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句子网

爱情语录 伤感语录 搞笑语录 名人语录 祝福语录 一句话语录 励志语录

拗九节送给长辈祝福语简短

拗九节感恩作文600

正月廿九日是福州特有的传统节日“拗九节”,又称“孝九节”。

每年的这一天总会让福州人心底泛起甜蜜、绵长的思绪。

  拗九节故事清人施鸿保《闽杂记》记载,来源于“目连僧救母之遗,故亦称孝子粥”。

古时候有一个叫目连的人,其母青提生前凶恶,凶悍的赶走登门化缘的僧尼,死后被关在地狱里受刑,变成饿鬼。

目连探监时送给母亲的食物,均被狱卒吃掉。

无奈之下他想了个办法,用荸荠、红糖、花生、糯米等混合起来煮成甜粥,比撒上黑芝麻。

狱卒看到这一碗黑乎乎的东西,以为很脏,便不再阻挠,青提才吃到儿子送来的粥。

这天正好是正月廿九,目连的母亲这年也正好二十九岁。

乡人感叹目连孝心,仿其孝行,每年正月廿九日煮“拗九粥”孝敬双亲及邻里长辈,并相沿成俗。

  这个故事,不禁让我回想起一次下雨天妈妈带病冒雨送伞的事……  那是“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夏天里的一个上午,太阳火辣辣地炙烤着大地,正在吃早饭的我的,想:今天太阳挺大的,把书包里的伞放在家里吧。

于是,我便按想的做了。

老天偏偏与我对着干,选在我放学时请乌云弟弟来做客。

霎时间下起了倾盆大雨,没带伞的我开始有些后悔了。

  此时,妈妈的身影缓缓地挪进我的眼帘,我想:这不会是做梦吧

妈妈发高烧了,怎么可能出门呢

便有意识地捏了一下自己,呀

真疼

这不是做梦

我急忙跑至妈妈跟前,接过伞,妈妈的额头上显然又多了几条皱纹,一股暖流涌进我心窝。

  这时我忽然想到了什么,拔腿朝办公室跑去,向老师请了个假,老师问我为什么,我说:“照顾妈妈,爸爸不在家,妈妈生病了,还来接我。

”老师微笑的点了点头说:“涌涛,你长大了

”老师的话意味深长。

当时我并不理解,直到现在我才明白老师到底想说什么,她想说:“涌涛,你学会感恩了

其实感恩很简单,但同时它也不简单

”老师的话,我至今难忘。

  闽中本地人迷信认为,人的一生中逢九难过,九岁、十九岁、二十九岁……或是九的倍数:十八岁、二十七岁、三十六岁……遇到这些岁数,这一年隐含坎坷,为此家人给他们煮太平面吃,以冲晦气,期冀顺利过九。

晚辈“送九”,祝长辈太平长寿。

  如果说,在历史的那一头,一个人,一件物,一则故事,成就了一个影响深远的习俗;那么也可以说,在拗九节正式推广后,一种文化的源头,一群志愿者,千万儿女诠释了榕城崭新的表情——和谐欢聚,让我们在正月廿九这一天,放飞感恩吧

  于是,我盼着这一天的到来,盼啊盼,终于让我盼来了

  今天是正月廿九“拗九节”,我心里早打起了主意:妈妈过一会儿会出门办事,趁着她出门不在家时……呵呵。

  不一会儿,妈妈悄悄的出门了,我目送妈妈走远后,便急急忙忙穿上鞋,跑到超市,买了荸荠、红糖、花生、糯米、桂圆、莲子、芝麻、红枣这八宝。

再加上马蹄、红豆、栗子这些干果,煮成香甜可口的拗九粥……回到家,便学起妈妈的样子开始煮粥。

正要开始煮时,我突然想起妈妈的方法:花生要去皮,桂圆要去壳,莲子要用水泡一会儿,泡的过程中要去苦芯,芝麻要放在太阳下晒一会儿或放在锅里炒一炒,才会香,糯米要用淘米碗洗一洗、泡一泡,红糖要刺成丝,红枣要切成三瓣,然后去壳。

我便按妈妈的方法做了,在做的过程中,我遇到了一些麻烦:莲子剥不开,红糖不容易刺成丝。

不过,为了这一天,孝敬母亲的这一天,这些困难是难不倒我的感恩之心的

莲子用水果刀刨开,红糖用刨刀挂成丝。

  一切困难都被我迎刃而解后,我开始煮粥了,先加上半锅水,然后把糯米、花生、莲子、红豆、马蹄倒入锅里,盖上锅盖,等50分钟左右,打开锅盖,用锅铲来回翻滚,避免黏在锅底,翻滚15分钟后,加入荸荠、红枣和栗子,在翻滚。

