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句子网

伤感说说 爱情说说 心情说说 经典说说 个性说说 搞笑说说 励志说说 节日说说 唯美说说 图片说说

杜甫两种性格的诗句

杜甫的哪几首诗可以表现出他的性格特点???

是一个感情丰富的人。

他和交往的时间并不长,但当李白遭遇危险时却魂牵梦绕,再三写下《梦李白》、《天末怀李白》等感人至深的诗篇。

他在夔州离开自己住过的一所房屋时,也不能忘记以前常来自己院中打枣为食的邻家老妇人,特意写了《又呈吴郎》诗,嘱托新主人对她应多加体谅。

当然,更多的诗篇抒发了他对战乱中的国家和贫苦大众的强烈的忧念。

只是,杜甫的情感,不像李白那样奔泄而出,而是受到理智的节制。

这一性格特点,直接影响杜甫的诗歌创作,就是:杜甫更喜欢、更擅长在严格的形式中,以精心选择、反复锤炼的语言来抒发情感。

描绘出杜甫的性格,形象,心理以及生活的诗句[你可以随便写几句]

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惧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杜甫传》的人物形象的句子这些人到性格特点

中唐诗人元稹受杜嗣业之托,曾为杜甫写作墓志铭,说道:“诗人以来,未有如子美者。

”(《唐故检校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并序》) 此论曾于后代引起一场“李杜优劣”之争。

有人扬杜抑李,有人扬李抑杜,也有人主张李杜二人不宜分优劣。

笔者以为,诚如有人所言李杜二人所持创作方法不同,艺术风格不同,故不宜分出高下;但若论作品反映社会生活的深度与广度,若论作者对国家和人民感情之深挚、对友谊的执著与珍视、对弱小之同情以及宁苦己以利人的思想境界等诸多方面,杜甫则是当之无愧的诗坛第一人。

而这些宝贵的思想、感情和品德,无疑是东方文化的集中体现,这是杜甫为什么能够赢得后代如此众多的追随者和崇拜者的重要原因,也是他作为中国中世纪诗人的唯一代表进入世界文化名人之列的重要原因。

杜甫继承的是儒家思想传统,同时对儒家思想又有所批判。

这种继承与批判的结果是把个人与国家和人民的命运更紧密地联在了一起。

儒家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杜甫则无论个人穷达,都要兼善天下。

儒家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杜甫则不管有无官职,总是在为国家的政局而思虑不已。

儒家认为“上智下愚”,轻视劳动人民;杜甫则乐于同他们交往,对于他们的真诚率直给予热情的歌颂,对于仆人也给予生活上的关照。

儒家蔑视妇女,认为“女子难养”杜甫则对战乱中的劳动妇女的不幸命运给予深切的同情,并为她们辩护。

儒家的“华夷之辩”,表现了十足的民族狭隘性;杜甫则主张民族间和睦相处,不以杀伐相抗,珍视民族间的友好关系。

这些宝贵的思想观念,不仅在当时,而且对后代,乃至对当今都具有深刻的意义,它也必将照耀于中华民族的未来。

杜诗的思想是博大而精深的。

杜甫生活在大唐帝国由盛而衰的历史转折时期,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和政治斗争都达到尖锐的程度,这在客观上给他提供了诗歌创作的典型生活素材;加上他的艰难困苦的生活经历,以及这种经历给予他的密切观察社会现实的机会和日趋清醒的头脑;加上他个人对儒家入世思想和“仁政”“民本”思想的执著, 以及百折不回的倔强性格。

这些主客观条件使他创作出一部思想恢宏的“诗史”。

杜诗思想之伟大,首先表现在贯穿于全部诗篇的高度的人民性上。

“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

” 是全部杜诗的一条思想红线。

把人民的痛苦作为主要的表现对象,并且投入了自己血泪沉深的情感,这在中国诗史上是罕见的。

以唐代诗坛而论,有的人也写出了一些反映民瘼的作品,惜其感情深度不够;也有人确实写出了不少悲愤的悯人之作,惜其未能坚持始终,一旦政治上遭受挫折,便去“独善其身”了。

