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句子网

爱情语录 伤感语录 搞笑语录 名人语录 祝福语录 一句话语录 励志语录

听不懂川普闹笑话台词

方言闹出的笑话

一个在北京的四川打工者生病了去医院,医生问他怎么了,哪儿不舒服,他回答说“我凉到了”(当时他用的是川普)意思是“我感冒了”而医生却听成“他娘到了”。

然后他又想问医生问题,就说:医生,我想亲吻(请问)你一哈。

这个医生是个女同志,所以还吓了一跳。

终于说清楚了以后,他想上厕所,又问:你们医院的茅嘶(厕所)在哪个塌塌(哪儿)。

结果医生很惊讶说:你认识我们医院的毛师傅吗

有两个云南人到北京去玩,听说北京烤鸭很出名,就决定去吃.刚坐下其中一个就对服务员说:去那两只烤鸭来甩甩!等了一会,他们见那个服务员提了一只烤鸭在他们面前晃了晃,就走了.有一个等及了,就把服务员叫来问为什么不给他们上烤鸭,那个服务员说:你不是叫我提有只烤鸭来甩甩的么 ? 注:(甩甩在云南方言中指的是吃) 老董是河南人,来到南方吃早点,一进门就问:小姐.睡觉(水饺)多少钱一晚(碗)?服务员很不高兴,就说:没有.只有馒头.老董说了:哦,摸摸(馍馍)也行.服务员极为恼怒,骂到:流氓!老董极为惊讶:六毛?太便宜了! 某士兵被俘虏了,长官答应满足他3个愿望再杀他. 士兵说我要和我的马说几句话.敌人答应了. 次日,马回来了,带回来一个美女.士兵和女的共渡良宵. 长官说还有两个愿望,士兵说我 要和我的马说几句话.敌人答应了. 次日,马回来了,又带回来一个美女.士兵又兔琅?捕闪枷? 长官说你还有最后一个愿望.士兵还是说我要和我的马说几句话. 长官很奇怪就前去马厩偷听.看士到士兵揪着马耳朵,大叫:我是叫你去带一个女(旅)的人来,不是一个女的人! 有些广西人讲普通话,咬字不准,常常带明显的地方口音!普通的是将:空读成公,口读成狗,风读疯,由此闹出以下 笑话 有朋友远到,一般吃饭必上一盘田螺,主人夹起一颗一看说:公的!便弃之,又夹起一个又道:又是公的!嘴里不短嘀 咕:又是公的!朋友非常惊讶,心想:厉害!广西人厉害!连田螺的公母都看的出来! 也是请朋友吃饭,广西人有点感冒,发现自己坐在空调风口下,便说:我感冒,不能坐在疯狗边.讲完就换坐了,朋友 不乐意了,啥意思?我是疯狗?? 一个湖南口音很重的乡长到村了作报告: 不要酱瓜,我捡个狗屎给你们舔舔...... (翻译:不要讲话,我讲个故事给你们听听.......)

