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句子网

爱情语录 伤感语录 搞笑语录 名人语录 祝福语录 一句话语录 励志语录

明治天皇 名言 小学

太郎是什么意思

福田定一,其笔名乃取自“远不及司马迁之太郎”之意。

的祖父本是个日本算术家,但他于明治初年迁至大阪改行从商,贩卖糕饼 。

他父亲则在大阪当开业药剂师。

在最具商人气息的地方从商,最重要的即是要具备理性的经营头脑 。

这个特性影响极为深远,在他的小说中,经常以冷静、理性的历史观来审查主观的、非理性的意识型态。

因此,有人称他的历史小说为“非意识型态”的历史小说。

从十三岁开始,即经常到大阪市立图书馆博览群书,至他大学毕业时,几乎已经读完图书馆的藏书。

其好友寺内大吉(作家)回忆说,司马辽太郎在报社上班时曾经住过他家,他每天要到报社上班时,总是撕下一页百科全书来背诵。

他十八岁时进入大阪(今)蒙古语科就读,名作家陈舜臣是高他一年的学长(印度语科)。

二十一岁(一九四三年)时被征调到中国东北的战车连队。

他大学时代的专攻(蒙古语)以及后来的中国经验,无形中影响了他的写作风格。

本来日本作家并不擅长描写大时代的社会动态,若是以读俄国小说或是法国小说的态度来读日本小说一定大为失望,因为日本作家只擅于描写内心的感受以及身边的琐事,名之为“私小说”,并自认为是日本小说的特色。

吾人若看了的小说再去看“私小说”,肯定打瞌睡。

然而司马辽太郎的小说却具有从天空俯瞰大时代动态的特质,也因为这个特质吸引了无数的日本读者。

笔者认为他这特质与他的蒙古语学有莫大的关系。

因为住在沙漠中的民族,为了要辨识方向,寻找水源,他们关心视界以外的世界,因此总是将视点如老鹰般高悬在天空中某一点往下俯瞰。

这种观点自然与属于森林文化的日本观点大相迳庭。

事实上司马辽太郎极喜欢蒙古,他除了到蒙古旅游外,早期的作品如“波斯的幻术师”、“戈壁的匈奴”,以及晚年的“鞑靼疾风录”都是描写北方骑马民族的作品。

他从一九四六年(二十三岁)至一九六一年,先后在新日本新闻社及产经新闻社当记者。

这记者生涯可以说是他历史小说的原点。

三年前他曾经对他的朋友说:“若有来生,我还要当个新闻记者。

”可是他这个记者与大多数的记者不同,他永不厌倦地充实自己的知识,而且由于他隶属于文化部门,因此经常到各大学与寺院去采访,独自研读寺庙中所藏的古文书,并与大学教授结为好友。