接下来,把火关了,加入红糖跟桂圆,再翻滚5分钟。

最后,出锅

撒上黑芝麻,一锅粥就煮好了。

这时妈妈恰恰好回来了。

她闻到了粥香,说:“啊,好香

”我立马盛了一碗,端至妈妈跟前,妈妈喝了一口粥说:“孩子,你懂事了

这粥真好喝

你从哪儿学会的

”我神秘地说:“不告诉你

”看着妈妈那灿烂的笑容,我心里比吃了蜜还甜。

原来,感恩如此“简单”。

  浓浓拗九节,深深感恩情

有没有关于拗九节的童谣啊

要读起来顺口的

从只会在襁褓中哇哇啼哭,到我们喃喃学语叫出第一声爸妈,到第一次踩着小脚丫跌跌撞撞地走路。

第一次背着书包走向学校,第一次拿回考试成绩,第一次离开父母……也许你从没注意到在这无数次的第一次中,在这漫长的成长道路上父母付出了多少心血倾注了多少爱。

你的每一次微笑,每一次成功,甚至是每一次失败,每一次犯错误父母都会牢牢记在心头,陪在你身边,给予你默默的支持…… 我们从哪里来

听到这个问题,大家肯定都会说,是父母把我们带到世界上来的。

是啊,十三年前的一天,我们的父母用泪水和幸福的笑容迎接了我们的到来。

从我们来到世上的那一刻起,父母们又多了一项繁重的工作——照顾我们。

尽管这是一种沉重的负担,但从婴儿的“哇哇”坠地到哺育我们长大成人,父母们花去了多少的心血与汗水,编织了多少个日日夜夜,父母们却毫无怨言。

小的时候,我总把父母对自己的爱当作天经地义,因为我不了解,也不知道父母的辛苦。

现在,我长大了,我知道该怀着一颗感恩之心去体谅父母,应该担当起,照顾、孝敬父母的责任。

可是又有多少人是把父母放在第一位的呢

有的人总是不断地报怨自己的父母这样不好,那样不对,对父母的行为和做法挑三拣四,横加指责,甚至于直接与父母顶撞

有些人不知道自己父母身体的健康状况,不记得自己父母的生日,有的连自己父母的工作单位在哪都不知道,想想看,父母为我们付出那么多精力和心血啊!我是女儿,父亲和母亲的脚都洗过。

给母亲洗脚是因为我深着母亲,想为母亲做点儿事儿。

母亲的脚不大,也就是穿三十六号鞋的样子,她的脚很软皮肤也很细腻,我给妈妈洗脚,水凉了就加一些热的……妈妈就抚摸着我的头说:“我的小姑娘长大了。

”我抬头看妈妈的时候她的眼中竟含着泪…… 给父亲洗脚是因为父亲大病卧床,母亲忙不过来。

父母的脚很大,我还记得父亲要穿四十二号的鞋,父母的脚可粗糙了。

我给父亲好好的泡了泡脚,给他刮了刮脚。

父亲因为病痛的折磨已经很久不笑了,可是那天父亲笑了,笑得像个小孩子…… 我永远爱着我的父亲母亲,也请朋友们用行动来报答父母对我们的爱……虽然我们永远无法还之万一,但我们还是要尽我们最大的努力……不要总是想着将来赚大钱来报答他们,他们没有太多时间,人生无常啊…… 再也不想看到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悲剧了…… 当我们遇到困难,能倾注所有一切来帮助我们的人,是父母。

当我们受到委屈,能耐心听我们哭诉的人,是父母。

当我们犯错误时,能毫不犹豫地原谅我们的人,是父母。

当我们取得成功,会衷心为我们庆祝,与我们分享喜悦的,是父母。

而现在我们远在外地学习,依然牵挂着我们还是父母。

生活并非想象中那样完美,父母的辛勤是我们无法体会的,我们虽不能与父母分担生活的艰辛、创业的艰难,但我们在生活上可以少让父母为自己操心。

当父母生病时,我们是否应担起责任,照顾父母

要知道,哪怕一句关心的话语,哪怕一碗自己泡好的方便面,都会慰藉父母曾为我们百般焦虑的心。

感恩的心的生活是美好的,生命犹如一张白纸,有了感恩的心,这纸上便会出现粉红.一生都怀抱感恩,纸的底色也便是粉红,也就有了美好的人生. 假如今天是我生命中的最后一天,我们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报答养我育我的父母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更何况父母为我们付出的不仅仅是“一滴水”,而是一片汪洋大海。