而杜甫从天宝十载(751)创作《兵车行》开始,直到大历五年(770)的绝笔诗《风疾舟中伏枕书怀》,20 年间始终把诗思引向苦难的人民,他以饱含泪水的笔墨,描写了人民群众遭受的兵役之苦,描写了在繁重的赋税压迫下农村的荒废、农民的逃亡,描写了秦蜀路上流民的大批死亡,描写了楚地百姓家徒四壁、卖儿卖女。

穿过历史的烟云,我们至今犹能见到骊山脚下寒冬路旁那饿死者的惨白的尸骨,听到白帝城外荒村野谷那被剥削得一无所有的哀哀寡妇的哭声。

诚然,杜甫有一部分诗作表现的是个人的不幸遭遇,但他能够由个人的不幸而想到人民的不幸,把个人的不幸放在社会人生的大不幸中加以表现。

也休说杜甫仅以空文悯人,贫穷的他能拿出多少财物给人呢

他种有草药,“药许邻人劚(zhú)”(《正月三月归溪上有作》),他有棵枣树,“堂前打枣任西邻”(《又呈吴郎》), 他在夔州东屯种了水稻,还要分一些稻米给穷苦的农民,“西成聚必散,不独陵我仓。

岂要仁里誉

感此乱世忙

”(《秋行官张望督促东渚耗稻》)这些微薄之赠当然不足以济民之困,但对杜甫来说亦足以表明他的爱民之心。

唯其有此爱民之心,方能创作出忧民之作。

那些对杜甫说三道四的高明的大师们,未必都肯拿出这些东西给别人

关心人民疾苦,这绝非仅具道德上的意义,从中国的历史和国情上看,民生安定乃是维护国家统一、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

杜甫正是为了这个目的而对民生凋敝的现实发出感叹并大声疾呼的。

这种思想对中国有永恒的指导意义。

杜诗思想之伟大,还表现在强烈而深沉的爱国热诚上。

如果说热爱祖国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传统思想品质,那么一部杜诗则是这种思想品质的集中表现。

杜甫对国家的命运是无比关心的,国家时局的每一次变动、军事上的每一次行动及后果,都在他的诗中留下了印记,他的笔简直就是一架地震记录仪,日夜不停地摆动着忠实的毫尖。

大到安史之乱、吐蕃陷京,小至陈陶、青坂之役,地方军阀作乱,无不反映于诗中,一些作品还能弥补史书之缺漏。

杜甫反映时局并非被动地记录,他常常在诗中提出自己的建议,比如固守潼关、增防芦子关、限制回纥兵力、对朝政的改革措施,等等,无不表现他对国事的深思苦虑。

他对国运的艰难每每发出回肠荡气的叹息:“不眠忧战伐,无力正乾坤

”(《宿江边阁》)“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登岳阳楼》)“万国皆戎马,酣歌泪欲垂。

”(《云安九日郑十八携酒陪诸公宴》)“向来忧国泪,寂寞洒衣巾。

”(《谒先主庙》)在封建社会里,王室、天子代表着国家,尤其是时当民族战争的特殊年代,朝廷的存亡更是意味着国家民族的存亡。

所以,杜甫的爱国又常常与“忠君”联在一起。

他切盼“北极朝廷终不改”,他忧叹“风尘澒洞昏王室”,实质上就是爱国之情的表达。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杜甫不能抛开朝廷去谋求国家的兴旺,他只能通过匡辅君王的方式去解脱民族的苦难。

他的“忠君”是从爱国出发的,所以当他看到君王的所为有悖于国家民族的利益时,便写诗批评、讽刺。

他批评过唐玄宗的开边政策:“君已富土境,开边一何多

”(《前出塞》)“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兵车行》)并用“千村万落生荆杞”的诗句指斥开边战争给农业生产造成的巨大破坏,他批评过玄宗的奢侈腐化生活,“君臣留欢娱,乐动殷胶葛。

