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句子网

爱情语录 伤感语录 搞笑语录 名人语录 祝福语录 一句话语录 励志语录

三峡的诗句优美句子

小学三年级下册表现深厚友谊的诗句

三: 江北赤甲山艳若丹江南白盐山粉琢银装。

此地江面最不足,万水汇聚,破门而出,气势极为壮观,素有“夔门天下雄之称”。

三峡险: 瞿塘峡峡口称夔门,长江进入峡口后,江水奔腾,水势湍急,夺门直下,确是“镇全川之水,扼巴鄂咽喉”气势异常雄伟险峻。

杜甫三峡名诗——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首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旅夜书怀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李白三峡诗 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自古以来,三峡就被喻为长江的珠冠。

骚人墨客,无不浓墨重彩,状而绘之。

“众水会涪万,瞿塘争一门”(杜甫《长江二首》) “白帝高为三峡镇,瞿塘险过百牢关。

”(杜甫《夔州歌十绝句》)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杜甫《阁夜》) 李白也没有少写三峡:“巫山夹青天,巴水流若兹。

巴水忽可尽,青天无到时。

三朝上黄牛,三暮行太迟。

三朝又三暮,不觉鬓成丝。

” 李白“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李白《峨眉山月歌》更是家喻户晓。

孟郊的《巫山曲》“巴江上峡重复重,阳台碧峭十二峰。

”也点出了峰奇山重之特色。

在当代,写三峡的更是不乏其人,“峨眉高万仗,夔巫锁西风。

江流关不住,众水尽 朝东。

”(陈毅《咏三峡》) 郭沫若的诗则把三峡的雄奇秀逸描绘得淋漓尽致:“万山磅礴水浊莽,山环水抱争萦纡,时则岸山壁立如看斧,相间似欲两相扶。

时则危崖屹立水中堵,江流阻塞路疑无。

”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回望三峡 江水悠悠。

当危崖耸峙、如刀劈般的夔门迎面扑来,屏障般遮在两旁,原本 极开阔的视野忽地局促起来。

平缓的江水顿如脱缰野马,拥挤着、跳 跃着,咆哮奔腾,那掩映在绿荫中的白帝城几乎是一闪便从船舷旁留 在了船后。

就像古诗里说的:“峰与天关接,舟从地窟行”,天仿佛 一下子被山拉低了许多。

——在许多次与三峡失之交臂后,三峡,就 这样打开她兀立的大门,任长江将我们送入一页画幅。

该是天下诸多秀峰都聚集到这里,夹道迎候大江东去,所以才有 山水如此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而其中的蕴涵更在山水之外。

在许多日 子之后,我才更真切地体会到,那时,我是在长江画卷中最壮美的一 幅中行进。

啊,三峡

船行峡中,群峰对峙,峭壁嵯峨,飞岩如削;仰望高空,万峰攒 天,天光一线;俯视江面,云落峡底,浪花飞卷。

山是骤然凝结的水, 让人想起雄奇、伟岸,想起男子汉那坚实的胸膛;水是奔腾飞跃的山, 让人想起纯美、坚韧,想起川妹子火辣辣的性格。

中学时读南朝文学 家盛弘之《荆州记》中对三峡的描写:“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 迭嶂,隐天蔽日,自非停午夜分,不见曦月。

”身临其境,才有了最 真切的感受。

曲曲折折之间,长江劈夔门,切巫山,夺路东去。

船首翘望,眼 看一座山峰横在眼前,堵住江路,但船一直走下去,直到山脚,江水 一弯,又是一条闪着亮光的水路。

在这峰回水转中,我们行进着,仰 神女风采,读兵书宝剑,品牛肝马肺,江水流过巴楚的悬棺栈道,流 过崖间难于上青天的蜀道,伴随着历史的年轮,那一个涟漪接一个涟 漪,走向前方。

峰峰岭岭,险峻迤逦,演绎着岁月的沧桑。

夜深了,客轮缓缓地行驶着。

岸边的青山化作了一张黛色的剪纸, 并不时闪过一簇簇灯火。

江心的航标灯一明一暗地眨着眼睛从船舷旁 掠过,几道强烈的探照灯光划破夜空,从船顶射向江面,更衬托出江 夜的安宁。

此时,唯有船身微微颤抖着,偶尔晃动几下,使人感到脚 下正踏着滚滚波涛。

夜幕下,江风絮语般抚慰着每一个人。

也许正是饮三峡水,登三峡峰,三峡两岸竟诞生了那么多为理想 义无反顾的人:赋《离骚》、作《九歌》、敢《天问》的屈原,自嫁 匈奴,以身和亲的王嫱,力主抗辽,订立澶渊之盟,又三起三落的寇 准都从这里走进历史;巴楚、蜀吴凭借三峡天险,征战厮杀,周而往 复,描述着一个个活生生的故事。