感恩,它虽说是一个行为动词,但它不止需要行动,更重要的是需要做到真心实意。

简单地说,感恩便是感激,发自内心的感激。

对联的选择题,就是给个上联,四个下联,选一个最合适的下联搭配,加答案啊

的正规名称叫楹联,俗称对子我国特有的一种汉语言文学形式,为社会层人士所喜闻乐见。

对联格律,概括起来,是六大要素,又叫“六相”,分叙如下:  一是字数要相等。

上联字数等于下联字数。

长联中上下联各分句字数分别相等。

有一种特殊情况,即上下联故意字数不等,如民国时某人讽袁世凯一联: “袁世凯千古;中国人民万岁。

”上联‘袁世凯’三个字和下联‘中国人民’四个字是对不起的,意思是袁世凯对不起中国人民。

  对联中允许出现叠字或重字,叠字与重字是对联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只是在重叠时要注意上下联相一致。

如明代顾宪成题无锡东林书院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但对联中应尽量避免“同位重字”和“异位重字”。

所谓同位重字,就是以同一个字在上下联同一个位置相对。

:所谓异位重字,就是同一个字出现在上下联不同的位置。

不过,有些虚词的同位重字是允许的,如杭州西湖葛岭联:  桃花流水之曲;  绿荫芳草之间。

  上下联“之”字同位重复,但因为是虚字,是可以的。

不过,有一种比较特殊的“异位互重”格式是允许的(称为“换位格”),如林森挽孙中山先生联::  一人千古;千古一人。

二是词性相当。

在现代汉语中,有两大词类,即实词和虚词。

前者包括:名词(含方位词)、动词、形容词(含颜色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

后者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象声词六类。

词性相当指上下联同一位置的词或词组应具有相同或相近词性。

首先是实对实,虚对虚规则,这是一个最为基本,含义也最宽泛的规则。

某些情况下只需遵循这一点即可。

其次词类对应规则,即上述12类词各自对应。

大多数情况下应遵循此规则。

再次是义类对应规则,义类对应,指将汉字中所表达的同一类型的事物放在一起对仗。

古人很早就注意到这一修辞方法。

特别是将名词部分分为许多小类,如.天文(日月风雨等)、 时令(年节朝夕等)、 地理(山风江河等)、官室(楼台门户等) 、草木(草木桃李等) 、飞禽(鸡鸟凤鹤等)等等。

最后是邻类对应规则,即门类相临近的字词可以互相通对。

如天文对时令、 天文对地理 、地理对宫室等等。

  三是结构相称。

所谓结构相称,指上下联语句的语法结构(或者说其词组和句式之结构)应当尽可能相同,也即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并列结构对并列结构,等等。

如李白题湖南岳阳楼联:  水天一色;  风月无边。

  此联上下联皆为主谓结构。

其中,“水天”对“风月”皆为并列结构,“一色”对“无边”皆为偏正结构。

  但在词性相当的情况下,有些较为近似或较为特殊的句式结构,其要求可以适当放宽。

  四是节奏相应。

就是上下联停顿的地方必需一致。

:如:  莫放 春秋 佳日过;最难 风雨 故人来。

  这是一副七字短联,上下联节奏完全相同,都是“二——二——三”。

比较长的对联,节奏也必须相应。

  五是平仄相谐。

什么是平仄

普通话的平仄归类,简言之,阴平、阳平为平,上声、去声为仄。

古四声中,平声为平,上、去、入声为仄。

平仄相谐包括两个方面:  (一)上下联平仄相反。

一般不要求字字相反,但应注意:上下联尾字(联脚)平仄应相反,并且上联为仄,下联为平; 词组末字或者节奏点上的字应平仄相反;长联中上下联每个分句的尾字(句脚)应平仄相反。

  (二)上下联各自句内平仄交替。

当代联家余德泉等总结了一套“马蹄韵规则。

简单说就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这样一直下去,犹如马蹄的节奏,如:  书山有路勤为径。

  ○○●●○○●  学海无涯苦作舟。

  ●●○○●●○  (○为平,●为仄。

学字按《平水韵部》为入声)  对联平仄问题不是绝对的,在许多情况下可以变通。

如对联中出现叠字、复字、回文、谐趣、音韵等等,可以视具体情况而定。

有的因联意需要时也可以例外。

  六是内容相关。

什么是对联

就是既“对”又“联”。

上面说到的字数相等、词性相当、结构相同、节奏相应和平仄相谐都是“对”,还差一个“联”。

“联”就是要内容相关。

一副对联的上下联之间,内容应当相关,如果上下联各写一个不相关的事物,两者不能照映、贯通、呼应,则不能算一副合格的对联,甚至不能算作对联。

  但对联的任何规则都有例外,“内容相关”也是如此。

对联中有两类极特殊的对联。

一是无情对,上下联逐字逐词对仗工整,但内容毫不相关(或有似是而非的联系),上下联联意对比能造成意想不到趣味性。

如:  树已半寻休纵斧;  果然一点不相干。

  上下联中,“树”、“果”皆草木类;“已”、“然”皆虚字;“半”、“一”皆数字;“寻”、“点”皆转义为动词;“休”、“不”皆虚字;“纵”、“相”皆虚字;“斧”、“干”则为古代兵器。

