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中医古籍电子书的光盘
谈们护士的护理工作,想起的可能是护士的打针技巧,或者护理工作的细致严谨果你是一个病人,你内心深处记得最深的或许是你病痛中她们细心的体贴,真切的呵护,化为甘泉般的微笑,纯金般的心灵,这些就是护士的人文修养的体现。
人文就是人类文化中的先进部分和核心部分,即先进的价值观及其规范。
其集中体现是重视人,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
简而言之,人文,即重视人的文化。
唐代大医孙思邈在《大医精诚论》[1]中有一段名言: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
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普救含灵之苦。
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 2 护士人文修养 作为现代新型医疗模式下的护士更应学习古圣先贤,更应重视人文修养,这主要体现在关心重视病患,对待病人无论贵贱、贫富、长幼、俊丑,都要一视同仁,把他们当做自己的亲人来看待,更加注重加强自身的人文修养。
3.1 心灵的真、善、美 真:事必求真,纯真,真心,真诚。
《庄子·渔父》[2]讲到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
以真动人,以情感人。
当我们真诚的对待每一个病人,真诚就是一种心灵的开放,放飞心灵得到的也是真诚的回应。
善:心纯生善,善良,善意,仁善。
唯心中有善,当见疾病苦痛,方不为所求,不图所报,无私给予。
美:端庄贤淑,秀美,美好,美丽。
3.2 从行为准则上主要体现从身边小事做起,从我做起,持之以恒 3.2.1 从小事做起 首先从身边平凡的小事做起,平凡的付出,平凡的爱,爱是一盏灯,照亮别人也温暖自己,捧一颗爱心上路的人,一生也都生活在爱里。
3.2.2 从我做起 要提高护士的人文修养,首先要从我做起,认真提高自己的人文修养,加强专业与人文知识学习,从自己的日常工作做起,改进平时工作的不足,把自己的工作做的细致入微。
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护士首先要热爱本职工作,尊重病人,强化优质服务意识,自觉培养自己职业素质与修养水平,护士的仪表、行为和语言就是一种重要的治疗和安慰。
护士良好的精神面貌能唤起病人乐观饱满的情绪,增加病人与疾病斗争的信心。
当病人来院就诊时要面带微笑,热情、友好、主动地接待,使病人感到亲切,消除陌生感。
要尽快热悉病人,尽快与病人沟通,掌握病情及特殊生活需要,成为病人的知心朋友。
2)护士的语言修养。
护士的美好语言不但能使病人听了心情愉快,而且能起到治疗疾病的作用,护士的亲切语言,有利于解除病人的思想负担,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决心,保持接受医疗和护理的最佳状态。
因此护士应举止稳重,态度和蔼,得体的介绍自己,有礼貌的称呼病人。
选择适当的时间、适宜的环境、良好的气氛与病人交谈。
交谈时眼睛要注视着病人,不要顾左右而言他,认真倾听病人的叙说,让病人感到你是真心关心他,取得病人的信任,更多地了解病情,为治疗和护理提供保证。
3)护士的心理素质。
护士良好的语言修养是观察病人、治疗疾病、进行心理护理的重要条件。
护士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应加强自身修养,不应把社会、家庭、人际关系或其他方面的不快带到工作中。
善于保持稳定的情绪和丰富的情感。
要善于通过自己积极向上、乐观自信的内心情感鼓舞病人以增进护患之间的情感交流,取得病人主动积极的配合。
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能用个人的情绪起伏波动而影响了对病人的态度。
应始终保持情绪稳定,不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要保持不急不躁,正规操作。
在日常工作中急躁、情绪激动或低落都会影响工作,因此护士应有一个稳定的情绪及良好的心理素质。
4)精湛的技能及敏锐的观察力。
护士应利用一切机会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如通过外出学习、自学考试、论文交流等途径。
学习三基理论,掌握各项技术操作规程,认真执行医嘱,准确熟练地完成护理工作。
要善于观察和发现病人的病情变化,并能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护理措施,观察病人的心理活动及身心两方面的动态变化,解除病人的心理压力并满足病人生理、生活上的合理需要。
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更新,护士更应该刻苦钻研业务,努力完善护理技能,掌握运用各科新业务、新技术的精湛技能,以取得病人的信任。
5)健康教育。
护士应全面了解病人情况,有针对性地对病人做好健康教育工作。
病人都比较关心自己的疾病,迫切需要掌握有关疾病的知识,护土应向病人讲解有关药物的服用常识、饮食与疾病的关系、生活习惯对恢复健康的影响、出院后的自理措施等。