”(《咏怀五百字》),“朝野欢娱后,乾坤震荡中。

”(《赠贺兰钅舌》),指出正是由于玄宗君臣的腐化堕落,导致了安史之乱的发生,对于昏无能的肃宗,他也给予了不少的讽刺,“唐尧真自圣,野老复何知

”(《秦州杂诗》)这是讽刺肃宗不纳忠谏,自以为是。

“关中小儿坏纪纲,张后不乐上为忙。

”(《忆昔二首》)这是讽刺肃宗宠信宦官李辅国,害怕皇后张良娣,听任他们相互勾结,打击忠臣,败坏朝纲。

对于代宗信任宦官程元振,剥夺郭子仪兵权,致使吐蕃攻入长安,君臣落荒而逃,长安百姓陷入灭顶之灾,这一败国行径,他也给予辛辣的讽刺:“犬戎直来坐御床,百官跣足随天王。

”(《忆昔二首》)“天子亦应厌奔走,群公固合思升平。

”(《释闷》) 这些批评和讽刺皆对君主失道误国而发,足以看出杜甫“忠君”思想的实质。

对于那些祸国殃民的群小,对于那些不修边备总吃败仗而习以为常的将军,对于那些削刻百姓骨肉的地方官吏、恃险作乱的地方军阀,杜甫总能站在国家利益的高度投之以讽刺、规劝或讨伐。

反之,对于那些在战乱中为国捐躯的英雄义士,在政治斗争中为邪恶势力所残害的国士,杜甫从未忘记作诗深情悼念,为国失良材而老泪纵横。

杜甫这种伟大的爱国思想,曾经感染了一代代后来者,这是维系中华民族统一和促进其发展的强大的精神力量。

杜诗的艺术成就也是巨大的。

他继承并发展了《诗经》以来的现实主义文学传统,使现实主义诗歌创作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他的笔触客观严谨,忠实地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而衰的历史时期的社会面貌,极富生活气息。

风格以沉郁顿挫独步于诗坛,具有鲜明的抒情性格。

叙事诗善于选材,寓主观于客观,是其最大特色。

精于细节描写和人物语言的个性化。

抒情诗则善于解剖内心世界,寄情于景,创造出深邃感人的意境。

而语言之精炼,“语不惊人死不休” 的创作态度与实践,更为后人所折服。

他所开创的“即事名篇”的乐府诗的命题方法,彻底结束了前人用旧题写新事的文不对题的局面,为后来白居易等人倡导的新乐府运动奠定了基石。

杜甫对各种诗歌体式都是擅长的,尤其是律诗,一直被后人奉为创作上的典范。

他无愧于“集大成”的诗人的美誉,无愧于“诗圣”的定评。

正如元缜在《唐故检校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并序》中所论:杜诗“上薄风骚,下该沈宋,古傍苏李,气夺曹刘,掩颜谢之孤高,杂徐庾之流丽,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

”杜诗虽因其对现实的深刻批评而冷落于当时,但是到了中唐终于被人们认识了它的价值,中唐诗人张籍曾把杜诗一卷烧成灰末掺入饭中吃下,目的是“使我肺腑常清新”,用杜诗的精神营养自己。

当时的韩愈和白居易都积极推扬杜诗。

此后,随着时间的推移,时代的更替,杜诗获得了越来越深的认识和越来越高的评价。

自宋代起,杜诗注本渐趋增多,而以清人的研究成果较为显著。

比较著名的注本有郭知达《九家集注》、金鸾刻的《集千家注杜工部诗集》、胡震亨的《杜诗通》、黄生的《杜诗说》、浦起龙的《读杜心解》、杨伦的《杜诗镜铨》钱谦益的《杜诗笺注》仇兆鳌的《杜诗详注》等。

当代研究杜诗者亦具规模,杜诗选注本几曾出现,又有四川文史研究馆编写的《杜甫年谱》、冯至的《杜甫传》刘开扬的《杜甫》朱东润的《杜甫叙论》、陈贻焮的《杜甫评传》等相继问世。

陈贻) 焮先生的巨著资料翔实,见解颇新,每能给人以启发。

杜甫简介: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唐代著名诗人。

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

杜甫出生于一个有着文学传统的家庭中,他的爷爷杜审言也是唐朝(武则天时期)著名的诗人,所以他7岁开始学诗,15岁时就已扬名。

杜甫的诗歌现存1400多首,它们深刻地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前后20多年的社会情况,生动地记载了杜甫一生的生活经历,同时,这些诗歌把社会现实与作者个人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达到思想内容与艺术的完美统一,也代表了唐代诗歌的最高成就。

