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句子网

爱情语录 伤感语录 搞笑语录 名人语录 祝福语录 一句话语录 励志语录

陶渊明的诗句和风静穆

陶渊明是怎样开辟田园诗的

陶渊明在诗歌、散文、辞赋诸多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但对后代影响最大的是诗歌。

在诗歌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田园诗。

这种田园诗的艺术魅力,与其说在于它是田园生活的真实写照,不如说在于其中寄托了陶渊明的人生理想。

田园被其用诗的构造手段高度纯化、美化了,变成了痛苦世界中的一座精神避难所。

1.平淡与醇美的统一:前人常用平淡概括陶诗的风格,这是不错的。

我们在陶诗里很难找到奇特的形象,夸张的手法和华丽的辞藻,甚至连形容词都很少用。

一切如实说来,平平淡淡。

然而,如果仅仅是平淡,不会产生强烈的艺术魅力。

陶诗的好处是在平淡的外表下,含蓄着炽热的思想感情和浓郁的生活气息。

这正和陶渊明的为人一样。

因此读来韵味隽永,越读越觉的它美。

试看《劝农》诗中的一节: 熙熙令音,猗猗原陆。

卉木繁荣,和风清穆。

纷纷士女,趋时竞逐。

桑妇宵兴,农夫野宿。

这里呈现出一幅和平的农作图,实际是把中国农村封闭式的、自给自足的特点加以美化的结果。

《归园田居》组诗的第一首久享盛名,也有类似的特点: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这诗大约作于从彭泽令解职归田的次年,抒发回到田园生活的愉悦心情。

中间写景的一节,“方宅”以下四句,以简淡的笔墨,勾画出自己居所的朴素美好;“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视线转向远处,使整个画面显出悠邈、虚淡、静穆、平和的韵味。

作者正是以此作为污浊喧嚣的官场——所谓“樊笼”——的对立面,表现自己的社会理 想和人生观念。

结末“复得返自然”的“自然”,既是指自然的环境,也指自然的生活。

作为自然的生活的一部分,陶渊明的田园诗还写到了农业劳动;在他归隐时期,自己也曾参加耕作。

他的体力劳动在其经济生活中究竟有多大的意义

大约是很有限,甚至,也许是可有可无。

这种农业劳作的实际意义,在于它体现了陶渊明的一种信念。

《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开头就是:“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具端。

孰是都不营, 而以求自安

”自耕自食,是理想的社会生活方式和个人生活方式。

尽管诗人实际做不 到这一点,但他尝试了,这就是很了不起的。

同时又说:“田家岂不苦

弗获辞此难。

四体诚乃疲,庶无异患干。

盥濯息檐下,斗酒散襟颜。

”这里写到了体力劳动的艰苦和 由此带来的心理上的宁静乃至安乐。

同类诗中意境最美的,当数《归园田居》之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结尾两句再一次说明,陶渊明之写田园生活,写体力劳动,实际都是在咏歌自己的理想,显示出理想获得实现的愉快。

以上主要分析了陶渊明的田园诗所反映的社会理想,以及他对个人在社会中的生活 方式的思考。

此外,陶渊明的田园诗,还牵涉东汉末以来文学所集中关注的问题: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何在

生命怎样才能获得解脱

在这方面,我们首先看到,陶渊明对生命短促的事实,表现得比同时代任何人都焦灼不安。

他的诗现存不过一百多首,竟有几十 处提及“老”和“死”。

但在哲学上,他却有一种豁达的解释,这在组诗《形、影、神》 中表达得最明白。

诗人借用辞赋的对话体,让“形”提出饮酒自乐、忘怀一切的人生态度(这近于《古诗十九首》),又让“影”强调应追求事功,建立身后之名(这近于建 安文学)。

这两者其实都是陶渊明所难以舍弃的,但作为最终的哲学归结,他在第三首 《神释》中把前二者都否定了,认为每日醉酒伤害生命,立善求名也只是外在的追求,毫无意义,应该是:“纵浪大化中,不喜也不惧。

