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句子网

伤感说说 爱情说说 心情说说 经典说说 个性说说 搞笑说说 励志说说 节日说说 唯美说说 图片说说

申论名人名言自己编

求申论中常用名言警句

(1)治国天下犹人之体心充实,四支虽终无大患三国志·魏书·杜畿传》构大厦者先择匠而后简材,治国家者先择佐而后定民构:架屋。

简:通“柬”,选择。

佐:辅助的人。

《意林》引《物理论》理国要道,在于公平正直唐·吴兢《贞观政要·公平》房玄龄语正其本者万事理,劳于永者逸于使劳于永:为长远利益而操劳。

逸:安心。

使:经常忙碌。

唐·张九龄《对嗣鲁王道坚所举道侔伊吕科·第一道》治身莫先于孝,治国莫先于公宋·苏轼《司马温公行状》:“公上疏言,~。

其言切至。

”(2)安危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居安:处于安全的境况。

备:事先有准备。

《左传·襄公十一年》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为wéi:做,防止。

未有:没有发生之时。

未乱:尚未发生动乱。

《老子》六十四章利莫大于治,害莫大于乱《管子·正世》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浚:开浚,疏通。

唐·吴兢《贞观政要·君道》魏徽上疏召远在修近,闭祸在除怨召远:招徕远方的人。

修:整治。

近:指国内。

闭:堵塞。

《管子·版法》(3)民本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惟:惟独,只有。

邦:国。

本:根本。

《尚书·五子之歌》夫民,别而听之则愚,合而听之则圣夫:发语词,无实义。

别而听之:分别听信个人之辞。

合而听之:全面听取。

圣:无所不通。

《管子·君臣上》为国者以富民为本,以正学为基为wéi:治理。

正:使正当。

汉·王符《潜夫论·务本》民者,国之根也,诚宜重其食,爱其命《三国志·吴书·骆统传》天下顺治在民富,天下和静在民乐,天下兴行在民趋于正兴行:重德行。

明·王廷相《慎言·御民篇》(4)民心民安土重迁,不可卒变,易以顺行,难以逆动安土重zhòng迁:安居于本土,不愿轻易迁动。

卒cù:同“猝”,突然。

顺:顺其意。

逆:背其意。

《三国志·魏书·袁涣传》可怀以德,难屈以力怀:怀柔,感化;《三国志·魏书·三少帝纪》裴松之注引《魏氏春秋》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宽:为政宽大。

信:建立威信。

任:信服。

宋·苏辙《新论下》(5)爱民达人无不可,忘己爱苍生达人:通达事理的人。

唐·王维《赠房卢氏琯》虑于民也深,则谋其始也精意谓关心百姓的利益愈深,那就对各项设计措施考虑得十分周密。

宋·欧阳修《偃虹堤记》:“~,故能用力少而为功多。

”享天下之利者,任天下之患;居天下之乐者,同天下之忧任:承担。

患:患难。

宋·苏轼《赐新除中大夫守尚书右丞王存辞免恩不允诏》不以一己之利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不以一己之害为害,而使天下释其害释:解除。

明·黄宗羲《原君》(6)群众积力之所举,即无不胜也;众智之所为,即无不成也积力:全成之力。

举:举动,行动。

即:就。

《文子·下德》莫三人而迷三人:指多数人。

意谓没有多数人的意见就会迷惑。

《韩非子·内储说上七术》引古语(7)为政政贵有恒恒:长久不变。

《尚书·毕命》:“~,辞尚体要,不惟好异。

”有理而无益于治者,君子弗言;有能而无益于事者,君子弗为弗:不。

为wéi:做。

《尹文子》卷上居之以强力,发之以果敢,而成之以无私居:平时。

发:发动。

果敢:坚决勇敢。

意谓国家平时要有实力,发动一件事要坚决勇敢,取得成功必须无私。

宋·苏辙《新论中》政纲虽举,必求益其所未至;德泽虽布,必思及其所未周益:增益,扩大。

未至:没有达到的地方。

及:及到。

未周:没有覆盖的地方。

《宋史·薛极传》上安下顺,弊绝风清弊:弊端。

绝:绝迹。

风:风气。

宋·周敦颐《拙赋》(8)纳谏先民有言,询于刍荛先民:古代贤人。

询:询问,请教。

刍荛chúráo:割草打柴的人。

《诗经·大雅·板》千夫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夫:一般人。

诺诺:连声答应,表示顺从不违。

士:有识见的人。

谔è谔:直言争论。

宋·苏轼《讲田友直字序》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知经误者在诸子宇:屋檐。

失:失误。

草野:指民间。

经:儒家经典。

诸子:诸子百家。

汉·王充《论衡·书解篇》(9)审时适变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旧苟:如果。

法:取法。

周:合。

循:遵循。

《淮南子·氾论训》治事不若治人,治人不若治法,治法不若治时治:治理,掌握。

不若:不如。

时:时机,时势。

宋·苏轼《应制举上两制书》:“~。

时者国之所以存亡,天下之所最重也。

申论大作文不会写,国考怎么办,怎么才能这几天会写啊,只要作文在二十分左右就可以。

一、申论的立场方向决定成败。

如果立场不对,就如同作文跑题,肯定不会获得高分。

申论写作,命题者会提供许多观点,这其中有对、有错,有的很容易分辨,有的则需要深入思考,明对错、辨真伪。

如何辨别?一要明确身份。

定位准才能方向明。

要时刻谨记,自己是一个考生,通过考试就将成为国家公职人员。

写申论就是带着镣铐跳舞,在四平八稳的基础上求创新、谋突破。

有了这样的基本认识,时刻以一个考生的身份、立场要求自己,就不会做糊涂人、讲出格话;就会按照公务员的标准,从党委、政府的角度想问题、出主意,也就为选择观点、获得高分奠定了坚实基础。

可以讲,只要做到了定位准、方向对,分数就不会太低。

二要战胜自我。

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对于任何一件事情,我们都会有自己的看法。

但是,申论写作,既要“我”的思考,更要“政府”的思路。

对于已经确定的思路、提法,无论自我意识如何抵触,都必须遵守。

申论,只是要看到考生对既定思路的阐释和拓展,并不需要掺杂太多考生自己的想法。

三要注重搜集。

申论写作不是无源之水。

无论是对既定政策的了解、对命题思路的把握,还是对框架的布局、文字的雕琢,都必须注重搜集、有所累积。

对于思路的把握,最简单、最直接的途径是看党报,比如上海的《解放日报》、江苏的《新华日报》,重点关注党政主要领导(书记、省长、市长)的言论。

他们的讲话,就是发展的思路。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每年召开的党委扩大会和人大、政协“两会”,尤其是年初(年底)的扩大会,它是对下一年工作的全面部署,指导思想、重点工作一目了然,是纲举目张、提纲挈领。