所以,杜甫的诗歌被后代称为“诗史”。

杜甫的一生可以分为5个时期。

读书、漫游时期(公元712-744):杜甫从小学诗,二十四岁时曾参加进士考试,但没能考取。

他在这一时期里,漫游了齐、赵、梁、宋。

游齐、赵时,曾先后和高适(《别董大》的作者)、李白等人打猎取乐、登高怀古,并和李白结下了“兄弟”般的情谊。

困守长安时期(公元746-755):杜甫30多岁时曾到长安求官,但因为当时的皇帝身边有几个奸臣,所以杜甫的一些见解没能被皇帝采用,他也因此开始了挨饿受冻的困顿、屈辱的生活,甚至为解决衣食问题而去卖药。

这种现象直到他44岁时才有所改善(此时,他被任命为“右卫率府兵曹参军”)。

这十年的困苦生活的磨练,使杜甫接近了人民,看到了政治的黑暗,统治阶级的罪恶。

流亡时期(公元755-759):《春望》就是在这一时期中写下的。

杜甫在投奔新皇帝的途中被俘虏,后来冒险逃出。

在后来的为官中,又因触怒了皇帝而使他失去了做官的兴趣,于是,历经千辛万苦,来到了四川。

这一时期中,由于杜甫深入了人民的生活,并真正投入到了战斗中去,所以写下了许多优秀的诗篇。

比如著名的“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

卜居西南时期(公元759-768):杜甫在成都得到了亲友的资助,建了一座草堂(后称“杜甫草堂”)定居。

在这里,他被一个叫严武的人推荐做了“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他也因此又被称为“杜工部”)。

这一时期,杜甫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相对减少,抒情诗成为他创作的主要内容,比如我们学过的《江畔独步寻花》、《望岳》等。

同时,诗作数量丰富,形式也更为多样化。

漂泊时期(公元768-770):年老时的杜甫领着家人离开四川,准备回老家。

但因为年老穷困,沿途漂流,最终没能如愿,病逝于湘(今湖南)水舟中。

在杜甫生活的近60年的时间中,随着年代的不同、环境的不同、以及作者本身思想、情绪的不同,所创作的诗歌的思想内容也有所不同。

杜甫的诗歌,有的记叙时事、议论时政,有的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还有的流露出其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以及对亲朋邻里的真挚情意。

但无论内容如何,杜甫诗歌总体来说具有“沉郁顿挫”的风格,同时,有着精于锤炼而又天然自成的语言。

杜甫最有名的两首诗

春望 (唐)杜甫 山河在,城春草木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 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倾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杜甫的哪些诗句能体现他的现实主义风格

“三吏”、“三别”分别为《石壕吏》《潼关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是杜甫现实主义诗歌的杰作。

它真实地描写了特定环境下的县吏、关吏、老妇、老翁、新娘、征夫等人的思想、感情、行动、语言,生动地反映了那个时期的社会现实和广大劳动人民深重的灾难和痛苦,展示给人们一幕幕凄惨的人生悲剧。

在这些人生苦难的描述中,一方面,诗人对饱受苦难的人民寄予深深的同情,对官吏给于人民的奴役和迫害深恶痛绝;另一方面,他又拥护王朝的平乱战争,希望人民忍受苦难,与王朝合作平定叛乱。