为什么四川人说不好普通话

在四川流行一顺口溜:“天不怕,地不怕,就怕四川人说普通话。

”是说四川人说不好普通话,将四川人说的普通话称为‘川普’或‘’。

典型的如下两段:“狗日的耗子,把我家的洋碱(肥皂)咬了一个缺缺(缺口)。

”还有一段四川山区欢迎的:“翻迎歌星,来到我们山喀喀

(欢迎歌星,来到我们山区)”将四川土话用普通话的调子说出来,让人听了笑破肚。

传说成都人吵架,爱用川普。

如果一个人用成都腔的椒盐普通骂对方,对方也不示弱,便用自贡腔川普回击,结果两方都嘲笑对方的椒盐川普可笑。

于是双方一笑泯恩仇,和好如初,成为开发川普应用的新领域。

其实这些都是四川人自己编来嘲笑自己说普通话的,外省人并不这样认为。

在外省人面前,我们的普通话无论说得再差,别人都不会嘲笑;相反,他们会觉得比说好懂些。

其它南方人说普通话时都带有本地口音,不仅是四川人这样。

经过专业训练的四川人,普通话都说得很好。

一般四川人说普通话之所以椒盐,是因为没有经过正规训练,只是模仿广播电视、电影及老师的普通话而已。

一,由声调差异闹笑话 四川话属北方语系,大多数字发音与普通话同,但声调有差异。

所以许多人说普通话,以为变变声调就行了,但对声调往往拿不准,闹出笑话难免。

一个化学教师讲课时说普通话,闹过不少笑话:一次讲到辨别‘强弱碱’时向学生提问,学生回答错了,老师生气地问道:“你这是强碱吗

”谁知一不留神将‘碱’的声调弄错,让学生听起像“你这是强奸吗

”,引起满堂哄笑。

歌剧中有一个情节:抓江队长(江姐),结果抓住一个地主老财: 警察局长问:“你就是江队长

” 地主老财答道:“我就是蒋对章嘛

” 这‘江队长’与‘蒋对章’拼音完全相同,就是声调不同。

在此‘官话’与四川话碰撞,闹出一个大笑话,将警察的无能,地主乡绅的愚昧,刻画得淋漓尽致

对四川话与普通话声调的差异搞不清,这正是一般四川人说不好普通话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难辨的发音差异 四川人说不好普通话的重要原因还在于,大部分地区所使用的四川话没有平舌和翘舌之分,基本上把普通话中翘舌音念为平舌音,比如:智商普通话为[zhìshāng],四川话为[zǐsāng] (音同“字桑”);超市普通话为[chāoshì],四川话为[cáosǐ](音同“操四”);支持普通话为[zhīchí],四川话为[zīci](音同“资瓷”)。

为此,许多四川人在电脑上用拼音打字,弄不清卷舌不卷舌,常用尝试法,浪费不少时间,但说话时就会露马脚。

此乃四川人说不好普通话的原因之二也。

在四川话 (但不包括成都话) 中以鼻音“n”开头的音节中,如果韵母不是“i”开头(如“i”或者“in”),则“n”都通读为“l”。

如“南方”,四川话中音同“兰方”;‘宁夏’读成‘林下’;‘农’读成‘龙’等,还有‘拉,’与‘娜’,据自己透露,她在考时老师考她的普通话,在说自己的名字时就戳了拐,将‘’说成‘谢拉’

普通话的wu音,四川话都发音为vu,如“五”、“雾”不分;hu变化为fu,‘呼喊’发音为‘夫喊’,‘似乎’读成‘似福’;在四川一些地区,还将‘f’’、‘h’混淆,乃至颠倒,如川北有些地区将“花”念成“发”、“黄”读成“房”、“非”发音称“灰”,如嘲笑这些地方说话段子:黄子上有个房猫儿(房子上有个黄猫儿)、菜籽发发灰房(菜籽花花非黄)等。

此外,普通话中大部分声母后的e,四川人都读成''o'',如:哥哥(gege)读成(gogo),上课(shangke)读成(shangko)等等。

这些声母或韵母的发音习惯造成四川人说普通话的第三大障碍。

发音差异也会闹笑话,如四川话中‘瑞’发音为‘睡’,还有个老笑话: 一个人名叫‘熊启瑞’,在出差住旅馆时向老板打招呼,说第二天要早起赶路,怕到时醒不过来,希望值班人员到时喊他起床(那时房间里没有电话)。