全联以口语对诗句,更显出乎意料之趣味。

  二是分咏格诗钟。

上下联分别咏出不相干的两个事物;逐字逐词对仗工整;通过联意从某一点上把两件事物关连起来。

分咏格诗钟有些类似无情对,还类似谜语,但不同点也很多,有兴趣的联友可作进一步研习。

  楹联强调内容相关,但又禁忌同义相对,称为“合掌”。

所谓忌同义相对,指上下联相对的语句,其意思应尽量避免雷同,如“旭日”对“朝阳”、“史册”对“汗青”、“神州千古秀”对“赤县万年春”、“生意兴隆通四海”对“财源茂盛达三江”等,就属合掌。

当然,个别非中心词语的合掌,或者合掌部分在联中比重很小,无伤大雅。

[编辑本段]【对联之习俗】    春联对联作为一种习俗,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5年国务院把楹联习俗列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有关介绍和评定文字如下:  楹联习俗源于我国古代汉语的对偶现象,西晋时期(290年左右),出现合律讲究的对句,可视为其形成的重要标志。

在一千七百余年的历史传衍过程中,楹联与骈赋、律诗等传统文体形式互相影响、借鉴,历北宋、明、清三次重要发展时期,形式日益多样,文化积淀逐渐丰厚。

楹联有偶语、俪辞、联语等通称,以“对联”称之,则肇始于明代。

  楹联以“副”为量词,一般以两行文句为一副,并列竖排展示,自上而下读,先右后左,右边为上联,左边为下联。

楹联属格律文学,有种种讲究,但无字数和句数的限制,少则一字,多至千言。

上下对举、字数相等、词性相同、平仄相对、辞法相应、节律对拍、形对义联是其文体特性,其中尤以声律的平仄与词性的对仗为关捩。

楹联言简意赅,雅俗共赏,人称“诗中之诗”。

  楹联以文字为内容、以书法为载体,制品种类繁多,包括纸裱、镜框、木刻、石刻、竹刻等。

在楹联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大量的相关著述,各类楹联典籍数以万计。

  楹联应用广泛,除名胜宫殿、亭台楼阁、厅堂书屋悬挂外,还广泛应用于节庆、题赠、祝贺、哀挽、陵墓等场合。

依据功用之不同,它可分为春联、寿联、风景名胜联、自题联及各种技巧联等。

  楹联习俗在华人乃至全球使用汉语的地区以及与汉语汉字有文化渊源的民族中传承、流播,对于弘扬中华民族文化有着重大价值。

  对联习俗主要包括如下几种:  春联习俗。

春联古称春贴,是一年一度新春佳节时书写张贴的一种时令对联。

春联习俗起源于五代,至宋代已成形,明代已很普遍。

在湖南,贴春联是春节文化中的一种重要习俗。

春联具有祝颂性、时效性和针对性特点,并突出一个“春”字。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

“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

  婚联习俗。

婚联是为庆贺结婚之喜而撰写对联,通常张贴于婚娶之家的大门、洞房门、厅堂或妆奁堂上。

其内容多是对结婚双方的热情赞美和良好祝福,带有浓烈的吉祥、喜庆色彩。

  寿联习俗。

寿联是为过寿的人祝寿专用的对联,其内容一般是评赞过寿者的功业才能、道德文章、祝福过寿者多福高寿,美满幸福,具有热烈而庄敬的感情色彩。

  挽联习俗。

挽联,有的地方叫丧联,系由挽词演变而来,是一种人们用于对先人、死者表示缅怀、寄托哀思的对联。

往往贴在门口、骨灰盒两侧、追悼会会场两侧、花圈上,一般用白纸配黑字,具有肃穆、庄严和沉痛的感情色彩。

透过联语,唤起人们对死者的追念和尊敬之情。

[编辑本段]【对联之起源】  哲学探源:楹联者,对仗之文学也。

这种语言文字的平行对称,与哲学中所谓“太极生两仪”,即把世界万事万物分为相互对称的阴阳两半,在思维本质上极为相通。

因此,我们可以说,中国楹联的哲学渊源及深层民族文化心理,就是阴阳二元观念。

阴阳二元论,是古代中国人世界观的基础。

以阴阳二元观念去把握事物,是古代中国人思维方法。

这种阴阳二元的思想观念渊源甚远,《易经》中的卦象符号,即由阴阳两爻组成,《易传》谓:“一阴一阳之谓道。

”老子也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老子》第42章。

)荀子则认为:“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合而变化起。

”(《荀子?礼论》)《黄老帛书》则称:“天地之道,有左有右,有阴有阳。

”这种阴阳观念,不仅是一种抽象概念,而且广泛地浸润到古代中国人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万事万物的认识和解释中。