这种复杂、矛盾的思想是符合诗人的思想面貌的。

野老 野老篱边江岸回, 柴门不正逐江开。

渔人网集澄潭下, 贾客船随返照来。

长路关心悲, 片云何意傍琴台

王师未报收东郡, 城阙秋生画角哀。

【赏析】 此诗写于上元元年(760),这时杜甫刚在成都西郊的草堂定居下来。

经过长年颠沛流离之后,总算得到了一个憩息之处,这使他聊感欣慰。

然而国家残破、生民涂炭的现实,却时时在撞击他的心灵,使他无法宁静。

这首诗就揭示了他内心这种微妙深刻的感情波动。

丽人行 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嫩骨肉匀。

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

头上何所有

翠为荷叶垂鬓唇。

背后何所见

珠压腰衱稳称身。

就中云幕椒房亲,赐名大国虢与秦。

紫驼之峰出翠釜,水精之盘行素鳞 犀箸厌饫久未下,鸾刀缕切空纷纶。

黄门飞鞚不动尘,御厨络绎送八珍。

萧管哀吟感鬼神,宾从杂遝实要津。

后来鞍马何逡巡,当轩下马入锦茵。

扬花雪落覆白苹,青鸟飞去衔红巾。

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

【赏析】这首七言古诗大约作于天宝(753)的春天。

当时唐玄宗李隆基生活腐败,日益宠幸。

杨家兄弟姐妹都因裙带关系而飞黄腾达。

杨国忠于天宝十一年(752)继李林甫当了右丞相,杨家三姐妹也都赐封国夫人。

杨家五宅仗势欺人、作威作福,过着一种寄生腐朽的生活。

而杨国忠和魏国夫人间的淫乱关系,更是丑不可闻。

这首诗对这一小撮人气势骄横、荒淫无耻的丑态和罪行,进行了深刻的暴露与讽刺。

全诗极力铺陈,一气呵成。

语言清新,寓庄于谐。

句句意含讽刺,运笔力透纸背。

[参考资料]:《杜甫诗选》周蒙、冯宇,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0.6 秋兴八首(其一)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高急暮砧。

贫困交加的诗人 古今中外,文人当乞丐并不鲜见。

杜甫起初在长安的几年,由于得不到任用,后来加之父亲去世,失去了固定的经济来源,导致生活陷于困顿,他有个族孙杜济住在长安城南郊,为了叨扰一顿饭吃,他每每前去走动,但这位族孙生活也不宽绰,见长辈来了,心里老大的不乐,嘴上不好说什么,却在行动上表现出来:打井水淘米,使劲摆动水桶,把水搅得挺浑;到园中砍菜,放手乱砍一气。

杜甫对此感慨万分,作《示从孙济》“平明跨驴出,未知适谁门。

权门多噂杳,且复寻诸孙。

小人利口实,薄俗难具论。

所来为宗族,亦不为盘飧。

勿受外嫌猜,同姓古所敦”便是遭遇“宗族”冷落后凄凉心境的表露。

当然也不乏好友相助。

有一次杜甫闹疟疾,被折腾得面黄肌瘦,头白眼花,差点要了命。

大病初愈,他拄着拐杖出门散心,不知不觉来到王倚家门口。

王倚见杜甫这般模样,十分同情,买肉买酒,热情地招待了他。

杜甫作诗《病后过王倚饮赠歌》表示感激:“但使残年饱饭,只愿无事长相见。

” 其实从那时起,杜甫就有意无意地过起了到处乞讨的日子。

其诗《投简咸华两县诸子》“饥卧动即向一旬,敝衣何啻联百结”便是他这段长安生活的真实写照。

《云仙杂记·夜飞蝉》引《放怀集》:“杜甫每朋友至,引见妻子。

韦侍御见而退,使其妇送夜飞蝉,以助妆饰。

”丈夫穷困,老婆自然也是一幅寒酸相,杜甫自己还不觉得,倒是客人实在看不过眼,叫夫人送了一个头上装饰品过来。

后来杜甫被迫离开长安,流落到了到成都,一家人先是借住在浣花溪畔的一座古寺里,家里都揭不开锅了。

杜甫自己有所记载:“入门依旧四壁空,老妻睹我颜色同,痴儿不知父子礼,叫怒索饭啼门东。

”小儿饿得实在是扛不住了,也就顾不得父子之礼,冲着父亲一阵怒吼,叫他赶快到邻居那里去讨口饭回来吃。

没有办法,当过几天小官的杜甫实在拉不下面子,只好硬着头皮,拉下面子,给老乡、刺史高适发出求援信:“百年已过半,秋至转饥寒。

为问牧,何时救急难

”高适从百里之外背米来接济他,邻里又送他些小菜,使他免却了无米之炊的困苦。

杜甫有诗为证:“古寺僧牢落,空房客寓居。

故人供禄米,邻舍与园蔬。

” 镇蜀的剑南节度使严武慕杜甫之名,举荐其为检校工部员外郎,杜工部就是这样来的。

朋友尹裴冕还为他在浣花溪上游选择了一块风景不错的地方修建了一座茅屋,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杜甫草堂。

