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句子网

爱情语录 伤感语录 搞笑语录 名人语录 祝福语录 一句话语录 励志语录

中国哲学史名言

中国哲学史中的得意忘言

“得意忘言”属于正始玄风贵无学派的,其根源在于“言意”的思想,其代表人物是,我简单说下首先,王弼认为“言”、“象”、“意”为依次递进的关系,即“言生于象”、“象生于意”、“意以象著”、“象以言著”。

他认为,一般的名言是不能完整的把握大道的,即“可道之道可名之名,指事造形,非其常也”,名言用以指事造形,要求同对象有一一对应的关系,而道是混成之物,非一般名言可以把握。

其次,因此他认为名言只是达到认识所需要凭借的工具,而不能过分拘泥于此,所谓言不尽意,即言可达意,但不能尽意。

即本体表现为万有,但又拥有超越万有之上的特殊本体意义;言可达于万有,也就是达到本体之表现,却不能达于万有本身。

体现了人始终存在的相对的认识手段与绝对的认识对象、有限的认识工具和无限的认识目标之间的矛盾;对于中国哲学言近而旨远的特殊意蕴产生了重要影响。

第三,所以要把握本体,认识事物,对于名言的态度就应该是随用随忘,随取随遣。

即走“忘言”的道路。

言、象并不是意本身,它们的位阶在意之下,应当做到“忘象者,乃得意者也。

忘言者,乃得象者也。

得意在忘象,得象在忘言”。

这就是“得意忘言”。

以上,就是得意忘言的基本思路。

参考资料:刘文英《中国哲学史》

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的主张和主要思想是什么,他的名言警句有哪些,什么意思?

是朴素的辨证法。

例如名句:“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

虽然他的作品中存在许多时代的局限。

但是这部流传两千多年的《道德经》,的确是跨时代的作品。

在不同的时代,这部作品会被解释出不同的含义。

有人曾统计,道德经是仅次于基督教《圣经》被翻译语言最多的一部作品。

圣经是传教士主动翻译的,这部作品则是被许多民族欣赏而自行翻译的。

在修身方面,老子是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

在政治上,老子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

在权术上,老子讲究物极必反之理。

主要著作《道德经》,也直接叫做《老子》。

思想大要《汉书‧艺文志》谓:“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术也。

”西汉史学家司马谈《论六家要旨》谓:“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赡足万物。

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

” “其术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

无成埶,无常形,故能究万物之情。

不为物先,不为物后,故能为万物主。

”宇宙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漠

独立不改,周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返.道大,天大,地大,王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处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价值观无、道、德老子的价值观由“无”、“道”、“德”三者所构成。

老子言“无”,尝谓:“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当宇宙尚未形成,万物不会存在,故称“无”。

天地初开,形成宇宙,故称“有”。

“万物”由“有”所衍生,而“有”从“无”所衍生,天下万物均起于“有”而终于“无”。

老子言“道”,尝谓:“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老子认为“道”是宇宙本体,乃万物之根源,故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道”生于天地万物之先,独立长存于万物之外,不断循环运行,遍及天地万物,绝不止息。

老子又认为“道”不可触摸、莫可名状,故谓:“无状之状,无物之泉。

”只能用“道”来代表,亦可勉强称为“大”。

故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意谓“道”是玄妙深奥的,常人难以理解及形容。

若可用言语来描述“道”,就不是真正的“道”了。

当宇宙万物形成之际,人类会给万物命名,但都不是事物真正的名字,因为天地万物都是由“道”衍生出来的。

人为自然万物之一,故须遵守自然法则,故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赋予万物生机而使各遂其生,故老子认为“道”是万物的宗主。

老子言“德”,认为“德”乃“道”之体现,而“德”应服从于“道”,故谓:“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道家强调人应当好好行道,目的是助己之修养,避免犯过。

守柔老子言“守柔”,尝谓:“天下之至柔,驰聘天下之至刚。

”“道”之所以能循环不息,因为“道”具备了柔弱的特质,故言:“弱者道之用。

”老子以“水”作喻:“天下柔弱,莫过于水,而攻坚胜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

”又谓:“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老子强调以柔制刚,认为“强梁者不得其死”,目的在教人谦卑逊让,以退为进。