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

”即归化于自然,不必有意识追求生命以外的东西,这就是不求解脱的解脱。

“自然”哲学的这一种内涵,在田园诗中以美好的形象表现出来,如陶诗中最著名的《饮酒》之五就是: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开头四句,说只要心境旷远,就不会受到世俗的干扰。

下面说采菊东篱,不经意中 目遇南山(即庐山),在暮岚紫霭、归鸟返飞之中,感受到造物的奥秘,参透了人生的真谛。

尽管诗中明说“欲辩已忘言”,但如果联系陶渊明的其他作品来考察,他在本诗 中通过一系列意象所隐约暗示的人生真理还是可以探索的。

南山的永恒、山气的美好、飞鸟的自由,不正是体现了自然的伟大、圆满与充实,尤其是自在自足无外求的本质吗

那么,人的短促的一生,除了归依自然、顺应自然,在自然的永恒、美好、自由中感受 到自己生命的意义外,还有什么可追求的呢

所以说,这首诗仍然是陶渊明的人生理想的寄托,只是偏重有所不同。

当然,诗中的这种人生观说到底只是一种诗意的、哲理的 向往。

因为人从根本上不可能摆脱在一定的对象中实现自我的追求,也不可能摆脱现实利害的矛盾。

但作为对人生的一种哲学思考,它是有价值的;作为诗歌的理蕴,它更带 来独特的效果。

归结起来,陶渊明的社会观和人生观都以“自然”为核心。

他向往的社会是和平安宁、自耕自食、无竞逐无虚伪、没有相互压迫和残害的社会;他追求的人生是淳朴真诚、 淡泊高远、任运委化、无身外之求的人生;他所喜爱的生活环境,也是恬静而充满自然 意趣的乡村。

由于这些追求,使他的大多数田园诗呈现出平淡醇美、旷洁悠远的外貌,此即前人所言“静穆”。

但在这背后,却充满了对现实社会的憎恶与不安,对人生短促 深感无所寄托的焦虑。

换言之,“静穆”是在“自然”哲学支配下构造出的美学境界, 而激起这种追求的内驱力恰恰是高度的焦灼不安。

陶诗中最集中的就是写田园生活的作品。

其代表作除了前面提及的以外,还有《移 居》、《和郭主簿》、《咏贫士》、《杂诗》、《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等。

