻同罗帐,几家飘散在他州。
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孟浩然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
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
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
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
旅夜书怀 杜甫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
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
天地一沙鸥。
锦瑟 李商隐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习俗跟随时代潮流习俗跟随时代潮流洋节已被模糊了原有的意义,传统节日需要注入新鲜气息,在对都市人的个性体贴上,还需要进一步的“包装”。
本报记者周洁/文唐军/图关键词名言民族节日就是文化的生日作家冯骥才:造成西方节日的“入侵”的原故,一方面与西方较强的经济与文化大背景有关,这种甜头在盛唐时代我们中国也尝到过。
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市场把这些外来的充满新鲜感的节日,当做商机,大力炒作,捧为时尚。
历史地看,还有一原因。
是因为过去的几十年过分地强调生活的政治内容,片面地强化政治性的节日,淡化了民族民俗的节日。
如今社会生活归返正常,人们的口袋和时间都富裕起来,就需要一个个节日带来生活的情趣与高潮,这才发现我们的节日早已变得贫乏,很有限,难以应付人们的需求,出现了空白。
我想,我们不应该拒绝情人节和母亲节。
那些外来的妇女节、儿童节和新年音乐会,不是大大充实了我们的生活文化吗
然而,我们更不能丢弃自己的节日,因为一个民族的节日就是它自己文化的生日。
洋节是社会变迁的必然山东大学社会学教授王忠武:中国的节日遵循的是自然节气,以家庭为准形成闭合空间;西方节日就属于大社会的东西,超出家庭范围。
两种节日相比:前者是家庭团聚所必需的,它适应中国社会,现在所保留的大规模节日(春节、中秋)都有家庭团聚的浓厚意义,而“二月二龙抬头”等节日少有团圆气氛的则逐渐淡化;后者是人际交流的产物,它更注重与非血缘者的接触,中国人日益喜欢洋节就是中国社会结构转变的必然。
随着中国社会的城市化,这种以“洋节”作为人际聚合方式的交际应越来越流行。
洋节被模糊了原有的意义新浪观察评论员堵力:“十一”“五一”春节假日漫长却不像过节,圣诞节情人节不休息却热闹非凡,每次圣诞节情人节酒吧迪厅西餐厅咖啡馆爆满,经常开着车绕着城转半天找不到一张空位。
为什么呢
一琢磨,才发现,春节是大家习惯了重温亲情的时间,讲的是团聚。
“十一”“五一”是奢侈的休息时间,大家光想着举家出游,或干脆休养生息睡懒觉养精神,所以七天也嫌不长。
而那些洋节,早被中国的年轻人模糊了它原有的意义,变成了聚会疯狂开心狂欢的盛宴了。
关键词影响洋节影响力圣诞节CHRISTMAS影响力:★★★★★原是“基督弥撒Christmass”的缩写。
传说记载,12月25日是耶稣的诞生日,在这一天,世界各地的天主教会都要举行弥撒纪念耶稣的生日。
时至今日,圣诞节已经从一个宗教节日变成一个世界性的大众节日。
人们在节日期间互相祝福,期盼欢乐的新年来临。
情人节——圣瓦伦丁节Valentine’sday影响力:★★★★每年2月14日,是西方传统的圣瓦伦丁节,又称“情人节”。