人若如此,方可明哲保身,故谓:“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豁;为天下豁,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意谓人可有雄心壮志,但不可逞强好胜,应抱持柔弱谦下之道,保持质朴本性。

老子强调“守柔”,皆因认为除了“道”之外,世间万物总有没落的一日。

故谓:“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老子又认为世事难测,故谓:“福兮祸所倚,祸兮福所伏。

”老子强调“守柔”,要求人清虚自守,勿刚强好胜,否则不得善终。

居后不争老子认为人应有“居后不争”之心,尝谓:“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夫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

”只有仁慈、俭朴、谦让不争的人,方能具备道德勇气,进而博施于人,受人尊敬拥护而成大器。

老子尝谓:“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无私耶,故能成其私。

”只要人能舍弃争先争胜之心,深明“持而盈之,不如其己。

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之理。

莫自恃聪明,锋芒太露,应抱持以退为进的处世态度,从而达致“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的境界。

寡欲老子谓人应“寡欲”,故谓:“罪莫大于可欲,祸其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故知足之足,常足。

”人若怀有“可欲”、不知足”之心,则贪念自生。

只有“知足”带来的满足感,才是真正的满足。

老子指出:“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

”沉醉于声色犬马和口腹物欲会使人神昏意乱,使身体的感官和灵性受损。

故老子要求人“无欲”、“去欲”,故谓:“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又谓:“善为士者不武。

善战者不怒。

善胜敌者不争。

善用人者为之下。

”于生活起居、待人处事应“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达致“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的境界。

政治观无为“不上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盗;不见可欲,使心不乱.圣人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知者不敢为,则无不治.”“无为”,不能理解为无所作为。

《淮南子·原道训》:“无为为之而合于道”。

道家的“无为”,是清静自守之义,是道家以“道” 修身所要达到的“合于道” 的理想境界。

能达到这种理想境界便无所不能为(无为而不无为)。

善为下“古之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争,善用仁者为下.是谓不争之德,是以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 “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攘无臂,仍无敌,执无兵.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加,则哀者胜.”知识论“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圣人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得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得信.圣人在天下,怵怵;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知不知,上;不知知,病.是以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两位教育家的名字以及他们的主要教育思想和一句名言

[1]孔子的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因才施教。

名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2]苏格拉底的思想:人应培养美德。

名言:美德即知识。

古希腊三大哲学家是谁,他们的主要哲学思想史什么

古希大哲学家 苏格拉底元前469——前399)Socrates 古希腊唯心主学家 柏拉图(公元前427-前347年)Platon 生于雅个名门奴隶主家庭,古希腊客观唯心主义哲学家,是苏格拉底的学生,亚里士多德的老师 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前322) Aristoteles 古希苏格拉底(公元前469——前399)Socrates 苏格拉底是著名的古希腊哲学家,他和他的学生柏拉图及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被并称为“希腊三贤”。