护士在教病人及家属某些护理技术时,应不怕麻烦、反复示教直到病人或家属掌握为止,对病人某些不良卫生习惯,护士不能厌恶、嘲笑,应启发病人认识到不良卫生习惯的危害,自觉克服。
做好健康教育,树立护士的科学地位,做病人信赖的人。
3.2.3 持之以恒 提高护士的人文修养,不仅要在内心深处深刻的提高认识,求真、求善、求美,而且要从小事做起,从我做起,更要持之以恒,贵在持之以恒。
当我们的护理工作浸透在人文的关怀下,我们护士的一举手、一投足都会透出美的光芒。
尽管病人可能只看到你的一双眼睛,可是你的美已经印在了他们的心中。
1 孙思邈.大医精诚论.备急千金要方.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99.32 庄子.渔夫.庄子·杂篇.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22.146
如何学习国学经典
正确对待经典 读经并非文化复古,于追求民族复兴,不忘圣诲,方显文化自信习优秀传统文化,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然要求。
因此,我们在读经典时,还要树立科学的文化观。
也就是要有与时俱进、统揽全局的眼光,要正确处理古与今、中与西的关系。
我们既不能虚无传统,又不能厚古薄今,更不能以古非今;既不能贬中扬西、崇洋媚外,又不能自我封闭、盲目排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们要把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与继承红色革命文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统一起来。
四、提高学习的效率和效果 在学习国学经典中,每个人可能有不同的途径和方法,每个人有自己的经验和体会。
无论采取什么途径和方法,都是为了提高学习效率,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在此,笔者分享几点认识和体会,希望对大家有借鉴意义。
第一,微观深入,细读文本。
选择优秀版本,逐字逐句、逐段逐篇地阅读理解。
国学经典版本较多,同一经典,不同版本,内容有差异,甚至有错误。
因此,一定要选择中华书局、上海古籍出版社、巴蜀书社、岳麓书社、中州古籍出版社、三秦出版社等著名古籍出版社的图书。
第二,宏观把握,归纳概括。
整体把握,不搞碎片化。
每部经典都内涵丰富,学习者各有侧重、各取所需,可以理解,但不能盲人摸象,只见部分、不见整体。
在微观深入、细读文本的基础上,要善于归纳总结,抽象概括其核心思想和基本精神,有些还要概括其原理和原则。
第三,入乎其内,出乎其外。
常言道:不上高山,不显平地;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热爱经典,执着研读,但不可偏执,视野开阔才不会钻牛角尖。
除了熟读文本,还要深入了解经典的历史背景、历史地位、历史作用和历史评价。
最好听一些专家学者的专题报告,有助于开阔文化视野、明确文化方向、增强文化自信。
第四,化繁为简,重在理解。
庄子认为事物的精微之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所以,他提出“得意忘言”的主张,即利用比喻、象征、暗示等方法,去获得“言外之意”。
王阳明曾提到读书的“三个境界”:一是“记得”(背诵),二是“晓得”(理解),三是“明体”(心体)。
他认为,读书不在于死记硬背,也不在于读了多少遍,而在于理解其思想,更在于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做到“知行合一”。
第五,联系实际,灵活应用。
很多经典所讲的原理和原则,可以与自己的生命、生活、修身结合,也可以灵活应用到经济、政治、文化、军事、外交
道家学说与中医学
道教与中医渊源相通中华文化从源而论,与道家关系最钜。
道家流派的名称,形成虽较晚,要到汉初随九流而定名。
但其渊源就有道籍文献可考者,可上溯至商初伊尹,至周时老子《道德经》已是集其大成,这还不包括道家思想的初始阶段,要上推到黄帝之时。
《汉书·艺文志》载道家古籍,列第一的就是《伊尹》五十一篇。
此书早佚,连《隋书·经籍志》亦不见著录,但近年来马王堆汉墓出土了帛书《伊尹·九主》佚文,不仅使我们对《伊尹》这一部早期道家典籍能有一个粗略的了解,而且证实了道学的产生与天道实密不可分。
例如,无名、有名是《老子》之学的一个中心,而《伊尹·九主》认为名就是从天道中产生的。
其文说:天乏(范)无(名),复生万物,生物不物,莫不以名。
所谓天范,就是天道,就是天的本体和天的运行规律,放曰无名。
名既是天道的产物,那么万事万物,由此而生,莫不有名。
《老子》说: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于此可以找到注脚。
中医学与道教渊源相通,特别强调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把中医学摆在天地人这样一个大系统中来加以研究、究其源,即出于道家。
所以《内经》认为,一个优秀的医生,要掌握医道,就必须懂得:道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以教众庶,亦不疑殆,医道论篇,可传后世,可以为主。
把对医家的要求与道家的标准等同起来,这是医之通于道,或者说医道同源的根本之所在。