老板说没有问题。

当晚熊启瑞先生就放心睡觉。

结果到他睡得正香时,被一阵喊声惊醒。

只听有人叫道:“棱起睡

棱起睡

”熊启瑞先生很生气,想道:“这个旅馆才怪哦,别个啷个睡关他屁事,为啥非要棱起睡不可

”于是不管那人叫,继续睡他的觉,结果一觉睡到大天亮,错过了他赶路的班车。

他很生气地去质问老板,老板把值班人员叫来训斥,那值班人员说:“我按时喊了的,你不是能启税先生吗

我喊你几次你都不答应,我以为你醒了,就没有再喊了。

”原来那人在夜间将‘熊’字看成‘能’字。

而四川话中‘能’读成‘棱’,‘瑞’、‘睡’、‘税’同音,因而闹出笑话。

三,土话俚语成椒盐 一般四川人说不好普通话的第四个原因是,习惯了说俚语或土话,而将之纳入自己认为的普通话中,以为变一下声调就行,这是‘川普’椒盐的重要原因。

比如四川话中的‘灰面’、‘纸飞’、‘倒拐子’、‘客西头儿’、‘’等,北方人就不懂那是指‘面粉’、‘纸片’、‘手肘’、膝盖、蜻蜓等。

四川人说普通话只要注意,不要将俚语土话纳入普通话中,外省人不会听不懂,相反会觉得比说四川话好懂得多。

除要注意不说土话俚语外,切莫将那些四川话中特有的语气词混入普通话,否则会让外省人摸不着头脑。

笔者将这些四川话中特有的一些语气词列入下: 哦(语调上扬)——表肯定语气,是这样。

啊(语调下降)——表肯定语气,不错,是这样。

是唦(两音都拖长)——表肯定语气,绝对正确。

“唦”有的写成“撒”。

嗦(发音so),疑问,并且马上肯定。

例如:原来在这个地方嗦

喃——呢的另外读音,表疑问,自问。

例如:咋个这些人都跑过来了喃,消息够灵通的嘛

兮——语气词,那样子的:“你觉不觉得他有点神经兮兮

”“脏兮兮的。

”“瓜兮兮的” 绰绰(coco)——哪个样子。

神绰绰的(精神病样子),哈(傻的四川发音)绰绰的。

嘎 ——是这样么

单独用表示肯定。

如:你是这样说的,嘎。

哈(轻声)——疑问。

自问自答。

轻度肯定。

如:“格是哈”

-是不是

是么

如:“军医哈”-是军医吧

是军医。

这些四川特有的语气词,非常丰富,比普通话和北京话多多了。

这种语气词善于表达微妙的意思,是普通话和其它方言所不及的。

所以四川人要顽强地保护自己的这些特色语言。

只要对外说普通话时不将这些方言土语纳入,四川人说起普通话来就不会太差

四川方言笑话大全爆笑

1、先说通话的由来(参3)2、各民族的传说3、普通话前身是北方官员的官话,因为北京做过多朝,官话也就更接近北京话,今天南京方言不像其他苏南地区,也因为南京做过多朝首都,有点接近官话。

“普通话”一词,是朱文熊于1906年首次提出的,后来瞿秋白等也曾提出“普通话”的说法,并与茅盾就普通话的实际所指展开争论。

经“五四”以来的白话文运动、大众语运动和国语运动,北京语音的地位得到确立并巩固下来。

新中国成立后,1955年举行的“全国文字改革会议”上,张奚若在大会主题报告中说明:汉民族共同语早已存在,现在定名为普通话,需进一步规范,确定标准。

“这种事实上已经逐渐形成的汉民族共同语是什么呢

这就是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的普通话。

”“为简便起见,这种民族共同语也可以就叫普通话。

” 1956年2月6日,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中,对普通话的含义作了增补和完善,正式确定普通话“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

“普通话”一词开始以明确的内涵被广泛应用。

4、56各民族都是一家人,我们都说普通话

求四川笑话

麻雀和乌鸦一起摆龙门阵。

麻雀说:你是啥子鸟哦

乌鸦说:我是凤凰噻

麻雀:哪有你龟儿子这么黑的凤凰哦

乌鸦:你晓得个铲铲,老子是烧锅炉的凤凰噻。

笑话二:一天,我们正议论姚明是如何如何高时,我身旁平时最爱抬杠的四川PLMM又抬杠了:“姚明算什么高,我们家乡有个人比他高多了” “谁

”我们齐声惊问。

“乐山大佛”她得意地说。

众人都晕,有两个戴眼镜的眼镜都掉了下来…… 一GG不服气:“不就七十多米吗……” 却被这个四川MM打断:“才七十多米吗

” 另一人很有把握地说:“是71米。

” 所以说,你们这些人连一些基本常识都不懂”这个MM振振有辞,“人家坐着是71米,那么站起来呢

” 众人跌倒在地…… “你倒是让他站起来呀

”这个GG还是不服气。

“咳,人家在江边一坐就是一千多年,风吹雨淋的,早得关节炎了。

有本事你去坐几年试试

” 众人彻底无语了……笑话四:有个老师给学生安排的作业是用“恳求”和“要求”造句。

作业本交上来后,其中一生答:昨天妈妈炖了一锅猪脚,还没熟的时候爸爸吃了一块,说:“恳求不动”。

妈妈说:“要求你啃

”笑话五:飞机剧烈抖动。

空姐:各位乘客,飞机遭出问题老,两个发动机坏老,我们可能要晚点哈。

乘客:背你妈的时,浪个搞的嘛,如果四个发动机全遭老,我们不是要在天上过夜哟.笑话六:飞机上人声鼎沸,有人扛着蛇皮口袋,有人拎着活鸡活鸭,安检员满头大汗:背篼,要补票哈,超重老。