他被后人广泛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

他的父亲是石匠和雕刻匠,母亲是助产婆。

苏格拉底出生于雅典一个普通公民的家庭。

他早年继承父业,从事雕刻石像的工作,后来研究哲学。

他在雅典和当时的许多智者辩论哲学问题,主要是关于伦理道德以及教育政治方面的问题。

他被认为是当时最有智慧的人。

作为公民,他曾三次参军作战,在战争中表现得顽强勇敢。

此外,他还曾在雅典公民大会中担任过陪审官。

在雅典恢复奴隶主民主制后,苏格拉底被控,以藐视传统宗教、引进新神、败坏青年和反对民主等罪名被判处死刑。

他拒绝了朋友和学生要他乞求赦免和外出逃亡的建议,饮鸩而死。

在欧洲文化史上,他一直被看作是为追求真理而死的圣人,几乎与孔子在中国历史上所占的地位相同。

多年来他被认为是反民主的、维护反动的奴隶主贵族利益的哲学家,近来已有人对此提出了不同看法。

青少年时代,苏格拉底曾跟父亲学过手艺,熟读荷马史诗及其他著名诗人的作品,靠自学成了一名很有学问的人。

他以传授知识为生,30多岁时做了一名不取报酬也不设馆的社会道德教师。

许多有钱人家和穷人家的子弟常常聚集在他周围,跟他学习,向他请教。

苏格拉底却常说:“我只知道自己一无所知。

” 他的一生大部分是在室外度过的。

他喜欢在市场、运动场、街头等公众场合与各方面的人谈论各种各样的问题,如战争、政治、友谊、艺术,伦理道德等等。

他曾三次参战,当过重装步兵,不止一次在战斗中救助受了伤的士兵。

40岁左右,他成了雅典的远近闻名的人物。

苏格拉底一生过着艰苦的生活。

无论严寒酷署,他都穿着一件普通的单衣,经常不穿鞋,对吃饭也不讲究。

但他似乎没有注意到这些,只是专心致志地做学问。

苏格拉底的学说具有神秘主义色彩。

他认为,天上和地上各种事物的生存、发展和毁灭都是神安排的,神是世界的主宰。

他反对研究自然界,认为那是亵渎神灵的。

他提倡人们认识做人的道理,过有道德的生活。

他的哲学主要研究探讨的是伦理道德问题。

苏格拉底无论是生前还是死后,都有一大批狂热的崇拜者和一大批激烈的反对者。

他一生没留下任何著作,但他的影响却是巨大的。

哲学史家往往把他作为古希腊哲学发展史的分水岭,将他之前的哲学称为前苏格拉底哲学。

做为一个伟大的哲学家,苏格拉底对后世的西方哲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苏格拉底本人没有写过什么著作。

他的行为和学说,主要是通过他的学生柏拉图和克塞诺芬尼著作中的记载流传下来。

关于苏格拉底的生平和学说,由于从古代以来就有各种不同的记载和说法,一直是学术界讨论最多的一个问题。

柏拉图(公元前427-前347年)Platon 柏拉图(公元前427年—347年)是古希腊的大哲学家,苏格拉底(公元前469年—399年)①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年—322年)的老师。

他一生大部分时间居住在古希腊民族文化中心的雅典。

他热爱祖国,热爱哲学。

他的最高理想,哲学家应为政治家,政治家应为哲学家。

哲学家不是躲在象牙塔里的书呆,应该学以致用,求诸实践。

有哲学头脑的人,要有政权,有政权的人,要有哲学头脑。

柏拉图生于雅典城邦衰落的时期,那时疫疠流行,大政治家伯利克里染疾去世后,群龙无首,伯罗奔尼撒战争爆发,危机四伏。

柏拉图出自名门,其社会关系乃至阶级感情显然在奴隶主贵族方面。

柏拉图书札第七②有这样一段自白:“我年轻时,总想一旦能独立工作,就要投身政界。

后来政局突然变动,影响了我的计划。

那时民主政权为一般人所厌恶,革命发生了。

领导这次革命的有五十一人,其中十一人在城区,十人在比雷埃夫斯港。

这两个委员会管理两区的市场及行政。

上面还有一个三十人的最高委员会,最高委员会里有些成员是我的亲戚故旧;他们邀我参加,以为一定会得到我的赞助。

我当时年少天真,总以为新政权将以正义取代不正义,我极端注意他们先是怎么说的,后来又是怎么做的。

这些绅士们的一举一动,一下子把他们所毁坏的民主政权反而变得象黄金时代了

他们居然命令我的师而兼友的苏格拉底去非法逮捕他们的政敌。

苏格拉底严词拒绝,宁死不屈。

我敢肯定说苏格拉底是当代最正直的人啊

柏拉图出身于雅典贵族,青年时从师苏格拉底。

苏氏死后,他游历四方,曾到埃及、小亚细亚和意大利南部从事政治活动,企图实现他的贵族政治理想。

公元前387年活动失败后逃回雅典,在一所称为阿加德米(Academy)的体育馆附近设立了一所学园,此后执教40年,直至逝世。

他一生著述颇丰,其教学思想主要集中在《理想国》(The Republic)和《法律篇》中。

柏拉图是西方客观唯心主义的创始人,其哲学体系博大精深,对其教学思想影响尤甚。

柏拉图认为世界由“理念世界”和“现象世界”所组成。

理念的世界是真实的存在,永恒不变,而人类感官所接触到的这个现实的世界,只不过是理念世界的微弱的影子,它由现象所组成,而每种现象是因时空等因素而表现出暂时变动等特征。