因为这次主要是针对省级公务员考试,所以可以适当减少对中央宏观政策的关注。

因为,中央的各项工作要求,已经被各级党委、政府,结合各个区域的实际,转化、消解到各自的具体工作中。

但是,对党中央全会(十七届三中全会,城乡一体化为主题;十七届四中全会,党建科学化为主题)、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保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全国政法工作会议(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文明公正执法三项重点工作),以及胡、温的最新讲话精神,做适当了解,也是必须的。

同时,在阅读党报的过程中,不仅要搜集观点,也要注意学习语言风格。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百般抵触,万般无奈,都要适应并模仿这种语言风格。

因为,这是取得高分的最捷径。

二、申论的框架1、文章的框架。

申论说到底就是一篇文章。

文章的结构无外乎,标题+起、承、转、合四个部分。

标题,是一篇文章的点睛之笔,一般情况下,有两种做法:第一种,直截了当。

比如:“经济转型迫在眉睫”、“世博答卷”、“世博遗产”、“加快城乡一体,推动共享发展”,等等。

这种标题的好处是重点突出,缺点是如果命题错误,则无回旋余地。

另一种,意蕴深远。

比如,谈到粮食安全、土地问题、农业问题,可以用“命脉”;谈到反腐倡廉、潜规则、网络监督等,可以用“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流言止于公开,信任源于透明”等。

这种标题好处是有意境、有回旋,缺点是要做到一语双关、意蕴深远,很难。

还有一点,两段式标题,不能是简单的语义重复。

“加快城乡一体,推进共享发展”,前为措施,后为结果;“流言止于公开,信任源于透明”,前是治标,后是治本,都有所递进,有所不同。

尽量少用三段式标题。

起、承、转、合,是文章的天然结构。

起,切入口要小,以小见大;主题明确,开门见山。

承,要连贯自然、不留痕迹,往往是从小到大、从浅入深。

转,要由表及里、深化主题,是最见功力的部分。

合,要综合全文、百川入海,既呼应主题,又意犹未尽。

2、段落的框架。

段落是文章最基本、重要的组成部分。

主要分为两个部分:导语+内容。

其中,又以导语更为关键。

导语要导的好、导的妙,实非易事。

然而,一个好的导语往往胜过整段的论述。

以前曾参与省公务员考试阅卷的朋友告诉我,他们阅大作文,刚开始是1分钟一份,后来赶时间,28秒一份。

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基本上只看标题、开头、每段导语、结尾,其他的只是浏览一下。

导语,最好是判断句,或者用名人名言,既有意蕴,又有说服力。

比如:讲要提高思想认识,可以用“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毛)”;讲发展与稳定的关系,可以用“发展是硬道理,稳定是硬任务(胡)”;讲基本工作的重要性,可以用“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毛)”。

这是一个搜集和体会的过程。

段落的其他部分,基本上属于对导语的解释和论证。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论证一般情况下,至少要有三个层次。

如果连三个论据都没有,就没有说服力,而且难以成文。

各个层次之间,相互并列或逐层递进,不可层次不分、逻辑混乱。

3、句子的框架。

句子是文章最基础的单位。

公文的句子,其特殊之处就在于每个句子都意有所指,包含着要做的一件具体工作的具体内容。

公文句子的大概框架是:目标+措施+结果。

比如:要围绕农民增收这一核心(目标),着力提升工资性收入(措施一),增加财产性、经营性收入(措施二),拓宽物业性收入等增收渠道(措施三),构建农民稳定增收的长效机制(结果)。

附:判断句判断句是公文写作中最重要的句子,也是申论中表明立场、表现观点最重要的句子。

判断句是对事物、形势的盖棺定论,因此一要准确,二不能与官方立场相悖。

比如,从中央到地方,都讲“2022年是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最困难的一年”,因此,“难”就是主调,不能改变。

但是,呼应官方判断,并不等于一成不变。

在“难”的基础上,可以结合各自实际,略作变通加以表述,既突出形势之难,又肯定工作成绩。

比如,“2022年是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最困难的一年,也是(地区)战胜压力挑战、实现更大发展的一年。

”句子的修辞准确、朴实、有力是申论句子的基本要求。

申论不是散文,辞藻不必华丽,如果运用修辞不当,只能适得其反。

一要多用短句。

中文不同于英语,本来就是以短见长。

短而精当、短而有力的句子是最好的。

长句,如有可能,尽量拆分为几个短句。

二要勤用对仗。

对仗比较朗朗上口,也是中文中常见的一种“对称美”。

如有可能,尽量对仗。

三是慎用排比。

排比句有气势、显文采。

但是,要形成排比本身就比较难,排比要言而有物、层层递进,则更难。

因此,建议慎用排比。

若用,也尽量用在结尾,因为结尾已经比较虚了。

四是少用比喻、设问。

比喻、设问是毛泽东在文章中常用的一种修辞手段,确实比较生动。

不过,在考试中,为求稳健,如无把握,还是少用为妙。

当然,万事不可拘泥。

在表达准确的基础上,长短穿插,修辞多变,文章更富变化、更有层次自然更能得高分。

三、申论的材料既然是给定材料,自然有其用处。

材料所提供的观点,往往不是单一的,有的是明显冲突,有的是潜在冲突,一定要好好用上级政策的尺子“量一量”这些观点。

一般情况下,只要对政策要求掌握比较到位,应该不会被迷惑。

在仔细甄别的基础上,基本上可以将材料划分为两类:支持观点和反驳观点。

支持观点的,在文章中大胆引用;反驳观点的,作为反面典型,略作批驳,作为补充。

值得注意的是,申论当以立论为主,批驳成分不宜太多。

实际上,用了材料之后,写申论就成了做“裁缝”,不用自己写几个字:衣服的款式是观点,布料是材料,针线是段落和句子,人工是自己。

只要写个好标题,写个好开头,写个好结尾,写几个好导语,再把材料排列组合,做好之间的承接即可。

另外,坚持官方思路观点,并不等于缚手缚脚、不敢讲话。

申论要获得高分,一定还要敢于写、敢说话、敢于表达观点。

在符合政策要求和选定观点的前提下,旁征博引、古今中外,与材料中的数据、言论相互交织、一气呵成,就是一篇好的申论。

四、申论的卷面卷面如人脸。

一张赏心悦目的卷面可以为考生加分不少。

一是字要好。

一把滥字毁前程。

这方面我吃亏很大。

不多说,在答卷的过程中要尽量把字写好。

二是布局均匀。

文章写作,基本上要是“橄榄形”:两头小、中间大。

开头简短有力、开门见山,中间则要论证充分、措施得当,结尾观点鲜明、意蕴悠长,因此必然是个“橄榄形”。

要注意的是,在中间论证的各个层次之间,也要“肥瘦均匀”,不能有某段显得太少,三两句话结束战斗,给人论证不足的感觉;也不能因为对某个问题看的比较深,某项措施想的比较周全,就特别突出某一段,过犹不及。