它具有悠久的历史,古罗马时代的牧神节,就是一个情侣们的节日。
到公元7世纪,基督教会领袖希望把这节日同基督教联系在一起,于是他们用基督教殉教者瓦伦丁的名字为这个节日重新命名,并把日期由原来的2月15日改为2月14日。
愚人节AprilFools’day影响力:★★★★每年4月1日,是西方的传统节日——愚人节。
愚人节起源于法国。
1564年,法国首先采用新改革的纪年法——格里历(即目前通用的阳历),以1月1日为一年之始。
但一些因循守旧的人反对这种改革,依然按照旧历固执地在4月1日这一天送礼品,庆祝新年。
主张改革的人对这些守旧者的做法大加嘲弄,就在这一天给他们送假礼品,邀请他们参加假招待会,并把上当受骗的保守分子称为“四月傻瓜”或“上钩的鱼”。
从此,人们在4月1日便互相愚弄,成为法国流行的风俗。
18世纪初,愚人节习俗传到英国,接着又被英国的早期移民带到了美国。
母亲节MotheringSunday影响力:★★★★美国的母亲节,始于1907年5月。
要求定立母亲节这一倡仪是费城安娜·贾维斯提出的。
她曾亲自在教室中安排仪式,组织活动,同时要求前来参加者胸前要佩戴白色的石竹花。
翌年,便有更多的教堂纷纷组织同样的活动,大家一致决定将每年5月的第二个星期日定为母亲节。
从此母亲节便在美国成了一个公认的正式节日。
以后,有许多国家效仿。
万圣节AllHallow’sDay影响力:★★★★10月31日,当夜幕降临,孩子们便迫不及待地穿上五颜六色的怪异服装,戴上千奇百怪的面具,提上“杰克灯”——南瓜灯……鬼节开始了。
两千多年前,欧洲的天主教会把11月1日定为“天下圣徒之日”(AllHallowsDay)。
“Hallow”即圣徒之意。
西方传说中,故人的亡魂会在这一天回到故居地在活人身上找寻生灵,借此再生,而且这是人在死后能获得再生的惟一希望,活着的人则惧怕死魂来夺生。
到了公元前500年,凯尔特人(Celts)把这节日往前移了一天,即10月31日。
经过上千年的演变,万圣节在今天已经是一个快乐的节日,一个神秘的节日。
天天过节又何妨王芳梅社会学硕士朋友和我去逛街的时候曾很不屑地说:“别人的节日我们过得什么劲啊
媚俗
”尽管如此,她还是决定平安夜和男朋友一起吃饭看电影,她的言行不一让我哭笑不得。
不知道像她那样情不自禁地被卷入到节日潮流当中的人还有多少,也不知道他们有没有想过自己情不自禁的原因。
就个人而言,我倒是乐意过各种节日,因为我喜欢那种热闹、团圆的气氛和那种放松的感觉。
现代的生活节奏这么紧张,人们每天清晨醒来就要像上紧的发条一样,丝毫不敢懈怠,节日却给我们提供了充分的理由去享受生活,心里也不必因浪费时间而愧疚。
节日里可以邀上几个平日因工作而疏于联系的朋友去逛逛街、叙叙旧,也可以陪家人吃一顿温馨的晚餐,更可以和情人静静地享受二人世界……其实到现在,西方的洋节和我们的传统节日具有了一种复合的功能,节日成了一种“混合体”,只是功能不同,春节是团聚的日子,圣诞是狂欢的日子,各种节日都是维系情感的一个个重要环节。
从这种意义上说,只要各种节日能使人们身心愉悦、精神舒畅,对生活充满希望,那么,天天过节又有何妨
普及到“部分大众”蔡磊武汉大学法学院民族学系过洋节的人是自得其乐,不以为然者则视之为“崇洋”,用崇洋二字概括未免肤浅简单。
年轻人喜过洋节既是时尚,更是一种文化现象,它体现了中西文化交融下的文化选择和价值追求。
洋节的流行还与中国传统节日功能的衰退有关。
春节的亲人团聚和元宵、中秋的亲情,尚为我们营造了一些传统节日的气氛,至于端午、七夕等,则至多有些传说陪衬,与一般人生活干系不大。
近年来又有“年味淡了”的说法。
生活在快节奏中的现代人,最需求的是节日的娱乐和休闲功能,而传统节日往往不能满足这一需要,于是洋节日“乘虚而入”,成为现代人寻求快乐愉悦身心的必要理由。