通常的历史小说作家都只是搜集文献,考察当地风光,以作为写小说的准备工作。

而司马辽太郎不只如此,他至历史事件的发生地去,必定像个新闻记者般询问当地的居民:“你出生于何地

是否知道事件的传说

”换言之,他把事件的主角当作仍然活在该地一般。

他是个彻底的现场主义者。

他一定要到那块土地去,呼吸那里的空气。

他说过,有时从空气中能够发现重大的事实。

除了历史之外,他还研究地理学、地势学、交通地理学、人文地理学、人心地理学。

他认为,我们不能以一个地方的风土论断一个人,但是每个地方确实存在其风土特性。

亦即,每个人都具微量的风土特性,如果数十万人聚集起来即显现其特征来。

若是追溯其历史,则数百万人的特征聚集起来即更显着。

因此他举例说,阪本龙马的故乡土佐(现四国高知市),当地的人黑白分明,好诉讼,具平等思想。

近江(现滋贺县)人具商人天份,与华侨的习性相似,然明治时代之后,产业资本兴起,商业资本没落,因此近江商人也跟着没落。

伟大的作家大都极为注重人物背景的形象。

笔者在的草稿上发现他画着教堂、人物等具体的图画;黑泽明在拍电影前也会先画图来捕捉影像。

司马辽太郎曾经说过:“我在写作时,如果看不到那个人的脸,看不到那个人站的地方,那么我就无法写下去。

譬如说,我写时,写到有一个使者到他前面来。

此时,我虽然在小说中没写出来,可是我会想像的前面站着多少人

天气是阴是晴

这附近是否有松林

这松林是苍翠欲滴的幼松,还是苍劲挺拔的老松

”总之,他对鲜明的形象极为执着。

再举一例证明。

司马辽太郎曾对山崎正和说:“我写的小说,从一开始,我就打算写给外国人看。

我所谓的外国人,并不一定要真正的外国人,日本人也无所谓。

总而言之,我想像的读者是,对日本历史完全没有知识的人。

譬如说我写源义经(一一五九至一一八九年,平安末期至镰仓初期的武将)时,绝不以了解他生平的读者为对象去写。

”既然是以外国人为对象,那么要特别注重具体而详细的形象描写。

司马辽太郎虽然写过各种各样的历史小说,甚至也写过忍者小说,但是他最拿手的还是明治时代前后的历史小说。

换言之,他喜欢描写一个没没无闻的人在乱世中如何开创历史成为英雄,而明治时代正好是这样的一个时代,而且明治时代所留下的史料又最丰富。

由于他喜欢描写英雄,所以他小说中的人物大都是健康开朗的人物。

这与日本明治以后的小说不同, 例如所描写的人物多半是内省的厌世者,或是生活趋向破灭的人物。

而司马辽太郎的小说能够获得日本读者的喜爱,其理由之一,即能够消除日本民众日常生活中的压力,使精神生活得到净化。

他的小说也与写“眠狂四郎”的柴田链三郎的小说不同。

有一个评论家指出:“小说家好像是个病人,他向读者说,我这里痛,那里难过。

而评论家好像是个医生,他听病人诉说病情,帮他看病,帮他诊断。

可是司马辽太郎却是以医生的身分登场,日本突然产生这种作家,使我们一时不知所措。

若以旧有的观念来说,就好像一个没有小说家特质的人突然写起小说来。

” 虽然司马辽太郎喜欢描写英雄,但是他却认为日本没有真正的英雄。

他在与美籍日本文学家唐纳金 (Donald Keene)对谈时说:“源赖朝(一一四七至一一九九年,镰仓幕府的首代将军)是个伟大的政治家,但是没有人缘;源义经是个无聊的人物,但却大受欢迎。

(一八三0至一八七六年)也是相当伟大的政治家,然而日本人却喜欢稚儿气的西乡隆盛(一八二七至一八七七年)。

也就是说,政治原本是,但是日本人却喜欢女性的特质。

譬如说,西乡隆盛有时会写写诗,发表几句名言,结果比大久保更得人缘。

” 他又提到日本的政治家可分为受尊敬的政治家与受欢迎的政治家两类:“像胡作非为,可是大家都喜欢他。

而建立了江户体制,虽然他的功过见仁见智,但总之完成了政治家最重要的任务。

可是日本人却对他敬而远之。

如果你对日本人说,你像,两人一定吵起架来。

要是说,你像丰臣秀吉,那他就难掩喜悦之情。

” 司马辽太郎一生的作品无数,而且自一九六0年(三十七岁)之后,几乎年年得奖,宛如为他的作品设奖似的。

因其作品汗牛充栋,今仅以其得奖作品为中心简介于下:一九六0年以忍者小说“猫头鹰之城”获直木赏,一九六六年以“龙马风云录”、“盗国物语”获菊池宽赏。

“龙马风云录”是一本大河小说(即将时代、社会的变迁视同长江大河般描绘的长篇小说),书中每个人物都具鲜明深刻的个性与形象。

其主角阪本龙马(一八二五至一八六七年)是德川幕府末期的革命义士,虽然对明治政府成立有功,但最后被幕府官吏暗杀身亡。

龙马少年时,被称为爱哭鬼。

后来他学了北辰一刀流,得到下级武士的众望,成为他们的领导人物。

他在大变动的时代觉醒过来,体认到必须推翻幕府日本才能得救,于是乃毅然决然地脱离所属的土佐藩国,加入倒幕的行列。

后来他从革命义士逐渐成长为成熟的政治家。

龙马的行动犹如天马行空,最后他超越了国界,神游于拥抱全世界的梦想。

司马辽太郎本人也说:“日本历史当中,阪本龙马是最有魅力的人物。

” 一九六七年,司马辽太郎获大阪艺术赏,一九六八年“殉死”获每日艺术赏。

“殉死”的主角为被称为日本战神的乃木希典。

在日本人的心目中,乃木希典是日俄战争的英雄,当他听到明治天皇去世的噩耗时,也跟着自杀殉死。

因此他已经成为日本近代史中神话性的人物。

而司马辽太郎在“殉死”中却用冷静、客观的手法把乃木描写成一个“蠢将”。

在这之前,芥川龙之介也曾写过讽刺乃木的短篇小说“将军”。

芥川龙之介可以说向“战神”砍下第一刀,而司马辽太郎则是拿着关云长的青龙刀劈下致命的一击。

一九六九年司马辽太郎的“历史纪行”获文艺春秋读者赏。

一九七二年“人间日子”等作品获吉川英治文学赏。

同年出版“阪上之云”最后一卷。

“阪上之云”的主角有三人,即秋山好古、秋山真之两兄弟,以及真之的有人正冈子规。

本小说透过此三人的行动来描绘明治时代的青春期。

秋山好古后来成为陆军骑兵的创立人,真之则是日本海海战的名叁谋,子规成为近代俳句的开山组。

日本从幕藩体制进入近代国家的行列并没有想像中那么顺利,在这作品中,描绘着明治时期的人如何因应日清、日俄两战役。

司马辽太郎在此小说中探讨何谓日本的近代

明治时代的意义为何

此作品的高潮是在旅顺总攻击与日本海海战,我们从那里可以看到日本加入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渊源。