解决方法,无非合并拆分、正话反说反话正说:长则拆,分为几点;短则和,并为一点;内容不够,正面说完反面说,反面说完正面说,等等。

总之,论证要尽量均匀。

作一个具体计算,以800字、20*40稿纸计,共40行。

标题+空段占2行,开头、结尾各3行,剩32行。

起、承、转、合,各需8行,160字。

导语10字左右,余150字。

分3-4项措施,每项40字左右。

“句子的框架”中关于农民增收的例子已达60字。

考试的唯一目的是得高分。

以上仅是各人结合工作实际,对公文和申论写作进行的经验型阐述,是为了“临阵磨枪”,不遵体例,也不成体系,希望能批判性吸收,对考试有所助益。

本人是08届研究生,马上面临毕业,把考公务员当作一个机会,一个并未抱太大希望的机会。

考上就当赚了,考不上的话也权当哥们儿在公务员之路上走了一遭。

作为工科研究生,由于平时试验安排也多,所以并没有太多时间来准备考试。

但本人考研时政治考了86,当时是我们学校的最高分,也算有点心理优势吧。

但也没敢掉以轻心,还是有时间就看,没时间当然也没办法,经常来这个论坛看,好多战友都写下了自己的心得,今天也小试牛刀,发表下自己的处女帖子,哈。

面临毕业,大家都是一颗红心,多手准备,考公务员,找工作,当然也有些孩子立志要做博士。

我自认不才,已经把这个路子给自己否了。

party教育了我们这多年,是到了哥们儿为社会出力的时候了。

本着20多年之所学,更是急冲冲想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中去,所以,对于我,只有两条路:公务员和找工作,当然肯定是以找工作为主。

哥们儿大学直接考的研,所以没有经历过大学毕业找工作的艰辛,这段时间真的是感受到了找工作时的人情冷暖了。

高校的招聘会,人才市场的招聘会,网络招聘会,我是一个都不放过,均投简历而后快,大有“宁可错投一千,不可放过一个”之势。

网上简历更是每天都投。

16号的研究生专场相信各位与我一样的同学也都参加了吧,那叫一个人山人海,招聘单位那叫一个牛,稍微好一点的单位前就是里三层外三层。

记得哥们儿临走前看到的一幕,北京工商大学要招辅导员,可能是不限专业吧,台前台外全是人,众人把招聘人员围在中间,以至于哥们儿看了半天愣是没看出来谁是招聘者,谁是求职者。

哥们儿投完简历到今天接到了两个公司的面试通知,别的不想,先去看看再说。

言归正传,开始说公务员考试相关,上面您可以跳过不看。

我的专业是环境工程,大学和研究生都是,所以看到这个题目我还是有点沾沾自喜的。

虽然我考前预计考这方面的可能性很小,当时还认为会是奥运或者经济相关,没想到国家还是很重视环保的嘛。

看到这个题目觉得一下子撞到哥们儿枪口上来了,所以预杀之而后快。

说实在的,考前只是看了几篇文章,真正动笔写还真的是一篇都没有,所以考前那真是“相当”的没底啊!第一和第二题还算轻松。

第五题确实很变态,我第一遍看,我觉得写得没有任何问题,相信好多考生和我的情况相同。

看了几遍,还是觉得找出问题也牵强,就是在这一题上浪费了时间,直接导致了最后的大作文吃紧。

最后还是找出了四点错误,勉强凑上了。

重点说第五题,答案没出来前,大家都是臆断,所以我只是说说我自己是怎么写的。

刚看到这个主题,我第一反应就是写: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发展。

以这个主题来写,我觉得还比较合适。

所以马上开始写提纲,然后觉得还应该和材料相结合,所以,在文章中间还引用了不少材料中的事实。

这些做的原因是避免被灌之以“脱离材料的罪名”。

最后时间实在是不够,偏偏在这时,一个女生放在前面包里的手机响了,我的思路又断了,直接导致我1分钟脑子里全在骂街,1分钟之后才恢复了正常,这时候铃声响起,我不顾老师的催促,还是勉强把字写道了1000字格子处,勉勉强强的1000字,汗~~考试已经结束,在成绩出来之前,大家大可不必杞人忧天,我一直认为,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只要你去努力了,那无论结果如何,都是可以接受的。

毕竟公务员只招那么几个人,想让兄弟姐妹们都考上,也不现实,所以,该干什么干什么去。

有没有人指导一下,申论怎么提分

申论提分有妙招(一)赶紧练字都说人如其字,小编的字就写的非常丑,所以考申论特别吃亏(话说多会儿申论可以机考啊

因为阅卷人阅卷看的都是扫描版的答题卡,如果你字难看,或者难以辨识,甚至让考官看的产生了“恶心”等生理反应,那你的申论分数不会高。

一张字迹工整的试卷会给阅卷人良好的印象,你的分数自然也会比别人高很多。

离今年的国考还有4个月的时间,回去买个字帖吧

别用钢笔练字,用黑色水笔

每天练两次,每次半小时左右,贵在坚持

(二)多看时政新闻大家都懂,很多申论的材料都与当年的时政热点有关,咱们只是猜不中考哪些热点。

所以,多积累热点还是很有必要的。

其实可以当考题的热点不多,大概就十几个左右。

申论出题人特别喜欢从社会热点里出题,而搞定这些时政不是靠死记硬背的,那么多时政课背不过来。

我们需要把握几个大方向来看时政热点,比如:两会、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十八大报告、十三五规划、领导人讲话精选等。

(三)学会阅读方法很重要一本申论题册有很多段材料,每段材料都不短,大家要在有限的时间里阅读所有材料。

不要认为两个半小时就足够了。

实际上,你需要大部分时间去写申论的大作文。

所有,学会正确阅读材料很重要。

大家在读材料时,要特别关注那些关联词,那些表示因果、并列、转折、递进等意思的关联词后面往往是连接着答案的。

大家在读材料时,要特别注意政府领导、科学家、农民等不同社会阶层的人的观点,答案也往往就在其中。

(四)熟悉各题型的解题技巧《大纲》规定,申论主要考察概括、分析、对策、公文、大作文五部分内容。

各题型是有不同的解题方法。

概括题的答案基本都从材料中获取;分析题是在概括材料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材料;对策题顾名思义,就是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和方法;公文写作是有格式要求,也有相对固定的写作思路;大作文则多针对材料中的核心内容,让考生写一篇文章,多为议论文。