流行的“洋节”暗和了现代人心目中节日的内核。
在这个重视宣传和包装的年代,洋节的流行还得益于商家的妙作。
商家好节甚于好洋节,只要是节日,不管是“土节”还是“洋节”,都可化为商机,各种节日促销活动缤纷登场,令顾客目不暇接。
有关西洋节日的知识和信息也正是借此方式有意无意地普及到“部分大众”。
洋节虽流行,但并未到全民普及的阶段,也未形成完全压倒土节之势。
圣诞要狂欢,年味淡了最后还是要过的,只是恐怕要改变些形式,多多吸取洋节中轻松时尚的元素。
要吸收“时尚”元素黄杰民俗文化研究生中国节日文化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节日与节气有极其密切的联系,许多节日就是从节气发展而来的。
当然传统节日中还有一类,如元宵、端午、七夕、中秋、重阳等,具有很浓的人文色彩,它们的起源或是对鬼神的祭祀,或是对英雄人物的怀念,或是对社交的需求等。
然而,西方节日习俗却与农事活动较少有关联,更多的是对一些宗教人物的纪念。
西方节日进入中国,肯定会对中国传统节日产生一定的“冲击”,甚至有人说是一种“入侵”。
但是,这种“侵入”能让大家接受,中国人过洋节,其实并不一定了解它所蕴涵的意义和文化,更多只是想找个理由快乐一下。
而且西方的情人节、父亲节、母亲节等对我们的民族传统还有益处,正好借此机会表达一下对爱人、父母亲的感情,这对一向羞于表达内心世界的中国人来说,应该是一件好事。
有些人担心,洋节会削弱传统节日的重要性,其实大可不必。
每一种节日习俗都有着它背后深深的文化积淀,除非一种文化消亡,它的一些习俗才可能消亡。
当然,这当中,有些习俗的变化是肯定的。
有关丝巾的名人名言有哪些
天上人间,似乎咫尺之遥,又看似千山万重。
丝缕之间,尺寸之方,随意的缠绕,轻柔的呼唤,将天人合一。
曾说过:“不系丝巾的女人是最没有前途的女人。
”说:“当我戴上丝巾的时候,我从没有那样明确地感受到我是一个女人,美丽的女人。
”因此当她站在罗马大教堂高高的台阶上将一条小丝绸手帕在颈间随手一系之际,万道阳光都在为她翩翩起舞,整个世界都成了春天。
当丝巾阔别固定定义、当丝巾成为某种时尚、当丝巾已不再是丝巾,我们可以确定,这将是丝巾的最高境界。
因为变化而美丽,因为美丽而永恒。
原本很普通的丝巾,经过手工、机织、印染之后,在丝面表现出各种各式的图案,反而不像一条用来佩戴的丝巾,而是一件精美别致的艺术品了。
可爱的女士不但透过精巧的构思赋予丝巾创意打法,使丝巾呈现出独特的迷人时尚,为服饰带来变化:在娱乐场合,将丝巾在胸前打上个花结,显示端庄淑美;在正式场合,将大丝巾披在肩上,展示华丽与优雅;在休闲场合,将花丝巾系在颈后,便多了几分飘逸的动感。
而且还将丝巾化为女士身上浪漫精致的上衣与优雅飘逸的长裙,甚至成为头巾、发饰与腰带,更可巧妙地系打成轻便的手提袋和腰包,或是作为帽子与皮包的装饰。
其特殊与别具一格的风采,足以使你成为一道流动的风景,吸引无数目光。
丝巾,是夏日的华彩乐章,可以掩饰浮躁和令人不知所措的潮热。
丝巾仿佛是“知心爱人”,只要你用得上她,她会竭尽所能,把你打造成一个全新的丝巾似水女人……丝巾的艺术性几乎可与宝石及绘画媲美,但是,如果仅仅重视远看效果的话, 也仅仅是一块漂亮的布而已。
如果你能将其巧妙搭配,就能充分调动丝巾色彩的效果,发挥画龙点睛的作用。
丝巾不同的系法产生不同的佩戴效果,使女人充分展示女性的魅力
[编辑本段]丝巾的历史“当我戴上丝巾的时候,我从没有那样明确地感受到我是一个女人,美丽的女人”,奥黛莉-赫本说。
几乎每个女人都会欣然相信这位将美丽化为传奇的女子所说的。
丝巾,薄如蝉翼,形若流云,舞动于颈项,犹如踮着脚的舞者,旋转、跳跃,让人沉醉痴狂……丝巾-演变:一块布跳出的国标舞中对维纳斯有一段描写:她身上经常带着一条上面绣得奇奇怪怪的带子,里面包藏了她的全套魔术,有爱和情欲、以及要把一个聪明男人变成傻子的甜蜜迷魂话语。