2.情、景、理的统一: 陶渊明并不是只有这种以平淡醇美为主要特征的作品,他也写过一些直接涉及现实政治, 或直接表现出内心的强烈情绪的诗篇。

如《述酒》诗,虽然辞义隐晦,不易读懂,但其内容关系到晋、宋更代的一些政治大事,当无疑问。

又如《赠羊长史》,对刘裕于义熙 十三年北伐破长安之役,显得十分高兴。

“圣贤留余迹,事事在中都。

岂忘游心目,关 河不可逾。

九域甫已一,逝将理舟舆。

”体现了鲜明的民族感情。

此外,《咏荆轲》和《读山海经》中的几篇,对历史上和神话传说中一些虽然失败而始终不屈的英雄形象, 表示同情、仰慕和赞美,具有慷慨悲壮的风格。

《咏荆轲》结末说:“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

其人虽已殁,千载有余情

”分明流露出诗人心中的激昂之情。

又如《读山海经》中的一篇: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

刑天舞干戚,猛志故常在。

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

徒设在昔心,良晨讵可待

精卫微禽,而有填海之志,刑天断首,犹反抗不止,都表现出不为命运屈服的伟大精神。

最后二句,既是说精卫、刑天,也是说自己:虽有昔日的壮志雄心,却没有偿愿的时机

这些诗的事实背景已无法加以确凿的证明,但至少可以说明,陶渊明在隐居中仍然渴望强烈的、有所作为的人生。

鲁迅先生指出,陶诗不但有“静穆”、“悠然”的 一面,也有“金刚怒目”的一面,主要是指这些作品而言。

不过,应当看到两者也并不 是截然对立的。

从诗歌渊源关系来说,陶渊明有继承阮籍的一面。

这主要表现在其诗多抒发内心深处的情感,表现对人生的探索,使用哲学观照的方式,并多用组诗的形式。

另一方面, 陶诗也显然受到玄言诗的重大影响。

这不仅表现在他的诗中有许多玄学的语汇,其平淡的语言风格也同玄言诗一致,而且,更重要的是表现在对人与自然之关系的理解上。

在阮籍诗中,大量地以自然的永恒与人生的短暂相对照,人在自然面前感受到强大的压迫;而在东晋的玄言诗中,则转变为人对自然的体悟和追求;到陶渊明,又更明确地提出归 化自然的观念,人与自然统一和谐的意识成为构成陶诗独特意境的决定性因素。

当然, 陶诗重视通过艺术形象而不是抽象语言来表现哲理,这同玄言诗的枯燥无味是根本不同的。

陶渊明在诗歌发展史上的重大贡献,是他开创了新的审美领域和新的艺术境界。

虽然一般的玄言诗人都注意到从审察自然来体会哲理,并由此产生了山水诗的萌芽,但没有人把目光投向平凡无奇的乡村。

只是在陶渊明笔下,农村生活、田园风光才第一次被当作重要的审美对象,由此为后人开辟了一片情味独特的天地。

他把农业劳动视为自然的生活方式,歌颂在劳动生活中包含着美的意趣,这同样是深刻的发现。

对陶诗的艺术 特点,前人早有定评,谓之朴素、自然、真淳。

但这并不是民歌或受民歌影响的风格, 而是诗人有意识的美学追求。

从根本上说,这也是由陶渊明的“自然”哲学决定的。

在他看来,人为的繁复的礼仪破坏了社会的自然性,矫饰的行为破坏了人性的自然性,那么,诗歌在外现形式上的过度追求,也必然破坏感情的自然性。

所以,他绝少使用浓艳的色彩,夸张的语调,深奥的语汇、生僻的典故。

他的诗中也常用对仗句式,但多数是比较古朴而不那么精巧的,以至在感觉上并不明显。

他的诗歌充满感情,但真正表现得很强烈、显得激荡起伏的时候很少,而是和冷静的哲理思维结合在一起,呈现为清明淡远的意境。

这一种美学境界是前所未有而且很不容易达到的。

进一步说,陶诗语言的朴素,又并不是随口而道,毫无加工,而是高度精炼,洗净了一切芜杂粘滞的成分,才呈现出明净的单纯。

他对自然的美,无疑有十分敏锐的感受, 因而能够用准确而朴素的语言将其再造为诗的形象。

像“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写乡村的恬静,“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写雪的轻虚,“有风自南,翼彼新苗”写风的踪迹,都是有名的例子。

西晋诗歌追求华美、注重修辞的倾向,一方面提高了诗歌语言的表现技巧,但有时过于用力于此,而忽视了诗意的完整,造成繁冗、割裂的毛病。

陶诗以深沉的思想感情和哲理为底蕴,绝不炫耀外在的美饰,所以大多通篇简洁,少作铺排,钟嵘《诗品》称为“殆无长语”。

诗的意境,也总是比较完整,从总体上感染读者,而不以一字一句,某个片断吸引人。

做到了情、景、理的统一。

陶渊明的田园诗有哪些

我学过的有:《归园田居》其一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十三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抱拙归园田。

方宅十馀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馀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饮酒》其五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陶渊明山水田园诗有哪些

归园田居五首(其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馀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馀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归园田居五首(其二) 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 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

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 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 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归园田居五首(其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归园田居五首(其四) 久去山泽游,浪莽林野娱。