申论写作如何得高分

云南大理公务员考试

第一,复习时长的保证。

很多同学对于申论复习并没有系统性的每天计划性的复习。

大家对于申论的复习必须落实到每一天,每一周,每一个,月要和《行测》一样都有计划合目的性。

特别是大作文的写作能不能做到一写一篇,一周写几篇。

考前能不能做到有十篇的大作文写作量

能不能保证考前系统的做过几套申论题

能不能做到对每一个模块包括归纳概括,综合分析,公文写作模块都有10道以上的练习。

假设每天总的复习时间是四个小时,那么你能不能从中抽出一个小时甚至40分钟来复习申论

第二,复习质量的保证。

可能有些小伙伴复习数量上去了,但是质量没有保证。

有我这样说是指有的小伙伴并没有找到正确的题目来源及答案来源。

他们只是从一些这样或那样的机构中找寻答案,然后进行比对。

但是这样是极其有风险的。

你对于申论出题目的答题要求并没有一个系统性的了解,而只是以为这就是写作文。

国考申论,大家帮帮我,200分全部奉上

华图教育为你解答:绝对经典的认识总结(转载来源: 黄家驱的日志川籍考生的申论心得——贵州省纪委第一,湖北省发改委第二zz2022-08-08 17:24申论独门秘笈——笔试贵州省纪委第一,湖北省发改委第二作者:qmhk在 下在07贵州省考中报考贵州省纪委纪检监察岗(该职位报考比例2:2000),笔试总分第一,领先第二名14分,申论分第二。

在随后的湖北省考中,亦斩获 湖北省发改委世行办(该职位报考比例2:500)笔试总分第二的理想战果,申论分第一。

现将个人的一点心得详述于下,不当处请朋友们不吝指正:第一步,阅读材料申论一般三个题目,分值比例2:3:5(这里主要是说省考,国考题型比较灵活,间或夹有选择判断等。

个别省考也有只出两个题目的。

为便于阐述,下文分析均针对“2:3:5结构”),答题应通盘考虑。

先 通读所有材料,重点字句勾画出来。

其中往往涵盖了材料反映的问题及各方的反应和解决的措施。

所谓“申论解题在题中”,全面耙梳材料是很重要的。

全面耙梳就 是你要把材料每一段的核心词句都勾出来。

然后初步浓缩。

几句话的,压到一句话;一句话的,压到一个词或词组。

然后竖列排好并编号。

这样做好处有两个,一是 你一眼看去就能对材料有个整体把握,多看两眼之后,整个材料就在你脑子里了,做题的时候就不用在卷子上翻来覆去的找寻,又耽搁时间又容易迷糊,效率效果双 低;二是你立马对材料中反映的问题和材料中给出的对策就有一个直观的大体上的条理性把握,问题有六个,对策十条……诸如此类。

事实上这步完成后,三个题怎 么做,你心里已经有个框架脉络了。

概括起来,这一步要依序完成如下几步:“通读材料、勾画重点句段、初步浓缩、排列编号”。

第一题第 一题一般是概括材料的主要内容或反映的主要问题,要求全面,准确,简洁,有条理(行文一定要简洁,这是基础性的要求。

口水话是申论大忌)。

返看刚编好号的 竖列,拎出问题部分,扩充成句。

但,倘若就这样一条一条写上卷子,哪怕你总结得很全面,语言很简洁很准确,顶多及格分(我不是阅卷老师,这只是我的看法 哈。

下同)。

因为“有条理”没体现出来。

比如勾画出来十二条,经比较,有几条重合,于是成九条;二次归纳,九条可以归为三到四条;三到四条要写上卷子了, 又有个顺序,分清主次,问题的严重性依次,问题由内而外依次,这体现逻辑性。

“全面”和“条理”都有了,内在的逻辑顺序也理清排好了,就是表达的简洁准 确,这就要考文字功夫了。

平时扎实的文字训练很重要。

由于第一题字数限制较少,所以可以不分段。

段中行文体现出层次也是可以的。

这是第一题。

举个例子,我们看2022年国考第一题:题目:如果你是新录用的国家公务员,请你用简练的语言概括丁部长的谈话,呈领导阅。

字数控制在500字以内(原题材料请自行搜索)。

作答A:2005年9月20日,D部长做客新华访谈,其谈话内容如下:一、公共事件随着社会的推进和人数的增加,其概念也在发生变化,但它不是一般事件。

目前社会矛盾引发的公共突发事件增加,我国正处于突发公共事件高发期。

二、建立国家总体应急预案是必要的,目前全国应急预案的框架体系已初步形成。

三、应急预案本身就是一个工作原则、组织分工、任务分工以及协调机制,需要国家投入和社会机制结合。

四、应对突发公共事件主要是政府责任,突发事件后可以鼓励自愿团体或非政府组织机构参与。

五、应对突发事件,应以大局为重,注重协调各方利益。

六、要引导公众关心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建设,提高社会各界的危机意识。

七、国家要有一定的富裕财力,包括物质准备。

八、国家应通过公示的方式告知老百姓怎样应对这些事件。

评析:该回答语言简洁准确,列述全面,单条文字概括力强,但最致命的在于没有“二次归纳”,没有注意层次性、逻辑性和条理性,中上分怕是奢望了。

作答B:D部长的讲话内容涉及的问题较多。

就关系到经济社会稳定、安全、健康发展的突发公共事件问题,D部长有深刻而独到的见解,概括来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 一,突发公共事件,原因及应对的必要性。

突发公共事件并不是一般事件,如果应对及时,一般性事故就不会变成突发事件,其诱因有社会领域存在的各种矛盾,如 失业、社会保障和福利问题没有很好解决;社会各阶层利益冲突及政府各部门没有明确有效的协调机制等等。

此类事件导致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积极应对十 分必要。

第二,如何应对突发公共事件。

首先政府要有应对突发事件预案,能及时调动社会各部门应对;二是要有足够的物质储备来应对突发事件;三是提高社会各界的危机意识,加大科技预防力度。

第三,政府是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主导。

政府应注重协调社会各方的利益关系,减少诱因,积极行使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同时注意经济手段不能直接用于突发公共事件中,并不是政府所有公共服务职能都可以市场化。

我国现处于社会突发公共事件的高峰期,虽然我国快速反应机制先进,但相关体制问题仍需要改进。

评析:此回答很好体现了“全面、准确、简洁、有条理”的要求,体现了考生良好的综合归纳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是上佳作答。

比较一下作答A、B,作答A中第一点可以单列,第二、七、八点可以归为一点,第三、四、五、六点又可归为一点,分别对应作答B中一、二、三点,然后加上开头结尾,答卷档次立马提升。