《周易?序卦传》“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有礼仪有所措。

”《易传》中,分别以各种具体事物象征阴阳二爻。

阴代表坤、地、女、妇、子、臣、腹、下、北、风、水、泽、花、黑白、柔顺等;与此相对应,阳则代表乾、天、男、父、君、首、上、南、雷、火、山、果、赤黄、刚健等。

这种无所不在的阴阳观念,深入到了汉民族的潜意识之中,从而成为一种民族的集体无意识。

而阴阳观念表现在民族心理上,重要的特征之一,就是对以“两”、“对”的形式特征出现的事物的执着和迷恋。

“物生在两……,体有左右,各有妃藕。

”(《左传?昭公三十二年》)“天下的道路,只是一个包两个。

”(《朱子语类》卷九十三)“成熟、新生,二者于义为对。

对待之文,自太极出两仪后,无事无物不然;日用、寒暑、昼夜,以及人事之万有——生死、贵贱、贫富、尊卑、上下、长短、远近、新旧、大小、香臭、深浅、明暗,种种两端,不可枚举。

” (叶燮:《原诗》外篇)这种根源于阴阳二元论世界观偏爱成双结对的民族心理,是对偶句式得以产生并流行的深层原因之一。

前人的许多论述,也注意到了这种联系。

《文心雕龙?丽辞》: 造物赋形,支体必双;神理为用,事不孤立。

夫心生文辞,运裁百虑。

高下相须,自然成对。

……体植必两,辞动有配。

……   语言寻根:一副标准的楹联,它最本质的特征是“对仗”。

当它用口头表达时,是语言对仗,当它写出来时,是文字对仗。

语言对仗的含义是什么呢

通常我们提到要求字数相等、词性相对、平仄相拗、句法相同这四项,四项中最关键的是字数相等和平仄相拗,这里的字数相等,不同于英语的“单词数”相等,其实质上是“音节”相等。

即一个音节对应一个音节。

在英语中,单词“car”与“jeep”在数量上是相等的,但音节不相等。

而汉语“kǎchē”与“jīpǔ”,数量相等又音节相等。

汉语之所以能实现“音节”相等,是因为汉语是以单音节为基本单位的语言。

音节、语素、文字三位一体。

汉语每个音节独立性强,都有确定的长度和音调,音调古有平、上、去、入四声,今有阳平、阴平、上声、去声四声,皆分平仄两大类。

平对仄即谓相拗。

这样,汉语的语素与语素之间(即字与字之间)就能建立起字数相等、平仄相谐的对仗关系。

而英语中,即使事物的名称、概念能够相对,单词的数量和词性能够相对,两个句子的句式能够相对,但其音节长短不一,独立性弱,可自由拼读,又无声调,故无法相对。

楹联大多数是写成文字,并且很多时候还要书写、悬挂或镌刻在其它建筑物或器物上。

因此,楹联对仗的第二层即是所谓文字相对。

文字相对意味着楹联不仅是语言艺术,又是装饰艺术。

作为装饰艺术的一副楹联,要求整齐对称,给人一种和谐对称之美。

汉字又恰好具备实现整齐对称的条件,它是以个体方块形式而存在的,方方正正,整整齐齐,在书写中各自占有相等的空间位置。

它具有可读性,又具可视性。

其方块构形,既有美学的原则,又包含着力学的要求。

它无论是横写与竖排,都能显得疏密有致,整齐美观。

而英文呢,它是拼音文字,每个单词长短不一,只表音,不表义,更无可视性,只能横排,不能竖排,无法从形体上实现真正的对称。

下面试举两个意思相同的中英文对偶句进行比较,以进一步说明为何只有汉语才有真正的对仗,而英文和其他拼音文字则不能。

趣味对联】  谐趣联用途广泛。

它或褒扬、或鞭挞;或讽刺、或赞美;或鼓励、或自勉……现撷取一二:(1)清末政治腐败,卖官鬻爵成风。

某城中一中药商人花巨款买了个四品官,穿上了青天褂,时人不齿,作无情对讽之曰:“四品青天褂,六味地黄丸。

”  (2)近人何颜生,清末任甘肃布政使时,有留学归来一唐姓翰林在给他的信函中误将“秋辇”写成“秋辈”,又将“追究”的“究”错为“宄”。

何即以一联嘲讽:“辇辈同车,夫夫竟作非非想。

究宄异穴,九九难将八八除。

”  (3)黑白难分,教我怎知南北;青黄不接,向你借点东西。

  这里有则故事。

一位富秀才与一个穷秀才是朋友,一天富秀才晚上到院中散步,外面漆黑一团,伸手不见五指。

于是随口吟出上联,但却怎么也想不出下联了。

此时,穷秀才前来敲门,说道:“青黄不接,向你借点东西。

”富秀才一听,忙说“这个好说,你先把我的上联对出来。

”说完,穷秀才说“小弟进门时不是对出来了吗?”富秀才一想,果然是这样,于是乐得哈哈大笑!  (4)拆字联:闲(闲)看门中月,思耕心上田。

  (5)拆字联:古木枯,此木成柴;女子好,少女尤妙。

  (6)月照纱窗,个个孔明诸葛(格)亮  风送幽香,郁郁畹华梅兰芳。

  (7)两舟并进,橹速(鲁肃)不如帆快(樊哙)  八音齐鸣,笛清(狄青)难比箫和(萧何)  (8)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东当铺,西当铺,东西当铺当东西。