试携子侄辈,披榛步荒墟。

徘徊丘垅间,依依昔人居; 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

借问采薪者:“此人皆焉如

” 薪者向我言:“死没无复馀”。

一世异朝市,此语真不虚。

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

归园田居五首(其五) 怅恨独策还,崎岖历榛曲。

山涧清且浅,遇以濯吾足。

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

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

欢来苦夕短,已复至天旭。

晋义熙二年,亦即陶渊明辞去彭泽令后的次年,诗人写下了《归园田居》五首著名诗篇。

这是诗人辞旧我的别词,迎新我的颂歌。

它所反映的深刻思想变化,它所表现的精湛圆熟的艺术技巧,不仅为历来研究陶渊明的学者所重视,也使广大陶诗爱好者为之倾倒。

《归园田居》五首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其所以是如此,不仅在于五首诗分别从辞官场、聚亲朋、乐农事、访故旧、欢夜饮几个侧面描绘了诗人丰富充实的隐居生活,更重要的是,就其所抒发的感情而言,是以质性自然、乐在其中的情趣来贯穿这一组诗篇的。

诗中虽有感情的动荡、转折,但那种欢愉、达观的明朗色彩是辉映全篇的。

有的论者很乐于称道渊明胸中的“无一点黏着”,其实,“黏着”还是有的。

即以渊明辞官之际写下的《归去来兮辞》而论,不也还有“奚惆怅而独悲”之句吗

就是说,他心中总还难免有一丝惆怅之感的。

真正纯净的灵魂不会是与生俱来的(尽管诗人一再宣称他“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而是在不断地滤除思想杂质的过程中逐渐变得澄澈的。

正如一个人不愿触及心中的隐痛那样,诗人在《归园田居》中也很不愿意提及刚刚从其中拔脱的污秽官场。

“误落尘网中”,就很有点引咎自责的遗憾意味。

而“一去三十年”,则不是几次出仕时间的累计,而是在对自己整个前半生的摇摆、痴迷表示深沉的忏悔。

然而,今天毕竟如愿以偿了,此刻的心情也就豁然、释然了。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其中洋溢着一种故园依旧、“吾爱吾庐”的一往深情。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檐后榆柳树影婆娑,浓阴匝地,习习清风平息了诗人心中的焦虑。

眼前桃李花荣实繁,弄姿堂前,唤起诗人心中多少欢欣。

诗人在同无知的草木交流着感情。

极目远眺,炊烟融入暮霭,侧耳谛听,依稀听得犬吠鸡鸣。

眼前堆案盈几的文牍案卷不见了,代之以心爱的“清琴”、“异书”。

嵇康把“人间多事,堆案盈几”,“宾客盈坐,鸣声聒耳,嚣尘臭处,千变百伎”(《与山巨源绝交书》)视为不堪为官的理由。

诗人在这里,也似在有意无意之间地用了“尘杂”这个字眼。

他告诉我们,从前苦于应对“尘网”的一切,都没有、也不会再有了。

从这个意义上说,确有点儿“虚室”之感;但虚中有实,他重新开始了完全由自己来安排、支配的生活。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久”与“三十年”相映,“樊笼”与“尘网”相映,“自然”与“性”相映,而以一“返”字点明了“魂兮归来”的乐趣。