,严武病故后一个月,杜甫携妻儿乘船东下,成都。

六年后,据《旧唐书·文苑本传》:“乃溯沿湘流,游衡山,寓居耒阳。

甫尝游岳庙,为暴水所阻,旬日不得食。

耒阳令知之,自棹舟迎甫而还。

永泰二年,啖牛肉白酒,一夕而卒于耒阳,时年五十有九。

”大致情况是,离开四川后的杜甫客居湖南,由于被突然的洪水所围困,连续饿了九天。

当地县令用小船将杜甫救了回来,以牛肉白酒招待他,难得饕餮一回的杜甫当晚就因为醉饱过度而辞世了。

杜甫过着近似于乞丐生活的原因,主要有三: 一是时运不济。

那今天的俗话说,就是有些背时。

杜甫年轻时,不大求上进,《唐才子传》说他“少贫不自振,客吴越、齐赵间”。

公元747年,风流天子唐玄宗诏令天下才子到京师就选,颇有些诗名的三十五岁的杜甫才兴冲冲地前往应试。

然而,天不遂愿,据说是奸相李林甫害怕贤才入选不利他把持朝政,于是从中作梗,搅了局,致使无一人及第,反而上表祝贺皇帝,说是“野无遗贤”。

而就在此时,杜甫曾任兖州司马和奉天县令的父亲杜闲去世,断绝了生活的来源,迫于生计,他不得不沿街卖药,或寄食于朋友处。

这段贫困的羁旅,被他自己写进了一首题为《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的诗中:“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