  此联是闻名的方位联。

上联是清朝皇帝乾隆所作,下联是纪晓岚即兴所对。

南通州,即今日江苏省南通市,北通州,即今日北京市通州区。

“南北通州通南北”,是说乘船沿着大运河就可以畅通无阻地从南到北或从北到南。

“东当铺,西当铺”,是纪晓岚看到街上的当铺很多,灵机一动对出来的,“东西当铺当东西”,前一个东西为方位,后一个东西表示物体,此为借对。

后来,有一书生认为纪晓岚所对下联并不太好,有些俗气 。

于是他对出了一个下联:“春读书,秋读书,春秋读书读春秋。

”果然比纪联儒雅一些。

后一个春秋是指孔子修订的儒家经典之作《春秋》。

另外,还有一位澳门人对出:“东望洋,西望洋,东西望洋望东西。

”这里的“东望洋”、“西望洋”,都是澳门的地名,更显贴切。

  (10)坐南朝北吃西瓜,皮向东扔;由上向下读左传,书往右翻。

  这副对联若仅从思想内容上看并无多大意义,若从形式上看还有些意思。

上联是说一个人在夏天靠着南墙吃西瓜的情景,把南北西东四个方位词占全了。

下联则独辟蹊径,用上下左右来对,描绘出读“左传”,书往右翻的状态,恰如其份,毫无做作之感,令人称奇。

  (11)北斗七星,水底连天十四点;南楼孤雁,月中带影一双飞。

  相传,林则徐幼时到姑父家串亲戚,恰逢几位诗人与徐的姑夫一起连诗对句。

一诗翁想考一考林的学问,便出了一上联,聪明的林则徐立即对出下联。

上联是说,天上北斗七星,是七颗星星,倒映在静静的湖中便成十四点了。

下联是说,南楼的孤雁虽然是一只,但在明月照映之下,“带影”便成为“一双飞”了。

这副联反映了少年林则徐的聪颖机智,博学多才。

[编辑本段]【对联的分类、规范与创作方法】  一、对联的分类   清朝梁章钜的《楹联丛话》、《楹联续话》、《楹联三话》把对联分成十个门类,即故事、应制、庙寺、廨宇、胜迹、格言、佳话、挽词、集句、杂缀。

民国年间出版的《楹联集成》将对联分成二十个类别,即庆贺、哀挽、廨宇、学校、商业、会馆、祠庙、寺院、剧场、第宅、园墅、岁时、名胜、投赠、香艳、集字、集句、滑稽、白话、杂俎。

这两种分类方法都是以实用范围来划分的,但后者比前者类别分得更细。

如果按对联的文字结构、修辞技巧、逻辑关系来分类,就有四、五十种。

例如:   1.对偶形式:言对、事对、正对、反对、工对、宽对、流水对、回文对、顶针对等。

  2.修辞手法:比喻、夸张、反诘、双关、设问、谐音。

  3.用字技巧:嵌字、隐字、复字、叠字、偏旁、析字、拆字、数字等。

  4.逻辑结构:并列、转折、选择、因果。

  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的进一步发达,对联的科目将会更多,更为齐全和完善。

  二、对联的规范与创作   顾名思义,对联是要成“对”的,即由上联和下联所组成。

上下联字数必须相等,内容上也要求一致,亦即是要上下联能“联”起来,两句不相关联的句子随便组合在一起不能成为对联。

对联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内容复杂,形式多样,对仗、平仄亦要求严格,本书将根据对联的规范,讲述与解析创作方法,供学撰联者参考。

  对联一般都是竖写,上联末字(仄声)贴在右边(上手),下联末字(平声)贴在左边(下手)。

  对联的对仗,虽然与诗有相同之处,但它比诗要求更严。

对联有宽对和狭对之分。

宽对只要求上下联内容有联系即可成联,而狭对则要严格按《笠翁对韵》的标准来撰写。

不过在实用对联中,采用宽对较多,而狭对则往往因为对仗的要求太严,束缚了人们的思维,有因文害意之嫌,故而很少应用。

  三、汉语四声与对联   对联的平仄规律,与诗基本相同,一殷套用诗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基本法则。