更有李白、杜甫等迁客骚人到此游 历吟咏,留下传世诗章,这一切决不该是偶然的。

人们向往三峡,赞 誉三峡,除却三峡的自然美,更看重的大概还是三峡那自在坦然的风 骨,空灵清静的境界,那种含天容地的苍莽大气。

我知道,这里面有 对理想的憧憬,对命运的抗争,对光明的追求,对世间一切永恒的主 题的依恋。

正是涵盖了无数波澜壮阔的历史,经历了古往今来众多的 沧桑,三峡才有这般博大精深,才具有了这种超乎自然的灵气。

比方那兵书宝剑峡,江北陡崖石缝中的“兵书”,其实是古代悬 棺葬遗物,那宝剑则是绝壁上凸现的岩石。

大自然的杰作与人类的劳 动如此珠联璧合,浑然一体,也只有三峡才有如此魅力。

我真不知该 赞叹大自然的创造力,还是人类的想象力。

行舟三峡,不时会看见一条河从山间流出,融入长江。

也许是一 个序曲,在进入巫峡之前,先游览了被称为“小三峡”的大宁河。

大 宁河绿峰滴翠,浅水腾浪,一支竹篙撑出一片景致,虽说刚下过一场 雨,湍急的河水也浑黄浑黄,但与三峡相比,她终究是一个小家碧玉, 丝毫没有那种飞扬的气度,那种大器和胸怀,就连河水也黄得太浓、 太艳。

或许,她可以从另一个美学层面上反映三峡的壮美,而正是有 了这许多河流的加入和烘托,三峡才有容乃大,更凸现了一种趋势和 力量。

走过瞿塘、巫峡,进入了“西陵滩如竹节调,滩滩都是鬼见愁” 的西陵峡,在这里,江水更加躁动不安,惊涛拍岸,显示出一种急于 摆脱羁绊的欲望,腾越,奋争。

人们预感到,这种腾越和奋争将预示 着一个新的境界的出现。

于是,到了江汉平原上。

在这里,一切都豁然开朗。

长江成了没 有岸界的湖,平缓、安稳,似乎在经历了一番苦苦奋争,挣脱了枷锁 之后,从神经的最敏感处一下子。

放松下来,十分舒坦地平躺在大地 上,使每一寸肌肤都得到抚慰。

此时,我才惊讶地回味起前一天的路 程,那几乎伸开手臂就能触及的江岸,那危悬半空,似乎随时会掉下 来的山岩,那划得船底“格登格登”作响仿佛要刺穿船体的暗礁,都 一幕幕闪回在大脑中,我蓦然醒悟:这一张一弛,可是大自然在暗暗 地昭示着一种哲学吗

在这个世界上,有许多凝重是人之所为,带有诸多矫情,而三峡 的凝重却极自然,显现出一种凛然之美。

回望三峡,观赏风光,寻访 古迹,聆听传说,灵魂求得一瞬的澹泊和恬静,无疑受到一次极好的 洗礼。

不知怎的,回望三峡,我总是不由自主地联想起祖先留下的方块 汉字。

那凌空飞架的点,那单刀直入的撇,那天马行空的横,那陡峻 壁立的竖,那峰回路转的折。

以及历尽沧桑的大篆,循规蹈矩的楷书, 温和活泼的行书,狂无羁绊的章草,都在三峡活活地演绎成一种力度, 一种动感,一种惊心动魄的美。

可以说,一个三峡,蕴含了中国汉字 的精华,抑或说汉字便是对三峡精髓的形象写照。

解读汉字,需要有 三峡的丰富蕴涵和量度;而破译三峡,同样需要心与灵的象形、形声、 会意、转注。

曾经在落日时分立于黄河大堤,回望那茫茫九派的余韵。

宽阔而 平坦的河床作地平线,托着橙色的夕阳,那夕阳格外圆,格外大,光 线也柔柔的,紧牵着人们的双眼,远没了正午时分的骄横,显得那样 和蔼,那样慈祥。

那一刻,我很容易就想起了一句名诗:“日暮乡关 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那份平和得近乎残酷的景象,叫人不能 不热泪盈眶。

我强烈地意识到,在这片国土上,能与长江比肩的大概 只有黄河。

可黄河现在每年断流都超过100 天,“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回”,在许多时候已经成为一种美好的回忆了。