凭啥子嘛

上回两麻袋洋芋都让我过切老哒嘛。

另一个乘客凑过来:来来来,兄弟伙,抽根烟,看哈我这几袋活鸡浪个办,如果机舱摆不下逗绑到机翅膀上算球老,反正它们自己也飞得起,又不耗飞机的油……

教育是父母给女儿最好的嫁妆,这句话你怎么看

1901年9月清廷实行“新政”后,各地封疆大吏纷纷上奏,重提改革科举,恢复经济特科,1904年,清廷颁布《奏定学堂章程》,此时,科举考试已改八股为策论,但尚未废除。

因科举为利禄所在,人们趋之若骛,新式学校难以发展,因此清廷诏准袁世凯、张之洞所奏,将育人、取才合于学校一途。

至此,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最终被废除,科举取士与学校教育实现了彻底分离。

那么这最后一次科举,考的什么呢

时间: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 转自铁血社区 ]考题:顺天府(策论):题1.《汉初驰商贾之律论》题2.《东汉中兴功臣多习儒术论》题3.《龚遂治渤海虞诩治朝歌论》题4.《隋唐二史不为王通立传论》[ 转自铁血社区 ]题5.《吴兢上贞观政要张九龄上千秋金鉴司马光上资治通鉴真德秀上大学衍义论》其他各省:河南《中州形势论》陕西《王猛治秦论》山西《韩信引兵下井陉如陈余用李左车策信将何以待之论》湖南《夏少康年四十以一成一旅致中兴论》[ 转自铁血社区 post_9109365_1.html/ ]广东《武以侠犯禁论》山东,《辽金元开国兵力论》公元1903年,农历癸卯年。

这一年的考试特别多。

因受庚子之乱影响,前一次科举考试被八国联军推迟了两年。

所以1903年这一年,不仅在三月举行了“补行辛丑壬寅恩正并科会试”,五月举行了殿试,六月举行了经济特科考试,到了八月(1903年9月底至10月初),各省又举行了恩科乡试。

有清一朝一共举行了112次乡试,其中恩科26次。

所谓恩科,是因某种原因即时性开设的科举考试。

清朝恩科往往有三种情况:第一是皇帝的登基大典;第二是皇太后、皇上生日所开的万寿恩科;第三是借政治或军事上的胜利而特开的恩科。

按照这种划分标准,1903年癸卯恩科就属于第二种情况:下一年的十月初十,是慈禧老佛爷的七十大寿,在“人生七十古来稀”的中国古代社会,七旬是个非常值得庆贺的年龄,故以开科取士来显示“老佛爷”的恩隆优渥。

与往年的科举考试不同,1901年,被八国联军刺激后的清政府推行“新政”,科举考试的试题也进行了重大改革,废除八股文,出题范围也不再局限于“四书五经”。

改革后的科举考试,不管乡试、会试,都仍考三场,第一场试中国政治、史事论五篇,第二场试各国政治、艺学策五篇,第三场试《四书》义二篇、《五经》义一篇。

“以上一切考试均不准用八股文程式,策论均应切实敷陈,不得仍前空衍剽窃。

”废除八股,采纳现实问题为考试题目,这是极为重大的变动。

从各省乡试的考题看,的确大多结合新学和时务,关注历史与现实的联系。

其中,顺天府(北京地区)乡试历来都是全国之观瞻,其考题也被认为是最能代表朝廷的风向标。

以策论为例,五道题目分别为:《汉初驰商贾之律论》《东汉中兴功臣多习儒术论》《龚遂治渤海虞诩治朝歌论》《隋唐二史不为王通立传论》《吴兢上贞观政要张九龄上千秋金鉴司马光上资治通鉴真德秀上大学衍义论》。

《汉初驰商贾之律论》,显然与拟议中的放宽经济自由密切相关;《东汉中兴功臣多习儒术论》《龚遂治渤海虞诩治朝歌论》,也能看出当时清廷统治面临巨大困难,亟需中兴之策。

[ 转自铁血社区 ]至于其他省份就各有特色了。

有些是地域特色,比如河南考的是《中州形势论》,就是说河南这个地方的位置如何重要,而陕西考的是《王猛治秦论》,前秦的丞相是如何治理陕西的;有的考军事,比如山西的考题是《韩信引兵下井陉如陈余用李左车策信将何以待之论》,意思就是如果当年的陈余用李左车之计,韩信该如何应对