后来,天后赫拉得知维纳斯拥有这神奇的法宝,便向她借取这条“用以降伏人类和诸神的全部能力”的带子以迷惑宙斯。
文艺复兴时期克尔阿那赫所画的中,就清楚地描绘了维纳斯身边这条透明轻盈的带子。
就是这条奇怪的带子,充分展现了维纳斯的爱与美。
或许,这就是很多女人喜欢丝巾的原因吧。
十六世纪中叶:从一块布开始早在公元前3000年,埃及人所采用的缠腰布、有流苏的长裙、古希腊时代的缠布服装等都能找到类似领巾的痕迹,可以说丝巾的历史就是从_块布开始。
丝巾最初并不作为装饰用,而是以御寒为主要功能。
大约在中世纪以前,始于北欧或古时的北法兰西等地,这些布巾被认为是现代丝巾的始祖。
十六世纪中期以后,原本的保暖功能逐渐被装饰所取代,轻薄的绢丝成为主流,后来渐渐演变为所谓的三角领巾(Fichu)、饰巾IKerchiefl等。
十七世纪至十八世纪末:贵族特权时代十六、七世纪间,丝巾主要作为头巾使用,常与帽饰结合,至十七世纪末期,出现了以蕾丝和金线、银线而成的各种华丽的三角领巾,欧洲妇女们将其披在双臂并围绕在脖子上,在颈下或胸前打结,以花饰固定,兼具保暖与装饰的作用。
后来到了全盛时期,亲政之时,三角领巾被列为服饰中的重要配饰并规格化。
上流社会人士开始以领巾来点缀华服,许多王公贵族也以领巾来装饰男性风采。
十八世纪末,三角领巾逐渐演变成长巾,可绕过胸前系在背后,材质有薄棉或细麻之分。
十九世纪:丝巾的风雅年代两百年来,欧洲的丝巾发展几乎一直处于萌芽阶段,直至十八世纪末,率领一支法国军队从海上开赴埃及,希望切断当时英国通往印度的商业生命线,却意外地为法国引进了披肩,进而使披肩成为十九世纪服饰最重要的配件。
但是当时的披肩十分昂贵,只有少数人买得起。
在期间,法国无法进口披肩,便开始模仿制造。
从此,将近一百年间,花色繁复的披肩几乎成为衣服的一部分。
披肩不仅在法国受到欢迎。
与亚洲接触频繁的英国也深受其影响。
随着法国大革命、,欧洲大陆的工业慢慢发展起来,机器制的披肩与领巾被大量生产,原本是贵族特有的奢侈品,在一般女性的衣柜中开始扮演重要角色。
二十世纪:丝巾革命直至二十世纪,女性才完全发挥出使用丝巾的智慧,它开始陪伴着女性走上街头,走入职场。
三百年来女性对丝巾的概念慢慢改变了,乙头发上缠绕细丝带或头巾取代了当时的大型帽饰,而披肩也不再是必备的服饰配件。
有些女性减掉了长发,戴上头巾与无边帽,甚至以缎带、花果装饰在头发与头巾之间。
现代丝巾的真正形成是在二十年代,跳脱出长披肩与头巾的传统使用方式,丝织的长巾开始被使用,领巾的折法、结法等技巧慢慢受到重视。
三十年代,当时方形的领巾与长巾流行的材质大多为丝或人造丝,花色十分大胆,极具设计风格的品牌特别受欢迎,著名的 Hermes丝巾就在这个时期上市了。
到了六十年代,知名设计师与品牌所设计的丝巾纷纷登场,丝巾成为服装品牌锁定的开发配饰。
七十年代,嬉皮士民俗风格的花布头巾、冬季不可或缺的大围巾或长披肩,都十分流行。
走过了六、七十年代的民俗风,设计师们纷纷找寻新的创作灵感。
到了八十年代,丝巾已成为女性必备的服装配件,各式新旧的丝巾系法,使丝巾变成最具变化性的饰品。
九十年代,复古风潮又重回时尚界。
二十世纪丝巾的流行故事就像一部部断代史般陆续上演,经过百年的发展,丝巾的功能性已经超乎想象,从服装、领巾、围巾、披肩,到腰带、头巾、发带,甚至被运用为表带,绑在手提袋上作为饰物,或是纯艺术品装饰。
二十一世纪,丝巾革命仍在继续。
丝巾早已变成一种文化,它承载着女人时尚的历史。
再过一个世纪丝巾会演变成什么,或许没有人可以预知,现在能看到的就是这—方精灵在优雅女士的颈项间摩挲着她柔软的肌肤,随风起舞……[编辑本段]丝巾系法完全手册成熟优雅的条状结将长条丝巾对折成适当宽度,在颈部一松一紧各绕一圈,尾部交叉打结,调试松紧度达到自然效果。