  如何断定对联的上下联呢

除从联文的内容中去辨别,更为重要的是从联文字尾的平仄声去判定。

对联严格规定上联末字用仄声,下联末字用平声。

后人称这种规则为仄起平落。

必须注意的是: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四声”有些不同。

自从推广汉语拼音化,和以北京语音为全国通用语言以后,同一汉字的平仄发生了变化。

如按《佩文韵府》音韵标准的四声是平、上、去、入。

平声列为“平”,上、去、入都归纳进了“仄”。

按北京语调,则分成阴平、阳平、上声、去声,这样一来,平声字多了,没有“入”声,把一部分去入声字归入了平声,这是学习撰联的同志值得注意的。

古来有很多语言学者对古汉语四声,作了较为详尽的阐述,如释真空在《玉钥匙歌诀》一书中,作了如下的分析:   1.平——平声平道莫低昂。

读时发音平和、尾音长,有余韵。

  2.上——上声高呼猛烈强。

读音响亮,声音短促,无尾音。

  3.去——去声分明哀远道。

去声读音宛转,尾音短,高昂。

  4.入——入声短促急收藏。

入声读音质朴而急,收音短促,低沉,无尾音。

  一般说来,平声字音平和,有较长的尾音。

仄声字尾音短促,或者无尾音。

近代语言学家刘半农先生,首先肯定了释真空对于古汉语四声的分析是正确的。

半农先生又根据自己的研究所得,作了补充,他说:“平声平去,曲折最少,习称为平衡调。

上去两声曲折最多,或上升,或下降,或降升,或升降。

应为非平衡调。

入声最短,称促调。

”半农先生的论述,简单而明了。

张世禄先生更为简要地将平上去入四声,分成两大类,平声是长音步所在,仄声是短音步所在,平仄主要是长与短的区别。

笔者还认为,古汉语四声,除了有长音步和短音步之分外,读音高低也是大相径庭的,如以:“东董冻笃”为例,从平声起,音阶逐渐升高,至去声达到顶峰,亦即第三声读音最高。

入声一落千丈,音量低短而简捷。

简言之:平声哀而安,上声厉而举,去声清而远,入声直而促。

上列散论,只是一般方法,读者可在学习和实践中再行验证。

  为了练习辨别四声的本领,古人列举了如下三十二个字,作为平仄基本知识锻炼的文字,只要能够熟练地掌握这些字的平仄,那么其他字的平仄,就可触类旁通,一读即知了。

  1.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

这十个数字按次序分别为:入去平去上入入入上入。

  2.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这十字的平仄分别为:入入上平去上平平平上。

  3.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

这十二字分别为:上上平上平上上去平上入上。

  以北京语调来标注汉语的四声,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都是从古汉语的四声演变发展而来,人们在断定对联平仄时,还习惯地以古汉语四声作为标准。

现在除了校正发音以外,很少用现代汉语的四声来作对、写诗、填词。

但随着普通话的推广,和时间的推移,现代汉语的四声,终究为人们所接受。

  4.必须知道:有些汉字,历来是平仄互用,可作平声,也可作仄声,如看、教、为、思、傍……略举数例如下:   (1)“看”作平声: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2)“看”作仄声:梅子流酸溅齿牙,芭蕉分绿上窗纱;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3)“教”作平声:樱杏桃榴次第开,故教一一傍窗栽;毵毵竹影依依柳,分得清阴入户来。

  (4)“教”作仄声:粉笔生涯亦快哉,因材施教育良材;满园桃李生机鬯,化雨春风次第开。

  (5)“为”作平声: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6)“为”作仄声:本为汉王建大功,未将自我置胸中;早知兔绝终烹狗,悔不淮阴坐钓终。

  四、对联的词组结构   对联除要求押韵和对仗外,词组和结构也是有一定规则的。

如:   摇红;   涤翠。

  (单组,二字结构)   谦受益;   满招损。

  (单组,三字结构)   知足常乐;   能忍自安。

  (单组,四字结构)   栀放同心结;   莲开并蒂花。

  (单组,五字结构)   丛桂一枝香满;   昆山片玉连城。

  (复组,六字结构)   春江桃叶莺啼湿;   夜雨梅花蝶梦寒。

  (复组,七字结构)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复组,八字结构)   把古往今来,重新说起;   将悲欢离合,再叙从头。