还有的省的考题联系到了实际情况,比如广东的考题是《武以侠犯禁论》,这也许是因为当时广东革命党的暗杀之风太烈了。

最有意思的是湖南的考题,《夏少康年四十以一成一旅致中兴论》,说的历史就是夏朝的姒少康,虽然已经40岁了,只有一块很小的领地,500个士兵,就完成了夏朝的中兴大业。

这看起来很像在说,当今光绪皇上,虽然年纪小了,也没什么势力,也能“崛起”,简直是不把慈禧放在眼里。

最诡异的是山东的考题《辽金元开国兵力论》,搁早些年,大概就要兴起一场文字狱了吧。

考题虽然求新,但考试的人多半还是学的旧学,于是就不免闹笑话。

比如河南乡试中,第二场第五题有“普相卑斯马克”一词,很多人都认为“卑斯”是地名,“马克”则是人名。

还有自认为懂得西学的认为,“卑斯马克一人耳,德国宰相卑斯麦之弟,马克曾为某学堂教习,擢为普相,不明政治就德国请教其兄卑斯麦,遂得名传一时云云”。

会试古今中外,内政外交什么都要懂一点[ 转自铁血社区 ]考时:光绪三十年(1904年)四月初十考点:由于京师贡院毁于庚子拳乱之时,故时会试改在开封举行。

考题:第一场:史论5篇:1.“周唐外重内轻,秦魏外轻内重各有得论”;2.“贾谊五饵三表之说,班固讥其疏。

然秦穆尝用之以霸西戎,中行说亦以戒单于,其说未尝不效论”;[ 转自铁血社区 post_9109365_1.html/ ]3.“诸葛亮无申商之心而用其术,王安石用申商之实而讳其名论”;4.“裴度奏宰相宜招延四方贤才与参谋请于私第见客论”;5.“北宋结金以图燕赵,南宋助元以攻蔡论”。

第二场:考各国政治,艺学策五道:1.“学堂之设,其旨有三,所以陶铸国民,造就人才,振兴实业。

国民不能自立,必立学以教之,使皆有善良之德,忠爱之心,自养之技能,必需之知识,盖东西各国所同,日本则尤注重尚武之精神,此陶铸国民之教育也。

讲求政治,法律,理财,外交诸专门,以备任使,此造就人才之教育也。

分设农,工,商,矿诸学,以期富国利民,此振兴实业之教育也。

三者孰为最急策”。

2.“泰西外交政策往往借保全土地之名而收利益之实。

盍缕举近百年来历史以证明其事策”。

[ 转自铁血社区 ]3.“日本变法之初,聘用西人而国以日强,埃及用外国人至千余员,遂至失财政裁判之权而国以不振。

试详言其得失利弊策”。

4.“周礼言农政最详,诸子有农家之学。

近时各国研究农务,多以人事转移气候,其要曰土地,曰资本,曰劳力,而能善用此三者,实资智识。

方今修明学制,列为专科,冀存要术之遗。

试陈教农之策”。

5.“美国禁止华工,久成苛例,今届十年期满,亟宜援引公法,驳正原约,以期保护侨民策”。

第三场:《四书》《五经》义首题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义”;次题为:“中立而不倚强哉矫义”;[ 转自铁血社区 ]三题为:“致天下之民,聚天下自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义”。

乡试得中,就是举人了。

第一名称为“解元”,第二名称亚元,第三、四、五名称经魁,第六名称亚魁,其余称文魁,国家还会颁给20两牌坊银和顶戴衣帽匾额。

匾额悬挂住宅大门之上,牌坊立在门前。

到了第二年,新科举人就可以去京城参加礼部会试了。

会试也是三年一次,在京城贡院举行,一般在三月,所以也称春试(春闱)。

考试规则和内容与乡试相同,唯一的区别就是会试第一场考《四书》的三题由皇帝钦命。

会试放榜,中试者称贡士,第一名称会元。

1904年的会试,因为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后的破坏,加上几年前“公车上书”的影响,就移到了河南开封举行。