一九七六年其“空海之风景”等作品获艺术院恩赐赏,一九八0年出版“项羽与刘邦(上、中、下) ”单行本。

“项羽与刘邦”在“小说新潮”连载时,原名是“楚雨”,司马辽太郎从刘邦的大风歌中取出“风”字,用来表现在汉的根据地中原黄土地带吹起的干燥尘土,而“雨”则显现多湿的楚国风土。

他在此小说中,仍然不忘发挥其擅长的风土文明论。

一九八一年获选为艺术院会员,一九八二年“人之跫音”获读卖文学赏,一九八三年(六十岁)以“ 革新历史小说”之理由获朝日赏,一九八四年“街道漫步南蛮篇”获新潮日本文学大赏学艺赏,一九八六年获NHK放送文化赏,一九八七年“俄罗斯漫谈”获读卖文学赏,一九八八年“鞑靼疾风录”获大佛次郎赏,此小说也成为他最后一篇长篇小说。

一九九一年司马辽太郎获选为文化功劳者,一九九三年(七十岁)获颁代表日本人最高荣誉的文化勋章。

此外,从一九七一年开始,他在“周刊朝日”杂志上发表的游记“街道漫步”,至他去世为止,共连载一千一百四十六期,其中包括已在台湾出版的“台湾纪行”。

今年(一九九六)二月十二日因腹部大动脉瘤破裂,病死于大阪的医院,享年七十二岁。

病死前,他曾接受九小时的手术,然终回天乏术。

关于他的死,名动画作家宫崎骏发表感言说:“司马辽太郎一直思考着,为什么日本会产生如此愚蠢的‘昭和时代’。

现在日本更趋腐败没落,司马辽太郎已经看不到日本的没落光景,我为他感到欣慰。

日本昭和时期和平成时期的历史。

日本时期昭和时期是日本昭和在位期间使用号,时间为1926年12月25日1989年1月7日。

昭和年号取自《尚书》中的“百姓昭明,协和万邦”一句。

昭和时期是日本年号中所用时间最长的,合共64年;但由于开始时是年底、终结时是年初,所以若严格计算,则为62年又2周.昭和时期早期统治登基时的裕仁1926年裕仁登上皇位。

当时日本正日益民主化,于是裕仁采用昭和作为年号。

尽管年号中包含和平的含义,但日本却很快地走上了军事扩张之路。

随着1927年一场银行大危机,新上任的日本首相田中义一开始在中国东北扩张日本的军事势力。

裕仁致力于履行自己立宪君主的职责,很少过问内阁的政策,但他既不赞成也不反对扩张主义。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极端的民族主义者鼓吹对天皇要绝对服从,反对立宪民主制。

但他对军国主义分子十分赞赏,为日后战争爆发埋下了隐患. 1929年的经济大萧条进一步促进了日本军国主义和扩张主义的政策。

1931年日本侵略中国东北后,在那里建立了“满洲国”傀儡政权。

30年代,极端民族主义分子制造了一系列政治暗杀事件。

1932年5月15日犬养毅首相遭暗杀,标志着政党领导的内阁的结束和日益为军队控制的官僚内阁的开始。

这个独裁体制要求学校讲授绝对的爱国主义,他们强迫大学开除具有民主思想的教授。

1936年2月26日,“皇道派”极端狂热的法西斯主义少壮派军官发动的“二二六兵变”,在裕仁的严令下被严酷镇压,结果是日本军部内部的“北上派”和“南进派”内斗最终以裕仁支持的“南进派”获胜而结束,军部控制了政府,裕仁借此也绝对掌控了日本中央政府过去难以控制的日本军队。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统治1937年中日战争开始,日本很快吞并了大部分东亚地区,使其加入“共荣圈”。

裕仁被指责同意导致这场战争的对外政策,并批准东条英机与纳粹德国的希特勒、意大利的墨索里尼结成法西斯主义轴心国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亚洲战场的战争,侵略中国等国家。

有些人认为,在政府决定加入战争这件事上,裕仁作了正式的批示。

根据他对宪法的理解,他有义务支持内阁通过的政策。

1945年8月14日裕仁宣布无条件投降1941年12月8日日本突然袭击美国珍珠港海军基地,致使美国及其盟国加入对日本的战争。

1945年8月美国向日本投下两颗原子弹后,裕仁被要求参加战时最高国务会议的特别会议,以考虑和讨论美国及其盟国提出的投降条件,他和当时的首相铃木贯太郎主张日本投降。

由于委员会中的政治和军事成员就是否投降无法达成一致意见,首相要求天皇做出最后的决定。

裕仁同意投降接受波茨坦公告;其中“无条件投降”暗含一个条件:即不废除天皇。

8月15日,裕仁通过无线电广播史无前例地向日本民众解释了投降的原因。

此段广播被称为玉音放送,使用大量汉语文言的《终战诏书》使很多日本平民无法具体理解广播的内容。

1946年以后的统治战后,包括苏联在内的国家要求废除天皇,但是美国为防共产主义在亚洲散布,故需要在亚洲建立一个非共产的经济犟国,如果没有天皇,日本国内社会必然动汤,因为之前日本长期推行神话天皇、效忠天皇的教育,天皇已经成为多数日本人心中的精神支柱。

