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中国式教育像是某种阴谋,比如稳固政权,又感觉中国说的“人民最大”只是个幌子
随着年龄的增长,思维就会开阔,我们逐渐地学会质疑学会选择性的吸收,小学初中也许是有一些灌输的感觉,毕竟我们思想不成熟,不能思考比较深入的东西(好想吐槽初中的思想品德课)到了高中起,各种制度体系好坏的一面会逐渐比较客观公正地展现出来,并且老师们也会尤其注重培养我们的个人思考思维能力,磨灭思想这种东西少年你想得太阴暗了,毕竟没有思想的祖国花朵祖国也不乐意看到啊。
至于宣传和平,表示强大之类的,中国的教科书当然比较偏向中国,别的国家的教科书也不会说自己的坏话啊,日本到现在都不肯承认南京大屠杀……少年强则国强,国家绝对不会忽视这一点,而拥有自己的思想是强大的一大标准。
希望能帮到你。
中国式教育的利弊
中国教育是大众式教育,因为人口多,所以必须靠考试来甄选人才。
人的其他很多素质无法量化,进而无法比较,所以就索性不管其他素质,只考验可量化的素质。
这样才能是实现一种比较低成本的公平竞争。
而且大学招生多,高中入学率高,就使得全民大部分人都能有较高的劳动素质。
弊端也很明显,除了考试审查科目以外的素质,就会特别低。
也容易引导人们变得比较功利、实际。
人们相比知识本身,更重视分的高低,由此导致德育、体育的相对较差。
另外,由于基础教育绝大部分时间要用于准备考试,学生就没有时间接触世界,认识容易狭隘,人生观容易扭曲。
并且准备考试也容易扼杀学生的创造力。
批评中国硬式教育的句子,越多越好
快快
中国教育所有的几乎可括为这样一句话——一切考试,为了一切考试,考试为了一 中国的教育就是围绕着考试展开的一系列机械化运作,即应试教育。
学校就像一个标准化生产的工厂,学生只是工厂中一个个被铸造的机器零件,考试通过了就被贴上一个合格的标签,然后往上一级输送,直到大学毕业,成为合格的工业产品。
但不幸的是,我们看到大多数所谓合格的产品最后却滞销了。
应试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只适合在考试中获得高分,只适合在一个框架内展开较量,一旦失去了框架的限制,进入自由开放的社会,他们感到的不是自由和解放,相反却是恐惧和迷茫。
“一届届的学生茫然地走进大学校园,又更加茫然地走出大学校园;走进大学校园时他们怀着无限渴望,走出大学校园时他们带着深深的失望……” 应试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有一些通病:高分低能,眼高手低,理论丰富,头重脚轻……我们又遗憾地看到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大都缺乏自我个性和独特才能,千人一面,孔子他老人家提倡的“因材施教”这个教育的最基本原则,从始至终都没有认真实行过,“因财施教”倒遍地都是。
2009年出炉的《中国高考状元调查报告》也深刻地反映了这个现象,状元们报考扎堆,盲目跟风,说明中国的学生缺乏自我人格和理想的教育。
三十年间的高考状元中,没有发现一个在做学问,经商,从政等方面的顶尖人才,他们的职业成就远低于社会的预期。
中国的高考状元在考试的舞台上风光无限,在社会的舞台上却难觅其踪影。
最近朋友们都在议论中国式教育,那么什么是中国式教育
应试教育就是中国式教育,为了应付考试一味的死记硬背,没有创新,答案固定。
应试教育指脱离社会发展需要,违背自然发展规律,以应付升学考试为目的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行为,是教育工作所存在弊端的集中表现。
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相背离,采用机械化教育方式培养学生。
它以升学率的高低来检验学校的教育质量、教师的工作成绩以及学生学业水平。
它以考试为目的,其教育模式与考试方法限制了学生能力的充分发挥,所培养的学生难以适应工作的要求和社会的发展。
应试教育下的基础教育出现畸形发展现象,高等教育接纳的生源综合素质偏低,存在重智育、轻素质的倾向。
其主要特征是,以片面追求升学率追求高分数。
高考的时候学校会不顾学生的前途劝成绩差的学生放弃高考或更改志愿,简单说,就是考试成绩决定命运,从而影响学生的一生。
中国式教育的悲哀
太溺爱,看人家外国的4-5岁会自己穿衣服。
中国的有的上大学还要带上爸妈,帮他洗衣服做饭
中国式教育
我们人生的前十几年是别人告诉我们该怎么做我们在学自己想学的东西之前必须要学习一大堆不想学的不是每个人学了这些他就会成为科学家研究员我有点理解为什么中国的教育会是这个样子如果没有所谓的有多少人愿意去学高数去学物理学化学学英语诚然我们要有更好的未来是要学习但绝对不是强制性安排好所有的学习规划现代的高考确实选出了很多天才但它更多的是让勤奋的学子有了向上的阶梯不是考不上大学这个人就不行而是我们不愿意在这样强制的规划中去找自己的未来这不是懒惰不好学的借口每个人都有自己想学的东西是这个教育体制从一开始就已经挡住了无数的人也许有人会说为梦想努力跨越它就好但现实是N多人选择不走过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