  (复组,九字结构)   虎贲三千,直抵幽燕之地;   龙飞九五,重开大宋之天。

  (复组,十字结构)   四万青钱,明月清风今有价;   一双白璧,诗人名将古无俦。

  (复组,十一字结构)   天地启宏慈,赤子苍头同感戴;   古今垂旷典,九州万国被恩荣。

  (复组,十二字结构)   对联上下联的词组和结构,应保持一致和统一,上联是动宾结构,下联也就必须是动宾结构的词组,如“摇红;涤翠。

”上联是偏正词组,下联也必须以偏正词组与之相对,如“同心结”与“并蒂花”,就是相同的词组结构。

在谋篇布局对联词组时,一定要注意上下联的词组结构必须相同,这亦是对联作者必须遵循的一条重要规则。

[编辑本段]【关于对联起源的其它说法】  对联起源秦朝,古时称为桃符。

关于我国最早的楹联,谭蝉雪先生在《文史知识》1991年第四期上撰文指出,我国最早的楹帖出现在唐代。

她以莫高窟藏经洞出土的卷号为斯坦因0610号敦煌遗书为据:   岁日:三阳始布,四序初开。

  福庆初新,寿禄延长。

  又:三阳□始,四序来祥。

  福延新日,庆寿无疆。

  立春日:铜浑初庆垫,玉律始调阳。

  五福除三祸,万古□(殓)百殃。

  宝鸡能僻(辟)恶,瑞燕解呈祥。

  立春□(著)户上,富贵子孙昌。

  又:三阳始布,四猛(孟)初开。

  □□故往,逐吉新来。

  年年多庆,月月无灾。

  鸡□辟恶,燕复宜财。

  门神护卫,厉鬼藏埋。

  门书左右,吾傥康哉

  实际上,这只是现存最早的对联,对联起源于律诗,实际上是以讹传讹的现象,是纪晓岚一厢情愿的猜测(见《楹联丛话》卷之一开篇云:“尝闻纪文达师言:楹帖始于桃符,蜀孟昶‘余庆’‘长春’一联最古。

”),  《声调谱》作者赵执信明确指出:“两句为联,四句为绝(句),始于六朝,元(原)非近体。

”王夫之说,对联源于律诗的说法,好比“断头刖足,残人生理”------《清诗话》  对联源于中国文字语音的对称性,出现应该在周朝以前,造纸术和书法的发展,使对联成为独立文体。

  涂怀珵 先生重申“正是对联成全了骈文和律诗”,正因为对联的二元化布局,才能促成四声二元化,形成所谓平仄。

四声是用完全归纳法归纳出来的,  平仄是用不完全归纳法归纳出来的(见何伟棠《永明到近体》),陈学易主主张“格律遵循 但求对仗工与稳 技巧活用,不计四声仄与平。

”江苏省对联学会会长陈德树主张把对联分为散联,通联,律联,中山大学教授周锡(韦复)pò提倡,在创作中,应考虑格律和材料的兼容性

给爷爷奶奶的贺卡怎么写

亲爱的爷爷奶奶你们好,很长时间没看到你了确实挺想你的。

在新的一年里我祝爷爷奶奶新年快乐,身体健康,万事如意,越来越漂亮。

赞颂三八妇女节诗歌

1、三八妇女节 ——献给母亲的歌 踏着春的气息 这个美好的日子 走向您,走向我 我的心潮像大海一样激情磅礴 好想为您唱一曲颂歌 我不是歌唱家,我不是诗人 我不会把动人的旋律谱写,诗篇吟哦 我缺少闪光的灵感,天才的思维 我惭愧最深沉的爱不能用涓涓细流诉说 可是今天, 我要为您献上一首心歌 愿我的歌,化作针线 为您缝合绽裂的伤口 愿我的歌,化作雨珠 为您滋润喉嗓的干渴 愿我的歌,化作云朵 为您的生活献上芳香 原我的歌,化作云霞 为您折射太阳的光泽 是您 给了我跳动的脉搏 是您 给了我儿时的欢乐 是您 教我面对逆境时从容不迫 2、母亲 岁月爬上你的额头, 时光驶过我的双肩, 晨光中,你绽放动人的微笑, 还有一条条沧桑, 托起我稚嫩的翅膀。

那香甜可口的饭菜, 那温绵柔软的毛衣; 那孜孜不倦的教诲; 生活的情结与我紧密相连, 在溶入血液里, 在渗入骨髓里, 在涌入心窝里, 你的爱让我动容。

我终于知道这个世界上还有那么一样东西, 比长江之水更加源绵不绝, 比黄河之势更加摄人心魄; 比松柏之绿更加坚韧长青; 那就是你的爱, 你深沉的爱, 无私的爱, 我的母亲。

3、双手 我不懂你给我的一切 你来为我擦亮双眼 于是 世界就展现在我的眼前 我开始绕这陌生的人生街道 却总能看到有一双大手在护通导行 我追赶这那双大手 抚摸着上面布满的历史沧桑 然而 不禁感叹未能挽回的了时光 就是这一双渴望的眼睛 你不曾停过脚步 还要继续走着 也不知道什么是终点 你的灵魂已经脱离了身躯 灵魂是感觉不到疲惫的? 世界终究还是会被眼睛收聚 走过的街道就不会再陌生 看着那双美丽的大手 眼睛是乎感到模糊不定


拗九节送给长辈祝福语简短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