是的,官场消蚀了自己的半生,玷污了自己的“清节”,而今天,苦尽甘来,诗人终于得到了欣慰的补偿。

“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

”我看这两句都应该倒过来理解:“为了罕见人事,我才来到野外,为着免于酬酢,我才住进了僻巷”。

须知,这不是客观的叙述,而是主观的选择啊。

诗人从官场退居到“野外”,从“野外”退处到“穷巷”,“白日掩荆扉”,又冥坐室中,“对酒绝尘想”。

层层防范,躲避尘世唯恐不远,屏绝交游唯恐不及,屏弃俗虑唯恐不尽。

诗人是不是太孤寂了,以至有些不近人情呢

不,诗人仿佛要有意消除人们这种错觉,而为我们展开了自己的生活和精神世界:“时复墟里人,披草共来往。

”他虽无“三径”之设,却自有同道频繁来往。

“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他们共有一个心爱的话题。

乡间的生活是简朴甚至贫困的,清静甚至寂寞的。

但是,也正是这样的环境,使人们获得了共同的语言,培育起一种朴质真挚的感情。

“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

”(《移居》)诗人不惜一身清苦,儿辈“幼而饥寒”(《与子俨等疏》),而孜孜以求的,正是这种天地间的真情。

新的生活要从以躬耕洗雪身陷宦海的耻辱开始。

也许是官身束缚,体质有所下降的缘故,也许是久别田园,农艺有些荒疏了吧,“草盛豆苗稀”,耕耘欠佳。

这里流露出来的是一种自惭、自勉之情。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仅从时间上看,也可见诗人决心之大,用力之勤。

他清除“荒秽”,也是清除心中的杂念。

除去了杂草,心中也就宽慰了一些,见出我还是那个“性本爱丘山”的我,还是那个乐于为农,也能够为农的我。

荷锄夜归,心情傲然,举头仰望,皓月当空,诗人很像一个凯旋的士兵。

辛苦是有的,但正是这辛苦的劳作使他获得了心灵的极大满足。

诗的第四首同第五首实际是一首诗的前后两个部分。

诗人怀着意满志得,甚至是带点炫耀的心情造访故友。

子侄与俱,笑语不断,披榛寻径,健步而前。

他要同故友共忆曩时岁月,向他们倾诉心曲,同他们畅饮几杯……然而,展现在他眼前的,是“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的残破景象,听到的是故友“死没无复余”的噩耗。

一向通达的诗人也不禁陷入了“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的深沉哀伤之中。

所以,第五首写归来,“怅恨独策还”,虽仍有子侄跟随,诗人却不愿多言,形同孤雁,踽踽“独”行;“崎岖历榛曲”,一任小径上的灌木丛牵掣他的衣衫。

诗人“怅恨”什么呢

惆怅的是人生必然的幻化,恼恨的是自己的不悟。

如果早离官场,多同故友相聚些时日,不就实际上最大限度地推迟了这一悲剧的降临

那么,诗人又是如何从这种怅恨的心情中解脱出来的呢

——“山涧清且浅,遇以濯我足。

”也许是因为访友不得的余哀,也许是因为旅途的困顿劳乏,诗人在溪涧边坐下来小憩片刻。

这溪水清澈见底,直视无碍;濯足水中,顿时,一股凉意流遍全身,也使他从纷繁的思绪中清醒过来。

他仿佛又从悲哀的幻梦中回到了现实中来。

我不是到底归来了么

“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归去来兮辞》)人生固然短暂,我不是还有所余无多的宝贵时日

昔人固已凋零,我不是还有许多“披草共来往”的友人

从“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来看,诗人显然已经抹去了笼罩心头的不快的阴云。

酒以陈为美,而“新熟酒”一词,一是说明家无余财,二也在点明诗人此刻“喝酒如狂”的迫切心情。

这不禁使我想起诗人所著《晋故征西大将军孟府君传》一文中那段有趣的对答:“(桓)温尝问君(孟嘉):‘酒有何好,而卿嗜之

’君笑而答曰:‘明公但不得酒中趣尔。

’”如果我们此刻问渊明:“酒有何好,而卿嗜之

”想来他也定会回答我们“但不得酒中趣尔”。

是啊,这“酒中趣”太丰富、太玄妙了:它消除了诗人一天的疲劳;它排解了访友不得的余哀;它使诗人感受到了生活的真趣;使诗人重又乐观起来,达观起来;它也加深了诗人同邻曲的理解和感情。