第二题第 二题和第三题跟第一题都有关联,而两题内部之间的关联更紧。

所以强调三题通盘考虑。

第二题一般是提对策,第三题自选角度自拟标题写议论文,实际上往往是对 第二部分提出对策的加强。

第二题提对策纲要,第三题详加论述,要考虑到这点,第二题没必要也不应浓墨重彩。

第二题字数一般限300到400,要开门见山, 套话少写或根本就不写。

也不需要总结喊口号。

这些留在第三题。

对策怎么提

有两个“往回看”:一是往回看材料,在前面勾画的句子里找出措施对策部 分,这里面一般有专家学者和政府官员的看法,也有普通民众的观点。

都找出来。

重新编号。

数一下,八条。

再浓缩一下,同类的归类,四条。

二是往回看第一题。

有什么样的问题就应有什么样的解决措施。

一条问题对着一条措施。

这样还可能发现一二条措施(这是完全可能的,材料中往往不能找到问题和对策的百分百对应。

特别是难度相对较大的国考,材料多未经整理疏通)。

加起来就是五六条了。

有时候资料中给出的对策并不多并不全面,这就需要从大脑库存里搬救兵。

而且,即便 有的材料给出的措施已经足够你整五六条出来,脑子里有妙点子还是可以拿出来,七八条再一综合,压缩的压缩,扩充的扩充,第二题就解决了。

提对策是申论考试 的主要部分,决定申论成败,一定要条理分明,逻辑性强,主次有序,一条一条的列述下来。

一般来说至少要答四到五条(我一般习惯答六到七条)。

三两条是很不 好看的。

个人经验总结:构建法规体系,加大执行力度,形成监督机制,加强宣传教育,这几条一般来说都要有,根据具体问题具体套用。

还要注意到有些 考试要求第二题甚至第一题都要写标题,或最好是写上标题。

这就不能忽略。

有些朋友提到格式问题,其实申论写作主要是考查考生提出对策并用一般性文体加以论 述的能力,对应用性公文格式的考查并不是重点,除了明确要求写一份向某上级部门汇报工作的报告之类,格式不需要特别关注。

有时候第二题和第三题的 对策并不完全一致,条数上也有出入,我个人觉得这是正常的,因为短短两个把钟头里,不可能算无遗策,事先把什么都设计好。

人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一二题答完,笔头不断推进,感觉逐渐出来,更深刻的想法的涌现是完全可能的。

我07年贵州省考,第二题提的八条对策,第三题写文章浓缩到六条,其中有两条 还作了加工,个人认为确是文章结构的优化。

有的朋友“透露”说阅卷是一人负责阅一题,那么这就更不必担心因答题前后不一致而可能导致的丢分。

下面进入重点,第三题。

审题、拟题目申 论第一题一般是“归纳材料反映的问题”,第二题一般是“提出你的对策措施”,要求都说得很明确了,第三题则是“根据材料反映的主要问题,自选角度,自拟题 目,写一篇文章”,具有一定灵活性,因此审题要注意。

大多数情况下,也是我认为最便当最稳妥最常规的做法是,以第二题提出的对策为框架,对第二题提出的条 条详加论述,敷衍成文。

但有的出题者为考察考生审题能力,会在出题语言中加入干扰因素,你不注意的话就绕进去了。

比如07湖北省考食品安全问题,第三题“ 请你就材料中‘为什么各类食品安全问题总是在曝光之后才得到重视’出发写一篇文章”(大意),很多考生留意到了“曝光”二字,纷纷从加强对食品安全的新闻 监督立笔,我个人感觉怕是不大符合出题者的本意。

个人觉得,出题者的意思还是在问你,怎样综合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特别是加强源头治理,审查关口前移,别总 是等到问题出来了,媒体曝光了,大家才一窝蜂的重视重视再重视。

因为我们揣摩申论出题者本意,还是要考察应考者对于材料反映的问题的一个综合处理能力,否 则人出了那么几大页材料,不考这,难道单单只为考你一新闻监督

若这样的话,那这出题者就太没水平了不是,考生一定要知道,党政机关来的都是堂堂之阵,忌 讳的就是剑走偏锋,人问问题不会斜着问,考你也不会斜着考,自然,你回答也不应给人回一偏锋剑。

也就是说,任何考试,揣摩出题者的意思都很重要,就像我们 大学里过英语四六级做阅读一样,你要揣摩考你那人究竟想考你哪一点,这个找准了,你就别管那些似是而非的跟你绕的圈子,直接给出他最想要的回答,就成了。

还 有就是“自选角度”,照很多申论辅导书的说法,有什么提措施,讲意义,从反面看,从侧面论述,抓其一点不及其余,以小见大……个人感觉很多说法华而不实, 因为你写申论不是写高考作文,技巧什么的文采什么的独辟蹊径什么的这些统统不管用,有害无益,不是人家的评分点。

像我上文说的,人最想考你的是你对于材料 反映的主要问题的综合分析和处理能力,是对策,申论是申而论之,这个之是什么,就是策,对策,申论就是策论,核心一点,怎么解决问题。

所以第三题尽管让你 自选角度,其实就像面试时候尽管对于你的着装没有硬性规定,但你的选择其实还是只有一项:男士西装女士套裙。

就是这个道理。

而且第三题在第二题的基础上充 实、发展和延伸,本身也省事儿,因为有个现成的基础打好在那儿了,弃之不用反要另寻他途,岂非太傻

所以以上讲的是审题和拟题目,自选角度到底选 什么角度,核心就是要洞悉申论的本质,揣摩出题者的本意。

至于拟题技巧方面,同样遵循这个原则,摒弃高考作文拟题目时一定要做到标新立异夺人眼球这个惯常 思维,申论评分中没有文采这一条。

什么疑问句,比拟句,引用古典诗词名人名言最好都不要,适得其反(这点正文行文也要注意)。

看看《人民日报》上“理论” 版各地大员们的文章标题:《加快结构调整,推进节能减排》,《创新组织设置模式,加强农村基层党建》……这种陈述语气、机关表述,不但对于标题,对于正 文、对于开头结尾,也都是必须遵循的范则。

另,像《浅谈……》、《……之我见》、《刍议……》之类标题,个人以为也是比较好的。

那么,有朋友自然会问到,摒弃文学色彩,变化的句式,引用名人诗词……,我拿什么来抓人眼球呢

我拿什么来与众不同、拿什么来得高分呢

下面我就详细回答你的问题。

申论抓人眼球有它独有的一套,从骨架到血肉,从开头到结尾,表述上的粗与细,以及如何在惯常性的论述中显出耀目的特色……开头开门见山,开宗明义。

这个是典型的八股。

有时由中央最新精神引出,有时引用原文引出,视情况而定。

有那么一两句即可,不要罗罗嗦嗦,引文过长切题太慢。

行文:表述上的由粗到细根 据以上论述,大家知道第三题的框架结构我已经布下了,那就是在第二题的对策基础上的充实、发展和延伸。

那么对于正文行文部分,我要讲的就是如何充实、发展 和延伸。

其实一句话说来,就是一个表述上由第二题的粗到第三题的细的一个过程,怎样把骨架加上血肉。

我们讲论述要有力,这个有力不是空洞的喊口号,要有切 实可行落到实处的具体措施。

比如讲加强立法,健全完善法律体系,这个话都会讲,但是怎么个完善,这个法律体系具体有哪些内容

这就不见得人人都会讲。

而 这,恰恰就是你这篇文章的“核心竞争力”。

因为第二题你可以“加强立法,健全完善法律体系”一句话点到即可,第三题你就这么干巴巴的一句就不行啊,你到不 了1000字啊。

所以必须充实、延伸,必须由粗到细。

比如,节能减排,假若谈到立法这条,第二题我们可以这么谈:“加快完善节能减排法律法规体系,提高处 罚标准,切实解决‘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问题。