这是简洁中不失靓丽的最佳系法。
适用场合:商务型非正式聚会最简单的丝巾系法恬静秀美的蝴蝶结将今季流行的小方巾对角折成三角形,露出搭在肩部的两边角,然后在胸前打一个蝴蝶结,展开花形,把结稍稍隐藏。
如果想用一个漂亮的丝巾扣作点缀,则应选用长条丝巾,远远看去宛若翩翩起舞的花蝴蝶,更为领子较低的上装起到巧妙的补充作用。
适用场合:约会和非正式Party热情洋溢的包头结将丝巾对折成大三角,裹住头部及前额的一部分,两角在颈后交叉打结,再次交叉后系好,整理造型,让秀发同丝带一起自然下垂。
适用场合:旅游度假和节日Party最书卷味的丝巾搭配妩媚撩人的胸襟结将一条富有华丽气息的大方巾对角折叠,平贴胸部绕于背后,在尾部松松打个结,细心整理好需要的造型。
需要注意的是,搭垂胸前的丝巾应松紧适宜,以能插入一只手掌为最佳状态,颜色不可过分鲜艳,面料、质地需柔软、蓬松。
此款搭配纯色羊毛衫、修身长裤,避免繁复的珠宝首饰,立刻呈现给众人优雅妩媚的女性气息。
适用场合:正式晚宴和大型酒会轻轻缠绕变靓衫除了丝巾轻轻缠绕间成就一款柔美无比的露背上装外,民族风情的丝巾最适合用来DIY成过膝长裙,两条同种花色的丝巾先左后右分别系在腰间,交错之后便点染出动静皆宜的效果。
适用场合:晚宴和酒会[编辑本段]脸型与丝巾的围系法则圆型脸脸型较丰润的人,要想让脸部轮廓看来清爽消瘦一些,关键是要将丝巾下垂的部分尽量拉长,强调纵向感,并注意保持从头至脚的纵向线条的完整性,尽量不要中断。
系花结的时候,选择那些适合个人着装风格的系结法,如钻石结、菱形花、玫瑰花、心型结、十字结等,避免在颈部重叠围系、过分横向以及层次质感太强的花结。
长型脸左右展开的横向系法能展现出领部朦胧的飘逸感,并减弱脸部较长的感觉。
如百合花结、项链结、双头结等,另外,还可将丝巾拧转成略粗的棒状后,系出蝴蝶结状,不要围得过紧,尽量让丝巾自然地下垂,渲染出朦胧的感觉。
倒三角型脸从额头到下颌,脸的宽度渐渐变窄的倒三角形脸型的人,给人一种严厉的印象和面部单调的感觉。
此时可利用丝巾让颈部充满层次感,来一个华贵的系结款式,会有很好的效果。
如带叶的玫瑰花结、项链结、青花结等。
注意减少丝巾围绕的次数,下垂的三角部分要尽可能自然展开,避免围系得太紧,并注重花结的横向层次感。
四方型脸两颊较宽,额头、下颌宽度和脸的长度基本相同的四方脸型的人,容易给人缺乏柔媚的感觉。
系丝巾时尽量做到颈部周围干净利索,并在胸前打出些层次感强的花结,再配以线条简洁的上装,演绎出高贵的气质。
丝巾花型可选择基本花、九字结、长巾玫瑰花结等。
[编辑本段]丝巾选购当你中意某一款丝巾时,一定要注意以下几点:1.从布料和色彩辨别品质。
好面料是第一要素,此外,丝巾边以“手工”缝制为上选。
印花色彩必须均匀,一般而言,色彩越丰富品质越好。
2.依身材特色来挑选。
例如:脖子短的人,挑选薄一点小一点的丝巾,结最好系在颈侧,或松松低低系在胸前;娇小玲珑的人应避免太烦琐太长的系法。
3.留意有无特殊的设计。
有特殊设计的丝巾要用特殊的打法来展现创意。
选购时必须留意图案,一定要亲自试绑。
4.要符合个人风格。
如果你属于乖乖女,那么丝绸丝巾将最好选择;而透明的纱质丝巾适合浪漫造型;想尝试前卫风格,带有亮泽质感的丝巾便有意外效果。
丝巾的选购技巧当你中意某一款丝巾时,首先要做的是将其贴近脸部,看一看与脸色是否相配。
如果与脸色不配,不要犹豫,立即舍弃。
需要注意的是,有些丝巾的色彩设计虽然无懈可击,但与自己喜爱而适合的颜色之间还存在着微妙的差别。
这种情况应将各种颜色做一下比较,再从远处照镜子,确认与体形及服装整体氛围的配合情况。
后背效果和侧面效果也不能忽视。
之后再将丝巾结成平时常用的形状进行试戴,这样就可知道这种图案所表现出的风格和效果。