三峡尚在。

在离开长江若干年,当许多景观都烟飞烟散,而三峡那诸多风光 的细枝末节却化作一幅心灵的写意,尤其在在陨灭了许多浮光略影, 过眼风云之后。

我不能想象三峡大坝筑成后,三峡将是一种什么样子, 不过,无论过去,还是今天,观赏三峡都是一种幸福,回望三峡更是 一种幸福。

此时露出的笑容一定是人生最美的笑容。

回望三峡 江水悠悠。

当危崖耸峙、如刀劈般的夔门迎面扑来,屏障般遮在两旁,原本 极开阔的视野忽地局促起来。

平缓的江水顿如脱缰野马,拥挤着、跳 跃着,咆哮奔腾,那掩映在绿荫中的白帝城几乎是一闪便从船舷旁留 在了船后。

就像古诗里说的:“峰与天关接,舟从地窟行”,天仿佛 一下子被山拉低了许多。

——在许多次与三峡失之交臂后,三峡,就 这样打开她兀立的大门,任长江将我们送入一页画幅。

该是天下诸多秀峰都聚集到这里,夹道迎候大江东去,所以才有 山水如此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而其中的蕴涵更在山水之外。

在许多日 子之后,我才更真切地体会到,那时,我是在长江画卷中最壮美的一 幅中行进。

啊,三峡

船行峡中,群峰对峙,峭壁嵯峨,飞岩如削;仰望高空,万峰攒 天,天光一线;俯视江面,云落峡底,浪花飞卷。

山是骤然凝结的水, 让人想起雄奇、伟岸,想起男子汉那坚实的胸膛;水是奔腾飞跃的山, 让人想起纯美、坚韧,想起川妹子火辣辣的性格。

中学时读南朝文学 家盛弘之《荆州记》中对三峡的描写:“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 迭嶂,隐天蔽日,自非停午夜分,不见曦月。

”身临其境,才有了最 真切的感受。

曲曲折折之间,长江劈夔门,切巫山,夺路东去。

船首翘望,眼 看一座山峰横在眼前,堵住江路,但船一直走下去,直到山脚,江水 一弯,又是一条闪着亮光的水路。

在这峰回水转中,我们行进着,仰 神女风采,读兵书宝剑,品牛肝马肺,江水流过巴楚的悬棺栈道,流 过崖间难于上青天的蜀道,伴随着历史的年轮,那一个涟漪接一个涟 漪,走向前方。

峰峰岭岭,险峻迤逦,演绎着岁月的沧桑。

夜深了,客轮缓缓地行驶着。

岸边的青山化作了一张黛色的剪纸, 并不时闪过一簇簇灯火。

江心的航标灯一明一暗地眨着眼睛从船舷旁 掠过,几道强烈的探照灯光划破夜空,从船顶射向江面,更衬托出江 夜的安宁。

此时,唯有船身微微颤抖着,偶尔晃动几下,使人感到脚 下正踏着滚滚波涛。

夜幕下,江风絮语般抚慰着每一个人。

也许正是饮三峡水,登三峡峰,三峡两岸竟诞生了那么多为理想 义无反顾的人:赋《离骚》、作《九歌》、敢《天问》的屈原,自嫁 匈奴,以身和亲的王嫱,力主抗辽,订立澶渊之盟,又三起三落的寇 准都从这里走进历史;巴楚、蜀吴凭借三峡天险,征战厮杀,周而往 复,描述着一个个活生生的故事。

更有李白、杜甫等迁客骚人到此游 历吟咏,留下传世诗章,这一切决不该是偶然的。

人们向往三峡,赞 誉三峡,除却三峡的自然美,更看重的大概还是三峡那自在坦然的风 骨,空灵清静的境界,那种含天容地的苍莽大气。

我知道,这里面有 对理想的憧憬,对命运的抗争,对光明的追求,对世间一切永恒的主 题的依恋。

正是涵盖了无数波澜壮阔的历史,经历了古往今来众多的 沧桑,三峡才有这般博大精深,才具有了这种超乎自然的灵气。

比方那兵书宝剑峡,江北陡崖石缝中的“兵书”,其实是古代悬 棺葬遗物,那宝剑则是绝壁上凸现的岩石。

大自然的杰作与人类的劳 动如此珠联璧合,浑然一体,也只有三峡才有如此魅力。

我真不知该 赞叹大自然的创造力,还是人类的想象力。

行舟三峡,不时会看见一条河从山间流出,融入长江。

也许是一 个序曲,在进入巫峡之前,先游览了被称为“小三峡”的大宁河。

大 宁河绿峰滴翠,浅水腾浪,一支竹篙撑出一片景致,虽说刚下过一场 雨,湍急的河水也浑黄浑黄,但与三峡相比,她终究是一个小家碧玉, 丝毫没有那种飞扬的气度,那种大器和胸怀,就连河水也黄得太浓、 太艳。