”第三题你就这么那就不够。

当然,就这么写,也不能算错,但是千人一面,只要是个参加申论考试的考 生,他都会想到健全法规体系这一条,阅卷考官看多了难免审美疲劳,你要想抓人眼球就得比别人深一步。

比如可以接这么一句,“积极推动节约能源法、循环经济 法、水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规的制定及修订工作,不断健全完善相关细则,构建节能减排法律法规综合体系。

”那么有了这么一句,阅卷考官就有 理由认定你的论述确实是有力的,你的论述就不是清一律的空洞和粗线条,该细的地方你是细了的。

你是又有骨头又有肉的。

再比如,谈到运用经济政策比 如税收政策,很多人都会说“对鼓励发展的行业和领域,实施优惠税率;对限制发展的行业和领域,实施高税率。

”就只是这样一个表述的话,对第二题可以的;对 第三题就不行,第三题就需要跟这么一句(还是举节能减排的例子),“对超标排污的企业,应按其排污量,实施累进税率的排污费征收政策,使企业形成‘超标排 污不如自己治污合算’的心理预期。

”当然,表述上注重延伸、注重“细”也要注意限度,不能鸡毛蒜皮零杂狗碎的什么都往上写,让考官觉得你这人婆婆 妈妈,抓不住重点,没有公务员要求的归纳综合能力和简洁表述能力。

比如07下重庆公考节约型机关,有考生在论坛上“复盘”,谈到“要加强日常用能管理”, 下面洋洋洒洒列举措施,“每个办公室安一个电表,每个办公室安一个水表,每个办公室定量供应打印纸”……私以为这样的表述确实失之过细,写到申论答卷上也 显得不够庄重。

结尾写申论一定要有结尾。

若最后时间紧张,在监考老师的怒目之下也要摁住卷子把这句补上:以上七条是我对于解决某某问题的拙见。

任何事情都要有始有终,结构的完整首先是形式的完整。

结尾的技巧:归纳呀总结呀喊口号呀这些常规的这里就不多说了,我的要求就是一定要体现特色,把阅卷者的眼球最后再抓他一把。

怎么体现特色

首 先从时政着眼。

比如写医改,眼下刚刚开过十七大,那么一定要联系“病有所医”四个字,这是扣住“医”字;扣住“改”字就要大谈改革,要加进“改革开放是决 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这些十七大最新权威表述;如果考试是在十七大之前,那么一定要加入625讲话中“坚定不移 地坚持改革开放”的权威表述,强调深化改革对于当下中国的重要性;最后,所有这些要熔铸成你自己的句子,“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是深入贯彻落实十七大精 神(或625讲话中“坚定不移地坚持改革开放”)的重要举措,是推进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必然要求……”这样的结尾,就不是空喊口号,而是把口号喊到 了实处。

(正文中能体现特色也要尽量体现,比如还是对于医改,可以这么加:要按照十七大关于“继续深化改革,推进各方面体制改革创新,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的要求,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保证十七大报告提出的“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其次可从地域特色着手体现特色。

比如你是参加四川或重庆省考,恰好考到新农村建设之类,最后你就可以这样结尾(假定四川省考):前 不久,重庆市和我省成都市被中央划为国家首批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我省各市要抓住地近成渝经济增长极的区位优势,更加迅捷地吸收新特区改革实践的 经验,结合各地实际,因地制宜研究制定相关政策措施,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以发展现代农业为契机和抓手,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这样的结尾,鲜明地体现出考生不但关注全国时政大事,对于报考省的省情,更有重点关注,虽尚未履职而已是以该省党政机关工作人员的思维在思考该省发展的具体问题。

这样的考生正是新时代机关欢迎的新青年。

其 他还有一些比较灵活的点子,没有范式,“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比如07下重庆省考,考节约型机关问题,笔试当天正是无车日最后一天,重庆市长王鸿举带头 示范坐公车上班(上午考完行测后买份当地报纸看看),倡导行政机关人员上下班坐公交车而非单位小车,考生灵机一动完全可以把这个写进申论(还可联系纽约市 长挤地铁上班,拍拍王市长的马屁,进而拍拍重庆地方官员的马屁),既利于环境友好,又利于节约资源,是限制公车消费、建设节约型机关的一项有力措施。

—— 考官阅卷时一准喜笑颜开:嘿,敲这位,多会说话呀

语言表述一篇申论的成功,除了骨架的强壮,还需要血肉的充实。

有力的论证是通过一砖一瓦的词句来体现的。

下面详细讲讲申论表述上应注意的东西:首 先要注意表述的准确。

中国文字是很微妙和神奇的一个东东,方寸之间走马盘弓,稍不注意你就摔跤了。

一个人对于时政关注的敏感度,对中央最新精神领会的深 度,以及这个人性格的粗细程度,办事会慎重还是孟浪,都可以通过表述上的一个句子甚至一个词体现出来。

比如老早不提“阶级”了,现在提“阶层”;还有现在 流行“规划”而“计划”这个词最好慎用。

比如现在你还在写“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而不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还在写“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不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阅卷考官难免不会大皱其眉。

阅卷者大小都是点领导,平日里也经常写材料读材料,留心你这些 表述已经成为生理性的膝跳反射,都不需要过脑子。

做到表述准确除了时常关注中央政策这种基础性工夫,准备申论的时候最好上网看看“625讲话最新表述 ”,“十七大报告最新权威表述”等帖子,网上还是挺多的。

然后是表述的技巧。

这个要靠平时随时随地的搜集,积少成多,做个有心人。

比如同样一个意思,你这样说,“各个部门要加强联系和交流,加大对黑恶势力的打击力度”,我换个说法,“各个部门要加强联动,形成对黑恶势力的强大打击合力”,前者是一般的机关行文,虽没错但也没啥味道,后者明显高个档次,行文上的漂亮阅卷考官肯定看得出来。

再 就结束语,一般都要喊口号。

众多口号中有没你欣赏的觉得最经典的

肯定有,把它背下来,关键时候一准派上用场。

比如我以前很欣赏这句“形成万众一心共创伟 业的生动局面

”,现在看了十七大报告,又特别欣赏这句,“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涵盖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要思 想,表述上简洁健朗,干净有力,很棒

关键时刻一准用出去

关于知易行难的古人或名人的例子

知易行难 出处:《尚书·说命中》:“说拜稽首曰:‘非知之艰,行之惟艰。

’”孔传:“言知之易,行之难。

” 释义:知是懂得,即认识事情的道理较易,实行其事较难。

我这有一篇关于知易行难的辩论赛文章 或许有用:知难行易/知易行难 主席:杨 澜 正方:南京大学 知难行易 反方:辅仁大学 知易行难 主席:欢迎收看中国中央电视台和新加坡电视机构共同主办的‘95国际大专辩论会。