所以因美国策略上需要道格拉斯·麦克阿瑟将军和其他官员共同表示,裕仁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并不负主要责任。

这一观点得到了日本人民的极大欢迎。

1946年元旦,昭和天皇发布人间宣言,否定天皇的神圣地位,承认自己与平民百姓一样也是人,并不是神。

美国占领日本后,最高负责人道格拉斯·麦克阿瑟是实际上掌控有日本统治权的人。

在他的干预下,1947年通过新的日本国宪法,使天皇这一最高统治者的位置变为了一个国家的象征,而提出最高统治权归人民所有,真正实行立宪民主。

昭和天皇的晚年:会晤美国总统罗纳德·里根为了与宪法的变化相一致,战后裕仁把自己打扮为一位民主的君主:与平民会面,允许皇族成员被拍照。

他还访问过灾区,视察日本的战后建设。

他的皇位继承人明仁亲王也打破了传统,和一位普通女性结婚而不是贵族家庭成员。

1971年裕仁访问西欧,1975年访问美国,这是第一次以天皇的身份访问外国。

昭和天皇与靖国神社昭和天皇于战后曾八度参拜靖国神社,在1978年靖国神社合祀甲级战犯之后,就不再去参拜。

日本经济新闻报导(2006年7月20日)从前宫内厅长官富田朝彦的遗物笔记中发现,昭和天皇曾向富田表示,他因为对合祀作法不悦,因此停止参拜。

前宫内厅长官富田朝彦的遗物中,发现留有昭和天皇语录的二十多本笔记,其中于昭和天皇逝世的前一年,1988年4月28日的笔记中,记载有关昭和对靖国神社的看法。

昭和天皇当时曾说「靖国神社的筑波宫司(祭司)处理合祀问题很慎重,但是换上松平庆民宫内大臣的长子松平永芳担任宫司之后,他完全不了解他父亲爱好和平的想法,随即决定合祀,所以从那之后就不再去靖国参拜,那是我的信念.笔记中也记载昭和天皇于当年4月29日的生日记者会上,被询问到对大战的看法,昭和说,怎么说大战都是最不好的回忆。

会后昭和对富田表示,被问到对战争的感想时,我一心想表现出厌恶战争的心情.昭和天皇的战争责任裕仁天皇在位的62年时有史以来日本天皇统治最长的时期,也是一段经历了几大动乱和变化的时期。

对于昭和天皇的争议很多,有人认为他是日本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罪魁祸首,也有人认为他只是军部的傀儡,并无实权。

但是无可否认的是,他对军部的日益壮大视至不见,而且他是有权力去制裁不听指示的军人的,但他并没有去做,而是乐观其成。

裕仁有一句名言:“问题不在我们干了什么,而在于全世界对我们所干的事情有什么反应”,表示他最顾及的是自己的名声和责任.日本投降后,苏联、中国、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都将裕仁列为日本头号战犯。

英国首相艾德礼、苏联统帅斯大林分别致电麦克阿瑟,要求严惩战争罪犯裕仁天皇,建议经公审后绞死。

麦克阿瑟考虑到为了在远东扶植与苏联进行冷战的盟友,一个因审判处决天皇而陷入混乱的日本不利于美国的利益,而天皇制能起到凝聚日本保守反共势力的作用,因此麦克阿瑟本人支持放弃追究天皇的战争责任,就此给当时的美国总统杜鲁门急电报告:日本国民……对日本天皇崇敬备至,已达百余年之久。

在太平洋战争中,少数军国主义分子曾以此作为煽动民族主义的狂热手段,号召为天皇而自我牺牲。

而战后日本国民对裕仁天皇的崇拜有增无减,视如国神。

我认为,如果对裕仁天皇公审处决,必将使全日本国民信仰的支柱彻底崩溃,甚至在日本全国引起反对盟国的疯狂骚乱和暴动。

处决裕仁为日本举国所不容,我们重建和改造日本的前途则不堪设想,结果可能是历史的悲剧。

因而,我本人作为盟国驻日本国的全权代表,出于对日本国未来命运的考虑,决定对裕仁天皇免予战争责任的起诉。

如果盟国决定逮捕和作为战犯处决天皇,那么驻日盟军统帅部将需要增援100万作战部队…… 华盛顿很快回电同意麦克阿瑟的意见,于是麦克阿瑟颁布了盟军总司令部第一号令: 出于对日本前途和国民信仰的考虑,盟国决定对日本天皇裕仁不予追究发动战争的责任,不予起诉和逮捕。

今后裕仁的人身地位和人身自由,应与其他日本国民同样受到宪法的保护.裕仁天皇:发动侵略战争的罪魁祸首1931年,日军侵占了中国的东山省,裕仁天皇在给侵华日军的密电中下令他们“向前推进”。