因此,我们要想深入研究中医学则对道学的研究绝不容忽视,尤其对道门医学的价值绝不容忽视。
道教素有“重生”之信仰,主张长生不老,得道成仙;并看重个体生命的价值,相信经过一定的修炼,世间的个人可以脱胎换骨、直接超凡入仙。
于是道教吸收原始巫祝、神仙方术及先民的养生之道,创立和构造了一个完整的道教养生学体系。
这一体系又与祖国传统医学的主体—中医,有着甚为密切的关系,中国自古有“医、道同源”的说法。
在理论方面,中医的天人合一观、阴阳五行说,及其对人体经络、气血、脏腑的见解,基本上都为道教所承袭、发挥,作为炼养中关于人体生命的基本理论,渗透于导引、 存思、服气及以后更趋成熟的内丹学中。
此外,道教养生学与中医有一些共同关注的基本问题。
比如,道教养生学最重视的是人的精、气、神的保养和修炼;而中医的基本理论如天人合一观、阴阳五行说、人体经络、脏腑、气血的学说以及临床实践,也十分重视人的精、气、神的平衡与协调。
道教养生学和中医还有诸如心理——社会疗法、康复疗法、音乐疗法、环境疗法等许多方法上的共同点。
神仙信仰是促使道教医学产生的最主要原因。
按照神仙信仰的说法,仙首先是个体生命的无限延长。
假如有这种可能,从逻辑上讲,既然是无限延长,那么在无限延长之前,个体生命理应是健康的、长寿的。
在早期道教偏重于修命时期,信徒们更会这样认为。
比如见到年轻道士步履轻盈,目光炯炯,或年老道士耳聪目明,鹤发童颜,信徒们则会视为仙风道骨,由衷膜拜。
相反,一个面黄肌瘦、疾病缠身、体弱乏力、恹恹无神的道士,谁会相信他一朝冲举升仙
所以《养性延命录》阐述说:“道与生相守,生与道相保。
”意思是神仙信仰要求贵生,医药养生与修仙不可分离。
《内观经》则说:生明道,道守生,“生道合一,则长生不死。
”即以医药养生而求仙,以求仙而永生。
《黄庭内景五脏六腑补泻图》说:“先明脏腑,次说修行。
”《丹亭真人庐祖师玄谈》说:“病魔不除,仙基难立。
”内丹修炼首先要“筑基”。
这些都是把医药养生作为成仙的准备阶段、必要条件或基础。
求仙必贵生,贵生必求医,道教医学必然产生。
济世度人是促使道教医学产生的第二个重要原因。
道教倡导齐同慈爱的精神,要求道士以济世度人为己任。
《度人经》说:“仙道贵生,无量度人。
”“以医济世”是济世度人的方式之一,较容易见效。
根据道教的说法,济世度人不仅是施恩于人,也是积德于己,积德方能成仙。
故道经说:“救治百病,愈人疾苦,亦可行仙。
”全真教将修炼自己的心性与身体叫作“真功”,将济世度人叫作“真行”,说“功行双全”才能成道。
全真教创始人王重阳正是在这一意义上说“学道之人不可不通”医药的。
丘处机甚至对成吉思汗说:“有卫生之道,而无长生之药。
”是以道教的济度思想也要求道士掌握医药养生知识。
以医济世往往造成以医传教的客观效果。
一些道士掌握医药知识,就是为了以医传教。
如早期道教黄巾的太平道和二张的五斗米道,传教之初皆以符水为人治病,迅速赢得了大批信众。
道教重视医药养生学,也与道士本身生活的实际需要有关。
这是促使道教医学产生的第二个重要原因。
古代不少道士生活在穷乡僻壤,有些道士选择岩居穴处。
还有一些道士为了采药或访道,跋山涉水,风餐露宿。
他们如果缺乏医药养生知识,无力抗拒艰苦恶劣的环境,疾病来临时不能自医自救,将难以生存。
所以东晋道教理论家葛洪告诫道士必须“兼修医术”。
另外,有的道经根据天人感应说,把治病作为感应天地不降灾祸的手段,试图以医格天。
还有的道经以医理阐述教理,以医弘道。
这些也是促使道教医学产生的原因。
我国的神仙说起源很早。
《山海经》、《楚辞》、《韩非子》《庄子》《左传》等文献中都记载了有关长生不死、不死药、真人、神人或仙人等的神话或方术。
战国时期,致力于成仙活动的方仙道流行,行气、药饵、宝精3派鼎足而立。
汉代部分黄老学者转向神仙方术,形成了黄老道。
《汉书·艺文志》著录方仙道和黄老道的著作,有房中8家和神仙10家,包括房中、导引、按摩、服饵、黄白术等方术。
王充《论衡·道虚》批判黄老道,列举了养精爱气、辟谷、食气、导引、服食药物5种方术。
有学者将方仙道和黄老道的方术称为方士医学。
方士医学以成仙为最高目标,以中医药学和巫医为主要内容,并以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作为理论依托。
东汉末年太平道和五斗米道以符水为人治病,并教人以悔罪、服药、存思、取符、诵咒等方式自医,标志着道教医学的正式形成。
方士医学是道教医学的前身。
道教医学的核心内容是中医药学。
可以说,道教医学吸收和融会了中医药学的全部内容。
历代道医以宗教虔诚和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进行医学实践和理论探索,为中医药学作出了巨大贡献。
比如,东晋葛洪最早记载了天花病。
肖梁陶弘景集《养性延命录》,其内容包括医论、医药以及啬神、服气、养形、导引、言语、饮食、房中、反俗、禁忌、祈祷、诵咒、存思诸术,为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养生集。
其著《本草经集注》在药物的采集、加工、分类、配伍等方面都有创新。
唐代孙思邈,奠定了妇科、儿科发展的初步基础,发展了养生长寿学。
南宋崔嘉彦创立的西原脉学在中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外丹术研制的一些外用药,至今仍在使用。
内丹术促进了我国古代养生术的发展和对人体的研究。
我国许多重要的中医药学著作,都收录了大量道教医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