今天将要进行的是人们期待已久的大决赛,也可谓本届辩论会的高潮。

在过去的6夭当中,8支辩论队伍分别进行了四场初赛和两场半决赛,各队都有出色的表现,可谓精彩纷呈。

从表面上来看,辩论赛仿佛是一种高级的智力游戏,然而它所引发出来的知识与智慧,特别是辩手们表现出来的个性的风采和整体的青春魅力,我认为都超越了辩论本身。

当然,既然是辩论,就总有胜负之分,所以今天坐在场上的两支队伍都是“过关斩将,志在必得”。

双方只要稍一留意就会发现这中间有一个很有趣的巧合,从我这个角度来说,正好是男左女右,一边是“长袖善舞,中帼不让须眉”,另一边也是“好奇勃发,好男要跟女斗”。

过去我们都说“龙虎斗”、“龙虎斗”,看来今天要改成“龙凤相争”了。

现在我来介绍一下今天的辩论双方。

坐在我右手边的是正方——南京大学队。

她们的4位辩手分别是:一辩钟婳婳同学,社会学系三年级;二辩邬建敏同学法律系四年级;三辩韩璐同学,经济系二年级;四辩杨蔚同学,中文系一年级研究生(掌声)。

那么坐在我左手边的是反方~辅仁大学队。

如果您看过过去几场比赛,对这几位辩手您可能也相当熟悉了。

他们是:一辩顾振豪同学,法律系法学组三年级;二辩林立书同学,法律系财经法学组三年级;三辩刘伯彦同学,大众传播系新闻学三年级;四辩林正疆同学,法律系财经法学组三年级。

(掌声) 我们今天的评判团由海内外的知名李者组成,我向大家介绍一下。

这5位成员分别是:中国政法大学法律系江平教授(掌声)。

哈佛大学中国历史及哲学教授、美国人文社会科学院院士杜维明教授(掌声)。

中国文艺理论学会会长、华东师范大学王元化教授(掌声)。

那鲁大学东亚语言与文学系主任孙康宜教授(掌声)。

上海戏剧学院余秋雨教授。

(掌声) 各位观众,知难行易与知易行难是传统文化意义上的经典命题,历代的诸位贤哲们都为此发出过深深的感叹,也留下许多著名的论断。

在现实生活当中,知与行究竟孰难孰易,每个人根据自己的人生体验都会做出不同的回答。

希望今天的8位辩手在这个问题上也会做出令人信服的论述。

作为正方的南京大学队的辩论立场是:“知难行易”。

而作为反方的辅仁大学队的辩论立场是:“知易行难。

”双方的立场由抽签而定。

首先我们欢迎正方一辩钟婳婳发言,时间3分钟。

正方:谢谢主席

尊敬的评委,各位嘉宾,来自宝岛的对方辩友,大家好

洪荒久远的50万年前,在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上生活着我们的祖先北京猿人。

沧海桑田,斗转星移,告别了茹毛饮血的过去,他们学会了钻木取火。

火的运用是跨时代的大发现。

然而直到一百多年前,科学家才揭开了机械能转化为热能规律,从而科学地说明了钻木取火的真正奥秘。

这就无可辩驳的证明了我方立场:知难行易。

所谓“行”是人对外界事物作用的过程,包括对“知”的运用;所谓“知”是指对“行”的认识,解决做什么,为什么做和怎样做的问题。

知既是:一个过程,又是一个结果。

所谓“知难行易”,是说求知得知难,行动使用易。

知难行易与说说容易做起来难的言行观“风马牛不相及”,切不可混为一谈。

我方主张知难行易,理由如下:首先,认识发生学告诉我们,行先知后,知难行易。

人一生下来便会行,所谓:“手之,舞之,足之,蹈之。

“但要成为像对方辩友那样才学渊博的翩翩君子,寒窗十年苦,谈何容易。

个人求知无穷尽,人类探索亦无止境。

“钻之弥深,仰之弥坚。

”①孔子他老人家到了晚年还坚持学习《易传》,纬编三绝。

可见求知难哪

其次,辩证法告诉我们知行密切相关。

人类的行为是一个不断进步的过程,其中,知是关键。

无知之行只是简单重复。

有了知,才有了自觉行为;有了知,才有了开拓引进。

知作为行的认识、概括和总结,是行路明灯,是行动指南;掌握了行的知识和方法才会有成就。

知,只有长期艰苦探索才会小有所成,因而知比行显得更难。

再次,日常经验告诉我们,行之不易,归根到底是不知或知之不足;俗语说得好:“会者不难,难者不会。

”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一旦掌握了行的知识和方法,行起来必然如庖丁解牛般游刃有余;总而言之,知行相比,知难行易。

谢谢各位

(掌声) 主席:好,各位观众,现在我们来看看反方是如何破题立论的。

、请反方一辩顾振豪同学发言,时间3分钟。

反方:主席,各位评委,大家好

题目把知、行两个东西分开来,就是要我们讨论其中的难易程度。

如果把纯粹的认知与行动弄得混淆不清,那么难易从何产生

对方辩友所犯的第一个矛盾就是把知包含在行的过程。

这是还要讨论行的必要吗

任何一个时代都需要知行的配合,但不同的时代则需要知行学说。

大体而言,知只有两种,一方面是道德伦理的良知,一方面是科学经验的所谓知识。

接下来让我从这两方面,分别论述“知”和“行”之间的关系.第一,环顾当今社会,教育、科技日渐普及,但是人们的道德行为却是日益堕落。

所谓吃、喝、嫖、赌、抽、坑、蒙、拐、骗、偷,社会不安的秩序才是我们所应当面临的问题。

这时我们不禁怀疑,真的是知难行易吗

难道是知识教育文化不够

难道问题不是出在具体的落实与实践方面吗

我们难道不知道所谓的仁义礼智

我们难道不知道所谓一般的公民道德吗

传统儒家告诉我们什么,所谓:“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

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下下。

”①孟子不也说。

‘仁、义、礼、智”是人之四端②吗

王阳明先生更告诉我们,今天所谓的良知是本心所固有的,是生而有之的。

因此对于为人处世的一些基本道理,对于所谓一般的佛理道德,这些都是我们本来就知道的,良知更是我们本心所拥用的。

这难道不是很清楚很简单的吗

难在哪里呢

难在“行”啊

难在具体的实践方面。

由于人心的懈怠,由于外在环境种种的限制以及变数,所以说行难更甚于知难啊

从第二个方面——科学经验方面来说,也是知易行难。

顶夸克在物理学上早就能够论证出所谓顶夸克粒子的存在,但是还必须等到加速器产生,我们才能确切真实掌握住这样的概念。

爱因斯但发明相对论后,人们却要经过一段长时间的艰辛过程才能创造出原子弹。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发现,一般的通病是什么