侵华日军在中国扩大他们所谓的“圣战”,裕仁天皇亲自向日本将领们说:“在要害地区集中大量兵力实施压倒性的打击不是更好吗

”几个月后,心领神会的侵华日军制造了导致中国30万人遇害的南京大屠杀,1938年对中国发动全面侵略。

按照裕仁天皇的昭示,侵华日军“视所有年龄在15岁以上60负以下的中国男子为敌人”,因此这些中国平民都应该杀掉。

另外,在长达八年的抗战中,成千上万的中国士兵被日军俘虏,但到1945年日军投降的时候,只发现了56名战俘!1868年11月,明治天皇将都城由京都迁往江户,同时将江户改名为东京。

迁都东京后,明治政府大张旗鼓地开始了资产阶级改革,这就是日本历史上重要的“明治维新”。

明治维新以后的日本,不再是任由列强欺辱的封建小国,而是本身成为了帝国主义列强之一。

对沙皇俄国的宣战以及取得日俄战争的最后胜利,使日本的野心急速膨胀,最终走上了军国主义道路。

1926年,大正天皇没,皇太子裕仁登基,改年号“昭和”。

昭和时代初期,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扩张大规模展开。

1931年(昭和6年)秋,“九·一八”事变 爆发,日军侵占我国东北。

1937年(昭和12年)7月7日,日军挑起“芦沟桥事变”,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抗日战争爆发。

同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占领南京,发动长达6周、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 ”, 约30多万中国军民惨死在侵略者的屠刀之下。

1941年(昭和16年),日军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

这一系列战争,给中国、朝鲜、东南亚及太平洋地区的人民带来地狱般的灾难,同时,日本人民也承受着战争所带来的苦难。

而昭和天皇裕仁,对于这一系列战争的发动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1945年(昭和20年)8月15日,日军投降。

美军占领日本,改日本专制天皇制为君主立宪制,天皇作为日本的象征被保留下来。

1989年1月7日清晨,昭和天皇去世,前半段伴随着战争的阴影,日本国昭和六十四年(1989年),裕仁卒。

明仁即位,改元平成。

后半段构建了日本繁荣的基础的昭和时代降下帷幕。

同日,皇太子明仁继位,改年号“平成”。

平成纪年与公元纪年的换算方法是:平成纪年=公元纪年-1988年。

如:2006年-1988年=平成十八年。

1976年制订《防卫计划大纲》,提出防卫总体设想和扩军方针:保持均衡发展的防卫态势,坚持重视质量的建军原则,使之能独立应付有限的小规模战争。

至1990年已基本达到大纲所定指标。

1990年12月,日本内阁会议批准了新“中期防卫力量整备计划”(1991-1995年),规定5年军费总额为22.75万亿日元,计划的重点是注重质量,提高武器装备水平,加强后勤、情报、通信建设,更多地承担驻日美军费用等。

1995年11月日本政府又批准总额约25.1万亿日元为期五年的新《防卫计划大纲》。

2000年12月,日本政府制订了新一期防卫力量整备计划(2001-2005年),总经费高达25.16万亿日元。

1954年颁布《防卫厅设置法》和《自卫队法》,正式建立陆、海、空力量组成的自卫队,并成立防卫厅。

内阁首相对自卫队拥有最高指挥监督权。

1956年成立国防会议。

1986年7月“安全保障会议”取代原“国防会议”,负责处理各种突发事件和一切与国家安全有关的重大事宜,由首相任主席。

防卫厅隶属总理府,长官由文职人员担任,受首相之命,通过陆、海、空军幕僚长(参谋长)统帅陆海空自卫队。

统合幕僚会议(参谋长联席会议)是防卫厅长官的辅助机构,负责拟定和调整三军的作战、训练和后勤补给计划,搜集分析军事情报。

自卫队实行志愿兵役制。

陆上自卫队服役期为2至3年,海、空自卫队为3年。

根据本人希望可延期服役期一次(2年)。

日本跟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韩国、俄罗斯等国家或地区都有领土争议。

钓鱼岛位于台湾东北方向,琉球群岛西南,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称钓鱼岛或钓鱼台(日本称尖阁诸岛),属台湾省管辖;中华民国政府亦称钓鱼台属中华民国台湾省宜兰县管辖;但现由日本实际控制。

美国在1972年移交琉球群岛的行政管辖权时把钓鱼岛一同移交的举动曾引发香港学生示威,而中国大陆和台湾也有民间人士参与了保钓运动,其中于1996年香港保钓人士陈毓祥于钓鱼台水域抗议时遇溺死亡。

现任中国国民党主席马英九于学生时期曾参加保钓运动。

千岛列岛/北方四岛千岛列岛/北方四岛位置.日本政府一直宣称对在二战期间被苏联占领,苏联解体后仍然由俄罗斯控制的千岛列岛最南端的国后、择捉、齿舞、色丹四岛(日本称北方四岛)、北部千岛列岛、南桦太(库页岛)拥有主权。

独岛/竹岛日本亦宣称他们拥有位于日本海的竹岛(韩国称“独岛”)的“主权”,该岛现由韩国控制,韩国在这个岛上驻扎大量警察。

冲之鸟礁/岛东海划界及天然气田开采靖国神社被视为军国主义象征的靖国神社建于一八六九年,原称东京招魂社,一八七九年命名为靖国神社,是为国牺牲的日本人,即“护国英灵”的灵魂聚集地。