或许,她可以从另一个美学层面上反映三峡的壮美,而正是有 了这许多河流的加入和烘托,三峡才有容乃大,更凸现了一种趋势和 力量。

走过瞿塘、巫峡,进入了“西陵滩如竹节调,滩滩都是鬼见愁” 的西陵峡,在这里,江水更加躁动不安,惊涛拍岸,显示出一种急于 摆脱羁绊的欲望,腾越,奋争。

人们预感到,这种腾越和奋争将预示 着一个新的境界的出现。

于是,到了江汉平原上。

在这里,一切都豁然开朗。

长江成了没 有岸界的湖,平缓、安稳,似乎在经历了一番苦苦奋争,挣脱了枷锁 之后,从神经的最敏感处一下子。

放松下来,十分舒坦地平躺在大地 上,使每一寸肌肤都得到抚慰。

此时,我才惊讶地回味起前一天的路 程,那几乎伸开手臂就能触及的江岸,那危悬半空,似乎随时会掉下 来的山岩,那划得船底“格登格登”作响仿佛要刺穿船体的暗礁,都 一幕幕闪回在大脑中,我蓦然醒悟:这一张一弛,可是大自然在暗暗 地昭示着一种哲学吗

在这个世界上,有许多凝重是人之所为,带有诸多矫情,而三峡 的凝重却极自然,显现出一种凛然之美。

回望三峡,观赏风光,寻访 古迹,聆听传说,灵魂求得一瞬的澹泊和恬静,无疑受到一次极好的 洗礼。

不知怎的,回望三峡,我总是不由自主地联想起祖先留下的方块 汉字。

那凌空飞架的点,那单刀直入的撇,那天马行空的横,那陡峻 壁立的竖,那峰回路转的折。

以及历尽沧桑的大篆,循规蹈矩的楷书, 温和活泼的行书,狂无羁绊的章草,都在三峡活活地演绎成一种力度, 一种动感,一种惊心动魄的美。

可以说,一个三峡,蕴含了中国汉字 的精华,抑或说汉字便是对三峡精髓的形象写照。

解读汉字,需要有 三峡的丰富蕴涵和量度;而破译三峡,同样需要心与灵的象形、形声、 会意、转注。

曾经在落日时分立于黄河大堤,回望那茫茫九派的余韵。

宽阔而 平坦的河床作地平线,托着橙色的夕阳,那夕阳格外圆,格外大,光 线也柔柔的,紧牵着人们的双眼,远没了正午时分的骄横,显得那样 和蔼,那样慈祥。

那一刻,我很容易就想起了一句名诗:“日暮乡关 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那份平和得近乎残酷的景象,叫人不能 不热泪盈眶。

我强烈地意识到,在这片国土上,能与长江比肩的大概 只有黄河。

可黄河现在每年断流都超过100 天,“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回”,在许多时候已经成为一种美好的回忆了。

三峡尚在。

在离开长江若干年,当许多景观都烟飞烟散,而三峡那诸多风光 的细枝末节却化作一幅心灵的写意,尤其在在陨灭了许多浮光略影, 过眼风云之后。

我不能想象三峡大坝筑成后,三峡将是一种什么样子, 不过,无论过去,还是今天,观赏三峡都是一种幸福,回望三峡更是 一种幸福。

此时露出的笑容一定是人生最美的笑容。

回望三峡 江水悠悠。

当危崖耸峙、如刀劈般的夔门迎面扑来,屏障般遮在两旁,原本 极开阔的视野忽地局促起来。

平缓的江水顿如脱缰野马,拥挤着、跳 跃着,咆哮奔腾,那掩映在绿荫中的白帝城几乎是一闪便从船舷旁留 在了船后。

就像古诗里说的:“峰与天关接,舟从地窟行”,天仿佛 一下子被山拉低了许多。

——在许多次与三峡失之交臂后,三峡,就 这样打开她兀立的大门,任长江将我们送入一页画幅。

该是天下诸多秀峰都聚集到这里,夹道迎候大江东去,所以才有 山水如此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而其中的蕴涵更在山水之外。

在许多日 子之后,我才更真切地体会到,那时,我是在长江画卷中最壮美的一 幅中行进。

啊,三峡

船行峡中,群峰对峙,峭壁嵯峨,飞岩如削;仰望高空,万峰攒 天,天光一线;俯视江面,云落峡底,浪花飞卷。

山是骤然凝结的水, 让人想起雄奇、伟岸,想起男子汉那坚实的胸膛;水是奔腾飞跃的山, 让人想起纯美、坚韧,想起川妹子火辣辣的性格。

中学时读南朝文学 家盛弘之《荆州记》中对三峡的描写:“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 迭嶂,隐天蔽日,自非停午夜分,不见曦月。

”身临其境,才有了最 真切的感受。

曲曲折折之间,长江劈夔门,切巫山,夺路东去。

船首翘望,眼 看一座山峰横在眼前,堵住江路,但船一直走下去,直到山脚,江水 一弯,又是一条闪着亮光的水路。

在这峰回水转中,我们行进着,仰 神女风采,读兵书宝剑,品牛肝马肺,江水流过巴楚的悬棺栈道,流 过崖间难于上青天的蜀道,伴随着历史的年轮,那一个涟漪接一个涟 漪,走向前方。