一般的通病就是:说是一回事,做又是另外一回事。

所以我方才要在这里解析什么是知难行易。

什么是知易行难。

唯有认清知易行难的情况,才能够认清什么情况你不是不知道,你只是不愿意去做。

所以知不单只是知,行也不单知行知行必须相互配合。

所以明白了知易行难的道理之后,我们就要对症下药,希望能够药到病除

谢谢大家

(掌声) 主席:谢谢顾振豪同学

现在我们请正方二辩邬健敏同学进一步阐述正方观点,时间也是3分种。

正方:谢谢主席

大家好

对方辩友提出了一个观点说:“说是一回事,做又是一回事。

”显然,他们把今天的“知行关系”偷换成了“言行关系“,嘴上说一说就代表你心里真的知道吗

鹦鹉经过训练还能说人话呢,但是我们能够说这些鹦鹉像对方辩友一样学识渊博吗

显然不能啊

(掌声)今天,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发展高科技,开拓新领域,已成为世界潮流。

人类已深深懂得知难行易,唯有迎难而上,方能健步而行。

我方之所以认为知难于行,更基于以下原因。

第一,创造知识比运用知识更难。

今天,人们对电灯已熟视无睹,可当年爱迪生历经磨难,痴心不改,试过1600多种材料,做了:万多次实验,写下了两万页笔记。

可见知有多难啊

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周游列国,潜心于革命之学,险些命丧于伦敦,终于积心血而成《建国方略》。

面对这样的事实,对方辩友难道还要告诉大家说知很容易吗

叔本华说得好:伟大的思想家和科学家是入类的灯塔,如果没有他们,人类将在迷茫的大海中飘泊啊

第二,探索方法比运用方法更难。

求知不止包括一般原理,更要掌握具体的方法。

传说远古时鲧盲目采用水来土掩的方法,结果反而使洪水泛滥成灾,而禹以父为鉴,摸索出疏导的方法,终于取得了抗洪救灾的全面胜利。

第三,认识规律比按规律办事更难。

认识规律是一个积沙捡金的过程。

规律不是推销员,不会自己找上门来,它有待人们不懈探求。

改造利用沙漠资源就是一个认识规律的难题,一旦人类攻克了这一难题,沙漠变绿洲就不再是海市蜃楼。

综上所述,知是一个艰难曲折过程,他需要“天将降大任与斯人”的责任感,需要“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勇气,更需要“众里寻他千百度”的毅力。

一次我方认为知难行易

谢谢大家。

(掌声) 主席:谢谢邬建敏同学的发言

现在我们来看看反方二辩邻里属同学是如何反驳正方观点的。

时间也是3分钟。

反方:大家好

对方辩友告诉了我们怎样的命题呢

对方辩要知是告诉了我们知而不行只是未知啊

对方辩友,在这样的命题下,我们看看今天的立论点该站在哪里

如果是这样子的话,对方辩友告诉了我们,所有的知识、所有知道的事情都是假的,除非你一一的去实现。

举个例子吧。

今天我们知道丢垃圾是不道德的,我也知道不丢垃圾是道德的。

那么当我在丢垃圾的时候,你能告诉我说:我那个时候已经忘记道德喽,我不知道道德了

等到丢完的时候才恍然大悟的说:我的道德又重新出现了。

换句话说,对方辩友告诉了我们什么

对方辩友在这样的架构下,只是告诉了我们: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那么到底什么是知

什么是未知

不要忘记一句话:“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对方辩友不要混淆了。

好的,再让我们从三个方面告诉大家,知虽然可能是很难的,但是行是更难的。

首先,在天时方面来讲,孟子说过:“虽有智慧,不如趁势:虽有镃基,不如待时。

”若不是三国的时代趋势,刘备的三顾茅庐及赤壁的东风巧现,孔明纵然有运筹帷幄之智,也无法大展雄才,大行其道,终将落入“英雄无用武之地”呀

我们再来看看地理环境的限制。

凭借今日建筑方面的发达科技我们就可轻易知道建筑长江三峡大坝要用什么办法,要用什么材料,但是从动工到完成也必须花上15年的光景。

这工程浩大艰辛,全然都是环境所致的。

再者,知易行难是我们人类生活中的逻辑。

人人都知道男性女性要互相的关怀,男性要平等的对待女性,但是经过20年漫长的妇女运动,妇女的地位仍然没有改善,所以我们才要在北京举行妇女大会继续努力呀! (掌声)再者,我们要告诉大家的是,现今社会的个体不论是环保、女权、民主、法制、教育、和平、文化、道德都体现了知易行难的道理,而唯有认清知易行难的真正含义,才能使人人去了解,去透悟。

坐而言不起于行是国人的通病。

我们只有对症下药,才能药到病除,使人人勇于立行,耻于空谈,才能发挥真正中国传统愚公移山的力行精神

我的申论到此结束

谢谢大家

(掌声) 主席:谢谢林立书同学

现在我们请正方三辩韩璐同学发言,时间也是3分钟。

请。

正方:大家好

对方一辩给我们谈到道德伦理,又说嘴上一套做又一套,请问这是真正的知道道德吗

请对方辩友给我们解释,什么是“满口的仁义道德,一肚子男盗女娼”呢

对方辩友又说,有些人不是不知道,而是说不愿意去做,那么,这是不是要给小偷找借口呢

因为小偷说“我真的不是不知道偷东西不好,可是我就是忍不住要伸出第三只手”啊

对方二辩又说到了男性比女性更需要关怀,那么既然对方辨友认为知易行难,我们想要请教一个问题,怎样才能打开男性封闭的心灵

怎样才能让男性成为一个开放的人呢

好,我方认为知难行易。

翻开历史史山,人类求知探索的伟业可谓“惊天地,泣鬼神”。

“生命诚可贵”,但是李林塔尔为了科学却献出了生命。

“爱情价更高“,但是诺贝尔为了事业却终生孤独。

李时珍遍尝百草才获得“回春之术”,司马迁励精图治终成《一家之言》。

对方辩友你一定也还知道,大热问呕心沥血几十年才孕育了《进化论》,布鲁诺用生命凝成真理,“魂归去来兮。

”“艰难困苦,玉汝予成。

”古往今来,就是这用热血和生命叩响知识之门的求知者铸成了人类文明的脊梁。

正视现实人生,行正如辩友所说的并非一帆风顺,但是,对已知的深刻认识告诉我们,知比行更难。

“求知之路漫漫兮,人类上下而求索。

”和平难,难就难在尚未达成各国的共识;反腐败也难,难就难在还不知道制止腐败的办法;治艾滋病更难,难就难在医学知识还没有突破性的进展。

而有知,行就会化难而易。

博大精深的知识、入木三分的思想的确来之不易,可是换来的却是行动中的大刀阔斧,工作上的从容自如。

越洋电话让“天涯若比邻”,电波送衷情;信用卡让我们“一卡在手,走遍天下”。

申论名人名言自己编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