不管怎样出色的丝巾,如果与服装不相配,也只会白白占据你的衣橱空间。
要明确自己的目的,是想与办公室着装相配,还是要在晚宴上一展风采。
如果有足够的挑选余地,还可考虑与口红颜色、腰带或提包等小饰物的配合。
当你佩戴自己喜欢的丝巾时,一定要充满自信,完全不必顾虑太多,只要花些心思进行搭配,即使有小小的失误,别人也会认为是你个性的体现。
[编辑本段]丝巾搭配技巧丝巾搭配亦大有学问,如白外套配深蓝丝绒巾、灰色外套配大红丝巾、杏黄外衣配玫紫丝巾;当外套与丝巾色接近时,可用闪亮的别针来协调等。
值得注意的是,要搭配出高雅效果,应特别讲究衣饰的衣领。
比如,毛衫选套头高领者为宜,大衣则以有V型领、翻领者为佳。
这里为您介绍几款富于意趣的装扮:A:长形枣红色碎花真丝巾搭配灰色服装,可使之跳动灵性;B:披领赭色大衣搭配玫红底淡白色花型的方形丝巾,在领口正中或稍向旁侧打结,会使人显得高贵矜持;C:把一条红色带橘红色花图案的丝巾绕颈于胸前交叉,两头穿过肋下在背后打个结,披上外套,独特的个性就会栩栩如生地显露出来;D:个性文静纯情、善于创造的女孩可在颈上用纯白丝巾扎成两朵娇气十足的蔷薇花,一个俏皮可爱、纯洁无瑕的纯情少女便笑盈盈站在那里;E:个性活泼外向的女孩或多买几块五彩斑斓的小方巾,选边长为32~40厘米的,然后叠成“冬帽”———民俗化、抽象化乃至后现代派的喷染工艺,会给“头上风景”带来意外惊喜;F:富于艺术直觉的女性,可选择那种带有清幽香气的高级丝巾,时时让熏香飘动。
这种丝巾多是立体感较强的花型,如纤细的牵牛花、高贵的兰花等,一眼看下去,就难再释手。
既保暖适用又添魅力气质的丝巾,在女士们的胸前飘荡起来,令她们神采飞扬。
将不同颜色、不同图案的丝巾以不同的方式打结,再配以适合的发型和衣着,便可变换出不同寻常的姿态,时而显得端庄秀丽、时而显得恬静娴淑、时而热情奔放、时而甜美娇人。
端庄式一条洁白的丝巾,将一端打结,另一端重复两次穿过那个结,如此佩戴的丝巾会令女士看上去端庄秀丽,倘若配上盘发、浅蓝或绿色的上衣,更显漂亮大方。
恬静式黑底碎花的长丝巾,将两端交叉后,其中一端向前绕过,简单的佩戴方式配上清爽的短发和白色的上衣,显得文静娴淑、清纯美丽。
奔放式藕荷色的轻薄丝巾,在胸前打一个大蝴蝶结,结上别一个精美的小饰物,若配上潇洒的乱妆或浪漫飘逸的披肩长发,着一件红色上衣,一定会让人感觉热情奔放、充满青春活力。
甜美式选一条浅色的方块小丝巾,折成三折绕颈打结,再将一端窝起再结一次,配上一条黑亮的辫子或长刷子,浅红色上衣,显得娇柔甜美、含情脉脉。
西部牛仔结将小方丝巾折成三角形,向颈后围绕,两端交叉绕回颈前,穿进丝巾扣,将丝巾扣向上推至颈部,合上扣环,整理即成。
若配以夹克装、运动装,自由奔放。
巧妙的丝巾搭配真可谓五彩缤纷、多姿多彩。
丝巾以其华丽的外观与柔软清爽的质感成为最实用最受欢迎的饰物之一,我们尽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举一反三,将生活点缀得色彩斑斓,让自己平添一份迷人魅力。
[编辑本段]洗涤方法真丝丝巾建议干洗。
如自行洗涤应用中性洗涤剂手洗,晾干后低温熨烫丝巾的反面。
[编辑本段]保养与收藏1 利用挂西装裤的衣架,将丝巾折成可以立刻使用的状态挂起,并用夹子固定,取用十分方便。
也可将丝巾挂在衣架上,并用衣夹固定。
用厚纸夹在夹子与丝巾之间,衣夹就不会在丝巾上留下痕迹。
2 可选择用厚纸板制作的小型收纳盒,宽度30cm左右,将折成原大1/4大小的丝巾再对折后收藏。
3 将丝巾折成原大的1/4大小,放入有多个内层的文件夹内。
收纳时,只要将文件夹平放,就不会产生褶皱,而且一目了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