主客俱欢,频频举觞;暮色降临,诗人胡乱燃起荆柴,学一个“秉烛夜游”。

满屋烟火之气不仅不使人感到穷酸,反而平添了热烈亲切的气氛。

什么人生如寄之悲,什么故旧凋零之叹,一霎时都悄悄地消融在这人生真谛的通达领悟之中了。

“欢来苦夕短,已复至天旭。

”新的一天开始了,而刚刚开始的新生活不也正如这旭日一般灿烂

这两句是全诗传神的点睛,是乐章的主旋律,是生活的最强音。

通观五首,官场污秽,而终获补偿的欣慰;生活贫困,却有亲朋的挚情;农事辛苦,而得心灵的满足;人生短暂,乃有人生真谛的彻悟。

真个是“何陋之有”

这样,诗人就把整个隐居生活,不,整个人生的乐趣,包容到他浑涵汪洋的诗情中去了。

这是一种高度的概括,也是一种深刻的揭示。

正是在这种同污秽现实截然对立的意义上,《归园田居》达到了完美和谐的艺术意境,开拓出一片“浩浩落落”的精神世界。

诗人的一生并非一帆风顺,他的心中也不是消弭了一切矛盾的静穆世界。

诗人的可贵之处在于,在与世族社会相对立的理想田园世界中,他终于发现了自己人格的尊严,朋友的挚情,无地位尊卑、无贫富悬殊差别的人际关系,无尔虞我诈、相互倾轧的人生理想。

这是陶诗思想意义的集中反映,也是陶诗平实、质朴、清新、自然风格的源泉。

他描绘的是常景。

茅舍草屋、榆柳桃李、南山原野、犬吠鸡鸣,这些在高贵的世族文人看来,也许是难登大雅的,诗人却发现了蕴含其中的朴质、和谐、充满自然本色情趣的真美。

他抒发的是真情。

他不是以鉴赏者那种搜奇猎异、见异思迁、短暂浮泛的感情去玩赏,而是以一种乡土之思去体察、去颂赞。

所以,他的感情执着、浑厚、广阔、专注。

周围的一切都是他生活中无言的伴侣,启动他心灵深处的共鸣。

他阐释的是至理。

他理解到的,就是他付诸实施的。

他耿直,不孤介;他随和,不趋俗。

他从不炫耀,也无须掩饰。

辞官场不慕清高,本“性”难易也;乐躬耕为的使心“愿无违”;避交游只图弃“绝尘想”;悲人生,因为他留恋这短暂、充实的生活。

“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

”(《五柳先生传》)我写我心,仅此足矣。

他拣选的是“易”字。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枯燥的数字一经他化入诗中,就被赋予无限活泼的生命力。

一般地说,计数不确是乡里人的一种习惯;特殊地说,它不也正表现出诗人辞官以后那心境的散适澹泊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远村隐约迷茫,而诗人久久地伫立凝望,不正见出那心理上的切近

炊烟袅袅,天宇苍茫,这同诗人大解脱之后那种宽敞的心境是多么和谐。

王维也很企慕这种意境,《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诗云:“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惜乎刻意的观察终不及渊明无意中的感受,斟酌的字眼儿也有逊于渊明用字的浑朴天然。