峰峰岭岭,险峻迤逦,演绎着岁月的沧桑。

夜深了,客轮缓缓地行驶着。

岸边的青山化作了一张黛色的剪纸, 并不时闪过一簇簇灯火。

江心的航标灯一明一暗地眨着眼睛从船舷旁 掠过,几道强烈的探照灯光划破夜空,从船顶射向江面,更衬托出江 夜的安宁。

此时,唯有船身微微颤抖着,偶尔晃动几下,使人感到脚 下正踏着滚滚波涛。

夜幕下,江风絮语般抚慰着每一个人。

也许正是饮三峡水,登三峡峰,三峡两岸竟诞生了那么多为理想 义无反顾的人:赋《离骚》、作《九歌》、敢《天问》的屈原,自嫁 匈奴,以身和亲的王嫱,力主抗辽,订立澶渊之盟,又三起三落的寇 准都从这里走进历史;巴楚、蜀吴凭借三峡天险,征战厮杀,周而往 复,描述着一个个活生生的故事。

更有李白、杜甫等迁客骚人到此游 历吟咏,留下传世诗章,这一切决不该是偶然的。

人们向往三峡,赞 誉三峡,除却三峡的自然美,更看重的大概还是三峡那自在坦然的风 骨,空灵清静的境界,那种含天容地的苍莽大气。

我知道,这里面有 对理想的憧憬,对命运的抗争,对光明的追求,对世间一切永恒的主 题的依恋。

正是涵盖了无数波澜壮阔的历史,经历了古往今来众多的 沧桑,三峡才有这般博大精深,才具有了这种超乎自然的灵气。

比方那兵书宝剑峡,江北陡崖石缝中的“兵书”,其实是古代悬 棺葬遗物,那宝剑则是绝壁上凸现的岩石。

大自然的杰作与人类的劳 动如此珠联璧合,浑然一体,也只有三峡才有如此魅力。

我真不知该 赞叹大自然的创造力,还是人类的想象力。

行舟三峡,不时会看见一条河从山间流出,融入长江。

也许是一 个序曲,在进入巫峡之前,先游览了被称为“小三峡”的大宁河。

大 宁河绿峰滴翠,浅水腾浪,一支竹篙撑出一片景致,虽说刚下过一场 雨,湍急的河水也浑黄浑黄,但与三峡相比,她终究是一个小家碧玉, 丝毫没有那种飞扬的气度,那种大器和胸怀,就连河水也黄得太浓、 太艳。

或许,她可以从另一个美学层面上反映三峡的壮美,而正是有 了这许多河流的加入和烘托,三峡才有容乃大,更凸现了一种趋势和 力量。

走过瞿塘、巫峡,进入了“西陵滩如竹节调,滩滩都是鬼见愁” 的西陵峡,在这里,江水更加躁动不安,惊涛拍岸,显示出一种急于 摆脱羁绊的欲望,腾越,奋争。

人们预感到,这种腾越和奋争将预示 着一个新的境界的出现。

于是,到了江汉平原上。

在这里,一切都豁然开朗。

长江成了没 有岸界的湖,平缓、安稳,似乎在经历了一番苦苦奋争,挣脱了枷锁 之后,从神经的最敏感处一下子。

放松下来,十分舒坦地平躺在大地 上,使每一寸肌肤都得到抚慰。

此时,我才惊讶地回味起前一天的路 程,那几乎伸开手臂就能触及的江岸,那危悬半空,似乎随时会掉下 来的山岩,那划得船底“格登格登”作响仿佛要刺穿船体的暗礁,都 一幕幕闪回在大脑中,我蓦然醒悟:这一张一弛,可是大自然在暗暗 地昭示着一种哲学吗

在这个世界上,有许多凝重是人之所为,带有诸多矫情,而三峡 的凝重却极自然,显现出一种凛然之美。

回望三峡,观赏风光,寻访 古迹,聆听传说,灵魂求得一瞬的澹泊和恬静,无疑受到一次极好的 洗礼。

不知怎的,回望三峡,我总是不由自主地联想起祖先留下的方块 汉字。

那凌空飞架的点,那单刀直入的撇,那天马行空的横,那陡峻 壁立的竖,那峰回路转的折。

以及历尽沧桑的大篆,循规蹈矩的楷书, 温和活泼的行书,狂无羁绊的章草,都在三峡活活地演绎成一种力度, 一种动感,一种惊心动魄的美。

可以说,一个三峡,蕴含了中国汉字 的精华,抑或说汉字便是对三峡精髓的形象写照。

解读汉字,需要有 三峡的丰富蕴涵和量度;而破译三峡,同样需要心与灵的象形、形声、 会意、转注。

曾经在落日时分立于黄河大堤,回望那茫茫九派的余韵。

宽阔而 平坦的河床作地平线,托着橙色的夕阳,那夕阳格外圆,格外大,光 线也柔柔的,紧牵着人们的双眼,远没了正午时分的骄横,显得那样 和蔼,那样慈祥。

那一刻,我很容易就想起了一句名诗:“日暮乡关 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那份平和得近乎残酷的景象,叫人不能 不热泪盈眶。