于一九七八年起供奉被远东军事法庭定罪的甲级战犯,称该等人士为“昭和殉难者”;据后来公开的皇室书信显示,天皇亦因此原因于一九七五年后未有再到神社。

一九八五年日本战败四十周年,首相中曾根康弘官式参拜神社,惹来中国及韩国等于二次大战被侵略国家的抗议;此后直至二零零一年,未再有在任首相到神社官式参拜。

二零零一年起首相小泉纯一郎在任六年间,于亚洲国家的批评下六次参拜靖国。

中韩两国为此抨击日本政府历史观,并要求首相停止参拜,日本跟中国及韩国的关系亦因此转差。

刚上任的首相安倍晋三并无明言会否参拜。

日本部份政治人物会参拜,并发表维护或鼓吹参拜的言论,外相麻生太郎亦曾公开要求天皇参拜靖国神社,批评者因此认为军国主义仍然存在于日本政府甚至社会内。

神社旁设二战历史博物馆游就馆,馆内文字介绍极力赞扬皇军,亦展示二战时期日军军备,还展出阵亡神风敢死队军人的相片。

二零零六年,于美国官员参观并对有关美国的内容作批评后,博物馆修改了指责美国的内容。

安培晴明是谁跟谁的孩子

一、的父母亲:的父亲,通常都认为是大膳大夫官的下级贵族安倍益材(あべのますき),关于他的母亲,传说就比较多了,最常见的一种就是认为其母乃一只(受日本的信仰影响),名叫雨之凯。

据 所载,安倍益材自恶右卫门手中救出一只,这是和泉太森林中修行多年的狐仙“葛叶”。

后幻化为人与益材相恋,之后产下了晴明。

当晴明五岁时,意外地见到母亲狐狸的原形,分离的时刻于是到来。

葛叶抛下哭泣不已的幼子回到森林中。

“如果思念的话,就来寻找吧……和泉最深处信太森林,葛之叶……”反复复诵的歌谣,那是母亲送给孩子的最后话语,晴明日后依循此歌的指示,得以再至森林隐秘处见母亲一面,但是日本官方说法是的母亲为山民,其名不详。

但也有传说安倍晴明并无父母,而是万物之中自己幻化而来的。

近代研究认为,其实安倍益材所娶的应是当时位阶卑下的一位卖艺女子,或是山民游女等地位较低的阶层,而后期为了掩盖这一不光彩的事实或刻意神化安倍晴明,才有了白狐葛叶的传说,为的是巩固安倍晴明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和神秘感。

二、人物简介:安倍晴明(公元921年2月21日--公元1005年9月26日),安倍晴明是活跃于中期的阴阳师,从至初期统辖日本官方重要的国家政府机构阴阳寮的土御门家的始祖。

安倍晴明是位对当时处在科技与咒术最先端的“天文道”和占卜为主的“阴阳道”的相关技术有着卓越丰富知识的专家,是位受到平安贵族们信赖的大阴阳师。

而他的生平事迹也被神秘化,孕育了许多传说般的逸话。

他生前与道摩法师()是竞争对手,生前受天皇及权臣的器重,79岁时受“法清院”爵。

死后经由几代子孙的努力竟从一个从四位下的天文博士升至位极人臣的从一位。

以至于江户时代流传着一句名言“不知源义经,但识晴明公”。

川端康成《千纸鹤》写的什么

有什么深层的含义

在川端康成的整个创作中,《千只鹤》占有重要地位。

它不仅是作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代表作品之一,而且这部作品从多方面反映了作家创作的独特风格。

同时,《千只鹤》也是一部十分复杂、非常容易引起歧义的小说。

《千只鹤》和《雪国》一样,是曾长期在报纸上连载的作品。

这部小说共五章:《千只鹤》发表于1949年5月《时事读物》别册, 《森林的夕阳》发表于1949 年8 月《文艺春秋》别册, 《志野彩陶》发表于1950年《小说公园》,《母亲的口红》发表于1950年11~12月的《小说公园》,《二重星》发表于1951年《文艺春秋》别册。

如果仅仅从情节上来看的话,这部小说写的是不道德的乱伦。

三谷菊治的父亲是个著名的茶道师匠,他生前与一位叫千加子的女人有染,后来又钟情于太田夫人,而且由于后者而疏远了前者,但前者仍出入于三谷家。

在三谷先生去世四年之后的一天,在千加子举行的一次茶会上,太田夫人与菊治不期而遇,太田夫人思恋她的昔日情人三谷,竟移情于他的儿子菊治,菊治也接受了这一不道德的爱,在圆觉寺附近的一家旅馆过了一夜。

后来太田夫人似乎出于负罪感的恐惧而自杀。

太田夫人的女儿文子在代母谢罪和以后与菊治的接触中又成为母亲的分身,继续对菊治作了“奉献”。

千加子原本要把她的一个女弟子雪子这位纯洁的处女介绍给菊治,后来雪子渺无踪影。

最后只有那位左乳上长着巴掌大的黑痣而且长着毛成了中性人的千加子仍按原来的生活方式生活下去…… 显然这种以情节为线索的复述会使得读者对川端这篇作品产生简单化理解的导读,进而对这些内容会产生令人反感、作呕的感觉。