史论五篇,其实就是让考生以古论今,考的是历史和政治。

第一题说“外重内轻”和“内轻外重”,说的不是国内国外,而是藩镇的问题,谈论的是中央和地方的制衡。

唐朝后期藩镇尾大不掉,中央虚弱,酿成大乱,但毕竟延续了300多年,但秦朝和曹操的魏国,实行的都是内重外轻,却都不过几十年。

那么,朝廷应该如何选择

第二题,就是如何对付外来的强敌了。

“五饵三表”是贾谊给汉文帝的抵御匈奴的建议,用先进生产力和礼物让外敌臣服,而秦穆公霸西戎则靠的是实力。

究竟应该如何应付外敌

[ 转自铁血社区 post_9109365_1.html/ ]第三题,说的就是变法了。

戊戌变法于6年前就失败了,不过这在当时还是敏感话题。

诸葛亮入川实行严刑峻法,但他只是为了让社会安定。

到了王安石推行新法时,因为有很多阻力,便不得不讳称变法二字。

这道题的焦点,也就是面对国家萎靡不振的情形,要不要用“变法”这个猛药

第四题是个典故。

唐德宗年间,皇帝身体不好,裴度就上了道奏折,说能不能让四方贤才和大臣们直接到宰相府讨论国事。

这里谈的是如何举贤,国君和宰相应该如何分权的问题。

第五题就是外交问题了。

北宋与金国结盟,想打垮辽国拿回燕赵之地,后来南宋又与元联合攻打金国,都没有得到好结果。

那么,应当如何远交近攻

为了对付日本,要不要结交俄国

史论偏重的是考生的宏观思路,接下来的五道时务策考题考察的就是考生的实际执政能力了,看看他们能不能处理各方面的具体问题,其中包括经济、管理、地理、法律等诸多问题。

第一题说的是教育,是先对国民进行德育、体育教育,还是先让他们学习技术或者经营商业

第二题表达的其实是清廷自己的困惑。

为什么那些强国,把我们打败了,却不要我们割让土地,只要求通商

不占土地究竟能获得什么利益

中国人的传统思维就是攒钱,买地,当地主,收地租。

但外国的玩法却不这样,靠着商品的流通就能获得更大的利益。

[ 转自铁血社区 ]第三题是参考国外的管理经验了。

日本聘用外国人管理国家很成功,埃及聘用外国人就失败,那么究竟应不应该请外国人来中国当公务员

这其实是决策权与行政权的问题。

第四题开始关注农业问题。

应该如何实行农业政策

其实考题里就说清楚了,设立农业学堂,翻译西方农书,善用资本和人力。

第五题关注中国海外侨民问题。

1882年美国通过排华法案,大量华人受到打击,那么应该如何援引国际法,保护我国的侨民呢

时务策之后,就是传统的经义考题了。

这是古代科举考试中的重要文体,萌芽于汉唐,形成于北宋,到了明代,就是广为人知的“八股文”了。

经义考察的就是考生对传统经典的熟悉程度,对圣人的话能不能有新的见解。

首题出自《大学》,暗含中国传统的礼教治国的观点和教化之道的含义。

次题出自《中庸》,说的是为人处世,始终要有自己坚持的原则,不偏不倚,其中“中立”二字,暗含当时中国的外交态度。

三题出自《周易》,原本是讲中国最早的集市,这里其实是让考生阐述商品的流通之道。

最后会元之选落在两个人头上,其一为福建闽县人林志烜;其二为湖南茶陵人谭廷闿。

两人学问,家世相当:小林子是晚清名臣林则徐的族人,老谭是前两广总督谭钟麟的爱子。

两厢比较,朝中还是湖南人比较有面子,主考之一的张百熙,湖南长沙人,出来说了几句:[ 转自铁血社区 ]“吾乡二百余年,三鼎甲具备,独少会元。

场中得湖南一卷,写作俱佳,以正大光明次序论,吾班次第二,例中会魁,科举将停,机会难在,情商裕相,庶使吾乡科名免有缺陷。

”于是首席主考裕德卖了一个人情给他,另外两位考官戴鸿慈,陆润庠也无异议,遂点了谭廷闿。

殿试题目就是一篇文章,关键能给皇帝出主意考时:光绪三十年五月二十一(1904年7月4日)考点:保和殿[ 转自铁血社区 post_9109365_1.html/ ]考题:策题四道:1.“世局日变,任事需才,学堂,警察,交涉,工艺诸政,皆非不学之人所能董理。