我强烈地意识到,在这片国土上,能与长江比肩的大概 只有黄河。

可黄河现在每年断流都超过100 天,“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回”,在许多时候已经成为一种美好的回忆了。

三峡尚在。

在离开长江若干年,当许多景观都烟飞烟散,而三峡那诸多风光 的细枝末节却化作一幅心灵的写意,尤其在在陨灭了许多浮光略影, 过眼风云之后。

我不能想象三峡大坝筑成后,三峡将是一种什么样子, 不过,无论过去,还是今天,观赏三峡都是一种幸福,回望三峡更是 一种幸福。

此时露出的笑容一定是人生最美的笑容。

汹汹涌涌,奔奔腾腾,峡峡滔滔滚滚。

逆水西陵峡口,黄牛灯影。

牛肝马肺崆岭,怎敌那

兵书宝剑。

青滩险,泄滩阻,昭君出塞何时归

屈子天问可解

神女峰,白云绕无应答。

十二峰过,巫山可曾回首

滟澦无踪,风箱怎吹万壑

夔门孤自雄立,川水突、莽莽苍苍。

这景象,怎心潮澎湃可言

客轮穿越长江三峡时,客轮上的人只有感叹大自然鬼斧神工的神奇的份,那时胶卷相机那有现在数码相机随心所欲啊

那次我没上“托孤”之地的白帝城;只在丰都鬼城停了半天。

同时在丰都的江滩上捡来了一块挺大的圆圆的长江石,有点重,到现在还放在家。

作为心中之珍。

下回给称一下重量。

丰都城就有闲时另写之了。

三峡我还会去的。

那是三峡情思的召唤;那是激荡的长江水的盛情;那是半缘山水半缘空的路径。

以元稹的诗作结尾: 曾经沧海难为水 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 半缘修道半缘君

(1)《三峡》中侧面描写三峡山势高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长江三峡,中国十大风景名胜之一,西起重庆奉节白帝城,东至湖北省宜昌南津关,是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的总称,全长192公里。

在蒙胧晨曦中急匆匆跑上甲板,白帝城已过,早进入瞿塘峡了。

李白写了一首对飞舟过三峡的动态美做了绝妙的描述,这是哪首诗

的诗句中描写飞舟过三峡的动态美的是“轻舟已过万重山”。

这是的中的诗句,原诗如下:,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译文:清晨,我告别高入云霄的白帝城;江陵远在千里,船行只一日时间。

两岸猿声,还在耳边不停地啼叫;不知不觉,轻舟已穿过万重青山。

赏析:首句“彩云间”三字,描写白帝城地势之高,为全篇描写下水船走得快这一动态蓄势。

“彩云间”的“间”字当作隔断之意,诗人回望云霞之上的白帝城,以前的种种恍如隔世。

一说形容白帝城之高,水行船速全在落差。

如果不写白帝城之高,则无法体现出长江上下游之间斜度差距之大。

白帝城地势高入云霄,于是下面几句中写舟行的迅捷、行期的短暂、耳(猿声)目(万重山)的不暇迎送,才一一有着落。

“彩云间”也是写早晨景色,显示出从晦暝转为光明的大好气象,而诗人便在这曙光初灿的时刻,怀着兴奋的心情匆匆告别白帝城。

第二句的“千里”和“一日”,以空间之远与时间之短作悬殊对比。

这里,巧妙的地方在于那个“还”字上。

“还”,归来的意思。

它不仅表现出诗人“一日”而行“千里”的痛快,也隐隐透露出遇赦的喜悦。

江陵本非的家乡,而“还”字却亲切得如同回乡一样。

一个“还”字,暗处传神,值得读者细细玩味。

第三句的境界更为神妙。

古时,“常有高猿长啸”。

诗人说“啼不住”,是因为他乘坐飞快的轻舟行驶在长江上,耳听两岸的猿啼声,又看见两旁的山影,猿啼声不止一处,山影也不止一处,由于舟行人速,使得啼声和山影在耳目之间成为“浑然一片”,这就是李白在出峡时为猿声山影所感受的情景。

身在这如脱弦之箭、顺流直下的船上,诗人感到十分畅快和兴奋。

清代桂馥称赞:“妙在第三句,能使通首精神飞越。

”()瞬息之间,“轻舟”已过“万重山”。

为了形容船快,诗人除了用猿声山影来烘托,还给船的本身添上了一个“轻”字。

直说船快,那便显得笨拙;而这个“轻”字,却别有一番意蕴。

三峡水急滩险,诗人溯流而上时,不仅觉得船重,而且心情更为滞重,“三朝上黄牛,三暮行太迟。

三朝又三暮,不觉鬓成丝”()。

如今顺流而下,行船轻如无物,船的快速读者可想而知。

而“危乎高哉”的“万重山”一过,轻舟进入坦途,诗人历尽艰险、进入康庄旅途的快感,也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来了。