如果仅以社会批评的方法来评判川端的这部作品自然除了对他的颓废的批评、否定很难得出其他结论。

然而,川端康成是位创作思想和创作方法都很复杂的作家。

《千只鹤》也绝非仅用这种批评方法就能全面把握的作品。

从接受美学角度来看,不同的文化背景的读者都会以自己独特的接受屏幕而见仁见智。

比如说欧美的日本文学接受者对于作品中的文子摔碎志野茶碗这一小说的高潮的细节是这样解读的:“在北美的学生中把这一细节作为文子张扬个性来接受而进行阐释的人很多:因为她认为自己是与母亲不同的人,就必须斩断母亲的羁绊,让把文子作为独立的个人来对待,为此她才打碎了茶碗……”(注:鹤田欣也《川端康成の芸术》,国文学研究丛书,明治书院,第131页。

) 川端康成本人在1952年因《千只鹤》和《山之音》获艺术院奖时,曾在天皇面前陈述过对《千只鹤》的思考:“小说中的一位姑娘手拿千只鹤图案包袱皮,因而题名为《千只鹤》。

自古以来,千只鹤的模样或图案,这是日本美术工艺和服饰方面所喜欢使用的。

这是日本美的一种象征。

从总体来说,可以称作日本式的。

作者的心底,仿佛有一种观赏千只鹤在晨空或暮色之中飞舞的憧憬。

”(注:叶渭渠著《冷艳文士——川端康成传》,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第213页。

) 他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时发表的演说辞《我在美丽的日本》中又作过这样的表述:“我的小说《千只鹤》,如果人们以为是描写日本茶道的‘心灵’与‘形式的美’,那就错了,毋宁说这部作品是对当今社会低级趣味的茶道发出的怀疑和警惕,并予以否定。

” 我们尽管不能完全把川端本人的话作为揭示这部作品主题的唯一定论而妨碍读者各式各样的解读,但是,它毕竟为我们提供了把握这篇小说的切入点。

不管对川端上述两次谈话会有多少纷繁的解释,但是有一点是很明确的:这部作品是与日本传统美有着密切关系的。

但是,川端在作品里不是对日本传统美的简单的褒扬,而是有更深层次的思考。

作者介绍: 川端康成生于京都附近的大阪府,祖辈为地方有名的富贵,家道中落后迁于东京,其父亲习医。

2岁丧父 ,3岁丧母 ,幼失怙恃,由祖父母扶养;祖父将他带回大阪府扶养,他唯一的姐姐则寄养在另一亲戚处。

由于身体孱弱,川端康成的幼年生活是封闭式的,几乎没有与外界的接触,而这种过分的保护并没有改善他的健康,反而造就了他忧郁、扭曲的性格。

上学后这种生活有所变化,但不幸又接踵而来,8岁时祖母去世,12岁时姐姐也去世了,16时岁祖父亦亡,最后被接到外公家扶养,孤儿的遭遇使他的童年郁悲凉,也对他以后的文学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 。

父母、祖母、姐姐,祖父相续过世,这种对于死亡的体验给他留下的恐惧的影响是一生的。

孤独的川端康成一边拒绝现实中的热量,一边在文字的世界里绘制着想象中热量,那个时候他开始阅读《源氏物语》,在他的一生中,这本书是另一个重大的影响,评价他的作品就不可避免的要提到《源氏物语》。

中学时,川端康成对于《源》还仅仅一知半解,但就他所能体会到的感觉,他开始尝试自己写作。

16岁时,川端预感到祖父将不久于人世时,就决心把祖父在病榻的情景记录来。

于是他写起了《十六岁的日记》。

这既是作者痛苦的现实的写生,又是洋溢在冷酷的现实内里的诗情,在这里也显露了康成的创作才华的端倪。

可以看出这种不幸的经历使他感到生命的脆弱和孤独。

他还在中学读书时即倾慕《源氏物语》等日本古典小说和散文等,这对他后来的创作影响极大。

上中学三年级的时候,就把过去所写的诗文稿子,装订成册,从这里可以看出少年的康成开始具有文人的意识,最初的写作欲望已经萌发。

中学时代,他无数次投稿石沉大海,开始怀疑起自己的创作天分,认真考虑自己的才能是否可以成为文学家。

在1916年作为中学四年级生,在大皈《团栾》杂志上发表了习作小说《肩扛教师的灵柩》,他就经常给《文章世界》写小品、掌小说。

《文章世界》举办投票选举“十二秀才”,川端康成名列第十一位。

对于立志当作家的少年来说,这是很大的鼓舞,也是很值得纪念的一年。

他在大学预科的同窗好友中有许多志向文学者,他们一起谈论文学,议论文坛现状和探讨当时日本很流行的俄罗斯文学,使来自农村的他顿开茅塞,受益匪浅。

这期间,他在学校的《校友会杂志》上,发表了习作《千代》,他以淡淡的笔触,描写了自己同三个同名的千代姑娘的恋爱故事。

1920年9月 ,他进入东京大学英文系,第二年转入国文系。

在大学期间,热心文学事业,改革和更新文艺,复刊了第六次《新思潮》,在该杂志创刊号上发表了处女作《招魂节一景》,描写马戏团女演员的悲苦生活是比较成功的,受到文坛老前辈的称赞。