“山涧清且浅,遇以濯吾足。

”词因景设,意随词转,暗暗传出心境的微妙变化,大匠运斤,不见斧凿之痕,足当“行云流水”之誉。

“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

”这一“招”多么传神!足不出户,隔墙一呼,而知邻曲必不见怪,招之即来。

相形之下,反觉“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孟浩然《过故人庄》)之为繁缛了。

它如:“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之喻,何等灵动贴切。

至若“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

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诸句,风韵天然,如谣似谚,几与口语无异。

刘勰《文心雕龙·练字》云:“自晋来用字,率从简易,时并习易,人谁取难。

”但真正练易字而臻于化境者,其唯渊明乎!常景、真情、至理、易字,这就是渊明的艺术情趣,这就是渊明一生的艺术写照。

从小没有投合世俗的气质,性格本来爱好山野。

少无适欲韵,性本爱丘山。

错误地陷落在人世的罗网中,一去就是十三年。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关在笼中的鸟儿依恋居住过的树林,养在池中的鱼儿思念生活过的深潭。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到南边的原野里去开荒,依着愚拙的心性回家耕种田园。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住宅四周有十多亩地,茅草房子有八、九间。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树、柳树遮掩着后檐,桃树、李树罗列在堂前。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远远的住人村落依稀可见,树落上的炊烟随风轻柔地飘扬。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在深巷里叫,鸡在桑树顶鸣。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门庭里没有世俗琐杂的事情烦扰,空房中有的是空闲的时间。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长久地困在笼子里面,现在总算又能够返回到大自然了。

简述陶渊明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一、回答1、陶渊明诗歌的思想内容:陶渊明是中古时代的大思想家。

他的文学思想是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对真的理解,既注重历史与生活的真实,更注重思想情感和襟怀抱负的真实,是较完美的艺术真实。

同时,他对自然的理解也表现其文学思想的独特性。

他不言教化、不事雕凿,注重情感的自由抒发,注重诗文的自然天成,这是一种非常高的境界。

然而,无论是提倡艺术真实,还是推崇文学的自然,都是为了酣畅淋离地表现人生。

这是陶渊明文学思想的灵魂。

陶渊明对社会人事的虚伪黑暗有极清醒的认识,因而他的隐逸不是消极的逃避现实,而是具有深刻的批判社会现实的积极意义。

当他在漫长的隐居生活中陷入饥寒交迫的困境时,尽管也彷徨过,动摇过,但最终还是没有向现实屈服,宁固穷终生也要坚守清节。

据说郡官派督邮来见他,县吏就叫他穿好衣冠迎接。

他叹息说:“我岂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

”从此,不为五斗米折腰传为佳谈。

陶渊明喜欢喝酒,“寄酒为迹”抒发自己不愿和腐朽的统治集团同流合污的心愿,表现出诗人恬淡旷远的襟怀、孤傲高洁的品格,也正是因为如此它的作品才虽平淡质朴却诗意盎然。

陶诗文共一百四十几篇,引用《列子》、《庄子》典故多达七十次之多,不能不说对老庄思想接受甚深。

陶渊明崇尚老庄的自然美学观,同时又是生活劳动在田园之中,很自然地,田园生活便成了他的审美对象化,也因此成就了中国田园诗歌的辉煌。

陶渊明以自然为美,以真为美的诗美思想,闪耀在诗情上,便是照亮了人物个性,使读者强烈感受到诗人傲岸不屈,追求自由的人格魅力;体现在内容上,则是把田园生活引进 了诗坛,为中国诗歌的发展开辟了一片新天地;渗透在艺术上,则是产生了真朴淡远的艺术境界和冲淡自然的美学风格。

这就是伟大诗人的陶渊明,千百年来,他的品格,他的诗歌,他的田园,连同他的那份悠然,一并成为后世诗人与读者崇拜和研究的对象,就足以说明他美学思想的无尽生命力。

2、陶渊明诗歌的艺术特色:语言陶渊明作品的语言平淡,但这平淡是把深厚的感情和丰富的思想用朴素平易的语言表达出来;表意易读懂,其内涵还需细细品味,但又富有情致和趣味。

梁实秋曰:“绚烂之极归于平淡,但是那平不是平庸的平,那淡不是淡而无味的淡,那平淡乃是不露斧凿之痕的一种艺术韵味。

”如农家口语,但塑造出来的艺术形象却生动鲜明。

苏轼云:“渊明诗初视若散缓,熟读有奇趣。

如嗳嗳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又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大率才高意远,则所寓得奇妙,遂能如此,如大匠运斤,无斧凿痕,不知者则疲精力,至死不悟。