由此出发,柏拉图提出了一种理念论和回忆说的认识论,并将它作为其教学理论的哲学基础。

柏拉图认为人的一切知识都是由天赋而来,它以潜在的方式存在于人的灵魂之中。

因此认识不是对世界物质的感受,而是对理念世界的回忆。

教学目的是为了恢复人的固有知识。

教学过程即是回忆理念的过程。

在教学中,柏拉图重视对普遍、一般的认识,特别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认为概念、真理是纯思维的产物。

同时他又认为学生是通过理念世界在现象世界的影子中才得以回忆起理念世界的,承认感觉在认识中的刺激作用。

他特别强调早期教育和环境对儿童的作用。

认为在幼年时期儿童所接触到的事物对他有着永久的影响,教学过程要通过具体事物的感性启发,引起学生的回忆,经过反省和思维,再现出灵魂中固有的理念知识。

就此而言,柏拉图的教学认识是一种先验论。

柏拉图的教学体系是金字塔形。

为了发展理性,他设立了全面而丰富的课程体系,他以学生的心理特点为依据,划分了几个年龄阶段,并分别授以不同的教学科目。

0一3岁的幼儿在育儿所里收到照顾。

3一6岁的儿童在游乐场内进行故事、游戏、唱歌等活动。

6岁以后,儿童进入初等学校接受初级课程。

在教学内容上,柏拉图接受了雅典以体操锻炼身体,以音乐陶冶心灵的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为儿童安排了简单的读、写、算、唱歌,同时还十分重视体操等体育训练项目。

17一20岁的青年升入国立的“埃弗比”接受军事教育,并结合军事需要学习文化科目,主要有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20一30岁,经过严格挑选,进行10年科学教育,着重发展青年的思维能力,继续学习四科,懂得自然科学间的联系。

30岁以后,经过进一步挑选,学习5年,主要研究哲学等。

至此,形成了柏拉图相对完整的金字塔形的教学体系。

根据其教学目的,柏氏吸收和发展了智者的‘三艺’及斯巴达的军事体育课程,也总结了雅典的教学实践经验,在教育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四科”(算术、几何、天文、音乐),其后便成了古希腊课程体系的主干和导源,支配了欧洲的中等与高等教育达1500年之久。

柏拉图认为,每门学科均有其独特的功能,凡有所学,皆会促成性格的发展。

在17岁之前,广泛而全面的学科内容是为了培养公民的一般素养,而对于未来的哲学家来讲,前面所述的各门学科都是学习辩证法必不可少的知识准备。

文法和修辞是研究哲学的基础;算术是为了锻炼人的分析与思考能力:学习几何、天文,对于航海、行军作战、观测气候、探索宇宙十分重要;学习音乐则是为了培养军人的勇敢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同时,他还很重视选择和净化各种教材,如语言、故事、神话、史诗等,使其符合道德要求,以促进儿童心智之发展。

就教学方法而言,柏拉图师承苏格拉底的问答法,把回忆已有知识的过程视为一种教学和启发的过程。

他反对用强制性手段灌输知识,提倡通过问答形式,提出问题,揭露矛盾,然后进行分析、归纳、综合、判断,最后得出结论。

理性的训练是柏拉图教学思想的主要特色。

在教学过程中,柏拉图始终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为最终目标的。

在《理想国》中,他多次使用了“反思”(reflection)和“沉思”(contemplation)两词,认为关于理性的知识唯有凭借反思、沉思才能真正融会贯通,达到举一反三。

感觉的作用只限于现象的理解,并不能成为获得理念的工具。

因此,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心思凝聚,学思结合,从一个理念到达另一个理念,并最终归给为理念。

教师要善于点悟、启发、诱导学生进入这种境界,使他们在“苦思冥想”后“顿开茅塞”,喜获“理性之乐”。

这与苏格拉底的助产术有异曲同工之妙。

柏拉图的教学思想几乎涉及到教学领域中的所有重要方法。

他第一个确定了心理学的基本划分,并使之与教学密切联系起来。

他继承并发展了斯巴达的依据年龄特征划分教学阶段的教学理论,在教学的具体内容、形式、方法和手段上则更多地总结与采用了雅典的经验,提出了全面、和谐发展的课程体系。

他十分注重在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强调探讨事物的本质,这些都给了后世教育家们以巨大的影响和启迪。