川端康成的名字第一次出现在《文艺年鉴》上,标志着这位文学青年正式登上了文坛。

川端发表了《招魂节一景》以后,由于恋爱的失意,特别遭未婚妻伊藤初代解除婚约,他感到幸福的幻灭,经常怀着忧郁的心情到伊豆汤岛,写了未定稿的《汤岛回忆》。

此后他为了诉说和发泄自己心头的积郁,又借助自己手中的笔,为杂志写出短篇小说《林金花的忧郁》和《参加葬礼的名人》。

与此同时,他在爱与怨的交织下,以他的恋爱生活的体验,写了《非常》、《南方的火》、《处女作作祟》等一系列小说,有的是以其恋爱的事件为素材直接写就,有的则加以虚构化。

川端这一阶段的创作,归纳起来,主要是描写孤儿的生活,表现对已故亲人的深切怀念与哀思,以及描写自己的爱情波折,叙述自己失意的烦恼和哀怨。

这些小说构成川端康成早期作品群的一个鲜明的特征。

这些作品所表现的感伤与悲哀的调子,以及难以排解的寂寞和忧郁的心绪,贯穿着他的整个创作生涯,成为他的作品的主要基调。

川端本人也说:“这种孤儿的悲哀成为我的处女作的潜流”,“说不定还是我全部作品、全部生涯的潜流吧。

” 1924年大学毕业后,川端康成踏上社会,就开始了文学创作生活。

他积极与横光利一等人发起新感觉派文学运动,并发表了著名论文《新进作家的新倾向解说》,和创作了《感情的装饰》、《春天的景色》、《浅草红团》等少数几篇具有某些新感觉派特色的作品,并无多大的建树,他甚至被称为“新感觉派集团中的异端分子”。

后来他公开表明他不愿意成为他们的同路人,决心走自己独特的文学道路,他的名作《伊豆的舞女》和《雪国》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诞生的。

川端康成的性情被孤儿的气质扭曲,心中充盈令人窒息的忧郁,一次去伊豆旅行的机会,偶遇巡回艺人一行,与年少的舞女邂逅,第一次得到舞女的平等对待,并说他是个好人,他便对她油然产生了纯洁的友情;同样地,受人歧视和凌辱的舞女遇到这样友善的中学生,以平等待人,自然激起了感情的波澜。

他们彼此建立了真挚的、诚实的友情,还彼此流露了淡淡的爱。

川端将这段经历化为艺术,便是展现在读者面前的小说《伊豆的舞女》了。

1926年,除了发表了《伊豆舞娘》,川端康成一生唯一一部剧本《疯狂的一页》也被拍成电影,获得赞誉的川端康成并没有停留不前,其写作风格从新感觉到新心理主义,又到意识流,1931年的《针、玻璃和雾》可以说是其中一个的代表,接下来,川端康成的作品中开始出现佛教空、无的思想。

1934年,川端康成开始写《雪国》连载,3年后出了单行本,并获得第三届文艺恳话会奖。

1936年,川端康成因为对于战争的反抗而宣布停笔不写文艺时评类文章,并在接下来的几年中广泛参加相关活动。

1940年,川端康成参与成立日本文学会。

1941年受关东军邀请访问中国满洲等地,访问结束后他自费留在中国,并将妻子一同接到中国,两人前往北京,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回到日本。

第二年,川端康成编辑了《满洲各民族创作选集》。

1944年以《故园》等文章获战前日本最后一届菊池宽奖。

1947年,历经13年《雪国》定稿。

1949年,川端康成另一部重要的小说《千只鹤》开始连载,1952年,这部小说被改编成歌舞伎。

1961年,川端康成前往京都写作《古都》,同年获得文学勋章。

1968年10月17日,凭借《雪国》、《千羽鹤》及《古都》等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是历史上第一个获得此奖项的日本人,也是继泰戈尔之后55年第二位获此奖项的东方人。

当他在瑞典科学院领奖时朗诵了论文《美丽日本之下的我》(美しい日本の私),在这篇论文中川端康成引用了几位日本古代得道高僧的诗词,来抒发自己对于日本,日本这个民族的审美体验。

1970年三岛由纪夫切腹自杀,不少作家赶到现场,只有川端康成获准进入。

川端很受刺激,对学生表示:“被砍下脑袋的应该是我”。

1972年4月16日,三岛自杀之后17个月,川端康成也选择含煤气管自杀,未留下只字遗书。

两人相继自杀留给了后人无数的疑问。

但他早在1962年就说过:“自杀而无遗书,是最好不过的了。

无言的死,就是无限的活。


明治天皇 名言 小学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