将欲任以繁剧,必先扩其见闻,陶成之责,是在长官。

顾各省设馆课吏,多属具文,上以诚求,下以伪应。

宜筹良法,以振策之”。

2.“汉唐以来兵制,以今日情势证之欤”。

3.古之理财,与各国之预算决算有异同否“。

4.“士习之邪正,视乎教育之得失。

古者司徒修明礼教,以选士,俊士,造士为任官之法。

汉重明经,复设孝廉贤良诸科,其时贾董之徒最称渊茂。

东汉之士以节义相高,论者或病其清议标榜,果定评欤唐初文学最盛,中叶以后,干进者至有求知己与温卷之名,隆替盛衰之故,试探其原。

……今欲使四海之内,邪慝不兴,正学日著,其道何之从

”[ 转自铁血社区 ]会试之后,还有复试。

清初本没有复试,但是发生过舞弊案,所以加了一场复试检查考生的水平,一篇八股文,一首试帖诗,只考一天。

通过复试的考生才能参加殿试。

1904年7月4日清晨,在礼部会试中选拔出来的273名贡士,从中左门进入保和殿,历经点名、散卷、赞律、行礼等种种仪式礼节,准备参加名义上由皇帝主考的殿试。

殿试一般是在会试放榜一月后举行。

清代的殿试只考时务策一道题,着重考察考生的实际能力。

虽然看起来只有一道题,可应对起来并不轻松。

清承明制,殿试只考一题,是从朱元璋开始的。

那时殿试的试题也比较简单,一般只有一百多字,之后的皇帝就越来越“啰嗦”了。

到了清末,甚至达到一千多字。

发问的形式差不多,先回顾历史,一般是说完远古的尧、舜、禹三代,再说汉、唐、宋。

之后便是阐述现在艰难的时局,说说皇帝自己的见解,再问问考生:这应该如何应对呢

归根结底,殿试考的就是历史,皇帝相信“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再加上“世上无新事”,所有的事情都在历史上发生过了,所以历史上面对难题是如何应对,现在就应该如何应对。

重要的是,一道试题并不意味着只问一个问题,其中要涵盖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各方面的很多问题。

比如顺治三年,策问的主要内容就包括了革弊求新、吏治、求贤、满汉关系等多个内容,到了顺治四年又增加了财政税收的问题(足饷与累民之关系),到了顺治六年,又问考生如何处理地荒民逃的问题。

到了康熙主持殿试,他关注的就主要是民生和吏治了。

那时的官场已经开始腐化,一遇灾荒百姓苦不堪言。

更大的难题是治理泛滥的黄河,所以康熙九年的殿试第一次问到如何治河,治河这一问题又在其后殿试多次出现。

[ 转自铁血社区 ]到了康熙后期,他又开始提到“君臣一体”。

这是因为他废黜又复立太子,发现朝中朋党之风盛行。

朋党之风愈演愈烈,到了雍正一朝的殿试,几乎都要谈到“君臣一体”。

到了这时,政治僵化,殿试也慢慢变成走过场了。

对于考生来说,最好的办法就是拍马屁,不提任何实际的意见。

而评定一个考卷的好坏,最重要的便是书法了,定字必正体、文必到行,工整有格,不容疏忽。

1904年这场最后的殿试,登基已经三十年的光绪皇帝提出了4个问题。

不过那时执掌朝政的还是慈禧,这4个问题也许是慈禧想问的。

首先是求贤,新设的部门需要很多专业人才,这些人才如何养成

然后是兵制,汉唐以来各朝实行的兵制各不相同,各有利弊,但是现在国外的士大夫也习武(练体育),我们的国家是不是也应当像那样培养尚武的风气

第三就是财政问题了,自古以来中国就有桑弘羊这样的理财专家,这些理财专家的方法和现今外国采用的“预算”办法,有何异同

最后的问题是,现今有那么多西洋的“邪慝”思想在国内流传,怎么能正本清源,将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发扬光大

最后,刘春霖成为科举考试的最后一个状元。

他工于书法,尤擅小楷。

据说,他之所以被选为状元,是因为当年大旱,阅卷官就把他推荐上去了,看到他的名字,慈禧就点了他。


听不懂川普闹笑话台词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