但是,柏拉图夸大了理性发展在教学中的意义。

他主张的通过回忆和沉思冥想以致知的教学过程,反映了其对掌握知识理解中的唯心主义倾向。

特别是他把理性绝对化、孤立化,使感觉和理性之间对立起来的思想,以致成了中世纪经院派教条主义教学方法的理论基础。

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前322) Aristoteles 古希腊斯吉塔拉人,是世界古代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之一。

亚里士多德是柏拉图的学生,亚历山大的老师。

公元前335年,他在雅典办了一所叫吕克昂的学校,被称为逍遥学派。

马克思曾称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家中最博学的人物,恩格斯称他是古代的黑格尔。

亚里斯多德师承柏拉图,主张教育是国家的职能,学校应由国家管理。

他首先提出儿童身心发展阶段的思想;赞成雅典健美体格、和谐发展的教育,主张把天然素质,养成习惯、发展理性看作道德教育的三个源泉,但他反对女子教育,主张“文雅”教育,使教育服务于闲暇。

亚里士多德一生勤奋治学,从事的学术研究涉及到逻辑学、修辞学、物理学、生物学、教育学、心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美学等,写下了大量的著作,他的著作是古代的百科全书,据说有四百到一千部,主要有《工具论》、《形而上学》、《物理学》、《伦理学》、《政治学》、《诗学》等。

他的思想对人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创立了形式逻辑学,丰富和发展了哲学的各个分支学科,对科学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有关家的名言 近代中国

蔡元培(1868年1月11日-1940年3月5日),字鹤卿,又字仲申、民友、孑民,乳名阿培,并曾化名蔡振、周子余,浙江绍兴山阴县(今绍兴县)人,革命家、教育家、政治家。

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1916年至192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革新北大,开“学术”与“自由”之风;1920年至1930年,蔡元培同时兼任中法大学校长。

教育论著有《蔡元培教育文选》、《蔡元培教育论著选》、《中国伦理学史等》。

徐特立(1877年2月1日-1968年11月28日),原名懋恂,字师陶,中国革命家和教育家,湖南善化(今长沙县江背镇)人。

毛泽东和田汉等著名人士的老师。

有《徐特立教育文集》、《徐特立文集》。

徐特立名言 实事求是,不自以为是。

陶行知(1891年10月18日-1946年7月25日)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著有《中国教育改造》、《中国大众教育问题》、《古庙敲钟录》等“人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 ——陶行知黄炎培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爱国主义者和民主主义教育家,是中国近代职业教育的创始人和理论家,他以毕生精力奉献于中国的职业教育事业,为改革脱离社会生活和生产的传统教育,建设中国的职业教育,作出过重要贡献。

著作有《黄炎培考察教育日记》、《新大陆之教育》、《东南洋之新教育》、《中国商战失败史》(合作)、《中国教育史要》、《黄海环游记》、《断肠集》、《蜀道》、《抗战以来》、《延安归来》、《学校教育采用实用主义之商榷》、《黄炎培教育考察日记》、《中华职业教育社宣言书》、《八十年来》、《南洋华侨教育商榷书》、《我之人生观与吾人从事职业教育之基本理论》、《中国关税史料》、《对外贸易史料》、《淞沪抗日史料》,诗集《断肠集》、《苞桑集初稿》、《红桑》等。

“凡用教育方法,使人人获得生活的供给及乐趣,一面尽其对群众之义务,此教育名曰职业教育。

”胡适(1891.12.17—1962.2.24),汉族,安徽绩溪上庄村人。

现代著名学者、诗人、历史家、文学家、哲学家。

因提倡文学革命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

原名嗣穈,学名洪骍,字希疆,后改名胡适,字适之,笔名天风、藏晖等,其中,适与适之之名与字,乃取自当时盛行的达尔文学说“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典故。

毕生倡言“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言必有证”的治学方法,以及认真的作事,严肃的作人的做人之道。

〔著〕《中国哲学史大纲》《尝试集》《戴东原的哲学》等。

杨贤江(1895-1931) 著名教育家,南高师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者。

字英父,1895年生于浙江省余姚县(今慈溪市长河镇贤江村人)。

主要著作:《教育史 ABC》《新教育大纲》

中国哲学史名言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