这最后两句,既是写景,又是比兴,既是个人心情的表达,又是人生经验的总结,因物兴感,精妙无伦。

全诗给人一种锋棱挺拔、空灵飞动之感。

然而只看这首诗的气势的豪爽,笔姿的骏利,还不能完备地理解全诗。

全诗洋溢的是诗人经过艰难岁月之后突然迸发的一种激情,所以在雄峻和迅疾中,又有豪情和欢悦。

快意,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余地。

为了表达畅快的心情,诗人还特意用上平“删”韵的“间”、“还”、“山”来作,使全诗显得格外悠扬、轻快,回味悠长。

一个本体多个喻体的比喻句叫什么?

这喻。

我找了一些有关资料,你可以参考一下。

博喻 ,用几个喻体同角度反复去说明一个本体,又叫连比。

运用博喻能加强语意,增添气势。

特点:连续性。

例如:①两岸都是悬崖峭壁,累累垂垂的石乳一直浸到江水里去,像莲花,像海棠叶儿,像一挂一挂的葡萄,也像仙人骑鹤,乐手吹箫……说不定你忘记自己在漓江上了呢

(杨朔《画山绣水》)②一株巨大的白丁香把花开在了屋顶的灰色的瓦瓴上。

如雪,如玉,如飞溅的浪花。

(王蒙《春之声》)博喻,顾名思义,就是用很多比喻来表达一个事物的一个特点。

博喻不同于明喻、暗喻、借喻等等各种比喻,博喻运用得当,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博喻能将事物的特征或事物的内涵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表现出来,这是其他类型的比喻所无法达到的。

1、博喻使立意更加高深新颖。

如杜牧《李长吉歌诗叙》中“云烟绵联,不足为其态也;水之迢迢,不足为其情也;春之盎盎,不足为其和世;秋之明洁,不足为其格也”这四个比喻,分别形容女子高贵的品质、纯洁的个性、光辉的神采和美丽的容貌,具有很强的艺术效果。

2、博喻使描绘更加鲜明生动。

朱自清《荷塘月色》:“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作者用“明珠”作比,写出淡月辉映下的荷花晶莹剔透的闪光;用“星星”作比,写出绿叶衬托下的荷花忽明忽暗的闪光;用“美人”作比,写出荷花纤尘不染的美质。

这些比喻惟妙惟肖,给读者以美好的感觉。

3、博喻使说理更加具体形象。

毛泽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有这么几句:“但我所说的中国革命高潮快要到来,决不是如有些人所谓‘有到来之可能’那样完全没有行动的、可望而不可及的一种空的东西。

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红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

”这一连三个比喻,将一个抽象的道理写得具体、生动、形象,使写景、叙事、抒情、说理紧密交融,给人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4、博喻使节奏更加强烈感人。

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描写琵琶女弹奏琵琶的优美动听琴声的句子历来为人们所称道:“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诗人用“急雨”、 “私语”、“珠落玉盘”,描绘琵琶乐声的轻柔尖细、清脆圆润。

这些比喻不但通俗别致,而且使句式整齐畅达,读起来琅琅上口,节奏感很强。

实际上,博喻的节奏感不只限于诗句,在很多散文中也比较常见。

如刘白羽先生的《长江三峡》中应用的民谣:“滟预大如马,瞿塘不可下;滟预大如鱼,瞿塘不可回;滟预大如猴,瞿塘不可游;滟预大如象,瞿塘不可上。

”这首民谣也运用了博喻,有很强的节奏感。

秦牧先生说过:“美妙的譬喻简直像是一朵朵色彩瑰丽的花,照耀着文学。

它又像是童话中的魔棒,碰到哪儿,哪儿就产生奇特的变化。

它也像是一种什么化学药剂,把它投入浊水上面,顷刻之间,一切杂质都沉淀了,水也澄清了。

”这段文字讲的是整个比喻的作用,它本身又是以博喻的形式出现的,十分精当。

近人吴曾祺在《涵芬楼文谈》中称博喻“如连山叠嶂,使人赏玩不尽”,可谓说出了博喻的精妙之处。

什么是博喻呢

钱先生为我们解释道:“宋代讲究散文的人所谓‘博喻’或者西洋人所称道的莎士比亚式比喻”,就是一连串把五花八门的形象来表达一件事物的一个方面或一种状态。

淋漓的博喻,用多种事物来阐述一个道理,接二连三、目不暇接,有时甚至给人心眼的光怪陆离感觉,又仿佛中国书法中的草书,笔意辗转相连,在人心中镌铭不灭的意绪。

博喻,就是用一连串的喻体,从不同的角度,多方面的描绘、说明同一个本体。

运用博喻,能强化本体的状态、特征,增加诗文的形象密度,加强语意,增添气势,使读者获得更为真切的感受。

下面试从绘景、摹声、写人、说理和抒情五个方面,谈谈博喻的艺术功效。

一、博喻绘景,景物多姿多彩 朱自清散文《绿》中的博喻新奇而美妙:“这平铺着,厚厚积着的绿着实可爱。

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她轻轻的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困寨样嫩;她又不杂些儿尘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但你却看不透她