”这也是杜甫当乞丐的开始。

尽管长安的日子苦是苦了些,但他依然舍不得放弃对荣华富贵的追求,不断向权贵投诗,以期引起他们的重视和任用。

公元751年,他向玄宗进献《三大礼赋》,受到赞许,却命其待制集贤院,结果一等就是整整四年,最终还是没了下文。

好不容易当了个右卫率府兵曹参军,杜甫以为自己从此就要飞黄腾达了,不料仅仅一月之后,安禄山造反,打乱了他的计划。

保命要紧,大家一窝蜂地逃出了长安。

公元757年,郭子仪率兵收复了京师,杜甫随唐肃宗及其百官回到了长安。

这一阶段,他总算过了几天安稳日子。

可他不知明哲保身,偏偏要替在平乱期间老打败仗的宰相房绾说好话(因为房绾在平日里对他很关照),遂得罪了唐肃宗。

公元758年5月,杜甫被降为华州司功参军,负责祭祀之类的小事,以后就再也没爬上去过。

二是性格“褊躁傲诞”。

这不是我说的,而是参与编纂《新唐书》的宋祁说的。

宋祁认为杜甫的性格遗传自其爷爷杜审言,即“褊躁傲诞”。

《唐才子传 ·杜审言》也说他“恃高才,傲世见疾”。

杜审言是进士,也是诗人,还是武则天的面首张易之兄弟的座上宾。

《新唐书·杜审言传》杜审言大言不惭地说过:“吾文章当得屈、宋作衙官,吾笔当得王羲之北面。

”杜甫比他爷爷来毫不逊色,宋王谠《唐语林》卷二有所记载,杜甫曾自夸:“使昭明再生,吾当出刘,曹,二谢上。

”爷爷狂,人家还不得不买帐,杜甫狂,却狂得不是时候。

《新唐书·文艺上》载述:“会严武节度剑南东、西川,(甫)往依焉。

武再帅剑南,表为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

武以世旧,待甫甚善,亲至其家。

甫见之,或时不巾,而性褊躁傲诞,尝醉登武床,瞪视曰:‘严挺之乃有此儿

’”由此可见杜甫对严武是却不大领情的。

见到严武,他不戴头巾,也不打招呼。

有一次喝多了,发起了酒疯,他居然站到严武的宝座上,瞪着眼睛怪模怪样地说:“严挺之竟有这样一个儿子啊

” 人家严武是何许人也,堂堂封疆大吏,凶暴勇武,自然会心生怨恨。

《新唐书·文艺上》载述:“一日欲杀甫及梓州刺史章彝,集吏于门。

武将出,冠钩于帘三,左右白其母,奔救得止,独杀彝。

”说来也怪,要不是严武出门准备去杀杜甫的时候冠被帘钩了三次,才有人趁机告诉了他的母亲救杜甫,杜甫十条命只怕也丢了。

章彝就没那么好运。

由此可以看出,尽管严武对自己有所帮助,但杜甫从骨子里是看不起他的,有时会自觉不自觉地表露出来。

后来严武虽没杀他,但对他的接济自然也就少了,最终严武一死,杜甫也待不下去了。

三是自视清高,高不成低不就。

《新唐诗》本传说杜甫:“放旷不自检,好论天下大事,高而不切。

”仕途上,杜甫也不是没有机会,而是他自己耽误了。

公元755年,四十四岁的杜甫忽然收到朝廷的一份委任状,要他去当河西县尉,主要任务是征收赋税,追捕盗贼,而且河西荒凉偏僻,杜甫觉得太苦,不肯上任。

后来也不知道是谁帮了他的忙,进行了通融,朝廷转而让他当了右卫率府兵曹参军。

虽然也是个芝麻官,但处于长安附近,容易交往,晋升的机会显然要多一些,于是他就接受了,总算走上了仕途。

因房绾事件而降官后,本来嫌官小的他干脆不干了,拍屁股走人。

当年的许多文人日子过不下去了,都可以开馆授徒靠束修度日,杜甫不干,一心只想当官,却总不能如愿。

北宋欧阳修《梅圣俞诗集序》云:“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

”清钱谦益《〈冯定远诗〉序》亦云:“诗穷而后工。

诗之必穷,而穷之必工,其理然也。

”“穷而后工”成语字典中对它的解释是:旧时以为文人越是穷困不得志,诗文就写得越好。

正因为有过乞丐一般的生活,杜甫才能够写出不少关心劳动人民疾苦的诗来,最终被人称为诗圣,客观地看文人当乞丐真的不是一件坏事。

杜甫一生写下了一千多首诗,其中著名的有《三吏》、《三别》、《兵车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丽人行》、《春望》等。

杜甫诗充分表达了他对人民的深刻同情,揭露了封建社会剥削者与被剥削者之间的尖锐对立:“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这千古不朽的诗句,被世世代代的中国人所铭记。

“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

”这是杜甫对祖国无比热爱的充分展示,这一点使他的诗具有很高的人民性。

杜甫的这种爱国热忱,在《春望》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等名篇中,也表现得非常充沛。

而在《三吏》、《三别》中,对广大人民忍受一切痛苦的爱国精神的歌颂,更把他那颗爱国爱民的赤子之心展现在读者面前。

出自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对统治阶级奢侈荒淫的面目和祸国殃民的罪行,必然怀有强烈的憎恨。

这一点在不朽的名篇《兵车行》、《丽人行》中更是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

一个伟大爱国者的忧国忧民之情,必然在其它方面也有所表现。

杜甫的一些咏物、写景的诗,甚至那些有关夫妻、兄弟、朋友的抒情诗中,也无不渗透着对祖国、对人民的深厚感情。

总之,杜甫的诗是唐帝国由盛转衰的艺术记录。

杜甫以积极的入世精神,勇敢、忠实、深刻地反映了极为广泛的社会现实,无论在怎样一种险恶的形势下,他都没有失去信心(一直想当他的诸葛亮),在我国悠久的文学史上,杜甫诗歌的认识作用、借鉴作用、教育作用和审美作用都是难以企及的。