”体现了一种“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王安石语)的巧妙构思。

手法他善于以白描及写意手法勾勒景物、点染环境,意境浑融高远又富含理趣。

语言精工本色,朴素真率,笔调疏淡,风韵深厚。

但陶诗并非只有飘逸悠然、自然冲淡一种风格,也有金刚怒目的慷慨豪放如《咏荆轲》、《读山海经》的“精卫衔微木”等。

陶诗还善于将兴寄和自然美融为一体。

他笔下的景物既是有象征意义的意中之景,又是生活中的实有之景。

如《拟古》其七“日暮天无云”中所写“云间月”、“叶中华”,便既是月夜春景,又是对人生最美好酣畅的短暂时光的比喻。

陶渊明笔下的景物往往被人格化,如青松、芳菊、归鸟、孤云,都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景物,也是诗人高洁性格的象征。

风格陶渊明长于诗文辞赋,诗多描绘自然景色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而这田园生活也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其中的优秀作品寄寓着对官场与世俗社会的,表露出其洁身自好,不愿屈身逢迎的志趣,但也有宣扬“人生无常”,“乐安天命”等消极思想。

其艺术特色,兼有平淡于爽朗之胜,语言质朴自然,而又极为精炼,具有独特风格。

陶渊明是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诗文重在抒情和言志。

抒情、写景、议论紧密结合,情景交融,从中反映了作者的个性,他的清高自赏和不与世俗同习。

二、扩展知识:1、陶渊明简介:陶渊明(352或365年—427年 ),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

浔阳柴桑人。

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

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

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有《陶渊明集》。

2、主要作品:陶渊明传世作品共有诗125首,文12篇,被后人编为《陶渊明集》。

陶渊明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陶渊明诗歌的思想内容:陶渊明的诗歌可分为田园诗和咏怀诗、咏史诗两类。

田园诗多方面地描写了农村景色和农村生活,可分三方面:一部分表现了农村的恬美静穆和他自己悠然自得的心情;另一部分以极大的热情歌咏了农业劳动以及在劳动中与农民建立起来的友谊;还有一部分表现了农村的凋敝和自己的穷困生活,表达了自己安贫乐道的志趣,并在其中寄托了自己的人生理想。

陶渊明的咏怀、咏史诗继承了阮籍和左思的传统,表现了自己的理想和理想不能实现的苦闷,以及对时政的关心和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品质,曲折暴露了社会政治的黑暗。

值得注意的是,田园诗有抒怀的内容,咏怀、咏史之作也不乏景物描写,两类诗并没有明确的界限。

陶渊明诗歌的艺术特色:陶渊明的诗歌在艺术上具有独特的风格,给人的印象是平淡自然,他的田园诗集中表现了这一特色。

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平淡与醇美的统一,陶诗在平淡的外表下,含蓄着炽热的思想感情和浓郁的生活气息,意味隽永,淡而有味。

二是情、景、理的统一,陶渊明善于用白描及写意的手法勾勒景物、点染环境,意境浑成高远,不纯客观地刻画景物,在他的笔下景物总是饱含着诗人的感情,体现着诗人的性格,诗人常在抒情写景中用朴素的语言,说明一些生活哲理,既富于情趣,又富于理趣,将兴寄与自然美融为一体。

但陶诗也有金刚怒目的慷慨豪放的作品,如、(精卫含微木)等。

陶渊明(352年—427年 ),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

晚年更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

出身于没落仕宦家庭,我国第一位杰出的山水田园诗人。

晋世名渊明,入刘宋后改名潜。

唐人避唐高祖讳,称陶深明或陶泉明。

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自做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

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

有流传于世,被称为“千古隐逸之宗”。

陶渊明的诗歌有哪些题材

各自的艺术特点如何

其共同的艺术风貌是什麼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陶渊明的诗句和风静穆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