”首句从形象入手,以“裙幅”喻绿,饰以“皱缬”“拖着”,突出潭水涟漪的飘逸之美;第二句从神韵入手,以“心”设喻,饰以“摆动”‘跳动”,略略的羞涩中透着蓬勃的生机,画出了绿的情愫和灵性;第三句从光泽、质地入手,以“涂了‘明油’”和“鸡蛋清”喻绿,饰以“滑滑的”“明亮”,把绿水的洁净、软嫩活脱脱的状写出来;末句则从色彩入手,以“碧玉”喻绿,饰以“温润的”,突出一潭清水的纯粹、明洁和深邃。

再如:“一株巨大的白丁香把花开在了屋顶的灰色的瓦瓴上。

如雪,如玉,如飞溅的浪花。

”(王蒙《春之声》)用“雪”、“玉”、“飞溅的浪花”三个喻体来比喻“白丁香花”这个本体。

郁达夫:“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于白干,稀饭之于馍馍,鲈鱼之于大蟹,黄犬之于骆驼。

”作者连用了四个比喻,组成博喻,形象地说明了江南之秋比北国之秋在气、质、味、形四个方面都差一等。

二、博喻摹声,声音逼真传神 声音无形,描摹起来难度较大,但是借助博喻,完全可以化虚为实,化抽象为具体。

如鲁彦《听潮》中的一段描写:“海在我们脚下沉吟着,诗人一般。

声音仿佛是那朦胧的月光和玫瑰的晨雾那样 温柔;又像是情人的蜜语那样芳醇;低低地,轻轻地,像微风拂过琴弦;像落花飘零在水上。

”在这段文字中,作者就采用博喻手法,连用“朦胧的月光”、“玫瑰的晨雾”、“情人的蜜语”、“微风拂过琴弦”、“落花飘零在水上”等五种事物,来比喻大海“沉吟”的声音。

从视觉、听觉和触觉等角度将声响表现得有情有味,引人遐想不已。

既从听觉设喻,以虚写虚,又从视觉设喻,以实写虚,新鲜贴切。

也是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多次运用博喻手法,让我们看到“细雨似的,朝雾似的,暮烟似的飞沫”,让我们听到“像铃子、铙钹、钟鼓在奏鸣着”的潮声,使我们沉浸在大海之美中,收到极好的艺术效果。

三、搏喻写人,人物形神毕肖 比如《明湖居听书》中白妞出场一节,在描绘了主人公“秀而不媚,清而不寒”的仪表之后,又用浓墨重彩刻画她两眼的一顾一盼:“那双眼睛,如秋水,如寒星,如宝珠,如白水银里头养着两九黑水银,左右一顾一看,连那远远坐在墙角里的人,都觉得王小玉看见我了。

”作者采用“画眼睛”的方法,多方设喻,尽显其妙——“秋水”见其明净,“寒星”见其清透,“宝珠”示其光亮,“水银’示其温润,从而把白妞“心灵的窗户”展现得灵活无限、情态万千,也就使一个光彩照人的形象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给人以独特的审美享受。

四、博喻说理,道理具体明白 像荀况的《劝学》,几乎全篇叠用比喻,有效的增强了说理的形象性。

如:“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其岐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 文章为了说明“假物”的重要,连续运用“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等四个比喻,前两个暗示“假”字,后两个明示“假”字,由隐而明的说明人借助于学习,可以有很大的进步,从而充分论证了学习的重要作用。

这些喻体多是生活中习见的事物,浅近贴切,把抽象的事理说得透辟而鲜明,很有说服力,读来津津有味,使人深受启发。

五、博喻抒情,情思隽永动人 宋代词人贺铸《青玉案》的末四句历来为人所称道:“试问闲愁都几许

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这首词写黄梅时节,作者想起暗恋的情人踪迹杳无,像逝去的春日一般不知飘泊何处,因而百感汇集,愁绪万千。

此时此地,闲愁不由得像无边无际的如烟青草,似狂飞乱舞的满城风絮,若淋漓不休的黄梅时雨,那般繁多、纷乱而绵长,又是那般迷茫,集中于眼前而不能排遣。

词人巧借三个具体的极富感染力的形象,反复加以形容、比附,就不着痕迹的将“闲愁”这种难以触摸、辨识的情绪转化为三个有声有色的景物,创造出极其优美的意境。

三峡的诗句优美句子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