杜诗最大的艺术特色是,诗人常将自己的主观感受隐藏在客观的描写中,让事物自身去打动读者。

例如《丽人行》中,诗人并没有直接去斥责杨氏兄妹的荒淫,然而从对他们服饰、饮食等方面的具体描述中,作者的爱憎态度已显露无遗。

杜甫 . 辛弃疾诗中能体现人格的高尚与坚定的诗句有那些

杜甫纨袴不饿死,儒冠多误身。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

从诗中论杜甫的性格特征。

“诗圣”的由来 如果说“诗史”的称号是从杜甫作品的历史角度来评价的话,那“诗圣”则是一个全面的评价,这个评价在诗界是至高无上的。

正式把杜甫称做“诗圣”的,最早见于明代前期的陈献章。

不过若论把杜甫尊为诗中圣人的观点,则早在唐宋间就有了。

首先对杜甫创作进行全面的评价并推许为最高地位的是唐代的元稹;他在为杜甫所写的墓志铭中曾道:“... 苟以为能所不能,无可无不可,则诗人以来,未有如子美者。

”在这方面又推进一步的是宋代的秦观。

他在《韩愈论》中把杜甫和孔子相比:“... 杜子美之与诗,实积众家之长,适其时而已。

...孔子,圣之时者也。

孔子之谓集大成。

呜呼,杜氏...亦集诗文之大成者欤。

”“集大成”是古代儒家评价孔子对我国过带文化所作的总结整理之功的赞语,这是所谓的圣人的事业。

秦观虽然还没称孔子为诗圣,但已把杜甫比为诗坛上的集大成者了。

杜甫(公元712--770年),汉族,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

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人称“诗圣”。

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

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

远祖为晋代功名显赫的杜预,乃祖为初唐诗人杜审言,乃父杜闲。

唐肃宗时,官左拾遗。

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

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

杜甫三十五岁以前读书与游历。

天宝年间到长安,仕进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职。

安史之乱开始,他流亡颠沛,竟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

乾元二年(七五九),他弃官西行,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

晚年举家东迁,途中留滞夔州二年,出峡。

漂泊鄂、湘一带,贫病而卒。

子美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

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

杜甫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

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

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

他的五七古长篇,亦诗亦史,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我国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

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现出显著的创造性,积累了关于声律、对仗、炼字炼句等完整的艺术经验,使这一体裁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

有《杜工部集》传世。

杜甫和李白齐名,世称“大李杜”。

他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

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

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批评和揭露。

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着为解救人民的苦难甘愿做自我牺牲。

所以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由此可见杜甫的伟大。

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因而被称为一代“诗史”。

杜诗风格,基本上是“沉郁顿挫”,语言和篇章结构又富于变化,讲求炼字炼句。

同时,其诗兼备众体,除五古、七古、五律、七律外,还写了不少排律,拗体。

艺术手法也多种多样,是唐诗思想艺术的集大成者。

杜甫还继承了汉魏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精神,摆脱乐府古题的束缚,创作了不少“即事名篇,无复依傍”的新题乐府,如著名的“三吏”、“三别”等。

死后受到樊晃、韩愈、元稹、白居易等人的大力揄扬。

杜诗对元白的“新乐府运动”的文艺思想及李商隐的近体讽喻时事诗影响甚深。

但杜诗受到广泛重视,是在宋以后。

王禹、王安石、苏轼、黄庭坚、陆游等人对杜甫推崇备至,文天祥则更以杜诗为坚守民族气节的精神力量。

杜诗的影响,从古到今,早已超出文艺的范围。

生平详见《旧唐书》卷一九○。

有《杜工部集》。

“三吏”、“三别”是杜甫现实主义诗歌的杰作。

它真实地描写了特定环境下的县吏、关吏、老妇、老翁、新娘、征夫等人的思想、感情、行动、语言,生动地反映了那个时期的社会现实和广大劳动人民深重的灾难和痛苦,展示给人们一幕幕凄惨的人生悲剧。

在这些人生苦难的描述中,一方面,诗人对饱受苦难的人民寄予深深的同情,对官吏给于人民的奴役和迫害深恶痛绝;另一方面,他又拥护王朝的平乱战争,希望人民忍受苦难,与王朝合作平定叛乱。

这种复杂、矛盾的思想是符合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面貌的。

杜甫两种性格的诗句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